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欠条与借条的差别
欠条与借条的差别借条是纯粹的借款时具立,欠条适用范围更广,适用于各种债权债务差别关系,欠条与借条的差别。
一、产生的原因不同。借条主要是因借款而产生的;而欠条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任何能以金钱为给付内容的债都能产生欠条。
二、性质不同。借条反映的是当事人之间借款合同关系,借条本身是借款合同的凭证,每一个借条背后都是一个借款合同;而欠条则是当事人之间的一个结算结果,反映的是当事人之间单纯的债权债务关系。
三、诉讼时效不同。对于注明了还款期限的借条和欠条,诉讼时效均从其注明的还款期限之日起两年。没有注明还款期限时,两者的诉讼时效是有区别的:对于没有注明还款期限的借条,出借人可以随时向借款人要求还款,诉讼时效从权利人主张权利之时开始计算,时间为两年。权利人再次主张权利的,诉讼时效中断。但是如果出借人在借款人出具借条的20年内不主张权利,则丧失胜诉权;没有注明还款期限的欠条,出借人也可以随时要求返还,诉讼时效从权利人主张权利之日起2年,同样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但是从出具欠条之日起,两年内不主张权利的,丧失胜诉权。
四、证明力不同,借条格式《欠条与借条的差别》。举证时,借条持有人一般只需向法官简单的陈述借款的事实经过即可;欠条持有人必须向法官陈述欠条形成的事实。如果对方否认,欠条持有人必须进一步举证证明欠条形成的事实,否则法院很可能不予支持其诉求。链接:完整的借条或欠条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欠款、借款(物)的原因; 2、欠款、借款的准确数额,借物的名称、数量,金额应用大写表示; 3、借款(物)的归还时间、欠款的付清期限应明确; 4、违约责任要写清楚,如利息等; 5、必要时,应当由担保人签字,并写明担保期限、责任。书写借条和欠条时应注意的事项:
1、字里行间应当紧凑,不能留有多余的空间。
2、最好附带在借条和欠条中体现出借人和借款人的身份证号码,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3、签名应当真实,应当当面书立,防止借款人或欠条书立人用其他人来签名,最后拒绝承认借条。
4、尽量避免使用容易产生分歧的语言,简洁和语义单一的借条才是最标准的借条。
5、还款时间直接关系到诉讼时效的问题需要注意写法。(欠条与借条的差别 完)
第二篇:欠、借、收条及注意事项
欠条范文
截止至*年*月*日,本人尚欠***人民币(大写)元整,(小写),特立此据![附加内容:双方商议于*年*月*日前全部还清]
欠款人:***
*年*月*日
收条范文
现(代)收到***的(物品)(数量)(型号)等。
经手人:***
*年*月*日
借条范文
兹因***近来手头不便,而向***借金额,共计得款项人民币***元整,并承诺在*年*月*日前,全部归还,特立此据。
借款人:***身份证号电话
贷款人:***身份证号电话
担保人:***身份证号电话
(签字、盖章、手印)
*年*月*日
注意:
1、首行不空。
2、收欠的物品内容、数量、大小规格型号等明确。
3、对象明确到个人(经手人),切忌以单位名义,(但经手人须有单位名称)。
4、切勿涂改,中途写错则须重写。
5、字迹清晰,确认无错别字。(如刘宗祥写成刘宗样)
6、收钱条非本人所写,如借口不会写字,不会欠条格式等。可写好再让其誊抄一边。
7、利用歧义,如“还借款”可理解为huan借款,也可以理解为hai借款,即尚欠。
8、已收为借,如“今借到”≠“今收到”
9、两用借条,如归还时,借口一时找不到原来的借条(欠条),就随意打下一个收条。日后再以欠条引起经济纠纷。此时应要求开具声明:包括归还的内容,开具未能欠条丢失的证明,声明原欠条注销作废。
10、写明:“向****借”而不能是“今借到****”
11、作废欠条予以撕毁。
12、确认书写内容为书写人常用书写手书写。即左、右手混淆书写笔迹。(备注:此类应用文切忌马虎大意,须谨慎处之,否则日后容易引起法律纠纷及个人损失。)
编辑:李传飞
(声明:资料来源于网络)
第三篇:佛教与基督教差别
试比较佛教与基督教的差别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09级宗教学系
200900011037
张燕红
内容提要:佛教与基督教都是世界范围影响力很大的宗教,作为宗教,它们有很多的相同之处,而作为不同的信仰模式,它们在纵向的历史发展和横向的教义、经典等等方面有着很多的差别,在与中国的关系也有不同的发展模态。关键词:佛教 基督教 差别 中国
佛教和基督教都是影响力比较大的世界性宗教,那么它们是如何从产生一步步发展到现在的状况的,我们从比较中来探寻。
