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对四川乡村灾后重建的启示[大全]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对四川乡村灾后重建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 作者:马琳 罗谦休闲农业定义、功能及特征
1.1 休闲农业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 休闲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的定义
2004年台湾行政院农委会制定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将休闲农定义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之体验为目的农业经营”。根据此定义并结合四川乡村灾后重建情况,笔者将休闲农业定义为“利用乡村景观资源并结合乡村特色文化及乡村生活方式,为人们提供休闲、度假、娱乐、体验、学习等场所,以增加农业效益、优化产业结构为目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农业与服务业相集合的新型产业。
成都市旅游局把“农家乐”的定义为“利用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农场等农、林、牧、渔业的资源优势,修建或改建的具有相应接待能力和条件的,吸引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观光、娱乐、运动、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的经营实体。”
我国学者吴必虎将乡村旅游定义为:“所谓乡村旅游就是发生在乡村自然环境中的旅游活动的总和”。
1.1.2 休闲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的区别与联系
休闲农业是以乡村景观资源为依托,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新型产业,而农家乐只是单纯利用乡村农业景观资源进行的经营活动。从概念范围界定,休闲农业概念已涵盖乐农家乐概念。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发生的旅游活动,它不仅包括农业经营活动还包括自然旅游、生态旅游等。而休闲农业概念涵盖的地域范围与乡村旅游相比则更加广泛,它不仅指发生在乡村地区的休闲产业活动还包含了城市中及城郊的休闲产业。因此笔者认为3者的关系应该是休闲农业包含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包含农家乐(见图1)。
图1 三定义关系图
1.2 休闲农业的功能
休闲农业具有教育、经济、社会、游憩、医疗、文化、环保、游憩、医疗及文化传承等功能”。①经济功能:改善农业产销结构,增加农家收益和乡村就业机会,拉动乡村经济发展。②社会功能:促进市民与农民的交流,缩短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质量。③教育功能:让人们认识农业与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体验乡村生活及认识乡村文化。④环保功能:休闲农业可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环境品质,保持自然生态平衡,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⑤游憩功能:为市民及游人提供休闲场所,促进休闲活动的展开。⑥医疗功能:释放工作及生活的压力,使身心得到放松。⑦文化传承功能:乡村特有的生活文化及许多民俗技艺,可因休闲农业的发展而使其得以继续延续与传承。
1.3 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阶段及模式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阶段为:①观光农业阶段(1971~1989年):自20世纪50~60年代初,台湾农业开始萎缩,政府推动农业结构改善,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并销售农产品。②休闲农业发展阶段(1989 ~1994年): 1989年4月在台湾大学举办的“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上“休闲农业”名称正式被确定。③休闲农业提升阶段(1995年以后):台湾的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很快就遇上了发展“瓶颈”,台湾农业主管部门为了促使休闲农业在台湾顺利发展,重新调整计划策略与政策方向。
台湾休闲农业有以下5种模式:①观光农园包括观光果园、观光茶园、观光菜园、观光花园、观光瓜园等,是在农业特产地区,经规划建设使其具有观光、教育价值的农业园区。②休闲农场是利用多种乡村景观资源,以农园体验、儿童活动、自然教室、农庄民宿、乡土民俗等为主要活动的内容的休闲场所。③教育农园是利用乡村农业景观资源,配置相应设施使其具备教学和体验功能。在农园中游客通过参与农业、体验农村生活进而了解农业和农村文化。④市民农园是位于城市地区及其近郊的农地将其划分成若干小块供市民承租耕种,以自给为目的,同时可让市民享受农耕乐趣,体验田园生活。⑤休闲牧场是运用高科技生产特色农畜产品并配置相应设施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四川省休闲农业发展状况及条件
3.1 四川省休闲农业发展类型与现况
四川省的观光休闲农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现已形成多种各具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我国学者胡建平将目前四川省的观光休闲农业归纳为以下3种类型:①都市郊区型;②景区边缘型;③老少边穷地区原始型。
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多位于农村山区,大部分以农业耕作作为生活来源。地震灾害给四川旅游业造成的直接损失为465.92亿元,各灾区经过10多年累计投资形成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
