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沙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与改革
长沙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与改革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中央既强调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必要性,又明确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目的是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所带来的新成果,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充分表明中央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
但是,当前我国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面临很多挑战,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经费仍然是“捉襟见肘”,文化设施和设备仍然很难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为此,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宣传阵地和休闲娱乐场所,进一步提高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文化事业;政府作用;社会参与;群众性;
一、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内涵界定
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社会兴办的面向全体公民的非营利性的文化事业组织及其场所和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就我国文化发展状况来看,公益性文化事业具体可分为以下四种:一是如新华社、人民日报、《求是》杂志、省级党报与党刊等承担党和国家喉舌功能的政治性文化事业;二是如作为国粹的京剧、昆剧等民族文化遗产的文化事业单位;三是如公共图书馆、文物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四是如面向社会群众的文艺演出、文化展览活动等文化事业。
二、市民选择去公益性文化馆的原因
根据收回问卷的统计结果我们大致得出人们去公益性文化场所的原因:
1、人们希望通过去公益性文化场所来提高自身的修养,多样的公益性文化场所能满足人们不同的精神生活需求。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精神生活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参观各种文化场所,如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展览馆、书画院、图书馆、科技馆、艺术中心等,是广大群众提高自身修养的一种良好的途径。通过公益性文化场馆人们能过学到很多平时学不到的东西,使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自身修养也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2、人们前往公益性场所是为了追求乐趣,公益性文化场所为群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处处有美和乐趣的存在,人们通过公益性文化场所的游玩,使得平时的生活更为充实且充满乐趣。
3、由于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平时的工作给了人们一定的压力,人们在工作之余选择到公益性文化场所去寻找放松。公益性文化场所展营造的是一种轻松欢快典雅和谐的气氛,是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放松的良好选择。四是:大人们关注孩子的成长,认为带孩子多去一些公益性文化场所对孩子的成长有利,这样既能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也可以让一家人有更多时间呆在一起,享受家庭轻松和睦的乐趣。五是:由于个人所在的单位要求其前往,主要是为了增加集体活动,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了解一些需要了解的知识。谈及公益性文化场所对人们的影响,我们通过面谈交流了解到市民通过对公益性文化场馆的参观,觉得自身的修养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时公益性文化场所使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好的充实,增长了多方面知识。公益性文化场所一方面精炼地展示了地方文化,使人们更好的了解了当地的历史和特色,另外公益性文化场所还提供了很多现代知识,使人们真正的能够与时俱进,了解和感受现代文化和科技的魅力。此外一些公益性场馆还起到了很重要的宣
传作用,通过公益性文化场所的一些公益性宣传作用。人们了解到了一些切实有用的信息,增强了市民的多发面意识,我们小组觉得公益性文化场所的这方面影响应当进一步加强。现实生活中存在太多形形色色的虚假信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应该注重对广大群众的正确引导,增强群众的辨别能力。还有就是公益性文化场所有利于社会的和谐,这种和谐一方面是由于公益性文化场所使人们能够追求所需的精神享受,而其公益性能消除人们在追求精神享受时和物质消费的冲突。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公益性文化场所营造出来的和谐气氛,这种气氛的容纳性很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的参与,这种和谐的气氛不断扩大,若进一步完善发展,是对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很重要的推进作用的。而人们就能处在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中,其精神世界将会得到很好净化升华。
三,长沙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公益性文化馆)发展情况
1、长沙市文化馆的建设情况(设施建设情况;开放度;宣传度等)
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表明长沙市民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热情度不高。对于您是否经常去公益性文化场馆,只有百分之十一点六的人选择经常去。另外约百分之九十的人选择很少去或偶尔去。由此可见,民众关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热情度有待提高。民众对公益性文化场馆的热情度直接反应了长沙地区公益性文化场馆的建设情况。而造成市民热情度低下的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政府文化部门对公益性文化馆的宣传力度不足。对于您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到相关公益性文化馆的最新信息的问题的结果统计中发现,高达百分之六十三的市民主要是通过亲朋好友口头上的介绍了解文化馆的信息。这一现象表明长沙市政府有待提高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宣传度和信息的开放度。信息公开,包括互联网网站的信息公开和相关宣传单的信息公开等都是为市民服务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些来自政府官方的信息介绍能让市民对本地区的公益性文化馆的组织、机构、决策、管理、规划、目标、计划等有大致方向性的了解。这就不会造成用户信息的闭塞,而引起文化馆与用户彼此之间的误会,造成文化馆在用户心目中信用度的降低。市民获取信息的机会增多,进而提高民众的热情度。
