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农业1

时间:2019-05-12 19:0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持续农业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持续农业1》。

第一篇:持续农业1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环境、资源、能源和粮食等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日益受到学界、政界和公众的关注。针对现代农业能耗大,环境污染重及资源退化等问题,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新途径。实施可持续农业不仅是当今世界各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趋势,而且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和发展白皮书)指出:“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主要是指高产、优质、资源节约型科学技术;品种发掘和改良技术;生物防治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环境保护和治理技术等”。其中,可持续植物保护的技术主体“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被列为中国政府白皮书中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内容,具有跨世纪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持续农业 病虫害防治 持续控制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作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

一、持续农业的概念

可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ture permaculture)是指一种能够保护并维护土地、水和生物资源,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在技术上适当可行、经济上有活力、能够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农业。

可持续农业美国最初提出持续农业,其构思是持续农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解决人类日益增长的环境需要与高效农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各国学者对“持续”的道理莫衷一是。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的技术咨询委员会的定义是:成功的管理各种农业资源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人类需求,而同时保持环境质量和保持自然资源。美国内布拉期加州合作推广则认为:持续农业是一种经营战略的结果,要帮助生产者选择杂交种与品种、土壤肥力对策、轮作、病虫害防治、耕作法和作物顺序,其目的在于降低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压力,以及生产与盈利的持续发展。联合国粮农业组织所作的定义是:持续农业是管理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并调整技术和机构改革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目前几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求,这种(农业、林业和渔业部门的)持续发展能保护土地、水资源、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而且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够被社会接受。这个定义被认为是国际上较系统的定义。中国学者从中国国情出发,主张称持续农业为集约持续农业,即“持续”是指资源上、生态上、环境上是可持续利用、经久不衰,甚至可以提高的;“集约”是指经济上、生产上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高效益的。卢良恕院士则认为中国的持续农业应为现代持续农业,并定义为: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和产品构成;增加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依靠科技,增加资源产业率;防止污染,保持农业生态平衡;增加收入,走向共同富裕;逐步建设成为一个资源节约型、经营集约型、生产商品化的现代农业。

二、可持续农业的原理

(一)农业生产的持续性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复合体。农业生产的持续性表现为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

1.生态持续性

生态持续性主要是指合理利用资源并使其永续利用,同时防止退化和污染。农业资源包括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如光、热、水、土、生物等自然资源,可以年复一年利用。不可更新资源如农药、化肥、机械、水电等,这类资源用一点少一点,不可再生。

2.经济持续性

经济持续性主要是指经营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及其产品在市场上竞争能力保持良好和稳定。这直接影响生产是否能维持和发展下去。

3.社会持续性

社会持续性主要指农业生产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协调,农副产品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要求。具体体现为:产品充分供应,保持农产品市场的繁荣和稳定,尤其是粮食和肉蛋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农业生产的三大目标

1.保护资源环境的永续性循环

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有效控制生态环境破环和污染,增加农业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另一方面要高效、节约地利用资源,注意各项资源投入的效益,尤其对资源更合理配置,并寻求替代途径。

2.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就业机会和脱贫致富

实现农民致富的关键在与振兴农村经济。通过调整农村生产结构,发展规模农业。逐步由农业为主的单一结构,向农产品生产、深度加工、市场营销一体化结构转化。

3.保证食物的供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经营水平,适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包括资金、物质和科学技术等投入。

三、农田有害生物的持续控制

有害生物虽然种类多,且随农田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总体来说,其可持续性控制离不开三个体系。

(一)自然控制技术体系

在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充分利用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等自然控制因子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由于它强调自然因素,因此是控制农业有害生物极其重要的预防性措施。

1.植物自身对有害生物种群的调控作用

利用植物的耐害性与补偿性控制有害生物。大多数作物对病虫草害具明显的耐害性。植物器官上的蜡质层和角质层,使病菌难以入侵,作物体内的“抗体”对病原物的繁殖有免疫性。抗病植物大多具有多种化学武器,如抗菌素、植物碱、酚类、芥子油等,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大多数研究表明,害虫密度在达到经济允许水平之前,为害不引起产量损失,而在水稻、小麦、棉花、蔬菜、玉米、番茄、豆类等作物和柑桔等果树上存在明显的超补偿作用。

