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政治保证

时间:2019-05-12 15:34: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政治保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政治保证》。

第一篇: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政治保证

近年来,肇州县委针对农村形势的变化,认真研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为突破口,探索推行了“三位一体”党建工作模式。就是把党员人数超过50名的村党支部调整为党总支,按照地域、产业和党员特点划分若干党支部。通过组织调整,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为构建

和谐农村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一是激发了工作热情,促进了领导班子和谐。在配备调整总支班子过程中,充分考虑班子成员间知识、年龄、能力和性格特点,做到了优化组合。从实践看,调整后的党组织班子集体更加团结,在决策上更加民主,在配合上更加协调,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进一步提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肇州镇壮大村调整为党总支后,对原支部班子进行了调整,吸收两名养牛大户党员为总支委员。总支一班人根据该村养牛规模相对集中的特点,扶持成立了奶牛协会,并把工作重点放在为协会和养牛户提供服务上。通过集体决策,筹资70万元改造村间路,安装闭路电视,经常为群众播放养牛科技片,通报市场行情,激发了群众的养牛热情,现在全村户均养奶牛5.6头,户均收入都在万元以上。二是密切了党员关系,促进了党员队伍和谐。原来支部组织党员活动时,各类各业党员在一起很难找到共同点,加之地域、年龄等原因,党员之间联系较少。调整后的村党总支,按产业和党员特点组建党支部,相同的爱好、共同的利益把大家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更加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党员之间乐于交流信息经验,愿意参加支部的组织活动,党员的兴奋点得到了统一,党员队伍更加团结,既增强了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又调动了党员的内在积极性。朝阳乡共合村是合并村,地域跨度大,党员人数多,党组织调整以前,党员之间较为生疏,在开展组织活动时,一些党员因忙于生产不愿意参加,组织生活效果不佳。2003年调整为村党总支后,按产业划分为3个党支部,使党员既是一个支部的党员,又是一个协会的会员,彼此之间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你有了什么新技术,他有了什么好经验成为热门话题,党员参加组织活动变得积极主动,形成了浓厚的互帮互助,共同致富的氛围。三是深化了服务功能,促进了党群干群和谐。调整后的党组织突出服务这一主题,在调整产业结构、开展示范工程、组建经济协会等方面更加注重示范引导。村党总支和协会党支部不断深化服务功能,积极为农户提供生产信息、进行技术指导,找订单、跑市场,把服务渗透到各个生产环节,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坚定了他们参与市场竞争的信心,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党群、干群关系也更加和谐密切。榆树乡长山村调整为党总支后,依托该村的大鹅养殖协会建立了协会党支部。鉴于农户缺少资金,协会党支部积极为农户协调低息贷款,扩大了养殖规模。为解决技术难题,他们还聘请专家制作了一份详细的养殖规划,包括种蛋筛选、孵化时间、灾病防疫、育肥出栏等技术要点,会员和农户只要依“计”而行即可,群众对这种“一条龙”式的服务非常满意。现在全村实现了普养大鹅,大鹅养殖协会会员已达350户,年出栏大鹅23万只。四是改进了工作方式,促进了党建经济和谐。组织调整后,基层党组织转变了原有的工作方式,变过去的直接指挥为现在的引导服务,由原来的“坐镇指挥”变成“亲力亲为”,更好地承担起带头发展经济、带领农民致富和为农民发展经济服务的职责。在村党总支和协会党支部的领导下,各类专业协会各尽所能,优势互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和谐共进。丰乐镇改善村在组织调整前一直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畜牧养殖规模不大。党组织调整后,成立了特色种植协会和畜牧养殖协会,协会党支部积极帮助会员联系销售厂家,签订生产定单,协会会员和村民积极性很高。今年,蓖麻和万寿菊种植面积扩大到1353亩,奶黄牛存栏353头,羊1560头,人均收入3210元,比上年增加了275元。

第二篇: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

在优化党组织设置工作中,全州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形势发展,科学进行党员分类,创新六大

设置方式:

一是把党总支部建在行政村上,突出党总支领导核心作用。即将行政村一级党组织设置为党总支部,各党总支部再根据实际,分类下设若干党支部,使党总支部成为下设各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分类党支部的设置,主要依据各村农业产业情况、党员特长及居住地情况设置党支部。如咸水乡人和村党总支部下设梦公塘本地早蜜柑、脐橙种植党支部,生猪养殖党支部,农产品销售党支部,老龄党支部等11个党支部。二是把党支部建在产业基地上,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当前农村经济活跃,“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在产业基地上建立党组织有利于广大党员交流经验,发挥作用,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如咸水乡人和村以梦公塘本地早蜜柑、脐橙种植基地为依托,组建了咸水乡人和村梦公塘早蜜柑、脐橙种植党支部。支部党员平时在果场劳动之余,能经常在一起传达党的政策,学习党建知识,探讨柑桔种植管理技术。同时,他们立足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周边群众大力发展柑桔产业。今年以来,已带领大拉口、小拉背、杨家等自然村群众改造老化果园、黄龙病果园

600多亩,新规划和建设了一个1200亩连片的柑桔优质高产示范场。

三是把党支部建在行业协会上,推进行业协会的健康发展。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特色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纷纷成立行业协会等新的经济组织。全州县及时在这些组织中开展党建工作,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进一步推动行业协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如近年来该县绍水镇食用菌产业经济效益好,种植规模逐年扩大,部分农户自发组建了食用菌种植协会,绍水镇党委在此基础上,积极组建了绍水镇食用菌种植协会党支部。协会党支部成立后,积极组建党员服务小组,为广大种植户送种子、送技术、跑销路,提供“一条龙”服务,进一步推动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在协会党支部的带动下,绍水镇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全镇种植面积达270余万平方米,总产值将超亿元。同时,协会自身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协会党支部党员由成立时的3名增加到现在的16名,协会会员由当初的70名增加到现在的721名。四是把党支部建在共同特性上,激发党员共性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党员的活动范围也相应扩大,出现了大量的有着共同特性的党员,如流动党员、有共同兴趣爱好和工作热情的党员、老龄党员等。全州县针对这些情况,在各村党总支部下,分类设置了流动党员党支部、维稳党支部、夕阳红党支部等,积极把这些有着共同特性的党员组织在一起,激发他们的作用。如龙水镇亭子江村党总支部下设成立夕阳红党支部后,广大老党员便经常集聚在一起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同时积极做好村规民约监督、社情民意收集、邻里纠纷调解、倡导文明新风、帮助教育子女、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参政议事等力

所能及的工作,为老党员们发挥余热搭建了新平台,确保了老党员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五是把党支部建在自然村屯上,实现党员管理全覆盖。主要是针对部分行政村的自然村屯比较分散,个别自然村与村党总支部距离较远,平时难以集中的情况,积极在各自然村设置党支部。方便党组织和党员开展活动、接受教育和管理。如两河乡鲁水村委,全村辖15个自然村,3400多人,有党员81名,村党总支在党员较集中且较偏远的马鞍岭、禾田等自然村设立了党支部。把党支部建在自然村上,有效地解

决了农村党员统一管理难的问题,实现了党员管理纵向到底的目的。

六是把党支部建在业务科室上,提升服务发展大局水平。在县、乡机关基层党组织的优化设置上,全州县坚持以提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水平为目标。在县直机关党组织优化设置中,主要按照科(股)室的业务性质进行划分,坚持整合部门资源,突出服务职能,发挥优势特长的原则,分类设置各种类型党支部。如劳动局党总支部下设就业中心、劳动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后勤服务等8个党支部。在乡(镇)直机关党组织优化设置中,全州县打破乡(镇)机关和站所按所属单位独立设立党支部的传统模式,根据党员工作性质、爱好等功能特性,成立以功能型为主要类型的党支部。如咸水乡党委下设的农业党支部的党员就包括乡政府农业组、沼气组、农建组、乡农业服务中心(农技站、农机站、农经站、特产站)的党员。

归纳全州县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的组建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 “功能型”组建形式。即根据党员的不同需求、爱好、特长、行业和发展取向,按照不同功能分类优化设置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有效服务和管理,全面强化党建功能。如各协会党支部、种养党支部等。二是“地域型”组建形式。即按照一定的地

域特征,以便于党员开展集中学习和活动为目标,从党员的生活环境实际出发进行设置。如各自然村党支部,三是“联合型”组建形式。即按照行业特点、性质、发展内容和服务方向等方面特性进行组建,党员不足3名的要在相关行业多个单位中建立“联合型”党支部,实现党组织设置的全覆盖。如才湾镇党委下设的非公企业联合党支部。四是“联动型”组建形式。即在县、乡机关中按照职能特征,整合党建资源,建立与农村基层党支部上下联动、互相促进的功能型党支部。如县农业局党总支部下设的水果种植党技术推广支