一 产生背景及发展传播的比较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前5世纪,是释迦牟尼考察当时印度的各个宗教而创立的。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是婆罗门教,其主要的教义是“梵我一如”、“业报轮回”,当时,随着印度政治、经济大发展,非婆罗门教的各种思潮兴起,统称“沙门思潮”,佛教也属于当时沙门思潮的一种。释迦牟尼寻求解脱苦难的道路按照苦行的方式修行了多年,不断折磨自己的肉体,结果并没有达到解脱。释迦牟尼通过反思,放弃了苦行,到尼连河沐浴,受牧女供养,调养身体恢复健康,到菩提树下静坐冥想七日,顿然了悟,成就了无上正觉,得到解脱的真谛,于是从身边的人开始传播。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当时在古罗马的帝国的统治之下,巴勒斯坦战争不断,灾难深重,压抑、绝望、萎靡、对统治者的仇恨,使犹太人指望“救世主”来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基督教主张弥赛亚和世界末日论,对现存秩序不接受,认为耶稣就是救世主,信仰他就可以得救,进而进天堂解脱苦难。基督教最先是继承犹太教的基本模式,以旧约为经典,后来又发展出了新约。
在各自成为世界性宗教的过程中,二者各自以不同的方式突破了自身的局限而为更广大的地区和人们所接受。
佛教有很强的融合性,在传播过程中能够其他的思想形态相结合。例如在印度,与印度教相结合,在中国,吸收儒家道家思想,在日本,与传统的神道教相结合。另外,佛教的教义有很强的渗透人心的力量,其教义指出了人生的痛苦,并分析成因即来自人的欲望,寻求解脱的途径,这一点有普遍的人性依据,因为每个人都会有烦恼,并对宇宙人生有很多的困惑。
基督教跨越了犹太教的民族主义,在新约的歌罗西书,第三章11节这样说“在此并不分希腊人、犹太人、受割礼的、未受割礼的、化外人、西古提人、为奴的、自主的、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内。”基督教逐渐受到统治者的支持,成为了罗马国教,从而成为了世界性宗教。在教义方面,基督教在以全人类的视角,宣扬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原罪面前人人平等;耶稣以自己的牺牲赎了所有人的原罪,大家都获得了拯救;末日审判也是审判全世界的人,信仰耶稣的人得救。
二 教义、仪式、宗派等横向差别
总体来说,佛教更多的是智慧,这种智慧洞悉宇宙命运祸福无常的根由,不是“无法理解,所以相信”的信仰,是一种有哲学倾向的合理性思考,主张发挥人的内在本性来解除多种烦恼。基督教更多的是信仰,通过尊重、信仰、敬拜上帝,获得拯救,是对上帝的外在的信赖和依靠寻求解脱和得救,比佛教有更多的神秘主义色彩。
在具体的方面,它们的差别有: 1
神的信仰
神的信仰是宗教的基本点。
佛教是以释迦牟尼为最高神的多神论,基督教是一神论,摩西十诫之一就是“除我之外,没有别的神”,在神灵系统方面,佛教比基督教要复杂。在一神教看来,信仰只能是信一个神,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教的多神信仰又可以看做是无神的,佛教徒也自称“学佛”而非“信佛”。
释迦牟尼称为佛陀,简称佛,他是觉悟了的人,自觉觉他,不仅了悟人生烦恼,洞彻人生究竟,而且帮助他人解脱世间烦恼,是觉行圆满。上帝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全知、全能、全善的神,创造并主宰着世界,他是圣洁、公义、慈爱,是真理、道路、生命。释迦牟尼是佛教神的谱系中最高的,但是佛教认为佛与众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佛是觉悟了的人,人是未觉悟的佛”。上帝是绝对的至高者,高于人类和一切生灵,人类不能僭越和亵渎神,不过人类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2
经典
经典是宗教的载体。
佛教经典众多,是人为的经典,分为经、律、论三种。经典有印度传入的原典,也有译梵文为中文,也有中国人伪托佛陀而编纂的,同时各个宗派有不同的主导经典,不同的经典有不同的主题。主要的经典有《金刚经》、《心经》、《楞严经》、《净土经》、《法华经》、《地藏经》、《阿弥陀经》、《六祖坛经》等等,体系庞大,传入中国后更是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更重要的是“佛无定法”,讲究“不立文字”,佛法对每个人受用程度不同,不执著于文字定理。
基督教只有一部《圣经》,是神启的经典,分为旧约27章和新约39章,各种宗派都以唯一的《圣经》作为经典,对《圣经》的态度比较严谨拘束。3
戒律
