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社会支持农业CSA
关于社会支持农业CSA
前言
根据上海长三角社会组织发展中心的报道:近十年,随着全球化急速推进,影响所及,不少依赖本国生产粮食的国家,其农业以至农民的生计及生活受到巨大冲击。因全球化而产生的农业产业化、传统农耕文化及人文关怀价值的失落、自然生态受到破坏、各种环境污染,加上都市人口超越乡郊农地面积所能应付的范围,同时大家亦开始遗忘农业的重要性。然而,农村与城市的关系乃是互为因果的。近年城市居民开始从食物质素、个人健康,以及希望能维持食物安全而不再需要依赖廉价化石燃料,这些因素都促使大家去了解保存本土传统农业价值的重要,并确定它是城市永续生活的基石。
在西方,「小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简称CSA)概念早于六十年代便出现,好些成功例子逐步印证这套理念——倘若能配合本土情况发展及作出合适的调整,便能够提升地区实践永续生活的能力,同时纾缓因全球化而产生的种种问题:例如食物里程(碳足迹)、使用化肥农药所产生的污染、食物安全、纾缓化工农业导致生物多样性消失,以至农村人口迁往城市,所造成的社会问题。
什么是「小区支持农业」?
它指小区的每个消费者对农场运作做出承诺,让农场可以在法律上和精神上,成为该小区的农场,让农民与消费者互相支持以及承担粮食生产的风险和分享利益。这是一种城乡小区相互支持,发展本地生产、本地消费模式的小区域公平经济合作方式。
理念及背景
「小区支持农业」又译为小区为本农业或小区协力农业,其概念于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德国、瑞士,并在日本得到最初的发展。当时的消费者为了寻找安全的食物,与那些希望建立稳定客源的农民携手合作,建立经济合作关系。现在,CSA已经在各地传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草根组织在实践CSA的同时,都发展出各自不同的经验。
第二篇:CSA模式(社区支持农业)
未来的农场除了供应洁净的、健康的、滋养身心的食物,并为改善环境作着强有力的贡献以外,它还有第三个大的礼物可以给予,那便是它的教育及文化功能。
社区支持农业
CSA是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agricultural)的简写,是消除食品不安全问题的一种新型的农产品贸易形式,就是让农场和社区居民建立一种直接的联系,农民寻找愿意预定他们农产品的社区成员,直接把菜送到社区居民家里,提倡大家吃有机绿色健康菜。这种贸易形式从1960年代在日本和瑞典诞生,1986年被引入美国。如今在美国已经发展到2000多家农场在采取这种模式。
有效控治管理耕种的各个环节,确保了作物品质;根据四季的自然规律来耕种,采取轮耕间作,休耕,不加激素等方式所得的产值,很难与大面积栽种的常规蔬菜在市场上竞争供应量与销售价格的,为了让我们这群用心维护地球一方净土的农场能够生存下去,也让农场的多样性生态环境获得永续生存的可能,我们需要企业、社区与学校发挥你们的社会公民责任、热情与影响力,支持BIOFarm 的『社区支持农业方案,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有何好处,为何我们要支持?
价格上:农民直接贩卖蔬菜给消费者,减少销售通路层层累计的成本,因此可用低于市价的优惠价格提供给消费者,如此,消费者可买到比市价更便宜的蔬菜;农民也可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扩大农耕投资。
品质上:农产品直接由农场送到CSA提货点或农夫市集,缩短食物里程(food miles), 让消费者可尽早收到新鲜、营养不流失、安全、高品质的天然或有机蔬菜。某些当季或品种特殊的蔬菜产量不高,或保质期短,通过CSA的在地消费方式,消费者可有更加多元化的食物选择。
环保上:由于产地直销,不需长途运输,故减少能耗,减排,食品也不需过渡包装或加入防腐剂、辐射等处理,减废,也对环境友善。
社区贡献:活络当地农业经济,增加当地就业机会,农民经由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互动机会分享农场自豪的农产品,无形中增加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创造互助互爱的和谐文明社会。
经过近10年的发展,果园香猪农场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立体生态系统,成为一个有机农场。农场内有各种植物、动物、昆虫、鸟儿、微生物、水生物等。种植有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养殖各类家禽。
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目前这种可称为“城乡互助型农业”的绿色生产、消费新模式,在全国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目前已有同类农场100多家。而据专家介绍,这种模式在国外发展很快,如在美国此类农场有5000多个,为超过200万户家庭提供服务;日本的比例则更高,有机食品的消费市场中,直销形式占到一半以上。
破解食品安全难题的有益尝试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有许多工作可以做,如加强监管、建立健全食品检验标准等。而城乡互助型农业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发挥消费者和生产者本身的力量,培养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信,未尝不是解决问题的一条途径。
第三篇:CSA认证基本知识
CSA认证简介
CSA是加拿大标准协会(Canadian Standards Association)的简写,它成立于1919年,是加拿大首家专为制定工业标准的非盈利性机构。2001年CSA分为三个协会分别是加拿大标准协会,管理体系认证和国际认证协会,负责国际认证的是CSA International,总部在多伦多。在海外也设有分公司美国,中国,香港,台湾,印度等。在北美市场上销售的电子、电器等产品都需要取得安全方面的认证。目前CSA是加拿大最大的安全认证机构,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安全认证机构之一。它能对机械、建材、电器、计算机设备、办公设备、环保、医疗防火安全、运动及娱乐等方面的所有类型的产品提供安全认证。CSA已为遍布全球的数千厂商提供了认证服务,每年均有上亿个附有CSA标志的产品在北美市场销售。
CSA的认证范围包括:
CSA标志被加拿大和美国接受
1992年前,经CSA认证的产品只能在加拿大市场上销售,而产品想要进入美国市场,还必须取得美国的有关认证。现在CSA International已被美国联邦政府认可为国家认可测试实验室。这意味着能根据加拿大和美国的标准对您的产品进行测试和认证,同时保证您的认证得到联邦、洲、省和地方政府的承认。有了CSA有效的产品安全认证,想要进入世界上最为坚韧而广阔的北美市场就轻而易举了。CSA能够帮助您的产品迅速有效地打入美国和加拿大市场。CSA International将通过消除申请认证过程中的重复手续来帮厂商节省时间和金钱。对于厂商来说,所要做的只是提出一次申请、提供一套样品和缴交一笔费用,而所得到的安全标志却能被联邦、州、省以及从纽约到洛杉矶的当地各级的认可。CSA International将与厂商一起共同努力,提供一个高素质且安全可靠的认证项目。在北美以至全世界,CSA人都以诚实正直和熟练技能赢得人们的信赖。
CSA International在加拿大拥有四间实验室。从1992年至1994年,它们都先后获得“美国政府劳工部职业安全及健康管理局”(OSHA)的正式认可。根据OSHA的规则,获得这一认可后,即可作为一个国家认可测试实验室,对一系列产品按照360多个美国ANSI/UL标准进行测试和认证。经CSA International 测试和认证的产品,被确定为完全符合标准规定,可以销往美国和加拿大两国市场。
取得北美认证既省时间又省金钱,只需完成一项申请、提供一套样品、缴交一次费用。有了CSA,一步就能帮您打入两国市场。CSA这一便利的测试认证服务,排除了取得两国不同认证所需的重复测试和评估。这无疑减少了厂商在产品认证、跟踪检验和重新测试方面的成本费用,同时也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并省却了厂商与各种不同的认证机构打交道的麻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CSA认证申请程序
1、将初步申请表填妥,连同一切有关产品(包括全部电器部件和塑料材料)的说明书和技术数据一并交给CSA International。
2、CSA International将根据产品的具体情况确定认证费用,再以传真通知申请公司。
3、经申请公司确认后,将寄上正式申请表和通知书,该通知书包括下列要求:
