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我国公务员的素质问题
浅论我国公务员的素质问题
——基于对温州动车事故中新闻发言人的思考
闫济民 09级行政管理1班 09015074
4公务员作为政府的工作人员,是我国的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公务员素质的高低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的加速,政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越来越多,更高素质的公务员被政府所需求,但是不得不面对我国公务员素质存在问题的现状。
公务员的素质是指公务员顺利履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所应具备的,由生理因素、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观念素质等所构成的特质结合体。由此可以看出公务员的素质与其在执行权力过程中所承担的职务和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结合以上的含义,可以知道公务员素质包含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观念素质五个方面。我国公务员素质在这五个方面同时存在一定的问题,从温州动车事故的新闻发言人的滑稽表现可以得到体现。让我们回顾整个温州动车事故的事件:2011年7月23日晚上8点30分左右,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截至目前,事故已造成40人死亡。铁道部于7月24日22点43分在浙江温州召开甬温线特大事故新闻发布会。王勇平的一些语言“这只能说是生命的奇迹”,还有“至于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信了”。引起外界争论。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王勇平答记者问的内容在网上引起了网友的高度关注。我们不得不承认作为新闻发言人的王勇平在此次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新闻发布会中的表现欠妥,语态太强势,更不该说“至于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信了”之类的话。新闻发言人,是代表其他自然人或法人(如公司、政府或其他机构)的身份发言,并向记者宣传情况、回答提问的公共关系人员。新闻发言人,其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的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既然作为我国的公职人员,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不负责任的讲话,我们不得不怀疑整个铁道部门的官员对下属公务员的选拔任用的标准何在?对已经任用的公务员的素质再教育是怎么进行的呢?
一个政府的管理过程中,公务员作为政府权力的代理者,是政府对社会问题
决策的执行者,因此,公务员的素质对政府决策能否贯彻实施起着不可代替的制约作用。从此次温州动车事故的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的系列滑稽可笑的语言可以看出,现行在编的公务员本身所具备的素质存在很大的问题,丢失了作为政府形象的代言人所应具备的基本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反映出政府对公务员的选拔或培训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
(一)在对公务员的选拔中,注重其笔试成绩而轻视面试等与人共同交流的能力。在某种层面上,对公务员的选拔中,笔试成绩往往占据了整体成绩的一半以上,而在面试过程中,基本上也只是以形式化面试为主,缺乏对一些候选人员综合素质的考量。更有甚者,某些地区对公务员的选拔往往会出现“任人唯亲”的情况,这样致使更具实力和才能的人才被排除在外,整个公务员团队的素质下降;
(二)政府部门缺乏对在职公务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公务员一旦被政府部门所委任,往往会怠于实现自我提升,而且政府部门往往会疏于对公务员进行全面地素质培训,反观政府职能和公共管理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受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样针对不同的时期的要求,对更高层次的人才也提出的新的要求,以实现政府的高效的运转;
(三)公务员自身素质疏于提升,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当一个人处于权力的包围中时,自我满足感油然而生,对自身的要求降低,不明自身所处的环境。更严重的情况是,当一个人对权力的追求极度膨胀时,往往会形成“以我为中心”,忽视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本质要求;
由此,作为权力执行的代理人——公务员,如果其自身的素质不足以胜任其岗位,那么会出现一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的建议和意见表现在:
1、完善公务员的录用考试,形成以笔试加面试的初试体系,考量全部候选者的全面的素质,复试可针对候选者对特定职位的渴求进行某些岗位的特定素质进行考查,争取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2、政府部门可以引入企业的绩效考核体制对公务员的日常工作进行定期的绩效考核,可以对在职的公务员起到督促的作用,对考核或考评不合格的公务员
进行培训。在培训前,对绩效不合格的公务员进行诊断性面试,发现其所缺乏的能力,由此针对不同的情况开设相应的课程,以达到省力高效的模式。
3、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实现有法可依,加大对由自身素质不足引发对政策执行中犯下的错误的惩戒。
第二篇:谈谈我国的企业家素质问题
谈谈我国的企业家素质问题
张根龙
[摘要]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企业家的素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生了大批优秀的企业家,他们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现实中的许多企业家由于业务繁忙,很少有时间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本文针对上述情况予以辩证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企业家企业家素质理论水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企业家队伍如同雨后春笋般的成长起来了。我国的企业家队伍尽管起步较晚,但是他们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绩令人瞩目。然而,现实当中的许多企业家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综合素质有赖于进一步提高。只有企业家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了,他们才能对于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本文针对我国企业家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予以辩证分析,以求对企业家有所裨益。
