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五1.1.2余弦定理

时间:2019-05-12 13:08: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数学必修五1.1.2余弦定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数学必修五1.1.2余弦定理》。

第一篇:高中数学必修五1.1.2余弦定理

1.1.2余弦定理蕲春三中刘芳

1.1.2余弦定理

蕲春三中刘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并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2.过程与方法: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出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并通过实践演算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3.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关系,来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

难点:勾股定理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中的作用。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首先研究把已知两边及其夹角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进行量化,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比较容易地证明了余弦定理。从而利用余弦定理的第二种形式由已知三角形的三边确定三角形的角 教学用具:投影仪、计算器

(四)教学设想

[复习回顾]

1、正弦定理;abc2RsinAsinBsinC2、可以解决两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

(2)已知两边和一边的对角。

[提出问题]

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可用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

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B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A 如图1.1-5,设CBa,CAb,ABc,那么cab,则bc

ccabababb2abCa2a2ab2ab2

从而c2a2b22abcosC(图1.1-5)

同理可证a2b2c22bccosA

b2a2c22accosB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

7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a2b2c22bccosA

b2a2c22accosB

c2a2b22abcosC

思考: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由学生推出)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

b2c2a

2cosA2bca2c2b2

cosBb2a2c2

cosC[理解定理]

从而知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就可以求出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求出其它角。

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

(由学生总结)若ABC中,C=900,则cosC0,这时c2a2b2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例题分析]

题型一 已知两边及夹角解三角形

例1.在ABC

中,已知a

cB600,求b及A

⑴解:∵b2a2c22accosB

=222cos450

=1221)

=8

∴b

求A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

b2c2a22221⑵解法一:∵

cosA,∴A600.asin450,解法二:∵

sinAsinB2.41.4

3.8,21.83.6,∴a<c,即00<A<900,∴A600.评述:解法二应注意确定A的取值范围。

题型二 已知三边解三角形

例2.在ABC中,已知a134.6cm,b87.8cm,c161.7cm,解三角形

(见课本第8页例4,可由学生通过阅读进行理解)

解: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 b2c2a2

cosA

87.82161.72134.62 0.5543,A56020; c2a2b2

cosB

134.62161.7287.82 2134.6161.70.8398,B32053;

 C1800(AB)1800(5602032053)

90047.题型三 正、余弦定理的应用比较

例3.在△ABC中,已知 b=3,3。B=300,求角A,角C和边a。

思考:求某角时,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两种方法 有什么利弊呢?

[补充练习]

1、在ABC中,若a2b2c2bc,求角A(答案:A=1200)

2、在△ABC中,已知(b+c):(c+a):(a+b)=4:5:6,求△ABC的最大内角。(答案:A=1200)

[课堂小结]

(1)利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①.已知三边求三角;

②.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2)余弦定理与三角形的形状

(五)作业设计

①课后阅读:课本第9页[探究与发现]

②课时作业:第10页[习题1.1]A组第3,4题。

③《名师一号》相关题目。

第二篇:高中数学必修5新教学案:1.1.2余弦定理(第1课时)

【知识要点】

1.三角形的边角关系;2.余弦定理;3.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的关系.2.余弦定理;3.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的关系.3.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的关系.【学习要求】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余弦定理;

2.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预习提纲】

(根据以下提纲,预习教材第 5 页~第6 页)

1.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所夹的角,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是否完全确定?

2.如何用已知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来表示第三条边.3.教材中给出了用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的方法,体现了向量在解决三角形度量问题中的作用.另外思考用坐标法和三角法如何证明余弦定理.4.讨论余弦定理和勾股定理之间的联系.5.应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阅读例3).【基础练习】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0.10,边长精确到0.1cm):

0(1)a=2.7cm, b=3.6cm, C=82.2;

(2)b=12.9cm, c=15.4cm, A=42.30.【典型例题】

例1 在ABC中, a=2, b=4, C=1200,求c边的长.例2 在ABC中,已知b=5, c

A=300求a、B、C及面积S.变式: 在ABC中,已知a=8,c=

41),面积s,解此三角形.必修51.1.2余弦定理(学案)(第1课时)

