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公文网上交换管理暂行办法
四川省公文网上交换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实现全省党政机关之间公文网上交换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确保公文网上交换的安全有效,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公文网上交换工作的通知》(川委厅„2003‟1号)的要求,参照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有关电子公文传输管理暂行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电子公文是指利用公文网上交换软件系统,通过电子技术,把纸质公文转换为具有公文规范格式的电子数据。
第三条 电子公文应当符合《中国共产党员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公文处理实施细则》和《四川省公文处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
第四条 公文网上交换是指电子公文生成、发送、接收过程。
第五条 各市(州)、县(市、区)党委、政府办公厅(室)和省级各部门负责部署本级本部门公文网上交换工作,并制定推进措施。各级党政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管理、指导和督查本级公文网上交换工作,协调解决公文网上交换中出现的问题。各级党政网管理中心和省级各部门网管单位负责本级本部门公文网交换的技术服务工作。
第二章公文网上交换
第六条 公文网上交换使用四川党政网统一软件平台,通过“四川省公文交换中心”(含“四川政府公文交换中心”)和各市(州)“公文交换中心”的窗口进行交换。
第七条 各级各部门用于电子公文交换的专门用户名,由各级党政网管理中心逐级上报申请,经四川党政网管理中心审批后下发,各级各部门应妥善保管。
第八条 网上交换的公文范围包括:省、市(州)党委、政府及办公厅(室)向下级或平级机关、单位制发的文件;市(州)、县(市、区)党委、政府及办公厅(室)向上级机关报送的请示性文件;各机关、人民团体及企事业单位向省、市(州)党委、政府及办公厅(室)报送的请示性文件。各市(州)省级各部门向省委、省政府报送的报告性文件在实行纸质交换的同时,也可在网上交换。
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及办公室向下级或平级机关、单位发送公文的方式和种类由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及办公室参照本办法制定。
省、市(州)、县(市、区)级部门向上级、下级或平级部门发送公文,也可参照本办法统一在各级公文交换中心进行。
第九条 省级各部门与中央和国家机关之间的公文交换方式按中央和国家机关要求执行。
第十条 公文网上交换应当配备以下设备:专门用于公文网上交换的计算机;全省统一标准的四川党政网公文网上交换系统(包括密码设备。公文发送、接收管理系统软件)和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软件;彩色激光打印机或彩色喷墨打印机。公文网上交换涉及的主要设备都应有备份。
第十一条 公文网上交换系统密码设备管理,按省密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公文完成审批、签发手续后,各级各部门负责公文网上交换工作的部门将其处理生成电子公文,经部门负责人核批后,通过“公文交换中心”的本部门公文交换箱发送至接收部门。
第十三条 电子公文的发送。发送部门应当在24小时内对所发公文的接收情况进行查验,待得到“已签收”指示后,方可为公文发送过程完成。3-
在专用计算机上使用。
第四章 安全保密
第二十一条 绝密级公文不得在网上交换。
第二十二条 公文网上交换各环节必须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透露操作程序或提供电子印章软盘等相关设备和软件。
第二十三条 公文网上交换系统用户口令应由使用单位定期更换。第二十四条 用于公文网上交换的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应指定专人管理和维护,在四川党政网内网上使用,严格与国际互联网和政务外网物理隔离。
第二十五条 电子公文交换的保密管理工作严格执行省委保密委员会《关于加强四川省电子公文交换保密管理工作的意见》。
第五章其他
第二十六条 电子公文应当存放在指定服务器或专用微机上,并做好数据备份工作。电子公文及其数据备份应当指定专人严格管理,未经部门负责人同意,不得随意修改、删除、拷贝和打印。
第二十七条 电子公文归档后的存放时限与相同内容的纸质公文存放时限相同。
第二十八条 各级党政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网上发送的文件签收情况及时收集,定期通报。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四川党政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03年6月1日起试行。
第二篇:网络公文管理暂行办法
网络公文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为了规范和加强公司网络公文的真实性与有效性,确保电子公文以方便、快捷、高效的方式发布与应用,充分发挥电子文档的时效性,特制定网络公文管理暂行办法。
第二章 适用范围
第一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公司机关、区域指挥部、直属项目部等单位。
第二条来文途径。文件来自公司机关、或转发上级机关、地方政府来文等;
第三章 文件类型
第三条 电子文件是本公司以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网络上传输的文件。
第四条 电子文件是文件的一种类型,具有文件的特制属性,有特定的用途和效力。
第四章 公文形成。
第五条 本公司在日常工作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系的公务文书。
第六条具有与纸质公文同等效力的应电子文档。
第五章 公文发布机构
第七条 公司办公室是网络办公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公司的电子公文处理工作,制定全公司网络办公管理办法,督促下级机关网络办公工作,并组织业务交流和培训工作。
第八条各级办公室是电子公文处理的管理机构,主管本级机关的电子公文处理工作。
