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公务员的廉正行为
[摘要]:现阶段我国公务员腐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人民群众对这种腐败现象非常痛恨。公务员腐败不但威胁着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稳定,而且还会严重削弱国家能力,激化社会矛盾,从而时刻影响着国家的长治久安。通过分析公务员腐败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快经济建设进程中,提出公务员勤政廉政建设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 公务员,勤政廉政,监督,公平
公务员是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国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随之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一些问题,公务员的腐败便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党和国家始终将反腐工作做为重点来抓,多次提出要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抵制腐败,但还是有少数领导干部面对金钱和权力的诱惑,无法把持自己,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一步步走向腐化堕落。
一、公务员腐败对社会的危害
公务员本身就有人民赋予一定的权力,公务员腐败就是对公共权力的滥用。腐败和权力是依存关系,权力过分集中,权力行使不当都容易产生腐败。而腐败就其表现来看,又表现为多种形式,概而括之,表现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生活方式上。若细分起来,政治上腐败又可以分为用人的腐败、用权的腐败,腐败者信奉任人唯亲的选拔原则,滥用职权,欺上压下,脱离党群关系,放弃共产主义信念,抛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终蜕化变质。经济上的腐败形式多样,常见的有贪污受贿、权钱交易,新兴的有利用“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目的,如在奖券,信用卡上大做文章,也有麻将桌上送礼等等。腐败不但威胁着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稳定,而且还会严重削弱国家能力,激化社会矛盾,从而时刻影响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其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由于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999年全国法院依法严惩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犯罪,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元。第二,滥用职权、权钱交易等造成政策执行偏差或严重背离实际,导致国家管理的混乱。第三,“乱收费”、“乱摊派”等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一定程度激化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安定团结、长治久安构成巨大威胁。正因为腐败问题的危害如此深远,所以腐败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会污染。对全社会而言,腐败却不会创造新的社会财富,而只是将大量的社会财富从广大消费者转移
到少数垄断生产者,将大量的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国有资产、公共资源转移给少数腐败分子、特殊利益集团及其利益相关者,也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产生了巨大危害。
二、公务员腐败产生的原因
腐败现象古来有之,久治不绝,根深蒂固。当今,经济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随之便出现了一些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挥霍浪费,腐败堕落,任人唯亲等不良的社会风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在政府三令五申之下,为什么还会出现那么多的腐败分子。主要是一方面受利益的驱动,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正是由于人类这种原始的欲望和弱点,在强烈的利益要求驱动下,一些人便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寻找一切可乘之机攫取钱富,腐败现象也就随之不断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各种政策、法律、法规还存在一定的空隙。这些腐败分子就是善于寻找政策漏洞,只要政策本身具有这样那样的漏洞,腐败现象就会很快会渗透进去,在其中开始滋生和发展,并很快形成规模。
三、公务员勤政廉政建设之对策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国家公务员施以思想政治教育,用政治观点来指导和调节国家公务员的思想坐标,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勤政廉政意识。一是认真学政治学理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塑造灵魂、指导工作。二是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每一个公务员,尤其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都必须牢牢记住:不论在什么岗位,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只能为人民谋福利,绝不能作为自己谋私利的工具;公务员必须时时事事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三是进行职业德育。强化公务员职业德育,是抓好公务员队伍勤政廉政的一项重要任务。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和人们价值观念以及思想道德观念日益多元化的新趋势,国家公务员应从人民公仆和普通公民的相互比较中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遵循高于社会公共道德标准的职业道德,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努力达到对社会无私奉献,为人民竭诚服务的人生境界,自觉抑制灯红酒绿和金钱、物质的诱惑,努力树立公务员的良好形象。
2、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1)加强勤政廉政方面的法制建设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是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把法制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公务员的勤政廉政建设,在法制方面应有所体现。加强公务员勤政廉政和法制建设,必须首先使公务员牢固树立法制观念,认真学习法制知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执法。其次是政府部门注重完善法律,及时把那些行为规范已经成熟的制度用法律式固定下来,尽快使我国勤政廉政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备起来,确保公务员依法行政,彻底堵塞体制、法制和政策等方面的漏洞。
(2)尽早出台规范行政行为的文件
自《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以来,国家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文件,这些对公务员行为起到积极作用。目前仍要抓紧建立和健全各方面规范的行政行为制度,通过规范性的文件法规,使每一个公务员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使其行政行为有章可循。以真正达到公务员为政廉明、政治体制弊绝风情。
3、健全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腐败都是权力运行失控、失衡所致。为了遏制腐败现象,保持政府部门的清正廉洁,必须建立健全对权力的监督机制,使公务员滥用职权的越轨行为等到及时有效的制裁和纠正。