本文作者经过长期调查,发现我国企业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企业家的专业素质滞后
1、企业家忽视决策或盲目决策
所谓决策,就是人们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对未来活动的方向、目标,原则以及程序、途径、手段或措施所做的选择决定,其本质上是人们对将要付诸行动的主观意志的表达。决策不单是在十字路口的简单选择,而是涵盖了从情报收集到拟定计划到决定计划的全过程。决策贯穿了管理的全过程。某种程度上讲,管理就是决策。企业家价值的最高点就是为企业的发展而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和目标,也就是做出正确的决策。根据相关资料,我国企业经营者的时间和精力投向依次为:营销活动、企业内部管理、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关系等。我国企业经营者把多数工作时间和精力投人到企业的营销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反映了企业家们对市场的重视。但如果从严格意义上的企业经营者的角度上来讲,把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营销活动上是有失偏颇的。企业经营者作为企业资产的管理者和运营者他的主要精力和时间应该用于思考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全局利益;也就是进行经营战略决策,即面对激烈变化、挑战严峻的外部环境,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并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同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事业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但在这方面,我国许多经营管理者常常忽视自己是控制企业命运,预测企业未来的主要人物,使自己卷入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之中,而以下级的管理工作为己任。企业家注重具体管理实践,忽视经营战略决策是导致我国企业缺乏长远发展后劲的重要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我国另一些企业家存在急于决策和盲目决策的倾向。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所涉及到的问题、因素、关系往往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后果性,常常会“一着不慎,全盘皆输”。为求得稳定发展,企业决策必须从战术到战略、从微观到宏观、从某一方面的价值到企业的整体价值进行多目标的综合考虑,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但现实中许多企业经营管理者由于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周密的考虑,盲目决策,从而使企业陷入亏损、破产的深渊。
2、经营管理方式落后
管理是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者组织依据一定的权力,通过某些措施,对人力、物力、财力和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当生产力水平较低,协作规模不大时,生产对管理就提不出更高的要求;但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分工的细化,协作规模的扩大,社会就会产生对管理的强大渴求力。这时,如果管理手段和方式不能及时推进,必然会对企业的发展壮大形成阻碍作用。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不善的主要表现有:注重投资而忽视投资的管理,以至于投入很大却不能有相应的产出;制定规章和制度,但缺乏检查和监督,以至于文件虽多却行动较少,特别是一些经营管理者遇到问题“拍脑袋”,出了问题“拍屁股”,凭经验管理,轻视科学管理。
我国企业管理落后不仅在国有企业有所表现,在民营企业在管理上的问题同样很突出。我国的民营企业产生于计划经济占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发展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阶段。由于计划经济本
身所存在的一些体制上的制约,使得民营企业相对国有企业拥有更灵活的经营机制、更大的经营自主权、更灵敏的市场反映能力,加之我国的经济在较长一个时期处于短缺状态,市场供应不足,卖方市场的牵动作用使得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呈现出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在市场越来越趋于规范,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除少数民营高科技企业外,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发展都走入低谷。民营企业发展步履趋于缓慢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其中家族式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哥们、兄弟的封闭式管理是一个重要原因。“家族化”管理实质上就是一种亲缘管理。据调查,目前,全国实行“家族式”企业管理的民营企业约占民营企业总数的70%;在这种企业里,近40%的管理人员是家族或男家族成员。企业的经营管理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前途。落后的,不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管理模式必然会制约企业的发展;反之,先进的、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管理模式则会促进和加快企业的发展。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变革是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但制度创新是以观念更新为前提的。对于民营企业家来说,只有不断摆脱狭隘的经营理念,才能促进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
二、企业家职业角色的意识淡薄
1、企业家从政现象
企业家从政是我国企业界的独特现象。它是指一些企业家在取得一定“政绩”之后,陆续转移到党政领导岗位上。企业家从政不是一个新现象,而是长久以来存在于我国企业界的老问题。其具体表现如下:第一,企业机构依照政府机关而设置。一个企业,在生产力不很发达的社会里,它是为了维持人们基本生存需要而存在的,是以社会单位细胞的面目出现的,它服从于社会权力,受制于社会权力,不具有社会法人的地位。到了现代社会,社会分工日趋明显。企业从事的是半专业化经营,企业家是独立的经营实体的法人代表,企业和企业家所追求的是财产的增值。然而由于长期落后的生产关系和“官本位”意识的影响,一些民营企业家偏好于让本来具有法人地位的企业去套用“官本位”的模型,在自己企业内部设置与生产经营没有多大关系的宣传部、党办等机构。这些企业看上去不像是个经济实体,而是一个类似于政府的行政部门。
