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保险业的创新发展

时间:2019-05-12 14:24: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保险业的创新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保险业的创新发展》。

第一篇:论保险业的创新发展

浅谈保险业的创新发展

【摘要】目前,对于我国已具有一定的规模的保险业来说,创新式发展成为其下一步发展的方向。本文在介绍目前保险产品、组织结构、管理等方面的创新的基础上,为我国保险业下一步创新的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创新发展 监管 保险

保险业的创新发展是指在保险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公司组织结构是否高效,产品是否推陈出新,市场观要以服务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让使我国目前的管理手段不断地实现现代化。随着我国全面地加入WTO,目前,我国的保险行业在整个市场的一体化进程需要不断地去满足保险市场全球一体化趋势的要求,不仅在规模上和手段上,还要在形式上和体制上,因此我们需要关注保险的创新式发展。

一、保险产品的创新

险种就是保险公司的产品。我国需要不断地根据目前的消费者需要的变化,进一步去推出新的产品,从而保持对客户或者说是消费者的吸引力。目前,我国的保险公司需要把产品的研发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红保险。现阶段,对于分红保险而言,其已经被发达国家成熟地运用了200多年,而这个过程中,分红保险在抵御通货膨胀以及利率的变动过程中不断地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分红保险将保险与消费者的投资需要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但是需要在合同中说明的是:当保险公司利润为正时,被保险人可以分配红利,保险公司经营业绩的变化会影响红利水平。2000年3月,国内首批分红保险产品被推出,推行的公司是上海的中宏保险和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

(2)变额保险。与传统的定额保险种类极其不同的是,变额的保险种为进一步消除整个通货膨胀的影响,进一步结合每期年金的给付金额与市场物价的变动情况和保险人投资收益的变化来设计保险单,该保险单保额是递增的,保险金额或养老金给付额会根据每年通货膨胀率自动提高。

(3)万能保险。在签约投保交纳第一次保费后,保单持有人以后能非常灵活的交保费,可以在保障范围做出调整,也可以在交费上做出调整,甚至还可以在保险金额做出调整。寿险公司根据上一年投保人的交换计算出此保单的现金价值后,投保人会被告知下一年度应付的最低保险费,这保险费是结合投保人所要求的保险金融计算出的。

二、保险组织结构创新

目前,严格的分工范围限制阻碍者我国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的发展,保险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这是因为大多的保险企业属于单一化的经营模式,金融资源整合才刚起步,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银行、保险的水平还是很低。但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空间很大。中国金融业尤其是保险业应不断地进行积极跟踪银保业务,进一步大力地对银行保险业地进行开发,不断地发展多功能的金融服务。另外随着全球市场环境在日渐开放,我国保险业扩大规模,发展市场,提高竞争力的未来选择是在国内市场的并购和向海外的扩张。

三、保险管理创新

在保险业的发展中,知识管理、战略管理和项目管理必须收到重视,保险企业需要集中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资源与优势才能够做好自己发展的定位。一方面一级法人、授权经营的管理体制需要进行完善,完善健全的系统管理、集成管理需要建立,组织机构体系需要进

行改革,绩效考核办法也需要完善。另一方面,我国还需要不断地提高未来员工素质。也就是说,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我国需要进一步普及新科学管理知识,将整个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作为整个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以争取和培养最好的熟练工作人员为目标,采用新科学管理办法,管理要有效率,管理也要有效益。

四、服务内容创新

作为服务行业的保险业,服务在保险商品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服务是保险商品本身的构成部分,只有通过这种内涵才能实现保险商品的使用价值。由于目前险种差别不是很大,对服务进行创新,向市场提供富于公司特色的高附加值的服务是提高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我国还需要不断地对服务的内容进行创新式发展,通过结合客户的需求和银行、电讯、医疗等行业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发式。

五、市场创新

在我国,只有不断地加强市场创新,我国的保险市场才能保持长久生命力与动力。在我国,泰康人寿保险公司与中国国旅旅行救援中心首先推出旅游救援保险。然后,在2000年3月,中国人寿、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也进一步推出了旅游救助保险险种。

这种保险极大的增加了原有的人身意外险的服务范围,进一步朝着向前延伸传统保险公司的一般事后的理赔,而代之为在事故发生时能够有效地、及时地提供援助。也就是说,通过购买旅游救助保险的消费者,他们在外出旅游如果遇到急难,SOS全球网络将进一步为他们提供完善的服务,并且费用将由保险公司承担。

六、保险业创新的方向及目标

对于我国保险业的创新发展,本文提出了其进一步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如下:

(1)理论创新力量的整合。实现理论创新突破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使保险监管部门充分地发挥组织协调的重要作用,不断地对业界、学界和监管界等各方面的理论与优势进行整合。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保险公司以及相应的大专院校的精英大多都是进行着各自为战的局面,他们大多各优劣势。所以说,如果能够将两股力量有效地进行整合,那么我国保险业的力量将就进一步增大。通过借助这一种力量,保监会可建立一个相对紧密型的保险研究机构。通过借鉴我国目前已有的以及国外的先进的理论的优秀成果,根据我国保险业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把将我国的相关理论研究框架作为整个研究工作的重点,在保险理论新的重点突破下足工夫与力量,不断地为加快我国保险业发展提供动力与指导作为重要的目标。

(2)保险服务的内涵的丰富。目前,一些服务创新已在我国保险公司出现,例如,专线客户服务热线、车友俱乐部、事故代步车、小额快速理赔通道、异地出险就地理赔。但是这些都是较低层次的创新。目前,我国的保险服务创新应该得到进一步深化,我国保险服务的内涵不仅仅要应围绕“保险咨询——风险评估——保险方案设计——承保——承保后风险防范——出险后的查勘定损——理赔”这一服务链,还要进一步形成不断向外扩展的有利局面;而且展开各种各样的适应我国相关的制度改革和社会发展需要增值服务以及附加值服务。

(3)产品创新速度的加快。美国学者厄特巴克在1974年就得出一项结论:需求拉动60%-80%的创新。因此,目前保险产品雷同、市场细分不明显的状况是寿险和产险险种开发创新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首先要做好市场需求调查分析,与此同时,我国还需要以市场有需求、经营有效益为产品创新发展的原则,在产品的创新力度以及投入方面

需要加强,并且设计不同的险种时要针对不同的保险对象、不同的销售渠道,让人们多方位、多层次的保险业务能够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与此同时,我国的保险产品开发的还需要进一步针对高收入人群,并且在职业责任保险、教育保险等方面形成积极探寻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设计与银行业业务关联密切的险种也是未来保险业不断发展的重要需要。例如,不予备案或暂缓备案与创新产品60%以上类同的产品,这样才能形成纳什均衡,公司才有动力去进行创新。

(4)在体制创新与管理创新做出努力。管理者潜能的发挥要靠优良的体制,可是体质不能取代管理,进行管理创新和进行体制创新一样,都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在三大国有公司的改制已基本完成的情况下,管理创新是当务之急。第一步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目标要被确立;第二是要以诚信为取向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规范需要建立,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第三是要建立起双向选择的人事劳动制度。

第二篇:保险业发展

“保险业科学发展观内涵是坚持快速协调持续发展,保险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做大做强,保险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以人为本”。保险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思想的形成与提出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它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对保险业发展的根本要求,作为一名保险业工作者,我想结合当前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实际,谈谈如何运用战略思维从理论高度把握这一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创新要义在于“以改革促发展”