第九条 公司保密室设保密员兼网管员1名,负责公司的网上收发文、收发文的技术指导及故障排除,确保文件的排版和格式正确及网上办公渠道畅通。
第十条 公司机关、区域指挥部及直属项目部同时建立网络连接,配备专(兼)职公文处理员,与公司机关实现网络传输,实现办公自动化与网络化
第六章 电子公文程序
第十一条 公司电子公文传输的内容包括:公司文件及传真电报、信函、上报的请示、报告等。
第十二条 公司机关每天上班后首先要把电脑打开,并进入IOA网络办公系统,并及时查收网络发文。
第十三条公司办公室对上级机关来文、本级发文以及下级单位的请示、报告等文件要及时进行传输,办文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两天,机关各部、室要指定专人对网上发布的文件及信息及时的向本部、室负责人汇报。第十四条 电子公文处理和存贮,必须采用专用的计算机和存贮设备,由专人负责管理,以确保网络运行的安全性和文件的保密性。
第七章 电子公文传输日常管理。
第十五条公司办公室负责电子公文(文件、传真电报、通知、请示等)的传输工作。
第十六条 各单位要选配1—2名懂技术、责任心强的人员负责网络发文的收发管理工作,并维护好网络系统,保证能够及时准确地收到网上来文,如本单位的收发文渠道不畅,要立即组织修复。
第十七条 对收到网上来文或重要的寻呼信息内容应及时下载,并填制文件呈阅单,按文件的主旨内容和有关要求签署办公意见,呈有关领导批阅后归口办理。
第十八条 各类文件在办公室不得积压,办文时间不得超过三天,承办后收回归档。
第十九条 各级办公室人员应当掌握有关电子公文的收发、分办、传送、存贮、立卷、归档和清除(或销毁)等专门知识和操作技能,做好电子公文的日常处理工作。
第八章 电子公文文种
第二十条 电子公文的种类与纸质公文种类相同,包括:决定、决议、通告、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意见、规定、函、会议纪要。电子公文的文字从左至右横写、横排,正文每行28个汉字,每页22行。
第九章 电子公文要素
第二十一条 电子公文的要素与纸质公文基本相同,包括:份数序号、秘密等级、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公文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成文日期、成文机关、附件、附注、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印发日期等。电子公文印章的应用技术和规范,另行制定。
第二十二条公司的电子公文行文关系与纸质公文的行文关系相同。
第二十三条 电子公文应当等同纸质公文,并予先行办理,逐步减少纸质公文的数量。
第十章 电子公文的收发流程
第二十四条 电子公文的办理分为收文办理和发文办理,其工作流程与纸质公文流程基本相同,并保存处理过程中的有关信息。收文管理流程:收文登记、收文拟办、领导批示、部门阅办、传阅、归档。发文管理流程:发文拟稿、部门审核、办公室审核(党群类由党委工作部审核、工会类由工会作部审核,纪委类由纪审监察部审核)、领导签发、文件分发、归档。
第二十五条 电子公文办理完毕,应当根据《档案管理办法》和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参照纸质公文的办理程序及时予以立卷,为日后电子公文归档做好准备。
第二十六条电子公文在一定范围须印发纸质公文,要经相关部门领导或办公室领导批准,同时注明制作机关、日期、份数和印发范围,并做好登记。若按有关规定不准翻印的秘密等级公文,不得印发成纸质公文。
第十一章 电子公文的介质
第二十七条 电子公文介质包括:硬、软磁盘、磁带、光盘等。
第二十八条 电子公文介质的使用和保存,等同纸质公文的使用和保存。
第二十九条 电子公文介质的维护和维修,需指定专人负责。
第三十条 电子公文介质的销毁,等同纸质公文的销毁,需进行登记并由两人以上监销,确保安全无误。
第三十一条电子公文必须按公文行文标准交换和传送。电子公文跨部门、跨局域网传送格式,应按电子公文传输格式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各单位在电子公文传输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保密制度,密级以上文件不得在互联网上传输。
第三十三条电子公文一般不得加盖电子公章,确有需要时,要进行加密处理。第三十四条 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用户密码应定期更换,并严格保密。
第三十五条 用于电子公文传输的计算机必须做好网络病毒的防护,防止网络病毒入侵影响正常的办公。联网工作站也要安装防病毒软件,随时对数据盘进行杀毒。
第三十六条电子公文的归档应按照集团公司档案部门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七条 定期对各单位电子公文传输工作进行检查指导,重点检查制度建设、设备配置、人员管理、安全措施等,对不符合要求的要限期整改。
第三十八条公司办公室对各单位电子公文的应用管理进行考核,实行年终通报制度,对未按时接收文的单位给予批评,对因主观原因殆误工作的要严肃处理,严重的要调离其工作岗位。
第十二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规定由公司办公室负责解释。第四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第四十一条 相关文件及相关记录 第四十二条 公司《公文处理办法》
第三篇:公文交换系统
1.公文交换
电子公文交换平台是一个跨地区、跨单位、跨部门交换型的公文应用平台支持安全可靠的政府型、集团型电子公文信息交换,可有效提高政府及集团办公效率,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作为长江数据电子政务解决方案的核心应用平台,电子公文交换平台具有良好的系统兼容性和伸缩性,可灵活挂接其它办公自动化系统及相关业务系统,是一个实用、安全、高效的政务应用平台。
实现跨部门、跨单位之间电子公文的安全传输。通过提供统一的业务平台,不同部门、不同单位完成电子公文的发送、传输、接收以及打印等业务操作。
1.1.平台整体框架
电子公文交换平台根据全市电子公文交换标准,提供发送公文、接收公文、发送回执、接收回执、流程监控和消息通知等各种Web Service接口。全市各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必须能支持电子公文交换平台接口的调用。
各部门OA系统自行维护部门内部的办公流程,电子公文交换平台专用于维护跨部门的办公工作流程。由此构成一个全市各部门(包括各部委办局单位、县、市、区等)数字办公流转的两级层次结构。
目录和认证服务用于统一维护全市各政府部门的组织结构,统一管理用户帐号和权限,进行用户身份认证。电子公文交换平台同时建立与档案局的归档接口和消息通知平台接口,提供自动归档和手机短消息通知服务。
1.2.业务办理
