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日本特色农业推广体系的考察与思考
对日本特色农业推广体系的考察与思考背景与目的由国家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共同组团,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GA)资助的“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制度进修”。来自北京、青海、内蒙、山西、安徽、贵州、湖南、湖北、云南和四川等省农业科技及科技管理工作者12人,于2004年11月1日-2004年12月11日赴日本进行了为期40天的农业技术推广制度进修(课程编号:J-04-20604)。
进修期间,对日本的历史、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制度作了初步的了解。着重了解了日本农业推广事业的概况及背景、推广活动的实际情况、推广工作人员的培训情况、推广活动的策划及评估情况、日本农协的组织与活动等。通过考察和交流,对日本的农业推广体系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加强了我国与日本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沟通和联系,结合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对促进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日本农业推广的概要:
2.1 日本的农业教育
日本的农业推广也称为“教育推广事业”,农业推广是指没有教室,不问年龄,没有结束的教育事业。“推广事业是指带来变化的工作”,所谓的“带来变化”,不是通过采用行政命令等权利手段,也不是利用补助金等,而是通过提供建议和援助使务农者自己思考,明白理由,自己决定实施。从而带来农民素质提高、农村经济和生活的变化并振兴地区农业。农业教育主要对象有:对务农者和新务农者的培养教育,对务农后继人才青少年的培养教育,对市民进行农业体验教育,对农业推广人员的培养教育等。培训教育的设施主要有:农林水产省和都道府县以国家补助金为对象的农业大学(校)、农业夜校、农业高中、农民大学以及试验场、科研所等。培训教育的形式有全住宿制、定时制、课题式和现场面对面等。培训教育内容有: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管理、生活改善、村庄建设、农产品加工和健康保健等。通过不断普及教育,日本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有50%以上毕业于农业大学和农业大学农学部,高素质的农民创造了日本高度发达的“小规模”农业。
2.2 日本的农业法律保障
日本用于保护农业生产的法律是“农业协同组合法”和“农业改良助长法”。前一部法律让农户全部加入了农协组织。农协把千家万户共同联系起来,在生活、生产方面对农户起了重要的组织作用。如帮助农户采购生产资料,销售农产品和农户相关的生产及生活的一切业务,保证了农户的共同发展。“农业改良助长法”规定了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以及对农业推广的改良普及员和专业技术员的地位、收入和作用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日本的农业是在这两部法律的保护下发展起来的,尽管期间对法律做过几次修改,但始终围绕保护农业,保护农户和促进农村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的。
2.3 日本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在《农业改良助长法》法律规范下建立了日本的农业推广体系,整个组织由主体组织与协同支援组织构成。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组织是: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农林水产省(农蚕园艺局、普及部、普及教育课及生活改善课)——都道府县——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农业改良普及所)——农户。支援组织是国家与都道府县农业教育和研究机构,农业试验研究机构和农业大学校,普及协力委员会和市町村农业土地组合、农业委员会、保健所、教育委员会等。行政机构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决定了日本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中的行政渗透。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技术源泉是:国立及县立农业试验。技术普及的路径为:试验研究者——专门技术员——改良普及员——农户。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机构——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
(农业改良普及所),行使普及推广的联络调整、综合普及指导事务等功能。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农业改良普及所)设置与农民直接联系的改良普及员,统称的农业普及员由“专门技术员”与“改良普及员”构成,其中专门技术员承担对改良普及员的进修、指导和日常与行政、试验研究机构的协调、建议、调查研究、策划推广计划,帮助推广员工作、评价等。改良普及员直接为农民服务,由承担农业技术的农业改良普及员,与承担生活改善的生活改良普及员组成。协力委员会由农业指导上和生活指导士以及一些退休普及员组成,他们协助普及员对当地农民进行技术和生活的指导。
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组织体系有:重视专业技术职能的专家型体系、重视地区协调职能的多面手型体系、与专业技术和地区负责人之间职能复合的引导型体系和重视策划和协调职能的协调型体系(项目组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实施过程主要是将推广员与务农者之间的信赖关系作用于务农核心领头人,然后推广到其他的务农者和地区。推广活动的目的是向整个地区推广,但推广的目标是以启发到引进期(推广应用达到务农者的30%左右)为根本,全体性的推广阶段需要依赖务农者的自助努力。
推广活动的方法是利用看、听、体验、合作等主要手段和教育、普及与诊断等主要手法,两者结合进行具体内容的推广。主要手段。看:试验园、示范园、现场(巡回)研讨会、视察、信息报等;听:会面洽谈,讲习会、座谈会,实况(问卷)调查、信息机关等;体验:实习、演示和实施;合作:与机关机构和团体合作、协调、中介等。主要手法是:教育方法:意识教育、自我启发和项目学习;普及方法。通过对领头人做工作,使务农者相互影响的自助努力,通过对样板的验证和示范进行具体的改进和成果的展示;诊断方法:对培育、病虫害、土壤、经营诊断、改进计划的提出和改进援助方法。
2.4 日本的农协组织
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农协)是根据《农业协同组合法》建立起来的农民互助合作组织。农协的组织体制是以基层农协(单位农协)为基础,在都道府县和全国建立三级统一协同的组织。基层农协一般是以市町村等行政区域为单位组织起来的,是农民自愿的组织。下设不同组合员彼此联合起来的基层小组,主要有农户组合、生产部会、青年部和妇女部等。农户组合是一种地域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一般属地农户均参加,是基层农协与农户之间的中介,主要从事与种植有关的病虫害共同防治,生产协调,农业保险,肥料、农药等共同购入的活动。生产部会是由同一农畜产品生产经营者彼此联合的专门组织,它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改善经营管理和扩大产品销售为目的,在聚合农畜产品生产经营者和技术研究与开发,共同利用设施,以及沟通农协和农户之间联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青年部和妇女部是农村生产、生活上的青年和妇女组织,目的在于发挥组织的力量,针对青年和妇女的特点,开展农业技术与经营管理学习,交流经验和文体活动以及有关家计生活的各种活动。都道府县和国家两级农协组织按其从事的事业分为主要从事经济事业的“农协联合会”和主要从事指导业务的“农协中央会”。“农协联合会”在集合基层农协力量,兴办大型事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农协中央会”是农协的综合性指导机关,主要是对下一级农协的组织,业务及经营管理进行指导、监察为农协提供教育设施和信息,协调各种农协和各级农协之间的关系和调解纠纷、进行调查研究,就农协和农业政策等问题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政策建议。农协从经营范围分为综合农协和专业农协综合农协,是以本地区的农家为对象,业务包括所有农业部类,经营范围非常广泛。在日本,一般所说的农协主要指综合农协。专门农协以辖区从事某一特定的农业部类业者为对象,如园艺、畜产等,其事业范围为特定的农业部类的生产指导、产品销售和生产资料的采购。日本的农协职能范围较广,具有:桥梁职能、购销服务职能、信用、保险服务职能、技术推广和生产服务职能、以及社会服务职能等。国家关于农村发展的政策与策略是依靠或通过农协最终实现的,具有协助政府推行农村基本经济政策的桥梁作用。日本的农村供销基本上是由农协控制的,农协的销售渠道主要有:一是通过各地的中央批发
市场销售;二是通过城市居民的“消费生活协同组合”销售;三是超级市场销售。销售形式主要有:无条件委托、有条件委托、特约委托和委托代购等四种形式。目前,农协主要实行的是无条件委托和委托代购两种销售形式。日本农业推广的运行特点
概括地说,日本农业推广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国家与地方(都道府县)合作;二是推广与试验研究合作;三是与直接务农者接触,进行推广与经营;四是整体支援改善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
3.1 以县为主的中央与地方协同普及事业
日本对农民的指导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国家和地方协同农业普及事业、农业协同组织营农指导事业、中央畜产会咨询事业和一般企业服务。其中,国家和地方协同农业普及事业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处于主导地位。国家和地方协同农业普及事业,即由中央和地方(都道府)共同出资建立推广体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负担预算的50%。国家在听取地方(县)政府意见的基础上,每年制定“协同农业普及事业运营指针(协同农业普及事业基本纲要)”;地方(都道府县)根据基本纲要制定实施指针,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所),根据实施指针制定基本计划和年度计划并具体实施。日本推进农政的主要手段是:一是依靠法制等行政权利;二是依靠维持价格、补贴等经济手段;三是推广教育手段。日本的农业推广不是简单的技术推广,而是政府管理、开发农村、教育、培养新型农民的行政手段,除了“促进农业新技术、新材料、新品种的引进,提高农业效率和农民收入”这种物质方面的推广外,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人的育成和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3.2 以普及员为主的推广体制。
日本的农业推广强调以普及员区域性服务,在组织机构上只设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所),4-5个町村设置1个改良普及中心(所),中央和市町村都不设专门机构,既充分发挥了农业的区域功能,又明确地把农村农民工作落到了实处。
