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基层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浅析基层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浅析基层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近几年来,我们深入广泛地开展“两思”、“三讲”教育和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学习领会党的十五大精神、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卫生县城”、“文明县城”和“双拥模范县城”
等创建活动注意突出思想教育的内涵,着力树立县城新形象,提高城区文明程度和文化品位。“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从机关、企事业单位向农村辐射,“文明单位”、“文明窗口”、“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和“双学双比”等系列评比活动以及农村中广泛开展的“六提倡、六反对”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活动,在加强职业道德、端正行业作风、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初步形成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我们如何加强干部群众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抓住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有利时机,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把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宣传部组织调查组深入部分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对当前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现状进行了调查,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一些对策思路。
一、当前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时期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给基层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带来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呈现以下三方面:
1、党员干部思想呈现复杂化。一是市场经济的时代性,党员干部的经济意识逐渐增强,由重政治转向重经济,也带来了政治热情的淡化。二是由重精神转向重实惠。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一些党员干部片面地认为精神是虚空的,只有金钱才是实的,因而精神奖励的吸引力日渐减弱。三是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个别党员干部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迷失了方向,理想信念动摇,甚至产生了信仰危机,成为各种错误思潮的俘虏。四是个别村党员干部由于地处偏僻、生活不便、待遇较低等方面原因,工作积极性不高,做思想政治工作热情不够,加上思想文化阵地缺乏,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空档”。五是农村中一小部分党员由于长期不坚持参加学习,不注意严格要求自己,党员作用不突出,老好人、自由主义在个别党员身上有所表现。
2、理想信念淡薄,个别地方正气氛围不够浓。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个别基层党员在增强效益观念的同时,也诱发了“一切向钱看”,只讲实惠,不讲理想,只想索取,不想奉献,只要钱财,不要原则,只顾个人,不顾他人,把等价交换的原则引入党内等现象,损害了党的形象。与此同时,个别地方良好的社会风尚有所退化,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在一些人中受到冷落;社会公德和礼仪风尚,如敬老爱幼、助人为乐、助残济困、文明用语等传统美德有所淡化。同时,还多多少少地存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落后风俗习惯、愚昧的社会现象,如封建迷信、宗族派势、虐待老人的事情时有发生。面对这些,我们有的基层党员干部“睁一只
眼闭一只眼”,从而助长了歪风邪气,损坏了党的形象。
3、忽视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致使工作的新办法不多。总体上说,基层党员干部都能听党的话,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党员、干部存在重经济轻政治的思想,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理论学习和党性修养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和标准降低了,对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工作中讲义气不讲真理,讲私情不讲党性的情况仍然存在;还有一些党员干部工作水平仍然落后,不是耐心细致地做群众工作,而是高高在上,工作方式简单粗暴。一般党员中,有些人只忙自已的事,认为“种好责任田,不管党员不党员”,常借口忙,对组织的学习、活动不热心,甚至抱无所谓的态度;农村中有的党员因家庭负担重,经济拮据,感到自己处处不如人,当党员也没有啥滋味;有的年轻党员一到农闲季节,就忙着出外打工赚钱,对集体的事无暇顾及,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有的党员年老多病,对党的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热衷于搞各种封建迷信活动。这些现实问题,虽然不是主流,但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将削弱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二、思想道德建设滞后的原因分析
1、制度欠健全,教育难落实。在基层中,个别单位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问题并没有很好解决,思想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是责任不落实。对学习教育重视不够,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学习措施不得力,学习制度不健全;二是认识不到位。一些党员,甚至有些是担任领导职
务的党员干部,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感兴趣,把学习教育当成额外负担,放松了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三是改革不深入。不少基层党支部在活动方式仍是老一套:开会学文件、念报纸,没有吸引力;有的党支部与党员沟通少,一些好的活动形式,如民主评议党员、党员联系户、三会一课等,由于落实不够,走走过场,由此而形成党员集中难,活动次数少,活动质量差等突出问题,导致个别党支部的党员活动开展极不正常,党员参加党内组织活动的热情不高。
2、历史积淀和社会“软环境”的不良影响。受历史的影响,农村中普遍存在着在家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家庭经济穷、影响面小,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而年轻的、文化素质较高的党员,纷纷涌入经济发达的城镇打工经商,在思想教育和组织管理上鞭长莫及,从而影响他们思想素质的提高。以洛阳镇为例,全镇1553名党员中,60岁以上的党员有549名,占总数的36.2%,小学和文盲程度的党员共有410名,占党员总数的26.9%。同时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具备驾驭市场能力的能人不多,个别党员受市场经济刺激产生了投机心理和个人主义,集体观念淡化,弄虚作假,损公肥私,甚至以自己工作中做出的成绩向党讨价还价;个别党员干部热心于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使不少埋头苦干的党员心中产生失落感;一些农村党支部一方面要求党员在缴交税费、计划生育等方面起带头作用,但村里研究重大问题又不找党员商量,对党员的关心爱护不够,等等。
