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转农业部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机生产和使用管理工作报告的通知

时间:2019-05-12 19:17: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批转农业部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机生产和使用管理工作报告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批转农业部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机生产和使用管理工作报告的通知》。

第一篇:批转农业部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机生产和使用管理工作报告的通知

批转农业部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机生产和使用管理工作报告的通知

国务院

一九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各盛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

国务院同意农业部、机电部、水利部《关于加强农机生产和使用管理工作的报告》,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批转农业部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机生产和使用管理工作报告的通知。

加强农机生产和使用管理工作,是改变我国农业技术落后面貌,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都要重视和关心农业机械工作的发展,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结合制定“八五”计划,抓紧制定完善政策措施,认真研究解决农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把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农业登上新的台阶。

附:

关于加强农机生产和使用管理工作的报告

国务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我国的农业机械生产和使用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截止1989年底,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8亿千瓦,是1979年的2.l倍;农用拖拉机达738万台,是1979年的3.2倍。农用载重汽车达到60.6万辆,比1979年增长了5.2倍;排灌动力机械6635.4万千瓦,比1979年增长29 %。到1989年底,农村农业机械总值(原值)已近900亿元。全国万亩耕地拥有拖拉机动力577千瓦。全国机耕面积6.9亿亩,占播种面积的48.1%;机播面积2.8亿亩,占播种面积的13.0%;机收面积1.3亿亩,占播种面积的6.0%;机电灌溉面积4亿亩,占有效灌溉面积56%。机械植保面积1.7 亿亩。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我国农业装备程度和生产力水平,增强了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十年来农民以极大的热情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反映了社会进步和农民致富的内在要求。随着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畜禽饲养机械、饲料加工机械、渔业机械和农村运输机械的大量增加,农民从事多种经营的门路拓宽,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并且从整体上改善了农机经营效益。

在农业机械发展过程中,我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机工业和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农机工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拥有2300 多个制造企业,120多万职工,130多亿元固定资产,能够生产3200多种农机产品。四十年来,累计为农业提供了l200多亿元的农业机械。全国各级农机公司达2600多个,农机管理、供应、维修、培训、安全监理、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的网络,有2500万人的队伍,在发挥农机效能,服务于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保证作用。巩固和发展农机工业和农机管理服务系统的力量,对于支持农业生产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充分肯定农业机械事业的成绩和正确估计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有:

(一)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村改革以来,我国的农业机械数量增加很多,但从总体上看,农田作业机具不配套的问题很严重。大中型拖拉机与机具的配套比,由1979年的1.97降为1989年的l.18。农机具不配套,再加上家庭承包后农村耕地田块变小,社会化服务跟不上,使农机田间作业能力难以正常发挥。

(二)农机工业由于农机产品价格不合理而缺乏活力为了支援农业,我国曾先后十次对不同类别的农机产品降价,使农机产品价格明显低于民机产品。农机产品价格过低,致使企业生产积极性下降,有些企业转产改行,农机生产缺乏活力,尤其是农业生产急需的配套农具生产不足。另外,农机企业由于资金缺乏,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的能力很弱。

(三)农业机械和机电排灌设备老化严重目前,我国农业机械特别是大中型农用拖拉机及其配套机具日益老化,在84.7万台大中型拖拉机中,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达20万台。全国机电排灌设备的1/4,约1500多万千瓦者化,带病运行,事故多,能耗高,效益低,致使排灌面积下降。农业机械老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生产。

(四)农用柴油供需关系紧张近年来,农用柴油动力机械和农机作业项目、作业量不断增加,1980年至1989年农用柴油动力机械由8529万千瓦增长到1.76亿千瓦。而平价柴油的供应量一直徘徊在700-800万吨之间。特别是近年来柴油计划不能完全兑现,供需缺口越来越大使农用柴油供应紧张状况加剧。