a、正式申请表签署后,电汇认证费用(可以人民币支付)到办事处。
b、按通知将测试样板送到指定地点。
4、指定实验室将依时进行认证工作。
5、认证测试完毕之后,将会发给申请公司一份初步报告书(Findings Letter),详细列明如下:
a、产品结构需如何改良才能符合标准。
b、要用来完成认证报告的其它数据。
c、请申请公司检阅认证记录(Certification Record)草案的内容
d、CSA认证所需的唛头以及获取唛头的方法。
e、产品所需的工厂测试(Factory Tests)。
6、CSA International将申请公司对上述第五项的回答加以评估。
7、同时CSA International将会编写一份用作产品生产参考和跟踪检验用的认证报告(Certification Report)。
8、到了这个阶段,在某种情况下,CSA International要到工厂作工厂初期评估(Initial Factory Evaluation),简称IFE。
9、最后CSA International便会连同认证记录(Certification Record)发一份合格证书(Certification of Compliance)授权申请公司在其产品上加上CSA的认证标志。
10、申请公司要和CSA International签订一份服务协议(Service Agreement),以表示双方同意CSA International到工厂作产品跟踪检验,工厂每年接受2-4次厂检。申请公司每年需支付年费(Annual Fee)来维持该项协议。CSA认证申请流程 1)提交申请
•客户在申请CSA认证标志之初,需附带下列资料:
•产品介绍(产品说明书、外观图、爆炸图)
•产品型号及各型号间的异同
•电路图或结构图表等相关图纸
•产品零部件清单(包括厂商姓名、型号、额定电源和CSA档案号(如果有))
•申请公司和产品制造厂的名称、地址和联系人
•其他材料
我们会安排CSA官方与您快速的反馈,并提供一份报价单,同时与您签订认证协定。随后,您将收到我们正式的申请表,内容包括专案编号、流程安排、付款方式以及样品要求等。
2)提供测试样品
•提供认证产品的样品
•为您的样品贴上项目编号
•若您的产品经过其他授权机构的测试,请提供相关测试报告
3)回应评估结果
产品完成测试后,CSA官方将出具一份评估结果信(FindingsLetter),告知您产品测试的相关结果,并列明如何进一步推进产品的测试和认证。
•若产品不能通过某项测试,您可能需要对相关项目内容作出回应,或对产品进行必要的改动。
•为了顺利完成整个认证过程,您需要尽快对评估结果进行反馈。
4)获得CSA认证标志
当产品符合标准要求时,CSA官方会为您颁发合格证书,授权您在该产品上使用CSA标志。CSA认证的产品范围
加拿大CSA认证检验产品范围主要集中在八个方面:
1、人类生存及环境。包括职业保健和安全、公共安全、体育运动及娱乐设备环保及保健工艺技术。
2、电气与电子。包括建筑用电气设备安装法规,各类工商及民用的电气、电子产品。
3、通讯与信息。包括住处处理系统、电信及电磁干扰技术与设备。
4、建筑结构。包括建筑材料和产品,土木产品,混凝土、砖石结构,管件及建筑设计。
5、能源。包括能源再生和转移,燃料燃烧及安全设备,核能技术。
6、运输及分配系统。包括机动车安全、油气管线、物资处理与分配及离岸设施。
7、材料工艺技术。包括焊接与冶金。
8、商业及生产管理系统。包括质量管理与基础工程。
CSA工厂认证审查
一、工厂检验的目的
1、CSA标志是否只出现在已获CSA认证的产品上;
2、工厂是否继续保持按照CSA认证报告要求和相关标准生产CSA产品的能力;
3、工厂是否得到CSA有效的协助;
4、工厂是否得到CSA最新程序和要求及其生效日期的通知
5、前次检验中发现的不符合项是否得到修正;
6、当工厂有CSA认证产品的生产时,和CSA相关的条款和协议是否得以落实。
二、工厂检验的频次
对于只使用CSA标志的工厂,要求进行每年两次的非预先通知的工厂检验。
对于使用CSA/CUS或CSA/NRTL标志的工厂,要求进行每年四次的非预先通知的工厂检验。
三、工厂检验内容
工厂应提供两名工厂的联系人,负责陪同和协助CSA检验员进行工厂检验。检验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管理方面、技术方面、产品方面、生产测试方面和抽样方面,具体介绍如下:
1、管理方面:
a)确认申请人、工厂(名字和地址)和联系人的资料是否变更;
b)确认认证记录是否变更,取消CSA认证产品是否得以落实;
c)与工厂代表讨论其关心的CSA认证服务和相关问题;
d)对于Label Service的工厂,清点工厂剩余CSA标签的数量和相关系列号;
e)对于Label Licensing的工厂,检查工厂记录标签使用情况的方法是否正确,是否如实向CSA总部汇报标签使用情况;
f)处理Standby工厂和6336程序下工厂的相关事务;
g)帮助工厂办理取消文件、更改资料等事宜。
2、技术方面:
a)与工厂代表讨论和CSA认证报告相关的技术问题;
b)与工厂代表讨论最新的Certification Notices、Electrical Bulletins、Informs和Field Actions等CSA认证资料的更新,并确认CSA最新之要求是否得以落实;
c)与工厂代表讨论前次检验中发现的认证技术问题,并确认相应的解决方案是否得以落实。
3、产品方面:
根据CSA认证报告和标准,检查工厂生产CSA产品的成品、半成品、相关元器件和类似产品,具体需要确认以下内容:
a、元器件和材料是否和认证报告一致;
b、产品结构是否符合相关的标准;
c、元器件和材料的材质证明和认证资料;
d、替换的元器件和材料是否符合要求
e、CSA标志的使用、使用手册和包装标志的使用是否符合认证报告要求;
f、是否符合最新的Field Service Action的要求;
g、是否符合某些增加的要求。
另:CSA检验员将到达所有CSA生产的区域,以确定无非法生产CSA产品的存在。
4、生产测试方面:
a)检查工厂的生产线和货仓,确认CSA标志是否只出现在已获CSA认证的产品上;
b)确认工厂进行CSA工厂测试的能力和测试设备的校验情况;
c)检查工厂对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及其实际的运行情况;
d)针对某些产品进行现场的测试,如:电线、防护鞋。
5、抽样方面:
对于某些产品,如:电线、圣诞灯、防护鞋等,CSA检验员将在工厂现场对CSA产品进行抽样和封样,由工厂把样品寄往CSA总部进行每年一次的重新测试。CSA认证工厂检验报告介绍
CSA认证工厂检验报告FAR(Factory Audit Report)是CSA检验员进行工厂检验时与工厂签署的法律文件,用以记录工厂生产CSA认证产品的状况和确认实际生产中的CSA产品的安全特性是否符合CSA相关标准的要求。该报告通常为一式三份,绿色页为CSA保留;红色页为工厂保留;黄色页为CSA检验中心保留。
工厂检验报告FAR样式,具体项目说明如下:
项目A: 记录工厂的代码、认证主合同号和工厂合同号。
项目B: 认证申请人的名称。
项目C: 认证申请人的地址。
项目D: 工厂的名称。
项目E: 工厂的地址。
项目F: 频次:记录工厂检验的频率,即每年工厂检验的次数,通常为2次或4次。
代码G:代表本次检验为电话访问检验。
项目G: 列明本次检验所需要检查的产品的资料,通常为产品的名称、型号、电气及相关参数和序列号等
项目H: 记录被检验产品的结构和材质是否与认证报告相符;工厂是否知道CSA的最新技术通告(如: CSA Certification Notices, Informs or Bulletins)及其生效日期。
项目I: 记录工厂检验的实际过程,包括:工厂生产区域的巡视、工厂测试的确认、产品的 检验、样品的抽样、现场服务和标准、认证报告的解释等全过程。
若所检验的产品均符合认证报告的要求,记录该次检验的结论为满意。
若发现所检验的产品与认证报告不符(如:产品结构、尺寸的改变;零部件被替换、认证标识有所变化等),将逐项详细记录所发现的产品变更状况,并注明是否接受该变更状况。
档案编号:记录被检验产品所归属的认证项目的认证号码和项目号码。
代码:记录与本次工厂检验结果相对应的代码,供CSA内部统计归档使用。
项目J: 若认证报告要求对所关注的产品进行常规的工厂安全测试,则将工厂实际的测试内容记录于该项,包括:测试的项目、测试的具体参数、测试的执行比率和测试仪器的校验期限。
项目K: 判定所检验的产品是否符合现行的有关标准及通告。
项目L: 列明该次检验中所使用到的标准、Notices、Bulletins和其它的相关要求。
项目M:成品和零部件抽样的记录。若要求对所关注的产品进行抽样送往加拿大CSA重新测试,将另附表格详细记录抽样的项目和数量等内容。
项目N: 产品标识的记录。判定所关注产品上的安全标识是否符合认证报告的要求,若不符合将记录所发现的差异。
项目O: 记录产品标识的实际内容及其标识方法。
项目P: 若发现所检验的产品与认证报告不符,则该项用于记录不符合项及相应的整改措施,指导工厂改良其产品,以符合认证报告的要求。
项目Q: 记录工厂保留CSA标签的数目和相应的系列号。(只适用于要求使用CSA标签的产品)
项目R: 记录以前工厂检验中所发现的不符合项是否已被改正;记录本次检验的产品有否去除CSA认证标志。
项目S: 厂方代表和CSA代表双方签名(含正楷签名),认可本报告内容。CSA认证方式的4个步骤
