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 报告-北京市中小型科技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时间:2019-05-12 14:39: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开题 报告-北京市中小型科技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开题 报告-北京市中小型科技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一篇:开题 报告-北京市中小型科技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名称: 北京市中小型科技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题目类型:论 文学生姓名:

专业:

学院:

年级:

指导教师:

2007 年 3 月 15 日

一、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文献综述

1、选题背景

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健康成长是一个国家生产力长足发展的动力源,也是我国生产模式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的直接反映。然而,类似融资渠道缺乏、融资方式单一,信贷活动中“两极分化”趋势凸显、贷款求担保难等直接或是间接造成的融资瓶颈,已经明显制约了行业的整体发展。北京作为全国科技产业的孵化地、集结地,也无一例外地出现了上述症候,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迫在眉睫。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因此,建立中小型科技企业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对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至关重要。

通过前期走访调查来看,我国的信用评估体系主要还是以各大商业银行自行制定的体系为主,主要进行企业信用评级,特别是企业信贷、结算等业务的信用评级。其指标体系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1)企业基本素质,其管理者素质、员工素质、管理水平、企业文化与氛围等都在评价范围内;(2)资金信用,其内容包括财务结构和偿债能力两方面;(3)经营管理,主要用来判断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4)经济效益,指标有资金利税率、销售收入利税率、利润增长率等;(5)发展前景,主要考察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体来看,针对特定区域的中小型科技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很少,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对这类企业的融资有所帮助。

2、研究意义

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人无信不利,企无信不兴”,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是信用经济,而诚信又是市场经济的基石,通过对中小型科技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制订与实施,可能会盘活放贷死结,简化不必要的融资程序,对企业来说,是拓宽融资渠道的有效途径,对放贷单位或是投资者来讲,是稀释风险,理性融资的重要参考依据。

首都经济在全国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关村一带是中小型科技企业的集结地,因此,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在北京的成功构建与试行不仅可以改善首都自身的融资现状,同时将会给全国带来示范效应。对中小型科技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文献综述

在国际,现代信用评估起源于美国,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界上半叶。1837年爆发的金融风暴使当时的商界乃至金融界更加提高了对生意伙伴信用状况的关注程度。路易斯.塔班于1841年建立了第一个商人信用凭借机构,而1909年美国约翰·穆迪

《Moody’ Analysis of Railroad Investment 》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世界信用评估业的开创。

信用评估经过百年的发展,目前呈现三个层次的发展现状:第一层次是美国信用评估业,它拥有当今世界最具权威、规模最大的三家国际性评估公司(穆迪、标准普尔、费奇),他们的评估业务不仅遍及美国全部信贷市场,而且在世界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第二层次是欧洲及日本,这些国家的信用评估机构建立晚美国50年左右,其特点是基本采用美国的一些做法,评估业务在当地资本市场的地位已基本确定。第三层次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资本市场发展的比较迟缓,信用评估业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其特点是在评估方法上也基本采用了美国的做法。

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于1995年6月30日颁布,标志着信用担保体系进入法定日程;1999年6月14日,国家经贸委发布《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意见》,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开始进入启动阶段。随后又先后出台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关于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

傅梅烂等,“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各阶段的生命体特征”,介绍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内涵。从创新活动的内容、资金需求和来源、组织结构、风险特征、市场环境这五个方面对其各成长阶段的生命特征进行分析,同时也为本论文中相关成长能力指标的设定带来了启发与借鉴。

在北京,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深圳证券交易所、国家开发银行等部门通过2004年10月8日发布的《共同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的联合宣言》共同发起“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三方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于2005年7月15日签订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试点)合作协议》,国家开发银行营业部与北京中关村科技担保有限公司签订《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合作协议》都在为中小型科技企业信用评估体系的破壳创造着大环境。

目前,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势促进了企业资金需求的增长,客观上带动了企业信用评估市场的发展,加之上述政府的政策支持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对我国企业信用评估的发展将会产生积极效应。

然而,现状也不容乐观,贾晓军在《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和体制模式创新为北京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中提及:相当一部分的宏观政策,缺乏可操作的细则,有的还相互抵扣。另外是各级政府在建设政府投资的项目时,还经常到一些中小商业银行融资,使本来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商业银行为了单纯降低风险确保收益,将资金大部分投入了公用事业领域及大企业,相当于挤占中小企业的金融资源等等。

李维谦,“浅谈中小企业信用水平的提高”,揭示了中小型企业在信用总体状况上的普遍现象,并就其普遍矛盾,分别从环境、外联、内在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陈健,“银企关系与信贷可获得性、贷款成本——基于2003年NSSBF调查的实证