(五)农机服务组织薄弱农机服务的对象是农业生产,经济效益难以通过服务活动得到正常体现,相当一部分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十分困难。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比较差,设备简陋,服务手段落后;服务项目少,服务范围不够广泛;经营管理水平低,经济活力不足;农机队伍不稳。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主要原因之一是农业生产手段比较落后,农业机械水平低。为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机械工作的领导要十分珍视和运用好现有农业机械,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并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要认真总结过去发展农业机械的经验,充分认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农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要认真制定推进农机事业的规划,抓紧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协调好有关部门的关系。同时,要加强农业机械使用管理、技术监督、安全监理等工作,制定和运用各项政策、法规,促进农机事业稳步发展。

(二)因地制宜,有选择地发展农业机械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考虑不同地区的具体条件,贯彻实事求是、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的原则,确定农业机械的发展战略、步骤、重点和实施措施,工作报告《批转农业部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机生产和使用管理工作报告的通知》。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郊区、国营农林牧渔场等,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条件比较优越,步伐可适当加快;粮食集中产区,对使用农业机械要求迫切,应积极发展粮食生产的机械;其他地区,也要围绕当地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机械工作的重点要放在提高种植业机械水平上。要围绕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商品基地建设等,组织好农业机械的各项工作。在发展农业机械过程中,既要防止放松领导、放任自流的倾向,也要避免单纯追求发展速度、忽视效果的做法。

(三)加强农机工业,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适用的装备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农机工业的扶持。生产农业机械所需能源、原材料,要优先保证供应。对计划分配的原材料,要按国家规定的价格供应,并根据资源情况逐年有所增加。物资、冶金企业要按照合同规定的品种、数量,按期供货。中央和地方都要增加对农机企业的资金投入。随着农产品价格的调整,逐步理顺农机产品的价格。现行对农机产品及其零配件减征增值税的优惠政策继续执行。要加强衣机工业的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对适宜实行专业化、大批量生产的产品,要通过企业改造和联合,发挥规模效益,防止重复建设和生产。要根据国家计划和市场需求,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增加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淘汰耗能、耗材高的落后产品。动力机械与配套农机具、主机与配件要协调发展,提高成套水平和“三化”(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程度。要深化农机生产企业的改革,坚持支农方向,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四)加强农业机械的科学研究和农机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工作要抓紧主要衣机产品的更新换代,重点开发农业急需的缺门产品、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产品、出口及替代进口产品等, 特别要发展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作物全过程机械成套设备、"菜篮子工程”成套设备、饲料加工机械和节水、节能型排灌机械。积极发展农用运输车,逐渐取代拖拉机搞长途运输。积极发展粮食烘干设备,减少粮食霉变损失。要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大力推广对粮食和农副产品增产效果显著的农机新技术,实行衣机与农艺的有机结合。建议农业机械(化)科研院所的事业费,实行与农业科研院所一样的包干办法,并根据发展需要,逐年有所增加。为促进农机开发和推广工作,要根据财力可能,逐步建立农机化科研、新产品开发和推广基金。

(五)有计划地进行农业机械、机电排灌设备的更新改造农业机械和机电排灌设备的更新改造要列入各级计划,建立报废更新制度。有关部门要制定农业机械禁止使用、报废的标准,制定农业机械和机电排灌设备更新政策。要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和机电排灌设施折旧、大修基金提存制度。更新资金要以国营农林牧渔尝农村集体和农户自筹为主,国家给予适当扶持。农业银行要增加农机设备更新贷款;各级财政部门要尽量安排一些资金,用于更新贷款贴息或一次性补贴。要继续鼓励和扶持主要用于粮食生产、农业综合开发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农业机具和机电排灌设备更新。

(六)实行农业机械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体制 要积极贯彻国营、集体、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共同发展的原则。农户拥有和运用农业机械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符合农村家庭经营的实际需要。要保护农户拥有和运用农业机械的合法权益,鼓用和引导他们增加农机投入的积极性,并加强管理。集体拥有和运用农业机械,有利于组织农业的机械生产,便于协调小地块与大机器的矛盾,便于管理和更新,应积极扶持。国营农林牧渔场拥有利运用农业机械,是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要继续发挥其优势。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拥有的农业机械将会有新的增加,要因势利导,积极发展。