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的力度与深度决定了发展的速度与规模、质量与效益。改革的本质在于创新,在于扬弃。改革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在其进程中,必须注意突出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掌握合适的时机与推进的节奏。运用这一发展观来审视当前保险业的各项改革活动,关键在于要着力解决束缚保险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这实际上涉及到制度创新这一核心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解决这一问题的重心在于如何驾驭制度创新过程中,所涉及的政府、企业与消费者三方之间关系的协调。这里我们仅从企业———保险市场经营主体的视角来分析。当前保险业的改革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不相适应。那么,实际生活中的保险需求又有哪些特性,保险企业如何应对与满足不同消费者的这一利益需要?我们知道,保险经营的特殊性及其最大诚信原则使得满足与维护被保险人利益应该成为保险企业经营的根本目标。这就表明,保险业经营改革的重心应该不断下移,下移到市场中最为贴近消费者的层面。因为市场经营中,消费者是市场的核心,保险企业离开了市场就失去了立身之本。保险企业的创新实质是创造满足消费者需求与利益的价值。这一思想应深入到保险企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保险企业给予消费者的形象与关怀等各项活动中去。明确了这一本质,当前我国保险企业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的改革举措就知道具体朝向哪些方面去努力。

二、科学发展观的协调要义在于“以开放促发展”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实践证明,保险市场对外开放对提高我国保险业整体水平,加快保险业创新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开放带来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之间的互为流动与重组,带来了竞争机制在更广范围、更大程度的自由运营,从而为国内保险业提供了从国外最新理念、先进经验到成熟制度与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借鉴学习机会。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保险业作为我国金融领域开放最早的一块,已经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我国保险业近二十多年持续以30%以上的速率增长;国内保险监管体系得到初步健全;保险市场的结构与层次日趋合理化;保险经营主体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也实现了平稳增长;此外,保险业在经济补偿、资金融通与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强大而有效力的积极影响。这一切,既得益于我国保险业自身积累与发展的不懈努力,更是在开放过程中对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保险业先进经验、文化与知识的学习与吸收,这种开放的实质便是保险业通过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融合发展来获取自身协调发展的契机。比如自友邦保险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寿险营销员制度后,这一舶来品不但未水土不服,反而为中资公司大力借鉴并因此在国内扎根生芽,迅速扩展与推广,从而有了中国目前100多万寿险营销员大军的壮观规模。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精神来看,在今后一段时期,国内保险业应该在开放中切实把握这样几个协调原则:一是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举,这既是履行国民待遇机制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尤其要鼓励我国民营经济进一步与保险业接壤,包括对民营经济提供切实可行的风险保障产品服务以及为民营经济进军保险业切实做好服务指导。二是通过结构调整与政策引导,努力促进外资保险资源流向我国经济发展中最需要的地方。诸如健康保险、农业保险和巨灾保险等方面就应该积极鼓励和支持外资保险资源的流入,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加速我国保险经济资源的协调配置。三是在开放过程中尝试“走出去”战略。可以根据自身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保险资源的战略经营,这包括我们可以向与我国文化与传统渊源较深的周边国家进行跨国投资,也包括向发达国家等市场容量巨大、市场细分中可以有我立足之处的地方进行渗透。

三、科学发展观的持续要义在于“以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

理论上,均衡发展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效果,但在实际中,更多时候我们只能对非均衡发展过程进行持续不断地优化调整。就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来说,其非均衡的特征非常明显:比如我们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却不得不面临即将到来的全面开放,因而要与西方发展成熟阶段的对手同台竞技;国内保险监管方式与手段也是传统与现代兼具。解决非均衡发展状况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进行持续的结构优化调整。以当前国内保险市场结构层次为例,由于再保险市场滞后发育,这对整体保险市场的风险转移与功能深化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必须鼓励增加再保险市场经营主体,强化对再保险分保业务的监管。而对于原保险市场来说,其结构调整的紧迫性可能表现为: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对于不同种类的经营主体进行分类引导;对于中介市场创新经营模式的鼓励;如何差异化保险产品与服务的结构、类型,从而形成以社会需

求为导向的保险产品创新体系。这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持续地结构优化调整,不但让保险市场自身拥有了快速反应机制,而且这一调整过程中资源的配置机制通过强有力契合,会进一步引发自我强化的效应,例如保险企业自身可能因此累积并拥有强大的知识基础与发展能力,这样,在企业进一步演化过程中,先前所积累的共同知识架构与基础能力就可以推动企业持续前进而形成内生的增长动力与机制。

四、科学发展观的保障要义在于“加强和改善监管促进健康发展”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对保险业的监管在于防范化解风险和保护被保险人利益,这既是监管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其落脚点。我国保险监管工作自保监会成立以来,从完善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加强偿付能力监管与预警系统设计,建立保险信用评级制度等方面都采取了积极举措,从而有力地保障了保险业的高速、平稳增长。但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的临近,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国际保险资本相继涌入,这对我国保险监管事业带来了更多新的挑战:如何适应对外资保险企业的组织、业务、市场行为等方面监管新情况;如何对保险资金的运营进行监管,特别是涉及跨领域投资问题;如何加强与国际保险机构合作,适应不同监管体制与模式下的双边与多边规则的冲突与协调等等。显然,应对前述新背景、新情况,要求我国监管机构一方面要切实转变其职能,要把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作为自身的主要职责。为此,监管机构就需要切实加强监管的系列基础工作建设:通过信息化建设与监管技术水平提高,强化对市场监管与偿付能力监管的有效力度;加大信息发布规范与披露程序,提高保险市场透明度;严格关于市场准入与退出的监管与惩处机制;积极探索与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相适应的监管方式与手段,建立动态与多维度的监管体系与联合反应机制;这样,通过审慎及时调控市场,防范化解风险。另一方面,监管机构需要高屋建瓴,从行业规划的角度进行宏观调控,引领制度创新。如果保险监管机构通过职能转变,寓监管于服务当中,并使监管实践的影响与效果深入保险市场经营主体的日常行为表现中,这将大大提升保险监管的效率与活力,并最终使防范与化解风险这一管理职责内化为保险市场参与者的一种集体理性与行动。

第三篇: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

摘要: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开饭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行业。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不断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保险业坚持改革创新,行业面貌放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虽然我国的保险业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落后于外国保险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在目前国内保险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介绍现在保险业的现状。

关键字:民族保险业 初级阶段

保险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的 “ 拼三余一” 的思想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孔子认为,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1年的粮食,即“余一”。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可积存9年的粮食,就可达到太平盛世。保险业作为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保险在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广州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机构,主要为鸦片贸易服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保险业的开端还是在十九世纪后页。

一、目前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保险业的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经济功能初步显现。

回顾保险业 60 年来的改革发展历程,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全行业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在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抓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指导下,我国保险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在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1.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

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2012年,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5488亿元,同比增长8.0%,保险业增速继续在低位徘徊,而且增速首次降为个位数,与近20年来超过20%的平均增速形成了明显反差。从外部环境看,复杂严峻的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通过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等多种渠道传导至保险业,增加了保险市场稳定运行和风险防范的难度与压力。2012年,保险监管强调“风险底线”和“消费者权益”,取得积极成效。从国际比较看,2012年,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在世界排名第4位,保险密度排名第61位,保险深度排名第46位。

中国作为一个潜力无比巨大的对外完全开放的市场,对国际保险资本有着非同一般的吸引力,许多国际知名的保险企业已把在中国发展业务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来安排,对于中国的保险企业来说,这就意味着如果要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适应这一国际化发展的潮流,中国保险行业已步入高速发展期,保险行业的经营模式也向着多元化发展,未来中国的保险业发展前景看好。

2.投资渠道稳步拓宽

2007年是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稳步拓宽的一年。受益于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扬和投资渠道的拓宽,2007年1至11月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6万亿元,收益率达10.87%,为近年来最好水平。自2007年4月保监会将保险资金入市比例从5%调高至10%后,保险机构在一、二级市场的活跃程度不言而喻,保险巨头身影频现,中小险企业相继加入,各保险公司投资股票的比例直逼上限。当然,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绝不会仅仅局限于A股市场。2007年7月,中国保监会公布的《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保险机构海外投资不得超过上年末总资产的15%,投资范围包括固定收益类、股票、股权等产品。保监会批准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运用不超过上年末总资产15%的自有外汇资金和人民币购汇资金,投资香港股票市场和重大股权项目。

