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作文教学的摸索
高中作文教学的摸索
上传: 覃永泽更新时间:2014-1-9 22:12:45
高中作文教学的摸索
几乎所有的高中语文教师,都会碰上学生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的现象。很多时候,我们把责任推到学生身上,其实,出现这种令人尴尬的情况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更应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是我们教的,我们是学生写作道路上的引路人。我们需要让学生有长期的积累和不断的训练,最终才能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给学生以提高和进步。所以冷静的去反思我们的教学,改变当前的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作文教学现状,让学生能从容的去面对高考,是我们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现在高中作文教与学中较为普遍的存在着“六化”,即作文教学无序化,作文指导技巧化,作文主体迷失化,作文内容空洞化,作文文体趋同化,作文思维低幼化。具体表现为:
(一)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六多六少”:
1、随意性的多,计划性的少。
2、技巧讲得多,积累做得少。
3、统一命令多,学生自主少。
4、写后讲评多,写前指导少。
5、教师评改多,学生评改少。
6、练议论文多,练其它的少。
(二)学生写作中存在的六大问题:
1、内容空洞,言之无物。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缺少阅历、体验浮浅。每当动手写作时,最头疼的就是“无米下锅”,因而很难写出内容丰富、言之有物的好文章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现在的高中生整天呆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里,每天重复“三点一线”的生活,与社会接触非常少;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是引导学生从实际社会生活中去积累写作素材,而更多关注写作技巧。正因为如此,学生往往对社会生活熟视无睹,没有注意观察理解社会生活,自然也发现不了生活的美,结果学生写作时常感到无事可记、无人可写、无情可抒、无理可论。因此只好瞎编乱造,内容空洞,言之无物。
2、审题不准,立意不新。
审题不准。在过去的作文备考中,我似乎听到了这样一种声音,那就是“高考作文考查的是学生能否写好文章,因此审题不应该成为学生写作的一种障碍”。一时间,审题会越来越简单似乎成为了一种共识,越来越多的同学甚至是老师开始忽略审题。而实际情况是09年全国卷的写作要求就由原来的“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改为“选准角度,明确立意”,审题准不准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评卷老师对文章内容等级高低的评判,它常常成为影响一篇文章得分的第一因素,因此必须引起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
立意不新。作文,首先考察的是一个人的认识能力。一篇文章的立意应该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它直接反映出作者思维是否深刻,见解是否独特,是评价一个作者或伟大或平庸的标志。但是我们在长期的训练备考中常常强调“立意要稳”,于是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个“稳”字当先,这就决定了大多数学生的作文立意最终必然走向平庸,作文中二类卷占三分之二也就不足为奇了。
3、文体不清,体裁单一。
(1)、文体不清。平时的批阅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文章:很好的一篇记叙文,先在开头滔滔大论一番再去议论,或到最后作者跳出来大发了一通议论后结尾,让人看了以后不免有些败兴;或者一篇比较好的议论文开头,接下来写了一个长长的故事,最后作者又出来说两句再结尾;或者在议论文体的论据中展开详尽的大篇幅的叙述描写。这些都是文体不清的典型表现。为什么会如此呢?前一种是我们老师过度强调学生一定要经常点题而出现的症状,是应试作文对常规写作的一种毒害,而后一种则常常是由于材料积累不足而引起的,当然也不排除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对各种文体特点根本分不清楚,所以才会出现上述情况。
(2)、特点不明。学生高考写作经常涉及到叙事类、议论类、抒情类三类文章,这三类文章其实各自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①叙事类文章常常要求用形象来感染人,强调情节的曲折,强调内容或艺术的真实,最怕的是内容上虚假(比如经常出现的爷爷奶奶或父母亲去世等),情节安排上平淡(比如小学——初中——高中),立意上平庸(简单讲解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既不带有普遍性,亦不能以小见大);②议论类文章常常要求观点明确,结构清晰,材料要翔实,论证严密,切忌观点游离,结构混乱,泛泛而谈,缺少分析;③抒情类文章则要求以情动人,感情真挚,语言优美,最忌讳的是感情虚假,矫揉造作,语言乏味。但是我们在考场上却经常看到:记叙文平铺直叙,记流水帐;议论文缺少分析论证,以例代议;抒情文感情不真实,无病呻吟等。
(3)、文体单一。绝大多数学生习惯写议论文。这一点,客观上是由于学生认识思辨能力的提高,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其必然性与可肯定的一面。但同时又源自于一种求稳的心理,老师和同学们常常会认为议论文比较好写而且容易得一个保险分,因而平时训练就多;而记叙文和抒情类散文则比较难以把握,教师平时指导少,学生写作尝试也少;绝大多数学生也通过长期的对各种文体的尝试比较,更倾向于写议论文。
4、素材运用,问题多多。
(1)、内容空洞,缺少素材。有一些同学写议论文喜欢泛泛而谈,道理讲了许多,但是却缺少材料佐证,不懂得举例分析;或者举例只会写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或者举例喜欢用“曾经有一位科学家”之类的例子,让人无法信服;或者写学习生活,写学习的成功失败和由此带来的欢乐痛苦,反映出生活经历狭窄与体验的浅薄。这类错误反应的是学生平时的生活单调和积累不足。
(2)、素材罗列,缺少分析。这是议论文举例中常见的第二个问题。文章是典型的“论点+论据”式,普遍存在着以例代议、例而不议的“以摆带论”现象。应该说能够罗列出许多材料的同学,都是平时积累较好的同学,其基础应该都不错,但是只有材料堆积却缺少分析,议论文的说理自然不够透彻,因此也很难有说服力。
(3)、素材老套,千篇一律。马克思、爱迪生、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典型很少有人写了,但又出现了诸如屈原、项羽、司马迁、王昭君、陶渊明等“放之作文而皆准“的新“万能”材料。现在有很多学校为了解决学生写作材料不足的问题,常常会印发一些资料发给同学,比如感动中国的人物材料,然后要求学生平时写作的时候反复运用。这样做对于许多基础差的同学固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于许多比较优秀的同学来说,反而逐渐制约了他们的思维,结果呈现在作文上的是千篇一律的材料,缺少个性。
5、思想干瘪,华而不实。
