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县农业机械化现状及思考[样例5]

时间:2019-05-12 19:17: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邹平县农业机械化现状及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邹平县农业机械化现状及思考》。

第一篇:邹平县农业机械化现状及思考

邹平县农业机械化现状及思考

邹平县农机局 胡公理

近几年来,邹平县农业机械化事业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呈现出一个快速发展的态势,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已经成为全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1.基本情况

邹平县农业人口53万,耕地面积6.73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玉米。农机总动力82.1万KW,拥有农用拖拉机7544台,播种机567部,脱粒机2626台,小麦联合收割机216台,农产品加工机械动力94889kw,排灌动力329613kw,喷灌机械33套。各种配套农机具20062台(套)。2004年全县机耕作业面积63.33千公顷,占小麦播种面积的90%,其中精少量播种达26.67千公顷;小麦机收面积47.22千公顷,占小麦种植面积的91%。玉米播种机476台,机播8.54千公顷;玉米联合收获机32台,机收玉米3.5千公顷;秸秆还田机208 台,实现秸秆还田9.77千公顷。小麦生产,玉米种植及农副产品加工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2存在的问题

2.1体制“瓶颈”未能突破

和整个农机行业一样,在邹平,由于现阶段农业在社会经济中所处地位和农村多元化经济并存等原因,农机作用被有关部门和政府有所忽略,取消了原有各项支持农机化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仅有的一部《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并不能改变目前农机化低速发展的局面。

2.2土地条块经营与农业机械化作业的矛盾不可调和

农业机械化的高效率、大规模和不可分割等特性,与超小规模的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农业经营体制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的成了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邹平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和大规模经营还未形成气候时,一家一户购机带来的浪费而导致的农业效益极度低下。

2.3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崩溃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为何在现实中难以生存?追根溯源,主要原因在于当前体制存在弊端。自上而下的技术推广机制,造成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决策的不确定性,行政命令式的推广方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人员老化、经费缺乏、试验条件差、政府重视不够,这些都是造成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崩溃的原因。

2.4农机化“质”与“量”失衡。

一是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二是小型机械多,大型、高效、复式作业机械少;三是常规机械多,新技术型机械少。农机化发展整体结构不合理,量与水平的增长脱节,资金紧缺与盲目重复投资并存。配套机械中机具种类不全,机具老化,亟待更新。

2.5农机自我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之间急需沟通

为打破农机自我经营坚冰,我省率先尝试实行跨区作业这一新的农机经营形式,建立了一个个体农机向集团化经营的平台,但我县农机户喜欢成熟的形式,仅立足本县种植特点单一发展小麦联合收割机的跨区作业,但其他经济和粮食作物的机械化集团作业仍未有效形成。

3.对策

3.1 立足邹平实际,着眼提高农机现代化水平。

要充分发挥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作用,用足现有政策,增加对农机化的投入,对更新的机械和新购置的农机具给予补贴,提高农机化水平。

3.2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实行土地集中经营。

土地的分散经营是制约农机化发展的瓶颈,只有农业的土地规模经营,才有可能在农业经营体制中,形成农机化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才能在质的方面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我县已经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我县韩店镇西王村根据集体经济较为发达,从事二、三产业人员较多的特点,将全村一千多亩土地承包给十几个农业科技能手经营,结果证明,机械利用率接近发达农业国家,农业的投入与产出距离拉大,机械的更新和技术含量趋向智能化、专业化,符合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规律。

3.3稳定推广机构,健全完善推广网络

定编制、保工资,稳定推广机构,在现有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推广网络,形成以县推广站为中心,镇办农机服务推广站为依托、广大农机专业户为桥梁的农机技术推广三级服务网络。要变单一的技术服务为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系列化服务,推广方式要从单一的试验示范推广模式变为技术咨询、培训、示范、承包、引导推广等全方位立体化模式,拓宽服务领域。

3.4适应农业产业调整、因地制宜做好新型农机具的推广

针对我县农业发展情况和种植特点,要注重推广设施农业和一些技术含量高的机械等先进技术,建立适合机械化作业的新型节能日光温室,发展设施农业,实现蔬菜、果树等的大棚生产机械化,搞好滴灌、微喷技术推广。要适当引进温室自动卷帘门、园田管理机、移动喷灌机、以及蔬菜播种、收获等机具。搞好精特菜和果品加工、保鲜所需新机具的引进推广。在畜牧方面主要引进推广青贮饲料及蛋、奶、肉、禽所需的喂养与加工相配套的系列化新机具。

第二篇: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分析

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分析

一、中国农业机械化在快速健康中发展

农业是具有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和生态保护等多重功能的基础产业。长期以来,中国政府积极致力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但是,受务农人口众多、农户土地规模较小和农民收入较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一直不高,很多农田作业环节还必须依靠人畜力完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业机械化事业也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机械装备总量持续增加。2001至2006年,我国农机总动力从5.50亿千瓦增长至7.26亿千瓦,拖拉机保有量由1405.5万台增长到1728.3万台。2006年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67.6万台,比上年增长20%;联合收割机保有量55.6万台,比上年增长17%;水稻插秧机保有量11.2万台,比上年增长40%。高性能、大马力和复式作业的农业机械保持高速增长,农机装备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二)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着提高。

2006年,我国机械化耕地、播种和收获总面积达到23.4亿亩,作业水平分别为52.1%、32.4%和25.2%,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8%,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在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播和机收水平均超过80%,基本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水稻机械化栽植和收获水平分别为10%和40%,玉米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58%和5%。