设施损失严重。地震也使四川创造的特色旅游———“农家乐”遭受重创,尤其是龙门山东坡山前地带的乡村旅游几乎全部受损,乡村道路以及城镇之间的道路体系都受到严重破坏。
3.2 震后鼓励发展休闲农业的动因
由于休闲农业具有投资少、建设期短,收益快等特点,在灾后重建中可迅速恢复农业生产及旅游市场,提高农业收益,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实现产业升级。具四川省旅游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休闲农业恢复势头强劲,截至2008年底,全省乡村旅游经营户已达到16 720家,全年农业旅游经营点接待旅游者2.4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6.6亿元,吸纳就业人数14.1万人。由此可见,发展休闲农业是实现安全重建拉动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3.3 四川省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
3.3.1 丰富的景观资源
四川省位于亚热带范围内,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是世界少有的水能资源富集地区和我国第2大林区,动、植物资源丰富,被誉为“大熊猫的故乡”。四川省也是我国的众多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新兴工业基地。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四川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四川省内经审定的三级风景名胜区达72处,数量居全国首位。四川省境内有13个少数民族,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
3.3.2 现状优势条件
成都是农家乐的发源地,地震前四川地区农家乐已形成较大规模。2003年以来,成都市紧紧围绕解决“三农”问题,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大力推进“六个一体化”,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初步建成连接城区、覆盖乡村、城乡一体的交通基础设施,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9 489 km,率先在西部实现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水泥路。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各级政府以“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抓好抗震救灾的灾后重建工作”为指导方向,以“努力把重灾区建设成为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为目标,推进灾后重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而已初步形成的城乡一体化格局也为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产业奠定了基础。
3.3.3 庞大的客源市场
历史的沉淀使得四川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四川地区随处可见的大小茶馆,遍布河边的餐饮娱乐都充分体现其休闲文化的深厚。研究表明,人均收入超过800美元时,人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旅游动机。四川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此标准。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城市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都使得人们更加渴望回归田野、回归自然,呼吸新鲜空气,享受美丽的乡村景观,并使得身心得以放松休闲。浓郁的休闲文化和回归田园的强
烈渴望使得四川休闲农业具有了庞大的客源市场。台湾休闲农业与四川休闲农业比较分析(见表1)台湾休闲农业与四川农业比较分析(见表1)灾后重建中借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经验的思考
5.1 灾后重建中借鉴台湾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经验的必要性
灾后重建工作并非单纯的房屋重建,应以灾后重建为契机,通过重建使受灾地区的生产、生活、生态有质的飞跃。而休闲农业具有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对自然环境零污染等特点,非常有利于促进地震灾区经济复苏,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就业机会,减轻农业人口向城市流转所带来的社会压力。由此可见,在地震灾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必要性。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已有30多年的历史。台湾与四川地区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日本及欧美等国家相比,台湾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经验更适合四川地区。现处于提升阶段的台湾休闲农业已具有较完善的理论知识、积极的政策法规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值得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四川休闲农业借鉴。
5.2 灾后重建中四川休闲农业发展策略
5.2.1 坚持城乡统筹规划,防止盲目发展
