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实施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模版)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实施城市医疗救助试
点工作意见的通知
甘政办发[2005]104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省民政厅、卫生厅、财政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提出的《关于实施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批转,请认真抓好落实。
关于实施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确定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标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10号)精神,切实帮助解决城市贫困群众医疗方面的突出困难,提高健康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现就全省开展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标和原则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关精神,从实际出发,2005年内完成试点,力争到2008年建立起覆盖全省城市居民的、符合我省省情的医疗救助制度。
城市医疗救助是对城市贫困群众在医疗方面实行的救济制度,是新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城市医疗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是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试点工作遵循的原则是:
(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试点县区市要从实际出发,合理地确定救助标准、支付比例和最高救助限额,既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又要尽量帮助城市贫困群众解决最基本的医疗服务问题。
(二)多方筹资,量力而行。通过发动社会力量资助、城市医疗救助基金适当补助、医疗机构适当减免有关费用等多种方式,对医疗救助对象实施救助。实施医疗救助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
(三)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要通过试点,认真总结经验,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收入的相应增加,逐步完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四)属地管理,规范运行。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由各级民政部门具体负责确定救助对象及制定标准等管理工作。医疗救助从申请、审核、审批到资金发放要做到严格依法行政,照章办事和公开、公正、公平。
二、试点任务
(一)认真选择试点县区市。试点县区市的确定,按照自愿参与的原则,由市州政府报省政府城市医疗救助协调小组确定。试点县区市不低于全省县区市的20%。对已经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建设工作的县区市予以优先考虑。凡确定的试点县区市要在今年10月底前将医疗救助资金发放到位,全面完成试点任务。省上将选择3-5个不同类型的试点县区市作为示范点予以指导,重点探索城市医疗救助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资金筹措机制。
(二)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基金。通过地方财政列支、专项彩票公益金提取、慈善机构资助和社会捐助等渠道建立救助基金。从2005年开始,各级财政要在预算中安排城市医疗救助专项资金。中央和省级转移支付资金将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救助人数和工作努力程度等因素给予适当补助。城市医疗救助资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提取管理费或工作经费。县级民政部门建立基金专帐,用于办理资金的汇集、支付等业务,定期向社会公布筹集和使用情况,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监督,确保城市医疗救助资金全部用于救助对象。领取补助医疗费用要符合有关规定,杜绝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贪污浪费等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合理确定城市医疗救助对象。城市医疗救助对象主要是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或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以及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困难群众,包括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的“三无”人员;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中身患重大疾病的人员;因意外事故或突发事件造成身体伤害,医疗费用负担过重的人员。
(四)准确把握城市医疗救助方式和范围。城市医疗救助采取降低医疗收费和医疗费用补助两种方式。救助对象持《城市医疗救助证》就诊时,原则上参照甘肃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目录范围,制定医疗救助对象补助标准。医疗机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对挂号费、会诊费、出诊费等费用给予适当减免;注射费、换药费按成本计收;对住院费、检验费等优惠15%左右。民政部门将对所优惠的救助对象给医治机构补偿其成本。
救助的具体病种由市州和县区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能提供有效收据或有效原始证明的器官移植费用、跨年度累计的费用,以及超出医疗保险药品、诊疗项目、服务设施标准“三个目录”范围的费用,交通肇事、打架斗殴、吸食毒品、酗酒和赌博等引发伤害和由第三方承担赔偿责任的治疗费用,不属于救助范围。
(五)合理制定城市医疗救助标准。救助对象的医疗救助参照医保管理办法执行,符合当年基本医疗保险甲类用药、诊疗项目、服务设施标准目录的,在扣除各项医疗保险可支付部分、单位应报销部分及社会互助帮困后,对个人负担超过本人和家庭负担能力的医疗费用或特殊病种的治疗费用给予一定数额或一定比例的补助。具体救助标准由各地民政部门会同劳动保障、卫生、财政等部门制定。
(六)规范城市医疗救助申请审批程序。要求救助者须本人或户主向户口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城市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如实提供下列证件:(1)《城镇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甘肃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参加了社会医疗保险或商业保险的还应提供医疗保险卡、特殊门诊医疗保险证、职业病证明等社会医疗保险辅助证件和商业保险等有关合同。(2)医院或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疾病诊断书、医药费用收据和必要的病史资料。(3)医疗保险支付凭证、单位报销凭证以及社会捐赠和互助帮困情况证明。医疗救助申请由居委会初审后报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逐项进行审核,县区市民政部门审批。经公示后,再颁发救助证,并批准本次救助的金额。救助金由县区市民政部门直接发放或实行社会化发放。对申请救助而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本人并说明理由,做好说服工作。
(七)认真做好医疗救助服务工作。县级民政部门要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密切协作,把城市医疗救助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保证服务质量和方便群众的角度出发,合理确定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医院、社区卫生中心(站)。医疗服务单位要建立、完善并落实各种诊疗规范和管理制度,积极研究、探索医疗救助的有效方式和手段,规范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努力降低服务成本。要减化服务环节,优化服务流程,为救助对象提供良好的就诊环境和便民措施,提供各种人性化服务。要对救助对象适当减免挂号、检验、手术、住院等费用。对需转到非指定医院、社区卫生中心(站)的疑难重症患者,按照当地医疗救助的有关规定办理转院手续。
三、组织领导
