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骆冬青谈2014高考作文
从以知识过渡到以能力为导向
语文阅卷点负责人:南师大文学院院长骆冬青教授
扬子晚报2014年6月17日星期二
评析语文卷作文:总体佳作多于去年,满分作文已出现
阅卷组负责人、南师大文学院院长骆冬青教授介绍,今年总体佳作多于去年,已经出现了不少满分作文,比例应该比去年略高。“满分作文中既有写议论文的,也有写记叙文的,还有带有一定抒情性的散文。相对来说,青春不朽的话题,选择记叙文更好写,也让中学生更能结合自身的感受和体会去写。”骆冬青说,“那些写得好的议论文也都是有感而发,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比如有一位考生写的是尼采和青春哲学的关系,有很强的理性思维能力同时又是有感而发,提炼自己的感受再推到理性的高度”。
写议论文多但质量不高
但今年作文卷也反映出不少问题。“面对青春、不朽的话题,大部分学生选择写议论文,但质量不高,而且很多考生的议论文明显看出是按照一个套路机械训练出来的,格式化倾向明显。具体表现在观点单一,如有高尚的思想情趣才能青春不朽,只有努力才能青春不朽等,千篇一律,而写‘大路’观点完全也可套用在其他作文题上,如‘拒绝平庸’。论述过程中没有逻辑关系,没有推理。只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等。优秀的议论文要有独特的观点,抽丝剥茧,才能一步步达到终点目标。也因此和记叙文相比,议论文需要更强的逻辑推理能力,这种逻辑推理能力再加上情感等要素才能形成议论文。”骆冬青认为,这种现状与部分中学老师大量训练学生写议论文有关,“老师错误地认为议论文有套路,学生可
以按图索骥,至少拿个保险分,其实这是走入了误区,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高,议论文相对来说更难驾驭,这么做反而禁锢了有才气学生的思维”。
写记叙文要防低幼化
在阅卷中,骆冬青还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是背范文而来。“这种做法很蠢,只要一查就查出来了,而且一篇范文通常不止一个考生去写,大面积地出现时阅卷老师能不怀疑吗?”部分考生在写记叙文时也有错误观念。“认为要写真人实事,其实这还是小学作文的要求,高中学生已经不能再满足这种要求,完全可以大胆想象。”
写青春却几乎没有写“爱情”的今年的作文题关乎青春,提到青春,与之紧密联系的就是爱情,然而在阅卷中,老师们发现鲜有考生涉及这个话题。“这是很可悲的一个现象。写记叙文的考生不敢写爱情,写议论的又很难涉及到爱情话题。这也反映出中学生作文普遍的题材单调,文体单一。”骆冬青进一步解释说,现在中学作文训练中通常只有两种文体,一是议论,一是记叙。而高考作文除了诗歌外文体不限,也就是小说、戏剧、抒情散文、杂文,只要你愿意,都可以选择,而现在只有两种。
对中学教学启示:作文易拿保险分是误区
“虽然作文在高考中有70分,但不少学校压根没有作文教学,这不是耸人听闻。”骆冬青说,好多老师认为,作文反正很容易拿个保险分也有40多分,因此费大力气去训练得不偿失。“这是一个误区,我们阅卷时特别注意消灭保险分,拉开好作文和差作文的距离。”骆冬青介绍说,“作文阅卷是由中学老师组成的,江苏高考作文阅卷向来处于全国很高的水平,至少是三评,不少作文还要经过四评五评,此外还有‘别动队’负责总复查。负责消灭‘保险分’,发现好作文,把差的分数打下去,这样才能把作文档次一层层区分开来。我们特别强调作文一定要拉开差距,让好的差的各归其位。”为了让阅卷老师始终绷紧一根弦,今年作文阅卷组还隔天发简报,及时把发现的优秀作文和差作文发给阅卷老师,让他们在阅卷时做到心中有数。
骆冬青建议中学作文教学也应当做出变革:“
一、文体应当让学生放开,不能局限在记叙和议论。
二、多写记叙文。
三、要有个性,要有独特发现的观点。
四、要有构思,高中生是才思最敏锐的时候,要有激情,有智慧。
五、要放胆,越是重要的考试,越有超水平的发挥。”
评析语文卷变化:从以知识为导向过渡到以能力为导向
今年语文卷让很多人有大变脸的感觉。比如去除了延续年多的字音、成语或病句,比如阅读材料中文本的选择,赋分的变化等。对于这种变化,骆冬青教授形容为“温水煮青蛙”,是一种“温润”的变化。2017年,中国高考将迎来新一轮大的变革,而今年的考卷则在一
定程度上起了一种明显的导向作用,那就是从以知识为导向过渡到以能力为导向,以文本为最重要的考核点。
这是一种“温润”的变化
“今年考卷的确有变化,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是‘温润’的,像‘温水煮青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从一个状态过渡到另一个状态,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告别。”骆冬青说,考生在考试中没有产生不适之感,新的题型也好,新的结构也好,都是“润物细无声”。“如延续多年的语知部分的字音字形,虽然只有6分,却占用了高考语文复习30%的时间,我们坚决去掉了这两道题,以后也绝对不会再出现。这就是一个导向,高考应着眼于考查能力,而不是单个的知识点,死记硬背的东西。”从评卷情况看,新题型得分情况不错。“如开头5道选择题不难,虽然出现了新鲜题型,如漫画,诗歌对仗,但得分不错。古诗词鉴赏今年也有调整,从一个作品变成两个作品的比较鉴赏,但内容比较清新、明快,没有典故,学生读起来没有障碍,能清楚的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没有对考生造成麻烦。”
