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债权人在财务治理结构中的地位
提高债权人在财务治理结构中的地位
扩大债权人特别是银行债权人在财务治理结构中的财务决策和监督权。通过规范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行,改善公司外部债权融资机制,积极引入主银行“相机治理”。通过债权人对企业资金收付的监控,低成本获取有关企业经营状况的全面信息,削弱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根本上解决“债权人缺位”问题。债权人在公司破产时拥有相应的决策权和执行权。采取在企业董事会、监事会中吸纳银行等债权人代表的办法,对经营者进行事中监控,防止企业以改组、破产等方式逃避高额债务,以保证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篇:事业单位财务内控中治理结构问题探究
事业单位财务内控中治理结构问题探究
摘要:事业单位作为体制内单位类型,其财务内控也势必受到组织生态环境的影响,那么常规财务内控措施显然无法完全适应事业单位的需要。因此,需要从事业单位特殊的组织生态系统中,结合治理结构治理来完善财务内控问题的探讨。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内控;治理结构;探究
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变革的不断深入,强化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工作也日益成为管理层的工作重心。从目前所大量涌现的研究性文献中可知,不少作者都在各自的岗位视角下对优化财务内控工作进行了探究,其中也不乏出现具有可操作性的成果。但笔者认为,事业单位作为体制内单位类型,其财务内控也势必受到组织生态环境的影响,那么常规财务内控措施显然无法完全适应事业单位的需要。再者,事业单位长期执行预算会计制度,进而对于资金的“产出/投入”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这种财务内控意识也必然会对当下的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为了弥补当前在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笔者将财务内控中的治理结构问题纳入到主题讨论中,便在于正视事业单位组织生态系统的影响力。
一、对事业单位财务内控治理结构问题的解析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治理结构问题进行解析:
(一)财务内控的流程结构
事业单位作为向社会提供公益性专业技术服务的组织,财务内控面临着对预算资金进行合理配置的工作任务。在事业单位通常所形成的财务内控流程为,首先由专业技术部门提出项目资金申请,然后由单位主管领导或党委会决议审批,最后交由财务部门给予执行。这就决定了,专业技术部门具有较强的资金需求议价能力,而这种能力归因于项目的专业性特征使然。
(二)财务内控的职责结构
在落实部门主体责任(首责)的运营机制下,针对专项资金的内控职责结构体现为,专业技术部门负责人承担使用权,财务部门负责人承担预算管理权,而单位主管领导则承担审批权。从中可以发现,这里的职责结构并未形成一种闭环形态,进而就使得对专业技术部门的资金使用情况监管存在着制度性短板。受制于这种短板,必将降低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绩效。
(三)财务内控的评价结构
在缺乏成本―效益比较的组织生态环境下,对财务内控的评价涉及:账面信息是否闭合,以及专项资金使用是否合规。然而,这些都主要对会计凭证的形式要件进行稽核,而确认要件背后经济事件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则较少触及。从而,资金漏损现象便难免发生。
二、完善财务内控治理结构的着眼点分析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治理问题,这里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今后财务内控工作的着眼点进行分析:
(一)着眼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影响
由现阶段的专项资金申请流程可知,专业技术部门具有专项资金使用的专门信息,而管理层和财务部门并不具有专项采购、专项科研的专门知识。因此,这就在专业技术部门与管理层、财务部门之间形成了事实上的信息不对称。那么在优化事业单位内控治理结构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便成为了工作重点。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措施,其本质在于提高管理层和财务部门的信息存量,而实现这一点则可以有多种财务内控选项。
(二)着眼于破解预算资金监管中的短板
正是受到事业单位组织生态系统的影响,在财务内控中较少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益问题,而是更为关注规制资金的使用行为,使行为在财经制度框架范围内运行。这样一来,专业技术部门在项目采购或科研立项上,并不对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匹配性负责,而只需要满足特定的职责即可。对此,当前还需要破解预算资金监管中的短板,即需要将资金配置与物化设备、科研活动使用价值间的匹配程度纳入到财务内控中来进行考察。
(三)着眼于建立资金使用效益评价体系
在事业单位组织生态无法在短期间得到改变的情形下,则需要从制度层面加强财务内控的体系建设,其中建立资金使用效益评价体系则尤为重要。与事业单位的社会职能相匹配,对资金使用效益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从社会服务质量、覆盖面、社会公众满意度等环节来构建定性和定量指标。
三、破解财务内控治理结构问题的思路
根据以上所述,破解财务内控治理结构问题的思路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一)细化部门专业建设规划