3、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阵地建设相对滞后。调查中我们发现,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还没有
形成比较完善的工作网络,队伍不稳定,素质参差不齐。一些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素质偏低,班子成员不是把心思放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上,放在做思想政治工作上,而是混同于一般群众。有的干部自身形象差,群众观念淡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不深入,不细致,不耐心,导致群众意见大。有的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仅限于传统的“插彩旗、贴标语、出墙报”的方式上,缺乏各种寓教于乐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为群众喜闻乐见,难以深入群众头脑。作为培训党员主阵地的县、乡两级党校,限于人力、财力,无法经常性办班,未能完全承担对全体党员特别是农民党员的教育培训任务,相当数量的党员没有经过系统的政治、业务培训。而村一级尚无较规范的教育阵地,出现“有场地,无内容;有人员,无行动;有喇叭,哑无声”局面,全县仍有部分自然村和农户未通有线电视,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路与对策
1、夯实基础,积极推进理论武装,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
只有把理论学习不断引向深入,提高理论素养,才能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要教育党员干部把理论学习做为事业和人生的大事,深入、全面、系统地而不是肤浅、片面、零碎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健全和完善理论学习制度,采用多渠道、多形式,组织党员干部学理论、学业务、学科技、学法律,努力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二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大力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宣传教育,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大力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大力开展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宣传教育。要通过开展这些宣传教育活动,使基层党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三要加强对基层党员的教育与引导,把公民道德教育、廉政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着力于解决一部分党员宗旨意识不牢,党性观念不强,价值观偏离等问题。要针对目前部分基层党员中存在的“组织纪律松懈和发挥作用不明显”等突出问题,认真制订切实可行的党员培训规划,积极探索适应基层需求的方式方法,把党员教育工作做深做细。
2、认真贯彻《纲要》,正确引导道德风尚,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消极的现象和不良行为,在思想和文化上就会反映出弄虚作假、以权谋私、拜金主义、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自私自利、迷信算卦等不健康的思想观念。如果不正确引导,有的党员干部就会进一步发展到随心所欲,为非作歹,腐化堕落,荒淫无耻的地步。如果有了这样的社会环境就会大大抵消我们的正面宣传和党员教育成果。因此,要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指导下,除了思想理论教育外,还要加强对党员的社会道德教育,社会法制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明白是非界限,认清哪些是应当提倡的,哪些是应当反对的。不允许像法轮功之类的邪教祸国殃民,不允许封建迷信的东西欺骗群众。教育广大党员和群众不要迎合低级趣味,不要盲目追赶时尚,不要受人误导,要树立正确的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在生活和工作中处理好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做到尊老爱幼,尊师爱生,遵纪守法。人们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开展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科学,掌握技术,争当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公民。只有把文化环境改善了,才能与我们的思想教育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3、用好载体,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
一要依托阵地抓教育。建立健全基层党校、广播、宣传栏等阵地,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营造浓厚的理想教育氛围。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精辟论述,努力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二要联系实际抓沟通。依托各种教育基地,针对不同对象,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结合党员干部的实际,把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融汇于党的各项工作中,以增强党性,坚定理想信念。三要选准载体抓活动。把教育内容寓于“道德新风与你同行”系列活动,精神文明三大创建和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等活动之中。大力弘扬社会正气,搞好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广泛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陶冶基层党员干部良好的道德情操。
4、加强领导,进一步形成思想道德建设的整体合力。
思想道德建设涉及各行各业、方方面面,任务繁重,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各单位各部门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巩固已有成果,克服薄弱环节,统筹规划,完善措施,创造条件,扎实推进。特别是随着社会政治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认真实施“四五”普法规划,逐手加强思想道德、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立法工作,并探讨把贯彻《纲要》工作用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促其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特别是要充分依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纲要》提出的道德建设的原则要求和主要内容,落实到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去,推动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第二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思考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思考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正确把握当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现状,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校教育责无旁贷。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
