对高中学生物理作业模式的研究(大全)

时间:2019-05-12 13:14: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高中学生物理作业模式的研究(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高中学生物理作业模式的研究(大全)》。

第一篇:对高中学生物理作业模式的研究(大全)

对高中学生物理作业模式的研究

一、课题简介

1、学校现状述评

我校地处揭东西部,是一所以农村学生为主要生源的普通高中,现在学校的高中学生总体物理水平较低,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逐年增大,高中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最大敌人不是自己能力不够,也不是学习内容深,而是遇到学习心理障碍无所适从,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现在的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课余时间几乎全被作业所占据,尤其是物理作业又有量多难度大的特点,造成了学生普遍对做作业有畏惧心理,讨厌做作业、随便抄作业马虎应付。鉴于这个现状,如何提高学生的做作业兴趣就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离不开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生产第一线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村高中既是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成长的根基,更是为广大劳动者奠定基本素质的关键环节。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交叉点,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最经常性的一项实践活动,是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是教师用来检查、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驾驭和调控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个重要窗口。因而,关注和研究作业问题,成为关注和研究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也是我们研究学习实效性的一个视角。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作业是课程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是教学过程中最具活力的活动内容。物理作业是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形成能力、经历物理学习过程和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作业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检验教学效果。因此,作业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如何改善学生做作业的心理状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运用学习策略水平,开发学生智慧潜能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现在的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课余时间几乎全被作业所占据,又有几位学生每天是在自愿的、愉快的心情下完成作业的呢?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呢?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且不论社会、家庭、学校方面的原因,我们能否从教学

环节自身入手去研究传统的作业在形式、内容、数量的设计方面,在批改、反馈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又该怎样来解决这些问题呢?从教学的基本常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入手,提高教学有效性,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对于作业这一环节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作业的有效程度成了影响教学质量的“致命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知识的掌握、物理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所以我们通过反思、探索这个问题,并在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一些具体的实践研究。

3、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从教学环节自身入手去研究传统的作业形式、内容、数量的设计方面,在批改、反馈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又该怎样来解决?在改进作业的形式、内容、数量方面如何做到随学生程度、随课程的进展而变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喜欢做物理作业,最终使学生喜欢物理,提升自己的物理水平的条件——也即是如何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判断物理作业“有效”与否不应该取决于教师布置了多少内容的作业,而应看学生收获的多少。对于什么是高效的“作业”,国内外学者较为认同的是指学生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效果。如何判断作业是否有效?国内的研究往往从以下一些方面来衡量:1)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的定位;

2)是否注重个别差异;3)是否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完成作业的过程中;4)作业能否体现互动的要求,师生是否共同参与;5)是否把作业与学生课堂学习联系起来;6)是否注重发展学习者的认知技能,提高其素质。

在教学中特别关注学生学的过程和学的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直接影响认知的结果。有效作业要实现高效认知,必须解决如何使学生高效参与作业的问题。

4.初步确定改进的实施方法

(1)发展性方法:通过老师的研究探索,找出比较富有活力富有趣味的作业内容,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又可以通过作业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学会应用物理知识,融会贯通课堂所学的物理知识,真正做到学到用到。协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科学的做作业的方法,使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全面提高。辅导要面向全体,兼顾差异,突出重点。不仅要优化学生做作业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而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个性;不仅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而且要重视学习的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价值观、态度性格、自我意识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培养;不仅要发展学生的现实的学习能力,还要开发学生的潜能。

(2)矫正性方法:教师必须善于创设和谐的学习心理辅导氛围,善于开展学习心理辅导工作,能动地激活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让学生自己去认识自

我,找回自我,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所以,教师应主要扮演导演的角色,去除霸气,尽量以良好的师生关系,和颜悦色的表情,充沛的精力,幽默的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对准合适的辅导目标,选择恰当的形式和方法,认真策划,精心组织,适时引导。要行之有效,张弛适度,持之以恒。矫正学生的学习心理失衡和行为偏差,清除或减轻学生身上存在的轻、中度学习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排除或化解持续的学习心理紧张冲突。矫正学生对待作业的马虎应付的做法,帮助他们建立起喜欢做作业,消除他们遇到不会的难题时的心理压力,正确对待作业。教师辅导的目标应是使全班学生都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所以,教师的物理学习心理辅导必须面向全班学生。首先消除全班学生共同的学习心理障碍,再消除个别的、部分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例如:或因环境原因,或因家庭原因,或因物理教学内容本身的原因,然后再针对其他最需要辅导的对象,进行个别或小组辅导。

二、最终成果转化——预期效果

1、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作业的态度,认真对待作业,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成绩。

首先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体本身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把动机的培养、激发、强化贯穿于物理教学始终。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介绍物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且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学习的必要性,当教学内容与学习者的需求结合恰当时,就会产生兴趣、引起关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很好地正确引导,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抓住典型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传授学生通过自我主动分析,从题目中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排除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物理教学中也应贯穿德育教育、意志品质培养、人生观教育等等;应向学生讲授物理课的课程体系、基本特点、学习规律,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学、应该学什么和怎样学。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是由低级的有序到高级的无序的认识过程,是螺旋式的上升,从糊涂中学明白,是一个艰苦、求是、提高、升华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参与意识,引导他们做力所能及的题目,并且布置对他们来说能力相当的题目,促使他们自主做作业的兴趣,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

其次,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把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

最后,教师必须善于创设和谐的学习辅导氛围,善于开展学习辅导工作,能动地激活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自己去认识自我,找回自我,不断完善自我,使学生自主为物理学习提供必要的原动力,从而适应学习,保持健康的学习心理。多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养成自习的好习惯,养成自己找出所学知识内容的规律的方法习惯。

2、促使教师把所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提高其理论素养和育人水平。

教师要指导学生确定目标,做到目标引导。物理教师要有一个教学目标体系,包括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优等生目标和后进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能实践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其目标要既有长期性的又有短期性的,既有总体性的又有阶段性的,既有现实性的又有超前性的。对于学生个体,特别是后进生和尖子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力选取适当难度的作业题,难易搭配,由易到难,注意作业的层次性。不同班级的作业题的难易比重不同,同一班级内对不同学生作业在数量、难易比重、完成方法上要求不同,用活、用足、用够量少质高的习题。如采用“一问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形式挖掘、拓展练习题的功效,或者通过一些有趣的作业,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到学物理的乐趣。其中一种方法就是问题激趣。问题要具有相当难度,但并非高不可攀,经努力可以克服困难,但并非轻而易举,可以创造条件寻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并非一蹴而就;二是情景激趣。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典型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促使学校全体老师转变教学理念,把新型的作业模式应用到教学中,使学生热爱学习,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校教育教学更好进行,提高办学质量。

学校形成优良学习环境引导。加强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优化学习环境;开展“一帮一”、“互助互学”活动;加强家访,和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征求家长的意见和要求,使学生有一个“关心、互助、理解、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班主任加强榜样引导。物理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一是要引导学生向班级中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首先培养自主完成做作业的习惯;二是教师以身示范,要求严格,正视作业抄袭现象,不听之任之。