分析”中介绍了银行的贷款技术类型,并通过统计学中的统计调查、整理,因素分析法以及相关回归分析法着重考量了在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使用的若干个条件。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对信用评估的概念、国内外信用评估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对中小型科技企业进行界定;

第三部分,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这是本文的核心内容。第四部分,结论与建议。

2、拟解决主要问题

(1)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调研资料的取得。

(2)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研究步骤、方法

1、研究步骤

(1)查找相关资料、文献。充分理解信用评估体系的概念与发展状况及研究成果。

(2)初步拟定相关的定性定量指标。

(3)设计调查问卷,深入北京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群、银行信贷部群、信贷担保公司群,三方进行调查取证,对初定的指标体系进行增减删改,同时进行重要性排序,为后期的统计工作做准备。

(4)对抽样调查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5)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2、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法:采用问卷采访法和专家调查法收集相关资料。

(2)统计分析法:对原始资料进行综合加工,系统化并进行分析。

(3)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中外信用指标体系的现状,进行比较分析。

四、研究工作进度

07年12月20日至08年1月10日查找资料,选定论文题目;

08年1月11日至2月7日设计调查问卷,选取重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08年2月8日至3月5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08年3月5日至3月15日撰写开题报告。

08年4月1日至5月6日完成论文初稿。

08年5月6日至5月30日修改毕业论文。

08年5月30日至6月10日提交毕业论文终稿,准备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赵昌文等.《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信用与融资》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2)

[2] 周仁仪.《谈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新来源——信用担保资金》2004(10)

[3] 刘征孝.《信用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途径》维普资讯 2005(11)

[4] 贾晓军.《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和体制模式创新为北京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

融资支持》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2006(2)

[5] 宋德松.《信用创新促科技型中小企业腾飞》天津日报2007(1)

[6] 李维谦.《浅谈中小企业信用水平的提高》财会研究2008

[7] 陈健.《银企关系与信贷可获得性、贷款成本》财贸经济 2008(1)

[8].曹毅.《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建议》财务与会计2008(2)

[9].叶帆.《试析我国企业信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福建论坛2003(8)

[10].国家经贸委经济法规司.《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200

2[11].傅梅烂.《科技型中小企业各成长阶段的生命体特征》

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2005(9)

[12].何建奎 孙东莹.《美国资信评估机构范式分析及启示》

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2005(4)

[13].郭敏华.《信用评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

[14].(美)林·C.托马斯等.《信用评分及其应用》 金融出版社2006

六、系(教研室)评议意见

评议人:

第二篇: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田静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摘要】在深入理解新型城镇化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由3 大系统,8 项子目标,45 个指标构

成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力求系统表现新型城镇化“经济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城乡统

筹、社会和谐、管理有序”的内涵目标,有助于用量化的方法对新型城镇化的程度、速度、质量、协调性等进行

全面系统的监测和评估,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城市规划;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特征

城镇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传统城镇化囊括了人口的城镇化、产业的现代化和城镇规模及数量的扩大化等方面的内容,更关注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内涵和规模扩张。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以及传统城镇化模式产生的资源浪费、环境恶化、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高、城乡联动不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1.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对城镇化本质与内涵的重新界定,是对原有城镇化道路的扬弃与发展。新型城镇化不再以城镇人口或非农业人口比例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而是更加注重城乡的一体化、均等化,更加注重城乡的集约发展、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更加注重提升农村居民和新增城镇居民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转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的品质提升为中心。

因此,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实现经济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管理有序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之路。

1.2 新型城镇化特征

新型城镇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强化产业联动。新型城镇化更加重视城镇发展动力,要实现城镇经济的高效发展,必须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加快现代服务业,以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共进,城镇和产业联动发展来推进城镇化,实现集约高效的城镇化,促进经济的不断集聚,并向高级阶段转变。二是提升城镇质量。新型城镇化更加重视城镇质量,着力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努力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三是注重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注重城乡统筹发展转变。从城乡分割的现实出发,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构建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机制,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联动发展。四是强调社会和谐。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新型城镇化要求人口在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空间“转移”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户籍“转化”,使生活在城市的每一个人,其基本生存条件能够得到满足,基本发展条件能够得到保证,能够共同创造和平等分享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成果,最终在城市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具体讲,应大力推进户籍、保障、就业等综合配套体制改革。指标体系构建基础 2.1 制定依据