3.保险监管水平提高

1)偿付能力监管及相关制度的完善

第一,研究我国偿付能力监管制度的改进方案。根据国际金融改革的大趋势,针对我国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存在的不足,对我国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下一步建设思路和方向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了我国风险资本制度的建设思路和方向,即结合我国保险业发展阶段,按照与国际趋同的总体要求,不断完善符合保险业发展阶段的偿付能力监管制度。目前监管部门正在根据各方意见研究起草我国偿付能力监管制度改进的总体规划,同时继续完善现有偿付能力评估标准。

第二,研究完善资本补充制度。一是出台了新的《保险公司次级定期债务管理办法》,完善次级债的发债条件,加强次级债的监督管理。该办法已于2011年10月正式发布。二是研究制定了《完善保险公司补充机制的总体工作方案》,确定了近期和长期工作任务,进一步拓展资本补充渠道,完善资本补充机制。

第三,完善分类监管制度。在2011年,保监会启动了《保险公司分类监管办法》和配套的《保监会分类监管工作内部指引》研究制定工作,将法人机构分类监管和分支机构分类监管结合在一起,明确保监会机关、保监局在分类监管工作中的职责和分工,细化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修改完善现行分类指标、分类方法和评分规则,以期提高监管效率,充分发挥分类监管扶优限劣的作用。2)保险集团监管全面启动

2010年,保监会印发《保险集团公司管理办法(实行)》,到2011年,对保险集团的监管全面启动。一是建立集团监管员和监管联系人制度,召开监管联系人会议,加强与集团公司的工作沟通,落实集团监管工作责任。二是逐步开展对集团公司的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发展情况和风险状况,撰写监管报告,提出工作建议。2011年的全面调研对象包括平安集团和太平集团。三是辅导规范新集团的设立和改制。对华泰和安邦申请设立保险控股公司进行合规性、审慎性审核,指导其规范股东资质和集团架构,为后续的有效监管搭建良好平台。四是加强与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的沟通与合作,逐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防范保险集团经营风险。3)完善市场行为监管制度

第一,针对社会广泛关注的银行保险和销售误导问题,联合银监会下发《商业银行保险代理业务监管引导》,全面系统地规范银保业务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深化银保业务结构调整。

第二,针对车险经营中的弄虚作假问题,加快推进全国车险联合信息平台建设。2011年,除西藏外,涵盖交强险和商业车险的全国车险联合信息平台基本建成,交强险和商业车险全部纳入车险平台管理。

第三,针对车险“高保低赔”、“无责免赔”等引起广泛争议的产品服务问题,研究制定车险条款和费率管理办法,从产品设计、流程控制、理赔服务等方面提出规范性要求。

第四,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规则。2011年,保监会正式印发了《保险公司开业验收指引》和《中资保险法人机构市场准入内部审核程序》,严格执行准入要求,合理把握准入节奏,努力提高准入质量,广泛吸引人才、技术、管理和资本等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行业聚集,积极推动保险市场体系建设,促进保险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此外,《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也在讨论中。2011年,保监会共批复锦泰产线、众诚车险、利安人寿等7家公司开业。

(二)中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

尽管我国保险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保险业依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第一,中国保险市场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从中国目前保险市场情况分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四大保险公司已经占有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份额的96%。而其中,国有独资的人保、中国人寿则几乎占去保险市场份额的70%。中国人寿占去了寿险市场份额的77%,人寿保险占去了产险市场的78%。而机动车险市场中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就占82%。这就是说,中国保险市场虽然初步形成了竞争的格局,但这种以国有独资保险公司高度垄断市场的局面,特别是以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寡头垄断市场的局面,就是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特点之一。

第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低水平。按照保险业发展的规律,保费收入一般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而论,年保费收入一般都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10%左右,而我国1998年保费总收入约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在世界排名70位左右。按人均保费计算,仅为100元人民币,虽然较恢复保险业务初期的人均不到10元人民币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在世界排名第80位左右。当然,我们要达到西方发达国家人均保费2000多美元的水平还有距离。因为,从总体上来说,我们的经济还不发达,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但同时又说明在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中国居民的保险意识与投资意识还要有一个提高过程。

第三,中国保险市场结构分布不均衡。从目前中国保险公司机构的分布而论,30家中外保险公司的总部基本上都设置在北京和中国沿海城市。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虽然在大陆已普遍设立,但多数又集中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这就造成了保险市场发育不均衡性。这种分布上的不均衡,对中国保险业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尤其是外资公司与合资公司,虽然其数量已占大陆保险公司总数的56.7%,但它们100%分布在沿海与发达城市,又没有遍布的分支机构,所以其市场份额仅占0.69%。

第四,中国保险业的专业经营水平还不高。粗放式经营与销售方式单一,产品结构简单与供给不足,以及缺乏专业人才是经营水平较低的显著特点。目前,各家保险公司已经开发和销售的产品寿险产品品种并不少,但产品结构雷同和保险责任不足,是业内人士的普遍呼声。中国保险从业人员中真正受过系统保险专业教育又有保险专业水平的保险专业人才不到30%,其中既了解国际保险市场又懂得精算和计算机技术的高级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这都表明了当前中国保险经营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第五,保险市场还未形成完整体系。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相对来说两头大中间小,即保险主体与保险市场发展很快,而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到目前为止,按照规定程序正式批准的专业保险代理公司仅9家、经纪公司3家。

第六,再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和保险监管亟待加强。十几年来,我国重视直接保险市场的建设,忽略了对再保险市场的培育,导致国内保险人所承担的风险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分保计划安排不当经常造成损失;同业间信任不足,再保险行为不规范,外币保险业务过分地依赖国外再保险市场。与此同时,我国对保险监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保险监管机关建设和监管力度与保险业的发展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还基本上处于被动的监管状态,监管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不够。对于关系到保险行业稳定的偿付能力、资产负债质量、再保险安排等重要方面的监管力度不够。至于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还缺乏严密、完善的成套法律法规。

三、总结:

保险业这些年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是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在这个大背景下,保险业发展的思想不断解放,发展的动力逐渐加强,发展的外部环境日益优化,各种有利因素共同推动了保险业的发展和繁荣。但如果想长期的保持这样的高速增长,就不得不解决前文提到的问题。如人才方面加强对人才储备的投入,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端人才,从政策上鼓励人才向西部等地区发展。加强监管体制的建设,规范信用管理体制,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的培养。鼓励保险产品的创新,开发出更多的百姓需要的保险产品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险业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科学发展的能力,坚持“五个服务”的发展方向。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进步服务,为先进文化建设服务,为保障民生服务,为促进金融稳定服务。是突破传统发展模式,逐步走向国际化;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建设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现代保险业。在新形势下,保险业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四、参考文献:

[1] 中国保险业发展中的挑战.廖建民.《中国金融》2011年3期 [2]加快转变保险业发展方式.吴定富.《中国金融》 2010年第13期 [3]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发展.魏希霆.《中国金融》2011年13期 [4]和谐六大关系构建保险业发展的生态平衡.王和.《中国金融》 [5]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保险业监督与发展.吴定富.《中国金融》 [6]在创新中壮大的中国保险业.吴定富.《中国金融》

第四篇:保险业转型发展管窥(模版)

保险业转型发展管窥

唐刚

保险业转型发展是当前业界热议的一个话题,特别是在经过“十一五”高速发展、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当下,如何适应新的形势、继往开来,在“十二五”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转型发展是一个绕不开的课题。