第二,“非经济型心理”。一个企业是否发达,关键在于它在生产经营上实现的经济效益。从外部条件来讲,经济效益来自于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内部来讲,经济效益来自于企业自身的内在活力。企业家的使命就是面向市场,追求财富,使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然而,我们的一些民营企业家的追求上是政治型的而非经济型的:他们对权力实行自我崇拜甚于对经济利润的追求。这类企业在政治型企业家的管理之下,在中国社会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可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但从长远发展看是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理解企业家在经营管理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非效益行为:要顺利从政必须尽快创造令人瞩目的业绩。这样,许多国企老总就大搞短期行为:拼人力,拼物力,拼投入,甚至“杀鸡取卵”。虽然他们自己在任期内创造了所谓的业绩,但由于掠夺式的经营以及对企业资源超越极限地使用,从而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黑洞。例如,资源的巨大浪费、沉重的债务和产品的大量积压等等问题。
2、企业家对职业使命认知的偏差
企业家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中专门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的主要经理人员。企业家以经营管理企业为其特定活动内容:企业家要以市场为中心,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根据市场的供求、价格、竞争情况,制定目标战略,组织生产经营,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的资产保值增值负责,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社会财富。
但从目前来看,我国企业经营者对作为企业家的职业使命的认知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显示,我国企业经营者中60%左右的人最关注的是“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价”,只有8%和0.7%左右的企业经营者关注“企业所有者或者老板的评价”以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评价”。
三、企业家的职业角色人格还待完善
1、企业家的“59岁现象”与“35岁现象”
所谓“59岁现象”就是指一些颇有成就、甚至十分优秀的企业家在59岁左右,也就是在他们即将退休之际因贪污腐化而翻身落马。“59岁现象”绝对不是个别现象、偶然现象,而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20
多年来,各地处理的“59岁现象”式企业家有几百人之多,有名的案件在几十起以上。“59岁现象”的案例层出不穷。由于大肆非法获取财富,使一些优秀的企业家“纷纷落马”。而且,“59岁现象”的蔓延还产生了消极的社会示范效应:诱导出“35岁现象”。“35岁现象”是指一些年轻的企业家(35岁左右)一上台就开始为个人谋取利益,在任期的后期住手,以避免在离职或退休时被审计出问题。“35岁现象”的危害性不亚于“59岁现象”。
2、私营企业家的“错位经营”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私营企业的比重逐步上升。私营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成为解决就业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渠道。但随着私营企业的逐步发展,私营企业的劳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些私企老板为追求更高利润,违规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克扣工人工资;一些私企老板封建、宗法意识和家长观念浓厚,视自己与工人的关系为主人与奴仆的关系,随意训斥、辱骂甚至体罚雇工,侵犯职工的人身权利。这些行为使私营企业劳资关系较为紧张。同时,还有一些私营企业经营者由于文化素质和思想境界的局限,违背职业操守,违法经营。其表现有:(1)偷税漏税;(2)兜售假冒伪劣商品。
四、关于我国企业家素质提高的若干途径
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家素质提高的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能突破传统的框框和常规思维方式,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敢于
创新,能辨识事物的规律和形式,能举一反三,从个别事例中引出一般性的结论;既能把握局部,又能控制全局。
2、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问题时,以应用所学的概念、理论、方法、发挥创造性,运用判断
能力,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能设计出恰当的解决方案。
3、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能认识并综合一项工作或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的方面,认知它们之间的关
联及对整体的影响,学会从整体考虑问题。
4、培养严密推理的能力:能在理论指导下运用逻辑分析,立假设,摆论据,定出明确的评估标准;
能综合不同的观点,所得的结论能经得起逻辑推理和实践检验。
5、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谈判能力:既能有效地进行谈判,又能筛选、组织各种纷繁的信息,还能
在口头和文字上清晰地表达自己,又能简洁地解释复杂的问题;能据理服人,在谈判时能建设性地与对方对话,有效地引导两方共同解决问题。
6、培养自己的领导才能:能制定和表达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能鼓舞和激励别人;能创造条件给予他
人排除困难,争取成功的动力。
7、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能以成员和领导的身份与各种不同的群体一起有效地、有创造性地工作;
能理解他人不同的背景和看待事物不同角度,能理解他人的动机感情和所关心的问题;善于识辨他人的才能;善于获取他人的支持、合作和尊重;善于影响群体和社会。
8、培养自己的企业家精神:目光远大,能构想未来,能认识并创造机会,而且不受条件的限制去追
求这些机会,能担负起改革的责任。
9、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精通至少一种专业,对工商企业分工有全面的、系统的基本知识,充分理解各个专业的作用和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对工商企业活动的各种环境和层面有明确的认识。懂得并致力于技术的生产性应用,懂得产品技术工作和它的应用,以及它们对工商企业、社会所产生的普遍影响。
10、遵守企业家道德准则:坚持基本道德准则,身体力行;对工商环境和商策中涉及到的道德问题有
敏锐的认识;对个人、企业、社会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感;用对别人一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11、培养超越自我的能力:努力提高和超越自我,保持求知欲,尊重知识和学习,不怕承认缺点和无
知;能作自我反省,也能省察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环境;善于实践和从经验中学习;能锲而不舍地为寻
