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城镇建设对社会、人文、经济的促进作用

时间:2019-05-12 19:2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小城镇建设对社会、人文、经济的促进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小城镇建设对社会、人文、经济的促进作用》。

第一篇:谈小城镇建设对社会、人文、经济的促进作用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

“一村一名大学生”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小城镇建设对社会、人文、经济的促进作用

姓名:黄维教育层次:大专

专业:分校: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阳分校

指导教师:教学点:息烽教学点

浅谈小城镇建设对社会、人文、经济的促进作用

内容摘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人的现代化进程、乡镇企业快速、正确发展、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建立有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农村小城镇建设既是整体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推动力量。农村小城镇建设造就现代化人。乡镇企业与小城镇互动发展既是乡镇企业今后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也是小城镇建设的内在需要。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变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现了循环经济理论中的减量化原则。

关键词:

小城镇建设促进 城市化进程 人的现代化 工业化发展

正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六大提出了提出了以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可以说小城镇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人的现代化进程、乡镇企业快速、正确发展、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建立,有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一、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未来城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是总体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共同推进的道路,即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有计划地推行农村城市化,重点建设好一批县城镇和中心镇,使其逐步具有城市功能,成为总体城市化的组成部分。

我国目前还是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而占据绝大部分地域的县、镇、乡、村多数还处于农业化发展状态。显而易见,没有农村城市化,整体城市化将难以实现。

从上所述,可以看出农村城镇化建设,在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将从根本上推动全国城市进程的发展。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既是整体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推动力量。

二、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民转变角色、提高国民素质,推动人的现代化进程。人的现代化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国民素质是人的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化的基石。无论是工业现代化,还是农业现代化,政治体制现代化,归根到底是

人的现代化。

2005年底开展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42.99%;居住在农村的人口7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42.99%的城镇居住人口中还有大量的农民工,流动人员。在我国人口中,城镇人口相对集中,素质高。农村人口有着数量大,素质低,流动性等特点。

因此,人的现代化从狭义上说也可以是:农村人口的现代化。

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将使得广大农民转变为小城镇居民,进入到第二和第三产业的领域,新的劳动方式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变化,亦即当物质需要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必然产生不满足、产生新的欲望,推动精神世界的创新,开始追求更高一级的精神需求,包括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需求。这些需求将促进城镇居民的自身的努力,进取,学习。

农村小城镇受到自身规模和功能的限制,只能起到向农村传播城市文明“接力棒”的作用。当农村小城镇建设达到规模化时,这些的“接力棒”将不再需要,刚刚转变角色的农民,适应小城镇的生活方式,由于社会及自身的需求,城镇新农民直接将透过城镇迅速吸收城市文明,并发展起自己的城镇化文明。这将使人的现代化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综上所述: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既有利于将传统落后的生产力转化为现代化的机器生产,实现物质技术生产力的进步,又有利于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尺度等社会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造就现代化人。

三、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乡镇企业快速、正确发展。

乡镇企业与农村小城镇当前我国经济建设革局中,可以看成是一对双子星。它们之间具有一种互相促进,相互依托的关系。镇企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小城镇建设的土壤。小城镇建设,人口相对集中,为乡镇企业规模化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也提供了乡镇企业的大量内需,从而提高乡镇企业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乡镇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发展小城镇也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不建设小城镇,以小城镇为主的农村二三产业就发展不起来。相应地,不发展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就失去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就要减慢,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就难以生成。

因此,促进乡镇企业与小城镇互动发展既是乡镇企业今后发展壮大的内在要求,也是小城镇建设的内在需要。

四、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工业化发展

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大部分分布在农村,难以管理,无法实现相应的聚集效益。加快小城镇的发展的步伐,可以使目前分散的部分工业企业积聚到小城镇,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步

伐,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同时,农村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强对资源利用的规划管理,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有利于转变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五、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构筑信息共享平台。,加快农村网络普及和应用,建立起城乡信息沟通的有效平台,加强信息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二是构筑产业对接平台。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壮大传统产业,做强非农产业,开发新兴产业,提高农业内部吸纳就业的能力,发展农村小城镇、县域经济,扩大就业容量;三是构筑文化融合平台,推动城乡文化交流,特别是要采取“文化下乡”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繁荣农村文化市场,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实现城乡地位平等、利益均享。

六、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运行良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但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土地、植被、水资源等浪费严重,农村污染、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突出,农业的安全问题也没有彻底解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要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就必须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农村小城镇建设,通过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缩减农村住宅用地,人口大量集中的同时,必然使得农民住宅向城镇集中。更有效率,更合理的住宅方式必然出现。道路建设用地将减少,公益设施,如公共厕所,路灯,垃圾池,水力设施等的利用率也必将大幅上升。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建设。可以节约大量的土地,从而使更多的土地能够用于农业生,。

因此,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循环经济发展,体现了循环经济理论中的减量化原则。

七、农村小城镇建设促进西部大开发。

由于小城镇建设缓慢,导致城市化率低下,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农民收入增加,影响消费扩张,影响社会经济增长,最终影响西部开发的综合效益。因此,要卓有成效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在加速西部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必须加快小城镇建设,进而加快西部城市化建设的步伐,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进程。

小城镇是一个区域的经济、文化、科技和信息中心,“城市之尾,农村之首”的特征决崐定了它是城乡经济的纽带和桥梁。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辐射、吸纳、服务功能,它能成为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在西部进行大型投资工