由于目前全国尚无统一的新型城镇化指标评价体系,本指标的设置主要选取三个方面的依据。一是外国内权威研究成果。主要参照了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和中国社科院环境与发展中心提出的三套衡量城市发展指标体系及《中国城市年鉴》、《中国城市化报告》等相关研究成果。二是其他省、市设置的指标体系。主要参考了北京市、江苏省、广东省、湖南省、深圳市等省市出台的评价指标。三是国内外权威性的相关宜居城市指标体系、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现代化指标体系等内容。

2.2 主要特点

2.2.1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定量为主

评价指标应以定量指标为主,并全部采用统计部门或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的法定统计报表的数据;少量定性指标由有关部门按照定性指标定量化的要求,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可比性强的评价标准。

2.2.2 质量与速度相结合,以质量为主

考虑了当代城镇的发展特性和发展需求,把衡量城镇化发展的标准从单纯的经济与人口增长,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凸现。把提高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的质量品位,促进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作为评价的重要导向,在保证质量品位的前提下,加快发展速度。

2.2.3 增量与总量相结合,以增量为主

以为评价单元,选择增长率指标,同时,将总量作为衡量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为体现公平性和可比性,部分指标采用人均水平。

2.2.4 城区与市域相结合,以城区为主

提高城区的承载力是集聚产业和人口的重要条件,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将市中心城区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重点评价中心城区的发展变化情况。对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增幅等综合性指标,以市域为评价范围。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3.1 指标体系设计

依据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参照国内外指标体系研究,在深刻剖析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指标的代表性、数据的可获取性及计算上的可操作性,将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分为: 总体层、系统层、目标层、指标层四个

等级。(1)总体层: 全面表达新型城镇化发展程度。

(2)系统层: 依据城市系统理论以及城镇化逻辑关系,分为城镇化发展动力系统、城镇化发展质量系统和城镇化发展公平系统。

(3)目标层: 从目标导向着手,形成经济高效、水平提高、功能完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管理有序等8 个子目标层。

(4)指标层: 充分考虑指标的代表性、数据的可获取性及计算上的可操作性,选取45 个指标,全面系统地对新型城镇化进行了定量的描述,构成指标体系最基层的要素。

力求建立了一套客观、科学、综合反映新型城镇化内涵的评价指标体系。

3.2 指标体系框架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共由3 大系统,8 项子目标,45 个指标构成,其结构框架如图1 所示。

3.2.1 城镇化发展动力系统 3.2.1.1 经济高效

这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基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将对经济的发展提供日趋优良的宏观环境条件,从而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反映与城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实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创新能力等方面内容。由7 个指标构成:(1)人均GDP;(2)人均地方财政收入;(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4)城镇工矿建设用地产出率;(5)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6)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率;(7)恩格尔系数。

图1 新型城镇化指体系结构框架

3.2.1.2 水平提高

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能够直接体现城镇化发展水平和速度,反映城镇集聚发展水平。由5 个指标构成:(1)城镇化水平;(2)城镇化增长速度;(3)城区城镇人口增长率;(4)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占GDP 比重;(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3.2.2 城镇化发展质量系统 3.2.2.1 功能完善

这是提升城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是反映城镇承载能力的重要指标。由7 个指标构成:(1)城镇居民人均道路面积;(2)万人拥有公交车辆;(3)城镇用水普及率;(4)城镇燃气普及率;(5)互联网普及率;(6)人均市政基础设施投入;(7)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2.2 环境友好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城镇健康发展的标志,是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由6 个指标构成:(1)城市人均绿地面积;(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4)城市污水处理率;(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环保投入占GDP 的比重。3.2.2.3 资源节约

资源是城镇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社会持续又好又快发展,均需要我们在发展进程中注意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由5 个指标构成:(1)万元GDP 用水量;(2)万元GDP 能耗;(3)资源环境效率;(4)城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实施率;(5)人均CO2 排放量年均值。

3.3 城镇化发展公平系统 3.3.3.1 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协调是顺利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环节,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是综合反映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生活水平差距程度的重要指标。由5 个指标构成:(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城乡居民收入比;(4)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5)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3.3.3.2 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是城镇发展的理性选择,是城镇化建设的社会保障。主要反映社会服务和保障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由6 指标构成:(1)城镇养老保险参保率;(2)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3)高中教育毛入学率;(4)万人高等学历数;(5)千人拥有医护人员数;(6)城镇登记失业率。3.3.3.3 管理有序

城镇管理水平和制度创新程度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由5 个指标构成:(1)规划编制完成情况;(2)规划管理执法情况;(3)城乡综合环境整治情况;(4)市政公用设施投资情况;(5)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4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4.1 树立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推动城镇化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变引导相关部门在加快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坚持两化互动、绿色发展的思路,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道路。

