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行党员双重管理的调研思考(最终版)

时间:2019-05-12 15:36: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实行党员双重管理的调研思考(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实行党员双重管理的调研思考(最终版)》。

第一篇:对实行党员双重管理的调研思考(最终版)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和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要求,这是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在党员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新形势下党员管理模式的重大创新。当前,教育引导党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都时刻牢记并实践党的宗旨与党员义务,让党员在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内,发挥作用,接受监督,同时用自身的模范作用去带动和影响群众,扩

大党的社会影响力,已经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亟待破解的难题。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推行了社区在职党员双重管理制度,切实加强了在职党员“八小时以外”的监督管理,增强了在职党员的自律意识和参加社区建设的主人翁责任感,党在社区的形象和威信得到新的提高。同时,进一步调动了社区和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了社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良好氛围。从社区在职党员双重管理的探索和实践证明,使我深切感到,实行所有党员“双重管理”不仅是适应形势发展,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的客观需要。

一、实行党员“双重管理”的动因

长期以来,党内逐步形成了党员只接受其隶属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的固定模式。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企业职工党员逐步从“企业人”向“社区人”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党员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并呈现出数量不断增加、领域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的发展态势;留在农村的党员大部分在龙头企业、专业市场、生产基地等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就业多元化、工作流动性大、不固定,使他们不愿将组织关系及时转出,也不愿频繁地转移组织关系。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模式基本上还是延用传统的、单一的垂直管理体制和自我循环的运行机制,还只是通过理论学习、“三会一课”、“创先争优”、民主评议、载体活动等形式对党员进行管理和教育,而对党员外出的管理监督,则是一个空白点,或者说是一个盲点。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党员的合理流动、党内资源的共享和“全国一盘棋”大党建格局的形成,更使党员教育管理出现了一定的断层现象,陷入了“形式管而实不管”的困境。

二、实行党员“双重管理”的涵义

党员双重管理模式,主要是指依靠党丰富的组织体系资源,管理主体从一元变为多元,实现对党员的立体管理模式。就是凡在城市社区居住的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农民党员、退休党员、企业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和在各类新型经济社会组织中流动的所有党员,在不转移组织关系或临时组织关系的情况下,除接受其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的教育监督管理外,还应接受本人所居住地党组织的监督管理,确保党员时刻置于党组织全天候的监督管理之下,全方位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实行党员“双重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党员“双重管理”,建立健全由输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属地管理和行业管理共同负责的系统、科学、有效的“双重管理”体制,形成“组织设置便利、教育管理灵活、发挥作用实在”的崭新模式,逐步改变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党员居住地和就业单位之间基层党建工作相对分离的状态,把党员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的工作紧密衔接起来,把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与关怀帮助紧密结合起来,使每个党员无论在单位或社区,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无论在流出地还是在流入地,都能融入党的组织,参加党的活动,受到组织管理,得到组织关怀,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通过加强和改进对党员的管理,促进形成城乡衔接、全面覆盖、协同配合、运转有序的党员管理工作格局,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相适应,与社会管理格局更相符合。

三、实行党员“双重管理”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1、提高认识,奠定党员“双重管理”的思想基础和舆论氛围。党员双重管理的主体是在职党员和流动党员,没有在职党员和流动党员的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将无法开展。要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首先要提高全体党员的思想认识,增强其自觉接受双重管理的内驱力。因此,各级党组织尤其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两新”组织,应通过各种切实有效的形式,组织党员学习,对党员进行教育,提高党员党性观念,增强党员参与双重管理的自觉性。同时,各级党组织要采取层层召开会议、借助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党员双重管理的目的意义和途径办法,不仅使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知道,也要让广大群众知道,上上下下形成共识,营造出党员双重管理强大的舆论氛围。

2、创新设置,探索符合形势发展需要的组织管理体系。当前,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热点、难点问题,主要是党组织设置滞后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造成的。各级党组织要确立“不管外来党员是失职,管不好外来党员不称职”的观念,不仅要管理组织关系隶属于自己的党员,而且要管理工作、居住在本区域的党员,建立既管所属又管所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开放管理体制,实

现党员教育管理的“无缝”覆盖。首先,坚持行业管理的原则,加大在各类产业协会中建立党组织的力度,努力构建以村党总支为主体,以专业党支部为骨干,以特色党小组为基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体系。其二,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大在楼院中建立党组织的力度,形成以社区党总支、楼院党支部、单元党小组为主要框架的新的社区党组织管理体系。其三,坚持流动管