在日本,农业推广事业是农业推广公务员担当的行政行为。专门技术人员和改良普及员,均为国家或地方公国员。全日本共设置466所地区改良普及中心,平均每个中心有普及员20人左右。全国有9995名改良普及员,平均每个推广人员负责359户农户,其中农业改良普及员8169人,生活改良普及员1193人。此外,全国还有633名专门技术员,其中农业专门技术员545人,生活专门技术员88人。专门技术员办公室设在县的农政局或农业研究中心。
农业推广人员实行严格的两次考试录用制。一是公务员录用考试。二是普及员资格考试,要求报考人员为相关专业4年制大学毕业或由农林水产省指定的3所3年制学院毕业(要有2年工作经验)。考试由各都、道、府、县政府人事部门组织,内容涵盖农业、农村政策及相关专业学科知识等,合格者发给推广员资格证书。专门技术员的聘用条件更高,要求报考者必须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改良普及员、研究场研究员或县立农校老师,由农林水产省组织录用资格考试,其考试合格率仅20%。
推广员作为国家公务员中的特殊种类,享有相应的福利待遇。国家规定除基本工资外,还设有岗位和职务补贴。并将其法律化。专门技术员补贴是工资的8%,改良普及员补贴是工资的12%,分别在半年和年终考核后发给,加上奖金,其总和相当于增加了5个月的工资。
3.3 贯彻“以人为本”的推广理念。
日本的农业推广事业,自制度建立以来,就一直通过教育手段促使务农者有自发性的认识和理性思考等,以“培养会思考的务农者”为根本,开展推广活动。农业推广事业根据各个务农者及其组织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进行持续的,有组织的技术和经营等的指导和建议,从观念、素质上改造、提升农民本身,跟上现代文明的步伐。
尽管日本农业十分发达,但其经营形式仍以家庭为主。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生活者,健
康的生活非常重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推广理念,把农民生活包括食、衣、往、行指导内容纳入农业推广,生产、生活同时指导,谋求农业生产和农户生活的共同改善。推广服务领域已延伸到了农业经营管理、高附加值的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营销、市场信息、农业后继者培养、妇女参与、农业区域开发设计、环境保护、农业观光、农村开发、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日本农业推广员中,生活推广员占了15%左右。
3.4 以农民为核心的科研与服务体系。
日本农林水产省有29个直属农业科研实验场,这些实验场负责基础性和重大课题的研究。此外,各县、都、道、府也有自己的农业研究机构,负责区域农业应用研究。联系科研单位和改良普及中心的人员是各县级农政厅的专门技术员。这些人既对改良普及员进行指导、培养,又及时和各试验场(科研所)进行联系。多数专门技术员和改良普及员兼大学的老师,有些人就驻在对口专业的试验场,参与其科研活动。他们将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和要求及时反馈给试验场和农业大学,又及时从农业试验场获得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和信息直接指导农业生产者。因此,日本的科研、教育、推广以民为核心,与农业结合地非常紧密。如日本的神奈川县农业综合研究所是日本一流的农业研究所,但它研究课题不好高骛远,而是针对农民需要搞科研开发。如何在温室大棚外罩网来防治鸟虫、如何通过加热的方法来防治黄瓜的病害而减少农药的使用剂量等等,这些看起来很不起眼的研究课题,却使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受益。
日本农业协同组合(“JA”,即农协)是农民自发组织的自我服务体系,是指“根据协同协会的理念,以成员的必要性作为协同事业,为继续实现目标采用的程序及形式”和“以继续追求协同效果的最大化为目的的事业的程序及形式”。农协所“从事的各项事业应最大限度的为组会员做贡献,不可营利为目的。”日本政府对农协有补贴和融资,并进行部分行政指导。农协在技术指导、生产资料采购、农产品加工、销售、农村信贷、农业保险和健康保障等方面,为农民提供多项服务,是农业推广方面不可忽视的辅助力量。
3.5 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
日本的农民倍受国家和社会相关方面的关爱,享受着无微不至的无偿或有偿的服务。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就是政府和社会对农业和农民给予了高度重视,农村工作做得非常深入细致。因此,日本实施了许多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如针对农民减少而培养农业接班人、鼓励妇女参加农业活动的指导、农业金融信贷、农业基金、农业担保等等。4 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启示
日本在农业推广普及事业方面具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世界农业推广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和日本在国情和体制等方面具有很多不同之处,我们虽然不能照搬日本的农业推广体系,但结合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日本在农业推广普及事业方面的许多成功作法,对促进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仍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4.1 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4.1.1 依法进行农技推广工作。
《农业改良助长法》在日本农业法规中占重要地位,而且随着农业的发展进行过9次修改,从而保证了该法律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使农业普及工作始终有法可依。
4.1.2 加强国家资助的农业推广公益事业。
日本政府把农业推广普及的专门技术员和普及员均纳入国家公务人员管理,经费由国家和地方两级财政共同负担。日本中央财政每年根据各县、都、道、府的农户数、耕地面积和农业情况安排一定的“交付金”,用于农业推广普及事业,各县、都、道、府也配套一定的经费用于推广普及事业。这就确保了农业推广普及机构的设施、设备及推广普及活动的运作经费。
4.1.3 以人为本,服务农民,确保农业推广事业符合市场经济需要。
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尊重农民个体的意愿和技术选择。在日本的推广普及活动中同,行政命令的东西很少,主要靠规范市场来引导方向。注重培养和发挥农民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创能力,推广事业特别强调要以“人”为对象来实施。推广普及活动是改变农民自觉行为的过程,主要根据农民和市场的需求进行,通过教育、培训、技术指导等手段,培养能自主经营、“独立思考”的农民,进而促进农村社会、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广普及活动的领域比较宽,不仅涵盖各项农业技术,也包括农业经营、农村生活改善、青年农业者教育、妇女能力开发等。
4.1.4 注重提高推广员素质,为普及活动的高效提供能力保证。
日本农业推广普及机构有严格的录用制度。新推广普及人员的录用需经过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地方普及员资格考试两道关卡,这些考试确保了推广普及员的基本素质。与此同时,日本推广普及机构还建立了严格的培训制度。专门技术员和改良普及员一旦录用都是终身,因此对推广人员的培训也是系统的、有计划的和终身的。
日本的推广培训种类很多,按培训实施主体分为:国家、县(都、道、府)、普及推广中心、自我培训四种。按培训内容分为养成培训(新任者)、基本课题培训、特定课题培训、地域课题培训、1人1个课题培训等5种。按培训对象不同,培训目标的不同,其培训重点内容也各异。对新任者的培训内容主要有:农业政策、推广制度、农村的区域特点、推广指导活动方法、推广指导计划和管理、各专业技术(生活推广职员则主要侧重在农村社会发展、发挥女性和老龄农业者作用等方面)。对不同工龄推广职员的培训,主要根据培训目标设定课题,围绕课题确定所需的知识和技术并安排培训内容。此外,对专门技术员的培训侧重在其对推广员的指导能力提高上,其主要内容包括:最新技术活动面临的共同课题,有关专业项目信息等。
4.1.5 加强农业推广信息体系建设和运营管理。
日本的农业推广信息化程度很高,农业信息网络非常发达,各都、道、府、县都建有自己的农业信息网站。1994年全国改良普及协会利用国家投资,建立了全国推广信息网络(EI-NET),将各级农业信息网站联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内容全面、高效权威的全国性农业信息系统,为推广人员和农民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服务。日本对农技推广信息体系建设都是国家投资,不论是科研信息网、还是农技推广信息网、甚至农协这样的社团组织的信息网,均为国家投资建设。如日本普及协会的信息网EI-NET,主要建设和运作经费来自农林水产省,部分由各都道府县农业普及中心以会员费形式提供,充足的经费,高度的重视,有效的推动了日本农业信息工作的发展。
4.1.6 鼓励农户的集体组织,充分发挥农民自我服务、自我保护能力。
在日本,农协组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越到基层,就越体会到农协对农民的服务无处不在。虽然日本农协提供的农产品销售、信贷、技术指导等服务是有偿的,但农协是农民自发组织,并交纳会费(基至能吸引大量非农人口参加),因此对农民来说也是理所当然、非常必要的,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4.2 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几点启示
4.2.1 建立和完善中国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随着近年体制的改革,出现了技术推广基层工作薄弱,甚至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改革是目前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发展的唯一出路,是否可以考虑打破传统的县界,建立一些试验研究、教育、推广三位一体农业综合中心或具有特色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良性的推广员录用、考评、培训制度。同时,国家财政列出预算比例,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公益事业建设。
4.2.2 强化非政府推广和服务体系。一些具有直接经济效益成果的推广,可由企业自己去做。采用多种形式,如企业亲自抓,协会或一些中介组织做。提高农业企业和协会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国家和政府在政策导向和落实方面加强对承担技术推广企业或组织的支援、监督和评估。
4.2.3 在推广方式上,树立以农民为主体,服务农民,确保农业推广事业符合农民愿望、符合市场需要。注重培养和发挥农民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创能力,推广主要根据农民和市场的需求进行,通过示范启发、培训、技术指导等手段,培养能自主经营、“独立思考”的核心领头人,进而通过带动普及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4.2.4 树立“以人为本,育人推广”的理念。农业推广目的是“使务农者获得有关农业经营和农村生活的有益而实用的知识,并有效地加以利用”,“从而带来高效的,与环境协调的耕种技术的进步,富有成效的,稳定的农业经营的发展以及适应本地区特性的农业振兴,同时改善农村生活”。根据农民和市场的需求,通过持续的,有组织的培训教育和技术指导,从观念和素质上根本改造农民自身。推广活动的内容由专业技术延伸到农业经营管理,农业后继人才的培养,农村生活改善,环境保护,农业观光等领域。