11.在ABC中,若C为钝角,下列结论成立的是().(A)a2+b2> c2(B)a2+b2

2-2根,2cos(A+B)=1.(1)求角C的度数;(2)求AB的长.x+2=0的两

1.已知a,b, c是ABC中∠A, ∠B,∠C的对边, S是ABC的面积,若a=4,b=5,S

=5,求c的长度.必修51.1.2 余弦定理(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 能证明余弦定理, 了解可以从向量、解析法和三角法等多种途径证明余弦定理.2.了解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的联系.3.能够应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重点】: 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 证明余弦定理, 并能应用它解三角形.【难点】: 余弦定理的证明.【预习提纲】

(根据以下提纲,预习教材第 5页~第6页)

1.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所夹的角,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是否完全确定?(完全确定)

2.如何用已知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来表示第三条边(a2=b2+c2-2bccosA,22222

2b=a+c-2accosB,c=a+b-2abcosC.)

3.教材中给出了用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的方法,体现了向量在解决三角形度量问题中的作用.另外思考用坐标法和三角法如何证明余弦定理.证法1(向量法):见教材.证法2(解析法):如图,以A点为原点,以ABC的边AB,所在直线为x轴,以过A与AB垂直的直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A(0,0),C(bcosA,bsinA),B(c,0),由连点间的距离公式得:BC2(bcosAc)2(bsinA0)2,即

abcosA2bccosAcbsinA

所以 abc2bccosA,同理可证b2a2c22accosB ,c2a2b22abcosC

证法3(三角法):提示:先分锐角,钝角两种情况。过C作CDAB(或其延长线)于D,则CD=bsinA,然后求出BD,在RtABC中,用勾股定理得

222

BCCDBD,化简即可.4.讨论余弦定理和勾股定理之间的联系.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5.应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阅读例3).【基础练习】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0.10,边长精确到0.1cm):(1)a=2.7cm, b=3.6cm, C=82.20;

(2)b=12.9cm, c=15.4cm, A=42.3.解:(1)A≈43.50, B≈58.20,c≈4.2cm;(2)a≈10.5cm, B≈55.80, C≈0

81.9.【典型例题】

例1 在ABC中, a=2, b=4, C=1200,求c边的长.【审题要津】 由条件知可直接用余弦定理求解.解:由余弦定理,得

22222)=28, c=a+b-2abcosC=2+4-2ⅹ2ⅹ4ⅹ(-12

∴c

=2【方法总结】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可直接用余弦定理求解

例2在ABC中,已知b=5, c,A=30求a、B、C及面积s.【审题要津】根据已知条件,可用余弦定理求a,然后可用正弦定理求角B和C,面积用

S=

cbsinA求解.解:由余弦定理,得a2=b2+c2-2bccosA=25, ∴a=5.由正弦定理,得sinB

bsinAa

12,∴B=300, C=1800-A-B=1200

.Sabc

absinC【方法总结】(1)解三角形时往往同时用到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2)一般地,使用正弦定理求角时,有时要讨论解的个数问题.变式: 在ABC中,已知a=8,c=4

1),面积S

.解:由正弦定理,得S

acsinB,即B=60,或B120(舍),由余弦定理,得

00

b=a+c-2accosB

=84

1284

1

96,∴b,cosA

bca

2bc

222

,A45.C180AB180456075.0000

1.在ABC中,若C为钝角,下列结论成立的是(B).222222

(A)a+b> c(B)a+b

解: 由余弦定理,得c=a+b-2abcosC=1+1-2ⅹ1ⅹ1ⅹ(-1)=3, 2

∴c

=3.在ABC中, a=3, b=4, c,求最大角.解: 显然C最大,由cab2abcosC,得cosC

abc

2ab

222

3437234

1

2,∴C=1200.4.在ABC中, BC=a,AC=b,且a,b是方程x-2

x+2=0的两

根,2cos(A+B)=1.(1)求角C的度数;(2)求AB的长.由根与系数关系知abab2, ,C120, 又2cosab1,cosC12

222

c=a+b-2abcosC=ab2ab2abcosC=12-4-4×

=10,C

1.已知a,b, c是ABC中∠A, ∠B,∠C的对边, S是ABC的面积,若a=4,b=5,S

=5求c的长度.12

解:由SabsinC,得

=

45sinC,所以sinC

,∵C为三角形的内

角,∴C60或C120,当C60时,cab2abcosC45245cos60

21,∴C

00

当C120时,222220

cab2abcosC45245cos120

61,∴C

第三篇:高中数学 1.1.2 《余弦定理》导学案 新人教A版必修5

1.1.2《余弦定理》导学案

1.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 2.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

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重点难点】 1.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2.难点:勾股定理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中的作用.【知识链接】

复习1:在一个三角形中,各和它所对角的的相等,即==.