成都市的城乡统筹规划经过6 a的发展已初建成效,整体设计、专家指导,确权在先、规划统筹,尊重民意、规范推进,在灾后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台湾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时非常注重前期的规划工作。台湾农委会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和“发展休闲农业计划”,并把这些计划列入全面的综合农业规划之中。四川休闲农业正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以围绕城市及景区发展为主要模式,恶性竞争强烈,农业产品为粗犷型,形式较为单一,未形成产业化。因此应用充分认识四川地区休闲农业现状并不断学习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继续走城乡统筹规划道路,形成有序、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5.2.2 突出特色,提倡“一园一题”
5.12汶川大地震之前,四川地区的很多乡村开设的农家乐仅只是为游客提供简单的食宿及棋牌等休闲娱乐场所。
在灾后重建中,应摒弃过去较低级的发展模式,在政府的大扶持和引导下,结合当地农产品及乡土特色,提倡每个休闲农业园区形成自己的特色主题。例如彭州通济镇黄村可以猕猴桃作为特色产品,大邑王泗镇可以白酒酿造工序作为休闲农园主题,而都江堰中兴镇上元村可以绿茶基地
为依托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大力推行社区经营及企业经营,逐步形成休闲农业产业。
5.2.3 生态环保,形成可持续发展
休闲农业被定义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的新型产业,可见乡村农业的生态性是休闲农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由于大量游客蜂拥而至势必超会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应根据休闲农业园的面积、设施、自然环境条件等核算此休闲园的最大游客承载量,采用预约、加收门票等方式限制过多游客来访,减低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破坏。在休闲农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应大力提倡使用环保的、耐用的乡土材料。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简约环保的原则,鼓励科技创新,形成循环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村落。
5.2.4 结合地震遗址景观,形成多样性发展
在灾区有一些值得保留的地震遗址景观,如在地震中未倒塌的老的木结构房屋,地震后山体滑坡形成的特色纹样、图案,具有凌乱与颓废美的地震废墟等。在发展休闲农业中可与这些地震遗址景观相结合,形成多样化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例如都江堰的向峨乡将推出了听抗震救灾英模讲故事的活动,在参与这种活动中游人们可在娱乐中了解地震等自然灾害、学习自我保护知识,提高防灾避险的意识,从而体现地震遗址景观的真正价值及意义。
参考文献
[1]林诗音.台湾的休闲农业[M].台北县:远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5.[2]黄爱萍,郑少泉,陈雅英.台湾发展休闲农业对大陆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启示[J].北方园艺, 2006(1): 61-62.[3]刘荣章,曾玉荣.台湾休闲农业理念应用于闽北休闲农业发展的研究[J].台湾农业探索, 2005(4): 25-28.[4]陈文锦.从农业的游憩化与产业化探讨台湾休闲农园之发展[J].台湾农业索, 2003(4): 11-16.[5]朱邦耀,罗有贤,苏维词.从台湾经验看重庆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 2007(6): 231-237.[6]周荣华.成都“农家乐”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4(5): 92-93.[7]郭焕成,吕明伟,任国柱.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8]吕明伟,郭焕成,孙艺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一体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J].中国园林,2006(6):16-20.[9]郑健雄,郭焕成,陈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5.[10]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11]胡建平.论四川观光
农业的发展问题[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1):28-35
来源:《现代农业科学》2009年第7期
第二篇: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状况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状况
方贵
绪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品质。随着都市生活的节奏进一步加快,人们开始强调慢节奏生活,利用休闲时间外出游玩,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当人们有了这样的需求,必然促使一个新的行业发展,从而为他们提供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于是休闲农业在当今社会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状况,进一步了解休闲农业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台湾经济状况等条件分析
台湾经济是一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系。50多年来,通过进口替代、出口扩张、结构调整与自由化改革的发展轨迹,台湾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四个时期。