部、优质谷种植技术推广党支部等。

(三)促进作用发挥,落实三大举措

一是科学界定新党组织职能。优化组织设置后,村党组织由以村屯居住地为主要依附条件形成的“单向功能单一制”的传统体制,转变为以农民职业分工为主要依附条件的“多项功能复合制”的基层党建新体制,党组织所承担的职责也与之相适应地发生变化,村党总支仍要按照党章规定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规定履行职责,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落实党支部工作责任制,努力把下设党支部建设成为党总支部的左膀右臂。各党支部要在党总支的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对不同群体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发挥党员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保证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农村基层,即履行共同职责。同时,还要依据其自身不同特点,履行其分类职责。如行业、产业及协会党支部的分类职责:一要抓服务。在农业技术推广、产品流通、市场营销等发展农村经济方面为党员和农民群众提供各类服务。二要抓引导。引导从业党员学用科技,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培植和扶持典型户和示范户。三要抓协调。协调和解决从业党员及群众在发展经济、做大产业、勤劳致富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流动党员党支部的分类职责着重要在传递信息、宣传家乡、引进项目、劳动力转移和培训等方面发挥作用。等等。

二是选优配强支部书记。“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新的组织设置形式,要求党总支书记具备更高的素质、更强的能力,要能够驾驭复杂的工作局面,领导好性质不同的各党支部的工作;同时也要求党支部的书记能够尽快适应新岗位的工作需要,把党的工作做深、做细,把党的影响做大、做强,把集体和群众致富的渠道做宽、做广。一个支部活动能否开展正常,党组织和党员作用能否充分发挥,选好配强支部书记是关键。在各支部选举中,全州县首先明确支委职数,对3—8名党员的党支部设1名支部书记,不设支部委员;对有9名或9名以上党员的党支部,设支部书记1名,支部委员2名。其次是依章选举。根据《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列》的规定,组织党员召开选举大会,采取“公推直选”的方式选举产生支委班子,真正把有能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支部书记的岗位上来。

三是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优化组织设置后,各党支部党员都有了明确的共同目标和类似特长爱好,更利于教育管理。在具体的实践中,全州县做到“六个结合”,一是与党员设岗定责相结合。根据党员的特长及意愿,设定合适的岗位,明确其工作职责,最大限度发挥党员作用。如咸水乡党委农业党支部,分别设置了柑桔种植技术服务岗、食用菌种植技术服务岗、优质谷种植技术服务岗等,规定岗位党员对应做好相关技术指导工作,并规定了具体的考核指标。二是与党员承诺制相结合。积极推行党员工作目标承诺制,公开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和评议。三是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激发广大党员的先锋意识。如县劳动局党总支部下设的就业服务中心党支部,通过开展“服务明星”评比活动,形成了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四是与支部具体职责相结合。如各类种养型党支部,对党员的教育,在抓好党性教育的同时,侧重抓好专业技术的培训,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五是与农村党员大培训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分批次组织开展农村党员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六是与党员群众结对帮扶相结合。通过结对帮扶,带动

广大党员群众致富奔小康。

第三篇: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 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朱 慧

2010年第2期 ——党的建设

近年来,宜城市委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把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切入点,优化党组织设置,服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全市178个村中35%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39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

一、依托农业产业建组织,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宜城市农业产业特色比较明显。市委充分利用特色产业优势,在按建制村为主设置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打破地域、产业分割限制,积极探索在农业产业链上建党组织,根据每个党员的特长和兴办产业进行优化组合,因地制宜建立了47个“村+村”、“村+合作社”、“村+协会”、“村+基地”等类型党组织,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党组织网络体系。这些党组织切实发挥组织领导、政策引导、提供服务、发动群众等优势,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基地)发挥技术、信息、市场、资源等方面的优势,136名党员致富带头人被吸收进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并较好发挥了带头带动作用。从而激活了农村集体经济。板桥店镇曾山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建立后,形成致富联合体,全镇15个村的食用菌产业“抱团”发展,建成了鄂西北最大的食用菌种植基地,网络1.5万农户,每年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近10万元。