有一些老师为了帮助学生取得更高的分数,在平时教学中会反复强调文句优美的重要性。应该说,重视文采本身是没有错的,而且在评卷场上,老师突然看到一些优美的词句,常常会眼睛一亮,很容易在情感上倾向于打高分。但是,考生刻意追求语言的优美,拼凑出一些优美的句子,而忽视内容的时候,就会给人以言之无物、华而不实的感觉,这时很多评卷老师又会认为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文风,结果不但不能带来高分,反而可能会得一个很低的分数。因此,对语言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表意要准,即表达上的准确、连贯、得体,在准确表意的基础上当然既可以追求语言的形象、生动,也可以追求语言的质朴、平实。
6、字迹潦草,卷面不洁。
字体太小、笔画太细、字迹太潦草,直接用肉眼看尚且费力,如果扫描到电脑上则根本看不清,这怎能得到好的成绩呢?所以平时要注意书写,争取做到“书写工整、规范,方便阅卷”,减少隐性失分。
二、针对上面谈到的高中作文教与学的六大问题,我认为高三作文教学应该强化六大“意识”:
(一)强化计划意识。
学校现行作文教学的弊端,就是作文的无序化。教师随意出题,学生盲目写作。教师往往因为缺乏计划性而对每次作文训练的目标不太明确,每次训练针对教学大纲的哪一点,要达到何种训练效果,学生昏昏,教师也未必了然。对每学期的作文训练不能做到统筹安排、全面计划、循序渐进。所以每次作文只能提出既全面又模糊的要求:从主旨、材料到语言、结构,面面俱到又无主次之分,分散了学生可能集中在重点、突破点上的注意力,使学生顾此失彼,茫然不知所措,作文训练处于无序状态,结果只能是收效甚微。日复一日,长期低层次机械性的写作训练,严重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制约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要求制定符合学生由易而难的认知规律、合乎科学的训练序列。作文训练也应当有并且可以有科学的方法,有一个明确的、合乎科学的“序”。作文教学的“序”首先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目标,让学生在作文能力方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基于整体目标,在每次作文中都应该有重点的训练一二项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一次作文训练在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使他们每次都能找到自己作文的闪光点,找到写作的新动力,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循着这个序,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教下去,学下去,写下去,才可能有好的效果。”
科学的高中作文训练序列应具备“三定”:(1)定向。即高中三年有明确的总目标,每学年有阶段目标、每学期都有总体布局、每一次训练都有具体训练内容。(2)定体。重点训练记叙文和议论文。(3)定等级。训练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我校高三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总结,初步商定了高三作文训练思路:
高三第一学期 着重审题能力(记叙文、议论文)的培养和写作基本素材的积累,重点训练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强化文体规范和试卷规范训练,穿插拟题、扣题和思路结构等的技法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达到基础等级
高三第二学期 着重就作文的发展等级进行训练,具体分为:深刻透彻;生动形象;有文采;有创意。重点是新材料作文训练,适当穿插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尝试一点漫画作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长处,确定某一文体进行强化训练,力图通过训练使其作文达到基础等级的上限或创新等级。
(二)强化过程意识。
1、重视写前审题意识。高考作文“基础等级”的第一条要求是“符合题意”。“符合题意”就是符合题目的“规定性”,即指题目规定的文章的体式、主旨、材料,以至标题、字数,等等。要审出题目中蕴含的深层意义,不仅要了解题目是什么,还要思考何为作文题中最关键的那个“题眼”,然后进行构思,调用素材。
2、强化主体参与意识。
(1)、培养兴趣,激发欲望。脱离主体的客观实际的任何作文要求和作法,必然带来学生兴趣的丧失和畏难情绪的产生。这种情况下的作文课上,只要老师一布置作文题,学生都是哎声叹气,满脸的发烦和无奈。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首先树立起牢固的主体意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老师头脑里占主要地位的不是“写”而是“人”,老师在设计作文教学时,应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具体的作法是,首先,认真细致地分析主体的客观现状,摸清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其次,鼓励学生讲真话,让他们善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老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想法,尽管有时学生的想法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有时甚至是不对的,但老师也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去交流,去引导,而不是以老师的身份去评判。这样尊重主体实际的做法,既促进了学生说话的欲望,也激发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2)、互改互评,百家争鸣。传统的作文教学,学生写,老师改;学生应付,教师忙碌;费时费力,劳而无功。教学中,我尝试把学生从被批评的被动牢笼中解放出来。每次学生作文结束之后,我都根据训练目的提出具体的评改目标。再引导学生自改、互改,并建立互助组。评改时,先让作者朗诵习作,谈自己的构思;再听取其他成员对自己文章的评改意见,作者本人也可以针对别人的意见谈看法,表明写作的意图。最后将有代表性的习作交给老师批阅,教师再选取典型的作品在班上组织学生评改,以点带面,提供示范。这样,学生各抒己见,除了寻找别人的成功之处学习借鉴外,还可以挑出别人习作中值得修改的地方,大家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真正成了作文评改的主人,而不是消极应付,被动服从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3)、自由作文,放胆表现。生活是复杂多样的,作文形式当然也不能刻板划一:可以书面作文,也可以口头作文;既有规定作文,又有自由作文。课前三两分钟,让学生轮流演讲:或叙事或抒情,或奇闻逸事,或名言佳句。作文后讲评课,让学生上台朗读:或片段或全文,台下“评头论足”,各抒己见。总之,把学生看作写作的主体,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使之精心构思,自然表达。
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学生尤其喜欢把自己的成就和智慧展现在众人面前,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并满怀激情的加以肯定和赞美,使之成为一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为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你还可以编辑《日记集锦》《妙言佳句选》《优秀作文选》等,也可以把特别优秀的习作推荐到有关报刊,让学生的作品打出去,使之阔步走上领奖台。通过荐稿发表或参加各种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强化主体意识,把“讲”转化为“导”,把“重写”转化到“重人”,把“收”转化为“放”,把“整”转化为“零”,把“怕”转化为“趣”,把“逼”转化为“欲”,把“苦”转化为“乐”,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