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当时台湾人口剧增,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几乎停顿,而军事性开支却占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众生活困难,经济濒临崩溃。
二、以农养工发展时期(1952-196O年)当时台湾经济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劳动力过剩,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均逆差严重,外汇极度短缺,民众因收入低而无力消费进口工业品。
三、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时期(1960-1986中)从1963-1973年,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8.3%,其中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达20.1%,工业产值在台湾GDP中的比重由196O年的26.9%提高到1973年的43.8%;出口贸易额中工业制品的比重由l960年的32.3%增至l973年的84.6%。至此,台湾工业建立起了一个以出口加工区为依托,以轻纺、家电等加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支柱,由此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转型时期(l986年至今)经过近10年的经济转型,台湾经济在自由化、国际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产业升级也初现成效,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目前已达61.5%,其中信息产业发展尤为突出,其产值已名列世界前茅。
随着台湾经济进一步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得到稳步提高,必然要求该地区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来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用图来表示台湾经济发展状况如下图∶ 发展情况
根据台湾每个时期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将台湾的休闲农业发展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一、萌芽期(1980年以前)——观光农园草创期
萌芽期从1965年成立第一家观光农园开始。此时期多是以观光农园之型态经营,完全是农民自发性的尝试。其实农民开放农园供人采摘果实,目的在节省自己采收的劳力,尔后发现此举又可吸引游客的兴趣,而达到增收的目标,一时创造了旅游的风潮,为农家创造了不少的利润。
二、成长期前段(1980至1989年)——休闲农业探索期
1980年,台北市政府在木栅推行观光茶园计划,这是政府推广休闲农业的肇始。紧接着1982年台湾省政府执行“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最具有指标 2
效应的是彰化县农会东势林场、台南县农会走马濑农场、宜兰县香格里拉休闲农场,在本期内相继设立营运。台湾休闲农业在此三大农场的带动下,树立了一种可借镜的经营模式。
台湾对休闲农业的定位与走向,在此时期都仍然在探索、磨合、适应之中。本阶段9年期间,休闲农业场家数增至141场。
三、成长期中段(1989至2000年)——休闲农业倡导期
本阶段的开端系1989年农委会委托台湾大学农业推广系举办“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会中确定“休闲农业”的名称,这对于休闲农业的定位与走向,产生关键性的影响。农委会同时颁布实施“森林游乐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森林旅游。
四、成长期后段(2000至2003年)——休闲农业茁壮期
2000年农业发展条例增订休闲农业的基本规定,显示政府对休闲农业的重视,从政策面提升到法律面。休闲农业法规随之也重订,同年订定“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放宽申请休闲农场的面积到0.5公顷的规定,奠定休闲农业在本阶段蓬勃发展的基础。
五、发展期(2004年迄今)——休闲农业发展期
休闲农业发展到此,己达到了千家的高峰,故本期不再追求量的增加,而是企求质的提升。《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在2004、2006年,先后修订两次,主要精神在提升服务质量,促进稳定发展。诸如:休闲农场评选、休闲农业区评鉴等措施都开始执行。鼓励创意开发,参加国际旅展,其目的无非都在带动提升质量。发展趋势
当今台湾越来越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从量到质的变化。如今台湾注重发展特色休闲农业,与当地民俗文化、文史资源、自然景观等相结合。具体发展如下∶
3.1 制定相关管理措施
台湾地区公布的《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列出规划休闲农业区的条件,除了具有农业生产 和农村文化资源外,必须要有“丰富之田园及自然景观”和一定的面积(属于非都市土地的面积在 50-300公顷之间,属于都市土地的在
10-100公顷之间)。休闲农场可分设“农业经营体验区及游客 休憩区”。“农业经营体验区”作为“农业经营与体验自然景观、生态维护、生态教育之用”;在 区域内只能“搭建无固定基础之临时性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建筑物。休闲农场面积在 3公顷以上的 非山坡地或10公顷以上的山坡地,除可设立农业经营体验区外,还可设置游客休憩区,但面积限制 在农场总面积的10%范围内。休闲农场的设施应符合经营休闲农业的目的,以“无碍自然文化景观 为原则”,建筑物的高度不得超过10.5公尺,不超过三层,对住宿设施,建筑物设计等均有规定。这些限制都是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景观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休闲农场有一个美好宁静的田 园景色,使游客摆脱城市喧嚣,身心安宁,融入自然。因此规划休闲农业,生态环境自然美是首要 考虑的因素。