利用植物的变异性控制有害生物。许多植物中具有强烈的防御性化学物质,如酚醛、生物碱、类固醇化合物、氰糖苷蛋白酶抑制剂及其它防御化合物。这些次生化合物在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及在植株内的不同部位,含量也是不同的,对入侵的病害产生的抗性也不同。同时植物次生化合物在植物生长季节还可进行器官间的转移。另外,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以产生多种次生化合物,而这些毒素的分布在不同器官或不同的生长阶段均不同,从而形成对植食性害虫的交互作用,这种植物次生化合物的镶嵌分布原理,是对付害虫产生解毒机制的有效方法之一。多种植物产生的次生化合物,作为异体作用素对害虫有引诱、拒避作用,又有很好的自然抗性作用。由于这些次生化合物是植物代谢的最后产物,因此,常可通过人工进行改变,达到植物保护的目的2.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调控作用

土壤中的生物因素对土壤病原物所致病害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一些研究表明,无机农业(大量施用化学农药、化肥)农田中,疫菌等所致作物根腐病比有机农业(有机肥为主,农业防治为主)的更为严重,原因可能是土壤有益微生物生态系统被破坏。

农田生态系统中,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和昆虫病原微生物是最主要的自然控制因素,它们对害虫的控制作用是很大的,一旦在生态系统中建立稳定的种群,对害虫的作用往往是持久有效的。

(二)田间农事操作体系

结合栽培管理措施,创造有利于作物丰产稳产而不利于有害生物发生的环境条件,达到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主要包括耕作栽培管理操作和植物保护操作两类体系。

1.耕作栽培操作体系

通过作物轮、间、套作等耕作方式来调节作物与有害生物、有害生物与天敌之间的关系。轮、间作可以促进作物生长、增强作物抗病能力,如棉花、白菜与豆科植物轮作,能使棉花、白菜根腐病减少;轮作使生态系统出现间断性变化,恶化单食性及寡食性害虫的营养条件和生活条件,可减少虫源,降低其发生为害程度;种植诱集作物或间套作过渡性作物,创造天敌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起到保护天敌并使之发挥或增强持续控害能力的作用。通过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灌水、施肥及施用作物生长调节剂在改善或控制作物农艺性状的同时,也起到了调控作物与病虫害关系的作用。

2.植物保护技术体系

预测预报:有害生物预测预报是有害生物持续控制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根据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综合各种相关因子,对有害生物的发生期、发生量和危害程度做出近、中、长期预报,指导防治。在有害生物达到防治指标时,才采取防治行动。

种植抗性品种:抗性品种对病虫害的控制效果是持续有效的,在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作物上应用抗病虫品种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国际上通过种植抗性品种成功地控制了棉花枯萎病、苜蓿斑蚜、黑森瘿蚊、玉米穗夜蛾等病虫。

使用合理的生物制剂:随着人类对环境的日益重视,要求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的呼声日益高涨,生物防治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截止1997年,我国已有50余个生物农药生产厂家,总生产能力达7~8万t成品药,可供防治面积约O.1亿hm2。如应用苏云金杆菌(Bt.)防治玉米螟、菜青虫、小菜蛾、棉铃虫、稻苞虫等取得明显效果,已成为生物杀虫剂的首选品种。

(三)政府职能为基础的保障体系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作为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核心技术,是集概念、理论、知识和技术为一身的知识产品[23],它的应用和推广涉及多种因素,需要推广者、生产者、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参与,而政府对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的顺利实施起保障责任。事实上荷兰、美国等国的政府非常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并做出了样板。而我国为了发展以种植健康植株、清洁生产为目的的农业经营体系[27],政府与社会还必须努力做到:(1)加强立法。当前农业生产由多渠道运营,农民的生产行为自主权很大,利益层次错综复杂。为了全面推行可持续农业,有必要将“持续发展”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观点列于农业法规及有关法规中。(2)有一支精干的执法队伍,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有力监督实施各项有效的治理措施。

(3)加强农药管理,推广生物农药。化学农药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国家均制定了相应的化学农药法规,严格限制化学农药的生产和使用,我国也开始重视将农药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如制定了《农药管理条例》。当前,政府须重新审核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利用价格杠杆的作用,根据农药毒性、用量及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向农药生产者和经营者征收污染费,并向农药使用者征税。同时,大力扶持推广生物农药,建立一大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4)建立一整套科研、推广、生产和培训体系。政府应从长远利益出发,花重金通过各种途径宣

传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推行以农民田间培训为主的IPM计划,以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和有害生物治理水平。

我国同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面临着发展生产、经济与保护资源、环境的双重任务,因此,应在各个领域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植物保护领域,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研究方兴未艾,其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也正在不断发展之中。总之,只要我们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并为之付出努力,我们就一定能使农业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戈峰.害虫生态调控原理与方法.生态学杂志,1998,17(2):38~42.