其次,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设施比较完善但还有待加强。对于您觉得长沙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如何,有百分之五十的人选择一般,百分之二十二的人选择不够,只有百分之六的人选择很完善。长沙市政府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对文化馆建设的投入经费明显不足,造成机构设施简单,档次不高,布局不合理,专业人员缺乏,人员素质较差,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公益性文化事业要生产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摆脱市场因素的不良影响,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就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以政府为主导,就是要求各级政府重视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且投入不得低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这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公益性文化场馆的设施包括各种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如场馆的大小,交通状况,信息化建设,公益性文化场馆的设施状况直接影响了其在开放过程中向民众传递信息的能力。目前公益性文化场馆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经费和人才的不足,但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提出,以及大家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我们希望这个问题可以得到政府快速有效地解决。
最后,公益性文化场馆还应该进一步增加自己的开放度。在调查过程中,有百分之七十五点六的市民反映,节假日,公益性文化场馆还应该进一步增加参观名额。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每逢节假日,博物馆等场馆前面参观者就会排起一条长龙等待入馆,但最后由于人数限制,很多人无功而返。公益性文化场馆的存在是为了传播大众文化,提高民众的修养。开放程度过低,会让一个场馆脱离民众而存在,那么这个公益性文化场馆便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长沙市公益性文化场馆应该进一步加强免费开放的力度,毕竟公益性文化场馆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存在的,免费开放会大大提高市民对公益性文化场馆的热情,进一步
拉近公益性文化场馆和市民的距离。
四,建设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意义
1、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面对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文化事业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融人全球文化多元化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基础、物质保障、人才队伍、基本载体等方面的建设,必将大力促进文化的科学发展,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加强,也直接促成了政府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服务资源、管理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观众资源、设备资源等各类文化资源要素的全面整合与有效利用,从而进一步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满足广大群众精神需求的内在选择。
文化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提出,不仅把文化建设纳人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共进的社会进程,也突出显示了文化在和谐社会中培育时代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实现文化权益、促进文化提高、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独特功能。只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才能在文化发展的机遇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充分发挥文化对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塑造灵魂的社会教化功能,满足人民群众休闲、娱乐、求知、审美、健身、交际等方面需求的服务功能,使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成为温馨、亲和的力量,慰藉、鼓舞人的力量,使公益性文化工作成为浸润和滋养美好心灵、熏陶和培养高尚情操的事业。在县区,文化馆辅导群众排演一个优秀剧目,图书馆借出一本好书,影院放映一部优秀影片,剧院公演一个优秀剧目,对所有观众、读者都能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形式净化人们的心灵,升华人们的理想,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平,培养健康、积极进取的民族性格。同时还可以使人们振奋精神,激励人们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现代化建设。运用艺术形象对公众教育的效果是其他任何方式都是无法取代的。比如解决农村尊老爱幼这种社会公德问题,用法律手段只能解决那些触犯法律的行为,不敬老爱幼而又未达到犯法的程度,法律就无能为力了。通过文学艺术形象开展教育,就会起到法律所起不到的有效作用。因为通过优秀艺术作品的形象教育,就可以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无形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一部优秀故事片《喜盈门》、一个优秀传统戏曲《墙头记》,教育了多少人,多少人在这艺术形象潜移默化地教育下较正了自己的道德行为?通过文化活动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培养人的高尚品德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无法用尺子来衡量,无法用金钱去等值的。
3、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除一切阻碍和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是文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文化生产管理、服务支配理念和模式发生变化,以目前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和文化队伍网络为基础,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着手构建以实现社会成员最广泛的文化享有为目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具备了很好的条件。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不仅只是文化事业领域的从业者自己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民族提升自己文化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建设一个充满活力、能够自我优化的、适应文化发展规律的、政府、社会和市场力量共同参与的文化体制,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五、长沙市公益性文化事业改革措施
通过我们组的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小组发现:长沙市的公益性文化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公益性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它的作用非常大,公益性文化设施是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和发展社会主流意识的重要阵地。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
