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做强主业多元发展 再生资源(新网工程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2 18:3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供销社做强主业多元发展 再生资源(新网工程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供销社做强主业多元发展 再生资源(新网工程调研报告)》。

第一篇:供销社做强主业多元发展 再生资源(新网工程调研报告)

做强主业多元发展

探索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新网工程”新模式

霍林郭勒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煤电铝产业链已初具规模。霍市近三十年的开发建设,产生了大量需淘汰更新的陈旧设备,废旧配件、边角废料、废纸、废塑料等在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霍市以金属回收开发利用中心为龙头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共6家,废旧物资回收站点57家,废旧汽车拆解企业1家,粗造纸企业1家。共有从业人员110人。每年产生的废旧钢铁在4200吨左右,废纸250吨左右,废塑料400吨左右,废旧家电、橡胶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随着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消费水平的提高,工业垃圾及各种废弃物逐年增加。目前我市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一直处于重回收、轻管理、轻利用的现状;资源大量浪费,有些原料回收困难和环境污染严重;总体档次低、规模小、生产加工能力弱,大部分各自为战,散兵游勇,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整个再生资源市场处于一个自发的、无序的经营状态。

针对上述现状,为实现我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的集中化、规范化管理,2008年市委、市政府投资1.2亿元规划建设霍林郭勒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园区,所有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全部纳入园区,实行统一封闭管理,封闭仓库存储,园区纳入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引导支持、企业投入、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机制。

一、主要做法及措施

(一)整合网络,做强主业,拓展再生资源收购市场空间。近年来,我市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出现了回收网点无序发展、市场秩序混乱的局面,为了有效应对日趋严峻的再生资源市场变化,巩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经营阵地,我们及时转变观念,调整营销策略,从做强主业入手,努力整合网络,拓展经营空间。一是按照“自我发展为主,吸收与融合为辅”的思路,以金属回收开发利用中心为龙头的全市六家收购企业和57个收购网点全部纳入园区,分为废旧金属区、废旧塑料区、废纸区、牧副产品区和综合功能区等五个区域,构建一园多区的经营网络,确定其在我市物资回收行业中的主渠道地位。二是按照“加强行业联合,变竞争对手为联手”的思路,优化外部环境,吸收和扩大外部网络,有效扩大货源的购进量。三是发挥优势,做大做强废钢铁收购、废旧纸制品回收等主营业务。根据市场行情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巩固老客户,发展新客户,与我市的大企业大项目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

(二)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在努力整合购销网络,做大做强传统主营业务的同时,深入开展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旧货市场的经营等新型业务。一是兴办旧货交易市场,实现便民增值。为了保证废旧物资购销的有序进行,抽调专业人员对回收的各种废旧钢材、边角余料、闲置积压物资、旧机械设备等进行挑选,实行分区、分业、定位堆码,供客户自行选

购,满足当地农村、民营企业、修理部及不同客户的生产需求。二是开展报废汽车拆解业务,实现增值增效。

(三)有效探索,积极运作,努力发挥规范市场的主导作用。为有效规范霍林郭勒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秩序,缓解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压力,我们积极发挥供销合作社企业的主渠道作用,探索再生资源回收新模式。一是发挥再生资源行业协会的作用,对流动收购商贩进行规范管理。针对各类收购点及流动收购商贩无统一规划管理、无统一组织、无行规行约、“二次污染”严重等实际情况,在供销合作社的指导下,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进行指导、培训,促进信息、经验、业务和技术工作交流与协作,不断提高经营者的自身素质和从业水平,把流动收购商贩纳入园区,实行统一管理。二是积极筹建再生资源绿色回收网络。霍林郭勒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园区建成后,将把霍市的所有固定收购摊点纳入到园区进行统一经营和管理,实现收购网络化、规范化;逐步实现储存、交易、治污减废、信息收集发布等功能,彻底消除二次污染。

为加快霍林郭勒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新网工程”建设步伐,霍林郭勒市供销合作社制定了《霍林郭勒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园区建设实施方案》,市政府召开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园区建设专题会议,成立了由分管市长担任组长、政府办、供销合作社负责人任副组长、市直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并在市供销合作社设立办公室,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行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目前,霍林郭勒市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园区建设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已完成园区选址和效果图制作,正在进行园区规划。

二、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给予的支持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园区建设,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公益性,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已“新网工程”建设为契机,从资金、政策方面予以扶持。

资金支持:希望各级财政安排一定数量的扶持专项资金从贷款、贴息、财政补贴等方面,对我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园区建设的重点项目给予支持。

政策扶持: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园区建设项目、再生资源交易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从而鼓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积极性。

总之,按照“新网工程”建设要求,通过加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园区建设,可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可有效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是治理污染、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举措,从而促进霍林郭勒市再生资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篇:新网工程调研报告

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县供销社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供销社按照全国总社“新网工程”和自治区供销社“四大体系”建设要求,紧贴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坚持为农服务方向,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推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先后投融资945万元,新建改造经营网点13713m2,社有企业3家,农资配送中心1家,乡级连锁加盟店12家,村级农家店35家,行业协会3家,专业合作社6家。2006年实现商品销售2300万元、农资销量3.2万吨、农产品销量0.6万吨,分别占全县社会总量31%、87%和11%,已成为推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供销社发展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的主要做法

(一)发挥优势,因地制宜,推动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以实施“新网工程”为抓手,整合基层供销社现有的流通资源,打造集农村消费购物、农产品购销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一是参与新农村建设改造农村流通网络。按照全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在乡镇政府驻地,结合小城镇建设,对9家基层供销社,15家综合服务社全面改造。城阳供销社联合乡政府投融资125万元改造供销社大院,建成占地6958m2的农贸市场,引进24家工商户开展农产品购销、日用消费品经营,供销社用资产收益建成营业及办公设施400m2,改变了城阳有街无市的现状。小岔综合服务社对原有门店进行拆除,联合13家业主投资53.1万元,建成22间营业房960m2,进行农产品收购加工、日用消费品经营,改造的基层社网点已成为新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的亮点工程。

二是整合网络资源改造农村流通网络。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多方筹资16万元,对基础好、辐射功能强的王洼、新集供销社,建成区域性中心社。对基础和效益较差,但有一定潜力的李寨、石岔、交岔等5个供销社,改造成综合服务社。坚持因势利导、广泛联合的原则,引导农民经纪人和供销社职工按照股份合作制原则自愿联合、自筹资金120万元,兴建古城、新集农资批发市场,采取连锁配送、“市场+协会”等方式,规范了农资市场秩序,农民买上了放心肥,年销量1.1万吨,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基层社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结合“新网工程”建设改造农村流通网络。认真实施“新网工程”,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按照“国家补一点、县社挤一点、基层社筹一点”的筹资原则,先后筹资35万元,在红河、王洼等12乡镇发展农资连锁加盟店12个,还对石岔、沟口等35个村的“夫妻店”、“代销店”进行统一标准改造,农家店覆盖了全县29%行政村和100%乡镇。为增强为农服务功能,红河、孟塬等供销社利用库房、院落等经营设施,引进河北客商建成2个面粉加工厂和1个饲草加工厂,年购销1.7万吨,助农增收120万元,使基层社网络为服务农民所用。