佛一般有基本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又有菩萨八戒,沙弥、沙弥尼的十戒,严格来讲,有比丘的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佛教大乘讲持戒作为修行的方法,坚定持戒可以解除烦恼,渐渐解脱。
基督教基本的是摩西十诫:一,除我之外,没有别的神;二,不可雕刻偶像崇拜;不可妄称上帝的名;四,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五,孝敬父母;六,不可杀人;七,不可奸淫;八,不可偷盗;九,不可作假见证;十,不可贪恋他人财产。基督教的戒律是基督徒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导向,通过戒律让人知罪,虔心信主耶稣。4
仪式
仪式是宗教信仰的外在表现。
佛教仪式主要有礼佛、礼忏和课诵。礼佛即寺庙内供佛、菩萨,以香烛、花果供奉;礼忏,礼拜诸佛、菩萨,忏悔所造诸恶业;课诵,即早晚课诵念经典,诵念时有各种乐器配合。佛教徒例行仪式是赞颂佛法,祈求光明智慧,在民间佛教尤其是汉传佛教中,供养敬拜佛则有很明显的功利性。
天主教和东正教有七圣事:洗礼、坚振、告解、圣体、敷油、神品、婚配,基督新教主要有洗礼和圣餐两种,洗礼是新教的入教仪式,表明洗净罪恶,接受耶稣为救主;圣餐,分食饼和酒,代表耶稣的身体和血,圣餐后就领受了耶稣的灵性和诸益处。在平日的祈祷中,基督徒是赞美上帝,感恩和祝福。5
节日
宗教节日是宗教信仰的集中体现,佛教和基督教的节日都与自身的发展历史的重大事件有关。
佛教的重要节日有:浴佛节,即佛诞日,农历四月初八;佛成道节,即腊八这一天,佛在菩提树下顿悟成道;涅槃日,佛传教45年,80岁时的12月15日中夜涅槃。
基督教的主要节日有:圣诞节,庆祝耶稣诞生,12月25日;复活节,纪念耶稣在死后第三天复活,春分满月之后的第一个星期天;圣灵降临节,《圣经》中记载,耶稣复活后的50天,圣灵降临门徒,从此,开始向全世界传播福音。6 佛教僧侣和基督教神职人员
佛教可称长老、法师、师父、律师、禅师、上师、和尚、比丘、沙弥,女众则称和尚尼,比丘尼,沙弥尼,尼师等。佛教称僧是三宝之一,佛是真理的觉悟者,僧,是真理的弘扬者与传承者,依靠三宝才能在轮回里得到解脱,因此要拜佛、法、僧三宝。小乘的僧侣主要是起到传播佛法的作用,大乘的僧侣会有关注社会的慈善行为。
天主教神职人员是:教宗、枢机主教、主教、神父、修士、修女,基督新教里有牧师、长老、执事。教宗(教皇)具有较高地位,宗教改革之前,普遍认为教皇是上帝的代表,救赎要通过教皇才能领悟上帝的旨意,但基督徒单单敬拜三位一体的独一真神。
佛教徒要靠自己的修持,除非明心见性、悟道成佛,否则不能出三界“轮回”,基督徒依靠认罪、悔改、信耶稣,才能得救。7
教派
宗派是宗教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表现。
佛教总体来说,分大乘和小乘,按照具体教义来说,分为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密宗等等。
基督教自从宗教改革后分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者分别有很多的小宗派。8 修行观
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不用外求,所有要努力自我修行,把压抑遮蔽的佛性开掘出来,就可以觉悟,解脱烦恼,目的是离苦得乐。佛教是智慧型的内在超越,主张发挥人自身的潜能。当然,修行也有外在的方法,大乘讲六度法门,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般若即智慧的理悟。
基督教认为,得救只能依赖信仰上帝,靠耶稣基督的救赎,即“因信称义”(基督新教),目的是赎罪获救。基督教是信仰型的外在超越,主张信靠上帝。10
苦难观
佛教四谛中有“苦谛”,佛教认为人生的本质是苦的,痛苦的根源是来自人性中的贪、嗔、痴,此谓三毒,只有“降伏其心”,内修开掘佛性,了悟人生究竟,克制欲望,才能消除烦恼,达到解脱。
基督教也认为人生是苦的,但其根源是人的罪,人类祖先犯的罪是“原罪”,会遗传给世世代代,人类自己所犯的罪是“本罪”,由于这双重的罪会造成生命的苦难,个人无法靠自己解脱,只能信赖上帝的解救。
来世说
佛教三世说,前世、今世、来世,前世受无明之惑而造业,今世受报,感受苦果,而今世又造业,来世又报,就这样在六道之中无尽轮回,只有涅槃才能脱离轮回。
基督教分现世和来世,没有轮回的观念,在受末日审判时,信基督的、行善的人来世能够进入天堂享受极乐,作恶和不信基督的要下地狱,遭受折磨。14
宇宙观
佛教主张一切是因缘和合而生,释迦牟尼不是创世神,世界的成因是依循成、住、坏、空的自然定律循环。
基督教认为宇宙是上帝创造,由上帝统治主宰,而且按照上帝的目的来运行。15 宗教性格
这里所指的宗教性格是宗教作为一个单元,其处理事情的态度。
佛教的性格比较宽容温厚,也符合东方人的性格,对其他宗教或者思想流派是静观和吸收接纳的态度。基督教的性格比较严肃,因为是一神教,所以排他性比较强。