4.2 综合全面的测量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和水平城镇化的评价由原来仅仅根据城镇化水平及城镇化发展速度两项指标的单一评价,转为对新镇城镇化的程度、速度、质量、协调性等全面的评价,从而全面了解并深层次认识城镇化发展所处的阶段与发展态势。

4.3 及时发展城镇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采用指标体系评价城镇化水平,通过对每一项指标进行评价和分析,可以更直观地发现城镇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城镇化战略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4.4 科学制定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在全面评价和分析的基础上,及时研究提出下一步城镇化发展目标,为下一步找准工作重点,以及制定加快两化互动的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徐秋艳.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研究综述[J].统计科学与实践,2007(6)[2]邓玲,王彬彬.统筹城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西南民族

大学学报,2008(4)[3]孟素洁,黄序.北京农村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J].城市问题,2004(4)[4]欧名豪,李武艳.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研究———以江苏

省为例.长江流域[J].资源与环境,2 004(5)[5]姚士谋,顾文选.中国城市化量化指标的综合思考[J].规划

师,2 001(3)[6]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M].科学出版社,2 011 [7]方建德.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比较[J].环境科学

与管理,2010(8)49__

第三篇:企业信用政策研究开题报告

企业信用政策研究

企业信用政策研究开题报告,内容摘要:如今的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信用也就越来越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并决定着企业的与发展。本文阐述了加强企业信用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构建企业信用文化、建立健全企用管理机制、实施绿色经营战略、重视危机公关、加大商标的保护力度、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和用信打造价值链等十大企业信用管理策略。

关键词:企业 信用管理 策略

企业经历了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和服务竞争之后,已进入到了声誉竞争的阶段。信用是企业最的无形资产,是一种生产力,是最好的竞争手段。一个高效的市场,必定是一个信用良好的市场。企业忽视信用,不讲信用,最终受害的还是企业自身。

现实让大多数企业经营者意识到信用是企业融入国际市场的“准入证”,更让他们认识到市场经件下企业信用的重要性,企业在商务活动中要重视信用管理。“立信才能立业”,古往今来,纵观商兴衰成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即是否恪守信用。因此我国企业只有树立诚信意识,加强信用管理造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信誉,提高国际竞争力。

构建诚信的企业文化

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长,信用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之地,就必须提高信用意识,破除只重经济效益而轻视信誉的思想,把信用与发展、信用与效益结来。企业要把信用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培育信用文化,使诚信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组织系统、每活动和每一个员工的行为中。将企业诚信文化与企业生产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融合起来,以诚信来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在管理和发展中体现诚信的丰富内涵。

加强对企业员工信用管理在未来的组织变革中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员工是企业形象的代言员工站在市场的最前沿,在某种程度上说,员工的形象就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另一方面员工诚信与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如果员工存在怠工和蓄意破坏、盗窃、泄密、吃回扣等行为,必然会给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在美国,白领盗窃行为每年所造成的损失相当于每年街头盗窃行为所造成损10倍。因此,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选拔、晋升等职能中,对人的诚实性、可靠性、责任信用特征必须进行考察、测量、培养。同时必须依靠各种力量,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来提高员工的水平。

健全企业信用管理机制

企业信用管理机制的建立是企业走向信用管理的标志。企业建立信用管理机制要从以下几个方手:通过加大企业股份制改造力度,完善企业的产权制度;通过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不断地提用管理水平;通过建立健全信用管理的岗位责任制把企业信用全方位地责任分解,层层落实信用责做到环环紧扣、环环相套,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确保形成信用责任链。

同时要重视信用管理人员的培养。企业信用管理是一门非常专业的技术,对信用管理人员,尤信用管理经理的要求非常高。信用管理人员要掌握信用管理、信息、财务、管理、法律、统计、营公关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同时实践能力和工作经历也必须出色。西方有一句话:信用人员是企业

少数工作责任大于工作权利的人员。

构建危机管理体制

古语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对现代企业而言也不例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偶尔经历失遭遇危机也是正常现象,关键是如何挽回危机给企业信誉造成的损失。这要取决于企业面临危机时度和反应:如果企业能够把信誉摆在第一位,不惜牺牲暂时的经济利益来换取企业长远的信誉并能研究对策,在第一时间内处置、做出反应,控制事态发展,就能化险为夷,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据商务部贸研院的调查显示,中国企业目前最缺乏也最需要发展的是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体制据这项调查,在我国的外贸和外资企业中,只有11.2%的企业建有比较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90%的企业没有这个制度。在建有这一机制的11.2%的企业中,93%是大型跨国公司和国有大型中小企业微乎其微。不争的事实告诉我们,危机是不可避免的,绝对没有危机的企业是不存在的,机是需要管理的,企业只有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体制,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将企业损失降到最低。