开展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是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医疗,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共同抓好落实。
各地要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民政、卫生、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协调小组,及时研究解决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民政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牵头研究拟定城市医疗救助的办法措施,建立健全救助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卫生部门要积极引导城市医疗救助卫生服务机构,制定医疗救助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支持、鼓励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减免救助对象的医疗费用,加强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指导医疗机构合理、节约使用救助资金。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城市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并加强对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配合做好城市医疗救助试点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人员、医疗服务管理、待遇、标准等方面的衔接工作,合理确定纳入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监察、审计部门要做好救助资金的审计监督工作。
各试点县区市要抓紧做好调研和论证工作,尽快制定城市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已经开展城市医疗救助工作的试点县要抓好制度的规范和完善工作。2005年11月底,在各试点县区市对医疗救助试点工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省民政厅、卫生厅、财政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将组织检查,并向省政府专题报告。
省民政厅
省卫生厅
省财政厅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二○○五年七月二十二日
第二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实施城市医疗救助试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5〕104号 【发布日期】2005-07-22 【生效日期】2005-07-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实施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
(甘政办发〔2005〕104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省民政厅、卫生厅、财政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提出的《关于实施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批转,请认真抓好落实。
二○○五年七月二十二日
关于实施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确定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标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10号)精神,切实帮助解决城市贫困群众医疗方面的突出困难,提高健康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现就全省开展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标和原则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关精神,从实际出发,2005年内完成试点,力争到2008年建立起覆盖全省城市居民的、符合我省省情的医疗救助制度。
城市医疗救助是对城市贫困群众在医疗方面实行的救济制度,是新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城市医疗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是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试点工作遵循的原则是:
(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试点县区市要从实际出发,合理地确定救助标准、支付比例和最高救助限额,既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又要尽量帮助城市贫困群众解决最基本的医疗服务问题。
(二)多方筹资,量力而行。通过发动社会力量资助、城市医疗救助基金适当补助、医疗机构适当减免有关费用等多种方式,对医疗救助对象实施救助。实施医疗救助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三)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要通过试点,认真总结经验,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居民收入的相应增加,逐步完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四)属地管理,规范运行。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由各级民政部门具体负责确定救助对象及制定标准等管理工作。医疗救助从申请、审核、审批到资金发放要做到严格依法行政,照章办事和公开、公正、公平。
二、试点任务
(一)认真选择试点县区市。试点县区市的确定,按照自愿参与的原则,由市州政府报省政府城市医疗救助协调小组确定。试点县区市不低于全省县区市的20%。对已经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建设工作的县区市予以优先考虑。凡确定的试点县区市要在今年10月底前将医疗救助资金发放到位,全面完成试点任务。省上将选择3―5个不同类型的试点县区市作为示范点予以指导,重点探索城市医疗救助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资金筹措机制。
(二)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基金。通过地方财政列支、专项彩票公益金提取、慈善机构资助和社会捐助等渠道建立救助基金。从2005年开始,各级财政要在预算中安排城市医疗救助专项资金。中央和省级转移支付资金将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救助人数和工作努力程度等因素给予适当补助。城市医疗救助资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提取管理费或工作经费。县级民政部门建立基金专帐,用于办理资金的汇集、支付等业务,定期向社会公布筹集和使用情况,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监督,确保城市医疗救助资金全部用于救助对象。领取补助医疗费用要符合有关规定,杜绝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贪污浪费等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合理确定城市医疗救助对象。城市医疗救助对象主要是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或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人员,以及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困难群众,包括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的“三无”人员;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中身患重大疾病的人员;因意外事故或突发事件造成身体伤害,医疗费用负担过重的人员。
(四)准确把握城市医疗救助方式和范围。城市医疗救助采取降低医疗收费和医疗费用补助两种方式。救助对象持《城市医疗救助证》就诊时,原则上参照甘肃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目录范围,制定医疗救助对象补助标准。医疗机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对挂号费、会诊费、出诊费等费用给予适当减免;注射费、换药费按成本计收;对住院费、检验费等优惠15%左右。民政部门将对所优惠的救助对象给医治机构补偿其成本。
救助的具体病种由市州和县区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能提供有效收据或有效原始证明的器官移植费用、跨累计的费用,以及超出医疗保险药品、诊疗项目、服务设施标准“三个目录”范围的费用,交通肇事、打架斗殴、吸食毒品、酗酒和赌博等引发伤害和由第三方承担赔偿责任的治疗费用,不属于救助范围。