据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公布的数据,2010年,保险业保费收入达到1.45万亿,是2005年的2.7倍,总资产突破5万亿,是2005年的3.2倍。但进入“十二五”之后,保险业显出了疲态。从保监会官网公布的数据看,2011年原保费收入1.43万亿,比2010年负增长1.30%,与2010年30.44%的高增长形成较大落差。2012年,情况有所好转,实现原保费收入1.55万亿,同比增长8.01%,略高于GDP增速。

行业增速放缓,加速了行业内各主体的竞争,一时沉碴泛起,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也随着潮水的退去而显露出来,让行业不容忽视和回避。笔者作为业界的一员,就保险业可持续发展写点不成熟的看法,敬请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

1.影响和制约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影响和制约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既有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深度调整的影响,也有保险市场体制机制和自身发展能力不强的因素。

1.1.竞争大、利润薄

保险行业是金融业中开放程度最高、竞争最大的一个子行业。它与利润丰厚的银行业不同,不仅在上下游产业链搏弈中处于弱势,而且关起门来各主体也为扩大市场份额而恶性价格竞争。

据统计,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人寿实现净利润74.28亿元,同比下降55.6%;太保实现净利润为31.35亿元,同比下降55.33%;平安实现净利润160.85亿元,同比增长10.8%;新华保险实现净利润23.25亿元,同比增长2.42%1。两降两增,其中平安保持的两位数增长还得益于银行业务做出的52.46亿元的利润贡献。另外,2011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4家公司实现净利润489亿元,虽高于2012年,但较2010年大幅下滑2。保险业与同期的银行业相比,真可谓一个寒风凛冽、一个春暖花开。

有观点说保险业竞争大主要是同质化带来的,笔者对此不敢完全苟同。金融行业的银行、证券业都存在同质化的问题,但为什么就保险业同质化竞争大,值得研究。

笔者以为,保险业利润下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1.1.1.宏观经济调整的影响。包括实体经济、资本市场、汽车市场、固定资产投资等的调整都对业务增长带来直接的影响。本文开头提供的近两年保费增速下降可见一斑。

1.1.2.成本增加的影响。一是渠道维护费用水涨船高。随着市场 12 中国经济时报

经济之声《天下财经》 的扩大、客户的细分、销售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保险公司对渠道的依赖程度日趋增大,特别是新进入的保险公司,由此带来维护费用不断增加。为争夺市场,保险公司竞相把大把的费用抛向银保、车商等兼业代理机构或其它扎口业务渠道,增大了销售费用压力;二是理赔成本提高。以产险为例,受汽车配件价格、工时费、人伤诊疗费、平均工资水平等因素上涨的影响,赔付成本不断攀升。另外,一些保险公司为获取车商的业务且逃避监管,一改以往高手续费、高返还、低费率的“两高一低”做法,暗地通过放宽配件价格等方式进行利益输送,挤压了行业利润空间。

1.1.3.客户服务投入增大的影响。为提升竞争力和客户黏度,行业普遍提高了对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少公司主动创新服务方式,加大了客户服务方面的投入。如开展便民活动,提供增值服务,增大了客户服务成本。

1.1.4.内部资源配置的影响。在业务疲软的情况下,经营管理者贯常的做法是加大业务人员绩效奖励力度来刺激业务发展,进一步推高人力成本,甚至产生“穷庙富方丈”的畸形形态。

1.2.管理粗、机制弱

保险业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机制和管理上存在“三弱三粗”现象。

1.2.1.市场机制弱。当前,行业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诚信缺失、恶性竞争、财务业务数据真实性、车险理赔难、销售误导等问题,与市场机 3

制的调控作用发挥不充分有很大的关系,未建立一个既能促进主体发展、又能方便消费者选择的推优抑劣的良性发展机制。市场中好的经营主体不能在机制中脱颖而出,差的主体不被抑制和淘汰。

1.2.2.创新机制弱。一方面,行业还处在产品导向阶段,局限于为产品找市场,而不是为客户做产品,亟待转变经营理念,实现从产品导向向客户导向的转型,着力通过市场开发、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产品的客制化水平,促进由经营产品向经营客户的转变;另一方面,创新的主动性不强,支持和推动行业创新的制度设计不多,创新的空间有待进一步释放。比如车险费率还局限在ABC三类条款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自主开发产品和定价的空间。另外,行业基础数据薄弱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品的创新开发。

1.2.3.激励约束机制弱。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KPI考核大多仍局限于以保费论英雄,注重当期指标,忽视对基础管理、风险控制和成长性的关注,部分存在“一好遮百丑”、“寅吃卯粮”、估损不足等问题,一些考核指标缺乏延续性;第二是对公司主要领导监督约束不够,“一言堂”比较重,主要领导个人喜好对公司影响较明显,存在一届一个套路,在一定程度上使公司起伏波折,摇摆不定;第三是奖惩不对等,不同程度存在“鞭打快牛”、“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等现象,至一些有能力加快发展的只满足于完成任务,不愿甩开膀子多做贡献。

1.2.4.客户和渠道管理粗。渠道方面,自有渠道专业化管理程度 4

不高,多渠道协同发展能力和获客能力不足;对外部渠道依赖度高,渠道谈判能力弱;渠道成本指认和核算的准确度不高,渠道费用全面预算管理能力弱。客户方面,一方面以客户为维度的管理体系、架构尚未建立或健全。比如未能系统建立或细化个人客户分群分类管理,制约了对客户差异化需求的把握和响应能力,影响了对客户价值评估、资源统筹管理和专业服务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客户数据质量不高,真实性、完整性不够,同一电话出现在多个投保人的联系方式上也不鲜见,致使客户数据可识别、可分析、可营销程度低,影响客户回访和对客户数据的深度分析和开发利用。

1.2.5.成本和效益管理粗。销售费用管理粗放,大多包干使用,存在套取、截留等管理缺陷,精细化管理、精准投放能力有待提高;核算体系有待完善,业务、财务、客户服务等多条线协同机制有待强化,未形成基于客户、渠道等维度的成本核算体系,以从数据上支撑投入产出比的提升;预算执行效率有待提高,管理缺乏有效执行和监督,约束不力。

1.2.6.人力资源管理粗。存在四个突出问题:一是存量开发不深,存在重招聘、轻规划的现象,对招聘进来的员工缺乏明晰的职涯规划和配套的制度举措,致员工归属感和留存率低,发展找不到方向,影响队伍稳定和工作主动性;二是增量引进不足,关键岗位存在青黄不接的现象,由于人才短缺,使一些公司业务发展和机构扩张受到影响;三是人岗匹配度不高,职责边界不清,存在责权利错位和激励滞后等问题;四是人员素质 5

不高,持证上岗率低。

1.3.声音小、形象差

2012年底,保险业上市公司有5家,少于银行业16家、证券21家,经济体量小;另外,除人保、国寿外,大多保险分支机构未融入当地决策圈,与党委、政府沟通少,最终的结果是话语权小。

形象差主要反映在理赔难、销售误导等方面。另外,保险营销员死缠烂打式的销售和近年的电销扰民也让不少消费者对保险销售人员敬而远之,给行业形象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2.转型路径

方向: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将洞见客户需求,满足客户需求作为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行业价值增长。

路径:对外延伸服务领域,扩大市场容量;对内加速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能力。

2.1.拓宽领域、提升影响

竞争大、声音小等问题,关键还是由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决定的。所以,当务之急应发挥保险在国家治理中所独具的风险管理等作用,向更广的领域延伸和更高的层次渗透,通过领域的拓宽,作用的提升,来为行业扩容增效、提升影响。重点应在政府关注的以下领域有更大的作为。

