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换经营机制 意见
关于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近年来,我县农村信用社在改革中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农村信用社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方向进一步明确,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支农投入明显增加;内部管理逐步规范,资产质量和经营状况逐渐好转。但是,还必须看到,当前我县农村信用社无论是在自身建设,还是在适应为“三农”服务要求等方面,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尽完善,企业文化建设比较滞后;经营机制和内控制度还不健全,风险管理整体能力还需加强;绩效分配考核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综合竞争实力有待提高;历史包袱沉重,经营困难,潜在风险仍然很大。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县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作用的发挥,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一、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转换经营机制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中之重,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农村信用社转换经营机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要从关系农村信用社改革成败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信用社转换经营机制的重要性。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核心是转换经营机制。转换经营机制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主要目的,也是农村信用社改革成败的关键。目前,国家的扶持政策正在逐步落实,各级党委政府支持农村信用社的力度在逐渐加大,农村信用社外部环境也在日趋改善。如果管理和观念不更新,虽然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但保障措施没有及时跟上,落实执行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改革成果将不能得以有效巩固。因此,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有一个良好的机制在支撑。
(二)要从实现农村信用社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转换经营机制的必要性。发展是农村信用社的第一要务。近年来,全县农村信用社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存、贷规模不断扩大,资产质量和信贷结构不断改善,经营状况逐渐好转。但与商业银行相比,与外省先进的农村信用社相比,我县农村信用社发展速度还不够快,发展质量还不够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经营机制不活,绩效考核不到位,部分员工缺乏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已成为我县农村信用社加快发展的阻碍。只有转换经营机制,才能增强竞争实力,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动力。
(三)要从防范农村信用社风险的高度,充分认识转换经营机制的紧迫性。防范风险是第一责任。国家通过专项票据置换帮助农村信用社化解了部分历史包袱。但如果下一步我们内部机制不强,管理不善,就会产生新的更重的包袱。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健全内部约束机制,加强贷款风险管理,防止发生各方面的新增风险。因此,只有转换经营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化解和防范农村信用社风险,不断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实力和服务功能。
二、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工作的总体目标
我县信用社内部机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省联社经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联社关于转换经营机制的具体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起决策、管理、监督相互制衡,激励和约束相互结合的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经营业绩和风险控制的考核体系,积极推进我县农村信用社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业务创新,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确保信用社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工作的措施
(一)建立紧跟市场需要的业务拓展机制,切实提高发展能力。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紧跟市场需要,加大业务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力度,增强和完善服务功能。一是联社设立客户服务中心或业务拓展部,建立与客户的联系、沟通渠道,在提高整体金融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对黄金客户提供特色化、个性化的服务,满足广大客户特别是黄金客户
1的金融服务需求。二是充分发挥网点优势,在行政村聘任支农联络员,延伸服务,贴近农民。三是联社成立新产品开发委员会,负责市场营销与开发、发展策划等工作。在不偏离“以农为本”的市场定位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开发特色产品,丰富金融产品系列,提高核心竞争力。依托综合业务网络平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交互式、个性化和智能化服务;积极开办代收、代付、代理保险证券等中间业务,开办政策性银行及各部门、行业委托的业务,不断拓展市场空间,增加金融业务品种。四是成立贷款审批中心,下设个私部和公司部,城区信用社集中管理贷款,提高贷款发放质量,进一步提高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水平,努力扩大市场份额。
开展好创新型支农服务。一是注重服务创新。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按照便民利民惠民原则,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简化贷款手续。增设ATM机和自助银行,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二是注重贷款方式创新。除传统的担保方式外,大力推广多种对象、多种形式的联保担保贷款。积极开办小企业联保贷款、住房按揭贷款、信用证抵押贷款、应收账款抵(质)押贷款等。针对我县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中土地使用权流转加快的趋势,通过走“政府搭台、银企唱戏、三方联动”之路,利用政府的政策支撑平台,积极开办土地使用权贷款。
在贷款投向上,结合“好字优先、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优中求进”的要求,在满足传统农业资金需求的前提下,做到有保有压,将信贷资金重点投向产权明晰、运行质态良好的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成分,重点投向先进的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严格控制和压缩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汽车六大产能过剩行业和水泥、纺织等需求饱和行业的信贷投入;从严控制房地产项目贷款和建筑企业贷款。
(二)建立严密控制下的流程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内控能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理事会、经营班子、监事会的职责和运行规则,理事会在决策范围和权限内,对主任的决策事项及权限进行授权,并实施严格监督。规范决策组织和决策程序,建立运行程序和议事规则,把决策人的职务行为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透明度,杜绝超权限、逆程序等违规决策行为。落实决策责任,各项决策的过程和结论都要有明确的记录,决策机构各成员的意见都要有明确的记载,并有案可查。建立决策效果评价体系,决策人员对决策意见承担相应的责任。
联社成立大额贷款审查、费用审批、内部控制建设等专门的决策、咨询机构,负责可行性论证,供理事会决策参考,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为加强内部控制,理事长、主任不参加大额贷款审查委员会,但对大额贷款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的贷款有“一票否决权”,但对大额贷款审查委员会审查没通过的贷款没有“一票通过权”。完善授权授信制度,明确联社、信用社以及其他员工的决策范围和权限,并以书面形式逐级授权授信,加强上级对下级的决策和指导作用。经营人员在权限范围内,实行灵活经营,并实行绩效挂钩,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努力实现资产多元化。加强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管理,完善相应的工作责任制,将工作重点从注重五级分类结果过渡到注重五级分类过程上来。强化稽核职能,通过多种形式的内部审计和稽核,发现问题,对责任人有效问责,促进我社健康发展。