(三)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效益稳步增长。

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一家一户发展农业机械化非常不经济。广大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出了以农业机械跨区收获小麦为代表的社会化服务模式,把农业机械与分散的农户联系起来,把机械化生产和家庭承包经营结合起来,促进了农业机械的共同利用,提高了农机经营效益。2006年夏季,全国共投入小麦联合收割机39.2万台,完成小麦机收超过3.2亿亩,每天最高收获面积达到1600万亩。目前,农业机械跨区作业领域正由机械收获小麦向机械收获水稻、玉米和机械耕地、机械播种、机械插秧等项目拓展。与此同时,农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也逐渐提高,农机协会、合作社和股份制公司等新型服务组织不断涌现,以跨区作业为品牌和关键农时季节为主战场的农机服务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四)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力度加大。

近年来,国家对农机化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制开发的扶持力度很大,“十五”期间中央财政直接投入的农机化科技攻关资金为2800万元,“十一五”时期会超过1.4亿元。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装备和关键技术日趋成熟,油菜、牧草、甘蔗收获机械技术的创新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同时,一批节能、增效、环保的农机化重点技术得到大面积普及推广。2006年,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在我国北方400多个县(场)实施,推广面积超过2000万亩;水稻机插秧技术在水稻主产区推广面积达到3000万亩,比2005年增加1000万亩。此外,玉米、大豆、棉花、马铃薯、油菜、甘蔗、牧草生产等机械化技术、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农机化技术已被农业部确定为重点推广的先进适用技术。

二、中国农业机械化处于新的历史起点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国家重视农机化的发展。2004年《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农机化事业进入了依法促进的阶段。中央从2004年以来连续四个1号文件都对发展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目前加

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政策环境、经济条件、技术支撑和社会氛围都非常有利。

(一)促进农业机械化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后,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也相继颁布或修订完善了配套规章或条例,我国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农业机械化发展和管理已经步入了有法可依和规范健康的法治轨道。购机补贴被国家确定为重要的支农惠农政策,中央和地方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规模和范围逐年增加。2004年至2007年,中央财政投入农机具购置补贴的资金从0.7亿、3亿、6亿到12亿,连续数年翻番增长。2006年,各级地方政府财政对农机化的投入超过47亿元,比上年增加15%以上。这种持续加强的支农惠农政策有力调动了农民购机和用机的热情,促进了农机行业的快速振兴。

(二)农机化技术支撑和装备制造体系日渐强大。

近年来,农机行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主动顺应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和现代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研究和开发,重点加强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装备攻关,支持优势经济作物、畜牧产品和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使农机化技术的部分“瓶颈”环节和系统组装集成问题得到解决。中国农机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已经跻身世界农业机械生产大国行列,能够提供适应我国农业生产要求、质量较为可靠的农机产品。民营企业发展成为农机制造业的主导力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产品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益得到明显改善。2006年,规模以上农机工业企业总产值1316.7亿元,同比增长25%。国外农机企业纷纷以合作、合资等方式在华办厂,一些科技含量高、适应强、质量稳定可靠的农机产品迅速进入市场,满足了农民和农业生产多样化需求。农机制造企业的壮大,为农机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装备支持。

(三)农民和农机户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需求旺盛。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人员迅速向非农产业转移,2004年以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年均减少1200多万人,劳动力成本逐年上涨,农民和农业生产对机械化作业的依赖性显着增强。另一方面,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劳动观念的转变,农民要求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愿望强烈。可以预见,我国农机作业的市场需求将呈现刚性增长态势,“农机热”将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持续下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已经成为农业机械投资的主体,2006年我国农村农机户近3360万户,乡村农机人员达到4100多万人,农机销售、作业和维修市场等三类服务的经营收入达到2829亿元,经营农机已经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三、中国农机化在持续有力的推进

我国农机化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今后中国政府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大力推进农机化:

一是强化政府部门引导、服务和调控职能,落实和完善扶持政策。目前,农机购置补贴是推进农机化快速健康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产业促进政策。政府将通过购机补贴政策进行产业宏观调控,用补贴增量调整农机存量结构,用集中招标方式调控产品价格,用选择补贴对象的方式推进农机服务专业化,用选择补贴机具种类方式促进新技术应用与推广,用调整补贴实施范围方式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用实施补贴目录方式扶优扶强企业。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机具购置补贴金额达到12亿,补贴区域覆盖全国2/3以上的农业县,补贴机具种类增加到7大类24种,玉米收获机械、马铃薯种植与收获机械补贴试点逐渐扩大,启动花生收获机械补贴试点,县均投入规模扩大,适当向粮食大县和农牧业大县倾斜,提高单机补贴额度,并适当提高血防区农机补贴的比例。除此之外,政府还将加强配套法规及地方法规建设,逐步完善购机补贴、燃油补贴、信贷税收、机耕道建设和科技攻关等扶持发展政策。二是积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机械共同利用。积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是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机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今后,我们将通过组织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方式

创新,推进以跨区作业为代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坚持走共同利用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中国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建立以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经营户为基础,基层农机推广、培训、维修、信息服务和投诉监督等服务组织为支撑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购机补贴资金也将优先用于扶持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科技大户和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加快推进农机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

三是积极推进农机化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促进农机科技成果的应用。我们将重点加强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装备攻关,支持优势经济作物、畜牧产品和设施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大型农机企业和农机化技术推广单位的优势,凝聚和整合行业科研力量,做到产、学、研、推相结合,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和科研单位的联合,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增强农机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大力发展新型农用工业,增强农机工业的供给保障能力,实现由农机生产大国向农机生产强国转变。重视农机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建立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机科技示范户为主体,农机科研、教育等单位和生产、流通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积极推动农机化技术的普及应用。

