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川镇农民教育经验交流doc
文川镇农民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9年11月24日)
为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农民教育工作的途径,县委决定在博望、桔园、文川三个乡镇试点开展以“知恩知足、知荣知耻、知法知德”为主题的农民教育活动,通过我镇几个月来的实践,全镇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得到了强化,思想素质得到了提升,知恩知足勤劳致富的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无序上访减少了,文川的对外形象改变了,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人物和事例。现将我们在活动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同志们共作探讨。
一、领导重视是前提
农民教育工作量大、牵扯面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所以必须加强领导,全面部署、精心安排,采取有效措施,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把农民教育工作开展下去,不断提升农民整体素质,造就一支“四有”并且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队伍。为了保证这项工作能顺利开展,镇上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十六名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组建了法制教育组、科技宣传组、文体宣传组、专项治理组,分工协作组织开展好这项教育活动。抽调五名干部挂牌成立了镇农民教育办公室,落实了专门的办公场所,同时向8个村派驻了工作指导组。切实做到了领导落实、职责明确,为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找准症结是根本
文川镇是原文川区委、区公所所在地,多年来一直是文川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文化之川”的美誉。撤区并镇后,原有的区位优势明显削弱,由于缺乏工业支撑,成为文川河流域上下发展的“瓶颈”地带。全镇总面积32.5平方公里,耕地20044亩,多以传统农业经营为主,缺乏特色品种和拳头产品,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业综合效益较差。全镇总人口1.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1万人,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4547人,占总人口的28%,小学以下文化程度3559人,占总人口22%,文化层次偏低。从全镇农民从业情况看,7903名劳动力中,从事农业耕种2613人,服务业301人,加工业489人,外出打工4500人,家庭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3212户,在2万至5万元的1368户,6至10万元的41户,10至20万的22户,20万元以上的有13户,50万元以上的5户,基本上是一种依附性经济结构,发展前景不大,后劲不足,抗风险能力差,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300元,8个行政村,集体负债高达420万元。再加之,文川镇地处城固与汉台交界处,又是一个传统集镇,现有驻镇单位23个,有市属的,有县属的,工作辐射面大,集镇基础设施较差,人口流动量却较大,社情民意一直比较复杂,属全县信访和社会治安案件多发地和青少年违法犯罪多发区,据今年4月调查统计,有“两劳释教”人员9人,有涉法涉诉重信重访等13个方面的信访突出问题,涉及重点稳控人员3人,一般稳控人员156人。社会不稳定因素种类齐全,人员众多,问题
复杂,矛盾突出,处理非常困难,维稳工作形势艰巨。针对这些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存在的问题,我们把重点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作为这次六知教育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一是部分农民群众法制意识淡泊薄。农户与农户,农户与集体,往往因经济利益或是“一句话”、“一口气”就发生纠纷,争吵,混闹组织,威胁工作人员,甚至大打出手,看似“合理信访”,实际上“恶人先告状”,无视国法。二是发展意识不强,小富即安思想却严重了,文化偏低,认识错位,思想守旧,镇村年年讲结构调整,村民却“我的田地我做主”,致使农民增收慢,增效难,公益事业推行难,基础设施建设慢。三是“等、靠、要”思想严重,“学、谋、创”意识不强,个别农民等组织扶持、靠组织照顾,要政府救济、靠天吃饭、不知恩、不知足。
三、强化宣传是基础
全镇共悬挂过街横幅九条、制作宣传栏两面、制作农民主题教育明白牌十面,并在街道、道路两旁、各村群众居住集中的醒目位臵刷写宣传标语310张,印发各类宣传资料800多份,召开两委会21场次,组建宣讲团9个,准备宣讲材料18份,印制农民教育试卷5000份,做到每户一份,为提高知晓率、参与率,增强教育效果,县农教办、县文体局、镇党委、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城固分公司联合举办了一场以农民“六知”教育为主题的大型文艺汇演和集中宣讲,到场群众1500余人。为全镇400多名干部群众编制了“六知”教育集团彩铃,文艺宣传组制作了幻灯片,利用在各村放
映电影时一并播放,干部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四、创新方法是关键