总之,实现企业家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制度改革是前提:其中包括企业家市场的建立,企业
家选拔任免制度,激励、约束和保障制度的完善等等。只有提高企业经营者的专业素质,强化企业经营者的职业角色意识,完善企业界经营者的职业角色人格,才能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本保障。
参考资料:
1、《企业家职业化的素质制约因素分析》梁丽萍 著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
1年第6期)
2、《管理学原理》(美)泰勒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简介:张根龙,男,1970年9月2日生,陕西省蒲城县人。现在西安工业学院经济管理系会计教研室任讲师,1992年中央财经大学会计系毕业,2002年西北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结业,主要从事国际会计的教学研究。地址:西安市金花北路4号西安工业学院经管系。邮编:710032。电话:(029)83771754。E-mail:zhanggenlong@sohu.com
第三篇:公务员素质
公务员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一、智力素质
国家公务员的智力素质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反应能力等。
1.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对各种问题和现象的洞察力。这是保证国家公务员处理问题时,能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前提。
要求国家公务员对事物的观察力强,可以通过现象看到本质,预见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2.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是指把事物分成几个部分或几个方面,分别加以考察和综合分析,确定问题性质和原因的能力。这是国家公务员把握问题实质的基础。
要求国家公务员分析能力强,能够抓住主要问题,善于分析了解症结之所在,进行全面逻辑分析,作出正确结论。
3.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对事物的认识领会能力。它是保证国家公务员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不出偏差的基础。
要求国家公务员理解问题能力强,理解问题准确、迅速,并能举一反三。
4.判断能力
判断能力是指国家公务员对工作问题进行分析观察后,要对问题的性
质、特征和现状进行判定,作为执行政策和决策的依据。这也是国家公务员在掌握真实信息的基础上,依据逻辑推理,作出某种判断的决策能力。
要求国家公务员判断能力强,对重要的问题,考虑周详,妥善解决,能够正确地判断事物因果关系,预测事物发展的可行性。
5.反应能力
反应能力是指根据工作目标、工作方针、工作计划以及外部其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及时而恰当地调整行为的能力。
要求国家公务员待人处事很灵活,善于审时度势,作出决策,应付复杂多变的情况,取得主动地位。
二、通用能力素质
国家人事部2004年颁布的《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对通用能力素质作出了规定: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付突发事件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其能力标准如下:
1.政治鉴别能力
国家公务人员明辨大是大非的能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要求,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以及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
2.依法行政能力
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政府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能力,它不仅是简单的“知”,而且一定要达到相当的理性把握,即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认识。第二层是对法律、法规的运用能力,要求国家公务员在行政过程中一定要严格依法办事,依据充分,操作适度,把所有的言行控制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
3.公共服务能力
主要包括:责任行政能力、廉洁行政能力和接受人民监督能力。
4.调查研究能力
重点强调的是密切关注调查研究对象,并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了解社情民意的能力,以及通过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学习能力
主要强调的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自我培养必备的学习能力;以及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运用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6.沟通协调能力
通过情感、态度、思想、观点等各种信息的交流,来控制、激励和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之相互配合,从而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的能力。
7.创新能力
指公务员在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现实工作和社会发展中的矛盾、问题,创造性地进行工作的一种本领。
8.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主要包括有效掌握工作相关信息,及时捕捉带有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制定可行预案,并争取把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面对突发事件,头脑清醒,科学
分析,敏锐把握事件潜在影响,密切掌握事态发展情况;准确判断,果断行动,整合资源,调动各种力量,有序应对突发事件。
9.心理调适能力
心理调适能力主要包括事业心强,有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爱岗敬业的热情;根据形势和环境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自信心强,意志坚定,能正确对待、处理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问题;良好的心理适应性,心胸开阔,容人让人,不嫉贤妒能。
三、岗位所需的工作技能以及其他能力
岗位所需的工作技能以及其他能力要素包括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知人善任能力、岗位所需的业务操作能力等。
1.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是指国家公务员在工作中,与上下级和组织内外有关人员沟通与交往的能力。
要求国家公务员社交能力强,社会接触面广,能广泛建立工作联系,与人和睦相处,密切合作。