四是强化农业机械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不断提高农机化质量和效益。建立健全管理规章、技术标准,完善农机试验鉴定和认证制度,搞好重大技术推广机具的鉴定选型工作,积极推进农机信息化建设。依法加强对生产、流通领域和在用农机的质量监督和调查,加强农机维修管理,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维护农机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和装备建设,严格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其驾驶人的安全监督管理,使农机化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协调,安全生产和效益提高并重

第三篇: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标志。一个国家农业是否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这个国家农业机械化的程度如何。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取得了很大提高,但现在国际经济趋于全球化,我国也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农机行业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必须认清我国农机发展薄弱环节,积极寻求农机发展新的方向,才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建设我国现代化农业中主力军的作用。以下对我国农机化局长趋势谈些看法。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和允许农民自主购买经营农业机械政策的出台,使农业机械先于其他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引发了农业机械化发展运行机制的深刻变革。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机制由计划调节转变为政策引导下的市场调节,增长动力机制实现了由“外力推动型”转化为“效益驱动型”。

(二)农业机械拥有量快速增长,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1998年中国农机总动力达到4.5亿千瓦,比 1978年增长2.8倍;拖拉机拥有量达到1208万台,增长

5.3倍;拖拉机配套农具达到 1578万部,增长5倍;联合收割机达到18.2万台,增长8.6倍。1998年全国机械耕地、播种、收获面积分别达到6005.3万公顷、3835.8公顷、2342.5公顷,比1978年增加1938.3万公顷、2502.8万公顷、2030公顷,而且近十年来,在机械化收获总面积中,联合收获的比例呈逐年增大的趋势;三大作业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63%、25%和 15%,较1978年分别提高22个百分点、16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

(三)农业机械化适用新技术推广面积迅速扩大,加快了农业技术进步和高效优质高产的步伐。近十几年来,机械铺膜、深耕深松、节水灌溉、化肥深施、精量半精量播种、秸秆粉碎还田以及高效安全施药植保等机械化适用新技术的推广面积迅速扩大,小麦跨区收获声势浩大。

1999年新启动了一批农业降本增效工程,水稻生产机械化、机械化旱作农业示范县项目,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和农业降本增效工程示范县总数已经达到177个。除了继续加大粮食产地烘干推广力度外,还在32个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实施了“机械化旱作蓄水保墒技术”、“水稻轻型栽培及收获机械化技术”等“丰收计划”农业机械化推广项目。为了实现秸秆还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1999年国家设立了专项资金,以北京等10个大城市郊区和京津塘等4条高速公路沿线为重点,中央和地方财政共投入资金1.86亿元,基层农机服务组织投入资金10亿多元,项目区新增秸秆还田机具3.3万台(套),新增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54.9万公顷。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农机跨区作业发展势头强劲,199 9年全国参加“三夏”小麦跨区收获的联合收割机达到8.9万台,其中跨省(区)作业的达到4.4万台,全国小麦收获的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63%。

(四)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壮大,有力地支撑了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发展。目前中国有县级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机构近2000个,职工1.6万人,其中技术人员占到近60%;乡、村、组及各种专业化的农机管理服务和生产服务组织45万多个,从业人员达到190万人;农机户超过2000万个,其中农机服务专业户近400万个,从业人员近500万

人。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的引导下,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在力求实现自身产业化的基础上,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以技术创新带动了制度创新。

(五)虽然我国农机化水平已经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具体体现在农机产品的技术含量、农机化经营、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等一系列内容都存在着不足之处,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将在下一部分内容中分析。

二、制约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因

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均是较低的,分析造成我国农机化水平不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br>

(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缓慢。

农业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比重平均每年仅下降1个百分点,至1999年仍高达50%,且近两年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还不降反升,总量达3.5亿以上。由此,这种过多过剩的农业劳动力使农业机械化无法推进。世界各发达国家的经验均证明:只有农业劳动力因转向非农产业而不足才能推进农业机械化。目前,我国已经有1亿多农业人口顽强的转向城市谋生(尽管个人成本很高),但由于目前的城乡分割及多种因素阻碍农民进城,我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很慢。

(二)农用地产权转移缓慢。

我国农用土地产权在世界上是比较特殊的。一方面所有权是农村集体所有,而集体的含义并不明确(是村、村民小组或乡?如何体现新出生的人口与新成立的家庭及出嫁的人所拥有的地权?),另一方面是使用权归家庭所有,且长期不变。这样产权不明晰使其交易比较困难,加之缺少中介服务,不仅村内交易少,而且村间、地区间交易更少。由此,农用地过于分散,平均每户经营耕地1990年为10亩,1999年反而下降为8.8亩;劳均耕地1999年为

3.65亩。在这样的空间上是无法推进机械化的。

(三)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速慢,相对于农机价格更低。

1999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元,生活消费支出近1600元,全家所有结余款才2500多元。如果考虑到收入差距与国家支持很小及农机养护使用支出,则大多数农民是没有置办农机能力的。

(四)农业电气化滞后。

至1999年,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0%,而机电灌溉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2/3,占人口70%的农村其用电量仅2173亿度,占全国发电量的17%-18%。农村电价不仅单价水平偏高(相对于城市),而且相对于农民收入水平更偏高。

(五)农民文化水平依然过低。

有关部门计划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所谓基本普及据说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每个省80%的县、县里80%的乡、乡里80%的村实现义务教育,如此,全国仅一半的村实现义务教育,即使是90%,也不过是70%的村实现。如果考虑到人口数,则差距更大。据统计,1999年全国小学毕业升学率为94%(以前更低),假定城市100%升学,则农村为90%(即农村没上初中者至少160万人),1995-1996年小学毕业生每年均有1900多万,而1998-1999年每年初中毕业不到1600万,即有300万没完成初中义务教育,估计几乎为农村小孩,即农村完成初中学业的仅为70%左右。由此全国农村每年有近40%的学生没有完成本来就不算长的九年义务教育。如果考虑到统计、教育水平,则问题更严重。这样的条件下怎可奢谈农业机械化。