最主要的是老师要经常教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他们方法引导。在物理知识教学、能力训练的同时,要进行物理思维方法、学习方法、解题方法等的指导,使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得到提高。

三、课题实施进程

1、实施计划

通过选取六个普通班中三个普通班为实验班,另三个普通班为对照班,在改变教学过程中的布置作业的形式来改变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

2、参与人员陈东娜

3、职责分工

高一级教师负责在教学过程中布置不同的作业,对学生进行辅导及进行问卷调查。高二级教师负责对比实验班及对照班的成绩对比,以及制作调查问卷。高三级教师负责对成绩及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另外所有成员老师对如何布置程度不同的作业进行商讨和制定。

4、实施步骤方法及具体落实措施

(1)第一阶段(7月8日——7月13日)

召开教研组会,确定课题,选定参与课题的组员及项目主要职责分工。设计总体研究方案并组织论证,确定课题研究方案,制定第一阶段研究方案。(2)第二阶段(8月28日——9月8日)

实施第一阶段确定的研究方案,在我校高一的六个普通班级中选取成绩相当的1班、2班和3班这三个普通班级为实验班,另外的三个普通班4班、5班和6班作为对照班,作为入学成绩、每次学科成绩统计、竞赛的成果统计的调查研究的对象。

(3)第三阶段(9月9日——10月10日)

组织教研组成员研究提高作业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探讨如何改变原有的传统作业模式,开发新型的作业内容,就物理作业的创新模式中提出一些对策,使作业跟随课程的变化、学生的程度而改变。

(4)第四个阶段,即实践研究阶段(9月1日——12月20日)

经过一段时间后,组织教研组对调查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初步掌握两批班次的学生在物理学习模式不同的情况下成绩变化的对比。以及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同学进行学习兴趣的调查,对照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掌握两批次的学生在物理作业模式不同的情况下学习兴趣的不同。在研究学生高一入学成绩、前半学期表现和期中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对学习、表现、基础相近的学生作为成绩统计、分析比较的对象。研究过程中若发现有特殊情况发生在这些学生身上,则取消相对应的一对研究对象。两个班均不告知这个实验,除了作业模式之外,均采取相同教学法。

(5)总结阶段(12月20日——12月30日)

撰写研究报告及论文,形成研究成果。

第二篇:高中学生军训模式研究(模版)

高中学生军训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就当前中学生军训的意义,中学军训实际存在的问题来对中学生军训模式进行理论研究,旨在根据地方和本校实际,制定出符合国家军训政策又符合本地本校的军训模式。

关键词:高中学生 军训 意义 模式 问题的提出

1985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关于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的有关规定,我国在部分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中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学生军训试点工作。经过军、地各有关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学生军训试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探索出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行之有效的学生军训办法。但就高中生军训的模式探讨还比较少,研究还不够,有必要作进一步研究。学生军训的意义

要拟定出比较合适的高中军训模式,首先要了解学生军训工作的目的和意义。2.1学生军训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学校教育担负着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而学生军训就是为培养合格人才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学生军训,除了学习初级军官和士兵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对其进行政治教育,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同党中央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保持一致的自觉性,组织学生学习我国近代史,了解革命先驱奋斗的道路和英勇事迹。同时,军事本身也是一门科学,有着自己的规律和特点,并且包含了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学习军事,也可以促进其他专业的学习。2.2学生军训是加速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现代化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这就需要成千上万具有较高军事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人去掌握。高级中学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经过一段军事训练以后,挑选一部分适合服现役的学生入伍,这对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是有好处的。目前我军已从全国各地方大学选拔了一批大学毕业生入伍服役,在部队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今后,根据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军将不断从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毕业选拔军人,吸收军官。目前,许多高等院校都招收为军队培养的后备人才,即所谓的国防生.通过这样的改革,必将更好地改善人民解放军官兵的知识结构,提高官兵的素质,加速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

2.3学生军训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

坚持走精干的常备与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对高等院校学生和高级中学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是党中央、中央军委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高级中学的学生实施军事训练,使他们牢固树立国防观念,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就能为我军实行战时快速动员,储备基层指挥军官、技术军官和后备兵员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已有高级中学(含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2.4万余所,在校学生700余万人,每年招收新生200余万人。如果他们都经过一定的军事训练,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做到寓兵于民,寓兵于校,我国的国防后备力量将会更加强大。一旦战争发生,将会源源不断地满足兵员动员的需要,保证战争的胜利。2.4学生军训是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的需要

国防教育是全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代大、中学生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弱兴衰与国民国防意识的强弱有密切的联系。大、中学生既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年轻力壮,是国防兵员的主要来源。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首先要加强学生的国防教育,要从学生抓起,提高他们的国防观念,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对他们进行军事训练。通过军事训练,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人民军队的传统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责任感,从而推动全民国防教育的发展,弘扬中华民族崇勇尚武的传统美德,使全体公民都树立起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有备无患的国防观念。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文献法、论述法、调查法。3.1 了解国家关于高中学生军训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从1985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等就学生军训工作出台了一些法律和文件。它们分别是:

3.1.1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其中第七章国防教育就明确了学校是国际教育的基础。

3.1.2 2001年4月8日第九届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3.1.3国务院办工厅、中央军委办公厅文件、国办发[2001]48号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转发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意见的通知》。

3.1.4 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2001年5月9日《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

3.1.5 教育部、教体艺[2002]3号。《教育部关于在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若干问题的意见》。

3.1.6 教体艺[2003]1号印发《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3.1.7 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教体艺[2007]7号印发《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

3.1.8 重庆市政府、重庆市警备区相关文件及通知。3.2.了解本校军训实际情况。

3.2.1 受训的学生人数、身体和文化状况。了解本校安排训练的具体人数。多数学校采用在高中整年级进行军训。人数自然就是一年级的总体人数,除个别身体不能完成军训任务的学生。身体情况就是要了解学生身体素质水平,运动能力,有无疾病和身体缺限。以便合理安排运动量、军训的强度、军训的内容等。文化状况就是要了解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以及对军队知识和国防知识的了解程度,认同程度,以便选取国防教育的教材、音响制品的内容和传授的方法等。

3.2.2 训练的场地器械。了解训练的场地,就得清楚地了解运动场地的大小,可以容纳的人数,有无室内场地,是否有机械管理库。当地民兵基地有无标准靶场能否利用,是否有用于国防知识讲坐的教室,教室容纳的人数、投影仪、电脑等设备。以便能合理的安排国防知识等理论讲坐。如把学生带到部队训练,就要了解部队的场地,活动所能接纳的人数及时间等。

3.2.3 负责军训的教官以及师资。

了解当地驻军情况和是否有承担学生军训的资格,主动与其联系,报告其所需军训教室的人数,并告之军训的内容和大概的安排,以便部队首长根据学校的情况和部队的任务为学校统一安排。同时请对国防知识比较熟悉的专家来搞讲座。另每个班可安排一个班主任老师来做辅导员,协助军训工作的顺利实施。3.2.4 军训的后勤保障。

