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渭南市临渭区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19-05-12 16:49: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9年渭南市临渭区政府工作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9年渭南市临渭区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篇:2009年渭南市临渭区政府工作报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渭南市临渭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安申生2008年工作回顾

区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以来,区人大常委会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区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紧扣中心,服务大局,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依法治区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一年来,共召开常委会会议7次,作出决议、决定11项,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18项,开展执法检查和专题视察24次;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8人,其中任命27人、免职11人。

——站位全局,紧扣中心,全力议大事、谋发展。

一年来,区人大常委会认真按照区委实施工业强区和项目带动战略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全区三项重点工作,不断强化监督审议力度,努力增强监督实际效果,全力保障和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围绕中心,依法审议决定重大事项。依照法定程序,常委会认真听取和审议了区人民政府关于2008年上半年全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区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2007年度区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审查批准了2007年区级财政决算。对区政府提请调整2008年财政预算意见的报告认真审查,做出了批准决定。常委会审议认为,区政府在去年国内自然灾害频发、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积极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全力争取项目资金,确保了全区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保持了全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同时指出,要针对宏观政策的新变化,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不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努力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的顺利执行和实施。突出重点,强化对重点项目建设的审议监督。重点项目建设是实施工业强区和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载体。一年来,常委会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关注重点,组织人大代表对列入年度计划的全区重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调研视察。认真听取和审议了区政府关于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的专题报告,建议区政府以渭北产业园建设为中心,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一批附加值高、关联度大、科技含量多的项目落户园区。去年以来,区政府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增加投入的有利时机,策划、包装和申报了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为确保今年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抓住关键,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工程建设。“一村一品”工程建设是全区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关键。去年,常委会组织视察组,围绕全区红提葡萄等7个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认真调研视察,向区政府提出了扩大规模、提高品质、宣传品牌和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6项建议;曹淑萍、高浪子等11名代表还联名向全区所有农村代表发出了带头发展“一村一品”的《倡议书》。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区111个示范村和116个推进村特色产业规模快速扩张,32个村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认真调研,努力促进城市服务业发展。现代城市服务业是全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去年,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对全区城市现代服务业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调研中感到,近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城市服务业发展,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得力,起步良好,先后将38个服务业项目列为区级服务业重点项目,22个城市服务业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2.5亿元,我区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和基础优势得以充分利用和发挥。同时建议区政府要积极争取服务业发展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落实服务业发展责任,确保全年城市服务业发展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关注民生,强化监督,着力保稳定、促和谐。

过去一年,常委会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热难点问题作为工作重点,认真调查研究,依法进行监督,推动了全区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关注民生,切实关心弱势群体生活。常委会围绕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生产生活、基层群众子女上学等问题,组织代表深入两塬和渭北实地调查了解了全区农村低保制度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情况,向区政府提出意见建议,促进了这些惠民政策在我区的较好贯彻落实。西庆屯防汛应急避险工程是我区去年确定的一项重点民生工程,常委会去年3月专门组织对该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并提出要确保工程资金及时到位,严把工程质量关,尽快落实各项配套设施,确保工程按时顺利完工。目前,11栋西庆屯应急避险居住楼工程已全部竣工。

反映民意,积极解决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强以通村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区新农村建设的两项工作重点。常委会在去年初就将这两项工作列入工作要点,10月下旬又组织代表对这两项工作专门进行了视察。指出了工程监管、路肩培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村镇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和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加快村巷道路硬化的建议,为加快全区新农村建设明确了目标任务。常委会还专题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等工作进行了调研视察,进一步活跃了农村基层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常委会高度重视抗震救灾工作,“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常委会及时听取了区政府关于全区抗震救灾工作情况的报告,区政府根据委员们建议,及时排查区内灾情,积极组织向灾区捐赠款物,加大对抗震救灾英雄模范人物的宣传力度,有力地激发了全区上下发扬抗震救灾精神、努力干好本职工作的热情,凝聚了人心,促进了工作。

维护民权,不断强化法律和司法监督。常委会坚持把加强法律监督作为推进依法治区进程的重要环节,积极探索有效途径,不断加大监督力度,努力保证法律法规在我区的贯彻实施。

大力开展法律普及。为了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常委会组织听取了区政府关于“五·五”普法工作汇报,充分肯定了“五·五”普法工作以来的工作成绩,同时指出了法律宣传不够深入、法律服务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引起了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司法部门迅速成立了全省首家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加大了对非法法律服务市场的整顿力度,全区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法律服务市场进一步净化。还组织代表认真检查了我区《林业法》的实施情况,提出了扩大我区核桃产业规模、加大林业项目争取力度、加快南塬绿化步伐等建议。

努力促进司法公正。案件审理的效率和质量决定着人民法院的整体工作水平。去年上半年,常委会专题听取了区人民法院关于案件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组织对区人民法院案件审理工作进行了视察检查。区人民法院以“公正与效率”为目标,建立制度,完善机制,在全系统开展了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大大提高了案件审判效率。下半年,又组织对区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进行了视察检查,促使区人民检察院进一步发挥检察预防职能,建立科学合理的个案预防机制,积极开展重点工程项目预防,有效预防了职务犯罪,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多年来,区人大常委会始终把促进和维护全区社会稳定作为自身工作的一项主要责任。针对农村当前各类矛盾纠纷日益增多、青少年犯罪和盗窃家畜案件多发的现状,去年下半年,常委会组织代表对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情况进行了视察检查。促使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农村社会治安防范能力,有力地打击了盗窃家畜、农村黑恶势力等违法犯罪活动,促进了全区农村社会稳定。

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常委会坚持把做好信访工作作为广开言路、畅通民情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领导分工负责制,进一步明确交办、转办和督办的工作程序。对上级批转件和重点信访件坚持认真审核,跟踪督办,实实在在帮群众排忧解难。一年来,共接待群众来信

来访149件(次),有143件得到纠正和解决,办结率96.5%;其中市人大立案3件、报结3件。

——加强培训,完善制度,致力提素质、履职能。

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代表履职意识。常委会采取印发资料、专题培训、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和参加调研视察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人大代表基本素质,增强代表履职意识。去年年初,专门组织编印了《人大代表履职必读》300册,印发每位代表人手一册;先后组织了2次代表集中培训,共培训基层代表210人次;建立了代表列席常委会和参与调研视察制度,全年共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63人次,参与视察95人次。

开展评议,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为了进一步优化和改善以渭北产业园为重点的区内投资环境,从去年3月起,常委会组织60名省、市、区人大代表和企业界代表对我区10个行政执法双管部门的优化投资环境工作进行了评议,评议经过宣传动员、自查自纠、视察调研、评议测评和整改提高五个阶段,最后由代表直接投票评出了地税临渭分局、国土临渭分局、公安临渭分局和国税临渭分局等四个“2008年度评议行政执法部门优化投资环境满意单位”。通过评议活动的开展,被评议部门的投资环境意识、为民服务意识、依法行政意识、接受监督意识进一步增强;行政执法水平有了提高,工作作风明显转变;人大代表在人代会闭会期间的作用得以较好发挥,一些投资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全区的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完善制度,加强乡镇街道人大工作。常委会始终保持与乡镇、街道人大的紧密联系,及时通报工作动态,并通过执法检查、视察评议、调研座谈等多种形式,努力构建区乡人大互动的工作机制。去年以来,先后举办了乡镇街道人大干部培训班,提高了基层人大干部的工作能力;开展了乡镇街道人大工作调研,形成了高质量调研报告,被省、市人大采纳;在全区区级代表中开展了“争先创优”活动,激发了代表的工作热情;建立了区十六届人大常委会领导包片联办指导人大工作和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区人大代表制度,常委会领导多次走访看望人大代表,对代表反映的意见建议及时向区政府作了反馈。

加大力度,认真抓好代表建议的督办工作。加强对代表议案建议的督办一直是常委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区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常委会逐件分析研究,会同区政府召开交办、督办会议,由各工委分工对口跟踪督办,确保办理质量。区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共收到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30条,目前已全部答复、落实。11月初专门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对一些重点建议办理结果进行了视察,代表对办理结果都比较满意,有关办理情况的报告在本次会议已印发各位代表。

去年,常委会还积极配合省、市人大做好了对《劳动合同法》的贯彻落实、工业园区和社区建设等情况的视察检查工作。

——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合力树形象、抓落实。

以提高人大机关整体效能为目标,切实加强人大常委会自身建设。一是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常委会坚持“依法建制、以制履权”的工作思路,不断规范和完善常委会工作运行机制。结合实际健全完善了学习培训、调查研究、干部管理等制度,促进了机关内部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切实促进作风转变。结合去年年初机关作风整顿,在机关全体干部中积极开展了“创建民意和谐文明新机关”活动,人大机关形象得到提升;按照区委安排,认真开展了“三学、三改、三树立”干部作风专题教育整顿活动,提高了机关干部综合素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组织机关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全会《决定》,积极深入包联乡村宣讲全会精神,共走访调查农户520户,印发《宣传要点》5000份,提各类建议46条。三是积极开展扶贫帮困。充分发挥“送技术、兴产业、促增收”扶贫活动牵头单位作用,督促包联桥南镇的各单位扎实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区人大机关为包联的桥南镇清水河村争取了修路资金,硬化村道2.5公里。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和“献爱心、送温暖”捐赠活动,全体机关干部职工

共缴纳“特殊党费”1.85万元、捐款4300元、捐献衣被58件。四是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及时向老干部传阅相关文件,组织老干部视察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老干部作用。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区人大常委会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一府两院”的密切配合下,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各级人大代表的辛勤努力下,在乡镇街道人大的大力支持下,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在此,我代表区人大常委会,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审议决定重大事项方面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监督工作的方式还应进一步创新,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的方法仍需进一步完善,常委会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区人大常委会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采取措施,努力加以改进。

第二篇:2010年临渭区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全区经济形势最为复杂、发展最为困难、任务最为艰巨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开区管理体制调整、城市建设管理职责下移等严峻挑战,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主线,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扎实推进城市建设管理、“一村一品”工程、园区建设及民生工程等重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速加快、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良好态势。

经济快速增长。全年辖区生产总值完成102亿元,增长15.5%;财政总收入达到7.3亿元,增长21%,区级财政收入达到1.33亿元,增长21%,财政支出达到11.7亿元,增长40.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8.2亿元,增长1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07元,增长24.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36元,增长18.6%。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2009年是我区实施项目最多、配合中省市项目任务最重、项目推进难度最大、项目建设成效最好的一年。22个区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7.74亿元,占计划的112.3%;12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86亿元,占计划的117.7%。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机遇,争取到位中省投资项目152个3.5亿元,增长29%;招商引进项目34个,合同引资42.7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4.23亿元,增长56.54%。

城市建设管理全面加强。积极承接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城市建设管理新职能,着力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工作格局。围绕“一城双创”目标,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投资3000余万元完善环卫基础设施,保洁区域实现全覆盖,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生活垃圾实现定时收集、日产日清。市容管理日趋规范,依法拆除违规建房2万余平方米,16个城中村86个村民小组、51个社区和“六小”门店基本达标,创国卫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鉴定。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全面启动,拆除改造燃煤锅炉239台,削减化学需氧量3500吨、二氧化硫30吨,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至0.98T标煤。城市建设以征地拆迁安置和环境保障为重点,完成城区绿化项目租地3100余亩,配合滨河大道、郑西客运渭南北站广场、西潼高速改扩建、渭蒲高速公路、310国道城区段改线、信达广场、火车站新货运场、朝阳公园、市体育中心、西气东输二线东段、750KV变电站等20多个重点项目及胜利大街、杜化路等市政重点工程建设,累计征地9184亩,拆迁29.8万平方米。加快推进旧城和城中村改造,编制完成城中村改造总体规划,车雷村、李家堡村等5个城中村修建性详规和改造方案通过评审,员张村四组等4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启动实施,许村安置小区、滨河大道安置小区建设进展顺利,城市东入口区域改造项目完成前期准备工作。积极促进城市服务业发展,18个集贸市场规范达标,乐天聚生态酒店、海星花园商业步行街等17个服务业项目建成运营,成功举办了渭南首届啤酒节,城市品位和形象有了新提高。

工业经济实现逆势增长。建立了工业经济保增长协调指挥中心,制定和实施应对金融危机13项措施,帮助18户企业争取流动资金贷款贴息725万元,协调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贷款8260万元,查处干扰企业生产问题4起。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1户,新增15户,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62.04亿元,增长16.68%,实现销售产值58.62亿元,增长15.56%,产销率达到94.49%。全年新增非公有制企业895户,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38.1亿元。