如要克服以上阻力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包括劳动力的市场化,土地的商品化,及社会各方面为农业服务的改革等等(全国社会保障、农业基础设施、免费义务教育、农机跨区经

营、农机国企改革)。

三、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在新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下,我们必须对我国目前的农机化发展方向做必要的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鉴于目前一些常规的农业机械,如拖拉机、施肥机等农机市场趋于饱和,我们必须向市场提供价格合理、可靠性高的各类新型农机,尤其能保证粮食等主要经济作物增产的关键和紧缺机具。

(二)新研制的农用设备要满足农业高产、优质和高效的要求,要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同时相应考虑农机的环保效果,多发展有利于保护土壤结构、防止水分流失的联合作业耕作机和防止残膜污染环境的清膜机械等。

(三)针对我国农业资源日益减少的现状,要积极建立资源节约型农业的目标,研制一批性能更为可靠的化肥深施、精量播种、精量施药、秸秆还田和节水灌溉机械,发展节粮型畜禽养殖设备以及节能型机械等。

(四)要重点解决机械化生产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研制急需的选种、育秧、栽植和收获等方面成套设备,加快农副产品深加工成套机械的研制。

(五)农机化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紧密衔接,作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技术支撑。农业机械要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农产品的种植、加工、运输、包装、保鲜、储存等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推动农业生产实现产业化、工厂化和现代化。

四、在即将加入wto的前提下,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的思考加入wto之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将受到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角度,应重新考虑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向。

(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项目,应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重新进行调整。如:现在国际市场的玉米价格仅为我国的1/2左右,除口粮外,种植商品性玉米已无比较优势;另外,东南沿海省区人均gdp已达到1000美元,该地区种植花费工时多的棉花也无比较优势。而我国只有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可以使用玉米、棉花等田间作业机械,这一地区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进口玉米势必对当地玉米生产造成冲击,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水平低,剩余劳动力多,尚无使用田间作业机械的需求,因此,再去组织力量研制技术难度大的玉米、棉花的移栽和收获机械已无必要。

(二)根据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确定今后农机化发展方向:一是继续发展小麦、水稻生产机械化,为粮食稳定增长服务,要着重在提高粮食品质上下功夫,为此要在粮食生产产中环节机械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烘干、精深度加工、清癣包装等机械设备,延长产业链。二是大力研制开发蔬菜生产、畜禽水产养殖和特种经济作物生产加工的机械,为外向型农业服务。三是积极推广有利于减轻污染、节约资源、保持环境的机械设备,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次序,要从过去重产中,轻产后,只提供初级产品,转变为优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机械设备,通过精加工和深度加工进入国内外市场,再根据市场需求和规模发展产中环节的机械化,建立集约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br>

(四)农业机械的作业服务,要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转变,严格进行成本核算和选择,以利于提高农业机械应用的经济效益。要鼓励、支持现有的农机户和乡村集体农机站、队走向市场,开展社会化、市场化的作业服务。

第四篇: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思路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思路

摘要农业机械化代表着先进的农业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机械化发展必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阐述了我国农业及农业机械化的现状,论述了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提出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思路。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现状;发展思路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农业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农业只有加快现代化进程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机械化的综合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1我国农业及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仍存在着生产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等特点,因此农产品无论从价格上还是从品质上相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加入WTO后,国家要降低农产品进出口关税,取消对国内农业的各种扶持和补贴,国外质量好、价格低的农产品会对我国农产品形成强有力的冲击,我国农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抓住加入WTO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机遇,实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农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他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的发展。因此,农业波动将对人民生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

我国农业机械化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风雨之路,从总体上看,成绩是主要的。解放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农业机械,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机装备总量的不断增加,推动了农机化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业领域不断拓宽。小麦主产区基本实现了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水稻生产过程机械化发展势头正在加快。与此同时,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也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正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产后处理及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抵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同时促使农业向农工贸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农业运输事业的发展。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还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机产品结构性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以及发展不平衡,如:耕种环节机械化水平高、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低;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低[1-2]。

2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武装农业,使传统农业转化为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现代化农业具有以下3个特征:一是生物技术的科学化,如不断培育和推广应用各种新的高产优质抗逆品种,利用普及新的耕作栽培、饲养护育技术;二是劳动手段的机械化,即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体系,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与劳动力形成配套的关系,从田间作业、运输到精选、烘干、入库、加工等全部过程都实现机械化;三是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将农业生产从缺乏分工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区域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形成一个产、供、销密切联系高度社会化的经济体系。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又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的核心技术组成,农业机械化始终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如进行的“白色农业”、“绿色农业”、“精准农业”等科技革命,在这一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将始终伴随着农业科技进步而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手段与载体,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提高

粮食单产和改善农作物品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机械化收获、粮食产后烘干、粮食初加工等都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支撑着农业现代化。

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是基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必须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及装备替代人力劳动,彻底改变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新时期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化要适应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总战略的需求,为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有效的装备保障,从技术角度支撑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3-4]。因此,农业机械化最终要在农业现代化中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农机制造业尽快实施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尽快发展耕作栽培、收获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和运输机械等,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提高产品竞争力。

3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思路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业机械化为稳定和发展农业与畜牧业做出了贡献,并通过转化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水平和效益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内,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中央1号文件系统部署了建设现代农业各项工作,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建设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

实践证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普遍规律与发展趋势,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发展农业生产力为中心,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我国今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进程中,应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高度重视并解决好“三农”问题。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入和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形势变化,都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和更快的要求。

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法制建设为保障,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农业机械化对国民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支撑和保障能力,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支持。

4参考文献

[1] 王金武,李智.农业机械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贡献[J].农机化研究,2007(1):9-11.[2] 周志艳,李庆,臧英.农业机械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机化研究,2007(3):5-7.[3] 伦冠德.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农机化研究,2007(5):247-249.[4] 王勇,蔡秀侠,蔡建峰.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4):231.