之所以提出应细化部门专业建设规划在于使事业单位管理层、财务部门面对专业技术部门的专项资金需求保持主导权和主动权。在雁型发展的模式下,事业单位管理层应结合本单位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服务范围,选择出核心专业技术部门,并通过技术关联性来带动处于尾雁地位部门的发展。那么,在对待专业技术部门的专项资金申请时,就能做到有重点、有节制。
(二)组建财务内控督导部门
这里的内控督导与审计督导不同,内控督导部门中的成员不仅有财务人员,还有专业技术人员。不难知晓,组建财务内控督导部门在于克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干扰。面对专业技术部门的专项资金申请,专业技术负责人首先要面对财务内控督导人员进行答辩,并由督导人员权衡专项资金申请事由。笔者建议,事业单位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来提供技术专家资源。
(三)优化财务内控职责结构
在问题部门提出了当前的职?结构属于开放式的流程,进而无法对专业技术部门的资金使用形成有效监管。那么,优化财务内控职责结构的出发点便是,建立起权责首尾照应的闭环。在事业单位目前的组织生态下,可以采取财务人员联系制度,实现财务人员参与专业技术部门项目采购、科研经费使用的全过程,并引入跟踪审计制度。在党委领导下,需要对资金违规使用问题依法依规给予规制。
(四)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模式
无论是专项采购还是专项科研,最终都需要形成成果来助力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服务工作。为此,评价资金的“产出/投入”效益,便不能照搬企业的思路和办法,而是需要将评价权更多交给社会公众。笔者建议,除了开展常规财务审计活动外,专业技术部门需要对资金使用进行自查(落实部门主体责任),然后对资金使用效益的表现以报告的形式提交给党委。最后,在单位网络上向社会公众收集专项技术服务质量信息。
四、展望
这里在对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做出工作展望:
(一)廉政建设驱动财务民主决策实施
笔者建议,部门预算申请应在基层支部范围内进行集体讨论,并通过设置具体的预算金额阈值,将超出阈值的资金使用计划纳入到党委层面进行集体讨论。与此同时,应通过OA系统发布结果信息。
(二)分类型建立财务激励和规制措施
单位主要涉及公用物资的采购,所以严格执行现行的招投标制度成为了重点。但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其还涉及到支撑专业技术服务的专用性物资采购项目,以及科研经费申报项目。对此,则需要缩小财务考核对象的范围,以部门和项目小组为考核单位,对其实施全过程预算管理。这里的财务激励主要指向对未来预算资金的拨付,即考核合格的部门和项目小组将增大对未来预算资金获得的能力。
五、小结
本文认为,事业单位作为体制内单位类型,其财务内控也势必受到组织生态环境的影响,那么常规财务内控措施显然无法完全适应事业单位的需要。因此,需要从事业单位特殊的组织生态系统中,结合治理结构治理来完善财务内控问题的探讨。具体的破解思路为,细化部门专业建设规划、组建财务内控督导部门、优化财务内控职责结构、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叶陈刚,裘丽,张立娟.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财务绩效[J].审计研究,2016(2):104-112.[2]杨庆,周文凯.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J].经济师,2011(2):20-21.[3]殷伟,赵丽.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J].时代经贸:学术版,2007,5(10):12-13.[4]侯惠英,张长胜.日本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07(2):53-55.(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院)
第三篇:浅谈青轻人在企业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青年人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及地位
作为企业发展的一支重要队伍——青年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十分重要,青年人的思想是企业文化的活力之源,是企业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所在。
面对新的时代,青年人熟悉所处的环境,懂得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并对其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适应能力。而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就要摒弃一切旧的传统思维和管理模式,建立全新的企业目标及经营理念,形成企业内部新的文化氛围,这与青年人不约束于旧的传统不断创新的思维不谋而合。