1、CSA认证前分析。申请者提出申请后,要分析申请人所提供的有关产品的资料是否完备,样品是否符合规定。
2、CSA测试前分析。CSA认证工作师确定测试项目,拟出测试程序。
3、根据程序及项目进行测试。
4、实验室测试后分析。CSA认证工程师将测试结果分析后,与申请人见面。如测试结果与要求相符,认证工作即告一段落,可发给申请人认证合格证。CSA认证的方式与CSA认证的方法
CSA认证工作程序的灵活性很大,根据不同产品,其方法步骤也不一样。
1、根据规格型号。如每个规格都做认证,既花钱又费时,所以对同一用途,各种不同规格的产品,可选一两种有代表性的做认证。如1-100千瓦的电机,就可这样做。
2、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对某种产品做认证。如:工业开关,根据用户意见,制造厂商生产的产品与原设计的产品有差别,可按用户要求做认证。
3、对大型设备的认证。如大型设备是分几个企业生产的,可以组装在一起,在组装地点进行认证。
4、根据人的脑力、体力进行实地试验。如儿童无法打开的药品包装盖。
CSA认证通常采用的认证方法分四个步骤:
1、认证前分析。申请者提出申请后,要分析申请人所提供的有关产品的资料是否完备,样品是否符合规定。
2、测试前分析。认证工作师确定测试项目,拟出测试程序。
3、根据程序及项目进行测试。
4、实验室测试后分析。认证工程师将测试结果分析后,与申请人见面。如测试结果与要求相符,认证工作即告一段落,可发给申请人认证合格证。一般电器产品申请CSA认证需提交的资料
一般电器产品在申请CSA认证或者在提供准确的报价时,通常需要提供以下资料:
1.产品的认证申请表;
2.产品的型号,如有多种型号时,还需提供相互间的差异说明;
3.产品的用途和使用说明;
4.产品的结构图,零部件清单,电器原理图。
通常工程师在收到以上信息后,才能更准确地了解产品,做出准确的评估和报价。
第四篇:CSA模式农场
如果有一家小型农场采用有机耕作方式种植蔬菜,你是否愿意预付一笔钱给农场,以高于一般市场行情的代价,而吃到的只是当季新鲜蔬菜,但是你要承担可能的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如果你有兴趣的话,甚至可以亲自播种、灌溉、采摘,享受现实版“开心农场”的乐
趣。这种农场运营模式就是时下正在兴起的CSA农场。
CSA模式农场锁定“绿色契约”
CSA是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的英文缩写,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概念是不要中间商来操纵当地的食品经济,CSA的重要原则是农民在具有生态安全的农业系统中生产健康的食物,消费者也是“股东”,也要承担生产耕作的风险,比如可能遇到的自然灾害等等。
CSA模式上世纪70年代起源于瑞士,是消费者为了寻找安全的食物,与那些希望生产有机食品并建立稳定客源的农民达成供需协议,并直接由农场送上门。后来,这种模式在日本得到最初的发展,目前在欧洲、美洲、澳洲及亚洲都有了一定发展,仅北美就有上千个CSA农场,为超过10万户家庭提供服务。
CSA模式是一种在农场(或农场群)及其所支持的社区之间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形式,鼓励消费者选择当地生产、当季的高品质农产品。消费者成为农场的用户,并且承诺在农场整个的生长季节给予支持。CSA模式没有固定的经营“套路”,有些规定消费者在年初就预先支付购买有机农产品的费用;有些则让消费者成为“股东”,不仅分摊成本,还要承担自然灾害等风险;有些规定“股
东”可以投入现金,也可投入劳力。最值得称道的是,CSA注重环保,提倡健康生产、生活方式:一切农活都是手工操作;禁止使用化肥、农药以及除草剂、催熟剂等影响庄稼正常生长的化学药物。-
国内CSA模式农场初露锋芒
在上海,已经有农场正在尝试这种全新的模式,并且已经在有些地方成功推销出他们的“有机菜篮子”。由于有机蔬菜都是当令蔬菜而非反季节蔬菜,因此品种不能依消费者的口味而定,而不能用化肥、农药,又使得有机蔬菜产量和生长速度都远逊于普通蔬菜。也确实有会员尝试之后,觉得不能接受而退出的,但坚持下来的会员都非常赞同这种理念。农场整体表现不温不火。
随着城市居民对有机、绿色、健康食品认知的不断深入,去年以来,国内的CSA农场出现了积极的增长,而这些农场的投资者大多是海外留学生或台湾投资者。
去年,一个名为“小毛驴市民农园”CSA农场落户北京,农场种植面积80亩左右。它的创办人是位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她在留美期间,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一家“社区支持农业”(CSA)农场,扎扎实实当了半年农民。通过大量的调查,她发现,CSA农场收益都不错,能够支持家庭的正常运转。回国后,就萌生了在中国做一个CSA农场试验的想法。
目前,“小毛驴市民农园”所种植的蔬菜全部远离农药和化肥,通过施用有机肥、牛粪、芝麻渣、蚓粪等有机种植的方式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他们生产出来的有机蔬菜通过订单方式,配送到户,每户每年交纳2500元钱(其中500元为配送费),“小毛驴市民农园”为每户居民配送为期20周、200公斤的新鲜有机蔬菜。
在我省的厦门同安,由台湾引进的CAS概念农场“土芭芭”也于去年开业,农场总面积超过2万亩。农场开业短短30多天,全年蔬菜订购的就超过了150个家庭。
同样在去年8月,在福州市也出现了基于CSA模式的小型有机农场——归真园,“归真园”位于福州市闽候县白沙镇林柄村,由福建农林大学退休教授曾开泉创办,同时也是福建佳美有机农业发展促进会和全国CSA联盟的合作单位。目前,农场已种植有机菜11亩、工作人员5人。2010年冬春季出产的有机菜品种有:大白菜、小白菜、菠菜、生菜、油麦菜、茼蒿、白花菜、青花菜(西兰花)、普通甘蓝、紫甘蓝、普通菜心、紫菜心、白萝卜、胡萝卜、中国芹、西芹、莴苣等。“归真园”配送到户的价格是2000元/年。CSA最近几年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其一是因为环境污染等问题会促使人们更关注食品安全;其二是对“三农”问题的重视需要寻找到新的发展模式。
上虞市淘然居农产品也正在探索这样一种模式,结合上虞特点。淘然居农场选在陈溪,因为陈溪是上虞现在唯一一个没有受到工业污染的地方。届时你和家人有时间时可以驱车到陈溪,一边游玩一边采摘新鲜蔬菜回家,同时监督我们是如何种植蔬菜的。平时工作忙如果没有时间,你亦可以来店里选购你所需的蔬菜。如你所在的小区有15户客户订购了农场的蔬菜,本店亦会送货到你所在的小区,节省你买菜的时间。本店在运营的同时会推出各种特色活动,如捕鱼节,淘
羊锅,做番薯糕丝,晒笋煮干菜等各类DIY活动。
第五篇:社会支持的内涵及其理论
社会支持的内涵及其理论
1、概念的界定
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开始于六十年代后期,人们探索生活压力对心身健康的影响研究(Homes & Rach , 1967)。研究表明相同的压力情景对不同的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相对而言,受到来自家人或朋友等较多支持的人比很少获得类似支持的人心理的承受力更强,身心也更健康。七十年代初,精神病学文献中引入了社会支持的概念。研究者用社会学和医学评定的方法,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内涵在各个学科之间及学科内部尚未达到统一,人们对社会支持的看法还存在分歧。总之,社会支持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概念:对医学社会学家来说,它成为评价社会网络的基本原理和中心;对心理学家来说,它成为评价疾病与应对的社会关系的一种手段;对护士来说,它成为联系家庭评价、病人需要和疾病结局的一个实践方法。近二、三十年来,随着人们对社会支持的关注,社会学家、社会精神病学家及流行病学家等各个研究领域和领域内部都对社会支持提出了不同的定义。