1、理想信念分层叠现、政治意识相对淡漠。
中学生因受到现实环境的严重影响,价值观各有不同,往往只注重成绩的提高而轻视道德修养的锤炼。同时,部分未成年人爱国却不愿谈政治,甚至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抵触情绪,民族精神淡漠,缺乏政治抱负。
2、法制观念淡薄、道德行为失范。
部分未成年人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加之家庭不良教育环境的影响,甚至出现斗殴、偷窃等行为,滑入违法犯罪的泥沼。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从小受到 “呵护”和“优待”,养成诸多不良习惯,道德行为严重失范。
3、个人主义至上、心理素质较差。
随着独生子女群体的逐渐扩大,未成年人中“惟我独尊”思想开始膨胀。“小皇帝们”平时自信自满,稍遇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与勇气。部分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的虚拟空间,心理宣泄渠道不健康,寻求刺激、暴力等现象屡见不鲜。“助人为乐”、“劳动 1
光荣”、“勤俭节约”等放之历史而不变的主题在他们身上已无从体现。
二、影响未成年人思想的主要原因
1、社会因素——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有待净化。
不良文化生活的影响、不健康的影视广告、色情书刊和不健康网站中庸俗不堪的内容,严重影响着社会风气,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此外,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力度不够、校外教育阵地作用发挥不突出等问题,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精神空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以权谋私、拜金主义、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消极的人生观、扭曲的价值观、颠倒的荣辱观等,严重影响着未成年人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
2、教育因素——未成年人学习的环境有待改善。
部分学校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桎梏,把德育工作当作口号,走的是重智育、轻德育,重成绩、轻品德的老路子,德育过程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忽视了教育资源的整合。不能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教育作用,校园文化的熏陶、道德教育的成果往往抵不过未成年人在休息日受到的家庭与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对家庭教育资源、社区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
3、家庭因素——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有待优化。
家长们言传身教的作用发挥得不好。现实生活中,部分家长的工作经历、为人处世、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等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离异家庭、单亲家庭、暴力家庭等不良生活环境,更造成部分未成年人心理畸型、人格扭曲;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部分家长采取放任
自流、过分溺爱、训斥加棍棒等不良教育方式,最终教育出的多是娇纵傲气又十分脆弱自私的“小皇帝”、“小公主”和一些因自暴自弃而走上歧途、违法犯罪的不良少年,道德教育成为家庭教育中一项缺失的内容。
三、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1、明确工作内容,拓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领域。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法制观念。深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开展体验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学习掌握自护知识,提高自护能力,自觉做到学法、懂法、守法;丰富文化底蕴。建设符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文化阵地、精心出版适合未成年人欣赏的优秀读物、积极开展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及校外教育阵地作用。
2、改善工作方法,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广泛开展调查研究,通过有效途径,把握我校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出现的新情况,探索新举措、开创新局面;注重整合教育资源。建立一个领导和协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权威性机构,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实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齐抓共管,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积极创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不断强化服务育人。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育人优势,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手段,使未成年人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切实服务弱势
青少年群体,学校要让每一个适龄学生都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3、健全工作载体,突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组织载体。建立青少年团队组织和以兴趣爱好为纽带的青少年社团,培养综合素质强的专(兼)职团干部队伍,发挥青年中心、中学生业余团校、科技示范基地、互联网等阵地作用,为未成年人提供充实自我、展示自我、提高自我的广阔平台;