(三)强化积累意识。
首先要丰富生活积累。这有多种途径,比如注意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同学、亲友交往等,把那些有闪光点、有冲击力、有启发性的人与事,要及时地记下来;到临考前,翻出来整理一番,记住一些典型的事件及细节。强化素材积累,多阅读课外读物,常咀时文精华,在多阅读的同时,还应建立一本属于自己的作文手册。这个手册要分门别类,有作文题,构思路数、文章概要和写作资料等。所积累的材料要注意三点:一要典型,二要准确,三要记牢。要强调用脑记,要背,不能光靠笔记本。材料越充足,写作就越有底。
(四)强化文体意识。
1、记叙文的达标训练(以形象感人)要抒发真情实感。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够感染读者,而要想以情动人,最好要写自己有真切体验的内容,并且把这种情感与文章所描写的景色、生动的细节、真切的心理刻画等结合起来,与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抒发出来的感情才可能是真切的、感人的。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依据如下三个原则,即以“我”为中心的原则,细节真实的原则,先感动自己的原则。
2、议论文的达标训练(以理服人):①鲜明的观点②规范的开头③清晰的框架④丰富的材料⑤深刻的思考分析能力训练。这是克服议论文写作中“以摆代论”毛病的重要保证。所谓分析,就是找联系,找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找某一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例如,“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普遍和个别之间的联系”“偶然和必然之间的联系”等等,能够把这些联系找充足,就是说理充分;能够找到最本质的联系,就是说理深刻。
3、散文的达标训练(以情动人)。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 中的 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写真实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作者在散文中的形象比较明显,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个性鲜明。散文的特征是“形散神聚”:感情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等细节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总之,不管选择什么文体要树立两种意识:树立写自己的知情意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意识,树立再现人生的真善美、批判假丑恶的意识。
(五)强化创新意识。
要想达到我文一出,即让“六宫粉黛失颜色” 的效果,那就得让自己的作文做到“我有滋味”,做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就是最好的途径,创新是优秀作文的最佳选择。
其一是观点的创新,言常人不言之理——见解新颖。这一点要求我们在备考中不能一味求稳,要鼓励学生大胆求新,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
2008年江苏高考有一篇优秀作文,在大家大都阐述“好奇心”的益处时,却从反方向立意,开篇即谈“好奇心害死人”,不仅能引起读者的高度关注,而且将话题引入历史、社会、人生的大背景,所以在思想探究上占据了“制高点”。这一与众不同的逆向思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拿到了发展等级的“创新”分。
要想自己的文章有新意,就需要往纵深挖掘,探究新意。比如以“晒”为标题写文章,一般的思维可能写自然中的“晒”,写晒太阳的惬意,写阳光下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等,如果能从纵深去挖掘,晒孝心,晒暗箱操作,晒官场黑暗,晒日本侵华史实,晒藏独、台独、疆独不可告人的目的等,就会给人一种有深度、有厚度的感觉,还会给人一个这个考生视野开阔注意观察生活、目光犀利、见解深刻、有头脑的认识,你的作文分数自然也就高了。
其二是材料的创新,以“让人眼前一亮”为目的——材料新鲜。材料的创新,具体有两个途径:
1、新人新事,吸引眼球。我们要学会从生活中发掘新的材料,关注社会焦点。社会焦点是指某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人或事。这样的事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最能够反映时代潮流、时代精神,是社会的动脉。如前一段的四川大地震中感天动地的事件,北京奥运会的精彩瞬间和感人故事,马加爵特大杀人案,奶粉中的三聚氰胺现象,医疗保险的平民化、普遍化,农民工待遇提高,文坛泰斗巴金辞世,飞人刘翔王者归来等。
2、旧材翻新,别出心裁。能够把握到时代的脉搏,并有独到的见解是很好的,如果一时在考场上感到自己对这些时事了解不多,或认识还较浅薄、片面,也可以通过把手头熟悉的材料翻新来达到创新的目的。如年仅13岁,从全国25万中小学生作文中脱颖而出,获得2007全国中小学生“新课堂”创新作文大赛初中组唯一的特等奖的、重庆永川北山中学初二学生李雨澈的文章《匿藏在西游记里的表情》的写法对大学老师有启发:“孙悟空·单纯的笑脸,是个可爱的孩子……猪悟能·无奈的笑脸,所谓少年不知愁滋味……沙悟净·老实的木脸,一副人到中年的麻木……唐僧·释然的笑脸,这位老者拥有了一颗禅心……”她把《西游记》里的四个人物巧妙翻新,让人读后不由得拍手称赞。再如2008浙江一考生的《感受乡村》,不是写乡村的美景、特色,而是借此表现一种乡村和城市的特殊感受,表现人们对乡村自然感觉的麻木,视角独特; 其三是构思的创新,选择独特的视角和形式——构思新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说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认识。可是,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以不同的方式去表达,也能够给人以新颖独特的感觉。关于这一点,在此不再展开。
(六)强化规范意识。
1、卷面:包括字体大小,字迹端正、清楚与否,笔芯的颜色是否一致,是否浓淡适宜,涂改是否过多等都应该注意。平时就要注意对自己的卷面提出严格的要求,不能卷面涂抹过多,不能字迹潦草。
2、字数:是否足够,是否过多或过少。高考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超过800字很多的文章,会占用其他试题的答题时间,同时阅卷老师对于超过字数很多的文章也不会倍加青睐,还有可能会反感,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就不能写一些超过字数很多的文章。当然,写的字数不够更是不可以的,因为,高考每少50字要在总分中扣掉1分,所以,不管怎样,要让自己写够800字。
3、错别字:虽然《评分细则》上说出现第3个错别字才扣1分,但如出现过多的错别字,不仅会扣字数分,更会影响老师对你的印象,而老师的印象必然会影响作文的总分。因此,如遇到写不来的字或没有把握的字,最好用另一个字去代替。
4、标点:一些学生作文一“逗”到底。一个句子,明明意思已经表达完了,但他偏偏要一“逗”到底,一整段话里就只用一个句号。这么算来,一整篇作文里,也就只出现了少数的几个句号。还有的学生,特别喜欢用感叹号,好像这样,就能给作文增加更多的感情一样,有些陈述句也要加感叹号,这样一来,句子的语气就完全改变了。学生们的书写也不是太规范,句号应该是个空心的圆圈,但学生为了省事,好多都直接点个黑点了事。个别学生另起一行顶格点标点。如果考生在作文中,标点符号用得特别差,就将导致语句不通顺,多半要被扣分。
