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时间:2019-05-12 19:23: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新时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新时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篇:论新时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论新时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余孝军 《 人民论坛 》(2009年第21期)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其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业产业化的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为农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事实证明,体制创新对我国农业发展非常重要,不断超越、实现体制的完善将是今后很长时期内必须直面的课题。

【关键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作为一个拥有八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发展的进程。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创造性地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以此为基础,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经济体制的发展对农业主体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农民被有效地组织起来,农业经济发生较大的变化。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萌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将如何发展,如何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思考这个问题。农民在实践过程中不经意地创造了历史: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将土地包产到户,为此还写下了“生死协定”,由此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党和国家对小岗村这种做法并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允许进行试验。随后,中央在安徽省和四川省进行了试点,并对农民群众的实践经验进行全面的总结,进而上升为国家政策。1984年,党中央明确提出,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随后这种新型的农村经济体制在全国广泛地推行,并逐渐形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本、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从1978年到198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由3.05亿吨增加为3.79

亿吨,畜牧业、水产业快速发展,粮食和副食供应能力大增强,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开始“异军突起”,农业劳动力开始大量向非农业领域转移。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意义在于,这种体制彻底改变了农村的分配形式,多劳多得取代了平均分配,农民在生产经营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长期以来被僵化体制压抑束缚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巨大的生产能力彻底释放出来,农民的温饱问题开始得到解决,农村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得到迅速改变。

完善农业市场化发展机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从1985年到1992年,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波动,比如出现了卖粮难,“打白条”现象,乡镇企业发展缓慢,难以吸纳相对剩余的农业劳动力,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下降。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和国家宏观调控上的失误有关,二是和农业市场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不发达有关。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并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需要,国家提出要逐步推进农业经济体制改革。

其一,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资金。从1996年开始,我国就启动了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目的就是通过改革,向广大的农村输入必要的农业发展资金,解决农村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

其二,着力推进农产品价格调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业生产的能力大大提高,农民也希望通过市场机制来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我国从1985年以后实行了“价格双轨制”,从1993年以后实行粮食流通制度改革,明显提高了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既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同时又加强了农业同市场的联系。

其三,允许土地合法流转。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大量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中出现耕地闲置的状况。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国家政策允许土地合法流转。土地实现正常流转后,农业规模经营就有了基础,“规模出效益”的目标就可能实现。其四,鼓励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社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规范专业合作社的运行和效率,2006年10月31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产物,在合作社的统筹管理之下,可以将农业技术培训、农业信息收集和处理、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问题处理好,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业化及城市化顺利进行,离不开农业和广大农民的大力支持。因此,当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工业应当反哺农业、城市应当支持农村,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进入新世纪,我国总体进入了小康社会,但城乡之间反差拉大,“三农”问题及新农村建设问题成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农业问题,党的十六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明确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提出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

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涉及的方面多、任务重、耗时长的工程。为整体、全面推进农村发展,中央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一增一减”增加农村发展的底气,释放了农村的活力。三十年来,党和国家针对农村发展的现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全面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税收负担。为了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2000年5月,安徽省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十六大以后,农村税费改革继续深化,从过去的“减轻、稳定、规范”转向取消农业税,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在我国实行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取消了,农民获得了实惠。

增加支农补贴,减轻农民生产成本负担。要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不仅要免除各种农业税费,而且还减轻他们的生产成本。具体做法就是:一是控制生产资料供给领域的价格水平,二是国家增加给予农民的各种直接补贴。这些年来,国家对农民的直接补贴主要有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及购买生产资料的直接补贴。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减轻农民生活负担。我国农村过去一直以家庭保障为主,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未能把农村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之中。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逐步建立了符合农村特点的社会保障机制。目前,我国已探索出一些适合农村的社会保障办法,主要有: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以及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等。

建立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首先做大城市,然后由城市反哺农村,最后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通过一年多的运行来看,成都市和重庆市在户籍制度创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办法和健全农村房屋所有权登记制度、完善城乡一体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和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发展。小结

我们在看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还存在着制约农村发展的不利因素,归纳起来三个方面:一是从制度层面来看,土地流转制度还不健全,农业经营组织制度比较落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二是从文化建设和素质层面来看,农村文化建设层次低,农民综合素质低。随着大批有能力有技术的农民进城打工,当前农村急需的有技术、有能力、观念新颖的“领头人”比较稀缺。三是从经济效益层面来看,当前农村经济效益总体偏低,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