(五)合理制定城市医疗救助标准。救助对象的医疗救助参照医保管理办法执行,符合当年基本医疗保险甲类用药、诊疗项目、服务设施标准目录的,在扣除各项医疗保险可支付部分、单位应报销部分及社会互助帮困后,对个人负担超过本人和家庭负担能力的医疗费用或特殊病种的治疗费用给予一定数额或一定比例的补助。具体救助标准由各地民政部门会同劳动保障、卫生、财政等部门制定。
(六)规范城市医疗救助申请审批程序。要求救助者须本人或户主向户口所在地社区居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城市医疗救助申请审批表》,如实提供下列证件:(1)《城镇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甘肃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参加了社会医疗保险或商业保险的还应提供医疗保险卡、特殊门诊医疗保险证、职业病证明等社会医疗保险辅助证件和商业保险等有关合同。(2)医院或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疾病诊断书、医药费用收据和必要的病史资料。(3)医疗保险支付凭证、单位报销凭证以及社会捐赠和互助帮困情况证明。医疗救助申请由居委会初审后报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逐项进行审核,县区市民政部门审批。经公示后,再颁发救助证,并批准本次救助的金额。救助金由县区市民政部门直接发放或实行社会化发放。对申请救助而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本人并说明理由,做好说服工作。
(七)认真做好医疗救助服务工作。县级民政部门要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密切协作,把城市医疗救助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保证服务质量和方便群众的角度出发,合理确定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医院、社区卫生中心(站)。医疗服务单位要建立、完善并落实各种诊疗规范和管理制度,积极研究、探索医疗救助的有效方式和手段,规范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努力降低服务成本。要减化服务环节,优化服务流程,为救助对象提供良好的就诊环境和便民措施,提供各种人性化服务。要对救助对象适当减免挂号、检验、手术、住院等费用。对需转到非指定医院、社区卫生中心(站)的疑难重症患者,按照当地医疗救助的有关规定办理转院手续。
三、组织领导
开展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是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医疗,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各负其责,互相配合,共同抓好落实。
各地要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民政、卫生、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协调小组,及时研究解决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民政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牵头研究拟定城市医疗救助的办法措施,建立健全救助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卫生部门要积极引导城市医疗救助卫生服务机构,制定医疗救助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支持、鼓励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减免救助对象的医疗费用,加强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指导医疗机构合理、节约使用救助资金。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城市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并加强对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配合做好城市医疗救助试点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人员、医疗服务管理、待遇、标准等方面的衔接工作,合理确定纳入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监察、审计部门要做好救助资金的审计监督工作。
各试点县区市要抓紧做好调研和论证工作,尽快制定城市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已经开展城市医疗救助工作的试点县要抓好制度的规范和完善工作。2005年11月底,在各试点县区市对医疗救助试点工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省民政厅、卫生厅、财政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将组织检查,并向省政府专题报告。
省民政厅
省卫生厅
省财政厅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建设厅等部门关于全省城市污水处理设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6〕10号 【发布日期】2006-01-24 【生效日期】2006-01-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建设厅等部门关于全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情况报告的通知
(甘政办发〔2006〕10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家有关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监管工作的要求,完善城市功能,节约水资源,改善水环境质量,省建设厅、省发改委、省环保局、省物价局对全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进行了联合检查和专题研究,并形成了《省建设厅等部门关于全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现予批转,请各城市政府根据《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尽快采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认真整改完善,切实把建设好、运营好污水处理设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促进我省城市污水处理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落实配套资金,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 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甘政发〔2001〕89号)要求,“十五”期间,全省所有设市城市都必须建设污水处理厂,但目前仍有部分城市未能按计划完成建设任务。对此,有关城市政府要认真落实在建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加快建设进度,争取污水处理设施早日投入使用。
二、加大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力度,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费用。各城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研究确定合理的污水处理费用形成机制。一是适当提高污水处理费的征收标准。二是按照国家规定对收费不足部分从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国有土地出让收益等财政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予以补偿,使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能够正常运转,发挥效益。特别是自备水源用户较多的城市,要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建设厅等部门关于加强自备水源用户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工作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2005〕140号)要求,制定和落实自备水源用户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措施,加大征缴力度,确保足额征收。
三、进一步理顺运营和管理体制,加强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行的监管。各城市政府要尽快确定污水处理设施的专业运营单位,抓紧做好建成项目的交接工作,争取早日投入使用。各城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明确污水处理设施监管机构的责任,完善监管方法和手段,切实加强对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状况的监管。