5、标题:是否醒目、新颖、有特色。评卷标准中规定缺少标题扣2分,而没有标题又说明你的文章缺乏整体感,这样无形中会影响作文的总分。而不恰当的题目,也会导致失分情况的发生。
总之,作文的训练备考应该抓基础知识的积累,如素材、文体知识的积累;抓基本能力训练,如审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而这一切最终回归到抓思维训练,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广度与宽度、思维的严谨性、思维的创新性等,唯如此,方能最终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并最终让学生写出高水平的作文。
第二篇:高中思想政治幸福课堂摸索
高中思想政治幸福课堂摸索
一、质疑高效课堂一词的使用
有些教育界专家和教授们提倡高效(优质,高效)课堂,并为这类课堂作了全面且权威的阐释,我也如醉如痴地学习和接受熏陶,并用来指导我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践,并作深刻的静思和反省,总感觉有些不对劲,我该继续追求高效和继续践行高效课堂教学吗?
查查字典核实,“高效”一词,形容词,意解:效能高的,效率高的。以此作为解释,那么高效课堂便是效能高的课堂、效率高的课堂。这让我的感觉得到证实,我将继续反思,能追求这样的高效课堂吗?有些感触和醒悟,至少我从现在开始就质疑并不敢继续践行高效课堂的教学。
我认为课堂用“高效”一词,是用词不当。字典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该词的含义,这词是远远不能体现出提倡高效课堂的专家和教授们所研究并追求的“高效课堂”的原意和真正涵义的。作为我们中学政治教师,如何更好地把课上好、上好课、好上课?怎样更好地把课上活、上活课、活上课?又怎样更好地把课上优、上优课、优上课?又怎一个“高效课堂”一词所能展示?
我认为“高效”一词如果用在经济领域中的企业去追求高效,肯定很恰切,能很好地引导员工提高经济效益。但是,“高效”一词如果用在教育领域上的课堂去追求高效,却很不妥当,容易给教师造成错误的导向。
课堂教学承载着教育教学的许许多多功能,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我想如果使用“高效课堂”一词,容易导致以偏概全,更容易扼杀和窒息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
二、构想高中思想政治幸福课堂
我们可以继续探讨一下,使用“高效”一词,倒不如使用“高明” 或“幸福”一词。“高明”字典意解:①形容词,(见解,技能)高超。如:主意高明、医术高明。②名词,高明的人,如:另请高明。据此,医生的医术高明,我们教师的教术也可以使用“高明”一词,我们的课堂也可以采用“高明课堂”一词。“幸福” 字典意解:①名词,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②形容词,(生活、境遇)称心如意,我们的课堂何尝不可以采用“幸福课堂”一词。
华佗的高明之处在于:做到对症下药,我们教师也应该做到因材施教;编撰《本草纲目》的李时珍的高明之处在于:亲口尝一尝,亲身参加实践,我们教师也应该做到:为人师表,勤恳教学,亲历亲为,始终站在教育教学第一线;钟南山的高明之处在于: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勇于改革创新,敢于挑大梁,我们教师可以学习他这种医术精湛且又医德高尚的敬业精神,做勇于改革创新、敢于挑大梁和能胜任挑大梁的教师;许许多多医术高明的医生,他们医术精湛高超,医技娴熟高妙,医德高尚,药到病除„„他们妙手回春,能让人起死回生„„我们教师为何不追求这样的一个目标:提倡“高明课堂”或“幸福课堂”呢? 我很钦佩这些专家和教授们为中学高效课堂所做的探究和许许多多的努力,其中很多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式方法是很值得我们中学教师借鉴和学习的。然而,我开始质疑也不想再使用“高效课堂”一词,我更喜欢使用“高明课堂” 或“幸福课堂”一词,尽管我的不成体系的见解还是很肤浅的。
课堂就是一种创新,课堂就是一门艺术,课堂就是一种享受。课堂不可能千篇一律和强求一致,同一学校、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同一内容和不同内容在不同的班上课,都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完善和创新,转换成不同的课堂或课型,所以,我认为课堂就是一种创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赞同专家教授们的“课堂就是一门艺术”的观点,但我不赞同一些专家教授总是在说“课堂是遗憾的艺术”,不要让老师总是带着一点“负罪感”,而应该说“课堂是一门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艺术”。听一些课简直是一种享受,而听另外一些枯燥的、毫无生气的、干巴巴的课简直是一种受罪。我更想享受课堂,把上课当成一种享受,让自己的课堂能给学生更多的享受,所以我认为,要把课堂当成一种享受。是享受的课堂还是受罪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还是高明的课堂?是幸福的课堂还是痛苦的课堂?怎样构建新型课堂:即“幸福课堂”,我将继续实践和探索。高明的课堂和幸福的课堂,我想应该是教师的教术高明、教技高超、教书高效,能有效地传道,能高妙地授业,能“对症”地解惑。如果我们教师的课堂能把课上好、把课上活、把课上优,能给学生更多的享受,能让听课的更多学生竖起大拇指,能让听课的更多学生堪称高明,能让听课的更多学生兴趣盎然、快乐学习,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幸福课堂的魅力,那么,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最和谐和最有机的统一,才能更好地完成该节课的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才能达到最有效和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我更喜欢用“高明和幸福”一词来探索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争取让更多学生喜欢我的课、中意我的课,甚至爱上我的课。
第三篇:农村高中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考与摸索
农村高中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考与摸索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首先,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和在座的各位老师一起进行交流学习。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的工作,我们都清楚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班主任要履行更多的职责,付出更多的心血,还要承担更高的风险,当然也会收获更多的幸福。我觉得班主任的工作是实实在在的,来不得半点虚假,也没有什么特别高深的理论,做好它,需要我们的一颗真心。下面我就班级的管理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感触。
一、爱心和责任心是班主任最基本的素养
1、爱是班主任工作活的灵魂,班主任要爱的公正