农业经济效益快速提升。实施促进农民增收六大工程,深入开展“多乡创一业、多村兴一品、多户成规模、户户有项目”活动,启动建设渭北葡萄产业园,培育形成“一村一品”示范村115个、推进村133个,葡萄新增2万亩,达到10万亩;冬枣新增1.5万亩,达到6.5万亩;核桃新增1万亩,达到6.5万亩;猕猴桃发展到1.3万亩;香菇新增200万袋,达到800万袋;生猪存栏达到38万头,奶牛存栏稳定在3万头,笼养鸡存栏达到305.5万只,种鸽发展到4.8万对,建成官路鸿福千头种猪繁育基地、燕氏禽业有限公司等规模养殖场45个,“双百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20元,高出全区平均水平984元。在南塬贫困地区深入开展“送技术、兴产业、促增收”活动,市区两级落实帮扶资金1000多万元,新建重点村15个,硬化道路30多公里,建成人饮工程13处,南塬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增长28%。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年改建区乡道路18.5公里,新修通村公路358.4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64处,惠及6.9万群众;新建农村沼气池2444口;治理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新建卫生示范集镇5个、示范村24个;实施渭河近堤绿化和渭北渠路绿化284公里,栽植树木26万株;南塬绿化栽植大规格苗木15万株,南塬绿色屏障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民生不断改善。全年实施民生工程项目51个,完成投资3.47亿元,区财政配套4053万元。向农民发放各类补贴1.25亿元,向城乡低收入对象发放生活保障金7188.6万元,下拨救灾款1291万元,救助困难群众6.3万人次。投资320万元,完成官路敬老院扩建工程。免费为636名残疾人实施康复治疗,推荐安置298名残疾人就业。农村已婚育龄妇女健康检查惠及18.8万人,兑现计生奖励扶助259.5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4.73‰,符合政策生育率98.1%。向9.6万学生发放“两免一补”、寄宿学生生活费、高中贫困生补助等6930万元,“蛋奶工程”惠及56所农村义务教育段学校3万余名学生;下吉中学、铁路自立中学创建为省级标准化高中,高考各批次上线人数居全市第一;新建改造校舍9200平方米,农村寄宿制学校达到17个,渭南实验小学、实验初中建成招生,城区大班额问题基本解决。向1109名创业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034万元,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384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1%;累计输出务工人员19.6万人,年劳务收入15亿元,我区连续五年荣获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先进区称号。14.5万人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扩面2355人。投资499万元实施农民安居工程,347户农民住房困难问题得到解决,三张镇张毛村、大王乡陈坡村、桥南镇箭峪口村3个地质灾害区整村搬迁点基本建成。基本农田保护等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完成。全年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个、卫生服务站35所,495个行政村实现村村有标准化卫生室,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在全市率先完成乡镇卫生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万村千乡”工程建成农家店135个,家电下乡覆盖率达89%,发放补贴1157万元。新建农村社区8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1个、社区服务站24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个、农民体育健身项目24个,为19个村配发了文化器材,“村村通”广电工程解决了14470户群众看电视难问题;秦腔现代剧《桥弯弯月圆圆》获陕西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晋京演出圆满成功。“村财村用乡代管”制度全面推行,“小金库”治理取得实效,财政供养单位全部纳入会计集中核算,区级离休干部医疗费统筹标准提高到7000元,普九教育债务基本化解。大力推进金融合作,成立了2个小额贷款公司,组建了国有独资老城区改造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1.79亿元,增长30.89%,金融支持地方经济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出台并严格落实信访维稳、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办法,实行区级领导大接访、带案下访和包联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等制度,一大批信访突出问题得到妥善处理。打击“两抢一盗”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深入开展,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900起,摧毁犯罪团伙65个。开展集中打击传销专项行动15次,清查取缔传销窝点316个,遣散传销人员4600余人,抓获传销头目47人,传销活动基本清除。经常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隐患专项治理活动,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先后成立了全国首支专业法律服务工作队、全省首个流动党员维权服务中心、全市首家律师顾问团,依法治区水平跃上新台阶。

统计、审计、农机、移民、物价、养老、双拥、民族宗教、档案、地方志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一年,困难前所未有,压力空前巨大,取得这样的成绩极为不易。这是区委统揽全局、四大班子齐心协力、共同推动的结果,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结果,是全区上下和中省市驻区单位通力协作、真抓实干的结果。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鼎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我区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经济增速还不够快,人均水平在关中—天水经济区22个市辖区中处在中游偏下水平;城市基础工作薄弱,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城市服务业发展滞后,城市经济的活跃性不强;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偏低,提速进位难度较大;信访稳定、安全生产和平安建设形势非常严峻;政府自身建设特别是效能建设和廉政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要采取根本性和长效性的措施,逐步予以破解。

二、2010年面临的形势和工作目标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起始之年。新的一年,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一是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今年还将有5885亿元的新增投资陆续下达,有利于我区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二是西部大开发新的10年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开始实施,我区被列为城乡统筹示范区,渭南在中部崛起规划中被列入秦晋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试验区,有利于我们争取更多的政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三是郑西客运高速专线、西安—大同高速铁路、宁西铁路复线、渭蒲高速公路、西潼高速改扩建等重大铁路、公路项目的建设,将使我区的交通优势、区位优势更具竞争力,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更为强劲。四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创业型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将推动渭南中心城市进入大建设、大发展新时期,城市建设势必成为带动我区加快发展的主引擎。我们必须抓住这些重大机遇,自加压力,乘势而上,努力开创临渭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按照区委确定的全区工作总体思路,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辖区生产总值达到120亿元以上,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3亿元,增长51.8%;区级财政收入达到1.53亿元,增长15%,力争达到1.65亿元,增长24%;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80亿元,增长28%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亿元,增长3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530元,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00元,增长1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确定上述目标,是综合考虑了发展的需要与可能后确定的,是通过我们自加压力、付出艰苦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

三、2010年的主要工作任务

围绕全年工作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实施城市带动战略,全面加强城市建设管理

把城市建设管理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重点改造城中村、加快开发老街区、大力发展服务业、全面建设宜居城的要求,全力推进城市大拆迁、大改造、大建设、大发展。

强力推进城市建设。今年市政府下达我区实施的城建项目24个,配合实施的城建项目53个;我区安排城建项目35个。坚持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以征地拆迁和环境保障为重点,全力配合市级重点城建项目建设;以旧城和城中村改造为重点,掀起城市大拆迁、大改造、大建设的新高潮。要着力推进十个重点项目建设:一是开工建设仓程路住宅小区一期工程,解决区乡干部教师住房问题;二是开工建设槐衙安置小区,妥善安置槐衙村拆迁户,统筹建设廉租房;三是加快信达综合项目区建设,实施杜桥办五里铺村一二组拆迁,确保大润发超市、城市运动广场等项目顺利建设,按期投入运营;四是采取行政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快速启动实施城市东入口区域改造项目,建设城东区宽畅亮丽的门户形象;五是启动实施双王办丰荫村拆迁工程,支持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六是10月底前建成许村安置小区,确保许村拆迁户年内住进新房;七是全力保障310国道城区段改线工程建设,年内实现全线通车;八是完成南塬绿化二期工程和城区绿化项目租地任务,为创建园林城市再添新绿;九是实施沋河水库除险加固项目,保障城市用水供给;十是全面推进旧城和城中村改造,力争年内编制完成所有城中村修建性详规和改造方案,每个办事处组织实施1—2个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项目,重点抓好车雷村城中村改造、员张村华山大街段改造、李家堡村渭花路两侧改造、老火车站区域改造等12个旧城和城中村改造项目,力争用3—5年时间完成所有城中村改造任务。

全面加强城市管理。坚持暗访常态化、考核标准化、评比制度化、监督社会化、管理规范化“五化”工作机制,对照创国卫标准,落实各项整改措施,切实解决环卫和市容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创新城市管理理念,强化市民参与意识,广泛宣传并推行城市管理投诉举报奖励办法,使市民成为城市管理的主人。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年内建成4座生活垃圾中转站、1座渗沥液处理场,完成30个环卫工人道班房、53个公厕新建改建任务。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重点抓好沋河水源地综合治理工程、城区燃煤锅炉拆除改造工程、秦岭北麓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等15项重点工程,力保省级考核验收达标。

加快发展城市服务业。研究制定城市服务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城市各区域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明确办事处发展服务业的责任目标和考核办法,协调推进一批服务业项目的实施,重点推进大润发超市、华阳时代购物广场、凌云宾馆及凤凰国际大酒店等项目,加快实施滨河农贸超级市场、古依市巷综合市场二期工程、城东交通服务中心、粮油批发市场二期工程、站北路综合市场等商贸项目,结合泰安雅荷小区、青中原小区等房地产项目的实施,催生一批休闲、娱乐、购物类服务业项目。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招引商业地产商、房产开发商、商业运营商参与城市开发建设,繁荣城市经济,提升城市品位。

(二)积极推进园区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按照分片布局、分类招商、分级管理、分步推进的思路,继续抓好园区建设,在土地利用规划调整、项目资金整合、基础设施建设、招商优惠政策等方面向园区倾斜,构筑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园区格局。

以打造陕西第一葡萄产业基地为目标,加快渭北葡萄产业园建设。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大发展、三年成规模”的思路,以下吉镇为中心,建设20万亩优质葡萄产业基地,沿双官路、渭阳路形成“十”字形绿色葡萄长廊,把园区建设成为集葡萄生产、加工、营销、采摘品尝、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风景区和关中最大的田园风光景观带。年内重点抓好十项工作:一是建设1000亩优质葡萄生产区;二是实施“四纵三横”园区道路建设项目;三是实施园区景观绿化及“两渠一沟”改造工程;四是实施园区节水灌溉工程;五是启动葡萄博览园、新品种展示园建设;六是启动设施葡萄生产和示范园建设;七是启动万吨果品储藏项目;八是启动葡萄美食一条街建设;九是策划举办渭南首届葡萄节活动;十是开展绿色果品申报认证,申报中国葡萄之乡称号。

在“一保障、两不变”基础上,大力支持渭南经开区发展。“一保障”即继续执行对渭南经开区失地农民的保障政策,落实失地农民的保障金;“两不变”即现行财税体制不变、统计口径不变。配合渭南经开区做好土地征用、拆迁工作,加强对经开区的社会事务管理。重点扶持发展农民创业示范园,用足用活就业扶持各项政策,引导和服务返乡农民工、创业者进入园区,创办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

支持生态物流产业园和建材产业园建设。支持向阳办规划和建设生态物流产业园,形成以崤山水泥、红旗水泥构件为龙头的水泥、水泥制品产业和仓储、配送、货运等物流产业,依托渭河、赤水河建设生态旅游和休闲养生区,依托现有农家乐建设渭南风土人情文化展示区。支持在闫村、三张地区发展建材产业园,积极招引环境污染小、资源浪费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建材企业入驻,逐步形成建材企业聚集区。

(三)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工程建设,努力促进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突出时令水果、设施蔬菜、城郊花卉和良种畜禽四大产业类型,培育形成3—5个特色产业乡镇、135个“一村一品”示范村、150个“一村一品”推进村。重点发展十项规模产业:一是围绕建设100万头生猪基地,生猪存栏扩大到50万头;二是围绕建设15万只奶山羊基地,奶山羊存栏扩大到8.5万只;三是围绕建设10万对种鸽基地,种鸽存栏扩大到8万对;四是围绕建设5万头奶牛基地,奶牛存栏扩大到3.1万头;五是围绕建设400万只笼养鸡基地,笼养鸡存栏扩大到350万只;六是围绕建设20万亩葡萄基地,葡萄面积扩大到12万亩;七是围绕建设15万亩核桃基地,紧抓列入省级核桃产业重点区机遇,核桃面积扩大到8万亩;八是围绕建设6万亩猕猴桃基地,猕猴桃面积扩大到2万亩;九是围绕建设6万亩冬枣基地,主抓设施冬枣发展,年内设施冬枣面积力争突破5000亩;十是围绕建设1000万袋香菇基地,香菇达到1000万袋。顺应城市花卉消费需求上升的趋势,积极扶持发展花卉产业,在渭河沿岸规划建设1000亩以上的花卉产业区。紧抓列入全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建设基地区机遇,鼓励扶持辛市镇、官底镇、官路镇、凭信乡、龙背乡等有基础的乡镇扩大设施蔬菜规模,年内新发展设施蔬菜1.5万亩,新建日光温室1000亩,高效设施蔬菜示范园1个,省级蔬菜专业化育苗站6个。

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龙头带动,重点扶持雨润食品、路易食品、天津亚亿、燕氏禽业、绿洁农业、鸿福种猪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规模养殖场发展,在项目资金安排、技术指导服务上予以支持,促其扩规模、上水平。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专家及技术人员包产业、联乡镇、帮百户、带千家活动,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激发农民致富热情。大力扶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引领农民走向市场。加大“渭乐天”、“长寿塬”等现有特色品牌的包装和宣传,年内完成葡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核桃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提升我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

着力推进南塬扶贫开发。坚持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技术扶贫、政策扶贫相结合,认真落实南塬扶贫开发规划。充分发挥省级“两联一包”部门和市区两级包联部门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塬区群众脱贫致富创造条件。持续开展“送技术、兴产业、促增收”活动,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致富产业,突出发展壮大核桃、苹果、猕猴桃、香菇及畜牧业等主导产业,力促南塬地区在3—5年内改变落后面貌。

(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力促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

