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力培育引领农村经济腾飞的“领头雁”[小编推荐]
研讨课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关于“经济型”村级班子建设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十一五”规划关于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好农村“两委”班子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建设“经济型”村级班子,是新农村建设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基础。因此,认真研究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型”班子建设的新方法、新路子,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目前农村“经济型”班子建设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农村“经济型”班子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村干部的现有素质与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村支部强化领导和服务的作用,而部分农村干部尤其是经济相对贫困地区的干部在这方面的素质相对较弱。主要表现为:从思想素质看,一部分基层干部传统的思想观念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从政治素质看,在部分干部中存在着淡化服务宗旨的不良倾向;从能力素质看,少数同志领导工作水平与所肩负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
(二)农村党组织设臵的模式化与农村经济形态的多元化之间的矛盾。目前村党组织设臵基本停留在按地域划分的模式上,党组织设臵形式与多元化的经济组织形式不相一致,给党组织活 1
动和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影响了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经济薄弱村转化的艰巨性与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愿望的迫切性之间的矛盾。“既要有人办事,还要有钱办事”。农村党支部只有在加快发展村域经济,为广大农民群众办实事、谋福利中,才能真正确立其核心领导地位,党组织才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但目前还存在着很多经济薄弱村,甚至是“空壳村”。由于集体经济相对贫困,党支部缺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必要的物质条件,修桥、铺路等社会公益事业无力去办,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不高。这一点在自然条件较差的贫困村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当前“经济型”村班子建设的着力点
(一)提升发展能力是巩固党的基层政权的根本所在。
当前,农村干部的工作压力因取消农业税而大为减轻,但农民群众求发展、盼致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能不能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快发展上来,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已经成为村班子能否在农村立足的根本。要紧紧围绕提升引领发展能力这个目标,大力推进“经济型”班子建设,才使农村基层组织得到了不断巩固和加强。因此,在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程中,必须始终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积极把农村班子的主要精力引导到抓经济、谋发展上来,在加快村域经济发展中增加集体收入、推动农民致富,用发展的成效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二)提高干部素质是加强农村班子建设的关键环节。
农村工作的成效如何,关键取决于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要通过严格选人标准,拓宽选人渠道,把一大批能够带头致富、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人才培养成了村干部;通过加大教育培训
力度,强化制度约束,把一大批村干部培养成了致富和带富能手,为加快农村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因此,在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必须把提高干部素质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大力实施素质工程,努力把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成为政治素质硬、带富能力强、处理复杂问题本领高的坚强有力的战斗集体。
(三)创新工作机制是增强农村班子活力的有效途
机制一活天地宽。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围绕建
设“经济型”班子这个目标,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激励约束、工作运行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有效推进了农村班子的规范运行,增强了农村工作的活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在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必须把创新机制作为有效抓手,大胆突破固有模式,与时俱进地改进方法,以顺畅的机制促进农村班子整体功能的不断完善和最佳发挥。
三、加强“经济型”村班子建设的探索
要通过采取创新选拔任用机制、拓宽教育培训渠道、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下大力建设了一批思想观念解放、干事新有闯劲、懂经营会管理、能致富善带富的“经济型”农村班子,以有效提高引领村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使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创新选拔任用机制,挖掘农村人才潜力,让致富和带富能力强的人才有用武之地。
选好人、用好人是建设“经济型”班子,提高农村干部引领发展能力的重要前提。在农村干部选拔任用上,要突出抓了三个关键环节:一是明确选人用人标准。要充分发挥在农村干部配备中的导向作用,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下发专门文件,明确培养选拔农村干部的目标要求,提出要把村党支部书记的选
拔任用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战略性举措来抓,重点培养选拔一批政治素质强、致富本领强、领富能力强的“三强”型农村党支部书记,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二是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在选人用人上,应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一方面,着力抓好素质高、有本事、能致富的“经济能人”资源建设。对既有个人致富本领又有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愿望的致富能手、个体私营大户进行梳理,登记造册,建立“经济能人”资料储备库,以备从中选任村干部;另一方面,大胆选拔知识创新型人才。要从中专、高中毕业生、复员军人、个体私营户中选拔知识型人才充实到农村班子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知识面广、头脑灵活、敢闯敢拼的优势,引导和带领农民上项目、闯市场、调结构。三是下派干部到村任职。要针对个别村班子人才缺乏、群众致富无门、经济发展徘徊不前的状况,从乡机关选派发展意识强、有一定业务专长的干部到村任职。让这些干部因村制宜,对症下药,帮助理顺村级发展思路,为村班子注入活力。既优化了班子结构,又能为所在村找到适合村情的发展路子。