(1)要建立健全监督体制
要赋予人民群众监督的权力,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要动员群众敢于检举和揭发腐败分子。同时要健全保障体系,使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得到极大地发挥。
(3)健全监督网络,发挥整体效应
对公务员进行监督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必须健全网络体系,开展整体性全方位的监督。坚持党内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形成立体化的监督网络体系。一要自觉置身于在党组织的监督之下。切实加强班子内部互相监督,发挥纪检监察部门监督的主渠道作用。二要加强各级人大监督职能。各级人代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职能,监督和督促公务员依法行政。三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作用。舆论监督是防止滥用权力,搞不正之风的有力工具。“不怕通报,就怕见报”,正是搞不正之风者的心态,他们视舆论与新闻媒介为强大的社会压力而不敢轻举妄动。
参考文献:
[1] 参见高铭暄主编《中国刑法学》601页,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 高格《刑法问题专论》438页,吉林大学出版社。
[3] 周振想主编《中国刑法释论与罪案》1571页,中国方正出版社。
[4] 周振想主编《中国刑法释论与罪案》1517页。
[5] 张明楷《刑法学》(下)918页,法律出版社。
[6] 王作富《经济活动中罪与非罪的界限》324页,新概念》93页。法大学出版社,陈兴良《中国刑法中国政
第二篇:论不正当竞争行为
论不正当竞争行为
【摘要】不正当竞争是一个内容广泛、性质不易确定的概念,因而各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被外国学者比喻为内外形千变万化的“海神”或“模糊而变幻不定的云彩”,无论是从学术界还是从其他国家的立法来看,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存在各种各样的定义,很难有一个统一的、准确的定义,我国学术界也对此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但都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仍有分歧。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界定、构成要件及典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确认三方面,来进一步明确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
【关键词】不正当竞争 构成要件 行为认定
不正当竞争概念因其内容太过广泛,性质很难确定,致使学术界、立法界都没能对不正当竞争的定义和行为的认定达成共识,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此,笔者认为要讨论不正当竞争行为,必须要先有一个对不正当竞争概念的明确界定,其次,再讨论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
一、不正当竞争行为概念的界定
历来各界对不正当竞争概念难以有统一的界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营者的竞争手段也在不断变化,难以判断其竞争行为的正当性;第二,不正当竞争行为容易与其他破坏市场经济竞争的行为相互交织在一起,界线难以分清,如垄断行为、限制竞争行为、侵犯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等行为;第三,受不同国家传统风俗、公共道德、立法状况、研究深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上有一定的差别。
从学术界和各国立法来看,不正当竞争的概念普遍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不正当竞争应包括垄断行为,而狭义上的不正当竞争则不包括垄断行为,而是与垄断行为相并列的,但从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的相继出台来看,可以看出我国实际上已采纳了狭义上的不正当竞争定义。
纵观国内外的立法和理论学说,结合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笔者认为,可对不正当竞争概念作出如下认定:即不正当竞争是指在市场竞争交易中,经营者采取非法的或者有悖于公认的诚实守信等商业道德的手段和方式,与其他经营者相竞争,损害其他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的行为。
二、不正当竞争的构成要件
从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定来看,我们可以看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构成要件大致如下:
(一)行为主体即各类市场交易活动参加者
依据我国目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可以看出不正当竞争行为主体是“经营者”,即”从事商品经营或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在对“经营者”进行认定时,存在两种不同角度的认定,一种是从主体资格进行认定,即只有具有法定经营资格的人才可以被认定为经营者,另一种是从行为角度进行认定,即不论是否具有法定的经营主体资格,只要参与或从事市场交易行为,都可以被认定为经营者,而从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具体规定来看,显然是从行为的角度来认定”经营者”,即只要参与市场交易活动,都可以被认定为“经营者”。
(二)客观方面即行为人实施了违背诚实信用原则或其他公认的商业道德的行为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每个行为都有一定的差异,但无论何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其共同本质都是一样的,即其行为违背了市场经济中要求的诚实信用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商业道德,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把诚实信用原则确定为判断竞争行为是否正当的一项基本原则,正是体现了这一共同本质,它要求经营者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要诚实守信,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不得进行欺诈或侵权行为。
(二)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过错
确认一种行为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仅要求其客观上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或其他公认的商业道德行为,而且还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过错,即是否具有损人利己的动机或目的,或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动机目的。在判断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过错,往往采取过错推定原则,首先推定行为人具有过错,再由行为人证明其主观上无过错,若其不能证明自己无过错,则认定行为人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不正当竞争行为所侵害的客体是多重的
不正当竞争行为所侵犯的客体往往是多重的,不是固定单一的,首先,其行为侵犯竞争对方利益的同时也侵犯了不特定竞争对手的利益,如虚假宣传、假冒仿冒、商业诋毁等行为;其次,不正当竞争行为侵害经营者利益的同时也间接或直接的侵犯了消费者的利益,如虚假宣传,即侵害了竞争对手,也欺骗了消费者;再次,不正当竞争行为间接或直接破坏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秩序,市场经济基本竞争机制被破坏,给社会公共利益带来严重损害。
(四)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某种程度的竞争要素
