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19-05-12 19:3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第一篇: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全国人民的福祉,事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把农村环境保护纳入国家环境保护总体战略,统筹加以推进。去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次会议是首次由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决心,也表明了把农村环境保护与城市环境保护统筹考虑、全面推进的决心。刚才,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江苏、浙江、四川省的负责同志发了言,讲得都很好。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特别是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断加大农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力度,重点开展了对生活污水、村镇垃圾、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尤其是解决了农村近1亿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部分农村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国农村生态环境形势总体上仍然比较严峻,农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还相当严重,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功能退化等状况还在发展。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也制约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国仍然是农业大国,大多数居民还生活在农村,绝大多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也发生在农村。农业和农村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农村环境保护在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环境保护特别是农村环境保护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致使环境治理严重滞后,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农村每年产生的90多亿吨生活污水基本上任意排放,2.8亿吨生活垃圾也是随意倾倒;化肥年施用量达到4700多万吨,有效利用率不到35%,造成了农村水体和土壤环境恶化。一些地方乱采滥挖、毁林开荒、超载放牧等行为屡禁不止,继续破坏着农村生态。不解决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就会动摇“三农”的基础,也会妨碍发展的步伐,甚至影响中华民族生存的根基。必须站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全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改变农村环保落后状况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在农村经济落后上,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农村社会事业的一部分,更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全国有4万多个乡镇,其中绝大多数

没有环保基础设施;在60多万个行政村中,绝大部分污染治理还处于空白状态。农村化学需氧量(C O D)产生量是城市的4倍多,生活污染日益加重,土壤污染面也在扩大,面源污染状况令人担忧。广大农村虽然地域辽阔,但水体、土地和居住地的环境一旦遭到严重破坏,就很难恢复,也会使环境承载容量受到极大制约。如果对农村污染再不加以严格治理,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发展持续不了。我们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统筹城市和农村环境保护,把农村环境保护放到重要位置。

解决危害农民健康的环境问题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迫切需要。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环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广大农民群众在吃饭穿衣等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后,对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也有了更多的期盼。农村环境质量是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一些地方环境状况不仅没有好转,而且还在恶化。饮水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全国仍有近2.5亿农村居民喝不上干净的水,不能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这确实让人牵挂忧心。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的群众投诉明显增加,其中大多数也发生在农村。改善农村环境,关系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关系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环境是难点。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环境恶化了,就难以实现全面小康。必须痛下决心,下大力气治理农村环境,维护农民环境权益,促进农村地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二、进一步明确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重要时期。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着力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意见》明确了2010年和2015年农村环境保护的阶段性目标以及主要工作,我们要统筹安排,分步推进,使农村环境保护明显加强,农村环境状况逐步改善。下面,我着重强调三个方面。

第一,突出抓好农村饮水安全。水是生命之源。要把解决近2.5亿农村居民喝不上干净水的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好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的环境保护,建设清洁水源。要科学划定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加强对分散水源地监测与管理,防止发生水源污染事故。要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和环境敏感地区,加快建设乡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其他地区乡镇也要采取多种方式处理好生活污水。同时,要把污染防控和生态工程建设结合起来,继续加强重点流域、重点湖泊水环境治理。

第二,着力防治工农业生产污染。工矿企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应当继续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要落实环评制度,坚持环保标准,加强环境监管,制止企业违规排放。同时,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惟有净土,方能洁食。要在认真做好全国土壤污染调查的基础上,加强对工农业用地的环境监测和评估,通过技术、工程等多种手段,积极防治土壤污染。同时,要加强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建设清洁田园。

第三,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清洁的环境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一方面,要着手开展重点污染治理工作,针对那些严重危害农村居民健康、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污染问题,采取有力措施集中进行整治,对经过整治污染问题得到解决的村镇,实行“以奖促治”。另一方面,要继续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工作,搞好生活垃圾处理,发展清洁能源,加强绿化美化,对经过建设生态环境达到标准的村镇,实行“以奖代补”。这两方面工作,责任在地方,中央财政安排资金予以扶持,各地也要加大支持力度。整治农村环境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注意尊重农民意愿,切忌搞形式主义,因地制宜建设清洁家园,务求取得实际成效。

关于汶川特大地震受灾地区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在安置受灾群众过程中,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灾区不发生大的疫情,确保群众能够喝上干净水、有合适的生活环境。当前和今后几年,要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为契机,把灾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恢复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

三、不断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农村环境保护压力大、任务重。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发展不足或发展不当。农村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十分强烈,这种积极性应当充分肯定。但在新的阶段,农村发展必须创新发展观念、拓宽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要认识到,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也可以出效益,环境好了,对投资的吸引力就大;环境不好,吸引力就差。要把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在经济发展中促进保护,在保护环境中求得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是处理好城市环境保护与农村环境保护的关系。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是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目前,不少地方对城市环境保护日益重视,而对农村环境保护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重视高度。现在社会上有这么一句话,不一定准确,但很形象,就是“城市污染农村的水和地,农村污染城市的饭和菜”。农村环境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也影响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的安全,城市环境也好

不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坚持城乡环境保护统筹考虑,协同推进,把农村环境保护摆上同等重要的地位,促进城乡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三是处理好主动预防和被动治理的关系。国内外经验表明,环境破坏起来时间短、速度快、贻害无穷,而修复环境时间长、见效慢、代价高昂。日本治理琵琶湖污染,花费了巨额资金。我国一些湖泊由于面源污染等导致富营养化,投了不少钱治理,至今还难以解决严重的污染问题。近年来,一个小企业污染一条河,农民守在河边吃井水,这样的现象在农村地区屡见不鲜。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集中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做好预防工作,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地方政府是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要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落实目标责任。特别是要增加资金投入,加强能力建设,着力解决农村环境中的突出问题,务求取得实际成效。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环保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管和指导协调。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要抓紧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水利部门要牵头抓好解决农村居民喝不上干净水的问题。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的指导。农业部门要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其他有关部门也要做好相关工作。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广泛调动各方面力量,着力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农村环境保护的工作水平和实际成效。

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扎实努力、发奋工作,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努力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应有保障、做出更大贡献!