狠抓重点项目建设。今年安排区级重点项目20个,总投资37.1亿元,投资18.2亿元,其中续建项目6个,新开工项目14个;安排重点前期项目17个,总投资39.8亿元。坚持实行周督查、月通报和重点项目区级领导包联、部门领导包抓、纪检监察部门包督制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投资4.9亿元,完成世行安全饮水与环境卫生等7个农林水项目;投资9060万元,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3个社会事业及基础设施项目;投资17亿元,完成乐天聚住宅花园小区等6个城改重点项目;投资14.3亿元,完成陕西崤山水泥100万吨水泥粉磨站建设等4个商贸及产业类项目。全力配合做好郑西客运渭南北站广场、滨河大道、西安—大同高速铁路、宁西铁路复线、渭蒲高速公路、西潼高速改扩建、闫村110KV变电站、航天博物馆等中省市和驻地部队在辖区实施项目的征地拆迁和环境保障,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持续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认真研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积极搜索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信息,及时策划包装项目,扩大项目储备,增强项目对接的有效性。强化分级分类招商,围绕城市建设抓城改项目和服务业项目招商,围绕园区建设抓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招商。修订完善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招商引资的积极性。注重利用西洽会等招商引资平台,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力争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0亿元以上。及时通报国家政策信息,引导各乡镇办、各部门主动赴省进京跑项目、争资金,力争实际到位上级项目资金3亿元以上。重视投资环境建设,严厉打击干扰企业生产、阻挠项目建设、破坏投资发展环境的人和事,让企业安心生产,让客商安心投资。

(五)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加速城镇化进程

加快小城镇建设。抓住中省加大小城镇建设投资的机遇,以下吉镇等重点建制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年内完成各集镇建设规划的修编和完善。多渠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鼓励各建制镇通过争取关中百镇等项目、金融机构贷款、土地储备开发或通过出让公共设施冠名权、广告权等方式筹集资金,实施集镇道路整修、市场建设、供排水、垃圾填埋坑、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沿街商业门店开发,逐步改变集镇面貌。加强集镇建设管理,每个乡镇建立一支小城镇管理队伍,负责集镇规划建设管理,规范集镇摊点摆布;建立一支清扫保洁队伍,做到一日两扫、垃圾日产日清,保持集镇及国省道沿线干净整洁。继续开展卫生示范集镇、示范村创建活动,年内各建制镇达到卫生示范集镇标准,沿国省道沿线60%以上的村达到卫生示范村标准。加强乡镇机关建设,区财政列支一定资金,支持乡镇办修缮机关办公房屋;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支持建设小食堂、小浴室、小阅览室、小活动室、小电视室,改善乡镇机关干部生活条件。

繁荣小城镇经济。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城镇工业、商业开发和农业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促进集镇扩大规模。鼓励农民进入集镇发展二、三产业,大力开拓集镇市场,支持建设特色商业街、规范化农贸市场,逐步取消马路市场。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开展家电下乡等扩内需、促消费活动,对列入规划的商贸网点、连锁配送中心、直营店给予重点扶持,搞活集镇商业,提升城镇人气。

(六)深化各项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省市审批的机构改革方案,完成区政府机构改革任务。积极推进乡镇转变职能,创新工作方式,提高服务“三农”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极性。

着眼于增强财政保障能力,推进财政改革。建立财政增收激励机制,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工作及民生工程等重要领域的投入。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整合非税收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管,加快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加强各类政策性项目、资金的申报和计划衔接,争取更多的政策性资金。强化投融资平台建设,加强与金融机构交流合作,着力解决城市开发建设、园区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资金问题。以风险监管和规范经营为核心,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和风险评估,及时纠正和制止违规经营行为,确保小额贷款公司健康运行。

围绕激活国有集体企业活力,稳妥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以妥善安置职工为前提,重点推进商贸、供销系统企业及粮食附营企业改制,妥善解决区属企业、办属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引导改制企业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增强发展活力。加强对企业厂长经理和企业资产的监管,指导企业依法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大力支持青岛啤酒、新秦金属镁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主动帮助企业争政策、跑项目、解难题,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抓好渭北葡萄产业园土地流转试点,鼓励农户通过转包、转让、租赁、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以明晰产权为核心,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完成剩余19.8万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确农民经营主体地位,做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七)深入实施民生十大工程,构建平安和谐临渭

今年全区计划实施民生十大工程项目70个,总投资7.54亿元,投资7.33亿元。

教育发展工程。以创建教育强区为目标,推进各类教育科学健康发展,年内创建市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启动实施普及高中教育,力争两年内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年内完成4所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继续实施“蛋奶工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完善贫困大学生生源地贷款管理,提高农村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小学生均达到每天2元,初中生均达到每天3元。

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启动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工作,扶持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创办企业,引导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特色产业或外出创业致富,年内建成1个创业培训基地、3个创业孵化基地,培训1000名创业者,扶持800人创业,帮助5000人就业。实施零就业家庭援助行动,扩大小额贷款的扶助面和扶持额度,搞好就业援助培训。建成人力资源市场和渭南技工学校综合培训楼,完成人人技能培训5000人。全年新增公益性岗位2500个,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及时帮助务工者解决劳资纠纷。

公共卫生工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十项重点改革,启动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试点。加强全科乡村医生培养和管理,完善区级及以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基本医药和药品“三统一”制度。开工建设市第一医院门诊综合楼,新建32个规范化接种门诊、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农民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免费为全区65岁以上老人体检。实施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50万份以上。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建立以区为主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体制机制,建设下吉镇等6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落实计划生育五项奖扶补助、婚前免费体检等政策,大力实施优生促进、母亲健康、计生家庭创业三大工程,稳定低生育水平。

社会保障工程。年内将区属国有破产企业、困难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稳定在14.5万人,城镇从业人员养老保险扩面到20016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到1161元,提高城市低保标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693元提高到1196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提高20%。加快区中心敬老院建设,完成崇凝敬老院改扩建。将城市社区干部人均月工资提高到750元,环卫工人月工资提高到640元,规范村干部工资待遇标准,落实原民办教师、代课人员等群体养老补助政策。坚持为残疾人办好十件实事,动员全社会关心、帮助弱势群体。

住房保障工程。继续实施农民安居工程,帮助三张镇张毛村、大王乡陈坡村、桥南镇箭峪口村3个地质灾害区群众搬入新房,帮助30—5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改造危房。建设廉租住房7.9万平方米,解决1580户城镇居民住房困难问题。从1月1日起,将住房公积金财政补贴比例由10%提高到20%。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持续开展农村公路整修,年内改建瓜铁路等区乡道路20公里;投资2600万元,解决6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投资420万元,解决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运行问题;投资378万元,实施沋河支堤除险加固工程;积极实施渭北排碱沟修复工程,解决垃圾淤沟、排水不畅等问题;投资1081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4万亩;投资824万元,在8个乡镇25个村新建沼气池2000口;投资794万元,实施渭南源泉大型沼气工程和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示范工程;投资183.5万元,新造林2万亩;完成渭北渠路绿化160公里。

公益性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新建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8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个文化信息资源工程乡镇基层点,继续实施农村数字电影和塬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2000套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安装、50个村农家书屋图书音像制品配送和20个村文化器材配送。鼓励创作文化艺术精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让群众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新建1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21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改扩建胜利中街社区等6个社区服务站。充分发挥社区在城市开发、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社区的服务能力和地位。

扶贫开发和移民扶持工程。投资2984万元,建设21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完成4个村238户整村搬迁,在15个村实施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年内帮助1.2万低收入人口脱贫。发放移民后期直补2600余万元,完成5000人培训,投资435万元落实移民扶持项目,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平安建设工程。增强社会维稳力量,为城区六个街道办事处增配政法领导,每个乡镇配设兼职政法领导,为城区51个社区招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专干,新招公安巡特警队员200名。进一步夯实基层安全维稳责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完善“街道、社区、单位、农村”四张防控网络体系建设,持续开展信访稳定大排查、安全生产大检查、交通安全大整治、非法传销大清查、“两抢一盗”大打击活动,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各类问题的发生。深入开展“法治临渭”和规范化司法所创建活动,完成剩余9个司法所国债项目建设任务。健全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和区乡两级领导干部大接访、带案下访等长效机制,超前排查化解信访苗头,及时妥善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严把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质量关,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得安心。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及时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效能

坚持依法行政。树立敢为人先的胆略、开拓创新的意识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对外争机遇、争项目、争政策,对内比干劲、比作风、比实绩,做到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工作中不断有新突破。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注重民情民意调查,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评估、听证公示制度和政府规范性文件审查公布制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效能。

狠抓工作落实。坚持把抓落实作为贯穿全年工作的主线,紧紧围绕重点工作及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实行领导包抓促落实,把抓落实的责任落实到每一名领导身上;实行督查考核抓落实,通过周督查、月考评、年考核推进重点工作;实行观摩评比抓落实,完善考核评比奖惩办法,半年组织一次现场观摩,看新点、看增量、看现场、看实绩、看效果,评先排后、奖优罚劣;实行末位追究促落实,适度加压,排名末位实施责任追究。

强化廉洁从政。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教育和促进所有工作人员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正确行使手中权力。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规范和制约权力为核心,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和监察监督作用,在工程建设领域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对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等腐败易发关键环节以及重要部门和关键岗位的管理监督,防微杜渐,堵塞漏洞,提高监督的有效性和制衡力,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临渭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全区人民对我们充满期待。让我们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拼搏,奋勇争先,为打造经济强区、构建和谐临渭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2010年渭南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3月30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渭南市市长 徐新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任期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市三届一次人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坚持不懈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借助外力招商引资,激活内力全民创业,区域竞争力快速提升,人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全市生产总值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2009年达到655.5亿元,是2004年的2.43倍。人均GDP由4975元提高到12069元,年均增长1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84元,分别较2004年净增7385元和1842元。财政总收入65.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8.25亿元,是2004年的3.34倍。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渭南已经跨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项目投资增势强劲。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持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建立月通报、季讲评、半年观摩、媒体公示制度,全力抓开工、促进度,建成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项目。五年累计实施重点项目339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87.28亿元,是“十五”期的3.6倍。2008年四季度以来,紧抓中央扩投资、保增长政策机遇,争取国家项目资金28.5亿元,相当于前三年的总和。紧盯东南沿海产业转移机遇,举全市之力招商引资,2009年实际到位资金165.2亿元,是2004年的5.75倍。郑西高铁建成通车,中联重科工程机械、拓日太阳城光伏等项目取得重大突破,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工业经济长足发展。认真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成为全社会共识。坚持以园区为平台,高起点编修发展规划,强势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项目与企业入园发展。全市工业园区建成面积发展到68平方公里,入园企业456户,实现产值381.75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4.82%,园区支撑起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坚持以优势支柱产业为重点,制定实施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全方位争取政策信贷支持,工业经济整体质量明显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419户,较五年前增加126户。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发展到91户,较五年前增加47户。金钼股份成功上市,龙钢集团成为全市第一家产值过百亿元企业。注重科技创新,发展高新企业,实施部省级科技项目230项,建成省级科技园区7个,获得专利授权670项,荣获国家及省名牌产品39个。非公经济长足发展,私营企业发展到6774家,较2004年增加793家,从业人员78万,较2004年增加16万人。下大气力“关小上大”,污染治理与节能减排顺利推进,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二氧化硫削减10.95%,化学需氧量削减8.72%。坚持把工业保增长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举措,加强运行分析,实施财政贴息,落实银企贷款,较好实现工业经济企稳回升、持续增长。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696.32亿元,实现增加值245.27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9.3%和17.6%。

城市建设取得突破。坚持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园林城市为载体,高质量修编中心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一河两岸、四大组团”的城市战略构架。坚持“大水、大绿、大空间”的生态人文理念,创新城市经营模式,加强金融合作开发,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新建改建城市道路35公里,完成旧城拆迁改造33万平米,建成区面积发展到40平方公里。310国道绕城北移,铁路老货运专线全面拆除,为城市建设腾出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建成渭南高中、实验初中和实验小学,城市品位不断提升。积极实施“大树进城”,开展“三拆植绿”,累计栽植大树40余万株,新增城市绿地5000多亩。仓程路、渭清路建成绿色长廊,南部台塬初现生态屏障。朝阳公园建成开放,湭河公园蓄水扩绿,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新场所。中心城市跻身“省级卫生城市”,创国卫顺利通过省级考核鉴定。县城创卫蓬勃开展,合阳、韩城、大荔、华县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县城”。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7%,较2004年提高6个百分点。

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坚持以“一村一品”为载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农民增收“六大工程”,地膜玉米、设施蔬菜、有机果品、畜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特色农业不断壮大。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200万吨以上,2009年达到245.1万吨。发展春播地膜玉米95.7万亩,设施瓜菜67万亩,有机水果1.6万亩。建成养殖小区284个,规模养殖场1632个,畜禽存栏318万头(只),畜牧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5%,较2004年增加5.5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迅猛发展,规模以上涉农企业291家,其中52家被确定为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023个,参加农户16.58万户,农民从产业分工与协作中得到更多实惠。