复习2:在△ABC中,已知c10,A=45,C=30,解此三角形.

思考:已知两边及夹角,如何解此三角形呢?

【学习过程】 ※ 探究新知

问题:在ABC中,AB、BC、CA的长分别为c、a、b. ∵AC,∴ACAC

同理可得:a2b2c22bccosA,c2a2b22abcosC.

新知: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等于其他两边的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的积的两倍.

思考: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

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

b2c2a

2,. cosA2bc

[理解定理]

(1)若C=90,则cosC,这时c2

a2b2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就可以求出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求出其它角.

试试:

(1)△ABC

中,a,c2,B150,求b.

(2)△ABC中,a

2,b,c1,求A.

※ 典型例题

例1.在△ABC

中,已知a

bB45,求A,C和c.

变式:在△ABC中,若AB,AC=5,且cosC=9

10,则BC=________.

例2.在△ABC中,已知三边长a3,b

4,c,求三角形的最大内角.

变式:在ABC中,若a2b2c2bc,求角A.

【学习反思】

※ 学习小结

1.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

① 已知三边,求三角;

② 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 知识拓展

在△ABC中,若a2b2c2,则角C是直角;

若a2b2c2,则角C是钝角;

222).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

※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

1.已知a

c=2,B=150°,则边b的长为().2.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5、7,则最大角为().A.60B.75C.120D.150

3.已知锐角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2、3、x,则x的取值范围是().A

x

<x<

5C. 2<x

D

<x<5 4.在△ABC中,|AB|=3,|AC|=2,AB与AC的夹角为60°,则|AB-AC|=________. 5.在△ABC中,已知三边a、b、c满足

b2a2c2ab,则∠C等于.

1.在△ABC中,已知a=7,b=8,cosC=13

14,求最大角的余弦值.

2.在△ABC中,AB=5,BC=7,AC=8,求ABBC的值.

第四篇:2014年高中数学 1.1.2余弦定理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5

1.1.2余弦定理 教材分析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并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过程与方法: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出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并通过实践演算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关系,来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教学重点

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

勾股定理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建议

课本在引入余弦定理内容时,首先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我们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这样,用联系的观点,从新的角度看过去的问题,使学生对过去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使新知识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坚实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设置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比如对于余弦定理的证明,常用的方法是借助于三角的方法,需要对三角形进行讨论,方法不够简洁,通过向量知识给予证明,引起学生对向量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感受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的简便之处.教科书就是用了向量的方法,发挥了向量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威力.

在证明了余弦定理及其推论以后,教科书从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的比较中,提出了一个思考问题“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并进而指出,“从余弦定理以及余弦函数的性质可知,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直角;如果小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钝角;如果大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锐角.由上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还要启发引导学生注意余弦定理的各种变形式,并总结余弦定理的适用题型的特点,在解题时正确选用余弦定理达到求解、求证目的 启发学生在证明余弦定理时能与向量数量积的知识产生联系,在应用向量知识的同时,注意使学生体会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向量数量积等多处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一

提问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正弦定理,解决了有关三角形的两类问题: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三角形中还有怎样的问题没有解决?

已知两边和夹角;已知三边.首先分析最特殊的三角形——直角.如图1.已知两边a,b及夹角C90,能否求第三边?

勾股定理c2a2b

2提问2:在斜三角形中边和角有怎样的关系?

在△ABC中,当C90时,有c2a2b2.

实验:若a,b边的长短不变,C的大小变化,c2与a2b2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呢?

如图2,若C90时,由于b边与a边的长度不变,所以c边的长度变短,即c2a2b2.如图3,若C90时,由于b边与a边的长度不变,所以c边的长度变长,即c2a2b2.当C90时,c2a2b2,那么c2与a2b2到底相差多少呢?与怎样的角有关呢?显然应与∠C的大小有关.图1 图2 图

3导入新课二

师 上一节,我们一起研究了正弦定理及其应用,在体会向量应用的同时,解决了在三角形已知两角、一边和已知两边与其中一边对角这两类解三角形问题.当时对于已知两边夹角求第三边问题未能解决,下面我们来看如图(1),在直角三角形中,根据两直角边及直角可表示斜边,即勾股定理,那么对于任意三角形,能否根据已知两边及夹角来表示第三边呢?下面我们根据初中所学的平面几何的有关知识来研究这一问题