(七)加强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广泛的社会化服务各级农机供应、培训、维修、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和国营、集体农机服务站(队)、机电排灌(水利)站,都要贯彻“以农为主,综合经营,有偿服务,增强活力”的原则,以及时、优质、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要改善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自身发展的活力。各地要采取措施,逐步解决乡(镇)农机人员的待遇问题,充实和加强基层农机队伍。要加强农机修理工作,搞好网点建设,提高修理质量。各级农业机械销售公司要发挥农业机械物资供应的主渠道作用,减少中间环节,主动做好售后服务。现行对经营农机产品、农用油料和运用农业机械为农业生产服务减征或免征营业税的优惠政策继续执行,具体办法有国家税务局下达,农业机械管理服务组织的场地、房屋、设备。资金、物资,不得平调、挤占和挪作他用。

(八)增加对农业机械的资金和物资投入要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机械投资体制。购买农业机械的资金,以国营农尝农村集体、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自筹为主,国家以贷款、财政补贴等形式给予扶持。中央和地方财政都要增加对农业机械的资金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商品基地建设、贫困地区经济开发、丰收计划等农业项目的投资,要有一定数量用于发展农业机械。要建立农业机械内部资金积累制度,各地可按照现行有关规定收取农机管理费,并把筹集的资金用于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和技术推广。

要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增加农用柴油、电力和维修材料、零配件供应。农用柴油继续实行计划管理,农业(农机)部门负责分配,县级以上由石油销售部门负责按计划调拨、供应,县以下农村用油的经销,按国家计委等三部门“计市场1009号”文件办理。要总结和推广成功的经验,保证农用柴油用于农业。要确保计划供应指标兑现。进一步完善粮棉挂钩柴油管理办法,保证挂钩柴油兑现,既使农民得到实惠,又能使挂钩柴油真正用到农业生产上。电力排灌用电继续执行现行的优惠电价。各地物资、农机部门要改进服务,认真做好农机维修材料、零配件的供应工作。要大力推广节能技术,积极开展群众性的节能活动。农机和排灌机械节油、节能工作,要纳入国家节能技改计划,在资金上给予专项支持。

(九)努力办好农业机械行业的培训教育,提高队伍素质要采取增加教育投资等措施,认真办好农业机械(化)高、中等教育,有计划地为农机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农机院校,各级农业机械管理部门,特别是县级以下农机技术服务部门输送人才。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中专和农村职业高中,根据当地需要开设农机方面的专业或培训班。要办好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和各类专业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技术水平。各地农业机械学校(培训班)是为农村培养拖拉机驾驶、农机维修、管理等农业机械人才的技术学校,已经正式纳入国家成人教育管理渠道,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妥加强领导,切实办好。要采取各种办法,大力普及农民农机技术教育,使整个农业机械队伍的素质和力量,不断提高和加强。

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执行。

农业部

机电部

水利部

1990年12月3日

第二篇:批转市农委等五部门关于区县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津政发〔2007〕027号

批转市农委等五部门关于区县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

有农业的区和各县人民政府,有关委、局,有关单位:

市人民政府同意市农委、市编办、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畜牧局《关于区县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现转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二○○七年四月十八日

关于区县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为加快我市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市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能力,提高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15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津政发〔2006〕100号)精神,现就我市有农业的区和各县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建立健全兽医工作机构

(一)建立健全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在现有畜牧管理部门加挂兽医局牌子,作为本区县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动物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和计划;拟定本地区重大动物疫病控制和扑灭计划;监督和管理辖区的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兽医医政、兽药药政管理工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管理;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对所属兽医工作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指导。

(二)建立健全兽医行政执法机构。将区县现有动物检疫站、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及其行政执法职能进行整合,组建区县动物卫生监督所,隶属区县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其主要职责是:依法负责动物防疫、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动物产品安全和兽药监管的行政执法工作。