势,同时这种低效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较弱,不适应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求。这些不利因素成为阻碍我国农村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要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需要不断健全农村发展的相关制度,特别是土地流转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此基础上,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刺激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强农业竞争实力,这将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其次,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当前重点是力求让所有农民都能享受农村医疗保险,进一步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同时,向农村中小学、中职教育倾斜,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经济发展好了,农民素质提高了,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完善了,所有的因素将有助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义农村工作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篇:论新时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最终版]

新时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前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创造性地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以此为基础,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经济体制的发展对农业主体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农民被有效地组织起来,农业经济发生较大的变化。

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萌芽。“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将如何发展,如何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思考这个问题。农民在实践过程中不经意地创造了历史: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将土地包产到户,为此还写下了“生死协定”,由此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党和国家对小岗村这种做法并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允许进行试验。随后,中央在安徽省和四川省进行了试点,并对农民群众的实践经验进行全面的总结,进而上升为国家政策。1984年,党中央明确提出,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随后这种新型的农村经济体制在全国广泛地推行,并逐渐形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本、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意义在于,这种体制彻底改变了农村的分配形式,多劳多得取代了平均分配,农民在生产经营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长期以来被僵化体制压抑束缚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巨大的生产能力彻底释放出来,农民的温饱问题开始得到解决,农村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得到迅速改变。

二、完善农业市场化发展机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从1985年到1992年,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较大的波动,比如出现了卖粮难,“打白条”现象,乡镇企业发展缓慢,难以吸纳相对剩余的农业劳动力,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下降。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和国家宏观调控上的失误有关,二是和农业市场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不发达。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并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需要,国家提出要逐步推进农业经济体制改革。

其一,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资金。从1996年开始,我国就启动了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目的就是通过改革,向广大的农村输入必要的农业发展资金,解决农村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

其二,着力推进农产品价格调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业生产的能力大大提高,农民也希望通过市场机制来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我国从1985年以后实行了“价格双轨制”,从1993年以后实行粮食流通制度改革,明显提高了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既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同时又加强了农业同市场的联系。

其三,允许土地合法流转。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大量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中出现耕地闲置的状况。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国家政策允许土地合法流转。土地实现正常流转后,农业规模经营就有了基础,“规模出效益”的目标就可能实现。

其四,鼓励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社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规范专业合作社的运行和效率,2006年10月31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业化及城市化顺利进行,离不开农业和广大农民的大力支持。因此,当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工业应当反哺农业、城市应当支持农村,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进入新世纪,我国总体进入了小康社会,但城乡之间反差拉大,“三农”问题及新农村建设问题成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农业问题,党的十六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明确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提出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

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涉及的方面多、任务重、耗时长的工程。为整体、全面推进农村发展,中央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一增一减”增加农村发展的底气,释放了农村的活力。三十年来,党和国家针对农村发展的现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全面改变了农村的面貌。

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税收负担。为了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2000年5月,安徽省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十六大以后,农村税费改革继续深化,从过去的“减轻、稳定、规范”转向取消农业税,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在我国实行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取消了,农民获得了实惠。

增加支农补贴,减轻农民生产成本负担。要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不仅要免除各种农业税费,而且还减轻他们的生产成本。具体做法就是:一是控制生产资料供给领域的价格水平,二是国家增加给予农民的各种直接补贴。这些年来,国

家对农民的直接补贴主要有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及购买生产资料的直接补贴。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减轻农民生活负担。我国农村过去一直以家庭保障为主,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未能把农村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之中。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逐步建立了符合农村特点的社会保障机制。目前,我国已探索出一些适合农村的社会保障办法,主要有: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以及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等。

建立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首先做大城市,然后由城市反哺农村,最后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通过一年多的运行来看,成都市和重庆市在户籍制度创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办法和健全农村房屋所有权登记制度、完善城乡一体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和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发展。