(二)创新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干部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农村干部领导经济发展的水平。
目前,大多数村干部素质比较高,但是一部分农村干部思想观念陈旧,工作方法落后,既缺乏致富本领,又缺乏带富能力还是客观现实。要采取有力措施拓宽教育培训渠道,着力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的实用技术培训,促进了全乡农村经济发展。一是注重乡内培训。充分发挥乡党校的作用,采取分层次、分批次、现场观摩、互动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每年对农村干部进行为期不少于15天的集中培训,传授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讲解入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国
际国内农产品的发展需求走向,强化村干部的市场经济意识,培养对市场需求的把握能力和预测能力,增强了他们带领群众闯市场的本领。二是组织参观考察。组织村干部外出进行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的种植、养殖、农业产业化及发展民营经济的经验,使村干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找到差距,明确方向。三是外聘专家授课。要从农科院、农研所、上级畜牧局等单位聘请专家举办专业技术知识讲座,大力培训农村干部,使村干部每人至少掌握了一门以上的致富技术。四是建立示范基地。按照农村产业布局,划分培训示范带,建立食用菌、枸杞、奶牛等特色种养殖基地,为农村党员干部提供学科技、用科技的实践场所。
(三)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全面推行规范管理,多方调动农村干部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要把农村党员干部全部纳入规范化管理,建立起一整套管理、约束和考核奖惩机制,解决多年来困扰基层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难管理、积极性难调动的问题,有效激发农村干部抓发展的热情。一是树立正确导向。制定出台加强农村“经济型”班子建设的意见,要明确规定凡需调整进班子的新干部必须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或懂经营、会管理,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二是强化制度约束。对村班子实行目标化管理,完善村级班子“千分制考核”管理办法,将党建、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工作细化、量化,并不断提高可操作性,每年年终对各村工作逐项打分、综合排队,增强干部抓发展的压力感和紧迫感,实现由过去扶着干、催着干到比着干、争着干的转变。三是实行严格奖惩。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及农业项目建设考核奖惩制度,将考核结果与村干部经济待遇挂钩,到年终严格兑现奖惩。对完成任务的,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对在民营经济、项目建设、全民创业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进行奖励;对完不成任务的,进行通报批评,并从经济上给予处罚。通过严明奖惩来激励村干部干事创业为民的热情,使村干部领富带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四)创新工作运行机制,增强农村工作活力,构建“部、委、会”协调联动促发展的新格局。
为实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对接共振,要积极推行“部、委、会”工作机制,即选拔建立一个优秀的党支部引好航,选举一个村民信任的村委会当好“领头雁”,成立一个适合村情的专业协会为群众服好务。按照市委农村党建“五双”工作机制要求,在发挥好党支部和村委会作用的同时,结合产业特点,或单或联地建立协会党支部,形成“部(支委)、委(村委)、会(协会)”三位一体、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推动村班子引领发展方式从直接干预向服务引导转变,凝聚抓经济、促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二篇:大力培育战斗精神
大力培育战斗精神
战斗精神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军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战争不仅是军事实力的对抗,也是军心士气的较量。兵法云:‘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这里所说的勇。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战斗精神。实践证明:在武器装备相当的情况下,战斗精神对战争胜负起决定作用;在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旺盛的战斗精神可以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使物质力量发挥最大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创造以劣胜优的奇迹;相反,战士没有战斗精神,不可能勇往直前,视死如归;一支队伍没有战斗精神,不可能所向披靡,决战决胜。我军为了响应中央军委提出的 听党指挥,能打胜战,作风优良的号召,全军积极开展革命军人战斗精神培育。
身为军校学员,我们更应该借此机会大力培育自身战斗精神,努力提高打赢能力。大力培育军校学员战斗精神重点在锤炼,关键在养成。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锻炼出强健的体魄,熟练掌握军事技能,是我们当前最重要,最现实,最紧迫的基本任务,这无疑也是培育战斗精神的最好实践活动。我们在立足本职岗位的同时也要注重从未来将从属的岗位出发,拓展自身知识面,增强在自己岗位上站得住的能力,注重从实战出发,加大训练强度,增加训练强度,寓精神培育于军事训练之中,即练技术战术,也练思想作风,实现战斗精神与自身能力的共同提高。要结合各种活动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培养自身勇于奉献,不怕苦,不怕累的的英雄气概,讲求科学,认真严谨的科学精神,严守纪律,团结协同的过硬作风,处变不惊,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总之要把学习,训练的过程当做大力培育战斗精神的过程,为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三篇:农村领头雁培训实施方案
农村“领头雁”培训实施方案
根据县委组织部通知,结合我镇实际,经镇党委研究,现就在全镇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农村“领头雁”培训,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以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点,结合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使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和市委重要工作部署上来,准确理解和把握“五位一体”战略部署的重要意义,把力量凝聚到幸福**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来,为推动我镇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二、时间安排
2014年2月中旬开始,至2014年2月底结束。
三、方法步骤
主题教育培训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强化学习培训