不正当竞争行为,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营者之间发生的一种竞争行为,其与垄断行为不一样,垄断行为是为了限制竞争,甚至是阻止竞争,即使是不正当竞争也被禁止,而不正当竞争行为,并不限制竞争,恰恰相反其目的正是为了竞争,只不过竞争手段被法律所禁止,所以一种行为被认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必然会存在竞争因素,如果一个行为不存在竞争要素,那它就不能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常见的几种典型不正当竞争行为
(一)假冒仿冒行为
假冒仿冒行为,是指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的许可,在产品本体或包装上伪造、模仿与该注册商标相同或相似的商标,生产以次充好的产品,借此蒙骗消费者的违法、犯罪行为。主要类型有:
1、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
2、假冒他人注册商标;
2、制造、推销假冒他人产品的产地、厂名或者代号的商品;在不正当竞争行为中假冒仿冒行为是很常见的一种违法竞争手段,其严重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秩序,损害经营者特别是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必须严厉打击这种违法行为。
(二)商业贿赂行为
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以排斥竞争对手为目的,为使自己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或提供服务等业务活动中获得利益,而采取的向交易相对人及其职员或其代理人提供或许诺提供某种利益,从而实现交易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商业贿赂行为作为一种不正当竞争手段,其行为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严重危害,其危害主要表现形式如下:
1、严重违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破坏市场竞争秩序,妨碍公平竞争,使那些劣质商品和竞争力差的经营者近进入市场,而排斥优质商品和竞争力强的经营者进入市场,严重影响资源合的理配置,影响投资环境,造成资源浪费;
2、无形中增加企业经营成本,造成国家税收减少和公有财产被侵吞;
3、为假冒伪劣商品打开了方便之门,最终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社会矛盾。
(三)虚假宣传行为
虚假宣传,是指在市场竞争中,经营者利用媒体、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公开宣传其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商品或者服务,以致足以让购买者产生误解的行为。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关于虚假宣传行为的规定,可以看出虚假宣传行为表现主要有:经营者利用媒体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有效期限、生产者、性能、质量、产地、制作成分、用途等作出虚假扩大宣传,让消费者产生重大误解。”
(四)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外人所知的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具有经济性、实用性的技术信息或经营信息。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是指他人采取盗窃、利诱、胁迫等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为自己获取利益而给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主要包括:
1、以非法方法盗窃、利诱、胁迫等非法手段获取他人商业秘密;
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非法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3、义务人违反保守商业秘密的有关合同约定,擅自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获取的商业秘密;
4、第三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所使用的商业秘密系他人以不正当手段获取,而仍予以使用的行为。以上行为都是侵犯商业秘密的典型行为,必须加以禁止。
(五)不当有奖销售行为
有奖销售是指经营者根据自身企业经营现状,商品的种类、特征及消费者的需求,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给予消费者一定物品、金钱奖励,以刺激和诱导消费者积极购买该商品的行为。但有奖销售行为并不是随意毫无限制的,下列有奖销售行为被法律明文禁止:
1、欺骗性有奖销售,谎称有奖销售或对所设奖项有关中奖概率,中奖金额、奖品种类、数量、质量、提供方法等事宜作虚假承诺;
2、质次价高商品的有奖销售;
3、采取欺骗手段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以诱导消费者相信中奖;
4、故意将设有中奖标志的商品、奖券不投放市场或不与商品、奖券同时投放或不同时间投放;
5、巨奖销售,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5000元的;
6、其他欺骗性有奖销售行为。
(六)商业诋毁行为
商业诋毁,是指经营者自己或利用他人故意捏造、散布虚假事对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进行恶意的诋毁、贬低,以削弱其市场竞争能力,并为自己取得竞争优势的行为。在这里要注意一点,即捏造、散布虚假的事实必须是出于主观故意,如果是以采取对产品或服务比较的方式来说明客观情况,此行为不能构成商业诋毁行为。商业诋毁行为表现形式形形色色,概括起来主要有:
1、利用发传单、召开新闻发布会、刊登对比性广告等形式来贬低竞争对手,抬高自己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2、利用商品的说明书,鼓吹自己商品质量好,贬低同业竞争对手同类产品质量低劣。
3、指使他人在公众场合造谣传播竞争对手所售商品质量低劣;
4、组织他人以消费者名义向有关部门投诉竞争对手商品质量、服务质量差等问题的虚假投诉。
(七)低价倾销行为
低价倾销行为,是指经营者为了独占市场排挤竞争对手,在一定的市场范围和期间内,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商品,严重扰乱市场竞争交易秩序的行为。但需注意下列行为应不属于低价倾销行为:
1、低价销售不易保存担心腐烂变质的鲜活产品;
2、因季节性降价;
3、为减少损失,低价倾销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
4、降价销售商品是因经营者需要清仓、偿还债务或转产歇业;
不正当竞争行为是在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产生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正当竞争行为种类和手段也会出现新的形式,其行为认定也肯定会越来越复杂,只有不断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使不正当竞争行为无法律漏洞可钻,才能真正规范市场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漆多俊.经济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孙虹.竞争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2]蔡唱.论不正当竞争行为类型[J].时代法学,2000,(2).
第三篇:会计行为论读后感
会计行为,行为的艺术
——读《会计行为论》有感
大一的暑假,我选择阅读的书籍是林钟高的会计行为论一书。这个暑假也因这本书而充实。
阅读完前言我懂得了:行为会计是行为科学和会计学有机结合的产物。从20世纪50年代起,经过西方行为会计学家不懈努力,积极探索,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它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会计行为,会计信息对其使用者的影响以及受其影响而可能产生的行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行为对会计行为的影响等等。它在传统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吸纳了行为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精华,内容博大精深,突破了传统会计理论的格局,为古老的会计理论注入了新的生机,使会计理论花苑更加殉丽夺目,光彩照人。
从目录看来本书共有八章:从会计行为及其要素结构到会计行为主体再到会计行为客体一直到最后的我国会计行为现状行为分析及其对策,整本书纵使粗略的阅读都使人受益匪浅!