2.解决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是指国家公务员在贯彻上级指示精神,完成工作任务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分析问题,抓住重点,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将矛盾化解的能力。
要求国家公务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3.决策能力
决策能力是指国家公务员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能准确把握和正确解决的能力。这是国家公务员尤其是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十分重要的一种综合能力。
要求国家公务员在决策时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有关专家的建议,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果断作出科学决策;决策有战略眼光;能在风云变幻中及时作出正确决策。
4.组织能力
组织能力是指国家公务员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中,能根据工作任务的特点和需要,选择适当的组织形式,建立精干有效的工作机构和控制系统,实行科学的分工和授权,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把他们组织到实现工作目标的活动中去的能力。
要求国家公务员组织能力很强,善于计划、指导、监督协调,充分调动下属积极性,提高工作效能。
5.知人善任能力
知人善任能力是指对担任领导职务的国家公务员要善于发现人才,用人之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要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有计划地培养和造就多方面的优秀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要求担任领导职务的国家公务员在人才招聘、人才选拔、人才配置时,能够做到将每个人的个性特征与岗位需求吻合,用人之长;十分注意人才的培养,将人才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开发利用;重视发现和选择优秀人才,知人善任,使人尽其才。
6.业务操作能力
业务操作能力是指在充分理解、掌握上级指示精神的基础上,完成工作任务中应具有的实际运作能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本岗位业务工作及环境充分了解,对工作程序与操作技能熟练掌握。
要求国家公务员精通业务,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实践的操作技术,能够解决关键、复杂的业务问题,动手能力强等。
第四篇:浅论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论我国公务员的激励机制
存在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开始实行。这是我国第一部公务员管理的综合法律,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公务员激励制度步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公务员激励制度的设计和运行也逐步完善,但是我国公务员制度推行时间短,任务重,随着机构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公务员的激励机制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和弊端。本文根据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基本理论,结合中国公共部门公务人员激励机制的运行实践,主要针对国家公务员激励机制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公务员激励制度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公务员 激励 制度
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是一项新的课题,在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研究探讨目前还处在初级摸索阶段。而公务员作为国家公共行政和社会公共管理的载体和实施者,其积极性的发挥直接影响着政府组织实施行政管理和提供社会服务这一基本行政职能的实现,以及各级政府各项既定方针和政策实施的效果。因此对建立和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如何有效地运用激励机制以有利于公共部门组织、吸引和保留人才将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现在我国公务员激励制度中有哪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有哪些?对于这些问题含,本文作如下思考和探讨。
一、激励机制的含义和作用
(一)激励机制的含义
激励机制,也称激励制度。它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激励机制的内涵就是构成这套制度的几个方面的要素。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它包括激发和约束两方面的含义,这两方面是对立统一的,激发导致一种行为的产生,约束则对所激发的行为加以规范,使其符合一定的方向,并限制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在激励过程中,奖励和惩罚是两种最基本的激励手段。奖励的目的在于对人的特定行为进行强化,惩罚的目的则在于对于违背组织宗旨,不利于组织发展的行为进行扼制。在组织管理中,奖励和惩罚都是约束人的行为、保证人的行为规范化的有效手段。
(二)激励机制的作用
激励机制一旦形成,它就会内在的作用于组织系统本身,使组织机能处于一定的状态,并进一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激励机制对组织的作用具有两种性质,即助长性和致弱性,也就是说,激励机制对组织具有助长作用和致弱作用。
1、激励机制的助长作用
激励机制的助长作用是之一定的激励机制对员工的某种符合组织期望的行为具有反复强化、不断增强的作用,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作用下,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成长。我们称这样的激励机制为良好的激励机制。当然,在良好的激励机制之中,肯定有负强化和惩罚措施对员工的不符合组织期望的行为起约束作用。激励机制对员工行为的助长作用给管理者的启示是:管理者应能
找准员工的真正需要,并将满足员工需要的措施与组织目标的实现有效的结合起来。
2、激励机制的致弱作用
激励机制的致弱作用表现在:由于激励机制中存在去激励因素,组织对员工所期望的行为并没有表现出来。尽管激励机制设计者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激励机制的运行,能有效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组织的目标。但是,无论是激励机制本身不健全,还是激励机制不具有可行性,都会对一部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起抑制作用和削弱作用,这就是激励机制的致弱作用。在一个组织当中,当对员工工作积极性起致弱作用的因素长期起主导作用时,组织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直到走向衰败。因此,对于存在致弱作用的激励机制,必须将其中的去激励因素根除,代之以有效的激励因素。