(一)明确学习内容。认真研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省、市、县的各种条例文件,重点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2014年中央1号文件、县委工作会议精神。
(二)抓好学习培训。按照分级培训的原则,镇对村“两委”其他成员进行培训,把大学生村官、入党积极分子列入培训范围。镇党委书记和村党组织书记要分别带头上1次党课。创新学习形式和载体,抓好党员的集体学习。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空中课堂及党员活动室等教育资源,分期分批对全体党员进行培训。采取大学生村官巡讲、入户宣讲等有效灵活形式,抓好行动不便的老党员和流动党员的学习,方便党员自学。在学习中要注重寓教于乐,增强学习的针对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第二阶段:开展走访座谈
(一)深入走访宣传。在学习培训的基础上,镇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和党员要下户听意见、察实情、解疑问、释难题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县委工作会议精神原汁原味地向群众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二)广泛征求意见。各村党组织要认真梳理走访工作中收集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召开村干部、普通党员、村民代表、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等座谈会,广泛征询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环境整治、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的“金点子”。围绕如何结合本地实际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一号文件精神,召开一次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专题组织生活会,研究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推动农村科学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服务农民群众。
(三)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党员领导干部民情走访制度,村干部、在镇、村的各级党代表,每人要深入农户不少于10户,普通党员不少于3户,重点走访困难户、五保户、贫困户、老党员户、困难党员户、发展大户等,做到户户群众有党员干部联系、困难群众有党员干部帮扶、群众呼声有党员干部倾听,着力化解村级矛盾,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第三阶段:坚持实干为民
(一)开展践诺承诺。要抓好镇、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2012各项整改任务的落实,兑现为民服务事项,广泛开展领导点评和群众评议,确保工作目标圆满完成。同时,要在走访座谈基础上,科学确定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措施和2014工作目标任务,进一步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创先争优建设幸福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取信于人民群众。
(二)办实事解难事。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坚持实干为民、实干富民、实干兴村,把为民办实事贯穿于活动全过程,引导农村党员、干部立说立行,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力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主题教育开展期间,党员干部要结合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主动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努力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结合党代表年会制的推行,镇村党代表要带头宣传贯彻落实市委各项工作部署和要求。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镇党委、村党组织要把开展农村“领头雁”培训作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作为广泛发动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契机抓紧抓好,进一步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和党员队伍建设,抓好农村基层组织思想作风、组织阵地、活动场所、制度规范和党风廉政建设。镇派出指导员,切实加强对主题教育的督促检查和指导,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联系点调研指导。
(二)搞好活动宣传。要重视做好宣传工作,充分运用农廉网、横幅、广播、公示栏、活动简报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活动的安排部署、工作动态以及活动成效及时进行宣传。
(三)坚持统筹兼顾。要把农村“领头雁”培训与开展软弱涣散村专项整顿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与产业党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扩大覆盖面,找准着力点,增强效果;与加强村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当好村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员、管理员、监督员;与推动城乡一体化结合起来,进一步调动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篇:培育团队精神引领企业发展
培育团队精神引领企业发展
培育团队精神引领企业发展
专卖专营、统一管理的烟草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培养人才来发展企业,努力铸就卓越团队,培育出特有的核心竟争力。
引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用先进的制度管理团队
企业要根据发展战略、内部管理和
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客观要求,引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工具,形成周密细致的管理方案。改革不追求轰动效应,不以裁员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在促进绩效进步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制度创新,重在转变观念,转换机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培育与使用相结合的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清晰的岗位体系与全员岗位聘任制,全面建设队伍。通过流程整合、岗位梳理、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估等环节,形成新的岗位体系,改变职能体系,空白与交叉等不良现象;全面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卖团队,一支高水平的专卖技术队伍。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原则,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将公开竞争、双向选择、市场招聘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使“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逐步建立市场化的薪酬体系,充分保证薪酬制度的内部公平性、外部竞争性和个人激励性。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作为分配的主要形式,将岗位价值确定为薪酬水平的依据,通过科学的岗位评估,确定岗位价值,“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根据个人工作性质所承担的职责,确定固定薪酬和绩效奖金的比重,并根据企业的总体情况和个人绩效完成情况确定绩效奖金水平,使员工的收入与企业、部门及团队的绩效挂钩。