四、抓紧制定相关政策,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进程。各城市政府要认真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意见》(甘政发〔2005〕59号)精神,加强指导,积极协调解决污水处理市场化运作中的实际问题,研究制定促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化运作的配套政策,不断深化我省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全面提高污水处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六年一月二十四日
关于全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情况的报告
省政府:
遵照徐守盛副省长在《建设部关于全国污水处理情况的通报》(建城〔2005〕149号)上的批示要求,省建设厅、省发改委、省环保局、省物价局及时下发了《关于开展全省城市污水处理项目检查工作的通知》(甘建城〔2005〕343号),并联合对全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进行了检查与调研。现将全省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报告如下:
一、全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镇化进程进入了较快的发展时期,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撤地设市步伐的加快,城镇化水平以每年超过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截止2004年年底,全省已有16个设市城市、65个县城城镇化水平达到28?61%。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张,自1998年到2004年,全省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每年平均以5%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全省县城及县城以上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已达48000万立方米/年,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0%。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预计在不远的将来,全省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将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给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带来巨大的压力。
在2000年之前,除兰州市、酒泉市和武威市外,我省其它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几乎是空白。“十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千方百计争取国债资金,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全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甘政发〔2001〕89号)要求,“十五”期间,所有设市城市都必须建设污水处理厂。从1998年至今,除了兰州市吴家园污水处理厂、中国石油兰州石油化工公司污水处理厂、永登县污水处理厂等(总处理能力约9万立方米/天)属于地方或企业自筹建设的污水处理设施外,全省所有设市城市和部分县城在国债资金的支持下陆续开工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总处理能力约99万立方米/天,总投资约20亿元。截止2005年10月,已经建成运行或基本建成的有兰州雁儿湾污水处理厂、陇南市武都城区污水处理厂、定西市安定城区污水处理工程(一期)、定西市临洮县污水处理厂、嘉峪关市污水处理厂、酒泉市污水处理扩建工程、敦煌市污水处理厂、白银市污水处理厂。其余项目工程土建及设备安装已基本完成,即将进入设备调试阶段,预计至明年上半年前可全部建成收尾。
二、建设与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省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不到50%,部分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没有充分发挥效益。截止2005年10月底,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中仍有白银市污水处理厂、酒泉市污水处理厂、敦煌市污水处理厂、定西市临洮县污水处理厂等运行负荷率低于30%。“十五”期间的建设项目仍有近三分之一不能如期建成投产。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有的城市对污水处理工作重视不够,组织管理不力,致使个别污水处理厂建成半年甚至近一年仍未运行。二是一些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的城市至今未按要求开征污水处理费或收费标准和征缴率偏低,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费用难以保障。三是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滞后,导致在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污水收集能力达不到设计规模,从而影响投资效益的正常发挥。
2004年8月,省建设厅曾下发了《关于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城市污水处理项目顺利实施和建成后正常运行的通知》(甘建城〔2004〕273号),但效果并不明显,影响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和运行的问题依然存在。通过检查和调研,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
(一)资金缺口较大,落实不到位,建设进展缓慢。我省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级政府财力有限,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主要依靠国债资金支持。据统计,截止目前,全省在建的20个污水处理项目中,国家发改委共安排国债资金11?14亿元,占总投资20亿元的55?7%,地方配套资金普遍存在较大缺口。同时,个别项目国债资金拨付环节也出现了问题,如定西市安定城区污水处理项目国债资金840万元被市、区两级政府截用。由于资金缺口较大,落实不到位,各地项目建设进度缓慢,致使部分项目不能按计划建成。
(二)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不够,运行费用不落实。当前,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在我国我省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但是,如何使“十五”期间建成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如期投入正常运营,却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根据全省污水处理设施年平均运行成本估算,要确保新增处理能力99万立方米/天的规模全部投入运营,年运行费至少需要2亿元。否则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终将闲置。
目前,全省大部分城市的污水处理费标准已由相关部门批准,但依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收费标准偏低,已批准的居民收费标准在0?2―0?4元/吨之间,非居民收费标准在0?3―0?5元/吨之间,平均约为0?35元/吨。据测算,我省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平均运行成本为0?70元/吨左右,收费仅能弥补生产成本的一半。这样的收费标准在市场化运作中,对社会资本缺乏吸引力,无法形成市场化运作的基本条件。二是收费政策不协调,污水处理收费难以落实。特别是白银市等工矿型城市,城市供水由企业自备供水设施和城市供水设施共同承担,而企业供水部分(指向城市居民供水)坚持不收取污水处理费,导致全市污水处理收费政策难以落实。
(三)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滞后。我省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普遍滞后,全省排水管道密度仅为全国平均密度的70%,污水收集管网不完善,是影响处理厂效益正常发挥的最直接原因。根据国家要求,我省利用国债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主要进行污水处理厂和污水主干管网的建设,对污水支管等收集系统的建设考虑不足。从已经建成投入试运行的兰州雁儿湾污水处理厂、陇南武都城区污水处理工程、定西安定区污水处理(一期)工程和临洮县城区污水处理工程等项目的运行情况看,由于污水收集管网,特别是街区及居民小区污水收集管网的不完善和管网覆盖率低,导致污水收集率过低,一方面污水不能应收尽收,另一方面污水处理设施能力闲置,使污水处理工程经济和社会效益难以正常发挥。