“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爱别人的孩子则需要胸襟。”班主任就是要有爱别人孩子的胸襟和气度!爱是教育艺术的灵魂,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应该是无私地爱学生。把全班学生当成自己的儿女来培养。只有对学生付出爱,才能收获教育的硕果。班主任最大的收获是 “桃李满天下,子女遍神州!”。当然对待学生均应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班主任对学生应该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在工作和生活中以德育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学生都是重情的,你给学生多少爱,学生就会加倍回报你多少爱。只有用爱才能教育转化孩子。
爱是班主任转化差生的一剂良药,是促使全班学生接纳班主任的动力源泉。如果偏心和歧视,差生伤不起,班里所谓的优等生也未必能够尊重你,买你的帐。只有爱心和尊重,班主任工作才能把所有孩子看作宝贝,才会贴近学生、走进学生、了解学生、温暖学生,学生才愿意做你的朋友,把他的烦恼告诉你,请求你为他排忧解难,你的工作才会有切入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从关心学生角度出发,无论是处理问题学生,还是处理家校关系,都会显得容易很多,也不容易激化矛盾。
2、责任心是班主任工作的起码要求,做好班主任工作不能过于功利
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是学生管理的组织者、策划者。所以班主任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一个班级的好不好,关键是班主任。班主任要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学生管理与指导他们成长中,学生只有在班主任的呵护下,才能健康全面成长。班主任工作,不能只看学生现在,要让学生活得有尊严,活得有自信,活得有追求。让学生体会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未来50年的幸福。我觉得,只看重自己的考核的班主任,是不道德的,我们当班主任的比一般老师更应该用良心教书,要让学生学有所获,让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二、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1、利用好家长学校,开学建立班级家长群,开通校讯通
我们农村的家长普遍没有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可以利用学校的家长学校或者召开班会为家长举办教育讲座,并通过微信群经常推送教育策略方法,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协调和促进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方便学生情况及时反馈,也有利于家校达成共识,在教育中形成合力。通过班会讲座,使家长掌握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提高家长的整体素质,指导家长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这样,家长能更有效的配合班主任工作。
2、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也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但是不少家长还没真正认识到自己就是教育者。这就需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担负起教育者的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要使家庭教育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做到目标一致,观念一致。我校由于生源状况差,班里学生的状况更是参差不齐。学生学习基础很差,纪律观念淡薄,家庭情况复杂,有很多孩子家庭教育情况很不乐观,有的家长非常消极,对孩子不抱希望;有很多孩子父母不在身边,家庭教育基本缺失;有的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家庭关系紧张;有的家长极其护短,替孩子打掩护,当保护伞……为此,我在与家长联系时,努力改善家长的观念,通过家长会、约谈、私信等各种方式的谈话,把班级培养目标、管理思想、教育观念等灌输给家长,提高他们的认识,努力获得家长的认同和支持,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步调一致。
3、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积极吸取家长建议 要提高家长搞好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光提高认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他们产生足够的积极性。
教育家马卡连科在《家庭和儿童教育》中曾这样写道:“爱是伟大的情感,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人,创造人类最伟大的珍贵的东西。”作为班主任,我对学生总是抱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爱和严,他们的点滴进步都是我的快乐。只要班主任用言行让家长明白这一点,他们就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和高标准、严要求的必要性,理解严和爱是统一的。
注重对家长的信任、激励和尊重。与家长沟通时,我多用表扬和鼓励,即当孩子取得点滴进步时,即时反馈在群里。只要有真情真爱,就能获得家长的信任与理解。只有让家长从你说的每句话,你做的每件事中都感觉到你是完全为孩子着想的,你也是信任他的,家长才会尽力合作。
其实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好比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下边两角是家长和老师,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是顶点,无论谈话的方式还是内容都要围绕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更容易让家长产生共鸣。
与家长交谈,首先将孩子的点滴进步加以肯定,甚至将成绩加以夸大,让家长心里有一种安慰,缩短与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家长对老师谈话就是告状的误解,再以平等诚恳的态度指出孩子的缺点,阐明纠正它的重要性,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当我们真正地以平常心与家长进行沟通,对家长产生足够的信任感时,家长才能主动敞开心扉,袒露自己的观点,进而达成共识。
当学生犯了错误和退步了,我会在私信里,这样写:“孩子最近状态下滑了,也许是我最近对他关心不够,我会跟他好好聊聊。其实,你孩子聪明懂事,只要我们家校共同努力,定会进步!”这些话,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教师对家长的信任与激励,家长参与教育孩子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三、利用榜样的力量,树立积极向上的班风导向
1、优化家庭环境,发挥父母的榜样作用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这便是育人先育己,每位家长都应牢牢记住这一点,这对完善孩子的人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看过一个节目,家长说:“儿子,你这几天总玩手机,就不能控制一下自己,把精力用到学习上吗?”儿子回答说:“你还说我呢,爷爷经常告诉你不要在天天打游戏,你怎么还总是整宿的玩?”