学生军训工作的保障,《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中第五章第三十条至第四十二条中做了明确规定,市属普通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学生军训工作经费内市财政根据学生军训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予以保障,不足部分由市财政给予补助。各区高级中学学生军训经费参照市属学校经费保障方式执行。到军训基地部队训练的学生基本伙食费、住宿费、服装费等由本人负担。学生军训所需训练枪支,由重庆警备区在民兵武器装备中调剂解决。子弹由军训办调拔。学校注意好与各级军训办公室函接。研究结果与分析

目前几种高中训练的模式: 4.1 根据训练的地点来分 4.1.1 部队驻地训练模式

部队驻地训练模式是指把学生集体带到部队进行训练,吃住都在部队的营地和训练场地,完全按照部队作息由部队的官兵进行训练,学校老师只参与到联络中,进行沟通。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生在军营中,氛围比较浓,言行举止按军队的要求进行,能使学生克服困难,规范动作,培养出军人的气质,提高军训质量。但这种模式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也有不足之处,他们年龄比较小,身体和心理的承受能力有限,完全按部队的要求和方式进行,部分学生可能产生心理抵触情绪,起到负面效果。另外军营的场地是有限的,不能满足众多高中学生军训的需要。高中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这种模式不利于学校、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随时沟通和交流,因而起到的教育转化作用不够明显。比起其他训练模式,该模式投入的经费相对要多,也会给学生及家长造成经济上的负担。4.1.2 教官到校进行军训模式

请教官到校进行军训这种模式是指学校根据实到的人数,分班排后邀请相应人数的部队官兵到校来进行训练,学生吃住在学校,教官吃住在学校,利用学校的场地、教室进行训练和教育。每个班配一名班主任教师作为辅导员,帮助解决思想和生活上存在的问题等。

这种模式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有利于新生对学校的进一步了解,适应高中生活,建立师生感情。不足的是学校非军营,气氛没军队那么浓,克服畏难情绪的动力没那么足。

4.2 根据军训的时间来分,军训又分几种训练模式。4.2.1 集中时间训练模式

集体训练模式,即在新生开学之初,高中的在寒暑假里拿一段时间来集中训练。《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规定,集中军训的时间为7—14天,集中军训和知识讲座共计要达到98学时。很多学校采用了这种训练模式的入学之初的训练模式,这样有利于新生教育,也有利于统一思想,学生此阶段的学习压力基本没有,所以容易接受知识和承受训练的压力,也有采用寒暑假再集中训练的,但这个时间训练的相对不多,因为在训练内容上不利于学校对学生的教育。4.2.2 分散训练模式

分散训练就是把军训的内容和国防知识分散到平时高中的教学中,利用体育课、军体课和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军训科目和训练,利用科技课、安全课来进行国防知识的教育和传授。

分散训练的优点,不会给学校造成经济上的负担,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就对相应的军事知识和技术进行了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一个预备役官兵的要求。但其缺点也很明显,不易规范军训的动作,训练的教官是自己的老师,一天学点,一周学点,动作养成不连续,不易形成规范的动作,使人民解放军的威严得以降格,这种形式建议一般不使用。

4.2.3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训练模式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训练模式,是指先拿一段时间集中训练,一般7天,在这段时间主要对军事技能,进行强化训练,把《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中的共同条令、战伤救护等进行集中的教学和训练使之形成军人的风范,把《大纲》中的国防法规等知识性、理论性的内容放到高中文化学习时间中的科技课、体育课、健康课、社会实践课、政治历史课中去传授。

集中分散相结合训练模式是目前最适合高级中学的训练模式,兼顾了上两种模式的优点,又融汇减少了上两种模式的缺点,此模式适宜在当前推行。4.3 根据训练的内容来分军训的模式 4.3.1单纯的军事训练模式

单纯的军事训练模式:是集中时间、地点只对中学生进行军事技能和军事知识、国防知识的训练和教育。在训练结束时,有严格的考核考察制度,并对成绩计入学生的社会实践成绩中,这种训练模式有利于完成学生军事训练的任务和国防知识的培养,但不利于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

4.3.2 军事训练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训练模式

军事训练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训练模式是把学生集中军训的同时利用军训的休息和调整时间,对学生进行一些入学、爱校的教育,即把入学教育、学校的规范与要求、学校的历史与概况、新班级成员的了解、班级学生员的认识等内容一并借军训严格的风气进行教育,使之为新开始的高中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中信心。但部分学校把这种模式中的军训变成纪律教育是严重错误的。结论与建议

目前,我国高级中学学生军训工作正稳步推进,军训的模式因地制宜、多种多样,军校共建、汇报表演等方式加以辅助,但就以上文献分析比较适宜我国当前训练的模式建议:请教官到校、集中军训科目训练、分散理论和国防知识教学、军训与入学结合的模式是大多数学校采用的军训模式。

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出版社程森成等著《高校学生军训模式研究》2002.2

2.<<当代经济 >>2006年06期鲍晓慧《 普通高校学生军训模式研究》 3.云南人民出版社贾云生著《高校学生军训模式研究》2005.6

4.重庆市学生军训工作办公室《学生军训各种文件》.2007.7

第三篇:物理作业(推荐)

物理作业

1作业题目:

课堂教学是主战场、是教学的关键;备好课则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学习了《备课实务与新技能》后,您有哪些收获?您打算从哪些方面改进自己目前的备课,以提高自己的备课水平?

作业要求:

(1)字数要求:不少于300字。

(2)作业内容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提交的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2题目: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初中物理备课中,您主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

作业要求:

(1)字数要求:不少于200字。

(2)作业内容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提交的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3题目:学习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物理》后,请结合案例说说您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知识作为载体,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的?

作业要求:

(1)字数要求:不少于200字。

(2)作业内容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提交的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第四篇:物理作业

物理作业

一. 内容:

1.完成八套单元测试卷。《力》,《运动和力》,《压强》,《浮力》,《功和机械能》,《简单机械》,《内能》,《内能的利用》各一套。

2.查阅资料完成第141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 2题。

3.预习第十五章第1,2, 3节。

二. 要求:

1.试卷自己提供。

2.八套试卷装订成册,并自己制作封面。

3.八套试卷独立完成并用红笔批改;记下需要讲解的题号,贴在第一张试

卷的左上角。

4.《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 2题用16开的纸打印,与八套试卷装订在一

起。

5.预习要求有笔记,并且每一小节要提出不少于3个问题。

第五篇:初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模式研究

目录

摘要.......................................................................................................................................1 正文.......................................................................................................................................2

一、物理概念规律..................................................................................................2

(一)物理概念规律的定义...................................................................................2(二)物理概念规律的分类...................................................................................2(三)物理概念规律学习的评价判断...................................................................3

二、教育心理学......................................................................................................4

(一)学科定义.......................................................................................................4(二)研究对象.......................................................................................................4(三)发展历史.......................................................................................................4(四)内容和范围...................................................................................................6(五)研究方法.......................................................................................................6

三、物理教学模式..................................................................................................7

(一)教学模式的定义...........................................................................................7(二)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7(三)具有代表性的新型教育模式简介...............................................................9

四、两种教学模式的心理学分析........................................................................16

(一)研究式教学模式.........................................................................................16(二)“四环节”启发教学模式.........................................................................18