青年人对企业文化的认知程度,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标尺。在一个企业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中,青年人会自觉投身于其中,融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并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加深对企业文化的理解。青年人固有的热情、创意也会丰富企业文化内容,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充实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企业是青年人成长的天堂,文化修养从深层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及价值取向。文化对企业成员的精神培养,对组织协作能力的巩固和凝聚,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都将是不可替代的。青年人只有在这样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企业里工作才能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才能成为了企业文化的实践者,并且受益无穷。
从长远发展看,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深入青年人的内心,成为青年人的自觉习惯。这才是企业文化的发展之路。现今企业之间的竞争,究其根源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企业文化就其本质来说是人的文化。这里的人才当然不仅是指高文凭者或能言善辩者,应理解为较强的综合能力者和不俗的工作业绩者。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须客观地认识其价值,真诚地肯定其能力、热情地鼓励、支持其不断发展,并为其创造较优越的发展条件,当然也不可亏待。因为任何人的工作积极性、创造与工作热情,一般都是在得到赏识、得到重视而又不受亏待的前提下发挥出来的,如果让青年人感觉到工作能力、水平、业绩和受到的关心、重视和待遇相对公平,那么他们在举手投足间都会为企业着想,就会真正形成凝聚力、向心力,整个企业就会形成一个攻不破的堡垒。
青年人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因为有个人的学习才有团体的学习,青年人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只有做到终身学习,个人、企业、社会才能达到共同发展,青年人才能与企业、社会的发展同步,才能找准自身的价值。从个人追求不断学习为起点,形成学习型组织的精神。企业在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同时,也在有形和无形的影响着青年人的学习,使青年人在学习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创新不仅体现在学习上,还要体现在观念上。青年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抛弃以往的成才观念,不能将成才和当官划上等号,以为只有当经理才算成才,在社会上才有能量,才有钱挣,于是千军万马奔仕途。这种价值观的误区,使得一些优秀大学生和掌握高技术的人才不屑于做技术人员。随着企业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企业必须激励员工走技术发展的道路。这是企业文化建设中青年人和领
导者应该达成的共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条件和机会,企业的领导者也应鼓励青年人创新,为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注入更多的活力,给青年人创造一个成长成材的良好氛围。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包括创新文化、学习文化、诚信文化、危机文化等等,这些都需要青年人去总结、实践、发展。可以说在岁月的长河中,青年与企业所创建的企业文化都会经受各种不同的考验,但沐浴在企业文化中的青年,与承载着青年的企业文化,会带着勃勃的生机,永远充满着活力,与企业、社会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第四篇:法官·公诉人·辩护人在法庭调查中的地位和作用
法官·公诉人·辩护人在法庭调查中的地位和作用
时间: 01-24 13:57 作者:姜伟 张军 田文昌
1.法官、公诉人、辩护人在法庭调查中的地位
张军(以下简称张):刑诉法修改以后,从法律规定看,人民法院开庭审判案件,法庭调查的方式比以前有了一些实质性的变化,主要是法庭讯问被告人、出示证据、庭审质证等和以前有明显不同,突出了控辩双方在法庭上的作用,其中主要是突出了控辩双方在法庭上对被告人的讯问,对证人的交叉询问,以及举证示证等。
就法官在法庭调查中的地位而言,按照刑诉法第一百五十五条第三款的规定,“审判人员可以讯问被告人”,但法律没有规定法官在何时、应如何讯问被告人。我认为,应对此作全面理解,首先由控辩双方进行讯问,法官能不问则不问,只有在控辩双方问完了、法官如果认为还有没问清楚的问题,且可能影响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时,才进行讯问。如果认为控辩双方已经问完了,问清了,法官就可以一句不问。庭审质证,依法应该由控辩双方举证,首先也应由控辩双方向证人交叉发问。法官认为仍有不清楚的问题,才可以直接向证人发问。也就是说,刑诉法修改后,法官主要是听审。
姜伟(以下简称姜):刑诉法修改以后,角色变化最大的,一是法官,因为法官成了仲裁者;二是检察官,检察官庭上举证的责任加重。而在司法实践中,有些公诉人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变化,在观念上还没发生转变。比如有的公诉人在作庭审准备的时候,将大量精力放在法庭辩论上,而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法庭调查上。我认为,庭审改革对公诉人来讲,已经把庭审的重心移到法庭调查阶段。即主要论证为什么被告人有罪,当然其中涉及法律怎样适用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将指控犯罪的证据组成一个体系,达到定罪的证明标准,因此,公诉人举证、质证时的说理性至关重要,这是公诉人参与庭审的重点。