第三产业全面提速。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突破口,积极引导县县办旅游。2009世界旅游日主会场活动成功举办,华山仙峪景区对外开放,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建成开园。仓颉碑林落成,洽川福山游客接待广场建成使用,富平陶艺村和韩城古城旅游开发取得新进展。全市旅游综合收入51.43亿元,是2004年的3.07倍。加快建设县城超市、农村“双百市场”和标准化农家店,认真落实工业品下乡优惠政策,累计发放家电、农机具购置补贴2.2亿元,拉动农村消费10亿元以上。积极发展房地产业,开工在建商品房210万平米,实际销售1.85万套,均较2004年增长两倍多。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连年保持全省最高增速,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金融业持续快速增长,期末存款余额847.23亿元,贷款余额386.38亿元,分别较2004年增长142%和60%,金融对区域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邮政、电信、移动、网络、保险、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等行业发展势头良好。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较好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100余所农村学校完成危房改造任务。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基本健全,建成一批县级医院门诊住院大楼和乡镇卫生院,市中心医院被命名为“三甲”医院。建成36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59个城市社区健身广场,完成11个县级文化馆和197个乡镇文化站建设任务,为1063个边远贫困山村通上广播电视。华阴老腔等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保护名录,华县皮影群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功举办两届全民运动会,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坚持从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入手,积极实施民生十大工程,有效解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困难,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全市新增就业2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住房公积金覆盖率达到91%,直接用于干部职工住房建设的资金达到3.23亿元。率先在全省实行经济适用住房货币化补贴,建成廉租住房7.3万平米,搬迁农村贫困人口2.66万人。城乡医保扩面提标,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全面落实,免费住院分娩和健康检查,让106万农村妇女充分享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关爱。实现城乡“两免一补”全覆盖,“蛋奶工程”惠及21.6万中小学生。累计投入21亿元,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受灾困难群众得到保障救助。发放移民直补资金8.5亿元。新建敬老院14所,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29.8%。坚持为残疾人每年办好十件实事,6万多残疾人享受到社会关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建户用沼气池4.5万口,发展节水灌溉89.41万亩,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33万公里,基本实现建制村村村通油路目标。率先在全省开通“三农快客”,12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46万困难群众彻底摆脱贫困。开通政府网站,设立市长信箱,建立重大事项报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强社会矛盾排查化解,认真办复群众来信来访。深入开展“平安渭南”创建活动,不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坚持以妥善安置职工为前提,以引进战略投资商为重点,基本完成32户工业企业改革改制任务。中联重科与新黄工战略重组,中十冶在高新区注册设立母体公司,成为企业脱困重生的典范。粮食企业改制基本完成,累计核销经营性债务7.13亿元。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农业税全部取消,发放粮食直补3.6亿元,化解“普九”债务2.85亿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初步形成新的投入、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看病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调整高新区和临渭区管辖区域,理顺经开区、卤阳湖等工业园区和华山景区的管理体制,促进了重点区域开发和重点产业发展。充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本,设立重点产业扶持基金,为财政引导投资开辟了新路径。公开拍卖城市天然气股权和加气站经营权,对南塬绿化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市场运作,企业经营,为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提供了用武之地。修订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开通客商投诉热线,投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连续荣获“浙商最佳投资城市”和“苏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称号。先后与省煤化集团及省级金融机构签定战略合作协议,鼓励支持城投公司发行企业债券,成功化解蒲城农信社经营风险,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称号。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成立城乡规划委员会,实行重大决策论证、重点项目会审、民生事项听证等制度,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积极办理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把竞争激励机制引入政府工作全过程,强化行政监察、审计和政务督查,建立问责问效问廉制度,各级干部干事创业激情迸发,争创一流蔚然成风。

国土资源、工商管理、司法行政、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地方志、电力、统计、物价、人防、气象、地震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老干部权益得到保护,国防动员、双拥共建成效显着。

各位代表,经过五年努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较快较好的时期。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各级各界的鼎力支持,得益于全市干部群众的奋力拼搏。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诚挚地向全市人民、驻渭单位、人民解放军、民兵预备役部队指战员和武警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过去的成绩有目共睹,进步令人鼓舞。但必须清醒看到,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快,依然是我们最大的实际。全市经济总量偏小,仅占到全省的8%,人均GDP只有全省的一半。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重化工占工业经济比重高达80%,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发展滞后,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短腿。工业化与城镇化“两张皮”,城镇化明显滞后,规划引领城市建设作用不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依然较低,部分群众家庭生活困难。安全生产和信访稳定压力较大,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和谐社会建设任务艰巨。投资与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工作效率、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设想

今后五年,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努力实现两者相互融合、良性互动、持续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我们面临难得机遇。全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调结构、转方式、扩内需、惠民生,已成为宏观政策基本取向,必然促进新一轮经济较快增长。西部大开发新10年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全面实施,国家支持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开展跨区域合作,必将对我们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加快,已经形成不甘落后、奋发有为的发展氛围。好中求快,能快尽快,日益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强烈期盼。只要我们顺应民心,凝聚民力,负重爬坡,奋力追赶,就一定能够不断缩小与全省的差距,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

五年后的渭南,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左右,人均GDP较2009年翻一番,达到4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增速保持20%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五年后的渭南,城市化水平显着提高。基本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县城为支撑的城镇体系,城镇化水平达到48%以上。渭南中心城市基本形成“一河两岸、四大组团”竞相发展格局,初步显现山水、生态、园林的滨河城市特色。县城框架拉大,基础设施完善,地域特色明显,集聚辐射功能全面提升。规模合理、功能完善、布局均衡的城镇群,成为农民转移就业的重要载体。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魅力城市群,将以全新的姿态,屹立在关中东部。

五年后的渭南,园区成为最富活力的增长极。园区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0%,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引擎。高新区、经开区和卤阳湖成为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的核心区块,主业突出、分工协作、链接紧密的县市工业园,成为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的集聚地,共同托起新型工业化的希望。

五年后的渭南,人民生活更加舒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劳动就业援助、社会保障救助和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完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公平正义主导社会价值取向,人民生活整体达到小康水平,向着富裕、幸福的目标阔步前进。

总结以往经验,把握未来形势,我们深切感到,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强市的目标,必须始终坚持以下重点:

一是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根本出路。必须确立绿色、低碳、循环新理念,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能源资源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轻工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努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绝不走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粗放式发展老路。

二是坚持把城镇化优先发展作为战略选择。必须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高城镇对产业、人口、资源等要素的集聚能力,做大中心城市,做强县城,发展重点镇,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

三是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重要抓手。必须以世界眼光、畅开胸怀,集聚资源,融入国内外大市场,加大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推进项目建设,促进域内投资高速增长,扩张总量,提升质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新跨越。

四是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必须把解放思想贯穿始终,创新发展理念,突破传统桎梏,改革一切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内引外联,积极扩大开放,开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五是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顺应人民群众的意愿和期望,始终不渝地把惠民富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敬畏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富裕人民,让渭南人民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舒心。

2010年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770亿元,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0亿元,增长69%;财政总收入76亿元,增长1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3亿元,增长17%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980元,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增长1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亿元,增长20%;万元GDP能耗下降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削减4.5%和4.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全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重视项目策划储备。牢固树立“经济工作项目化”的理念,紧贴中省产业发展政策趋向,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重点围绕优势支柱产业和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等领域,谋划一批符合产业调整政策、有利于争取国家支持的大项目,力争国债及国投项目大幅增加,确保项目资金总量增长30%以上。依托政府网站,搞好项目宣传,适时公布项目策划、储备与招商信息。市级财政列支2000万元,策划包装一批项目。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强化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确保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00亿元。加强与各类商会、华商机构、在外同乡会的联系,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招商引资机制。以承接东南沿海和港澳台产业转移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促进活动。精心组织国内主要展会的参展推介工作,大力开展全民招商,以企引企,以商招商,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实施180个市级重点项目,确保投资超过520亿元。加快推进渭北大型煤田和韩城煤层气勘探开发,积极实施韩城500万吨焦化等项目,加快煤电联营一体化和热电联产项目建设,促进能源资源产业提档升级,发展循环经济。完成西潼高速改扩建、渭蒲高速、沿黄公路等建设任务,力争罗韦高速开工建设,协调推进大西高铁等项目,有效改善全市交通基础条件。全面启动国家级智能电网蒲城试点项目,建成首座750千伏变电站。加快紫兆垃圾处理成套设备、蔡伦纸业、尾矿造纸等项目建设,不断优化投资结构。

重视解决项目难题。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加快用地申报,盘活闲置土地,为项目建设拓展空间。建立财政贴息、担保、参股等产业性投入机制,做实融资平台,撬动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投资发展优势项目。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政策措施,让农民真正成为项目建设的受益者、支持者。全面优化投资环境,建立“绿色通道”,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行为,严厉打击阻挠、干扰重点项目建设的违法犯罪,让渭南成为投资创业的乐园。

(二)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加快园区建设。坚持把园区作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重点考核。继续按照“一县一园、一园一业”的思路,完善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定位,引导园区朝着集群化、特色化和循环经济方向发展。举全市之力,推动高新区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推进经开区和卤阳湖快速发展。优先支持园区与县城快速通道项目,建设一批国家级示范基地。依托省上“13115”科技创新工程,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园区核心技术研发中心。加大力度引进高端人才,精心打造支撑创业创新的战略高地。市级财政列支6000万元,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扶持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入园发展。积极开展全民创业,年内至少新发展1000户私营企业。

提升产业层次。加快推进能源化工产业升级转化,大力发展载能工业和新型煤化工,开工建设蒲城68万吨烯烃等重大项目。加快拓日太阳城项目建设进度,力争威斯特多晶硅、超白玻璃等项目建成投产。积极引进飞机研发设计、制造维修、休闲体验等入驻卤阳湖,实现通航产业招商新突破。加快中联重科工程机械、国德电气、舜天能源等项目建设,推进装备制造工业上规模、上水平。制定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经开区环保产业园。加快食品、医药、纺织、花炮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积极发展轻工业和第三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年内,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户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82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90亿元,分别增长20%和17%。

推进节能减排。坚决关停小水泥、小造纸、小焦化等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新上“两高一资”项目。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思路,加快排污收费制度改革,确保县市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营,建设县市区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促进各类污染达标排放。加大龙门、大敷峪、桥山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整治,实施一批工业“三废”和尾矿综合利用项目,加快推进韩城、白水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实施“十大节能工程”,办好环保“十件大事”,加强秸杆禁烧工作,推广果畜沼一体化发展,努力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努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重视城市规划。按照“拓展发展空间、构建宜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要求,统筹做好市政建设、土地利用、环境整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空体系构建等工程的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规划编制,努力实现各类规划全覆盖。抓紧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真正让规划成为引导建设的龙头。着手开展城市发展创意研究,打造城市品牌,培育城市精神,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加快城市建设。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加快城市道路、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园林城市“三城同创”为载体,切实加快118个重点城建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投资73亿元以上。年内打通三贤路等7条城市“断头路”。开工建设东雷二期抽黄南干渠工程,实施韩城-渭南输气工程,把黄河水、煤层气早日引入中心城市。实施城市东大门、北大门和湭河两岸拆迁改造,全面启动“城中村”改造工程。继续推进“大树进城”,重点实施渭河近堤、310国道、渭清路南段和滨河大道绿化工程。以主要路段、楼体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市亮化工程,扮靓城市夜景。高度重视公益性社会事业,开工建设市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博物馆。抓住省上扶持县城建设的机遇,支持县市拉大县城框架,高标准布设城市地下管网,合理设置学校、医院、停车场等公益服务设施,重点建设好特色商业街、商住小区和专业市场,促进县城规模进一步扩张。加大县城创卫力度,力争年内实现省级卫生县城全覆盖。用足用活省上给予的政策和资金,切实加强重点镇建设,全面完成重点镇建设任务。

创新城市管理。鼓励支持区街办加大旧城拆迁力度,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最大限度地把城市环卫、综合执法等职权下放给基层。严格“五线”管制,实行规划前置审批,坚决制止沿街建筑挤路压线和乱搭乱建。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让社区成为广大市民的温馨家园。

(四)全面加强“三农”工作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按照“稳粮、优果、兴牧、扩菜”的思路,探索支农资金捆绑使用的新途径,扎实推进“一村一品”工程。财政列支2000万元,支持规模化养殖大县、养殖小区和养殖重点村建设。大力发展柿子、核桃、弥猴桃等经济林。以设施大棚为重点,落实补助资金,鼓励按揭帮扶,新增设施蔬菜3万亩以上。以地膜玉米为重点,推广先进技术,扩大优质专用粮面积。鼓励发展渔业养殖、苗木花卉和庭院经济,支持区域性特色产业扩规模、创品牌。

培育发展龙头企业。选定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财政贴息、项目支持等方式,鼓励引导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核心设备,扩大生产规模。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实施农产品质量认证,培育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鼓励龙头企业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通过租赁、转包、股份合作等形式,建设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基本农田,加快土地开发整理。实施抽黄大型灌区泵站改造,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重点解决40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2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平方公里。加快实施秦岭北麓迎坡面等重点区域绿化工程,新建、改建农村道路500公里。新建沼气池1.1万口。改造中低产田14万亩。完成400个村级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站建设。加大渭洛河流域综合治理力度,加强抗旱灌溉和渭北果区人工防雹增雨及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损失,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落实中省强农惠农政策,重点扶持秦岭北麓、渭北旱塬特色林果和畜牧养殖产业发展。积极实施“雨露”、“阳光”和现代农民教育工程,组织劳务输出,培训贫困劳动力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5万,力争有更多农民进城安家置业,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加大扶贫开发投入,新建扶贫重点村75个,搬迁贫困人口5385人,让农民群众都有一个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继续实施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加快改善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活条件。创新农村信用担保制度,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扶持引导农民投资创业、发家致富。