理的原则,加大在专业市场、工业园区、工程项目、建筑工地、“两新”组织、旅游服务行业、劳务输转场所等流动党员聚集的地方建立党组织,为流动党员实施“安家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党员教育管理难的问题。

3、协调联动,建立党员“双重管理”的工作机制。在实行社区在职党员双重管理过程中,我们明显感到,社区党组织对实施党员双重管理有愿望、有要求、有积极性,但苦于与单位党组织沟通协调渠道不畅。为了保证党员双重管理机制运作顺畅、有序、规范、有效,要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覆盖式的组织网络。一是建立“双向联系、双向反馈”制度。双向联系,即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向居住地党组织发送《党员身份介绍函》,督促所属党员按时向所在地党组织报到,并确定专人定期了解党员参与所在地党组织的活动和综合表现情况,所在地党组织按照党员的职业、服务意愿、休息时间等建立《党员基本情况登记卡》,提出加强监督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双向反馈”,即居住地党组织以《党员表现情况反馈函》等形式,每年至少向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反馈一次党员参与居住地活动及表现情况,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将反馈情况作为党员年终评议的重要依据。二是完善考核管理制度。各级党组织要将党员“双重管理”工作纳入党建目标责任书的考核内容,纳入争先创优和享受各种补贴的重要条件。明确规定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单位和优秀党员、先进个人等,要征求所在地党组织的意见。此外还可以试行党员身份网络化管理和党员登记制度,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设立党员区域性信息网络和党员信息管理服务中心,实行党员证和身份磁卡制度以及查阅党员身份的网络终端,为党组织实行双重管理创造条件。

4、注重实效,赋予党员在党组织中应有的权利义务。在党章的有关规定中,党员的权利义务并不是都限制在党员所隶属的党组织范围内,党员的组织关系并不是党员行使权利义务的唯一依据。因此,党组织要寓管理、服务于各种有效活动载体之中,通过党员服务中心、党员联络站、党员自愿者服务队、党员奉献日活动、各种特色服务小组等多种载体,履行党员义务,参加党组织的活动,过好双重组织生活。但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一要符合实际,切实可行;二要不影响党员的本职工作和生产经营,力所能及;三要适度,一年搞几次,不能数量过多;四要注意以共同要求和共同利益为纽带,使党员乐于参加,又确有成效。同时,在参加双重组织管理一定时间以后,如6个月或1年以上,可以让党员在没有组织隶属关系的流入地和社区党组织中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表决权等党员权利,在取得党员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的同意或授权后,还可以对党员实行考评、奖惩一体化管理,就是由组织关系所在地党组织与居住、工作地党组织从不同角度、有不同侧重,联合对党员进行考评,并结合平时表现,主要由居住和工作地党组织实施奖惩。

当然,党员双重管理模式只是从更深层次解决了党员管理的一些难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还要抓好常规工作的落实,并通过常规工作促进双重管理模式的实施。同时,作为一种思考和探索,党员双重管理模式的有效性也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第二篇:新时期对党员实行目标管理的几点思考

本文作者:刘 洋 马玉兰 好范文原创投稿

新时期对党员实行目标管理的几点思考

—谨以此文献给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华诞

重庆市石柱县委党校 刘 洋 马玉兰

【摘 要】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成果为标准、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方法。新时期对党员实行目标管理,是提高党员队伍素质、推进党的建设科学

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党的建设 科学化水平目标管理 思考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拥有近8000万党员的执政大党。中华民族能否迅速实现伟大复兴,关键看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执政能力。党的执政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每个党员的综合素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新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对党员实行目标管理,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

一、实行党员目标管理,是新时期新形势发展的现实需要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我们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邓小平同志说过,“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江泽民同志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胡锦涛同志强调,“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实行党员目标管理,对于在新时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实行党员目标管理,是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措施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是我们党在反思总结自身建设历史经验、冷静观照党的建设实际状况而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和重大任务。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新时期、新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党的建设科学化在推进过程中受到来自党的自身建设、党员素质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干扰,其总体状况不尽如人意。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改革创新精神为动力,健全完善党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探索和创新党要管党、治党要严的方法路径,以适应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对党员实行目标管理,通过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确定科学合理的责任目标,并以此作为党员的行为规范和行动标准,这样既能使党员的思想、言行等都受到目标的约束和限制,又能使党员在目标的引导下自觉地进行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从而达到增强党员素质、纯洁党的组织、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目的。