(三)建立健全兽医技术支持机构。将区县现有兽医系统内动物疫病诊断、监测、检疫检验等机构的实验室设施、设备和资源进行整合,在现有畜牧兽医站或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的基础上,组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加挂畜牧技术推广站牌子,隶属区县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管理。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实施动物疫病的监测、预警、预报、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提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方案;负责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科普宣传;承担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技术检测工作。

(四)建立基层动物防疫机构。根据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由区县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按乡镇或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其人员、业务和经费等由区县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其主要职责是:负责辖区内动物强制免疫的监督实施;依法承担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动物疫情报告、调查和监测,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兽药监管等工作;承担畜牧、草业管理等公益性职能。

(五)建立村级动物防疫员工作体系。有畜禽养殖的村,原则上每村聘用1名动物防疫员,也可根据当地畜禽饲养数量合理确定动物防疫员人数。村级动物防疫员应从取得执业兽医资格的人员中聘用,接受基层动物防疫机构的业务指导、培训、考核和监督。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所在村动物的强制免疫、疫情报告、监督病死动物的处理、协助产地检疫的报检、建立动物防疫档案、加施畜禽标识、畜牧生产统计等工作。

二、合理确定人员编制

(一)人员编制。按照各类兽医工作机构承担的工作职责和加强公共卫生管理的需要,由区县机构编制部门会同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合理确定兽医工作机构的编制。所需的人员编制从现有事业编制中调剂解决。

(二)养老保险。从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大局出发,按照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同比例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的原则,对符合参加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条件的,依据有关规定继续参保;对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流出来的未参加养老保险人员,按我市有关规定参加养老保险。

三、建立完善兽医工作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区县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基层动物防疫机构所需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如遇国家和我市出台增资政策,市财政对困难区县给予适当转移支付补助。

随着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对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工作经费补助,从2007年至2010年按照每村每月每人不低于200元标准,由市和区县两级财政安排解决。市财政按照每村每月100元标准安排补助资金,补助资金统一使用,对畜禽饲养量较大的区县予以适当倾斜。

四、加强兽医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

(一)规范人员录用。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动物防疫机构的定员,原则上应以现有兽医工作机构的人员为基础,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考核录用。不足部分,按照人事部门有关规定进行公开招录。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动物防疫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80%。

(二)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官方兽医是指经资格认可、法律授权或政府任命,有权出具动物卫生证书的国家兽医工作人员。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现有兽医人员要通过业务培训,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经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资格认可、政府任命等办法,逐步进入官方兽医队伍。

(三)逐步实行执业兽医制度。从事动物疾病诊断、治疗和动物保健等经营活动的兽医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取得执业兽医资格才能上岗。通过兽医行业协会实行执业兽医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提高服务水平。

(四)加强兽医工作能力建设。要重视和加强兽医教育,保证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兽医科学研究,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科学防治水平。

(五)加强动物防疫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实和完善各类兽医工作机构的设备、条件,建设各类兽医实验室,建设重大动物疫情预警预报和快速反应系统,完善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监控系统,建设动物标识和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场,是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各有关区县要结合实际,编制建设规划,并纳入建设计划,认真组织实施,进一步提高我市重大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能力,提高对动物及动物产品卫生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五、切实加强对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实施步骤。我市区县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制定方案。有关区县政府要组织农业、畜牧兽医、编制、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在认真学习领会本意见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本区县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方案内容主要包括:各类兽医工作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人员录用、人员安置、经费保障、实施步骤等。区县制定的方案于2007年4月30日前报市畜牧兽医局备案,涉及的机构编制问题报市编办审批。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经市编办对上报的机构、编制审核批准后,由区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具体实施。全部改革工作必须在2007年6月15日前完成。在此期间,市畜牧兽医局及有关部门要深入区县进行监督和指导。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2007年6月底前,由市畜牧兽医局组织对区县改革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并写出工作总结,报市政府。