恰到好处地开发当地文史资源提升知名度。文化和观光结合是开发休闲观光事业的源泉。休闲 农业结合文史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
充分利用当地文史资源,民俗艺术,如草织、藤编、雕刻、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 和古迹史话、传说,将过去和现实结合在一起,提升休闲农业的品位。如屏东结合民族风情、传统 文化和农渔特产,在不同季节开展不同特色的旅游,推行农业休闲观光活动。在宜兰将农业休闲、海上休闲和文化结合,举办节庆活动,使休闲和生活、产业相联结,更具活力。目前,宜兰的童玩 节,花莲的石雕节,屏东的黑鲔鱼节,苗栗的木雕节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各地的名胜特产带动休闲农业达到各具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 源条件、农渔特产、构建不同特色的休闲农业,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关键。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 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以提高休闲农业的社会排名。
特产和特色观光相结合,推动休闲农业、休闲渔业。屏东垦丁地处恒春半岛南端,是有名的风 景区,春季又是黑鲔鱼回游垦丁外海的季节。结合休闲渔业,这里每年举行黑鲔鱼文化观光为主的 春游,展销黑鲔鱼、油鱼子等海鲜产品。屏东还结合农产品收获期,将农业特产如黑珍珠、香蕉、凤梨,融入一年四季的观光计划中,带动观光和休闲产业的发展。台东特产的旗鱼,能加工成多种 食品,台东县计划将产业、观光、餐饮、民宿等业者结合起来,举办旗鱼 4
节,推动发展休闲渔业。
借游览胜地,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嘉义以阿里山带动周围山区营造观光环境,同时辅 导农业向休闲农业发展,以降低入世后的冲击。嘉义地处北回归线,宜于产茶,但优质茶名称不一,有梅山茶、竹畸茶、番路茶等等,为了创品牌、保质量、促外销,嘉义借用“阿里山”这三个字 的无形资产,把这个地方产的茶统称为阿里山高山茶,并与航空公司联合,提供给头等舱客人,以 此来提高身价开拓外销。
着力打造、发展农舍民宿,规划步行小道。民宿是拓宽休闲农业服务的方式之一。发展观光民 宿一方面可满足休闲客在农村度假休息的要求,另一方面向游客提供住宿、餐饮、文化等服务,增 加在农村的消费,有助于农民致富和农业转型。
农舍民宿和宾馆旅店不同,主要是民居农宅为住宿方式。自然简朴,舒适宁静,使来客置身于 农村田园风光之中,品尝农家饭菜,了解乡野趣事,感受家庭的温馨和农家乐,这是沟通城市居民 和农民的桥梁,有很好的发展前景。2002年台湾省有关部门公布了《民宿管理办法》,规范民宿经 营。由一般农舍办民宿需要适当改建,增添消防安全设备,农民必须先投入,增加了经营风险。2003 年初,台湾农业策略联盟发展协会还推出八家民宿办音乐餐,希望休闲客在音乐声中享受农村的乐 趣。音乐选用当地传统的音乐资源和大自然的流水风声,鸟鸣虫叫,与远方来客共享。
远足旅行,亲近自然,了解生态,了解农村社会生活,避免快节奏、噪声和污染,有益健康,休闲农业的发展得到岛内社会的重视。台湾森林面积占总面积的58%,林业资源非常丰富,农业部 门发展休闲农业,利用山区护林打猎小路,串联名胜古迹,如抗日战场、抗荷遗址、文化古寺;特 别生态环境如候鸟保护区、休闲农场、观光果园、农宅民宿等,供人们休闲远足健身之用。步道将 分散的村落、休闲产业、民宿和自然文化景观联成网络,可以向休闲客提供度假、住宿、餐饮等整 套服务,对带动休闲产业非常有利。步道不完全设在林区,在农区可利用乡间小路,田埂渠旁,规 划小道,这样既可保持农村环境又可使城市来客散步田野,悠然自得。3.2 创意和行销
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注意到市场区隔,以自己的特色,形成竞争优势。因而创 办出具有独特内容和风貌的休闲农业(场)成为首要任务。
统一做到资源化行销。休闲农业关系到客人在休假期间衣、食、住、行、文化和娱乐。休闲农 业区(场)应通过媒体和信息网络向公众介绍有关资讯,如交通路线、文化特色、农渔特产、日程、民宿、旅馆、价格、地址、联系办法等等。
目前,在台湾东部的中央山脉和海岸山脉之间已形成一条观光纵谷,形成有名的风景区。台东 部三个县(宜兰、花莲、台东)拟联合组成东部观光休闲联盟,共同开展休闲事业,借以达到三赢。
参考文献
[1]颇具特色的台湾休闲农业
[2]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概况
第三篇: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作者:山合水易来源:未知
一、台湾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末,台湾人均年收入达到中等小康生活水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由劳动型转向休闲型,观光果园在台湾一些地区应运而生。历经20多年的发展,台湾观光农园已经处于普及阶段,各项工作已步入正轨。管理也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特别是观光农园的管理体制已相当健全。另外,文化因素的渗透也在不断提升观光农业的层次和水平。
二、台湾观光休闲农业的类型与可借鉴优势
台湾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类型可以分为乡村花园、乡村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教育农园、市民农园、休闲牧场、完善的制度。台湾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长期发展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如规范的法令及条文、成熟的规划管理运作、高质量服务等等。
三、台湾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大陆的启示