农民教育是一个大课题,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只有针对性、讲求实用性的内容,农民才能乐于接受。全镇农民教育启动后,各宣教组根据本村情况,都拿出了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案,整个农民教育活动中,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中、省、市、县各种政策20余次,向农民群众讲解法律知识20余场(次),并邀请农业技术员开展了“送科学、送技术”下乡活动,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8场(次)。真正做到了宣教活动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与构建和谐文川相结合,与当前工作相结合。针对实际我们重点开展了三方面的教育:一是针对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邀请县农教办、司法局举办中小学生法制报告会在城固六中操场对全镇中小学师生1775人进行了法律知识培训。“小手拉大手”,知法、守法从学生抓起,从而为农民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针对农民群众法制意识淡泊,小农意识较强现象巡回各村主要以政策教育为主。让他们了解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以确保社会安定,并能帮助农民摆脱开发农业生产力的最大障碍,即“小农意识”和小富即安的思想。结合“五五”普法我们加强了法律知识教育,增强农民守法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三是开展了农业科技技术教育培训。立足于种植业、养殖业、粮经作物等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开展
“名、优、特、新”农产品规模发展的农业科技专项技术培训和猪禽疫病防治讲座。通过这些内容的教育宣讲,使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受到了一次系统的集中教育,农民法制观念得到了增强,掌握政策水平进一步提高,爱国爱家乡、感念党和政府、诚信守法、文明谦和的时代新风尚得到了弘扬,加快发展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了。
五、标本兼治是目的在教育活动中,镇党委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活动的重要内容,对矛盾纠纷和信访隐患在全镇范围内进行拉网式排查,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镇党委进一步健全完善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分片包干下访和首问负责制,对排查出的矛盾隐患明确了包抓责任人具体负责。会同县信访局、民政局、农业局等部门领导对摸排出的8个重点信访突出问题和不稳定因素进行了会诊座谈,研究制定了详尽可行的解决方案和稳控办法,收到了显著的效果。通过教育活动的开展,全镇信访量大幅下降,无1人进京赴省到市越级上访,矛盾纠纷明显减少,社会风气治安形势都有所好转。例如我镇原公社电影放映员赵百顺是一个多年来缠诉缠访省市的信访老户,在这次农民教育活动中通过和其谈心,充分发挥其业务特长,将其安排到镇农民教育文艺宣传组协助工作,从而使其打消了上访的念头。今年6月底全市原公社电影放映员串联上访省政府时该赵不但没有参加,还能主动做镇内其他二人的工作。
针对集镇脏、乱、差现象,重点开展了诚信经营、争做文明工商户和好市民活动,通过两次召开个体工商经营户座谈会和发放宣传资料,评选“星级文明工商户”和“卫生先进、卫生标兵”评选等活动开展,集镇居民农户改变了过去好的一些陈规陋习过去乱倒垃圾现象得到了全面改变,集镇工商户配合集镇建设规划,形成共识,主动配合出资铺彩砖,积极踊跃的投身到集镇建设和道路改造中来,出资出劳确保了集镇道路和供水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特别是我镇文东村谢小春主动和镇政府联系出资1万元对集镇路灯设施进行了改造维修,个体工商户魏明全慷慨解囊,出资5000元承担了集镇路灯电费,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六、示范带动是保障
为扎实推动农民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巩固教育成果,在全镇开展了“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十大孝子”、“尊老爱幼好儿女”、“好婆婆”、“好媳妇”、“诚信经营”个体工商户评选活动。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10户、“十大孝子”10人、“尊老爱幼好儿女”10人、“好婆婆”10人、“好媳妇”10人,“诚信经营”个体工商户3人,并分别予以了命名表彰。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弘扬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文明、新树风、促和谐的新风尚,使广大农民群众养成了文明的生活习惯,农民素质普遍提高。
第二篇:镇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镇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2013年,我镇紧扣“打造旅游特色名镇”的目标,以实施《2011-2015年农民增收规划》为重点,以“12345工程”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四大农民增收项目,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产业模式已基本形成,全镇农业总产值完成1.2亿元,占任务的120.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69元,人均增收2180元,增长37%。
一是以旅游服务商贸业为中心,引领农民增收。古镇旅游蓬勃发展,全年接待游客16万余人,创社会效益1.5亿元。目前,从事旅游服务、旅游产品销售、农家乐、宾馆120余户,旅游从业人员500余人,年实现收入2100万元。从事商贸流通销售420户,零售总额达1.67万元。从事农产品产供销大户16户,带动本地闲散劳动力3000余人从事短期农产品贩运,销售总额达3.2亿元,***镇已成为全县乃至陕南农副产品交易集散地。