2.1.1.巨灾保险。当前,自然灾害赔偿主要由政府完成,如果巨 6

灾保险开展起来,可实现自然灾害商业化赔偿机制,不仅扩大了市场,也减轻了政府负担。当然,巨灾保险因其所涉损失范围和金额巨大,需要政府扶持,比如建立巨灾保险基金、巨灾再保险制度、形成财政支持下的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为巨灾保险的推广创造条件。

2.1.2.“三农”保险。一方面,中国是农业大国,“三农”保险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2013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306.7亿元,同比增长27.4%,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位,成为行业非车险业务的主要增长点之一。另一方面,农业保险是国家服务“三农”的一项重要政策,事关农业生产、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千千万万农户的切身利益,有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牵涉面广、关注度高、政策性强。所以,发展农业保险,既是行业扩容增效的需要,更是发挥行业作用,提升行业影响的需要,将有力支撑财产险公司非车险业务的发展。

2.1.3.责任保险。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经济实体和民事活动急剧增加,责任保险所具有的维护社会安定的社会管理功能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但目前,责任保险规模较小、发展程度较低,与政府的期望和国外的先进水平还有差距。以四川为例,2013年产险业责任保险保费收入仅占产险总保费收入的3.43%,远低于15%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而欧美等发达国家更是高达40%左右。发展责任保险,可重点布局政府关注和支持的、与公众利益关系密切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责任、校园安全等险种,加快发展旅行社、产品质量以及各类职业责任保险,产品责任保险 7

和公众责任保险,增加有效供给,填补市场空白,加快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

2.1.4.健康险。中国的健康保险市场由政府主导,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三种公共医疗保险覆盖人口达90%以上。虽看似留给商业健康保险的份额有限,但有研究发现3,公共的基本医疗保险虽然覆盖率高,但保障程度低。所以,政府在不断加大医保投入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公共保险以外的渠道,这就为商业保险公司进入全球最大的市场提供了诱人的商机。当然,面对巨大的市场,商业保险公司还面临重重挑战,需要在政府主导和支持下,为保险机构参与健康服务业产业链的整合提供体制机制的支持,才能打破现有健康保险的瓶颈,提升行业对医疗机构的影响,促进健康险的开放与发展。

在拓宽保险产品和服务领域的同时,还可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独特优势,在保证资金安全和收益的前提下,支持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城镇化建设等民生工程和重大工程建设。据统计,2013年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7.69万亿4,相当于四川3年的GDP,较2010年增长了66.95%。如此庞大的体量和高速的增长,一方面,可以提升保险资金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为国民经济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2.2.创新模式、加速转型

实现行业转型发展,从根本上应靠改革创新。如果没有改革上的重 34 《中国的商业健康保险改革与巨大商机》

《中国统计年鉴2014》

大突破,将难以实现行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当前,关键应以客户为导向,重点在业务增长方式,客户管理模式、成本管理体制和新技术推广运用上大胆创新,加速实现从经营产品向经营客户的转型升级。

2.2.1.创新业务增长方式。

逐步摈弃花费用买业务、拍脑袋铺摊子的粗放增长方式,重点在产品(服务)客制化、渠道专业化上寻求创新突破。

一是产品(服务)客制化。客制化即从客户体验出发,以黏着客户、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保险需求服务,创造企业价值为目标。按过去通常的说法,就是适销对路。适销:即针对特定的客户,提供满足其真实需要的产品。这需要针对不同的客户做大量的需求调研和数据积累分析,需要探索应用新的客户洞见方法和工具,细致把脉这一群体的消费特征,有效提升产品开发的针对性和定价能力。比如,针对大客户,开发符合不同行业特点的专业化风险管理方案;围绕个人、家庭及渠道特点,设计包含不同险种的套装类产品,提升个人客户体验和客均保费。对路,即增加和改善与客户的接触点和服务界面,通过渠道优化整合和创建新型渠道,使渠道真正成为销售和服务、改善客户体验的载体。推行产品(服务)客制化,还应注重从价值贡献角度评估业务流程各环节,加以优化、简化,通过流程再造,将管理成本向客户需求倾斜,减少多层级管理成本消耗,优化价值链构成,优化资源配置,优化投入产出,最终推动行业在以客户为中心的道路上实现持续价值增长。

二是渠道专业化。渠道是行业与客户接触、感受客户体验的重要界面,日益受到行业重视,乃至于有“渠道为王”的说法,足见其重要程度。渠道之所以重要,在于针对大量分散的客户,它能实现分类或分群营销,极大地提高了营销的精准度和市场的扩张力。比如,近几年来,家庭自用车呈井喷式增长,保有量大,但客户分散,如果按传统的做法,由业务员一单一单去做,效果非常低,但如果通过车商、电销、网销以及新兴的建立在手机上的APP等渠道,就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建立渠道专业化营销队伍,并利用客户承保、理赔、社会关系等信息,科学开展重大客户价值计算,并基于客户价值开展风险管理等增值服务,密切客户关系管理,提升在重大客户和重要业务领域的开拓和维护能力;另一方面,实施多渠道综合发展。明确各渠道的主要目标客群和发展策略,加强渠道整合和创新,特别加快发展基于新的社交网络、车联网等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渠道,改造升级传统渠道,构建起线上线下同步、数据统一、资源共享、服务便捷的多渠道、多界面营销体系,形成共同发展、相互支持的局面,提升渠道的辐射力。

2.2.2.创新客户管理模式。

客户关系管理是推动实现以客户为导向转型的关键环节。当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应通过管理模式创新,针对不同客户群,建立起客户、产品、渠道、区域等多维度协同驱动的管理体系和差异化的管理模式,有效提升对客户的开发和营销。

一是实行客户分类管理,细化客户管理单位。通常的做法是分为团体客户和个人客户。团体客户又可按行业类别作进一步细分,个人客户可根据消费水平作高、中、低端细分,并从分类、分群中结合公司的战略定位、产品服务、企业文化等特征,锁定核心客户进行重点培育。在团体客户管理上,一方面应建立上下联动的分级管理体系,明确不同层级机构在团体客户拓展和维护上的责权利关系,建立总部统筹协调、分支机构分工配合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建立专业化的销售队伍,开发运用专业化的客户洞见工具,配套客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对团体客户进行持续的深度开发,有效提高客均保费和客户黏度。在个人客户管理上,针对个人客户业务分散、单均保费低等特点,一方面加大渠道建设力度,提高渠道产能。比如,产险公司可通过资源互换等方式,加强与4S店等车商的合作,提高对新车市场的覆盖程度;通过电网销,吸引对价格较敏感的中低端车险客户;通过银保渠道、产寿险交叉销售等,提高对注重服务的高、中端客户的渗透;另一方面,突出产品的敲门砖作用,采用“标准化、模块化、可组装化”等设计模式,推出组合灵活、覆盖面广的个人车险、家财险、意外险、责任险系列产品,满足中高端客户对一揽子财产保障和人身安全的需求。此外,可进一步突破险种、渠道限制,强化资源整合,完善跨险种、渠道的个人客户经营模式,形成共同开发客户价值的合力。

二是提升客户体验。客户体验是客户对保险公司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感受。在消费者逐渐成熟、市场竞争趋于理性的形势下,客户体验是弱化 11

价格因素、提高差异化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提升客户体验,一方面可在打造公开透明的理赔机制和快速便捷的服务模式上进行创新,为客户营造一流的服务环境,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另一方面,加强对增值服务的管理,针对客户差异化的需求,以客户价值为配置依据,采取分级管理、套餐匹配、积分管理等多种形式,建立起标准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增值服务管理体系,并强化对不同渠道、不同区域、不同产品增值服务的整体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同时,通过新的社交媒体等,建立公司与个人客户之间直接沟通的顺畅渠道,实现服务监督、需求反馈、服务体验和服务回馈的互动交流机制。