[2]曹林奎.农业生态学原理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农学会编,常平生.农牧结合是发展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农业的战略需要。

第二篇:农业大县需要持续的坚守

坚守不是四平八稳地混日子,更不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地守摊子,应是竭尽全力地“趟路子”

方城是革命老区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在南阳市13个县(市、区)中处于靠后位次。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走出一条跨越发展的新路子,是摆在方城县委、县政府面前一个亟待破解的课题。

审视方城各项经济指标,2010年与“十五”末相比,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翻番,由全市靠后位次步入中上游水平,一些主要指标增速全省排名靠前,实现了新的突破。回顾过去,我深深感觉:农业大县更需要一种持续的坚守。

这种坚守不是四平八稳地混日子,更不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地守摊子,而应是竭尽全力、甚至殚精竭虑地“趟路子”。这些年,我们坚持以领导方式转变为切入点,加快推进“思维、机制、管理”创新,实现了向经济强县的科学转型。

农业大县要立志成为农业强县,这要求我们不能放弃粮食生产,要向科技要增产,要靠科学增效益。2010年方城创下小麦、玉米亩产达到1608.06公斤的高产纪录,正是向科技要增产取得的硕果。利用“农林牧沼结合型循环农业”的路径,用试验区90%的耕地通过科技攻关生产出100%—110%的粮食,用节约下来的10%耕地发展蔬菜、养殖等高效农业,不仅实现了高产高效,也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农业大县的转型和提升,一方面是“敢想”,要敢于冲破思想束缚。传统农区与先进地区的最大差距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必须加长“短板”,促进转型。在“敢想”的同时,还要“敢闯”、“敢干”。每年干好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大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方城拥有丰富优质的硅石矿,2005年我们引进了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物理法”制备多晶硅项目,但由于该技术几年内产生不了效益,县里还要搭上地和钱。干还是不干?有些领导开始“犯嘀咕”,但我们决定要坚守下去。六年坚守终结硕果,该公司去年用物理法工业化生产出了纯度达到99.9999%以上的多晶硅,5年内产值将达120亿元。

苦尽甘来,我们深刻体会到,农业大县要变为经济强县,必须摈弃短视思维,要耐得住发展的寂寞,要受得住别人的冷言冷语。基础差,起步晚,更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决不走粗放增长的“老路”、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不走经济增长而群众未得实惠的“窄路”。我们期待着,再过两年方城的财政收入再次翻番,那个时候,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或许会更加深刻。

(本报记者 曲昌荣整理)

第三篇:发展设施农业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我镇设施农业发展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近几年来,我镇紧紧围绕“政府推动、科技示范、市场引导、群众自愿”的发展思路,以城市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设施农业建设初露端倪。截至2005年底,全镇设施农业面积1000余亩,其中连片5亩以上钢管大棚面积380余亩,仅2005年新增钢管大棚200亩。全镇形成了以大棚蔬菜为主、大棚避雨葡萄和暖棚家禽养殖为辅的设施种养格局,***等村已成为大棚蔬菜示范基地。

设施农业发展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应用领域日益广泛。设施农业由最初的单一种植蔬菜发展到目前的蔬菜、水果、畜禽等种养领域。二是设施规模逐步扩大。设施农业由原先的一家一户分散发展到联户连片成园区、基地。三是设施档次明显提高。近几年新发展的大棚90%以上采用了钢管结构,起初发展的毛竹大棚自然逐年淘汰。与此同时,全镇推广喷滴灌栽培2965亩,大棚管理机械31台,果蔬分选机械8台,建造低温保鲜冷库3座,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处理站1座,设施农业先进装备已逐步得到应用。

二、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1、加强政策扶持和宣传力度。为加快我镇设施农业建设步伐,鼓励、引导本地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生产,在市政府连续出台设施农业补助政策的基础上,镇政府每年也相应制订扶持设施农业发展的农机补助政策,并在村干部和种植大户中加以广泛宣传,以此推动设施农业的发展。据统计,近三年中镇财政用于补助钢管大棚及配套设施建设的资金达70余万元,其中直接用于补助钢管大棚建设的资金超过53万元。