(四)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重视不够。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保障设施正常运行,既是完善城市功能的需要,也是改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的需要。省委、省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省上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加大监管力度,促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的健康发展。但仍有一些地区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争取项目时积极主动,落实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和运行费用时消极被动,等、靠、要思想很严重,上项目时求大超前,遇到困难畏手畏脚。这次联合检查调研中发现,个别地区态度消极,重建设、轻管理现象明显,对工程进展缓慢、运行负荷率低等问题只是简单地归结为资金问题,不从自身查找原因,对联合检查配合不够,如兰州、平凉、张掖等地至今未上报检查整改材料。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及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工作。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之一,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对于实施这一战略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城市政府是城市公共资产的主要支配者,也是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做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及推进市场化改革,保护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既是政府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的客观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体现。各级城市政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的有关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把城市污水处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统筹安排,加大扶持力度,采取必要措施,尽快发挥污水处理项目的作用和效益。
(二)逐步提高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加大收费征缴力度。我省目前的收费标准不能满足新建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今后随着各市新建污水处理厂的逐步投入使用,应加快提高污水处理费标准的步伐。但是由于我省经济落后,居民收入较低,承受能力相对较差,价格调整一次到位确有困难。结合我省实际,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环保局关于加强黄河甘肃段水污染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2004〕120号)要求,建议采取分地区、分时段逐步提高收费标准的方法,坚持“小步走,走快步”的原则,使全省城市污水处理费标准逐步达到0?80元/吨“保本微利”的水平。
同时,要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建设厅等部门关于加强自备水源用户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工作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2005〕140号)要求,落实国家有关城市污水处理收费政策,切实加强自备水源用户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工作,通过强化征收措施,加大征缴力度,确保城市污水处理费足额征收,促进我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健康发展。
(三)完善污水管网建设规划,加快污水收集系统建设进度。为解决我省城市污水管网建设滞后的问题,建议各级城市政府在规划建设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时,按照“先排后治”的原则,制定完善污水管网建设规划。污水管网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污水处理厂建成后的污水处理规模,提出分阶段污水收集处理目标和污水管网的建设计划,原则上污水管网建设要确保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在3年内达到设计规模。同时,积极做好污水再生利用工作,进一步健全污水资源化的技术规范和配套政策。
(四)市场引导,政策扶持,稳步推进污水处理市场化进程。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资金匮乏的问题,必须打破政府独家建设和运营的传统模式,鼓励多种经济成份进入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领域,吸引社会资本、境外资本,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运营市场化。鼓励实行城市供水和排水一体化管理。在城市污水处理企业化改制过程中,可将原属事业单位的污水处理厂与属企业性质的自来水公司合并,形成企业集团,同时经营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业务。从我省部分城市已实施的经验来看,效果较好。
(五)加强监管,保障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健康有序进行。城市污水处理行业既是自然垄断行业又是环保公益事业,推进市场化改革不是简单地开放市场或将资产出售,而是要在市场准入、产品或服务的定价以及进入市场后的安全与质量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由于目前国家有关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政策仅为部门指导性意见,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特别是当遇到诸如解决企业化改制中社会保障、转岗再就业、土地、用电以及税收优惠等深层次问题时,缺乏可供操作的具体办法。同时,由于这些问题涉及建设、发展改革、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环保、税务、土地、物价等多个部门,需要在政府层面加以协调。因此,为推进我省的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进程,建议由各城市政府牵头成立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领导协调小组,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意见》(甘政发〔2005〕59号)精神,加强监管,组织协调解决污水处理市场化运作中的实际问题,研究制定有关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拍卖、抵押、资产重组、资金补助、收费管理、市场准入、事业单位转企业等方面的配套政策。
我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大规模建设的局面已进入尾声,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行及可持续发展。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既是环保项目又是公益性项目,城市政府必须创新监管体制,加大监管力度。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也要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行业指导。只有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城市污水处理相关单位高度重视,共同努力,我省城市污水处理事业才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特此报告。
省建设厅
省发改委
省环保局
省物价局
二○○五年十二月十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发改委等部门关于促进全省城市污水处
【发布单位】甘肃省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8]11号 【发布日期】2008-02-01 【生效日期】2008-02-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发改委等部门关于促进全省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及产业化运