二、依托涉农单位建组织,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一方面,整合涉农部门资源,跨部门建立“服务三农党支部”。按照“党组织领导、专业人员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全市组建科技、水产、畜牧、卫生、文化、法律等市直单位农村服务工作队党支部14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党支部35个、涉农企业和便民服务党组织8个,参与党员490余名,每人每年参与服务活动都在30次以上。另一方面,吸收农业企业参与,建立农业行业协会党组织、区域型党组织和连锁服务党组织。宜城粮油行业协会、农家乐协会、梅缘农资商贸公司党支部,在下属的176个农村经营服务或生产网点,分片成立党支部和党小组,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信息共享和连锁经营,把服务农业的触角延伸到了村组和农户家庭。目前,全市99个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分别与村级党组织结对共建,建立农村集体经济党组织34家,形成了农村综合服务社、连锁服务店等一批有影响的品牌,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联动发展。

三、依托农村企业建组织,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宜城市农村企业近几年发展较快,招商引资的农业企业也比较多,各基层党组织及时摸清企业发展状况和党员活动情况,建立了工作台帐。全市按照“抓整建提档升级,抓创建提质争先,抓联建提效共赢”的“三建三提升”要求,坚持分类推进农村企业党组织建设,采取企业单建、企业联建、村企合建、行业统建和基层党组织帮建等模式,共设置51个企业党组织,先后选拔47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兼任企业党组织书记或党建工作指导员。宜城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坚持在招商引资兴办企业过程中,同步组建企业党组织,做到建厂与“建党”同步进行,村企共同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全力支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2009年安排400万元财政资金补助村级工作经费,重点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奖励村集体经济发展先进单位和个人,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作者系中共宜城市委书记)

第四篇:优化村级党组织设置 提高农村党建水平

优化村级党组织设置

提高农村党建水平

昌宁县委

【概况】

保山市昌宁县是一个典型农业县,全县科学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全县共有13个乡镇,121个行政村,有农村党员10318人。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增强村级党组织活力,昌宁县通过两年的实践与探索,全面进行了村级党组织设置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全县共有农村党总支116个、党支部524个,其中自然村支部332个,经济发展类党支部187个,特殊类型党支部(老年、流动)5个。经济发展类党支部中,产业类67个,协会类7个,合作社类78个,行业类27个,企业类8个。

【亮点】

一、纵向整合,升格党组织

打破“乡(镇)党委—村党支部—党员”纵向、直线、垂直式的单一管理结构,以村为基础,本着有利于党员参加活动、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党组织发挥作用、有利于党同群众联系的原则,把党员数在50人以上、产业特色明显、条件成熟的103个村党支部升格为村党总支部。党总支下设各类党支部,党支部按产业发展模式、从业情况、地理区域分类设置,构建“乡(镇)党委—村党总支—各类党支部—党小组—党员”管理结构,形成“直管、协管”的网络式组织设置模式,实现了农村党组织设置与领导农村科学发展手段和载体的无缝对接、深度融合。

二、横向联合,拓展党组织

昌宁县坚持“一村多策”组建党支部,认真做好5道“加法题”,即:“支部+产业”、“支部+协会”、“支部+合作社”、“支部+行业”、“支部+企业”。一是支部建在产业上。“围绕产业建支部、建好支部兴产业”,依托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建立产业党支部,组织带领党员群众发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全县共设立以烤烟、茶叶、香料烟、林果、蚕桑为主导产业党支部67个。卡斯镇龙洞村通过建立香料烟党支部,大力发展香料烟产业。2009年,全村发展香料烟5185亩,实现产值885万多元,户均收入8900多元。二是支部建在协会中。党支部与协会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全县组建了7个协会党支部,“支部”与“协会”优势互补,有效帮助解决了党员群众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筹措、信息不畅等个体难以解决的问题,有效提高农民的组织化和农业产业化程度。三是合作社里建支部。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龙头,把千家万户小生产组织起来应对千变万化大市场,成为昌宁县上下的普遍共识,烤烟专业合作业、泡核桃专业合作社应势而生。如何做强合作社这个农民致富龙头,保证合作社健康发展?昌宁县尝试“党支部+合作社”的组织模式,实现了党建和经济建设互促双赢的喜人局面。以泡核桃为例,目前,昌宁县建立下六甲、兴农金果、智源金果等15个泡核桃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实现产值达2.8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897元,打破了千家万户分散种植、单打独斗的生产经营格局,实现了核桃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群众都说:“合作社里建支部,小康路上迈大步。”四是支部建在企业里。“群众要致富,企业要带路”,昌宁县在8个村探索实行“支部+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既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又引导企业与农户有效对接,实现了发展经济与党的建设“双促”、企业和农户“双赢”。翁堵乡翁堵村党总支组建了雪兰茶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党组织在企业与群众之间牵线搭桥,公司引进台湾乌龙茶苗,无偿提供党员群众种植技术、农药、化肥,发展基地100多亩,群众高兴地说:“支部建在企业上,跟着他们一起干,不怕有风浪。”此外,在田园镇勐廷村还建立了行业党支部,使村内从事餐饮服务的迅速发展到60多户,40多户独具勐廷特色的“清真风味”已遍布县内,走向市外。党员马军祖说,“过去,我参加村党支部的活动不太多,一来因为自己经常外出做生意;二来因为支部议的话题大多数是种植、养殖方面的,总感觉自己也没多少话说。同在不同了,我们支部里的党员都是从事餐饮业的,大家在一起讨论的议题多集中在如何把勐廷的餐饮业做大做强、做出品牌的问题,支部里建立了定期的议事制度,每次我都赶回来参加。”