(五)积极扩大消费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制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招引战略投资伙伴,优先发展一批前途广阔、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开工建设瓮峪游客接待中心,建成华山论坛及生态广场,加快山上扩容设施建设,努力把华山打造成山水文化旅游的龙头。依托铁路、高速公路和重要的国省干道,开辟旅游线路,开发旅游产品,多角度培育山水人文、历史名胜、生态观光等不同风格的旅游内容,将域内景点串为一线。配套建设地方小吃、休闲娱乐、民俗演艺等服务设施,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格局。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度挖掘老腔、皮影、阿宫腔、陶艺等民俗文化内涵,建设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市直文化单位体制改革为契机,组建渭南演艺集团,编排精品剧目,宣传旅游,推介渭南。加强与周边城市开展旅游合作,精心办好第二届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事活动。统筹建设文体广电设施,活跃城乡生活,让老百姓唱起来、跳起来、乐起来。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建设秦东重要物流集散地为目标,加快潼关、经开区等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金融、研发、培训、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工业生产有机融合。着力发展壮大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培育健身、养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培育消费热点。放开搞活房地产市场,规范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用足用活房贷政策,鼓励市民按揭贷款购房。落实经济适用房货币化补贴政策,妥善解决县乡干部、农村教师和乡村医生住房问题。建设收购廉租住房43万平米,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20万平米。全面落实家电、汽车以旧换新和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激活城乡消费,让广大群众享受现代生活,得到更多实惠。

(六)推进改革创新

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实现药品统一价格、统一招标、统一配送。加快城镇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进城务工人员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统筹搞好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及其配套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扎实搞好工业企业和商贸流通体制改革,注意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决不让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受到影响。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全面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任务,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规范行政执法。创新绩效考核机制,建立重点工作月讲评和警示问责制度,促使各级干部在其位、谋其事、尽其责。

扩大对外开放。力争年内设立渭南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积极帮助有条件的企业申办进出口自营权,扩大出口份额。鼓励企业走出国门,推介优势产品,引进先进技术。广泛开展境外合作,积极发展涉外劳务。吸引外商在渭设立独资公司,参与发展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鼓励外资参与企业重组,引导域内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七)着力改善民生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和蛋奶工程。优化教育结构,整合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区域标准化高中,促进农村中小学合校并点。普及学前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支持高等教育,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加快职教园区建设,建成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一期工程,确保陕铁院等6所学校全面开工。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关爱留守儿童,让所有青少年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健康成长。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以建设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载体,全面落实中省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大力开发公益岗位,开展就业援助,帮助城镇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充分就业,引导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确保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下岗再就业1.56万人。积极推行“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4亿元,完成就业培训1.2万人、创业培训5000人。认真执行最低工资标准,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中心医院新院和中医医院门诊综合楼。推进县级医院和村级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稳步提高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覆盖率。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继续开展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和育龄妇女健康检查,实施母亲健康、优生促进、计生家庭创业三大工程,完成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任务,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市级财政安排配套资金1.2亿元,专项用于社会保障工程提标扩面。提高补助标准,建立救助制度,确保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193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提高到2104元,城镇居民住院医疗保险费用报销比例达到50%以上。城镇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新增城镇企业养老保险2万人,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55万人以上。将人均年收入低于1196元的农村困难群众,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继续为残疾人办好假肢配装、白内障复明等十件实事,建成市儿童福利院大楼。加快采煤沉陷区和地质灾害区危房综合治理,确保人民群众居住安全。

(八)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高度重视青少年犯罪,严管网吧,严厉打击邪教、非法传销、黑恶势力及“两抢一盗”等各类犯罪。深入推进平安渭南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妥善处理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社会保障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力争“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深入开展煤矿、非煤矿山、交通、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和公共场所安全隐患治理,有效防止和减少各类事故发生。重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认真做好国防动员工作,重视和加强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建设,争创“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完善气象预警、洪水灾害、地质灾害、防震减灾工作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强化行政执法,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得安心。

(九)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不断解放思想。切实加强干部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府机关。坚持用发展的思路、改革的办法,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进新发展。坚持以战略、创新、辩证的思维,准确研判发展趋势,大胆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充分激发并不断提高干部群众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永葆加快发展的活力。

坚持依法行政。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公示听证制度,务求政府决策科学民主,利于执行。完善市长热线、市长信箱办理机制,虚心听取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创造条件让人民评议政府、监督政府。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以民为本,更加自觉地把政策交给投资者,把方便留给创业者,在与人民群众共同推进发展中,凝聚人心、集聚力量。

狠抓工作落实。大兴真抓实干、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继续实行政府工作目标管理、重大事项领导包联责任制。政府班子率先垂范,量化任务,严格考核,问责问效。组织开展市直机关效能测评,民主考评百名科长,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加强政务督查与行政监察工作,建立督查倒逼和责任追究制度,以强有力的措施抓落实。巩固完善政府工作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公布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凡是政府做出的承诺,就一定要兑现,凡是对老百姓承诺的事项,就一定要办好。

加强廉政建设。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切实加强对财政预算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厉行勤俭节约,实行公用经费支出标准和经常性项目支出零增长,把更多的资金用到民生上。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强化政府重大投资项目跟踪监督。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前移审计、监察关口,健全教育、监督并重的预防惩治腐败体系,严格规范政府采购、土地出让、工程招标、产权交易等行为,努力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发生,以清廉的政风,赢取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各位代表!渭南正阔步迈入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时代的重托,人民的期盼,赋予我们奋勇前行的根本动力。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立足新起点,开创新局面,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2011年渭南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2月23日在渭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渭南市市长 徐新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与《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去年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201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克服金融危机和多种灾害的不利影响,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完成了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市生产总值实现801.4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完成74.9亿元,增长14.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4亿元,增长2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918元和4372元,增长16.6%和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6%;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和节能减排等主要指标全面完成,实现了“十一五”的圆满收官。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部提前实现,成为建市以来经济增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渭南已经跨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坚持不懈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区域竞争实力快速提升。全市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较2005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4.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亿元,是2005年的3.8倍,年均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1.8亿元,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2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23元和267元。全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支持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明显增强。

项目建设成绩斐然。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下大气力招商引资,持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建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五年累计招引项目1017个,到位资金584.8亿元,年均增长59.7%。实施重点项目383个,完成投资14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960.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6.9倍,年均增长47.1%。多年想建而未建的渭蒲高速顺利通车,关中环线、西潼高速扩建、郑西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投运。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740万千瓦,输变电骨干网架提升至750千伏,长期制约发展的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中联重科、拓日新能、紫兆环保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渭南,为我市跨越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根本出路。高起点编制园区发展规划,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项目与企业入园发展。渭南高新区成功晋升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开区、卤阳湖开发区成为省级开发区。13个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到78平方公里,入园企业716户,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4.8%,成为最活跃的经济增长极。首家专家工作站在北人印机挂牌成立,紫兆环保拥有6项国家专利,全市申请专利1500余件,长寿命复合强化高温钼合金舟研制等25项科研成果获全省科技进步奖,煤制烯烃技术产业化入选全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规模以上企业由236户增加到540户,产值过亿元企业由49户增加到106户,金钼股份成功上市,龙钢集团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全市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完成1020亿元和339.7亿元,是“十五”末的2.7倍、2.9倍。万元GDP能耗下降20%,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15.1%、13.6%,超额完成省控目标。能源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涉农工业初具规模,成为工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

特色农业不断壮大。坚持以“一村一品”为抓手,积极实施农民增收“六大工程”,优质粮食、设施蔬菜、有机林果、畜牧养殖等特色农业不断壮大。去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64.2万吨,创历史新高。水果、蔬菜总产分别达到254万吨和192万吨。畜牧业产值达45.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91家,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2707个,农民从产业分工协作中得到更多实惠。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440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72.5万亩。建设户用沼气池7.8万口。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2万公里,建制村通油路率达到100%,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实施退耕还林、天然防护林工程186万亩,秦岭北麓形成110公里宽幅林带,渭河堤岸建成165公里绿色长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8.9%。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坚持“一城四创”,高起点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跨河发展、一城三区、五大组团”的中心城市空间布局。基本建成“五纵六横一环”的城市路网,供、排水管网覆盖建成区90%和70%,供气管网实现全覆盖。坚持“大绿、大水、大空间”理念,加快城市绿化,开展“三拆一透”,仓程路、渭清路等主要路段建成绿色长廊,南部台塬初显绿色屏障,中心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1.8平米,亮化率达到98%,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三年超过300天,渭河水质考核获全省唯一达标城市,成功跻身“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行列。建成渭南高中、实验初中和三贤路小学,中心医院新区主楼完工,湭河公园、朝阳公园、信达运动广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县城扩容步伐加快,27个建制镇全面完成建设任务,11万农民进城落户,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0%,较“十五”末提高9个百分点。

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新突破。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做大现代服务业的突破口。整合旅游资源,加快项目建设,华山成功创建国家5A景区,少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建成开园,洽川景区、韩城古城、白水仓颉庙开发取得新进展。成功举办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等节会活动,我市被评为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和最佳旅游城市。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1328.5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67.6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2倍和3.7倍。餐饮、酒店等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保险、信息咨询、社区服务业势头良好。

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取得明显成效,33户工业企业实施破产重组,焕发出新的生机。粮食企业通过诉讼减债,核销债务9.4亿元。棉花企业改制面达75%。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乡镇总数缩减30%,农业税全部取消,“普九”债务基本化解,土地流转机制初步建立,460万亩集体林地确权主体改革基本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三统一”制度全面推行,“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得到缓解。文化体制改革开局良好,市广电、电影传媒、演艺集团三大公司成功挂牌,在产业化经营上迈出新步伐。成立金融办,充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本,引进了第一家外资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分别在富平、韩城设立村镇银行,发展小额贷款公司16家,金融支持发展力度不断加大。调整高新区和临渭区管辖区域,理顺经开区、卤阳湖等工业园区和华山景区的管理体制,促进了城市和园区快速发展。公开拍卖城市天然气股权和加气站经营权,南塬绿化改变了以往植树模式,为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探索了新路。修订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下大气力优化投资环境,被省政府授予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荣获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和浙商、粤商、苏商投资首选城市称号。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十一五”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实现进出口总额6.7亿美元,同比增长63%。

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始终把让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更加舒心作为执政的第一理念。连续五年实施民生十大工程,下大气力解决老百姓就业、住房、看病、子女上学等难事、烦心事。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0.3万人,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90万人左右。建成寄宿制学校100所,完成1100余所农村学校危房改造,“蛋奶工程”惠及29.1万学生。开展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完成农村育龄妇女健康查体115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6%,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06.6万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13.8亿元,37万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五保供养标准增幅达到344%。出台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五年发放救灾救济资金3亿元。建成517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159个城市社区健身广场,成功举办两届全运会。完成11个县级文化馆和197个乡镇文化站建设,为1063个边远贫困山村通上广播电视。建设保障性住房2.4万套,经济适用房货币直补2000户。完成578个重点村扶贫开发任务,解决了6569户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和15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55.7万人实现脱贫。累计发放家电下乡、农机具购置补贴3.9亿元,惠及全市70%农户。投入移民专项资金15亿元,受益群众达86万人。累计发放抚恤金5.2亿元,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健全维护安全稳定长效机制,全市治安满意度稳步提升,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信访总量大幅下降,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完成市县机构改革任务,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严格依法行政,在全省率先制定建设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全面完成“五五普法”任务。规范行政许可,清理精简市级行政审批项目27项。完善《政府工作规则》,出台《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成立城乡规划委员会,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主动接受监督,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连续五年达到100%。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引进61名博士硕士急需人才。推行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政府公信力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外事侨务进一步加强,审计、监察、工商、统计、药监、质监等工作取得新成效,新闻出版、档案、地方志、气象、地震、妇女儿童、残疾人、民族宗教、老龄等事业有了新发展。

各位代表:五年的开拓奋进,五年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后来居上、追赶跨越的坚实基础,开启了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崭新局面。这是市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精诚合作的结果,是552万东秦儿女凝心聚力、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向积极参与地方发展的驻渭部队、武警官兵和中省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发展不足、发展不快、发展不优依然是我们的基本市情。经济总量小,人均GDP只有全省的55.5%;产业结构不合理,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节能减排的任务艰巨而紧迫;城镇化进程缓慢,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协调发展难度加大;减少贫困人口、促进农民增收的压力很大;确保安全生产、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一些干部的观念和作风与加快发展的新形势、广大群众的新期盼还有较大差距。对此,我们一定要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把握重点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的关键期,是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的机遇期,也是提升综合实力、奋力实现赶超的攻坚期。纵观这一时期国内外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全球经济格局和需求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和协作配套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家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新的10年规划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我们招商引资、争取项目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市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增长期,持续加快的后劲十足。特别是全市上下已经形成了自我加压、奋发向上、你追我赶、互相赶超的浓厚氛围,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机遇,积极破解发展难题,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做大总量,调优结构,就能够将潜在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实现经济社会的新跨越。