在△ABC中,设BC=A,AC=B,AB=C,试根据B、C、A来表示

A

师 由于初中平面几何所接触的是解直角三角形问题,所以应添加辅助线构成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内通过边角关系作进一步的转化工作,故作CD垂直于AB于D,那么在Rt△BDC中,边A可利用勾股定理用CD、DB表示,而CD可在Rt△ADC中利用边角关系表示,DB可利用AB-AD转化为AD,进而在Rt△ADC内求解

解:过C作CD⊥AB,垂足为D,则在Rt△CDB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A2=CD2+BD

∵在Rt△ADC中,CD2=B2-AD

又∵BD2=(C-AD)2=C2-2C·AD+AD

∴A2=B2-AD2+C2-2C·AD+AD2=B2+C2-2C·AD.又∵在Rt△ADC中,AD=B·COs

A

∴a2=b2+c2-2abcosA

.类似地可以证明b2=c2+a2-2cacosB

c2=a2+b2-2abcos

C

另外,当A为钝角时也可证得上述结论,当A为直角时,a2+b2=c2也符合上述结论,这也正是我们这一节将要研究的余弦定理,下面我们给出余弦定理的具体内容.

第五篇:2014年高中数学 1.1.2余弦定理教案(二)新人教A版必修5

1.1.2余弦定理

教学过程

推进新课

1.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在幻灯片1.1.2B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两种表示形式 形式一

a2=b2+c2-2bccosA,b2=a2+c2-2accosB,c2=a2+

b2-2abcosC形式二b2c2a2

cosA2bcc2a2b2cosB2caa2

b2c2cosC2ab

师 在余弦定理中,令C =90°时,这时cosC=0,所以c2=a2+b2,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另外,对于余弦定理的证明,我们也可以仿照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二采用向量法证明,以进一步体会向量知识的工具性作用

.[合作

探究

2.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

(1)

证明思路分析

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可用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

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B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由于余弦定理中涉及到的角是以余弦形式出现,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由于涉及边长问题,那么可以与哪些向量知识产生联系呢

生 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式a·b=|a||b|cosθ,其中θ为A、B的夹角

师 在这一点联系上与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区别.首先因为无须进行正、余弦形式的转换,也就少去添加辅助向量的麻烦.当然,在各边所在向量的联系上仍然通过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而在数量积的构造上则以两向量夹角为引导,比如证明形式中含有角C,则构造CBCA这一数量积以使出现cosC.同样在证明过程中应注意两向量夹角是以同起点为前提

(2)

向量法证明余弦定理过程

如图,在△ABC中,设AB、BC、CA的长分别是c、a、b

由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可得

∴ACAC=(AB+BC)(AB+BC)=AB2+2ABBC+BC2 =AB+2ABBCcos(180?B)+BC

=

c2-2accosB+a2,即b

2=a2+c2-2ac

cosB

由向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可得BC=AC-AB

1∴BC

BC=(AC-AB)(AC-AB)=AC2-2ACAB+AB

2=AC-2ACABcosA+AB=b2-2bccosA+c2,即a=b+c-

2bccosA

由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可得AB=AC+CB=AC-BC

∴ABAB=(AC-BC)(AC-BC)=AC2-2ACBC+BC2

=AC2-

2ACBCcosC+BC=b2-2bacosC+a2,即c=a+b-2abcosC

[方法引导

(1)上述证明过程中应注意正确运用向量加法(减法)的三角形法则

(2)在证明过程中应强调学生注意的是两向量夹角的确定,AC与AB属于同起点向量,则夹角为A;AB与BC是首尾相接,则夹角为角B的补角180

?

B;AC与

BC是

同终点,则夹角

仍是角C[合作探究

师 思考: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生(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出)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

b2c2a2a2c2b2

b2a2c2

cosA,cosB,cosC

2bc2ac2ba

师 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

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 生(学生思考片刻后会总结出)若△ABC

中,C =90°,则cosC=0,这时c2=a2+b2.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师 从余弦定理和余弦函数的性质可知,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直角;如果两边的平方和小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钝角,如果两边的平方和大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锐角.从上可知,余弦定理可以看作是勾股定理的推广.现在,三角函数把几何中关于三角形的定性结果都变

成可定量计算的公式了.