二是以“三园四基地”建设为抓手,拉动农民增收。**农业科技示范园,入园企业3家,实现产值3200万元;**循环农业产业园、**特色药业示范园,正在规划论证中。以市级标准化养殖场**养鸡场为龙头的畜禽养殖基地,吸收10户养殖户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蛋鸡养殖产业,养鸡16.6万只,年收入实现1692万元;带动全镇发展养鸡大户13户、养猪大户22户、养羊大户30户。以**村设施蔬菜种植产业为主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带动全镇发展设施蔬菜种植580亩;种植小杂粮3200亩。特色林果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沟万亩优质核桃示范园建设已达到1.2万亩,同时,带动全镇特色林果业规范化建园达3万亩。以**村为主的烤烟基地,种植烤烟330亩,实现收入50万元。在“三园四基地”的拉动下,人均增收2610元。
三是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支撑,助推农民增收。在**凤巢野鸡养殖的带动下,**等村养殖野鸡、红腹锦鸡、鹌鹑、珍珠鸡12.5万只;养殖大鲵、虹鳟鱼0.2公顷,产值560万元;养殖野猪210头;种植猪苓8000亩;**村利用红豆杉适生区的区位优势,培育红豆杉苗圃60亩,野生红豆杉科管保护3.5万株。
四是以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为依托,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利用***镇矿山和建筑企业老板多的优势,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8060人,其中有组织劳务输出7200人,创收8640万元,劳动力技能培训580人,农民工进城落户1054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20人,劳务输出促进人均增收4800元。
第三篇:英川镇着力打造文化名镇
挖掘潜力夯实基础创新提升
英川镇着力打造文化名镇
今年来,英川镇依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文化名县战略,并结合本镇实际,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保护好传统文化,把新农村建设与本地文化特色相结合,与各项工作融合在一起,要有创新意识,挖掘潜力、夯实基础、创新提升,着力打造文化名镇,全力推进各项工作。
挖掘潜力,借力传统文化打造文化名镇。作为英川传统文化象征的英川板龙是英川的文化遗产之一,共有英川村、王宅村、跃洋村三条龙,每条板龙有70多节,长100多米。今年元宵节在英川镇政府的精心组织和策划下,英川板龙经过丽水电视台、景宁电视台、丽水日报、畲乡报等十余家媒体报道,使英川知名度进一步打响。英川镇将继续依托英川板龙、英川木偶戏等传统文化开展活动,通过挖掘本地文化资源、组建本地文化队伍、培育本地文化能人,打响英川品牌,提高英川镇知名度与美誉度,拉动文化旅游消费。
夯实基础,采取多种措施促使文化惠民。围绕群众的文化需求,进一步完善各行政村文化活动中心,增设各种服务项目,力求承载体育锻炼、教育培训、图书阅览、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成为带动各村文化建设的窗口。以远程教育为平台,摸索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群众提供科技、市场、文化等各种信息服务。通过分批次实施农家书屋计划,实现农家书屋在25个行政村的全覆盖。开展各种节庆活动和文艺演出,鼓励群众自发组织秧歌队、腰鼓队、舞龙舞狮队等队伍。
创新提升,创新宣传方式提升文化实力。随着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为符合新形势新环境下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英川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宣传方式,突破传统思维,借用网络媒体,举办各种采风活动、微博大赛,扩大英川的知名度,提升文化实力。去年元宵节,英川镇政府与畲山风论坛联合举办了“英川祥龙杯”庆元宵新闻、文学、摄影作品评奖活动,活动吸引了来自本县以及丽水、云和等周边文学摄影爱好者近40人参加。近日还将举办旨在宣传英川食用百合的“和顺杯”网络论坛文学摄影、微博大赛活动,以更好地宣传推广英川民俗文化,全面展示英川社会、经济和人文风貌。
第四篇:农民教育培训学用结合经验交流讲话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农民教育培训“学用结合”经验交流会,主要任务是总结上半年工作情况,部署后几个月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把“学用结合”引向深入,把培训的技术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从而促进农民增收。等下还有4个单位作典型发言,万发副市长还将作重要讲话。下面,我根据市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研究的意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今年来的工作回顾
今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以新农村建设“八个一示范工程”为抓手,组织开展多层次、多方式、大规模的农民教育培训,1-7月,全市共培训农民96928人,其中培训农村带头人63期、4943人;开展农劳转移培训32727人,“阳光工程”培训930人。