在国外,Caplan(1974)[1]认为社会支持是持续的社会集合,该集合为个体提供有助于认识其自我的机会,并使个体对他人的期望得以维持,构成这个集合的具有支持性的他人会在个体需要的时候,向他提供信息或认知指导,以及实际的帮助和情感支持;Cobb(1976)[2]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个体所感受到的来自其所在的社会网络成员的关心、尊重和重视的一种行为或信息;Cohen和Mckay(1984)[3] 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保护人们免受压力事件的不良影响的有益人际交往;Atchley(1985)[4]认为,社会支持是人们赖以满足他们的社会、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家庭、朋友和社会机构的汇总;House(1981)[5]和Turner(1983)[6]认为,社会支持通常指处于痛苦煎熬中的个体周围存在着有意义的人群,如家庭成员、朋友、同事、亲戚和邻居等对其所起的作用,这种支持包括实际的帮助、社会情感帮助和信息帮助,实际的帮助指他人提供的行为或物质帮助,社会情感帮助指他人对其表现出来的肯定、爱意、体贴、尊重(Cobb , 1976;House , 1981),信息的帮助指他人就当前的事件或思想进行交流,如提建议、反馈和能使个人生活环境更为舒适的信息(House,1981);Gottlied(1981)指出社会支持是一个复合维度的概念,在个人及其环境之间存在着三种水平的关系:人们的整体参与水平、社会支持环境的来源和社会支持是否能为个人提供如情感、归属感、信息或物质的帮助,它既包括环境因素、又包括个体内在的认知因素,直接反映了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不仅涉及家庭内外的供养与维持,也涉及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支持和帮助,它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与帮助,它在多种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关系(邱海雄,1998;Edvina U., 1990;Sarason I.G.et al,1983)[7][8];Pearlin等(1981)将社会支持定义为:在坎坷的人生中接近和利用其他个体、团体及较大的社团的可能性;Barrera等人(1983)[9]也从客观的角度解释社会支持,认为社会支持包括这样一些活动,既帮助别人应付情感压力、分担责任、提供建议、传授技能、给予物质援助等等;Barrera(1986)[10]重新指出,对社会支持的界定应考虑三个方面的含义:社会处境(social embededness)、知觉的社会支持(percieved social suport)与行动化支持(enacted suport),个体知觉到的社会支持是目前最被普遍使用的支持概念,因为同样的客观支持,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并不相同,被感受到的支持是一种心理现实;Sass和Mattson(1999)[11]认为社会支持是指接受者与提供者之间言语和非言语的交流,一个通过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文化术语,由此可以减少关于情境、自我、他人或亲缘关系的不确定性,并能够提高人们对生活经历的自我控制感;J.E.Hupcey(1998)把以往对社会支持的定义归纳为5类:(1)根据所提供的社会支持的性质。如(Cobb,1976)提出社会支持是那些导致某人相信自己被关心,被爱,有自尊,有价值的信息,或者是导致某人相信自己属于一个相互承担责任的社交网络的信息;(2)从接受支持者的角度来看。(Procidano and Heller,1983)提出社会支持是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对支持、信息和反馈的需要能得到满足;(3)社会支持提供者的意图或行为。(Shumaker & Brownell,1984);(4)与互惠性相关,即支持的接受者和提供者之间的资源的交换。(Antonucci,1985)提出实际上的支持的给予、得到和交换通常被认为是社会支持的基本作用;(5)根据社会关系网络。“社会支持是个体可以通过其它个体,团体和更大的社交团体获得的支持的可能性(Lin et al.1979)。”
在国内,肖水源(1987)[12]把社会支持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二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主要指个体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和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三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有些人虽然可以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人与人之间的支持是相互的,支持别人的同时,也为别人提供帮助打下了基础。杨德森(1990)[13]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接近和利用其他个体、团体或较大社团的可能性,或是个体之间、个体与团体之间的依存关系。李强(1998)[14]认为,从社会心理刺激和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丘海雄(1998)[15]认为,“广义而言,社会支持既涉及家庭内外的供养与维持,也涉及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支持与帮助,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与帮助,它在多种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张宏文(1999)认为,“从一般意义上说,社会支持指人们从社会中所得到的,来自他人的各种帮助”。刘维良(1999)[16]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个体经历的各种社会关系对个体的主观或客观的影响。”施建锋等人(2003)[17]认为,“社会支持指的是当某人有需要时,来自于他人的同情和资源的给予。而这种同情和资源的给予是能够满足个体的需要的,从而达到缓解个体各类紧张的目的。” 程虹娟从三个角度归纳了对社会支持的定义。一是从社会互动关系来定义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或帮助,它在多数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关系;二是从社会行为性质来定义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那些导致某人相信自己被关心、被爱、有自尊、有价值的信息,或者是导致某人相信自己属于一个相互承担责任的社交网络的信息;三是从社会资源的作用来定义社会支持,如(Gottlieb,1981)将社会支持定义为:来自于社会关系的帮助、人们联系的方式以及支持网络中成员间的资源交换。
综上所述,研究者视角的不同、研究目的的不同,对社会支持的定义也就不同。总的来说,研究者把社会支持分为客观的(物质、实际可见)支持和主观的(精神上的关注、安慰等)支持,倾向于认为社会支持是以个体为中心,个体及其周围与之有联系的人们、以及个体与这些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关系所构成的系统。从功能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所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从操作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量化表征(Sarason,1983;易进,1999)[18][19]。本研究倾向于肖水源的概念界定,认为社会支持是以个体为中心的各种社会联系对个体所提供的稳定的物质和(或)精神上的支持,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客观支持即个体获得的实际可见的物质援助、社会网络以及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等,它是独立于个体感觉的客观存在;主观支持指个体感觉的被尊重、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它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而社会支持利用度则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接纳和利用、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结果。社会支持是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它涉及到学习、生活、健康等各个方面,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将有利于个体获得的社会资源、增强自信心,为个体提供归属感。
2.社会支持的分类
随着社会支持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从各自的理论和研究目的出发,研究者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社会支持进行了不同的分类。