三、分类组织,优化党组织

在做好5道“加法题”的同时,昌宁县针对在产业优势不明显、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实施“一加四”模式。即村党总支下设:种植业党支部、加工(或运输)业党支部、外出农民工党支部和老年党支部。种植业党支部的党员主要向群众传授种植技术,帮助群众增产增收;加工(运输)业党支部的党员,主要在发展产业项目,拓展市场营销,带头致富、帮助群众致富上发挥示范作用;对于外出农民工党员,要求他们多学手艺、多收集致富信息,为乡亲们提供致富门路,在服务家乡发展上发挥出谋划作用;老年党员主要围绕乡风文明、民主监督、民事调解等方面发挥余热。通过一加四模式设置党组织,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了平台,涌现了一批引领农民致富、保障农民利益的先锋、倡导文明新风的先进典型,推动了和谐新农村建设。

四、上下配合,建强党组织

在支部班子配备中,重点选好配强村支部书记,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扩大视野,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努力选拔一批党性强,作风正,文化高,年纪轻,群众公认,勇于奉献,且有“双带”能力的党员担任。在审核过程中,县委组织部严格审批,对党组织设置不科学,人选素质不过硬的不予批准,确保调整后的村级党组织设置更加合理,班子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真正加强党组织对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同时,县财政分别安排支部书记每人每月50元岗位补贴、支部委员每人每月30元岗位补贴和每个支部每年1500元党建活动经费,同时,利用和修缮一师一校废弃教学点、烤房群、整村推进项目自然村活动场所等建立支部固定的活动场所207个,使调整后的每个支部都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启示】

昌宁县通过优化村级党组织设置,使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呈现出一派“心齐、气顺、劲足、实干”的新气象,村级经济社会发展也开始走向新的层次,村级党组织设置成效初显。一是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内在活力。通过调整村级党组织设置,实现了村级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化了班子结构,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增强。二是增强了村党组织的吸引力。党组织有优化设置,改变了活动内容,创新了活动方法,丰富了活动载体,党员参加组织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明显提高,党组织的吸引力明显增强,一大批农村优秀分子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三是提高了村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村党组织的合理设置,有效整合了农村资产资源,党组织积极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为农民致富拓宽门路、提供保障,解决了农民“单打独斗”难致富的问题。四是较好地解决了党员管理难的问题。通过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延伸了农村党组织的“触角”,把分散的党员重新组织了起来。五是实现了党组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村党组织充分发挥组织支持帮助的政治优势,广大党员充分整合自身拥有的信息、技术、资金等优势。实现了农村政治组织资源与经济组织资源的相融互动。

第五篇: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构建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新格局

中共慈溪市委组织部

2009年12月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科学合理设置党的基层组织是体现党的先进性,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当前,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如何让基层党组织设置更好地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实现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双赢,已经成为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创新突破的现实问题。

一、创新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的背景动因

改革开放以来,慈溪作为地处东南沿海的先发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市场化、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业发展产业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社会组织多样化、党员从业分散化等趋势日益明显,在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面前,传统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做一些调整和创新。

