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代史的读后感杂议晚清宫廷人物

时间:2019-05-12 15:2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近代史的读后感杂议晚清宫廷人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近代史的读后感杂议晚清宫廷人物》。

第一篇:关于近代史的读后感杂议晚清宫廷人物

杂议晚清宫廷人物

——读《慈禧与光绪~中国宫廷中的生存游戏》

工商管理类12(10)班2011330300403 王婷慧

摘要:她统治的是一个被征服的名族,所以不得不时刻留心不服从和叛乱的苗子。她出生贫寒,一开始不过是皇帝的嫔妃,而这皇帝又是性格软弱之人,所以不得不对与皇位稍有瓜葛的亲王们的不满保持警惕。她不得不注意边远省份的巡抚和掌握大批军队的总督们,以防他们不是维护皇权而是对皇权造成威胁。她丈夫死在与皇宫相距两百英里的流亡地,她不得不操持着在她手握大权的情况下把她儿子扶上皇位,而她儿子死后她又不得不及时提供一个不会把实权要过去的继承人。即使他长大成人并亲政后,她还是像一个保护人一样不得不监督着他,以防她碰倒了她建造的大厦,把他们自己压死。一个时代成就一个人物,一个人物影响一个时代。她就是慈禧。

关键字:慈禧;光绪;宫廷;皇权

鉴于本书中出现的人物较多,人物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首先我想对书中的人物做一个整理。

作者:何德兰,美国关会教士。1888年来华,亲眼目睹了清朝最后的全部岁月。

何德兰太太:何德兰的妻子,医生,与亲王家眷来往密切,常有机会进宫。辅助何德兰撰写了此书。

慈禧太后:即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的生母。从一个普通的妃子成为懿贵妃,到西太后,再到太皇太后。垂帘听政40余年。

同治帝:慈禧的儿子,咸丰帝的长子,在位十三年。

光绪: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慈禧妹妹的儿子,起初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名义上是一国之君,实际上大权一直掌握在慈禧手中。实行的戊戌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光绪帝打算依靠袁世凯囚禁慈禧,但反被袁世凯出卖,从此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瀛台。

叶名琛:清朝中后期两广总督,英法联军时不战不守不议和,被俘往印度绝食而卒。

恭亲王: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的弟弟,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名王重臣,洋务运动的首领,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他出谋策划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清朝危机,迎来同治中兴,但深受慈禧打击。

醇亲王: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义母弟,慈禧妹妹的丈夫,光绪帝的父亲,末

代皇帝溥仪的祖父。为讨好慈禧,挪用军费修葺颐和园。

李鸿章:晚清重臣,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

荣禄:清末大臣,晚清政治家,深受慈禧赏识。

缪先生:汉人,清代女画家,慈禧太后的女官,代慈禧写字画画,光绪年间入宫为供奉给事。

隆裕皇后:叶赫那拉 静芬,慈禧弟弟之女,光绪同床异梦的妻子,深受慈禧喜爱。

珍妃:光绪的爱妃,百日维新后被囚禁于北三所的寿药房。

慈禧早年经济条件不好,既要照顾弟妹,又要帮助家里干活。然而她发育健壮,深知女子疾苦,有丰富的阅历,这为后来进宫以及亲政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宫后她从一名普通的妃子变成皇帝的宠妃,皇帝死后她成为了西太后,与东太后并驾齐驱,垂帘听政,掌握了跨时代的皇权。她一生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思朝。期间她两次决定皇室,两次发动政变,三次垂帘听政,可以说权力的掌控是至高无上的。何德兰太太初见慈禧太后,描述这位女性道:“慈禧太后身板挺直,面目秀丽,个子高,有着一双锐利的鹰眼,仿佛能洞察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高贵而傲慢,拥有绝对的权威和威严。”后有外国贵妇人来访,无不对慈禧太后的威严所折服,忍不住行中国的屈膝之礼。我想,唯有这样一位女性,才能挽持住清朝那些年吧。当年,年纪轻轻的她以自己敏锐的政治觉悟、机智过人的胆识,突破重重障碍,成功与小叔子联手打败了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核心集团,一举扫清了同治登基前的所有障碍。她似乎能预见未来,早有预谋地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醇亲王,后产下光绪。也就是继同治之后的新一任皇帝。从这些方面来看,她是成功的。但是她也是失败的,她的失败在于对权力她似乎有着病态的渴求,她的大半生都在追逐权力并且尽情享受得到权力的快感。她嫁给了一个柔弱的丈夫,这也便给了她一个历练的机会。同样同治的优柔不得不让她独揽大权。光绪的即位,更是没有让她放任过权力。皇权的争夺,永远是一个封闭宫廷里不会休止的隐形的战争。而女人让这场战争变得更加神秘,更加隐晦,更加残酷。

