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
第1篇:多校区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大学图书馆的使命就是为全校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其本质特性之一就是服务性。图书馆服务质量反映了一个图书馆整体水平和实力的高低,也决定了图书馆在大学中的作用与地位。本文运用德尔菲法和专家层次法从基础条件、管理制度、图书馆员、读者满意度四个层面建立一套多校区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是为了了解现状,发现问题,调整和改进工作程序,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大学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服务单位,服务质量是其生命线。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好不好,需要通过一个科学的评价方法来评价才能知道,而制定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为科学评价提供一个工具,也是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图书馆由硬件、软件、图书管理人员和读者四个部分组成,硬件包括提供服务的所有基础设施,是图书馆服务的基础保障。软件是图书馆管理制度和文化氛围,这一方面也对图书馆服务质量产生决定性作用。馆员是图书馆活动的直接执行者,服务的实施者和文化氛围的营造者,他们对图书馆服务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读者本身是图书馆服务的受众,读者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高低,而且能反作用于其他方面,促进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高。本文从全盘考虑,探索对图书馆服务的综合评价,同时考虑到现在多校区大学带来了图书馆服务的新变化,所以也从多校区角度进行考虑,来探索研究制定一个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期为多校区大学图书馆建设与评价提供依据。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目的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要十分明确,多校区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就是要客观评定一个多校区大学图书馆的对教学和科研的服务水平,能够为图书馆建设指引方向,能为图书馆服务设立目标,能够为图书馆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2.科学性。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的建立要遵循图书馆自身发展规律,各评价指标要能真实反映某项服务,权重要能反映这一服务在整个图书馆服务中的贡献率。评价指标的设置、各级指标之间的相对权重值、测评标准的设定等,要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可体现当前时期工作的侧重点。
3.特异性。服务工作往往具有交互性,各项服务是交织在一起的,彼此发生联系,大学图书馆服务本身一个整体概念,是由诸多方面交织形成的。在评价大学图书馆服务时,需要考虑各指标反映的某一方面必须是特异的,即指标的内涵必须明确。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使每项指标都为独立概念,尽可能减少或避免指标属性交叉覆盖等情况。
4.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的结构不宜太复杂,各级指标数分配均匀合理。在测评过程中,各指标要有具体测量的办法,并能获得可靠的评价分数,才能为评价打下基础。因此,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应具有比较明确可理解的含义和较好的可测性,同时易于数量化和统计。定量指标要有测量办法和计量单位,定性指标要能区分程度或等级。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提出的LibQUALTM和ClimateQUALTM等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分别从基础条件、软件建设、馆员、读者四大因素中提取评价指标,根据我国多校区办学特点与大学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对提取指标进行了补充与调整,形成了初步的指标大纲。邀请了五位图书情报学领域的专家进行专家问卷调查,采用德尔菲法调查,经过三轮调查后,分析细化指标体系,最终形成多校区大学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指标权重设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设计权重,AHP是由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萨迪(T.L.Saaty)教授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AHP是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将半定性、半定量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将主观判断以数量化。AHP法将复杂问题进行分解,最后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即各因素层次化,并逐步比较多种关联因素,遵循人的思维方式,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将问题局部简化,最终确定它们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决策者的判断,确定决策方案相对重要性的总的排序。AHP法在综合评价、估计、预测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将研究的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建判断矩阵分别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并检验矩阵的一致性。专家层次分析法最后确定基础条件、读者、馆员,相对于总目标“服务质量”的权重以及各下级指标对上级指标的相对权重值。其中,经过专家讨论,确定基础条件、软件建设、馆员、读者四个因素的权重分别是0.2,0.3,0.2和0.3。最終建立了一套与我国多校区大学图书馆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全面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值。
多校区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虽已构建好,但一个评价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不同的单位开展实证研究,检验评价体系的有效性、敏感性和可操作性,要根据实际情况验证指标体系后再进行调整,使评价体系不断趋于完善。
第2篇: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以环境、馆藏资源、服务方式和硬件设备等9个影响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参数作为评价指标,采用BP神经网络的相关理论方法,以问卷调查结果作为分析数据的基础,对江西省内的20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构建的神经网络可以快速而准确地对图书馆服务质量进行评价。
0引言
随着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各种类型的图书馆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人们的阅读需要在用户体验要求等各方面的提高,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对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进行客观、准确、高效的评价是图书馆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服务质量和提高服务水平的基础。为此,本文引入了一种全新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即采用BP神经网络的方法对图书馆服务质量进行评价,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评价快速准确的特点。
1评价指标的确定
1.1指標的选取
为了更好的对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本文参考《图书馆评估指标标准与管理规范指导手册》和ISO11620等标准化文件构建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该体系一共包括了对图书馆服务质量影响较为显著的9个因素作为评价的参考指标:即馆藏纸质资源(X1)、环境(X2)、服务人员(X3)、服务方式(X4)、硬件设备(X5)、软件设备(X6)、数字资源(X7)、个性化服务(X8)、服务结果(X9)。基于这9组评价指标,利用BP神经网络的分类评价能力,本文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为了更好地描述样本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本文针对服务质量的评价特性和评价指标的选取特点将服务水平分为5个等级并对其赋予相应的分数:优(5分)、良(4分)、中(3分)、差(2分)、非常差(1分)。
1.2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西省的20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进行调查,共发出300份问卷,回收287份,其中有效问卷276份,问卷有效率为92%。对问卷进行统计,计算出每所图书馆的各项评价指标对应的分数,并利用参考文献的权值计算方式计算出每个图书馆的服务评价水平,如表1所示。
2BP神经网络
2.1BP神经网络的原理
BP神经网络是一种前馈型误差修正的人工神经网络,它通过不断调整各个单元层之间的网络权值和阈值实现网络的训练。BP神经网络主要运行由信号的正向传播和误差的逆向传播两个过程组成,通过不断地权重调整,可以实现网络误差的不断缩小。
