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工作(陕县)
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工作
促进生态省建设
(王润茂潘青文王三英)
摘要: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生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不仅严重影响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这些现象有所改观,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着我省的生态省建设工作。本文针对我省目前农村的环境问题,剖析了问题成因,提出了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工作,促进生态省建设工作的具体对策以及保障措施。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环保生态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重发展,轻环保;重生产,轻生态”的思想影响下,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的生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不少地方尤其是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出现了环境污染加重的趋势,影响了农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2010年1月25日郭庚茂省长在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启动生态省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作为拥有7000万农村人口的农业大省,如何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我们生态省建设工作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我省农村环境的现状
(一)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
长期以来,我省广大农村地区受各种因素制约,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村庄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环境管理滞后,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废弃物大部分没有得到有效处理,随意堆放在田边、路旁、水塘、沟渠或直接排放到河流等水体中。即使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农村地区,也 1
不同程度存在着“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现象。近几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虽然这些现象得到部分遏制。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
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升,畜禽养殖业污水、粪便、作物秸秆以及残留农膜等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大量增加。据统计,全省约90%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没有污染防治设施,畜禽粪便随意堆存和排放,成为影响农村环境的一个不容忽视问题。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以及污水灌溉造成土壤污染,已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甚至威胁食品安全。
(三)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较低
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用水的保障优先性低于城市和工业用水,水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并存,主要表现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供水保证率低、饮用水处理设施简陋、水质不达标、水型地方病严重等。同时,受工业、农业、生活污水的多重污染,部分河流、湖、库污染严重、富营养化突出、绿藻泛滥,许多地区已经出现有河皆枯,有水皆污的现象。
(四)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趋势加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城郊地区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渣的堆放地,大量农田被城市垃圾占用和毁损,因污染引发的民事纠纷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同时,由于产业布局调整的加速,一些重污染工业项目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另外,大量乡镇工业企业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重,企业污染点多面广,难以监管和治理,企业废水、废气、废渣超标排放已成为影响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五)农村生态破坏问题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我省是资源大省,对煤、铝、铁、金、钼、钒等资源的强力开采,是许多地区增加经济收入的主要途径,但部分资源开发项目未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无序、不规范开发导致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景观破坏等严重生态问题,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
二、农村环境污染的成因分析
导致当前我省农村环境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
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现行法规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部分法律、法规只有原则性的要求和限制,对城市和大中企业比较实用,但是在如何加强村镇建设的规划和管理,严格控制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等方面却缺乏具体的法律约束。另外,在我国目前缺乏一部专门的、系统的、完善的农业环境保护法,作为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依据。在一些法律法规中,虽然对农村和农业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有所提及,但都是粗略带过,不够详细。近几年,虽然国家先后颁布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等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一些政策,但是,这些规范性文件在性质上只属于部门规章,与法律相比,层次较低,在实际执行中有些难度。
(二)环境意识淡薄,重视环保的程度不够
一是在基层干部方面。一些基层干部,法制意识淡薄,致使许多法律法规在农村不能很好实施。他们往往为了本地经济发展,采取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策略来发展经济,置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于不顾,盲目上项目,要政绩。二是在农民自身方面。由于缺乏良好的环保习惯,随处丢弃生活垃圾、倾倒畜禽粪便、焚烧作物秸秆,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由于片面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农药、化肥、不可降解农膜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使农业面源污染加剧。