1.运行体系逐步完善,统筹协调力度加大。今年来,各地党委、政府相继按照常发[2011]5号文件精神,比照市里的模式相继建立和先后调整了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柳叶湖今年出台了文件,成立了领导小组;鼎城区调整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为组长,人大副主任、政府副区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临澧、澧县成立了由常委副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桃源、澧县、石门等地的部门、乡镇领导体系健全。各县(市)区领导小组做到了每半年调度1-2次。石门县委副书记刘琼每月调度一次,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各地将工作完成情况纳入了对县直和乡镇的岗位目标考核。石门县印发了《2011年农民教育培训规划》、《2011年农民教育培训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和《关于在全县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方案》三个文件。汉寿等地建立健全各项培训制度,即学员考勤制度、计划上报制度、月报统计制度、信息上报制度、督查考核制度以及培训奖惩制度等。市里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为全市培训基地,各区县(市)确立了以农广校、党校、农职中为农民教育培训基地30多个,还将10多所民办学校也纳入了农民教育培训网点。目前,全市所有乡镇和39%以上的村都建成了培训阵地。全市有专职教师456人、兼职教员958名、乡土专家980名。
2.筹资力度逐步加强,培训经费有所增加。各县(市)区政府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预算安排农民教育培训经费300万元。其中石门县120万、鼎城区35万、临澧县30万、武陵区30万、安乡县26.5万、澧县23万。其中各县(市)区预算安排了工作经费,鼎城区15万元,澧县13万元,石门县12万元,武陵、汉寿、桃源、临澧预算安排工作经费各10万元。全市项目资金用于农民教育培训3216.46万元,其中最多的还是农劳转移的资金1433万元。市直各成员单位按要求安排了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各县(市)区的有关单位积极向上争取农民教育培训项目,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阳光工程”、移民后期扶持、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项目培训经费2916万元。各县(市)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企业等安排、赞助近1000万元资金参与培训。
3.培训活动开展经常,质量效益逐步提高。上半年,市里特意从北京请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晓山在常德芷园宾馆主讲《更新领导观念,改善和创新领导农村经济的方法》培训报告会。张晓山利用空隙时间在常深入桃源县、澧县、津市调研。为主动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变化需求,各县(市)区和市直单位把农民教育培训重点放在主导产业或新型产业发展上。如在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市农教办举办的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训;和市农业局组织的高效农业、柑桔高产栽培技术、农村带头人(经纪人)、柑桔标准园建设培训;和市畜牧兽医水产局组织的畜禽健康养殖技术、水产健康养殖技术、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培训;和市供销社组织的现代物流管理培训;和市妇联组织的女种植大户培训;和市农经局组织的第三期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培训;和市乡镇企业局组织的休闲农业企业培训;和市水利局举办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经营业主培训等。柳叶湖主要抓“八个一”工程培训,其中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片、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健康养殖小区、休闲农庄建设、全程机械化操作示范片等示范点上行动快,起点高,有看点。马巷子村和靳家湾村的菜农通过学习和实地参观蔬菜生产正在向专业化、无公害化方向发展。该地和市农机化局合作主办2期插秧机现场演示观摩和水稻育插秧技术培训班,每次100人,当场购插秧机5台。武陵区深入田间地头,把重点放在无公害蔬菜的标准化生产和美国新型蔬菜大棚生产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培训菜农400多人。这些培训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农村产业发展。为了帮助农民增加劳务收入,各县(市)区和市直单位采取“订单培训、定向输出”、“就近培训,就地转移”等模式,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加了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900元以上。
二、突出“学用结合”,农民教育培训力推新亮点
为把农民教育培训的现代技术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从而促进农民增收。我市大力推进“学用结合”活动,涌现出16000多个“学以致用”先进单位和个人。今天推介的100个“学用结合”典型,是这一大批先进中的代表。近年,我市“学用结合”活动的主要成效及特点表现在6个方面。