四、小结: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经济发展好了,农民素质提高了,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完善了,所有的因素将有助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义农村工作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我国农村原有的单一所有制结构和僵化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的全面改革。我国农业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实现了农村经济集体所有制的建构,但在合作化后期由于操之过急,片面追求“一大二公”,推行“人民公社制”,使社会主义集体经济遭到严重挫折。人民公社制实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这种“吃大锅饭”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改革就不能促进农业发展。针对这一状况,1962年邓小平已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邓小平文选》 第1卷第323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7页)强调“农村的改革,是一种带革命意义的改革”(同上书第78页)。还具体指出:“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上书第117页)主要采取三条措施: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开;大幅度提高 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此后,各项农村改革继续推进,主要有:继续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探索和找到了集体所有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效实现形式;实行了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在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的同时,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作用日益明显;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逐步放开农产品价格,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有了很大的发育;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异 军突起。此外还实行科教兴农战略,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明确中央与地方管理农业事权,实行农业保价、专储和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农业高速增长,不仅基本解决了温

饱问题,也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转向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第四篇: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

论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新时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路径有整合政府、社会和民间的资源和力量坚持,“三贴近”原则:改进创新,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做好公益服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苦练“内功”加强自身建设。

目录:

一、什么是爱国主义教育

二、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内容

三、过去的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进行

四、新时期爱国主义面临的现状和挑战

五、如何履行与实践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一、什么是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一些游牧部落在一定地区定居后,开始了乡土生活,产生了一种乡土感情。这种乡土感情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便逐渐成为一种明确的民族意识和对国家的热爱。爱国主义感情是各民族国家共有的一种高尚的感情,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表现为人们为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奋斗的献身精种。爱国主义教育始终被我国教育工作者摆在中、小学、乃至幼儿园品德教育的重要位置。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我国新一代主人来讲,就显得日益迫切和重要。

二、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内容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步,国家实力与经济发展都有着飞速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会给一部分人带来负面影响,我们必须重视这样的教育,正确的引导爱国主意思想,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传统美德,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拳拳爱国之心,至今仍被国人崇尚和敬仰。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炽热情怀,是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凝聚力和推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必须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教师要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通过开展基本国情教育,使他们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引导他们看到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要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明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将是漫长而曲折的,使学生明确应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爱国主义是指在爱祖国基础上,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才、践报国之行。其有机统一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引导大家、爱国、报国上下功夫,做到以了解祖国、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和有关理论为基础,以激发我们爱国主义情感为重点,着力培养青年投身祖国四化建设的雄心壮志和努力学习的积极行动。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基本环节。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当前大家对祖国是否有深刻的了解呢?一些调查资料表明,他们对祖国的历史名人,甚至是本地的名人,也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因此,他们如何爱国,什么样的行动爱国,平时的行为应如何做才是爱国不甚了解。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帮助大家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以此激励小学生珍重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相信中华民族将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爱祖国是指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和荣辱兴衰,并随时准备为祖国的事业而献身的一种崇高而炽烈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大家的情感往往是和具体的人物、事件相联系的,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帮助大家了解祖国壮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的巨大贡献的同时,激发大家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帮助他们了解我国近代所以落后,并客观地分析它落后的原因和未来美好的前景,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发愤图强的精神。在通过不管采用什么途径都要引导大家在生动的对比鉴别中提高认识。如,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使我们认清新旧社会两重天和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的事实;通过向老人请教,以前的老一辈人的生活水平和现在的我们的生活水平对比,使我们认识到祖国的发展,我们经济的突飞猛进离不开我们祖祖辈辈的辛勤劳动;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使之认清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强国之路、富国之本;通过对比教育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并把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增强实现四化的信心,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树立阶级斗争的观点和爱憎分明的情感。

在培养人们爱国主义情感时,还要考虑人们情感的特点,帮助他们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克服情感的肤浅性、波动性,使他们懂得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民族的情感、阶级的情感,是一种极其深沉的情感。我们既要帮助使之树立热爱党、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感情,又要指导他们自觉地“调节”克服脆弱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首先要以生动形象的事物、形成强烈的刺激,激发大家的爱国之情。大家的认识特点一般是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壮丽的山河、雄伟的建筑、家乡建设新貌、热烈的劳动场面、欢快的节日盛况、奥运赛场的胜利都能使他们产生爱国之情。因此,我们要组织大家参观祖国建设新貌、游览祖国名山大川,组织大家多参加社会实践,引导他们进行今昔对比;也可开展他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激发他们从爱家乡、爱学校的一草一木,扩大、深化、升华为深刻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三、过去的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进行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1994年8月23日,中宣部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纲要》论述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极为重要的意义,提出了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重点对象以及一系列具体措施。《纲要》拓宽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渠道强调通过群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取得教育成果,并着眼于建立长远的教育机制,体现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