第五篇:固原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建议

固原市农业机械财政投入分析

摘 要

农业机械化对对促进粮食增产、提高农业总产值、降低农业劳动力使用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优化种植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而固原农业机械化起步晚,发展水平低,针对这一现状,国家和自治区在这一领域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从2004年开始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这一政策有力促进了固原市农业机械化发展,逐步缓解了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的突出矛盾,保障了粮食增产和农业稳定,推动了农业技术集成、节本增效和规模经营,真正使农民得实惠、农业得发展、企业得效益,农机装备总量逐年稳步增长,农机装备结构也得到了不断优化,农业发展速度大幅度提升,农业产量快速增加,为固原市农业发展带来重要意义。

关键词:固原市、农业机械化、财政投入、分析 文献综述

当前我国农业资源环境制约突出,受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着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硬约束趋紧,农业生产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下降,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家庭规模经营小,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严峻挑战。“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方面,要提高薄弱环节机械化生产的农机装备数量,加速机械替代农业劳动力的步伐,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另一方面,应科学合理配置农机装备,提高农机装备使用效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解决“怎么种地”的问题。通过完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实现补贴精准到位,提高财政投入效率,促进农机装备应用与生产向数量质量并 1 重,机械化作业向全程、全面发展,整体上向优质、高效的转型升级,是适应经济运行和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杨敏丽 2015-04-18)财政部表示,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了217.5亿元(人民币,下同)贴补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共补贴购置各类农机近600万台(套),惠及382万户农户。凭借资金支持,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财政部表示,2013年全国农机总动力预计将超过10.6亿千瓦,同比增长3%;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59%以上,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同时,农机工业也因此受益。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1-10月,全国规模以上农机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0亿元,同比增长约16%,高出全国机械工业行业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农机购置补贴设立于2004年,是中国政府对农业的四项直接补贴之一,补贴标准由中央财政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该补贴已逐步覆盖主要农业机械种类,范围扩展至全国所有农牧业县,资金规模也逐年增加。政府计划通过补贴,鼓励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的同时扩大内需。据官方数据,这一补贴政策的实施,使中国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从2003年的35%提高到2012年的57%。财政部表示,为落实中共中央推动农业发展的“一号文件”要求,2014年将继续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李晓喻 2014.01.14)

目录

绪论..............................................................4 1.固原市农业机械化现阶段状况......................................4 1.1 农机化发展现状..............................................4 1.2 农机化财政补贴投入..........................................5 1.3 农机化财政补贴政策..........................................5 2.加大农业机械化财政投入的意义及取得成就..........................5 2.1 加大农业机械化财政投入意义..................................5 2.1.1.能有效提升农业生产力与竞争力...........................5 2.1.2.能够有效提升粮食产量...................................5 2.1.3.能够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6 2.2 农业机械化取得成就..........................................6 2.2.1.农业产值...............................................6 2.2.2.农业产量...............................................7 2.2.3.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7 3.农业机械化财政投入问题及遵循原则................................7 3.1 农机化财政投入问题.........................................7 3.1.1.财政补贴总量偏小,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7 3.1.2.管理体制运行不畅,补贴成本高...........................8 3.2 农机化财政补贴遵循原则.....................................8 3.2.1.目标清晰...............................................8 3.2.2.受益直接...............................................8 3.2.3.整合统一...............................................8 3.2.4.操作简便...............................................8 4.农业机械化财政补贴改进措施......................................8 4.1 改善农业补贴管理,保护农民利益..............................8 4.1.1.建立健全农业补贴的法规...................................9 4.2.2.建立农业补贴综合管理体制.................................9 4.2 增加补贴额度改进补贴方式....................................9 4.2.1.积极推行财政对农户直接补贴公示制度.......................9 4.2.2.通过财政补贴,建立对农业投入的激励机制...................9 4.3 在补贴对象上实现从全面补贴向重点选择的转变..................9 4.3.1.注重对农业保险业务亏损的补贴.............................9

4.3.2.重视对农村人才引进、培养的补贴...........................9 结论..............................................................10 参考文献..........................................................11

绪论

为全面掌握固原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深入研究分析今后发展思路和解决对策,通过对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从农业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推广、老旧农机装备管理、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4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1、固原市农业机械化现阶段状况

1.1 农机化发展现状

固原市地处宁夏南部山区,相比中北部黄河灌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相对落后,2013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74.68万kW,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52.76%,拖拉机拥有量达到4.11万台,配套农机具6.20万部,配套比为1.0∶1.5。农用拖拉机在册管理3.80万台,入户率为92.5%;在册驾驶人员3.4万人,持证率为89.7%;检验拖拉机2.71万台,检验率为71.3%。农机管理机构实编人员170人,高级职称32人,占总数的18.8%,中级职称88人,占51.8%,初级职称22人,占12.9%,技工或工勤人员9人,乡级农机监理参公编制人员19人;45岁以上63人,占37.1%,35~45岁79人,占46.5%,35以下28人,占16.5%。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55个,从业人员964人,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44个,从业人员788人。