2.2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本文采用含一个隐藏层的神经网络结构进行分析,由于输入单元的数目为9,输出单元均为1,根据经验公式可选隐含层单元数为1~10之间的整数,采用试凑法得到隐含层神经元与均方平均值(MSE)的曲线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隐层神经元数目为9时,得到的MSE值最小为6,所以确定的隐含层神经元数为9。
本文构建的BP神经网络的结构如图2所示。
2.3BP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
选取表1中的15组数据在Matlab中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其中期望误差设为10-5。训练过程中,BP神经网络误差的变化形式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当训练经过84次迭代后达到了满意的误差期望。
2.4结果对比
利用表1中剩余的5个样本对训练出的神经网络进行测试实验,并将结果与通过权值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到,经过训练后的BP神经网络可以很好地对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分析,且分析结果的精度较高。
3结语
本文通过在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分析中引入人工神经网络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的样本进行训练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三层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很好地判断出不同图书馆的不同服务质量水平,采用此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价效率。
第二篇: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田静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摘要】在深入理解新型城镇化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由3 大系统,8 项子目标,45 个指标构
成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力求系统表现新型城镇化“经济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城乡统
筹、社会和谐、管理有序”的内涵目标,有助于用量化的方法对新型城镇化的程度、速度、质量、协调性等进行
全面系统的监测和评估,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城市规划;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特征
城镇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传统城镇化囊括了人口的城镇化、产业的现代化和城镇规模及数量的扩大化等方面的内容,更关注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内涵和规模扩张。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以及传统城镇化模式产生的资源浪费、环境恶化、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高、城乡联动不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1.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对城镇化本质与内涵的重新界定,是对原有城镇化道路的扬弃与发展。新型城镇化不再以城镇人口或非农业人口比例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而是更加注重城乡的一体化、均等化,更加注重城乡的集约发展、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更加注重提升农村居民和新增城镇居民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转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的品质提升为中心。
因此,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实现经济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管理有序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之路。
1.2 新型城镇化特征
新型城镇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强化产业联动。新型城镇化更加重视城镇发展动力,要实现城镇经济的高效发展,必须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加快现代服务业,以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共进,城镇和产业联动发展来推进城镇化,实现集约高效的城镇化,促进经济的不断集聚,并向高级阶段转变。二是提升城镇质量。新型城镇化更加重视城镇质量,着力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努力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三是注重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注重城乡统筹发展转变。从城乡分割的现实出发,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构建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机制,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联动发展。四是强调社会和谐。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新型城镇化要求人口在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空间“转移”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户籍“转化”,使生活在城市的每一个人,其基本生存条件能够得到满足,基本发展条件能够得到保证,能够共同创造和平等分享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成果,最终在城市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具体讲,应大力推进户籍、保障、就业等综合配套体制改革。指标体系构建基础 2.1 制定依据
由于目前全国尚无统一的新型城镇化指标评价体系,本指标的设置主要选取三个方面的依据。一是外国内权威研究成果。主要参照了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和中国社科院环境与发展中心提出的三套衡量城市发展指标体系及《中国城市年鉴》、《中国城市化报告》等相关研究成果。二是其他省、市设置的指标体系。主要参考了北京市、江苏省、广东省、湖南省、深圳市等省市出台的评价指标。三是国内外权威性的相关宜居城市指标体系、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现代化指标体系等内容。
2.2 主要特点
2.2.1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定量为主
评价指标应以定量指标为主,并全部采用统计部门或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的法定统计报表的数据;少量定性指标由有关部门按照定性指标定量化的要求,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可比性强的评价标准。
2.2.2 质量与速度相结合,以质量为主
考虑了当代城镇的发展特性和发展需求,把衡量城镇化发展的标准从单纯的经济与人口增长,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凸现。把提高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的质量品位,促进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作为评价的重要导向,在保证质量品位的前提下,加快发展速度。
2.2.3 增量与总量相结合,以增量为主
以为评价单元,选择增长率指标,同时,将总量作为衡量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为体现公平性和可比性,部分指标采用人均水平。
2.2.4 城区与市域相结合,以城区为主
提高城区的承载力是集聚产业和人口的重要条件,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将市中心城区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重点评价中心城区的发展变化情况。对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增幅等综合性指标,以市域为评价范围。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3.1 指标体系设计
依据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参照国内外指标体系研究,在深刻剖析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指标的代表性、数据的可获取性及计算上的可操作性,将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分为: 总体层、系统层、目标层、指标层四个
等级。(1)总体层: 全面表达新型城镇化发展程度。
(2)系统层: 依据城市系统理论以及城镇化逻辑关系,分为城镇化发展动力系统、城镇化发展质量系统和城镇化发展公平系统。
(3)目标层: 从目标导向着手,形成经济高效、水平提高、功能完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管理有序等8 个子目标层。
(4)指标层: 充分考虑指标的代表性、数据的可获取性及计算上的可操作性,选取45 个指标,全面系统地对新型城镇化进行了定量的描述,构成指标体系最基层的要素。
力求建立了一套客观、科学、综合反映新型城镇化内涵的评价指标体系。
3.2 指标体系框架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共由3 大系统,8 项子目标,45 个指标构成,其结构框架如图1 所示。