1、农业发展产业化对基层党组织设置提出了新挑战。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已由单一的种植业向农、副、工、贸等多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加快,块状经济发展迅猛,也涌现了一大批专业村、专业镇和新兴产业基地。一、二、三产业结构优化组合,使越来越多的党组织和党员突破了行政和组织的限制,并在产业链上扮演着不同角色,但由于受传统党组织建制的限制,目前还只能成为各个产业链条上的“散兵游勇”,很难有组织的发挥作用。同时,农业产业化的蓬勃发展突破了农副产品生产和经营的单位、部门、行业和所有制限制界限,要求广泛组织基层资源开展社会化大生产。而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小规模乡村组织及与之相伴的党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由于规模较小、发展空间狭窄,不但不能有效地组织较大规模的社会化大生产,反而在某些环节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这些迫切要求探索和改进基层党组织设置及其运行机制,使之与日益推进的产业化趋势相适应。

2、城乡发展一体化对基层党组织设置提出了新挑战。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工业化与非农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慈溪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6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从城市化发展阶段来看,慈溪已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城乡交融阶段,迫切要求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城乡统筹的党组织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托。但传统基层党组织总体按行政区划或地域关系设置,并以严格的行政隶属关系纳入各自管辖范围。这种城市、农村、企事业单位相互分割的城乡基层组织设置模式,制约了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不适应城乡一体化党建发展的内在要求。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打破地域界限、条块分割、建制束缚和行政壁垒,构建广泛覆盖城乡、直接服务发展的新型党组织体系。

3、社会组织多样化对基层党组织设置提出了新挑战。随着产业发展多元化,社会利益关系开始多向延伸,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日益明显,新兴产业迅速发展,跨地区、跨行业多种形式的生产联合或经营联合不断涌现,出现了基地、大户、联合体、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个体私营企业等不同类型的经济实体,催生了新经济、新社会组织等党建工作新领域,为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支部建在哪里”的新课题。传统基层党组织只以行政单位为唯一设

置单元,导致党组织工作无法延伸到新的党建领域,两新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较低,限制了党组织在基层的影响力。据查,2008年底,我市共有非公企业12568个,单建或联建党组织的1373家,仅占总数的10.9%;社会团体188个,单建或联建党组织的8个,仅占总数的4.2%;民办非企业单位346家,单建或联建党组织的25家,仅占总数的7.2%。如何将党的影响和作用有效地渗透到新的经济社会组织中去,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4、党员从业多元化对基层党组织设置提出了新挑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明显地发挥基础性和主导型作用,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配置实现了以市场方式为主。传统的经济模式、社会秩序出现的裂痕、瓦解、重构,人民的观念、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随之发生的变化,必然导致党员分布的分散性、流动性,从业结构和社会身份的多元化、多样化。传统的以行政单位为依据设置党组织,对每个党员依托相应固定单位加以“静态管理”的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致使“隐形党员”、“口袋党员”大量涌现。同时。随着党员个性化发展日益明显,从业岗位发生诸多变化,党员先进性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掌握特定的专业技术外,还有各自的利益需求,传统单一按区域设置党支部把不同志趣和需求的党员编在一块,无法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党员的合理需求,客观上限制了党员个性化发展,党员的专业特长难以充分展现。这一切都迫切需要从实际出发对基层党组织现行的设置方式进行调整和创新。

二、创新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应把握的原则

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的调整创新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四项原则:

一是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的原则。党组织设置方式的调整和改进是为了加强而不是削弱党的领导。要从有利于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有利于党组织开展活动、有利于党员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员的从业结构、流动状况、村情民意,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消除盲区等基本要求来进行。力求通过调整,建立一个能覆盖各个区域、每一个党员的较为完善的党组织和党员管理体系,以有效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从而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城乡基层的全面贯彻执行。

二是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原则。党组织设置创新的根本动因源自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种创新并不是对传统组织设置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要调整,必须因时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不能超越一定时期当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必须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循序渐进;必须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思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服从和服务于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努力寻求组织设置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最佳结合点。从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生产力布局合理化、区域化出发,根据经济结构、经济组织形式的调整与变革,适时合理地调整和改进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坚决防止和反对搞形式主义。

三是有利于密切党员群众联系的原则。基层党组织处在党的组织的最基层,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重任。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基础性环节,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的创新必须以有利于加强党同农民群众血肉联系为立足点,贯彻执行好党的群众路线,做好对基层广大党员群众的组