1.2农机化财政补贴投入

2013年自治区下达固原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4701万元,其中原州区1020万元、西吉县1228万元、彭阳县1048万元、隆德县890万元、泾源县515万元。2015年自治区下达固原市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4570万元,其中中央补贴资金4240万元、自治区补贴资金330万元。

中央和自治区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补贴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排灌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动力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设施农业设备和其他机械等11大类31个小类102个品目机具。固原市用于拖拉机及各种农机具计划补贴资金3095万元、牧草机械210万元、玉米收获机械520万元、马铃薯收获机械750万元及补贴农机作业公司126万元。补贴重点是马铃薯生产、覆膜及残膜回收、牧草收获及包膜机械等特色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机械设备。今年自治区拟在原州区、西吉县和彭阳县实施农机深送整地作业3万亩,在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中 安排作业补贴75万元,鼓励有条件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承担农机深送整地作业任务。

1.3 农机化财政补贴政策

2015年宁夏农机补贴政策实施范围覆盖全区22个县(市)区和农垦系统,实施自主购机、定额补贴、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补贴方式,补贴对象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人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补贴机具种类包括种植施肥机械、设施农业设备等10大类27个小类79个品目。其中,一般机具单机补贴限额不超过5万元;挤奶机械、烘干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12万元;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高性能青饲料收获机、大型免耕播种机、大型联合收割机、水稻大型浸种催芽程控设备单机补贴额不超过15万元;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单机补贴额不超过25万元,而补贴额低于500元的部分机具不列入补贴范围。

此外,凡购买马铃薯种植、收获机具,覆膜及残膜回收机械,牧草打圆捆、包膜机械以及枸杞植保机械、深松机,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再累加补贴20%。马铃薯种植、收获机具,深松机、水稻插秧机、免耕播种和植保机械敞开补贴。

据悉,2014年宁夏农机总动力达到800万千瓦,农用拖拉机拥有量达22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9万台,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

2、加大农业机械化财政投入的意义及取得成就 2.1 加大农业机械化财政投入意义

2.1.1.能有效提升农业生产力与竞争力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也是一个支柱型产业,农业的生产力与竞争力直接关系着国家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与持久性。近些年来,随着工商业的飞速发展,农业遭受到了比较大的挤压,加上传统农业的生产力较低,经济效益较低,也使很多农民放弃了土地,投入到了城市建设与工商业之中,导致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特别是在一些山区,由于机械化水平较低,体力劳动繁重,很多人都放弃了农业生产,这也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力造成了很大的流失。

2.1.2.能够有效提升粮食产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才能够不断的提升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效益,这在农业中也是一样的。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耕地面积的日益缩小,想要保证社会的安定与人们的安居乐业,除了依靠进口之外,我们最主要的还是要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而农业机械化生产效率高、进度快、质量好、经济合算,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 和农产品质量,提高了农机化水平,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比如采用机械化进行生产,可以进行有效的灌溉,提升灌溉有效性的实现,依靠机械化进行病虫害防治,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还能够科学的进行综合治理,另外运用机械化进行施肥,更可以提升肥料的利用率与吸收率,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的提升粮食的产量,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些都是提升农业生产价值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农业机械化的实施对于粮食产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2.1.3.能够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

随着三农政策的逐步深入,国家对于农业生产的投入也在逐渐的增大,另外加上“新农村”建设的进行,我们也都深刻的认识到了:农村要实现小康,关键要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靠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全面振兴农村经济,而这些都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实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产技术的推广,需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农艺与农机相配套,只有农机发展了,农业综合机械作业水平提高了,这些高产、省工、节本的关键措施才能落到实处,这样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上一个新台阶。只有做好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实行,才能够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生产。当然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减?轻农业劳动程度,解放农村劳动力的根本途径,这也为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与生产力。所以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对于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2.2 农业机械化取得成就

2.2.1.农业产值

2013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3.13亿元,剔除物价因素,实际比上年增长6.2% 其中:农业产值58.51亿元,林业产值4.53亿元,牧业产值25.3亿元,渔业产值0.01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78亿元。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4.72亿元,增长6%。

2015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49.0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18.96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5%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02.1元,比“十一五”末增加3621.8元,年均增长10%以上;以草畜、马铃薯、冷凉蔬菜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对农业增加值占到82%。2.2.2.农业产量

2013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93.92万亩,比上年减少4.98万亩,下降1.2%。其中:夏粮面积为115.31万亩,减少10.28万亩,下降8.2%;秋粮面积为278.61万亩,增加5.31万亩,增长1.9%。全市粮食总产量79.86万吨,比上年减少0.6%。其中:夏粮产量16.72万吨,减少20.4%;秋粮产量63.13万吨,增长6.4%。全市猪、牛、羊存栏分别为17.92万头、36.06万头、86.4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11.4%、下降3.4% 和增长9.3%;出栏猪、牛、羊分别为19.9万头、26.88万头、89.94万只,分别增长1.7%、7.3% 和14.7%;肉类总产量达到7.42万 吨,增长8.5%。其中:猪肉产量1.48万吨,减少2.9%;牛肉产量3.94万吨,增长12.9%;羊肉产量1.55万吨,增长12.6%。

全市养殖肉牛105万头,肉牛良种化率达到85%以上,黄牛冷配改良覆盖率达到95%以上。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平均单产达到1.2吨以上,年加工精淀粉15万吨。冷凉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8万亩,蔬菜产业提供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200元。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79.5万吨,粮、肉、蛋、奶、蔬菜、油等重要农产品供应平稳。2.2.3.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