世人皆骂慈禧卖国,说正是由于她的存在才使得中国社会沦为更加危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就是在她手上签订的。诚然,她对这些确实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她面对险象环生的时局,不顾当时世界工业革命的潮流,视而不见,反应迟钝,使中国陷于亡国的危难之中。可是,有谁又知道她心里的痛苦呢?在她统治的47年里,正是中国历史走向最危难的时期,她也是一个女人,她看问题也是有局限性的。为什么一个女人还要为政治忧心?我要说因为在那个时代没有一个有用的男人。但凡有用之帝,怎么可能被一个女流

之辈所牵引,所控制,所征服?没有这样一个男人为国出力,慈禧太后为保住清朝最后的尊严所做的努力是否值得肯定?其实,她完全可以像东太后一样安享后宫生活,远离国家大事,她完全可以追求自己的艺术,花时间在自己喜欢的写字画画上。可是这个时代,要求她坚强,要求她担负起卖国叛贼的骂名。我想,无论是谁,处在那个朝代都不好过,无论是谁,都得担负起千古罪人的骂名。慈禧,她做到了。

这本书里,描写慈禧的有很多章节,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为艺术家的慈禧太后。她喜欢读书写字画画,请汉人缪先生进宫指导,为她画画。缪先生常常夸赞太后的画,说她若是能专心于此必能成大家。然而,作为政治家的慈禧,怎么有时间舞文弄墨,致力追求自己喜欢的艺术呢?人所得到的,必是由他所失去的东西作为代价的。政治,艺术,二者不可兼得。权力,安逸,二者不可兼得。垂帘听政,母仪天下,二者不可兼得。强势,柔情,二者不可兼得。就像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君李煜一样,作为词人,他是优秀的,作为王君,他可能就不适合了。所以,在我们追求的路上,该舍弃的总归是要舍得的。我们放弃的,也许能帮我们成就另一些东西。

谈到光绪,他确实是一位值得一提的皇帝。他是咸丰弟弟醇亲王与慈禧妹妹的儿子,本与皇位无缘,然而却被慈禧太后选为同治的继承人,意外地成为清朝第十一位皇帝。说是意外,其实也不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位不幸的皇帝,从他还没出生就已经被决定了将来的命运。其父母的婚事由慈禧一手操控,他即位亦是慈禧的安排,连他的婚姻也不能自己做主,最后还被囚禁于瀛台。他的人生,从还没开始就已经注定是一场悲剧。3岁的他,就被慈禧抱入宫中,成为她剥夺皇权的一个载体,使她能更加名副其实地参与政治。入宫的光绪,在孤独中长大,没有母爱的关怀,没有细心的照料,没有心灵的沟通,没有童年的欢乐,致使他从小就心情抑郁,身体积弱,难以抵挡疾病的侵袭,留下了难以治愈的病根。但是光绪帝执政时期还是想有所作为的。一是甲午战争,二是戊戌变法。光绪帝在甲午战争中站在爱国家爱民族的立场上一力主战,他反对妥协痛斥顽固派割地求和的可耻行径。尽管这次战争最后的结果还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然而无论是在战争的过程中,还是在签订条约的时候,他始终以鲜明的态度为维护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作出了最大的努力。甲午战争失败之后,他痛定思痛,卧薪尝胆,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戊戌变法。这一变法,遭到了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的打压,最后以失败告终。

光绪帝作为衰世皇帝,既有励精图治、救亡图存的进取精神,又有对慈禧太后的独断专横历来顺受的软弱性格。这是他从小就被束缚、被压抑的结果,加上当时的情势,他不敢也不能与太后决裂。

一代帝王,短暂的执政统治,在这个宫廷里,对于皇权,终究夺不过老谋深算的慈禧。他的意气风发,为当时的中国注入了一道新鲜的血液,虽然这股血流是短暂的,却也还是让人们看到了希望,虽败犹荣。年轻有年轻的力量,年轻也有年轻的局限。他对于当时的国情也还是缺乏了解的,加上软弱的性格,终于没能拯救晚清。慈禧太后,强势的女王独揽政治大权,忧国忧民,深谋远虑,忍辱负重,作为政治家的她,稍显成熟。可是,她看不到西方列强为发展社会所做的一系列改革,仍旧按照自己的一套统治中国,权力至高无上,却没能好好把握,是有所作为。她拖延了清王朝的统治,却还是没能保住这个朝代。假使,光绪与慈禧统一战线,联合起来,当时的中国,是否能有所改观?