(二)加强组织领导。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事关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必须加强领导。各区县要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农业、编制、畜牧兽医、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精心组织实施,切实履行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在市和区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责任、密切协作、落实措施,扎实推进,确保高质量完成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涉及市畜牧兽医局内设处室调整,以及所属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调整和人员编制问题,由市畜牧兽医局报市编办审批。

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

天津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天津市财政局

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天津市畜牧兽医局

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

第三篇:关于加强工程建设等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通知

各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街办),市直各部门:

为加强对工程建设等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防止在基本建设、基础设施、道路建设等领域腐败行为的发生,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作如下通知。

一、严格实行招标投标。凡市乡两级使用财政性等专项(含国债)资金的基本建设、基础设施、道路建设等项目投资,必须根据《招标投标法》和

《政府采购法》的规定组织招标,招标时要打破区域界限和地方保护,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任何单位不得将应当进行招标的项目化整为零或采取其他任何形式规避招标。纪检监察机关和有关部门派员进行监督。

二、严格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对国家、省、(上级市)市及我市财政拨付的国债资金、农业开发、农村公路建设等专项资金,要严格资金审批程序,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资金使用单位要严格按照资金用途使用,严禁以各种名义挤占、拆借、挪用、截留专项资金。其主管部门负责日常的监督管理,市纪检监察机关和财政、审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负责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和审计。

三、严肃责任追究。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本通知精神做好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工作,并签订廉政合同。对违反有关规定规避、干预招投标,挤占、拆借、挪用、截留专项资金的,或因违反工程建设基本程序,徇私舞弊,弄虚作假和工作严重失职发生工程质量事故给国家和集体造成经济损失的,给予当事人党纪、政纪处分或组织处理,同时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对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四篇:省政府批转省财政厅等部门关于实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文件 苏政发〔2006〕15号

省政府批转省财政厅等部门关于 实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省财政厅等部门《关于实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二月九日

关于实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省财政厅

省监察厅

人行南京分行

省审计厅 省国资委

省物价局

省法制办

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

(2006年2月)

根据《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5〕9号)以及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04〕53号)精神,省政府决定,从2006年2月起,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推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依法对非税收入实行规范化管理。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非税收入的概念和范围

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非税收入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的收入以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不包括社会保障基金、住房公积金。

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内容

(一)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

规范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将非税收入纳入公共财政整体管理范围,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源(资产)出租、出售、出让、转让等取得收入的管理力度,确保非税收入应收尽收。监控非税收入的使用,努力提高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质量。进一步完善我省以税收收入为主、非税收入为辅的政府财政收支体系。

(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容

1.改革传统的票据管理方式,以计算机管理替代人工管理;改革“单位开票、单位收费”办法,实行非税收入“单位开票、银行代收,实时入库(或专户)”的征缴方式。将非税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

2.在依法清理和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基础上,对一些增收潜力较大的项目加强管理,特别加强部分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的征管工作。

3.将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和部门预算制度改革等结合起来,编制综合财政预算,实行非税收入全额上解、支出统筹安排。在部门预算编制中,统筹安排税收和非税收入,统一政策、统一标准,避免分配不公、贫富不均,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保证非税收入专款专用的同时,对一些没有特殊规定用途的非税收入结余,适当进行调剂。

— 3 — 4.严格减免审批,建立奖罚机制。分级管理,属于哪一级的收入就由哪一级管理;省以下政府无减免审批权,减免收入必须按规定程序办理,任何单位或个人无权擅自缓征、减征和免征。对具体征收部门和单位超额完成任务的,给予适当奖励,并纳入部门预算支出范围,对征收不力未完成征收任务的部门和单位,按程序相应追减当年支出预算。

5.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和报告制度。在完善日常检查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开展非税收入稽查工作;结合审计监督、收费许可年审,将非税收入纳入监督、检查范围;推进政务公开,每年定期公布全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目录,接受社会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肃财经纪律;各级财政定期向各级政府和人大、政协专门汇报非税收入管理情况,接受指导、监督和检查。