2、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为设施农业生产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我镇自2003年起连续三年共投资近2000万元,开展了三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共计改造中低产田26000亩。二是分年实施河道疏浚整治工程,每年选择1条以上的镇级主干河道和6个重点村的三类河道进行疏浚整治,从而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3、加强技术培训,做好服务工作。镇农机、农技部门相互配合,做好发展设施农业方面的服务工作,近几年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村干部和种植大户外出参观学习,邀请有关专家为农民现场授课等形式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三年来,累计举办培训班10余期,培训农民1000余人次。同时,相关设施农业建设村发动村干部、村民组长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做好设施农业发展动员工作,并在土地流转、贷款等方面加强服务,通过提高服务质量,为设施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建立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户的作用。通过引导和扶持,在**等村建立了大棚蔬菜示范基地,并涌现出一批设施农业大户,如***村***、***村***等人,他们在发展设施农业种植的同时,积极引导和带动本地农户从事发展设施农业生产,帮助解决其他农民在设施农业生产方面遇到的技术难题,及时为农民提供农用物资、各种市场和品种信息,真正起到了设施农业的领头雁和带路人的作用。

三、设施农业发展的成效与体会

1、设施农业的发展,拓宽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露天农业向设施农业、传统作物向精细作物调整的步伐,带动了蔬菜、水果和家禽养殖产业的兴起,种养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种增加,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提高,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2、设施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以果蔬种植为主和家禽育肥为辅的设施农业的发展,大大改善了局部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优化了种养结构,丰富了种养种类,提高了经济效益,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3、设施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设施农业的发展使广大农民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冲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实现了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创收的跨越,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精细、集约型转变,从而吸收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到蔬菜和水果种植、家禽养殖,使农民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明显增强,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变化。

4、设施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设施栽培的经济效益要远高于露地栽培。据对***、***等村大棚种植户调查,2005年每亩大棚蔬菜纯收入1.0—1.5万元,大棚水果纯收入1.8—2.0万元,分别是露地种植同类作物纯收入的10倍和15倍。据此推算,2005年我镇设施栽培可为农户增收800万元以上,增收效果明显。

5、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设施农业对品种、栽培、管理的技术要求更高,农民在搞大棚种植时主动要求学技术、用技术、请能人,一些农民还把相关技术组装配套起来,有效促进了自身劳动素质的不断提高,对左邻右舍和周边农户的示范辐射作用也不断增强,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

四、今后设施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在“十一五”时期

第四篇: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我镇设施农业发展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近几年来,我镇紧紧围绕“政府推动、科技示范、市场引导、群众自愿”的发展思路,以城市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设施农业建设初露端倪。截至2005年底,全镇设施农业面积1000余亩,其中连片5亩

以上钢管大棚面积380余亩,仅2005年新增钢管大棚200亩。全镇形成了以大棚蔬菜为主、大棚避雨葡萄和暖棚家禽养殖为辅的设施种养格局,***等村已成为大棚蔬菜示范基地。

设施农业发展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应用领域日益广泛。设施农业由最初的单一种植蔬菜发展到目前的蔬菜、水果、畜禽等种养领域。二是设施规模逐步扩大。设施农业由原先的一家一户分散发展到联户连片成园区、基地。三是设施档次明显提高。近几年新发展的大棚90%以上采用了钢管结构,起初发展的毛竹大棚自然逐年淘汰。与此同时,全镇推广喷滴灌栽培2965亩,大棚管理机械31台,果蔬分选机械8台,建造低温保鲜冷库3座,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处理站1座,设施农业先进装备已逐步得到应用。

二、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1、加强政策扶持和宣传力度。为加快我镇设施农业建设步伐,鼓励、引导本地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生产,在市政府连续出台设施农业补助政策的基础上,镇政府每年也相应制订扶持设施农业发展的农机补助政策,并在村干部和种植大户中加以广泛宣传,以此推动设施农业的发展。据统计,近三年中镇财政用于补助钢管大棚及配套设施建设的资金达70余万元,其中直接用于补助钢管大棚建设的资金超过53万元。