“十二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综合实力和城乡居民收入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强化产业支撑、项目带动、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文化旅游产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执政能力、发展环境、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建设开放繁荣、和谐富裕、宜居宜业的新渭南。

总体目标是实现“两增两减,四个翻番”: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明显减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十一五”末翻一番多。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牢牢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把提速赶超、科学发展作为主基调。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珍惜机遇,抢抓机遇,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努力做大、做强、做优园区、城区、景区,能快尽快,能超尽超,不断提升经济总量和质量,加快缩小与全国、全省和发达地区的差距。

二是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战略选择。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效益,发展与民生、环境的关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在加快发展中转变发展方式,在转变发展方式中谋求更快发展,在新一轮区域发展和竞争中赢得主动、后来居上。

三是把招商引资作为重要抓手。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开展区域联合,全力以赴抓招商、抓项目,吸引更多优势资源和资金投入渭南,聚合更多项目壮大支柱产业,借智借力,努力拓宽发展新空间,争创发展新优势。

四是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坚决破除陈旧观念,突破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真正以思想大解放、机制大创新助推经济社会大发展,走出一条弯道超车、快速突破的崛起新路。

五是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标。把保障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大民生投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真正让渭南人民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舒心、更有尊严。

2011年目标任务和主要工作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赶超发展、争先进位的关键一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4.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和16%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化率达到43%以上,万元GDP能耗下降3.6%,人口自增率控制在6‰以内。

着力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推进投资快速增长

投资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要持之以恒抓项目、抓招商,力争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

抓好项目策划。紧盯国家政策趋向和投资重点,在水利、电力和民生工程、节能环保等领域,策划一批具有引领支撑作用的新兴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围绕“十二五”战略布局,以能源化工、有色冶炼、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围绕新产品开发、提质扩产和产业链延伸,包装配套项目,形成集群共生效应。借鉴沿海地区发展经验,统筹国内外市场和资源,在更大范围寻求产业链接,策划包装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现代物流和高科技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年策划包装项目400个,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元。

加快项目推进。继续坚持市县领导包联重点项目制度,完善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做好环境保障,支持大西高铁、西南复线、黄陵-韩城煤运专线和电力配套项目加快建设。对抽黄供水工程、韩城煤层气输送管道、罗韦高速等重大项目,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切实加快项目进度。把投产达效作为项目实施的核心任务,对紫兆环保、秦电技改、韩城焦化、渭化“双醋”联产、舜天锂离子电池等重点在建项目,倒排工期,强化服务,确保早日竣工投产。加快富平汽贸物流园、潼关物流港、白水陕西苹果贸易市场建设进度。全力确保21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88亿元。

狠抓招商引资。完善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考核和奖励政策,建立项目落户协调服务机制。树立科学招商理念,以有利于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培植税源、保护环境为目标,重点招引工业发展、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项目。以引进大公司、大企业和战略投资为主攻方向,吸引国内外500强企业、100强民营企业投资渭南。在市级有关部门设立招商机构,选择优秀干部全天候招商。以驻外办事处为窗口,加强与在外人士的联系沟通,吸引更多企业来渭投资兴业。推广富平设立招商一、二、三局的经验,建立招商引资竞争机制。发挥现有投资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积极参加西洽会等大型招商活动,确保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300亿元。

破解项目难题。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加强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建设管理,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帮助黑猫焦化等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年内引进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新增贷款100亿元。加快用地申报审批,集中使用建设用地计划,确保重点项目用地需求。积极推进拆旧建新、空心村整治等工作,盘活闲置土地。加大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严厉查处各类违规违法用地问题。

(二)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坚持以园区为平台,不断壮大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推进园区建设。按照“一业主导、多业协作”的思路,完善规划、强化功能、优化布局、突出特色。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建造一批标准厂房,增强园区孵化企业功能。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调节相结合的推动作用,强化园区关联性企业的分工协作,提高上下游产品配套链接程度。按照企业小循环、园区大循环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产业配套,支持园区形成循环产业集群。启动富平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建设,支持高新区、经开区、卤阳湖开发区加快建设,确保经济增长30%以上。各县市都要举全县之力办好各自园区,使其成为产业升级的领头羊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园区体制机制,增强园区生产要素集聚能力,力争园区产值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

做强产业集群。按照“十二五”末全市工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的目标,通过现代产业增量集聚,带动存量优化,促进总量提升。加快煤炭资源整合,实施合阳、蒲白、韩城1000万吨煤田勘探与开发,年内全市地方煤矿减至47个,产能提高到3000万吨。依托渭化、陕化和渭北煤化基地,加快180万吨甲醇及70万吨聚烯烃、陕化丁二醇等项目建设,推进煤化工向精细化工发展。支持龙钢集团与国家特大钢铁集团开展技术合作、金钼公司向精深加工领域发展、中金公司延伸黄金产业链,不断提高有色冶金产业聚合度。建成中联重科二期大型挖掘机、紫兆环保垃圾资源化处理设备生产线,支持北人印机、青峰纺机扩产建设,启动卤阳湖空港物流基地项目,使现代装备制造成为工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建成拓日新能6条光伏玻璃生产线,力争西安重装渭南LED光电工业园、安信太阳能电池等项目年内投产,把渭南建设成陕西新兴产业聚集区。坚持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花炮、农产品加工等传统工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配套发展。支持重点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创造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制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户,工业增加值实现410亿元。强势推进节能减排,确保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下降2.2%、2%、1.8%和1.5%。

壮大非公经济。发挥政府引导、调节、规范和促进职能,完善土地、财政、税收、信贷、出口等扶持政策,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让更多非公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进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领域。坚决清理和禁止不合理收费,减免企业行政性收费,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激活民间资本,掀起全民创业新高潮。年内新增小企业1000户,个体工商户3000家,非公经济在GDP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三)强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坚持规划为纲,基础先行,以人口和产业聚集为主攻方向,做大中心城市,做强县城,积极发展重点镇,加速建设秦东城市群。

完善规划。按照建设“一个中心、三个层次、两横两纵”秦东城市群,高起点修编城镇体系规划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按照百万人口的规模构架,编制中心城市路网、管网、绿化、商业网点、公益设施布局等专业性详规,为城市产业和人口聚集奠定基础。按照“十二五”末55%的城镇化率,编制县城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重点镇建设规划。启动韩城-蒲城-富平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编制,构建以城带乡、城乡共融的城镇群发展格局。严格规划管理,坚决制止建筑挤路压线和乱搭乱建,提升城市品位。

加快建设。举市一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以建促创,以管促创。坚持拆建并举,实施中心城市拆迁项目52个、建设项目157个,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新建改建城市道路17条,打通主城区全部断头路。坚持“大绿、大水、大空间”理念,加快实施滨河大道、老城区等绿化工程,积极推进城市生态水景项目和点亮工程,努力营造推窗见绿、出家门进公园的宜居环境。启动华县撤县设区工作,加快韩城、华阴、富平、蒲城、大荔等县城扩容步伐。积极实施重点镇建设,在重点镇启动为农民建设普通商品房小区试点工作。开展合阳、华县、韩城等县市农村新型社区试点,建设城市社区27个、农村社区180个,完成投资3600万元。

完善功能。加快幼儿园、学校、医院、人防、停车场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现代服务业繁荣和提升城市经济,加快推进国际会议中心、五星级酒店等项目,升级改造餐饮、商贸、建材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物流、养老、家政等新型服务业,积极培育金融保险、设计研发、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严格按照规划建设一批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改善市民居住环境。强化市民教育,积极倡导高雅文明、诚信普惠、健康包容的和谐生活方式。破除农民进城政策障碍,年内进城农民达到20万人以上,不断增加城市人气。

(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农民增收为根本,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调优产业结构。以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富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带动,支持每个县建设一个规模较大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一村一品”为载体,实施农民增收六大工程,加快培育一批专业村、特色镇,促进设施瓜菜、畜牧养殖和有机林果等主导产业快速发展。抓好110万亩地膜玉米、28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基地建设,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220万吨以上。积极发展日光温室和大棚蔬菜,抓好华县、大荔等蔬菜基地建设,新增设施蔬菜5万亩以上。继续推进渭北现代果业项目,抓好葡萄、冬枣、核桃、猕猴桃等其他经济林果发展。加快富平奶山羊,临渭、合阳奶牛,澄城、大荔、临渭生猪,蒲城肉鸡等畜牧产业重点县建设,新建扩建规模养殖小区300个,畜牧业产值增长20%以上。

推进农业产业化。采取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小额信贷、互助合作等方式,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雨润集团、陕富面业、八鱼油脂、红星乳业、渭恒农机等龙头企业,改造提升粮食仓储设施。依托优势资源,引进和发展组织化程度高、联系农户多、市场影响力大的农产品加工、物流龙头企业。推进食品企业加快品牌建设和技改扩能,大力开发文化名酒、特色饮料及营养保健品、航空和旅行食品。整合农技资源,推广大荔“农资农技双连锁服务”经验,不断提高农技服务水平。按照“龙头带基地连农户”的模式,支持企业与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户建立紧密协作关系。年内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户以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00个以上。实施“万村千乡”、“新网”等农村流通工程,改扩建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8个,改造提升农家店1000个、农资配送中心120处。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实施灌区改造、水保治理等农田水利项目,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平方公里。推进48个小二型水库治理,完成临渭、大荔、富平、白水等区域性供水工程,解决5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加快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新建户用沼气池1.1万口。统筹推进扶贫开发和移民扶持工作,年内建成15个集中连片示范区和5个扶贫开发产业带,搬迁安置贫困人口4600人。加快农村公路升等改造步伐,巩固农村公路管护改革成果,积极发展农村客运,推动农村物流产业发展。启动天然林保护二期、三北防护林五期造林工程,全面实施渭河近堤和以西禹高速为重点的公路绿化,切实改善生态环境。

突出加快渭河治理。实施渭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完成渭河城区段41公里、大荔段7公里堤防主体工程和全线滩区清障任务。启动南山支流治理项目,实施罗敷河、方山河河堤加固工程,加快二华夹槽滞洪区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年内开工。力争用三年时间,彻底根治南山支流水患,打造渭南人水亲和、城水相依、河湖相连、碧水环绕的靓丽景观。

(五)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

按照“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圣地、人文渭南”的发展定位,坚持用产业化发展理念,高起点规划,市场化开发,打造国际山水文化旅游第一板块。

大景点支撑。加快实施华山索道、文化创意园、论剑主题公园及西岳庙保护性开发项目,积极做好华山申遗、国家地质公园申报,着手启动华山旅游上市工作,把华山建设成为全省旅游的精品和龙头。积极实施韩城、洽川景区和潼关古城旅游综合开发等项目,推进华县少华山森林公园、白水仓颉庙、蒲城桥陵、大荔沙苑旅游开发建设,开发航空体验、农事体验、康体健身、健康美食、温泉养生、探险漂流等新型旅游,形成秦东特色旅游品牌。

大服务引领。与国内、国际知名旅行社团联手,策划包装秦岭山水生态休闲游、渭北历史文化游、黄河风情休憩游等特色旅游线路,构建秦东三日游、五日游格局。加快发展商务、假日、郊野等专业型特色旅馆,鼓励建设农家庭院等经济型旅馆,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建设旅游商品购物街,发掘地方特色美食,组织民间社火、烟花、地方戏等演艺进景区,推进旅游产业由门票经济向消费经济过渡。办好2011年“中华文化游”主题年、通航大会等节会活动,借助世园会平台,加强旅游推介,不断提升我市旅游吸引力。强化旅游执法,严格导游队伍管理,坚决杜绝欺诈游客行为,力争全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600万人次。

大文化融合。以挖掘、整理、开发东府文化为抓手,引进市场化运作模式和竞争机制,大力推进富平陶艺、华州皮影等文化创意园区和韩城古城文化街市项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推进蒲城麦秆画、澄城剪纸、合阳线戏、白水九龙木雕产业化发展,让渭南锣鼓、华阴老腔唱响全国,走向世界。扶持演艺集团、影视集团等改制企业实施精品工程,发展创意产业,创排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剧目2部以上,提升文化软实力。年内旅游文化产业综合收入突破130亿元。

(六)着力加强和改善民生

全力落实配套资金,切实加大投入,重点为老百姓办好八件实事。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政策提高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五保供养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2.2万人、107万人、29.1万人、14.5万人和9.3万人。力争通过两年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养老全覆盖。

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实行孤儿发放生活费制度,为残疾人办好生活补贴发放等十件实事。实现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规范临时救助制度。加快敬老院建设,落实好80岁以上老人生活补助,让老、弱、病、残、困等弱势群体都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设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2.5万套162.6万平米,统筹建设拆迁安置房,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城中村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通过房屋限价、货币直补、住房公积金支持、企业代建等方式,加快解决基层干部、农村教师、医生的住房问题。