师 在证明了余弦定理之后,我们来进一步学习余弦定理的应用(给出幻灯片1.1.2B

通过幻灯片中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我们可以得到,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

关三角形的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

这类问题由于三边确定,故三角也确定,解唯一,课本P8例4属这类情况(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个角

这类问题第三边确定,因而其他两个角唯一,故解唯一,不会产生类似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所产生的判断取舍等问题

接下来,我们通过例题来进一步体会一下 [例题剖析]

【例1】在△ABC中,已知B=60 cm,C=34 cm,A=41°,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边长精确到1 cm)

解:

根据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602+342-2·60·34cos41°≈3 600+1 156-所以A≈41 c 由正弦定理得sinC=

csinA34sin413

40.656

≈a4141

因为C不是三角形中最大的边,所以C是锐角.利用计数器可得

C

B=180°-A-C=180°-41°-

【例2】在△ABC中,已知a =134.6 cm,b=87.8 cm,c =161.7 cm,解三角形解: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

b2c2a287.82161.72134.62

cosA=≈0.554 3,A

2bc287.8161.7c2a2b2134.62161.7287.82

cosB=≈0.839 8,B

2ca2134.6161.7

C =180°-(A+B)=180°-

[

知识拓展 补充例题:

【例1】在△ABC中,已知a=7,b=10,c=6,求A、B和C.(精确到

分析:此题属于已知三角形三边求角的问题,可以利用余弦定理,意在使学生熟悉余弦定理的形式二

b

2c2a2102627

20.725 解:∵cosA

2bc2106

A

a2b

2c27210262113∵cosC=

2ab2710140

C

∴B=180°-(A+C)=180°-(44°+36°)=100°.[

教师精讲

(1)为保证求解结果符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可用余弦定理求出两角,第三角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

(2)对于较复杂运算,可以利用计算器运算

【例2】在△ABC中,已知a=2.730,b=3.696,c=82°28′,解这个三角形(边长保留四个有效数字,角度精确到

1′)

分析:此题属于已知两边及其夹角解三角形的类型,可通过余弦定理形式一先求出第三边,在第三边求出后其余角求解有两种思路:一是利用余弦定理的形式二根据三边求其余角,二是利用两边和一边对角利用正弦定理求解,但根据1.1.1斜三角形求解经验,若用正弦定理需对两

种结果进行判断取舍,而在0°~180°之间,余弦有唯一解,故用余弦定理较好解:由c2=a2+b2-2abcosC=2.7302+3.6962-2×2.730×3.696×cos82°28′, 得c

b2c

2a23.69624.29722.7302

∵cosA=

2bc23.6964.297

A

∴B=180°-(A+C)=180°-[教师

精讲

通过例2,我们可以体会在解斜三角形时,如果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都可选用,那么求边用两个定理均可,求角则用余弦定理可免去判断取舍的麻烦 【例3】在△ABC中,已知A=8,B=7,B=60°,求C及S△

ABC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先由正弦定理求出角A,再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角C,再利用正弦定理求出边C,而三角形面积由公式S△ABC=

acsinB

可以求出 2

若用余弦定理求C,表面上缺少C,但可利用余弦定理b2=c2+a2-2cacosB建立关于C的方程,亦能达到求C的目的下面给出两种解法 解法一:由正弦定理得∴A1=81.8°,A

2∴C1=38.2°,C

2由

87

sinAsin60

7c

,得c1=3,c2

sin60sinC

1∴S△ABC=ac1sinB6或S△ABC=ac2sinB

1022

解法二:由余弦定理得b2=c+a2-2cacos

B

∴72=c+82-2×8×

cco 整理得c2-8c 解之,得c1=3,c2=5.∴S△ABC=

ac1sinB6或S△ABC= ac2sinB

10322

[教师精讲]

在解法一的思路里,应注意由正弦定理应有两种结果,避免遗漏;而解法二更有耐人寻味之处,体现出余弦定理作为公式而直接应用的另外用处,即可以用之建立方程,从而运用方程的观点去解决,故解法二应引起学生的注意

综合上述例题,要求学生总结余弦定理在求解三角形时的适用范围;已知三边求角或已知两边及其夹角解三角形,同时注意余弦定理在求角时的优势以及利用余弦定理建立方程的解法,即已知两边、一角解三角形可用余弦定理解之 课堂练习1.在△ABC