实施绿色经营战略

增强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赢得信誉的核心战略。如今保护环境、可持续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国际组织、各国政府积极行动起来,纷纷制定更为严格的环保各国民众亦踊跃投入环保事业,购买绿色产品、使用绿色产品成为时尚。在欧美许多国家专门经营产品商店的销售增长率已经超过传统商店。在新的世纪,企业欲赢得未来市场、赢得顾客的信任和的支持就必须实施绿色经营战略。如美国宝洁、耐克等许多前瞻性的公司相继实施了绿色经营战略 提供精良产品和超值服务

精良的产品和超值服务是构筑企业良好信誉的基石,是树立企业信誉的“硬件”。顾客对企业的往往是在使用企业的产品和接受企业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企业要想留住顾客,与顾客建立长期而的关系,首先要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这对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至关重要。好的产服务会赢得顾客好的口碑,进而带来更多的销售,而更多的销售等于更多满意的顾客,等于更多的碑。更多的好口碑又带来更多的销售……以此循环就会产生滚雪球现象。反之,如果产品和服务有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强化客户资信评估管理

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最大的风险来源。据工商部门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每年的合同有40亿份左右,合同标的140万亿元,合同平均履约率只有50%左右。强化客户信用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收集调查和风险评估将成为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容。同时在谈判和接洽的过程中定期调查和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确定客户资信等级,并按资信等定和执行相应的信用政策也是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客户资信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网、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建立起包括客户关系系统、供应商协同系统和企业网络信用制度和资信数据库体系,对更好的进行客户资信管理显得更要。

进行有效的商标管理

商标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参与国内、国外市场竞争的重要商战利器,也是企业形象和的象征。因此企业必须提高商标保护意识,加大商标保护力度,同时企业应当加强商标标识管理,商标侵权行为发生。建立维权队伍,加强市场监管,注意发挥营销网络和消费者的作用也将成为企护商标的重要手段。

加强财务风险管理

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首先要加强对财务报表的审计工作,不做假帐、不虚报瞒报做到信用经其次,完善销售风险控制制度。明确规定销售人员的权限并根据客户的资信度规定不同的赊销额度限。再次,建立应收账款监控制度,对货款回收进行专业化管理,缩短回款期限,降低呆帐坏帐信用不是一个手段,而是一切的根本。信用管理实际上是信用链的管理,当企业某个经营环节信用缺失,那么企业的信用链就会断裂,价值链也就随之土崩瓦解。因此要想打造价值链首先打造链。惟有建立信用为本的价值链,企业才能实现诚信供应,诚信生产,诚信营销,诚信服务,也才企业创造最大价值。

入世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企业要大幅度提高企业信用管率,切实有效地在企业内部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完善信用管理政策,提升信用管理水平。才能在强林的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应对挑战。

参考文献:

1.董昭江.论企业信用的经济价值及构成.当代经济研究,2003(7)

2.徐飞,李阳.企业信用发展关键在于有效制度完善.社会科学家,2003(7)

第四篇:如何构建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如何构建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2018-04-21 韩飞等 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为民服务、严守纪律不仅是做一名政治合格党员的基本要求,也是现在构建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此,在遵循简捷实用的原则指导下,可主要采取抽样评价方法,从而设计出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等级评定量表。今天,尺寸分厘(gh_e5c86cf12b15)小编与大家分享一下如何积极构建起一个能适用于考核基层党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政治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如何构建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完整电子版,请加编辑微信GZaiwutang:2017年10月18日,总书记在宣读党的十九大报告时强调,“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党中央和总书记为全面从严治党而做出的最新指示,其中“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基层党组织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准确把握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战略布局,高度重视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做到切实加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工作,积极构建起一个能适用于考核基层党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政治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只有借助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基层党组织才不仅能够对每个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给予精准的评价,而且还可以有效地衡量每个党员干部在自身政治建设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进而督促党员干部能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住纯洁的政治作风,并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奋勇前进。

一、构建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正是党领导人民群众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为了达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党的基层组织当中更趋紧迫地对每个党员干部灌输强调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强调要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在基层组织的根本性建设来抓。尤其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党的政治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和阐述,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这就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最基本最明确的实践要求,即每个基层党员干部都必须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等等。当前,基层党组织要完成好党的政治建设这项无比重要的政治工作,显然离不开一支政治过硬、堪当重任的优秀干部队伍。犹如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要突出政治标准,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总书记甚至对在新时期如何成为一名政治素养合格的党员干部还特别提出了要求:“要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这里的若干标准包括了“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三严三实”基本要求;成为一名党可靠的基层好干部所应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要求;以及将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一支有着铁一般的信仰和信念、纪律和担当的干部队伍标准。可以讲在党的政治建设过程中,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为民服务、严守纪律不仅是做一名政治合格党员的基本要求,也成为了现在构建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指导思想。(需要《如何构建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完整电子版,请加编辑微信GZaiwutang)