建立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将员工对企业的发展贡献度作为绩效管理的主要标准,建立客观的绩效考核体系,公正地衡量部门和员工个人业绩与贡献度;通过将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层层分解,形成自上而下、科学有效的绩效目标,促进员工职业发展和企业整体绩效进步。
整合企业文化资源,通过构建新型的企业文化来塑造团队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企业共同的信念下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组织管理的总和,即从企业的价值观入手,构建一种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企业群体意识。企业文化溯本追源就是为实现企业的经营使命,它不仅体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更是以企业员工的身体力行为根本手段。
为使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全面提升,企业应明确总体的经营目标,凝聚人心,建立共识,塑造与提升企业的形象,提高员工素质与寻找新的优势。构建企业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按步骤分阶段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去实施。具体实施可按四个阶段来进行:经营文化明确阶段、文化宣传阶段、精神文化共识阶段及文化推广阶段。构建企业文化的研究方法大致应按:正确提出问题、选择管理工具、完整收集资料、全面系统分析及提出综合方案来进行。
通过企业文化的构建使团队的每个员工都有好的文化精神,具有一定的价值观,通过构建企业文化使市场净化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使体系能完整有效地运用,同时团队也就有一定的精神武装。
创建学习型企业,通过培养人才来提升团队精神
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要超越自我,必须把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要转变思想,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念。首先,学习不仅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学习不仅是个人行为,而应该是一种团队精神,要大力倡导团队学习。促进员工的个人成长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其次,把学习作为员工的最大福利,企业应提倡全员培训,终身教育,为员工的成长提供平台。再次,把学习作为一项回报颇丰的投入,有好的培训投入,就有好的员工,有好的员工就能建立起好的企业,这是我们发展的后劲和核心的竞争力。最后,学习的首要任务为学会学习,讲究效率,提高水平。
要狠抓落实、不断创新培训模式。通过建立完整、严格的培训制度,为企业开展员工教育培训搭建平台,加大考核力度,保证培训效果,对培训职能进行重新鉴定,注重岗位练兵,加大对岗位技能培训的投入,不断促进企业学习型团队建设。
第五篇:大力培育农业经营主体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 —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上的致辞
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
内容提要:近年来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育成长,应准确把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特 征和组织属性,正确处理承包经营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不同经营主体在不同领域和环节的优势和作用,进一步明确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点任务,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健全配套扶持政策,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工作引导机制。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趋势;经营方式;发挥优势;健全机制
一、科学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形势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形成,与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建立相伴而生,是农业生产分工分业不断深化的产物,是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各地按照中央要求,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出台政策措施,加强指导服务,大力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育成长,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迅速兴起。据农业部统计,目前全国种粮大户 * 有 68.2 万户,生猪、肉鸡、奶牛规模养殖户* * 数量占比均超过 50%,农机户达到 4192.3 万户。全国共有符合统计标准的家庭农场 87.7 万个,其中从事种养业的家庭农场占总数的98.2%。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现在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和标准,许多地方认为,家庭农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今后“种养专业大户” 可能逐步向“家庭农场” 转化,但这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
— — —农民合作社快速发展。2006 年国家颁布了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标志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步入法制化轨道。党的十八大和 2013 年中央 “一号文件” 又进一步提出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截至2013 年 6 月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 82.8 万家,实有成员 6540 多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5.2%;其中种植业合作社约占 45.9%,养殖业占 27.7%,服务业占 18.6%。