然而,历史不能重写。历史只能告诉我们,如何把握今天,怎样面对明天。

第二篇:读晚清宫廷与人物有感

读晚清宫廷与人物有感

在图书馆徘徊了好久,最终选择了这一本史书,一直以来都对神秘的宫廷有强烈的兴趣,宫廷的轶闻韵事,是最富神秘性的,同时也是自古以来,文入学士及一般人所喜欢谈述的;惟其富于神秘性,难得真相,捕风捉影,遂在所为免;于是好事者为迎合世人心理,而向壁虚构的故事,也层出不穷了。

中国人都知道韦尔斯和《世界史纲》,知道房龙和《人类的故事》;更应该知道自己的韦尔斯、房龙,自己的《世界史纲》和《人类的故事》。《晚清宫廷与人物》,是作者十余年在台湾撰述近代现代人物的一部分,全书包含了天子、庶人,更有宫廷最高主宰,也是统治了中国四十七年的慈禧太后的言行。尽管内容是如此广泛,但却围绕一个主题,就是这里出现的人物都是与中国近代兴衰有密切关系的。

那个年代的人与事儿,自然是那个时代的印记的最好说明。

读完这本书,感受难以表达,浩大的一幅历史长卷呈现在面前,形形色色的人,他

们的一生,或悲剧,或矛盾,或无奈,或正气,都已成为历史了,他们之所以是他们,因为他们生在那个年代,生在中国生死存亡的年代——晚清。

这本书的第一篇讲述的就是自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人称“无冕女皇”。本书所着眼的,是慈禧与慈安之间的种种,所谓储秀宫皇太后就是慈禧,即西太后而钟粹宫皇太后即慈安,也就是东太后。一般人看来从称谓或所居宫殿似乎无太大差别,然而前后左右是有高下尊卑之分的,金银器皿可任意予求,但名分早定,慈禧虽欲强争,也是不可能的,无已,只有闷在心头待机发泄了。据薛福、成的《庸笔记》记载:“当是时天下称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举之:西宫优于才,二判阅疏章裁决庶务及召是咨访利弊,悉中窍会,东宫见大臣吶抐无语者,每有,,要么吶抐无语,要么翻来覆去老师问那么几句家常,充分表现了慈安是一个没有任何行政经验,只是一个有福气的老太太。然而慈安的暴卒已然成为了一桩疑案。从这一篇,慈禧对于国

家政权的掌控欲望可见一斑,而这两宫太后之间种种怨隙我们也不得而知。

印象深刻的还有光绪帝的读书生活这一篇,帝王的生活原来远比我们想像的要不易,他们的童年乃至一生谨慎小心,无奈而为,所受教育严厉苛刻,实在承受了太多常人不知的痛苦与无奈,且看光绪帝的童年读书生活。光绪帝即位于一八七五年,时只四龄,安现代教育家的看法,只不过相当于幼稚园的年龄,但光绪二年他就正式入学了。光绪每日上书斋,都由太监抱来,功课相当繁重,先拉弓,次授蒙古语,次满语,然后汉书,而汉书教材则是成人都难完全了解的四书五经,生吞活剥的教他诵读。而平心而论,光绪帝是很好学的,但对于一个孩童而言,这样苛刻严厉的教学未免显得枯燥,所受教育也未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并不了解世界大势和各国状况。其实光绪帝对世界各国颇感兴趣,但他左右不了自己所学。

光绪帝没有能够像我们现在的儿童一样受着合理的教育以至不能适应三千年来的大变局。

所以读完这一篇,心理很是感慨,在我们这个年代,儿童所受教育虽不是非常合理,但相比较而言,已经是非常科学自由的教育了,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现在的所有,能和大家一起坐教室阅读有趣的课本,幸福原来不过如此。光绪帝如果有一个这样的读书生活,一切又是怎样了呢?