加强业务流程管理各环节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流程管理的组织架构,理顺各职能部门、各网点、各岗位、各环节在流程管理中的职责和定位,使流程管理的层次更加清晰,更具有可操作性。通过业务流程管理的建立,对信贷风险进行系统性的排查,及时识别和评估各类风险,并根据风险点,确定控制措施。
1、建立并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对各项业务的管理流程进行连续监控,并通过审核、评价和改进,不断主动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逐步改变粗放式的、简单的流程管理模式,并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即:一是要由审批授信等简单流程管理为主向贯穿于信贷全过程的系统流程管理转变;二是要由被动型流程管理为主动源头控制型与末端治理型相结合的流程管理转变;三是在流程管
理机制上,注重单个岗位控制向全过程控制转变;四是在流程管理的核心即风险管理对象上,由单纯注重审贷分离向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转变。
2、建立预警机制。改进信贷风险管理方式,实现由事后发现和化解风险向事前预警风险转变。根据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不同贷款对象,分别确定贷后管理中最容易发现的风险信号,确定贷后必查的具体内容。根据国家宏观政策、产业政策的变化,从多角度分析客户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和政策风险。对风险苗头,及时采取措施;对逾期贷款,逐笔分析原因,制订化解措施和清收办法。
3、建立补偿机制。当信贷发出风险信号时,及时采取措施,对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追偿,落实债务关系,转化贷款风险。完善信贷担保制度、优化信贷结构和信贷投放,增强抗风险能力。建立经济赔偿制度,对于在业务经营中因失职、违规等出现的财产经济损失,实行经济赔偿。
(三)建立经济资本管理对经营管理行为的约束机制,切实提高财务支撑能力。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发展要求,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加强成本核算管理,探索经济资本管理,找到增收节支的切入点,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加强成本核算,健全财务管理机制。调整负债结构,实现低成本扩张。在保证各项存款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要创新存款形式,由单一的存款结构向代收、代付、代保管、投资咨询等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多元结构转变,重点抓好低成本资金的组织。在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形势下,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结合优化资产结构,适当上浮贷款利率。实施财务成本核算精细化管理,努力实现面向产品、机构、部门的全面成本管理。要减少内部各种无效资金占用,降低负债成本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及人均创利水平。加大对净资产、净收入指标的关注程度。逐步优化所有者权益结构,达到股本金、盈余公积、一般准备金各占三分之一。加强固定资产、抵债资产管理,尽量减少非生息资产的不合理占用。逐步建立科学长效的财务分配机制,处理好积累、分配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四)建立以效益为目标的人力资源配置优化机制,切实增强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依靠人、发展人、培养人、为了人”的以人为本经营理念,抓住转换经营机制工作的重要环节,尽快形成具有农村信用社自身特色的人事管理制度。一是以效益为目标,重组职能部门,强化市场拓展和稽核监督职能;合理确定各机构、各部门的岗位设置和职责;严格控制、压缩非业务岗位人员数量,向市场营销岗位及乡镇机构分流,使人力资源配置与经营效益、经营重心相匹配。二是推行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制度。考试合格的颁发从业资格证书,作为竞聘工作岗位的条件。对不能取得从业资格的人员进行分流。三是全面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依法规范劳动关系,建立人员退出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制度,优化人才与岗位配置,为员工提供创业、发展的机会,做到既能充分发挥老员工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特长,又能让德才兼备的青年业务骨干脱颖而出。加快吸纳人才,调整优化员工结构,把人才的培养纳入主动有序、规范系统的轨道,建立多层次、广覆盖、持续性的业务培训机制,改变目前以应急培训为主的状况。四是制定岗位说明书,明确每一个岗位的任职条件和晋升途径,科学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引导员工勤奋工作;提高岗位之间的轮换频率。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人才储备和人才梯队建设,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五是建立以业绩为标准的干部评价机制。深化干部竞争机制改革,推行干部考试考核、优化组合、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群众评议、岗位轮换、末位淘汰等制度,对信用社干部全面实行任期目标管理,经营业绩与任期挂钩。形成优胜劣汰、能上能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五)建立与贡献紧密挂钩的分配激励机制,切实增强行业竞争能力。突出收入分配的效益原则,全面推行绩效考核,拉大收入分配档次,尽快建立起随效益增加和业务发展而联动的绩效分配机制。一是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经营活力。逐步实行“岗位效益工资制”,根据员工的岗位及业务量不同,以岗位定底薪、以业绩定报酬;以效益论英雄,凭业绩发薪酬。二是按经营效益拉开收入档次,试行按承担风险和责任、工作业绩和效益分别拉
开档次,建立薪酬挂钩的分配制度,实行定量考核,通过利益纽带增强管理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意识。设计工资分配方案,体现按劳分配和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原则,把业绩与收入挂钩,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三是建立多层次和多种类的工资增长级数,增强大部分员工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员工的工资要能保障员工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让广大员工无后顾之忧,保持激昂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采用多种有效的激励方式,满足员工的多层次需求。对关键岗位、技术岗位和重点业务岗位,设定业绩奖、特殊贡献奖;对市场营销人员,实行以市场手段为主的分配。提高收入分配制度的透明度,增强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四是确定工资总额合理增长速度,工资总额的增长水平不得高于效益的增长水平。建立风险工资、储备工资制度,处理好积累与分配之间的关系。
(六)建立以诚信敬业为核心价值的企业文化,切实增强信用社的凝聚力。
健康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要积极建立以诚信敬业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使每个员工充满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归属感,身体力行、尽心尽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把自身的追求与信用社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事业的发展中实现个人的价值,真正树立起奋发向上、争创一流的精神风貌。当前要从合规文化建设入手,让每位员工通晓“国法行规",对执行制度情况实行量化考核,对违规行为进行严格监控,让违规者承担高额成本,尽快使遵纪守法、按章办事成为每位员工的自觉行为。努力做到企业文化与各项工作有效结合,使员工的自我价值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目标相统一。要通过大力推行精细化管理、黄金客户战略、执行力文化、合规文化等建设,逐步培育和形成自己独有的企业文化特色,发挥对内促进凝聚力、对外提高竞争力、综合形成发展力等方面作用。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真正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和内控机制,真正全面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精神境界,真正建立深层次的企业文化,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今后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推进形象工程建设。逐步统一全县的网点装修格局、门头标识、宣传用语、营业室内部布局等,形成信用社鲜明的企业形象特色,提升信用社的整体社会形象。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宣传信用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贡献,努力提高信用社自身社会知名度,精心打造和培育小额信用贷款这一特色品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是疏通舆论监督通道,构建和客户、员工沟通的互动平台。联社拟定在适当时机创办联社网站,将其作为传播企业文化的一个有效载体,传递最新动态,展示企业风采,沟通交流渠道,发挥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开展活跃职工文化生活的文体活动,通过开展演讲比赛、业务知识竞赛和文娱、体育等活动,活跃员工文化生活,激发员工的生活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凝聚员工的向心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紧张有序的工作节奏,促进各项工作的健康开展