三是深化客户数据质量管理,明确客户数据质量管理标准,建立数据持续更新的长效管理机制。开展客户洞见分析,利用技术手段深入分析客户需求,明确重点客群的价值主张。

2.2.3.创新成本管理体制。

成本管理是决定能否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体现一个行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一是建立系统性成本管理体系。一方面,完善前中后台成本管理模式,加强中后台及固定成本管控,推动前台资源向价值高、有潜力的区域、渠道和客户倾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协调承保、理赔、销售三个条线,多管齐下,标本兼治,释放成本增长的压力。承保上,强化风险选择,把好入口品质;理赔上,完善管理机制,加强配件报价等关键环 12

节管控,挤压理赔水分;销售上,加强费用精细化管理,实现资源精准直投和精细配置,提升销售费用配置效能。

二是建立健全多维度核算框架。创新管理工具,提供险种、渠道、客户等多维度的成本核算和管理分析模型,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数据支撑。当前应重点细化不同费用的指认方法,提升费用指认的准确度;严格未决估损管理,真实、准确反映成本。

三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为成本管理提供抓手。建立各层级机构的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机制,提高预算管理和资源配置管理的效率。

2.2.4.创新信息技术手段。

一是积极应用移动网络等新技术手段,强化新技术在销售活动、客户服务等环节的应用,丰富客户接触面,优化业务流程。比如,推广电子保单技术的开发与业务应用,基于移动技术构建移动办公、移动销售、移动运营、移动分析等企业内部应用功能,基于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为客户提供产品推介、服务受理、疑难咨询、灾害预警、救助支持等方面的信息及服务。

二是积极推广大数据、车联网等技术手段在产品创新、风险选择、理赔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比如,加快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增强对业务流程优化及客户服务体系改善的支撑;探索车联网技术的业务应用,向客户提供路线规划、导航、防盗报警等增值服务等。

2.3.完善机制、协调发展

2.3.1.完善机制

转型发展可坚持机制先行。通过机制的牵引、推动,达到对外争取利益,对内维护公平的发展目的。可重点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机制建设。

1.利益协商机制。当前,保险行业市场乱、利润薄,与内部利益未协调好、行业优势未整合好有较大关系。一方面,行业内部各主体如不能通过内部利益协调机制来反映诉求,实现利益,就会撇开行业,自寻他路,甚至采取恶性价格竞争、有损行业形象的不正当经营行为来获取利润;另一方面,如果行业内各主体不能提升行业的集成度,产生1+1大于2的效应,行业也就不能利用此效应来为各主体谋求发展。所以,要对外争取利益,应首先在内部建立一种大家认可的协商机制,把大家拉到一块,提升行业的集成度。也只有先协调好内部利益,才能抱团谋取外部利益。不然,难以达到行业公司化的目的。

协调好内部利益,需要两股力量发挥作用。一是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力量。政府和监管部门要给行业各主体协商利益搭建一个框架或划定一个空间,避免各主体天南海北,漫无边际的闲扯。二是市场的力量。在政府划定的空间内,各主体借助其拥有的资源,在综合考虑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规模与管理,竞争与成本,速度与风险等多种因素的情况下作出机会选择,达到一种力量的均衡。

协调外部利益,一是通过行业各主体的“抱团取暖”,提升与医疗服务机构、车商、银邮等上下游合作商的话语权;二是通过业务合作、资本 14

渗透等方式,搭建长远的、比较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或者结成利益共同体,向行业外辐射、延伸。

2.行业自律机制。此行业自律不同于以前所侧重的价格自律,而主要是发展自律。可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预警机制。可围绕偿付能力等关键指标,进一步完善行业风险识别指标体系,重点关注诚信低于行业、成本高于行业、服务慢于行业、扩张快于行业的公司。强化动态监测,完备处置预案,提高预警的灵敏性和针对性。

二是评价机制。目前,时见专业机构和媒体对行业各主体进行评价,诸如最具社会责任保险公司、最佳服务品牌等,虽专业性、权威性和影响力不一,但大都乐此不疲。而行业自身在这方面却是个空白,未发出有影响力的声音,亟待弥补。以期通过对各主体的评价、排名和公布,建立行业价值体系,推行行业价值标准,通过自我优化,促进自我发展;以此培育诚信文化,接受各界监督,为方便客户选择、推优抑劣、建立行业公信力、改善行业形象提供支持。

三是查处机制。一方面,查处是一个原则性问题,敢查敢处,不受干扰;另一方面,查处又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能查能处,不被遮掩。所以,一方面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另一方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查处技术的创新,查处水平的提高,让问题充分暴露在阳光之下。

四是退出机制。这是纯净队伍的最后一关,如果没有这个环节,其 15

它努力都白费。从制度设计来说,退出应该是没有困难,难的是平稳、无震荡地实现退出。

2.3.2.协调发展

行业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家庭中,规模差距悬殊,发展程度各异,必须有一个能满足大多数主体的机制来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可从控制入口,打通出口,抑大放小,和谐共生来协调。

控制入口。应根据一国、一地之的保险密度、深度等指标来平衡机构增量,与市场规模、市场秩序、增长潜力、监管水平等指标挂钩。各主体的分支机构铺设,应与总部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合规表现挂钩,避免摊大求快、急功近利,以保持市场主体增长与市场规模相匹配,与保险生态环境相和谐,实现有质量的增长。

打通出口。通过制度设计,对害群之马进行有效的淘汰,避免劣币驱逐良币,避免个别公司的不诚信行为影响行业整体形象。

抑大放小。对份额过大的公司要适当控制,避免一司独大,而压抑了其它公司,特别是小公司、新公司的发展。同时,也给大公司一个天花板,让它担当起推动行业发展的责任。在市场份额封顶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做大行业来扩大保费规模,或转战国外发展。

和谐共生。行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保险人、被保险人或投保人、保险中介以及保险产业的上下游链条,任何一个环节不和谐,都会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从行业内部来说,一方面,应形成推优 16

汰劣的发展机制,让优质公司胜出、成为行业的标兵,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可限常扶新。限制处于“红海”中的传统业务,扶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性强的新业务、新服务。比如专业的农险公司、健康险公司。通过多元化避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形成竞争适度、多元发展的格局。比如基础好的可侧重规模,管理强的可侧重效益,其它还可以侧重服务、渠道、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等等。

2.4.调整薪酬、完善架构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行业的形象作用、行业的转型升级等问题,最终的落脚点还得从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组织效能来解决。所以,应把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突出人力资源在行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全行业的创新活力。重点可关注以下四个方向。

2.4.1.架构客制化。即按照经营客户的理念和客户细分,设计调整职能结构与职位体系,澄清职责边界、完善责任体系,不断提升组织效能,增强组织的整体性、一致性和协调性。一是优化组织架构。从横向说,建立起面向客户的营运体系,将业务管理与业务推动分开,业务管理就只负责业务品质和风险管理,业务推动部门就只管业务发展。哪些业务可以做、哪些不能做由业务管理部门根据风险确定,如何疏通渠道、拓展市场,把业务做进来由业务推动部门去解决,以此改变按险种设立部门,业务管理与业务推动混在一起,两方面都管,两方面都管不好的缺陷。进一步,17

在业务推动部门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客户属性和需求,分个人业务和团体业务两大块进行客户和渠道细分,对重要客户实行专业化管理和维护,使部门职能更简单,设置便合理;从纵向说,根据市场形势、风险状况和公司的管理水平,适度确定各管理层级的营运权限,以提升市场响应速度,发挥各层级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完善责任体系。建立与组织相匹配的绩效考核模式和KPI体系,通过价值导向,建立起分条分块的责任体系。