第一章从行为科学引入行为会计的理念,娓娓道来,井然有序。行为会计发展至今,不少会计学者将其认定为是现代会计的第三大分支,它为古老的会计注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行为会计所研究的内容涉及面广、跨度大,内容极为丰富,但概括起来,主要的内容有三个方面:其一是会计行为;其二是会计信息对其使用者行为的影响;其三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行为对会计行为的影响。会计行为是行为会计的一个重要方面,行为会计又渊源于行为科学。
行为会计从萌芽产生到逐渐发展到日趋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对行为会计的研究比西方国家晚了很多,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现在仍落后于人。
对于行为会计的定义有很多种,有的是直接定义,有的是间接定义;有的较为具体,也有的较为抽象,但都突出了一点,即行为会计是行为科学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其涉及面较宽,既研究会计行为(包括管理会计行为和财务会计行为),也研究与会计行为有关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会计行为产生的影响。再从目前西方出版的行为会计的教科书和专著的内容看,其研究内容并不是具体的会计程序和方法,而是会计人及其行为。
行为会计的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行为会计,是行为科学在会计学中的应用,没有行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就不可能产生内容丰富的行为会计,因而行为会计学表现出较强的学科交叉性。同时,其内容又突破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边界,介于行为科学、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二者之间,因而又具有一定的边缘性。2,行为会计研究内容涉及而广、跨度人,既研究会计行为,也研究会计信息使用者因受会计信息影响而可能产生的行为,以及这种行为对会计行为本身可能产生的影响,使会计行为不断得到调整、矫正,以达到优化。3,行为会计研究会计行为以及与会计行为有关的各种行为,例如股东、债权人、企业管理当局等人的行为,但最主要的还是研究会计行为,如果不将焦点集中于会计行为,则就不称其为行为会计,体现不出会计这一母体的特征,因为“会计
实质上,就是一个行为过程”。
然后作者又从行为的定义开始讲起深入探讨会计行为究竟是一怎样的行为,从中总结了会计行为的几点本质特征:主体性、目的性、技术性、严密程序性、计量型、周期性等。然而行为会计与会计行为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即本质上存在差异但又共同根植于会计这一母体。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万物皆系统,而系统则是由若干个有机联系的诸要素构成的。会计行为也是一个系统。会计行为这一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所构成:会计行为主体及会计人、会计行为客体、会计行为动因、会计行为规范、会计行为手段等。
会计行为主体就是会计行为的实施者,在会计行为各要素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会计行为的其他问题均是由其引发而产生的。正如米勒所说:“人是大千世界的中心,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因而研究会计行为,首先必须研究会计行为主体。会计行为主体既包括企业管理当局,也包括“会计人”。这里所说的会计行为主体,则主要是指企业“会计人”。
会计行为主体就是指那些具有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会计行为能力,并获得权威机构〔政府或民间)的认同,直接参与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实践活动,能独立或与他人协作实现会计目标的会计人员以及由其组成的会计组织机构一一一会计行为群体,即会计人。他们具有创造性、多角化、及结构性等特征,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就仿佛是那无数个体中渺小的一员,虽渺小但存在着,为我国的会计事业奉献着自己微薄的力
量。
但给我最多启发与感悟的还是对于我国会计行为现状的分析及对策的论述。从中我了解到在我国会计信息层存在过严重失真的问题,这个危害是极大的。究其原因则来自于通货膨胀、经济体制改革不配套、制度不完善等。依据上述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和原因,结合会计行为理论,作者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加大治理会计环境的力度
会计信息失真,从会计人员的心理角度看,大部分不是自愿的,而是屈服外部的压力,不得已而为之,做出违心之事。只有少数会计人员主动迎合,因而治理会计环境应着重以下几点:(一)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使企业行为规范化、法制化
市场经济就是公平的法制经济。市场的运行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人们的任何经济行为都要以法律为准绳,因而法制化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口前我国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企业法、公司法、会计法、交易法等,但力度不够,执法不严。因为会计信息失真,实质上就是会计人员明目张胆地做假帐,欺骗、损害投资人和债权人及社会公众,是对社会正常经济秩序的破坏。而会计信息失真行为正是企业行为的一个侧而,是受企业管理当局的指使,是实现企业管理当局利益的一种手段,而这种手段是危害社会利益的。这种行为所以如此严重,如此普遍,造成如此之大的经济损失,就是因为他们钻了法律不健全和执法不力的空子。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这是企业行为一再违法、违规,会计信息一再失真,而又难以解决的关键所在。每年会计大检查,每
年都查出很多问题,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不是以法治理,而是以罚代法,从不追究企业管理者的法律责任,充其量会计人员成为替罪羊。会计信息失真,社会有关方面是受害者,会计人员也是受害者,受益者只有一个—企业管理当局。因而会计环境治理整顿的第一个措施是加强立法和执法的力度、治理的对象和重点应在会计之外,只有正本才能清源。
(二)加速改革步伐,使国有资产所有者到位,真正负起管好、用好国有资产之责,监督企业行为目前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间题,尚未解决。虽然在财政部门内部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局,但其权威还不够,其职责不钾化,并不是一个法人,而是财政部门的一个派出机构。只进行日常的登记管理,而不负责投资与营运,没有从经营、理财的角度行使所有者的权力。因而治理会计环境,制约控制企业行为和会计行为,应使资产所有者法人化、经营化,国有资产管理局应从财政部门独立出来,集管理、投资、营运于一身,综合管理与监督企业行为,使企业行为在其管制、监督之下,企业管理当局直接向其负责,企业的会计报表,直接由其审核,企业管理当局由其挑选和任用,所有者一旦到位,各项企业法律就能得到执行。
(三)建立代理人市场,形成公平竞争机制,提高代理人水平我国企业的代理人无论是承包制,还是租赁或股份制,都由国家政府有关机构依据企业的行政级别委派,没有代理人才市场,更谈不上公平竞争。因而企业代理人的总体水平素质较差,外行多、内行少,搞业务的少、搞政治的多,而企业代理层中,又有党政分工,即使是
国家委派的代理人也难以行使代理职权,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厂长或经理负责制。从形式上看,由党委负责,而实质上人人都不直接负责,没有竞争机制,也就没有活力。企业代理人的素质差,经营搞不好,税利不能全额上缴。一方面利用会计手段进行造假,另一方面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挥霍浪费,个人计信息也就必然失真。因而治理会计环境的第三个层次,应该是建立企业代理人市场,实行公开、公平竞争,选择德才兼备者为企业代理人,其代理水平提高了,才能自觉地、合理地选择会汁程序,提供客观的会计信息。
(四)明确会计人员归属,建立会计人才市场,健全和完善中介机构,加强社会监督体系,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有用我国会计人员归属问题一直争议不休,悬而未决,会计人员的双重身份一直存在,既要服务,又要监督,结果什么也没有做好,出现了越是监督越是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会计人员困归企业,由企业自己选聘,建立会计人才市场,扩大会计人员就业途径,开展公平竞争,有利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至于会计信息质量则由会计事务所这一中介机构来监督、审查。实行注册会计师制,即任何企业的会计报表必经由注册会计师签字方可生效。
二、加强会计人员后续在职教育,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会计人员法制观念
四、建立会计职业联盟,形成会计整体力最,建立会计人才市场,增强会计人员竞争能力,优化会计队伍
这些见解虽然在我看来有些过于深奥,但却也是从中汲取颇多,更鼓励了我发表己见的信心。更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会计人:责任重于泰山!