转换经营机制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的工作。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再探索、再总结,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完善经营机制,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三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的指导性意见
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的指导性意见
为实现中心三年奋斗目标和远景战略构想,加快经营机制转换,开拓市场,扩大就业门路,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经营发展,经研究提出以下意见,希望各单位认真组织实施。
一、明确发展方向,确立奋斗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
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部、局“十一五”发展规划,以铁路跨越式发展统揽全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铁路建设,强化安全基础,深化企业改革,推进集约经营,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努力营造和谐环境,实现中心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企业发展方向:坚持“稳定主体、策动两翼、整合实业”的经营方略,走以房地产经营开发为龙头,以建筑施工为支柱,以物业管理、商业商贸、商务酒店、园林绿化为骨干,其他经营为补充的多元化发展之路。
2.经营目标:根据中心总体规划,三年内实现“3121”经营目标,至2007
年主营及其他综合市场收入达到10亿元、利润超过200万元,培育10
个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形成集团管理格局,使“郑铁地产”成为区域品牌;力争用六年或更多一点时间跻身全国地产行业一百强。
3.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目标:通过经营机制转换使中心所属各单位成为适应市场要求,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符合《公司法》要求的企业法人。
二、转换经营机制遵循的原则
4.树立各项工作持续创新的思维摸式,以创新促创效,以创效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以发展破解一切难题。
5.以《公司法》为规范,以“房地产开发集团”为目标,所属各单位为子公司,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的企业集团。以企业集团运行模式为规范,界定中心与各单位的管理职责。中心履行战略决策、宏观调控、经营指导、管理监督职责,对各单位比照子公司管理,支持各单位充分行使《公司法》赋予的自主经营权。
6.牢固确立以市场求发展的理念,实现管理工作的转轨变型。建立经营型管理体制,实行鼓励竞争的政策。形成经营竞争机制,破除“大锅饭”的管理体制和“干与不干一样,干好干坏一样”的素质蜕化机制。
7.坚持责、权、利相统一,正确处理国家和企业、企业和职工的关系,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把职工的劳动所得与劳动成果联系起来,强力推进以分配制度为核心的“三项制度”改革。
8.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企战略。加大引进技术力度,加强与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协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善收入增长方式,努力参与电梯、安防、环保等行业的销售、安装施工、维护保养的市场竞争。努力推动各经营专业的技术和工艺升级,提高产品(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9.坚持深化企业改革与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强化企业管理相结合。
.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干,强企富民和谐发展”的信念。发挥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行政领导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等组织以及全体职工都应当为实现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目标和《公司法》规定的企业根本任务开展工作。
三、改善主营业务运营机制,确保运输安全
1.给水和运营房屋管理工作是路局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事关运输畅通和行车安全,责任重大。同时也是我们的主营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运营清算收入必须优先确保给水和运营房屋管理业务需要。
2.根据业务需要调整运营管理机构设置。分中心内部给水和运营房屋管理工作实行管修分立。推动兼职并岗,组建各工种混合的合成班组、车间,有效提高职工的劳动生产率。要重新核定给水和运营房屋管理工作的定员和经费,严格目标责任管理。
13.给水设备和运营房屋维修单位独立核算,建立内部的交易价格清算关系。
四、建立房地产开发机制,全力推进房地产开发,打造“郑铁地产”品牌,完善市场开拓机制
4.房地产开发业务是做强做大企业,增加职工收入、改善职工生活和带领职工奔小康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树立无开发不富的观念,统一认识、统一标识、共享资质,合力打造“郑铁地产”品牌,建立大开发的机制,形成大开发的格局。
5.加强物业管理、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项目部制度建设,完善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塑造一批优秀物业管理、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项目经理。
.建立健全物业管理、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营销管理体系和
营销激励机制,大力开展路内路外两个市场的营销活动,扩大市场的占有率。
.采取多种手段提高各工种软硬件装备水平,提高工作过程的装备水平,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提高职工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的赢利水平。
.本着“谁承揽,谁负责;谁承揽,谁收益”的原则,所属各物业管理、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等企业
要制定相应办法,吸引有能力、有条件的单位或个人组建本企业的业务项目部,承揽经营业务。
.各物业管理企业要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建立物业管理营销激励机制,大力开拓机关、工厂、写字楼、医院等物业管理和保洁、秩序维护等专项业务。
.广泛开展国务院和地方《物业管理条理》的宣传,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在有条件的住宅区成立业主委员会,培育路内物业管理市场,探索适合铁路物业管理实际的服务模式。挖掘住宅区消费资源,拓展庭院经济,开发住宅区服务市场。
五、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经营决策机制
21.以建立健全多元经营企业董事会为重点,抓紧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引入外部董事和派出监事制度,促进经营决策和管理行为的科学规范。
22.依照《公司法》要求,保障总经理在经营管理中的日常经营决策权威。
六、建立职工个人自主创业机制,扶持职工个人自主创业
23.制定优惠政策扶持职工自主创业,为职工施展聪明才智、勤劳致富搭建政策平台。
七、强力推进三项制度改革,优化劳动力资源开发机制
4.健全竞争上岗机制。各单位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职工竞争上岗实施细则,全面推进落实竞争上岗、待岗分流制度,形成“竞争上岗—待岗培训—再竞争上岗”的环流机制,增强职工的“三感两纪”(即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劳动纪律、技术纪律)。要以人员现状为基础,在各工种工作岗位上实现全员竞争上岗。对未竞争上岗位的人员,待岗培训率要达到
3~6。第一个周期(周期为3个月)支付本人工资的80;第二周期支付本人工资的60;第三周期仍未竞争上岗的人员给予最低生活保障工资。
25.坚持减员增效,内部退养制度,凡离正常退休时间相差5年或工龄满30
年的职工,原则上应办理内部退养,退养待遇按郑铁劳卫〔2005〕9
号文件精神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内部退养办法,也可按照单位的经济效益给予原工资待遇。根据局有关精神结合本单位实际也可办理业务指导员、巡视员、调研员,对于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有较高的技术特长的人员在中心范围内,经中心内部劳务市场进行调剂聘用。
.提高劳动力资源效率。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寻找新的经营项目和经济增长点,力争富余人员多转岗,少因岗位不足而待岗。变就业压力为劳动力资源,为每个职工给企业创效提供条件。
.创新职工培训模式,更新职工培训理念,提高职工培训实效。大幅减少工作量小的传统工种的技术培训,及时增添新业务、新工艺、新材料工种的技术培训。大力开展既有技术的升级培训,尽快展开兼职并岗所需的技术培训。全面采取侧重实做型的培训方式,为新的经营业务提供职工技能准备,使每个职工具有为企业做出贡献的技术特长。