二、现行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从激励机制的作用中可以看出激励机制的重要性,但是我国目前公务员激励机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问题,主要有:
(一)竞争上岗激励机制设置不科学
竞争上岗激励机制是公务员职务任用上广泛采用的手段。其一般的操作程序为:①确定竞争职位;②公布任职要求;③公开报名;④资格审查;⑤竞争演说;⑥民主评议;⑦领导集体研究确定任职人员;⑧公布聘任人员。竞争的职位可以是中层领导职位,也可以是一些普
遍的职位;参与对象一般是本部门中层及以下公务员。通过竞争上岗使部门内部公务员任用工作民主化,体现公务员职位任用的竞争性和公正性。
目前,竞争上岗激励存在两个主要的问题。一是人为因素的干扰。由于竞争上岗没有打破部门的界线,往往限于部门内部,因此,竞争对手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竞争“旁观者”则是“你好,他好,大家都好”。并且在民主评议中,就个体而言,主观性判断往往多于客观性评价,评议结果的高低较难正确反映竞争人员之间能力的大小、水平的高低,更多体现人际关系的好坏。二是任职标准不明确。现行的内部竞争上岗往往只有确定的竞争职位,而没有明确对竞争人员的任职要求,包括素质要求和能力要求等,缺少一把客观、公正评价任职人员素质、能力、水平的标尺,也缺少岗位环境、岗位责任标准。由于缺少对内外因素衡量的标准,所以有时竞争上岗激励也成为个别领导排斥异己的“正当”手段。
(二)考核评比激励机制不全面
为正确评价公务员的工作实绩和德才表现,各地纷纷制定了考核实施办法。如,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国家公务员考核实施办法》,此办法明确要求考核工作注重实绩,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考核等级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其中,优秀人员的比例一般控制在12%以内;考核结果作为公务员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的依据。这种办法注重的是结果,强调的是公务员行为过程中的总体表现。
但是,由于岗位目标不够明确,职责分工不够详细,考核指标难以量化,而且政府部门与党政部门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部门内不同岗位之间的考核内容和标准无法统一,考核结果的可比性并不强。同时,年终考核评比中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不平衡,物质激励往往是象征性的,缺乏物质的刺激性,因而,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出现优秀等次“轮流坐庄”的现象。现实的考核评比结果大多比较温和,不称职或基本职称的人几乎没有。如,绍兴市二万多名公务员在近两年的考核中,被确定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的也就二十多位,约占总数的1‰。可见,考核激励机制对多数公务员而言并没有多大的约束性和激励性。
(三)职级工资激励机制缺乏吸引力
职务工资与级别工资是国家公务员工资构成中最主要的两个部分。职务工资按职务等级晋升,若连续两年考核称职可晋升一档职务工资;级别工资依据工资政策调整:连续五年考核称职或者连续三年考核优秀可晋升一级级别工资。
一般来说,连续两年或者连续五年考核称职不成问题,只是时间长短而异。目前,公务员队伍中存在实职多于虚职的现象,由于同一级别虚实职的职务工资是相同的,如科长与主任科员,而且,虚职相比实职责任更轻,工作量更少,受监督的面更小,因此,在一些部门呈现出竞争上岗没有竞争对手,宁要虚职不要实职的状况,说明职级工资激励机制对公务员还缺乏足够强的吸引力。
(四)职务晋升激励机制比较僵化
近年来,我国对公务员的流动采取了很多积极措施,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缺乏与社会各类人力资源一样的灵活性,机制比较僵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务员横向流动较难,缺乏合理的进出规则,目前地区间、部门间也仅仅只有少数主要领导干部可以交流,一般公务员的交流几乎没有。二是公务员纵向流动太难,缺乏合理的升降细则,典型表现是能上不能下、能升不能降,而实际上公务员晋升的速度也是人所共知。晋升是对公务员“德、能、勤、绩、廉”的全面肯定,运用得当将对公务员本身及其其他公务员产生鼓舞和激励作用。晋升不仅是提高公务员工作积极性的动力,也是公务员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体现。我国公务员职级晋升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制度、法制执行不力,晋升依据不合理。地方特别是基层的主要领导将个人的权利凌驾于法制之上,或者对法制执行不到位,升官意志严重,在人员晋升上拉帮结派、任人为亲、任人为钱,出现了不少“跑官、买官、卖官”的现象。这对于许多有真才实学、有能力、有本事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破坏我国公务员队伍的政风建设。二是法律制度不完善,晋升机会、空间有限,公务员晋升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有职位空缺,公务员职务的设置是成金字塔型,领导职务总是少于非领导职务,高级职务总是少于低级职务。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简称公务员法,下同)又对公务员晋升做了整体上的规定,而且我国公务员绝大多数是科级干部居多,越往上晋升的可能性越小,大部分公务员一辈子只是个科级干部。所以,这样的晋升制度如何能调动广大公务员特别是县级以下的低层公务员的积极性呢?
三、完善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对策
(一)进一步深化人事改革、调整人员结构、深化竞争上岗
进一步拓宽竞争范围。在录用方面,竞争考试的参与条件要宽,除政治素质要求和基本学历外,一般不应再设置其他限制条件,为更多人提供参与考试竞争的机会,包括为广大工人、农民和普通公民提供机会。对公务员的任用,必须向社会公布,任何职位都对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开放,进行公开的竞争性考试,任用成绩优秀者。以江苏省“公推公选”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为例:首先,应加强舆论监督,实行群众参与和监督的有效机制。“公推公选”的实质是考任制,是通过考试,择优录用,它遵循的是公开、民主、竞争和择优录用的原则,这就要求建立机制,确保监督有序,在公开考试之前,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竞争上岗的意义、政策、程序、办法和纪律要求,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科学的考核是奖惩的主要依据。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凭直觉、印象、随意的观察以及凭简单的成绩记录对工作情况作出评定,因而缺乏严格、系统、科学的评定手段,容易造成评定上的失误。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要求运用正式的评价系统,准确、公正、积极地对公务人员作出考核和评定。考核方法应该有科学性,应该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应该使考核制度化、规范化。在这样的考核机制下,才可能准确地不带个人感情色彩地判断每个人的功与过,以及每个人贡献的绝对量和相对量,才能公正地决定奖励谁、惩罚谁。公正和公平的奖惩,必须建立在公正和公平的考核基础上。实施公共部门公务人员绩效考核,重视公务员激励过程。以“绩效”为主线的公务员考核是完善激励机制的核心内容。绩效考核的核心是:以素质论人才,重实绩用干部,注重公务员的能力发挥与提高。实施公务员绩效考核,不仅能够激发公务员比业绩、论贡献的积极性,还能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有效促进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均衡的工资体系、深化薪酬改革