本书还从一些独特的视角,具体的年份叙述宫廷大事与人物故事,如天花与御医,就借顺治帝因天花而死讽刺宫中御医之庸,郭嵩焘超人识见,叙述了其具有超时代的简介不为当时人所了解,终至曲高和寡缺乏知音而郁郁而终。

读罢这本书,对于晚清宫廷的种种有了系统的认识,也更能够感受到在时代背景下个人力量的微弱亦或是强大,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太多身不由己,然而仍是有这么多为国家的抛头颅,洒热血,无怨无悔的爱国仁人志士,我们为他们所激励奋进。在当今,珍惜现在,把握幸福,积极奋进,贡献祖国,是我们最应该做的。

第三篇:宫廷秘史读后感

《宫廷秘史》系列电影观后感

——缅什科夫的悲喜一生

进入大学二年级,我们增设了俄语讲座这一课程,在这一课程上,我们通过观看俄罗斯《宫廷秘史》系列电影,增进了对俄罗斯18世纪中发生的一系列宫廷政变及政权交替的了解,正如许多评论家所言,这系列电影“展现了一段血腥与柔情交融、阴谋与真挚并存的历史”。而在这一段短暂的历史中,缅什科夫·亚利山大·达尼雷奇(Александр Данилович Меншиков)毫无疑问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从电影中缅什科夫的一生为出发点,了解这段几乎被湮没在长河中的历史。

一、剧情简介

《宫廷秘史》系列电影一共包括6部,现国内发行的共4部,即《彼得一世的遗嘱》、《女皇的遗嘱》、《我是沙皇》以及《巨人的陷落》。18世纪上半期俄罗斯伴随着彼得一世的改革走向强盛。而1725年1月,彼得一世突发急病,没来得及交代继承人的名字,仅留下了一封意义不明的遗嘱便逝去了。各方势力各怀鬼胎,贵族之间开始了激烈的权力之争。

此时在风雨飘摇的宫廷之中,公爵缅什科夫·亚利山大·达尼雷奇则带领着一小队近卫军叛军,凭着过人的胆识,将曾在普鲁士人军队中当过洗衣妇的皇后,也是他的情妇的叶卡捷琳娜送上王位。而企图将彼得一世的9岁孙子送上王位,以此来稳固自己地位以多尔戈鲁基为代表的贵族的计划失败了。缅什科夫借叶卡捷琳娜一世获得了无限的权利。

女皇去世后,缅什科夫为彼得二世和自己的女儿举行了订婚典礼,并将皇帝控制在了自己的宫殿内,以此保障自己的权利。缅什科夫突发重病时,多尔戈

鲁基以各种方法让彼得二世染上酗酒吸烟的恶习,不断腐化他的思想。不久以后,缅什科夫奇迹般的康复了。他修建了教堂并请来小皇帝参加教堂的落成仪式庆祝自己的康复,不料彼得二世狠狠落了他的面子。于是缅什科夫意识到,宫廷内的政治局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甘心就此放弃权利和地位的孟什科夫企图重新控制彼得二世,于是他软禁了彼得二世并努力拉拢近卫军的支持。然而在这时,小皇帝从缅什科夫的控制下逃跑了。所有人都非常清楚即将面临的是一场怎样战争——或者胜,或者亡!他们让皇帝签署解除缅什科夫大将军职位的文件。彼得二世的解职令让缅什科夫陷入了绝境,这场持续了几年的政治权利博弈最终以缅什科夫被流放而告终。

二、心得体会

这几部电影最初给我的印象是混乱与暴力。然而后来了解到这部电影是完全真实、客观的后,我开始思考关于缅什科夫这个人物了。

缅什科夫生于1673年,原先地位卑贱,后通过军功得到彼得一世的赏识而飞黄腾达。缅什科夫一生南征北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地位攀升至陆军元帅,受到了新贵族与近卫军的拥戴。彼得一世统治后期,缅什科夫贪污腐败,被彼得一世多次警告。彼得一世的死使宫廷内围绕权利的汹涌暗流开始浮上水面并愈演愈烈。缅什科夫亲自率领禁军包围皇宫,把情妇叶卡捷琳娜推上了宝座。毫无疑问,在彼得一世去世当晚的这场宫廷斗争中,缅什科夫赢了政治上的第一回合。缅什科夫成了俄国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帮助叶卡捷琳娜登上了女皇的地位,缅什科夫成为全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最为荣耀的人物。缅什科夫的势力自叶卡捷琳娜一世登基开始便大幅度膨胀扩张,以至于几乎成了实质上的皇帝。然而自恃功高的缅什科夫开始骄纵起来,朝堂内无人不晓他的跋扈。他的贪污腐