五、基于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的教学模式推荐................................................20

第一章

声现象...............................................................................................20 第二章

光现象...............................................................................................22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26 第四章

物态变化...........................................................................................28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31

参考文献.............................................................................................................................34 致谢.....................................................................................................................................35

摘要

教学能否成功和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很自然地,教学模式的研究成为了一个热点。而当前教学模式研究一般从哲学经验出发研究,存在划分标准不一,造成教学模式的应用条件不明确,教师难以有依据地加以选择。为此,我们换了一个思路,把心理学和教学模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教学模式。通过运用我们所掌握的学习心理学及我们调查问卷的结果对各种优秀的物理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后,我们选择了六种适合初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的物理教学模式,即“程序——启动式”教学法、“四环节”启发教学法、“以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法、“探索型”实验教学、“研究式”教学法和比较教学法。最后,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对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概念规律的教学进行了一个教学模式的推荐,并给出了我们的理由。

关键词:物理概念规律

教学模式

教育心理学

正文

一、物理概念规律

物理学是一门严密的理论科学,它以物理概念为基础,以物理学定律为主干,建立了经典物理学与现代物理学及其各分支的严密的逻辑体系。所以,物理概念规律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而物理概念规律掌握的好坏程度也将直接决定学生物理这门课学习的优劣之分,搞好物理概念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为此,我们将对物理概念规律进行一个了解。

(一)物理概念规律的定义

物理概念: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物理概念都是通过下定义的方式、由与其他概念间的关系来界定的。例如: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可见,非晶体这一概念是通过熔化、温度、固体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来界定的。

物理规律:物理规律是物理现象、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物理规律通常分为物理定律、物理定理、物理原理等。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楞次定理等。

(二)物理概念规律的分类

物理概念总结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只有质的规定性的概念,如运动、静止、固体、液体、蒸发、沸腾等;另一类是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的概念,如速度、力、温度、热量、电压、电阻等。后一类物理概念又称为物理量。

物理规律的获得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如欧姆定律等;二是在概括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如牛顿第一定律等;三是从理论上推理论证总结出来的,当然这样总结出来的规律也需要由实验验证。(三)物理概念规律学习的评价判断

物理概念规律的学习过程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结合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经过思考与推理的思维过程,最终在的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新的概念规律。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主要有以下几条标准: 1.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哪些属性。2.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3.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知道该单位是如何规定的,并对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的观念。

4.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许多定义式并不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例如电阻的定义式R=U/I只是一个量度式。

5.要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例如熔解热只适用于晶体等。

6.要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压力和重力,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动量和动能,热量、热能和温度,功和能,端电压和电动势等。

7.能运用物理概念解释或解决有关问题。

那学生怎样才算掌握了物理规律呢?大致又有如下几条标准: 1.知道物理规律是怎样得来的。

2.记住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及数学表达式。

3.对物理公式,一要明确公式中每个字母所代表的物理量及采用的单位,二要明确整个公式的物理含义。4.要抓住表述规律的关键词语。5.要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

二、教育心理学

(一)学科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如学生应怎样去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有什么关系,复习有哪些好的方法,等等。

(二)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教育心理学主要任务是研究课堂学习的性质、条件、效果和评价问题,应当着重研究学习理论,尤其是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理论。

(三)发展历史

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是克斯坦罗琦。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进行尝试的。具有代表性的人是桑代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对象》一书,卡普切列夫于 1877 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从而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20 世纪 20 年代到50 年代)

在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心理测量实际上是进步教育时期的实验教育时期的成果.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 到 40 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 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在美国,学习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20 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在动物和人的学习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杜威则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影响。

在前苏联,维果斯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前苏联教育心学家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学科心理学获得了大量的成果。

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3.成熟与完善阶段(60 年代到现在)世纪 60 年代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 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则注重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研究,它推动了前苏联的学制与课程改革。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在 60 年代受十年**的冲击,研究曾一度中断。70 年代末,我国教育心理学重新繁荣。

巴甫洛夫学说传入中国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不仅影响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影响了教育心理学。他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给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也给教育心理学找到了与自然科学相联系的纽带。第二信号系统学说的提出,使儿童言语与思维的问题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为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也不断增加,研究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充。教育心理学由初期偏重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律的讨论,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问题,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

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 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四)内容和范围

中国根据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要求,着重研究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过程及其规律;学习的性质、结构、模式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心理过程;各门学科的特殊心理现象和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心理问题;学生的体质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个别差异、个性发展、超常、低常及特殊才能的儿童心理特点;测量与评定的心理分析;教师心理等问题。

(五)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和其他科学一样,坚持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指导下,采用观察法、调查访问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等。比较切合实际的研究方法是开展实验研究,经常观察、访问、记载出现的心理现象、心理动态并进行分析,以加速认识学生在教育和教学影响下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三、物理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定义

教学模式即是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学习而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教学模式本质上是教学思想的反映,不同的模式会培养出不同规格、质量的人才,在教授不同内容时,教师如若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会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如何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建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应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 1.传统教学模式

真正完整地建立教学模式,是从19 世纪赫尔巴特开始的,这被称为传统教育,他将心理学运用于研究教育、教学问题,主张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安排教学。他认为观念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强调教学过程的统觉作用,并由他的关于人的本性是中性而被动的观点,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以一种被动的姿态接受教师由外部提供的知识信息。

据此,赫尔巴特提出了传递—接受型的教学模式。其程序为教学过程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与这四阶段相应的心理活动为注意、期待、探究、行动。赫尔巴特首次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教学过程。

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深远,应该看到,传统的传递—接受型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高效率、大容量地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教师的透彻讲解可以使学生迅速扫清认知上的障碍,大量的练习巩固能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在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相对稳定时期,能迅速培养出大批知识型、继承型人才,其历史功绩不容置疑。

然而,在当前情况下,这种单

一、呆板的模式已与时代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教育要求相悖。对于物理教学来说,其弊端主要表现为:

第一,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强调教师的讲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第二,传统的教学模式接等量同速度进行教学,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第三,传递—接受型的教学模式,缺乏对教学信息的适时检测和反馈,不能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及时调节和最佳控制。

第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讲授只着重在物理知识的结论及其应用上。大量的作业、练习目的也都是为了应试。对于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获得过程重视不够,对学习方法也缺乏指导。其结果,培养的人才思路不活,迁移能力差,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2.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1)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

自从赫尔巴特提出“四段论”教学模式以来,经过其学生的实践和发展逐渐以“传统教学模式”的名称成为20世纪教学模式的主导。以后杜威打着反传统的旗号,提出了实用主义教学模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在“传统”与“反传统”之间来回摆动。5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教学思想层出不穷,再加上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使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模式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据乔伊斯和韦尔1980年的统计,现在教学模式有23种之多,其中我国提出的教学模式就有10多种。

2)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

归纳型教学模式重视从经验中总结、归纳,它的起点是经验,形成思维的过程是归纳。演绎型教学模式指的是从一种科学理论假设出发,推演出一种教学模式,然后用严密的实验来验证其效用。它的起点是理论假设,形成思维的过程是演绎。归纳型教学模式来自于教学实践的总结,不免有些不确定性,有些地方还不能自圆其说。而演绎型教学模式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能够自圆其说,有自己完备的体系。3)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