(三)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我省是一个发展中的内陆省份,最初主要依靠农业的资金积累来发展工业、建设城市,农业和农民为全省的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这种特定历史和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基层政府提供给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能力非常薄弱,加之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和政策,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许多农村地区成为污染治理的盲区。
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一)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
一是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改善村容村貌。结合“一池三改”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工程,资源化利用人畜粪便。整治村庄河道、沟渠与坑塘,实现水清、岸绿、通畅。逐步改善村庄道路状况,主要道路硬化平整。二是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建立统一的垃圾站,对生活垃圾实行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运,针对各地的经济、交通等状况,选择堆肥、就近简易填埋、无害化处理等方式处置生活垃圾,或纳入乡镇集中处置系统处理。三是采取分散或相对集中、生物或土地等多种处
3理方式,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在人口密度较低、环境容量较高、水资源匮乏的农村,可利用自然系统就地处理。在人口相对集中的村镇,可根据排放生活污水的水质与总量,采用沉淀池处理或通过沼气池净化处理,也可将村镇生活污水并入附近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二)加强农村污染防治
一是制定和完善村镇环境规划,按照环境功能区划和工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原则合理规划村镇工业企业布局。同时,依法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污染控制,防止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二是遵循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综合利用优先的原则,加快规范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要因地制宜,采取生产沼气、堆肥、生产有机肥、土地利用、工艺处理等模式,提高畜禽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与污染物达标排放率。三是按照计划开发和规范开采的要求,坚决制止私采乱挖矿产资源行为。建立生态恢复责任制,对已造成生态破坏的矿区逐步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切实维护矿区农民的环境权益。
(三)治理土壤污染与农村面源污染
在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类型,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生产,实施沃土工程,避免或减轻土壤污染,促进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搞好作物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妥善处理村镇生活垃圾和污水,综合防治农村面源污染。
(四)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
在目前开展生态示范创建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深化创建工作,把创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态示范创建为抓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产业,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引导农村经济社会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的道路。在一些重要生态功能区率先进行生态县(市)的建设工作。引导和推动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良好生态环境的乡镇、村率先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以构建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为目标,开展林业生态县(市)创建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
针对我省目前农村生态环镜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在制定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时,充分考虑农村环境问题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地方性规章、规范性文件和环境标准,填补目前的立法空白,使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另外,要通过立法确认农民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只有实现了农民对环境参与的制度化、法律化,才能确保农民环境权益实现稳定化、持续化。
(二)加大农村环境执法的力度
建立健全乡镇、村庄的环境保护机构,充实工作人员,完善相关设施,在县级环保部门的领导下,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要加强环境监管,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以工业污染防治的理念加强农业污染防治。要更新执法观念,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强化服务意识,为农民积极提供法律咨询和污染防治技术。
(三)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
要因地制宜,用科学的理念规划好新农村。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编制、逐步到位的原则,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合理布局村庄体系,做到建设服从规划、规划体现环保。认真落实“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扎实开展“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等工作,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农村。
(四)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投资
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污染防治力度。鉴于农村环保突出的公益性,要积极整合农业、畜牧、水利、国土、环保等部门的资金,采用“政府支持一点,集体筹措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建立和完善多渠道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融资机制。