3.2.1 城镇化发展动力系统 3.2.1.1 经济高效
这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基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将对经济的发展提供日趋优良的宏观环境条件,从而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反映与城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实力、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创新能力等方面内容。由7 个指标构成:(1)人均GDP;(2)人均地方财政收入;(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4)城镇工矿建设用地产出率;(5)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6)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率;(7)恩格尔系数。
图1 新型城镇化指体系结构框架
3.2.1.2 水平提高
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能够直接体现城镇化发展水平和速度,反映城镇集聚发展水平。由5 个指标构成:(1)城镇化水平;(2)城镇化增长速度;(3)城区城镇人口增长率;(4)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占GDP 比重;(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3.2.2 城镇化发展质量系统 3.2.2.1 功能完善
这是提升城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是反映城镇承载能力的重要指标。由7 个指标构成:(1)城镇居民人均道路面积;(2)万人拥有公交车辆;(3)城镇用水普及率;(4)城镇燃气普及率;(5)互联网普及率;(6)人均市政基础设施投入;(7)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2.2 环境友好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城镇健康发展的标志,是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由6 个指标构成:(1)城市人均绿地面积;(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4)城市污水处理率;(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环保投入占GDP 的比重。3.2.2.3 资源节约
资源是城镇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社会持续又好又快发展,均需要我们在发展进程中注意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由5 个指标构成:(1)万元GDP 用水量;(2)万元GDP 能耗;(3)资源环境效率;(4)城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实施率;(5)人均CO2 排放量年均值。
3.3 城镇化发展公平系统 3.3.3.1 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协调是顺利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环节,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是综合反映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生活水平差距程度的重要指标。由5 个指标构成:(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城乡居民收入比;(4)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5)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3.3.3.2 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是城镇发展的理性选择,是城镇化建设的社会保障。主要反映社会服务和保障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由6 指标构成:(1)城镇养老保险参保率;(2)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3)高中教育毛入学率;(4)万人高等学历数;(5)千人拥有医护人员数;(6)城镇登记失业率。3.3.3.3 管理有序
城镇管理水平和制度创新程度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由5 个指标构成:(1)规划编制完成情况;(2)规划管理执法情况;(3)城乡综合环境整治情况;(4)市政公用设施投资情况;(5)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4 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4.1 树立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推动城镇化发展由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转变引导相关部门在加快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坚持两化互动、绿色发展的思路,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道路。
4.2 综合全面的测量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和水平城镇化的评价由原来仅仅根据城镇化水平及城镇化发展速度两项指标的单一评价,转为对新镇城镇化的程度、速度、质量、协调性等全面的评价,从而全面了解并深层次认识城镇化发展所处的阶段与发展态势。
4.3 及时发展城镇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采用指标体系评价城镇化水平,通过对每一项指标进行评价和分析,可以更直观地发现城镇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城镇化战略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4.4 科学制定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在全面评价和分析的基础上,及时研究提出下一步城镇化发展目标,为下一步找准工作重点,以及制定加快两化互动的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徐秋艳.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研究综述[J].统计科学与实践,2007(6)[2]邓玲,王彬彬.统筹城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西南民族
大学学报,2008(4)[3]孟素洁,黄序.北京农村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J].城市问题,2004(4)[4]欧名豪,李武艳.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研究———以江苏
省为例.长江流域[J].资源与环境,2 004(5)[5]姚士谋,顾文选.中国城市化量化指标的综合思考[J].规划
师,2 001(3)[6]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M].科学出版社,2 011 [7]方建德.国内外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比较[J].环境科学
与管理,2010(8)49__
第三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教育论文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改进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方式。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理论思辨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评价应遵守的相关原则,初步建构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评价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指标
随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已成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新兴教育实践活动,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如何评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评价标准,探讨评价方法,对于指导我国当前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制定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一堂课的高效与低效,往往需要通过一些可以观察的外显指标来进行。但是这些指标的确定需要依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而定。心理健康教育课因其关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育和心理适应指导而具有独特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更关注课堂的训练活动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反思内化等,因此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评价指标需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一)目标指向心理品质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积极心理学思潮,改变了心理学对消极心理因素关注的局面,转而关注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从诊断、治疗转向发展和预防。积极心理学认为培养人的善端和积极品质比查漏补缺式的心理咨询更能有效预防心理困扰,倡导关注个体的积极情绪和情感(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积极的人格特质(乐观、开朗、积极向上)以及创造力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将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定位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转变消极心理学主导的局面,转而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目标指向培养和塑造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让学生更快乐地学习和生活,提高其主观幸福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特质。