1、利用“学用结合”的扶助机制进行引导。一方面,从国家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工作以来,我们建立健全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制定了《国家助学金管理实施细则》,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学、接受教育。仅2011年秋季享受国助的有:安乡107人,鼎城207人,武陵59人,临澧76人,5个月就有33.68万元。近3年来全市共发放国家助学金近200多万元。仅今年,全市有1000多名农村特困家庭子女进入定点机构接受为期一年的技能培训,每位学员得到1500-4500元的培训补贴。另一方面,各级农民教育办公室加强与财政、工商、税务、银行等有关部门合作,共同落实各项“学用结合”创业扶持政策,为“学用结合”的创业者打造创业绿色通道。澧县在参加创业培训的人员中,对172个培训对象进行了小额贴息贷款扶持,贷款总金额1376万元。鼎城区采取劳动模范、种养能手、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三直接”培训方式进行现场指导,完成优质稻栽培技术、辣椒栽培技术、蔬菜栽培技术、乡风文明讲座等培训28期,培训12400人次,落实各种“学用结合”创业补贴2100万元。津市在关桥村建立农民工培训基地,确保80%以上就业率,并切实做好就业跟踪服务,建立完善台帐管理制度,将基地建成为企业服务、为群众服务平台,上半年为娄星纺织定向培训技术工人达100多人次。
2、借助“学用结合”的“双师型”老师进行指导。理论型和实践型的“双师型”老师、专家结合生产实际教学,做到把握时代性、增强针对性、突出实用性。各类职业学校、涉农培训机构以及用人单位积极主动地抓农民教育,促进“学用结合”。如汉寿县的广源麻业、泰鑫麻业、鑫源纺织有限公司等均采取办短期培训班、以师带徒等形式,培训农民工1800多人,现已全部在厂就业。津市举办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班,培训农民工1967人,为350人核发了职业资格证书,帮助417名返乡农民就近就业,还帮助李宁等参训学员完成了创业可行性论证和创业
期聘请有关专家,对学员“学用结合”创办的企业进行诊断、指导其健康发展。3.要根据不同群体的差异性,实行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因需施教,较好满足农民的参训需求,培训服务不断完善。一方面,要结合实践,通过理论知识讲授、案例分析和参观考察等形式,让学员掌握以创办农业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开设工商、税务、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讲座,培养学员的创业意识,引导学员搜集市场信息,推荐与当地产业相适应的投资项目,帮助完成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创业计划。4.要树立“学用结合”的榜样和典型,带动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和创业意识。为服务当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员“学用结合”,各地要围绕农业和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等涉农工业、农村特色二三产业、农民创业、农村带头人等从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同时面向有外出就业意愿的农民和返乡农民工开展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树立“学用结合”的榜样和典型,带动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意识和能力。5.要加强对“学用结合”工作的管理,建立以促进就业和促进增收为目标的农民培训绩效评价体系。一是不断完善督导检查考核机制。为了加强对“学用结合”工作的管理,各地各部门要不断完善督导检查考核机制,明显提高农民教育培训在部门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目标管理考核中所占比分。二是建立严格的台账管理制度。各地各部门不断规范和完善“学用结合”的台账管理制度,尽量避免重复培训,同时作为检查培训质量和转移效果的重要依据。在调研过程中农业部门“阳光工程”的电脑软件台帐管理,值得借鉴和学习。三是建立以促进就业和促进增收为目标的农民培训绩效评价体系。以责任制考核为中心,对农民培训的各类培训机构及其培训的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并及时向社会公布,不断提高农民教育培训“学用结合”的质量和效果。6.要选出“学用标兵”,大力表彰奖励和推介“学用结合”的先进典型。市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要在这批先进典型中,评选出100名“学用标兵”,大力表彰。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推介学用结合的先进典型的优秀事迹。
当前,我市整个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还存在一定不足。一是思想认识不高。一些部门认为农民教育培训好说不好做。农民在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内容需求等方面差异大,培训指标难以量化,培训直接效果不明显,认为抓与不抓区别不大。因而,重项目投入,忽视农民教育培训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统筹协调不够。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尽管各级农办、农民教育办在统筹协调上做了大量工作,但还很不够。农民教育培训涉及近30个部门。仍因条块分割的体制,缺乏统一规划,缺乏必要的资金合作,造成培训项目设置不当,培训对象交叉,内容重复和走过场等问题,影响了培训的整体效果。三是政府投入不足。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民教育培训资金投入,由于培训资金来源多头,致使财政性资金的整合和引导作用受到削弱。据统计,全市投入5229.47万元,其中除200万元由市本级财政投入外,大部分均为中央和省投入。按湘办发[2011]4号、常发[2011]5号文件要求,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应按农业户口人均2元的标准提取,但大多数县没有做到,基本上没有设立农民教育培训专项资金。四是培训监管不力。由于当前尚未建立以实现高效益为导向的农民教育培训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使得现有的培训项目疏于监督管理,更多地只注重对培训农民的数量、场次等一些简单的数量指标评价,忽视对农民教育培训权益保障、农民培训后的就业状况和收入水平提高等质量方面的综合考评,从而制约着农民教育培训的效益提升。