(五)加强法制宣传,提高群众环保意识。
要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深入开展农村环保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民群众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其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使领导干部自觉将环境保护理念融入的工作决策中,群众懂得积极维护自身权益,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之中去。
(六)加大科技投入
针对农民的文化现状,要花大力气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环保关键和适用技术。围绕农业面源污染形成和消除机理、污染土壤修复、水体自然生态修复等重要课题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展科技攻关。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为有效防治农村污染和生态破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分类指导、试点示范、教育培训等方式,建立新型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2007年
【2】《建设新农村决不能忽视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贺丽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
【3】《农村环境问题的法律思考》时运嘉等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
(作者简介:王润茂,男,出生于1961年8月13日,多年一直在环保部门工作,主要从事环境法制、农业、农村的环境污染防治、矿山开采的生态恢复、生态示范区的创建等工作。通讯地址:陕县环保局邮编:472100联系电话:3833472电子信箱:sxwrypc@163.com)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与环保农村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农业政策的扶持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完善,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的态势。在享受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的同时,必须要看到建设过程中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逐步突出,对农业的污染日渐严重,严重威胁到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本文中,笔者就对我国农村的农业污染情况进行研究,对产生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对构建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和想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业污染 生态农业 环保农村
引言
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远古时期我国的先人就开始进行农业种植。进入现代后,尤其是现代化农业种植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的产量,但是也带来了很多的环保问题,造成大量的农田受到土壤沙化、板结、化学污染等,对我国农村农业实现可持续种植发展带来了隐患,也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所以,必须在进行农业种植的同时,要重视农村环境和农业生态系统。对农村进行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建设,是促进我国环保大局,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要采取措施进行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的建设治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农业已成“面源污染最广泛的行业”
1、国外的现状
欧洲和美国等大多数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程度较高,在进行农业种植的时候都是仿着工业化的模式进行的农业现代化管理,结果在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化学物污染、水和土壤资源受到污染等农业面源污染,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因此,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大规模进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进行约束。
比如美国有半数以上对环境的非点源污染是由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变化以及食品的安全,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美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想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但是由于受到国内体制的限制以及垄断资本约束和工业利益集团影响,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彻底完成对农业污染的治理。
2、我国的现状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也较少,而且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的农业种植不合理。因为土地少,很多农村地区过度追求农业的产量以及耕地的数量,造成现有土地被施入大量的肥料,造成土地化学污染及板结,有的地区还大肆进行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这些都导致我国农村土地无法实现可持续种植的良好效果,造成农业面源性污染。目前,从我国农村土地受到面源污染的角度来看,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农业种植中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而且使用的这些产品多是在国际上不允许使用,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农田平均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化学肥料使用量是发达国家的三倍,在我国市场上流通的蔬菜里,九成以上都有农药残留,四成以上农药残留超标,在我国农村有一多半的自然水源被污染。国家有关部门也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在近几年积极减轻农民的负担,取消了农业的各种税收,并对农民进行种植补贴,对蔬菜水果实施绿色通道,鼓励农民进行退耕还林,进行封山禁牧育林,并对产生污染的企业进行治理,逐步改善、恢复农村的生态环境。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想要从根本上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任重而道远。
二、农业污染的本质问题尤需关注
1、庸俗化的市场经济造成农业污染
不能简简单单的就认为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是由农民采取不当的农业生产引起的。造成这个问题的出现时多方面的原因,也是社会发展造成的不良后果。在农村长期的生产过程中,人口在增长、消费在增长,但是耕地面积却没有得到增长,还因为种种原因面积减少了。而市场经济的庸俗化,一方面使得消费增长,一方面为加速城镇化建设进程而盲目进行土地资源投资,加上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进行地表灌溉,使得农业资源日益短缺,情况恶化,农业生产和环境污染成为恶性循环。