营意见的通知
(甘政办发[2008]11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省发改委、省建设厅、省环保局、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审计厅《关于促进全省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及产业化运营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批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二月一日
关于促进全省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及产业化运营的意见
1998年以来,国家共安排我省城市生活污水处理项目21项,设计总处理能力97.65万吨/日,总投资20.89亿元。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产业化运营工作,多次组织进行督促检查,并结合节能减排政策的贯彻实施提出明确要求。但从目前17个已建成或基本建成的项目情况看,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项目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地方配套资金落实困难;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工程运行负荷率低;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偏低,运行费用缺口大;污水处理运营单位企业化程度低和配套政策不落实等。我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产业化运营尚处于起步阶段。
为了进一步促进全省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和产业化运营工作,提高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确保全省“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的顺利实现,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和产业化运营,有效促进水体污染防治工作,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国家和省政府加强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和产业化运营的相关政策规定,坚持污水处理产业化发展方向,按照事权与财权相对应的原则,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建设任务,扎实稳步推进全省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产业化运营工作。
(三)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到2010年底,全省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兰州市不低于80%),已建成和在建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实现正常运营,全省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二、主要措施。
(一)健全机构,明确责任,进一步加强指导与协调。省政府成立由发改、建设、环保、物价、财政、审计等部门组成的“甘肃省促进城市污水处理产业化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促进污水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指导协调解决全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产业化运营中的重大问题,对建设进展缓慢、建成后不能投入运营的污水处理项目,下达限期整改通知,责令限期建成验收,投入运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建设厅,主要负责日常工作。
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各项工作。省发改部门负责牵头编制全省城市污水处理项目规划,有序推进污水处理项目前期工作,并在符合国家投资政策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全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产业化运营进行行业监管,建立健全污水处理设施监管制度和目标考核制度,完善污水处理特许经营制度;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全省污水处理设施排放水质进行监测和监控,针对重点流域的重点市县下达COD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并严格考核,稳步推行水体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加大执法力度,督促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在2008年年底前安装环保在线监控装置,并与建设部门监控中心联网,实现对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以及处理水质达标情况的随机监控;省物价部门负责督促各市州进一步健全污水处理费征收机制,实行分类指导,协调各级物价部门适时调整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督促已建污水处理项目所在地污水处理费收费政策和收费标准尽快落实到位,参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运营评估,协调制定污水处理设施市场化运作及特许经营过程中污水处理费的收取标准;省财政部门负责对国家和省政府安排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补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并根据国家财政政策和本级财政财力状况,筹措资金并采用以奖代补方式,对已实现产业化运营的污水处理项目或在建污水处理项目配套设施给予一定补助;省审计部门负责协调各级审计部门加大对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过程和竣工验收阶段的审计监督力度,对建设进展缓慢的项目进行重点跟踪审计,督促所在地政府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发现截留、挪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的,依照有关规定处理,确保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资金规范管理和落实到位。
(二)认真落实城市污水处理收费政策,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和运行费用。要按照补偿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运行维护成本、保本微利及“小步走、走快步”的原则,科学测算和核定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在2008年年底前力争将全省污水处理费调整到0?8元/吨左右。各市州在研究调整供水价格时应首先保证污水处理费的开征及调整,特别是已建成或在建污水处理设施尚未开征污水处理费的市州和县市区,必须在2008年上半年开征;已开征的要制定详细的收费实施办法,加大收费力度和广度,提高收缴率,做到应收尽收。项目所在地政府要将污水处理费、排污费全额用于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并将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净收益等作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和运行费用的重要补充,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正常运营。
(三)尽快完成城市污水处理项目运营单位企业化改制,积极推行“供排一体化”经营。现有事业单位性质的污水处理项目法人单位,要在2008年年底前完成企业化改制,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实行企业化经营。同时,积极整合现有供排水企业资源,将现有污水处理企业和供水企业合并形成企业集团,经营城市污水处理和供水业务,推行“供排一体化”经营模式,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对不具备专业管理和运营能力的污水处理项目,鼓励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管理效率高、运营成本低的专业化运营企业承担日常运营和管理,促进污水处理设施的产业化运营。
鼓励和引导国内外符合条件的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投资者或经营者通过公开竞争,获得我省污水处理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的特许经营权。