(部分资料来源于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制度赴日进修班总结)
第二篇:对日本特色农业推广体系的考察与思考
对日本特色农业推广体系的考察与思考
1 背景与目的由国家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共同组团,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GA)资助的“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制度进修”。来自北京、青海、内蒙、山西、安徽、贵州、湖南、湖北、云南和四川等省农业科技及科技管理工作者12人,于2004年11月
1日-2004年12月11日赴日本进行了为期40天的农业技术推广制度进修(课程编号:J-04-20604)。
进修期间,对日本的历史、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制度作了初步的了解。着重了解了日本农业推广事业的概况及背景、推广活动的实际情况、推广工作人员的培训情况、推广活动的策划及评估情况、日本农协的组织与活动等。通过考察和交流,对日本的农业推广体系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加强了我国与日本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沟通和联系,结合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对促进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2 日本农业推广的概要:
2.1 日本的农业教育
日本的农业推广也称为“教育推广事业”,农业推广是指没有教室,不问年龄,没有结束的教育事业。“推广事业是指带来变化的工作”,所谓的“带来变化”,不是通过采用行政命令等权利手段,也不是利用补助金等,而是通过提供建议和援助使务农者自己思考,明白理由,自己决定实施。从而带来农民素质提高、农村经济和生活的变化并振兴地区农业。农业教育主要对象有:对务农者和新务农者的培养教育,对务农后继人才青少年的培养教育,对市民进行农业体验教育,对农业推广人员的培养教育等。培训教育的设施主要有:农林水产省和都道府县以国家补助金为对象的农业大学(校)、农业夜校、农业高中、农民大学以及试验场、科研所等。培训教育的形式有全住宿制、定时制、课题式和现场面对面等。培训教育内容有: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管理、生活改善、村庄建设、农产品加工和健康保健等。通过不断普及教育,日本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有50%以上毕业于农业大学和农业大学农学部,高素质的农民创造了日本高度发达的“小规模”农业。
2.2 日本的农业法律保障
日本用于保护农业生产的法律是“农业协同组合法”和“农业改良助长法”。前一部法律让农户全部加入了农协组织。农协把千家万户共同联系起来,在生活、生产方面对农户起了重要的组织作用。如帮助农户采购生产资料,销售农产品和农户相关的生产及生活的一切业务,保证了农户的共同发展。“农业改良助长法”规定了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以及对农业推广的改良普及员和专业技术员的地位、收入和作用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日本的农业是在这两部法律的保护下发展起来的,尽管期间对法律做过几次修改,但始终围绕保护农业,保护农户和促进农村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的。
2.3 日本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在《农业改良助长法》法律规范下建立了日本的农业推广体系,整个组织由主体组织与协同支援组织构成。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组织是: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农林水产省(农蚕园艺局、普及部、普及教育课及生活改善课)——都道府县——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农业改良普及所)——农户。支援组织是国家与都道府县农业教育和研究机构,农业试验研究机构和农业大学校,普及协力委员会和市町村农业土地组合、农业委员会、保健所、教育委员会等。行政机构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决定了日本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中的行政渗透。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技术源泉是:国立及县立农业试验。技术普及的路径为:试验研究者——专门技术员——改良普及员——农户。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机构——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农业改良普及所),行使普及推广的联络调整、综合普及指导事务等功能。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农业改良普及所)设置与农民直接联系的改良普及员,统称的农业普及员由“专门技术员”与“改良普及员”构成,其中专门技术员承担对改良普及员的进修、指导和日常与行政、试验研究机构的协调、建议、调查研究、策划推广计划,帮助推广员工作、评价等。改良普及员直接为农民服务,由承担农业技术的农业改良普及员,与承担生活改善的生活改良普及员组成。协力委员会由农业指导上和生活指导士以及一些退休普及员组成,他们协助普及员对当地农民进行技术和生活的指导。
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组织体系有:重视专业技术职能的专家型体系、重视地区协调职能的多面手型体系、与专业技术和地区负责人之间职能复合的引导型体系和重视策划和协调职能的协调型体系(项目组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实施过程主要是将推广员与务农者之间的信赖关系作用于务农核心领头人,然后推广到其他的务农者和地区。推广活动的目的是向整个地区推广,但推广的目标是以启发到引进期(推广应用达到务农者的30%左右)为根本,
第三篇:国外农业推广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迄今为止,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农业发展实际,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本文在介绍了我国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概况的基础上,以美国、以色列、荷兰等3个国家作为代表,介绍了国外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并以此为借鉴对我国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提出了几点发展策略。关键词:农业推广;体系;发展策略
1前言
农业推广体系是农业推广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渗入到基层的科学技术,是连接土地与科研院所、农民与高校的桥梁,是保证农业体系升级,农业产量增长的重要环节[1]。综观世界各国或地区的发展史,建立完善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是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最重要、最普遍的举措之一。因此,深入认识国外典型国家的农业科技推广方式,对我国现代农业体系的建设和运转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1.1我国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概况
在农业推广过程中,除国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外,各级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等,都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服务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民营的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涉农企业和农民自办的合作组织,为了自身发展,或满足当地农民的需要,也在农业技术转化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2]。
1.1.1 国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推广活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以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以农民自办服务组织为重要补充的中央、省、市、县、乡、村多层次、多功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在中央层次,设有“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是农业部直属事业单位,农业部还设有全国畜牧兽医总站、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全国农机化技术推广总站和农业经营管理站,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与这些不同专业的服务组织联系较弱,没有横向的协调作用。在省和地级市这两个层次,按照上下对口,农业厅(局)下设农技站、种子站、植保站和土肥站,作为国有的事业单位,负责与国家层次相对应的职能。
县乡两级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是直接面向农民、为农民服务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当前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基础。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属于事业单位,按专业领域分为五大系统: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业机械、经营管理。
在村级,过去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农科队开始让位于新出现的科技示范户。这些示范户素质较高、影响较大,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农技人员、科技信息,能带头示范新技术、新成果,在推进技术转化、带动周边农户使用新技术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国有的农技推广机构在组织结构设计上是有缺陷的。因为农业部一级同时设有农业技术推广、植保、种子、土肥等各专业站,而畜牧、水产和农业机械尚未脱离专业司局。省级和地区级推广机构设置也呈现出类似的情况。从中央到乡(镇),上下一般粗,各按专业形成体系,各系统之间的推广机构相互独立、各自为政、联系松散,在管理上造成信息系统分散,相互隔绝,可用信息量减少,难以产生综合效应;在职能和资源配置上造成重复,各专业机构相互扯皮,内耗严重,限制了机构效能发挥,降低了资金、设施和人力的利用效率。