(二)内容着眼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课程评价指标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必须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学生的发展任务为切入点,关注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按照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观点,个体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一定的发展任务和要求,完成发展任务则能顺利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否则就会影响个体的发展。由于每一阶段的发展都存在着两面性——积极和消极,那么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就必然存在困惑,倘若走向消极一面过多则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必须着眼于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困惑和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引导上。
(三)过程关注心理交流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育心”的过程,要使个体的心灵得到教化就必须敞开心扉,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交流的平台,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分享自我的兴趣和动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心理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自我的反省,反思自我是否存在心理困惑和问题,是否缺失某种积极心理品质;引导学生进行与同伴的交流,探讨处理心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与教师分享自我的成长困惑和疑问,分享、传递心理健康维护的相关技巧,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进行引导。
(四)小结强调体验内化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实际效果取决于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和感悟的程度。任何“说教者”“灌输者”仅仅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而不顾学生的自我体验,都将导致事倍功半。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最终要靠学生的体验内化,课堂中的训练教育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学生自我反思,将所有外在于自我的心理技能、知识内化吸收,并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及内涵
(一)构建的指标体系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评价的客观依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需要一个具体、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心理健康课程和其他学科课程一样存在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元素,不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内容不是知识而是策略和方法,并且主要是通过活动来体现。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评价须从教师、教学、学生三个核心元素着手。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见下表。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解读
1.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可以从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心理教育能力两个方面来考察。心理教师的基本素质评价着重考察教姿教态、教学理念,心理教育能力从增进咨询效果的两个必要因素——共情体验和积极关注的能力两个方面考察。
(1)教姿教态。教姿教态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对自己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的管理和利用。教师展现的态度,是比教学方法更重要、更能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课堂教学评价需要关注教师语言是否真正做到了亲切、自然、大方,肢体动作是否恰当。其观测指标包括:言语的自然大方,平易近人,透露关怀而不显威严;表情自然、亲切,不生硬;肢体动作自然大方,能恰到好处地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反馈。
(2)教学理念。不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导致中小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两大任务在于对心理问题的疏导和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及潜能的开发。所以对教师的教学理念的考察应着重于教师是否将心理困惑的消解与心理品质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活动性决定了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旨在为学生提供心理资源,营造气氛,让学生自主决定其心理的发展。对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评价需考察教师是否抛弃了传统的权威角色,及在课堂中主导、支配课程的时间和程度。其观测指标包括:是否对学生的积极和消极行为同等关注,而不偏向一种行为;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各自支配时间的比例;教师是否发挥了“助推器”的作用,是否对学生的发展给予了无私的帮助,是否鼓励学生积极纠正问题、发展品质等。
(3)共情体验。共情是指教师暂时放弃自己成熟的理性,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体验学生的感受,理解学生的世界,分享学生的喜怒哀乐。对教师共情体验能力的考察要看教师是否能尽快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否体验到学生的情感,是否成为了一个“知心教师”。其观测指标包括:耐心倾听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立场,感受学生的内心,与学生同喜同乐融为一体,同时不失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做好一个解释者,能与学生交换和交流意见;能进行适当的自我暴露,促进学生的发展等。
(4)积极关注。积极关注是指教师无条件地接纳学生作为一个主体所拥有的情感、行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应避免出现两类偏差:其一是关注个别化倾向,只关注少数甚至个别学生。其二是关注点的偏差——只关注学生的不良行为。对于学生群体,教师应关注课堂中每一位学生的反应,对每一位学生的活动进行积极的反馈;对于学生个体,教师在关注学生不良的行为、情感时也要关注他们积极的情绪、行为及品质。关注层面也有深浅,教师的关注不应该局限于表面,需要深入学生内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及感受并给予积极的肯定支持和帮助,无时不刻不体现着无条件的温情,体现着对学生的尊重与关心。其观测指标包括:关注的广度,关注了班级上所有的学生而不是只针对个别学生;关注学生的积极和消极行为而不存在偏颇;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不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无建设性的消极批评。关注的深度,深入学生的内心,向学生传达出无私的温情,处处体现着关爱,而不是流于表面的敷衍塞责。
2.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教学过程评价
(1)教学目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主要目标分为两个:积极适应与主动发展。从较高层面来说,需要考察教师是否以适应和发展为主要目标,是否按照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心理需要制定活动目标;从较低层面来说,考察教师是否能够准确、清晰地理解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没有偏离出适应或者发展的目的。其观测指标包括:教师是否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制定课堂适应性和发展性教学目标;实际教学是否以促进学生适应生活、学习、生理变化、人际交往,发展智能、个性、社会性、创造性等为目标;教学目标是否细化、具体且有操作性;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以既定的教学目标为主,严格执行教学目标的同时关注生成性目标;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等。