正如上文中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科学、有效激励的情况下,人的潜能只能发挥出20-30%,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把另外70-80%的潜能也发挥出来。所以公共部门能否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将直接影响到其生存与发展。激励是管理的核心,而薪酬激励又是激励机制中最重要的激励手段,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它相对于内在激励,管理者更容易控制,而且也较容易衡量其使用效果,如果能够真正发挥好薪酬对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激励作用,就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而要想真正发挥薪酬管理对公共就要深化薪酬改革,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四)加强能力培训、提高公共部门公务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就公务员制度而言,现代公务员制度自1870年在英国诞生时起,英、美、法、德等国家的公务员培训己经形成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和
培训体系。如美国政府制定了“培训21世纪美国人”计划;欧盟在其《2000年议事日程》中明确提出要“将知识化放在最优地位”并强调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日本提出“培养世界通用的21世纪日本人”的目标;韩国提出“21世纪是文化和经济融为一体的时代,只有„头脑强国‟才能支配世界”;新加坡政府继续坚持“人才立国”。中国的公务员制度建立仅十年多点,公务员培训的相关法规还不完善,政府投资的力度还不够大,培训的内容和手段仍显陈旧,其理论研究、管理水平还不高。目前公共部门的培训应提供多种培训机会,提高人员素质,同时做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内容的设计。首先,要对公务人员进行政治理论培训,提高公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主要包括忠于国家、忠于政府、忠于职守、严守国家机密,自觉抵制各种腐败行为:要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公务人员的知识素养,提高行政效率;要在公共部门公务人员中实行世贸基本知识的全面培训,通过培训学习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以及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增强符合国际惯例意识和应对能力;要继续深入开展依法行政培训,促进政府职能向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提高公务人员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惯例接轨的依法行政能力;在公务人员中开展MPA教育,提高公务人员专业化行政管理能力,同时加强公务人员的诸如外语、计算机等技能培训;研究制定各级各类公务人员能力素质标准,提供能力建设科学依据,建立科学的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实现培训手段的现代化。还要提高公共部门公务人员的全面培训意识。
(五)借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经验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施行先于公共部门,我们还应借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经验。现在荣誉激励的方式在企业中采用的比较普遍,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在西方的企业中也普遍采用。例如美国IBM公司有一个“百分之百俱乐部”,当公司员工完成他的任务,他就被批准为“百分之百俱乐部”成员,他和他的家人被邀请参加隆重的集会。结果,公司的雇员都将获得“百分之百俱乐部”会员资格作为第一目标,以获得那份光荣。这一激励措施有效地利用了员工的荣誉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激励效果。这一点我们公共部门有待学习。
总之,中国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每个公务人员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由于人的需求的多样性、多层次性,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完善并综合运用各项激励制度,完善晋升制度、薪酬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才能充分激发公务人员的潜力,达到行政效率的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金太军主编,《公务员制度创新与实施》,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许法根主编,《国家公务员制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版
3、周三多等编,《管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版
4、黄晶梅,周 鹤.公务员制度中激励制度现状分析[J].长白刊,2008(1)
5、王 焱.中国公务员晋升制度激励机制问题及对策.长安大学学报,2001(2)
6、韦俊华.我国公务员考核失效问题的原因分析.法制与社会,2007(10)
第五篇: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现存问题分析
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现存问题分析
摘要:现实中存在的公务员考核弄虚作假现象,在一个单位之内上下沆瀣一气的行为,使那些不称职的公务员能够得到其不应担任的职位,甚至不断得到晋升,最后危及的是群众和国家的利益。一个制度的成功与否,不在乎其设置得完美无缺,而在于其是否得到认真执行和遵守。因此,加强公众和机关内部监督固然重要,但严格遵守考核程序和原则也不可忽视。关键词:公务员
考核制度
缺陷
创新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公务员考核制度,希望通过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提高公务员的工作效率。目前,随着与公务员考核制度相关的辅助条例相继出台,我国公务员考核工作取得重大进步,但我们不能否认,考核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和缺陷。