1.1.2 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的推广活动
主要通过公益性无偿服务的方式推广农业新成果、新技术。
主要推广形式:1)与地方政府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同方式,建立比较稳固的利益关系,进行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开发、科技示范等活动;2)通过自力科技型企业,直接将农业应用技术研究中的科技成果开发成科技产品,使农业科技成果直接进入农户;3)与涉农企业联合,解决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4)建立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示范基地、科技示范园等;5)选派科技特派员和科技副县、乡长等。
1.1.3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推广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各种形式的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在内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迅速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吸收部分科技人员作顾问,以农民技术人员为骨干,以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教育单位的联系,主动寻求、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品种、谋求高收益的经济组织。由于其不断引进、开发新技术和快速而有效扩散技术的运行机制,适应众多农户的要求,加快了利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有效地改善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到村级单位的推广缺位现象。
1.1.4 科技示范户的推广活动
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农民科技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国各地涌现出了许多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有浓厚兴趣的科技示范户,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大量的农业技术信息,并亲自试验示范,从而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广泛利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科技示范户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农技推广活动,是“以户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也是联系农户最密切的科技推广活动。
1.1.5 涉农企业的推广活动
越来越多的涉农企业都认识到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能实现“双赢”,即不仅实现了企业利益,也确保了农户的正当收入。他们采用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种养加一体化运作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进行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以优质品种投入和科学种植、养殖技术服务于农户,建设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了所需原料供应和品质[3]。外国农业推广服务体系介绍
2.1美国农业推广服务体系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国家,其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经济系统、科技系统和社会系统。从组织系统来看,可分为公共农业推广服务系统、私人农业推广服务系统和合作社农业推广服务系统,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互有补充[4]。
对于公共农业推广服务系统,美国政府一直把农业的教育、研究和技术推广作为自己重要的职责,形成了极有特色的教育、研究、推广“三位一体”的体系。美国公共农业推广系统是建立在《莫里尔法》、《哈奇法案》、《史密斯·利弗法》等3个重要的农业立法基础上的。这3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奠定了美国教育、科研和推广“三位一体”合作推广体系的基础。此外,美国国会还通过了大量有关农业的法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指导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法律体系。
私人农业推广服务系统在美国农业推广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拥有一批世界规模的农业企业,它们组成的私人农业推广服务系统实力大、效率高。该系统包揽了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绝大部分,提供某些教育、科研和推广方面的服务。该系统客观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对美国农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乃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均起了重大的作用。
合作社在美国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家庭经营占绝对优势的美国,为了解决单个农场难以办到的问题,需要非盈利的合作社提供各种服务,降低生产成本。经过200 多年的发展,美国的农业合作社形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农场主们出于不同经营的需要往往同时参加几个合作社,据统计平均每个农场主参加2.6个合作社。
从各类农业合作社的基本功能来看,均为经济性质的组织,以提高农民经济地位、提供各项服务、建立营销秩序、维护农民权益、保护自然资源为主要宗旨,且兼具表达农民意见、影响并促成保护农民的法律和政策的功能
2.2以色列农业推广服务体系
以色列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主要由政府农技推广、私营农技推广、农业专业协会、农业教育培训机构等推广系统组成。
政府农技推广服务系统。在以色列的农技推广体系中,政府农技推广服务系统发挥主体作用。这主要是由以色列农业发展特点决定的。以色列农业发展环境极其恶劣,国土狭小,可耕地占国土面积近20%,淡水缺乏,发展农业缺乏比较优势。因此,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加大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为此,政府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农技推广系统,依靠政府力量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以保证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运用到农业生产、加工过程中。随着以色列农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以色列政府也在考虑更多地发挥市场作用,适当改革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格局。
私营农技推广系统主要提供专业技术指导、推销产品(包括种子、农药、化肥、饲料、农机、灌溉设备等)和信息咨询等,开展的是有偿服务。
以色列主要农产品生产都成立了自己的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的预算来自生产者交纳的会费,会费按销售的农产品数量计算。
以色列的教育投资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9% ~12%,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建国初期,以色列全国受教育水平最高的是农民,特别是从国外移民归来的农艺师、工程师等,大多进入了农业部门。
2.3荷兰农业推广服务体系
荷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由4个部分组成:一是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农技推广系统;二是农会的社会和经济推广系统;三是农民合作社的农技推广系统;四是私营部门的农技推广系统。
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系统 在中央一级,国家农渔部的畜牧局设养殖业推广处,园艺、大田作物局设种植业推广处。省一级按自然区划设有12个种植业和17个养殖业的地区(区域)推广站。地区推广站为荷兰的基层推广站,担负着直接为农民提供无偿服务的职能。目前,荷兰全国共有推广人员约1 000多人。
农会的社会和经济推广系统 荷兰农业和园艺组织联合会(简称“农会”)是荷兰国家级中央农民联合会,代表和促进农户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促进各地市场导向生产链的结合等。
农民合作社的农技推广系统 这是指由各类农民合作社开展的农技推广。荷兰许多农民合作社,在农技推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荷兰皇家养牛协会”、“吕伐登(Leeuwarden)奶制品合作社”等。
私营部门的农技推广系统 全国各类私人企业(农业商业公司、农业银行等)有推广员2 500多人,负责推销种子、农药等产品和信贷咨询工作,这类推广活动属有偿服务或把服务费包括在销售产品的成本中。
3对我国的启示
3.1创新农业推广体制
3.1.1 农业推广机构职能科学定位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将公益职能与经营性职能科学划分,公益性农业推广职能由国家财政确保经费供给,经营性服务职能逐步分离推向市场,逐步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县乡两级实行垂直管理,人、财、物、事“四权”归县,县乡统编,编制实名到人,工资刷卡到人。
3.1.2 创新农业推广主体多元化体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要逐步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要求的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在体制上以国家专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涉农企业、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从产前到产后,从专业到产业的多元化、多功能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5]。