去除命题套路,以文本为最重要考核点
多年来,高考命题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套路,比如文本的选择,甚至每道题的赋分,都有固定的套路。比如文言文阅读的选材多年来都是传记类文章,现代文阅读则是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现代文学,甚至每道题的分值都是固定的。今年调整较大,文言文选用了柳宗元的《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这样一篇说理散文,现代文则选了《安娜·卡列尼娜》这样一篇外国经典,“这种变化就是打破套路,回归到文本上来,根据文本选择题型,而不是先做好题目的框架、模版,再填进去,看菜吃饭。这也发出了一个信号,中外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我们完全可以考任何一种文本,只要能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就可以。”部分题目的分值也出现了变化,比如诗歌鉴赏一向是10分,今年是11分,“其实没有特别的深意,只是根据选择的文本来决定的。而且不见得今年是11分明年就非11分不可。”骆冬青说。
关于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骆冬青有自己的看法。“有人说,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这是对的,但并非意味着解释无限,反过来也可以说,1000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只有一个公认的哈姆雷特。对文本的细读和感悟是我们要考查的最重要能力。高考中我们不要求考生太多关注作者背景、时代,只剩下文本,然后真正考学生的感悟鉴赏的文学能力。”骆冬青指出,今年试卷的变化正体现出要改变过去以知识为导向,成为以能力为导向,以文本为最重要的考核点的用意,让考生能自由自主地用自己的审美的感悟力直接面对文本,考查学生真正的能力,让语文考试真正回归到语文上来。
中学教学应回归到实在的文本中来
“今年的考卷凸显了经典的价值,凸显了文本的支撑作用,这也引导将来语文教学必须回到实在的文本上来。”骆冬青教授说,不少学校高考语文复习就是不停做练习,未来单纯地做练习其实是在做无用功。“例如附加卷的第一题,最后一问,其中的《列女传》出自哪
里。很多人知道《列女传》作者是西汉刘向,但仔细看试卷中给出的文本,里面提到了范晔,就会自然想到《后汉书》。这种引导是很有价值的,那就是以文本为支撑。假如所有教学围绕这样的模式展开,相信一定会看到效果。其实很多中学老师也很矛盾,一方面已经习惯了固有的模式,但同时大家也很忧虑,这样教语文把人教死了,老师也变得麻木僵化。”
2017年将迎来更大变革
骆冬青教授认为,2017年高考改革将迎来新一轮更大的变化,未来几年是逐渐过渡的过程。“单纯的记忆性知识在试卷上呈现的会越来越少,体现能力的题目越来越多,而且将来的题目不大可能游离在文本之外,而是在文本框架范围内进行。属于知识记忆的内容更多会放到学业水平测试中,这样考生也可以省下力气好好研究阅读、表达,研究更有意义的文本。”
第二篇:骆冬青《汉字美学》的阅读答案
汉字美学要关注汉字独特的美学创造的智慧,即汉字构 造的原则。汉字的造字原理,以许慎《说文解字》所论影响 最为深远。甲骨文的发现,固然令汉字造字在人们的视野中变得更加复杂,来自远古的蛮荒之气、野性的思维,渗透到原初的汉字形态中,值得我们从美学思维的层 面进一步探索;许慎揭示的“六书”说,在思维层面对汉字的造字原理,做出了堪称经典的阐说,或许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和补正,但其无疑已为探讨汉字美学提 供了一种深刻的致思方向。汉字构造以象形为根基,图象先于声音的原理,就是造字层面上的美学阐论。汉字美学真正的起点,正在汉字创造的美学原点之中。
这 种关于造字的美学探索,也就与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以及楷书的不同书体的变易有关,更与汉字最终的“方块字”形态相关。其中奥妙,虽与书 写的物质变迁、技术要求等相关,却更应当在一种美学的思维下予以理解。但最根本的,却在于汉字造字的美学原则的探索。这些原则的发现,当与汉字创生的原初 情境息息相关。