以后我一定要更加努力的学习会计学的专业知识,并勇于去攀登会计这座山的巅峰。
第四篇:论公务员写作能力
申论是目前公务员考试笔试的必考内容,从申论的给定材料和作答要求分析,申论考试是一种以写作为主的答题方式,所以申论作答要求成为一种新的写作体裁,但是目前围绕申论写作的众多辅导教材中,大多把这种体裁归结为一种议论文体,即议论文的写作,而有的则定性为评论写作,或具体的某一写作形式,如讲话稿、报告等。由于申论写作和试卷阅判具有明显的主观性,所以写成何种文体就成为无数考生迫切渴望掌握的“秘笈”。虽然每年的试题不尽相同,但文体的确定对于考生应对申论写作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那么这个文体是什么?笔者以为,把申论写作定性为公文写作是比较适合所给定资料的写作要求,而且从近几年的阅卷看,写成公文形式的申论作答成绩比较突出。把申论写作界定为公文文体的写作有着充分的理由和依据,现简述如下。
一、申论的起源就是典型的公文文体。
申论作为国家公务人员选拔的一种能力测试,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是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一次扬弃。“申”即“申述”、“说明”,“论”就是阐述非同一般的观点。“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所以“申论”就是对某一事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为此进行论述和表明观点、意图。作为一种对人才的选拔方式,最早来源于汉代“对策”。“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应试者通常把自己的见解和策见以密封的形式向帝王呈送,根据帝王的要求陈述各种政见,以提出治理国家的策略和见解。对于这种文体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议对 》中,作出了精辟的概括:“对策揄扬,大明治道。使事深于政术,理密于时务,酌三五以熔世,而非迂缓之高谈;驭权变以拯俗,而非刻薄之伪论;风恢恢而能远,流洋洋而不溢,王庭之美对也”。这说明,对策要宣扬治国之道,精深于政治变化,符合时代要求,不能高谈阔论或浅薄虚假,这与申论的写作要求是一致的。从公文发展史来看,一些公文名篇的内容就是作者对治理国家所提出见解,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在中学课本中把它当作政论文,实际上,从标题的“疏”字中可以得知,这是作为大臣的魏征向当时的唐太宗呈现的一则意见,属于公文的上行文。虽然提出了观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进行论述,但重点是要求唐太宗“十思”。在我国历史上一些文人的名作,多体现在治理国家的策见上,而这些策见就是典型的公文。现在的申论考试要求考生对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提出对策并进行论述,其实类似于古代的对策,所以申论写作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公文的写作要求和目的。
二、制发公文是解决申论给定材料问题的必然选择。
申论所给定的材料均为近几年的社会热点问题,这些热点既是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又是党和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需要行政机关履行职能来化解存在的矛盾,解决问题的途径应该分解到具体的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解决的方式可以有所不同,但落实到行文上,通过制发公文的形式来提出具体的措施和意见、办法,是必然的选择,作为政府部门决不能只提出问题或分析问题的原因,或者发一通牢骚。用制发公文的形式解决给定材料的必然选择对完成申论的作答要求有着深刻的启发性:选择正确的文种作为写作的标题;运用公文的结构安排布局;使用公文的语言组织词语、句式等。申论作答要求有的是对给定资料给予概括以供领导审阅,或是虚拟某一角色提出对策,或是确定范围进行论述作文,但无论哪种题型都应运用公文的写作思路来回答,这样回答能体现考生站在准公务员的位置思考问题,答题符合给定材料的要求,而且针对性强,务实性强,能证明你是否具备一名国家工作人员所应具有的公文写作能力。从近几年的申论试题看,也充分证明了 这一点。2003年的安全生产问题,2004年的汽车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与城市交通拥挤问题,2005年的三农问题,2006年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问题,2007年的土地被征用问题等,都与政府职能相关,解
决问题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而解决的手段就是以出台相关的措施和办法为主,如果考生不能站在政府部门或工作人员的位置考虑问题,不能以理性的方式提出相应的对策或意见,而是采用高考作文的思维方式作答,提出过于个性的观点,对问题进行一番议论,这能成为党政机关所需要的人才吗?是解决问题的客观做法吗?怎么能答出好成绩呢?