Pattison(1977)、Thoits(1982)、Cutrona(1990)按照社会支持地性质把它分为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两种;Wellman 和 Wortley(1989)[20]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将社会支持分为感情支持、小宗服务、大宗服务、经济支持、陪伴支持等5项;库恩等人将社会支持区分为归属性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和赞成性支持四种。另外,Obb(1979)将社会支持区分为情感性支持、网络支持、信息性支持、物质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和抚育性支持6种;House(1981)将支持行为划分为情感支持、帮助、信息共享和工具性支持4种;Cutrona和Russell(1990)将社会支持区分为情感性支持、社会整合或网络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信息支持5种;Langford et al.(1997)把社会支持归纳为情感支持(理解、关心、爱和信任等)、工具支持(物资、金钱、时间和服务等)、信息支持(提供建议、消息等)及评估支持(反馈、比较等)4种;
Barrera 和 Ainlay(1983)[21]按社会支持的功能将社会支持分为六类,具体包括:(1)物质的帮助(Material aid),比如以金钱和其他物质的切实的帮助;(2)行为的援助(Behavioral assistance),比如分担体力劳动的工作;(3)亲密的交往行为(Intimate interaction behavior),比如说倾听、表示尊重、关心、理解等;(4)指导(Guidance),比如提供帮助、信息和指导;(5)反馈(Feedback),比如提供有关他们行为、思想和感情的个人的反馈;(6)积极的社会交往(Positive social interaction),比如参加娱乐和放松的社会交往。
Cohen 和Wills(1985)[22]根据社会支持所提供资源的不同性质将社会支持分为四类:(1)情感支持:指个体个体的价值、经验等受到他人的尊重、称赞和接纳,又称作表现性支持、自尊支持,行为表现如:提供尊重、情感、信任、关心和倾听等。
(2)信息支持:指帮助个体界定、理解和应对问题。这个功能通常称为忠告、评价支持和认知指导。其行为表现包括肯定、反馈、社会比较、建议、忠告和指导。
(3)友谊支持,是指与人交往,受人接纳,有所归依,能够帮助个体实现与他人合群与交往的需要,使他们能够从生活困境中解脱出来,保持积极的情感状态。这也可称为弥散支持(diffuse support)和归属感支持。其行为表现如娱乐活动、与人来往或共度时光。
(4)工具性支持:提供财力帮助、物质资源或所需服务等。这也可称为物质支持和有形支持。其行为表现包括提供钱物、劳动、服务或直接帮助个体解决问题。
Richman和Rosenfeld(1993)[23]则从社会支持提供者的行为表现方面,把社会支持的有形支持、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三大功能划分为以下八种类型:(1)倾听支持,只是倾听,不提出忠告,也不作判断;(2)情感支持,安慰、关心他人,表明他/她是站在接受支持者一方的;(3)情感挑战,对接受支持者提出质疑,以评价其态度、价值观和感情;(4)现实确定支持(reality confirmation support),与接受支持者看问题的方式相似或一致,从而促进接受支持者对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的确定;(5)任务评定支持(task appreciation support),承认接受支持者的努力,并对其工作表示欣赏;(6)任务挑战支持,对接受支持者的行为或考虑问题的方式提出挑战,使其激发出更大的激情与创造性;(7)有形支持,为接受支持者提供经济援助、物品或礼物;(8)个人援助,提供劳动、服务或帮助,如帮助办事,照看孩子,料理生活等。
国内学者肖水源[12]把社会支持分为三个方面:客观支持(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主观支持(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主要指个体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和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使用社会支持的多少),有些人虽然可以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
程虹娟[24][25]等更倾向于将社会支持划分为情感支持(如向身处困境的人们给予情感安慰)、物质支持(物资、金钱服务和其他形式的亲社会性行为)、信息支持(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指导)及陪伴支持(有满足自尊需要的支持,有利于提高个体自我价值感的言语或行为)4种。
根据个体对社会支持需求的时机不同,李超(2005)[26]把社会支持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极端情境中,如有自杀意念的个体在实施自杀行为前,向他人寻求社会支持;另一类是指在个体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情境中向他人寻求精神上或物质上的支持。
总之,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与参与,后者是指稳定的(如家庭、婚姻、同学、朋友、亲属等)或不稳定的(如非正式团体、暂时的社会交际等)社会联系的大小和可获得的程度。这种支持独立于个体的感受,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是“人们赖以满足他们社会、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家庭、朋友和社会机构的汇总”。如Hearlin等(1982)将社会支持定义为:“在坎坷的人生中接近和利用其他个体、团体及较大的社团的可能性”。二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因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对这两类支持的重要性,多数学者认为主观感受的支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因为感受到的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但被感知到的现实却是心理的现实,而正是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27],领悟社会支持更可能表现出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增益性功能(Brissette,Scheier,& Carver,2002;Leven dosky,Huth-Bocks,& Semel,2002;Wu & Serper,1999)[28-30]。三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体现在个体对社会支持的主动性上,3.社会支持系统的构成 社会支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维体系,一般而言,社会支持系统由其主体、客体、内容和手段等几个要素构成。
社会支持的主体即社会支持的施者。从索茨(Thoits)对社会支持定义中,我们可以透视出,其社会支持的主体为“重要的他人如家庭成员、朋友、同事、亲属和邻居等”;章谦、张建明认为,社会支持的主体是“各种社会形态”,即国家、企业、社团和个人,在他们看来,广义的社会支持分为国家支持(主体是国家)、经济领域支持(主体是企业)和狭义的社会支持(主体是社团和个人)三个层次;在张文宏、阮丹青[31]看来,社会支持的主体是由具有相当密切关系和一定信任程度的人所组成的;陈成文、贺寨平则把社会支持的主体界定为“社会网络”;李强[14]认为,社会支持的主体乃各种社会联系。可见,在大多数学者的视野里,社会支持主体包括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关系网络。