败甚至到了叶卡捷琳娜一世已经不能再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地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缅什科夫高调的作法无疑为自己树立了大批在明在暗的政敌,这也为他后来的失败以及潦倒埋下了种子。

即使此时的缅什科夫拥有着无上荣光,他的政敌也从未放弃将他从高位上拉下来。以多尔戈鲁基为首的老贵族对于缅什科夫十分不满。在彼得一世时期,他们的矛盾就很大。在彼得一世死后,缅什科夫在宫廷政变中取得了胜利,当权的叶卡捷琳娜一世宠信缅什科夫,老贵族们只能暗地筹谋。然而当叶卡捷琳娜一世死去,事情的局面开始扭转了。缅什科夫只能让彼得二世继位。作为权利的保障,他让自己的女儿取消原本的婚约与小皇帝订婚。而当缅什科夫在急病后回到宫廷时,却发现一夕之间天翻地覆。此时的缅什科夫也是有一丝隐隐不安的。他一方面安抚皇帝,一方面召集并拉拢军队谋划消除异己的对策。然而由于看守不当,小皇帝逃离了宫殿。至于这场斗争的结果,缅什科夫因为自己的骄傲自大,被他人狠狠的踩在了脚底下。这不得不让人想到,彼得一世大帝死后,皇后集团胜利,数年后,女皇殡天,小太子重新登基,清算自那时便重新开始了。

得势时原本一介屠夫的缅什科夫有着无上的显赫。而流放后,这位俄罗斯举足轻重的人一下子沦落为阶下囚。电影中对他的失败描写的非常成功。缅什科夫行在路中,却被追赶而来的军官拦下。也许他仍期待着圣旨上会是让他回归宫廷的喜讯,然而他注定失望了。小皇帝的命令是没收缅什科夫的一切财产、勋章、荣誉。50多年来所做的一切努力化为乌有。白茫茫的雪地,脚印一个接着一个,一直通向西伯利亚寒冷的贝列佐夫。缅什科夫一家人在茫茫的雪地中蹒跚而行。

缅什科夫白手起家,而历经了常人一辈子无法接触的权势与财富后,他回到了与当初无二身无分文的状况。缅什科夫的经历可以说是“南柯一梦”,财富

与权势是虚无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他势力的突然崛起和突然衰落无不说明一切虚荣都是假的。

缅什科夫无疑是一个历史上转折性的人物。他伴着彼得一世的兴盛而崛起,而在他的时代结束之后,千古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走上了历史的舞台。撇开这一点,电影之中,我看到的缅什科夫始终是具有反抗性与骄傲的自尊的,然而我认为,很大程度上缅什科夫的失败是取决于自身的短视。首先,他没有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臣子,所有的荣誉与财富都是来自于沙皇的恩赐。他借女皇的势而兴起,在他试图重回权力中心时,即使他拉拢的军队已经整装待发,皇帝的一纸撤职令便能让他的谋划毁于一旦。即使他的确于叶卡捷琳娜一世有恩,却也不应将自己摆在与沙皇同等甚至高于沙皇的地位上。我相信古今中外没有哪个皇帝是能容忍一个跋扈的臣子的。即便那只是一个洗衣妇出身的女人或者10岁的小小少年。在《我是沙皇》一片中,小皇帝在于他人的争执或者与仆婢的对话中反复提及“我才是沙皇”,也表明了小皇帝的反抗之心。而缅什科夫对此毫不在乎,依旧我行我素。同时他也为他的狂妄付出了代价。在他被撤职后,没有一个人为他说话,或者帮助他——即使他拉拢了那些近卫军。尽管缅什科夫老年孤苦,他身上仍然存留着年轻时的顽强。我们不得不钦佩缅什科夫的毅力以及面对困境时的一种活下去的勇气。当他妻子女儿全都死了的时候,他依然顽强的活着,并接受了这一切,一直到在1729年因脑溢血寂寞的死在了贝列佐夫。