由此原理、原则的探索,自然引入关于汉字美学、汉字文化精神的探讨。汉字之中的文化积淀,是与汉字的构成相关的。例如,一 个“中”字,一个“道”字,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内核,需要多少部论著才能阐释清楚?西方文字也有类似情形,汉字之不同则在于字形、字音的分析中已经包含着深 刻的文化史的内容,这种对中国文化史内容的积淀,成为汉字美学又一深刻的方面。若深究“文”①之含义,则“文化”本身即为“审美化”的重要体现。所以,在 汉字中积淀的文化史,包含着许多美学的内容,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每个汉字都是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还是一种哲学。而这些内容,与其他文字不同,是 深刻地蕴涵于汉字的训释之中的。训诂学或传统的小学②之所以重要,显然并非“识字”那么简单。或者说,广义的“识字”,正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审美的 感悟乃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比如,汉字“偏旁”的构成,形成了一个稳定而持久的谱系。这当然与汉字创造时的物质条件相关,但是,汉字之所以 能够长久地应对物质世界的变迁,灵动自如地承担复杂的表达任务,自是与汉字的特点相关。汉字本身内在的美学谱系与汉字观照世界的方式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 联。许慎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这里的“俯仰”“观 象”、“观法”,“近取诸身”等,昭示了文字与世界建立关系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却在文字本身中如同活化石般被凝定。
汉字美学的蕴涵,不 妨说是无尽的。中国文化的蕴涵,在汉字美学中具有相当充分的体现。从汉字到汉语,当是一个更广远、更深邃的美学境域。可是,“汉字美学”的独特性,却可以 自成一体,与“汉语美学”并非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我们瞩目于“汉语美学”,但更注重“汉字美学”的奠基性。(选自《文史知识》《汉字蕴涵的美学》,2015年4期)
【注】①文:许慎《说文解字序》:“文者,物象之本。”
②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隋唐以后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之总称。
1.(3分)下列对汉字美学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字美学要注重研究汉字构造的原则,即研究汉字美学就要关注汉字的这种独特的美学创造体现的智慧,要从美学的思维层面来探索汉字蕴涵的美学。
B.汉字美学的真正起点蕴涵在汉字创造的美学原点之中,也就是说,汉字的这种以象形为根基,图象先于声音的构造原理使汉字蕴涵了美学要素。
C.汉字美学的一个深刻方面体现在汉字在文化史内容的积淀方面,比如人们探讨汉字的字音、字形时,这种分析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中国文化史的内容。
D.汉字美学的中国文化蕴涵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在美学领域有着充分的具体体现,与其他美学相比,汉字美学是自成一体的,是其它美学无法比拟的。
2.(3分)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的汉字造字原理“六书”说十分的经典,但是从现代人的角度思考还需要进一步归纳和补正,不然就不能够揭示汉字蕴涵的美学。
B.汉字造字的美学探究与不同书体的变易以及汉字最终的方块字的形态、书写的物质变迁和技术要求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最重要的是汉字造字的美学原则问题。
C.训诂学或传统的小学并不单是为了“识字”,从训诂学或传统的小学中可以透视出汉字中蕴涵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即汉字中的美学内容蕴涵在汉字的训释之中。
D.许慎认为古代的包羲氏治理天下时,用“仰俯”来“观象”、“观法”,并“近取诸身”,昭示了文字与世界建立关系的过程,作者认为这个过程现如今还在汉字之中凝定。
3.(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造字原理在甲骨文方面体现得比较复杂,因为在原初的汉字形态甲骨文中体现了远古的蛮荒气息、野性思维,让人们更容易从美学思维层面探究。
B.深入探讨汉字蕴涵的美学、汉字体现的文化精神需要从汉字造字原理、原则切入,因为汉字之中的文化积淀,是与汉字的构成息息相关的。
C.无论从造字原则还是从“文”的角度分析,汉字、西方文字都蕴涵着文化特点,都有审美化的重要体现,不过汉字与西方文字的美学表现方式不同。
D.汉字偏旁的构成与汉字创造时的物质条件有密切关系,汉字能够长久对应物质世界的变迁,并且灵活自如地承担复杂的表达任务,与汉字美学等有密切关系。
参考答案
1.D(文本最后一段有五句话,由第四、五句可以看出,“与其他美学相比,汉字美学是自成一体的,是其它美学无法比拟的”是错误的。)
2.A(A项,“不然就不能够揭示汉字蕴涵的美学”说法绝对。原文说“其无疑已为探讨汉字美学提供了一种深刻的致思方向”,意思是说“六书”说为探究汉字美学提供了思考方向,已经揭示了汉字的一些美学。)
3.C项,“汉字与西方文字的美学表现方式不同”在文本中没有依据,原文中的“而这些内容,与其他文字不同”不是指美学表现而是指汉字美学“蕴涵在汉字的训释之中”。)
第三篇:谈高考作文
自信备考——高考作文:写对、写好