第二篇:李克强副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讲话(本站推荐)

李克强副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讲话

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是在国家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了新阶段,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的情况下,也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落实“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总结“十一五”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分析环境保护面临的新形势,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环保任务。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一五”时期,国家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部署。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国环保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是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重要变化。国家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经全国人大批准,组建了环境保护部,为更好地发挥环保在服务民生、宏观调控等方面的功能提供了组织保障。制定了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法律法规,修订了水污染防治法,环保的法律支撑更加有力。出台了一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税等经济政策,以及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生态补偿等举措,市场机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更加显现。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和重点任务全面完成。

二是环境保护投入和能力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十一五”期间,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环保的财政资金支持,带动全社会环保投入2.1万亿元,有力地推动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车道。中央安排专项资金70多亿元,完成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县区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初步建成了环境监测和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过去环保系统一些基层单位“废气靠闻、污水靠看、噪声靠听”,现在已经有了很大改观。环境执法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完成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开展了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加强了科技攻关、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为做好环保工作提供了基础支撑。

三是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大力推动环境保护的“三个转变”(见附注),促进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工作逐步加强。在结构调整中,严把节能环保关,采取综合措施淘汰落后产能,全国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装机容量占总容量的比重由47%提高到71%,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高炉比重由21%增加到52%。严格项目环评,实行必要的区域限批,国家层面拒批的“两高一资”建设项目总投资达3万多亿元。加强重点行业环保核查,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贡献。

四是污染防治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持续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控,着力解决突出污染问题,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解决了2.15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支持6600多个村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2400多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五年中,主要污染物减排预定任务超额完成,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由52%提高到77%,火电脱硫比例从14%提高到86%,七大水系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提高幅度超过14个百分点,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期间环境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总之,“十一五”时期是全社会环保意识明显提升的五年,是投入和整治力度最大的五年,是环保领域不断拓展的五年。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凝聚着包括在座各位的辛劳和智慧。刚才,大会表彰了全国环保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多年来辛勤工作的环保工作者,以及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慰问!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矛盾和问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当前,一些地区污染排放严重超过环境容量,突发环境事件高发。今年以来,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幅度只有1.6%,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反而上升7.2%。总的来看,环境保护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继续破解难题,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实现更大发展。

二、进一步深化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现实情况都表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经济转型的要求日益迫切,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保护环境是关系当前与长远、国计与民生、和谐与稳定的大事,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首先,加强环境保护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资源与环境已经成为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目前,我国石油消费量已超过4亿吨,其中2亿多吨依靠进口。预计今年煤炭消费量可能达到35亿吨,大致相当于其他国家煤炭消耗的总和;煤炭是我国的优势能源资源,但从前年开始已经呈现净进口的局面。当前成品油、煤炭等市场趋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供应的难度。再按照这种拼资源、拼消耗的模式发展下去,资源就难以支撑,经济难以持续。资源消耗大的结果是环境污染,环境问题的背后是资源的过度消耗。现在一些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严重退化,需要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才有可能恢复。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成为我国国情的基本特征。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推动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强环境保护,既是转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转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稳增长的重要引擎。对资源环境来讲,可以破解瓶颈制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对结构调整来讲,有利于产业优化和技术升级,再造新优势;对发展空间来讲,能够扩大市场需求,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总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否见到实效,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是发展的资源代价是否降低、环境质量是否改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生态环保力度有多大,一个明显的标志是节能环保产业是否发展壮大起来。

第二,加强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环境作为发展的基本要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先进、可持久的生产力,是一种稀缺资源。自然环境好就意味着投资创业环境有更大优势,有利于聚集优秀人才,吸纳先进生产要素,发展现代产业特别是科技产业和服务业,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态文明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一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弯路,付出了沉痛代价。正如国外学者所指出的,“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不保护环境,经济就会陷入“增长的极限”;通过保护环境优化发展,经济则会有“无限的增长”。加强生态环保不是放弃对发展的追求,而是要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我们既要走工业化道路,又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基,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进程。

第三,加强环境保护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5000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阶段,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更多期盼和要求。身体健康是事业的本钱,是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基础。对群众来说,没有健康,生活水平和质量就无从谈起。对国家来说,没有健康,人力资源的优势就难以发挥。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载体是环境,环境状况与人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优良的环境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的普遍追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回应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切实抓好环境保护。还要看到,基本的环境质量、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一条底线,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而现在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还不少,农村仍有8000多万人饮水不安全,一些大城市灰霾天数接近全年的30%-50%,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我们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标志之

一、也是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生态环境。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就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改善环境质量,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

第四,加强环境保护是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必然要求。环境问题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等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体,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经济、技术、军事等领域延伸到环境领域。在世界经济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一些西方国家对进口产品提出了“碳关税”、“碳足迹”的要求,绿色壁垒逐渐成为维护本国利益的手段。欧盟准备在明年对境内经停航班征收碳排放费,澳大利亚今年也通过了对碳排放征税的法案,就是例证。这种趋势可能还会发展和蔓延。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对外依存度高。如果我们不加强应对和适应,不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对外贸易就可能受阻,国际发展空间就可能受到挤压。现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性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博弈的新焦点。我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已居世界前列,发达国家要求我减排的压力不断加大。我们应当抓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契机,变挑战为机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在世界科技和产业调整变革中,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新平台,这本质上也是发展空间的争夺。从增强综合竞争力、维护国家利益、保障能源资源安全、承担国际责任考虑,都需要我们切实做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工作。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都对今后的环保工作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部署,并明确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环境保护是经济增长、结构调整、民生改善的汇聚点。我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把环境保护作为稳增长转方式的重要抓手,把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环境保护的各领域各环节,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环境效益的多赢,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