第二、实行党员目标管理,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方式

党章明确规定,党员要“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全党同志要充分发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首先要提高党员素质,保证党员的质量。我们党从总的来说是好的,是有战斗力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党内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有的党员理想淡薄、信念丧失、纪律松驰、作风不正,完全与“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相背离;有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的违法违纪、腐化堕落现象时有发生,令人触目惊心。要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不断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目标管理本身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约束力,能使党员在目标的约束下严格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办事,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严以律己,自觉践行“三个代表”,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第三、实现党员目标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两者在价值取向、实现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党要站在完成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面对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如果党员不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科技知识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就不可能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就不可能完成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战略任务。对党员实行目标管理,通过制定思想政治素质目标和业务工作目标,能促使党员根据预定目标努力学习政治理论、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进修,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骨干和人才。

二、抓好党员目标管

理的实施与考核,是确保党员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

党员责任目标一般分为基本目标和任务目标两部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目标、组织纪律目标、联系群众目标、业务能力目标和完成任务目标。为确保党员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切实抓好党员目标的组织、实施与考核工作。

首先,根据目标管理的原则,建立党员目标责任网络

党员目

标是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确定的并负责组织实施的责任目

标,也是基层党组织和每个党员的奋斗目标。因此,在制定目标时,要根据目标管理的层次性原理,首先制定出基层党组织的总目标,然后再根据总目标要求制定各项具体目标。具体作法是,根据党员标准和基层党组织的任务,把一定时期内的基层组织建设、上级组织下达的任务和对党员的要求,将目标进行分解,从党委到支部、从支部到小组、从小组到个人层层加以落实,建立一个纵向目标责任体系。同时,围绕总目标,基层党委和支部及其班子成员也要制定出相应的责任目标,建立一个横向目标保证体系。这样,总目标指导分目标,分目标保证总目标,形成一个纵横相连的目标体系,并结合考核奖惩制度组织实施,确保党员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其次,实行目标导向,把党员的个体行为化为党组织的团体行为

行为指导目标,但目标确定后又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导向作用。党员目标一方面是“全面性”的目标,一方面又规定了完成目标与否对个人进行奖惩的条款,这就对党员的行为起到了应有的约束、控制作用,同时也使党员的行为有了明确的规范。但这种行为规范能否收到预期效果,还有待于以此为据,实行目标导向,把这种属于党员的个体行为化为党组织的团体行为,即组织行为。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以党员目标的全部内容作为客观要求,来调动全体党员的主观积极性,进而形成一种“必须实现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行为动机。因此,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其一,要把党员目标的全部内容,按照每个党员的职责范围,分解落实到每个支部、小组和个人,构成组织团体规范;其二,围绕党员总目标,支部、小组及个人要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共同为实现总目标而奋斗,从而增强党组织团体的内聚力,以推进党员目标的全面实现。

再次,对目标进行科学考核与评价,确保党员责任目标顺利实现

一是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制度。长期以来,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评价只重视定性,忽视了定量,因而缺乏量标体系,没有科学依据。要对党员有一个全面认识,就必须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考核,从定量考核上升到综合定量评价,再作出恰当的综合定性评价。在考核方法上,应采取分项考核同综合考核、组织考核同自我考核、半年考核同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每次考核都要写出考核记录并立卷归档。这样既可以直接反映党员的工作及表现情况,又可以促使党员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二是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对完成任务好的或有突出贡献的党员,可以根据目标的实现水平、贡献大小和连续年限,分别给予奖励,并按照干部“四化”标准和德能勤绩表现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对没有完成目标或有失职渎职行为的党员,应视其情节轻重进行处罚。特别是对那些严重违反党规党纪的腐败分子,必须毫不留情,坚决清除出党,以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综上所述,新时期对党员实行目标管理,是增强党员素质、纯洁党的组织、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一项有效措施。胡锦涛同志指出:“党的十七大强调,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面对新的时期、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我们只要认真抓好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能顺利完成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宏伟任务,尽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篇:司法所实行双重管理实施意见

水政新办[2010]37号

关于新民路街道司法所实行双重管理的实施意见

根据司法部《关于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意见》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分级达标实施意见》,结合街道司法行政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街道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管理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关于加强基层政法组织建设和“两所一庭”建设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强化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提升司法所工作水平,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充分发挥司法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二、司法所机构设置及管理体制