.淡化干部级别和干部身份观念,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职务能升能降、薪随岗变的良性机制。对突出青年优秀人才及懂管理、会经营的技术工人可破格选拔到管理岗位。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充分发挥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获取市场适用技术,使技术转化为经济增长业务的优势,推动产品(服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30.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成果论英雄,以利润论成败,营造干事创业的用人环境。
31.进一步完善分配激励机制
深化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在一岗一薪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工种和不同的生产型单位,实行不同的劳动报酬。打破原有的分配制度,实行新分配制度。
各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推行不同的工资制。①岗位工资制:封存现行岗位技能工资,实行岗位工资多少与绩效挂钩考核分配的形式。②捆挂分配工资制:封存现行岗位技能工资,将原岗位技能工资中的岗位工资、技能工资、效益工资及其他生产性津(补)贴、劳务费、生产奖等工资单元捆挂起来作为新的捆挂分配工资制基数。③计件工资制:根据每个劳动者在法定的时间内完成合格产品的数量而确定工资。④项目工资制:封存现行岗位技能工资,按照项目造价核定项目工资。
八、加强基础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机制
32.强化计划管理,合理调配运营计划工作量。局下达的运营大修、更新改造任务,原则上由暂按运营核算的单位承担。运营维修单位承担不了的,可调配给所属施工企业和集体企业。所属施工企业和集体企业要立足于组织职工施工。未经中心、分中心主任办公会议批准,不得将局运营计划任务对外发包。
3.支持各单位利用各种资源兴办自营经济实体,提倡中心范围内资源共享,以多种形式合作发展连锁经营。对于连锁经营需要的固定资产,资产管理单位不予合作的,经业务主办单位申请,中心将采取内部划拨的方式予以支持。
4.继续完善经营业绩考核工作。重新修订中心《经营业绩考核办法》,使考核办法更加切合中心经营实际,更好体现奖惩,加大对各单位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的考核力度。实行工效挂钩考核,更好体现经营效益和个人收入的联动关系,进一步促进经营效益的提升。
九、大力支持集体企业,培育集体企业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制定进一步支持集体企业发展的措施,确保集体企业的稳定,增强集体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减少集体企业对主办单位的依赖,增强集体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
第三篇:重塑管理体制 转换经营机制
重塑管理体制 转换经营机制——徽商银行推进阶段性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作者: 徽商银行董事长 王晓昕
徽商银行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的全国首家由城市商业银行联合重组成立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由合肥市商业银行更名,吸收合并省内芜湖、马鞍山、安庆、淮北、蚌埠市商业银行,六安、淮南、铜陵市城市信用社,阜阳科技、银河、鑫鹰、金达城市信用社后,于2005年12月28日挂牌成立,2006年1月1日正式对外营业。
徽商银行的成立,掀开了全国城市商业银行改革的新篇章。徽商银行成立以来,在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要求,分阶段开展体制改革、机制转换、流程再造,健全新型经营管理体系,逐步打造成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国内城市商业银行联合重组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一、以公司治理指引为导向,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决策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董事会和监事会及其下设专门委员会,分别制定了议事规则。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和外部监事制度,促进本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
建立内部授权管理制度。成立之初,董事会制定了授权管理制度,按照本行章程的规定明确了行长经营管理权限。行长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按照有限授权、区别授权、及时调整的原则,对分管行长和各分行、总行部分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内部转授权。初步建立起覆盖总分支三级和所有业务经营管理活动、分级授权与条线管理相结合的授权管理体系。
构建行经营层综合管理架构。今年,重新成立了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风险及内控管理委员会、业务发展委员会,进一步明确了三大委员会及其下属11个专业委员会职责,增强指导全行经营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二、以整合创新为主题,重塑新型的经营管理体制。
重点围绕巩固、改进和创新“一级法人、二级管理、三级营销”的管理体制,着重从组织架构、业务管理流程和制度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五大整合”:一是全面实现全行数据集中和账务合并,把全行分散、各自独立的网络逐步整合成统一的网络。二是按照“四个统一”要求,即统一客户信用评级,统一操作流程,统一信贷授权,统一授信管理,建立“分级管理、差别授权、动态调整”的信贷管理模式,形成全行统一规范的信贷授权授信体系。三是顺利完成了存放同业账户的清理工作,实现了全行资金集中统一管理。四是统一和规范了全行财务授权、集中采购、财务、营业费用等管理,建立全行统一的财务核算和管理体系。五是逐步实现全行资金清算业务、放款业务等集中化、专业化的运作管理。
在体制创新上,加快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一级法人、市场营销、信贷审批、风险管理、资
金管理、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等“七大体制”,并进行了多方位的综合配套改革,为全面提升全行经营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三、以“流程银行”为方向,搭建适应现代银行要求的组织架构。
首先,以公司业务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构建新型市场营销体系。一是确立垂直化管理模式。按照“公司业务经营重心上移,零售业务经营平台下移,小企业银行业务流程化,国际业务全行做”的要求对传统的业务线和产品线进行改革,基本形成公司业务、中小企业、资金经营、国际业务、零售业务、电子银行六个集中经营单元。二是稳步推行客户经理制,建立市场人员的“六能”机制,全面启动了客户经理制。三是加快专业化营销队伍组建,开展了产品经理、信贷经理、风险经理、审批经理岗位资格考试,初步建立专业化营销“四支队伍”。四是积极组织实施市场营销规划。按照“五个围绕”的要求,即围绕市场做规划,围绕规划做客户,围绕客户做方案,围绕方案配资源,围绕营销抓考评,增强规划的精准和实战性。
其次,积极推进总行和分行部室由职能型逐步向事业部制过渡。在总分支管理架构上,将原先的大分行、小总行逐步向总行作为全功能经营管理中心过渡。在各业务管理线内部建立起层级清晰的授权机制和报告关系,强化总行对分行和支行的服务管理和支撑保障功能,将支行的后台业务逐步向总、分行进行集中处理。
第三,按照流程银行要求,进一步规范前中后台业务流程设计。按照“前台劳动简洁高效、业务处理专业集中、内控管理科学全面”的要求,完善前台销售体系,改革中台风险和授信管理体系,探索后台运营集中管理模式,初步实现支行信贷调查、信贷档案管理、贷款发放、银企对账、现金调缴配送、重要空白凭证配送、事后监督包接送由分行集中处理,提升管理效能。
目前,我行前中后台职责和管理关系逐步理顺,初步形成纵向以业务单元管理为主、横向以分行管理为辅的组织管理架构和管理模式,促进了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专业化。
四、以全面风险管理为目标,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积极推进风险全面统一管理。横向上,按照“风险管理关口前移、前中后台全面覆盖”的总体要求,将风险管理关口由后台前移到中台和前台,努力构建覆盖全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纵向上,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合规风险按业务条线进行控制和管理。
完善信贷审批体制改革。制定统一的销售标准和审批条件,按照业务线建立公司、小企业、零售三条授信审批线,实行不同的审批模式,合理缩短审批路径,提高贷款审批效率。
加快客户评级体系建设。
正式启动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五、以科技应用为支撑,全面提升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
完成了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核心业务系统的开发工作,为全行日常业务经营和管理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完成十多项业务系统以及大量代理业务系统建设,全行的营运平台日趋完善。