作者简介:尹继东,江苏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泰州市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曾参加2016年高考单独招生命题。
在最后阶段,我觉得高考作文应该强调四个字:“写对”和“写好”。“写对”主要是审题上的要求,“写好”则包括将素材写实、结构写巧、内容写新、思想写新、语言写美。审题永远在路上——准确而全面
考生考前要特别重视审题训练,确保对材料的理解准确全面。准确是对材料核心意蕴的把握准确。如江苏2017年高考作文要把握其核心意蕴是对生活中车子的认识思考或情感体验。离开了生活中的车子,而写成虚拟的车子,如历史的车子、舆论的车子等,就不是对“生活中的车子”“车来车往”的准确理解,就属于偏题。2016年只有抓住对“说话”“长”“短”的认识思考,才是准确命中材料的核心。
全面是审题时整体把握材料的意思,而不是抓住材料的一句话、一个词来确定材料的意思。所以要反复揣摩材料中的每一个字,从而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建议把作文题认真读五遍,确定立意后再与原材料比对一下,看看立意是否正确,这样才能避免出现“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的危险。要在审题确定后,拟一个写作提纲,这样可以防止写着写着就偏了的现象,也就是常说的“二次偏题”。审题决定写作的“生死”,要确保将作文“写对”。梳理筛选自己的材料——独到而丰厚
考生在高中三年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但考生在最后阶段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筛选这些素材,力求素材的独到丰厚。
议论文的素材则要求论据是独到的、新颖的、多元的、有文化厚度和思想深度的。独到的议论文素材可以有这些角度,如“一位独到的名人”“一部丰厚的名著”“一座有个性的城市”“一种有底蕴的文化”“一种值得思考的现象”等。在引用这些素材时,要根据材料的立意作适当的变化,突出重点,使写作内容更好地与材料相吻合。
除了事例性素材外,我们还要适当梳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作一些提炼,形成自己较为系统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体验。有了事、情、理的素材,我们就能将文章写得厚实,即“写实”。建立自己的框架——规范而灵动
高考作文一方面讲求体式的规范,议论文要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但又忌“模式作文”,防止“千人一面”。这就要求在规范之外还要有一点灵动,有一点“花样”,有一点“小心思”“ 小智慧”。议论文则可以设置由头,分析时可以建构从现象到本质、正反对比、逐层深入、辩证分析等论证结构。这样建立起自己的写作框架,带有写作者对结构的经营,带有写作者的“烙印”“个性”,这样的作文就具有了“灵动”的特点,这样的作文更容易获得阅卷老师的好感。在最后阶段要反复按自己构建的写作框架认真写几篇作文,或者写几个作文提纲。
另外,在写作文体选择上,我以为一般学生要坚守自己擅长的文体,“从一而忠”。而两种文体写作能力差不多的学生则根据考场的题目和现场的感受确定文体,如果自己能够想到一个感人的故事就写记叙文,如果有好的认识和素材,就写议论文,但在考场上要迅速确定写作文体。
建构自己的作文结构,简单地说就是追求结构的精巧灵动,即“写巧”。
反复修改自己的作文——升格提档
最后一个阶段,建议将自己的多篇作文进行修改,使自己的作文能够提升一到两个档次。那么如何修改呢?主要体现在写深、写美、写新。
写深:即思想精准深刻。
重新审题,提升审题的精准性。在此基础上,重新调整立意,使文章富有“大我”情怀,如从“人生”的角度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格局、节操尊严、善良邪恶等;从“人性”的角度思考处世之道、人间道义、悲悯情怀等;从“民族”角度思考文化传统、文明素养、社会基石、脊梁魂魄等;从“草根”角度思考平凡与伟大、生存状态、生命质量、精神空间、幸福指数等。从这些角度去思考一下自己的认识有什么变化,把这些认识概括提炼成精简的语句,并把这些思考融入到作文中去,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具有理性、启发性、思辨性、深刻性、多元性。
写美:即语言优美精致
高考作文既不要辞藻华丽而内容空洞的作文,也不要词汇贫乏语言“寒碜”的文章,要的是具有丰厚的语言素养和文化品位的作品,考生的语言中渗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传达着一种优美精致的美感。考生在修改自己的作文时,可以将原来的陈述句改为反问句,可以将原来的长句改为短句,可以将原来繁杂冗长的话语压缩提炼成简洁明了的话,可以将原来较为朴素的话改为华美的语言,可以将一些文化、典故、诗句等融入到自己的表达之中。
写新:即材料的新鲜和角度的独特
无论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我们都应该努力从现实生活的现象、最新发生的事件入手,这样的作文不仅充满生活气息,而且给人一种新鲜感。