文化载体。以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节日文化、时尚文化为载体,提高未成年人的鉴赏水平,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共青团、教育、文化等部门要在建设丰富的文化阵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生产优秀的文化产品上下功夫;活动载体。坚持以普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核心,通过开展社区志愿和谐行动、青年志愿者行动等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广大未成年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总之,从未成年人抓起,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学校应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努力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贡献青春力量。
南雄市第二中学
2013年9月25日
第三篇: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罗田县三里畈高中 余锋 论文摘要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农村中学生中的很大一部分即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发生了改变和扭曲。因此,全面了解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际状况,以及有针对性地加强中学生道德品质教育,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现状 根源 对策
近年来,我们在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的过程中,努力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竭诚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服务,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打工经济和劳务经济初步形成,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青少年学生这一庞大群体在社会的冲击下,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悄然起着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掌握其发展动态,积极主动采取对策。
一、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十八大报告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这就是为教育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指明了道路,同时,也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根据调查分析,当前农村中学学生思想道德存在一些不容忽视、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1、价值观念混乱,人生目标不明。
受社会“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的不良风气影响,多数学生认为人生目标是 “走出穷山区,挣更多的钱,让自己富起来。”这种只重视自身实际利益而无法把个人追求价值与对社会的奉献统一起来的行为,在这一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更好发展,造成个人主义的蔓延和价值观的倾斜,导致不少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厌学情绪,辍学现象严重。
2、个人利益至上,集体观念淡薄。
许多青少年学生“胸中无祖国,心中无他人”,待人做事处处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对学校、班级的建设与发展漠不关心。他们在生活中我行我素,放任自流,盲目追求时尚,攀比摆阔,往往借各种聚会之名,吃喝玩乐。与人交往,过分考虑自己得失心胸狭隘,斤斤计较,对别人缺乏宽容和同情心,这类青少年学生往往对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教育臵若罔闻,而且逆反心理很强,与家长、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他们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荣辱感,大多意志薄弱,一旦受不良风气诱惑,很容易出现违纪违法现象。
3、道德素质低下,行为习惯较差。
受不良社会风气和网络语言影响,许多中学生语言粗鲁,出口成脏,打架斗殴,抽烟喝酒,逃课旷课,翻墙外出,不尊重老师同学,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言谈举止粗俗,,行为不够端庄,游手好闲,惹是生非,缺乏羞辱之心,自尊心不强。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起码的礼仪常规。他们随处乱扔脏物,乱涂、乱写、乱划,社会公德意识较差,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欠缺。
4、意志毅力不坚,心理防线脆弱。
现代中学生由于父母的溺爱,娇生惯养,导致其意志毅力不坚,心理防线脆弱,加之学业负担过重,社会阅历不深,许多青少年学生一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便无所适从,他们大多表现出焦虑、烦躁、胆小、恐慌、易怒等种种不良情绪,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生活自理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较差,面临压力、变故,他们便意志消沉,破罐子破摔。若被不良行为引诱,容易盲从,逃学、弃学,甚至离家出走,给学校、家庭和自己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因此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5、缺乏感恩之心、漠视社会责任。
现在学生接受的爱太多,所以大部分以自我为中心,对接受的爱不会感恩,不会感谢,认为父母为其做牛做马是天经地义的,老师为其呕心沥血是理所当然的,国家贫困资助、社会爱心捐款、学校助学奖励是顺理成章,导致亲情疏远,师生淡漠,社情紧张。更缺乏社会责任感,有的学生将破坏公物视为儿戏,用水不关水龙头,人走灯不关;或者在公共场合例如教室、图书馆大声交谈;更有甚者,在校园内打架斗殴。不少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身边的同学、学校和社会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人对事都比较冷淡,自私自利,不愿担当。
二、农村中学生产生不良思想道德的根源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1、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孩子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
2、家长教育方法不当。目前农村的家庭教育方式实在令人担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溺爱型”:主要是一些父母外出打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由于对孩子过分的关心和呵护,会造成孩子自私自利、好逸恶劳、专横霸道的恶习;
(2)“棍棒型”,由于父母性格暴躁或家庭贫困,有的家长教育方法极其简单,一点小事,不分青红皂白就是打,与孩子没有交流,这种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学生人格自卑、心理扭曲、报复心重;
(3)“放任型”,不少家长或许是劳动繁忙,或许是性格的原因,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也不与学校老师联系,这样家庭的孩子往往是非辨别能力较差,容易上当受骗走上歧途。
3、家庭结构失调