三、申论考试大纲要求与公文写作规律完全一致。
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录公共科目考试大纲与以往相比,对于申论给定资料的性质和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报考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这是第一次使用了公文的主旨概念,第一次要求提出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来进行写作,这于公文的写作规律如出一辙,岳海翔先生在《公文写作教程》中提出,主旨是指文件中所表示的意见、要求、办法、措施和主张等内容。公文以解决公务活动中的现实存在问题为已任,为了解决问题,必须要有意见、要求、办法、措施和主张。申论写作要求测查报考者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而公文写作要求的思路就是必须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固有规律,这说明二者写作要求也是一致的,揭示申论写作的要求与公文写作规律的一致性,目的在于只有按着大纲要求深刻理解公文写作的基本规律才能在申论写作中取得好的成绩。
既然明确了申论写作的文体是公文,就需要进一步来界定申论作答要求的各种题型到底符合公文种类中的哪一种,这样作答起来才能使写作思路更加明确,结构更加清晰,才能接近所给出的参考答案。根据2000年以来的申论作答要求,基本上属于三种题型。第一概括或概述题,即用不超过规定字数概括或概述所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第二提出对策题,即根据所要求的虚拟角色提出解决材料所反映问题的主要对策或方案;第三作文题,给定范围或命题,围绕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论述、论证。这三种题型的解答根据公文法定文种和事务文书的种类,都有对应的文种和解题思路。
一、概括、概述题属于法定文种的报告。
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的询问。根据报告的使用范围可以分为工作报告(综合性报告和专题性报告)、情况报告、答复报告、报送报告等。根据历年的试题分析,概括或概述题应该属于报告中的情况报告,就是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情况向领导或上级汇报,概括要求精练扼要,概述要求详细具体,这从历年的试题可以得到有力证明。2000年的申论第一试题: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001年的申论第一试题:有条理地概括这些材料的主要内容,字数不超过200字。2002年的申论第一试题:给定资料反映了网络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用不超过200字对这些影响进行概括。2004年的申论第一试题: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要求:分析恰当,条理清楚,语言通畅,字数不多于1000字。2006年的申论第一试题:假如你是一位新录用的公务员,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概述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以供领导审阅。要求:概述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2007年申论第一试题:根据给定材料1、2的内容,整理一份供有关负责同志参阅的材料。分析这些试题要求会发现,前三年只是简单提出对给定资料进行概括,包括主要内容的概括、主要问题的概括、主要影响的概括等;2004年要求的是概述,字数较多,而且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最近两年的概述题明确提出供领导审阅或参阅的写作要求,这是明显的要求写成供领导了解情况的报告,实际上,从作答要求看,无论是否提出供领导审阅,都应写成报告结构形式。即先用最精练的一两句话概括材料的性质和内容,然后围绕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分成几个相关的段落或方面,给予简单明了但又内容全面的说明。报告写作的特点是陈述性和客观性,这就要求考生站在一个阅读者的身份对材料的内容给予条理性的表达和说明,不能加入过多主观的认识和感慨。许多考生由于不了解概括或概述的文体要求,结果写成了议论的段落,对材料中问题大发议论;或者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用墨过多,其他问题一概不提;或者一逗到底,不分层次和条理,混杂在一起说明。这种不符合报告要求的写作方式必然导致分数过低,成绩不理想。写成报告的形式,还包括对材料中特点的概括、原因的分析、做法的目的和意义等几种变异形式。把概述或概括写成报告形式,可以提高考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水平,可以培养考生用齐全的逻辑思维反映材料所给的内容,可以让考生运用语言表达时更加简练浓缩而又不失条理和层次,所以界定为报告文种是为考生提供了该试题类型的写作思维规律,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二、提出对策题属于事务文书计划中的方案。
计划是为完成某项任务而预先做出的安排,方案属于计划的一种,侧重于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综合性和科学性。方案的写作结构遵循计划写作的三要素,即目标、措施和步骤。通过分析历年有关提出对策题的作答要求,采用方案的写作结构是完全可行的。2000年的申论第二试题:以省政府调研员的身份,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的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001年的申论第二试题:假定你是某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你就PPA**所引发的问题提出善后处理意见。可以全面谈,也可以就某一个方面谈。要求:意见合理,具体可行,条理清楚,语言简明,字数不超过300字。2002年的申论第二试题:从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克服资料所反映的种种弊端,提出对策建议。要求:有针对性,有条理,切实可行,字数400左右。2003年的申论第一试题:对给定资料进行分析,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减少事故,保障安全”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要求:分析恰当,对策明确、可行;条理清楚,语言通畅,字数不少于600字。2007年申论第四试题:假如中央有关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对地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请列出此项检查所查的主要内容。这些试题有的要求制定对策建议,有的要求制定检查内容,有的要求制定处理意见,有的明确提出制定方案,其实无论哪种要求,再仔细研究其中的具体内容会发现都是方案的写作要求。2005年和2006年关于提出对策的试题变成了不定项选择题,即从给出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中找出与材料中不一致的选项并说明原因,这是提出对策试题的变异形式,只是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要求考生对此进行辨别,这加大了答题的难度:不仅要能提出对策,还要对给出的对策进行选择,找出不符合要求的对策。
运用方案的写作思路解答该试题的类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一是善于把握给定的虚拟角色,对策具有可操作性。提出对策试题一般给定了考生的虚拟位置或角色,这就限制了考生决不能站在一个应试者的身份作答,否则提出的对策就容易脱离材料实际,掺杂过多个人看法,导致解决问题的对策不具有可操作性。方案的制定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应统筹兼顾,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措施和办法解决具体问题。方案的写作思路启发考生要针对材料提出解决措施,解决问题要从诸多方面考虑并且目标确定,不能过于分散和琐碎。二是不能省略提出解决问题的原因。制定方案要说明制定依据和目的,提出对策时,也应先简要
提出问题和分析原因,即作答该试题时,开头要简单说明材料所反映问题的危害性并解释原因,然后过渡到对策的措施上。一些考生作答该题时,没有过渡,开始就是具体的措施,这是不符合作答要求的,应当引起注意。三是突出措施,条理分明。制定方案,措施是关键,必须对完成任务提出具体的落实要求,并且分解到具体的部门和人员,从制度上、财力上、思想上、组织上给予保障落实。具体到对策的作答,就是要求考生紧扣材料,主体部分突出具体的措施,有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要求,提出解决的对策应采用分条的形式,主次分明,层次清晰,避免交叉重复,这样才是答题的正确要求。有些考生对解决问题的措施回答过于简单,而且缺少步骤;有的考生列出的措施多达十几条,过于琐碎;有的脱离材料实际,凭主观想法回答,这些都是提出对策的大忌。