2、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为设施农业生产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我镇自2003年起连续三年共投资近2000万元,开展了三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共计改造中低产田26000亩。二是分年实施河道疏浚整治工程,每年选择1条以上的镇级主干河道和6个重点村的三类河道进行疏浚整治,从而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3、加强技术培训,做好服务工作。镇农机、农技部门相互配合,做好发展设施农业方面的服务工作,近几年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村干部和种植大户外出参观学习,邀请有关专家为农民现场授课等形式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三年来,累计举办培训班10余期,培训农民1000余人次。同时,相关设施农业建设村发动村干部、村民组长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做好设施农业发展动员工作,并在土地流转、贷款等方面加强服务,通过提高服务质量,为设施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建立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户的作用。通过引导和扶持,在**等村建立了大棚蔬菜示范基地,并涌现出一批设施农业大户,如***村***、***村***等人,他们在发展设施农业种植的同时,积极引导和带动本地农户从事发展设施农业生产,帮助解决其他农民在设施农业生产方面遇到的技术难题,及时为农民提供农用物资、各种市场和品种信息,真正起到了设施农业的领头雁和带路人的作用。

三、设施农业发展的成效与体会

1、设施农业的发展,拓宽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露天农业向设施农业、传统作物向精细作物调整的步伐,带动了蔬菜、水果和家禽养殖产业的兴起,种养业结构不断优化,品种增加,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提高,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2、设施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以果蔬种植为主和家禽育肥为辅的设施农业的发展,大大改善了局部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优化了种养结构,丰富了种养种类,提高了经济效益,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3、设施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设施农业的发展使广大农民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冲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实现了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四季创收的跨越,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精细、集约型转变,从而吸收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到蔬菜和水果种植、家禽养殖,使农民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明显增强,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变化。

4、设施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设施栽培的经济效益要远高于露地栽培。据对***、***等村大棚种植户调查,2005年每亩大棚蔬菜纯收入1.0—1.5万元,大棚水果纯收入1.8—2.0万元,分别是露地种植同类作物纯收入的10倍和15倍。据此推算,2005年我镇设施栽培可为农户增收800万元以上,增收效果明显。

5、设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设施农业对品种、栽培、管理的技术要求更高,农民在搞大棚种植时主动要求学技术、用技术、请能人,一些农民还把相关技术组装配套起来,有效促进了自

身劳动素质的不断提高,对左邻右舍和周边农户的示范辐射作用也不断增强,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

四、今后设施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在“十一五”时期,我镇要围绕“大桥经济”和“都市农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在现有的耕地上,引导农民合理布局调整结构,集中连片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在发展方向上,突出建设绿色基地,打造绿色品牌,实施标准化生产。在发展重点上,一是继续扩大设施规模,2006年规划发展蔬菜、葡萄钢管大棚800亩以上,力争到“十一五”未全镇设施农业总规模达到1万亩;二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设施农业装备,提高设施农业水平;三是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品种与新技术,大力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和反季节、赶时令的农产品,实现设施农业的高效益。

五、推动设施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服务

设施农业建设涉及面广、范围大,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搞好协调服务,保证设施农业建设有序发展。

(二)树立品牌意识,推行无公害生产

品牌是优质产品的标志,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发展无公害、绿色产品是当今社会潮流,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和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要努力提高和强化设施农业生产者的职业道德意识,发展无公害生产,努力实施“放心菜、放心肉工程”,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都市农业“后花园”。

(三)扩大生产规模,实行区域化布局

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蔬菜加工品种的增多,设施农业生产领域具有十分巨大的发展空间。依靠扩大设施农业生产规模增加收入是当前调整种植业结构的理性选择。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原则,选择比较优势明显、有发展潜力的主导品种,统一规划,连片建设,规模经营。在我市***公路两侧,是传统的蔬菜生产基地,在这里应打破镇村的行政界限,集中连片发展新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实施大规模生产,力争建成一条重要的设施农业生产带,形成地域优势和规模优势,依靠规模占领市场。

(四)继续加大财政支农扶农力度,推进设施农业发展

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如果没有一定的投入很难产生相应的规模和效益。今后市镇二级要进一步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支持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提高生产水平,同时引导农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充分调动农民建设钢管大棚,科学种植的积极性。在资金投入上,要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把争取国家支持、农民投资、社会投资和企业投资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以上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第五篇:高肥耗农业模式难持续