(二)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推动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创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通信息网络,搭建农产品现代流通平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是创办行业协会,搭建助农增收平台。充分发挥供销社资产、人才、网络等优势,联合农民经纪人和民间农产品营销组织,发起成立**县农民经纪人协会和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发展社员2963户,带动农户1万户,占全县农民总户数23%,覆盖种植、养殖、农产品运销等行业,引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开拓农产品营销市场,搭建现代化流通平台。近三年来,累计帮助农民推销农产品2.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988万元。同时,积极推动行业协会上下衔接,千方百计自筹资金3.2万元,联合自治区农民经纪人协会邀请专家和科技人员举办农民经纪人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知识培训班3期,培训农民经纪人及农民362人,提高了农民经纪人的综合素质。

二是成立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挥供销社的优势,围绕马铃薯蔬菜、紫花苜蓿、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开发,牵头兴办农民合作组织9个,成为政府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力抓手。王洼供销社围绕马铃薯产业发展,联合23名农民经纪人,50家种植、贩运大户,组建王洼马铃薯购销合作社,带动大量马铃薯外销,使马铃薯售价较上年增加0.12元/公斤,亩均增收100元以上。红河辣椒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引导入社农户由42户发展到830多户,辣椒种植面积由80亩发展到6000多亩,入社农户人均纯收入106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被全国总社评为示范专业合作社。坚持“由供销社推动,农村能人带头,群众自愿参与”原则,支持农民经纪人韩万里牵头联合农民社员46户成立的城阳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发展订单药材800多亩,年固定推销地产中药材200多吨。杨坪中药材协会以新产品试种推广为工作

重点,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被确定为乡土人才“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养鸡专业合作社以当地特色土鸡为主,实施规模化养殖,已纳入总社“千社千品”工程项目。

三是借助信息网络,开拓农产品流通渠道。为了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争取自治区供销社支持,2004年创办了**农产品信息网站。网站开通以来,免费给农民提供1500多条有价值信

息,收到了很好的促购促销作用。2006年红河乡共种植辣椒、西瓜等8000多亩,总产2.5万吨,县农副产品信息网站发布辣椒销售信息,让辣椒等蔬菜抢得商机,销售形势全线走红,全乡80%的种植户借助网络做“买卖”,网上交易额达到50%。辣椒销售旺季,通过农副产品交易网售出辣椒9700吨,占总产量的75%,实现销售收入575万元,助农增收40万元,推动辣椒产业健康发展,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

(三)突出重点,做强主业,推动农资流通网络建设。坚持以现代营销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按照“上联龙头保资源,中联系统建网络,下联农民保供应”的营销思路,充分发挥优质产品、龙头企业和销售网点的作用,加快推进农资网络体系建设。

一是依托优质产品扩大市场。发挥裕丰公司龙头带动作用,做实总代理总经销,先后与汉中化工、杨凌肥业、中农金合、铜凌二铵等生产厂家达成产品区域总经销总代理,依托化肥产品的质量、价格优势,优先发展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农资营销体系,提高了市场竟争力,扩大了市场份额,目前已辐射到西吉、隆德、甘肃镇原、环县、庄浪、静宁等地,形成了区域性农资商品集散市场。2006年销售农资3.2万吨,农膜370吨,总价值2750万元,市场占有率达到87%,发挥了供销社农资供应主渠道作用。

二是依托龙头企业整合资源。随着农资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县农资公司受历史形成的政策性亏损挂帐等历史包袱和机制不活的制约,经营业务逐步萎缩。我们及时采取“搁置旧的、发展新的”措施,组建了县社控股、职工参股的裕丰农资有限责任公司。新公司轻装上阵,围绕农资主营业务,以现代营销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从整合系统经营网络入手,兼并、重组2家社有企业和4家基层社,大力发展连锁配送,扩大辐射半径,在网络内通过电话、传真、计算机信息体系开展预约订购,推动了连锁配送,及时把化肥、农药等物资送到村到户,服务到田间地头,让经营者和农民都得到了实惠。2006年裕丰农资公司实现销售1.8万吨,市场份额占到48%,已发展成为有一定影响力和市场控制力的龙头企业。

三是依托销售网点保障供应。抓住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县机遇,以县城建有配送中心,乡镇有连锁店,村有加盟店为目标,按照“整合、规范、延伸、提高”八字方针,以裕丰公司为配送中心,改造建设乡级农家店12个,村级农家店36个,经区商务厅等单位验收合格率为100%。同时,实施化肥、农药、种子等重要农资商品的“放心”工程,坚持“一批一检”、“一品一检”和“先检后销”的管理制度,着力做到“四个到位”(质量管理、价格执行、技术指导、优质服务到位)和“六统一”管理模式(统一标识、进货、配送、价格、管理、服务),杜绝了坑农害农现象发生,保证了农资消费安全。

(四)党委政府支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近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支持供销社发展,认为供销社根基在农村,主战场在农村,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农业和农民,重视、加强供销社就是让农业、农村、农民得利受益。

一是在政策上,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彭党办发[2003]143号)、《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施意见》(彭党发[2004]31号)、《关于加强全县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管理的实施意见》(彭党办发[2005]10号)、《**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规划》(彭政发[2006]21号)等配套扶持政策。

二是在项目资金上,鼓励支持供销社参与地膜种植推广等高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每年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旺季,都要调度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供销社调运物资,并争取固原市商务局把**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项目交给供销社负责实施,扶持供销社发展连锁超市、农家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作用。

二、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这项真正让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的建设新农村战略工程,经过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由于**地处宁南山区,交通条件相对不便、人口居住分散,农村市场体系基础设施薄弱,流通网络不健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流通网点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深入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网点建设、人员培训、检查指导等经费投入不足;二是县级农资、日用品配送中心流动资金及建设改造资金短缺,配送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将供销社“农资进村”、“农产品进城”等连接产销、双向流通的网络建设纳入政府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项目相关配套政策缺失。四是要认真落实自治区政府将县级供销社经费纳入同级财政的有关规定。五是对供销合作社历史形成的政策性亏损挂帐等等历史包袱,要研究对策,妥善处理。

三、推动农村网络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几点建议

供销社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也是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组织形式,对于做好农村现代流通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党委政府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加大扶持力度,努力为供销社参与农村现代流通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农民利益的大局出发,与农业、农村、农民这个全局问题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狠抓政策落实,以实施“新网工程”为抓手,切实帮助解决供销社推动农村现代流通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实际困难,发挥供销社经营点多面广、仓储设施齐备的优势,加大农村现代流通工作力度,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网络,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流通体系,提高企业运行质量,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功能完善、流动有序、诚信和谐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

二是加大扶持力度。要把供销社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工作列入政府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扶持范围,落实相关优惠政策。要认真落实区政府关于县级供销社经费纳入同级财政的规定。对供销社发展农村流通,推进企业改革过程中下岗职工,要按照规定统一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和再就业规划。对供销合作社历史形成的政策性挂帐等问题,要研究对策,妥善处理。发改、财政、商务、工商、国土等部门支持供销社依法开展烟花爆竹归口经营、再生资源回收、农产品购销等业务;对供销社领办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优先列入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科技开发项目,积极支持供销社拓展为农服务领域;对供销社发展的农村综合服务社、专业合作社及乡镇“连锁店”、村级“农家店”,在证照办理等方面,要简化审核手续,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

三是维护合法权益。在推进农村现代流通发展中,要按照全国总社要求,切实维护供销社的合法权益,防止和纠正随意侵占、平调和处置社有资产,截留其资产收益的做法,不得随意改变供销社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的隶属关系,不要随意变动供销社的组织机构,保持供销社组织体系的完整性。对占用供销社土地、房产、经营网点、设施等,要有偿使用,给予相应的补偿,推动供销社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使供销社真正成为农民经济合作的带动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