二、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央党校校长陈希同志认为,党的政治标准对党员干部提出了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一看政治忠诚,是否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二看政治定力,是否坚定“四个自信”;三看政治担当,是否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四看政治能力,是否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五看政治自律,是否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可以讲,党的政治标准是对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进行考核评价的最有效指标体系,其包含的五个方面要求可归属为三个评价维度,其中政治忠诚与政治定力归属到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评价维度;政治担当和政治能力归属到党员干部的政治行为评价维度;而政治自律则归属到党员干部的政治作风评价维度,如表1所示。在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里,将“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等五项内容设置为一级指标。根据这五项一级指标对党员干部政治素质所占有的重要位置,分配相应的权重系数,首先“政治忠诚”和“政治定力”反映党员干部的基本政治素养,决定其基本的政治立场,因此分别给予了35%大比例权重、和25%的较大比例权重;其次,“政治担当”和“政治能力”直接体现党员干部参与政治实践活动的本领、作为和成绩,须因人而异进行客观评价,两项分别给予9%、6%的较轻比例权重;另外,“政治自律”不仅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的“压舱石”、“带电的高压线”,更是实现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的根本保证,因此特给予25%的较大比例权重。在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下面,为实现更加科学精准地评价党员干部在政治素质方面的真实细节情况,还专门设计了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其中,“政治忠诚”下设的二级指标包括“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政治定力”下设的二级指标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四个方面的自信;“政治担当”下设的二级指标包括“敢于攻坚、能打胜仗”;“政治能力”下设的二级指标包括“把握大势、防范风险”;而“政治自律”下设的二级指标为“五个必须”。从各个二级指标所发挥的评价作用轻重程度出发,并依据一级指标本身所含有的权重数值,对二级指标分配不同的权重数值。进一步地,在所有的二级指标下面又细分出数条三级指标,能有效帮助基层党组织全面充分、深入细致地科学评价每一名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情况,尤其就关键处能有效实施“一票否决”制度,突出了对党员干部在政治忠诚和政治作风领域的高度重视。同时,这些三级指标又能在非关键的政治作风领域侧重体现对党员干部的关心、爱护、教育,进而更好地帮助所有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政治素养的培育和健康成长。(需要《如何构建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完整电子版,请加编辑微信GZaiwutang)

三、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抽样评价方法要推动党的政治建设,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那不仅一方面要构建起结构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明确晋升条件及程序,实现竞争型选拔,努力做到公平公正,[3]同时另一方面还应当积极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实现对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精准有效的评价。为此,在遵循简捷实用的原则指导下,可主要采取抽样评价方法,从而设计出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等级评定量表(五级制打分量表),如表2所示。利用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等级评定量表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实施科学精准的测评工作,这不仅是基层党组织切实开展党的政治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内容,同时也是对党员干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手段和检验尺度。因此,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等级评定量表在实际使用过程当中须坚持正确的评价原则,尤其侧重对党员干部采取全面考核与重点测评、分项测评与综合诊断、素质测评与绩效考核、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等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需要《如何构建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完整电子版,请加编辑微信GZaiwutang)此外,为改变某些基层党组织长期以来一直沿用过去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而容易出现对党员干部的考核或只重视定性评价、或只重视定量评价等缺陷,进而导致评价效果常常显得过于片面或存在某些不公正的现象,故开展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争取在简捷实效的基础上,达到对党员干部实际的政治素质情况实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有机结合。这样做不仅能够形成自上而下地对党员干部所具有的真实政治素质水平起鉴定作用的终结性评价;也能有助于形成党员干部在政治培养方面获得有指引和发展规划的、起导向和激励效果的诊断式评价,促进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的评价能够变得更加具有客观性、全面性和实效性。以下两大部分只放提纲,需要《如何构建基层党员干部政治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完整电子版,请加编辑微信GZaiwutang:

四、如何考准考实干部政治表现

(一)深圳出台了《关于考准考实干部政治表现的办法》正向内容,主要是坚持看政治忠诚、看政治定力、看政治担当、看政治能力、看政治自律等“五看”;反向内容,主要是明确不符合政治标准要求的“负面清单”。“负面清单”包括了与党离心离德,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心怀不满、说三道四,妄议、调侃党中央大政方针等10类具体行为。