司法所作为区司法局派驻街道办事处的派出机构,实行司法局与街道办事处双重管理的体制,以司法局管理为主。考核应征求双方意见。

司法所为所长享受副科级待遇,工作人员为使用司法专项编制的公务员,司法所核定编制3名,设所长1名,司法助理员2名。司法所工作人员的使用、调动、调整,须经区司法局同意。

三、区司法局管理职责

(一)负责对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录用、使用及管理。

1、严格按照有关文件精神配齐配强司法所工作人员。

对编制不到位和不符合任职条件要求的,要按照任职条件进

行调整或直接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形式解决,严格把住进

口关。

2、协调区人事局对司法所工作人员的调动及考核

进行统一管理。

(二)建立健全体现责权一致的定期量化考核管理制

度。对考核不合格或违纪、违规人员,及时与街道办事处沟

通,进行处理或清退。

(三)抓好培训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司法所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将学习培训和岗位职责、考核奖罚制

度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司法所人员学习的积极性。

(四)指导司法所工作。对司法所落实工作职能情况,负责监督、检查和考核;建立与街道办事处监督、评议相衔

接的监督机制;健全、完善司法所例会、培训、档案管理等

各项管理制度。

(五)协调区财政局,将司法所办公经费及人员工资纳

入财政预算并拨付到区司法局,由区司法局进行统一下拨。

五、街道办事处职责

(一)加强对司法所的领导,按照法律法规以及市、区

有关文件要求,切实加强法制宣传、人民调解、安置帮教、法律援助等各项工作。

(二)司法所工作人员组织关系在街道,接受街道党工

委领导。

(三)加强对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党风党纪及职业道德教

育,并做好司法所工作人员参与街道工作的记实与考评。

(四)将司法所工作职能纳入街道办事处整体工作计

划,对司法所履行职责和开展工作情况进行评议、监督。

(五)不断改善司法所办公条件,负责解决司法所办公

室、电话、交通工具、档案柜等办公设施和工作人员的福利

生活待遇。

新民路街道办事处

二0一0年六月九日

主题词:司法所双重管理实施意见抄送:区司法局。新民路街道办事处2010年6月9日印发

第四篇:对我国实行绩效预算管理的思考

对我国实行绩效预算管理的思考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以绩效预算为依托的政府支出管理改革。被称为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预算,是政府部门按所完成的各项职能,将政府预算建立在可衡量的绩效基础上,将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理念融入公共管理之中,旨在有效降低政府提供公共品成本,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的现代财政预算管理方法。可以说绩效预算不仅是一种预算方法的改变,而且是整个政府编制和管理预算理念的一次革命。

一、我国推行绩效预算的现状及原因

在我国推行财政绩效预算管理过程中有不少问题,如认识观念存在误区,缺乏资金追踪问效机制,缺乏有针对性的制度规范,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给实施绩效预算带来现实障碍,我国财政、财务人员配置和知识结构缺乏复合性,难以满足绩效预算的要求等。

笔者认为,造成我国财政绩效预算管理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在于:首先,绩效预算评价的复杂性决定了绩效指标的制定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评价指标难以量化。政府活动的范围往往是那些市场调节失灵的领域,政府往往投资社会需要,但短期很难见到经济效益的项目,因此不是所有的政府工作都可以找到直接的成果指标。同时,政府的施政目标是多元化的,且有时目标与目标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如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再就是存在政府行为也是多元化的,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存在“博弈”。也就是说,绩效预算管理研究和规范的对象是主观世界,很难完全确定对某个经济现象或指标的所有因素,即使能确定,对这些影响因素的取值及其同经济现象或指标之间的联系也难以把握,因此难以进行量化分析。其次,以上问题是资金结转折射出部门预算的后遗症。一是预算一经批复,即成为部门的“私有”财产,不管该项目是否已完成,部门利益神圣不可侵犯,一年滚一年,部门结转几乎成为“第二次预算”;二是采用现金收付实现制的预算管理方式,致使未花完的资金必须结转下年。第三,对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足。我国目前对此领域的理论研究还处于浅层次,对绩效预算的内涵和外延、作用、基本程序、实施原则、实际操作及综合运用进行的系统性研究还不够。第四,约束和激励机制缺失给实施绩效预算带来的动力不足。传统的预算编制不考虑绩效,按“产出”进行预算,而不管这种产出是不是有用,导致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二、加强我国财政绩效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注重加强绩效预算和绩效评价立法工作。我国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以法律的形式保障绩效预算及评价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修改《预算法》及其实施细则,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把绩效预算确定下来,使绩效预算开展有法可依。