分为收文待办与发文待办分别对公文按多种方式进行统计,如按未查看、待签收、待回复等等。
1.3.功能介绍
电子公文交换平台主要由发文管理、收文管理、文种与红头制作、电子印章管理、收发文监控、收文提醒、检索与统计、系统日志、组织机构管理、公文模板库、权限管理等功能模块组成。
从上图可以看出,电子公文交换系统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公文传输、数据接口、日志管理,以及系统维护。其实,系统维护和日志管理是任何应用系统都必须具备的基础性功能;另外,公文传输实现公文交换的基本业务,完成公文的跨部门的交换业务;考虑到公文交换系统必定要同办公自动化系统通讯,数据接口是保证数据一致性而规定的接口规范。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业务处理环节中,必须保证每个环节的“安全性”。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传输过程中的红头文件的安全性是最大的顾虑,因此,公文的安全性,以及公文传输过程的安全性,成为最设计公文交换系统时重要的需求和必须首要考虑的因素。关于这点,CA安全体系相关技术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总之,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平台以办公自动化为基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现有网络平台条件,与OA系统能够无缝紧密地连接,加快政府机关之间无纸化公文传输的进程,提高公文流转的速度,进而可以提高政府机关行政事务的处理效率。1.3.1.发文管理
发文操作
将已制作好的公文草稿导入到电子公文交换平台(也可以采用引入附件的方式或通过本平台公文编辑工具在线套用公文模板进行编辑),用于电子公文的分发。经过套印红头、电子签名后的电子文件才真正成为“电子公文”文件。 公文盖章
对导入电子公文交换平台的电子公文,进行电子印章的加盖,加盖电子印章后,公章在公文中的位置、公文的正文内容均不能再进行任何修改。 公文分发
选择收文单位,设置公文原件打印份数,再将公文分发给各收文单位。 公文催办
发文单位可以对收文单位发送公文的催办信息,催办信息根据收文单位的个性化设置不同采用不同的催办方式,比如SMS方式、邮件提醒方式、即时消息方式、声音提醒方式。
1.3.2.收文管理
公文收回
若公文分发时有误,发文单位可以对发送出去的公文按单位进行收回处理。收回的方式有两种方式:对于收文单位还没有签收的公文,平台直接删除收文单位所接收到的公文;对于已经签收的公文平台会向收文单位发出通知,由收文单位进行退回操作。 公文签收
收文在首次打开阅读时,系统会自动发送签收回执,并可以查看公文。 收文打印
严格按公文流转的安全机制实现,公文在发给本单位时已经由发文单位确定原件可打印的份数,每打印一次原件都记录在案,并通知发文单位,当超过打印次数时,平台自动提示:“您已超过打印次数”,确保原件的打印次数与发文单位的要求相符。收文单位还可以通过平台向发文单位申请打印次数,并注明申请原因,经过发文单位审核批准后,收文单位可再次打印公文。 公文归档
各单位可以对各自收到公文进行归档操作。 收文回执
对发送出的文件接收情况进行跟踪,系统能自动记录其公文签收人、签收时间、签收状态等。 收文提醒
设计了公文接收的提醒功能。提醒可以为SMS方式、邮件提醒方式、即时消息方式、声音提醒方式等。
1.3.3.后台管理
检索与统计
允许公文交换平台用户采用简单和高级两种方式检索符合条件的公文内容,并可以完成对公文的统计,如按公文标题进行简单搜索或按公文标题、发文单位、来文单位、收(发)文日期、文号、主题词、密级、紧急程度等多种要素进行组合搜索。 系统日志
实时跟踪、记录所有操作人员的使用日志,具体包括:系统登录人姓名、登录时间、登录人计算机IP地址、公文发送日志等。 组织机构管理
对需要使用此电子公文交换平台的单位进行统一管理,通过系统设置可对组织机构的变动随时作出调整。 权限管理
提供了平台用户管理,也可由CA中心向电子公文交换平台用户颁布证书,并可以绑定用户相关权限,比如用户信息修改、提交用户证书信息、对本单位用户的收发文可进行统一维护等等。
1.4.平台架构
1.5.平台特点
可伸缩性强,适用任何规模
平台适用于各种级别的政府机关或大型集团,充分考虑纵向网、横向网及混合网络模式下的文流转特性,为政府和集团单位构筑不同应用规模的安全、高效、实用的电子公文交换平台,实现跨不同网络、不同网段下的公文交换。 无缝整合,支持异构系统
用户不仅可以直接使用平台进行公文报送、接收,也可将现有的、分散的多个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紧密集成,实现异构系统收发文交换管理。 实时集中管理模式
平台采用先进的实时集中管理模式,各级单位的公文文件、政务信息都可以在此平台中进行科学、规范管理和有序地进行交换。 可扩展、可集成
平台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各个模块独立实现,并具有标准接口,可在现有平台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同时还可以与第三方应用程序、各类WEB应用集成,使信息交换更加快捷、方便。 印章锁定
平台上加盖电子印章的文件将被锁定,不能随意复制、修改、移动,防止文件盗用滥用。 报表统计
平台可以对各级单位、部门的公文交换情况进行统计查询,如公文汇总、公文上报统计、公文收发统计等,为高层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第四篇:四川省基本建设项目贴息管理暂行办法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印发《四川省基本建设项目贴息
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市、州发展改革委(计委):
为规范省级预算内投资行为,加强贴息项目和贴息资金管理,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充分发挥省级预算内资金的投资导向作用,提高投资效益,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和国家有关政策,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四川省基本建设项目贴息管理暂行办法》,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研究,并报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
各市、州发展改革委(计委)应按照《四川省基本建设项目贴息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要求,会同相关部门,认真做好贴息项目和资金管理工作。