— —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2001 年中央提出 “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2012 年国务院专门出台《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目前,全国各类龙头企业近12 万家,其中种植业、畜牧指南方经营耕地面积 50 亩以上、北方 100 亩以上的种粮农户指年出栏 100 头以上生猪养殖场,年出栏 2000 只以上肉鸡养殖场,存栏 20 头以上奶牛养殖场指拥有或承包(租赁)2 千瓦以上(含)的农用动力机械,自用或为他人作业的农户农场经营者应具有农村户籍(非城镇居民),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收入为主,经营规模达到一定标准并相对稳定:从事粮食作物的,租期或承包期在 5 年以上的土地经营面积达到 50 亩(一年两熟制地区)或 100 亩(一年一熟制地区)以上;从事经济作物、养殖业或种养结合的,应达到县级以上农业部门确定的规模标准DOI:10.13246/j.cnki.iae.2014.01.001业、水产业的龙头企业数量分别占总数的 56.9%、27.4%和 6.6%;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辐射带动全国 40% 以上的农户和 60%以上的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已成为工商资本投资农村、进入农业的主要形式和重要载体。— —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方兴未艾。2013 年中央 “一号文件” 明确,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目前,全国各类农业公益性服务机构达到 15.2 万个;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不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超过 100 万个,在农机作业、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总体上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进展很不平衡,面临的问题还不少。从内部运行看,新型经营主体普遍规模较小,发育不足,带动能力不强;自身运行不够规范,甚至存在“空壳 ”、“冒牌” 现象,有的享受了扶持政策但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从外部环境看,工作指导和政策支持不足,目前尚未形成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体系;一些地方盲目推进,重数量轻质量,甚至不顾农民意愿强行集中土地,搞简单的“垒大户”,给农村稳定埋下隐患。当前,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各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很高,发展势头也很好。越是积极性高、势头好,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扶持发展,又要引导规范;既要注重数量,又要提高质量。要边发展边规范,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切忌违背规律拔苗助长,搞一阵风、一刀切。
二、准确把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特征和组织属性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立于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之上,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力发展要求,从事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组织化、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从实践来看,新型经营主体具有以市场化为导向、以专业化为手段、以规模化为基础、以集约化为标志的基本特征。与传统承包经营农户“小而全”、兼业化的经营方式不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从事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规模经营水平和组织化程度较高,能够优化集成利用各类先进生产要素,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方式:一是家庭经营,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二是合作经营,包括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三是公司制经营,包括龙头企业、专业服务公司。在实际运行中,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并不互相排斥,也无高低、优劣之分;既可独立运行,又可以多种形式并存、组合,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我们要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特征和组织属性,科学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正确引导新型经营主体良性发展。既要鼓励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竞相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不厚此薄彼;又要引导各类主体相互融合、协同发展,不单打独斗。要按照不同主体的特性,加强分类指导,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因地制宜明确各类主体的标准和管理服务办法,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
三、正确处理承包经营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相互关系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能忽视、排斥千家万户的承包经营农户。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小规模兼业农户仍将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相当比重,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长期共存,这是人多地少国家农业发展的普遍规律。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不是简单地推倒重来,更不是把农民挤出农田。对农民要带领,而不要“代替”。任何时候农民都处在 “三农” 的核心地位,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经营主体,既要解决农业问题,也要解决农民问题。如果只是实现了规模、解决了农业问题,而把众多农民排斥在外,将给社会稳定带来严重的隐患。
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广大承包农户是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基础,将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构建我国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承包农户是基础,是其他主体扩大经营规模的源泉,但会随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而逐步分化;种养专业户、家庭农场是骨干,能够有效集成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是今后商品农产品特别是大田作物农产品的主要提供者,是发展合作经营的核心力量;农民合作社是中坚,是带动家庭经营主体参与国内外市场 竞争的重要力量,是联结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桥梁;龙头企业是引领,是分散经营有效对接社会化大市场的重要平台,是带动其他经营主体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的核心力量;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是支撑,是维系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托,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在我们的工作指导中,一定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既要重视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又要维护承包农户的基础地位;坚持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判断标准,既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要提高土地产出率,把握好规模经营的“适度”;坚持改革的市场化取向,既要在政策上扶持和倾斜,又要通过市场选择、优胜劣汰;坚持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在共同发展中让更多的农民分享体制机制创新的成果。