第三篇:关于做强做大汽摩配产业调研报告

关于做强做大汽摩配产业,壮大区域经济实

力的调研报告

孟河镇的汽摩配件产业发展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产业已具备相当大的规模,已形成行业集聚度高,专业化分工明细的产业链,该产业已成为孟河镇的支柱产业。为了做大做汽摩配产业,推进我镇经济快速发展,提升我镇经济实力,我们先后到瑞悦、飞拓、亨达、佳乐、明宇等龙头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与企业家座谈、讨论,作了为期两个星期的调查研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孟河镇汽摩配产业概况

孟河汽摩配件产业诞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乡办工业生产的汽车倒车镜和有机玻璃汽车灯具起步,到八十年代,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国家对汽车、摩托车产业政策的调整,孟河镇汽摩配件生产企业抓住机遇,应运而生地出现了几十家生产汽摩配件的乡镇企业,为国内汽车厂、摩托车厂配套。基本形成一个专业市场、二个工业集中区和五个服务平台。一个专业市场即江苏省小河汽摩配件专业市场;二个工业集中区即富民工业集中区和通江工业集中区;五个服务平台即物流市场、常州市汽车摩托车配件行业协会、江苏大学车辆产品实验室灯光检验室、常州孟河汽摩配件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和新北区首家小额贷款公司—汇通农村小额贷款公司。

二、孟河镇汽摩配产业现状

孟河镇汽摩配产业已是江苏省首批命名的特色产业集群,先后获得“中国汽摩配名镇”、“江苏省100家重点培育产业集群”、“江苏省首批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江苏省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江苏

省首批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等荣誉称号。目前,全镇有汽摩配件生产企业680余家,为该产业发展配套的工业个体工商户2000多户。其中规模企业有200多家,超亿元企业5家。产品覆盖轿车、商务车、SUV、客车、重卡、轻卡及各种类型摩托车,主要产品有车灯、内外饰件、后视镜、安全带、座椅、消声器、汽车空调系统、汽车玻璃、冲压件等。

三、做大做强汽摩配产业的优势

1.产品品种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孟河汽摩配件产业覆盖了轿车、重型车、轻型车、微型车和各种摩托车,主要产品包括汽车灯具、后视镜、车门铰链、汽车内外装饰件、仪表台、安全带、减震器等;摩托车全套塑料件和灯具、车架、油箱等。其中:汽车、摩托车灯具和塑料件在全国已有较高知名度。

2.生产集中度及生产规模有所提高,配套能力增强。

2011年,截止到10月份,汽摩配件产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实现利税总额亿元,同比增长%。涌现出一些较大规模企业。汽摩配件已与国内汽车厂(一汽、二汽、广州本田、上海通用、长安汽车、海南马自达、江淮汽车、奇瑞、上汽、北汽福田、中国重汽、宇通、金龙等)和摩托车制造厂(广州五羊本田、济南轻骑、大长江、光阳、大阳、新大洲、力帆等)几十家知名企业配套。

3.研发力度加大,工艺装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通过引进制造技术和先进工艺装备,近年来,部分企业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已接近或达到国外同类水平,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例如:常州市明宇交通器材有限公司与上海小糸车灯厂(国内最

先进的车灯企业)联营合作,引进了上海小糸车灯厂的制造技术和工艺装备,计划引进上亿元的先进设备,按上海小糸车灯厂的模式管理企业。

4.管理水平和质量意识有所提高。

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部分企业在引进车型国产化配套过程中,特别是在整车厂的督促下,提高了管理水平。推行精益生产,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150多家汽车、摩托车配件生产企业生产的汽车摩托车灯具、后视镜等产品通过了CCC认证,共有1512张CCC认证证书,占江苏市场的35%。

5、出口产品前景广阔。

为了合理配置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国际上各大汽车公司零部件自制率不断降低,外购率不断扩大、整车厂与所属零部件企业不断分离。广泛采用平台战略、零部件全球采购、系统开发、模块化供货等方式,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扩大产品通用化程度,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大幅度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这为孟河汽摩配件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目前,孟河汽摩配件产业有五十余家企业的产品通过了欧盟的Emar-K认证或美国的DOT认证。

6、构建平台,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常州市孟河汽摩配件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积极与江苏大学、河海大学、吉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联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知识推进到产业基地,促进产学研联合,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积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与江苏大学联合成立了“江苏大学车辆产品实验室灯光检验室”,2011年,截止到目前,为企业服务达4000次以上。成立于2005年7月的常州市汽车摩托车行业配件协会,现有会员单

位120家,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会议,定期的行业简报,对汽车、摩托车行业企业进行指导、服务、协调。2007,投资总额5000万元注册成立的常州市常澄物流有限公司,占地94亩,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主要是为汽摩产业原材料的购入和成品的发货、销售作相关的配套服务。

四、做大做强汽摩配产业的制约因素

孟河汽摩配件产业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底子薄,长期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原因,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差距,难以满足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跟几家龙头企业家交谈下来和调研下来,具体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缺少核心企业;

2、企业普遍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

3、企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产品结构不太合理;

4、缺乏车辆零部件企业的专家和专业人才;

5、很多汽摩配企业满足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思想较为普遍,不善于创新发展,缺少创新的动力。

五、做大做强汽摩配产业的具体思路

汽摩零部件产业是汽摩产业的基础,为适应车辆工业发展的需求,必须加快发展车辆零部件产业,积极推进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企业竞争力,加速产业升级,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集约开发”的原则,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以下目标:

1、规模目标:到“十二五”末,全镇汽摩配件产业销售达500

亿元。全行业形成亿元以上企业30家,在创建成为“中国汽摩配名镇”的基础上,积极创建“全国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建成国内外知名的汽摩配件产业集群。

2、技术目标:主要产品和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到“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车辆部件产业工业增加值的35%,重点企业的主导产品水平和主要工业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着力加大科研投入。

3、人才目标:实施人才引进、培养工程,培养、造就和集聚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到“十二五”末,企业科技人员比例达到25%。

五、做大做强汽摩配产业的举措

为了做大做强汽摩配产业,壮大我镇经济实力,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1、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认真编制以特色产业集聚区、环境优美新镇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区以及小黄山休闲旅游区等为重点的分区规划,严格执行,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加快汽摩配产业基地的建设,提升汽摩配产业形象。

2、2011年,由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和孟河镇政府共同编制了《常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全镇上下政企联动,力争汽摩配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3、加大对模具开发、物流等服务平台的投入,为汽摩配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平台。畅通举报渠道,加强社会监督。广泛宣传12315、12365等申诉举报热线,建立健全质量安全快速反应机制,对于群众反映的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积极配合工商、质监等职能部门及时查处。支持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机制,严把进货关,确保商品质量安全,提升我镇汽摩配产品的知名度、安全度。

4、加快汽摩配产业转型升级

(1)拉长汽摩配产业链,实现产品突破。首先筛选出市场前景好,产品档次高,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高的成长型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促其依托产品优势,做大做强,实现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的转变。其次是通过政策推动和协会帮手,将现有各自为战、分散供货的汽摩配企业的产品予以资源整合和集成,变成一个部件或总成对外进行模块化供货,从而实现从零件制造供货向部件、总成或终端产品系统制造的模块化供货的转变。其三是加强产品性能提升和新产品的开发,重点提升高强度紧固件、传动机构、液压制动器、减震器等零部件的性能及精度,加大力度开发制动防抱死系统和防滑装置、控制传感系统、电子助力转向系统、新能源汽车部件等产品。