附件:四川省基本建设项目贴息管理暂行办法
二OO五年四月二十六日
附件:
四川省基本建设项目贴息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省级预算内投资行为,加强贴息项目和资金管理,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充分发挥省级预算内资金投资导向作用,提高投资效益,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和国家有关政策,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发展改革委)采取贴息方式使用省级预算内投资进行的基本建设投资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贴息,是指使用省级基本建设预算内投资,对符合条件的基本建设项目使用银行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利息给予补贴。贴息资金为无偿投入。
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是指国家政策性银行、各类商业银行用于省内基本建设项目的贷款,不包括软贷款和已享受国家政策性补贴的贷款。
第四条 省级预算内贴息资金总规模,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逐年递增。
第五条 安排贴息资金应当严格遵守科学、民主、公开、公平、高效的原则。第六条 省发展改革委负责省级预算内贴息项目审查、编制并下达项目贴息资金计划;省财政厅负责省预算内贴息资金划拨、监督贴息资金使用。
第二章 贴息范围和条件
第七条 贴息主要用于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能有效拉动投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类项目:
(一)有合理回报和一定投资回收能力的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二)对全省产业区域布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有重大影响、需要引导和培育的产业项目;
(三)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优势资源开发项目;
(四)技术进步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
(五)农业产业化项目;
(六)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其他建设项目。第八条 安排项目贴息资金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项目符合贴息资金安排范围;
(二)投资资金来源落实;
(三)固定资产贷款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
第九条 项目贴息率不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省发展改革委根据项目符合贴息条件的银行贷款余额、同期同档次银行贷款利率确定项目贴息率。项目贴息期限最长不超过建设期。贴息资金按年安排和划拨。第十条 项目未经有权部门批准超规模、超标准建设,项目延长建设期限发生的贷款利息,已竣工投产或已交付使用的建设项目贷款、未按借款合同规定归还的逾期贷款不予贴息。
第三章 贴息的申请
第十一条 申请贴息的项目,需在符合上述贴息范围和条件的基础上,向省发展改革委报送资金申请报告。资金申请报告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项目单位的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
(二)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建设背景、建设规模、总投资及资金来源、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产品市场预测、各项建设条件落实情况,建设目标的保证措施等;
(三)申请贴息的主要原因和政策依据;
(四)省发展改革委要求提供的其他内容。第十二条 资金申请报告应附以下文件:
(一)政府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文件;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或备案文件;
(二)银行正式借款合同、银行贷款到位原始凭证、银行签证利息单等复印件;
(三)项目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高新技术企业、项目鉴定报告复印件等。
(四)省发展改革委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
实行备案的企业投资项目,报送资金申请报告时,还应附上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城市规划选址意见、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意见。
第十三条 项目单位应按规定程序报送资金申请报告: 省直机关、省属企业投资项目可直接向省发展改革委报送资金申请报告。
地方政府、企业投资项目的资金申请报告应经项目所在市、州发展改革委审查同意后报送省发展改革委。
第四章 贴息资金的审核和拨付
第十四条 省发展改革委对资金申请报告进行审查,根据审查结果,对同意贴息的项目,根据当年省级预算内贴息资金规模统筹平衡,按预算内投资管理程序,编制项目贴息计划,经审查批准后,分别下达给项目、项目所在市、州发展改革委,同时抄送省财政厅及建设项目贷款银行。
第十五条 省财政厅依据省发展改革委下达的项目贴息计划,按属地原则将项目贴息资金下达到项目所在市、州财政局。项目单位依据省发展改革委下达的贴息计划文件、银行贷款合同书、银行借据和利息结算清单等相关材料,在项目所在市、州财政局办理贴息资金拨付。各市、州财政局可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将贴息资金直接拨付到建设项目贷款银行。
第五章 贴息项目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贴息项目建设必须严格遵循基本建设程序。第十七条 省发展改革委工作人员要严格程序,认真执行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对违反有关规定的行为追究相关责任。