建立完善就业政策支撑体系。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载体,落实各项激励扶持政策,完善以就业服务和资金保障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积极开发公益岗位,开展就业援助,帮助高校毕业生、复退军人、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充分就业。发挥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实施“人人技能工程”,以创业促就业。年内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突破80万,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

促进教育科学发展。实施教育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发展民办幼儿园,年内每个县城新建1所标准化示范幼儿园,三分之一镇建成公办中心幼儿园。优化中小学布局,加快中小学校舍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确保学生就近入学。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特色化发展。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加快职教园区建设,入园4所院校完成主体工程,打造西部重要的职教培训基地。重视特殊教育,为残障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完善以县为主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继续实施乡镇卫生院安心工程,加强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年内市中心医院新院建成使用,高新区、经开区等综合医院开工建设。实施好65岁以上老人健康检查、农村儿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普查治疗等医疗服务。深入推进母亲健康、优生促进两项工程,在农村产妇免费住院分娩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产前免费检查。

统筹发展文体事业。积极实施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完成体育中心主体工程,加快市文化中心、博物馆建设。统筹建设农民体育建身工程和城市社区健身广场工程,建成湭河健身长廊。完成81个乡镇文化站和200个村级文化室建设,推进城乡文化广场建设,实施边远地区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让群众充分享受发展成果。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完善责任追究办法,实行定期讲评制度,落实奖惩机制,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深入推进平安渭南建设,健全以技防基础设施为重点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公民文明素养。加强村组、社区等基层组织建设,完善规范社会利益协调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重视刑释人员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坚持信访联席会议和干部下访等制度,妥善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健全安全稳定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提高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和整治,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建立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部位经常性安全监督检查机制,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七)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把改革开放作为区域经济的动力源泉,在改革中破解发展难题,在开放中增强发展活力。

抓好重点领域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国有工商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切实搞好政府机构改革,科学确定机构和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办学模式、质量评估和考试招生制度,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卫生管理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全民医保、医药分离、基本药物三统一等制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快土地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改革,探索重点镇设立镇级财政试点工作。创新投融资体制,盘活国有资产,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域外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和主导产业。

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启动建设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陆路口岸,力争国家批准设立渭南海关,打造对外开放平台。坚持主动对接、积极融入,扩大与关中天水经济区、秦晋豫金三角等周边地区特别是西安的横向联系,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突出加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更多吸纳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外资企业转移投资,把我市建成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基地。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培育一批工贸、农贸、技贸一体化的外向型企业和出口创汇基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跨国经营,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打造最优发展环境。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构建高效率、快节奏的行政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以优质服务吸引项目落户、助推企业发展。强化投资环境治理,建立企业、园区评价职能部门制度,坚决刹住吃拿卡要、刁难企业的行为,严厉打击少数不法分子强买强卖、阻挠施工等行为。坚持以诚待商,积极主动为企业服务,实心实意帮助企业家、支持企业家,努力营造“企业家功高、纳税人至上”的浓厚氛围,使渭南真正成为投资创业的一方热土。

(八)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我们深知,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的职责就是为人民做事,对人民负责。我们要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履职尽责,积极进取,毫不懈怠,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重大决策调研、专家咨询论证、社会公示听证和决策风险评估制度,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发审核,坚决杜绝不合法行政审批。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认真做好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工作联系。支持驻渭部队和武警部队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力争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健全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主动接受社会和网络媒体监督,不断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

切实改进作风。完善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科学设置指标,严格确定目标,鞭策各级干部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强化干部教育,不断提高素质,提升境界,在驾驭经济发展上显能力,在做好群众工作上长本领,在推进改革创新上见成效。深入开展“转变作风、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整治懒、散、浮等不良作风。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常怀敬民之心,勤思富民之策,笃行利民之举,满腔热忱为民履职、帮民解忧。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腾出更多时间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矛盾、推进工作。加强对公务人员的效能监察,严肃整治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加强廉政建设。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规范用权、理财、管人行为,加大土地批租、工程招投标、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的反腐力度。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公共资金和事业单位经营性收入管理。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等监督机关的作用,加强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用权、履职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类违法乱纪案件。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切实解决以权谋私、与民争利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以为民、务实、清廉的新形象促进发展、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在市委的领导下,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务实重干,求实求效,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不断开创渭南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五篇:2008年渭南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工作回顾

2007年,在市委的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扎实推进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的各项工作,全面完成了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速加快、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良好态势。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01亿元,增长13%,是建市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77.71亿元、177.22亿元和145.99亿元,同比增长6.8%、14.7%和14%。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35.48亿元,增长23.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6.05亿元,增长33.5%;全市财政支出57.88亿元,增长4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8亿元,增长4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1亿元,增长18%。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827元、2410元,同比增长18.5%和18%,增幅处于全省前列。

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我们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着力点,围绕壮大优势产业,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市级81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10亿元,占计划的128%。陕化合成氨技改、富平30万吨线材、澄城20万吨4A沸石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三鑫棉纺、雨润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工建设;华山御温泉度假村、洽川自然生态园等旅游项目取得新进展。全年签订招商引资项目合同132个,总投资187亿元,到位资金62亿元,同比增长52.7%。在项目建设的有力推动下,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和旅游等优势产业实力不断壮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80.3亿元,增长30.6%,“陕富”牌面粉、金钼股份钼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农业总产值达到130.1亿元,同比增长7.5%;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6.8亿元,增长25%。

城市面貌显著改观。以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为目标,加快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投资4亿元,建成了城市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处理厂等重点市政工程;新建改造城市道路4公里,建设各类市场28个;铺设人行道45万平方米,硬化率达到98%;城区新增绿化面积2000亩,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以上。城区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由创卫前的198天增加到287天。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我市创卫工作顺利通过省上验收。

环境保护成效明显。严格环境保护“一票否决”责任制,扎实开展渭河流域污染治理、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和环境突出问题综合整治,绿化造林32.4万亩,关闭污染企业127家,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219.6万吨、焦化生产能力135万吨。投入11.8亿元,完成了水源地保护、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技改等环保十件大事任务,启动了渭南西区、蒲城、大荔、潼关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全市规划环评编制工作。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全面完成了省上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绩。认真落实中央惠农政策,发放各项补贴6.76亿元。以“一村一品”示范村为带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全年粮食总产218.2万吨,创历史新高;绿色果品基地达90万亩,优果率提高到65%;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4.1万吨、7.5万吨和16.6万吨,增长9.3%、9.9%和26.3%。积极实施道路、水利、安全饮水等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新建通村公路3679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目标;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98处,解决了24.7万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连续四年被省政府评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先进市。

和谐渭南建设扎实推进。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和“两基”经费4.35亿元,改建校舍37.4万平方米,“两基”达标受到省上表彰。提升高中和职业教育水平,高考上线人数同比增长6%,职业教育就业安置率达95%以上。积极发展科技文化事业,8个项目获省级科技进步奖,《金石魂》、《新娘》等优秀作品在全国获奖。“双拥”工作成效明显,我市连续三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382万人。认真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全市新增就业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低于全省控制水平。发放移民后期扶持资金2.85亿元,7.1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8.6万低收入人口摆脱了贫困。人口自然增长率4.43%。,低于全省控制目标。城市低保人口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城乡医疗救助工作扎实推进。全面开展“三排查、三落实”工作,妥善解决了一批信访突出问题,实现了“一控双降”目标。加强煤矿、交通、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治理,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积极创建“平安渭南”,狠抓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高。

政府自身建设迈出新步伐。建立了规范性文件审查制度,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实行听证,不断提高决策水平。修订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成功处置了尧头煤矿透水等突发事件。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全部办结。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和政务信息公开制度。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健全市行政服务中心职能,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审计、监察工作,依法行政水平迈上新台阶。

国土资源、工商管理、司法行政、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统计、人防、地震、气象、档案、地方志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我市经济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一年,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一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带领各大班子和各级各部门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是中省驻渭单位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埋头苦干、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渭单位、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渭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份额偏小;工业产业聚集度不高,增长方式粗放,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畜牧业相对薄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旅游龙头景区带动力不强,服务配套欠缺;城市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功能不完善,城镇化步伐不快;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解决民生问题任务艰巨;安全稳定方面仍存在不少隐患;部分政府工作人员思想不够解放、作风不够扎实。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绝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望和重托。[NextPage]

二、2008年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对于实现渭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中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三届三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按照好中求快的要求,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扎实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认真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以结构调整推动科学发展,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在建设新型工业大市、现代农业强市、特色旅游名市、文明绿色新市进程中迈出新步伐。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65亿元,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7亿元,增长21%;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4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8.78亿元,增长17%;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0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980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20元,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9%。以内。

做好今年以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必须立足市情,牢牢把握好以下几点:

着力推进跨越发展。发展不够、发展不快,是渭南当前最大的实际。面对全国各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逼人态势,小步慢进也是退。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快马加鞭,奋起直追,缩小差距,实现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增加。

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渭南的差距在工业化、城市化。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有效发挥资源、区位、科技、人才和管理的优势,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真正实现一二三次产业协调推进。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着力推动改革创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证明,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生机,哪里有创新哪里就有活力。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彻底扭转传统的思维定势和习惯做法,坚决冲破阻碍科学发展的条条框框,坚持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工作创新,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经济社会的新发展。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执政为民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把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作为第一追求,尽心、尽力、尽责,倾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大力拓宽就业渠道,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老百姓就业、看病、住房、子女上学等难事、烦心事,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百姓,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舒心。

各位代表!渭南已进入必须加快发展而且能够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多于挑战。只要我们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奋勇赶超,在优势领域上求突破,在重点产业上做文章,在薄弱环节上下工夫,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三、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实现渭南经济跨越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要树立突出抓工业、长期抓工业、全面抓工业的思想,坚持以园区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项目为支撑,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加快园区建设和发展。把园区经济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突破口。制定全市园区发展战略规划,构筑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园区格局。优化园区产业协作,引导关联企业向龙头企业聚集,培育分工合理、规模效应显著的特色产业集群,使其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积极争取各园区全部列入省上支持的100个县域工业园区,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在人才引进、资源整合、土地利用等方面赋予更加宽松的政策,促进园区规模扩张。密切高新区与西安的战略合作,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增强发展后劲,发挥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把卤阳湖现代产业综合开发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新平台,加快组建企业集团公司。积极引进陕西投资集团等战略合作伙伴,全面启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年内供水、供电、道路、排水工程取得新进展。举办全市园区规划展评活动,对规划实施情况相互观摩,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园区加快发展。力争园区工业产值达到26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6%以上。

积极推进项目建设。继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完善领导包联重点项目责任制,通过每月召开重点项目促进会等形式,着力抓好112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35.2亿元。围绕培育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等百亿元支柱产业,重点抓好50个投资过亿元的工业大项目。在能源方面,抓好韩二电二期、蒲电三期和秦电升级改造等项目,实施合阳平政煤矿开发。在化工方面,抓好渭化醋酸醋酐和陕化60万吨甲醇、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项目,完成高新区钼酸胺生产线和金钼股份钼炉料综合利用项目。做好蒲城150万吨甲醇、100万吨二甲醚项目前期工作。在装备制造业方面,抓好中冶陕压轧辊、临渭高压开关设备生产线建设,加快通用飞机制造项目,完成高新区埃德鲁机电设备、澄城摩托车轮毂生产线项目,促成新黄工与湖南中联重科战略重组。在冶金建材方面,完成金钼股份南露天矿开采一期、陕焦70万吨、韩城丰义80万吨焦化和潼关中金公司金精粉冶炼项目,抓好黑猫炭黑陶瓷砖生产线建设,完成富平170万吨石灰石综合开发项目,加快韩城、蒲城、富平各200万吨水泥生产线建设。

下大气力招商引资。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坚持以商招商、全民招商。围绕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做好煤化工、农产品深加工、新型机械制造等项目的策划包装,以大项目吸引大资本。以园区为载体,注重招引有利于产业链构建、劳动力就业和财政增收的大项目。落实与省国资委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争取省煤业化工集团、有色金属集团等大型企业来渭扩大投资。紧紧抓住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西移机遇,以珠三角、长三角为重点,市、县两级都要组织小分队叩门招商,招引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来渭兴业发展。

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以破产重组为重点,以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形式,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为主要途径,加快国有工业、商业企业改革步伐。全面完成陕西电梯工业公司、第十冶金建设公司和红岭机械厂等9户企业的政策性破产任务,启动西北林机厂、陕西拖拉机厂等9户比照政策性破产企业的依法破产工作,确保职工妥善安置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引导改制企业建立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做好项目审批、资产处置工作,推动金钼股份等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努力为中省驻渭企业创造良好环境,推进骨干企业扩能增效。抓好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和综合协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30亿元,增长16%。[NextPage]