3.1.3 建立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大体可归纳为技术交流型、技术经济服务型、协会+公司(基地+农户)型,它以技术为依托,以利益为纽带,以公司或基地为龙头,以广大农民为基础,把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进行有效对接。各类农村专业协会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采取“会长自选、活动自定、经费自筹”的办法,走自我服务、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市场经济之路。
3.2创新农业推广机制
3.2.1 创新用人机制
实行一套能够不断激发农业推广人员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使用制度,承担公益性职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应聘人员必须首先取得执业资格证书,方能应聘。实行竞争上岗,全员聘任,量化目标,定期考核,责任追究,责权利挂钩制度,鼓励农业推广人员到第一线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
3.2.2 创新服务机制
一是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培训各种先进实用农业技术。二是建立各种示范园区,培育科技示范户,引导农民跟着干、看着学、照着做、得实惠,让农民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技术。三是搞好各类信息服务,要为农民提供生产信息,种什么、怎么种。提供市场行情,卖得出、卖得好,切实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雯雯.国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比较与借鉴[J].中国乡村发现,168.[2] 陈夏莉.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2011(16):175-177 [3] 潘鸿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优化问题研究[J].当代生态农业,2011(3):34-36.[4] 安杰,孙境鸿,等.美国农业推广发展及启示.商业经济.2010(7):21-23 [5] 梅雷等.新形势下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创新思考[J].决策·参考.2013:9
第四篇:对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几点思考
对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几点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由于西部地区基础薄弱,其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依然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提出了“七个更加”的新要求:更加高效的土地产出率、更加完备的物质保障、更加强大的科技支撑、更加发达的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的经营形式、更加现代的发展理念和更加先进的农民群体。如何依托新形势下的农业指标体系来推进我国西部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深思的论题。为此,笔者对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形成此文,希望对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特色农业;资源;高效;竞争力
1 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现实意义
理论上来讲,特色农业指的是以市场经济条件为主导,以区域特色自然资源为依托,以特色农业产业化生产和农产品开发为核心的一种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农业系统。随着改革开放后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西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进展。然而,由于西部底子薄基础差,其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还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要想在短时间内缩短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使二者最终达到协调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发挥西部地区的地域资源优势,利用特色农业提高西部地区农产品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以下从两个方面来讲发展西部特色农业的现实意义:
(1)发展特色农业是提高市场竞争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而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不仅仅停留在满足的基础上,而是渐渐向高品质、享受型靠拢。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绿色、健康、有机、高营养的农副产品渐渐吸引了大众的眼球,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青睐。
(2)发展特色农业是西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西部各省市因其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的不同,均有其独特的农业自然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培养和利用,形成一条以特色资源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链,从而实现农业资源多元化、深层次的开发,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有更大的市场比重。
2 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
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土地面积占到全国的50%以上。其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水草丰美、光热充沛、自然资源丰富等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在给西部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的同时,也为其发展创造了优势。与东部相比,西部地区由于生产和发展相对落后,劳动力较为廉价,生产成本也因此相对偏低。二者相结合,使得西部在发展特色农业这条道路上具有很大的潜力。由于西部地理位置特殊、气候复杂、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丰富,形成了许多中东部地区无法替代和模拟的特色优质农产品。例如:新疆充足的光能和热能、极大的昼夜温差条件下形成的特色彩棉、长绒棉,其高饱和度的棉花质量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新疆阿克苏的苹果、吐鲁番的葡萄、库尔勒的香梨、昭苏的杏干、哈密的大枣、鄯善的哈密瓜、精河的枸杞在口感、色泽、糖分对比度和产量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
3 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存在的几个问题
3.1开发深度不够,尚未形成品牌优势。
从市场了解来看,目前我国西部的农产品主要是以原产品或者说初级产品的方式向外销售,有的直接面向大众消费市场,有的供应给东南部的外商进行深加工,例如新疆吐鲁番等地区生产的无核白葡萄,以个头均匀、形态饱满、糖分浓度高、口感好而备受市场青睐,在新疆,这个品种的葡萄或小部分鲜食,大部分悬挂在晾房自然晾干形成葡萄干向外兜售,这种初级产品的利润是很低的。随着市场流通性的增强,不少外来客商大量订购葡萄和葡萄干进行深加工,或酿成葡萄酒,或做成罐头、果汁,葡萄干风味的特色糕点,价格成10倍增长。更有甚者,从葡萄籽中提炼出葡萄籽油,做成化妆品,价格一番数百倍。
这几年来,新疆的葡萄酒厂也蔚然成风,但多而不精,没有形成品牌,跟中东部地区相比,还没有形成竞争优势。
3.2信息化水平低,科技支撑能力不够
由于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信息化水平较低,现代科技带来的新成果还未能惠及到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民,多数农民依然靠电视、报纸、广播和市场价格来获取信息市场信息,这就给农业的生产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比如新疆哈密地区的大枣曾因科技信息不灵,农民在大量施用“膨大剂”的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导致很多农民产品囤积,经济遭受重创。
前两年,新疆的加工番茄由于对市场信息掌握的准,农户一窝蜂的种植加工番茄,最终因为市场消化不开,导致加工番茄久置溃烂,给农户造成损失。
4 可行性建议
4.1建立特色农业基地
要想达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目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特色基地。例如,在新疆光热资源最为丰富的沙漠边缘地区可以率先建起优质棉生产基地,在新疆阿克苏和陕西地区可以建立起特色果园基地;在云南、甘肃和青海可以建设蔬菜育苗中心;在宁夏、甘肃和青海可以建立起中药材育种繁育基地,如此等等。总之,各地要结合地域特色,有针对性的建立起特色农业基地,并制定出不同的制度和优惠政策,进行大力扶持,实现西部地区特色农业的优化组合。
4.2加强信息技术推广
对西部地区进行农技推广是十分有必要的,需要大力推广的主要包括特种种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通过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来提高西部地区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价值,提高农民依靠科技促发展的积极性,进而形成良性互动,带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4.3用品牌提高竞争能力
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做农产品的”农货精品”,依靠良好的口碑,树立起响亮的品牌,形成了品牌也就等于占领了市场。例如蒙牛、鄂尔多斯、伊利等产品的品牌驰名中外,这都不是一朝一夕打造的,需要长期的信誉和良好的口碑来推动品牌的发展,从而形成强而有力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关付新.提升竞争优势的西部特色农业发展路径[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6):122.[2]
王万忠.我国西部农村特色农业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水土保持学报,2011(6):1512.[3]
雷兴长.西部地区特色农业的结构性问题及对策建议[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2):302.