织、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并深入其中了解社情民意,善于汲取群众的智慧,以确定出为最广大党员群众所支持所赞同,能够密切联系广大党员群众,密切联结党心与民心的最佳调整方案,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四是有利于工作稳步推进的原则。要根据党员队伍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党建工作基础等客观条件,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对基层党组织进行完善,该新建的新建,该整合的整合,该调整的调整,既不能使党组织设置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不能不顾客观需要盲目设置党组织。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平衡状况,允许多种结构、多种模式的党组织并存和发展,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稳步推进实施。

三、创新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的主要设想

创新城乡党组织设置,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打破传统地域界限和单一的垂直体系,在坚持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密切党员群众联系的原则下,按照就近、方便、有利于管理和服务的要求,建立以经济关系和社会联系为纽带,以各种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为依托,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结合、全面覆盖的新型网络系统,实现组织功能提升、党员作用发挥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具体可采取以下几种党组织设置模式:

一是打破区域联合建。适应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和农业工业化的发展趋势,打破区域界限,利用现有城乡基层党组织之间在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的互补性,建立村与村、村与企、村与居、村与机之间联合党组织,实现以强带弱、以工带农、村社联管、城乡共建,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全面协商发展。(1)村村联建。以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共同富裕为目标,针对有些相邻村发展不平衡,彼此有较强互补性的特点,因势利导,实行村村联建,建立党委(总支),以经济强村党组织的负责人担任党委(总支),或乡镇党委下派乡镇干部担任书记,逐步形成与乡镇行政区域扩大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中心村党组织设置形式,在组织上实行统一领导,以建立稳定的互利和帮扶关系,形成以强带弱共同富裕的新格局。要注意及时对符合条件的中心村党组织提升设置规格,以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更好发展。(2)村企联建。针对村镇企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行政村多数党员及青年进入村镇企业工作的实际,以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共同发展为目标,突破行业界限,将村镇骨干企业与行政村通过村企联合建立党组织的形式联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村企联建党组织,一般由企业党员负责人兼任党组织书记,统一领导企、村工作。(3)村居联建。由城镇近郊村与社区共同建立党组织,成立党委或党总支,统一领导村、居工作,着力解决城镇推进过程中,农村逐渐成为城区,而村党组织的社区管理工作还相对薄弱这一问题,通过村居联建,切实加强社区管理。村居联建原则上以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担任新的党组织书记,或由镇(街道)党(工)委下派机关干部担任书记。(4)村机联建。发挥党政部门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探索推行“党群部门联软村、政法部门联乱村、经济部门联穷村、涉农部门联专业村”的“村机联建”方式,鼓励和引导一些产业特色明显的村党组织与有关机关事业单位的党组织共结共建,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科技链”、“产业链”、“信息链”和“服务链”等永续链条,实现机关部门工作与乡镇工作的有机衔接和机关部门党建目标与乡镇党建目标的最终统一。

二是突出产业整合建。适应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各种行业协会大量涌现的新情况,按照“有所依托、就近就便、发挥优势、服务经济”的原则,将分散在不同行业的党员,实现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把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到产业化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使党的活动延伸到农业产业化的每一个角落。具体可采取“五个依托”的办法:一是以行业协会、专业经济合作社为依托,把一定范围内从事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商贸等行业的会员党员组织起来,建立党组织,提高行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化程度;二是以农业产业链条中的龙头企业为依托,联合产业链中的其他不同单位组建党组织,发挥企业在资金、人才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共同发展;三是以产业化的工业园区、示范服务基地为依托,园区、基地范围内的各单位共建联合党组织,发挥示园区、示范基地带动力大、辐射面广的优势,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发展新产业;四以产业化经营市场为依托,市场链接的有关单位联合组建党组织,提高市场管理水平;五是以涉农站所(如农技站、林业站、兽医站等)或经营服务公司为依托,服务范围内的有关单位联合组建党组织,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增强乡镇站所或经营服务公司服务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产业党组织建立后,要处理好与村级党组织的关系,双方要在乡镇党委统一领导下,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壮大。