要发展休闲农业,首先应大力加强休闲农业设施的建设与发展,这是立足城郊资源优势,调整农业、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基础步骤之一;其次,国家农业部门应重视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并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进行组织、规划、研究,从而推动大陆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为发展农村这一新型产业提供组织保证;最后,要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促进农业与旅游的结合。台湾农委会主要负责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投资建设工作,而旅游部门主要负责组织旅行社及游客前往休闲农场观光旅游,以扩大客源市场。所以,农业部门和园区经营者应积极与旅游部门联系,开展旅游合作,建立农业旅游网络体系。
典范案例
一、台湾清境小瑞士花园:
“清境小瑞士花园” 位于南投县仁爱乡台14甲公路清境农场旁,海拔大约有1800公尺,这里的空气清新自然,景色优美如画,彷佛置身于浪漫的北欧风光里,因此又有 “台湾小瑞士” 及 “雾上桃源” 之美名。
二、台湾新社庄园风光
位于台中县大坑风景区范围內的新社乡,海拔五百至八百六十公尺,保有最丰富的自然原貌,在庄园的每一步都是惊艳。步入新社庄园,欧式古堡、花园、酒庄等建筑,令人有時错位的感觉,彷彿置身中古世紀的欧洲。
三、香格里拉休闲农场
位于宜兰县冬山乡大进村大进路1-1号梅花湖邻近的山丘上。走进农场,沿步行道前行可抵一片浓阴的相思林,林间秋千、吊床、凉亭散布,是享受森林浴、烤肉、打盹最悠闲的天地。农场设有欧式森林小屋,周围遍植山花,夜宿于此,宛如置身香格里拉仙境。
四、飞牛牧场
飞牛牧场位于远离尘嚣的山野之中,区内林木青葱翠绿,繁花茂盛,更有一座种类众多的蝴蝶园。当地空气很 干净,散发着阵阵的草香,微风中透着沁心的清凉,耳边尽是鸟语虫鸣,眼下见到的是绿茵、山岭。青葱的绿野上有低矮的房舍和成群的乳牛,老羊的低鸣和小羊清亮的叫声相互辉映。
五、台南大坑休闲农场
大坑休闲农场位于台南新化镇,距离高铁台南车站大约40分钟车程,虽然不在很深山内,但因地势与环境营造等因素,整个农场感觉非常幽静美丽,特别这些年来农场主人蔡澄文不断美化园区,或许增添欧式建筑、或许种植香草、咖啡树
与各式花卉,让整个大坑农场几乎一年四季都可见到蝴蝶与多样花卉,园区里饲养的数十只乖巧白鸽,更增添许多优美与趣味。
六、南元农场
面积广达三十余公顷的南元农场,是一处很绿的农场,场区内广植绿色植物,除了正在盛开的茶花,还有开出一树红花的火焰木、玫瑰花与香草植物,满园尽是花草树木,植物种类高达两千余种,并有20万株以上的树木,长达10公里的林荫步道,以及无数的草花间植其间,堪称是一处赏绿的植物宝库
第四篇:日本休闲农业发展及启示
日本休闲农业发展及启示
一、日本休闲农业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期,政府和民间共同推进了高级度假村的开发与经营。日本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长野县的农民在冬季农闲时期,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开设滑雪场和民俗旅馆,吸引了大批游客。
第二阶段:泡沫经济破灭后,生态旅游、农事体验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为了改善经济泡沫带来的恶劣旅游环境,从1993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农村地区的水果采摘型农业园区的发展。
第三阶段: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新时期。随着周末休息时间延长,日本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需求在逐步增加。同时,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导致农业的萎缩,日本农业、农民也需要增进与市民的交流,加大宣传农业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作用。城乡居民的这些需求,进一步促进了日本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并使之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日本休闲农业的特点
(一)森林资源开发与利用型
日本森林覆盖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是十分重要的保健、文化、教育场所。茨城县那珂郡美和村通过招商引资,与某著名育婴用品制造公司合作,并租借给该企业20公顷的国有用林,由企业开发管理。企业在开发建造森林公园的同时,为加深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倡导“育人如育树”的理念,每年在全国募集3500名新生儿搞一次新生儿诞生植树纪念活动。由于这项活动的实施,为美和村的零售业以及其他服务业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二)景区边缘与都市郊区型
和歌山县白滨町位于关西大都市圈区域内,距离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府驾车1小时的距离。该地区早期的乡村旅游主要依托附近的温泉、白良滨浴场、熊野古道等著名景区景点的二次客源开发民宿旅馆,以较低的价格和富有特色的旅游内容、接待设施满足游人需要,并与主要景区景点的旅游活动相互错位,成为其重要补充。近年,随着日本国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和对休闲农业认知度的提高,白滨町在发展景区边缘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同时,抓住机遇,发挥距离大城市较近的地理优势,建立了多处农产品直销所,旨在满足周边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和回归自然的旅游需求的同时,针对乡村旅游消费的新特点,为城市居民提供当地新鲜、安全的农产品,显现了乡村旅游的绿色化,提高了当地农产品附加值。
(三)闲置农地开发利用型