三、强化政府责任,落实目标任务,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促进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和产业化运营,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一项紧迫任务。污水处理项目所在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靠实责任,努力工作,抓好落实。城市污水处理项目所在地政府为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和产业化运营的责任主体,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要把促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产业化运营作为实现节能减排和节约水资源的有效途径,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节能减排和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明确污水处理工程COD削减指标,切实加强监督管理,责任到人。各级政府特别是已建和在建污水处理项目所在地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政府相关政策规定,及时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和运行费用。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具体指导协调当地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和产业化运营工作,并按季度向省促进城市污水处理产业化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有关情况。
要实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公开曝光、行政处罚和制裁相结合的责任监督体系。对污水处理项目不能按计划建成或建成后不能正常运行的,项目所在地不得新建城市道路、休闲广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核发施工许可证,投资主管部门暂停审批、核准和申报相关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污水处理项目投入运行后,除正常的停机检修外,不得擅自停运。
省发改委
省建设厅
省环保局
省物价局
省财政厅
省审计厅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福建省农村医疗救助办法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民政厅等部门关于福建省农村医
疗救助办法的通知
闽政〔2009〕23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民政厅、财政厅、卫生厅、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福建省农村救助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十一月五日
福建省农村医疗救助办法
省民政厅 省财政厅 省卫生厅 省残疾人联合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 号)、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民发〔2003〕158号)和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民发〔2009〕81 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村医疗救助是指政府和社会对因病而无经济能力进行治疗或因支付数额庞大的医疗费用而陷入困境的农村经济困难家庭人员实施专项帮助和经济支持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
第三条 农村医疗救助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建立管理科学、标准合理、程序便捷、操作规范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着力解决农村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努力实现困难群众“病有所医”的目标。
第四条 农村医疗救助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一)救急、救难、公平、便捷。
(二)救助水平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
(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府救助与社会扶助相结合。
(四)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相衔接。
(五)救助基金专款专用、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第二章 医疗救助对象
第五条 农村医疗救助对象为具有当地户籍、符合救助条件的农村居
民。第一类救助对象为:
(一)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含五保供养对象)。
(二)重点优抚对象(含革命“五老”人员,即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接头户、老交通员、老苏区干部)。
(三)重度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是指持有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参与社会生活和自理困难的肢体、智力、精神、视力残疾,残疾等级为二级(含二级)以上的人员。
第二类救助对象为:
(一)低收入家庭重病患者。
(二)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老年人。
农村低收入家庭是指经民政部门认定,家庭年人均收入在当地农村低保标准两倍以内、未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家庭。
第三章 医疗救助范围
第六条 第一类救助对象享受的医疗救助范围包括:
(一)资助参加新农合。对救助对象参加新农合需个人缴纳的费用,给予全额资助。
(二)住院救助。对救助对象患病住院治疗(含住院分娩)发生的、属于新农合可报销范围内的医疗费用(含新农合起付线以下的费用),扣除新农合报销金额后,给予一定比例或一定金额的救助。
(三)特殊门诊救助。对救助对象患特殊病种及治疗项目发生的、属于新农合可报销范围内的门诊费用(含新农合起付线以下的费用),扣除新农合报销金额后,给予一定比例或一定金额的救助。特殊病种及治疗项目范围参照当地新农合的有关规定确定。
(四)日常救助。对五保供养对象和70周岁以上的低保对象等特殊困难人员,县级民政部门每年发给一定金额的门诊救助金。
(五)定额救助。对患重大疾病而无力治疗的五保对象、低保对象,县级民政部门根据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医生(须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出具的疾病诊断书,经调查审核后,给予一定金额救助,帮助其及时住院治疗。
(六)二次救助。对享受上述医疗救助后,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家庭特别困难的救助对象,各地可根据当年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结存情况再次给予救助。
第二类救助对象享受的医疗救助范围包括:
(一)参加新农合有困难的,由政府酌情帮助解决。
(二)因病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在扣除新农合补偿费用后,个人自付仍有困难的,可向县级民政部门提出救助申请,一年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
第七条 下列情形不属于农村医疗救助范围:
(一)当地新农合规定的医疗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范围以外的费用。
(二)因违法犯罪、自杀、自残、打架斗殴、酗酒、吸毒等发生的医疗费用。
(三)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应由他方承担的医疗费用。
(四)因器官移植、镶牙、整容、矫形、配镜、保健等发生的费用。
(五)未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所发生的费用(抢救费用除外)。
(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不属于医疗救助范围的情形。
第八条 积极开展慈善救助,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救助工作。各级政府鼓励慈善公益组织每年从慈善募集资金中安排一定数额,对医疗费用负担较重、家庭特别困难的救助对象,给予慈善救助。
第四章 医疗救助服务
第九条 加强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农合有机衔接,实现资源共用、信息共享、结算同步、监管统一。