2、规模化的大型现代种植业造成农业污染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企业都在农村建厂生产。在农村的这些龙头企业一方面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不断追求规模经济,进行蔬菜种植、农田育种、畜牧养殖等现代化农业的生产;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农药、化肥、添加剂、保鲜剂等化学原料,造成农田以及农村周边环境出现空气污染、化学物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废污染等问题。据数据显示,在近20年,我国农村小型企业数量翻了三番,虽然给地方财政提供了大量税收,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从中进行的反思
反思在过去二十年,我国农村在新的发展战略、新的农业政策政策中,一方面圆满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经济生产的目标,另一方面,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造成粮食等产生不安全因素。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以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为建设的重心,以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和污染治理为工作目标。最大限度的恢复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经济和环境的同步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河南新农村建设中几个
社 会 实 践 调 研 报 告
黑龙江科技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社会工作10-1班
3号
吴丽 河南新农村建设中几个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
一、经济建设问题
(一)一些经济数据
(二)调查情况
(三)我的看法
二、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
(一)教育问题
(二)医疗问题
三、农村文化建设问题
(一)现状分析
(二)解决问题措施
四、综述
正文
近年来,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央推出了四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加以应对,其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手段扩大内需,此时,八亿多中国农民再一次肩负起拯救中国经济的重任而受万众瞩目。然而,中国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现就我对河南农村的调查做点分析。
一、经济建设问题
(一)首先从经济方面来看,“三农”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中国农民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30%的人口,为中国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却尚未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至少是还不显著。中国国内的消费水平岂止是尚未完全发掘,应该说是极不发达,尤其是农村的消费水平。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最近十几年,我国GDP从1990年的3638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43960亿美元,增长了12倍,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的686.3元,增长到2008年的4761元,仅增长7倍,低于GDP增长率。看以下的图表,这是我根据历年的数据绘制的一个图表,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农村居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与经济增长并不同归。农村居民年纯收入增长速度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以下1~15分别代表1990~2004年)不止居民的收入增长不够快,其消费结构同样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可以看下表,比较一下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同乡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巨大差距。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7%,仅相当于十年前的城市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2004年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之比为3.5:1,农村居民消费只相当于90年代初的城镇居民水平,农村消费倾向持续小于城镇。
(二)通过我对河南信阳市罗山县居民的抽样调查,我发现,每当我问他们为什么收入比之十年前增长了四倍,而居民消费并没有多大改观时,大部分村民都会反问我:“东西难道没变贵吗?”我找了一下近十年的物价水平,发现若以1985年的物价水平为一百的话,则2005年的物价水平为413.5,正好为20年前的四倍,因此,可以这样说,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增长并未向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好。胡主席曾经说过:“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过敏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要想真正的实现共同富裕,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
(三)我认为,农民增收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政府和城市应该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人均占有耕地少是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而且粮价上涨幅度也比不过物价上涨幅度,要使农民快富,必须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上转移出去,使其外出务工,从事二、三产业。正如《河北日报》所提到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二、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
前几天看了一个报道,叫《农村孩子真不愿意上高中吗》,其中就提到了农村中最普遍的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再加上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我的调查里,河南罗山县的陈树欣女士是这个问题的典型代表。该女士患有高血压,但每次身体不适都拒绝去医院治疗,问她原因,回答说看不起。这不是个例,在农村具有普遍性。
(一)先谈一下教育问题,在罗山县,每年有两千多名初中生,而却只有一千多名高中生,那剩下的学生哪里去了?都去技校或者直接参加工作了。对此我感到一些深深地忧虑。教育,是国家的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知识就是力量不是一句空话,可在农村,这句话却不灵验了。与城市家长拼命将孩子送进高等学府正相反的是,许多农村家长只看到了大学昂贵的学费以及电视上所报道的那些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从而认为大学无用,进而其孩子由于没有高的学历,找不到好的工作,丧失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长此以往,则贫者愈贫,富者愈富。新农村建设有曾么会真正意义的成功呢?