2013年全市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80.3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5%。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143.98万千瓦,增长1.7%;汽油发动机动力3.78万千瓦,增长1.2%;电动机动力32.62万千瓦,增长0.4%。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4.11万台,增长3.8%;拖拉机配套农具6.2万台。耕整地机械3.18万台,种植施肥机械5.06万台,农用排灌机械3.58万台,收获机械0.68万台,畜牧养殖机械8.5万台,农用运输车5.97万台。农业机械耕作面积384.2万亩,机播面积291.57万亩,机电灌溉面积54.92万亩,机械植保面积61.03万亩,机械收获面积222.15万亩。2015年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56.04%,比“十一五”末提高了13%。

3、农业机械化财政投入问题及遵循原则 3.1农机化财政投入问题

3.1.1财政补贴总量偏小,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

与发达国家比,目前我国财政补贴支农水平不高,补贴总量根本达不到WTO《农业协定》中“黄箱补贴”允许的8.5%的水平,并且近几年,财政用于“三农”的财政补贴数量虽不断增加,但间不均衡,特别是一些地方财政补贴支农投入不足、城乡财政资源配置不对称的状况没有彻底改观。按照WTO《农业协定》我国可利用的支农补贴分为以下几方面:黄箱补贴,即对农产品价格提供直接支持的,必须承担削减义务的补贴。根据WTO黄箱政策规定,我国今后每年对农业的综合支持量不能超过48亿元人民币,而现有补贴大约平均每年仅276亿元人民币,离48亿元尚有很大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即所谓的“绿箱补贴”,即对农产品价格不直接提供支持的,不必承担削减义务的补贴。我国绿箱补贴量较多但结构不尽合理。如我国每年平均支出1514.2亿元人民币,主要对农业提供的“一般服务”补贴,达785.6亿人民币(95亿美元),占“绿箱政策”补贴的52%;其次是粮食安全储备补贴,约383.8亿元(46.4亿美元),占25%;自然灾害救济、扶贫、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支持等所占比重较小,而对农民的直接收入支持、结构调整补贴等,尚未列入财政预算科目。3.1.2管理体制运行不畅,补贴成本高

关于农业补贴的政策,主要涉及财政、农业、外经贸、粮食、民政和银行等部门,因政出多门,协调困难,交易成本高,时滞长,加之部门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和寻租活动的影响,使得农业补贴中的“跑、冒、滴、漏”现象难以避免,从而降低了农业补贴的效率。另外,因中国农民数量庞大,在政府与农民之间缺乏一个有效的中介组织载体,许多针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其运行成本都 比较高。如粮食补贴中,山东省每亩补贴的工作成本为1元。河北省在今年粮食直补工作中,县、乡、村三级共抽调2万多人,每人用了近6个工作日。一般一个乡镇的直接支出费用为2万~3万元(不含人工),直补工作成本约占直补资金的1%。一些省粮食风险基金按季均衡拨付和分两次发放直补款,既不方便农民,也增加了工作量和成本。另一方面,一些省按照当年实际播种面积进行补贴,在核实面积时需要三次张榜公布核实,工作量很大。另外,有些地方实施良种补贴政策时,多数农户已备足种子,给良种推广带来一定难度。

3.2农机化财政补贴遵循原则

3.2.1.目标清晰

要解决农机补贴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大家感到需“补”、需“贴”的地方很多,因此在执行目前出台的少数补贴政策中,有意无意加入了过多的附着功能,使得补贴的目标混杂起来。同时实行直补办法后,农民拿到钱之后,也不清楚或者并不在意政府补贴的具体政策意向,从而使补贴的政策威力打了“折扣”。所以,为了使补贴政策充分发挥出效力,从政策制定者这方面讲,应注意使各项补贴政策的目标指向更加清晰,从政策推行者这方面讲,应注意加大对农民群众的宣传力度,使补贴政策信号能够迅速准确地传到千家万户。3.2.2受益直接

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应当是农业补贴的直接受益者,政府部门和其他中间环节在实施农业补贴过程中只能间接受益。但农民处在被支配的地位,基层实施国家补贴政策的“代理人”、“经营人”,总会有个别人自觉不自觉地“讨”农民的“便宜”,他们在事实上是“反”补贴的力量,因为他们的行为在实质上损害着农业补贴。所以,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要加大监督机制的建设,使“跑、冒、滴、漏”降低到最低限度。3.2.3整合统一

世界上并不存在功能齐备的农业补贴,必须设计出各类不同功效的补贴制度,对农业农民实施全面完整的保护。在实施补贴中,应注意区分各类补贴各自不同的功能和效用,让各类补贴配合使用,起到综合效用,也起到放大各单项补贴功效的作用。现在各项补贴分散在不同的部门掌管,容易出现各唱各的调的现象。努力整合各类补贴使之产生“共振”,当是我们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的应有之义。

3.2.4操作简便

多年实践证明,最可行的办法不一定是“好”政策,而是简便易行的政策。因为有些“好”政策实施成本过高,缺乏可操作性;有些“好”政策偏于复杂,不易为基层准确把握,基层往往会简单化操作,使那些复杂的“好”政策产生出了“坏结果”。当然,很多简便易行的政策,缺点肯定不少、漏洞在所难免,但我们应当注意到,简便易行的好处是在执行中不容易走样,容易取得政策效应最大化的效果。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也必须朝“操作简便”的方向努力。