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全面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揽,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夯实新农村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扎实推进“一村一品”工程。加强统一协调,引导科技、人才、信息、资金重点向28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倾斜,使示范村主导产业科技入户率达90%以上。倾力抓好渭北450万亩优质小麦基地、110万亩优质棉花基地建设,加快大荔绿色瓜果、华县无公害蔬菜、白水优质苹果、澄城生猪、富平奶山羊和柿子、韩城花椒和临渭、合阳奶牛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一县一业”新格局。举办全市“一村一品”特色产品展览活动。力争全市绿色果品面积达到202万亩,优果率提高到70%,无公害蔬菜面积扩大到35万亩,生猪、奶牛存栏分别达到110万头和5万头,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28%。

大力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统筹利用农发行授信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重点扶持100个农产品加工和物流龙头企业。在畜牧产业上,加快雨润食品工业园、欧福蛋粉、鑫源良种奶牛繁育等项目建设;在粮油产业上,加快陕富面业、蒲城天菊2万吨饼干、临渭豆奶粉、澄城航空润滑油等项目建设步伐,建成大荔10万吨粮食储备库;在棉花产业上,加快三鑫棉纺、韩城越红、澄城劲星等企业扩产建设;在果业上,加快白水昌盛、澄城国绿等贮运营销企业发展,实施现有果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实现绿色生产。加快华县脱水蔬菜厂等蔬菜加工企业发展,不断壮大无公害蔬菜规模。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五大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发展节水灌溉15万亩。加快涧峪水库配套工程建设,年内投入使用。继续实施淤地坝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平方公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全面完成933.9万亩耕地保有量和880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培育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服务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抓好120个示范合作社建设。实施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和农村信息化“113”工程。选派1000名农业科技人员驻村开展科技服务。落实粮农直补、种子补贴、大型农机具补助等各项强农政策,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和实现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年内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50万人次,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80万人以上。

五、以华山景区建设为龙头,实现旅游产业新突破

充分发挥山、水、圣、陵独特的资源优势,以华山景区为龙头,完善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强化推介,全面提升渭南旅游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加快龙头景区建设步伐。创新华山管理机制,组建华山旅游集团公司。完善华山主景区控制性详规,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华山东线综合改造和景观大道建设,完成华麓景区道路和集灵广场工程,提高华山景区的接待能力。抓好少华山森林公园、潼关古城、洽川湿地生态旅游、韩城司马祠、蒲城唐桥陵、白水仓颉庙、富平陶艺村等重点景区景点建设,开工建设沿黄公路,建成合阳洽川黄河浮舟桥项目。强化旅游营销,提升渭南旅游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力争旅游总收入增长30%以上。

倾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深入挖掘华县皮影、华阴老腔、合阳提线木偶、富平阿宫腔、澄城尧头陶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力和当地民俗、餐饮文化,组织全市民间工艺品展评活动,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推进特色文化进景点,拓展旅游文化内涵,实现旅游和文化产业互动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民间资本、企业资本入股旅游业发展,引进建设高档次旅游酒店和休闲场所,完善服务功能。[NextPage]

六、以中心城市建设为带动,努力提高全市城镇化水平

抓住全省加快关中城市群发展机遇,以规划为龙头,以中心城市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载体,巩固发展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成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力争用3年时间,把渭南中心城市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全面开展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活动,年内争取富平、合阳、华县、大荔创建为省级卫生县城。坚持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三级联动,下工夫改变城乡脏、乱、差面貌。

加快渭南中心城市建设。成立市城乡规划委员会,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构建“一带两廊”、“三河一圈”的山水园林城市形态。完善城投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发挥城投公司融资平台作用,采取招商引资、银行信贷、经营城市资产等多种形式,筹措城市建设资金,实施19项城建重点工程。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上,完成绕城东路湭河桥建设工程和仓程路、杜化路南段、金水路中段、西南京路中段、华山大街中段、朝阳大街东段道路工程,新建、改造城市道路6.5公里;实施东雷抽黄供水工程,完成南塬防洪、东水厂和南水厂改造、污水回用、朝阳大街东段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建设铁路新货运站、长途客运站、公交停车场,进一步改善城市基础条件。在城市绿化亮化上,提高南塬绿化标准,新栽大规格常绿树种2万株,实施渭河南岸绿化1.5公里,建成朝阳公园、湭河综合治理筑坝蓄水工程和6处街头绿地;完成朝阳大街、胜利大街路灯改造工程,不断美化城市环境。在公共服务设施上,启动城市西区学校建设,加快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和渭南技术学院教学楼建设;实施渭南中心医院搬迁项目,建设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工建设市体育训练中心,完成25个城市社区健身器材配送工程。在旧城改造上,完成民生路、湭河东岸南片拆迁改造工程。建成站北路、仓程路经济适用房小区,开工建设湭河东岸经济适用房小区。在城市管理上,进一步理顺体制,坚持分级管理,落实市级、区级、街道办、社区的管理责任,着力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机制,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管理有序、治安良好、文明和谐的宜居城市。

积极发展小城镇。修编全市县城总体规划,加快各县县城扩容改造步伐。编制全市小城镇发展规划,每个县选择2-3个建制镇,争取列入关中100个重点镇建设。全面实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城镇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力争全市城镇化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

不断繁荣城市经济。坚持把第三产业作为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在中心城市实行“退二进三”,积极发展物流配送、金融保险、中介服务、商务会展、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促进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编制全市市场建设总体规划,打造一批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专业市场。建成华县渭华路商贸城、大荔时代新城和亿丰食品专业街。以扩大消费、方便群众为目标,扎实推进“信福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新建1000个标准化农家店,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5%以上。

七、坚持扩大规模与提高效益并重,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开、法律保护、放手发展、引导规范”的原则,推进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新突破。

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不限项目,不限数量,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优势产业开发。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水利、交通、供水、供气、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支持具备资质的非公有制企业依法平等取得矿产资源的探矿、采矿权,进行商业性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制资本投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非经营性社会事业领域。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以参股、兼并、租赁、购买等形式参与国企改革。鼓励个体业主二次创业、民营企业扩张创业,使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

解决突出问题。集中市县财力,为市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充实资本金,打造融资平台,解决非公有制企业融资瓶颈问题。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建立研发中心,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开发知名品牌。鼓励有专长的离退休人员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建立职业经理测评、培训与推荐制度,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服务引导。出台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施办法。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联席会议作用,定期研究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设立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奖励基金,对财税贡献大的非公有制企业予以重奖。三年内逐步取消对个体工商户征收工商管理费。建立健全投诉监督制度,杜绝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行为。[NextPage]

八、推进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坚持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两手抓,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积极实施“722325”科技创新工程。紧紧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及产业。整合基层科技资源,搞好农业科技

110、科技特派员、科技专家大院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规模转化。力争全年申报专利180件,实施专利化项目6个。

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支持本地企业与名牌企业联姻,推进优势资源向名牌产品配置,生产要素向名牌企业集中。制定名牌争创计划,筛选一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培育名牌。重视传统品牌的挖掘和包装,激活老名牌。落实名牌产品保护措施,严厉打击假冒名牌行为。今年力争北人印刷机械、白水苹果进入全国名牌行列。

全力抓好节能减排。继续抓好环保10件大事。彻底淘汰落后小水泥生产能力105万吨、焦化生产能力116万吨。完成金钼股份冶炼厂、秦电、韩二电、蒲电机组脱硫工程,建成富平中鲁、蒲城兴隆果汁厂和大荔安盛、蒲城康钰造纸厂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开展韩城龙门工业园、渭北水泥产区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实施水源地保护和农村环保行动计划试点项目。开工建设各县市污水处理厂和澄城、蒲城垃圾处理厂,年内建成渭南西区、华县、华阴、潼关、大荔、蒲城等6个县市的污水处理厂和韩城垃圾处理厂。在各园区全面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完成重点污染源市级监控平台建设。认真落实环评前置审批制度,加强项目建设“三同时”管理,严格环境保护“一票否决”责任制,确保完成省上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切实加强生态保护。认真贯彻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建设秦岭生态功能保护区。推动实施渭河综合治理工程,着力改善渭河水质。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建设沿渭河、洛河及公路、铁路沿线绿色长廊。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巩固造林成果,新增造林面积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8.9%。

九、积极实施十大工程,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路,统筹项目,捆绑资金,投资21.8亿元,重点实施好十大民生工程。一是实施教育发展工程。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完成危漏校舍改造12万平方米。落实生源地助学贷款,做好城乡困难家庭子女助学工作。打造数控车床等精品专业,做强“渭南技工”职教品牌。全面实施“人人技能工程”,新建潼关、华县2个县级职教中心和临渭、韩城2个实训基地项目。二是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投资2500万元,建设公共就业服务和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对各类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指导和服务,新增就业岗位4.5万个。落实培训、职介、社保、技能鉴定补贴和小额贷款资金8000万元,支持全民创业,以创业促就业。三是实施公共卫生工程。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0%以上。完成澄城、富平县医院等5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合阳黑池等10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在蒲城、合阳、白水3个国家级贫困县进行农村妇女免费住院分娩试点,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四是实施社会保障工程。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支持华县、韩城、临渭等县市区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全面推进农村低保,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继续为残疾人办好白内障复明、助行、助听等十件实事。全面完成大荔、临渭、富平、澄城、白水5所县乡敬老院建设任务。五是实施住房保障工程。建立健全城镇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全市新建经济适用房30万平方米,廉租房6万平方米。加快三大矿务局沉陷治理工程,积极实施地质灾害区和移民区安居工程项目,认真解决城乡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六是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建农村公路1400公里,支持韩城、华县、大荔等县市加快村组巷道水泥化改造。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43个,解决25.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建设沼气池1.5万口。实施渭南东750千伏变电站和330千伏、110千伏电网改造工程。七是实施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工程。重视老年教育,加强老年大学建设。加快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建成205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线电视“村村通”和农村舞台工程,确保全市每村每月放映一场免费电影,实现98%以上的村通有线电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八是实施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快城镇社区“四室三站一场”建设,完成蒲城、华阴两个县级社区服务中心和67个城镇社区办公用房扩建任务,加快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九是实施扶贫开发和移民扶持工程。抓好153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搬迁贫困人口3600人,实现9.2万贫困人口脱贫。发放移民后期扶持资金2.8亿元,建设华阴移民防洪保安工程,改善库区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十是实施平安工程。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切实加强应急管理,扎实做好防汛保安工作。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高度重视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信访突出问题。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强化学校、居民小区周边等重点区域的治安管理,扎实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隐蔽战线斗争,巩固“双拥”成果,加强民兵预备役和国防动员工作,努力维护社会稳定。

十、以转变作风为重点,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更严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赶超意识,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努力塑造务实为民、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以实际行动赢得全市人民的信赖和支持。

锐意进取,干事创业。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承认落后,但不甘落后。切实肩负起加快发展的时代责任,知难而进,奋起直追,凝心聚力干实事,一心一意谋发展。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把竞争引入目标管理的全过程,增强考核的实效性、公正性和科学性,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排位次,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形成明争暗赛、你追我赶、纵向跨越、横向赶超的发展局面。

立说立行,务求实效。大力倡导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之风,坚持从市情出发,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低调实干,少说多做,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强化效率意识,简化办事程序,说干就干,雷厉风行。下决心精文减会,坚持工作超前谋划,工作重心下移,在基层化解社会矛盾,在一线排查安全隐患,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勤政为民,廉洁自律。坚持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多办得人心顺民意的事情。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决策、执行和结果的透明度,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保证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严格执行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坚持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努力建设廉洁政府。

各位代表,我们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着新机遇,新挑战,新希望!让我们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市委的领导下,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苦干实干的扎实作风,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下载2009年渭南市临渭区政府工作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9年渭南市临渭区政府工作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渭南市临渭区食品安全工作考察学习情况

    渭南市临渭区食品安全工作考察学习情况 (2012年6月)近日,**书记带领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县工商局局长**、县物价局局长**一行,专程赴陕西渭南市临渭区考察学习食品安......

    关于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暑假实践报告

    关爱留守儿童 传承美德精神 【摘要】 我知道他们的不易,生活的不易,走出来的不易。这也是促使我走进他们的勇气和动力!在我的家乡我知道这群孩子被叫做留守儿童。 【关键词】......

    学临渭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临渭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以及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发展我区学前教育,加......

    临渭区教育局支教工作经验材料[精选]

    积极开展支教工作和教师转任交流 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临渭区支教工作经验材料 临渭区现有公办学校321所,其中农村学校310所。三年来,我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

    临渭区道路运输管理所

    临渭区道路运输管理所:构建运管服务体系 打造一流争创亮点时间:2011-12-27 9:18:10 作者:党彦武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临渭区道路运输管理所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渭南市财政局(5篇)

    渭南市财政局 中国人民银行渭南市中心支行 渭南市监察局 渭南市审计局 转发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省监察厅省审计厅关于印发《陕西省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管理暂行办......

    临渭区林业局机关工作制度(5篇)

    局机关工作制度汇编 添加人:admin 添加时间:2006-9-15 16:24:54 一、学习制度 1、全体人员必须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

    临渭区园林化调研[精选多篇]

    临渭区秦东大地园林化调研报告 市林业局: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秦东大地园林化建设有关要 求,我局结合当前春季造林工作,统筹安排,精心实施,经过认真调研,现就我区秦东大地园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