其次我们要从一个独到的角度来构思作文,这样的作文也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记叙文的角度可以是特殊人群,如农民工、空巢老人、残疾人等,可以是特殊的角度如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两难等。议论文可以从一个人物、一个城市、一部作品、一种文化来写。这样写的角度就比较独到,给人新颖之感。材料之新和角度独到可以称之为“写新”。强化亮点意识——吸人眼球
考试作文要有亮点,这样才能夺人眼目、吸人眼球。
亮点必须凸显在最佳位置,如在标题、开头、结尾、段首、过渡处、关键段。
亮点句通常是修辞句、哲理句、引用句、过渡句、幽默句等。议论文中深刻的议论、独到的观点、辩证的分析、典型的论据等也是亮点。开头简洁,快速入题;结尾要呼应开头,揭示主题。中间行文时,适时地出现点题性质的引领句、过渡句、总括句。即使是记叙文,也要利用人物语言、人物心理或旁观者的评价等点出题目或题意。主动回避影响得分的问题——避开“暗礁”
高考作文首先不要宿构、套作,回避历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要根据自己的审题来构思,做到“我手写我心”。
不要写敏感的政治问题或政治人物,不要写中学生式的爱情,不要写网络小说中出现的魔幻、城堡、古墓等题材,不要故事新编。不要做愤青一族;不要不敬师长;不要消极低沉,格调低下。不要写故作深沉,与文题不沾边的题记、后记。文章的层次结构不要混乱,要清晰。
写作语言不要“玩深沉”“玩哲理”“玩唯美”,叙述或论述不要天马行空、虚无缥缈、事件模糊、人影晃动、情感飘忽、玄而又玄。不要使用网络语言、不要文白相杂、不要洋文与中文相杂,不要使用“迈克”“约翰”等洋名字。不要出现硬伤:不能丢掉题目;题目和开头结尾段一定不能有错别字;一定要写足800字;书写要清晰,字大小要合适。
总之,一定要做到“写对”“写好”,突出亮点,避开暗礁,我想考生肯定能写出理想的成绩。
第四篇:学者谈2013年高考作文
学者谈2013年高考作文:使套用、抄袭无处遁形
2013年06月13日 09:13:15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每年高考结束,作文都会成人们热议的焦点。与往年的“骂声一片”稍有不同,今年人们对高考作文的评价似乎更加冷静,虽然有一些省份的作文被人们归结为“不成功”,但是批评的声音更倾向于指出这些作文的问题在哪里,而不像往年一样直接扣上“雷人”、“坑爹”的帽子。
对作文题目“品头论足”的背后,是人们对于“作文真正考查出学生运用母语能力”的期待。
为此,本报记者在高考结束后的第一时间采访了语文教育专家、一线语文教师,在请他们评析今年各省份高考作文题目的同时,也希望他们回答这些年来人们对高考作文的诟病及期待,比如:“宿构作文”、“模板作文”能不能得到遏制?高考作文的改革是否正在提速?
可喜的是,不少专家给出了积极的回馈。
“从整体上说,今年高考作文命题基本兼顾了信度和效度,质量在提高。也可以说,多年课改的实绩,现在已在高考作文命题变化中有所体现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先生这样说。
“我手写我心” 今年作文题目最大亮点
温儒敏教授和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副主编、北京新学校研究院研究员王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今年的全国课标甲卷。
题目材料是关于“同学关系”的一个调查结果,温儒敏认为,这个题出得很有现实感,让人联想到前不久网上炒得火热的“药杀室友”事件,想到现在人情比较淡薄,考生都会有话可说。
王丽也有类似的看法,她觉得这个题目的材料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平实而不故弄玄虚,既是热点,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每个学生都可以“我手写我心”,很坦然地表达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思考。多年带高三的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中学高级教师仝国英认为,全国课标甲卷的题目打破了以往作文以立意定高低、分优劣的惯例,“审题立意没有设置难度,更适合学生的发挥”。
她认为符合这一标准的还有全国课标乙卷的题目。
全国课标乙卷给出了这样一段材料: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对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学生只要抓住‘勇气’这个关键词就不会跑题,学生可以选择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可以将经验和勇气用递进的思维方式去谈。”仝国英老师说。
一直以来,高考作文题有一种倾向:在立意上难为考生,出一些让考生很难立意的题目,考生一旦把意立好了,就能取得好成绩,但是一旦没能立好意就可能会跑题,分数很低。
“其实仅以立意确定学生的作文分数很不合理,因为立意是一念之间的事情,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反映学生的作文水平,因为这个可不是一日之功。”仝国英老师说,只有在审题立意上降低难度,才能预防学生作文大面积跑题现象的发生。