三 与中国的关系渊源及现代发展模态
“佛教在传入中国及其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与中国本土宗教,如儒道的冲突、融合过程,从而促使佛教在倡导‘普度众生’的教义的同时,展示出它固有的文化圆融特征。”①
佛教传入中国有东汉明帝夜梦金人的传说,公元64年,汉明帝派人去印度去请佛教人士,后来他们与摄摩腾、竺法兰返回洛阳传播佛教仪轨;魏晋时期的空观与般若义理相近,当时的“格义”把佛教经典翻译成汉文,用儒道的方法来解释比附和阐述佛教理论;南北朝时期,中国化佛教独立发展,唐朝时期达到鼎盛,虽然武宗废佛,其他的皇帝都是大力扶植。宋元明清时期,与儒道相融,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形态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基督教早在唐朝时期就传入中国,公元635年,景教,派罗马主教长安,受到唐太宗的友好接待,允许传教,后来武宗废佛,景教也消失了;16世纪60年代,明朝时期,天主教士罗明坚、利玛窦等进入中国传教,康熙到嘉庆时期,对基督教采取严格的措施,禁止传教,18、19世纪,帝国主义活动将传教作为一种手段。
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后,就以宽容和适应的态度积极融入中国文化,以重要的身份参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构建。赵朴初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中提到,佛教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有着十分深刻和广泛的影响,在文学、文体、艺术、天文、音乐、医药等都有着很多丰富的文化成果。“综观中国佛教的特质,主要有三个,即调和性、融摄性和简易性。”②佛教积极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潮的变化相适应,吸收其他思想流派的观念,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所以形成了与印度佛教不同的思想体系,可以说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十分成功,不管是在文化及意识形态上,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习俗和民族性格上都有着深刻的印记。
注释:
①卓新平主编:《宗教比较与对话》第五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 页
②文史知识编辑室:《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7页
参考文献:
卓新平主编:《宗教比较与对话》,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黄心川 主编:《世界十大宗教》,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文史知识编辑室:《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华书局,1988年版 李宽淑(韩):《中国基督教史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第四篇:合同——“借 条” 和“ 欠 条” 面 前 要 慎 重
“借 条” 和“ 欠 条” 面 前 要 慎 重
--四川新开元律师事务所谭小玲
日常的经济来往中,大家一定要注意书面字据的保管,慎重出具和接受,对别人出具的借条和欠条要详细审查,核实金额,明白借款人,收款人等称谓的意义,检查是否有必要书写履行期限,字据内容最好简单叙述事实经过,写清楚款项性质,涵括内容,不要害怕浪费笔墨,未雨绸缪才是最高境界。
[案情回顾]
2008年2月,张某因外出经商本钱不够,遂向朋友李某借款10万元,并向李某出具一张欠条“今欠到李某人民币拾万元整”落款有张某的签名和日期“2008年2月20日”,没有写明还款期限。后张某在外一直没有回来,李某也未向其催收欠款。2010年3月15日张某回家,李某知道后于2010年3月23日找到张某要求他偿还借款,而张某却称“债务超过了诉讼时效,不需要还了,就是到法院告也没有用”。李某气愤不已,第二天便向法院提了诉讼,要求张某偿还借款拾万元及利息。
[分歧]
对该案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和意见。
