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项制度加强组工信访工作
淅川县四项措施加强组工信访稳定工作
今年以来,淅川县将加强组工信访工作作为加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并实行四项信访制度加强组工信访工作,不断提高群众对组织工作满意度。
一是实行首问工作责任制。积极开展“一张笑脸迎送、一把椅子让座、一杯热茶解渴、一句好话问侯、一个实在答复”的“五个一”工程全员接待活动,对每一位来访者做到热情亲切、耐心诚恳,并实行首问责任制,要求接待来访的第一个工作人员,负责为来访人员搞好联系、汇报和协调等工作,有义务在第一时间移交到责任科室或责任人。在处理问题中,对符合政策规定,经调查事实清楚的,给予明确答复,并督促有关科室和部门立即办理;对没有政策依据,需要进一步调查核实的,耐心细致做好政策解释和思想工作,争取他们的理解,让来访同志真心感受到组织部是个温暖之家。通过实行首接首问负责制,首接首问组工干部全程为来访人员做好协调服务工作,确保来访人员满意而归,避免重复上访和越级上访的现象发生。
二是实行信访工作领导包案制。对重大疑难信访问题一律由部主要领导包案,妥善解决。特别是对上级交办的信访案件,及时抓
好落实,按期报送信访结案情况。一方面,做好信访结案“回访”工作。近期,深入乡(镇)、村、组开展“下访”或“回访”等形式对部分信访件办理效果进行督办检查。另一方面,做好信访结案督办工作,采取电话、传真、信函、实地督办等方式进行,对县内老上访户进行全面摸排,及时掌握动态。为做好当前信访工作,淅川县委组织部还向社会公开信访受理范围,实行部领导轮流值班,接待群众来访,解决疑难信访案件。
三是实行归口办理工作机制。对来信来访的一般性信访件,根据部分管信访工作领导的意见由部信访办负责协调处理。对业务性较强、涉及政策面广或内容复杂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后作出处理意见的,则归口到相应科(室)或转其他部门予以办理。在工作程序上,按照部信访办登记、分管信访工作领导签署意见、归口科室或部门办理的办法进行。在归口查办工作要求上,分管信访工作领导在安排处理信访件时,对信访件的办理提出明确要求、确定结案时间,科室办理完毕后,将处理意见送给科室分管领导审核把关。通过实行归口查办制,建立快捷及时的办理信访件,确保来信来访者满意。
四是实行信访工作办理责任制。对信访件的办理时间、办理质量、办理效果、信访保密等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确保按时限完成。对来访人员态度冷淡甚至生硬、办理信访件时不认真负责而引起来
访人员不满等现象的,进行批评教育。对办理信访件时调查不够深入,简单应付来信来访,从而导致来信来访所反映的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的,责令承办单位或科室重新办理。对积压、推诿来信来访,在调查处理来信来访的过程中敷衍了事甚至作出错误的处理意见,造成不良影响的,将根据《信访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给予具体办理人员或办理单位、科室负责人相应处分。通过实行信访责任追究制,避免因办理信访件不力而受到责任追究的现象发生。
中共淅川县委组织部
石建坤王乐
第二篇:吉利区着力探索“四项机制”认真做好“五一”期间组工信访工作
吉利区着力探索“四项机制” 认真做好“五一”期间信访稳定工作
一是建立信访工作上下联动机制。建立了部长批办制度,形成了由部长负总责、分管部长具体抓、信访工作人员紧密配合的信访工作机制,并明确要求乡、区直各部门认真抓好与组织工作有关的信访案件的调查、受理、答复和信息反馈工作,形成上下联动、相互配合的良好工作机制,确保不发生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
二是完善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针对“五一”期间出现的比较突出组工信访问题和一些组工信访疑难案件,由区委组织部牵头,联合各相关职能部门,成立特殊时期组工信访协调处理领导小组,对影响大局稳定和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组工信访事项进行及时有效化解处理,切实为 “五一”期间社会稳定和谐营造良好氛围。
三是实行信访工作“三包一保”制度。组织有关人员及各驻村工作队分赴各个行政村、社区和企业,进行摸底排查,找出信访隐患和不稳定因素。并认真实行“三包一保”制度,即包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包解决好群众的问题、包稳定群众的情绪和保社会安定团结,对排查出来的不安定因素进行分解,责任到人,把各类矛盾和信访苗头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是严格执行信访工作值班制度。认真落实值班报告制度,排出全省“五一”期间的信访值班表,全部由部机关科长以上干部转流值班,要求在值班时必须准时到岗到位,并认真做好值班信访登记记录,每天在下班前还要将值班情况向主管领导汇报。同时,要求各街道(乡)和有关主管部门也要落实专人值班,并在每天下班前向区委组织部值班人员报告值班情况,以保证随时掌握社情动态,畅通信息渠道,做到有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
(中共吉利区委组织部)
第三篇:闻喜县:“四项机制”打造组工信息精品
闻喜县:“四项机制”打造组工信息精品
近年来,闻喜县委组织部高度重视信息工作,以强化“精品”意识入手,抓领导、夯基础,抓质量、创特色,使全县组织信息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是实施分工负责机制。开启了“全体总动员”模式,依托“鲁迅”读书写作组,建立了分管副部长主管、各科室负责人主抓、组工干部全员参与的信息工作模式,并在每个科室确定了1名专职信息员,切实加强了组工信息采编工作。
二是强化帮促机制。联系专家,采取专题培训、现场传授、典型评点等多种方式,教信息点的挖掘和提炼,传写作技巧和方法,讲投稿应该注意的事项和问题,使他们迅速积累了丰富的信息经验。在此基础上,每月召开一次信息研讨会,汇报线索,采写信息,交流心得,使信息员在实践中提高采写能力。利用《闻组信息》、《组工资讯》和组工干部博客群等平台,不断提升他们的笔力,锻炼他们的创作能力。