4、农业机械化财政补贴改进措施 4.1改善农业补贴管理,保护农民利益 4.1.1.建立健全农业补贴的法规

我国财政对农业的补贴长期存在着补贴政策目标短期性、补贴方式模糊性、补贴对象和补贴数额的随意性等,使补贴效果难以集中体现和发挥出来。为此,有必要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农业补贴法规,使之成为支持、保护和发展农业的一项制度。从法律上明确对农业的补贴数量,把对农业的支持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美国把支持农业的资金投入公众化、固定化并写入农业法中的做法对我国从法律法规上明确对农业的投资数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4.1.2建立农业补贴综合管理体制

应强化农业部的职能,或成立一个专门负责农业补贴的部级单位或部级的监管部门,整合财政补贴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集中、高效、协调财政农业补贴,解决目前农业补贴多头管理,以及在使用中的“跑、冒、滴、漏”的问题。

4.2 增加补贴额度。改进补贴方式

4.2.1.积极推行财政对农户直接补贴公示制度

对补贴农户的粮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对种粮农户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补贴资金进行全方位公示,发挥了广大农民直接监督的作用,使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

4.2.2通过财政补贴,建立对农业投入的激励机制

通过贴息、担保、政策优惠等方式,引导并刺激银行信贷资金、外资、民资工商资本投入农业,提高农业投资的吸引力。同时对目前的财政补贴资金扶持对象、项目审批等方面的政策进行清理,减少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体制性障碍,通过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规费减免等方式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民的投资积极性,进一步明确凡是社会资金投入农业都可以平等享受财政资金的扶持,从而引导社会资金的广泛投入,丰富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方式。

4.3在补贴对象上实现从全面补贴向重点选择的转变

4.3.1注重对农业保险业务亏损的补贴

农业保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风险大且难以控制,赔付率高,经营保险业务普遍存在亏损问题,以至许多商业保险企业限制开办或不开办农业保险业务。支持农业保险业务的全面开展,首先,需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由政府直接开办或政府委托的保险机构开办,经营亏损由财政补贴。这项补贴肯定比财政直接用于救灾支出少得多。不仅能有效地分散风险,分摊风险损失,而且能极大地减轻财政的救灾支出压力。其次,鼓励地方或农户成立互助保险合作组织,建立农业保险专项风险基金,通过减免营业税、所得税等优惠办法,扶持其发展。

4.3.2重视对农村人才引进、培养的补贴

现阶段的我国财政资金的农村教育补贴主要是对农村学生的补贴,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补贴。下一步,财政资金补贴要对在农村工作的教育工作者T资进行补贴,充分调动农村教育者的工作积极性,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才能培养出人才;此外,对在农村工作或愿意到农村工作的农业科技人员也要进行工资补贴,使其工资待遇不低于在城市工作,鼓励农业大学毕业的科技人员到基层展示才华;最后财政补贴还要鼓励在农村建立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把农民的大学建在家门口,培 养适用的人才。当然,这一政策的实施并不妨碍农村劳动力到城市打工,城市需要的人才不一定必须是高科技人才,农村也不是只需要简单劳动力,应逐步在农村和城市之间要建立大进大出的人才流动机制,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

结论

农业机械化作为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指标和重要内容,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直接体现,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现代农业机械根据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社会化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固原市农业机械化取得较快发展,主要通过中央财政补贴与自治区财政补贴,固原农业机械从数量与现代化程度上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管理人员的数量与文化程度也有所提高,对固原地区的农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固原市的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居民生活水平都具有积极作用。

但本文对于固原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的研究存在诸多缺点,由于资料的不足和研究方法的偏差导致无法完全准确描述固原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程度,只能通过展示不连续的相关数据来为大家展示。对进一步开展研究,需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和运用更具体更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做到更准确、更科学、更严谨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路战远.对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的思考.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3):1-2.[2] 刘兆清.农机化干部岗位培训要把握四个结合.山东农机化,2001(2):9.[3] 马国祥.农机化信息在农机推广工作中的作用分析.现代农业装备,2009(3):61-62.[4] 徐茜.农机化推广措施研究.吉林农业,2011(9):153.[5] 柳睿.4570万元助力固原农业机械化发展.新华网宁夏频道,2015:04 [6] 杨敏丽.完善农机补贴政策 提高财政投入效率.2015-04-18,中国经济网 [7] 李晓喻.财政投入加码 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中国新闻网.2014.02.14

下载邹平县农业机械化现状及思考[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邹平县农业机械化现状及思考[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泰市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新泰市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一、我市农机化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机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农机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下,农机化事业得到了长足发......

    邹平听课后的几点思考

    邹平听课后的几点思考 (一)关注习惯培养 重视预习六年级人教版济南市万清老师 《少年闰土》1、认读生词 颈猹 秕谷 明晃晃 装弶 鹁鸪 伶俐2、认读生词 其间 希奇 单知道 无端......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思路(共五则范文)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思路摘要农业机械化代表着先进的农业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机械化发展必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阐述了我国农业及......

    邹平简介[最终定稿]

    邹平简 介 邹平先后被授予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中国棉纺织名城、中国糖都、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县、中国书法之乡、中......

    城市管理现状及思考

    把脉城市管理难题 对症寻策寻计下药 --我县城市管理现状及思考 伴随新一轮城市化和中心城市布局调整,我县的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

    农业机械化

    一、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概念 1.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机械,包括 2. 农业机械拥有量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但不是衡量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唯一标 志。 3. 狭义农业......

    2013农业机械化

    名词: 1. 农业机械化:用机器逐步代替人、畜力进行农业生产的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过程 2. 流水作业法:是我国许多地区机械化作业中的一种作业方法,它指在农户的土地上,不等第一 项......

    促进隆回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促进隆回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隆回县农机管理局局长邱加卿 近几年 ,隆回的农业机械化进程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 ,发展势头良好。但如何促进农业机械更好更快地发展仍然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