社会支持的客体即指社会支持的受者。社会支持的客体究竟包括哪些人呢?对此,有两派不同的观点:一派观点认为社会支持的客体是选择性的,主要指社会弱势或者脆弱群体。如章谦、张建明认为,社会支持的客体是“社会脆弱群体”,他们指出“社会支持不具备普遍性,它的支持对象并非全体社会成员而仅限于社会脆弱群体。[32]”陈成文[33]指出社会支持是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另一派观点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行为,日常生活世界里的每个个体都可能是社会支持的客体。一般而一言,就国内的已有的研究看来,大多数学者将社会支持的客体界定为社会弱势群体,尤其是从朱榕基总理在200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以官方的名义提出“弱势群体”一词以来,社会支持几乎成了弱势群体的专利。而国外学者大多认为,社会支持应该网络到所有需要提供支持的个体或群体。
社会支持的内容与手段,有的学者将之称为社会支持的介体。它们是联结社会支持主体与客体的纽带,也是架设在社会支持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桥梁。社会支持的内容与手段是内在统一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支持的内容决定了社会支持的手段。换言之,有于什么样的社会支持内容也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支持手段。
4.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
大多数研究者对于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都给予充分肯定。无论是从整体的角度,运用社会学和社会流行病学的方法,对社会支持个体心理健康关系所作的宏观分析;还是从个体的角度,采用临床或实验方法,对社会支持与某一特定心理病症关系所进行的微观研究,都显示出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有益影响,社会支持的心理保健功能得到了广泛承认。(李强,1998)但是,对于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学术界则可谓见仁见智。总的看来,目前主要存在着三种理论模型即主效果模式(the Main effect Model)、缓冲器模式(the Buffering Model)和动态效应模型(the dynamic-effect model)。
(1)主效应模型认为,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健康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它不仅在心理应激的情况下才发挥保健作用,而且对于维持平时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身心状况有益。(李强,1998;宫宇轩,1994)社会支持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增益作用,是因为个体所拥有的社会网络能为其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个人生活环境的可预测感和稳定感,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另外,与社会网络的融合在使个体获得归属感的同时,还使个体易于获得必要的帮助以避免一些负性生活经历,如经济问题、法律纠纷等,这些负性生活经历往往会增加心理障碍或身体疾病的可能性。
在这个模型中,社会支持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建立可以有两条作用途径:一个是社会支持所具有的情感性支持功能能够有效调节个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或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个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从而保持身体健康;另一个是社会支持能够有效调节个体的行为方式,使其避免产生不良的行为方式,如吸烟、酗酒、滥用毒品、不愿就医等,而形成较多的健康性行为,如合群,主动寻求帮助,努力应对困境等,由此也能促进个体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对生活的自我控制感,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这一假设在社会孤独者与高社会支持者身上都得到了证实,亦即无论个体是否面对压力情境,高的社会支持总伴随着良好的身心状况,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House et al,1982)。有的研究者将社会交往、社区参与、良好的婚姻状况、朋友互动关系作为社会支持的指标,其研究结果支持了主效应模式。(Lin, etal, 1979)在主效应模式的倡导者看来,只要增加社会支持水平,必然导致个体健康水平的提高。(2)缓冲器模式认为,社会支持仅在应激条件下与身心健康发生联系,它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保持与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明显的压力存在,社会支持并不会有太大效果。作为缓冲器的社会支持,常常是通过人的内部认知系统(主要指那些影响心理应激强度和对应激的耐受力、调节心理刺激与疾病间联系的个体意识心理特征、意识倾向性和自我观念等)发挥作用的。Cohen(1984)认为,社会支持可能在压力事件与健康状况的关系链条的两个环节上发挥作用(见图2)。首先,它可能作用于压力事件与主观评价的中间环节上,如果个体受到一定的社会支持,那么他将低估压力情境的伤害性,通过提高感知到的自我防御能力,减少对压力事件严重性评价。其次,社会支持能够在压力的主观体验与疾病的获得之间,起到缓冲作用,社会支持可以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降低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减轻压力。(李强,1998;宫宇轩,1994)布朗通过对妇女亲密的社会关系与健康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如亲密发生在夫妻之间,那么这种社会关系能有效地防止突发事件带给她们的严重影响;(G·W·Brown,1975)一些研究者还用亲密朋友关系、个体之间传达支持的行为作为社会支持的指标进行研究,其结果也支持了缓冲器模型;(万煜,2003)郑立信(2007)[34]的研究表明,肯定支持与冲突惩罚等社会支持维度以及父亲支持、同学支持等重要他人的社会支持对处境不利学生的自我概念具有回归效应,这为改善、提升处境不利学生自我概念的教育干预提供了重要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缓冲器理论模型。
(3)动态效应模型(the dynamic-effect model)认为,应将社会支持和压力或应激同时作为自变量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对身心健康水平起作用,压力或应激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这种关系还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种动态模型在Munroe、Thoits等人的研究中得到了较好的证明。Thoits(1982)[35]认为社会支持、应激、健康或心理困扰等建构在概念、方法学、与实证上应为复合性关系(compound relation)。理由是:第一,社会支持与健康、幸福感是相互影响的;第二,社会支持的丧失本身就是应激事件,许多生活应激事件包括社会支持的丧失,如婚姻破裂、丧失亲人、搬迁等(Ullah etal.,1985)[36],Liem(1978)发现失业对于家庭支持有显著的影响,有时是抵消,有时却是提升,研究结果认为应激与支持的关系需要将原有的机械模式(mechanistic model)重新概念化,将应激与社会支持视为稳定因素而对健康造成主效应或缓冲效果的看法,转变为两者相互决定、依赖与反应的动力模式(dynamic model)。因此,社会支持、压力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有时可能是曲线关系,有时可能是阶段性变化或阀限(threshold)的关系。