三是建立调研机制。实行了组工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定期深入基层调研,把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组工信息工作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及时提炼有闪光点的信息,及时把有价值的信息反映给上级领导。
四是实行激励机制。建立了信息工作通报制度,年初,要求每名信息员签订信息任务承诺书,每个季度末通报一次信息发表情况,在部机关张贴栏及时公布,好的给予通报表扬,差的反思寻因,并把组工信息任务作为年末组工干部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并重,每年拿出专项基金10000元,对信息工作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和稿费奖励,切实激发了组工干部采写信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截至目前,他们围绕县乡换届、创先争优活动、建党90周年等中心工作,共采写信息20篇,通讯报道9篇,调研文章3篇。(闻喜县委组织部 卫志科 郭未来)
第四篇:“四项举措”推进组工干部下基层活动
“四项举措”推进组工干部下基层活动
为推动组工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查找问题、改进工作,切实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组织部门和组织工作的满意度,宁阳区党工委组织部采取“四项措施”,扎实推进组工干部下基层活动。
一是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破解组织工作难题。要求组工干部把开展调查研究作为下基层活动的重要内容,组织部制定下基层活动方案,明确每名组工干部联系1个党建示范点村,要求定期深入基层、深入党员干部群众中,重点围绕组织工作如何更好地服务科学发展、如何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如何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如何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如何提高组织工作群众满意度等课题,采取入户走访、座谈讨论、实地指导、撰写调研报告等形式,扎实开展调查研究活动,促使组工干部进一步明确加强和改进组织工作和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思路和措施,努力破解一些影响和制约组织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组织工作水平。
二是广泛开展谈心谈话,履行好“干部之家”的职责。通过登门访谈、主动约谈、电话访谈的方式,组织组工干部与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广泛开展谈心谈话活动。组织部长负责与管理区直部门和乡镇党政、人大正职领导谈心谈话,副部长负责与管理区直部门和乡镇党政、人大副职领导谈心谈话,股室负责人负责与管理区直部门办公室主任和人事股长、乡镇党政办主任和组织干事谈心谈话,其他组工干部重点与所联系村干部谈心谈话。自开展组工干部下基础活动以来,共与283名领导和干部进行了谈心谈话,通过谈心谈话,进一步了解干部的真实想法和愿望,真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让党员干部群众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三是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树立组织部门新形象。要求组工干部把建立组织工作联系点、开展结对帮扶作为服务基层、推动工作的重要载体。每位部领导和组工干部至少联系1个村,经常深入联系村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力争把联系村建成党建工作示范点,每月深入联系点不少于2天,定期深入实际,帮助基层党组织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推动组织工作创新发展;每名组工干部至少联系1户困难党员,结成“1+1”帮扶对子,尽力为帮扶对象排忧解难。在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建立健全党内关怀帮扶机制的同时,要求组工干部认真搞好“三个对照、三个反思”:即对照群众的生活现状、反思自身的工作责任,对照群众的信任拥护、反思自身的工作作风,对照群众的期盼诉求、反思自身的工作能力,进一步细化和量化具体工作措施,切实提升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服务基层的水平,达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实效。
四是积极推进组织工作公开,提高群众对组织工作的满意度。把推进组织工作公开作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参与和监督组织工作的重要平台,通过设置“组织工作公开栏”、召开组织工作开放日活动座谈会、设立咨询服务台等方式,方便快捷地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提供咨询服务,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对组织工作和组工干部的监督。到目前为止,出版“组织工作公开栏”6期,召开组织工作开放日活动座谈会5次,接受176人次党员干部群众咨询。并适时组织在管理区范围内开展满意度测评活动,通过向社会公开发放征求意见表和开展满意度测评等活动,进一步梳理问题和不足,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和措施,切实提升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服务科学发展和服务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水平。
第五篇:组工干部学习四项监督制度心得体会及打算