第五篇:农业推广学体系
一、介绍一下农业推广这门课程的考试
农业推广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管理类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一村一”其它专业学生也可作为拓展课来学习。它是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应用性学科,重点突出的是它的应用性。课内学时90,学分5,录像课10学时。
第一部分 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一)考核对象
本课程的考核对象为注册学习“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农业推广课程的学生。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三)考核依据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农业推广》(王德海主编,2005年12月第一版)。形成性考核及终结性考核命题均依据本考核说明,考核说明的制定依据是本课程的教学大纲。
(四)课程总成绩的记分方法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包括作业(占总成绩的20%)、调查报告、读书报告以及访谈记录(占总成绩的15%)以及参加学习小组活动、集中辅导答疑的出勤情况(占总成绩的5%)。终结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课程总成绩满分为100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成绩必须分别达到60分及以上,方可取得该课程学分。课程成绩按百分制记分,60分为及格。
(五)形成性考核的形式
形成性考核包括4次记分作业、1次调查报告、1次读书报告和1次访谈记录,以及参加学习小组活动、集中辅导答疑的出勤情况。
(六)考试的要求及形式
1.考试要求
本课程为专业课,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正确地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加深对我国农业推广理论和实践的了解,改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提高基层实际管理工作水平和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因此,本课程的考核重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两个方面的考察,大致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各层次含义如下:
识记:指学习后应当记住的内容,包括概念、原则、方法的含义等。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指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并能以自己的语言阐述,能够说明与相关问题的区别及联系。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指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涉及农业推广的一般问题。应用包括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
2.试题类型
形成性考核:问答题、读书报告、调查报告、访谈记录等。
终结性考核:采用课程论文方式。
3.终结性考核的形式
本课程终结性考核的形式为开卷考试。
4.终结性考核的时间
终结性考核时间为第18、19周(20周前完成)。
5.课程论文要求
(1)目的:终结性考核(课程论文)是对本课程所学理论知识、方法的理解及综合应用的评价。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通过实地参观、调查访谈等活动,深入了解有关农业推广工作的现状(经验、问题)、发展趋势,并撰写课程论文。使他们:进一步明确农业推广的意义、思路和做法,借鉴国内外的经验,理论与实际结合,将所学习的理论、方法应用于实际;提高分析能力,应用、验证、巩固、充实所学理论知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求:参观、访谈、调查等工作可以是集体进行,上网查资料、撰写课程论文,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选题要联系当地农业推广实际(实地调查1~2个点,数据要真实可靠);应查阅有关文献资料3~5篇(近3年发表的),介绍所选题目的背景情况,说明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对策等;篇幅应不少于3000字;定稿的课程论文一律用统一的稿纸撰写和打印,用统一的封面装订。课程论文格式要求:①首页为论文提纲及内容提要;②中间为报告正文;③末尾页附参考文献目录。
(3)时间安排:第18周前,结合终结性考核要求确定课程论文题目、完成文献调研(资料收集)、实地调查、访谈等,取得数据,18、19周完成课程论文。
(4)评定:教师从课程论文的工作量(学时数、字数等)、质量(文字、内容、结构、形式等)(文献丰富,逻辑清晰)情况及其实用价值、是否独立完成等、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课程论文的表现(科学的态度、刻苦的精神等)等几方面来评价。
6.课程论文参考题目举例
(1)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思考
(2)××品种(技术)的推广过程分析
(3)提高农民培训质量的途径
(4)××镇(乡)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5)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对农民自愿行为改变的影响 具体举例:××乡(镇)农业推广现状调查
一、目的要求
通过调查,掌握所在地区的农业生产现状,农业推广的力量分布、推广水平的高低、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农业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扩大农业推广规模和提高农业推广质量的途径与措施。
二、方法步骤
主要是对农业推广的现状调查,结合调查作出适应的分析。调查单位可以以班或者学习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个体为单位,在教学点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一般分担个步骤:
1.搜集资料 通过农业推广地区的政府、主管部门、农业规划、统计部门等途径,广泛搜集本地区的有关资料。一般来说,有关资料包括:
(1)本地区农业生产情况统计,如国土面积、耕地草场、作物布局、生产能力、水平、经营效益、政策法规、劳动者的素质等。
(2)党委政府对本地区农业及农业发展规划,包括中、长期规划,近期计划与要求等。
(3)农业推广力量分布,如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管理模式等。
(4)农业推广工作情况,如推广的专题性研究、典型经验、定期的推广工作总结等。
2.实地调查 现场调查包括择点、观察、座谈、填写调查表。
(1)择点 调查单位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说明农业推广当前工作状况,反映一些带倾向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解决情况。作为被调查的生产单位,要选择各项收支账目较为完整的单位。
(2)观察 深入到农业推广工作的现场,了解农业推广工作的落实情况,包括农业推广项目的实施、规模和质量等情况。
(3)座谈 通过召集部分有生产经验的老农、农业推广管理部门、技术部门、基层干部与群众开座谈会,面对面交流、讨论,掌握本地区对农业推广的要求和建议等。还可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卷。
(4)填写调查表 实地调查涉及到一些数据方面的东西,这些数据以一种表格的形式出现,简单明了,便于用作以后的分析。如某一时期农业推广的人员增减量、分年农业推广项目数、农业生产中逐年产量变化等。
3.资料整理与分析
全部资料收集完毕后,要抓紧进行必要的整理分析,从调查资料中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以便写出高质量的调查报告。
三、调查内容
1.农业经济发展规划
它是一个地区农业推广的重要依据,内容包括发展方面的一些量的指标、质的指标以及综合指标。
2.农业生产情况
包括当地的地理位置、土地、气候、生物、生态等资源与条件;国土面积、耕地面积、草地面积、当地的农村人口、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以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情况等。
3.农业推广体系建设
包括推广组织机构的设置、管理模式;推广人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等;推广工作组织与人员的一般工作特点、工作特色;民间农业推广组织的发展情况,如各类农研会、专业性协会等。
4.农业推广的实施情况
农业推广的实施情况是现状的重点。其内容包括点上的情况和面上的情况,点上的情况有项目实施的多少,示范数量与效果;面上的情况指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广大农民掌握的技术的多少、经常性运用及其农业生产力的高低等状况。
5.农业推广典型
包括深化体制改革、优化运行机制的情况;农业推广面向“三农”,创新服务模式的情况;运用新观念、新技术、新手段提高农业推广水平和层次的情况;农业推广人员深入农村基层,开发新产品、普及新技术,指导发展农业产业化情况等。
四、撰写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即调查报告)一般要涵盖当地的基本情况、推广体系建设、农业推广所取得的经验与教训、促进推广的有关建议等等。
二、串讲这门课程后七章的重点内容。第四章农业推广体系
应用: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过程和改革方向;
理解:多元推广组织方式的实践经验;