(二)考核办法具体内容第一部分“正确把握考准考实政治表现的要求” 第二部分“立足平时了解掌握干部的政治表现”第三部分“强化干部任前考察的深度和质量”第四部分“充分运用政治表现考察考核结果”

(三)如何考准考实建立“谈话前要求、谈话中实录、谈话后确认”的说实话讲真话的引导约束机制考准考实干部政治表现,着重是回答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第一是要解决政治标准过于笼统、空泛,不易把握和评价的问题。第二是要防止把考察政治表现作为一项孤立的工作。第三是要围绕全面提高干部考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第四是要坚持“一时”与“一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第五是要紧紧抓住考准考实政治表现的目的。

(四)有哪些保证措施了解掌握干部政治表现的一整套组合拳通过干部电子档案,在平时了解掌握干部政治表现。在专项考核中了解掌握干部政治表现。

(五)针对考核干部政治表现有哪些疑问疑问一:考察中有时谈话人难以完全真实反映情况,对此,《办法》有什么好的解决措施?疑问二:现在我们强调选拔任用干部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审查把关作用,对于这一点《办法》是如何体现的?疑问三:干部政治表现的考察考核结果是如何运用的?

五、四川出台《突出政治标准加强干部考察实施办法》

(一)设置5项考察重点内容,做到有据可依

(二)考核内容考政治忠诚。考政治定力。考政治担当。考政治能力。考政治自律

(三)细化8项考察实施办法,做到有章可循

(四)明确4项考察结果运用,做到有规可行

第五篇:企业战略-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文档资源★★★

内容摘要: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的检验,是对企业内部各组织机构内部控制执行过程的监控。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公司审计,都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状况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因此建立科学严格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不仅是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实施的要求,也是保证企业经营战略有效执行的基石。

关键词:内部控制

指标

评价模型

企业内部控制涉及面广,定性因素多,利用单一指标不能对其全面评价。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后,判断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必须构建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企业经营中运用内部控制评价系统进行监督评价,要以防范风险、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经营效率为宗旨。内部控制评价系统建立的必要条件有:存在预先确定的标准;能够计量结果;能够纠正偏差。因此,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目的是完成既定目标或标准。一旦目标确立,组织中所有成员都明确与自己奖惩相结合的业绩目标及成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执行和评价,三者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只有通过三者的高效互动,企业才可能达成既定的内部控制目标。而在此过程中,内部控制评价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内部控制关键评价指标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是内部控制评价的载体,也是内部控制评价内容的外在表现。最正确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能综合反映多种内部控制因素,将定性的评价因素和定量的评价指标结合起来,充分表达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相结合,结果静态评价与过程适时动态评价相结合,有形评价指标与无形评价指标相结合,所有者利益与市场顾客导向评价相结合四方面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内部控制评价的体系构成按内部控制的设计、实施、运行的整个过程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要经过以下三个步骤。

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评价

内部控制设计是构建内部控制的前导性工作,其合理性直接决定着内部控制的构建效果和运行效果,是构建内部控制的根底。设计合理性评价就是要从整体上分析其构成以及各局部之间的有机联系是否合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内部控制的系统性评价。内部控制的整个体系是一个有诸多要素有机构成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内部控制的每一个控制环节,每一项控制措施都应当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去设计和构建,各个局部的目标要协调一致。

内部控制的充分性评价。在设计内部控制体系时,首先要确定其目标,目标是控制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部控制必须围绕其目标展开,每个控制环节和控制措施都应当为目标效劳。针对内部控制的每一工程标,评价其可实现性。内部控制系统使用的控制手段和控制措施对所要实现的目标来说是否是充分的,不存在遗漏和重大缺陷。如果内部控制的目标都可以得到实现,那么这个内部控制体系就是有效的。

内部控制的经济性评价。构建内部控制是为了减少可能发生的损失,而设计、实施内部控制要支付一定的本钱,企业必须关注实施内部控制可能减少的损失和实施本钱之间的大小关系,控制本钱与控制收益相比必须是经济的。

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评价

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合理性进行评价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对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实施的有效性评价就是对内部控制在实际运用中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到达了设计的意图进行评价。内部控制实施有效首先存在一个时点与时期问题。内部控制在某一时点可能是有效的,但在某一时期内却未必是有效的。所以,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评价还要从时点有效性评价和时期有效性评价两个方面入手。对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不能局限某一时点或某几个时点,而是要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一贯性如何,在一定的时期内能否持续发挥作用。当然,企业可以选择多个不同的时点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从而评价它一贯有效性。