稳步推进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先后引进或开发客户经理绩效考核系统、办公平台、资金转移定价系统、资金管理系统、财务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初步建立了全行信息管理平台。目前,我行正在继续推进客户关系管理、管理会计、风险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系统建设,促进风险控制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六、以经营业绩为中心,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
按照两条考核主线的模式进行了总体设计,统筹安排,建立并不断完善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
一是引入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建立“两率一约束”(即利润工资率、利润费用率和强化资本约束)为核心的考核模式,对分行建立以经济利润为中心,以分行目标责任制为主体的新型考核体系,促进了全行经营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的转变。
二是采用“平衡计分法”原理设计了总行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建立并完善个人绩效管理体系,为科学评价员工业绩和薪酬考核提供了可量化的依据。
七、以市场化为原则,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建立市场化的用人机制。干部选拔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干部任职管理实行聘任制、试用期制。加强干部交流轮岗,引进国内外金融同业优秀管理人才充实管理团队。按照“柜面人员一个不能少,管理人员一个不能多,市场人员适度放开”的原则,加快推进全员聘用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员工能进能出,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实现薪酬与岗位、能力、绩效挂钩的市场化用人机制。
建立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聘请国际知名的中介公司,在定岗、定编、定责的基础上设计全行干部员工薪酬,以岗位工资为基本导向,实行单位和部门业绩相联系,构建合理的薪酬档次落差,做到 “以能定岗,以岗定薪,以绩计酬”,初步构建起以绩效挂钩为核心的薪酬分配机制。
八、以强化管理为基础,不断加强内控机制建设。
全面加强内控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设。成立以来,坚持制度先行、内控优先的原则,先后制定并下发各类管理制度500多项,已初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制度体系,为全行各项工作正常化、规范化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建立内部控制监督评价机制。合理划分审计、合规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内控工作职责,对各级机构和各业务条线进行持续的内部审计和检查,使全行的内部控制建设有规划、有政策、有执行、有监督、有评价、有整改。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真实反映全行经营业绩。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加强对经营活动的外部监督。
积极推进合规管理文化建设。总、分行成立了专门合规管理部门,对全行经营管理活动加强合规性检查和管理。在全行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合规教育活动,对各级机构、各个条线、各位员工进行全面的合规风险教育,增强了全体员工内控管理观念和风险防范意识。
九、以立足地方经济为己任,构建和谐的银政合作关系。
发挥原先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联系紧密的特点和优势,大力提高银政多层次合作水平,围绕地方经济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充分发挥我行的传统经营优势,找准切入点,与地方政府有效联动,初步形成支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票据业务、代收代付业务、小企业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五大业务特色”。
经过两年多来的改革,徽商银行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顺利度过整合磨合阶段,即将完成重塑再造阶段目标迈入全面提升阶段。在发展和改革任务非常繁重而艰巨的情况下,各项业务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存款和贷款余额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增长,资产总额和经营利润翻了一番,业务发展连续跨越新的台阶。截至2008年6月末,全行资产总额达到1224.77亿元,比成立初增加738.26亿元;各项存款余额924.56亿元,比成立初增加490.8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33.61亿元,比成立初增加328.74亿元;不良贷款率1.35%,比成立初降低4.68个百分点。2008年上半年实现经营利润达到12.84亿元,实现净利润8.85亿元,同比增长94.1%。全行各项监管指标持续明显改善,主要指标基本符合银行监管指标要求,基本达到国内上市银行的先进水平。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徽商银行将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深化体制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推进流程再造,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争取早日实现打造具有国内同业先进水平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上市银行的目标。
第四篇:聚焦转换经营机制推进混改
**省聚焦转换经营机制
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把握正确方向,突出本地特色,系统谋划、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效激发了企业活力。截至2015年底,**省(不含深圳市)国家出资正常经营混合所有制企业3903户、注册资本6767.24亿元,与2013年相比分别增加369户和1860.57亿元,分别增长10.44%和37.92%。
一、系统谋划改革路径,规范改革推进机制
**省贯彻落实《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系统谋划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一是制度规范先行。出台《关于规范省属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指导意见》,不断健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改革有章可循。二是稳妥推进试点。从2014年6月开始,从2000多家省属二、三级企业中筛选出50家,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国企改革发展基金入股、探索员工持股、对接资本市场等方式,在资产增量上开展改革试点。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同步重塑企业体制机制,构造适应市场竞争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机制,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四是优化布局结构。通过改革强化国有资本运作,推动国有资本从产业链、价值
链低端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转型,提高产业竞争力。五是严把关键环节。抓住信息公开、科学论证、合理评估、公开招标、集体决策五个环节,严格规范操作流程。
二、探索运用多种方式,积极引入非公资本
在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省积极探索运用多种资本市场工具实现多种资本有机融合。一是资本市场运作。2014年以来,省属境内外上市公司均开展重组、定增或并购等工作,取得3家上市公司控股权,同时成立各类基金近10只,募集资金700亿元。二是引入战略投资者。比如,机场集团引入广州新科宇航科技有限公司等民企共同出资发展空港经济产业,以3.6亿资金带动了30亿资金;商贸控股集团以近30亿元价格向战略投资者出让所属广弘公司49%的股权,使广弘公司资产负债率从116%下降到65%,解决了企业危机。三是项目对接合作。举办了多场混合所有制项目对接活动,推出对接项目200多个,涉及交通物流、金融服务、节能环保、生物医疗等多个行业,引入民间资本超过800亿元。四是参与公共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约定回报、“项目+资源”综合开发等方式,引导各类资本进入公共项目。比如,建工集团联合民企组成联合体中标梅州市江南新城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建设项目(一期),被列为全省棚户区改造“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示范项目。
三、聚焦转换经营机制,规范治理强化激励
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省属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试点企业通过改革实现股权多元化,形成了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决策效率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省在省属企业董事会下放授予了二级企业正职任免、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和任期奖惩、领导班子和外部董事的综合考核评价等事项,进一步扩大了企业决策空间。二是市场化激励机制逐步形成。**省积极探索期股期权、增量奖股、分红权等中长期激励机制,明确竞争性企业在扣除非经营性收益后,有经营性现金流保障的净利润连续3年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超过30%的,可给予经营管理和业务骨干团队不超过新增净利润30%的奖励,激发了企业经营管理者干事创业的动力。三是员工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省专门出台《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点企业实施**国有企业重组发展基金入股与员工持股的办法》,有效提升了企业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广业公司所属宏大爆破通过实施员工持股和改制上市,2003年到2014年营业收入增长148倍,利润增长202倍。广新控股所属省广股份通过员工持股和并购重组,营业收入由2010年的30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97亿元,净利润由0.67亿元增长到5.5亿元。