1995年3月,民政部确定了第一批(100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5月,中宣部、国家教委、文化部、新闻出版署和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向全国中小学推荐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的通知》,把阅读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观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和学唱百首爱国主义歌曲,作为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1996年10月10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上作重要讲话时指出:“为了把我们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必须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要使我们的人民懂得,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提高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全社会进一步发扬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良好风尚。

1996年11月,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决定命名和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7年7月,中宣部向社会公布了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以此影响和带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此次公布的100个示范基地中,反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内容有19个,反映近代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我国人民反抗侵略、英勇斗争内容的有9个,反映现代我国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内容的有75个。

四、新时期爱国主义面临的现状和挑战

随着国家实力增强为我过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因素。我国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综合国力实现了重大提升。我国实现了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人民自身也提升了民族自豪感。但是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不平等的状况依然存在,当今国际社会规则依然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发达国家制定的不合理规则加剧了国际竞争的激烈程度,激化了国际不平衡和不公平。这一状况导致人们对中国所处的弱势地位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进而加强了反抗国际剥削、维护中国利益的意识,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国际因素。

爱国主义具有的合理性是爱国主义教育实现的另一有利因素。国民对于国家的归属是依然是人们心理归属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祖国”的热忱依然不减。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讲,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为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提供了历史依据。中国在历史上取得了无数重大成就,为人类的历史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汉语汉字、四大发明、长城、儒家文化等繁盛的历史文化增加了人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促进着当今我国爱国主义的发展。

我们更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与马克思主意哲学邓小平理论相结合,并与对外开放的有机结合。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有时会导致一种狭隘爱国主义的出现,即将爱国与排外、孤立简单地等同起来。显而易见,这种爱国主义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因此,培养一种能够将开放、合作与爱国结合在一起的爱国主义在当今时代就显得尤为突出。具体来说,在爱国主义教育与对外开放的有机结合中应坚持这样的爱国主义,“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要使我们的人民懂得,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应深刻意识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同胞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炽热情怀,是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凝聚力和推动力。”

五、如何履行与实践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我们必须了解当代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让每个人都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新时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路径有:整合政府、社会和民间的资源和力量;坚持“三贴近”原则,改进创新;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做好公益服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苦练“内功”,加强自身建设。

1、整合政府、社会和民间的资源和力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首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的领导。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主管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省市可建立由党委宣传部、各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商解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相关部门要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加强指导、协调、督促、检查,按中央和省委要求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教育基地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在教育基地的领导班子配备、人员编制、队伍培训和职工待遇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其次,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阵地,其社会效益是十分巨大的。正由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是以取得社会效益为根本原则的,所以其他组织和个人对它的投资积极性一般不高。笔者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首先应该主要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政府要有建设好、利用好教育基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资金投入上,各级政府要挑大头,加大投入力度,要计划好用于教育基地建设的配套资金。要按照文化事业建设费和有关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对中央和地方的资助资金专款专用,坚决杜绝腐败现象。

最后,政府应鼓励社会力量、民营资本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普遍存在资金紧缺的问题,仅靠政府的那点投入难以支持其长远发展。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民营资本将是个不错的选择。笔者认为,教育基地可以大胆地把基地后勤推向市场,吸纳民间资本,通过市场化运作,较好地化解矛盾。例如西柏坡纪念馆就已经采用竞标的方式,将馆里的卫生管理工作向社会公开承包,结果当年就节约资金9万多元。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如何做好合理开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各类反映我党革命斗争历史的纪念馆、纪念地、领袖故居、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发展红色旅游的主要载体,政府应支持这类教育基地主动与旅游部门或旅游公司联系,加强合作,发展红色旅游,拓展自身建设和发展的空间。