因此,在国家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今天,我认为是时候扩大我们义务教育范围了,让农村和城市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都能透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来为社会贡献更大力量。我本人认为,普及高中义务教育对新农村建设必然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医疗方面,现在正在推行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真正去看过《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如果认真一点,你会看到这一条:“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用于补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医疗费用,重点对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进行补助。”这就是说,如果不是住院或者购买大额药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不会补助的。在我调查时,有村民就对我说:“买医疗没有用,打针吃药一点都不保。”我是在想,如果有人没有大病,打死你却因为莫哪些原因必须经常吃药的话,岂不是就享受不到合作医疗的益处了吗? 因此,我希望政府能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逐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农村文化建设问题
(一)文人相见,有时候会谦称自己“粗鄙村夫”,可见农民在社会上看来都是属于文化素养不高的一个群体。这诚然也没有冤枉农民。有调查显示,农民家庭的平均文化消费支出仅有871.77元,占全部平均开支(10989.46元)的7.93%,在所有开支项目中排在最后。农民在劳动之余,从事较多的5种文娱活动分别是:看电视(27.35%)、打牌(12.69%)、读书看报(11.15%)、下棋(7.25%)、听广播(7.11%)。人均每天看电视时间约为2.76小时。农民的业余文化活动多以现代文化形式为主,受制于文化形式的经济性、便利性和可获取性,对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感兴趣的农民群体正在逐步萎缩降低,尤其是青年群体。普遍认识是花钱买票看戏、看书等不如买些吃的、喝的。
这种状况表明,农民的文化生活还很贫乏,缺少必要的科学知识以及精神财富。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邪教组织总是先通过农村滋生蔓延的了。像我的父母,过年的时候或者农闲的时候除了打麻将就是打扑克,连电视都看得很少,其消息相对闭塞。
(二)为改变这一种状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党委、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例如吉林的“欢乐庄稼院”、河北的“农村文化之星”等一系列政策和举措,进一步推动了农民自办文化的蓬勃发展。
2、要坚持鼓励扶持和规范引导并重,全力推进农民自办文化事业发展,尽可能释放和激活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热情和潜能,形成自下而上、丰厚活跃的文化土壤。
3、要坚持政策引导和培育市场主体,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经济,培育文化消费观念,形成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从而明显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文化的发展取决与该国的文化弱势群体,这是文化的木桶理论。只有农民的文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才真正说明全民族的文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综述
通过这几天的调查,我明白了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也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我们也一定能够取得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胜利。
我要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靠农民,但不能只靠农民自己,必须要有城市的帮助,必须统筹城乡关系。正如胡主席提到的:“我国能否有发展中大国逐步成长为现代化强国,从根本上去绝育我们能不能用适合我们国情的方式,加快改变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我们必须真确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使稳妥推进城镇化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陈伟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双轮驱动,从而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在这个过程中,财政应该继续加大全省各级财政特别是省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积极争取和用好中央财政的支农资金,强化信贷资金的投入;政府应该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城市应该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创造更多机会,积极将城市优质人力资源导入农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而作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争取早日将其应用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去。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中电力安全工作亟待加强
2006年8月14日近年来,各地把安全生产的重点都放在工矿企业、城镇的生产经营单位,普遍认为农村比较单纯,没什么安全可言。现在这一问题却恰恰相反,城镇工矿企业、经营单位通过加大监管力度,各类安全事故降下来了,而农村的安全事故却出现了上升趋势,安全隐患也增多了。
一、当前农村安全问题的现状与原因 [xiexiebang.com文章-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1、农民触电事故时有发生。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已进入大多数家庭,农村电网改造后,电力资源有了保障,但用电安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有少数农民在抗旱、排涝时,不顾生命危险,直接在高、低压线路上乱接乱挂,造成触电事故。我县每年都有1至2人死于触电事故。今年3月我县还发生了一起一个村民触电两名村民施救处置不当,造成三人同时触电致伤致残事故。
2、农村道路交通事故不断上升。农村实行路网改造后,通乡、通村公路都上了档次,修成了水泥路面。随着路况好转,大多农户购买了摩托车和其它机动车辆(2002年我县共有摩托车8,000辆左右,2005年底增加到了30,000多辆),有些农民买了摩托车后既不考照,也不办证,骑着车就上路,甚至载人。每年因摩托车发生的事故占我县交通事故总量的80%以上,且大多数发生在省、乡、村道的交界处。
3、农民建房引发的事故较多。现在农民富裕了,建房的标准也提高了,要么不建,要建都建楼房。在建房中房主普遍请的都是本地木、瓦工,根本谈不上有什么资质,签什么安全协议。吊装预制件设备也是自制的简易设备,所以在施工中经常发生有人坠落、出现坍塌而发生死伤事故。还有少数农民不听劝阻,强行在高压线下建房,房子未建起就形成了隐患。