2.4.2.薪酬市场化。当前,人口红利正在减弱,新一代年轻员工的就业观、职业精神正在悄然改变着人力资源市场,并影响着新的劳资关系。其特点是员工自我意识逐步增强,追求与公司的共赢,而不是空洞地讲奉献。针对这种变化,应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进薪酬改革,构建起与现实相适应的激励考核体系。一是建立充分体现对外竞争性和对内公平性的薪酬制度,以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发挥绩效的激励作用;二是建立与公司发展相适宜的薪酬增长机制,如税后利润分配机制,形成公司与员工共赢的互利机制;三是缩小高管与员工的薪酬差距。保险行业是一个服务性行业,非几个精英可为。要想让客户满意,必须先让服务客户的员工满意。一个过分悬殊、只满足了少部分人利益的分配制度是不可能托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行业。所以,应在国家缩小收入差距的大背景下,通过一些硬的制度约束和科学的分配机制,来缩小高管与一般员工的收入差距,以调动最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2.4.3.职涯阶梯化。当前,职业规划虽然具有帮助确定职业发展 18

目标、激励劳动者努力工作、提升成功效率等作用,但实际推广和运转效果却差强人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鸡肋。为此,应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与人力资源规划紧密衔接,以避免为拓宽职业生涯通道而造成突破公司对人力资源的客观需求,最终导致职涯规划变成空头支票而落实不了。二是解决好“官本位”的问题。行业一般将岗位划分为管理、专业技术、销售三大类,而无论从个人价值实现、待遇提高、发展空间等方面来看,专业技术和销售通道都无法和管理通道相比,形成“一腿长,两腿短”的“官本位”现象,无法满足所有人晋升的需要。对此,一方面应改变“官本位”意识,适度缩小管理通道与其它通道发展空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应从制度上提供可供转换的通道,拓宽发展空间。三是完善配套支持,职涯规划不应仅仅是为员工提供一个可以向上发展的阶梯,还必须配套提供培训、考核、薪酬、晋升等方面的制度支持,以帮助员工达成目标,最终实现公司与个人的共赢。

2.4.4.培训持续化。现培训多基于公司业务和管理的需要进行培训,而缺少于针对员工职业发展规划而进行的能力培训,至员工对培训缺乏主动性。应在注重业务培训的同时,结合职涯规划,持续加强对员工成长性方面的培训,以通过帮助员工价值的实现,来最终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

3.结论

行业转型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长远谋划。现阶段 19

应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下,通过保险独特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向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更多领域延伸,成为政府、企业、居民风险管理和财富管理的基本手段、提高保障水平和保障质量的重要渠道、政府改进服务和加强社会管理的有效工具;更新经营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推动行业转型升级,重点在业务增长方式、客户管理模式、成本管理体制和新技术推广运用上加大体制机制创造,为发展增添动力;完善行业内利益沟通和自律机制,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行业与其它行业的对话能力,改善不对等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与行业转型发展相适应的组织架构、薪酬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激发行业活力,推动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篇:中国保险业的发展

30年的中国保险业

28年前从零开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保险业经历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在补偿灾害损失、维护社会安定、支持中国的经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整个行业发展突飞猛进。其表现主要有三:一是保险机构增长迅速。1980年,中国只有1家保险公司,1998年为28家;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保险机构110家,是十年前的4倍。此外,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代理人、经纪人、公估人)从2000年的几家,到2007年底的2331家,几年间增长近500倍。二是保费收入增长迅速。1980年全国保费收入为4.6亿元,2007年,全国实现保费收入为7035.8亿元,28年间,年均增长达31.2%。三是保险资产增长迅速。从1980年恢复国内业务到2007年,保险业积累第一个1万亿资产用了24年,积累第二个1万亿资产用了3年,第三个1万亿仅有1年时间。截至2007年,中国的保险业资产总额达到2.9万亿元,是五年前的5倍。1978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8%,同一时期保险机构总资产却增长了7000多倍,年均增长37.5%,远远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中国保险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令全球业界震惊。

中国保险业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分析

中国保险业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分析纵观我国保险业20多年的发展,中国保险市场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加入WTO后,中国保险业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就中国保险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前景作出分析,同时提出加入WTO后应采取的对策。关键词:保险业现状发展趋势挑战潜力对策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一个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体,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外资保险公司争相入市,多家保险公司竟争发展的保险市场新格局已初步形成。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保险业与之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一)中国保险业在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业务快速发展。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中国的保险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3年保费总收入达到3880.4亿元,比上年增长27.1%,相当于1999年的2.8倍;保险业总资产达到9122.8亿元,比上年增长41.5%;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8739亿元,比上年增长51.4%。2003年保险密度为287.44元(即每个公民的平均保费),保险深度为3.33%,中国保险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2、市场体系逐步健全。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保险公司61家,其中中资保险公司24家,外资保险公司37家。按业务性质分,财产保险公司25家,人身保险公司30家,再保险公司5家,政策性保险公司1家。此外还有6家保险集团(控股)公司,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业保险中介机构705家,其中保险代理公司507家,保险经纪公司115家,保险公估公司83家,保险从业人员达到150万人。

3、体制改革进展顺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公司等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部分股份制保险公司通过吸收外资和民营资本参股,股权结构得到优化,治理结构逐步完善,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保控股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分别设立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把保险资金实行了专业化管理和集中统一运用。在探索保险资金管理改革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4、法律法规初步完善。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保险业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管理阶段。为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外资

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中国保监会积极清理了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符的法律法规和规章。2002年颁布实施了新的保险法,与此同时中国保监会依据新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先后制定、修改了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等一系列配套的规章和制度。一个适合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逐步形成。

5、保险监管逐步与国际接轨。偿付能力监管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颁布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建立了偿付能力预警指标体系,符合中国国情的偿付能力监督制度框架初步建立。与此同时,实施了《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监管指标》、《财产保险公司分险种监管报表》以及《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等一系列监管规章。加强了保险业监管的制度建设。(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保险业就以下几个方面与之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1、从保险业发展的规模上看,我国保险公司的数量、保费总收入和资产总量都相对很少。规模是行业和企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从各方面的统计数据应该看到,我国保险业还处在起步阶段。

2、从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上看,我国在这两方面都处于相当低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保险深度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年保费收入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目前,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保险深度已达10%左右。而我国2000年的保险深度为1.8%。保险密度指标是指人均保费。发达国家已达2000---3000美元,日本高达4600美元。而我国人均保费只有127.7元,约15美元,美国1600美元,人均保费是中国的107倍,日本是中国的307倍。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衡量保险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3、从我国民众对保险业认识的程度上看,保险观念还较差。人们对保险在稳定社会经济,维护个人切身利益上的作用认识不够。主动买保险的个人寥寥无几,整个保险业,特别是人身保险是个买方市场,迫使百万保险推销大军四处奔波,推销保险产品。保险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必须让人们从切身利益上认识其作用。(三)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20多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状况,预计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保险业将出现以下发展趋势:1.保险市场体系化。从1995年《保险法》颁布实施特别是1998年11月中国保监会成立以来的情况来看,建设和完善中国保险市场体系的步伐正在加快,一个体系完整、门类齐全、法规健全的中国保险市场体系正在建立。2.经营业务专业化。随着我国保险体制改革的深化,出口信用保险和农业保险等政策性保险业务将从商业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由国家成立专门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与此同时,在未来几年也会成立专营诸如火险或机动车险业务的专营保险公司。3.市场竞争有序化。从1997年开始,人民银行从整顿代理人入手调整了航意险、机动车险的退费、手续费,大力整顿保险市场,许多违规行为被制止,中国保监会成立后,进一步强调要逐渐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对违规机构和违规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取得显著成效。4.保险产品品格化。在逐渐成熟的市场里,产品要占领市场只能靠品牌+价格+服务,这就是品格化。就保险产品的品格化而言,它所包含的不仅是利益保障功能或投资功能、储蓄功能或产品的组合功能,更主要的是它的价格水平与服务水平。5.保险制度创新化。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的保险创新内容主要包括产品开发、营销方式、业务管理、组织机构、电子技术、服务内容以及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创新。通过上述内容的创新,促进我国民族保险业的发展,使国内保险公司在与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6.经营管理集约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国内各保险公司都已意识到原来只注重扩大规模、抢占市场的弊端,而纷纷寻求走效益型道路,向内涵式集约化发展,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7.行业发展国际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我国保险业与国际接轨是必由之路。中资保险公司也会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加强与国际保险(再保险)市场的技术合作和业务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保险业务。8.从业人员专业化。在国内外同行竞争的背景下,客观上对保险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商业保险公司将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既要培养适应国内保险业务发展需要的核保师、核赔师、精算师、专业人才,更要培养精通国际保险惯例、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竞争的外向型的人才。