2、坚持“三贴近”原则,改进创新,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随着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知识背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信息渠道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坚持“三贴近”原则,改进创新,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真正实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的各类教育基地建设,必须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教育内容,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完善教育形式,不断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开辟新途径,使教育基地的工作更加贴近群众实际,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要改进陈列方式、创新展示手段、丰富展出内容。各类教育基地要从改进陈列方式、创新展示手段、丰富展出内容等方面入手加强建设,努力做到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思想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要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和“声、光、电”等科技手段,解决陈列内容陈旧、手段方式落后的状况,在艺术设计、实物制作、展品布设、灯光配备等环节,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更多的信息,努力增强文物展示的现场效果。

其次,要开辟双向渠道,共建共育。要创新思路,在更好地做到“请进来”的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教育基地的辐射力和影响面。要与社区、学校、部队、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联手共建教育基地,制定共建计划,签订共建协议,确定联络员和辅导员,以此来增强工作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共育活动。要组织巡展、巡讲、报告会、座谈会,把教育资源送到群众身边去。各教育基地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走进农村,多办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临时展览、流动展览。

总结: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今天,我们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论新时期海关监管

《海关实务》期末考试论文

论新时期海关监管工作中的

任务和作用

论新时期海关监管工作中的

任务和作用

【论文摘要】

基于职能分工形成的以部门为导向的监管体系在实践中已显现其固有的缺陷,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尽管海关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海关管理仍然没有摆脱传统“守门人”理念的影响,在制度方法上仍然没有改变单一的、逐单逐票验放的传统通关作业模式。因此,建立海关大监管体系,通过转变作业模式,加强和改善海关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制约海关事业顺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这对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社会负荷、落实科学的治关理念,建设和谐海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大监管体系形成成为整体监管功能必须转向的趋势之一。

关键字:海关 监管 监管体系 任务与作用

根据《海关法》明确规定海关有四项基本任务,即监管、征税、查缉走私和编制海关统计。海关的这四项基本任务是一个统计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海关四项基本任务的基础是监管。海关监管是指海关对进出境运输工具、货物、物品及相关的进出境行为,实施专门的监督管理。保证国家有关运输工具、货物、和物品依法出入境的有关法令得到遵守的重要环节和必要的措施,目的是保证有关进出境活动符合国家政策和法律规范,维护国家主权及利益。2000年以来,开始实施的通关作业改革及配套的机构改革,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职能监控为保障,建立了以集中审单为主要标志的新型海关监管模式,在国家现有经济管理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的大环境中,基本实现了高效运作与严密监管的统一。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外贸总额的急 剧增加,通关模式相配套的海关监管体系逐步出现 了诸多的不适应,比如职能交叉、机构过多、人力 资源配置不合理、行政成本过高等,海关内外要求 改革的呼声比较强烈。海关监管体系既决定于业务管理体系,又反作用于业务管理体系。海关监管体系存在的种种不适应,势必影响到海关业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对海关监管体系存在问题的表现、原因及改革方向、对策进行探讨,使海关工作不断追求“严密、高效、低成本”的目标,是当前海关工作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海关传统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批不科学。目前总署和直属海关实现“职能管理”的主要方式依然是“审批管理”。一是审批事项过多,比如减免税审批、加工贸易备 案审批、敏感性商品进出口审批、案件审理审批等等。二是审批环节过多,有的事项法定和人为设定了多级审批,个别审批环节多达十三个,即便扣除审批流转过程,工作效率仍有相当大的提高空间。三是服务功能不足,即职能部门为业务现场提供智力支持的功能不足。

2、机构设置不规范。一是从海关布局看,除一个省〔广东、福建、浙江、辽宁)设置多个直属海关外,直属海关内部的隶属海关和办事处设置同样过多,有的工作量严重不饱和。二是内设机构看,海关法赋予海关监管、征税、统 计、打私四项职能,但从总署到直属海关,把四项职能分解为通关、监管、关税、统计、加工贸易、政法、技术、督察审计、调査、缉私等职能部门。其中缉私和调查部门又普遍内设多个处级机构,许多部门还内设各自的风险管理机构,从而导致海关内设职能机构过多。