由此可见,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模型还没达成一致的结论,都得到了不同研究结果的支持,但研究的根本分歧是方法学上的问题,研究者的手段、目的、方法、研究对象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结论。目前,动态效应模型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实证研究的佐证还很少,当前的研究还是集中在主效应模型和缓冲器模型两个方面,只是对两者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有的研究支持主效应模型,有的支持缓冲作用模型,有的研究甚至支持两种效应同时存在。台湾的邱文彬(2001)[37]认为在实际分析资料时,两种模式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可以同时检验实验资料比较符合哪种模式的预测结果。Turner 等人(1990)[38]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的作用模型受到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在低社会经济地位的条件下,研究结果支持主效应模型,而在高经济地位的条件下,研究结果支持缓冲效应模型。但是,上述两种不同理论模式反映出社会支持的两种基本功能,即维护健康和预防疾病这两大功能,如果说,主效果模式倾向于维护健康这一功能的话,那么缓冲器模式更倾向于预防治疗这一功能。社会支持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功能的社会体系。(胡湘明,1996)5.社会支持的测量
社会支持的研究离不开对社会支持的测量,因研究目的、方法的不同,对社会支持的测量方面也有所不同。
从测量维度上看,社会支持的测量可从两个维度分类:一是从测量结构和测量功能来分,二是从总体测量或特定测量来分。即社会支持的测量也可以说,主要有结构测量和功能测量两大类。结构测量指社会支持包括了哪几个方面,是对客观存在的社会支持网络整体的或者是单一维度的测量,它又分为整体结构测量和特殊结构测量;功能测量是指社会关系所提供的特定支持的程度和质量,是对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所提供的各种功能进行评定,它又分为整体功能测量和特殊功能测量。特殊结构测量法测量的是社会支持的单一维度,可能是数量上的,也可能是质量上的。常见的指标有:朋友的数量、来访的次数、亲属的数量等。整体结构测量是对社会支持网络的整体情况进行测量,包括邻里状况、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状况、与亲属的互动图式。使用整体结构测量其结果倾向支持主效果模型(Schaefer,1982)。特殊功能测量是直接利用量表对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所提供的各种功能进行评定。最早使用的此类量表是人际支持评价表(Cohen & Hobeman,1983),它主要测查个体感受到的评价支持,如自信、信息支持、工具支持及归属支持等情况。这种测量方法倾向于支持缓冲器模型。整体功能测量是将各种特殊功能测量结合在一起,计算出一个总分作为支持指标。使用这种方法既可能支持主效果模型也可能支持缓冲器模型(宫宇轩,1994)。
从测量方式上看,社会支持有三种研究方法:
1、自我报告法,即通过被试回顾以往向哪些人寻求支持,从哪些人那里获得了支持,这种支持的程度有多大。这种自我报告的方法因为是基于个体的会议,所以在评估到底是知觉到的还是切实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存在不足,个体可能会因为回忆或认知方面的差错而导致这种判断的错误;
2、结构化问卷,即根据一些事先编写好的问题,让被试回忆某一阶段中获得社会支持的情况;
3、结构化访谈,这样的测量方法收集的数据比较的可靠、真实,同时也增加了处理的难度。
从测量工具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测量工具:
①Sarason(1981)的社会支持问卷(SSQ),该问卷有37个项目,分两个维度:社会支持的数量,即在需要的时候能够依靠别人的程度,主要涉及客观支持;对所获得支持的满意度,评定的是对支持的主观体验。
②Henderson(1981)的社会交往调查表(ISSI),社会支持分为可利用度和自我感觉到的社会关系的合适程度两个维度。
③相互影响的社会支持问卷(SSQT)测量了五种类型的社会支持:日常情感性支持,与问题有关的情感性支持,社会成员身份,日常的工具性支持,与问题有关的工具性支持。
④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由湖南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组的肖水源编制,该量表有十个项目,分三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
⑤Furman 等(1992)的《社会关系网络问卷》,该问卷包括 8 个维度,其中工具性支持、情感支持、陪伴娱乐性支持、亲密感、价值增进五个维度用来考察个体对重要他人(包括父母、最好的同性朋友、异性朋友、教师和亲戚)所提供的社会支持的主观感觉,对关系的满意度以及冲突与惩罚三个维度用来全面了解个体与重要他人的关系。
⑥肖水源(1987)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该量表属于整体功能测量,分为三个纬度:主观主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共十个项目,其中第 6、7、10 项反映的是客观支持,第 1、2、3、5 项反映的是主观支持,第 4、8、9 项则是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该量表信度 0.80,效度 0.89,得到广泛的应用。经过近30项的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证明,重测一致性为0.76-0.89。这些维度的分数高,反映受试者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及社会支持利用度好。客观支持是指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主观支持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主要指个体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和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对支持的利用度是指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
⑦Zimet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该量表共12个条目,可分为家庭内支持和家庭外支持两个纬度,所有条目分数之和为领悟社会支持总分;是一个强调个体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的社会支持量表,分别测定个体领悟到的来自各种社会支持源如家庭、朋友和其他人的支持程度,同时以总分反映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的总程度,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参考文献:
[1] Caplan G.The family as a support system.In Caplan G.&Killilea M.(Eds.).Supportsystem and mutual help: Multidisciplinary explorations.New York: Grune&Stratton,1974,19 [2] Cobb S.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Psychosomatic Medicine, 1976, 3$:300-314 [3] Cohen, S.& Mckay.G.Social support, stress and the butFering hypothesis:A theoretical analysis.Handbook of psychology and heath,1984.(4): 253-263.[4] Atchley, R.C.Social force and aging.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85:151.[5] House J.S.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Reading.MA: Addisoon-Wesley.1981 [6] Turner R..J., Frankle G.&Levin D.Social support: Conceptualization, measurement, and implication for mental health.Research in community and mental health, 1983, 3: 67-111 [7] 邱海雄.