一、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含义:
公务员考核,是指公务员主管部门和各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所管理的公务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目标任务的情况进行的了解、核实和评价。
公务员考核制度由以下因素构成:
一是考核对象和主体。考核对象即考核客体,是指已确定公务员身份的人,包括领导成员和非领导成员。
二是考核内容。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亷”五个方面进行考察,重点是对工作实绩的考察。
三是考核形式。考核形式分为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两种形式,对非领导成员公务员的定期考核采取考核的方式
四是考核的程序和方法。考核程序对公务员考核制度来说至关重要,它关系到考核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公务员的考核程序一般包括目标制定、自我评价、考核主体考察评价、公布考核结果、复议等程序。
五是考核等次。考核等次是公务员定期考核结果的一种概括性反映,考核等次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
六是考试结果的使用。通过对考核结果的处理来实现对公务员的激励、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以及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二、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考核目的不准确,方法不完善。
考核方法是实现考核目的的桥梁。我国目前主要是把平时考核和考核作为公务员考核的主要方法,具体考核工作中再结合其他考核方法一同进行,但从实际情况上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忽略平时考核。定期考核因时间段过长,往往会产生主观臆断,必须辅以平时考核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被考核对象的真实情况。二是忽视群众考核和定量考核。长期以来,定性考核与领导考核依然是考核时被采用的主要方法,却导致对公务员的评价单一化、概念化。
(二)责任主体不明确
在生活中经常可见由于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导致责任主体难以认定的现象。《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第十八条规定:“各部门的部门负责人、主管领导人员、考核委员会或考核小组成员,必须严格按规定要求,实事求是地进行考核。对在考核过程中有徇私舞弊、打击报复、弄虚作假行为的,必须严肃处理。”而在《公务员法》中却没有对责任主体的责任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公务员考核制度缺乏对考核环节中的责任规定、奖惩规定,存在“有考核,无责任”的现象。有的考核人员凭借个人好恶反映情况,故意夸大、缩小、隐瞒、歪曲事实真相,或泄露有关考核情况,或接受考核对象的宴请和礼金等馈赠,导致考核结果失真失实。
(三)考试程序形式化,法律法规不健全
规范而透明的考核程序是保证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客观公正的前提,公务员考核工作必须以国家公务员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由考核主体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公务员法》第 35 条虽然明确规定了考核的一般程序,但在实际考核过程中,不少单位和部门都没有严格依法进行,仅仅根据主管领导的考核结果或民主测评的结果来直接确定考核等次,使得考核委员会或考核小组形同虚设。考核者缺少与被考核者的沟通,导致双方信息不对称,被考核者没有知情权,只能被动地接受考核结果,导致无法根据考核制度的规定合理合法地申诉来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四)考核结果等级较少,优秀等次轮流坐庄,激励作用不明显
现行的《公务员法》虽将考核等级改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级,但等级仍然偏少,特别是“优秀”和“称职”之间缺少过度等级,而且对优秀率有严格的限制,使得很多工作表现优良的公务员只能被归入“称职”等级“由于对不称职和基本称职的人数没有规定比例,而被评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的人又很少,绝大多数也都集中在“称职”这一等级。这样,“称职”等级就包括了部分工作表现优良的人和部分工作表现一般的人,虽然工作表现不同但是却有着同样的结果,直接影响了考核的实效,降低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国外的公务员考核
相比我国公务员考核的缺陷,我们来看一下外国的公务员考核是怎样的,只有通过取长补短不断创新我们国家的公务员考核制度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取美国为例,考核在美国人事管理中占有重要位置,被认为是合理惩罚的尺度,提升或解雇的依据,调整薪金的参考。美国的公务员考核分为两部分:考勤和考绩。
(一)考勤
美国政府明确规定公务员的工作时数,并且考虑他们是否按时上班,用签到簿或工作卡,由主管长官或其代理人负责考勤。办公规则明确规定,办公时间禁止看报、聊天、会客、写信。政府机关还要求公务员每日整理工作报告,详细记载所处理事务的内容,借以考察每个人的勤惰。
(二)考绩
1950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工作考绩法》,其包括三个因素: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工作适应能力。考核结果分为三等:优等、满意、不满意。
四、创新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对策思考
(一)准确定位考核目的,深化对考核工作的认识 公务员考核首先要准确把握考核的目的,设定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使考核工作目的清晰,在选拔人才和惩戒官员的同时要重视公务员和谐队伍秩序的建立,以提升公务员对考核工作的参与热情,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作为自身工作结果而存在的公务员个人绩效,受所在部门工作环境的影响。
(二)细化考核内容,按职位设定具体考核标准
在公务员的考核内容方面,整体检验公务员的“德、能、勤、绩、亷”,并对五个方面进行细化规定,以工作实绩为重点,综合反映公务员的思想能力、素质、作风,使考核更具客观性”同时在细化考核内容时还要注意,一些轻而易举就可以完成的任务或是经过努力也无法完成的任务都不能纳入考核的内容,要注重考核内容的合理性,设定有效、可行、操作性强的考核内容。
(四)规范考核程序,增强透明度,确保考核结果落到实处
考核结果是否真实、准确与考核程序的设计是否科学规范直接相关,在解决考核程序的形式化的基础上要增强考核程序的透明度,使考核程序尽可能简化,以降低考核成本,提高考核效率,建立健全公务员考核的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确保考核的客观公正。程序的公平合理不仅有利于科学考核结果的产生,而且有利于增强考核结果的公信度和接受度公务员考核工作能够继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