三、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处理好发展经济与创新转型、节约环保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发展的主题主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总的基调是稳中求进,“稳”主要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调整经济结构。落实“十二五”规划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具体到环境保护领域,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之所以强调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十分突出,同时又跨入经济社会结构加速变动、各种矛盾和风险明显增多的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环境已成为制约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考验。另一方面,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足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部分群众生活还不富裕,按照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确定的新的贫困标准,还有1.28亿人尚未脱贫。必须牢牢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要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前进中存在的问题。发展必须转型,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环保,实现科学发展。转型也是发展,是一种有促有控、调优调强的发展,通过推进环保,可以培育新的增长领域、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在调整经济结构上求突破,在改进消费模式上促变革。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必须把稳增长与促转型有机结合起来,兼顾当前和长远,在转型中巩固当前增长势头、实现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就是要把经济发展与节约环保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发展进入转型的轨道,把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同时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优化和保障作用、对经济转型的倒逼作用,把节约环保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国民经济体系。

一是要把优化产业结构与推进节能减排结合起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既可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又是从源头上节能减排的治本之策。“十一五”期间,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各地做了艰苦努力,但在后期压力仍然很大,一些地方搞拉闸限电,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干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新的五年节能减排任务,这是在“十一五”既有基础上确定的,还增加了两项污染减排指标,潜力缩小了,要求更高了,难度更大了。深入推进节能减排还得从治本上想办法,在结构调整上下真功夫。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继续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落后产能。需要强调的是,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具有市场需求广、就业容量大、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等优势,能耗强度平均只有工业的1/5,污染排放更低,要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二是要把企业增效与节约环保结合起来。就我国工业企业来讲,不少企业在生产方面的技术装备并不逊色,有的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意识相对淡薄、环保方面的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目前我国重化工行业单位能耗明显高于世界先进水平,一些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量甚至是发达国家的10倍。通过改造既能降耗减污、又能增加效益,提高竞争力,潜力巨大。“十二五”期间,要把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重点推进重化工行业的技术改造。请认真研究,做好规划,分批组织实施。对现有重污染企业,要深入开展环保核查,促使企业做好节能环保改造。对新建企业特别是重化工企业,也要强化节能环保的硬约束。国际上跨国公司新建重化工企业时,环保及相关投入占建设资金的比重一般达到15%-35%,而我国只有少数企业能够达到10%。要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促使新建企业增加环保投入,采用先进的环境风险防范技术。

三是要把扩大内需与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结合起来。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也是我们的最大优势。在当前世界经济变数明显增多的情况下,必须更加重视扩大内需,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扩内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现在我们大规模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污染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这种投入可以对技术、装备、服务等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催生规模可观的新兴产业,从而带来更大的回报和效益。“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累计超过7万亿元,增加值约2万亿元,已接近全社会环保投入。“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累计将达到十几万亿元,增加值将超过环保投入,显示出新创产出大于治理投入的良好前景。要完善扶持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品、技术和服务,包括技术装备、专业管理、工程设计、施工运营等产业,以提高节能环保效率,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空间。要实施主要污染物减排、农村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环保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应用和环保产业发展示范、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与运行保障等重点环保工程,进一步提高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能力。同时,要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

四是要把生产力空间布局与生态环保要求结合起来。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生态状况都有很大差异,推动发展、转型和环保必须优化经济的空间布局。目前一些发达地区资源靠长距离输入,环境严重透支,必须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优化发展中强筋壮骨、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现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这符合经济梯度推进的规律和全国发展的需要。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同时必须严格环境准入标准。中西部地区既应抓住机遇发展经济,用好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又应坚持高起点发展,绝不能降低环境门槛,要切实防止污染转移。还要结合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国家环境功能区划,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履行好环境管理职责。

四、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保护环境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水清天蓝地干净,环保成效的关键在于环境质量的改善。要适应人民群众宜居安康的需要,总结过去行之有效的经验,推进改革创新,完善办法措施,加快解决一批积重难返的环境问题,为科学发展固本强基,为人民幸福增添保障。

第一,要坚持努力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加大水、空气等污染治理力度。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处理好预防与治理、新账与旧账的关系。我们既要通过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努力不欠新账,又要加快治理历史遗留的存量污染问题,尽量多还旧账。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全面完成保护区划分,全面取缔所有排污口,全面推进水源地环境整治,确保群众喝上干净水、安全水。流域污染防治要在继续突出重点的同时,把覆盖范围扩大到所有大江大河大湖和有关海域,并实行分区控制,优先防控重点单元。通过财税优惠、项目倾斜等措施,鼓励一些地方率先摘掉流域水污染严重的帽子,让其休养生息。江河湖泊一旦污染,治理成本巨大,甚至不可逆转,要优先保护水质良好和生态脆弱的湖泊和河流。“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通过专项资金投入100亿元“以奖促保”,各地也要加大投入和引导社会投资。现在一些地区中小河流和沟渠有水皆污,地方政府要更加重视这些水系的治理。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十二五”期末全国城市要平均达到85%以上,东部发达地区城市要超过90%。