农业推广体系指农业推广的各级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分为政府主导型的农业推广体系;民营推广组织和私人推广组织三种类型。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属于政府主导型农业推广体系,即以政府农业部门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类型。各级政府农业推广组织是构建这一体系的主体,以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为主。
民营推广组织包括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的农业推广组织和经营型推广组织。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的农业推广组织融技术、产品、服务为一体,具有服务内容具体、服务范围广泛、服务方式灵活、服务效率高等特点,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实行的是自下而上的推广方式。
经营型推广组织主要指一些龙头企业和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等的开发机构所附属的推广组织。私人农业推广组织指以个人为基础组织的推广队伍,推广经费主要来源于被服务对象。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趋势是农业推广体系多元化。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包括服务主体多元化;推广投资社会化;服务行为利益化;推广体系产业化和政策保护法制化。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多元化的组织形式主要体现在:(1)国家公益性农业推广体系;(2)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自身的服务系统,(3)社会的、经营性的服务系统。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改革对策:明确职能;理顺体制;创新机制;优化队伍;保障投入和完善法规。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重点是:(1)提升基层农业推广机构服务功能;(2)建设乡镇农业科技示范场;(3)建设科技进村入户服务站;(4)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产销服务网。
第五章 农业推广方式
应用:农业推广技术服务的四种形式;
理解:农业推广经营的概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推广方式是指农业推广工作者开展推广服务的形式及途径。
农业推广技术服务是推广人员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帮助推广对象解决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问题的活动。目前,农业推广技术服务分为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两种形式。农业推广技术服务的四种形式:
一、农业技术承包
技术承包服务就是采用经济手段、以合同的形式,把推广人员与生产单位和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来推广技术的一种经济责任制度,属于农业推广的有偿服务。这种服务既可以增强农技人员的责任心,又可提高广大农民学科学的自觉性。
二、农业科技服务站
“农业科技服务站”是农业推广部门设置的专门咨询机构,配备专人接待来人来访,处理函电,群众称之为“门诊”、“庄稼医院”。
三、科技特派员
现在宁夏一些地方开展的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大的作用。科技特派员是指为了完善农业推广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府有关部门的干部特别是一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有专业特长的科技人员被抽调到基层,以多种形式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为农民和涉农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被抽调开展推广技术服务的干部被称为“科技特派员”。
四、农民专业技术协会
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是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围绕农产品生产而自发形成的一种民间组织,是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群众性技术经济合作组织。目前,在我国政府扶持下,出现了很多农民自发组织的区域性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比如茶农协会、蔬菜协会等等。由协会承担协会成员的技术引进、物资采购、市场销售等活动,既增加了技术引进的渠道,又克服了单个农户应对市场的脆弱性,显示出其良好的发展前景。第六章 农业推广项目计划
应用:农业推广项目计划制订方法;
理解: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的逻辑格式;
做任何工作预先都要有计划,按照计划去开展工作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推广计划是推广组织对介入推广活动的资源进行统筹,并对一定地理(行政)区域内未来一定时期中有关推广工作和活动的总的描述,是推广工作的行动指南。
制定农业推广计划的工作程序和步骤有10步:(1)明确推广计划制定的目标和服务对象;(2)组建计划制定小组;(3)开展调查研究和情况分析;(4)确定农民的需要、需求和兴趣;(5)确定问题、资源和重点;(6)确定推广项目及项目目标;(7)设计推广项目的成果;(8)制定推广活动计划;(9)制定推广实施计划;(10)形成完整的农业推广计划书面报告。
农业推广计划的制定方法包括农户类型分析,问题分析、目标分析和策略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项目总目标、项目目标、项目成果和项目活动。然后,根据每一个目标层次确定相应的指标。为了使指标具有客观可检验性和可操作性,每项指标要有指标的出处。在整个推广计划制定完成之后,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分析,为了更好地使计划顺利实施,需要提出必要的重要假设。“重要假设”是对那些在项目的控制范围以外,却对项目的成功起影响作用的条件。重要假设可以描述自然条件,如保证五至十月的降水量是多少、粮食价格保持稳定、农民愿意采纳新技术、农民愿意使用新的信贷系统等;也可以描述与此项目有关的其他项目,如世界银行灌溉项目一定要按时完成等。
按照农业推广计划制定的工作程序,结合适宜的制定方法,再提出必要的重要假设,制定一套详细的推广计划,能够按照这个详细的计划实施,推广工作没有干不好的。第七章 农业推广沟通
应用:提高农业推广沟通有效性的途径;
理解:符号与含义的关系;
农业推广沟通是指在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传递信息(包括思想、知识、观念、意图、想法等在内),并获取理解的过程,即传者将信息按照可以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受者,达到信息共享和相互理解的效果。
推广人员的大部分时间用在沟通上。农户访问、开会、谈话、讲课、示范等是最常见的沟通形式,撰写报告实际上是一种书面沟通的方式。另外,推广工作中大部分的问题是由于沟通障碍引起的,都与推广人员的沟通能力的欠缺有关。对于推广人员来说,沟通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盲目自信。2.偏见。3.不善于倾听。4.操纵别人。5.故意做作。6.文化间距。这种文化间距一般表现为这样一种情况。例如,由于人们的种族、信仰、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及生活方式不同造成思维方式或思想方法的不同,从而沟通理解上的差别。
提高沟通有效性的途径是(1)尊重别人、(2)积极反馈并勇于自我表露、(3)善于分析沟通对象;(4)学习和锻炼自己的沟通技巧。对于农业推广人员来说,一定要学会应用与农民容易沟通的工具开展沟通,才能提高沟通效果。第八章 农业推广方法与技能
应用:参与式农业推广方法;
理解:农业推广基本方法;
农业推广方法是农业推广人员开展农业推广工作必须学习和经常应用的一些方法;农业推广技能是作为一个推广人员应用推广方法开展推广工作应具备的一些基本技能。只有在掌握这些基本方法和技能的基础上,推广人员才能够根据当地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积极有效地开展农业推广工作。
农业推广方法是指农业推广部门、推广组织和推广人员为实现农业推广目标所采取的不同形式的信息传播手段。
在推广工作中,推广人员应该根据推广的目的和农民接受新技术的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推广方法。
参与式农业推广方法是指农业推广人员将“参与”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在农业推广工作过程中的应用。“参与”不是一种简单的“介入”或“参加”的意思,而是一种农民被赋权的过程。“参与”的基本理念是人与人平等的价值观,在农业推广中推广人员与农民是相互学习的关系。