(2)教学材料。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学材料必须适应教学目标,两者不出现冲突或脱节。建构主义课程观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活动内容必须“回归生活世界”,这就要求教学材料要来自生活,活动内容必须新颖、有趣,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其观测指标包括: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适应情况;教学内容、材料是否具有科学性且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是否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是否新颖、有趣,具有吸引力;教学内容是否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符合,是否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内容的组织是否具有条理性,层次分明,层层深入。
(3)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流畅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内容、目标、教学方法的切合度,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良好体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过渡顺畅、自然,水到渠成,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教学过程的逻辑性体现出一个教师对课堂内容理解的程度,缺少逻辑性的课堂显得杂乱无章,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也从侧面反映出教学准备时间不够。对于活动过程的考察可以从活动的衔接是否环环相扣、逻辑是否严密、是否做到了层层递进入手。其观测指标包括: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层层深入;教学过程是否存在过度牵强、生硬的问题;教学过程是否具有逻辑性,条理清晰。
(4)教学形式。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应注意活动形式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教学原则等相适应,尤其要控制讲授法在课堂中所占的比例。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载体,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心理剧、角色扮演、心理游戏、行为训练等。在选择具体活动形式时必须注意方式方法的适切性。其观测指标包括:活动时间与理论讲授时间所占的比例,是否促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学方法、手段的多样性,是否能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且与教学内容做到了最好的适应。
(5)课堂氛围。学生在自由、民主、有安全感的课堂气氛中更容易表现真实自我。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自由、民主的气氛。学生能在民主的课堂里自由自在地探索,任何正确适当的学习行为都不会受到批评,课堂是安全、相对无拘束的,学生拥有发言权和一定的决定权。良好课堂气氛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的参与体验。课堂氛围的观测指标包括:教师是否融入到学生群体之中;课堂是否是安全、民主、自由的;学生能否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学生是否足够信任教师等。
3.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学生表现的评价
受到建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一味强调认知目标达成的观念逐渐转变成关注认知、情感等多方面的目标,关注终极认知目标的同时也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同样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参与度。
(1)行为参与。学生的行为参与是对教师教学的直接评价。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充分发挥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和想象力,主动支配和调节自己的活动,只有达到这种状态,教师的预设目标才有可能实现。从学生的行为参与评价教学,就必须考察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参与面、参与程度等。其观测指标包括:参与面,有多少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教学活动,表现出多大的兴趣;参与度,学生多大程度上积极投入到班级活动中,是否能够完全跟着教师的教学过程步步深入。
(2)情感体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在活动中产生心灵的触动或震撼,使学生的学习超越认知,深入情感。学生体验的充分性、丰富性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在课堂中学生能否感受到心灵的碰撞,能否产生情感的震撼;能否有所想有所感有所思;能否对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有深刻而丰富的体验等,都是教学评价需要考察的。其观测指标包括:学生是否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教师所创设的心理环境;是否有强烈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否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3)认知改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评价须关注通过教学或通过活动学生在认知层面的发展和改变。即教师在结束课程后,学生在认知上是否能去除自己的非理性想法,进而接受理性的观念。其观测指标包括: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是否深入思考;是否在课堂中反思过自我的不良认知;是否去除了与课堂主题相关的不合理信念;掌握了多少发展积极品质的技巧等。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的注意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需经历信息的搜集、整理、处理、价值判断四个过程,期间要避免出现目标偏差和结果偏差,力求做到评价结果的准确、客观。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以改善学生心理状况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
尽管课堂评价的直接目的在于对教师的教学有效性、胜任力等方面的评估,但评价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改进教学最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在实际的评价中要注意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需要围绕此目标展开。
(二)评价方式方法、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客观性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要尽可能避免主观偏差。任何评价工具和方法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局限性,任何评价主体都具有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主观能动性,单一方法和单一主体往往易导致评价的片面性。因此在课堂评价中需要结合多种评价方法由多个评价主体参与,如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教师同行、教师本人都应该是评价的主体,此外还应注意多个评价主体之间的合作评价。
(三)评价信息内容收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按照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师课堂中的表现进行收集需要体现操作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收集信息提供了方向和指标,信息的收集须严格按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而不得随意改变。然而评价指标体系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灵活性和变通。
(四)将评价的甄别、监督与指导、激励功能相结合过于注重量化评价将使整个评价过程缺少指导、激励、人文关怀;过于注重质性评价将弱化评价的甄别、监督功能。因此,评价要结合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不能有所偏向,充分发挥评价的甄别、监督、指导和激励功能。
注:本研究系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级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调查》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2]刘华山.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标准的思考[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6,334(5):36~37.[3]高亚兵.从师源性心理障碍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3,277(2): 70~74.