第五篇:青海省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办法概要
青海省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办法
政府令21号
第一章 落实企业经营权
第一条 落实企业经营管理国有资产的责任制形式。
企业有权按照国家规定,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申请选择符合本企业特点的资产经营形式(承包经营、利税分流、租赁经营、股份制等),依法行使经营权。
要继续坚持和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未实行承包的,其经营形式由政府有关部门确定。
选择一些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学习推行西钢经验。承包期限一般应不少于三年;有条件的,还可延长承包期限。第二条 落实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权。
放开企业生产经营范围。除法律和国务院有特殊规定者外,各级政府、部门有关限制企业生产经营范围的规定一律废止。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和产业政策导向,自主确定生产经营的范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接到企业调整生产经营范围的申请后,应在一周内办妥变更登记手续。
进一步缩小指令性计划。对国务院计划管理部门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的产品,由省计划部门编制下发产品目录,并组织供需双方签订合同或签订国家订货合同;对省计划部门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产品,实行定点定量供应,价格由供需双方商定。需方不签定合同的,企业可以不安排生产;对没有相应物资、能源和运输条件保证的指令性计划,企业有权要求调整;不予调整的,企业可以拒绝执行。
除国务院和省政府计划管理部门外,其它任何部门不得向企业下达或追加指令性计划。
第三条 落实企业产品、劳务定价权。
对国家和省物价管理部门管理的个别日用工业消费品和少数生产资料的价格,由省物价部门汇总编制产品价格目录,其余的产品价格和企业提供的加工、维修、技术协作等劳务价格,由企业自主定价。
第四条 落实企业产品销售权。
对企业根据指令性计划生产的产品,由计划下达部门组织签订供需合同;需方或政府指定单位要按合同规定履约;需方或政府指定的单位不履行合同的,由计划下达部门协调解决,解决不了的,企业可以提请经济仲裁机构进行仲裁或依法起诉,除依法追究违约方的违约责任外,已生产的产品可以自销;难以自销或自销造成经济损失,由需方依法给予赔偿。
企业生产指令性计划以外的产品及指令性计划超产部分,可以自主确定销售范围、销售对象和销售方式。任何地区和部门不得对其采取封锁限制或其它歧视性措施。
第五条 落实企业物资采购权。
指令性计划供应的物资,由计划下达部门组织供需双方签订合同,供货单位必须按合同规定的品种、数量、规格、时间等组织供货。
企业生产所需的物资,可自主选择供货单位、供货数量、供货形式,自主进行物资调剂和串换。
企业有权拒绝执行任何部门和单位以任何方式为企业指定指令性计划以外的供货单位和供货渠道。
第六条 落实企业进出口权。
企业有权在全国范围内自主选择外贸代理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有权直接参与对外商的谈判,了解市场信息,商谈进出口产品及劳务价格,外贸部门、外贸企业和任何地方不得对其进行封销。
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享有外贸企业的同等待遇。
企业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并通过有对外经济合作经营权的企业,或经过批准直接承接境外工程,进行技术合作或者提供其它劳务,可以自行选择委托外贸企业进口自用的设备和物资,也可采取与外商合资或与出口企业联合等方式扩大出口。
企业有权根据业务需要,确定本企业经常出入境人员名额,实行一次审批,一年内多次有效。省外事、经贸、人事、公安、外汇管理等部门实行一个窗口办理出入境手续。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自主使用留成外汇和进行外汇调剂,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平调和截留企业的留成外汇和有偿上交外汇后应返还的人民币。
第七条 落实企业投资决策权。扩大企业投资范围。企业依照法律和国务院有关规定,有权用留用资金、实物、土地使用权、工业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进行投资;可以在国内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向其它的企业、事业单位投资,购实其它企业的股份,也可以经有关部门批准向境外投资或开‘办企业。
扩大企业投资权限。企业以留用资金、企业间融资、内部集资等形式自筹资金进行生产性建设,并能自行解决建设和生产条件的,由企业自主立项,按有关规定办理手续后开工。
增强企业投资能力。企业可根据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承受能力,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逐月分别提取新产品开发基金和补充流动资金。其中:经济效益好,有承受能力的企业,在不减少上交任务的前提下,可以自主确定计提时间和比例,报同级行政部门备案;少数缺乏承受能力的企业,今后在核定上交(或亏损)指标时,应考虑提取“两金”的因素,合理确定基数。
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视主产设备更新周期和承受能力,自主决定加速折旧的幅度,报财政部门备案。
企业所提新产品开发基金和增提的折旧,免缴能交基金和预算调节基金。企业以留利进行生产性建设或补充流动资金的,经税务部门批准可退还企业再投资部分已缴纳所得税款的40%。
简化投资审批手续。对需要报批的基建、技改项目和项目的竣工投产验收,分别由计委、经委组织银行、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部门集中办公,一月内予以批复或办理。
第八条 落实企业留用资金支配权。
在保证企业财产保值、增殖的前提下,企业税后留利各项基金的使用比例和用途,由企业自主确定,报政府有关部门备案。
企业更新改造基金、大修理基金、新产品开发基金、生产发展基金以及后备基金等各项生产性基金,可合并用于购置固定资产,进行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或其它生产性投资,也可用于补充企业流动资金。
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无偿调剂和集中企业留用资金;完不成上交任务或亏损的企业,不得以折旧费、大修理费补交上交利润,或者弥补亏损。
第九条 落实企业资产处置权。企业一般性或闲置的设备和建筑物,可以出租、转让、通过收取租金和转让费得到补偿;企业急需资金、技术、物资或进行风险性经营、投资,可用一般的固定资产作抵押;对关键设备、成套设备或者重要建筑物可以出租。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也可抵押和有偿转让。政府主管部门在接到企业申请后十日内不答复的,企业可视为认可。
企业处置固定资产,应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
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所得收入,应全部用于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或生产性投资和建设。
第十条 落实企业联营、兼并权。
企业可以与其它企业、事业单位组建新的经济实体,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具备法人条件的,经政府有关部门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与其它企业、事业单位共同经营,联营各方按照出资比例或者协议的约定,承担民事责任;与其它企业、事业单位订立合同,进行联合经营。
企业有权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形式,兼并其它企业,报政府有关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落实企业劳动用工权。
扩大企业招工权。企业有权根据生产经营需要,按照“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的原则,自主确定招工的时间、条件、方式、数量,向政府有关部门备案。
实行沿海开放政策地区的企业,经同级劳动部门批准,可以跨地区、跨城乡招收录用工人。企业招收农村劳动力的,报当地劳动部门批准。
对急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可以打破地区、城乡、所有制和年龄限制,在全国或向境外公开招收聘用。对招聘的人员,地方政府要给予支持,劳动、人事、公安等部门从简从快办理有关手续。
搞活企业职工流动。省内同一城镇、同一所有制固定工的调动,由企业间直接办理调动手续;省内同一城镇跨所有制企业间固定工的调动,由企业办理调动手续,报劳动部门备案;跨省区和省内跨地区企业间固定工调动按劳动部门有关规定办理。
企业自主确定用工形式。根据生产经营需要,企业可以实行合同化管理或者全员劳动合同制。
企业可以与职工签订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或以完成特定生产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企业和职工按照劳动合同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企业有权在实行定员、定额的基础上,实行合理劳动组合。富余人员的安置,坚持以企业内部消化为主,外部调剂为辅。企业为安置富余人员开办的第三产业和劳动服务企业,享受城镇待业青年开办企业的优惠政策。