五是专业分布不均。一方面专业设置不周全。全市承担农劳转移培训120家机构中,涉及19个专业,其中计算机类培训机构9家,占了47.36%;电工、车工、钳工培训机构6家,占31.57%;其它13个专业只占21.07%;农产品加工、水产养殖等方面培训机构基本没有。另一方面培训机构不适应。全市一部分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办学设施等与农民教育培训需求不适应。一些农民急需的新技术、新成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推广应用,一些外出打工人员想学技术,但经常抱怨找不到好的培训机构。六是工作力量薄弱。据统计,全市共有9个区县(市)和2个管理区以及1个旅游度假区农民教育办公室,临澧、桃源、鼎城为正科级机构,安乡高配为正科级,一般有工作人员7人以上;其余为副科级机构,一般3-5人,武陵区没有专职工作人员。农民教育办公室由农广校转体而来,由于工作经费短缺,在当不顺裁判员的情况下仍然做“运动员”,严重影响了农民教育培训的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
三、抓好下段工作,圆满完成全年任务
要圆满完成全年农民教育培训的工作任务,后段的任务依然艰巨,为此,我们要从以下5个方面努力。
1.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农民教育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关系到农村社会能否持续繁荣稳定,关系到全面小康能否顺利实现。要站在打好增加农民收入基础才能实现农村科学发展的理论高度,抓好农民教育培训,不断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要站在城乡统筹发展确保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大局高度,抓好农民教育培训,用城市教育资源覆盖农村,促进城乡文化有机融合,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全面发展人才的实践高度,抓好农民教育培训,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组织、自我创新的能力,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要站在构建和谐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愿景高度,抓好农民教育培训的宣传教育,努力提高领导干部对农民教育培训重要性的认识,把农民教育培训作为发展农村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战略举措。
第五篇:农民文体节开幕词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梧桐落叶金秋送,丹桂飘香海棠红。值此罗店镇第三届农民文体节开幕之际,我谨代表罗店镇党委政府和第三届农民文体节组委会向出席今天开幕式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各代表队及参加开幕式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大力支持和关心罗店建设、热情协办和赞助本届农民文体节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过去两年,我镇已成功举办两届农民文体节,通过这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载体,集中展示了罗店农民的时代风采,集中展示了罗店人民的精神风貌,集中展示了罗店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对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华诞,我们再次举办第三节农民文体节,就是要拓宽文化建设的发展空间,倡导革除封建陋习、抵制愚昧腐朽的生活方式,搭建农村文化蓬勃向上的活动舞台,以观念的更新促进社会的科学发展,以社会的科学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趋迫切的求美、求乐、求健康、求发展的文化需求,让先进文化在农村这块沃土上生根、开花、结果。
我们举办罗店镇第三首农民文体节旨在充分展示我镇文化建设的蓬勃朝气,弘扬平安和谐、健康向上的浩然正气,增强凝聚力、亲和力、向心力,努力把我镇建设成为“文明快乐、邻里和睦、家庭和谐、环境优雅”的美好家园,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打造富有魅力与激情的乡土文化,为我镇的三个文明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罗店镇第三届农民文体节更是对我镇机关单位及干部群众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的大检阅,希望大家能在这次农民的盛会上充分展现出团结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展现出新时期党员干部和现代农民的文明素质,展现出更快、更高、更强的罗店精神;希望全体参赛者和观赛的群众守公德、爱卫生、讲文明,真正体现现代人的和谐进步,希望全体运动员奋勇拼博、再接再厉,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希望全体裁判员严守规程,公正裁判,确保比赛工作顺利进行;希望全体工作人员忠于职守,热情服务,保障安全;希望全体观众,团结友爱、文明守纪。真正把这届农民文体节办成罗店的盛会,罗店农民的盛会。
最后,再一次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的光临,衷心感谢各协办单位对本届文体节的大力支持。祝在座的各位朋友身体健康!祝各代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竞技场上取得优异的成绩,祝本届农民文体节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