我们要提醒家长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努力树立良好形象,给孩子以健康、积极的影响,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给孩子以有益的影响。如:父母工作上应敬业、上进;待人上应热情、大方、真诚;处事上应一视同仁、言行一致;尤其做到家校之间不要互相攻击诋毁,有问题及时沟通,做到做好“尊师敬老”。
2、班主任以身作则
学生是班主任的镜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上有正气,学生才能敬畏。老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学生的言行,班里需要干哪些事情,我都能以身作则给学生做榜样,尤其接一个新班,上课,课间,早操,午休,晚休,就餐,放假,返校,请假销假,打扫卫生等等小事,都要一点一点地教学生,这时我们哪怕弯腰捡一张碎纸,摆摆清扫工具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教育。
3、培养干部,在自主管理中铸就学生的责任心,培养学生中的标杆
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积极推行“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培养干部,不断增强他们的责任心,我们未来接班人才能担得起重任。
责任心培养的重点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不仅是拘泥于眼前,好习惯能成就学生的一生。我的工作中,注重从安全、卫生、出勤、学习、生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习惯。制定出相关的目标和细则,让学生全员参与,干部分工负责,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班主任还要及时的加强指导和考评,这项工作辛苦而繁琐,但坚持下来,会越来越轻松,工作重点是学生的责任和担当,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个人认为,高一新生阶段,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选好第一批班委很重要,然后可以逐步细分管理角色,丰富管理岗位,甚至可以定期进行角色动态轮换,使学生个个有当班干部的机会,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责任心。每届学生不同,能找到的标杆也不一样,还需要不断发掘、培养、调整岗位设置。
四、关注社会发展、学情变化,重视加强自我学习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1、学法、知法,依法执教,是对自己的约束,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学习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不歧视后进生,对学生惩罚但不过度体罚;与家长交流,礼貌尊重,不过激,不语言暴力、行为暴力。
2、不同时期学生心理、社会环境、家长素质情况迥异,自身风格特点也需要与时俱进,灵活变通
现阶段我接触的学生中几种比较典型的问题及应对(1)教师行业社会舆论压力缓解,但依法依规要求更严了
应对:严格自律,依法治教,敢作敢为
(2)家长一般都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重视孩子教育,但是孩子少,溺爱比较严重,尤其还有很多父母不在身边,问题尤为突出
应对:尊重,引导,家长会、约谈、私信沟通,主题班会,德育活动(3)前几年义务教育控辍、禁体罚等,后遗症出现,孩子们有恶习、小毛病的挺多,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比较懒散,好高骛远,刻苦精神缺失 应对:学情通告家长,班规奖惩,适度体罚,职业体验
(4)手机网络毒害严重,小说、游戏、视频等低俗、暴力、色情、不劳而获等不健康思想泛滥流行
应对:引导,提倡健康阅读,严打上学带手机(特事特办)、网络小说、网游、网购
(5)早恋、先天重大疾病、抑郁等
应对:开学调查问卷(学生、家长各一),入学学生调查,微信群、电话畅通
2018.4.19
第四篇:摸索不断,探求不已(范文)
摸索不断,探求不已
——我的专业成长历程
我是联丰小学教师张铭,自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在学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系列科研课题研究的引领下。从“师带徒”到“一领二扶三放飞”,再到 “小课题研究”,我逐渐走上了研究型教师之路。2009年底被评为辽宁省教育系统研究型名教师。今天,我想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成长经历和对教师从事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诸多感悟,谈谈自己从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成长为一名研究型名教师所经历的专业成长之路。
一、学校——专业成长的沃土
记得刚踏上工作岗位时,面对工作的种种压力,我感到失落与迷茫。这时,学校领导向我们新教师伸出了援助之手,开展了“师带徒”研究活动。他们每周坚持指导我们备课并跟踪听课,认真评价指导;还有计划地安排我们听师傅们的课,上模仿课。最让我感动的是学校领导为了使我更快地理清课堂教学思路,经常亲自做好教学设计,让我照样子去上课。这样,大大缩短了我成长中自我摸索的过程,使我顺利地迈好了新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
学校的“师带徒”是我教学历程的生根时期,走过了这一阶段,我迈入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发芽期。这时,学校又开始了更深入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活动,即“一领二扶三放飞”。在学校的引领帮扶下,我的教学思路逐渐明晰。在一次又一次的听课、评课、磨课、改课、上课之中,我学会了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技能,我的教学水平有了长足进步。
在我工作的第三年终于迎来了教学历程的开花期。这时,学校为我搭建了崭露头角的平台,推选我参加各种教学竞赛活动。我执教的《得数是十一的进位加法》一课在领导认真把关下获区、市一等课例。随后,在本溪市语文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学校组织了高水平的领导、教师对我进行指导,使我在全市参赛教师中脱颖而出。1998年在学校的倾力培养下,我已成长为一名市级骨干教师,我荣幸地被层层推荐,在市区教研员的指导下,参加了辽宁省说课大赛,大获成功。我越来越感觉到,学校每一次把我推向前台,参加各种比赛都是对我教学能力的一次锤炼、一次升华、一次检验,更是我专业成长过程中一次质的飞跃。可以说,在学校“一领二扶三放飞”的教师专业培养模式的指导下,我振翅高飞了。
二、学习——专业成长之源 理念,在学习中更新;行为,在学习中改变;能力,在学习中提升。多年来我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起来的。
记得我在上说课《角的分类》时,当时说课是一种新生事物,为了上好课,学校领导帮我查找有关说课方面的材料和我共同学习,我购买了《说课的艺术》、《说课基本功》、《如何上好说课》、《马芯兰数学教学艺术》等书籍进行研究,充分的准备工作为我上好说课奠定了基础。
1999年,为了迎接市骨干教师语文基本功大赛,我利用课余时间通读了小学阶段的12本整套语文教材,练习写下水文,学习简笔画的技巧。为了上好各种观摩课、引路课、评优课我经常阅读教育杂志、教育专著,从中吸纳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而提升我的教育教学能力。
2003年新课程改革如潮水般涌来。教育观念上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评价方式的改变等等这些对于从教多年已经习惯了自己教学方式的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为了更好地适应课改的要求,学校组织了有关的学习、实践活动。我和大家共同通读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及《语文课程解读》,并对《新课程标准》进行研读。这时,学校又派我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我十分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全神贯注地聆听每一位专家、名师的讲座,认真整理笔记,去图书馆(室)翻阅资料,这些无疑成了我专业成长的推进剂。我的教学理念更新了,教学方式改变了。