三、作文题属于法定文种的意见
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意见具有行文方向的灵活性,即包括上行的意见,也包括下行的意见或者平行的意见,从申论最后给定的作文试题看,应该属于上行文的意见,即作为下级单位向上级机关提出解决问题的参考性意见。就申论给定的材料分析,就是考生根据自己对材料的阅读理解,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见解和处理方法,这种判断可以从历年的试题得到充分的证明。2000年的申论第三试题: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2001年的申论第三试题:根据上述材料,自选某一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联系实际,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2002年的申论第三试题:就所提出的对策建议进行论证,既可全面论证,也可就某一方面重点论证。要求:自拟标题,字数800左右。2004年的申论第二试题:假设给定资料中有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在你市都存在,你作为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请根据给定资料,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要求:简要介绍情况,恰当分析原因,提出全面、明确、可行的对策,条理清楚,语言通畅,字数不多于1500字。2005年申论第三试题:请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2006年的申论第三试题:在我国,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请你就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拟标题,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字数在1000―1200字之间。2007年申论第五试题:请以“命脉”为题,写一篇关于土地问题的文章。要求:
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全文不少与800字。前三年的试题作答要求有一定的灵活性,对写作的体裁限制不严格,但自2004年以后,就变成了命题作文,从写作要求看,只有写成意见才是最为恰当的。2004年的试题给出的是要写成报告,但从要求看,应该用意见才是合适的。明确用意见写作思路作文,而不能写成单纯的议论文,原因在于: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都与行政机关的职能密切相关,是国家公务人员必须处理的公共事务,作为一名国家公务人员的候选人,应该针对材料问题进行思考,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即明确问题的性质和危害,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重点是提出解决问题的见解和办法,并进行充分的论述和解释,体现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用理性的逻辑的思维对解决问题的观点作出具体细致的安排,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语言通畅,这样写出的作文才是符合解决问题的实际,才能检验候选人是否具备适应该工作岗位的写作潜力。
用意见的写作思路作文,既是公务员岗位的选择,也是公务员能力的体现,更是工作的需要,是对准公务员写作水平的能力测验,体现了申论考试的目的。如果写成议论文,只能
说明对材料的问题认识深刻,分析透彻,缺乏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导致了写作中心的偏移,而且由于采用了过多的说理成分和实例说明,只是强调了“为什么”,没有突出“怎么办”,这不是公务员处理问题的科学方式,也不符合行政机关解决问题的正常途径,所以,确定意见的作文思路是论述题的正确选择。
界定申论写作的文体,是为申论的写作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思维方式,是为申论写作探索出一条基本的规律,只要紧扣材料,灵活运用,把握核心要求,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第五篇:论公务员奖惩制度
国家公务员奖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国家公务员奖惩制度
姓名:孙健 学号:7030111021 【摘要】:国家公务员是经过层层选拔在国家机关工作的优秀人才,享受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其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模范行为会直接带动全体公民遵纪守法,推动国家的民主和法治建设。然而通过奖励来肯定公务员的行为和贡献,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为社会作出贡献,通过合理的惩罚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公务员的行为,维护社会集体利益,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然而,现今社会,公务员的奖惩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公务员的奖惩制度需要不断的完善和认真的落实,才能确保社会的稳定和谐健康发展。【关键词】: 公务员
模范
奖惩制度
问题
完善
一、公务员奖惩制度的概念
公务员的奖励是对工作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迹的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给予奖励。奖励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公务员的惩戒是国家机关依据公务员管理法规对违法失职的公务员进行惩处或制裁。惩戒是通过强制性的处罚来约束公务员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防范违法、渎职等行为发生的一种管理方法。
二、奖惩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规范公务员的行为,奖惩制度对公务员的行为具有导向意义。通过奖惩事实,告诉每一位公务员哪些行为是国家和人民所提倡的,哪些行为又损于国家和人民而遭到唾弃,从而使公务员更加明确自身的行为规范,努力为人民服务,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2.实现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奖惩制度在整个公务员管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抓好了奖惩工作这个环节,可以使公务员管理工作的考核、任免、调配、培训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相互推动、相辅相成。
3.使公务员产生竞争意识。奖惩制度的实施,在公务员之间产生了一种平衡比较作用,而这种平衡比较的标准是动态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公务员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的情况下,这种衡量标准会不断提高,就需要公务员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4.建立和健全公务员奖惩制度是实现国家机关廉政、勤务、务实、高效的目标的重要保障,公务员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国家的效能和声誉,奖罚分明才能激发公务员的职业精神
国家公务员奖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和工作积极性,及时纠正工作中的错误并且警戒教育其他人员,确保党和国家正方针、政策得以贯彻落实。
三、现有公务员奖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目前,国家公务员奖惩制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正激励和负激励不均衡现象,存在重奖轻罚甚至只奖不罚的倾向。有些政府部门为激发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想方设法进行评选表彰和奖励,在正激励上费了很多心思,动了不少脑筋,但是在负激励方面,由于比较难展开,并且比较敏感,有些政府部门于是就采取“老好人”的做法,对有些存在缺点的公务员呢视而不见,美其名曰“靠自觉”,久而久之,形成了事实上的重奖轻罚或只奖不罚的现象。不注重平常的批评教育,没有具体的负激励措施,只有在公务员出现严重的错误或违纪行为才惩罚,给社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是公务员奖惩制度的一大缺陷。