三、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步骤和措施

(一)全面清理非税收入项目、收费票据及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活动。一是全面清理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不合法的项目,严格新增项目审批,每年向社会公布项目目录。二是全面清理收费票据,归并票据种类,实现收费票据与收费项目的对应统一。除保留少量专用票据外,主要使用 《江苏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缴款书的购领、对账、核销等工作全部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和辅助完成。三是全面清理各行政事业单位利用房产、设备、设施等国有资产进行的经营活动,对房产、设备、— 4 — 设施等国有资产统一进行登记造册,并对其有偿使用收支加强管理。

(二)制定并实施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办法。一是制定实施关于我省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征收管理办法和关于社会公共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征收管理办法,将户外广告经营权、城市公共客运经营权和道路、桥梁、隧道、公园、广场等城市公共资源冠名权有偿出让以及城市道路停车泊位收入等纳入规范管理。二是制定实施《非税收入征收考核办法》。三是制定实施《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办法》。四是制定实施《政府非税收入成本性支出管理办法》。

(三)应用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按照财政部“金财工程”的要求,全省统一应用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市县两级适时与省财政联网。实行大集中管理模式,即上一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对本级和下级非税收入信息全面监控。省财政按照统一的收入项目进行数据汇总、分析,为清理乱收费提供信息依据。全省各级财政仍按现行体制管理各自职权范围内的非税收入资金。上级财政部门不调用下级财政的非税收入资金。

为了加强对全省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的领导,省政府决定成立我省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政府领导同志任组长,省财政厅、省监察厅、人行南京分行、省审计厅、省国资委、省物价局、省法制办、省级机关事务管理局等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财政厅,— 5 — 负责改革的具体组织实施。省财政厅增设非税收入管理处,与综合处合署办公,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力量。在2005年选择省经贸委、司法厅、农林厅、科技厅、食品药品监管局、新闻出版局等6个单位先行试点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在省直单位实行,重点是加强国有资本、资源、资产有偿使用等收入管理方面的改革,条件成熟后,再实行非税收入综合预算方面的改革。在省直单位改革取得经验后,在全省各市县推广,争取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全面推开。

主题词:财政

非税收入△ 管理

通知

抄送: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军区。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6年2月9日印发

共印1050份

第五篇:国务院批转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批转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

处理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发〔201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同意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监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商 务部、卫生部、税务总局、广电总局、中央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二○一一年四月十九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

住房城乡建设部 环境保护部 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 部 监察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土资源部 农业部 商务部 卫生部 税务总局 广电总局 中央宣传部

为切实加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力度,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是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活垃

圾收运网络日趋完善,垃圾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城市环境总体上有了较大改善。但也要看到,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激增,垃圾处理能力相对不足,一些城市面临“垃圾围 城”的困境,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和社会稳定。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落实各项 政策措施,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作为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工作和城市 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切实加强全过程控制和管理,突出重点工作环节,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不断提高城市生 活垃圾处理水平。

(二)基本原则。

全民动员,科学引导。在切实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的基础上,加强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管理,减少过度包装,倡导节约和低碳的消费模式,从源头控制生活垃圾产生。

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坚持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高生活垃圾中废纸、废塑料、废金属等材料回收利用率,提高

生活垃圾中有机成分和热能的利用水平,全面提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注重城乡统筹、区域规划、设施共享,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提高设施利用效率,扩大服务覆盖面。要科学制定标准,注重技术创新,因地制宜地选择先进适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城市人民政府责任,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投入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支持政策,引入市场机制,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积极性。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每个省(区)建成一个以上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50%的设区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达到30%,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 划单列市达到50%。建立完善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监管体制机制。到2030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城 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小城镇和乡村延伸,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三、切实控制城市生活垃圾产生

(四)促进源头减量。通过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等措施,在产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等全生命周期促进生活垃圾减量。限制包装材料过度使 用,减少包装性废物产生,探索建立包装物强制回收制度,促进包装物回收再利用。组织净菜和洁净农副产品进城,推广使用菜篮子、布袋子。有计划地改进燃料结 构,推广使用城市燃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灰渣产生。在宾馆、餐饮等服务性行业,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