第十八条 贴息资金应按国家有关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财务处理。贴息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项目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将贴息资金挪作他用。
第十九条 建立、健全贴息项目信息反馈机制。贴息项目单位按年向项目所在市、州发展改革委以书面形式报送项目建设实施情况、贴息资金使用情况等重大事项。各市、州发展改革委,应及时汇总报送省发展改革委,同时抄送省财政厅。
第二十条 各级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为项目贴息资金监管部门,要加强对贴息项目建设实施、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项目单位按要求实施项目建设;对贴息项目建设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报告省发展改革委和省财政厅。
第二十一条 项目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发展改革委可以责令其限期整改,停止安排或收回贴息资金,并取消其以后申报贴息的资格,同时报请有关部门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提供虚假情况,骗取贴息资金的;
(二)转移、侵占或者挪用贴息资金的;
(三)擅自改变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的;
(四)已经批准的贴息项目,无正当理由未及时实施或完成的;
(五)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四川省小额贷款公司管理暂行办法
四川省小额贷款公司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改善我省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有效配置金融资源,支持我省“三农”和中小企业、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城镇居民的发展,促进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8]23号)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银发[2008]137号)的规定,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小额贷款公司,是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应在国家金融方针和政策,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开展业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担风险,其合法的经营活动受法律保护,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
小额贷款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并以全部财产对其债务承担民事责任。小额贷款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以其认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股份为限参与决策和对公司承担责任。
第三条 四川省人民政府(以下简称省政府)授权四川省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政府金融办)负责小额贷款公司的审批和行业管理。禁止未经有权部门批准擅自设立小额贷款公司。
第四条 为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应设立四川省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协会,由省政府金融办负责管理。
第二章 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
第五条 小额贷款公司的名称由行政区划、字号、行业、组织形式依次组成,其中行政区划指县级行政区划的名称或地名,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第六条 小额贷款公司要严格准入条件。公司股东需符合法定人数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应由50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有2人以上200人以下发起设立,其中须有半数以上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合法住所。企业法人作为小额贷款公司出资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具有法人资格。(二)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三)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诚信记录和纳税记录。(四)经营管理良好,最近2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经营记录。(五)财务状况良好,且最近2个会计连续盈利。
(六)年终分配后,净资产不低于资产总额的30%(合并会计报表口径)。(七)除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公司和控股公司外,权益性投资余额原则上不超过本企业净资产的50%(合并会计报表口径)。
第七条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来源应真实合法,并全部为实收货币资本。一般县(市、区)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亿元,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和地震极重灾县不得低于5000万元。单一股东出资额不得低于50万元。单一自然人、企业法人、其他社会组织及其关联方持有的股份,原则上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30%。入股股东实行实名制,严禁股东集合自然人资金入股。
小额贷款公司的资本金要委托一家托管银行,由小额贷款公司、托管银行和市(州)政府签订三方协议,由托管银行监督支付。严禁虚假注资和抽逃资本金。