田文昌(以下简称田):在新的审判方式中,审方由主动问案变成了以听案为主,控辩双方也有变化,对辩方来讲,我体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及时质证。在过去的审判方式中,控辩双方的作用似乎主要集中在法庭辩论中,法庭调查好像不是太重要,主要是法官在问,控辩双方适当地有一些交叉询问,对抗性和主动性都不太明显。所以,庭审调查中控辩双方的作用都不够充分。与这种庭审方式相适应,控辩双方所注意的重点主要是法庭辩论,对于调查质证往往不够重视。但在新的审判方式中,由于举证和质证主要是由控辩双方交叉进行,那么,及时质证对于控辩双方,特别是对于辩方来说,就变得非常重要。在庭审改革以后,有些律师没有及时调整辩护思路,就难免出现质证不及时或者忽视质证作用的失误。例如,在控方举证之后,有的律师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异议,或者认为当时不说也不要紧,反正在法庭辩论时还可以反驳。但是,有的法官在辩方明确表示没有异议后,对于该项证据当场就表态予以认定。在这种情况下,律师就陷入了很被动的局面。所以,不要轻易讲没有异议,一定要认真听取和分析对方的举证,包括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然后及时地发表意见,表明态度。目前庭审重点很大程度上体现于法庭调查阶段,原来是去法院查阅全部案卷,心中有数,现在却不同了,因为事先并不了解全部案情,更不能全面地了解证据内容。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把以前在幕后了解和分析的东西全搬到法庭上来,当庭了解和加以鉴别,所以,法庭调查中及时质证就显得非常重要。
第二个变化就是质证和辩论交叉进行,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在过去的审判方式下,经常是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截然分开,先调查后辩论,所以在法庭审理中经常出现失控的情况,常常在法庭调查阶段发表辩论的观点,却遭到法官制止,说这个问题留到辩论阶段再谈。这说明旧的庭审方式有很大的弊端。新的庭审方式克服了这种弊端,将一部分辩论内容前移,溶进了调查质证之中。在法庭调查质证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局部辩论,简要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这个问题很重要,控方和辩方都必须注意到这个转变,因为将部分辩论内容前移,在质证中允许辩论,是新的审判方式的客观需要。不这样做,就不利于法庭准确地认定证据。
2.法庭调查与法庭辩论的关系
姜:讲到这个问题,我想谈一个观点。我同意田律师讲的,在法庭调查阶段就存在辩论,这是相互交流的过程,但这种辩论和后边的法庭辩论在范围上应有所界定,不能转移主题,不能本末倒置。按我理解,法庭调查的辩论应该围绕某个证据的合法性、客观性或关联性进行辩论,不能就整个证据体系应该得出什么结论,根据这个证据应如何适用法律进行辩论,这样会远离主题。法庭调查的特点是一个一个证据来举证,但是案件结论应该在所有证据举完之后最终得出。能不能在举单个证据时便就整个案件去辩论?显然不行。就单个证据是否客观,是否合法,是否关联形成一致的意见,这就是质证的问题,质证本身就有辩论的意义,但辩论的内容应局限于某一个证据或一组证据。
田:就是说调查和辩论有交叉、有交融,但是这种辩论是局部性的和针对性的,针对性要强,不能超越一定的范围,最后的辩论是总结性、概括性的综合论证。法庭调查时的辩论要有具体性和针对性,这本身就加大了控辩双方辩论的难度。原来可以事先写好辩护词,只是在辩论阶段作一个系统发言,现在不可能事先准备好系统、完整的辩护词,并且又在质证中阐明了一部分辩论观点,所以,法庭辩论阶段需要的是一种高度概括的总结性发言,而这种发言又不能过多地重复前面的观点,这样就对控辩双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姜:对。双方应变能力要更强,对案情要熟,对证据的形式和内容更要熟,这样有助于审判长加深印象。
第五篇:放弃遗产继承权的人在继承公证中的地位(模版)
浅谈放弃遗产继承权的人在继承公证中的地位
这次培训中,**主任和闫****会长都提到了一个关于放弃继承权的人在我们继承公证中的地位问题。
**主任简单介绍了,目前我国各个地方公证处,在办理继承公证中对放弃继承权的人在继承公证中的地位主要有三种做法:第一是全部都做证人,不做申请人。无论这类人是否已经办理了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都不要他们做公证处的申请人,他们所提供的声明书都只是继承公证的证据材料,申请人只是最后实际取得遗产的人。第二是全部都做申请人。取得遗产的人和放弃遗产的人都做公证处的申请人,且那些已经在外地办理了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的人,也要求其再办理一份委托代办继承公证的委托书公证,坚决都必须做公证处的申请人。第三是部分做证人,部分做申请人。这类我们比较常见,和我们处的办证惯例类似,即已经在外地办理了放弃继承权声明书公证的人,可以不做我们的申请人,其他在本地来到公证处的放弃继承权的人是必须做我们的申请人的。
****会长只简单提到,他本人的意见是建议所有放弃继承权的人不做公证申请人。
经过比较和思考,我觉得以上无论哪种做法在实践中通过制度设计,即是否在我们的申请表上签字,是否接受我们的告知和询问等都可以做到无懈可击。但是如果更深层次地去探究当事人内心,做到真正的意思表示真实,内心意思和对外表示出来的意思一致,需要公证员通过对个案中每个人进行深入的了解,申请一定是当事人自己提出的,而不是公证机构指定。
**主任说如果让所有放弃继承权的人都成为我们的当事人,那么我们就可以拿公证法去约束他们、追究他们的违法责任(如果他们违法的话)。但是我要说无论建立任何法律关系,其中都对应着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包括我们和当事人之间的公证法律关系,权利是好的,是得到,但义务是付出,是责任。也就是如果我们工作有瑕疵的,他们任何一个人也可以拿公证法约束我们、追究我们。我们找他们责任,是他们违法了,有大错,虚假材料了等,而如果他们反悔了想找我们,没有错误都要找你三分麻烦,更不要说在律师的指引下找咱们一点小小的瑕疵,那麻烦就大了。所以我的建议是不和他们建立公证法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