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从教师如何去教这个角度来进行阐述,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这个问题。杜威的“反传统”教学模式,使人们认识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由此开始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设计“教”与“学”的活动。4)教学模式的日益现代化

在当代教学模式的研究中,越来越重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心理论、新成果。有些教学模式已经开始注意利用电脑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成果,教学条件的科学含量越来越高,充分利用可提供的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模式。

(三)具有代表性的新型教育模式简介 1.“程序——启动式”教学法

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杜威提出了“问题教学法”,尽管重视了学生思维的启发和能力的培养,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在学生接触实践锻炼方面存在着局限性。后来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一些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以自学为主的“程序教学法”,这种方法能适应不同程序学生的学习,但限制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和认知上的及时反馈,以及学生学习范围和知识深广度。基于这点,有人总结了一种通过一定途径,运用多层次启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尽可能在学习中找到自我思维的最佳点和最优角度的教学程式,即“程序——启动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方法结构是和课程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课堂教学的心理结构、教学目标等诸方面联系在一起的。中学物理的内容,力、热、电、光各部分之间既彼此独立,也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就每堂课来说,可以把它分解成几个教学阶段和若干教学层次。在讲授之前,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中基础知识、接受能力的各个层次,不同教学手段的要求,将教材通过处理后,编成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教学程序,让学生按照编写的程序进行自学、自探。

根据认识论的观点,本教学法可选择以下几个程序进行教学。1)再现程序

引入新的知识,可以联系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新的问题,达到巩固旧知识,培养纵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2)感知程序

对一个新的问题,尽量让学生从感知认识开始,就新的现象或事件,通过观察和自己动手演示、操作形成意识。这是认识事物的感知阶段,必须指明其感知的对象,其关键是要教师编写的程序能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归纳、推理能力。3)理解程序

理解和消化是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在感知认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现象的原因。从而揭示事物或事件的本质。在授课中或设置“疑点”(模棱两可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或提出有关实质性的问题,并暗示问题讨论朝哪个方面去分析,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有“跳起来可摘到果子”之感。也可提出一些与之并列的问题与其对照,以培养横向思维的能力。4)创造程序

学生或多或少都具有创造欲望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两个有争论性的问题,或有创新因素的习题,让学生争论、思考、评价。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或改进实验、或从新的角度解答习题、可写小论文等)。让他们那种“初生牛犊不畏虎”的拼劲在物理学中体现出来。

概括适用条件:无重要实验要求,知识点掌握要求比较简单,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自学。

2.“四环节”启发教学法

本结构的宗旨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启发、诱导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品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结构由“预习、提疑,解难和练习”四个环节组成。1)预习环节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本身内部的矛盾性。为了促进其内部矛盾产生,课前老师出预习提纲,指导学法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并写出预习笔记。记下基本概念和发生的疑问两部分。老师定期审评预习笔记,帮助和促使学生看书,培养其看书能力。特别是使学生在预习中能发生各式各样疑问,并记录下来,这样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2)提疑环节

爱因斯坦认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提出预习中的疑问。哪怕是点滴疑问也可。老师将重要的、具有普遍代表性的问题书写于黑板的一侧。这一环节,虽只有几分钟时间,但作用较大,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激发其兴趣,另方面能促使学生完成好预习环节,同时也增强下一步听课注意力,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学生开始提疑后,此起彼伏,接二连三。他们兴趣很浓。3)解难环节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教学方法不仅为教学目的制约,还要受到学生认识规律的制约。学生提疑,说明有较强烈的求知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抓住这个时机,老师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引导等方式,来敲开学生的急待求知的心灵。特别是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作,激发他们兴趣,使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被他们基本掌握。这一环节是关键的一环,解难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有意识地讲解学生的疑问。能否排除疑难,达到予期目的,一方面要求认真备课,另方面要掌握学生的理解水平。要避免讲解中的“蜻蜓点水”现象。此环节大约是20—25分钟左右。4)练习环节

遵照教学的巩固性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课堂练习是必要的。但要巧练,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其兴趣的练。因此,可采取短时“知识竞赛”,分组(或男、女学生分两大组)当堂进行必答题、抢答题等方式竞赛练习,老师记分于黑板上。由于学生都有自尊心、好胜心,他们生怕自己一方失败。便极力用脑思考,争先恐后抢答,使课堂最后出现一个小高潮阶段,牵动着所有学生的心灵,激发着他们的兴趣,使课堂显得活而不乱,富有生机,在后10 分钟左右也能收到好的效果。

概括适用条件:无重要实验要求,知识点掌握要求较高。

3.“以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法

以加强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形成“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启发思维— —练习运用”的课堂教学结构。1)提出问题

它起着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设问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教师引问,也有学生的质疑。教师可以从设置一定的情境中引出问题,可以在复习已学知识基础上直接提出新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观察或做练习中自己产生问题。设问的运用,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课始,发掘问题,引起兴趣;在课中,设计问题,循循善诱;在课末,留下问题,诱发深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才能学得主动,积极,自己去探索和获取知识。2)实验观察

是指通过教师演示或学生实验,或者两者交错进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小心观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去研究问题,获取知识。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加深理解物理规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启发思维

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分析概括,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抽象思维过程。也就是通过议论、分析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概括出物理概念、规律。启发思维的运用形式,可以是教师与学生的问答式,也可以是教师启发引导下的学生议论小结,也可以是学生议论基础上的教师讲述。4)练习运用

是指学生通过练习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达到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和培养能力。主要是在堂上让学生做习题,还有解释实验或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实验验证等。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启发思维、练习运用,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特点、作用,各有区别,又互相联系,彼此渗透,相辅相成。在具体的教学中,各个环节不要形成死板的模式,可以交错重复地使用,例如“实验观察”和“启发思维”就常常交织在一起,提出问题则渗透在各个环节中,采用“讲解、实验、小结”相互穿插进行,使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概括适用条件:教学内容涉及教师演示实验,实验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感性认识。4.“探索型”实验教学法

培养学生能力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所谓能力是完成某项活动的心理特征,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主要是:获取信息的能力——观察力、注意力;存储信息的能力——记忆力;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力、想象力;再创信息的能力——创造力等等。

实验教学在形成和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多是验证型的(这当然是必要的),但从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这一点来看,仅仅以验证型实验为主还不能很好完成培养能力的任务。1)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2)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泉。

“探索性”实验在培养学生观察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安排每个实验都要给学生创造观察条件,同时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引导他们分辨主次,并培养他们从隐蔽的细节中,发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现象的能力。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

探索型实验在这方面的优势,是验证实验无法代替的。因而在设计探索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新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探索型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在教学中,不让学生只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步骤、程式去照葫芦画瓢,而是要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去获取新的知识。5)创造条件安排实验

要尽量利用现有条件,把验证的实验改变为探索型的,这往往需要改装或自制实验器材。

概括适用条件:教学过程拥有定性类型实验,学生人人参与实验内容,要求不是太高,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实践能力。5.“研究式”教学模式