人们生活须臾离不开空气。“十二五”期间,防治大气污染要实行脱硫脱硝并举、多种污染物综合控制,并健全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明显减少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现象。前段时间,一些大城市出现长时间灰霾天气,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细颗粒物(PM2.5)是形成灰霾天气的主要因素。处理好这个问题,一是要抓紧修订和发布严格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参考世界卫生组织为发展中国家推荐的标准,增加PM2.5等监测指标,改进空气质量评价方法;二是要根据各地空气污染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和空气质量要求分期实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可通过联防联控率先实施;三是要适时提高标准限值,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应当看到,把PM2.5纳入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指标,不仅是环境保护的一大进步,也是经济结构、消费模式的一大转折。PM2.5人为来源主要来自于机动车尾气、燃煤烟尘、建筑扬尘以及冶金水泥等工业粉尘。降低PM2.5浓度,必须大幅度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同步提升车用燃油品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新能源汽车,引导群众绿色出行等等,这将带来一些深刻变化。国家将从产业发展、财税政策、节能减排等方面支持各地“关旧上新”,调整、改造、关停一批落后企业,新上一批环境友好的产业。

第二,要坚持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整治。城市环境与农村环境唇齿相依,农村环境保护不好,不仅损害农民的利益,还会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水缸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显示,农业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分别占排放总量的44%、57%和67%。这反映出城乡环保还不平衡,农村环保仍是一块短板。“十二五”期间,要大力推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引导和鼓励农民科学施肥施药和合理养殖种植,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把好土壤这一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范围,重点完成6万个建制村的综合整治,每年抓出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受益的治理成果。

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重金属污染事件,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尤其是儿童的身体健康。要严格实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有效减少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一是合理调整涉重金属企业布局,严格落实卫生防护距离,在人口聚居区和饮水、食品安全保障区坚决禁止新上项目。二是提高准入门槛,督促企业深度治理,确保稳定达标排放,不能达标的企业一律停产整顿直至关闭取缔。三是对重点防控区域采取工程措施集中治理,加快解决铬渣、尾矿库等历史遗留问题。

第三,要坚持预防为先、及时应对,着力消除污染隐患,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环境污染事故是经济粗放型增长的结果,是环境问题日积月累的破坏性释放,一旦发生,后果十分严重。要牢固树立隐患险于事故、防范胜过救灾的理念,加大风险隐患排查和评估力度,把环境污染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建设快速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充实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一旦发生事件就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把损害降到最小程度。要合理调整化工企业空间布局,严格化学品生产管理,堵塞运输安全漏洞,切实防范化学品环境污染事件。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核安全问题。一桩大的核事故,不仅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甚至会毁掉整个核事业。今年3月发生的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对我们是一个警示。我们一定要慎之又慎,丝毫不能放松警惕,坚持安全至上,组织力量对我国核电进行全方位评估和论证,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确保核电安全万无一失。同时,要切实加强放射源管理,避免发生公共事件、祸及人民群众。

五、在改革创新中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环境保护作为转型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齐心协力,共同做好各项工作。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来破解难题,健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体制机制。在此,我提几点要求:

一是落实目标责任。环境保护实行的是统一监管、分工负责,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环境质量和环境安全负总责的管理制度。刚才,受国务院委托,周生贤同志与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部分中央企业负责同志签订了“十二五”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各地要尽快分解任务,落实计划,确保实现预定目标。要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标体系,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严格实行责任制。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地方,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二是完善经济政策。我国在环境方面历史欠账多,各级财政要把环保投入列入预算,并保持合理增长幅度。国家财政资金和预算内投资都要增加环保能力建设投入,保障必要的运行和维护经费。“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中新增了氮氧化物减排任务,能否完成这项任务与燃煤电厂脱硝紧密相关。国家已经出台脱硝电价,还要抓紧出台脱硝设施运行管理办法,完善脱硫脱硝电价政策。保本微利是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要完善城镇污水处理收费政策。过去的实践证明,“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是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之有效的手段,中央财政将进一步扩大“以奖促治、以奖代补”资金规模,有条件的地区也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开征环境保护税对于“清费立税”、促进企业强化环保具有重要作用,要抓紧研究立法和开展试点。国务院对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提出了明确要求,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尽快制定并出台相关实施办法。

三是推进改革创新。改革是发展和转型的强大动力,从根本上破解资源环境难题也必须从改革上找出路,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这方面改革,既要着眼于环境与发展事业,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又要把握环境保护的特有规律,探索改革的有效措施。比如实行排污权交易,不仅可以使排污多的企业增加成本,而且可以使排污少的企业获得经济效益,还可以促进相关环保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这有利于把政府强制减排行为转化为企业自主减排行动,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从国际上看,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相继实施了排污权交易,促进了污染减排,提高了污染治理效率。美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实施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200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比1970年下降63%,减排成本仅相当于原先估算的1/3。近年来,我国东部一些发达省份在这方面也开展了试点工作,并取得好的效果,有必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再如,对电、水、气等涉及民生的资源产品实行有区别的价格政策,能够有效抑制不合理需求,从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要抓紧研究论证,区别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积极推进阶梯式资源价格改革。又如,生态补偿是平衡不同地区发展和环境权益的重要手段,要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补助、转移支付等方式,增加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同时探索流域上下游之间、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生态补偿的有效办法。