(二)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对部门和单位来说,实行绩效预算就是将各部门的预算与其工作绩效相挂钩,按照绩效评估的结果,给真正重要而且高效的部门更多的预算拨款,以增强各部门预算执行中的灵活性,使其能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要改变目前对节余资金的处理办法,将其留给部门,结转下年使用,从而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各部门内部可以根据绩效预算的原则,合理简并机构,有效进行资源配置。对个人而言,实行绩效评估就是从工作的最终成果来正确反映公务员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实行部分权责发生制会计,全面反映政府绩效。现行的收付实现制会计方法存在可以通过提前或延迟支付人为地操纵各的支出的问题,忽略了投资的机会成本。而权责发生制会计可以更正确、更全面地反映一定时期内提供产品和服务所耗费的总资源成本,被企业普遍应用。目前已有一些较发达的国家开始在政府预算会计中使用权责发生制。我国可以根

据已有的条件和预算管理的需要,有选择地实施权责发生制会计并建立政府财务状况报告制度。在每年的人代会上不仅报告本的预决算情况,还要报告政府的财务状况,包括固定资产状况权益和负债状况等。各部门的预算也应同时包括本部门的财务状况,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反映政府各部门的真实绩效。

(四)考核年终项目执行情况。每个终了,由各部门审核汇总下属各个单位、项目的计划执行情况,形成绩效与责任报告提交人大,报告内容包括本部门绩效执行情况、执行过程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以及下一的工作计划。另外,由财政部门与审计部门对部门项目的执行进行内外部考评。绩效评估应将定性分析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并建立评估模型。同时随着考评范围的扩大,绩效评估可以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这样考评部门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评价结果的应用和监管决策上。

(五)积极引进项目评估分级(PART)方法技术,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美国政府部门的实践表明,PART技术不仅行之有效,而且简单易用,便于学习和操作。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对PART技术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积极引进PART技术。同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各个方面的权重。在积极引进和大力推广PART技术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先试点、再铺开”的方式,争取PART技术在全政府范围内能够得到贯彻执行,努力提高政府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第五篇:对社区党员实行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对社区党员实行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是加强社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搞好社区党的建设最经常、最基础的工作。xx县现有6个社区,均在县城所在地xx镇。社区居民28856人,105个居民小组;设社区党总支部1个,党支部5个,直属党员453人,在职党员2330人。近年来,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社区,社区党员身份进一步趋于复杂,给社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近年来,xx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加强社区党员管理的新路子,根据社区不同类别党员的特点实行分类管理,提高了管理实效性和服务水平,激发了广大党员创先争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实施党员分类管理教育的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工作

1、构建网络,健全组织领导。

建立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协调委员会、联席会等组织机构,建立了县委(组织部)—指导、协调委员会--联席会—社区党支部—党小组五级网络运行机制,形成了上下联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强化对对社区党员的领导。

2、调查摸底,建立党员台帐。

我们对社区党员的数量、类型、居住、工作等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走访,登记造册,把社区党员划分为五大类:一是社区内的在 职党员;二是社区的离退休党员;三是社区中的下岗、待岗职工、“两新”组织党员;四是流动党员;五是社区直属党员。针对这五大类党员的不同特点,实行党员资料信息化管理,建立党员资料数据库,实行党员动态档案管理。并结合地域相邻、行业分布、方便活动等实际情况,把社区党员编入到相应的党小组,实行分类教育、分类管理、分类活动。

3、分类管理,发挥党员作用。

一是对在职党员实行“双重管理”,激发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对在职党员实行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双重管理”、“双向反馈”制度。按照“提高质量、活动适量、发挥特长、形式多样”的要求,各社区党支部在征求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将在职党员进行分组,设臵了政策宣传组、治安巡逻组、绿化美化组、帮贫扶困组、文艺表演组等20多个活动小组。同时在在职党员中开展“五带”活动,即“带头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带头参加社区开展的学习宣传活动,带头参加社区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带头参加社区帮贫扶弱献爱心活动,带头在经济发展中为社区建设献计出力”,建立了五项制度,即“在职党员登记报到制度,在职党员在社区表现情况反馈制度,考察党员干部听取社区党组织意见制度,社区在职党员定期例会制度,在职党员活动情况定期通报制度”。从而有效地调动了社区在职党员作用的发挥。