程建设项目管理与服务的生活所在地。大量的小城镇将形成区域循环经济。为西部大开发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

因此,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小城镇建设将对本部大开发产生直接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积极发展小城镇是加速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作者:牛德林。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作者:惠国琴。

《新时期小城镇如何发展》作者:曹宗敏。

第二篇:教育对社会的促进作用

教育对社会的促进作用

教育一方面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和人口等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教育也反作用于社会。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它首先承担培养人的功能,并通过育人功能进而实现其社会功能,保障社会的延续与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推动社会发展变迁和促进社会流动。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就教育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在生产、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而言的,它指向的主要是社会整体的存在、延续、演变和发展。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则是就教育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通过教育的培养和提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个人能动性、创造性的弘扬,以实现在职业岗位和社会层次之间的流动和转换而言的,它指向的主要是社会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境遇的改善。

一、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

虽然现代政治为现代教育奠定了社会基础,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现代教育对社会政治并不是消极的,它同样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作用和功能。现代教育对社会政治的功能,还有它自身的很多特点。它主要是通过培养人和宣传政治路线、方针、主张,推进社会民主进程,来为社会政治服务的。

(一)现代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政治服务

无论那个时代或阶段,都要通过教育来培养造就合格的公民和政治统治人才,从而使受教育者具备阶段或时代所希望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思想意识。因为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其中有一部分要进入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组织管理国家各项事务。这部分人才对社会政治具有更直接的作用。如我国古代的教育向学生传授的大都是“修己治人之道”,目的是要他们能够“致君泽民”。古代学校实际上就是培养官吏的场所。封建时代则需要驯服的、听天命的臣民,这就决定了封建统治者再教育上实施愚民政策和等级制度。资产阶级出于本阶级的需要,教育要既能培养为资本主义制度创造利润,又不打扰统治者安宁的人。社会主义教育既要培养当家做主的公民,培养关心国家政务,参加国家管理的人才。

任何一个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除了全体人民的政治社会化之外,还需要一批专门的政治人才。学校教育从它一产生就担负起为社会培养国家所需要的政治人才、管理人才的责任。我国古代学校典型的“养士”教育在培养政治人才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功能。现代社会学校教育的功能增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第一次提出既培养管理人才又培养具有一定知识的劳动者的双重目的,但是通过教育培养政治人才的功能依然存在,尤其某些著名学校和某些专门类型的学校如党校、司法学校、军事院校等,在这方面承担着特殊的任务。英国的“公学”和牛津、剑桥大学培养了一大批英国最高层的政治人才。而且,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日趋复杂,科技向领导和管理部门等各个社会领域的全面渗透,国家在政治人才选拔标准上趋向于高学历,对政治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要求更高了,为此通过教育选拔、培养政治人才、管理人才就愈显得重要。许多国家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设立了专门培养国家管理人才的学校、系科,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

(二)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和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场所,具有活跃思想的氛围,尤其是高等院校中的知识分子和青年,文化理性层次较高,对社会现实总带有文化理性的思考,即以一种理性的批判态度来思考社会现实。青年学生一方面努力吸纳知识、探求真理,一方面积极传播知识和真理去影响社会,从而形成一种社会舆论力量。所以,学校必定是研究、探讨、传播各种思想,形成各种思潮的地方,也是对社会最敏感的地方,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都会在这里引起人们的关注,也会在这里找到反应。这种思想舆论对社会政治的巩固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国明朝的东林书院,现代的“五四”青年运动、“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都对当时的政治产生过巨大影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其作用往往有两个方面,即巩固或动摇一定社会的政治秩序,关键是看这种思潮、舆论与社会认可的政治意识是否方向一致。因此,要重视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对社会政治的直接作用,充分利用教育传播有利社会政治巩固和发展的思想与舆论,避免消极影响。当我们看到教育的政治功能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教育对社会政治的作用有两个不同的结果。当教育反应的是先进阶级的利益时,教育就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当教育反应的是落后阶级的利益时,教育就对社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当教育服务于某阶级时,就对某阶级的政治具有巩固和促进作用,对对立的阶级起破坏作用。因此,要正确的认识教育的政治功能。

(三)现代教育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功能

社会民主属于政治范畴,民主政治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民主是现代政治重要组成部分。民主政治必然要求民主教育与之相配。民主教育,即实现教育的普及化、民主化、法制化,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现代教育同时也是民主政治的一个条件。现代教育具有通过传播民主政治,启发、激励人们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等功能。例如,现代教育具有提高人们政治素质的作用。因为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程度,同参与政治活动的人所接收教育程度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为正相关,即人们受教育程度越高,政治素质越高,民主政治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也会相应提高;现代教育有加工、选择、再生产民主政治的作用。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仅具有传播民主政治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床罩民主政治的机制与作用,可以说是社会民主政治的发源地。民主与法制嘻嘻相关,民主政治只有在法制轨道上才能更好实现,因此现代教育通过对社会公民的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包括人权观念、权利义务观念、遵纪守法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等,从而促进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是构成社会诸因素的一种,是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随着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教育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发展功能。下面将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现代社会教育趋近社会的发展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在生产和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作为劳动力的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劳动生产力的高低。但人的劳动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靠遗传获得的,而是通过教育和训练获得的。教育一方面能使前者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而劳动者一旦经过接受教育而提高了劳动素质,就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给社会带来极为明显的经济效益。