传统农业推广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是推广人员采用多种说服方法让农民去做推广项目;而参与式推广方法是推广人员采用多种可视化的研讨方法与农民一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使农民有机会参与到推广计划、推广实施和推广评价过程,是双方通过推广实践增进知识、提高能力和改变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参与”理念在推广领域的应用使得农业推广所遵循的自上而下的常规沟通方式改变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使农业推广主要内容从单纯的技术传输扩展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过程,推广目标从农民增产增收扩展到参与者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参与式推广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来举一个参与式农业推广的例子。一个中德合作项目。它是关于在使用土地和森林中发展和贯彻参与式方法的项目。于2000年3月在山西启动,计划执行8年。其目的是运用参与式方法发展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模式,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本项目为探索山西省环境恶化和农村群众贫困问题的解决方案,过去几年里,在项目村成功实施了造林、提高农业产量、提供增收机会等活动。尤其是项目在各级能力建设、应用参与、民主的原则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农民在技术人员、规划专家、政府机构工作人员乃至外部项目工作人员等鼓励和协助下,对土地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因子以及土地利用的潜力与制约因子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未来条件下土地利用方案的过程。
在土地规划和造林上具体表现为农民在造林设计、树种选择和搭配、利益分配等方面有充分的参与甚至主导作用,技术人员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将决策权赋予这一地区的群众。
这种“自下而上”的参与式推广方式,首先征求农民的意见,把尊重农民意愿与坚持项目建设要求有机结合,改变了我们长期实行的“自上而下”,层层下达任务,依靠行政命令进行推广的习惯模式,真正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提高了造林质量。
此外,还把世界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山西自身的成功经验结合起来,推出了合同制、报账制、招投标制等新的管理方式,使项目管理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这种参与式方法还极力推行过程管理,通过每一个环节的高标准、高质量来保证最终结果的高标准、高质量,改变了我们过去的于事无补的“秋后算帐”的做法。
最后来看这章的最后一个内容。农业推广的基本技能。是一个推广人员应用好农业推广方法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和主持能力。第九章 农民培训
应用:农民培训需求分析;
理解:提高农民培训质量的途径;
农民培训是指农村成年人为了提高所从事职业的技能而进行的有组织的学习过程。通过这个学习过程学习者达到在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农民培训的特点是:培训对象是成年人;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培训组织专题性;能听懂和用得上。
培训需求是开展有效培训工作的出发点。不考虑培训需求的培训就象不问季节的播种,只能是浪费金钱和精力。培训需求是目标行为表现与目前行为表现的差值。培训需求分析是通过问题分析、培训对象分析,最终确定培训需求的过程。培训需求分析一般分为五个基本步骤:培训问题分析;培训对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知识技能分析和培训间距分析。
农民多样化创收培训需求分析有九步:优势产业分析;市场需求分析;确定调查村庄;设计调查问卷;制定访谈提纲;农民小组座谈;典型农户访问;确定培训项目和知识技能间距分析。
一般来说,农民培训方法以技能培训为主,理论培训为辅。如果条件有限,可以不安排理论培训。参与式培训表现为以农民为中心的原则;注重技能提高的原则;联系生产实际的原则和坚持培训互动的原则。第十章 农业推广工作的监测与评价
应用:农业推广评价的基本步骤;
理解:农业推广工作监测与评价的原则;
推广监测指在推广项目执行过程中推广人员与农民一起检查推广计划的实施情况;推广评价是指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或结束后推广人员与农民一起评估推广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在开展推广项目的监测与评价过程中应该以农民为主体,采用农民能够使用的方法和工具进行。
农业推广监测与评价的基本原则如下:(1)以人为本的原则;(2)依法评价原则(3)整体性原则;(4)参与式原则;(5)技术适用性原则(6)关注性别的原则。
推广评价的基本步骤是:(1)制定包括确定评价所用的指标和评价所用的方法的评价工作计划、(2)回顾推广计划、(3)设计评价工作框架、(4)开展评价,(5)撰写农业推广评价报告。
1、制定评价工作计划
由于开展评价工作的资源有限,服务对象所关心的问题不同和工作程序的要求,需要首先制定一个评价工作计划。评价计划要说明将要做什么,为什么需要做以及如何做的问题。在推广计划中,一般要确定评价所用的指标,指标是用来衡量推广活动或实施情况价值的尺度,例如采用者的数量和确定评价所用的方法。
2、回顾推广计划
一般推广评价实际上是对计划完成情况的评价。因此,需要对原来的计划进行回顾,往往也是评价的基础。
3、设计评价工作框架
评价工作框架是在评价工作计划的基础上对所要开展的评价的一种逻辑化的分析和安排,对指导实际评价工作更有指导意义。
4、开展评价
开展评价包括实地调查、分析材料、提出结论。
5、撰写农业推广评价报告。
农业推广的效益评价包括经济效益评价,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评价。每种评价都有各自的指标。
(一)农业推广的经济效益评价
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农业推广的经济效益是指在农业推广活动中新增的农产品生产能力和农业产值等。在很多推广项目中,经济效益往往被看作比较重要的指标。
(二)农业推广的社会效益评价
农业推广的社会评价是应用社会学、人类学、项目评估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农业推广活动产生的社会效益与影响的分析与评价。社会效益评价重点研究农业推广活动与人的关系,这是经济评价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目前,社会效益评估已经成为推广评价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三)农业推广的生态效益评价
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生态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基础环境。生态环境相当于我们人类的脑袋,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使人类可持续地生存繁衍下去,可以使人类健康的生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生态环境的恶化将直接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因此,生态环境对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参与式农村评估的概念
参与式农村评估是一种调查研究方法,是由一个包括当地人员在内的多学科工作小组采用一系列参与式工作方法, 协调和组织当地人参与, 了解和收集农村生活、社会经济状况和生产活动、乡土知识等其它有关信息资料, 了解有关农业、农村及社区发展问题与机会的一种方法。
参与式农村评价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它的直观性,由于直观,就可以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方法的使用中,在群众的集体参与中,还可以刺激人们灵感的发挥,可以收集广泛的农村生产和生活信息,实现信息来源的多途径和信息的交叉印证,让农民分享评价的结果。总结:农业推广是一门同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必须深入农村,面向农业生产,真正了解农民,并参与农业推广实践活动,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收集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加以分析和归纳。
这门课有两块东西:一个叫理论,一个叫方法。第二章和第三章是理论,剩下的是方法。理论部分是难点,也是重点,是我们能够一劳永逸的知识点。就是说学好理论部分,能够是我们更好的学习方法的知识,以及创造性的开展农业推广工作。
农业推广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农业推广工作和农业推广教育。农业推广工作是农业推广人员(农业技术人员)在一定社会经济环境背景下所开展的有目的性的活动。在很多情况下,农业推广工作的目的是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于涉及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所以推广工作也不仅限于农业技术的转移扩散方面,除此之外,也还包括农民的动员和组织工作;农民的需求调查与分析活动;新思想、新观念的传播;农民培训以及试验示范活动等。
也可以将农业推广工作看成为农业推广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信息的传播,这种信息的传播往往体现为少数人的想法和行为转变成为大多数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然而,它并不一定是只有农业推广人员才能开展的活动。实际上,在没有推广人员参与的情况下,农村社区也在开展农业推广活动,只不过是没有人组织和支持的一种自发性的而且指向性和目的性不强的活动。当然,这种没有推广人员参与的推广活动往往传播速度也比较慢,效果也不会太理想。但是,作为一种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活动仍然在以某种形式开展着。
农业推广教育是将农业推广作为一个学科领域所开展的有关农业推广的教学活动。
现代农业推广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1)农业推广的核心理念是帮助农民自我决策。
(2)推广的职责是改变农民的自愿行为。
(3)农业推广的主要对象是农民。
(4)农业推广的手段主要是沟通。
(5)推广的任务是技术推动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6)推广的策略更加重视自下而上的参与式方式。
(7)农业推广的总目标是农业发展,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