设,也是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公益性文化阵地在抵制不良文化的污染,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导方面尤显重要。公益性文化建设这一阵地,还担负有更为特殊和艰巨的历史使命,即满足“老人、少儿、民工、残疾人”弱势群体的特殊文化需求。一是我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养的需求日益迫切和突出;二是学龄前儿童、青少年素质教育及潜能开发,是学校不能替代的;三是农村务工人群迫切需要融入城市社会。城市下岗职工迫切需要继续教育,顺利实现再就业;四是残障人群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的正当文化权利得到保障问题,都需要通过公益性文化设施这个平台,提供其他部门所不能替代的各种文化服务。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下几点:
1、大部分人(特别是学生)去公益性文化场馆的频率不是很高。将近半数的调查者平均几个月去一次。
2、将近半数的调查者认为本地区的公益性文化场馆的建设特色不够鲜明。
3、人们倾向于健身、娱乐、科普等文化单位。
4、绝大部分人认为应该免费开放这些场馆,他们认为参观公益性文化场馆有助于放松,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针对调查结果,我们提一下建议:
1,要进一步完善文化创新体制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加大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体制改革力度,增强公益性文化事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公益性文化事业自身能力建设的持续性、长期性、长效性机制,同时将创新理念引入公益性文化事业能力建设战略中,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生产和服务能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一些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文艺院团,包括国家直属院团和一些重点保护的剧种,如京剧、昆曲,一些市场需要逐步培育的高雅艺术,如交响乐、芭蕾舞等,要按照“国家扶持、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方针,深入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内部机制改革,建立起以观众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为目标的院团经营管理机制。继续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有条件的公共美术馆、科技馆、文化馆免费开放。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特点、适应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化服务方式,组织好各种形式的公益性文化活动,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城乡基层。
2,坚持政府为建设主导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非营利性机构,当前,这些机构、特别是县乡级基层机构处于转型时期,一些地方政府由于种种原因削减投入,使得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费投入明显不足,造成机构设施简单,档次不高,布局不合理,专业人员缺乏,人员素质较差,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公益性文化事业要生产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摆脱市场因素的不良影响,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就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以政府为主导,就是要求各级政府重视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且投入不得低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这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3,拓宽文化建设渠道
非营利性机构的发展在强调以政府为建设主导的同时,应该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的建设,拓宽建设渠道。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中,中央和各级政府应提出多方筹资、全民共建的原则,放宽准入限制,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多形式筹集社会资金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和引导包括外资在内的社会资金,运用多种形式进入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领域。鼓励企业、个人、国内外基金会等社会资金捐赠资助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并在资金投入、税收减免、社会捐赠、公益赞助等方面提供优惠和便利,以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体系,形成社会资金多形式、多渠道共同投入建设的新局面。
4,着力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创新服务方式
要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激发内在活力,提高服务水平。一些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文艺院团,包括国家直属院团和一些重点保护的剧种,如京剧、昆曲,一些市场需要逐步培育的高雅艺术,如交响乐、芭蕾舞等,要按照“国家扶持、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方针,深入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内部机制改革,建立起以观众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为目标的院团经营管理机制。继续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有条件的公共美术馆、科技馆、文化馆免费开放。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特点、适应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化服务方式,组织好各种形式的公益性文化活动,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城乡基层。
5,提高文化生产传播效率
在当今这个知识和信息时代,知识生产和信息传播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由于经费投入不足,我国现有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设施大都相对落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必须把提升自身的科技含量作为战略重点,依靠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改造传统的生产经营和传播模式,不断丰富文化的生产方式与表现形式,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提高文化产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就能够更好地生产和传播现代知识,服务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好更快地获得文化知识,感受现代科技发展前沿,享受先进文化带来的最新成果。