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和出外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学生也日益增多。这些留守学生大多由爷爷奶奶、外婆外公或亲戚朋友代管,在生活上许多地方照顾不到,学习上没人关心,思想上无法与老人沟通,长期以来,孩子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积极上进。还有一些父母死亡、离异,出现了一批“单亲孩子”或孤儿。这些现实使这些孩子难于形成健康心态,大多冷漠,抑郁、孤僻,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学校教育的误区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然而。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教育却存在种种弊端:
1、以分数论英雄:
受“应试教育”指挥棒影响,虽然强调“德育为先”,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把分数看成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对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培养却被淡化,由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处处以分数论英雄,思想政治课成了摆设。成绩好的学生,“一俊遮百丑”,学校教育还没有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生根本的改变。这是导致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低效的重要原因。
2、教育方法不当。
现在农村许多教师,缺乏上进心,也很少进行教育培训,不少人上课墨守成规,说教枯燥,不能把课堂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学生只是获得一些教条、抽象的东西。不能用自己的教学魅力吸引学生,致使许多中学生上课不是玩手机就是睡觉,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因此,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新特点,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更不能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新发展。
3、社会舆论对学校德育的缺乏起码宽容。
一些学校、一些老师也愿意管教管导,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提出了一定地要求,对违纪学生进行了一定的惩戒,结果有些老师的过当行为被社会舆论无限放大,导致学校被警告、老师被处分,所造成的后果是,学校管理学生畏首畏尾,一切以不出事故为出发点,老师怕惹学生,对学生的违纪行为“睁只眼闭只眼”甚至视而不见,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形式的,内容少,效果差。
(三)社会因素的影响:
1、打工经济的影响。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也造就了数量庞大的打工族,许多家庭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将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造成了大量留守子女。不完整的家庭就存在不完整的教育,这样家庭的孩子,长期得不到父爱、母爱,大多成绩较差,心情抑郁,性格孤僻,待人冷漠。
2、计划生育政策的后遗症。计划生育政策本是一项减轻中国人口负担,提高国民素质的利国利民的好政策,但任何好政策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计划生育政策极大的改变了中国的家庭结构,造成了独生子女这一独特现象,由于子女少,所以每一个孩子都成了每个家庭的“传家宝”,造成了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他们集千娇万宠于一身,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
3、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不良风气是诱发农村中学生的思想颓废、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中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也是人生中最富于变化而不稳定的时期。一些道德失范,诚信危机,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蔓延;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网络游戏、黄色网站、录像的诱惑等等,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三、加强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的对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如何有效地防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使农村中学生得以健康成长,值得我们大家共同探讨。
(一)国家要加快教育改革,真正改变“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教育”。只要高考指挥棒还在挥舞,农村乃至全国的“应试教育”就不会改变,由此带来的后遗症就不会根除,只有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并制订科学的评价标准,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才能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社会舆论要支持学校德育,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支持学校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体罚和惩戒。让学生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逐渐形成对道德的敬畏,对规则的敬畏、对制度的敬畏、对法律的敬畏。
(三)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发挥好家庭教育的作用。
1.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家庭教育是“三育人”的起点和基础,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中具有特殊教育作用。育儿如树木,父母的一言一行将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要通过家长学校、网络培训等形式使其通过学习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
2.家长要注重孩子交友的情况,及时与学校沟通。家长要从小事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习惯,对不良行为要及时地预防和娇治,但切莫采用暴力手段解决,而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思想。如果父母的话他们听不人耳,可以设法找一些孩子能接受的亲朋好友从旁劝导。以便及早发现情况,即使有“苗头”,也可以完全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3、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网络等形式进行交流。
4.家长要重视自身的言传身教。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农村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教养认知水平偏低。所以应加大农村教育法制宣传力度,从而提高他们对教育法的认识,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做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四)学校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中学生品德教育。
