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托城市谋发展 打造特色奔小康 (镇长的讲话材料)
依托城市谋发展
打造特色奔小康
(镇长的讲话材料)是一篇关于活动致辞的范文,由中国范文网编辑收集整理!免费提供,希望能够帮助您。
各位领导:
一、广泛宣传,努力营造小康建设氛围。为充分调动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县示范县建设动员会后,镇党委、镇政府及时召开了党委会、党委扩大会和全镇全面建设小康镇动员大会。同时,利用有线广播、电视、专栏、讲座和学习会等形式,对全面建设小康镇进行了广泛宣传、深入动员、全面部署。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支持和参与小康建设的热情。目前,全镇上下已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小康”的良好局面。
二、合理规划,科学制定小康建设目标。由分管农业的副镇长牵头,聘请相关涉农专家逐村调研,因地制宜,制定了全镇和各村详细规划。大胆提出了:淡出传统农业,以蔬菜、水果、花卉、养殖、休闲观光为五大支柱,全方位发展城郊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思路。规划到2012年,通过7年左右的时间,把我镇建设成为川中丘区的经济强镇、教育名镇、旅游重镇和农业特镇,全面实现小康目标。
三、狠抓落实,小康建设初现成效
(一)围绕农民增收,狠抓农业结构调整
瞄准城市“菜篮子”,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通过精心规划,启动了6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一是以王爷庙、南井沟为重点的2000亩精细、反季节蔬菜基地。二是以白马庙、白莲山为重点2000亩旱地时鲜蔬菜基地,三是以大堰、磨咀、宝塘等村为重点2000亩水生蔬菜基地。通过组织群众外出参观学习,吸引外地业主,扶持大户进行示范,引进和提供优良品种,现已建成蔬菜基地4000余亩。继去年我镇获得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后,今年,四季豆和莴苣两个品种又获得国家级“无公害蔬菜”认证。
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发展名优水果。利用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和川中项目等工程,引进名优品种,改造原有老化、劣质品种,现已建成以大堰、磨嘴、中沟等12个村为重点的3500亩名优水果基地。目前,果树长势良好,大多数已开始挂果。
瞄准城乡消费时尚,大力发展花卉产业。通过扶持大户,典型示范,现已发展花卉大户20余户,拥有花卉基地500余亩。其中文衍丰、向贵良、蔡开吉等种植面积都在20亩以上。如今,花卉产业正在成为我镇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发展畜牧业,实施35万头优质肉猪工程。我们把畜牧业发展作为农业的“重头戏”来抓,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专门领导班子,根据各村条件和传统习惯,采取一系列措施,狠抓了以太空村、大堰村等为重点的养鸡示范基地,以平安村、佛南村等为重点的养猪基地,以王爷庙村、太空村等为重点的养牛基地。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提供市场信息,提供技术指导,协调资金,扶持奖励等措施,使得养殖业快速发展。目前,全镇已发展“百牛村”4个,“千猪社”4个,“万只小家禽户”8户,养殖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65%以上。
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城市“后花园”。我们充分利用城郊区位优势,引导农户发展休闲观光假日经济。现已发展遍布城郊、风格各异的“农家乐”50余户,年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年创产值500万元以上。规模较大的“九香园”、“正豪园”、“悠然山庄”等,年纯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
发展优质粮油,实施订单生产。对部分不适宜种蔬菜等经济作物,或无能力种植经营经济作物的农户,我们协调粮油部门签定订单种植合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全面提升传统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二)扶大户,建协会,促进规模经营。通过以大户牵头建协会,协会联合带农户等模式,现已建成以陈杰“大自然公司”为首的无公害蔬菜协会、以郑大兴生态养殖场为首的郑葛养猪协会、以蔡绍云“九香园”为首的农家乐协会,发展会员300多人。通过牵线搭桥,协调服务,促进我镇土地流转面积达1260亩,发展种养大户486户。
(三)抓“六通”,建新村,让农民过上城市生活
我们利用城市拆迁还房,在凉帽山、黄磉浩、保河、佛南等村狠抓“城镇型”新村建设;根据地理特点,在王爷庙村设计了风格独特的——“别墅式”、“街村型”农民新村,按照“山上精品果园、山脚小康家园、山下绿色菜园”的模式新建农房80余户;在磨咀等村,对旧房屋进行包装改造,实施“庭院型”新村建设模式。从今年起,全镇新建农房均由政府负责提供设计图纸,严格按新村规划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农房建设模式和农村生活方式,对全镇农村面貌和农民思想观念的改变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助农增收
我们通过抓产权改革,催生民营,抓招商引资,发展民营。到目前为止,全镇集体企业,基本上实现了100%转制的目标。全镇共有个体工商户15000余户,民营企业197家。
通过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抓组织化、技能化和专业化的劳务输出,今年,新增农村劳务输出800人,共计输出7554人,依托县城务工、经商、兴办服务业,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近万人。
我们在过去半年多的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县委、县府赋予我镇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的使命差距甚远。我们将以本次大会为契机,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增强执行力,以加快发展为己任,矢志奋斗,不懈进取,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奋力推进太和发展新跨越!