三是拓展覆盖延伸建。适应经济社会组织多样化的趋势,对新分化、新出现的各类新经济和社会组织,及时跟进党的工作,按照“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健全一个、巩固一个”的办法,在其中适时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促进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双加强。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从组织规模、党员人数、构成差别的实际出发,采取“建、挂、联、调”四种形式,从动态上寻求党的组织设置的最佳切入点。建,即对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单位,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党组织;挂,即对规模较小、仅有个别党员的单位,把党员挂靠到附近单位的党支部,让其过正常组织生活;联,即对同一区域内暂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但行业、产业相同或相近的几个单位,将其联合起来组建党组织,如采用“支部+协会”模式或组建“产业党支部”;调,即对属于整体转变原单位性质的新社会组织或新经济组织,在原有基础上相应调整和完善党组织设置,保持党建工作的连续性。对组建党组织条件不成熟的单位,可先建立工会和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以群团组织建设促党建。同时,要顺应城市人口加快集聚的形势,将党组织延伸到社区楼院,依托相对集中的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以及社区为基本单位建立党组织,如楼道支部、专业市场支部、商会支部、离退休支部、再就业支部、商场支部、流动支部等。对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新建立的居委会及改组后的集体股份合作公司党组织,可以按照独立分设、联合交叉,居委会、集体股份合作公司统一成立党支部模式建立党组织。四是加强管理流动建。适应党员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益广泛和频繁的趋势,按照“管住、管好、管活”的要求,着力构建“双向联系、双向沟通、双向管理”的流动党员管理体系,及时将流动党员编入相应的基层党组织,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对外来流动党员,就业单位有党组织的,编入其就业单位党组织;就业单位没有党组织的,就近就便编入所在村(社区)党组织或其他单位党组织;在外来流动党员较为集中的村(社区)、项目工地、商务楼宇和集贸市场等,可单独建立外来流动党员党组织。对与外出流动党员,由乡镇党委负责在外出流动党员的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党组织,或依托异地商会组建党组织,切实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使他们“离乡不离家”。在建立实体党组织的基础上,对少数特别分散、但具备技术条件的流动党员,可探索在网络上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通过建立电子档案,开设网上党员教育、视频组织生活会等,使外出流动党员突破时空限制,及时参加组织活动。

五是双重设置开放建。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党员管理难、党组织活动开展难、党员过组织生活难等问题,可探索建立党组织双重设置模式。即依照“大党建”观念,根据党员同时具备企业人、单位人、农村(社区)居民、中介组织成员等多种角色并存的现实,以及党员流动性日益趋强的态势和特点,突破一个党员编入一个支部的局限,探索实行主要工作、生

活地固定党组织设置与次要工作、生活地临时党组织的双重设置模式,建立对双重身份党员实行双重管理的机制。如,对在职党员,实行工作单位党组织管理为主,所在社区党组织管理为辅,要求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试行以社区为单位,成立能发挥在职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作用的社区在职党员联络会,并依托联络会建立临时党支部,由全体在职党员选举产生联络会长、临时党支部书记;根据居住相邻或选择公益岗相同原则,在联络会下设若干联络小组,并依托联络小组建立临时党小组。临时党支部和党小组接受所住社区党组织的管理。对农村、社区不便迁移组织关系的外出流动党员,试行以居住地党组织管理为主、工作地党组织管理为辅,借鉴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的做法,推行工作地、居住地分开的双重身份的流动党员到工作单位党组织或上级主管单位党组织报到制度,并根据地域相邻和行业相近的原则成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接受工作地党组织管理。

六是完善功能分类建。党小组是基层党组织的“细胞”,是党员参与党内活动、发挥党员作用的基本单位。要适应党员职责多样化、从业结构多元化和党员作用个性化日益明显的趋势,打破原有按自然村、村民小组设置党小组的单一形式,按照社会工作需要与党员特征相结合、党员自愿选择与党组织指定相结合、党小组具体职责与个性特长相结合、党员管理量才归位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要求,灵活设置党小组,形成专业技术互补、年龄结构互补、文化层次互补、思维观念互补的新的聚合。一是根据党员的职业分类,把农村中在同一产业从事相似工作的党员集中起来建立党小组,如建立工业、农业、建筑、第三产业等党小组;二是根据党员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特点,设置不同责任岗位,把在同一岗位的党员集中在一个党小组,如设置政策宣传、科技示范、市场信息、治安调解、参谋顾问等党小组;三是以年龄结构来分层设置,建立青年、中青年、老年党小组等。以上几种党小组设置形式,应从行政村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综合运用,使党小组的设置科学、合理。

下载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政治保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政治保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