(五)推进垃圾分类。城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的生活垃圾特性、处理方式和管理水平,科学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办法,明确工作目标、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动 员社区及家庭积极参与,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当前重点要稳步推进废弃含汞荧光灯、废温度计等有害垃圾单独收运和处理工作,鼓励居民分开盛放和投放厨余垃圾,建立高水分有机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实现厨余垃圾单独收集循环利用。进一步加强餐饮业和单位餐厨垃圾分类收集管理,建立餐厨垃圾排放登记制度。

(六)加强资源利用。全面推广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等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方式。加强可降解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组织开展城市餐厨 垃圾资源化利用试点,统筹餐厨垃圾、园林垃圾、粪便等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确保工业油脂、生物柴油、肥料等资源化利用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安全。加快生物 质能源回

收利用工作,提高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填埋气体发电的能源利用效率。

四、全面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和水平

(七)强化规划引导。要抓紧编制全国和各省(区、市)“十二五”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基本实 现县县建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各城市要编制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规划,统筹安排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设施的布局、用地和规模,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 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应当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健全设施周边居民诉求表达机制。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用地纳入城市黄线保护范 围,禁止擅自占用或者改变用途,同时要严格控制设施周边的开发建设活动。

(八)完善收运网络。建立与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以及无害化处理相衔接的生活垃圾收运网络,加大生活垃圾收集力度,扩大收集覆盖面。推广密闭、环保、高效的生活垃圾收集、中转和运输系统,逐步淘汰敞开式收运方式。要对现有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实施升级改造,推广压缩式收运设备,解决垃圾收集、中转和运输过 程中的脏、臭、噪声和遗洒等问题。研究运用物联网技术,探索线路优化、成本合理、高效环保的收运新模式。

(九)选择适用技术。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评估制度,新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经评估后方可推广使用。城市人民政府要按照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南,因地制宜 地选择先进适用、符合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的无害化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土地资源紧缺、人口密度高的城市要优先采用焚烧处理技术,生活垃圾管理水平较高的城市可 采用生物处理技术,土地资源和污染控制条件较好的城市可采用填埋处理技术。鼓励有条件的城市集成多种处理技术,统筹解决生活垃圾处理问题。

(十)加快设施建设。城市人民政府要把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切实加大组织协调力度,确保有关设施建设顺利进行。要简化程序,加快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立项、建设用地、环境影响评价、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环节的审批速度。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要抓紧施工,保证进度,争取早日发挥效用。要 进一步加强监管,切实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质量监督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工程竣工验收制等管理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十一)提高运行水平。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营单位要严格执行各项工程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切实提高设施运行水平。填埋设施运营单位要制定作业计划和方 案,实行分区域逐层填埋作业,缩小作业面,控制设施周边的垃圾异味,防止废液渗漏和填埋气体无序排放。焚烧设施运营单位要足额使用石灰、活性炭等辅助材 料,去除烟气中的酸性物质、重金属离子、二英 等污染物,保证达标排放。新

建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应安装排放自动监测系统和超标报警装置。运营单位要制定应急预案,有效应对设施故障、事故、进场垃圾量剧 增等突发事件。切实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解决设施设备长期超负荷运行问题,确保安全、高质量运行。建立污染物排放日常监测制度,按月向所在地住房城乡 建设(市容环卫)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监测结果。

(十二)加快存量治理。各省(区、市)要开展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和不达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排查和环境风险评估,并制定治理计划。要优先开展水源地等 重点区域生活垃圾堆放场所的生态修复工作,加快对城乡结合部等卫生死角长期积存生活垃圾的清理,限期改造不达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五、强化监督管理

(十三)完善法规标准。研究修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加强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处理标准规范体系,制定和完善生活垃圾分 类、回收利用、工程验收、污染防治和评价等标准。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标识,使群众易于识别、便于投放。改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统计指标体系,做好与废旧 商品回收利用指标体系的衔接。