二是对离退休党员实行灵活管理。离退休党员整体素质比较高,他们所关心大多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治安、卫生等社会问题。对此,我们在关心他们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的基础上,针对他们的身体状况、年龄、专业特长等方面的特点,灵活管理,充 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对于身体健康、闲散在家的退休党员,要求他们积极参加社区党组织的各项活动,经常向他们部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任务;对有专业特长的,动员他们参加各类党员志愿者活动,协助开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等。如离休党员韦自恭,在党支部的支持下,他离休不离岗,担任了xx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积极参与关心下一代各项工作,在挽救失足青年、维护社区治安、家庭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退休党员林树鸿,德高望重,平时喜欢吹拉弹唱。经新兴社区党支部牵线搭桥,他组建了xx县三月三剧团,平日里组织社区的老年文艺爱好者,积极排演节目,经常巡回各社区进行文艺表演,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政策,深受群众的欢迎。

三是对下岗、待岗职工党员实行“温暖管理”。从关心思想意识入手,帮助他们转变再就业观念,使他们自觉增强党性和组织纪律观念,维护党员形象,在社区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力开展就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再就业能力,为下岗、待岗职工党员“定岗”;畅通就业信息,扩大社区党员的就业帮扶范围,为下岗、待岗职工党员“找岗”;积极开发就业岗位,根据驻区单位要求,为下岗、待岗职工党员“创岗”。

四是对流动党员、“两新组织”党员进行“结对管理”。设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通过直管、代管、协管等方法,使流动党员有“家”可归。有针对性地对流动党员进行上党课、结对子、教育考核,并将流动党员参加社区党建的情况与为其提供的服务挂钩,加大流动党员对所在社区的归属感。同时,把退伍战士党员群体和个体、私营企业 中的流动党员作为工作重点,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抓出特色,以点带面,从整体上推动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2008年以来,我们在六个社区中开展“共产党员门店”经营评比活动,树立了一批党员模范经营户,调动了党员文明经商、守法经营的热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五是对社区直属党员进行“全权管理”。通过建立健全支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对直属党员的教育管理,组织他们争做党的政策宣传员、民间纠纷调解员、居民群众联系员、社区治安保安员、环境卫生监督员等,通过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结对帮扶等活动,有效地发挥了党员的影响力和政治导向作用。实行目标管理和奖惩制度,从政治思想、执行纪律、组织观念、发挥作用等方面对直属党员提出要求,并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内容。

(二)情系社区,心怀群众,党员分类管理教育初见成效 党员分类管理是新形势下加强社区党员管理教育的一种比较好的形式和方法。分类管理暨改变了社区基层党组织在管理党员上职责不够明确的状况,增强了管好党员的责任感;又改变了党员管理教育“一刀切”、“一锅煮”的状况,增强了工作的实效性;同时,改变了党员行为标准过于笼统、难于衡量的状况,增强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动性。

1、情系社区,党员“社区意识”不断增强。

广大社区党员充分认识社区工作的重要性,强化了四种意识。一是进一步强化了政治意识。作为党员自觉在社区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身正气,抵制各种歪风邪气。二是进一步强化了党建意识。社区党员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社区党建工作,增强了党 组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进一步强化了服务意识。社区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党组织开展的社区服务活动,丰富社区的文体生活。四是进一步强化了表率意识。社区党员率先树立全面良好的社会形象,倡导优良的社会风尚,处理好家庭关系、邻里关系,起到模范作用。

2、情系群众,党员“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党员义务巡逻队的作用,建立完善社区群防群治防控体系。二是积极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积极作用,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深受社区居民喜爱的文体活动。三是开展志愿者服务,积极组织辖区党员、在职党员参与辖区的残疾人、孤寡老人“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目前,社区志愿者党员队伍日益扩大,开展了敬老助残、定期为社区老人义诊、打扫卫生、理发、洗衣服等服务活动,深受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二、社区党员管理工作的新难题

随着改革的深化、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就业分配方式的变化,社区党员队伍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特点,构成了社区党员管理工作中的新难题。

(一)社区党员队伍构成多样化。近年来,由企业分流的职工党员、原由企事业单位管理的离退休党员、军转自主择业和院校毕业的党员、以及在新经济组织中就业的党员陆续转入社区管理,其比例逐年上升,有的社区已接近半数。这些党员来源不同,年龄差距较大,构成了社区党员队伍的多样化。