第四篇:晚清二十年读后感

传统文化对晚清的影响

——浅读《晚清二十年》

有人说当你真切的了解到某些事情的真相时,那种心灵的冲击之感就如同脚下的大地被瞬间抽空一样。从《晚清二十年》这本书中了解到完全不一样的历史述评时,可以说我的整个世界观就被彻底摧毁了,如同公关上说的那句话:公众是无知的一样,我们在很多时候都是无能无知的,所看到的只是事情他允许我们看到那一部分。这感觉与脚下的大地被瞬间抽空无异。

在迷信教材且思想狭隘的中学时代,总只会将整个大清王朝的覆灭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灾难归咎于经济的落后,总是会将一个个买过之名冠于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现在看来这样总是有失公允的,对历史也是极不负责的。一个处于历史洪流中的人凭一己之力又怎能改变一个名族的命运呢?历史创造了这些被我么不误解的人,而他们也终将 被历史所毁灭。

文化,或者说一个名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和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统一,是一个民族的精髓所在。而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民族,文化底蕴不可谓不厚,而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意识形态的统一,亦是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置身其中的人,清王朝也不例外。

一、闭门造车,错失良机

日本,作为一个清王朝曾经的藩属国,千百年来,一直奉中国文化为自己的文化来源,一直具有典型的东方形态。但是到了近代,当中日两国同时面临来自西方列强的压力之时,日本却选择了“脱亚入欧”,积极进行明治维新,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从而彻底改变了幕府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并通过各种政策,将资本主义发展引向全面与深入。

而与此同时,与日本一衣带水的天朝上国又在发生着什么变化呢?

面对西方势力的刺激与挑战,以及如本明治维新的影响,中国也能够较早地作出反应。在中日后来的交往过程中,日本很自然地向中国方面通报了自己明治维新的成果,李鸿章甚至早早地预料到日本的维新将会给中国带来不可预期的影响,认为中国如果依旧裹足不前必将日本推入列强的队伍,从而使日本成为瓜分中国的一份子,而中国,亦将被世界所抛弃。

李鸿章的认识不可谓不深刻,然而既有此认识为何后来还是难免沦为日本猎物的厄运呢?归根到底,原因只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太过深厚。极端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情绪,使大多数的中国人对外来文化抱着敌视和排斥的态度,而对日本的明治维新和其所采取的“脱亚入欧”的政治态度则是无论如何也是瞧不上的,认为日本不能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随风而倒。而相反,中国在19世纪中期之后的一个相

当长的时期里,即使屡战屡败,被迫签下城下之盟,也还是不愿意尽弃其学而学习西方的社会文化。

一味的固执,闭门造车,终使天朝上国错失良机,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被自己曾经的藩属国拉开一个很大的差距,且形成了严重的利害冲突。

二、王道政治与霸道政治

清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在前期无可否认识足够强大和富饶的,这就使其成为周边小国的宗主国,包括越南、缅甸、朝鲜以及后来脱亚入欧的日本。在前期朝贡体制下,清政府长期与周边小国保持着藩属关系对各个小国给予关照和保护,在履行宗主国责任的过程中,清政府不得不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持公道、正义”的王道政治。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不断渗入,各藩属国相继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就连曾经的宗主国清王朝也因裹足不前,闭门造车而致使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破坏,尊严丧失殆尽。

甲午战争,可谓是对清政府的又一记当头棒喝,惨重的伤亡和沉重的战败赔偿使整个中国人心激愤,强烈要求改变挨打的现状。各个先进人士在痛定思痛后,开始接受和学习盛行西方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丛林法则。但是这一理论却是素来不被儒家伦理看好的霸道政治,所以,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领导人在被迫放弃传统的王道政治时,将西方的社会文化一分为二,分为本与末,去本

而取末,只学习其科学技术而置西方近代国家的政治体制于不顾。这就难免会导致中国社会形态的畸形,经济有所恢复而政治落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不相和谐,必将使中国难以进步。

三、中庸迟疑,贻误战机

日本借口朝鲜东学党事件向中国发起无理挑衅,而面对日本的真实意图,我们很难相信请政府高层是茫然无知的,可即已准确洞悉对手目的,为何在后来的交手中依然是兵败如山倒呢?我想这与清政府高层所采取的政治态度是有着莫大关系的。

在整个中日交战过程中,清政府高层始终保持一种中庸的政治态度,虽战,却不知战略目标何在,竟主动将自己放在因挨打而防守的被动地位上。另一方面,对日本的主动来袭,也没有完整详尽的作战计划,甚至对于战败对整个政局的影响也是不甚了解的。