组工干部学习四项监督制度心得体会及打算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正因为关注度高,使它成为最易受到诟病的话题。四项监督制度的出台,通过对选人用人的重要方面、关键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为进一步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奠定了基础。从总体上看,四项监督制度的实施,与前面出台的《-2020年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一起,凸显示了中央进一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决心。从网络反映情况看,大部分网友对四项监督制度是持积极肯定态度的。
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深知这四项监督制度的重要性。这段时间,特别是5月6日中组部视频会议后,我对相关文件又进行了认真的学习。下面,我简要汇报一下我的几点认识、体会和贯彻打算。
一、四点认识
四项监督制度的部分内容在以前一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文件中已经有所体现,这次四项监督制度集中出台,我觉得最大的亮点是它的系统化、具体化、规范化。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划定了“硬杠杠”。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哪些需要书面报告上级组织部门批复同意的,哪些需要在作出决定前征求上一级组织部门意见的,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具体内容、测评评议对象、参加评议人员范围,市县委书记离任检查的内容、程序、检查结果的使用以及有关问题的处理,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具体,可操作性强。二是架起了“高压线”。《责任追究办法》明确了规定了哪种情况需要追究责任的,需要追究的责任主体,包括主要领导、组织人事部门领导、干部考察组以及纪检监察机关有关领导和人员,规定明确,成为今后干部工作中的“高压线”,提醒组工干部不得靠近,更要避免碰线。三是确立了“风向标”。对选人推荐失职加强了责任追究,因此领导干部在推荐人选时将会更加谨慎,对所选干部的情况会更加深入地调查和了解,“问题干部”必将失去生存的土壤和空间,“带病上岗”现象将会得到有效的避免,进而形成风清气正的用人导向。四是堵塞了“潜漏洞”。四项监督制度涵盖了干部选任过程的方方面面,并且环环相扣、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事前要报告、事后要评议、离任要检查、违规失责要追究的监督链条,最大限度地堵住了每一个选人用人环节可能存在的“漏洞”,为培养选拔高素质领导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四点感受
一是干部工作更加如履薄冰。好多人认为,当官是一种高危职业,其实组工干部更是如此。四项监督制度为组织人事部门坚持公平公正选拔干部提供了坚强的保障,也使组工干部肩上的责任更重了。特别是王亚丽造假骗官案中,相关人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给我触动很大。在今后工作中,要更加严格的执行干部工作相关政策、严格履行相关程序,把好选人用人的第一道关口。二是干部工作需要更高的政策水平。干部工作政策性很强,需要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四项监督制度涉及干部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是一个监督链条,在这个链条每个环节都要接受监督。因此,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造成工作上的被动,甚至被追究责任。三是干部工作需要更强的责任意识。四项监督制度明确了干部选拔任用各环节责任主体的责任,不能因为承担责任而过分谨慎,不敢创新,而应在政策规定范围内,认真履行职责,勇于承担责任,实事求是,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敢于讲真话,敢于反映真实情况,敢于坚持正确意见,敢于秉持公道正义。四是干部工作需要更高的工作标准。四项监督制度的出台,使干部工作更加公开透明,对干部工作的监督也将更加有加有据可依。干部工作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接受监督。
三、四项打算
一是组织学习研讨。分期制定研讨计划和主题内容,通过交流研讨,促进本处同志全面熟悉干部工作流程,不断提高业务工作水平,做到干部工作无差错。计划于本月中旬召开由县(区)委组织部分管副部长、干部科长参加的研讨会,就学习贯彻《规划纲要》和四项监督制度进行交流研讨,明确相关要求,制定具体措施,推进县(区)干部制度改革的深化,提高干部工作规范化水平。二是健全相关制度。以落实四项监督制度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县(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宏观指导,特别是围绕《有关事项报告办法》中规定的需要市委组织部进行批复或答复意见的事项,以及近几年县(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经常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制定《县(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报告内容、报告程序和相关要求。抓好县(区)干部工作季报制度、干部调整事前报告制度、副县级单位领导班子调整备案等制度,推进县(区)干部工作规范化建设。三是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全程记实档案。重点围绕干部提拔任用的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征求纪委意见、会议(常委会、部务会)研究、任前公示等关键环节,全程记录干部提拔使用过程和各阶段的详细情况,做到每个环节不少、每个环节不错、每个环节清楚。四是完善处内工作业务流程。我们利用落实四项监督制度的机会,进一步完善处内工作流程,及时更新完善干部工作台帐资料,梳理汇总县区干部处工作业务,建立县区干部处工作业务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