第二篇: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存在问题]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基层文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还不相适应,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尚未形成。四是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
措施]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各级文化部门要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运行机制,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基础。以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
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二是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体制机制等软件建设。加快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抓紧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渐增长,建立分区域的人均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经费保障标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三是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和契机,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导,突破体制障碍,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文化项目的共建共享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资源的整合。
四是大力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高度重视数字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努力将文化共享工程建成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服务便捷高效、网络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阵地。
第三篇:红麒麟热点精选: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
【背景链接】
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向全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的一整套富有中国特色的体制、系统、政策和制度。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工作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提出到2020年“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其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是“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2012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办好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等品牌文化活动。加强文化设施规划,抓好首都核心演艺区建设,实施10项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北京作为中国的首善之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肯定是走在全国前列,同时在全国也产生了一定示范作用。公共文化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为所有纳税人服务,同时也接受纳税人的监督。
2012年年底之前,北京市各级美术馆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的一级馆、省级馆、省会城市馆、东部地区馆(站)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其他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为保证免费开放工作的顺利实施,各级财政部门将建立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保证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后正常运转并提供基本服务。
【标准表述】
[意义]
一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战略布局的重大安排。
二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双轮驱动”的“双轮”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中,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实现“双轮驱动”、协调发展,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确道路的深刻认识和自觉把握。
三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保障,也是履行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改善和发展文化民生的内在要求。
四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战略性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肩负的重要职责,也是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第一位的工作。
[措施]
第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注重发挥人民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第二,要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落实对“基本文化服务”的财力保障,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
第三,要加强制度设计研究,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第四,要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积极促进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快发展文化志愿者事业,及时将为农民工提供文化服务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想方设法改善社区和农村基层文化服务,着力提高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
第四篇:广西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纪实
广西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纪实
文化惠民给力幸福