(2)提升价值链,提高附加值。就是分别强化汽摩配产业链前端的科技投入、产品研发、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和自主品牌的培育。强化汽摩配产业链后端的物流、营销、售后服务和用户价值实现等建设,同时加强汽摩配产业链中间制造环节的企业管理和工艺创新,特别是要用现代信息化武装我县汽摩配产业,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产品价值。

(3)参与资本链,开展产权重组,引进战略投资、引导企业上市。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同行业兼并,通过收购、参股等方式,促进行

业内的整合,提高协作配套水平,减少无序的价格竞争,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建立以资本、技术、品牌、营销网络等为基础的战略联盟, 引导企业通过上市等多种形式,借力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小企业也要转变观念,主动接受优强企业的兼并,争取进入一流企业的生产网络,为自己获得喘息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机会。

(4)增强供应链,提高企业在供应链上的话语权。选择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品牌营销和售后服务产业体系环节,使其做大做强, 而将生产制造中的零部件加工业务向中小企业扩散转移,形成“群星拱月”发展模式。同时,以行业协会为平台,鼓励不同企业将生产的同类产品,只要规格相符,技术含量相等,可使用同一商标,并归口到相关销售机构统一检验、销售,避免恶性竞争,塑造产业集群品牌。在国内重点区域建立产品统一营销平台,创新销售方式, 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最大限度地挖掘销售利润空间。

(5)下大决心启动建设汽车整车项目,为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向现代汽车产业集群转变创造条件,并以整车项目为龙头促进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汽车整车项目采取引进为主,自主开发为辅。以中低端新能源汽车开发,面向国外发达国家中低收入家庭节能环保用车为需求主体,将产业集成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作为突破口,以短平快和经济实用为发展目标,适时组建班子,编制方案,启动整车项目实施。

第四篇:霸州关于做大做强县级城市的调研报告

建设百亿霸州 打造百年城市

中共霸州市委(2009年6月19日)

按照省委办公厅要求,我们围绕做大做强一批县级城市的重要意义、有利条件、发展目标、难点和对策等问题,结合霸州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做大做强一批县级城市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性抉择

做大做强一批县级城市,是县级区域经济发展的先驱带动和重要标志,是一个县级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城乡文明不断融合的艰辛蜕变过程。这一过程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推进城市化建设。做大做强一批县级城市,能够迅速提升城市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加快城市品牌的营树,广泛地吸引和聚集人力、物资、信息和资金等资源,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对周边县市形成辐射拉动作用,有力地带动一方或多方临近地区经济发展。另外,做大做强一批县级城市,能够加快形成当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推动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带动农村工业化,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最终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

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投资商包括我们的民营企业家们,无一例外地在用脚投票,哪里的环境好就在哪里驻足。城市的软硬环境好了,就能够迅 速提升城市的要素聚集能力,从产业链、技术链、资金链、市场链乃至管理链等层面,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使城市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占得先机。

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民生状况。现阶段,群众的新期待就是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良好。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体现在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上。只有努力把城市建设成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居住地,才能使人民群众共享城市文明的成果、不断满足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因此,建好城市,把一个美丽整洁的城市奉献给社会和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是政府的责任,更是群众对政府的迫切要求。

二、霸州具备了做大做强的现实基础

我市幅员面积784平方公里,辖7镇5乡、两个办事处和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83个行政村街,总人口57万。2001-2007年,连续七年跻身河北省“十强”县(市)行列。2008年,全市完成地方生产总值2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财政收入完成18.0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874元和635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2%和7.6%。通过深入调研和分析,总体概括霸州做大做强具备“五大优势”、“三大支撑”和“六大举措”。

——霸州做大做强的五大优势

独特的区位优势。霸州市地处河北省冀中平原东部,位于北京、天津、保定三角地带中心,属环京津、环渤海城市群。北距首都北京80公里,东临港口城市天津70公里,西距古城 保定65公里。由霸州驱车至首都北京机场仅需1个多小时,至天津机场仅需50分钟,至天津新港为1小时。随着京津冀都市圈和天津滨海新区的重点建设,霸州在中国北方的区位优势越来越鲜明地凸显出来。

便捷的交通优势。106国道和112国道、京九铁路和津保铁路、津保高速公路和京开高速、正在建设的津保城际铁路和规划建设的京九客运专线在霸州形成四个黄金十字交叉。便捷的交通网络使霸州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优越的环境优势。硬件建设。按照“文化休闲、商务会展、生态宜居”的城市定位,深入实施软硬环境建设“双十工程”。自2006年以来,累计融资近40亿元用于市区和重点镇建设。完成了水、电、路、气、讯等200多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着力实施精品工程与民心工程,市区与胜芳镇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进一步完善。强力推进城市精品工程建设。全力推进温泉公园、牤牛河历史文化公园、生态公园、广电中心、游泳馆、沃尔玛超市等现代功能设施建设。着力提升益津路、迎宾道、金康道,打造成样板街建设标准。胜芳以规划建设古镇和东淀风景区为重点,全力推进胜芳古镇二期开发。抓好新城主干道新建和旧城主要支路改造配套拆迁。继2005年我市荣获省城市容貌“燕赵杯”竞赛B组第一名,顺利晋级A组行列后,2007年我市又荣获“燕赵杯”县级市A组金奖。目前,市区建成区面积达1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达123170人,胜芳镇(东市区)建成区面积达22平方公里,镇区人口达91539人。软环境建设。一是建立严格的“三乱”治理机制。巩固治理成果,公布监督电话,重奖举报人士,严惩违规人员,彻底 停止公安、交通、农业、林业、畜牧等五家上路收费,叫响“霸州境内无三乱”的环境品牌。二是建立优化的行政服务机制。大力推行立即办、主动办、上门办、跟踪办、公开办的“五办”作风,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办事效率,推进机关工作全面提质提速。完善职能,把行政服务中心、统一收费中心、收费票据审核中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项目咨询服务中心、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等“十大中心”建设成为资源互通、工作互融、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服务体系。三是建立有力的法律保障机制。把企业的维权需求作为法律保障的第一信号,制定保护企业发展的协调方案和快速反应的行动预案,以便捷的程序、有力的手段、坚决的态度,对企业尤其是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实施保护。四是建立简化的项目审批机制。大力消减审批收费事项,对涉项部门的468个行政审批项目进行清理,消减到234项;对221个收费项目进行清理,消减到86项。五是建立快捷的项目落地机制。加强失地农民的社保体系建设,分区域制定统一的地上物赔偿标准,依法惩治敲诈勒索、扰乱秩序、干扰项目建设进程的恶意行为。

浓郁的文化优势。建设精品设施。扎实推进“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李少春大剧院、体育中心、广电中心、益津书院、牤牛河历史文化公园、生态公园和霸州清真寺十大文化精品工程建设,确保到“十一五”末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扮靓文化品牌。进一步提高“四乡一镇”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以“月月唱大戏、周周演大片”、“彩色周末”、“特色文化家庭”创建等系列有规模、成常态的文化活动 为载体,全民参与、城乡互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发展文化产业。制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政策机制,鼓励外资、民资参与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资源开发,拉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接京津旅游产业,以“霸州一日游”为重点,增加经济和服务内容,建设了一批新兴文化产业项目。

丰富的资源优势。温泉资源。地下热水田的面积达到500多平方公里,温泉储量达到220亿立方米,通过国家地矿专业委员会专家组鉴定,霸州地下温泉水质为全国最好,为标准的碳酸氢钠泉。企业家资源。组织民企大讲堂系列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和教授,为企业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政府部门负责人集中授课,企业家综合管理能力和政府管理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分批组织我市重点企业家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到廊坊新奥集团等大企业、大集团挂职锻炼,创造接受锻炼、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企业运作模式的机会,企业家队伍素质稳步提高。通过招聘、引进优秀管理人才和硕士以上的专业人才,将具备现代管理知识和素质的人才充实到企业中,使之逐渐成为我市企业家队伍的后备力量。目前已有15名企业家分别在北大、清华、人大研读MBA。