(二)教育是科学技术的再生产及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手段

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有赖于教育,教育是实现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科学知识的再生产首先需要科学技术的积累和继承,而科学技术的积累和继承都离不开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一方面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一方面对已经投入生产的劳动力进行在教育,这就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而为先进的科学知识的普及与提高,为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教育不仅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也是发展创造科学技术的重要途径。由于学校人才集中,科研设备较好,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有利于各门学科的协作,开展综合性课题和边缘科学的研究,以及可以从学生和研究生中不断补充后备力量,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因此.不仅可以直接生产出新的科学知识,而且由于科学一技术一个生产体系的逐步形成,还可以创造出许多新技术、新工具、新工艺。例如,我国国务院发明奖励条例颁布后,近年被批准的全部发明项目中,来自高等学校的占有相当的比例(约三分之一左右)。可见,教育不仅是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为物质的生产过程生产出新的科学技术一生产能力,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手段。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国民经济体系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工矿业生产总指数只是战前1935年至1937年平均数的13%,农业生产也降到了最低水平,1945水稻产量只有四千多万石,这是明治时期以来最低的数字。加之战后447万军人和流民被遣返回日本,日本人口聚增至7647万,1946年日本又爆发经济危机,这一切致使日本的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根据日本国情,把贸易立国主义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然而贸易立国主义能否在实践中行得通,关键在于日本是否具有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和高质量的劳动力,否则它就难以在世界性的经济和贸易竞争中获胜。为了培养出高质量的劳动力,日本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颁布各种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法律和条例。就这样,日本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仅用一年的时间,中小学教育就达到普及程度,入学率达99.27%,并且达到高中普及。教育的普及,及时为日本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合格人才。从1949年起,日本经济开始逐渐恢复,1955年日本工矿生产指数上升到180.7;超过投降前1944年最高水平178.9,并进入高速增长期。日本政府及时认识到教育对促进经济发展的贡献。1957年,日本政府在公布的《新长期经济计划》中,在战后首次把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编入“国民经济计划”。随着产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财政规模的扩大,日本政府采取了投巨资以教育的政策。在1959年~1969年间,国民收入增长2.3倍,但总教育经费却增长3倍。在这一期间,日本的中、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日本高中升学率1958年为53.7%,60年代中期超出70%,70年代达到了80%。日本高等教育的升学率由1958年的16%,上升到1965年的25.4%。中、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日本经济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1956~1972年,日本经济出现了三次高速增长的高潮。1967年,日本经济超过了英、法;1968年超过西德,在资本主义国家跃居第二。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教育传存文化,实现文化的再生产。

教育是文化的有效遗传机制。在学校教育没有出现以前,文化的遗传是自然发生的。自学校教育出现以后,文化的遗传就变的自觉而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了。学校教育以其高度浓缩、简捷、系统、目的性强等特点成为文化传存的主要渠道和实现文化时代延续的主要方式。古代社会如此,近代社会亦然。在当代社会,虽然信息传递的渠道和方式都日益多样化、网络化和社会化,但无论那一种渠道和方式都不仅没有取代学校之于文化的作用,反而更加要求学校担当起高质量、高效率、高速度地传递文化的责任。同时,教育通过提供文化价值导向使教育者和学习者按其导向选择有正确价值的东西加以传授和学习并使之发扬光大。教育总是选用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去武装年轻一代的头脑,通过选择知识、开发课程、编辑教材、师生授受、评价调控、指导运用等机制,筛选、整理、运用、评价文化,以便把人类文化的精粹用最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组织起来,指导和帮助年轻一代获得更多更有效的知识,从而实现文化的保存和延续。在教育情境中,人们通过学习掌握文化传播的各种符号、方式和手段,进而利用它们在不同文化间开展交往活动,传递知识经验,交流思想感情,从而克服和消除了封闭、孤立、疏远、误解和分歧,达到理解、融合的目的,使人类社会变得越来越开放、合作、亲近和密切。

(二)教育筛选文化,实现文化的良性发展。

文化不完全是纯净的,良性与恶性并存,精华与糟粕同在。为了保障文化的良性发展,保护年轻一代的身心健康成长,必须对文化进行筛选,调控文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社会的文化筛选和调控机制有多种)在阶级社会特别是学校教育产生之前,文化发展是一个自然自发的过程。而在阶级社会特别是学校教育产生之后,文化发展就进入了一个自觉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阶段)社会设置多种机制对文化发展加以选择和控制,“剔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便使文化朝着有利于阶级统治、社会发展和年轻一代成长的方向发展。学校教育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选择与控制机制。在古代社会,无论中国孔子的“不问稼穑”“不语怪力乱神”,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乃至儒家的“六艺”、“课程”、“五经”“四书”教材,还是古希腊教育的“七艺”课程,都是教育的文化选择、控制功能的表现。除此之外,教育还通过培养年轻一代良好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辨识能力和行为习惯,增强他们对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选择、辨识能力,来对文化发展加以选择和控制。当代社会,信息骤增,知识爆炸,文化现象错综复杂,更应该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选择与调控功能。一方面,应当按照促进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双重原则,拓宽教育内容边界,尽快尽量地将文化发展的最新成

就纳入教育内容即课程体系,充实更新课程内容,扩大课程范围。另一方面,比选找保障文化良性发展和儿童健康成长的双重原则,将文化中那些有碍文化良性发展,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的内容坚决排斥在课程内容之外,保持课程内容的真善美性质。