四、充分发挥不同经营主体在不同领域和环节的优势及作用由于农业各行业、各产品的特性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构成特征也不同,因而在不同的领域和环节形成的优势各不相同。— — —种养业生产环节适宜采取家庭经营方式,未来培育的重点是种养专业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户。种植业和养殖业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其劳动对象是活的生物体,需要劳动者具备高度责任心和主动性,及时对自然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对生产全过程负责。以家庭作为经营单位,其成员利益高度一致,劳动责任心强、主动性高。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广大承包农户仍将是农业生产尤其是种养业的基本经营主体。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在承包农户基础上将会孕育出越来越多的种养专业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户,既适应了农业生产的特点,发挥了家庭经营的独特优势,又克服了承包农户“小而全” 的弊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应当把他们作为种养环节的主要培育方向。
— — —农资采购、农产品销售和农业生产性服务环节适宜采用合作经营方式,未来培育的重点是农民合作社和其他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合作经营可以帮助农户提高市场谈判地位,解决单家独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划算等问题。从国际经验看,农民合作社的主要作用就体现在这些环节。当前,各地重点是在农资购买、产品销售和农
机作业、农业植保等生产性服务领域培育农民合作社和专业化服务组织,特别是一些地方创造的,在农机服务基础上,扩展为承包农户的代耕服务、土地托管服务,既不动产权,又实现规模经营,效果很好。同时,为满足成员多样化、多类型合作需求,合作社也要不断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
— — —农产品加工、物流环节适宜采取公司制经营,重点是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制经营在这些领域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国家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为农户、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化经营。重点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引导其通过订单收购、二次返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与农 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主体有效对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 的紧密联结关系。农户为更多分享到农产品加工、物流等环节的增值收益,农民合作社将会逐步开拓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务,所占份额也将会越来越大。从地方实践看,不同产业和产品对生产经营主体的结合方式和规模化路径不尽相同。粮棉油糖等大田作物生产,为实现高产高效,选择规模经营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 社会化服务的较多。果蔬茶等园艺产品生产,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选择规模生产基地 + 合作社的较多。养殖业生产为保障安全、生态,选择规模养殖场 + 龙头企业的较多。我们要根据产业特性和经营主体特征,在不同领域不同环节,明确优先培育方向和政策扶持重点,充分发挥好各类经营主体的自身优势,各就其位、各得其所。
五、进一步明确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点任务
当前,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 — —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守住 “三个不得” 底线,建立土地要素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的有效机制,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引导土地平稳流转。要尽快明确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逐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强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准入和监管制度,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防止土地 “非农化”。
— — —健全配套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健全农业补贴增量主要用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体系。明确家庭农场与农户享受同等的税收政策。完善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税收优惠政策,把合作社作为单独纳税主体列入税务登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订单质押、农产品预期收入质押、大型农机设备抵押、畜禽圈舍抵押等适合于新型经营主体需要的金融产品。鼓励各地建立由财政出资的农业担保公司,为新型
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大力推进农业保险事业发展。
— —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重点面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合作社带头人、农民经纪人、农机手和植保员等新型职业农民。探索建立家庭农场经营者的职业教育制度。建立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建设合作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加强龙头企业负责人培训。鼓励各类人才领办和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引毕业生兴办 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
— — —健全工作引导机制。建立示范性家庭农
场名录制度,明确标准和条件,研究制定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继续开展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评定,分级建立示范社名录,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推动完善合作社登记办法,研究制定股份合作社、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以及合作社联
合社的登记办法。研究完善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认定办法,开展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