文化,是创造力、发展力,更是幸福的动力。放眼壮乡瑶寨,文化新风扑面而来:广场上,歌声嘹亮、舞姿翩翩;图书馆里,求知似渴的身影比比皆是;农村篮球场上,球赛正酣,露天电影让人目不转睛……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统一部署下,广西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设施建设日益完善,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百姓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一道道‚文化为民、文化乐民、文化惠民‛的亮丽风景精彩呈现。
从“免费开放”到“文化地标”
惠民“绘”共享
2012年5月18日,‚吉金华章——宝鸡青铜器珍品特展‛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免费开展,慕名前来的参观者不计其数,市民小王说:‚足不出‘省’,就能品味到国宝级青铜‘盛宴’,真是‘赚’了!‛自2008年起,广西逐步实行纪念馆、博物馆免费开放;2011年,全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加入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的免费开放行列,并由自治区财政厅拨发当年专项保障经费1.1亿元,用于保证免费开放后的场馆正常运转。
文化场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硬件,是‚文化惠民‛的前提。
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已完成的80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正日渐 1
成为文艺展演的‚大舞台‛,科技培训、科普宣传、政策知识宣讲的‚大讲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覆盖全区95%的县、乡、村,数字化服务体系为基层送去更多知识与欢乐;已建成‚农家书屋‛
1.231万个,覆盖全区85.7%的行政村,并有望在2012年实现‚村村有书屋‛的目标,进一步发挥农民‚文化粮仓‛的作用;已完成6.6508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建设任务,解决了约183万户近900万边远地区农民群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难的问题;农村电影公益放映超过18.0097万场,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任务……在各基层文化场馆‚遍地开花‛时,广西美术馆、广西铜鼓博物馆、南宁民族艺术基地、桂林市大剧院、来宾市文化艺术中心等广西‚文化地标‛呼之欲出……
多元投入、多种需求,政府买单、群众受益。‚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健全、使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使文化成果人人共享,八桂人民的幸福生活烙上了深刻的文化印记。
从“独乐乐”到“众乐乐”
惠民“绘”欢乐
周一大早,自治区群众艺术馆舞蹈室里,乐曲悠悠,舞姿飞扬。一支业余中年女子舞蹈队正在排练舞蹈《唱天谣》。领队告诉记者,每周一她们都集中到排练室,接受专业老师的免费悉心指点,她们这支舞蹈队已多次在群众文艺汇演中获奖。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从2004年起,全区开展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大行动,由自治区群众艺术馆牵头,组织音乐、舞蹈、戏剧、小
品、美术、戏剧、摄影等领域的专家系统培训各市群众艺术馆的工作人员,逐步形成省级培训市级、市级培训县级、县级培训乡镇、乡镇培训村屯的培训网络,有助基层文化人才茁壮成长,从而带动群众文化活动。
有了活跃的基层文化队伍,群众文化活动常办常新。2010年,一场声势浩大的以‚和谐文化在基层‛为主题的千团万场群众文化活动在全区铺开。‚周周演‛‚月月比‛‚季季赛‛‚年年奖‛的新颖形式,吸引了全区成千上万百姓的积极参与,欢声不断、笑语不停,掀起了广西群众文化活动的新高潮。
在广西各地,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不断涌现。南宁‚绿城歌台‛载歌载舞,以歌传情,以歌会友,成为‚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桂林‚漓江之声‛重在‚全民参与‛,为本土艺术工作者、爱好者和本土文艺作品大放异彩提供大舞台,成为‚欢乐上演‛的代名词;柳州以‚百姓天天好心情‛为宗旨创办‚柳江之夏‛,通过群众文艺演出,宣传科学文化知识,使柳州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呈现大发展大繁荣景象,由此摘取全国社会文化政府最高奖——全国‚群星奖‛项目类大奖……
群众生活,群众演;群众演戏,群众看。做好服务,有效激发壮乡百姓参与文化、自办文化的热情,各展其长、各得其乐,文化生活越过越滋润。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惠民“绘”实惠
百年老戏台、百年老剧团、千年长鼓舞,是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城北镇凤溪村人不可多得的‚宝贝‛——2011年秋,在市县旅游局、文化艺术等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凤溪人拓宽思路,大力开发民俗风情旅游,将文化‚三宝‛融入自编自演的实景演出《印象凤溪》中,一炮打响。目前,凤溪瑶寨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贺州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每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直接吸纳就业人员38人,带动瑶锦瑶绣和瑶家土特产等销售百万元以上。
将‚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让群众成为文化‚主角‛,从文化产品的享受者变成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才能让文化在泥土中‚扎根‛。
在探索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模式中,我区文化管理部门创建和培育了5条‚种文化‛的致富路:文化项目带动型的‚阳朔模式‛、民族生态文化型的‚靖西模式‛、文化知识致富型的‚横县模式‛、休闲文化旅游型的‚恭城模式‛、农业生态文化型的‚北流模式‛。这些因地制宜的‚文化致富‛模式,对充分发挥当地文化资源,促进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改善当地的生态、文化环境,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2011年,广西以‚文艺‛为助推器,以‚惠民‛为着眼点,以‚千村万户‛为‚肌体‛,在全国率先开展‚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通过创建、命名一批文艺村、文艺户,广泛组织开展公益演出、艺术培训、专业指导,引导农村文艺活动从‚穷开心‛向‚富娱乐‛转型,从‚要我唱‛到‚我要唱‛转型,从‚文艺装门面‛到‚文化自觉‛
转型,塑造了农村文化新风貌。
文化惠民就是让农民从文化中获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享受得到‛的实惠,使‚种文化‛绽放出持久魅力,成为推动新农村和谐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记者李湘萍)
第五篇:基层反映公益性文化事业问题及建议