“研究式教学方法”,是按照物理这一学科的特点,以实验为基础,创造条件使教学活动围绕着实验来进行,并尽可能保留研究的性质,把教学过程变成“模拟的科研过程”,在教师有目的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多动手(实验)、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多分析、多质疑,引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积极生动地探求科学结论,自己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1)边引导边实验边分析

关于纠正学生生活经验中所形成的错误观念,从而建立正确概念的课题,要设计对比性实验,采用“边引导边实验边分析”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实验——分析——再实验——再分析”的程序和做法,逐步引导学生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2)探索性实验研究

当学生已初步具备实验技能时,对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索研究的一些验证或寻找物理规律的课题,采用师生协调活动进行探索性实验的研究式教学方法。

例如初中物理在做好“研究滑动摩擦”、“研究液体的压强和深度的关系等探索性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可以有计划地把“验证阿基米德定律的实验”、“研究功的原理的实验”和“验证欧姆定律的实验”等验证物理规律的演示实验,改为在教师启发指导下师生协调活动的探索性实验。因为在学习这些课题时的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技能已具备了通过实验来探索、研究这些规律的基础和条件,在教师启发指导下,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这些规律。3)理论分析导出

关于运用理论分析方法导出物理规律的课题,采用演绎推理和实验检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和探索新规律的能力。

学生学习了重要概念、定律和理论之后,就应发挥理论在进一步学习中的指导作用,要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理论出发,运用演绎推理方法进行有关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证,得出新结论,推导出新概念或新规律。当然,通过理论分析和演绎推理得到的结论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能否成立,还必须经过实验检验,需要通过设计实验给予验证。因此,配合理论推导设计验证性实验,引导学生从中学会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应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概括适用条件:教学过程拥有定量实验、学生人人参与,教学要求对实验内容要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6.比较教学结构

“比较”是人们常用的思维方法。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性的比较,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量和物理规律间具有可比性,运用比较方法可帮助学生接受新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尤其在复习课上运用,能使知识融会贯通,开拓学生思维,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1)引入新概念

有些物理概念间有许多类似之处,隐藏着某些规律。在讲解一些概念后,另一些概念可用比较法引入,使教学难度降低,并能把规律揭示出来。2)深化概念

新课讲授中,知识往往比较分散,复习课上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比较,把一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串联起来,以深化概念。3)区分概念

有些相反性质的物理概念也可用比较法讲解,着重区分二个概念相异之处,抓住事物个性加以区别,从而分清概念。

概括适用条件:物理教学内容教学定义之间有相似或者相对的联系。

四、两种教学模式的心理学分析

物理概念规律的来源总的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概括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二是在观察、推论、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这两者的一个很大区别在于实验的重要性,前者对于实验的要求不高,而后者对实验的要求高。那么,相对应的我们进行概念规律教学模式的选择时就有了两个不同的出发点,即实验重要与否。在这,我们分别选取了一个对实验要求不高,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即 “四环节”启发教学法和研究式”教学法,把它们和心理学结合起来进行了一个具体分析。

(一)研究式教学模式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根基在实验,一切理论都要以实验作为惟一的检验者。实验研究式教学模式对于初中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教师能够将教育心理学元素溶入探究性教学中,就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所谓研究式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中创设出一个类似科学家作科学研究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分组实验得出结论。1.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探究的概念规律的引入,这一过程很关键,因为研究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如果在引入的过程中教师没有能激发学生对提出问题的研究热情和兴趣,那么从一开始这堂课就是注定要失败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们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合理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可以引起学生身体各系统的一系列变化,可以引起代谢和肌肉组织的改变,可以使大脑皮层更兴奋、注意力更集中。

惊讶,惊讶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若我们在引入过程中能使学生受到令人惊讶的信息,那么很自然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很有可能被激发出来。

悬念,按照教材把概念规律照本宣科的告诉学生,很明显这样的方式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悬念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急待期望知道结果的迫切心理,教师通过制造悬念的引入方式,很明显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恐惧,人在恐惧时呼吸心跳血压都会比平静时高,注意力特别集中,这是人体的应激反应,适当的应用,可以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

争论,人在争论的时候思维异常活跃。所以,辩论的引入方式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总之,在引入过程中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特性,运用合理的心理学知识与手段,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即将要进行的研究上来。2.猜想与假设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利用初中生的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富有幻想、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鼓动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教师要倾听每一个同学的发言,无论对错对每个同学的发言给予鼓励,使学生觉得自己是重要的,我的发言是有分量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没有压力的积极思考,充分的锻炼学生的想象力。3.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探究式教学并不是期望学生独立研究和试验而得出最终结论,而是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告诉我们:任务相对容易,人的动机水平会提高,而反之会降低,所以降低任务的难度是保护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设计思路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简单的学习任务,每个设计好的简单任务只要学生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这样学生是在成功的鼓励下学习的,干劲十足。分解成若干个简单任务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有更多的“开始”和“结束”,而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一个任务的刚开始和结束前,学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4.分组实验得出结论

初中学生由于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个体差异的限制,提出的方法、假设、甚至是实验的过程及结果的分析难免有偏颇之处,需要教师及时反馈和矫正。虽然研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但我们不能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让学生像没头苍蝇一样胡冲乱撞。教师需要进行及时的反馈、即时的矫正,使之不偏离正确的轨道。

(二)“四环节”启发教学模式 1.预习阶段

预习能开拓听课思路。经过预习,心中已经有数,容易跟上老师上课的思路,甚至跑到老师思路的前面。当老师讲到一个陌生的概念时,就会想一想它时怎样建立起来的,与它相关的概念有哪些。

预习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通过预习,可以解决一些自己能弄明白的问题;而对不懂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上课时就能集中注意力去听老师讲解;而且疑难处由于自己预习时思考过,再听老师讲解就容易明白。这样,学习内容更集中,目的性更强。同时由于一部分知识自己已经搞懂,这样就能节省一些时间来更深入地思考疑难问题,归纳并学习老师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对于自己预习时已经搞懂的内容,也可以将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老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对照,从中得到较大的启发,进一步打开思路,从而加深对已知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相反,由于未知的东西太多,什么东西都要去记,结果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拍,手忙脚乱,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预习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中学阶段不但要学习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预习便是良好的习惯之一。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为上课打好思维定向的基础。尽管预习的题目是教师设计的,但对学生来说,知识的新领域还是自己率先闯入的,学生就有“让我先去试试,探个究竟”的欲望。2.提疑阶段

老师将重要的、具有普遍代表性的问题书写于黑板的一侧。这一环节,虽只有几分钟时间,但作用较大,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激发其兴趣,另方面能促使学生完成好预习环节,同时也增强下一步听课注意力,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对于初中生而言,自控能力还不是特别强,所以在一定时间内,他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这就要求老师帮忙其找出最有代表性的问题待解决,这样可以增加授课的效率。3.解难阶段