谢谢!
第二篇:依托城市谋发展 打造特色奔小康 (镇长的讲话材料)
各位领导:
我们太和镇地处县城,现有20个农业行政村,10个城市社区,总人口21万,其中农村人口3.5万,耕地面积1.8万亩。今年以来,我们根据县委、县府建设绵渝路射洪现代农业示范带,以及赋予我镇2010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提出“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大力发展城郊型特色农业,争当绵渝路射洪现代农业示范带领头羊”的镇域农业经济发展构想。目前全镇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小康示范建设开局良好。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广泛宣传,努力营造小康建设氛围。为充分调动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县示范县建设动员会后,镇党委、镇政府及时召开了党委会、党委扩大会和全镇全面建设小康镇动员大会。同时,利用有线广播、电视、专栏、讲座和学习会等形式,对全面建设小康镇进行了广泛宣传、深入动员、全面部署。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支持和参与小康建设的热情。目前,全镇上下已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建小康”的良好局面。
二、合理规划,科学制定小康建设目标。由分管农业的副镇长牵头,聘请相关涉农专家逐村调研,因地制宜,制定了全镇和各村详细规划。大胆提出了:淡出传统农业,以蔬菜、水果、花卉、养殖、休闲观光为五大支柱,全方位发展城郊特色区域经济的发展思路。规划到2010年,通过7年左右的时间,把我镇建设成为川中丘区的经济强镇、教育名镇、旅游重镇和农业特镇,全面实现小康目标。
三、狠抓落实,小康建设初现成效
(一)围绕农民增收,狠抓农业结构调整
瞄准城市“菜篮子”,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通过精心规划,启动了6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一是以王爷庙、南井沟为重点的2000亩精细、反季节蔬菜基地。二是以白马庙、白莲山为重点2000亩旱地时鲜蔬菜基地,三是以大堰、磨咀、宝塘等村为重点2000亩水生蔬菜基地。通过组织群众外出参观学习,吸引外地业主,扶持大户进行示范,引进和提供优良品种,现已建成蔬菜基地4000余亩。继去年我镇获得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后,今年,四季豆和莴苣两个品种又获得国家级“无公害蔬菜”认证。
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发展名优水果。利用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和川中项目等工程,引进名优品种,改造原有老化、劣质品种,现已建成以大堰、磨嘴、中沟等12个村为重点的3500亩名优水果基地。目前,果树长势良好,大多数已开始挂果。
瞄准城乡消费时尚,大力发展花卉产业。通过扶持大户,典型示范,现已发展花卉大户20余户,拥有花卉基地500余亩。其中文衍丰、向贵良、蔡开吉等种植面积都在20亩以上。如今,花卉产业正在成为我镇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发展畜牧业,实施35万头优质肉猪工程。我们把畜牧业发展作为农业的“重头戏”来抓,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专门领导班子,根据各村条件和传统习惯,采取一系列措施,狠抓了以太空村、大堰村等为重点的养鸡示范基地,以平安村、佛南村等为重点的养猪基地,以王爷庙村、太空村等为重点的养牛基地。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提供市场信息,提供技术指导,协调资金,扶持奖励等措施,使得养殖业快速发展。目前,全镇已发展“百牛村”4个,“千猪社”4个,“万只小家禽户”8户,养殖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65%以上。