(三)教育整合文化。

教育对文化的整合主要是通过课程和教学进行的,学校课程将各民族文化,亦即人类总体文化中的精华纳入其中并加以重新组合成有机统一的知识体系,进而通过师生的教学活动在学生身上一综合文化素质的形式体现出来,从而实现了文化的整合。这一文化转化、整合过程为: 从各民族文化精华到学校课程内容到师生教学活动再到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文化整合。最后,创新文化,实现文化的生产,文化生产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活动。教育的文化生产和创新功能通过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

首先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造性加工。教师在课程内容与学生之间,不是像搬运工那样简单机械地将课程知识传输给学生,而泗洪县要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再主动外显为教育信息!教学能力和教学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成长发展;

第二是教师的创造性科学研究,进行知识生产,创造出新的知识、新的理论和新的作品,从而丰富、发展和更新文化,并将其充实、渗透到教学内容中;

第三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以便使他们日后进行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对文化生产和更新来说,教师不仅生产精神产品创新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生产和更新文化的能力去推动文化的生产与更新。学生(尤其大学生)不仅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参与了文化知识的生产与更新,而且应当通过接受教育形成了能力和素质成为日后知识生产的主体,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为文化知识的生产和更新培养提供了大批具备了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进入社会后作为文化的生产者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经验,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力图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从而把文化发展推向新的更高的阶段,提升文化发展的水平。因此,教育不仅是在生产现实文化的主要途径,更是生产未来文化的重要途径。

四、教育的人口功能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提高人口质量合理地调节人口数量上。

人口的增长应当同物质资料生产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过快或过慢都是不好的。目前,世界人口为53忆,并且正以1.82%的年增长率发展,到本世界末预计将达到64忆。这个数字,专家们认为将接近地球人口承载力的临界状态。我国的人口问题也极为严峻。据统计,1970-1987年17年间,净增人口约为2.3忆,相当于同期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三大洲增加人口数的一倍多。因此,研究人口的调节在当前显的十分重要。近年的研究表明,在诸多影响人口数量的因素中,教育的调节重要十分明显,总是呈现教育水平与人口增长的负相关,即教育水平越高,生育率降低,教育水平越低,生产率越高。1988年6月的一个报告说明在印度海德拉巴未受过教育或者只受过小学教育的母亲通常有6个以上的孩子,受过中等教育的母亲有5个,大学肄业的一般有4个,大学毕业的一般都有2个。据1982年的统计,我国不同教育程度的妇女已生育的子女数分别为:“文盲4.74人、小学3.81人、初中3.08人、高中2、41人、大学1.94人。”因此,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已成为人口调节控制的重要环节。教育之所以对人口控制产生影响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教育程度高,客观上在校学习时间延长,毕业后就业要求迫切,机会也较多,使初婚年龄推迟,育龄期相对缩短;主观上由于有文化,易于接受正确的生育观,有可能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地调节指导自身的生育行为;文化教育程度高的人,在精神生活上相对地有较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意愿,能相对子女的价值作出比较正确的估量,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传统观念较少。

教育除了对人口再生产的速度、规模产生影响外,还可通过教育传播优生优育知识、普及医学卫生学科知识,减少或防止遗传疾病的产生,增进人民健康水平,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健康水平,延长平均寿命,降低死亡率。国内国外的有关材料都证明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婴幼儿的死亡率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培养年轻一代,提高社会总人口的思想道德、知识技能水平,发展智力、增强体质,从质量上对人口进行调节,使人口素质能不断地由低向高地发展。

参考文献:

黄济主编《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版 杨建华等主编《现代教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3版

张人杰等主编《大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95页

董泽芳编著:《教育社会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1页

徐坚成.我国不同地区未来学龄人口波动与基础教育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1999,(8).张峰.关于我国城市社区流动人口教育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1,(5).鲁国斌.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影响[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 科学版),2003,(2).

第三篇:浅议IT 审计对我国信息化建设促进作用

浅议IT审计对我国信息化建设促进作用

肖燕娟1,杨俊峰2,唐俊3

(1.2.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湘潭 411101; 3.湘潭易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湘潭 411101)

摘要:信息系统集成、监理、第三方测试和审计,这些制度的实行使我国信息化质量逐步得到了提高,但是还很不规范,远远没有达到预想的水平,到底是什么制约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呢?本文试图找出其中的根本原因。

关键字:信息化,IT审计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IT audi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information role

Yanjuan Xiao1,Junfeng Yang2 , Jun Tang3

(1.2.HuNan Urban Construction College,XiangTan 411101;

3.XiangTan Eeasylink Network Technology Limited Company, XiangTan 411101)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 overseeing, the third party test and the audit, these system has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our country informationization gradually, but it is not canonical ,it has not achieved the level of expectation, what has restricted our country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effec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discover the basic reason Key words: Informationization, IT audit引言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企业、教育、政府、医院和农业等众多不同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国家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为了保证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率,相继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实行信息监理、第三方测试和IT审计制度。信息集成制度的无奈

我国的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的实施工作开展得比较早,信部规[1999]1047号《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管理办法》的执行,对混乱的信息系统集成市场进行了规范。那些位于电脑城从事硬件设备销售的公司不再可以随便的进行系统集成工作的实施,一部分大的计算机销售公司聚集人才,进入到系统集成行业。