1、加强留守学生的教育,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教师要与 “留守学生”交朋友,时刻关心、爱护、照顾他们。在安全上,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耐心辅导,让每一个留守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2、要改进方法,多途径育人。我们我们不能老抱着让学生考试清华、北大,一本二本这样的奢望,不能指望学生多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的精英,毕竟这个社会普通人居多,我们要改进育人方法,多途径培养人才,着力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能够适应社会,具有一技之长的社会有用人才。
3、要身正为范、德高为师。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教师只有加强自身修养,具备崇高品德,率先垂范范,才能去说服、教育、感染学生,才能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
总之,中学生的道德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系统工程,是一个牵涉方方面面,影响千秋万代的民生工程,只有国家系统规划,家庭言传身教,学校立德树人,社会舆论支持,立大德育观,时时育人、事事育人,才能有效改变中学生的种种不良现状,真正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实现我们民族的教育梦,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四篇: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基层党组织是各单位统一领导和团结的核心,是坚持党对部队绝对领导的基础,是带领部队完成以边防检查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根据《党章》和部队有关规定,各基层单位大多数都设立了党支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基层组织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按照“四评”创建模范党组织生活要求统揽全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部队建设建设中的核心领导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成了首要政治任务。
一、基层党组织现状
各基层支部建设整体形势是好的,能够带领部队认真履行职责,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中能够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但由于基层单位点多、面广、人少,在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时间紧、工作任务重,教育效果不好。平时参加支部的组织生活和党员教育,共同进行组织生活,这样便于支部统一对党员进行管理和教育,解决了基层组织管理中的一些盲点问题,但是造成的问题是,部队基层党组织的传统教育减少,各支部时间紧、工作任务重,致使教育效果不好,有应付现象,造成了部分干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和党的活动不经常,党员意识淡
薄。
(二)党支部领导全面建设的能力较弱。有些支部的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以行政会的形式讨论决定,以正常教育代替党员组织生活和教育,支部缺乏抓大事、议大事的能力,在工作安排上缺乏统筹考虑。特别是一些党支部存在职能不清、程序不明、不愿管、不会管的问题。
(三)个别支部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不够。《政治工作条例》和《军队支部工作条例》规定的基层党支部7项生活制度是加强部队党支部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组织生活正规化、规范化的操作规程。但实际上,基层工作头绪多、任务重,一些支部对这7项组织生活制度不能按规定落实,有些虽然落实了,但要求不严,质量不高,效果不好,学习方法陈旧,组织生活和党团日仅限于读报纸,念文件,开展工作中,组织活动往往给其它工作让路,党的教育内容与形式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种现象在基层党支部尤为明显,表现为重业务建设,轻组织建设,存在组织生活为业务工作让路的问题。
(四)个别支部书记个人能力欠缺,在带领队伍、抓支部建设方面思路不清、经验不够。具体表现在支部书记工作不实,形式主义严重,不注重党务知识学习,工作中动口的多,动手的少,要求其他党员的多,自身模范带头的少,业务不懂、内容不清,一些重大问题该由支部会议研究的提交了行政会或军人大会,工作程序模糊,特别是在发展党员等关系组织长远建设工作中,把
关不严,人情关、感情关难过,发展党员方针和原则得不到落实,对发展对象培养不够,以个人的自觉和努力代替组织的培养与引导,对预备党员的转正教育无计划,不落实。计划、推荐、考察、培养等环节随意性大,“入口关”不严,以工作成绩和现实表现代替吸收入党的标准,致使党员质量下降。
(五)支部成员观念陈旧、理论创新不强,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和办法看待和解决新形势下部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党员对理论学习兴趣不浓,虽然经常学习,但也只满足于一知半解,不能用理论指导工作、提高能力,致使有的党员思想观念陈旧,以传统工作方法代替规定和要求,淡忘了党的优良传统,宗
旨意识不强,模范作用较差,缺乏革命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
三、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的对策
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基层组织工作的核心内容,是部队一切建设的基础,因此,要按照《政治工作条例》、《军队支部工作条例》和《关于加强公安消防部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要求,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政治坚定、思想统一、作风端正,经的起各种考验的坚强的领导集体,不断增强党支部领导部队全面建设的能力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一)理顺体制,强化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
针对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实际,根据边防部队特点进
一步加强管理和指导,加大对基层支部书记的培训力度,确实把政治意识强,能为党的事业尽心尽力的干部放到这个岗位上去,要努力做到“两有、两要”,即有党员就要有组织,有党员有组织就要开展活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真正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落实到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去。
(二)联系实际,树立基层党组织的威信