新农合定点医院作为农村医疗救助的定点医疗机构,参照当地新农合规定的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为农村医疗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服务。
农村医疗救助对象持新农合医疗证、身份证、低保证、五保证、优抚证、二代残疾人证等相关证件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定点医疗机构根据民政部门提供的救助对象名单,按照农村医疗救助的有关规定,为救助对象提供医疗费用“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垫付应由医疗救助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再与新农合经办机构结算,救助对象只需支付自付部分。民政部门向新农合经办机构提供预付资金并定期结算。
农村医疗救助不设起付线,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合理设置封顶线。
第十条 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工作的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将医疗救助对象姓名、救助标准、救助金额等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的社会监督,做到政策公开、资金公开、保障对象公开。
第十一条 积极探索医前救助、医中救助等救助方式,并根据救助对象的困难情况和基本医疗需求制定不同的救助标准,实行分类救助,对特殊困难群体给予重点照顾。
第十二条 医疗救助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期间,院方对其住院床位费、护理费给予减收 50%的优惠,大型设备检查费、手术项目费用给予减收20%的优惠。
第十三条 农村医疗救助对象需转到非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或因急诊、急救到非定点医疗机构治疗时,按当地新农合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四条 定点医疗机构要完善并落实各项诊疗规范和管理制度,保证服务质量,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不得要求医疗救助对象支付按规定应予减免的费用。
第五章 医疗救助基金筹集和管理
第十五条 各县(市、区)应多渠道筹集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预算资金、彩票公益金、社会捐赠资金、救助基金利息收入以及其他资金。
第十六条 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筹集标准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医疗保障水平等因素适时调整。由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农村医疗救助资金应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具体筹资标准由民政部门商财政部门制定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省级财政根据各县(市、区)财力状况,分档给予补助。财力状况好的地方,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扩大农村医疗救助基金规模。各地自行扩大救助对象范围所需的农村医疗救助资金,由当地政府自行筹集。第十七条 省、各设区市从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农村医疗救助调剂金,用于临时救助和补助农村医疗救助资金不足的地区。
第十八条 民政部门根据当地农村医疗救助对象人数和救助基金筹资负担标准,编制农村医疗救助资金预算,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安排。第十九条 各县(市、区)财政部门应在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中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专账,并按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有关规定,对救助基金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实行专账核算、专项管理。县级民政部门应相应设立农村医疗救助资金专账,用于办理资金的收支业务。第二十条 民政部门根据农村医疗救助资金预算和救助资金使用需求,定期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救助资金使用计划。财政部门对民政部门报送的救助资金使用计划进行审核后,应及时将救助资金拨付至民政部门农村医疗救助资金专账。
第二十一条 各地应加强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做到基金收支基本平衡,略有结余。各县(市、区)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历年累计结余不得超过当年筹集基金总额的15%。
第二十二条 医疗救助基金实行专款专用,不得从中提取管理费或列支其他任何费用。医疗救助基金有结余的,应全部结转下使用,不得挪作他用或转作本级财政下预算。
第二十三条 民政、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救助基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采取隐瞒、欺诈等手段骗取医疗救助基金的,依法责令退还;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截留、挤占、挪用、贪污等违法违纪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第六章 组织与实施
第二十四条 医疗救助实行“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
省政府成立“福建省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协调小组”,负责指导和协调全省医疗救助工作。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挂靠省民政厅,负责协调小组的日常工作。各市(县、区)也应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指导和协调本地区医疗救助工作。
第二十五条 各级政府应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实施,配备必要的人员和工作经费。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制度衔接,为做好医疗救助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第二十六条 民政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实施和管理医疗救助工作,研究制定医疗救助政策和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各项规章制度。
第二十七条 财政部门负责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和拨付,并会同民政等相关部门,加强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 卫生部门负责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督促落实医疗优惠政策;鼓励并引导定点医疗机构优先、合理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适宜诊疗技术,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做好农村经济困难家庭人员参加新农合的服务管理工作,为救助对象提供医疗费用“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
第二十九条 残疾人联合会负责重度残疾人的认定,配合民政部门做好重度残疾人的医疗救助工作。
第三十条 审计、监察部门负责对医疗救助资金的审计监督,确保资金安全和合理使用。
第三十一条 有关单位、组织和个人应如实提供所需资料,配合做好医疗救助工作的调查核实。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农村医疗救助具体办法由各市(县、区)民政部门会同卫生、财政、残联等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订,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报上级人民政府和省民政厅备案后实施,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救助基金收支情况适时调整。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民政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福建省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试行办法》同时废止。
|关闭本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