4、农用机械安全急需规范。近几年,农用机械发展很快(2000年我县农用机械为2,000辆左右,2005年底增加到6,000多辆),有少数农民认为农用机械操作简单,又在农田使用,安全问题不要紧。由于受这种思想支配,大多数农机操作驾驶人员未经专业培训就上车了。目前农用机械的办证率不到30%。在操作中出现了一些机械砸伤他人,砸伤自己,引发翻车和交通事故等。
5、乡村渡口安全隐患突出。中央实行惠农政策后,农民种田积极性普遍高涨,对有些水域的洲、湖、滩都进行了开垦和利用,因此原有船舶的运载量有限,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农忙季节经常出现超载、人畜混装等一些安全隐患问题。有些地方发生的重大水上交通事故,也有这方面原因所致。
6、农村学生安全令人担忧。随着农村生源减少,农村教育体制实行改革后,许多村级小学进行了合并,因此给不少学生上学带来了不便。有少数人为了谋利,干起了使用无牌无证车辆接送学生的业务,并出现严重超载现象,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有关部门在进行处理时,有些农民还站出来说话,说他们实惠,这是两厢情愿的事。
农村安全生产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管理缺位,各地各部门对农村安全工作缺乏足够重视,忽略了农村安全工作的地位,重心还没有下移到村庄、村民,村级管安全的领导和责任制落实不够。二是农民的安全意识普遍不高。不少农民凭感觉办事,仿照他人行事,没有考虑自身安全问题。农民接受安全意识宣传教育很不够。三是职能部门监管不力。职能部门也有苦衷,一方面在考虑农民是弱势群体,应予以保护,严格执法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农村涉及面广,居住分散,管理能力有限。四是有关法律法规需要完善。如农村建房问题,在《建筑法》中没有列入范围,《建筑安全管理条例》也没有明确规定,事故发生后协调工作难做。还有电力部门实行公司化运作后,电力执法问题出现空档,一些公共安全问题,职能也很难明确。
二、新农村建设中的安全工作措施与对策
1、各级领导务必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抓好安全工作,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农村农民安全受到威胁时,我们各级领导必须以对广大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责任感来抓好农村安全工作,要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乡镇、村委会、居民点的安全监管网络体系。
2、加大安全知识普及的宣传教育力度。要对农民的安全行为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引导,要让农民了解更多的安全常识,可以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教育,相关部门可以开展安全知识进农家,在学生中开展“小手牵大手”等活动来帮助农民提高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懂得怎样珍惜生命,关爱生命。
3、在项目建设中要完善安全相关的配套措施。路网改造中,可在弯道、路口交界处安装减速板、警示标志;农村临时排灌用电可安排农电工负责用专用接线装置接电;农民建房时应尽量避开交通要道和高压电力设施,建设楼房要请有资质的施工队负责施工。今后在迁村腾地,进行村庄规划时也应该对周边安全环境和农民的安全出行等予以充分考虑。
4、相关部门要依法监管。一是该对有关从业人员资格认定的,必须严格进行考核发证;二是该取缔的非法经营活动必须坚决予以取缔;三是乡镇、各职能部门要依法进行监管,发现隐患要及时进行整改。只有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才能构建农村安全生产的新防线。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郝占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也就是繁荣富裕、民主法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这些都始终离不开法制的有力保障,法制宣传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进一步提高公民法制观念、法律素质和全面提升农村事务法制化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保障。
然而,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对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认识上存在不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长足发展,在农民群众中普遍出现了重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而忽视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重视法律权利忽视法律义务的状况。在少数农村领导干部中,对民主法制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高,习惯运用行政命令手段管理农村事务,忽视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农民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法律知识接受能力差,普法效果不明显。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的经费投入不足。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以为在农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措施应为:
扎实做好法制宣传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在农村要开展法制教育宣传工作,首先要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力宣传依法维权的益处。教育农民在开展经济活动时应遵循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原则,提高他们对法律的认知度。
创新工作思路,丰富宣传教育形式。在宣传形式上紧紧结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和思维习惯,不断创新普法载体,选择农民群众最喜爱、最容易接受而又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方式。使农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农民法制观念。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不断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营造浓厚的法制氛围。积极实施“法律进乡村”工程,编写适合农民生产生活的法制宣传资料,让法制信息、法制宣传资料进农家,根据实际情况开辟法学专栏,充分利用区域电视台、农村广播网、农民夜校等平台普及基本法律知识。推动法制文艺进农家,组织专业文艺团体、法制宣传志愿者深入农村演出法制文艺节目,鼓励民间自发地进行法制宣传活动,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本领。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要有意识地培养一大批政治坚定、素质过硬、业务精通的农村普法骨干力量,加大培养培训工作力度,分期举办各种法制宣传教育培训班,力争使每个行政村有一个常驻村的“法律明白人”。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农村人民调解员、司法助理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优势,组建普法宣讲团,聘请法律专家授课,为在农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加强领导,落实普法经费。提高认识,明确责任,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好落实,建立健全分工负责、协调配和的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