毕竟,高考的目的是要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而非为难学生。
注重考查思辨能力 使“套用”“抄袭”无处遁形
提到高考作文,网上流传着这样的“箴言”:“名言荟萃、古人开会、反复唠叨、高分绝对”。其实,这个“秘籍”说的是这些年一直被人们诟病的“宿构作文”、“模板作文”。学生们因为积累材料有限,视野不够宽广,而在写作时,套用固定的模板,使用固定的材料。
除了高分“16字箴言”,“一些学生会固定地在开头使用四五个反问句或名言,然后再举古人或名人的例子,俨然是一套‘武林秘籍’!”湖北省语文特级教师胡道明说。
不过,令胡道明感到欣慰的是“今年的作文题让学生不能虚化了,也不能宿构了”。她说,湖北省的作文题就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确实是学生现在最为缺乏的”。
温儒敏教授也认为,今年的一些高考作文题让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既要联系现实,又要有些想象力和科学思维。这样那些读书多、知识面宽、思维活跃的学生会发挥得好,而死读书的学生就会觉得难了”。
虽然有不少人认为今年北京高考试卷的作文题容易让考生“发懵”,甚至有网上调查表示六成多的网友认为北京作文最“奇葩”,但是温儒敏认为,这是今年出得最好的考题。
北京的考题也是材料题。
它提供的材料是科学家与文学家的对话,谈到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星期,看到手机会有什么反应。科学家想象手机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个大发明家感到新奇,而文学家想到手机的广泛使用影响到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这或许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由此引发什么想法和思考,要求考生自命题写作。“北京的考题能够考查出学生实际的语文素养及写作水平,具有较高的效度。”温儒敏说,“这种题是很难套题的,写的好就可能很好,不好就是不好,会拉开分数距离,方便分级评分,也就有较高的信度。”
可能是真的想扭转高考作文模板化写作较为严重的局面,今年多个省份的作文题目偏于哲理。比如上海卷围绕这样一句话让考生去写:“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安徽卷引用萧伯纳的话:“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四川卷要求以“过一个平衡的生活”为话题,展开写作„„
这些题表面上看起来简单,实际上需要一些辩证思维,难度不小,也有利于拉开分差。对于那些平时读书少、做题多、却不善于思考的考生来说,要能自立题目,开展论述,又有些逻辑性,并不容易。
“这些题偏重考查理性思维能力,值得鼓励,以往高考作文中常常见到的那种‘文艺腔’,这里恐怕派不上用场了。”温儒敏说,但那些哲人的话可能是在某种语境中提出的,现在单独提出来,容易模糊,让很多考生不知所云,往往就会“跑题”。出题还是要考虑大多数考生的接受能力,切忌设有圈套陷阱。好的题目是让大多数考生都能发挥,就看发挥得如何了,那种在审题时就让众多考生损兵折将的题目,不见得是好的题目。太简单或太模糊 有些题让考生“雾里看花”
不过,不少专家和一线教师也表示,今年仍然有些作文题出得不太好,“有的过于简单”,有的“太过模糊,让人费解”。
今年天津的作文题是这样的: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___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这道题在所给的材料中就有关于现代人获取知识、掌握技能途径的多元性的提示,应当说指向性非常明显。”温儒敏说,但也限制了考生思维,容易套用已经准备好的素材,进行“宿构作文”。
“这是过于简单的。”温儒敏说。
也有模糊的。
比如,福建省的考题。
福建卷提供这样一首诗: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试题要求学生以自己的感悟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这样的题会让考生无所依凭,只能胡思乱想没话找话。”王丽说。
不少专家认为,面对这个考题,多数考生可能都是围绕“自由”与“现实”,或者如何“扎实学习”等去写,容易被套题,彼此雷同。
试题出的比较模糊就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该怎么做。“作文题的大忌是令人费解。”温儒敏说。今年的湖北试卷给出的是这样的材料: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而装酒的圆瓶子一般又装进
方盒子里,方圆之间,各得其妙,正如古诗所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 要求考生根据此材料,题目自拟写作文。
温儒敏指出,这道题所说的牛奶、矿泉水的“方圆”,实在有点牵强,而且引述“上善若水任方圆”,又是很深奥的哲理,对中学生来说是否太难了?