饭田市是位于长野县最南端的一个不足11万人口的中心城市,东西紧挨着赤石山脉与木曾山脉。饭田市利用自然资源丰富、四季分明、环境优美、农业历史悠久、生物资源丰富的资源特点;充分发挥该市位于日本本州的中心位置、连接东西日本的区位优势,成立南信州观光公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具体措施是,首先通过发挥农业教育基地的作用吸引年轻游客群来了解农业生产,体会农村生活的乐趣,规划市民农园;吸引中老年游客群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从而增加农村人口流动,带动地区活力和增加人气。在此基础之上,当地政府出资修建配套设施,开发滞留型市民农园,吸纳城市居民来此创业、居住,最终达到解决耕地荒废、农家住宅闲置等问题的目的。近年,饭田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繁荣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服务业发展,增加了农户与城市居民的互动参与性,为搞活当地农村经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日本经验对于中国发展休闲农业启示
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两点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农业生产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必须充分依托农业这一基础产业,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开发,拓展新的产业链。休闲农业作为体验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引导游客深入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的功能。这是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及客源开发的优势之一。城市居民可以在农园或休闲农业区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亲自制作食品、礼品、艺术品,租赁农场自己经
营管理。因此,休闲农业必须针对旅游消费的新特点,增强互动参与性,创造性地开发出更加个性化、高附加值的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以满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
其次,要处理好自然景与人工景的关系。与大自然拥抱,零距离的接触大自然是休闲农业的重要功能之一。发展乡村旅游也要注意对当地环境及民风、民俗、乡土文化的保护,切忌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牺牲当地的资源、环境,影响地方的长远、持续发展。
第五篇:对四川灾区灾后重建情况的调查
对四川灾区灾后重建情况的调查
摘要: 在地震灾害现场指挥抢救的温总理说过一句话,“只要有双手,家园就能重建”——这句话真切地诠释出了救灾的真义所在。还应该看到,地震救灾不仅仅是政府之事。如同面对以往任何一场重大自然灾害一样,在政府之力之外,拯救生命重建家园的行动,还依赖于民众与非政府机构众志成城。包括给予灾区人民的精神激励、物质的支持等切实的行动等,均会对灾后重建工作产生积极效果。
关键字:
地震
救灾
灾后重建
强地震的破坏力如此之大,在“5.12”特大地震中又一次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在震中以及附近的一些城市与乡村,许多房屋倒塌,道路毁坏,电信中断,不少学校与医院成了废墟。人类生机勃勃的家园,转瞬之间惨不忍睹。这是一场由自然灾难造成的难以躲避的悲剧,令人悲痛。而这样的悲剧,事实上与人类漫长的历史相伴,如影随形。远的不说,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尽管已经过去32年,但至今依然令人心有余悸。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2003年的“非典”危机、2004年底的印度洋海啸,以及最近发生在缅甸的热带风暴,都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人类对于自然灾难并不陌生,但是,当汶川大地震现实地摆在眼前的时候,人类在自然威力前的脆弱,显露无遗。
汶川大地震,给灾区的民众造成了巨大的身心痛苦,也使得地图上那样一个狭小的区域,成为全国人民最为牵挂的地方。所谓人命关天,在部分同胞受难之时,举国的悲恸充分表现了出来。国际社会也迅速表达了关切与慰问。当一场大地震已经发生,而且余震不断,此时的关键词其实只剩下两个字,即“救”与“援”。某种意义上,“援”也是“救”的组成部分。毫无疑问,在地震发生初期救灾已是中国政府与民众最为重要的任务,但当前我们的最主要的任务主要是灾后重建工作。
虽然“5.12”特大地震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作为一名在外求学的四川学子,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中我毅然选择了对家乡灾后重建情况进行调查。由于本次暑假我们专业还有暑期认识实习要做,不能去受灾严重的汶川等地调查,因此我选择了每天实习回家的空余时间对我家附近受灾严重的家庭进行调查。主要针对灾后住房变形、倒塌,人员伤残,在大地震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下失业现象的影响,这些与灾区群众息息相关的问题进行调查。
首先我到了我们县里的民政局,了解到了灾后关于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对灾民补贴的政策,同时对这些政策实施的效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便在调查的时候能更加清楚的记录情况。在调查时我首先通过询问亲友,对附近受灾严重的家庭进行了初步统计,然后在一一进行调查。