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自身又存在巨大的潜力加入WTO后,中国保险业面临着前

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中国保险业自身又存在巨大的潜力。(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加强了保险市场竞争程度,导致保险企业保费利润率的迅速下滑。

2、造成一部分保费外流。尽管1995年实施的《保险法》第102条规定了“保险公司需要办理再保险分出业务的,应当优先向中国境地内的保险公司办理”,但实际操作时,难度比较大。目前保险监管部门要求外资保险公司自留保费不低于30%,加上法定分保20%部分,仍有50%的保费可以由外资历保险公司安排再保险。

3、与国内保险公司争夺一定的市场份额。外资保险公司客观上有着资金实力雄厚,管理先进,技术服务水平较高的优势,目前尽管在业务经营范围上还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发展势头还是比较好的。从全国的市场结构看,外资保险公司所占比重年还不到百分之一,但在开放区域内的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已接近10%,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4、外资保险公司由于在待遇方面有着比国内保险公司优厚的条件,会造成国内保险企业一部分优秀人才流失。(二)从影响保险业的发展的诸因素看,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存在巨大的潜力

1、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恩格尔系数的不断降低,保险品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消费品必然会逐步伴随收入的增加而日益提高。

2、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保险业必将随着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不断增加。在当代世界经济活动中,保险业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保险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将日益增加。保险机构应充分认识到我国保险业存在的巨大市场潜力和生存空间,实现保险业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转化。

3、在我国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革转型时期,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范围呈日趋增长和扩大的趋势。各种意外事故屡屡发生,天灾人祸不期而至,这就为拓展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为保险人员推销保险,开拓业务活动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为保险业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中国加入WTO后保险业的对策面对中国保险业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及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我们应考虑以下对策:(一)加快对内开放保险市场的步伐,提高民族保险业的竞争力现阶段我国保险市场有两大特征,一是封闭,二是垄断。针对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状况,加快对国内保险市场开放的步伐,尽快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保险机制,打破封闭垄断的市场格局,放开内资保险市场,大胆的让现有保险公司都加入竞争行列,实现保险市场的充分有序竞争,并充分发展。

(二)国家对保险业应实行低税政策,进一步壮大民族保险业实力。我国现行的保险公司税收标准是按照保费收入每年上缴8%的营业税、33%的所得税和15%的调节税。我国财政对保险公司实行揽底课税,一定程度上影响保险公司责任准备金的积累,从而影响保险偿付能力的提高。此外,政策给予外资保险公司超过国民待遇的某些政策,也会使中外保险公司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以上都需要国家从政策上予以探讨研究。(三)改革我国国内资保险公司的保险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尽快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保险业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现在内资保险公司在人事、财务等的管理上基本是旧的管理体制。由于体制僵化、待遇低,人才的使用,员工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还不能与外资公司相比。因此要通过改革,克服内资保险体制上的种种弊端,引进先进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使内资公司尽快提高企业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要尽快健全和发展有利于内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拓宽国内保险业经营渠道,壮大内资公司资本实力,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内资保险公司改革的同时,使之在公司结构和保险业务运作上尽快的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竞争。(四)在竞争日益国际化的保险市场上,我国保险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建立全新的保险经营理念。要真正培育出具有雄厚实力和国家知名度的民族保险公司,内资保险公司必须转变经营观念,树立效益成本的经营思想,建立适应未来保险市场的内控机制,特别对承保质量、管理效率、防范风险能力、规范操作的程序等,都要实行严格管理。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苦练内功,提高风险管理及技术水平。要转变单一的经营模式为多种形式的营销模式,以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探索多种形式的营销手段。要学习和借鉴国外保险公司的办惯例,侧重培育中介机构和利用中介机构展业。以提高保险服务质量为手段,使自身立

于不败之地。此外,国家应从政策上对民族保险公司进行扶持,在来源配置上实行倾斜政策,增强其综合实力。(五)积极开展保险科技创新活动,全面快速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保险技术创新是就保险业的业务经营上,所进行的种种富于开拓性、创造性的变革。主要包括险种创新、营销方式创新、服务项目创新等多方面。保险技术创新有利于缩小民族保险业与国际保险市场的差距,带动保险业迅速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保险需求,使我们在未来的保险市场中居于相对有利的地位。目前,就险种创新而言,我们要大力发展责任保险、医疗保险等险种,全力开拓新险种。如分红保险、变额保险、单一疾病和特定疾病保险。其次,就营销方式而言,可以学习借鉴外国保险业的经营经验,结合我们自身情况,大力发展新的营销手段和方式,尽早为开展网络保险做好铺垫。将发展网上保险作为21世纪的战略举措,为占领网上市场做好积极铺垫。(六)加快培育高素质的人才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民族保险业除了要注意筑巢引凤,通过尊重、优待政策来吸引人才外,更需要全方位加快现有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与此同时,要注意培育企业文化的氛围,创造和谐宽松、团结向上的环境,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防止人才流失。(七)完善保险法规,强化市场监督保证保险市场健康持续发展,做到监督的全程化、动态化、持续化。同时,要加快制定入前后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修改和完善《保险法》,对内外保险公司应实行统一监督,在监督目标、指标、手段上应避免双重标准,切实有发挥国家保险监督的职能作用。

下载论保险业的创新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保险业的创新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保险业要强化五大创新(范文大全)

    保险业要强化五大创新 保险业要强化五大创新2007-02-06 12:2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在保险业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创新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应......

    中国—东盟保险业发展比较与借鉴

    中国—东盟保险业之发展比较与经验借鉴The Development of Insurance Industry: China-ASEANComparison and Experience Learning唐金成梁悦(广西大学商学院,南宁 530004;广东......

    保险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保监会系统党组织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于保险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如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促发展、保效益、防风险”的工作主基调,夯实经营基础,牢......

    论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现状和发展创新之路

    论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现状和发展创新之路 [摘要] 保险公司的管理具有风险的集中性、成本的后发性、产品和服务的同质性、经营的广泛社会性和经营管理活动的较大弹性等特点。......

    论工会工作之创新发展与协调

    公司诉 讼理由是什么?论工会工作之创新论工会工作之创新作者张喜亮中国社会业已站在了新的历史的起点上。这个新的历史起点就是党中央部署的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

    论广播电视管理制度创新的发展对策

    浅析广播电视管理制度创新的发展对策 姓名: 学号: 班级: 摘要近年来,一些广播电视局的广告收入不容乐观,电台的综合实力也在下降。大多问题出在管理体制上,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创新......

    论青海花儿的创新与发展

    论青海花儿的创新与发展------以歌舞剧《雪白的鸽子》为例 摘要:青海花儿以其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魅力,深得听众喜爱。青海花儿展现的地域特色,民俗活动,民族文化,传承了优秀的名......

    论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创新及其发展

    论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创新及其发展 ?论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创新及其发展 ?? ???社会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要求商业银行改革现有的存款经营思想和政策,采用新的存款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