2004年4月在校、区、市的推荐下,我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会上我上了一节数学课。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新课程理念的思想融入其中,受到省教研员的高度赞扬。这时,学校又对我提出了做“研究型”教师的更高要求,“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我主持并承担了十多项国家省市的课题研究工作,均被国家、省、市各级部门验收合格。
三、总结——专业成长的提升
为了不断向“研究型”教师迈进,我注重平时积累,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经验总结、实验报告、编拟实验方案等。多年来撰写论文30余篇,多篇获国家、省、市级一等奖,有的还发表在各级教育刊物上。在课改实验期间我撰写的《体验数学——小学数学学习又一境界》在区课改工作总结会上演讲。《感悟新教材》的实验体会在区新教师培训会上交流。我撰写的《让明天的教育更美好》这篇学习体会随本溪市国家级骨干教师报告团到两县四区进行巡回演讲。正是在不断的总结中,我走向了事业的辉煌。
四、小课题研究——专业成长的升华
2008年,学校确立了省级课题《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经过学习与反复论证,学校决定化整为零,在大课题牵动下以小课题的方式开展研究。刚开始,我认为又是教师在专家及领导的引领下进行的研究工作。通过学校领导对“小课题研究”的解读,组织大家学习、思考、研讨,使我对小课题研究有了清晰的认识:小课题研究实际是教师为解决自己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开展的研究,是与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的,小课题因小而专,因专而深,因深而实,并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明确了小课题研究的意义,我与本组教师开始思考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有哪些?以便确立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通过与年组教师的交流、磋商我们确定了研究的小课题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为什么要确定这一课题呢?因为在多次上课、听课中,我们发现多数的小组合作探究,形式大于效果,基本上是低效的、放任的。合作学习,不教给学生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就会在一张张叽叽喳喳小嘴的废话中耗掉学习时间,学习行为和方式并没有得到实质的转变,到头来仍然是几个优秀学生在发言,而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体验学习的过程。小组合作探究就失去了重全员参与,重情感体验,重人文关怀与合作的真正意义。
小课题确立后我们就从网络和书籍中查找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资料进行学习,为开展小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具体实验中我组教师群策群力参与研究,制定方案、撰写计划、集体研究、合作攻关,互相听课、评课,定期反思,大家集思广益想策略。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摸索出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方法。以我们课题组上的同课同构课《圆柱的表面积》为例,确定教学内容后我们小组教师结合研究的课题先集体设计了教学的大致结构,然后每个人对教材进行分析与钻研,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教学设计,接着小组教师再集体备课,对每位教师的教学设想进行推敲完善,在集体备课中大家针对在哪些环节开展合作学习最好这一话题进行了讨论。在圆柱各部分认识环节用不用合作我们就产生了分歧。有的教师认为此处是新旧知识衔接处,可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探索出圆柱的各部分组成;有的老师认为此环节只是让学生了解圆柱的各部分组成非常简单,而且不是教学的重点没有合作的必要,只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可以了;还有的教师说合作学习应在教材的重点环节进行,应在适合学生探索、尝试、操作中进行有效合作。在大家交流中我们没有在此处设计合作学习。那在什么环节设计合作学习最好呢?我们认为在教学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时进行最好,因为此环节开放性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设计时我们没有仅仅拘泥于教材上只把侧面转化为长方形这一思路,而是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通过观察和思考,最终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各种转化形式探讨出了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课的最后,我们还设计了一个操作练习:小组合作测量计算所带的圆柱形实物的用料面积。根据练习要求,组织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测量,最后算出结果。这一环节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组员进行进一步的合理分工,做到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并且根据实物的特点想出了很多测量所需数据的方法,既合理又灵活。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培养了实践能力,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大家的意见达成共识后,再由一位教师综合大家的教学设计、写出教案,组内教师加以审议,《圆柱的表面积》一课的详案设计就结束了。
但在具体上课时尽管共享一份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但是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语言素养和调控课堂的能力以及不同的授课对象,还是体现出了不同的教学理解和效果。因此,每节课后我们都要结合小课题进行评课、反思、研讨,以便让后面上课的教师在前面上课教师的基础上,对教学细节加以适当调整与改进。如第一位教师上完课后组内教师一起进行评议发现这位教师的教学风格沉稳,语言精练,但在小组合作时学生自顾自没有达到合作的目的。教师没有参与到合作小组当中,对学生的合作情况不了解不能及时调控。第二位教师上课时听课教师发现他的语言细腻亲切,体态语言很丰富,尤其是神态,很能吸引孩子,教师能在合作前提出适宜问题促进学生合作。但在学生汇报合作成果时只关注好学生或爱发言的学生,没达到合作中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的效果。研讨之后第三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把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之外,教师也参与到合作当中,促进组员之间的互动。在汇报合作成果时教师有意让各组中等偏下的学生回答,这样促进了小组长组织小组同学帮助薄弱同学的积极性,使学困生能在小组交流中更近地获得信息、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整体提高。教师还在学生合作前侧重提出一些促合作、易合作、可合作的问题,并适时调控,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在全组教师的《倒数》、《长方体的认识》、《圆的面积》、《圆的周长》等等一节节精彩的同课同构的课例中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合作的空间,展现了学生不同的风采,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在互相学习中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得到了升华。就这样在不断反思与研究中课堂效果越来越好,教师的教学能力越来越强。实现了“教学相长”的合力效应。