内部控制的动态适应性评价

任何内部控制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设计的,随着环境的变化,它应当能够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业务的特点做出适时的调整和改良。动态适应性评价主要侧重于内部控制的长期运行效果,内部控制系统本身存在过时,不适应企业实际状况的问题。所以,内部控制必须是动态可改良的,能够不断的进行完善和提高。

内部控制关键评价指标

控制设计的合理性评价指标

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评价可以通过每项控制措施的设置情况来进行评价,应以职责别离为前提条件。这类指标的评价定位应该是以健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为目标。应能反映出内部控制设计的完整性与层次性。根据这些原那么,笔者认为具体指标应设置如下:公司治理结构与各职能部门的全面性指数;各部门之间的互为约束系数;各项控制制度的健全率和合规率;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可行性指数。

控制实施的有效性评价指标

这类指标是对每项控制措施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应确定企业日常经营运转活动中,采取内控措施后,是否减少了各种错误或舞弊行为的发生、发现,是否为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采取了相关措施和手段,是否对各效益型指标的增减到达了预期的结果。这类指标包括:日常工作问题的发生率、发现率;日常工作问题的反映率;内控执行失误责任人的处分率;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效益型指标;内部控制综合评价的合格率。

内部控制的动态适应性评价指标

日常企业运行出现问题的纠正率;部门及职工建议被决策层的采纳率;各项内控执行结果的检查率;监督审计部门审出问题纠正处理率。

以上这些指标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内控的动态适应性进行评价。反映了内控的因时、因地制宜性和与时俱进的特性。纠偏性是内部控制的作用之一,只有认识到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开展、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才能使内控系统在纠正偏差的根底上,求得螺旋式上升。

内部控制定量评价模型

在内部控制评价中考虑使用经济数量分析方法。本文运用的是多因素分析方法建立内部控制评价的根本模型:

Z=V1X1+V2X2+V3X3……+VnXn

其中

Xn

表示各种评价指标

Vn

表示权重根据多因素分析,可以首先选取评价指标和确定权重,通过实证分析确立内部控制良好企业与不良企业Z值的存在区间。在评价具体企业内部控制状况时,根据企业实现的指标值代入模型计算出Z值,判断所处区间,得出结论。在模型建立中,关键是如何选取指标和赋予权重。选择评价指标时,既要选择定量指标,也应将定性分析的标准定量化,参加分析模型。内部控制根本模型的特点是所有指标均采取相对指标形式,便于运用模型分析不同规模的企业内部控制状况。在选定评价指标后,必须给每一个指标一个权重,指标权重应反映出评价指标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由于行业特点存在差异,因此,对指标权重不应千篇一律。指标差异在不同行业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程度存在不同,必须根据行业整体开展水平做出动态的预计。对权数确实定,可由国家或行业管理部门定期测算公布,这样可兼顾评价标准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内部控制总体评价模型

在完成上述三个步骤的评价之后,为了综合三方面评价的结果,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状况做出评价,笔者提出以下量化模型:

ICE=DR×AE×AD

ICE:表示内部控制整体状况;DR:表示设计的合理性;AE:表示实施的有效性;AD:表示动态适应性。

××0.95),这样企业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内部控制的整体有效性了。

评价指标可根据行业特点,评价范围和评价目的做出不同组合,对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单位,评价指标应存在差异。对于评价指标中定性指标可运用内部控制调查表等形式获得原始资料,经过整理对其做定量处理。

下载开题 报告-北京市中小型科技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开题 报告-北京市中小型科技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提要:本文力图剔除不同课程及专业的差别,对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全景式观照,对各教学环节进行科学梳理,把其中的关键点量化为评价......

    企业财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企业财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张辉 近20年来,企业能力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的重视,相关经济学和管理学文献层出不穷,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它随着经济......

    企业信用管理评价报告)

    **********公司 信用管理评价报告(范文)******公司一直高度重视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公司各部门、从领导到员工都树立较强的信用意识,并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评价体系,具体表现在......

    基于科技创新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基于科技创新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作者:张涛 许飞 杨春燕 来源:《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06期 摘要:在深入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科技创新......

    高校财务风险模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校财务风险模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讨 作者:刘文华 来源:《财会通讯》2009年第01期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

    如何评价开题报告

    一般说,评价一份学校的开题报告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课题研究目的是否明确。研究者对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通过这项研究要达到什么目的是否表达清楚?研究方法是否有助于实现......

    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5篇

    第1篇:多校区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大学图书馆的使命就是为全校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其本质特性之一就是服务性。图书馆服务质量反映了一个图书馆整体水平和......

    贷后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优秀范文5篇)

    贷后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贷后管理作为信贷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管理到位一直是银行实际操作中的难点,而构建贷后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如内部组织评价指标和系统培训评价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