相反,细看日本,我们却不难发现,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其战争目标是十分明确的,每一步可以说都是在为实现自己的战争目标而服务,包括战前很长一段时间在中国建立的谍报网,事实证明,这个谍报网在后来的战争过程中为日方提供了大量的情报。这就是日本真正的做到了知己知彼。另一方面,从一开始,日军就立足于在战场上见胜负,在气势上就完全的压倒了中国。

如果说中庸的政治态度致使清政府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那么,盲目乐观,寄希望于列强则进一步将清政府推上了战败的深渊。

战争爆发以后,清政府高层采取的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的中庸之道,既不想开战,又不想挨打,在未充分认清国际局势的情况下,寄希望于列强调停。盲目的和平幻想,给了日本更多地战前准备时间,而清政府却始终纠结于打与不打。严重的贻误战机,将最后的希望也消耗殆尽。

四、小结

马勇曾说将一个民族的悲惨历史全部归咎于文化是不公平的,政治才是将一个国家推向深渊的罪魁祸首,然而,我想: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统一,其对于政局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

第五篇:读后感(杂)(模版)

读《伤仲永》有感 《伤仲永》选自王安石的《临川先生文集》。他讲述了一个故事,宋朝有个叫方仲永的神童,自幼天资聪明,五岁就能作诗。后来由于没有受到教育,也没能坚持自学,逐渐把原来的聪明也丧失了。和编者一样我也同样的深深的感到惋惜,方仲永是一个世间少有的天才,他拥有超高的天赋。这是上天赐予他的礼物,却因为他父亲的无知与贪恋把一个前途大好的青年扼杀在摇篮里了。而方仲永也因年小而没有坚持学习,使自己从一个万人景仰的天才变成了一个与其他人无异的平凡人。

通过这个故事编者告戒我们,一个人不论先天条件是多么的优越,如果自恃聪明,不肯接受后天的教育坚持自学,不仅难以长进,就连原来的聪明也保不住天资聪明的人尚且如此,那么不具有这种先天条件的普通人,如果不肯学习和接受后天教育,其结果就不堪设想。学习可以使一个平凡人变的不平凡,不学习则可以使一个天才变成一个平凡人,由此可见学习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通过方仲永的教训,我们都应该把握住现在学习的机会,不要让自己在以后的时间中后悔。

下载关于近代史的读后感杂议晚清宫廷人物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近代史的读后感杂议晚清宫廷人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近代史人物摘要

    人物篇:评价的时候,一般人都爱国 林则徐:清朝后期湖广总督,政治家、思想家、诗人。 虎门销烟,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组织翻译西方书刊。编成《四洲志》。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

    岷县近代史人物

    岷县近代史著名人物13通信工程班韩如贵(20131989)张明远岷县西寨镇坎铺塔村人。1927年在冯玉祥部高树勋师当兵,1931年12月参加了著名的“宁都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

    《晚清七十年》读后感[精选五篇]

    《晚清七十年》读后感 历史者,记载以往社会之现象,以垂示将来。吾人读历史而得古人之知识,据以为基本,而益加研究,此人类知识之所以进步也。吾人读历史而知古人之行为,辨其是非,究......

    近代史论文之人物读后感之蒋经国(五篇)

    仕途,从这里开始 1引言 蒋经国,广受台湾人民尊敬,被认为是对台湾民主、经济、民生等各方面贡献最大的领导人。在台湾经济蓬勃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的同时,我们来探究这位集中国宫......

    《晚清第一相李鸿章》读后感

    读《晚清第一相李鸿章》有感 班级:12软件4班姓名:刘晓健学号:201200301150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徘徊在软件园校区的图书馆,拿出这本富有历......

    《晚清最后十八年》读后感

    《晚清最后十八年》读后感——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朱业01像这种文史方面的读物,一般对我来说都是打发时间,休闲娱乐的另外一种方式,但是这本小说《晚清最后十八年》深深吸引着......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析——孙中山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述评 报告书 题 目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述评》 姓 名 李秀秀 专 业 艺术设计 班 级 2011级(3+2)1班 学 号 201111310112 枣庄学院教务处、思政部 二〇一......

    近代史读后感

    学习中国近代史有感中国近代史使我们“知古鉴今”,教会了我们“以史为镜”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中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段,,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耻辱便凝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