意见一:认为张某与李某之间属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该合同自李某提供借款时生效。合同没有约定还款期限,其诉讼时效应从李某第一次向张某催收欠款时即2010年3月24日开始计算。本案没有超过诉讼时效,应由张某偿还李某欠款10万元,另因借款时没有约定利息,该借款合同视为没有利息。
意见二:认为李某与张某之间虽然是借款引起的纠纷,但张某借款时向李某出具的是欠
条,而不是借条,他们之间的借款合同关系已因张某出具欠条而转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债权与债务关系。李某请求保护其权利的诉讼时效应自欠条出具之日起第二日开始计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二百三十五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除外。即李某诉讼时效应从2008年2月21日起至2010年2月20日止,故李某起诉时已超过了诉讼时效,应驳回李某的诉讼请求。
本案的焦点是李某的诉讼请求是否已超过了诉讼时效。所谓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于一定的期间内不行使请求权,法院对其权利不再予以保护,权利人即丧失胜诉权。
第二种意见认为:欠条与借条虽然都是债权与债务关系的证明或凭证,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借条代表的是一种借款合同关系,借款人向出借人借款,出借人借出借款,双方之间即形成了借款合同关系;而欠条是对以往双方经济往来的一种结算,表明自欠条形成之时起双方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纯粹的债权、债务关系。在一般案件中,诉讼时效的起算日期都是借条或欠条中约定的还款时间届满之日的第二日开始计算。如果没有约定还款日期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94年3月26日做出法复(1994)3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债务人在约定的期限届满后未履行债务而出具没有还款日期的欠款条诉讼时效期间应当从何时开始计算问题的批复》指出:“双方当事人原约定供方交货后,需立即付款,需方收货后无款可付,经供方同意写了没有还款日期的欠款条,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规定,对此应认定诉讼时效中断。如果供方在诉讼时效中断后一直未主张权利,诉讼时效期间则应从供方收到需方所写欠款条之日的第二天开始重新计算”。
针对个案,我个人比较赞同第一个意见,本案未过诉讼时效。
首先,本案虽然张某向李某出具的是一张欠条,但对于张某向李某借款的事实双方无异议,法庭调查属实。既然法律关系明确为借款关系,不能因为出具了写有“欠条”两个字眼而导致法律性质的改变,况且对于缺乏法律教育的普通人来说根本不能区别“借条”和“欠条”法律意义的区别。
其次,最高人民法院1994年3月26日作出法复(1994)3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债务人在约定的期限届满后未履行债务而出具没有还款日期的欠款条诉讼时效期间应当从何时开始计算问题的批复》仅仅是针对个案提出的,对同类案件虽然有指导意义,但是它仅仅针对买卖合同中出具没有履行期限的欠条的时候的规定,如:“双方当事人原约定供方交货后,需立即付款,需方收货后无款可付,经供方同意写了没有还款日期的欠款条,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条规定,对此应认定诉讼时效中断。如果供方在诉讼时效中断后一直未主张权利,诉
讼时效期间则应从供方收到需方所写欠款条之日的第二天开始重新计算”而本案不是买卖合同,也不是其他交易产生的债务,是得到确认的借款产生的,最高院的此条批复并不能适用本案。
故,李某和张某系借款关系,出具的名为“欠条”的条子实为“借条”性质。李某可随时向张某要求还款,诉讼时效从李某主张权利之日起开始计算,即2010年3月24日。所以本案并没有过诉讼时效。法律应该是公平的,否则同是借款关系,一个出具没有履行期限的借条,一个因为缺乏法律知识认为借条就是欠条,或者笔误,出具没有履行期限的欠条,法律不能因为一字之差,而保护借条,不支持这样的欠条,这样太不尽人情,也不符合“欠债还钱”的社会公序良俗。诉讼时效规定的制定是为了敦促权利人用法律的武器维护权益,是为了平衡权利人和义务人的权利,而不是为了消灭债权,不是为了保护赖账的“老赖”。