市场门槛的提高,让那些没有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的公司被挡在了门外,只有拿到了资质证书才能吃到集成这块香饽饽。一时间,不少公司为了集成资质证书挖空心思,其中不乏有公司为了获取资质证书而在硬件、软件、管理等方面全面作假。当这样的公司拿到了集成资质之后,必然无法保证项目实施的质量。

虽然后来信息产业部在集成项目中推行项目经理制度,但是这些都收效甚微。谁来监督、谁来管理、谁来处罚这些已经通过资质认定的集成公司呢?没有了监督,拿到集成证书后,还是按那种作坊式的管理来进行项目建设,这无疑让资质认证丧失了他应该有的作用。目前,信息系统集成的现状是有法可依,但是却无人执法。只要建设单位不管,几乎没有人来管承建单位是否按照合同要求配备项目经理和具有资格的施工人员,没有人来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因此,造成很多集成单位都认为,只要有资质就可以,实施过程反正没有人管。

到底谁来充当这个执法人呢?信息产业部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信息系统建设的监理机制。信息监理制度的尴尬

信部信[2002]570号《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从2002年12月15日起开始实施,标志着信息系统监理制度在我国开始正式执行。经过5年的发展,信息系统监理已经初具规模,在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是,目前信息系统监理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在具体的监理工作中也存在着很多尴尬。

信息系统监理单位的工作是“四控、三管、一协调”,按道理说在建设单位授权的基础上可以对集成单位进行监督管理。可是信息系统监理单位真的有能力充当“执法者”吗?集成单位又是否会卖监理单位的帐呢?

信息系统监理实际上是根本就无法胜任“执法者”这一角色的,在我国,信息系统监理顶多充当的就是一个“协调者”的角色。作为“协调者”,监理没有权利对于集成单位项目管理上的种种问题进行处理,最多就是建议权,只要集成单位没有出现大的偏离合同的地方,就无法进行处理。而等到真的出问题的时候,监理也是无力回天。

回看信息系统监理本身,在监理一线从事信息系统监理工作的监理工程师的业务和技术

水平不高,无法在监理过程中充分发挥监理本来应该有的作用,无法充当“专家”这一角色。因为监理工程师水平不高,造成监理工程师在监理过程不敢开展工作,因为怕自己做错反而丧失监理工程师的权威。

之所以信息监理公司、包括建设监理都存在着留不住人才的局面。为什么人才会流失?为什么都愿意做开发而不愿意做监理?究其原因还是监理工程师待遇太低,目前信息系统监理工程师的待遇在2000-4000之间不等,而技术水平高一点的人去做开发或者项目管理的话,工资一般可以翻倍,没有不走之理啊。

再来关注为什么监理工程师工资待遇低,信息监理在我国还属于新生行业,一个行业在稳定之前必然会要受到市场的考验,这个过程是一个起伏、适应的过程。在商业竞争中,部分监理公司会被淘汰,而竞争力强的最终能够生存下来。商业竞争和战争一样残酷,很多信息监理公司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拼命压低监理工程师的待遇,让人才流失,这也是一个让人痛心的事实。

既然监理目前自己的路都没有走稳,而且在行政上面没有任何的执法权,法律责任上面也没有明确。那么这么一个弱不经风的信息监理,怎么能够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力挽狂澜呢?第三方测试还在翘首等待

我国第三方软件测试的概念推出已经有一段时日,随着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的建设,各省也相继成立了软件评测中心,但是目前这些评测中心大多还是在进行一些政府要求通过测试的软件的测试工作,完全没有带动第三方测试的市场。

我国计算机软件评测与发达国家相比非常落后,主要表现为:

1、软件产品质量评测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2、软件工程技术审查、复审流于形式,管理不力

3、软件过程测试工程目标不明确

4、第三方软件评测、质量监督刚刚起步,有待发展。

对于大多数应用软件,甚至环境、工具系统软件,大多数用户都不是很熟悉其特性,质量评测基本难以进行。因此,第三方软件评测、质量监督服务商,对于促进软件产品应用维护,将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一些重要计算机软件应用领域,如金融、军方等,都在逐步将软件评测和质量监督,通过合同关系委托第三方承担。在已经进行的一些工程项目当中,都取得了确保软件产品质量的预期效果,逐步被软件用户和软件企业所认可。

目前的信息系统工程既没有政府备案制度,也没有质量责任终生制,连一个正规的竣工

验收都没有,只要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报告上签了字,整个项目基本上就结束了。没有后继的评价,没有责任追踪,连来管一管的上级单位都没有。如何来规范这个行业和市场呢?IT审计,你为何还不上?

目前的审计已经不再局限于投资的审计,包括过程审计、安全审计等。建筑行业实行审计制度后,让建设成本得到了很好的控制。那些瞒天过海、漫天要价的承建单位最终还是逃不过审计的眼睛,不再那么容易获取暴利,也让那些内外勾结、暗箱操作的项目一个个浮出水面。

信息系统审计无疑能够公正客观的评价信息系统建设过程和结果。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引入审计制度,可以让信息系统建设过程更加透明,与信息监理不同,信息审计只需要发现问题,并向建设单位和相关主管部门汇报,而不是像信息监理一样,要去纠正偏差。因此,审计的工作过程遇到的阻力比较小,发现问题与处理问题的不是同一个人,可以让发现者与执行者相互监督,有利于项目的实施。