——霸州做大做强的三大支撑

强大的产业支撑。2008年底,霸州三次产业比例为6.1:69.6:24.3,第二产业贡献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一、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小。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水平阶段。在第二产业中形成了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金属玻璃家具制造业、食品加工业、乐器制造 业等为龙头的主导产业。2008年,这四个主导行业共计上缴税金12.17亿元,占财政收入的67.39%。

金属玻璃家具制造业。建成的金属玻璃家具产业基地为全国六大家具产业基地之一,胜芳镇成为国家轻工总会和国家家具协会命名的中国金属玻璃家具产业基地。基地有家具企业1800多家,从业人员42145人,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77.47亿元,产量为全国同类家具产量的65%,出口占到三分之一,总销售额80亿以上,带动形成金属加工、玻璃加工、木材加工三大产业集群。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2008年黑色金属冶炼和延压业,共有企业327家,从业人员33430人,销售收入329亿元。形成了以金属玻璃家具为终端的完整产业链条。随着金属玻璃家具产业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从铁精粉——炼铁——钢坯——热轧带钢——冷轧薄板——制管、镀锌彩板——管板加工——金属玻璃家具的产业链条,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金属玻璃家具和薄壁管生产基地。

食品加工业。培育梅花味精集团、六必居食品有限公司等重点龙头企业21家企业,从业人员4950人,带动起4万户农民,形成了蔬菜种植、林果种植、优质玉米、大豆种植、禽畜养殖等产业基地。梅花味精成为全球最大的味精生产企业,每年消耗玉米60多万吨,2008年上缴税金2.14亿元;法国路易达孚饲料蛋白有限公司每年消耗大豆60多万吨,2008年上缴税金2935万元。

乐器制造业。以扬芬港镇为主,共有超拨乐器有限公司和贝司克斯乐器有限公司等8家乐器制造企业,主要生产高档萨 克斯、吉他、爵士鼓、小提琴等乐器,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46亿元,是中国北方最大的西洋乐器制造基地。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市重点发展体育健身、康体养生、文化博览、乡村旅游、商务会展、金融服务、休闲度假产业。依托温泉资源优势,经过近三年的谋划运作,霸州国际温泉公园已初具雏形,总体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区内道路、给水、排水、供电、通讯、地热、天然气等配套设施到位,区内已建成三眼温泉地热深井,可为入区企业提供温泉供应。目前已有10个项目顺利入区发展,总投资达36亿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投资近10亿元完成了李少春大剧院、益津书院、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胜芳古镇恢复建设一期等一批群众性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投资1.1亿元的广电中心建设工程已经奠基。开通了“霸州一日游”旅游线路。运动休闲产业新升势头良好,目前共有体育运动类俱乐部18家,综合性小型体育馆3处,健身路径132条,2009年组建了河北霸州海润乒乓球俱乐部,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正式落户霸州。正在规划建设市体育中心。商业服务业共有个体户和私营企业6126家,从业人员35350人,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32.9亿元,共计纳税4556万元。其中位于市区的益津商贸城是大型综合批发零售市场,2008年市场成交额达20亿元,该市场坐落在106国道西侧,包括益津商贸中心、万达家具汇展中心等八个各具特色的大型批发零售市场。投资8.5亿元建设的胜芳国际家具博览城,2008年家具销售额达6.7亿美元;同时进驻的配套企业有:物流、银行、酒店、进出口代理等近50家。物流业313家,从业人员891人,共计纳税1085万元。坚实的金融支撑。金融服务业,共有国有商业银行8家。今年一季度,万利通、盛源、鑫利等5家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36156万元。同时,我市积极实施政企对接、银企对接,引进域外银行进霸州,规划建设金融服务中心,与华夏、民生、光大等10余家域外金融机构有业务往来,累放贷款突破百亿。强力推进融资平台建设,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霸州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3亿元,通过发挥投融资平台的功能,促进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目前,已组建了专门机构,聘请了职业经理,选定了办公场所,配备了办公设备,正在办理公司注册手续。同时,已与十几家金融机构进行联系,今年融资额度可望突破10亿元。2007年10月,霸州市被评选为“第二批中国金融生态城市”,是全国首个获得这一荣誉称号的县级市。

和谐的社会支撑。从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构建和完善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城乡医疗保险、困难群众住房救助、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资助、就业培训扶持、助残解困等十大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城乡低保实现扩面提标,城镇低保人均月补差达到112元;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差从34元提高到52元。提高五保老人供养标准,集中供养标准在年人均2600元的基础上又增发物价补贴730元;分散供养标准从1500元提高到1800元。今年新增实物配租50户,解决了398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启动了幸福佳苑保障性住房项目,计划年底完成建筑面积29499平方米。投资150万元改建了儿童福利院,全市54名孤儿入住,实现了政府集中供养,分级 就学。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特困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率均达到100%。完善“大防控、大调解”三级网络,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开展干部“下访”活动,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霸州做大做强的六大举措

受国际国内诸多因素影响,全市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发展步伐明显减退,现存的经济社会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为此,霸州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高效都市农业为支撑的产业定位和文化休闲、商务会展、生态宜居的城市定位,遵循“整合优势,融入京津,顺势而为,跨越晋位”的发展方略,坚持“提升民营,推进开放,优化环境,创新机制”的工作方针,统筹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结构战略转型,争创经济强市,建设文化名城,打造和谐霸州。

“一体两翼”的产业体系:“一体”就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两翼”就是以旅游业、物流业、金融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和面向京津市场、实现规模经营的高效都市农业。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温泉休闲、康体养生、文化博览、乡村旅游、商务会展、金融服务产业。高效都市农业要面向京津两大消费市场,充分利用地热温泉资源、农业种植资源和森林绿化资源,开发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建设 一批休闲度假型、观光旅游型、精品高效型和特色种养型的高度集约化农业生产经营项目。

文化休闲、商务会展、生态宜居的城市定位: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商务文化名城。扮靓“四乡一镇”文化品牌,放开搞活文化市场,办好各种文化活动,突出抓好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整合文化旅游资源,谋划建设一批有特色的新兴文化产业项目,使霸州成为都市主流消费人群热衷的休闲产业集聚地。突出发展各类商务商业设施,把霸州建设成京津之间大公司、大机构办公、会展、洽谈的首选之地和创富金区。营造和谐的居住氛围,抓好完善的配套服务,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优质的基础设施,创生态环保城市,建和谐宜居家园。

整合优势、融入京津、顺势而为、跨越晋位:整合霸州独特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优势、优越的环境优势、浓郁的文化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通过与京津规划对接,交通对接,产业对接,倾力打造霸州的核心竞争地位与长远发展优势。以2006年财政收入10亿元为新的起点,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千亿生产总值、百亿财政收入”的目标,使霸州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水平在全省、全市位次前移,全面提升全市人民的综合素质、收入水平和幸福指数。

在具体工作中,主要在六个方面实施突破:

提升民营,力促传统产业上档升级。坚持调整升级一批、重点发展一批、扶持壮大一批,再造民营经济新优势。一是努力调优金属加工、塑料加工、林木加工三大传统产业。限制和淘汰污染重、规模小、能耗高的小企业,鼓励企业联合重组,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道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二是重点发展家具、线缆、食品加工三大优势产业,借助京津两市的科技资源和迅猛扩展的市场资源,对接国内外相关产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大力扶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效都市农业三个潜力巨大的后发产业。截止2008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发展到27000多家,民营经济为霸州创造了85.3%的财税收入和85%的农民收入,提供了86.7%的项目投资和86.2%的非农就业岗位,已成为我市经济结构的支柱与脊梁。

项目拉动,推进对外开放上水平。一是对接京津开放。积极瞄准京津大集团、大公司、大院所,特别是与世界500强大集团、大公司的联系,引进战略合作者。二是创新招商思维。制定统一的招商政策,进一步完善招商服务中心职能,组织高素质的招商队伍,建立招商信息系统,引进一批强市立市的大项目。三是组织园区会战。按照“五有”标准(有高标准规划、有战略投资者、有招商中心、有招商团队、有环评),全面启动三大园区规划建设。采取政府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模式,完善区内基础配套设施,增强园区整体承载力和吸附力。目前,三个园区分别达到了“七通一平”、“九通一平”的标准。2009年以来,已争列省重点在建项目10个,总投资46.6亿元,截止5月底,已累计完成投资10.4亿元,占总投资的22.3%。

节能减排,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严格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认真履行项目建设节能评估审查准入制,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长。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加 强重点企业在线监测和水系存量治污。通过引上一批、提升一批、转产一批、砍掉一批,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关停28家企业,限期治理12家企业。省、廊坊市确定的11家和我市确定的30家企业二氧化硫减排工程已全部完工。投资5082万元的胜芳镇第一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4万吨,目前已投入运营;投资5000万元,日处理污水2万吨的第二污水处理厂,于2008年 10月份已建成投运。投资6117万元,日处理污水4万立方米的霸州市污水处理厂已试运营。中亭河和清北干渠污水治理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统筹城乡,建设一体化新格局。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规划为先,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围绕打造生态宜居文化名城定位,用现代先进城市理念规划城镇发展,统筹好市区与胜芳镇区、城镇与乡村、新老市区建设。统筹拆迁。强化管理,构建城乡规划局、城市建设局、城市管理局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四新”标准,努力建设具有霸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谋划新布局。按照东西两大市区(市区和胜芳镇)哑铃型建设格局的要求,对城中村进行改造,统一规划,建设多层住宅,发展生活社区,实行城市化管理。未划入两大市区的村庄,分成三种类型建设,第一种类型抓提升。具有较强产业基础、带动能力强和区位好的村街,向中心镇和万人小城镇发展;第二种类型抓改善。具备一定人口规模的村街,立足现有基础,向中心村发展;第三种类型抓迁建。经济基础较差、人口相对较少的村庄,以异地新建的方式整体搬迁,向一类大村集中,以好村、大村带动小村发展。截止5月底,我市共投入资金4.5亿元用于17个省 级新民居示范村街建设。二是发展新产业。围绕“一体两翼”的产业定位,积极发展高效都市农业。鼓励和扶持农业专业化生产,以梅花、六必居、路易达孚等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建立新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支持和鼓励组建农业开发公司,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深入实施农民增收“五进工程”(进城、进厂、进店、进棚、进校),扩张民营经济总量,吸纳农民进厂谋业,让农民充分享受新农村建设成果。目前,全市25万农村劳动力,已有18万转移到二、三产业,全市有90%以上的参训农民靠一技之长,增加了工资性收入。四是涵养新风貌。依托“四乡一镇”文化品牌建设,全力推进乡镇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村街文化大院、图书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点扩面提标,培育有霸州特色的新型农村文化。发展基层文艺组织30多个,发展会员52名。

提高素质,夯实人力资源基础。结合全省“作风建设年”、廊坊市“软环境建设推进年”,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解放思想、整顿作风、创新举措、加快发展”大讨论活动,分成企业家队伍建设、新农村建设、社区建设、园区建设、环境建设、文化名城建设、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三年大变样活动等八个推进组,赴先进地区学习考察、研讨交流,重点加强四方面建设。一是打造优秀公务员队伍。继续推进和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市直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按照“改革创新、真才实学、真抓实干、公正廉洁”的要求教育引导干部,切实提高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驾驭工作的能力。选派乡科级后备干部和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深入到基层工作一线培养锻炼。二是加强农村基层 组织建设。分三批组织村街党组织书记赴大寨村考察学习,把先进村街的典型经验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具体行动。结合村“两委”换届工作,实施新农村建设“领头雁工程”,选好农村领头雁,调优配强村级党组织。全面推行“定职责目标、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为主要内容的“一定三有”农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激发农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三是加强民营企业家建设。组织企业家外出学习考察,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管理经验。继续开展民企大讲堂系列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和教授,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政府部门负责人集中授课。积极为企业家联系知名院校,支持民营企业家深造和进修。引进优秀管理人才和硕士以上的专业人才,充实企业家队伍的后备力量。四是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建立劳动力全员培训网络,健全劳务信息服务网,安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将适龄劳动力全部纳入档案管理,根据企业和新上项目用工需求组织定向培训,实现劳动力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实施“校企联姻”,联合办学,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

加强管理,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一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供方便快捷优质服务。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二是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全面开展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完善居(村)民自治,支持居(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 理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三是健全社会组织。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四是维护社会稳定。完善“三位一体”的大调解体系和“两会一队”的大防控机制,规范人民群众求诉、申诉、控诉程序,在信访接待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市民诉求中心,切实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同时,坚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坚决维护霸州的社会稳定和良好秩序,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坚决维护最广大群众的共同利益。

三、迅速做大做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我们以“争创经济强市,建设文化名城,打造和谐霸州”为目标,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但是距离做大做强依然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一是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城乡一体化建设任重道远。二是城市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化发展。三是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仍面临机构编制政策、法律法规适用、利益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制约,还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针对以上问题,对做大做强一批县级城市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从历史经验看,要迅速做大做强一批县级城市,仅仅依靠县级城市的自身发展是难以做到的,还需要上级政府部门的大力引导和支持,还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补充和拉动,更需要相当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城市建设资金、产业发展规模和流动资金,以及国家和社会各界金融领域的贷款支持等,从而靠城市资本金的大量涌入,与自身发展内功相结 合,促进县级城市迅速做大做强。

二是统筹城乡发展。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政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统筹城乡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真正为农民转变成市民提供政策保障。建立统筹城乡的产业政策,城市产业要与城市功能相适应不断聚集升级,农村产业也要向城镇和工业小区聚集,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三是塑造城市品牌。要结合每一个城市的实际进行准确的自身定位,在市场调研基础上确定未来城市在目标受众心目中的形象,立足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实际赋予其独特品格和文化内涵。准确定位后要整合全社会资源,持续不断地经营和推广自己的核心价值,形成城市持久的生命力。

四是加强城市管理。建立城市数字化管理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城市管理部门资源,加快建立城市共享互动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培育一支懂经济、懂城市、会管理、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提高驾驭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的能力。加快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强化依法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第五篇:关于做大做强体育业的调研报告

体育在打造健康xx,激励干部群众拼搏与合作精神,增强人民自信心和凝聚力,提升xx知名度与美誉度,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xx体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抓住xx大开放的机遇乘势而上,做大做强。