基层反映:边远牧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公民文化权益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之一,是支撑和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指标。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播知识、宣传教育、示范指导、向群众提供优质精神文化产品、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重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宣传阵地和休闲娱乐场所,进一步提高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作为经济欠发达边牧地区,公益性文化事业虽有所发展,但受经济、文化、交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发展还存在较多问题,用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经费仍然“捉襟见肘”,文化设施和设备仍然跟不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滞后发展已经影响到了边远牧区文化建设的整体步伐。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费投人不足,基层文化活动乏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有足够的经费支持。但由于受地方财力的限制,边远牧区对文化事业投人较少,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文化事业单位只能勉强维持工作运转,而无力拓展业务。当前主要表现为:经济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投人有限;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氛围不浓,社会力量参与仍然缺位。
二、人才缺乏,文化竞争力不够强。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文化人才使用、培养和引进机制,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匮乏,文化事业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成为制约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现有的文化人才队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单一,不适应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三、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创新乏力。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文化管理方法比较单一,过多地依靠行政管理和政策调节,文化市场管理缺乏统一的行政执法力量。文化服务不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为目的,造成公民的文化基本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文化事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没有发展动力。
四、基础设施和设备比较滞后,文化信息共享资源相对乏力。长期以来,新建的基础设施和新投人的设备比较少。现有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基本上都是使用了多年,已经老化,适应不了发展的需要。有的地方文化设施还是非常简陋陈旧,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文化消费观念的形成,制约了市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从长远来说也必然会影响地区的综合发展。
五、投融资体系不够完善,需要建立有力的投融资主体及平台。由于文化事业单位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界定不够清晰,该推向市场的没有政策以及体制界定不够明确,造成资金投人上的缺位和越位,从而制约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和民间资本多渠道融资的体制机制还未形成。公益性文化建设资金来源几乎全部依赖政府投人,社会各界参与投资很少,社会办文化、企业办文化的积极性还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文化事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机制较弱,不具备扩大文化市场所需资本的扩张能力。
面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边牧地区广大人民群众认为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为全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重要目标,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投人,增强活力,改善服务。要加强规划,合理充分地利用好现有文化资源,防止重复建设。
一、加大资金投人力度,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议上级要进一步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人力度,特别是在边远落后地区给予倾斜,同时,进一步提高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及人员的基本运行经费,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议结合边远牧区实际,规划和建设一批既有民族特色、地域风格,又具有时代特征、为大众认可的文化设施。如科技馆、体育场馆、文化广场、全民健身园地、社区文化活动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并真正发挥好它们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和发展天地的现实功能。
三、建立健全文化人才机制,切实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建立起开放的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培养和引进当前迫切需要的人才,并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制定发展规划,创造良好条件,大力培养造就成批的优秀文化人才。要把培养、使用文化人才纳人自治区财政预算,在住房、职称、待遇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使优秀人才参加到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中来。要采取选送深造、在职轮训、联合办学(班)、以工代训等形式,培养一批在各专业领域能独挡一面的专业人才。
四、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法制化建设,真正确保文化事业平稳发展。:一是要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人与管理,应该及早纳人法制化的轨道,确保社会投人和服务的均衡。二是要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法制化建设,并以法律、法规方式,规范文化事业及其相关领域的所有行为。三是要建立一个覆盖操作、管理、监督的完整系统,切实保障社会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投人获得有效的使用,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实在的文化服务。
五、抓好基层文化建设,切实保障牧民和城镇低收人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加大力度,改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使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和文化产品基本满足居民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要在牧区基本解决牧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要采取政府采购、补贴等措施,保障和实现城镇低收人居民、残疾人、老年人和牧民工等群众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