高肥耗农业模式难持续

2013年09月18日 第一财经日报

中国化肥用量大,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在国内外专家看来,放弃化肥既不可能,也不科学,但中国必须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

在9月16~17日举行的“IFA(中国)化肥可持续发展管理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对《第一财经日报》评论称,中国的粮食生产主要依赖(化肥等产品的)高投入,对环境没有好处,这种粮食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消费全球化肥1/3以上

中国是化肥生产和消费大国,化肥的总产量和消费量均占世界1/3以上。过量施用化肥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的魔咒。

大量使用化肥会导致一系列消极后果。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局副司长龙文认为,过量使用化肥不但浪费了不可再生的煤炭、磷矿等能源和资源,同时也加重了国内对硫、钾的对外依存度。还有,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和江河污染。

2010年,环保部发布《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如果用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来衡量污染源比重的话,农业超过工业成为最大的污染源。

时任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表示,目前,我国农业源的污染问题相对较严重,“由于化肥、农药和地膜等农业用品普遍使用,水环境遭受污染;此外,农业污染里比较突出的是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

张福锁举例说,农业大量施肥导致全国农田PH值下降0.5个单位,土壤普遍酸化。酸化,首先使得作物生长很差。其次造成病虫害发生、重金属超标,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低效使用是病根

化肥用量大的根源在于使用效率低。

我国水稻单产跟日本差不多,但是氮肥用量是日本的三倍、韩国的两倍。这其中,除了土壤条件差以外,更重要的是肥料不合理使用。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高祥照认为,我国的肥料用量比其他国家多,跟种植制度有关。我国很多经济作物,由于复种指数高,直接导致肥料用量大。还有,水资源的匮乏,特别是水资源跟农业生产的不相匹配,也造成了肥料的大量浪费。

比如,近些年我国粮食主产区,正从南方向北方转移。而北方正是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更何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考虑水分和养分的相互配套。不合理用水,特别是大水漫灌,造成了大量的化肥的浪费。

提升化肥的使用效率,不论从农业、经济,还是从环保的角度,都势在必行。

除了化肥以外,中国农业中灌溉、地膜、农药等传统农业要素投入的增速也比粮食产量的增速快得多。

张福锁认为,我国的粮食完全是靠高投入,对环境没有特别好处的前提下生产出来的,这种粮食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龙文建议,要进一步深化测土配方工作,加快改变农民粗放的施肥观念,提高农民科学施肥的水平。“政府应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化肥产销用的新体系,推进全国范围内的农资精准服务。”

国际肥料工业协会(IFA)正在开发一个养分管理的项目,国际肥料工业协会秘书长夏洛特·黑贝布兰德(Charlotte Hebebrand)描述,具体是教导农户如何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比例,使用正确的养料。因为,在不同的农业区域中,农作物、土壤的具体特性是不同的。这在拥有众多小农的中国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下载持续农业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持续农业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东省济宁市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合集)

    山东省济宁市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来自: 摘要:本文在分析山东省济宁市水土资源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分析模型对济宁市各县市区的水资源匹配状况进行分析,......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何翔凤嘉禾县是全省25个重点产烟县之一,是郴州市第二大产烟区。嘉禾“神龙叶”是国家级注册商标,是全国县级烟草行业中第一家注册的烟叶品牌......

    中国可持续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可持续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

    勤政为民 廉洁奉公确保农业农村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勤政为民 廉洁奉公确保农业农村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在农口部门领导干部2011年勤政廉政工作会上的讲话(2011年1月24日)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全县农口部门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勤政廉......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农业发展持续加强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农业发展依旧呈强劲态势 农业局 王曰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作为一名普通的从事农业的工作人员,笔者也在一直非常关注这次会议的......

    台湾可持续农业,间作,有机肥施用,绿肥介绍

    Posted By: jwj (阿吉仔) on board 'farmer' Title:台湾永续农业发展策略 Date:Mon Jan 15 13:03:45 1996中华民国八十四年国家建设研究会引言报告题目:台湾永续农业发展策略......

    可持续

    大家好,我是环境143班黄明城。站在这里我想跟大家说说我对《穹顶之下》的观后感。柴进以一个中国公民的身份拍这段这么有价值的记录片 很可贵。她用自己的双眼发现问题,身体力......

    2010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

    2010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浏览人数:1342011-01-182010年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常的一年。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农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