一、xx体育业发展状况

(一)群众体育持续发展

1、城市化起步前(1985年

前):传统活动,学校为主

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至1985年,原江北县群众性体育组织仅有江北县钟声体育协会、xx市信鸽协会江北县分会、江北县钓鱼协会、xx市老年人体育协会江北县分会和江北县棋类协会。群众体育以学校体育为主体,以农民体育、职工体育、老年体育为补充。在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下,学校开展广播体操、眼保健操和其他各类体育活动,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达标活动。农民、职工、老年人和妇女儿童,则因地制宜地进行球类、棋类、武术、体操、田径等锻炼活动。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通过举办各类运动会或比赛选拔体育人才,推动着群众体育蓬勃发展。1958年,江北县获四川省体委、团省委授予的“全省农村体育红旗县”,获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签发的“体育红旗县”奖匾。

2、城市化起步期(建区前):推广武术,建设场地

1986年至1994年,群众体育除原有协会外,新建立了江北县武术协会、江北县气功研究会、江北县门球协会。各个协会数百人或数千人不等。县钟声体协1994年的会员达到5000余人。在这一时期,职工体育活动和老年体育活动较为活跃;除继续开展传统体育活动外,门球运动日趋活跃,门球协会会员到1994年达到350人。尤其是在创建四川省武术之乡和全国武术之乡的热潮中,学校、农村和企事业单位兴起了群众性武术活动热潮,武术活动得到较快较好推广和普及。

随着城区面积的扩大和城市功能的完善,群众体育的活动场地建设随之加强。1994年底,全县有小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游泳池、门球场等体育场所190个。

3、城市化加速期(建区后):全民健身,丰富多彩

1995年以来,xx进入城市发展的加速期。随着两路城区和龙溪城区的崛起,全民健身运动的场地日渐增多,体育运动形式更加多样。据统计,至2007年底,全区各类健身场所583个,面积443962平方米,人均0.53平方米。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保龄球馆、卡丁车场、速滑、蹦极跳、健身路径等新兴体育场地不断增加。全区建立起了一支69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球类活动、长跑散步、武术、健身舞、游泳骑车等群众体育日趋活跃,早晚随处可见市民健身热潮。农民健身活动在建区后也有进一步发展。2001年,统景镇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群众体育先进单位,鸳鸯镇和双龙湖、龙溪、回兴街道被中国农民体协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2005年,xx区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二)竞技体育武术领先

自1958年武术名师赵子虬获江津地区拳械第一名后,江北县每次在地、市武术比赛中均居领先地位。进入70年代以后,赵子虬、曹科润、欧阳全等多次获全国武术比赛一等奖。江北县运动员在四川省和xx市田径比赛中,曾9次破省市纪录。1976年设立江北县儿童业余体校,设武术、女篮、田径3个班,其中武术班为xx市体委重点班,成为江北县竞技体育人才的主要摇篮。

进入80年代后,设立了江北县武术馆。中小学校在田径、武术、篮球、排球、击剑等项目上形成一定优势,1988年参加全国、省、市级比赛中,获团体和个人金牌53枚、银牌42枚、铜牌23枚。1986年至1994年,江北县向高等学校、省体工队分别输送体育人才104人和17人。在这一时期,江北县女篮曾获全国少年乙组第4名;男排获四川省“四人制”排球赛第1名;武术获全国3个第1名,5个第2名,在四川省和xx市获取奖牌(杯)数百个,向专业体工队、体育院校输送武术人才15名。

xx区建立以来,以武术、篮球、排球、田径为重点的体育竞技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至2007年,xx区参加全国和国际性武术大赛共获金牌130枚,银牌187枚,铜牌119枚,夺取金杯13座。其中,2006年在河南郑州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上摘取金牌16枚,并获集体项目冠军;2007年在香港国际武术大奖赛上获总分第1名、单项金牌43枚。这一时期,xx区女篮、男排曾多次代表xx市参加全国比赛。在2007年xx市第二届运动会上,收获奖牌75.5枚,xx获全市区县成年组金牌总数第1名。在同年xx市第三届农民运动会上,xx区参加了所有的项目比赛,并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金牌总数第一的骄人成绩。在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xx选手周子菊在跳高比赛中,以1.39米破世界纪录的优异成绩,让世界刮目相看。在此期

间,xx区向市以上输送各类体育人才890人。

(三)武术之乡巩固发展

xx武术起步于清乾隆年间,到建国初期已形成贺家拳等5个流行拳种。在政府和民间的推动下,群众习武风气浓厚,武术在群众中较为普及。为此,1975年,江北县第一次提出建设武术之乡。1983年开始武术之乡创建活动。1987年2月,四川省体委、四川

省武术协会命名江北县为四川省武术之乡。1991年底,国家体委对江北县创建全国武术之乡工作进行初检。1992年12月,国家体委命名江北县为首批全国武术之乡,同时第二次全国武术之乡工作会议也在江北县召开。庚即,区委、区政府提出 “巩固成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争创一流武术之乡”的更高目标。在后来的巩固武术之乡活动中,领导更加重视,组织机构更加健全,骨干队伍进一步壮大,活动影响逐步扩大,2007年,xx区又一次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武术之乡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9月,全国青少年武术锦标赛将在xx举行,届时,xx将组队代表xx市参加比赛。

(四)武术文化出手不凡

1978年,江北县体委突击整理老武术家赵子虬的武术成果,编著出《三十六闭手—四川南拳》书稿,填补了四川武术著作一项空白。1982年整理出《中国武术管窥录》书稿。1983年按国家体委要求,由江北县体委负责,赵子虬牵头,撰写出38万字的《巴渝武术史》稿。1983年在全县范围开展了武术工作普查,搜集武术手抄本68件,历代武术史料书刊880册,初步掌握流行县内5大拳派74个传统拳、械、功法。1984年,县体委又编写了《江北县武术拳械录》。1987年以后,xx武术与文化融合力度加大。经常在市以上运动会开、闭幕式上表演和给外宾及外国代表团表演。1994年,县武术队参加了大型电视剧《九根毛》、《魂断钓鱼城》的拍摄。2007年,xx区把武术与舞蹈相结合,将失传多年的巴渝武舞整理出“巴渝武舞ⅰ”、“巴渝武舞ⅱ”,在第二届香港国际武术大奖赛暨国际健身气功展示会上表演,分获“大奖特别金奖”和最佳创意奖。之后,区体育局将其改编为《巴渝武韵》多次演出并取得成功,现拟申报《巴渝武韵》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体育产业缓缓起步

体育产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截止2008年6月底,全区已有体育市场21家。体育健身娱乐及体育表演企业11 个,经营性体育健身娱乐门点10个。从目前看,绝大多数体育门点和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从2000年开始,xx区通过体育彩票发行筹措体育事业发展资金,体育彩票销售由最初的30万元增加到2007年近1000万元。此外,区体育局拟设立体育园区和体育与旅游业联姻等方式,尽力推动xx体育产业发展。

二、xx体育业发展的机遇与困难

(一)xx体育业发展面临难得机遇

1、经济社会发展向好形成体育业发展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xx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迅猛,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速改善,群众闲暇时间增多,追求健康、参与体育、享受体育已成为内在需求。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体育业发展创造出强大内动力。

2、xx直辖为xx体育业发展搭建了新平台

xx作为xx直辖市的主城区,代表xx参与国内外体育赛事和体育交流的机会增多,xx创造条件举办国家级和国际体育赛事已成为可能,这为xx体育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3、“健康xx”为群众体育加油升温

中共xx市委提出建设“健康xx”,要求2012年国民体质抽样合格率达到88%,居民人均寿命、青少年平均身高等各项指标在西南地区名列前茅,这为xx群众体育更好更快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4、武术之乡底蕴蓄势待发

xx武术底蕴厚重,巴渝武术蜚声海内外,倍受国际国内关注。目前,xx正在规划建设“巴渝武术中心”,国家体育局拟在xx建立“全国高水平武术人才训练基地”,区体育总局正在积极争取在xx成立世界峨嵋武术联合总会,这使巴渝武术在开放中走向世界成为可能。