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就必须树立其领导威信。在这点上,党委要做到:一是在建立健全党组织的基础上,从制度建设入手,紧密结合基层干部缺乏、任务重、责任大,负有工作决策权、经费管理使用权等特点,围绕落实党管思想、党管干部、党管中心工作,制定出台制度和工作规程;二是建立目标考评机制,根据基层党组织建设任务,按照“细化、量化、科学化”的要求,合理确定工作目标,推行目标管理,层层签订责任状,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在考评过程中,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使考核成为指导和监督党组织各项工作任务落实的基本工作方法;三是建立奖惩机制,表彰先进,鞭策后进,严格奖惩,努力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
(三)严格各项组织生活制度,进一步规范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要把基层党的组织生活制度落到实处,党委要加强检查、督促和指导。基层党支部对落实七项组织生活制度的情况要一一随时做好登记,党委对基层党支部落实组织生活制度的情况应定期检查,并认真总结推广经验。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一要严格。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正把它作为克服党内各种错误倾向,增强党
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贯彻必不可少的措施。二要经常。不能“想到就抓,忙了就算”,而要把它当作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最重要的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三要全面。不能只抓这几项,而忽略了另外的几项,而要把它作为一个整体,一项系统工程,逐项抓落实,特别是要注重提高党内组织生活的质量。一方面要议大事,管大事,加强思想政治领导;另一方面要注意帮助干部和党员学会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增强党内民主生活氛围,提高组织生活的严肃性,这是贯穿于各项制度的根本,是组织生活的灵魂。
(四)加强指导,切实提高基层支部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党委要从实际工作入手,加强对基层支部解决自身问题的指导力度,使各支部能够依靠自身力量,运用制度调节自身矛盾,消除自身机体上的不健康因素。一是在配备班子时考虑干部各方因素,消除不团结外因,为建立起强有力的班子奠定组织基础。要充分认识江泽民同志“能不能搞好团结,是衡量和检验领导班子和干部素质高低、党性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讲话的重要意义。二是坚持集体领导,认真贯彻党组织议事“十六字”方针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实行民主决策。三是强化对干部的管理,党支部管干部,就是按照党章规定的基本条件,管学习、管作风、管思想,对干部认真管理、大胆使用。三是各部门检查指导工作时要将组织建设纳入检查内容,防止片面化、单一化。
(五)明确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任务和目标,增强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领导和带领广大官兵认真履行职责的重任,只有明确其建设的任务和目标,才能增强干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要经常深入基层,摸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边防检查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从部队建设大局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团结,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本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消防部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子、新办法,开创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第五篇:切实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
切实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
李秋君 总书记指出,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时时处处见贤思齐,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这一重要论述既对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如何加强道德建设提供了现实遵循。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这一重点。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中,为什么一些党员干部腐化堕落,在种种诱惑和考验面前败下阵来?根本原因就在于理想信念不坚定,不能按照共产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革命理想大于天。”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要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方面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锤炼自己,努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强化群众观点,在密切与群众的联系中提升道德素养。对党员干部来讲,实践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老师。只有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心声,才能清楚自身的问题所在、缺点所在,才能有针对性地改正缺点、修正错误,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在实践中,要开辟多种密切联系群众、听取群众意见的渠道,例如,定期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进社区活动,邀请群众担任领导干部监督员,开设群众意见箱等,充分了解和把握群众所思所想。要在为群众办实事中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虚心接受群众批评,对群众提出的意见要立行立改,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同时,提高自身党性修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建立健全党员干部道德激励约束机制,确保道德建设的实效性。首先,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领导作用,严格贯彻落实党员干部道德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及要求,把党员干部道德建设纳入到党委政府工作总体规划中来,明确主体责任。其次,要在干部绩效考评、选人用人等方面,建立完善相应的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发挥纪检、组织部门以及干部群众的综合评价作用,对党员干部的道德素质、工作作风、工作绩效等作出科学准确的评判,道德考核不过关的,不准评优、晋升,作风正派、道德高尚的党员干部在评优、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最后,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积极作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基层群众对党员干部道德建设工作给予关注,并进行有效性监督,促使基层党员干部严格按党员标准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