3、职能划分不确切。主要表现在:一是职能交叉比较严重,如现场通关征税、验估、担保各环 节与关税之间,报关单证放行、结关环节与监管之间,报关单删除、修改、理单各环节与统计之间不同程度存在职能交叉问题。二是职能分工不够清楚,如审单中心和通关现场的审单岗位之间的职责缺乏严格界定,从而导致通关现场对审单中心普遍存在依赖心理。三是职能部门过多,基层疲于应 付。各部门职能管理实现方式均包括指导、协调、监督、评估、认定的全过程,均以报关单为核心素材,多头向业务现场下达核查要求。四是职能分工过细,导致责任不清。

4、人力配置不合理。“一提加强某项工作就要求增加机构和编制”,这种非科学的人力资源配置思路,使海关系统的人员配置形成“竖立的枣核型”,即海关总署人员相对较少,直属海关职能部门人员队伍庞大,隶属海关一线人员相对不足。全国海关系统共有干部4.6万人,但实际从事一线监管人员仅约1.7万人。规模庞大的直属海关机关人员在行使以审批管理为主的职能管理是不正常的。

(二)原因分析

从形式上看,上述问题有的是海关现有监管水平滞后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便利化要求出现的新情况;有的是过去通关改革(机构改革)没有涉及到或解决好的历史遗留问题;有的是伴随通关作业改革衍生出来的一些新问题等。但是究其根本原因,则是计划经济体系下形成的政府海关行政管理思想和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变革。海关是国家行政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把海关监管体系放到国家经济管理体系、行政管理体系的大背景下 去思考和理解,才能找出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

1、在管理思想上。市场经济要求建立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是无限政府、管理型政府。海关也管了报关行业、口岸的卡口和仓库等一些不该管的事。各海关业务管理方式不一,同样业务有的在总关办,有的在现场关办,不方便企业的问题也不少。

2、在管理方式上。市场经济要求在法律法规公开公正公平的前提下,符合规定的政府就应当办。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市场经济的管理是动态的授权的,以市场效率为追求目标;而计划经济的管理是静态的权力的,以严密控制为最高要求。这种根本的区别导致了与市场经济相比,计划经济的管理存在着责任不清,效率低下的弊端。

3、在职能配置上。海关监管按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环节进行职能配置,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实现权力制衡,三者独立行使职权。而目前我们政府及部门职能配置基本上是以适应行政审批为核心,是决策、执行、监督的混合体,决策者就是执行者 同时也是监督者。这就使得职能交叉,监督乏力的问题长期难以有效解决。

二、我国海关大监管体系的构建及作用分析

(一)海关大监管体系内涵

海关大监管体系是我国海关系统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以构建科学高效的职能管理体系为基础环节、以构建务实顺畅的通关监管体系为目标导向、以构建周全可行的监督保障体系为发展后盾的一种创新思想。海关大监管体系在内容构成上主要包括职能管理体系、通关监管体系和监督保障体系。

在职能管理方面,我国海关将立足于海关管理的高效运行,理顺三级事权,明确职能定位,在各层级、各领域建立起规范有序、运作顺畅、监督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完善海关决策指挥、组织协调、督办落实、考核评估、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管理制度,努力形成环环相扣、完整有效的内部管理链条。在通关监管方面,我国海关将实行以企业守法管理为基础的分类通关模式,通过拓展监管时空,破解当前海关业务量快速增长与人力资源相对不足的突出矛盾,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改善通关服务,为企业占领和拓宽市场、提高竞争能力给予更大的支持。在监管上着眼提高海关监督管理整体效能,发挥一线监管、后续管理、打击走私等各方面力量的综合作用,加强与外部的沟通协作,实现各部门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有效监控,建立起与“大通关”相适应的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海关大监管体系。

在监督保障方面,我国海关通过建立周全可行的监督保障制度来对海关权力进行监督,保障海关工作不骄不躁、高效廉洁。包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的监督,监察机关的监督,审计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管理相对人的监督和其他社会舆论的监督,重点突出管理相对人和社会舆论对海关工作的监督。

(二)海关大监管体系的构建

1、构建科学高效的职能管理体系

首先,在纵向职能管理上,全国海关仍然沿用原来的集中统一管理的垂直领导体制从上到下实现高效管理。由海关总署直接管理直属海关,直属海关直接管理所管辖关区内的隶属海关,各海关开展工作只需要对上级海关和相关法律负责,减少多头领导所产生的管理成本浪费。三级海关的事权划分应更趋合理,严格按照各级海关事先被安排的基本任务来履行各项职责。