四是强化环境法治。法律法规是环境保护的刚性约束和制度保证。目前我国环境法规体系还不健全,特别是罚则较轻,同时也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使得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长期存在。基本的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破坏环境的行为必须受到严惩。现行的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了20多年,有些内容已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要加快修改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形成比较完备的环境法律法规框架,特别要加重罚则、加大惩处力度,真正起到足以震慑违法行为的作用。各级环保部门要严格环境执法,把日常执法检查与环保专项行动结合起来,实施跨行政区执法合作和部门联动执法,敢于碰硬,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健全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建立执法责任制。要积极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健全环境损害赔偿机制,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和法律援助,强化环境司法保障。同时,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环保执法监管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必要的保障。

五是加强科技支撑。科学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利器。要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区域性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等重大环境科技专项,力争在共性技术、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大环保技术装备研发力度,努力提升国产化水平,不断降低治理成本。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六是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是涉及人人的事业。要深入开展全民环境宣传教育行动计划,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引导全社会以实际行动关心环境、珍惜环境、保护环境。要畅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对涉及群众利益的环保规划、决策和项目,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鼓励检举、揭发环境违法行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要充分发挥新闻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的作用,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的工作机制,加强与社区、民间环保组织和环保志愿者的沟通,提供必要的帮助,更好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他们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

新的时期,环境保护部门不仅要做好环境执法、综合监管等工作,而且要增强宏观意识,立足服务转型发展、服务民生改善的需要,用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考虑环保工作,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完善项目环评、规划环评、区域限批等措施,健全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理顺环境监测和督查体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环境保护综合改革试点。要进一步加强环保队伍和机构建设,全面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能力。广大环保工作者要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做以环境保护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引领者。

今天在座的同志都与环保工作有关。大家过去为我国环保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今后的任务更加繁重。希望同志们再接再厉,进一步做好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再创佳绩,多出典型,努力开创“十二五”环境保护新局面!

第三篇:李克强副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范文

李克强副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12月20日)

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是在国家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了新阶段,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的情况下,也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落实“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总结“十一五”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分析环境保护面临的新形势,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环保任务。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把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一五”时期,国家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部署。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国环保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是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重要变化。国家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经全国人大批准,组建了环境保护部,为更好地发挥环保在服务民生、宏观调控等方面的功能提供了组织保障。制定了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法律法规,修订了水污染防治法,环保的法律支撑更加有力。出台了一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税等经济政策,以及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生态补偿等举措,市场机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更加显现。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和重点任务全面完成。

二是环境保护投入和能力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十一五”期间,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环保的财政资金支持,带动全社会环保投入2.1万亿元,有力地推动了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车道。中央安排专项资金70多亿元,完成了全国一半以上的县区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初步建成了环境监测和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过去环保系统一些基层单位“废气靠闻、污水靠看、噪声靠听”,现在已经有了很大改观。环境执法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完成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开展了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加强了科技攻关、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为做好环保工作提供了基础支撑。

三是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大力推动环境保护的“三个转变”(见附注),促进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工作逐步加强。在结构调整中,严把节能环保关,采取综合措施淘汰落后产能,全国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装机容量占总容量的比重由47%提高到71%,钢铁行业1000立方米以上高炉比重由21%增加到52%。严格项目环评,实行必要的区域限批,国家层面拒批的“两高一资”建设项目总投资达3万多亿元。加强重点行业环保核查,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贡献。

四是污染防治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持续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控,着力解决突出污染问题,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解决了2.15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支持6600多个村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2400多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五年中,主要污染物减排预定任务超额完成,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由52%提高到77%,火电脱硫比例从14%提高到86%,七大水系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提高幅度超过14个百分点,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期间环境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总之,“十一五”时期是全社会环保意识明显提升的五年,是投入和整治力度最大的五年,是环保领域不断拓展的五年。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凝聚着包括在座各位的辛劳和智慧。刚才,大会表彰了全国环保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多年来辛勤工作的环保工作者,以及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慰问!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矛盾和问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当前,一些地区污染排放严重超过环境容量,突发环境事件高发。今年以来,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幅度只有1.6%,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反而上升7.2%。总的来看,环境保护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继续破解难题,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实现更大发展。

二、进一步深化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现实情况都表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经济转型的要求日益迫切,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保护环境是关系当前与长远、国计与民生、和谐与稳定的大事,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首先,加强环境保护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资源与环境已经成为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目前,我国石油消费量已超过4亿吨,其中2亿多吨依靠进口。预计今年煤炭消费量可能达到35亿吨,大致相当于其他国家煤炭消耗的总和;煤炭是我国的优势能源资源,但从前年开始已经呈现净进口的局面。当前成品油、煤炭等市场趋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供应的难度。再按照这种拼资源、拼消耗的模式发展下去,资源就难以支撑,经济难以持续。资源消耗大的结果是环境污染,环境问题的背后是资源的过度消耗。现在一些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严重退化,需要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才有可能恢复。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成为我国国情的基本特征。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推动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强环境保护,既是转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转方式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稳增长的重要引擎。对资源环境来讲,可以破解瓶颈制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对结构调整来讲,有利于产业优化和技术升级,再造新优势;对发展空间来讲,能够扩大市场需求,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总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否见到实效,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是发展的资源代价是否降低、环境质量是否改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生态环保力度有多大,一个明显的标志是节能环保产业是否发展壮大起来。

第二,加强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环境作为发展的基本要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先进、可持久的生产力,是一种稀缺资源。自然环境好就意味着投资创业环境有更大优势,有利于聚集优秀人才,吸纳先进生产要素,发展现代产业特别是科技产业和服务业,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态文明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一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弯路,付出了沉痛代价。正如国外学者所指出的,“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不保护环境,经济就会陷入“增长的极限”;通过保护环境优化发展,经济则会有“无限的增长”。加强生态环保不是放弃对发展的追求,而是要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我们既要走工业化道路,又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基,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进程。