小额贷款公司主发起人持有的股份自小额贷款公司成立之日起3年内不得转让,其他股东2年内不得转让。严禁股东以其持有的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份对外质押或提供担保。小额贷款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的股份,在任职期间内不得转让。对于规范经营、运行良好且需要补充资本的小额贷款公司,1年后允许增资扩股。
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涉及国有或国有法人股的,在设立、变更、注销时应比照《金融类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在财政部门办理产权登记相关手续,并自觉接受财政部门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第八条小额贷款公司应有符合规定的章程和管理制度,应有合格的营业场所、组织机构、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的工作人员。小额贷款公司主要业务工作人员应不少于5人。从业人员的资格应报当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备案。拟任小额贷款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自然人,应具备与其履行职责相适应的经济金融知识,具备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从事相关经济金融工作5年以上,信用记录良好。
第九条 小额贷款公司设立分支机构须报经省政府金融办审查批准,分支机构所在地市、县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监管。
第十条 设立程序。小额贷款公司设立须经筹建和开业两个阶段。筹建小额贷款公司。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应由其主要发起人组成小额贷款公司筹备组,向县(市、区)政府提出筹建申请。由县(市、区)政府对小额贷款公司申请材料进行认真初审把关,提出初审意见后报市(州)政府。市(州)政府负责审核拟组建的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来源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核查小额贷款公司各股东的信用状况,市(州)政府在复审并出具审定意见后报省政府金融办审批。省政府金融办自收到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书面决定。
经省政府金融办批准后,小额贷款公司筹备组凭省政府金融办出具的筹建批复文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名称预先核准,外资投资按有关规定办理。小额贷款公司的筹建期为省政府金融办批准筹建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45个工作日内未完成筹建的即取消筹建资格。
市(州)政府报省政府金融办的申报材料包括:(一)县(市、区)政府的初审意见;(二)市(州)政府的审定意见;(三)小额贷款公司的申请材料:
1.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申请书。内容至少包括:当地经济和金融发展情况以及小额贷款需求分析,主发起人情况介绍,拟任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简历及个人信用记录报告;
2.出资人承诺书。出资人应承诺自觉遵守国家、省有关小额贷款公司的相关规定,遵守公司章程,参与管理并承担风险,不从事非法金融活动,保证入股资金来源合法,不得以借贷资金入股,不得以他人委托资金入股; 3.发起人(出资人)协议书。股东之间关于出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协议,内容包括总则、经营宗旨、机构性质、名称、营业场所、业务范围、注册资本、股本结构、发起人(出资人)入股金额和占总股份比例、发起人(出资人)权利和义务、主动声明关联入股的义务。全体发起人(出资人)应在协议书上签名盖章(自然人股东可以委托代理人签字)。
4.股东基本情况。提供小额贷款公司股东名册,内容包括法人股东的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注册地址、出资额、股份比例等;自然人股东的姓名、住所、身份证号码、出资额、股份比例等。企业法人股东须满足无犯罪记录、无不良信用记录的条件,自然人股东须满足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无犯罪记录和不良信用记录的条件。企业法人股东要提供经工商部门年检后的营业执照复印件,自然人股东要提供简历和身份证复印件。其他社会组织须提交相关资格证明材料; 5.出资人除自然人以外经审计的上一财务会计报告;
6.章程草案(应将本暂行办法中合规经营和风险防范的相关内容写入章程);
7.法定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报告(可以在省政府金融办批准前提供); 8.律师事务所出具小额贷款公司出资人关联情况的法律意见书; 9.营业场所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证明材料; 10.省政府金融办要求补充的其他材料。
小额贷款公司开业。由小额贷款公司筹备组向当地县(市、区)政府提出开业申请,由市(州)政府验收合格并批准。申请人应自市(州)政府批复同意开业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凭开业批复文件和省政府金融办批准筹建文件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并领取营业执照。没有省政府金融办的批准筹建文件,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办理工商登记手续。
小额贷款公司在领取营业执照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向当地公安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派出机构和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报送相关资料。
第三章 小额贷款公司的合规经营