其实,作文试题的好与坏并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衡量标准,不过对于考生来说,面对考题时的解决途径归根结底只有一个:那就是用给你的新材料来印证你所熟悉和生活的世界,同时去思考人生、抒发情怀,并且正确地表达观点。
这一切的功夫都不是在考场迸发的,它靠的是十几年的日积月累。
第五篇:专家谈2012年高考作文
专家谈2012年高考作文:靠背范文得高分时代结束
“我发现今年各地的高考作文题有一个共同点,材料作文相比往年有大幅增加,同时,这些材料作文一改往常给题目的做法,让考生‘自拟题目’。这种‘开放式’的命题方式,避免了主题先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值得提倡。”6月7日下午,教育评论人士熊丙奇(微博)看过网上公布的高考作文题后,这样感慨。
像往年一样,高考第一天,社会舆论的焦点都集中在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上。宿构作文、模版作文、主题先行作文一向被各界诟病,却养活了一个庞大的作文培训市场。这种强化的作文训练被指“严重扼杀了中学生的想象力”,也让家长耗资甚巨。然而,记者发现,今年对高考作文的诟病少了很多。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作文改革低调提速了。
高考作文改革要引导素质教育
作文考试一向有“高考风向标”之称。今年材料作文盛行,是否预示了未来高考开放式题目将在文综、理综等其他科目中逐步展开?就此,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
“从标题作文到材料作文的变化只是形式上的,你有没有注意到高考内容方面的改革?这才是最关键、最重要的。”林蕙青说,高考出题是一种导向,要体现核心价值观,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林蕙青历任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高校学生司司长,多年来一直是高考改革的研究者、执行者、推进者。她曾对考试中心的同事说,你们在全力以赴保证高考安全的同时,要多思考“考试内容的改革,这是永恒的主题”。
高考指挥棒怎么指,学校就会怎么做。所以,林蕙青指出,今年高考作文题是在旗帜鲜明地引导素质教育,激发中学生的创新精神,活跃年轻学生的思维,“要体现改革,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这一看似不经意的改革,事实上影响深远:老师要调整教学思路,学生要重新锤炼自己的语言,阅卷人要给过去的评分“老套路”松绑。而且,作文改革更牵动了考试市场的利益变局。也许不久,“作文强化班”会逐渐淡出培训市场。作文立意呈现三大特点
据记者粗略统计,2012年全国和分省命题的高考作文试题共有17道。从作文的立意上看,呈现出三大特点——
其一,倡导高尚品行。高尚品行、人生楷模一直是高考作文命题立意的常用主题,这对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很有意义。属于此类的作文试题有重庆卷“保安救人”、北京卷“大山铁路巡道工”、山东卷“孙中山谈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以及江苏卷“忧与爱”。全国课标卷作文题的材料,讲述的是修船工因补好船主忘记修补的洞,最终救了船上的人而得到船主报答的故事。好人好事,古今中外都推崇备至,今年将它作为试题推出具有现实的意义。
据高考作文权威人士分析,2006年“彭宇案”、2011年“小悦悦事件”发生以来,我国舆论关于社会公德有很多热议。在2012年3月全国掀起学雷锋热潮、5月“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英雄事迹广为传颂的现实背景下,设计“补洞”这一试题,有更加突出的时代意义。考生可以从修船工责任感、默默地做好事、不要报酬的角度阐发,也可以联系我国现在一些不懂感恩的社会现象阐发,同时还可以从船主知恩图报的行为、修船工做好事有好报、鼓励更多人做好事等角度进行阐释。
其二,思考生活道理。生活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以及做人的道理,生活是年轻人健康成长的第一课堂。属于此类的作文试题有全国大纲卷“挑秧”、浙江卷“跑步的人与鼓掌的人”、辽宁卷“女钢琴家隐身于音乐背后”、广东卷“汤因比、居里夫人谈选择生活时代”、安徽卷“梯子横放”以及湖北卷“书信的变化”。
安徽卷的材料寓意就比较丰富,两种对策的选择不是正与反的对立,也不是基于道德拷问对与错的选择,能多角度地启动考生理性的思维程序,写作弹性比较大。对目前影视、出版物中流行的历史故事演绎,或矫情为文的中学作文教学弊端应该能有些“反拨”作用。
其三,加强哲理思辨。哲理思辨是中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从选才角度,高校也需要具有哲理思辨能力的学生。属于此类的作文试题有江西卷“没有什么与拥有什么”、上海卷“心灵的微光”、福建卷“路程与时间”、天津卷“水到底是什么东西”、四川卷“手握一滴水”、湖南卷“双手的联想”。
福建的题目用了冯骥才的一段话,谈到运动中的赛跑是考生都熟悉的、身边发生的事儿,而人生中的赛跑是考生这个年龄段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考生可根据自己关心的不同侧面,围绕人生的长度与高度,展开思辨与联想,在考场上总结自我,展示个性和审美情趣。材料作文不约而同唱主角
在语文考试刚刚结束的时候,网络传播的作文试题都语焉不详,真假难辨。很多喜欢打听高考作文题的人都很失落,“怎么都没有一个明确的题目?”事后人们发现,今年材料作文题型成为出题的主流,“没有一个标题”!