第三,加强环境保护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接近5000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阶段,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更多期盼和要求。身体健康是事业的本钱,是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基础。对群众来说,没有健康,生活水平和质量就无从谈起。对国家来说,没有健康,人力资源的优势就难以发挥。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载体是环境,环境状况与人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优良的环境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的普遍追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回应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切实抓好环境保护。还要看到,基本的环境质量、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一条底线,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而现在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还不少,农村仍有8000多万人饮水不安全,一些大城市灰霾天数接近全年的30%-50%,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我们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标志之

一、也是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生态环境。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就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改善环境质量,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

第四,加强环境保护是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必然要求。环境问题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等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体,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经济、技术、军事等领域延伸到环境领域。在世界经济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一些西方国家对进口产品提出了“碳关税”、“碳足迹”的要求,绿色壁垒逐渐成为维护本国利益的手段。欧盟准备在明年对境内经停航班征收碳排放费,澳大利亚今年也通过了对碳排放征税的法案,就是例证。这种趋势可能还会发展和蔓延。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对外依存度高。如果我们不加强应对和适应,不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对外贸易就可能受阻,国际发展空间就可能受到挤压。现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性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博弈的新焦点。我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已居世界前列,发达国家要求我减排的压力不断加大。我们应当抓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契机,变挑战为机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在世界科技和产业调整变革中,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新平台,这本质上也是发展空间的争夺。从增强综合竞争力、维护国家利益、保障能源资源安全、承担国际责任考虑,都需要我们切实做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工作。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都对今后的环保工作提出了要求、作出了部署,并明确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环境保护是经济增长、结构调整、民生改善的汇聚点。我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把环境保护作为稳增长转方式的重要抓手,把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环境保护的各领域各环节,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环境效益的多赢,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

三、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处理好发展经济与创新转型、节约环保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发展的主题主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总的基调是稳中求进,“稳”主要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调整经济结构。落实“十二五”规划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具体到环境保护领域,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之所以强调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十分突出,同时又跨入经济社会结构加速变动、各种矛盾和风险明显增多的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环境已成为制约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考验。另一方面,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足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部分群众生活还不富裕,按照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确定的新的贫困标准,还有1.28亿人尚未脱贫。必须牢牢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要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前进中存在的问题。发展必须转型,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环保,实现科学发展。转型也是发展,是一种有促有控、调优调强的发展,通过推进环保,可以培育新的增长领域、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在调整经济结构上求突破,在改进消费模式上促变革。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必须把稳增长与促转型有机结合起来,兼顾当前和长远,在转型中巩固当前增长势头、实现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就是要把经济发展与节约环保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发展进入转型的轨道,把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同时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优化和保障作用、对经济转型的倒逼作用,把节约环保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国民经济体系。

一是要把优化产业结构与推进节能减排结合起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既可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又是从源头上节能减排的治本之策。“十一五”期间,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各地做了艰苦努力,但在后期压力仍然很大,一些地方搞拉闸限电,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干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新的五年节能减排任务,这是在“十一五”既有基础上确定的,还增加了两项污染减排指标,潜力缩小了,要求更高了,难度更大了。深入推进节能减排还得从治本上想办法,在结构调整上下真功夫。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继续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落后产能。需要强调的是,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具有市场需求广、就业容量大、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等优势,能耗强度平均只有工业的1/5,污染排放更低,要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二是要把企业增效与节约环保结合起来。就我国工业企业来讲,不少企业在生产方面的技术装备并不逊色,有的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意识相对淡薄、环保方面的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目前我国重化工行业单位能耗明显高于世界先进水平,一些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量甚至是发达国家的10倍。通过改造既能降耗减污、又能增加效益,提高竞争力,潜力巨大。“十二五”期间,要把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重点推进重化工行业的技术改造。请认真研究,做好规划,分批组织实施。对现有重污染企业,要深入开展环保核查,促使企业做好节能环保改造。对新建企业特别是重化工企业,也要强化节能环保的硬约束。国际上跨国公司新建重化工企业时,环保及相关投入占建设资金的比重一般达到15%-35%,而我国只有少数企业能够达到10%。要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促使新建企业增加环保投入,采用先进的环境风险防范技术。

三是要把扩大内需与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结合起来。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也是我们的最大优势。在当前世界经济变数明显增多的情况下,必须更加重视扩大内需,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扩内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现在我们大规模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污染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这种投入可以对技术、装备、服务等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催生规模可观的新兴产业,从而带来更大的回报和效益。“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累计超过7万亿元,增加值约2万亿元,已接近全社会环保投入。“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累计将达到十几万亿元,增加值将超过环保投入,显示出新创产出大于治理投入的良好前景。要完善扶持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品、技术和服务,包括技术装备、专业管理、工程设计、施工运营等产业,以提高节能环保效率,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空间。要实施主要污染物减排、农村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环保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应用和环保产业发展示范、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与运行保障等重点环保工程,进一步提高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能力。同时,要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

四是要把生产力空间布局与生态环保要求结合起来。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生态状况都有很大差异,推动发展、转型和环保必须优化经济的空间布局。目前一些发达地区资源靠长距离输入,环境严重透支,必须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优化发展中强筋壮骨、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现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这符合经济梯度推进的规律和全国发展的需要。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同时必须严格环境准入标准。中西部地区既应抓住机遇发展经济,用好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又应坚持高起点发展,绝不能降低环境门槛,要切实防止污染转移。还要结合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国家环境功能区划,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履行好环境管理职责。

四、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保护环境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水清天蓝地干净,环保成效的关键在于环境质量的改善。要适应人民群众宜居安康的需要,总结过去行之有效的经验,推进改革创新,完善办法措施,加快解决一批积重难返的环境问题,为科学发展固本强基,为人民幸福增添保障。