第四篇:企业战略-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文档资源★★★
内容摘要: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的检验,是对企业内部各组织机构内部控制执行过程的监控。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公司审计,都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状况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因此建立科学严格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不仅是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实施的要求,也是保证企业经营战略有效执行的基石。
关键词:内部控制
指标
评价模型
企业内部控制涉及面广,定性因素多,利用单一指标不能对其全面评价。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后,判断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必须构建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企业经营中运用内部控制评价系统进行监督评价,要以防范风险、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经营效率为宗旨。内部控制评价系统建立的必要条件有:存在预先确定的标准;能够计量结果;能够纠正偏差。因此,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目的是完成既定目标或标准。一旦目标确立,组织中所有成员都明确与自己奖惩相结合的业绩目标及成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执行和评价,三者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只有通过三者的高效互动,企业才可能达成既定的内部控制目标。而在此过程中,内部控制评价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内部控制关键评价指标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是内部控制评价的载体,也是内部控制评价内容的外在表现。最正确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能综合反映多种内部控制因素,将定性的评价因素和定量的评价指标结合起来,充分表达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相结合,结果静态评价与过程适时动态评价相结合,有形评价指标与无形评价指标相结合,所有者利益与市场顾客导向评价相结合四方面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内部控制评价的体系构成按内部控制的设计、实施、运行的整个过程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要经过以下三个步骤。
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评价
内部控制设计是构建内部控制的前导性工作,其合理性直接决定着内部控制的构建效果和运行效果,是构建内部控制的根底。设计合理性评价就是要从整体上分析其构成以及各局部之间的有机联系是否合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内部控制的系统性评价。内部控制的整个体系是一个有诸多要素有机构成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内部控制的每一个控制环节,每一项控制措施都应当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去设计和构建,各个局部的目标要协调一致。
内部控制的充分性评价。在设计内部控制体系时,首先要确定其目标,目标是控制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部控制必须围绕其目标展开,每个控制环节和控制措施都应当为目标效劳。针对内部控制的每一工程标,评价其可实现性。内部控制系统使用的控制手段和控制措施对所要实现的目标来说是否是充分的,不存在遗漏和重大缺陷。如果内部控制的目标都可以得到实现,那么这个内部控制体系就是有效的。
内部控制的经济性评价。构建内部控制是为了减少可能发生的损失,而设计、实施内部控制要支付一定的本钱,企业必须关注实施内部控制可能减少的损失和实施本钱之间的大小关系,控制本钱与控制收益相比必须是经济的。
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评价
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合理性进行评价之后,就可以进一步对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实施的有效性评价就是对内部控制在实际运用中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到达了设计的意图进行评价。内部控制实施有效首先存在一个时点与时期问题。内部控制在某一时点可能是有效的,但在某一时期内却未必是有效的。所以,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评价还要从时点有效性评价和时期有效性评价两个方面入手。对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不能局限某一时点或某几个时点,而是要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一贯性如何,在一定的时期内能否持续发挥作用。当然,企业可以选择多个不同的时点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从而评价它一贯有效性。
内部控制的动态适应性评价
任何内部控制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设计的,随着环境的变化,它应当能够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业务的特点做出适时的调整和改良。动态适应性评价主要侧重于内部控制的长期运行效果,内部控制系统本身存在过时,不适应企业实际状况的问题。所以,内部控制必须是动态可改良的,能够不断的进行完善和提高。
内部控制关键评价指标
控制设计的合理性评价指标
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评价可以通过每项控制措施的设置情况来进行评价,应以职责别离为前提条件。这类指标的评价定位应该是以健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为目标。应能反映出内部控制设计的完整性与层次性。根据这些原那么,笔者认为具体指标应设置如下:公司治理结构与各职能部门的全面性指数;各部门之间的互为约束系数;各项控制制度的健全率和合规率;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可行性指数。
控制实施的有效性评价指标
这类指标是对每项控制措施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应确定企业日常经营运转活动中,采取内控措施后,是否减少了各种错误或舞弊行为的发生、发现,是否为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采取了相关措施和手段,是否对各效益型指标的增减到达了预期的结果。这类指标包括:日常工作问题的发生率、发现率;日常工作问题的反映率;内控执行失误责任人的处分率;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效益型指标;内部控制综合评价的合格率。
内部控制的动态适应性评价指标
日常企业运行出现问题的纠正率;部门及职工建议被决策层的采纳率;各项内控执行结果的检查率;监督审计部门审出问题纠正处理率。
以上这些指标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内控的动态适应性进行评价。反映了内控的因时、因地制宜性和与时俱进的特性。纠偏性是内部控制的作用之一,只有认识到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开展、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才能使内控系统在纠正偏差的根底上,求得螺旋式上升。
内部控制定量评价模型
在内部控制评价中考虑使用经济数量分析方法。本文运用的是多因素分析方法建立内部控制评价的根本模型:
Z=V1X1+V2X2+V3X3……+VnXn
其中
Xn
表示各种评价指标
Vn
表示权重根据多因素分析,可以首先选取评价指标和确定权重,通过实证分析确立内部控制良好企业与不良企业Z值的存在区间。在评价具体企业内部控制状况时,根据企业实现的指标值代入模型计算出Z值,判断所处区间,得出结论。在模型建立中,关键是如何选取指标和赋予权重。选择评价指标时,既要选择定量指标,也应将定性分析的标准定量化,参加分析模型。内部控制根本模型的特点是所有指标均采取相对指标形式,便于运用模型分析不同规模的企业内部控制状况。在选定评价指标后,必须给每一个指标一个权重,指标权重应反映出评价指标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由于行业特点存在差异,因此,对指标权重不应千篇一律。指标差异在不同行业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程度存在不同,必须根据行业整体开展水平做出动态的预计。对权数确实定,可由国家或行业管理部门定期测算公布,这样可兼顾评价标准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内部控制总体评价模型
在完成上述三个步骤的评价之后,为了综合三方面评价的结果,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状况做出评价,笔者提出以下量化模型:
ICE=DR×AE×AD
ICE:表示内部控制整体状况;DR:表示设计的合理性;AE:表示实施的有效性;AD:表示动态适应性。
××0.95),这样企业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内部控制的整体有效性了。
评价指标可根据行业特点,评价范围和评价目的做出不同组合,对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单位,评价指标应存在差异。对于评价指标中定性指标可运用内部控制调查表等形式获得原始资料,经过整理对其做定量处理。
第五篇: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提要:本文力图剔除不同课程及专业的差别,对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全景式观照,对各教学环节进行科学梳理,把其中的关键点量化为评价指标,编制出具有鲜明导向性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确定由学生评价、院系综合评价、教师自我评价的不同角度的评价主体,以期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的意义