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形成发展,抽象的概念和规律 不易理解和接受,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推导和理解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去启发去诱导,用准确有趣的实验去演示,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和突破这些重、难点,他们就能够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在物理教学中,如何突破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的窍门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授之以渔”,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重点知识与其它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知识点往往由重点知识派生而来,教学中应集中主要精力,去讲深讲透重点知识,非重点知识便迎刃而解了,若不深入挖掘重点,胡子眉毛一把抓,最终只会导致“剪不断,理还乱”的结果。当然,忽视非重点也是有失偏颇的,教学中应将重点、非重点知识结合起来,在突出重点的同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使思维得到强化的训练,能力得到应有的提高。

4.练习阶段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那么,对于我们来讲,怎样才叫做遗忘呢,所谓遗忘就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起来,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这些都是遗忘。

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根据遗忘曲线的趋势,我们可以得到,一天之内记忆下降的趋势是最快的,所以我们可以得到,如果在教学之后布置练习及时加强记忆,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重要的知识点。

五、基于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的教学模式推荐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主要概念规律:

1.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2.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3.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4.声波的反射规律。

推荐教学模式:“以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法

理由:这是初二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一课,虽然教学内容很简单,但我们的首要目的是要激发学生之后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而初中学生,由于年龄、性格的特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对观察到的现象酷爱“胡思乱想”。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建议使用拥有演示实验过程的“以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法。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主要概念规律: 1.人耳的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推荐教学模式:程序--启动式教学模式

理由: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声音的产生方式与传播方式,这堂课学生就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在老师设计好的程序下完成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课前复习第一节内容,为学生讲解人耳构成以及声音在人耳中传播方式,之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音叉实验”,利用上节课学到的内容与实验结合得出“骨传声”结论,留双耳效 应给学生探究。利用此教学模式老师只需适当引导,学生在课程中复习了以前知识,并利用以前的知识通过实验得到此节课要求掌握的新知识,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且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第三节 声音的三个特性 音调 响度 音色 主要概念规律: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4.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推荐教学模式:“以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与比较教学法结合

理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学习新知识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满足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整堂课一直处在探讨与动手试验中,课堂也变得很有意思,学生更愿意用心。由于音调与响度较难区分,所以要利用比较法,通过男低音与女高音的比较等实例来比较音调与响度的不同让学生对这两个新概念有更深的理解。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主要概念与规律: 1.噪声:

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噪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推荐教学模式:“探索型”实验教学与比较教学法

理由: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乐音有了很深的认识,在噪声的学习中利用比较法拿乐音与噪声比较,让学生加深对噪声的了解,更清楚的了解乐音与噪声的区别。由于噪声的危害,来源,等级,控制只是点相对较简单,所以安排为学生探索,在探索中学生会自然地用到有关乐音的知识,在探究中学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本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巩固了之前所学的乐音的知识。

第五节 声音的利用 主要概念与规律: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制作。2.传递信息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推荐教学模式:“程序--启动式”教学模式

理由:这一节内容主要以了解为主,所以我们就利用“程序-启动式“教育模式,以学生自我探究为主,老师引导为辅总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对新一节的知识记忆更深,同时也再一次巩固了之前学过的知识。

第二章

光现象 第一节 光的传播 主要概念与规律 : 1.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冷光源,热光源;天然光源,人造光源;生物光源,非生物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3.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2)取直线:激光准直;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

4.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推荐教学模式:“以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式教学方法

理由:光在生活中常见,但学生对它却不了解。结合日常生活与学科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自己实验得出相应结论。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让课堂变得有趣,气氛活跃,学生也对知识的印象更深。

第二节 光的反射 主要概念与规律: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

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法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

3)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4.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2)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

推荐教学模式:“以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式教学方法

理由:在学习了光的传播知识后,学生对光已经有了初步了解,这节课通过实验首先让学生再次巩固学过的知识,并且在老师的启发以及实验中逐渐总结出光的反射概念与规律。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激发求知欲到满足求知欲课堂也更加有趣。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主要概念与规律: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近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近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推荐教学模式:“探索型”实验教学

理由:学生在生活中肯定都观察或者留心过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一定认识,但基本停留在学习的感知和表象阶段,还没有进行过科学的探究,尚缺乏理性的思考,他们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节课正好可以安排为“探索型”,学生可以运用学过的知识与实验结合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思维能力。

第四节 光的折射 主要概念与规律: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3.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4.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5.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

6.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7.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8.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9.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推荐教学模式:“探索型实验”启发式教学与比较教学模式相结合

理由: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光的反射规律有了很好的认识,但对光的折射规律却不清楚,这节课通过探究式实验让学生自主的去发现光的折射规律,同时需要老师 适当的指引。在得出光的折射规律之后,将它与光的反射规律比较,加深对新学到的规律的理解与记忆。而且光的折射规律是在自己动手下完成,学生更容易理解与记忆。

第五节 光的色散 主要概念与规律: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

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3.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4.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青、黄,三原色混合是黑色。

5.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发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推荐教学模式:“四环节”启发式教学

理由:这节课内容需要记忆的较多,相对简单,可采用“四环节”启发教学,让学生在充分预习并产生各种疑问后开始新课讲解,这节知识相对比较有意思,学生很容易随着内容的讲解与引导下产生不同的问题,老师便可以通过问题进行讲解,这样课堂气氛较好,之后安排学生讨论答疑,这样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六节 看不见的光 主要概念与规律:

1.太阳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光谱。

2.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3.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4.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

5.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6.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

7.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8.荧光作用

9.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线来自太阳,臭氧层阻挡紫外线进入地球。推荐教学模式:“四环节”启发教学法

理由:这节课内容需要记忆的较多,相对简单,可采用“四环节”启发教学,让学生在充分预习并产生各种疑问后开始新课讲解,这节知识相对比较有意思,学生很容易随着内容的讲解与引导下产生不同的问题,老师便可以通过问题进行讲解,这样课堂气氛较好,之后安排学生讨论答疑,这样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 透镜 主要概念与规律:

1.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知道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推荐教学模式:“以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

理由:凸透镜与凹透镜区别明显,比较重要的是他们对穿过自身的光线效果作用不同,这节课可以通过以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老师边讲边实验,可以使演示实验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实验,在实验实验中逐渐认识透镜,认识凹透镜与凸透镜的性质,对比记忆,印象更深刻。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主要概念与规律: 1.照相机:

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2.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推荐教学模式:“探索型实验”教学

理由: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透镜有了很好的认识,但对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不清楚,这节课通过探究式实验让学生自主的去生活中的透镜。在列举出生活中的透镜之后,通过它的构造原理来寻找透镜在这些例子上的应用。加深对新学到的规律的理解与记忆。

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主要概念与规律: 1.放大镜:

1)放大镜是凸透镜。

2)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注: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

注意事项:“三心共线”——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又叫“三心等高”。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求熟记、并理解): 成像条件物距(u)成像的性质 像距(v)应用 1)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F<v<2f 照相机 2)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v=2f 3)F<u<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v>2f 投影仪 4)U=f 不成像

5)0<u<f 正立、放大的虚像 V>f 放大镜 推荐教学模式:“研究式”教学法

理由:这节内容是透镜章节比较难的内容,采用研究式教学法。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实验能力,在学生动手实验习作获得鲜明的感性认识或揭示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进行 理论分析和课堂讨论,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论证,这样可以让学生对透镜成像规律有较深刻的印象。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 主要概念与规律:

1.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2.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前,晶状体曲度过大,需戴凹透镜调节。

3.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近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后面,晶状体曲度过小,需戴凸透镜调节。

推荐教学模式:“程序--启动式”教学模式

理由:这两节内容相对要求较低,需要记忆的却较多,采用“程序—启动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能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归纳、推理能力。

第五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主要概念与规律:

1.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2.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推荐教学模式:“程序--启动式”教学模式

理由:这两节内容相对要求较低,需要记忆的却较多,采用“程序—启动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能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归纳、推理能力。

第四章

物态变化 第一节 温度、温度计 主要概念与规律: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C”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4.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刻度。5.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6.体温计:

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推荐教学模式:“以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

理由:通过以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老师边讲边实验,可以使演示实验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实验,在实验实验中逐渐认识温度的概念与温度计,印象较深刻。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主要概念与规律: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2.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3.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4.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5.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 6.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7.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 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8.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收热量。9.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10.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推荐教学模式:比较教学法

理由:这节课设计到许多有联系的概念,利用比较教学法较好,可帮助学生接受新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记忆。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主要概念与规律: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4.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推荐教学模式:比较教学模式

理由:这节课设计到许多有联系的概念,利用比较教学法较好,可帮助学生接受新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记忆。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主要概念与规律: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推荐教学模式:比较教学模式

理由:这节课设计到有联系的概念,利用比较教学法较好,可帮助学生接受新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记忆。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一节 电荷 主要概念与规律:

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3.两种电荷

1)用绸子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2)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4.验电器

1)用途: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原理:利用异种电荷相互排斥。5.电荷量(电荷)

1)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2)电荷的单位:库仑(C)简称库。6.元电荷

1)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2)把最小的电荷叫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电荷)用e表示;e=1.60×10-19 7.摩擦起电

1)原因: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2)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生了电,而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8.导体和绝缘体

1)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2)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3)金属导体靠自由电子导电,酸碱盐溶液靠正负离子导电。4)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推荐教学模式: “以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

理由:本节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电学的引入课程,需要老师示范“摩擦起电”的两个基础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电学的神奇,然后围绕这两个实验引出接下来的上课内容。

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 主要概念与规律:

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能够供电的装置叫电源。干电池的碳棒为正极,锌筒为负极。

3.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4.电路的工作状态: 1)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 2)开路:某处断开的电路

3)短路:用导线直接将电源的正负极连通。推荐教学模式:“探索型”实验教学模式

理由:电路与电流是学习电学的基础,而这两个概念比较抽象,通过学生自主实验及教师的合理引导,可以让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一步一步的掌握电流与电路地概念。而且采用“探索性”实验教学法,学生肯定会有一些思考,例如:为什么这样的电路会出现这样大小的电流呢? 这样就可以制造了悬念,为下节的“串联与并联”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三节 串联和并联 主要概念与规律: 1.电路图及元件符号

2.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3.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推荐教学模式:“探索型”实验教学模式

理由:本节课算电学中的重点难点,考察学生对电路的理解,需要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电路,观察规律,老师引导学生连接基本电路,由浅入深,首先连接串联,进而连接并联,加深学生印象,便于学生理解电路。

第四节 电流的强弱 主要概念与规律:

1.电流: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符号I。2.单位:安培,符号A 3.电流强度等于1秒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I=Q/t 4.欧姆定律R=U/I 推荐教学模式:“以实验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法

理由:这节课要求老师为同学展示“电流表”如何反应电流的大小的实验,通过电流表的变化,进而引入“电阻”的概念。

第五节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主要概念与规律:

1.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电源电压等于各电阻两端电压之和。2.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各支路电压相等。推荐教学模式:“研究式”教学模式与比较教学结构

理由:这节课的实验为定量试验,且要求学生理解层次较高,故使用“研究式”教学模式,重点在于让学生探究串联并联各自的电流规律。物理串联和并联间有许多类似之处。一些概念可用比较法引入,使教学难度降低,并能把规律揭示出来。

参考文献

[一] 陈刚

舒信隆.新编物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P55-P56 [二] 乔际平

邢红军.物理教育心理学【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P1-P3 [三] 教育心理学【E】.http://baike.baidu.com/view/5417.2011.9.13 [四] 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全书 物理课堂教学(上)【E】.http://wenku.baidu.com/.2011.8.11 [五] 詹俊钦.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E】.http://wenku.baidu.com/.2011.10.24 [六] 祖晶.心理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P129-P130 [七] 初二物理(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全本

致谢

本课题研究以及最终成果撰写是在本小组导师陈刚副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课程开始阶段,陈刚老师对仿佛是无头苍蝇的我们的选题环节首先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和修改意见,并为小组成员指点迷津,缩小课题范围,帮助我们开拓研究思路,期间他的精心点拨、热忱鼓励,他的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感染着我们,我们对陈刚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然后,我们要感谢配合我们工作的完成课题期间发放论文的友爱实验中学的顾校长,多亏了校长我们才能顺利的取得研究期间的研究数据。

复兴初级中学的吴炎校长也在课题期间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在和他的交流中,我们学到了很多物理教学课堂授课与模式的技巧,校长也给了我们听说课的机会,为我们的总结课堂模式工作给了很大的启发。

最后感谢一下小组各个组员的辛勤劳作,你们的每一个熬夜我都看在眼里。在论文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感谢你们,感谢所有支持我们的人!

下载对高中学生物理作业模式的研究(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高中学生物理作业模式的研究(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与高中学生谈如何学好物理范文

    与高中学生谈如何学好物理不少高中学生学物理感到困惑:“上课听得懂,课后做题时就不会”。为什么上课听得懂,而课后不会解题呢?大家不妨回顾学语文的感受:读某一篇文学作品,文章中......

    曲靖市高中学生物理家教情况调查表

    曲靖市高中学生物理家教情况调查表 亲爱的同学: 你好!我们预就有关高中学生物理家教情况进行研究,其中涉及到你对有关聘请物理家庭教师的情况。以下是有关这方面的一些问题,敬......

    初中物理个性化作业设计的研究

    初中物理个性化作业设计的研究 长期以来,传统的物理作业形式比较单一,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调研发现,教师在作业布置中,往往注重相关内容的训练,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发展,审......

    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及新形势下对物理教学的具体要求:物理课程应该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

    《高中学生评改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高中学生评改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莒南县高考补习学校 语文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每年高考作文的阅卷情况汇报,都有大量学生因为文体特征不突出、文体......

    对提高职业高中学生体育兴趣的研究和对策

    对如何提高职业高中学生体育兴趣的研究和对策 孙建奎 [摘要]自从实行课程改革以来,体育课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灵活。但从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学习......

    关于对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的要求

    关于对初中物理作业设计的要求 副标题: 作者:邹东松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96 更新时间:2010-11-10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布置物理作业不能仅限于书本知识或理论知识,必须加......

    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

    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 课题内容:(1)高中学生上网都做什么?(2)每周花多少时间上网?(3)高中学生上网对学业是否有影响? 思路提示:(1)举行小型“高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与研究”的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