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城市“后花园”。我们充分利用城郊区位优势,引导农户发展休闲观光假日经济。现已发展遍布城郊、风格各异的“农家乐”50余户,年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年创产值500万元以上。规模较大的“九香园”、“正豪园”、“悠然山庄”等,年纯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
发展优质粮油,实施订单生产。对部分不适宜种蔬菜等经济作物,或无能力种植经营经济作物的农户,我们协调粮油部门签定订单种植合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全面提升传统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二)扶大户,建协会,促进规模经营。通过以大户牵头建协会,协会联合带农户等模式,现已建成以陈杰“大自然公司”为首的无公害蔬菜协会、以郑大兴生态养殖场为首的郑葛养猪协会、以蔡绍云“九香园”为首的农家乐协会,发展会员300多人。通过牵线搭桥,协调服务,促进我镇土地流转面积达1260亩,发展种养大户486户。
(三)抓“六通”,建新村,让农民过上城市生活
我们利用城市拆迁还房,在凉帽山、黄磉浩、保河、佛南等村狠抓“城镇型”新村建设;根据地理特点,在王爷庙村设计了风格独特的——“别墅式”、“街村型”农民新村,按照“山上精品果园、山脚小康家园、山下绿色菜园”的模式新建农房80余户;在磨咀等村,对旧房屋进行包装改造,实施“庭院型”新村建设模式。从今年起,全镇新建农房均由政府负责提供设计图纸,严格按新村规划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农房建设模式和农村生活方式,对全镇农村面貌和农民思想观念的改变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利用前锋渠节水改造工程,引进国家投资40余万元,发动群众投工投劳2000余个,对年久失修、渗漏严重长2.6公里的王爷庙支渠进行翻新整治。组织群众投工投劳,争取社会各方支持,在磨嘴、凉帽山、佛南、平安、蟠龙、太空等村,建标美化水泥路13.8公里,标美化碎石路23公里,用城市拆迁的预制板、水泥块等废旧材料,在王爷庙、磨嘴等村硬化入户道路10余公里。组织群众改水、改厨、改厕、改风貌近400户,改善了人居环境。今年,新安装农村电话330余部,保证了农村信息畅通。通过广泛宣传,精心组织,现已规划沼气池1000口,在建400口,投入使用312口,发展液化气360户,并正在筹划武安集镇天然气建设。抓光纤电视安装入户,到目前为止,全镇农村光纤电视入户率已达90%。
(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助农增收
我们通过抓产权改革,催生民营,抓招商引资,发展民营。到目前为止,全镇集体企业,基本上实现了100%转制的目标。全镇共有个体工商户15000余户,民营企业197家。
通过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抓组织化、技能化和专业化的劳务输出,今年,新增农村劳务输出800人,共计输出7554人,依托县城务工、经商、兴办服务业,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近万人。
(五)抓示范点建设,促进全镇奔小康。今年初,我们确定了磨咀11社、王爷庙1社作为我镇的小康示范点。目前,示范点建设已初见成效:磨咀11社有农户33户,已建沼气28口,安装电话22部,光纤电视入户达100%;新建拦河堰1口,社道路水泥硬化500米,入户道路硬化1500米;劳务输出46人,发展“农家乐”4户,种养大户9户,发展蔬菜21亩,水果56亩,预计今年人均纯收入达3216元。王爷庙1社有农户66户,已建成新村30户,正在建15户,人畜饮用自来水100%。如今,王爷庙和磨嘴两个村的小康示范扩面工作也取得阶段性成果,王爷庙村由1社扩大到1—9社,磨嘴村由11社扩大到9、10、12、13等社,两村均占全村半数以上的农户投入到了示范建设之中。我们正以示范点作为突破口,召开好各种流动现场会,调动全镇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们在过去半年多的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县委、县府赋予我镇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的使命差距甚远。我们将以本次大会为契机,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增强执行力,以加快发展为己任,矢志奋斗,不懈进取,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奋力推进太和发展新跨越!
谢谢!