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J).社会学研究,1998.4:23-31 [8] Sarason LG., Levine H.M., Basham R.B.et al.Assessing social support: the 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3,44(1).[9] Barrera M., Ainlay SL.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upport: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ana加is.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83,11.[10] Batrera M.Distinctions between social support concepts, measures and models.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86,14: 413-445.[11] Sass, J.S.;Mattson, M.When social support is uncomfortable.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Quarterly.1999,12(4):511-543.[12] 肖水源.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4.[13] 杨德森主编.行为医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40-241.[14] 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 1, 67-70.[15] 丘海雄.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J],社会学研究,1998,4:23-31.[16] 刘维良编著.教师心理卫生.知识产权出版社,1999年版:180-181.[17] 施建锋,马剑虹.社会支持研究有关问题探讨.人类工效学,2003,9(1): 58-61.[18] 易进.儿童社会支持系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 2(58).[19] Sarason IG, Levine HM.Basham RB.et aLAssessing social support: the 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3.44(1).[20] Wellman B.& Wortley S.Brothers‘keepers:Situating kinship relations in broader networks of social support.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1989,32.[21] Barrera M.& Ainlay S.L.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upport: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83,11.[22] Cohen S.& Wills T.A.Stress,social support,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5,98(2):310-357.[23] Richman, J.M.;Rosenfeld,L.B.The social support survey:a validation study of a clinical measure of the social support process.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1993,3(3):288-296.[24] 程虹娟,张春和,龚永辉.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8-91.[25] 程虹娟,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其与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z].2002年硕士论文.[26] 李超.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27] Goyne JC, Downey G: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coping process.Ann Rev Psychology 1991;42:401-426.[28] Brissette,I.,Scheier,M.F.,& Carver,C.S.The role of optimism in social network development,coping,and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during a life transi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2002,82:102-111.[29] Levendosky,A.A.,Huth-Bocks,A.,& Semel,M.A.Adolescent peer relationships and mental health functioning in families with domestic violence.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2002,31:206-218.[30] Wu,T.,& Serper,M.R.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pathology in homeless patients presenting for emergency psychiatric treatment.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99,55:1127-1133.[31] 张文宏,阮丹青.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J}.社会学研究,1999, 3.[32] 郑杭生主编.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转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3] 陈成文著.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M].教育出版社,2000.[34] 郑立信.处境不利学生的内隐、外显自我概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7,30(1):108-112.[35] Thoits P.Conceptual, method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problems in studying social support as a buffer against life stress.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982,23:145-149.[36] Ullah P,Banks M & Warr P,Social support,social pressure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during unemployment.Psychological Medicine,1985,15:283-295.[37]邱文彬.社会支持因应效果的回顾与展望[J].人文及社会科学,2001.11(4):311-330.[38] Turner R,Grindstaff C.& Phillips N,Social support and outcome in teenage pregnancy.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1990,31: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