很多信息系统工程验收时,只关注系统是否能够达到建设单位所要求显性要求,而对于系统的安全性等指标却不大关注。安全审计专门针对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和运行中的安全问题,达不到安全要求的系统是不合格的。

竣工结算中,IT审计根据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开销对项目成本进行审计,这个过程让承建单位的暴利时代彻底结束,也让建设过程中那些偷工减料的过程原形毕露。投资审计有效的保证了建设单位的有效投资。

只有IT审计的实施,才能够暴露项目的众多缺陷与问题,这样才能够推动信息监理工作的展开,一个有问题的信息项目,监理方如果没有履行他的职责是要承担监理责任的。监理协同第三方测试再来推动项目的集成单位做好建设工作。如果监理单位的工作到位了,而是由于施工单位的原因造成的问题,由施工单位负责。在明确了责任后,我想任何承建单位都不敢以身试法。如此循环,则所有的项目关系人才能够在自己的责、权、利范围内做好自己的工作。信息化主管部门需要权利

建筑质量不合格,有人追查;信息系统项目质量不合格,就不了了之。归根结底就是没有人来管,没有人来查。那么为什么信息系统建设行业就变成没有人管了呢?

建筑质量的问题有建设行政部门,食品卫生的质量有食品卫生监督管理部门,质量技术

监督局的业务范围太广,根本就无暇顾及信息系统。唯有本地的信息化主管部门可以来进行管理,可遗憾的是,没有人赋予他们管理的权利。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权利迫切的需要加强,没有权的信息化部门等于拔了牙的老虎,要想让老虎发挥总用,先给它把牙齿镶好吧!行业主管部门的执法才是信息系统建设整个领域的原动力,IT审计的结果固然可以让建设单位找到维护自己权利的依据,但是如果没有行业主管部门的法律手段,是不足以让整个市场走上规范的道路的。IT审计的火苗还需要信息化主管部门来点燃。

参考文献:

[1] 周新玲,我国IT审计的发展对策,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4年 03期

[2] 康洪艳IT审计的更新,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年02期

[3]张琪 IT审计师将成为计算机审计的主要“生力军“,会计之友2007年08期

作者简介:肖燕娟(1967-),女,汉,湖南武冈人,学士,现为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教师,讲师,国家CAD高级绘图员考评员,研究方向是计算机应用,信息工程监理。

杨俊峰(1968-),男,江西上饶人,学士,讲师,现为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教师,研究方向是计算机应用,信息工程监理

唐俊(1980),男,湖南湘潭人,学士,SCJP、软件设计师、系统分析师、信息系统监理师、软件评测师,研究方向为面向服务的软件体系结构、软件项目管理、移动软件开发、信息工程监理理论与方法。

联系地址: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书院路42号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

邮编:411101

电话:肖燕娟0732-8991603,杨俊峰***唐俊:***

e-mail:xiaoyanjuan1@163.com

第四篇:浅谈班组建设对收费站的促进作用

浅谈班组建设对收费站的促进作用

摘要:班组是收费站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也是一切工作目标和任务的最终落脚点。班组的建设与收费站的发展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如何铸就班组这个战斗堡垒,推进收费站发展?那就是以人为本,全方位加强班组建设。

关键词:班组建设、收费站、作用

班组是收费站最基本、最关键的组织形式,是各项工作的具体执行机构,也是收费营运管理的核心细胞终端,班组整体的思想素质、业务素养、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反映了收费站的整体形象和发展。加强班组基础建设、打造班组特色文化、开展丰富的班组活动,让各班组成员极大的发挥自身潜能、工作热情和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收费站建设中来,为收费站的创新发展群策群力,实现班组建设与收费站发展高度的协调统一,从而全面推动收费站发展。

一、加强基层班组建设的重要性

班组是收费站发展的根基,是收费站营运管理的基础,是收费站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是收费站各项工作的落脚点。班组作为构成营运工作的基本单位,承担着收费运营任务,班组管理水平的高低、班组成员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文明服务质量,征收计划和各项指标的完成。因此班组建设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只有班组都做到以熟练的业务水平和良好的精神风貌面对司乘,严格各项收费执行政策、制度和工作流程,才能为收费站营运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班组基础建设,夯实收费站发展根基,延伸收费站标准化管理。

1、加强班组基础建设及建立完善的班组工作规则制度 班组制度是班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完善的班组制度是做好班组工作的基础,是加强班组工作的先决条件和有力保证。制度建设必须注意“三要素”,一是制订制度必须以实际工作为基础,体现制度的实用性、可行性和严谨性,二是必须在工作中进行思考,并针对环境的改变及时调整更新,坚持制度的持续改进,三是必须要求全员严格贯彻执行。

2、强化员工素质培养,通过素质的提高推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班组建设的成就最终由人员的素质来体现,素质建设是班组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三尺费亭和每日繁重的收费任务,员工只有对岗位拥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发挥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才能形成一支具有团结精神和实干作风的队伍。

3、抓好班组“领头羊”建设,班组长是收费工作的“兵头将尾”是收费班组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也是加强班组管理与建设的决定因素,作为收费工作的直接管理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班组的整体能力和水平。这就要求班长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操作技能、组织管理和创新应变能力,要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4、建立一套适合班组建设和运行的规章制度,确保班组建设持续、稳步、长足发展,实现管理所各项工作高效完成。例如:班组例会制度、学习培训制度、班组业务交流和跟班制度。