第三篇:依托城市谋发展打造城郊文明村
多年来,解放村充分发挥毗邻市区的优势,以中心城商丘为依托,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注重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双丰收。1996年被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1997年被评为“河南省迅速崛起的农村十个新典型”之一,1998年被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省级文明村镇示范点”,2000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发展乡镇企业先进村”,2002年1月被省文明委命名为“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党和国家领导人还多次到该村视察调研。去年12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来河南考察“三农”工作时,又亲临该村调研,对解放村的发展现状和前景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党委核心作用发挥显著
村党委一班人在党委书记乔彬的带领下,认定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依托该村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优势,确定了发展乡镇企业是振兴解放村经济的可行之路。没有启动资金,村两委班子成员就带头集资30万元,创办乡镇企业。经过近年来的滚动发展,该村已成为闻名豫东的“亿元村”。村子富了之后,班子成员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勤政为民,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村里的开支严格按照审批制度落实,实行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党风廉政建设根本好转。在重大决策上,坚持集体研究,科学决策,使全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二、依托城市理路子,农村经济不断壮大
90年代以前,解放村产业单
一、低效,集体经济非常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3万元,全村还负债200多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超过200元。当时三个产业基本上是“一产劣、二产无、三产弱”,可以说农民“守着金山没饭吃”。1990年,以乔彬同志为支部书记的新班子上任后,决定“宁可苦干,不可苦熬”,带领全体村民,紧跟时代节拍,“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通过考察论证,对村子的发展思路进行理性定位,认为村经济要崛起、要发展,必须在依托城市上做文章,在发挥村优势上下功夫,在不同阶段制定了不同的发展路子。经过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到1993年,不仅还清了外债,还建起了泡沫厂,并迅速占领了市常随后,他们不断加强市场调研,提高科技投入,不断创办高科技含量企业,如新型建材总厂、空间结构厂、电线电缆厂等19个企业实体,村办企业已形成了科工贸为一体,涉及化工、建材、运输等行业的多功能企业集团。~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2.6亿元,非农产业占总产值的100%,村集体纯收入1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多元,轿车已进入部分农户,被誉为“豫东第一村”。是“河南省迅速崛起的农村十个新典型”之一,村委会免除了村民的各项提留款,为村民代交农业税;免费为村民办理了房屋、财产、医疗、学生平安和人寿等保险;按月给50岁以上老人发放90元养老金。实现了从农村文明向以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为标志的现代城市文明的跨越。
三、公民道德常抓不懈,社会道德风尚蔚然成风
解放村一直把村民道德建设当作一项大事来抓。创建了形式多样的村民道德建设的新载体,开展了评选“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等活动。特别是开展“道德规范进万家”活动以来,他们购置了“公民道德建设讲座”宣传光碟,在村电视差转台上多次播放,自编?quot;公民道德建设格言“,印制了道德建设标语,制作了道德建设墙报、宣传漫画,并且村委与全村每户签订了”道德规范建设“目标责任书。该村还把移风易俗作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杜绝了大操大办等不良习气;对实行火葬的,除报销火葬费,另外补助400元,养老金享受到年底。在落实计划生育国策上,坚持”三为主“,落实”三结合“,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控制在3.17‰以内。目前,一个勤奋敬业、崇尚科学、遵纪守法、家庭和睦、邻里互助的良好风尚正在全村迅速形成。
四、农村品位不断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村党委围绕村民利益办好事,以切实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努力提高村庄品位,让村民与城市居民共享现代文明。从发展公共设施入手,加强完善城市配套设施。按照”路面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环境优化“的”五化“标准,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里先后投资近百万元修建道路20余条,硬化路面18000多平方米,对全村统一进行了美化、净化、绿化、亮化。在原有村民统一配置标准房的基础上,又新建了小康新村,新村住宅古朴典雅,统一有序,村内路直、道宽、草绿,环境优美。投资近百万元兴建的”中州医院“,解决了本村及外来人员的看病就医问题。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村里补。此外村内还修建了阅览室、老年人活动室、健身尝浴池、花园及歌舞厅等公共设施,吸引很多市民来村观光休闲游玩。同时,村里还组建了秧歌、盘鼓、舞龙、唢呐、戏曲等艺术团体,每逢节假日或重大庆典活动,都要到市区内进行演出,不仅丰富了市民文化娱乐生活,而且大大提高了村民及外来经商者的生活质量。
五、科教文化稳步发展,村民素质显著提高
1991年,解放村筹资60多万元,建成了一所规模大、功能全、环境优美的小学,1994年又投资20多万元,为学校安装了喷泉,购买了各种教学器材,达到了国家颁布的”四有六配套“标准。村民子女入学全部免费。目前,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六、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全村群众安居乐业