(1)已知c=8,b=3,b=60°,求A(2)已知a=20,bB=29,c=21,求

B(3)已知a=33,c=2,b=150°,求

B(4)已知a=2,b=2,c=3+1,求A

解:(1)由a2=b2+c2-2bccosA,得a2=82+32-2×8×3cos60°=49.∴A

c2a2b220221229

20.∴

(2)由cosB,得cosBB

2ca2202

1(3)由b2=c2+a2-2cacosB,得b2=(33)2+22-2×33×2cos150°=49.∴b

b2c2a2(2)2(31)2222

(4)由cosA,得cosA.∴

A

2bc222(1)

评述:此练习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余弦定理的基本形式,要求学生注意运算的准确性及解题

效率

2.根据下列条件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a=31,b=42,c(2)a=9,b=10,c

b2c2a2422272312解:(1)由cosA,得cosA≈0.675 5,∴

A

2bc24227c2a2b2312272422由cosB≈-0.044 2,∴

B

2ca23127

∴C=180°-(A+B)=180°-

b2c2a210215292,得cosA

(2)由

2bc2101

5∴

A

c2a2b215292102

由cosB≈0.763 0,2ca2915

B

∴C=180°-(A+B)=180°-

评述:此练习的目的除了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余弦定理之外,还要求学生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同时,增强解斜三角形的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一起研究了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同时又进一步了解了向量的工具性作用,并且明确了利用余弦定理所能解决的两类有关三角形问题

(1)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一角解三角形. 布置作业

课本第8页练习第1(1)、2(1)题

教学反思

1.注重过程与方法,提升探究能力

数学教学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而不能把结论直接抛给学生,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体验,才能得到“同化”和“顺应”,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沟通”与“合作”的过程.本节课从具体的实例出发,从特殊到一般,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应用等过程,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先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入手,根据初中的平面几何知识,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让学生自己发现余弦定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从平面几何法—解析法—向量法,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余弦定理,对求边长的方法也有个深入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探究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气氛活泼,教学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

2.关注师生间互动,提高课堂效益

大部分学生对于定理教学通常都是依赖老师的讲解,被动接受教材中的证明思路,觉得理所当然,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非常重要.教学实验表明,学生能否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受其数学基础、生活经历、学习方式等自身因素的影响,还受其所处的环境、教师对提问的态度等外在因素的制约。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创设适宜的数学情境,而且要真正转变对学生提问的态度,提高引导水平,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另一方面要妥善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把“质疑提问”,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作为教与学活动的起点与归宿。

3.创造性使用教材,优化教学结构

本节课紧紧围绕余弦定理课题,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整合和补充.教材例题中的角都非特殊角,需要用到计算器,过于繁杂.而本节课的核心是发现定理、定理的证明方法探究和定理的应用,所以把例题作了一些改变,从而也减少学生对计算器的依赖,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下载高中数学必修五1.1.2余弦定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数学必修五1.1.2余弦定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 [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案说明: 在进入21世纪的当前,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每位教师加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研......

    2012高中数学教案 1.1.2 余弦定理

    课题:1.1.2余弦定理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并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2.过程与方法......

    1.1.2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必修5§1.1.2余弦定理的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解析1、使学生掌握余弦定理及推论,并会初步运用余弦定理及推论解三角形。2、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能证明余弦......

    1.1.2《余弦定理》新授课范文

    投入时间重在理解加紧训练探究方法收获成功高一年级数学导学案(必修五)给自己一个梦想,让自己因为有这个梦想而每天自信、快乐!......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余弦定理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2.1.2《余弦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引导学生发现余弦定理,掌握余弦定理的证明,会运用余弦定解三角形中的两类基本问题。能力目标:创设情境,构......

    (第一课时)1.1.2余弦定理5篇

    高二数学必修5导学案1.1.2 余弦定理(一)2012年8月10日 1.1.2余弦定理(一)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向量知识应用,掌握余弦定理推导过程 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究发现......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1 苏教版必修5

    1.2余弦定理 第1课时知识网络三角形中的向量关系→余弦定理 学习要求1. 掌握余弦定理及其证明; 2. 体会向量的工具性;3. 能初步运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课堂互动】自学评价1.余......

    高中数学《余弦定理》教案2 苏教版必修5

    第2课时余弦定理【学习导航】知识网络余弦定理航运问题中的应用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学习要求1.能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余弦定理的教学要达到“记熟公式”和“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