正激励是表扬和奖励,负激励是批评和惩戒,不管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都是不可或缺的外部刺激手段,都是强化公务员管理的重要内容。注重正激励可以起到表彰先进、树立榜样的作用,但行政机关日常工作中,受到正激励的毕竟是少数人,后劲人员又得不到及时的激励,形成没表扬就是批评的心理暗示,恰恰打击了大多数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负激励方面,工作机制还不完善,负激励开展工作较少,只有在情节严重事才予以惩处。管理方式存在缺陷,影响公务员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2、除了正负激励不均的问题外还存在其他的问题:一是忽视对廉洁奉公的人员缺乏物质奖励,错误的认为廉洁就是不能和钱沾边,甘守贫困;二是目前公务员奖励还存在奖励不公开、不透明、“暗箱操作”等社会现象并且过于形式化,集中表现为奖励评选过程形式化使奖励制度中的激励因素转变为去激励因素,不仅起不到激励公务员的作用,反而打击了公务员的积极性;三是对公务员奖惩的原则不明确,奖励的资金来源缺乏明确的规定,公务员的纪律内容也不够全面。
3、我国现行公务员惩戒方式中存在问题:惩戒的方式较为单一,缺乏足够的威慑力。一些较轻微的惩戒方式在单独适用时难以对违纪者产生有效的威慑作用,特别是对一些有非法所得的违纪行为,通常的作法都是没收余额再给予处分。一些非常规的惩戒方式使用比较混乱。由于我国关于行政惩戒的具体规定都分散于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没有形成统一的专门法典,因此在应用中不甚规范。实践中为弥补现有惩戒方式的不足,一些地方将对公务员进行正常管理的组织措施作为惩戒手段使用。如有的规定公务员一年内受到两次投诉并查实的给予降职等处理;有的规定党员干部参与赌博活动的一律先予免职,再依规定处理。
国家公务员奖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四、完善奖惩制度
(一)、完善奖励制度
公务员的奖励制度的原则有: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公平合理、奖励的当的原则;奖励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奖励及时、注重实效的原则。
1、根据奖励对象的复杂性实行差别奖励
随着公务员队伍的不断扩大,公务员类别的增加,一种奖励方式显然不能适用于所有类别的公务员;同时,不同层次的公务员对奖励的需求也不同,采用单一的奖励方式不能起到对所有人激励的效果。对此,需要根据先进的激励理论,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的公务员奖励经验,根据公务员的织位类别,对不同公务员进行分类管理,按照不同类别、不同层次进行别奖励。
2、对公务员奖励授予主体进行的规制
实践中存在的私自颁奖或假借名义颁奖的现象,公务员奖励授予机关的人事部门要加强监督。另外,还应对公务员法奖励制度加以完善,因为公务员法五十二条规定,撤销奖励的只有三种情况:弄虚作假,骗取奖励的;申报奖励时隐瞒严重错误或者严重违反规定程序的;有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撤销奖励的其他情形的。也就是说,实践中大量存在的私自颁奖和假借有权机关名义所授奖项均没有明确规定,应当将此类奖励纳入可撤销的奖励之列。
3、公务员奖励授予条件之完善
公务员奖励是国家机关通过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的刺激来激励公务员积极发掘潜能,通过“额外”的努力,获得“额外”的权利和自由,因此,“激励机制不必要、也不可能全部通过法律规则设定明确的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之严密的逻辑结构来对此加以规定”。尽管《公务员法》中已经规定了奖励的10种情形,但是依然存在如前所述的多种问题,在设置授奖条件时,必须贯彻以下几个基本理念:立足本织工作中的工作业绩;重视考核结果;授奖条件具体化;授奖过程法律化。
4、丰富奖励形式,明确奖励额度
现行的奖励形式比较单
一、手段比较陈旧。建议今后能不断丰富形式,满足不同人群的奖励需求。除了现在比较多的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外,也可以加强内在行激励措施,比如奖励外派深造,通过外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水平,促进其潜能发挥,更人程度地发挥积极性。
国家公务员奖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还可以奖励假期,让优秀的公务员在国家法定之外的时间有假期劳逸结合,促进效率提升。针对奖励额度各地掌握不一的以及某此地方无原则地重奖公务员的现象,根据科学理论制定公务员奖励额度确定迫在眉睫。
5、对公务员授予程序进行的监督
基于在公务员奖励的适用程序中存在的透明度不高的问题,为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实现参政权利,追求程序和实体上的公正,必须改进奖励程序设计,增设听政的法律制度。
公务员制度改革进行了近10年,还有一此遗留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何发挥奖励的作用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系统性的问题、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持续探索。只有继续深化改革,逐步完善改革制度,让做的多、做得好的人有更人的动力,做的少的人有目标,有追求的方向,才能建设一支高质量公务员队伍,保证行政体制良胜运行。
(二)完善我国公务员惩戒制度
1、进一步提高对行政惩戒法规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公务员法》第十三条第(二)项规定,公务员“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依法依纪查办案件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因此,充分认识加强行政惩戒法规制度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和行政监察制度,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及时制定和完善行政惩戒的法规制度。及时制定和完善行政惩戒工作实践急需的法规制度,是法规工作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在坚持法制统一的前提下,还要根据《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原则精神,制定和完善符合本部门特点的行政惩戒法规制度。各部门在这方面已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此外,监察部还将起草制定《监察机关调查处理政纪案件证据规则》和《监察机关直接行使处分权的规定》,修订《监察机关处理不服行政处分申诉的办法》等规章,不断完善行政惩戒法规制度。
3、及时进行行政惩戒法规的清理工作。立、改、废是立法工作不可或缺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建国以来的行政惩戒法规制度及时进行清理,有针对性地修改甚至废止那些过时的行政惩戒法规制度,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实践需要不断进行清理,使行政惩戒法规的清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4、是要进一步完善惩戒的程序,做到按程序惩戒,避免惩戒成为某些人“公报私仇”的工具,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经验。将惩戒程序明确为:申请、决定、调查、再决定、做成谴责书、法院审理、做出判决、惩戒法院决定之救济、诉愿等几个步骤,使得
国家公务员奖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整个公务员惩戒过程本身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另外,应当完善当事人参与制度、代理人辩护制度、调查制度均是法治之趋势,应当纳入公务员法律制度之中。惩戒权分工要具体化,要从体制入手,切实解决模糊运用权力问题。赔偿问题只是制度的技术层面原因,此问题只要协商认同即可解决。
要坚持奖励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正激励和负激励均衡。既注重奖励又要注意平常批评教育,有利于激发公务员的工作斗志和规范其行为,从而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参考文献:
(1)《中国公务员复合利益均衡激励论》 作者:蒋硕亮 北京大学出版社(2)《公务员制度概论》主编:唐铁汉 中国城市出版社(3)《我国公务员惩戒制度的发展现状探析》 作者:张留霞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孙柏瑛、祈光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版(5)《新编国家公务员制度教程》 中国人事出版社出2005年版
(6)《现代公务员制度研究》作者:皮纯协、张焕光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版
国家公务员奖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国家公务员奖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