在”5.12”特大地震中很多房屋由于年久失修禁不起地震的摇曳,就那样轰然倒塌了。留下的只是那些断垣残壁,和灾民眼中的丝丝愁绪,以及生者对不幸遇难者的深深的思念。每当在调查中了解到有人员伤亡时,我都在心里默默为死者默哀,为生者祈福。在调查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本村的五保户(我叫他幺公),这位快满60的老人在本次地震中失去了本来就非常简陋的单间房。本来那个单间就算简陋,但基本还能遮风挡雨,一下子连这也没有了,对他这样一个每月就只靠政府补助糊口的老人来说,无疑是莫大的打击。在地震发生后,在邻居的帮助下,老人住在邻居们的简易帐篷里,度过了余震频发的艰难时段。在基本稳定之后,老人的生活陷入危机。没有固定经济来源,没有固定食物来源,没有住房,几乎将老人逼向最艰难的境地。正当老人孤独无援的时候,还是政府向老人伸出了援助之手。民政部门在了解了老人的情况后,觉得当前最紧要的是尽快为老人建一个能抵御风寒的房子。他们将老人安排在了就近的党员家中,然后回办公室迅速制定了老人房子的修建计划,并着手安排相关人员尽快实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老人终于搬进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虽然也还是单间的,但老人还是满心欢喜,口中不断称赞当的政策好,称赞民政局工作人员做事做的好,是人民的最贴心的保护伞。老人搬家的当天,民政部门相关人员协同村委会相关干部一起给老人送来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并承诺老人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向村委会反映,再由村上反映到民政部,出现什么问题一定及时为老人解决。老人是含着眼泪为我讲完他的故事的,当讲到政府部门为他修建房子时,老人笑了,笑声中充满了对党,对政府的感激之情。老人还指给我看,床是政府给买的,电扇也是政府买的,这时他又忍不住开始称赞党是如何如何的好。离开老人的住处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情很是复杂。抬头看看天,很蓝很美,阳光撒在每一寸土地上,就像党对人民的关怀,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中国的公民。
暑假回家,我看见很多新建的小洋房,一打听才知道是国家的好政策使很多人家都修建了新房.地震以后,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国家鼓励哪些地震中毁坏,或是房屋年久失修的农户重建新房,以抵御还有可能出现的余震的影响.从民政局资料中我了解到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采用财政补助、金融支持等办法,切实帮助农村困难群众重建住房。一是资金补助。各级政府对农村困难农户重建住房,按政策户均给予2.2万元补助(含农民自建过渡安置房补助0.2万元)。二是统筹安排。对因灾造成的“三孤”人员和无房的散居“五保”对象,纳入福利院、敬老院重建规划统筹解决,按照每个床位2.5万元给予补助;对建卡绝对贫困户和低保户给予资金补助,将安排“特殊党费”重点援助农房重建中的农村低保户;同时,一些地方还针对当地实际,分别采取特别措施对困难群众给予帮助。三是设立担保基金。针对部分困难群众无能力贷款、建房资金缺口大等问题,省委、省政府和相关市(州)党委、政府制定了农房重建银行贷款担保基金办法,建立困难群众农房重建担保基金,帮助解决贷款问题。四是开展“一对一”帮扶。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组织机关、镇村干部积极开展帮扶活动,帮助群众解决农房重建中的各种困难。正是在这种优惠的政策下很多农户都修建了新房,而且新房都是按照基本统一的模式规划设计的,这也正好与目前的新农村建设相呼应,可谓是一箭双雕的决策.在调查中我了解到,很多农户其实本来都修不起房子的,但正是这样的好的政策让他们有了修新房的信心,再加上本来老化严重的房子,经地震一折腾就转为了危房,不修葺的话将来必会引发不安全的事故.因此很多人就一咬牙,通过向亲戚借,向银行贷款等方式筹钱修建了新房.在调查中一位老奶奶说了句话让我现在然记忆犹新,她对我说:”真没想到在我有生之年我还能住上新房子,我这辈子也算没有白活了,多亏了政府的政策好啊”听了老人的话,我心中满是心酸与感动,心酸是因为老人的那番话,感动的是政府帮助以为老人完成了生前最大的梦。
本次中我还有幸遇到一家正在修建房屋的农家,户主姓陈是个中年妇女,早年丧夫,带着一家老小艰难度日。“请了两个师傅,正在加紧施工。”陈阿姨擦了一把汗,微笑着对我说。两个月前,陈阿姨开始修建她的新房。地震破坏了她的家园,房屋几乎倒塌,不能居住,但这个中年丧夫的女人没有被击垮,带着10岁的儿子和两个老人,坚强地站了起来,一家人共同携手重建家园。当初为了节约开支,开挖基脚的时候,陈阿姨没有请人,带着家人自己动手,花了10多天的时间硬是完成了新房的基础开挖。但砌墙毕竟自己做不下来,如今陈阿姨终于请了师傅,但小工就由自己和亲戚充任了,“修建新房很花钱,能节约一点是一点。”站在高高的架板上,陈阿姨要接住从地面递上来的灰浆,然后送到师傅们的身边以满足砌筑的需要。一桶灰浆十几斤,一天下来,累得手都抬不起来。尽管劳累,陈阿姨却很高兴,“多亏政府的帮扶政策到位,现在房子建得很快,到年底就可以完工了,到时候我们就不用再住在地震棚里了。”几句朴实的话,结语:抗震救灾本身有其阶段性工作重点,而灾后重建工作则处于整个救灾进程中的最后阶段,也是最重要阶段,重建工作总结关系着整个救灾工作的成败.就我本次社会实践的调查来看,灾区各级政府部门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为灾区人民做了很多实事,不论在经济援助还是政策扶助方面都为灾区同胞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也为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基础.祝愿广大灾区同胞早日完成灾后重建工作,早日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主要参考文献】
[1] 刘斌夫.汶川大地震灾后城乡再造、生态复建与资源移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要参》特稿.[2] 王明成;.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的宅基地法律问题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09.03.[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2008-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