今年材料作文试题所使用的材料,按内容可以归纳为三类。
首先是过去采用比较多的叙事性材料。今年的材料作文,全国卷和各省卷多采用车间工人、学校学生等事例为“材料”。采用车间工人事例的,有全国课标卷“补船”、重庆卷“保安救人”、北京卷“大山铁路巡道工”、安徽卷“梯子横放”;采用学校学生事例的,有湖北卷“书信的变化”、浙江卷“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全国大纲卷“挑秧”;采用艺人事例的,有辽宁卷“女钢琴家隐身于音乐背后”。
采用叙事性材料,比“抽象”、“概括”的材料更贴近社会,贴近人生,贴近考生。立意蕴藏于材料之中,学生在审题构思的时候,需要充分运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利于激发考生进行有创意的构思。这些材料能让考生受到启发:行走在大街上的普通百姓、发生在身旁的普通小事所反映的品德和智慧是青年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其次是言论性材料。今年的作文采用“言论”作为材料的,一共有5道题。所谓“言论”与往年一样,多是名人语录或哲理性的思辨语言。采用名人语录的,有山东卷“孙中山谈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广东卷“汤因比、居里夫人谈选择生活时代”;采用哲理思辨语言的,有江西卷“没有什么与拥有什么”、上海卷“心灵的微光”、福建卷“路程与时间”。
试题材料采用名人语录或哲理性的思辨语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可能会比其他题目好;名人的激励性语言会勉励学生勇敢前行,健康成长。不过一些哲理思辨语言材料,抽象程度高,道理深奥,考生可能会觉得难度较大。
第三,是文艺性材料。今年的作文采用文艺性材料的虽然只有3道,但所采用的样式比往年要多。采用诗歌做材料的,是四川卷“手握一滴水”;采用寓言做材料的,是天津卷“水到底是什么东西”;采用图文做材料的,是湖南卷“双手的联想”。试题的文艺性材料生动形象,活泼有趣,容易激发考生的想象,部分考生也许能写出文学性较强的作文。
记者向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求证网上的哪种版本是真题,姜钢指出:“这正是材料作文的优势之一。”他告诉记者,今年高考作文改革有两大特点:一是,材料作文可写性、选择性、导向性、探究性、防套性好,可更好地满足高考语文的测量要求。二是,今年的作文均具有积极的思想导向,反映时代主旋律,贴近考生实际,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创新人才的选拔。作文出题方向,让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考生难得高分
2011年高考结束后,社会上不少人指出当年的标题作文“文艺腔”、“缺乏思想性”。
云南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廖支新给中国青年报记者分析了标题作文的弊端:“标题作文的可写性强,易于写作,但供给考生选择的角度较少,防套性较差,探究性弱,不能很好满足高校对考生进行区分和选拔的要求。
“作文考试的原则,是要与学生的经历紧密结合,发生在身边,才能有话可说。每个学生想象力,获取信息、分析加工能力,对人生的感悟和境界,提炼归纳能力不一样,用材料作文能尽量保证原创,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廖老师说,2007年之后,高考作文题有采用材料题型的趋势,这种形式受到专家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人大附中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沈献章老师向记者分析了材料作文的三大优势——
第一,更适合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
高考语文要为高校所有专业选拔具有理性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的合格新生。材料作文提供多个材料,引导考生理性思考,形成观点,有逻辑地表达,符合高校对考生的选拔要求,备受社会各界好评。比如北大学者、新课改专家温儒敏对2011年全国课标卷作文《中国崛起》的评价是:“给出国内外对中国崛起的评论,让考生选取一个角度来写。这样的题目偏重理性思维,有一定的社会关怀,那种陷于题海战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就很难写好。”
第二,探究性强,难易适度,可以更好地区分考生。
材料作文是多个材料的组合,考生在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能力,提出自己的想法。每个考生的知识背景不同,价值观、人生观不同,从同一组材料中获得的信息就会不同,得出的想法也不同,避免“千文一面”的出现。此外,材料作文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空间。探究能力差一些的学生可以看出一般性的问题,探究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看出深层次的问题。考生可被很好地区分。
第三,材料作文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宿构、套作。
标题作文由于限制较少,很多时候可以将背诵的范文移花接木到考场上来。而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必须结合材料,结合情境写作,死记硬背一些范文、在考场上套作得不了高分,也容易被评卷者发觉,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宿构、套作。
今天,靠背几十篇范文得高分的时代结束了,我们看到了高考内容和形式改革的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