2、构建务实顺畅的通关监管体系

货物通关是海关大监管体系的监管重点。通关监管体系包括一系列通关监管模式,构建务实顺畅的通关监管体系就是要让这一系列的通关监管模式在货物实际进出口时 “通得快”“管得住”。

3、构建周全可行的监督保障体系

虽然震惊中外的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已过去10年有余,但它对国家干部队伍的腐蚀之深和对我国海关权力的公然挑衅的不法行为仍然让人记忆犹新,应时刻引以为戒。海关大监管体系需要构建周全可行的监督保障体系,让海关的工作时刻受到有效的监督。目前,对我国海关工作的监督包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的监督,监察机关的监督,审计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海关管理相对人的监督和其他社会舆论的监督。

(三)我国构建海关大监管体系的作用分析

第一,有利于我国打造一支高效廉洁的现代化海关队伍。科学高效的职能管理体系和周全可行的监督保障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我国打造一支高效廉洁的现代化海关队伍。因为海关大监管体系的职能管理体系以集中统一管理的垂直领导体制实现海关内部复杂事务的层层管理,管理效率大大提高,同时海关总署署内重点职能机构相互间协调紧密,使横向配合到位有效。这样有利于把海关工作置于与海关亲密接触的管理相对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会进一步促进海关廉政建设,减少关员贪污腐败,促使各级海关竭尽全力提高工作效率,打造高效廉洁的现代化海关队伍。

第二,有利于我国提高通关速度便利进出口贸易。务实顺畅的通关监管体系有利于我国提高通关速度,便利进出口贸易。除了在制度上简化进出口通关手续以外,各海关通关大都借助大型集装箱检查设备、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通道自动核放系统、货检及旅检小型X光机、车载移动式车辆检查设备及智能告知管理系统等高科技“武器”,仅“通道自动核放系统”就将原来车辆通过海关通道需要2分钟,一下子缩短到了5秒钟。

第三,有利于我国海关功能从管制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我国海关是国家的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肩负着税收征管、打击走私、通关监管、加工贸易及保税监管、海关统计、海关稽查和口岸管理等七项职责。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海关一直是守护国门的神圣、忠诚卫士,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钢铁长城。所有这些都在巩固海关那威严的管制者形象。然而,随着我国进出口规模的激增以及国际经济贸易竞争的加剧,服务型海关的构建已成为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科学高效的职能管理体系和周全可行的监督保障体系的构建,将进一步突出我国海关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容易拉近作为管理者的海关与海关管理相对人之间的距离,减少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果,有利于我国海关功能从管制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参见〈牟新生署长在2005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上的讲话一2005年1月13日》,海关总署办公厅编〈梅关内部情况通报》第1期。

2、参见哞新生署长在全国海关综合治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2005年4月28日》,海关总署办公厅编痛关内部情况通报》第16期。

3、参见禅新生署长在全国海关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2005年8月9日》,海关总署办公厅编痛关内部情况通报》第44期

4、李治.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的理论发展 武汉:湖北社会科学,2001

5、中国公共管理理论前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丨

7、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现代海关制度规划汇编[北京:中囯海关出版社,2008

下载论新时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新时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时期论改革开放

    秋石: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2012年10月16日 10:59:36 来源:《求是》 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改革开放对于发展中......

    论新时期爱国主义

    论新时期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社会制度下,有着不同的社会基储历史主题和具体内容。当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论农村经济发展中电子商务运用

    论农村经济发展中电子商务运用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目前中国的农业是个传统行业,具有地域性强、季节性强、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且具有......

    论农村经济与农民增收

    论农村经济与农民增收论文摘要: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发展农业......

    论检察体制改革(上)[范文]

    内容 提要: 检察体制改革是 社会 主义司法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针对当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惩治腐败不力、司法不公、人权保障机制不健全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 问题......

    论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目录 摘要„„„„„„„„„„„„„„„„„„„„„„„„„„(1) 一、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2......

    论中国医疗体制改革

    论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摘要说到中国社会热点问题,医疗问题无疑是凸显的无法回避的,看病难,看病贵,成了百姓的口头禅,成了相声小品的段子,足以见得医疗问题有多么影响民生。医疗改革被......

    论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

    论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 颜宪源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意义,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