(十四)严格准入制度。加强市场准入管理,严格设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企业资金、技术、人员、业绩等准入条件,建立和完善市场

退出机制,进一步规范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特许经营权招标投标管理。具体办法由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十五)建立评价制度。加强对全国已建成运行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状况和处理效果的监管,开展考核评价,公开评价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对未通过 考核评价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要责成运营单位限期整改。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运营单位失信惩戒机制和黑名单制度,坚决将不能合格运营 以及不能履行特许经营合同的企业清出市场。

(十六)加大监管力度。切实加强各级住房城乡建设(市容环卫)和环境保护部门生活垃圾处理监管队伍建设。研究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督察巡视制度,加强对地方政府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以及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监管。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节能减排量化指标,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探索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实施监 管,提高监管的科学水平。完善全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监控系统,定期开展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排放物监测,常规污染物排放情况每季度至少监测一次,二英排放情况每年至少监测一次,必要时加密监测,主要监测数据和结果向社会公示。

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十七)拓宽投入渠道。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投入以地方为主,中央以适当方式给予支持。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生活垃圾分

类体系、处理设施和监管能 力建设。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开展生活垃圾管理示范城市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示范项目活动,支持北京等城市先行先试。改善工作环 境,完善环卫用工制度和保险救助制度,落实环卫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十八)建立激励机制。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制定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减量激励政策,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引导群众分类 盛放和投放生活垃圾,鼓励对生活垃圾实行就地、就近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研究建立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推进机制和废品回收补贴机制。

(十九)健全收费制度。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规定缴纳垃圾处理费,具体收费 标准由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成本和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探索改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方式,降低收费成本。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应当用 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不得挪作他用。

(二十)保障设施建设。在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中要优先配套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确保建设用地供应,并纳入土地利用计划和建设用地供应计 划。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项目,应当以划拨方式供应建设用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前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二十一)提高创新能力。加大对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快国家级和区域性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强生活垃圾处理基础性技术研究,重点突破清洁焚烧、二英 控制、飞灰无害化处置、填埋气收集利用、渗沥液处理、臭气控制、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治理等关键性技术,鼓励地方采用低碳技术处理生活垃圾。重点支持生活 垃圾生物质燃气利用成套技术装备和大型生活垃圾焚烧设备研发,努力实现生活垃圾处理装备自主化。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和资源化利用产业基 地建设,带动市场需求,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和装备自主化。

(二十二)实施人才计划。在高校设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相关专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加强岗前和岗中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

七、加强组织领导(二十三)落实地方责任。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实行省(区、市)人民政府负总责、城市人民政府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对所属城市 人民政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加强监督指导。城市人民政府要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切实抓好各项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 委、环境保护部、监察部等部门要对省(区、市)人民政府的相关工作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对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不力,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要追究责任。

(二十四)明确部门分工。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行业管理,牵头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健全 监管考核指标体系,并纳入节能减排考核工作。环境保护部负责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定污染控制标准,监管污染物排放和有害垃圾处理处置。发展改 革委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编制全国性规划,协调综合性政策。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创新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生活垃圾处理 装备自主化工作。财政部负责研究支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财税政策。国土资源部负责制定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用地标准,保障建设用地供应。农业部负责生活垃圾肥 料资源化处理利用标准制定和肥料登记工作。商务部负责生活垃圾中可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工作。

(二十五)加强宣传教育。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宣传活动,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垃圾源头减量和回收利用。要将生活垃圾处理知识纳入中小学教材 和课外读物,引导全民树立“垃圾减量和垃圾管理从我做起、人人有责”的观念。新闻媒体要加强正面引导,大力宣传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各项政策措施及其成效,全面客观报道有关信息,形成有利于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舆论氛围。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在2011年8月底前将落实本意见情况报国务院,同时抄送住房城乡建设部。

下载批转农业部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机生产和使用管理工作报告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批转农业部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机生产和使用管理工作报告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