(二)党员思想状况复杂化。由企事业单位转入社区的党员,相当部分心态较为复杂,对管理模式的变化一时难以适应。特别是下岗、失业和内退的职工党员存在有抱怨情绪和失落感。个别党员因工作无 着落,生活困难,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党性观念、理想信念、纪律意识出现滑坡。考虑现实困难多,考虑履行党员义务少,党员意识下降。他们思想上的困惑、生活上的困难都迫切需要党组织的教育和帮助。

(三)党员学习时间差异大。“两新”组织中的党员有的在私营企业工作、有的开个小商店,有的是打工人员,他们把组织关系挂在所在社区的党支部,由于工作忙,对社区建设关注不多,参与意识不强,对于支部组织的活动常要因工作冲突只能请假。下岗、退休做临时工的党员白天需要外出工作,时间随意性较大,参加党员活动、接受党校教育时间安排上有困难。而高龄党员晚间活动又不方便,形成时间要求上的差异。

三、社区党员管理工作的弊端

新情况和新变化对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思考。

(一)教育管理内容层次不清楚。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内容安排上必须区别层次,有的放矢。结构的多样性,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多样性。管理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层次,注重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教育管理采用集中统一的办法,统的过多,强求一致,安排学习一个计划,组织教育一次大课,就必然出现“一锅煮”的大呼隆现象。

(二)教育管理目标不明确。在管理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制度规定上,必须实事求是,合理可行。在社区党员中,在职的与退休的、在企事业单位的与个体经营的、身体健康的与体弱多病的、居住稳定的与在外流动的,相互差异很大,用一个标准、一个制度要求,很难达 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因人制宜提出不同的要求,使目标符合实际,制度规定易于落实已势在必行。

(三)教育管理对象分类不细致。在管理教育的对象上,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为此,必须从党员的职业特点、身体状况、生活环境等差异出发,本着有利于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实施党员分类管理教育。

四、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建议

笔者认为要加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必须坚持做好六个结合:

1、把强化社区党员教育管理与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基础相结合

一是要提高社区党务工作者素质和能力,当前最迫切要解决的是社区党务工作者职业化的问题,通过全面提高社区党务工作者待遇和加大培训力度,努力解决有人、有能人办事的问题;二是要加强社区党建阵地建设,通过政策支持、政府投入、社区共驻共建等方式,努力解决党员活动阵地的问题;三是要进一步理顺社区“两委”工作职责,党委要重点强化社区党组织工作职责,同时在选配社区“两委”班子时尽可能实现主要负责人“一肩挑”,明确党组织负责人为社区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彻底改变“两委”职责不清、无人愿干社区党务工作的现状;四是要统筹解决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经费,通过加强财政预算、党建挂帮单位支持、社区单位资助等渠道,努力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

2、把强化党员教育管理与建立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机制相结合,重点建立五大机制:

(1)要建立完善社区党员教育管理联动机制,实现社区党建资源共驻共建。党委要加强对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确 保社区党务工作者素质、活动阵地、活动经费等适应党员教育管理的基本要求;要始终坚持属地原则,通过党建议事会和社区党建议事协商会等载体,将辖区党组织、挂帮单位党组织紧密联系和衔接起来,实现社区党员教育资源互补共享。

(2)要建立完善社区党员分类教育管理机制,增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对离退休党员通过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际国内形势教育,促使他们“发扬党的光荣传统、保持革命晚节”,从而让他们离休离职不离党;对外来流动党员,主要进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教育,使他们在务工经商中自觉体现党员先进性;对下岗失业党员和无业党员进行国情教育,帮助他们认清形势,使他们下岗失业不失党性原则;对社区“两委”中的在职党员,主要进行党规党纪、理想信念和宗旨观念的教育,使他们时刻牢记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对社区其他无职党员,主要是进行社区建设理念和共驻共建意识方面的教育,激发他们参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在教育管理方式上,要灵活多样,克服呆板单一的做法,把教育搞得生动活泼,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做到入情入理入脑。

(3)要建立完善党员履职督导评估机制。社区党员教育管理是否取得成效,最终要通过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履职来体现,而能否促进党员作用的发挥,关键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党员履职监督评估机制。对社区党员要在全面掌握其素质和能力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设立 “计生服务管理岗”、“爱心救助帮困岗”“失足人员帮教岗”、“社会治安巡逻岗”等岗位,搭建社区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基础平台,通过全面开展党员服务承诺,并制定相应工作职责,同时建立“党员自述、群众论述、社区党组织评述”的“三述”督导考评工作机制,对 履职好的先进典型进行评定和表彰,并以此作为党员评议的主要依据之一。