企业有权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解除劳动合同,辞退、除名,开除违纪职工。对企业依法解除劳动合同,辞退、除名、开除的职工和不被企业安置的刑满释放人员,待业保险机构按规定提供待业保险,劳动部门要做好转岗培训和再就业服务。
第十二条 落实企业人事管理权。
实行管人与管事相统一。企业的厂长(经理)由政府主管部门决定任免。副厂级行政管理人员由厂长(经理)按照国家规定提请政府主管部门任免(聘任、解聘),或经政府主管部门授权,由厂长(经理)按照国家规定任免(聘任、解聘),报政府主管部门备案。企业中层行政管理人员,由厂长决定任免(聘任、解聘)。
企业党政主要领导是分设还是合设,由政府主管部门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决定。企业党政领导可以交叉任职。
企业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管理人员可以当工人,工人可以到管理岗位任职。允许企业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本企业内部有效的专业技术职务,其待遇由企业自主决定。
企业内部应建立、完善干部任免、聘用、考核、奖惩的工作程序和民主监督制度。
第十三条 落实企业工资、奖金分配权。
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企业,按核定的工效挂钩比例,挂涨挂落,自主使用。
实行工资总额包干的企业,除安置大中专毕业生和复转军人,可增加工资总额基数外,实行增人不增工资总额基数,减人不减工资总额基数。
经营性亏损企业在未完成减亏或扭亏任务前,不得超过政府有关部门核定的工资总额。企业有权自主选择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工资制度和分配形式。企业有权自主确定职工晋级增薪、降级减薪的办法、条件和时间。企业有权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销售人员和其它职工给予特殊奖励。第十四条 落实企业内部机构设置权。
企业有权自主确定内部机构的设立、撤销、调整、合并及其人员编制,任何部门和单位无权要求企业设置对口机构、规定人员编制和级别待遇。
第十五条 落实企业拒绝摊派权。
企业有权拒绝任何部门和单位向企业摊派人力、物力、财力。企业可以向审计部门或政府其它有关部门控告、检举、揭发摊派行为,要求做出处理。因拒绝摊派遭到打击报复的,企业可向纪检、监察机关检举、揭发,或向法院起诉。有关部门必须及时查处。
各地区、各部门对企业收费、罚款,要严格按照省政府公布的目录和标准执行。对不按规定执行的收费、罚款,企业有权拒绝。
第十六条 企业有权拒绝违反规定的检查。对法律和国务院规定的检查项目,按分管关系,实行持证检查制度。检查许可证由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印制,许可证需载明被检查单位、检查内容和检查期限,加盖执检单位公章。检查人需持许可证并出示个人合法证件,才能对企业进行检查。检查结束后,要向企业出具书面检查结论。企业对无证检查及其它检查、评比、达标、升级、考试、考核有权拒绝,并向有关部门举报。
第二章 强化企业自负盈亏责任
第十七条 建立和完善企业处负盈亏机制。
企业是承担自负盈亏责任的主体,以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和享有权益,厂长(经理)是企业法定代表人,对企业盈亏负有直接经营责任。职工按其内部经济责任制,对企业盈亏也负有相应责任。
企业未完成上交利润的,企业应以风险基金,承包抵压金,工资储备金和企业留利补交。
第十八条 建立和完善企业分配约束和监督机制。
企业必须根据经济效益的增减,决定职工收入的增减,企业要在工资总额增长幅度低于本企业经济效益增长幅度(依据实现利税),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低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依据净产值)增长幅度的前提下,确定工资总额。
企业的工资、奖金分配方案,需经职代会审查同意,分配情况应向全体职工公开。
厂长(经理)晋升工资,报政府主管部门审批。
企业每年应从工资总额的新增部分按不少于百分之十计提企业工资储备基金,由企业自主使用。工资储备基金累计达到本企业一年工资总额的,可以不再提取。
劳动工资、财税和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工资、奖金分配的监督,发现问题,要及时制止和纠正。
第十九条 建立和完善企业奖惩机制。
企业连续三年完成上交利润和其它承包指标,并实现企业资产增值的,厂长(经理)的工资收入可高于职工人均收入的1-4倍。
政策性亏损和经营性亏损企业实现减亏的,其工资总额按核定的工效挂钩比例上浮;实现扭亏为盈的,除恢复正常发放的工资、奖金外,当年实现的利润可全部留给企业。对增盈、减亏、扭亏有较突出贡献的厂长(经理)或厂级领导,政府主管部门可给予重奖,奖金由决定奖励部门拨给。
经营有方,业绩突出,身体健康,工作需要的厂长(经理)可适当放宽任职年龄界限。
企业当年发生经营性亏损,厂级领导应停发奖金;企业连续二年发生经营性亏损并且亏损额增加的,除核减企业工资总额外,政府主管部门可根据责任大小,适当降低厂级领导工资,对企业领导班子进行必要的调整。限期不能扭亏的,对厂级领导进行免职或者降级、降职处理。
第二十条 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财政、税收和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经营成果要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
企业必须依据国家规定,编制资产负责和损益财会等报表,报财政部门审核。
企业固定资产盘盈、盘亏、转让、报废发生的净损益,库存材料、物资因国家统一调价发生的差价,及计提的折旧等,计入当年损益。
企业以不提或少提折旧费和大修理费,少计成本或者挂账不摊等手段,造成利润虚增或虚盈实亏的,政府有关部门有权责令企业以留用资金补足。财政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检查。在审查企业决算时,如发生新的潜亏,要责令企业调整决算,并追查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已经发生的潜亏,要转为明亏,并依照国务院和省有关规定处理。
企业的生产折旧基金、大修理基金、新产品开发基金和处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所得收入,不得用于发放工资、奖金,或者增加集体福利。
第三章 企业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调整
第二十一条 企业可以通过转产、停产整顿、合并、分立、解散、破产、发展企业集团等方式,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
第二十二条 企业主导产品没有销路,应当实行转产,也可以主动转产。第二十三条 企业经营性亏损严重,但未达到破产程度的,可以自行申请停产整顿,政府主管部门也可以责令其停产整顿,停产整顿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
停产整顿的企业,必须制定停产整顿方案,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停产整顿企业,要中止承包合同,可延期支付银行贷款利息。企业应当停止发放奖金。
第二十四条 全民所有制企业合并,可采取资产无偿划转的方式,原企业的债权、债务,由合并后的企业承担。合并方案由政府主管部门或者企业提出,由企业提出的合并,需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企业合并,由省财经委主持进行。
第二十五条 企业可以自行决定兼并其它企业,被兼并企业需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
企业兼并的形式可以采取出资购买、承担债权债务、参控股等形式。无论实行哪种形式的兼并,兼并方要接受并妥善安排被兼并方的职工。
实行出资购买式的兼并方一次性支付有困难的,经兼并方与被兼并方主管部门协商,可以分期缴纳;实行承担债权债务式的兼并,一次偿还债务有困难的,兼并企业与债权人通过协商,可以分期偿还或延长偿还款期限,也可以订立减免债务的协议。银行对被兼并企业原欠的债务,可以酌情停息或减息;被兼并企业转入第三产业的,经银行批准,自开业日起,实行两年停息、三年减半收息。
第二十六条 企业分立应明确划分分立各方的财产和债权债务等。由分立各方签订分立协议。分立方案由企业提出,报政府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七条 企业经过停产整顿仍达不到扭亏目标,并且难以实行合并的,以及其它原因应当终止的,在保证清偿债务的前提下,由政府主管部门提出企业解散的申请,经省政府批准后,予以解散。
企业解散,由政府主管部门指定成立的清算组进行清算。被解散企业的财产可以出售或拍卖。所得收益,依次用于支付职工工资、劳动保险等所需费用,缴纳税金,偿还债务。
第二十八条 企业资不抵债,到期不能偿还债务,达到法定破产条件的,应按《破产法》依法破产。
企业依法宣告破产后,可以被其它企业兼并,兼并方可与破产企业清算组订立接受破产企业的协议,按法院裁定承担债务,接受破产企业的财产,安置破产企业职工。
第二十九条 企业可以通过合并、兼并、参股、控股、承包、租赁等形式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
组建企业集团由归口的综合部门审批;涉及经济全局、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由经济综合部门提出意见报省政府审批。
在省内发展跨地区、跨部门的企业集团,可以采取分计和分享投资、利税、产值、产品的方法。
对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经政府授权,可以支配、调整、处置其经营的资产。#13第三十条 企业为实施结构调整安置富余职工兴办的独立核算、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自开业之日起,实行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所得税。
第四章 转变政府管理企业的职能
第三十一条 政府要按照政企职责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加快职能转变,改革对企业的管理方式,搞好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
第三十二条 加强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建立既有利于搞活企业,又有利于经济有序运行的调控体系。