为使全村群众有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该村注重抓好村民的法纪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普法宣传,多次组织法律知识竞赛,引导大家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村委会还定期义务为大家提供法律咨询,发现纠纷苗头和治安隐患及时制止。另外,还组建了青年民兵治安巡逻队,义务为群众看家护院,1990年以来,全村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
昔日的解放村人,凭着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和苦干加实干的拼搏精神,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在工作实践中,铸造出一个好班子,锻炼出一支好队伍,找到了一条好路子,养成了一种好作风,形成了一套好制度。如今的解放村人,正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为契机,提出?quot;二次创业”的口号,掀起新一轮经济大发展,文明大进步,举全村之力,致力于民营经济上水平、上台阶,力创全国先进文明村。
第四篇:乐山市打造特色城市
乐山打造特色城市 关于城市经营的思考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当然伴随而来的有许多可喜的成绩,也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与麻烦,所以城市的经营变得尤为的重要,我们如何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又好又快的发展城市而又使问题减少,这值得我们深思。我们需要找到正确经营城市的方法,做到科学的发展城市,使我们城市和谐的发展,下面我想就我所在城市谈谈城市的经营与发展。
一、打造特色城市—— 一个关于城市经营的话题
打造特色城市是关于城市经营的话题。近年来,关于城市经营(或经营城市)理论的研究沸沸扬扬。所谓城市经营,就是把城市中的可经营资源如城市土地、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态环境、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等有形资产,以及依附于其上的名称、形象、知名度和城市特色文化等无形的资产,通过对其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等相关权益的市场运作,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引进增量,广泛利用社会资金进行城市建设,以实现城市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城市的自我滚动、自我积累、自我增值的新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模式。它强调城市的明确定位和可持续发展,突出城市经营的“市场化”,以城市政府为经营主体,城市资源为经营客体,以城市经营的目标、手段、特色、步骤和主要矛盾为内容。
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化进程实践表明,我国经营城市的主体,是各级城市的政府,因而经营城市是政府行为。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城市经营是在政府认识到传统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弊端后,主动提供制度创新以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积极性的产物,其一步一步的发展也是在政府的引导和控制下进行的。虽然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城市经营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在经营中引入了竞争机制,增强了城市经营的“市场化”味道,但从根本上仍是政府建设和管理城市、发展政府职能的一种手段。
二、乐山城市经营的误区和问题
乐山自建市以来,城市化发展进入快车道,城市经营已成为政府一项重要任务,历届政府为此作出努力,也取得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误区和问题。
⒈城市定位不准确。城市定位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准确的城市定位能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推动
作用,否则,不仅阻碍城市发展,且造成资源巨大浪费。乐山建市以
来,历届政府都尝试过对其城市进行定位,如水陆交通枢纽城市;旅
游业发达、商贸繁荣、具有现代化功能的新兴城市等,这些城市定位
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够准确,也正是因为不准确,所以才经常变,结果城市建设无特色可言,外地人到乐山无法从城市发展中感受到乐
山经济、文化特色。
2.脱离规划式经营。一些人认为城市经营可以与城市规划相背
离,这是非常荒唐的。长期以来,城市规划方面法制不健全,脱离规
划的经营对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乐山建市初
期,曾经邀请专家学者对新市城市进行过总体规划,但由于种种原因,城市规划没有得到有效实施,使乐山市区城市功能不齐全、空间不协
调、特色不突出,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破坏,使整
个城市在初期遭遇了一定的困难。
三、打造乐山特色城市的思考
首先是树立城市资产观。这就是把城市作为一种资产来经营,按
照市场规律,把城市中可以用来经营的土地、区位空间等资产和生产
要素全面推向市场,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城市建设,真正建立起一套
靠城市资产融资来建设城市的新机制。比如,作为公共产品的城市基
础设施,我们可以把它当成“城市商品”,对这些基础设施的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等,采取出让、拍卖、抵押、转让以及授予特许权等
方式,最大限度地盘活城市资产的存量,激活城市的潜力,使死钱变
活钱,资产变资金。在这方面,乐山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实施的多项
工程,正是城市资产观的一种体现,取得了可喜成效。
其次是准确城市定位。乐山的城市定位必须符合乐山的区位优
势,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特色,必须以乐山经济发展状况及趋势为基