三、丰富班组活动构建班组文化亮点,增强收费站文化活力

1、班组文化建设是班组潜在发展方向,班组文化建设要围绕收费站主营业务,以“人和路畅”为中心,结合班组实际和员工特长来开展,使班组文化内容更加丰富、更富活力。

2、班组是收费站的基层细胞,班组建设就是以基层小团队的管理形式出现,结合各个班组自身的特点,开展班组活动。通过制定活动计划、开展各项活动来调动全员的积极性提高每个班员的团队意识和工作热情,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融入收费站的小小岗亭,使大家逐步转变思想,变站为家,最终形成各班组之间团结友爱、你追我赶的良性工作氛围。

四、结束语

每个行业甚至于每个领域,细胞的建设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高速公路收费站也一样,班组作为收费站非常重要的细胞,只有不断优化细胞培育能力,加强管理,保证班组的先进性和合理性,才能推动收费站跨越式发展。

第五篇:对小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

镇位于滑县东北部,国道和郑吴公路在此交汇,是连接冀、鲁、豫三省的交通要塞。全镇辖个行政村,万亩耕地,万口人,镇域面积平方公里,其中镇规划区面积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万人。截止××年底,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亿元,财政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其中镇规划区人均纯收入元。

近年来,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增强了“小城镇、大战略”意识,牢固树立了“抓小城镇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的观念,努力把建设小城镇作为拉动全镇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深挖市场内涵,突出工商贸特色,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镇容镇貌得到极大改观,镇村经济日趋繁荣。先后被国家和省市列为粮食生产百强乡镇、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林果亿元乡镇、特色农业乡镇、畜牧业特色乡镇,年月被省政府列为改革、发展、建设综合试点镇。年被河南省评定为“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被安阳市确定为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一、小城镇建设的进展情况和主要做法

(一)加强了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

自我镇被安阳市确定为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以来,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大力宣传,积极行动,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政委、镇长为指挥长的小城镇建设指挥部,下设小城镇规划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具体负责小城镇建设的领导、协调和监督,编制了《滑县镇建设规划说明书》、制定了《镇小城镇建设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和《市政管理办法》等。同时利用会议、宣传车、广播、放电影、书写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书写固定标语余条,散发传单余份,召开各种形式的党员、干部群众会余次,使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克服了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思想,提高了认识,营造了小城镇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制定了小城镇建设规划。

镇党委、政府在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委托河南省地球物理工程勘察院对镇区平方公里进行了地形测绘,同时聘请河南省豫建规划设计院高起点、高标准对镇区平方公里进行规划设计。

按照“工业兴镇、商业旺镇、农业稳镇,工商贸兴镇”的总体发展思路,把镇的发展特色定位于工商贸型:一是在镇区东北部规划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工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重点发展电线电缆、农药化工等,使之尽快成为支柱产业;二是在镇区南部以棉花加工为重点,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木器加工等,以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以原镇区为中心,重点发展商贸业,形成以工商贸带动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格局和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模式。

(三)加大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尽快完善城镇载体功能。

我们按照“边规划、边建设、边管理”的原则,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目前,镇区道路方面;投资万元正在对镇区主干道进行拓宽改造,投资万元整修了顺南街南段道路,投资万元整修了镇东顺京路,投资万元完成了镇区大南街下水道建设工程;在通信方面:投资万元地埋电信电缆公里,完成了镇区通信电缆入地工程,投资万元建成了邮政大楼,使全镇电话装机突破门,电话入户达到以上,移动通信,因特网用户与日俱增;在工业商贸方面:投资万元扩建了瑞可信电缆有限公司,投资万元扩建了金星电线电缆有限公司,投资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平方米容纳个摊位的工贸商场,投资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公颂的加油站;在教育卫生方面:投资万元新建了第一职高教学楼,投资万元新建了第一初中实验楼,投资万元建成了镇中心卫生院石佛分院。除此之外,投资万元建成了居住面积平方米的敬老院。现已做好规划,近期建设的项目还有改造镇区大街街道,硬化大北街东段道路,商贸一条街、农机市场、畜牧交易市场、卫生院病房大楼、自来水厂、汽车站、体育娱乐中心和居民住宅小区等。通过努力,我镇的交通、通信、供燃、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娱乐、商贸服务等综合配套设施将日益健全,城镇载体功能日臻完善。

(四)狠抓了发展工业企业,打牢小城镇建设的基础。

工业是小城镇建设的产业支撑。经过几年的努力,我镇的工业企业已形成了电线电缆、农药化工、棉花加工等支柱产业,他们为全镇增长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范围,拉大镇区规模、繁荣集贸市场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了加快工业发展步伐,主要抓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建了电线电缆协会,为把企业推向市场,实现政企分开迈开了可喜的一步,今后还将按行业分类组建企业协会,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二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使传统的企业再次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安阳市豫北线材总厂投资万元新上了交联生产线,天津铝线厂河京分厂投资万元扩建、新建温交联生产线,天津线缆厂华中分厂投资万元新上高压电缆生产线。三是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如安阳市红旗药业公司投资万元新上了年产吨噻菌灵原药生产线,今年月已正式投产,年产值可达万元,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还投资万元新上了“”消毒液生产线,产品已投放市场。四是狠抓产业更新换代。如石佛共青棉纺厂投资万元扩建新上了纺纱生产线,投资万元新上了锭纺纱设备;振华棉纺厂设备投资万元,购置清化机生产能力万元