搞好经济总量平衡,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计划和计划,引导企业发展方向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国家产业政策,加强信息咨询服务,定期公布鼓励、允许、限制、禁止发展的行业、项目和产品目录,引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综合运用国家利率、税率、汇率、价格等经济杠杆和法律手段,调控和引导企业行为。
制定企业财务、成本、会计、价格及劳动人事等方面的管理规章,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
第三十三条 为确保国有资产所有权,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是: 考核企业财产的保值、增值指标,并对企业经营损益情况进行审查和审计监督。每年考核、审计一次。承包期终结进行全面考核、审计。企业财产保值、增值指标的考核,由企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负责;企业资产负债和损益情况的审查、审计,由企业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负责。
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确定国家与企业之间财产收益分配方式,合理确定企业上缴任务,由企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负责。
企业生产性建设项目,依照《条例》第十三条规定,需经批准的基本建设项目,由计划部门审批;技改项目由经委审批。
决定或者批准企业的资产经营形式由企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负责;企业的设立、合并、被兼并、终止、拍卖、破产由省财经委负责。
审批企业财产的报损、冲减、核销由企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负责;企业关键设备、成套设备或重要建筑物的抵押、有偿转让,被解散、撤销企业财产的清单和收缴,由企业主管部门负责,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备案。
企业厂长(经理)的任免(聘任、解聘),由政府主管部门依照有关规定批准;企业厂长(经理)的奖惩由政府主管部门决定。
制订企业财产管理法规、制度,并进行监督、检查,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
第三十四条 增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重点建立、培育和完善生产资料、劳务、金融、技术、信息和产权转让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组建和完善一批钢材、木材、煤炭、机动车、机
电设备、闲置设备交易市场的综合物资交易中心和专业批发市场。企业集中的地区要逐步建立专业物资市场。
劳务市场。各州、地、市都要建立起劳务、人才交流市场,为企业招工、人才交流、职业介绍、待业人员培训等提供服务。
金融市场。要在扩大和完善资金拆借和短期资金市场的同时扩大有价证券发行,发展中长期资金市场,建立和培育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发行转让市场、商业票据贴现市场和外汇调市场。
技术市场。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大中型企业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优势,组建技术市场,为企业提供技术引进、技术开发、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课题承包和技术咨询等服务。
信息市场。发挥各部门、各地区现有信息网络的作用,进一步健全信息机构,改善服务手段,建立健全覆盖全省,沟通国内外,分工合理,反应灵敏的信息市场体系。
产权市场。建立产权市场,使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交易公开化、市场化、规范化,促进存量资产的流动与重组。
第三十五条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养老保险。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基本养老保险金,由企业按政府规定的比例在税前缴纳,职工个人按政府规定缴纳。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由企业从企业效益工资或奖励、福利基金中按一定比例提取。
待业保险。待业保险的对象包括:转到社会的待业职工;终止或解除合同的城镇职工;企业开除、除名的职工;双方同意解除合同的职工。根据待业职工的数量,适当调整待业保险金提取比例和筹措办法。
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保险制度。第三十六条 减轻企业社会负担。
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与企业有关的交通、通讯、教育、医疗、安全、住房、供气、供热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健全城市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改变企业办社会的状况,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同时,积极支持企业将内部运输、医疗、保卫、学校、房产等设施和其他福利型机构转变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由自我服务各开放式、社会化服务转变,并在税收、注册登记等方面给予优惠。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政府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者,上级机关应当责任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同级机关或者有关上级机关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限制企业生产经营范围的;违反国家订货合同,不按合同规定收购企业指令性产品,超越、滥用职权,下达、变更、撤销指令性计划,给企业造成经营困难和经济损失的。
干预、截留企业的劳务、产品定价权、进出口经营权,以及越权定价的。平调、挪用、挤占企业留成外汇,强令或无偿调拨企业留用资金,硬性规定企业留用资金的比例、用途,限制企业投资范围,干预和截留企业投资项目立项、开工权的,拖延企业投资审批手续,审批企业投资项目有重大失误,影响生产经营的;以及无理要企业为他人提供保的。
不依照法定程序和条件,阻止或强迫企业进行组织结构调整的。
干预或截留企业劳动用工权的;硬性规定企业招工的时间、条件、方式、数量的;干预或截留企业招聘人对权的;干预企业依法辞退、开除职工和解除劳动合同的。
干预和截留企业行使人事管理权的。
干预或截留企业工资、资金分配权,硬性规定企业内部分配形式的。干预企业内部机构设置权,强令企业设置对口机构,规定人员编制和级别待遇的;不按国家规定对企业进行检查、评比、评优、达标、升级、鉴定、考试、考核的。
违反规定要企业无偿提供人力、物力、财力和擅自设立收费、集资、罚款项目或提高标准的;及对拒绝摊派的企业和人员打击报复的。
对负有鉴监督管理责任的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不认真履行监督管理职责,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
第三十八条 企业违反《条例》和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政府有关部门应当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对厂长、其他厂级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分别追究行政责任,并给予经济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对国家指令性计划产品不按合同生产、收购的。违反国家物价政策,扰乱价格秩序的。
不按规定履行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审批手续,擅自立项和开工的。投资决策失误,建设项目不能按时投产,或投资无效益,使企业财产遭受损失的。
擅自处置企业的关键设备、成套设备或者重要建筑物,给企业造成财产损失的;违反财务制度,不提或少提各项费用,以及少计成本或挂帐不摊,造成企业利润虚增和虚盈实亏的。
违反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辞退、开除职工,或者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的;违反有关规定,发放工资、奖金的。
因经营管理不善,致使企业财产遭受损失或者企业破产的。
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或者因产品质量差,给企业和消费者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的。
其它违反本办法规定,滥用经营权的。
第三十九条 对妨碍厂长和各级管理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或者扰乱企业秩序,致使生产经营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的,企业有权加以制止,或者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组织实施
第四十条 《条例》有明确规定,本办法未涉及的事宜,依照《条例》规定执行。各地区和省有关部门可以制订具体实施意见,但不得违反《条例》和本办法的精神。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发布前本省颁布的有关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四十二条 本省其他全民所有制企业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由青海省财政经济委员会、青海省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负责解释。省财经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