础,特别是以具有带动全局作用的产业链、产业群为支撑。因此,乐
山无论是要发展岭南水城,还是商贸城市,都必须以能带动乐山全局的产业链、产业群为基础,否则是空中楼阁。
第三是在城市规划中,进一步增强经营意识,真正达到高起点规
划。一是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动态调整,保证城市每个阶段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发展程序的优化和布局的科学性,合理配置城市资源、空
间与环境,引导城市合理发展;二是对城市的组成要素及其用地进行
合理规划,科学开发,达到合理、集约用地的目的,改善和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三是经营好城市的空间。城市的精
华在于空间,城市的经营离不开对空间的经营。乐山建市十几年新市
区的“只见新楼不见新城”,说明我们对空间经营缺乏足够的重视。
因此,市政府必须经营好市区空间,打造一些有特色、让人耳目一新的城市景观;四是对城市郊区进行合理规划,为城市的扩张留下足够
空间;五是合理规划保护文化遗产,充分发挥乐山悠久的人文资源作
用。
第四是加强城市土地经营。经营好土地是经营城市的首要环节。
长期以来,在我国,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问题较为普遍,许多城市
出现“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现象。因而,必须加强城市土地经
营,其突破口就是要建立有形的土地市场,由政府垄断城市土地一级
市场,按市场化经营城市土地。一方面,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招标、拍卖和持牌交易制度,实行交易市场化;另一方面,盘活存量土地,实行开发形式多样化。
综上就是我对我所在地城市经营的一些见解和想法,我觉得我们的城市可以通过自身的竞争力与影响力使我们城市变的更为强大,各
项指标更上一层楼。
第五篇:依托红色文化 打造特色校园
依托红色文化
打造德育特色
南赛中心小学
樊利强 薛仁生 刘明君
南赛中心小学创建于1938年,是一所具有近八十年历史的革命传统老校。近年来,学校不断将革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有机结合,从红色文化特色建设入手,广泛开展系列红色教育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丰富特色德育教育。以校本教材为抓手
助力红色教育
南赛中心小学前身是内丘县第一抗日高级小学,始建于1938年,由河北省首届人民政府主席、时任冀西游击队司令员的杨秀峰创办。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杨秀峰根据党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毅然放弃北平师范大学教授的优越生活,投笔从戎,深入太行,建立抗日武装,开辟冀西抗日根据地。
1938年8月,为了适应抗战需要,培养大量军事、政治、财经、文教、行政等方面的人才,根据当时内邱抗战的需要,杨秀峰选择了在南赛神头村扁鹊庙群中利用现有庙宇创建了“内邱县第一抗日高级小学”,为当时抗战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后几经搬迁于2008年8月迁于现址,正式更名为“南赛中心小学”。
南赛中心小学为使学生从小牢记革命先烈为创建新中国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时刻不忘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和抗日英烈舍小家为大家而奋不顾身的壮举,组织学校教师到市县档案馆查阅资料和杨秀峰工作战斗过的神头村、摩天岭村和孙家坡等村进行实地采访,在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出了校本教材----《杨秀峰红色文化》一书。
《杨秀峰红色文化》包括杨秀峰个人成长经历、杨秀峰在内丘抗战、杨秀峰与南赛中心小学、杨秀峰重教思想等五个篇章。此书的编写为学生进行红色继承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助力了学生特色德育教育。此书现在以作为课程在五、六年级讲解。
以文化建设为阵地
打造红色品牌
南赛中心小学为把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与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不断打造新的育人阵地。
首先是建设了杨秀峰文化长廊。将杨秀峰在内丘工作战斗及有关教育方面的重要指导展现学生面前。
其次是建设了红色文化墙。将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照片及主要事迹映现在学生眼中,如李大钊、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雷锋等。
再有各班级均设立了红色文化版块。及时更换张贴英雄人物的事迹、红色歌曲和革命小故事等红色文化。
上述文化阵地的开辟,为学校红色文化品牌的创建奠定了基础,更使广大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和组织参观讲解直观感受到现在美好时光的来之不易,更加懂得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以各种活动为载体
拓展红色内涵 南赛中心小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不断拓展红色教育形式,丰富红色教育内涵。
如校园“红领巾”广播站,定期播报每班选送上来的红色小故事;学校成立了“红色文化”社团,定期开展活动已稍有成果;
各班级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红色影片;学校少先队先后组织了“童心向党”红歌比赛、“童心向党”演讲比赛、“童心向党”征文比赛;红色故事情景剧表演;组织学生参加探访“河北红色足迹”知识竞赛;参观邢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王胜纪念馆;清明节网上祭英烈活动等全校性活动。
又如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开展听爷爷奶奶讲革命小故事活动,并进行整理。到校后与全班同学举行“共享”会。再如学校利用 “七一”、“八一”、“十一”等特殊节假日进行手抄报、书法、绘画等多种形式的红色教育并及时选择优秀作品张贴在校园。
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更加浓厚,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的思想更加坚定,学校的教风、学风日益向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