不过,类似案例趋向性意见是第二种观点。所以告诫大家:欠条与借条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权利人在寻求法律保护时情况却不相同,因此我们在日常经济交往中一定要分清楚欠条与借条的具体情形,不要轻意出具和接受欠条,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第五篇:第二章 演讲与朗诵差别
《演讲与朗诵:两种不同的口语艺术》
一、演讲:通俗平易;朗诵:典雅华丽
演讲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差异在于是否通俗平易。朗诵的文本是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朗诵就是用口语的形式去“诵”书面语的文本。
演讲的语言要尽量选用那些口语化的词语和句式,尽量不用生僻词语、文言词语、专业术语,尽量不用倒装句和太长的句子。
朗诵语言遣词造句的特点是典雅华丽,具有文学语言色彩。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的语言。
二、演讲:以“讲”为主;朗诵:以“演”为主
演讲以讲为主,以演为辅,所讲的是演讲者的本色口语。它是一种介乎日常生活语言和表演语言之间的品语。这种口语首先要像日常谈话那样亲切自然,但又不能像日常谈话那样语调平淡,缺乏激情,否则,演讲就会缺乏鼓动性,失去吸引力;它当然要像表演语言那样讲究抑扬顿挫,但又不能像舞台表演那样模拟角色、惟妙惟肖,否则,演讲语言就会失去真实性,失去亲和力。演讲时声音的音质要基本保持本色,是演讲者本人同听众的对话和交流,本色的声音才有可能让听众产生亲切感。
朗诵的语言纯粹是一种舞台表演语言。为了使朗诵能够吸引听众,把听众引入原作品的意境,朗诵语言要比演讲语言更加夸张。朗诵时要尽量在平淡中寻找语调的变化,大起大落、激情澎湃。
三、演讲:重在“鼓动”;朗诵:重在“抒情” 演讲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演讲必须发表意见,就是阐明观点和理由,即“说理”;二是演讲必须抒发情感,即“抒情”;三是演讲必须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落脚点在于“鼓动”。没有“说理”,演讲者的意见就难以令听众信服;没有“抒情”,演讲很能难感染听众,引起听众的共鸣;而情理交融才能把听众“鼓动”起来。“说理、抒情、鼓动”三者融为一体才构成演讲。鼓动性是演讲语言的突出特点。
朗诵,其作用重在抒情。《现代汉语词典》对“朗诵”的解释是:“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朗诵的根本任务是抒情,朗诵语言要特别注重抒情。优秀的朗诵者总是力争使自己的语言句句含情。抒情性是朗诵语言的突出特点。
四、演讲:灵动地讲;朗诵:照本而诵
优秀的演讲者,要根据现场的变化对原先准备的提纲、讲稿作灵活处理,增删、改换演讲的部分甚至全部内容都有是允许的,在演讲过程中迸发新的思想火花,即兴发挥讲出蕴含哲理的警句、令人叫绝的妙语,是常有的事。如果出现了忘词或讲错的情况,演讲者可以临时作一些调整和纠错。
朗诵,必须照本而诵,不允许变动。朗诵的作品一般是他人写的,一定要尊重作者的原意,朗诵者无权变动文本一词一句,要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改字,不读错字,还要读得连贯自然,不结巴,不重复。在此基础上,朗诵者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去发挥,去创造。在传情达意中,朗诵自由驰骋的空间要比演讲小一些。
演讲与朗诵技巧上的三个区别
演讲从时间上分为准备环节和实现环节。在后一环节,许多演讲者使用朗诵式的有声语言来演讲,这种现象引起了普遍的批评,不自然,有朗诵味儿,并且人为地与听众阻断了自然交流的机会。这确是演讲的大忌。
演讲与朗诵是两种特点突出、形态各异的口语形式。它们的区别在哪里?我们不妨从三个方面作一些比较。
一、特定场合中,突出的形象不同
朗诵是表演艺术的一个门类,要求朗诵者在忠实于书面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用丰富多彩的语音手段创造出美的意境和形象。要达到感人的艺术效果,朗诵者必须通过欣赏“进入”作品,成为作者笔下所渲染的角色,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在朗诵的实现环节上,朗诵者对作品的把握、再创造必须以文字为根本,这就要求朗诵者必须对作品的主题、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了如指掌。一次成功的朗诵是以服从原作品的风格、情感为大局,通过体验与再创造,成为原作者笔下丰富鲜活的“那一个”。他或是寒冷雪夜中瑟瑟发抖,又被向往的天国温暖着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或是狂风席卷乌云,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振翼疾飞的海燕„„所以,朗诵者是用丰富多彩的语音手段实现对艺术的再创造。