目前,在人才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教学质量即培养人才的质量关乎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经过许多教师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过程并通过学生的发展变化体现出来的,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是全面提高学生质量的根本保证。被称为“现代教育评价之父”的泰勒曾提出:评价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和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有两个主要着眼点:一是评价;二是发展。因此,教学质量的评价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评价过程旨在对被评价者做出判断。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根本目的是促使教师不断地查漏补缺、不断改进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丰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会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可以使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了解教学情况、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改进工作,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评价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手段,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来了解教学情况,适时进行调控,以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3、加强学校对教师的绩效管理工作。评价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奖优罚劣提供依据,根据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在学校内部建立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最终为保证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4、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有助于完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高校对于教学质量的监控主要是通过检查和评价来实施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关键,只有客观公正地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才能进一步完善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综上所述,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对象虽然是教师,对学校管理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落脚点在学生身上,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具有专业基础扎实宽厚,具有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二、构建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系统而全面地反映培养目标。
2、通用性原则。评价对象是承担教学任务的所有专兼任教师,即对所有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都是适用的。因此,本研究力图剔除不同课程及专业的差别,对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全景式观照,对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科学梳理,即从教学活动开始的编制教学大纲、授课计划、选择教材到备课当中教案、课件的制作,一直到课堂教学以及辅导学生、课程考试、课程总结的所有教学环节的关键点量化为评价指标,以此来考查教师的教学质量,编制出具有鲜明导向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3、科学性原则。借鉴国外有效教学理念及国内的研究成果,在对本校相关管理人员、教师、学生进行广泛访谈,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每条指标的内涵进行反复推敲,各指标的表述既明确又互相联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评价标准既符合现实又客观全面,教师通过努力可以达到要求,也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
4、可操作性原则。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是评价指标应符合实际,切实可行,既
体现教师教学的特征又体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二是指标体系的数量适当,既能体现教师教学的过程又能抓准关节点;三是评价指标尽可能量化,以便在评价过程中操作实施。
5、动态性原则。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其评价指标必须是动态和发展的。因此,对评价结果分析、反馈利用既是一个评教周期的结束,也是下一轮评教工作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管理者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评价的效度。
三、评价主体的确定
一个完整的评价系统应该有多元化的主体参与,从不同角度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然后综合不同主体的评价结果,给教师教学质量以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目前,我国高校的评价主体主要有学生、专家、同行、领导与教师自我评价。在这些信息来源中,学生评价较同事评价、教师自评和专家评价具有更好的信度和效度。
我们是对各教学环节进行科学梳理,把其中的关键点量化为评价指标的,因此,根据此指标体系的特点,最终,我们确定了由学生评价、院系综合评价、教师自我评价相结合的三维评价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教师教学的直接感受者和收益者,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效果的直接体验者,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等感受最深,对课堂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指标是指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通过系统的收集资料、对评价对象的质量、水平、效益及其社会意义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是以特定的目标为依据的,在实践中,我们将目标具体化。而指标就是具体的、可测量的、行为化和操作化的目标,它是评价的直接依据。指标体系是由各级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指标权重和评价标准所构成的集合体。一般的评价指标会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会产生对某几项指标的反复使用与评价,往往会造成评价主体因角度不同,结果往往相悖的结果。而我们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学生评价侧重于教师的课堂教学,院系专家评价侧重于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环节上的各关键点。这样,既覆盖全面又各有侧重,评价的结果会更具有可信度。
1、我们构建了9个考核点、21项指
标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表1)本指标体系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加上了教师的“个性品质”与“教学技能和风格”,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心理和个性特征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学质量的评价除了需要考虑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以外,还需要考虑教师教学过程中人文关怀的因素。具有人文关怀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愉快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总之,教学质量是在一定人文关怀条件下,教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一种效率体现。人文关怀实质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精神,2、构建了10个考核点、21项指标的院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2)本指标体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教学文件的编制与更新,因为这是保证教师教学质量的基础;二是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三是重视对一个轮次结束后课程的总结与学生的反馈,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
教师自评也是由客观等级评价与主观评语评价两部分组成。
总之,以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采用“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真正做到了以评价促进教师发展,为教师发展而评价的目的。
五、评价结果的应用
充分利用校园网,建立网上评价系统,学生和院系专家可以通过校园网对每位教师进行http:///
网上评教,利用信息化网络手段,可以准确、快速、高效率地采集到评价工作所需要的信息,可以使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掌握教师的教学状态以及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实施和教学保障的工作状态,使教师的教学质量处于实时监控状态,以便及时决策调控。主要参考文献:
[1]魏红,申继亮.高校教师有效教学的特征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5.[2]陈厚德.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李春玲.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在我国的实践发展和理论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5.4.[4]许传海,宋涛,张素.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3.2.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eaching quality of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bstract: This paper tries to eliminate different courses and professional difference, gives a panoramic view of the teachers engaged in teaching activities of the entire process, scientific review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key point of the quantified evaluation index, compiled with distinctive oriented, scientific evaluation index system.On this basi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determine the different angle by the student evaluati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teacher self-evaluati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mai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On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university teacher evaluation research significance