(4)要建立完善党员争先创优激励机制。社区党员既是居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同时也是普通居民群众中的一员,要通过开展优秀共产党员评比表彰、制作“共产党员之家”、“共产党员门店”门户牌等多种方式,激发社区党员的政治热情和荣誉感,促使他们积极争先创优。

(5)建立完善贫困党员关怀机制。对比较贫困的党员家庭,要建立贫困党员结对帮扶制度,定期不定期开展走访慰问和帮扶工作。同时落实国家在就业和再就业、安居工程、社会保障、医疗救助等方面向贫困党员倾斜的政策措施,使贫困党员真正感受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3、把强化党员教育管理与创新党员教育管理载体相结合 社区党员结构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单纯依靠“三会一课”等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党员多样化的需求。为此,一是要充分利用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管理活动,通过集中开展党性党风宣传教育、就业再就业技能培训、组织文化活动等方式,不断提高辖区党员的素质和能力,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措施,拓展党员教育管理视野;三是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管理活动,如“一个党员一面旗、我为党旗增光彩”、“党员先锋示范岗”等主题活动,让党员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接受洗礼。

4、把强化党员教育管理与加强社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手段相结合 流动党员因其流动性大而成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难点,也是制约社区党员教育管理水平的难题。当前,针对流入党员,一是社区要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平台,通过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制作流动党员服务卡等方式,争取其主动“亮身份”;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流入党员摸底调查,掌握流入党员基本情况,并根据其基本需求,配合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社区服务等,满足流入党员基本需求;三是社区党组织要积极搭建流入党员发挥作用的基础平台,如在社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扶危帮困等方面引导流入党员积极参与,争取其“树形象、作表率”。针对流出党员,社区党组织要千方百计通过电话、信函、网络等手段,加强与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出党员的沟通与联络,及时了解流出党员的思想、工作状况。

5、把强化党员教育管理与解决居民群众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 当前,社区成为各种利益、矛盾的交织地,居民群众评价社区党组织工作的成效主要是看他们所反映的与其日常生活有关的热点、难点问题是否得到了及时解决,看党员在解决各种利益、处理各种矛盾中是否发挥了积极作用。社区党组织一定要团结带领社区党员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上,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点滴事情入手,把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统筹区域发展几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6、把强化党员教育管理与处臵不合格党员结合起来 由于社区党员结构的复杂性和教育管理能力欠缺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个别社区党员的党性意识退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突出表现在未能完全履行党员义务,拒绝参加党员活动,甚 至极个别党员基本丧失党员条件。为此:一是要加大挂名党员的清理处臵力度,对党员住址变迁、基本情况清楚的挂名党员,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动员其将组织关系转移到居住地党组织;对长期无法联系、本人又不主动与党组织联系的挂名党员,要严格按照《党章》的规定进行处理。二是要强化不合格党员教育管理措施,对党性意识退化的党员,要通过强化组织帮教、党员结对帮助等措施,促使其不断增强党性意识;对完全丧失党性意识的社区党员,要严格根据党内组织程序清除出党。

下载对实行党员双重管理的调研思考(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实行党员双重管理的调研思考(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非居民实行集中专业化管理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分工越来越细。管理对象的这些变化,必然要求税务部门尽快适应市场发展,科学划分管理对象,有效配置管理......

    对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调研思考(定稿)

    对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调研思考 对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调研思考 [摘要]机构编制实名制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党员双重管理办法(最终五篇)

    党员双重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深化在职党员双重管理工作,巩固和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探索加强社区在职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现结合我市在职党员双重管理的实......

    管理 双重 人格

    管理者的双重人格:雷霆手段,菩萨心肠 2016-09-04菜刀少爷电商报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题目上方 电商报 关注我们 01 两个月前,朋友的创业公司倒闭了。 朋友是温文尔雅的白面君子,......

    关于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实行规范化管理的思考

    大队民警关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心得 关于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实行 规范管理 分别管理的思考 ——邵虎 自2008年 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实施以来,司法劳教所便加挂了牌......

    关于对社区在职党员实行“双向管理”的实施意见

    关于实行在职党员“双向管理”的意见(建议稿) 为了切实加强社区在职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发挥社区在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升社区党建工作水平,根据“为党徽增光、促东区和谐......

    浅谈对基层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基层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几点思考 ——以XXXX镇为例 农村基层党组织处于农村工作的最前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的伟大事业的基础工作,抓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事关人心......

    实行党员分类管理

    实行党员分类管理 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 街道社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是社区党建的基础,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