演讲是在特定的环境场合中,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艺术手段,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感情,从而实现艺术的感召力。一次成功演讲的全部魅力,要显示出鲜明的个性,强调自己的喜怒哀乐,强调自己独特的观点与感受,而重要的一点是做到“我”就是“我”,要有勇气亮出一个活生生的“我”来。
一般演讲辞都是由演讲者自己来写,为什么?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强调一个“情”字。演讲者自己动情,才能打动听众。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每一个都是独特的,举世无双的“这一个”。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是位杰出的演讲家,他从政28年,作过无数次成功的演讲,他成功的秘诀之一是每次演讲都做充分的准备,认真写演讲稿。1954年,为了欢迎英国首相丘吉尔,他花费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准备了一份只讲一分钟的欢迎词。演讲者面对公众发表演讲,其目的在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陈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所以演讲者必须有“自我”思想的闪光,以影响和感染他人。如获“做文与做人”演讲赛特等奖的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采访季羡林先生时听来的故事深深震撼了他,他感受到了老人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发出了“渴望年老”的独特心声,这种“自我”心声的独特魅力,深深地打动了在场在每一位听众,散发出思想的光芒。
二、在语言及语音造型手段的运用上有差别
语音造型手段包括音色、音量、语速、节律等方面,无论从语言的内容、还是语音造型手段上,朗诵璨灿夺目。在实现环节、朗诵的语音造型上应该有适当的艺术夸张。朗诵者的语流起伏明显、节奏感很强,讲究旋律、节拍、发声法,追求韵味,允许各方面都比演讲语言夸张,语气语势的变化都有明显的表演痕迹。演讲的语言是生活化了舞台语言和舞台化了的生活语言,也就是说,它是介乎舞台表演语言和日常生活语言之间的一种独特的语言。如果只用舞台表演语言演讲,演讲就失去了真实性,失掉了面对面口语交流的感染力;完全采用生活语言,演讲则缺少严肃性,缺乏吸引力。所以富有感染力的演讲语言,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口语,正如宋代戴复古在《读〈放翁先生剑南诗稿〉诗》中的名句:“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奇”。在语音造型手段上,演讲以对本色语言适当修饰和变形的自然风格的语言为主,兼以朗诵的各种手法。
三、现场的交流方式不同
朗诵是把文字变为声音的艺术,追求的是用声音创造原作品的意境。听众可以是直接面对朗诵者,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享受语音的魅力。从这种意义上说,朗诵更偏重于朗诵者对作品的把握、主观再创造的感受,它是一种单向交流。
演讲是双向交流的活动,演讲之所以在众多的传播方式中具有特殊价值,就因为演讲者和听众是面对面的,演讲者可以及时地根据现场听众反应的反馈,调整说话的内容和方式,达到最佳效果。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所指出的:“演讲者首先要充分考虑到演讲的场合以及听众的理解力和一般的性格„„”所以演讲者在实现环节上要学会察颜观色,具有驾驭会场的能力。一是充分发挥眼睛的作用,演讲者的眼光除炯炯有神地正视听众外,还可采用扫视法与直视局部法,用诸多方法使观众觉得仿佛在聆听一个知心朋友的倾诉,增强现场的演讲效果。如果在演讲中观众没有专心听,叽叽喳喳,你的演讲可以暂时停下来,给予一点制止性的眼神,说话者自会领悟并知趣地停止讲话。二是根据彼时彼地听众的心理要求,适当增出演讲内容,变被动为主动。如在同一场演讲赛中,前面已有选手以吟唱作为开场白,那么后面的选手无论准备得多充分,歌声多甜美,也应从即定演讲稿雷同的格式中跳出,删掉雷同的开头,否则,会引起听众的厌烦,演讲也绝不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