At present, in the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s to cultivate talents quality relates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And the teaching quality is the process through a series of teaching activities, many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 reflected,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eachers 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of teachers,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is basic guarantee of improv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Known as the “father of modern education evaluation of Taylor” was put forward: the evaluation process is essentially a set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plan to the actual education.There are two main points: one is to evaluate the;the two is the development of.Therefor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is a very important aspect, the evaluation process is to make judgments about people being evaluated.Study on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is very important,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encourage teachers to improve their teaching,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On Teachers'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of fundamental purpose is to promote the teachers constantly gaps, improve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In addition, teachers constantly enrich and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ill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2, can make the school teaching management departments to understand teaching situation, found the problem, sum up experience, and improve the work,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Evaluation is a very effective means of management, the school teaching management departments can understand teaching situation through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control, timel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im of personnel training.3, strengthen school teacher performance management.An important function of evaluation is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Jiangyoufalie, according to the teachers'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results, to set up an eff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within the school, finally lay the foundation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4, the teachers'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evalua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quality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and security system.Monitor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mainly implemented by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is the key, only an objective and impartial evalua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quality,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and security system.In summary, the object of teachers' teaching quality assessment is the teacher, also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school management.But we should also see, the evalua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quality foothold in the student body,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is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culture has the solid specialized foundation charity, has th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creative spirit of students.Two, establishe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niversity teaching quality principle
1, the directional principle.To develop the “application” innovative talents as the guidance, follow the law of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o reflect the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training objectives.2, general principle.Evaluation object is all college part-time teachers to undertake the task of teaching, which is applicable to all the teachers to undertake the task of teaching.Therefore, this study tries to eliminate different courses and professional difference, gives a panoramic view of the teachers engaged in teaching activities of the entire process, scientific review of teachers engaged in teaching activities of the entire process, that i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of the compilation of teaching outline, teaching plan, selection of materials to teaching, courseware preparation, until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utoring students, course, course the sum of all the teaching key point of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for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teachers, developed with distinct orient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3,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The theory of effective teaching abroad and domestic research results, extensive interviews in the school management, teachers, students, basic collection,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connotation of each index was batted, the index expression is as clear and inte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form an organic whole, evaluation criteria not only conforms to the realistic and objective comprehensive, teachers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through the efforts,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by the students.4, the operating principle.Specifically,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one is the evaluation index should be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embodies the teachers teaching and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the number two is the appropriate index system, which reflects the process of teachers' teaching and can catch the key point;three is the evaluation index quantified as far as possible in order to operate in the evaluation process, the implementation of.5, the dynamic principle.Evalua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is a dynamic proces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hange of education objects, in the teaching content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