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虽然起步较早,但是,目前广大干部和群众思想还不够解放,不能正确分析和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以及建设城镇与发展经济的关系。要坚持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省、市、县确定小城镇战略为契机,从上到下,从干部到群众,广泛开展加快发展小城镇的宣传教育和思想讨论,着重解决好糊涂认识,树立四种思想观念。即:一是解决好城镇建设投资大,见效慢、财力不足的畏难情绪,树立建设城镇就是发展经济的观念;二是解决好经营企业只求不赔能赚的守摊子思想,树立敢整敢干、做大做强企业的胆识和谋略;三是解决好农民“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守土固本,只顾眼前的小农意识,树立农民是建设城镇的主体的思想,引领农民敢于闯市场;四是解决好低标准建设、重复投资、资源浪费的得过且过思想,树立服从统一规划,坚持高标准建设的长远意识和大局观念。通过宣传教育,把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蕴藏着的巨大创造力释放出来,统一到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拉动全镇经济大发展的工作目标上来。

(二)坚定不移地推动农村工业化的进程,打牢小城镇建设的产业支撑体系。

没有工业、商业做产业支撑,这座城镇就是空城。只有推动农村工业化,才能促进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我们要把推动农村工业化作为建设城镇和发展经济的突破口来抓,并把发展农村工业与建设城镇有机结合起来。当前,要集中精力规划化、建设好电线电缆、民寨农药化工、石佛棉纺加工三大工业园区,按照“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动力,推动全镇经济快速增长。

(三)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

建设小城镇的目的,就是通过发展城镇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对于我们粮食主产区来说,发展城镇经济的重点就应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我镇已制订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规划和意见,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现在需要的是各级都要狠抓落实,真抓实干,并给广大农民以有效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服务到位,拓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空间。

(四)充分发挥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小城镇应该坚持“以产业做支撑,因地制宜,因业兴镇”的原则,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科学选择产业,合理确定布局,切记不可盲目移植和照搬。我镇的小城镇建设模式选择工商贸型,就是按照比较优势,经过科学论证来选择产业和确定布局的。我镇的优势在于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工业较发达,集镇古老繁华,商业比较发达,农业基础好。工业方面,电线电缆行业起步早、发展快,这是优势,但产品已逐渐落后,经营分散,资源分散,下一步要组建集团,尽快完成电线电缆工业园区建设,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形成拳头产品,以提高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农药化工也要尽快运作工业园区,发展象“塞菌灵”科技含量高、市场空间大、附加值高的产品;要充分利我县产棉大县这一优势,做好棉花加工这一新兴产业,上一些比较先进的生产项目,如纯棉服装加工等。商业方面,要做好商业区建设,加强管理,逐步规范市场,建立建好专业市场,并逐步引导具有优势的行业如服装、农贸等向集团化经营方向发展,以形成规模,发势比较优势。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三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形成以工业、商业、服务业相互促进、相互带动、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五)转变政府职能,创造经营城镇的良好环境。

我们要按照经营城镇的理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正确处理好服务与发展的关系。一是搞好政府职能定位。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政府职能要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单纯行政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从管理城镇向经营城镇转变,从人为治理向依法治理转变;二是必须切实转变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必须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一定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真正体现人民的意愿;三是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一方面,要用足用活现有发展小城镇的政策,另一方面,要学会经营土地,把土地作为一种商品来经营,抓紧建立土地流转机制,盘活土地资源,走以地生财之路;四是创优发展城镇的环境,要继续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纠正部门和行业的不正之风,依法治理企业经营环境,严厉查处“四乱”行为,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抓好安全工作,千方百计为企业和农民提供实实在在的优质服务,树立镇的新形象。

下载谈小城镇建设对社会、人文、经济的促进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小城镇建设对社会、人文、经济的促进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小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

    镇位于滑县东北部,国道和郑吴公路在此交汇,是连接冀、鲁、豫三省的交通要塞。全镇辖个行政村,万亩耕地,万口人,镇域面积平方公里,其中镇规划区面积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常住......

    谈物理实验对物理教学的促进作用2015.1.15

    谈物理实验对物理教学的促进作用 介休市义安一中 邓文涛 2015.1.15 笔者有幸于2015年1月10-11号,在太原晋西宾馆参加《山西省中考备考策略及九年级第一轮复习培训》,10号上午......

    临沭红色文化对当地经济促进作用研究报告

    临沭红色文化对当地经济促进作用研究报告摘要:本文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利用所学知识,力图对临沭县红色文化发展水平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以期做出相应的竞争战略选择,并据此提出......

    旅游业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旅游业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马璇苏晓光 【摘要】:旅游业的产业特征与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有很多相溶之处,本文据此分析了旅游业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对耒阳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对耒阳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小城镇处在城乡交汇点,具有功能城市化,规模小型化与农村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特点,在推进经济市场化,乡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1......

    对国有农场小城镇建设的探讨

    对国有农场小城镇建设的探讨陈健何谓小城镇?我们认为,小城镇是一个人口集中居住、工商活跃繁荣、道路交通畅通、文教卫生俱全、休闲设施完善、绿化美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科......

    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调研

    关于我市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调 研 报 告襄樊市建设局 (笔者按:小城镇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形式,它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立项......

    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调研

    关于我市小城镇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调研报告襄樊市建设局(笔者按:小城镇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形式,它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立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