第一,要坚持努力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加大水、空气等污染治理力度。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处理好预防与治理、新账与旧账的关系。我们既要通过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努力不欠新账,又要加快治理历史遗留的存量污染问题,尽量多还旧账。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全面完成保护区划分,全面取缔所有排污口,全面推进水源地环境整治,确保群众喝上干净水、安全水。流域污染防治要在继续突出重点的同时,把覆盖范围扩大到所有大江大河大湖和有关海域,并实行分区控制,优先防控重点单元。通过财税优惠、项目倾斜等措施,鼓励一些地方率先摘掉流域水污染严重的帽子,让其休养生息。江河湖泊一旦污染,治理成本巨大,甚至不可逆转,要优先保护水质良好和生态脆弱的湖泊和河流。“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通过专项资金投入100亿元“以奖促保”,各地也要加大投入和引导社会投资。现在一些地区中小河流和沟渠有水皆污,地方政府要更加重视这些水系的治理。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十二五”期末全国城市要平均达到85%以上,东部发达地区城市要超过90%。

人们生活须臾离不开空气。“十二五”期间,防治大气污染要实行脱硫脱硝并举、多种污染物综合控制,并健全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明显减少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现象。前段时间,一些大城市出现长时间灰霾天气,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细颗粒物(PM2.5)是形成灰霾天气的主要因素。处理好这个问题,一是要抓紧修订和发布严格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参考世界卫生组织为发展中国家推荐的标准,增加PM2.5等监测指标,改进空气质量评价方法;二是要根据各地空气污染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和空气质量要求分期实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可通过联防联控率先实施;三是要适时提高标准限值,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应当看到,把PM2.5纳入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指标,不仅是环境保护的一大进步,也是经济结构、消费模式的一大转折。PM2.5人为来源主要来自于机动车尾气、燃煤烟尘、建筑扬尘以及冶金水泥等工业粉尘。降低PM2.5浓度,必须大幅度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同步提升车用燃油品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新能源汽车,引导群众绿色出行等等,这将带来一些深刻变化。国家将从产业发展、财税政策、节能减排等方面支持各地“关旧上新”,调整、改造、关停一批落后企业,新上一批环境友好的产业。

第二,要坚持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整治。城市环境与农村环境唇齿相依,农村环境保护不好,不仅损害农民的利益,还会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水缸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显示,农业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分别占排放总量的44%、57%和67%。这反映出城乡环保还不平衡,农村环保仍是一块短板。“十二五”期间,要大力推进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引导和鼓励农民科学施肥施药和合理养殖种植,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把好土壤这一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范围,重点完成6万个建制村的综合整治,每年抓出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受益的治理成果。

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重金属污染事件,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尤其是儿童的身体健康。要严格实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有效减少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一是合理调整涉重金属企业布局,严格落实卫生防护距离,在人口聚居区和饮水、食品安全保障区坚决禁止新上项目。二是提高准入门槛,督促企业深度治理,确保稳定达标排放,不能达标的企业一律停产整顿直至关闭取缔。三是对重点防控区域采取工程措施集中治理,加快解决铬渣、尾矿库等历史遗留问题。

第三,要坚持预防为先、及时应对,着力消除污染隐患,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环境污染事故是经济粗放型增长的结果,是环境问题日积月累的破坏性释放,一旦发生,后果十分严重。要牢固树立隐患险于事故、防范胜过救灾的理念,加大风险隐患排查和评估力度,把环境污染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建设快速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充实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一旦发生事件就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把损害降到最小程度。要合理调整化工企业空间布局,严格化学品生产管理,堵塞运输安全漏洞,切实防范化学品环境污染事件。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核安全问题。一桩大的核事故,不仅会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甚至会毁掉整个核事业。今年3月发生的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对我们是一个警示。我们一定要慎之又慎,丝毫不能放松警惕,坚持安全至上,组织力量对我国核电进行全方位评估和论证,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确保核电安全万无一失。同时,要切实加强放射源管理,避免发生公共事件、祸及人民群众。

五、在改革创新中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环境保护作为转型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齐心协力,共同做好各项工作。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来破解难题,健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体制机制。在此,我提几点要求:

一是落实目标责任。环境保护实行的是统一监管、分工负责,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环境质量和环境安全负总责的管理制度。刚才,受国务院委托,周生贤同志与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部分中央企业负责同志签订了“十二五”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各地要尽快分解任务,落实计划,确保实现预定目标。要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标体系,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严格实行责任制。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地方,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二是完善经济政策。我国在环境方面历史欠账多,各级财政要把环保投入列入预算,并保持合理增长幅度。国家财政资金和预算内投资都要增加环保能力建设投入,保障必要的运行和维护经费。“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中新增了氮氧化物减排任务,能否完成这项任务与燃煤电厂脱硝紧密相关。国家已经出台脱硝电价,还要抓紧出台脱硝设施运行管理办法,完善脱硫脱硝电价政策。保本微利是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要完善城镇污水处理收费政策。过去的实践证明,“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是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之有效的手段,中央财政将进一步扩大“以奖促治、以奖代补”资金规模,有条件的地区也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开征环境保护税对于“清费立税”、促进企业强化环保具有重要作用,要抓紧研究立法和开展试点。国务院对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提出了明确要求,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尽快制定并出台相关实施办法。