(二)xx体育业发展遭遇的困难

1、干部认识不到位

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对体育给民族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产生的强大正效应缺乏必要的理解,重经济轻体育、重工作轻锻炼的观念和作法较为普遍,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氛围不浓。

2、大型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xx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单项规划缺失,体育基础设施在城市建设总规和控规中缺项,导致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用地难,xx区体育馆2002年拆除后,迁建历时7年、五易其址是最好的佐证。目前,xx区没有一个投入运营的大型体育场馆,并亟待建设一批大型体育基础设施。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是xx体育业发展最大的瓶颈。

3、体育事业发展不平衡

群众体育在城区和学校开展较普遍,在农村和企业存在薄弱环节;中老年人体育活动开展较好,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较差。竞技体育中武术一枝独秀,传统优势项目缺少优势,新兴优势项目尚未形成。体育基础设施在城乡的分布差别太大,农村体育缺乏必要硬件。

4、体育产业亟待破题

我区的体育产业,只是在体育彩票和体育用品销售及健身娱乐市场上做了一些文章,而在体育竞技表演业、体育培训和咨询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服务业、体育旅游业等产业发展上,目前基本上是空白。

5、政策支持乏力

财政对体育事业发展的经费预算,缺少象教育和科技那样的刚性政策;对社会力量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缺失政策鼓励;对体育产业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没有留住和引进体育尖子人才的优惠政策。政策支持乏力,导致投入严重不足和人才匮乏,是整个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6、管理体制欠稳欠顺

区体育主管部门在机构改革中,经历了几度分分合合,给体育业发展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1972年恢复江北县体委,到1984年机构改革时,县体委与县文化局合并成立县文化体育局,1986年,县体委又与县文化局分设,但到2001年机构改革时,区体委与区文化局合并组建区文体局,2005年,区体育局又一次与区文化局分开独立运行。此外,在镇街文化服务中心没有明确体育管理功能,使体育工作难以落实到基层。xx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缺失,使全民健身运动难以实现个性化科学指导。区业余体校和武术馆事业编制偏少,优秀专业人才难以进入,竞技项目水平难以提高。

三、做大做强xx体育事业的建议

(一)科学定位,清晰思路

xx体育发展,应用大开放的理念来思考,要站在xx直辖市乃至更大的空间去审视。根据xx体育业发展现有基础和机遇,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在xx乃至西部有可能名列前茅,因而可将xx体育业发展的目标,锁定为西部体育强区。

xx体育业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建设健康xx、一流武术之乡为重点,认真抓好体育规划、体育政策、体育人才、体育设施建设四项基础性工作,全力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通过10年或更长一个时期的努力,争取把xx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的体育强区。

(二)健全规划,加强配套

应根据“健康xx”的目标要求和xx体育业发展的新定位,重新制定xx区体育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同时,应配套编制xx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健康xx”发展规划、xx竞技体育发展规划、xx体育产业发展规划、xx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等。要把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纳入xx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及各项建设性单项规划,并通过法定程序确保这些规划得到认真实施,充分发挥规划对xx体育业发展的导向保障作用。

(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xx体育业发展,应坚持城乡统筹、区域统筹、软件硬件建设统筹、项目统筹等原则,做到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三位一体”的xx体育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针对目前体育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应切实解决好xx体育馆建设资金不到位形成的巨额缺口,以及二期工程抓紧上马等问题,使其早日竣工投入使用。要加快体育园区和巴渝武术中心等一批新的体育场馆的规划定点和建设进程,防止已征用土地被其他项目挤占。尽快解决xx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机构设置及相关问题,早日实现全民健身运动的个性化科学指导。及时解决区业余体校和武术馆编制不足问题,为引进和留住优秀体育人才创造条件。精心筹备和全力办好在我区首次举办的全国青少年武术锦标赛,积极筹建全国高水平武术人才训练基地和世界峨嵋武术联合总会,夯实xx武术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基础。

(四)完善政策,保障发展

要尽快完善有利于xx体育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投入政策和人才政策。如要完善区级财政对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和体育竞赛活动的投入政策;体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要有行政事业费和城市建设配套费减免、土地出让金及税款返还等支持政策;出台通过特许、指定、专营、冠名等多种方式的企业赞助体育赛事的鼓励政策;要有企业和个人出资办运动队、体育俱乐部、体育运动学校、建体育场馆比照捐赠公益事业规定执行政策,以及出资办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兴建校外体育场所按社会力量办学予以支持的优惠政策;要允许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在确保资金用途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将体育彩票公益金作为资本金,按照股份制方式运作或以贴息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于体育产业和体育设施建设。要完善培养、引进和留住体育管理人才和优秀运动人才的政策,尤其要在安置优秀运动员就业等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方面出台实用政策。

(五)优选载体,活动推动

做大做强xx体育业,需要一些好的活动载体。要从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不同人群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各自强身健体的活动方式。如在机关干部中可实施“太极拳普及工程”,在市民中可开展“健康杯”体育活动,在学校、机关、农村和社区可倡导“我爱巴渝武术”的群众健身活动和开展武术人才选拔活动。推动武校、巴渝武术中心、武术馆等建设基础上,可推进大规模高质量的武术人才训练活动。在大型体育基础设施建成后,可争办国内外相关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总之,通过相应的载体,加快健康xx和一流武术之乡建设进程,推动其他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和体育产业破题发展。

(六)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各级领导要树立体育也是生产力的观念,高度重视、切实支持、带头参与、共同推动xx体育业发展。保持体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稳定性,把镇街文化服务中心更名为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并明确体育管理服务职能。要加大体育园区开发建设、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健康xx、一流武术之乡等重点工程的领导和协调力度。要细化体育业发展目标责任制,加强督办和考核,用好的体制机制和优良的作风,推动xx体育业又好又快发展。

下载供销社做强主业多元发展 再生资源(新网工程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供销社做强主业多元发展 再生资源(新网工程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发展情况调研思考

    国家农业部“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自治区“一村一品”百村示范千村推进行动,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笔者以此为契机,对**市“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

    关于实施和深化强基工程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组织部的安排,要求对全乡基层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一次调研摸底,以便总结经验,找出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为我乡下一步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奠定基础......

    工商局扶持农合社发展调研报告

    工商局扶持农合社发展调研报告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分工不断细化,农产品市场激烈的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时而生,根据《农业专业合作社罚》“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XX年以......

    工商局扶持农合社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搭建强村富民服务平台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分工不断细化,农产品市场激烈的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时而生,根据《农业专业合作社罚》“民办、民管、民受益......

    关于做大做强榆阳区苗木花卉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做大做强榆阳区苗木花卉产业的调研报告 一、优势和现状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新时期,榆阳区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制订了确保落实的有效措施,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载......

    关于做大做强南通市现代物流业的调研报告[范文大全]

    关于做大做强南通市现代物流业的调研报告一、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已具备良好的基础我市拥有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不断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和日趋扩大的经济运行规模,都为现代物流......

    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的调研报告

    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的调研报告 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的调研报告2007-12-12 16:37:53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的调研报告关于进一步做大......

    对做强我县旅游经济的调研报告

    为促进我县旅游事业发展,加快生态旅游大县的建设进程,尽早把我县打造成粤、港、澳东南沿海城市旅游休闲的后花园,县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专程赴**学习考察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并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