第十一条 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禁止小额贷款公司向内部或外部集资以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资本净额的50%。融入资金的利率、期限由小额贷款公司与相应银行业金融机构自主协商确定,利率以同期“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为基准加点确定。
第十二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向注册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申领贷款卡。向小额贷款公司提供融资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将融资信息及时报送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派出机构,并应跟踪监督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的使用情况。
第十三条 小额贷款公司业务范围为发放贷款及相关的咨询活动,不得超范围经营。
小额贷款公司在坚持为“三农”和中小企业、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城镇居民服务的原则下,自主选择贷款对象。小额贷款公司发放贷款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鼓励小额贷款公司面向“三农”、中小企业、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城镇居民提供信贷服务,着力扩大客户数量和服务覆盖面。原则上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应用于发放贷款余额不超过20万元的小额贷款,对超过20万元的贷款,由小额贷款公司向市(州)政府指定的小额贷款公司的主管部门报备。第十四条 小额贷款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经营,贷款利率不得超过司法部门规定的上限,利率下限为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具体浮动幅度按照市场原则自主确定。禁止发放高利贷。有关贷款期限和贷款偿还条款等合同内容,由借贷双方在公平自愿的原则下依法协商确定。第十五条 小额贷款公司可自主选择银行业金融机构开立存款帐户,并委托存款银行代理支付结算业务。具备条件的可以按人民银行有关规定加入人民币银行结算帐户管理系统和联网核查公司公民身份信息系统。
第四章 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省政府金融办会同省财政厅、省工商局、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和四川银监局指导、督促市(州)、县(市、区)政府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日常监管和风险控制。
省政府金融办对市(州)政府和县(市、区)政府履行监督管理和风险防范职责的情况以及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合规经营和风险状况不定期组织抽查。
第十七条 市(州)政府是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和风险防范处置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本辖区内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和风险处置工作。市(州)政府应与县(市、区)政府进一步明确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和风险防范处置的责任分担。
市(州)政府要建立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和风险处置机制,审查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处置措施,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主管部门,落实管理责任。市(州)政府指定的主管部门应建立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产质量、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关联交易以及是否符合办法要求、公司章程等方面实施持续、动态监管,并进行现场检查。
根据管理需要,市(州)政府可要求小额贷款公司聘请具有相应业务资格的中介机构,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专项审计,有关费用由小额贷款公司支付。
市(州)政府定期接收小额贷款公司财务、经营、融资等信息,按季向省政府金融办报告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等基本情况,按对本辖区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业绩、内部控制、合规经营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逐个公司形成经营及风险评估报告报省政府金融办。
第十八条 县(市、区)政府作为直接责任人负责承担小额贷款公司日常监督管理和风险防范处置责任。县(市、区)政府应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建立日常监管和风险处置制度,指定主管部门落实管理责任。
第十九条 财政、工商、公安、人民银行、银监等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实施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金融业务增项,由批准部门负责监管和风险处置。
第二十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建立发起人承诺制度,公司股东应与小额贷款公司签订承诺书,承诺自觉遵守公司章程,参与管理并承担风险。