在“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小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合作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合作学习的切入点,同时小组合作学习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学生个人的力量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最有效;教师在小组合作前一定要给学生明确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从小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习惯,教给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的小策略;在小组合作中还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环境,对小组合作和交流的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这样的合作才可以真正意义的达到高效。
一年多的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小课题研究还只是一些零散的经验,未能建立完整的体系。在今后的小课题研究中我们还要努力钻研业务,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完善自己。把我们的小课题做得更科学,更完善,更有成效。
有一句话“只有浸润过汗水的稻谷才能格外饱满,只有倾注过心血的果实才会香气四溢。”在以后小课题研究的路上,我们会继续用自己的汗水去收获种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去感受一份又一份由衷的喜悦。
第五篇:摸索中前行 前行中成长
摸索中前行 前行中成长
——浅谈张家砭中学课堂教学改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我县各个学校都加入到教学改革的行列,我校更是不甘落后,积极投身于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改革之中。
2012年春天,学校领导班子调整,新校长上任后,首先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询问,了解了我校的有效教学课堂改革停留在想法阶段后,便走进课堂,聆听、指导。当发现我们的教师对新的教育理念还很模糊,并未深入探索有效教学策略方法时,校长坐不住了,他找来其他相关领导,反复讨论,希望能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分阶段将有效教学落到实处。有了这个想法,大家行动了,反复的听课、评课、研讨、座谈„„最终立足课堂,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根本要求,于2012年上半年确定了有效教学三年行动计划,为了使其有序、有效进行,特制定了《张家砭中学有效教学活动实施方案》,即第一阶段,有效教学推进年阶段(2012年4月—2013年1月);第二阶段,有效教学完善年阶段(2013年2月—2014年1月);第三阶段,有效教学提升年阶段(2014年2月—2015年1月)。计划形成后,我们积极组织学习相关业务知识,开始了新的课堂实践。
经过几个月的摸索,新学期开始后,校领导班子一致认为我们还需要理论和实践结合,还需观摩学习,让老师们真正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由此,学校决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实行“走出去、学回来、再
实践”的方式推进课堂教学工作。有了新思路,马上就付诸行动,9月份,我们请来了县教研室的耿主任为我们做了“少教多学”专题报告,有了专家的指导,老师们找到了方向。我们将七年级确定为实验年级,将贺宝银、雷巧霞、杨海军等8位老师确定为实验教师,随后 老师们走进我县辛店中学的“6+1”课堂,回来后8名实验教师和教研组长不得不感叹我们的教研改革迈步太小,借鉴兄弟学校的方法,我们试着改变过去的陈旧教学方法,似乎还有些不那么得心应手。校长在随教育局赴河南永威学校学习归来后带回的一些教案和影像资料派上了用场,学校组织各学科老师分组进行了教案分析和课堂影像观摩。李校长还开专会给我们介绍了延安宜川中学的新课堂。聆听、分享了这些学校的教学方法和经验,老师们依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开始朝新的方向摸索。结合这个契机,学校安排了两轮课堂教学竞赛,小黑板为教师的目标教学提供了方便,多媒体的频繁使用加大了课堂容量,学案也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新的风暴席卷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开始摸索一条适合我们的改革道路。
2013年的张家砭中学教师越发的忙碌了,上级领导频频来校听课、指正;学校邀请县教研室专家指导教学;教师积极参加县级教学竞赛„„在进行了一轮实验教师公开课后,学校再次给我们提供了走出去学习的机会。先后有13位老师前往河南永威学校学习。回来后,每位老师都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大家交流学习,并向县教育杂志投稿,学校及时召开了交流会,会后我们举行了实验教师观摩课活动,老师们再次将好方法带入课堂,语文老师把适合自己学科特点的
学案带入课堂,数学老师带来的是一份份强化训练题,英语老师利用多媒体设计了新颖的目标性教学方式„„课堂气氛不再沉闷,学生开始自主的学习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终于迈向新台阶了。
学校提出希望教育教学能够与时俱进,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同时,还要注重兴趣教学千万不要盲目学习,慢慢来。也就是说我们不追求模式,但讲究方法。所以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探究,“少教多学,强化训练,科学管理,提高质量”是我们摸索前行中总结的强校之路,本学期我们以此为准则,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新方式:语文学科方面,我们试行导学案教学——“自主+合作+探究”,课前预习,课堂展示,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理科方面,我们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推行“加强练习,巩固强化”。老师收集各种典型题型,当堂强化训练,更好地促使学生达到知识“当堂清”的目标。新的英语教材目标性明确,为实施“以活动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行性,教师在研究学生实际的基础上,设计和组织能激发学生兴趣,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自主活动。使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提高学习能力。其他薄弱学科的教学,我们也积极的进行新方法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改变“灌输——接受”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通过讨论合作,自学辅导,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富有个性的心得过程。目前我们的课堂是有规律可循,又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我们的课堂教学已经在前进中成长起来了。
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改革更成熟,更可行,我们的理论与实践并行,学校在去年5月份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拟定了子课题《阅读教学中“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研究》。一年多来,我们积极完成了总课题组布置的各项任务,提交了十余份研究成果,并获得了各种不同奖项。今年六月份,我校又有四个小组积极申报了市级小课题,从老师们的热情中我们看到了更多希望,有这样一批探索者,我们的前行将更有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按照“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程改革、完善教学规范、聚焦课堂教学、锻造优良队伍、提高教学质量”的总体思路,深入探索有效教学的策略、方法和途径,为推进我校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