第二十一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要求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股东、董事、监事和经理之间的权责关系,制定稳健有效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内审制度,提高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第二十二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建立健全贷款管理制度,明确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切实加强贷款管理。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股东及股东关联人发放贷款。
第二十三条 小额贷款公司禁止跨市(州)经营业务。小额贷款公司根据业务开展情况,可在注册地所在市(州)内跨县(市、区)经营业务。小额贷款公司跨县(市、区)开展经营活动必须经市(州)政府同意,并告知经营地县(市、区)级政府,经营地县级政府负责监督管理和防范处置风险工作。
第二十四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真实记录和全面反映其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小额贷款公司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参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财务规则》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小额贷款公司应建立审慎规范的资产分类制度和拨备制度,按贷款五级分类准确划分资产质量并计提呆账准备,及时冲销坏帐,真实反映经营成果,确保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始终保持在100%以上,全面覆盖风险。
小额贷款公司应按照银发[2008]137号的规定,严格遵守现金管理规定,合理使用现金,严禁洗钱。
第二十五条 小额贷款公司须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按要求向公司股东、相关部门、向其提供融资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关捐赠机构披露经中介机构审计的财务报表和业务经营情况、融资情况、重大事项等信息,必要时应向社会披露。
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的报表、报告等资料信息应真实、准确、完整,严禁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报表、报告等资料信息。对隐瞒不良资产和做假帐,要从重处罚。
第二十六条 小额贷款公司不得拒绝或者阻碍市(州)政府和县(市、区)政府指定的主管部门开展非现场监管或者现场检查。
第二十七条 市(州)政府和县(市、区)政府指定的主管部门应根据小额贷款公司的资产质量状况,适时采取下列监管措施:对不良资产占资本金比例高于20%的,可适时采取责令调整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等措施;对不良资产占资本金比例高于50%的,应适时采取停业整顿等措施;对不良资产占资本金比例高于80%的,应适时解散或关闭。
第二十八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市(州)政府和县(市、区)政府指定的主管部门有权采取风险提示、约见其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谈话、监管质询、责令停办业务等措施,督促其及时整改,防范风险;情节特别严重的,由相关部门对其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第二十九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接受社会监督,禁止任何形式的非法集资。从事非法集资活动的,由市(州)政府负责处置,依法吊销营业执照,并追究公司主要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由当地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实施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小额贷款公司应按要求按季向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报送资产负债表和其他相关统计信息资料。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利率、资金流向进行跟踪监测,并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征信系统。小额贷款公司应定期向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和市(州)、县(市、区)政府小额贷款管理部门提供借款人、贷款金额、贷款担保和贷款偿还等业务信息。小额贷款公司还应向市(州)、县(市、区)政府小额贷款管理部门提供融资情况、高管人员、股权变动、股权质押等情况。
第五章 小额贷款公司的终止
第三十一条 小额贷款公司法人资格的终止包括解散和关闭两种情况。小额贷款公司可因下列原因解散:
(一)公司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出现;(二)股东大会决议解散;
(三)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
(四)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解散;(五)人民法院依法宣布公司解散。
小额贷款公司解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进行清算和注销。
小额贷款公司被依法宣告关闭的,依照有关企业关闭的法律实施关闭清算。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省政府金融办会同省财政厅、省工商局、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四川银监局有针对性地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相关培训。
第三十三条 本暂行办法由省政府金融办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暂行办法未规定的事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执行。
第三十五条 本暂行办法从印发之日起施行。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