三是推进改革创新。改革是发展和转型的强大动力,从根本上破解资源环境难题也必须从改革上找出路,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这方面改革,既要着眼于环境与发展事业,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又要把握环境保护的特有规律,探索改革的有效措施。比如实行排污权交易,不仅可以使排污多的企业增加成本,而且可以使排污少的企业获得经济效益,还可以促进相关环保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这有利于把政府强制减排行为转化为企业自主减排行动,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从国际上看,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相继实施了排污权交易,促进了污染减排,提高了污染治理效率。美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实施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200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比1970年下降63%,减排成本仅相当于原先估算的1/3。近年来,我国东部一些发达省份在这方面也开展了试点工作,并取得好的效果,有必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再如,对电、水、气等涉及民生的资源产品实行有区别的价格政策,能够有效抑制不合理需求,从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要抓紧研究论证,区别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积极推进阶梯式资源价格改革。又如,生态补偿是平衡不同地区发展和环境权益的重要手段,要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补助、转移支付等方式,增加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同时探索流域上下游之间、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生态补偿的有效办法。

四是强化环境法治。法律法规是环境保护的刚性约束和制度保证。目前我国环境法规体系还不健全,特别是罚则较轻,同时也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使得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长期存在。基本的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破坏环境的行为必须受到严惩。现行的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了20多年,有些内容已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要加快修改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形成比较完备的环境法律法规框架,特别要加重罚则、加大惩处力度,真正起到足以震慑违法行为的作用。各级环保部门要严格环境执法,把日常执法检查与环保专项行动结合起来,实施跨行政区执法合作和部门联动执法,敢于碰硬,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健全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建立执法责任制。要积极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健全环境损害赔偿机制,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和法律援助,强化环境司法保障。同时,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环保执法监管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必要的保障。

五是加强科技支撑。科学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利器。要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区域性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等重大环境科技专项,力争在共性技术、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大环保技术装备研发力度,努力提升国产化水平,不断降低治理成本。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六是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是涉及人人的事业。要深入开展全民环境宣传教育行动计划,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引导全社会以实际行动关心环境、珍惜环境、保护环境。要畅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对涉及群众利益的环保规划、决策和项目,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鼓励检举、揭发环境违法行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要充分发挥新闻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的作用,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的工作机制,加强与社区、民间环保组织和环保志愿者的沟通,提供必要的帮助,更好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他们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来。

新的时期,环境保护部门不仅要做好环境执法、综合监管等工作,而且要增强宏观意识,立足服务转型发展、服务民生改善的需要,用全局视野和战略思维考虑环保工作,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完善项目环评、规划环评、区域限批等措施,健全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理顺环境监测和督查体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环境保护综合改革试点。要进一步加强环保队伍和机构建设,全面提高环境保护工作能力。广大环保工作者要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做以环境保护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引领者。

今天在座的同志都与环保工作有关。大家过去为我国环保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今后的任务更加繁重。希望同志们再接再厉,进一步做好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再创佳绩,多出典型,努力开创“十二五”环境保护新局面!

(注:“三个转变”是指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第四篇:马凯副总理在全国物联网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马凯副总理在全国物联网工作

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2014年2月18日,录音稿)

同志们:

我们这次会议是国务院批准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通过总结交流,以会代训,进一步推动《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落实,组织实施好物联网的10个专项行动计划。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物联网的重要意义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应用,是信息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融合的产物,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方向和世界产业格局重构的重要推动力。加快物联网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稳增长、扩内需、调机构。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加快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时期,物联网具有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物联网的应用将有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产业的形成,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壮大,物联网的加快发展也必将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拉动国内需求。与此同时,还能大大降低生产流通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物联网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政务管理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将深刻改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人类生活,带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的创新,极大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水平,促进公共服务改善,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三是有利于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物联网是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美、欧、日、韩等国都在加速布局,谋求抢占竞争制高点。目前,物联网在全球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与发达国家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只要抓住机遇,加快推进我国物联网的研发与应用,就有可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谋得先机,占据主动,引领世界产业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总书记强调:“让物联网更好促进生产,走进生活,造福百姓。”李克强总理指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集成电路、物联网、先进制造、新能源、新一代移动通信、大数据等方面赶上和引领世界产业发展。”2009年,国务院批准成立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2011年,把物联网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出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2013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展改革委、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了物联网发展部级联席会议制度,组织编制了10个专项行动计划。各地也积极行动起来,已有20多个省、市出台了物联网发展规划、指导意见、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基础设施配套,财税政策、资金投入、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和应用示范等方面对物联网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地方的大力推动下,通过广大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共同努力,我国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物联网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形成了包括芯片元器件厂商、设备商、软件商、系统集成商、电信运营商、物联网服务商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物联网产业规模从2009年的1700亿元跃至2012年的36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30%(今年的数据还没有出来,估计可能也要超过5000亿)。二是技术研发成果显著。在芯片、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领域已经取得了许多科技成果,高性能红外智能气体传感器开始量产,国产基于IPV6的传感网网关进入规模应用,我国主导制定的全球第一个物联网总体技术标准被国际电信联盟批准通过。三是应用示范蓬勃发展。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推动物联网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开展了一系列应用试点和示范项目,在交通、物流、环保、医疗保健、安防、电网等领域应用的市场规模已达数百亿元。四是产业集聚效益凸显。我国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空间格局,并进一步向中心城市集中。无锡、杭州、重庆、深圳等产业基地建设初见成效。截至2013年,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已拥有企业794家、研发机构93家,实现销售收入1405亿元。与此同时,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法规制度、安全保障等方面也取得积极进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物联网发展还存在一些瓶颈和制约因素,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与国外差距较大,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其他骨干龙头企业应用水平较低、规模化应用少,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健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盲目重复建设现象。这些问题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总的来看,发展物联网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存在不少风险和挑战。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角度,充分认识加快物联网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抢抓机遇,应对挑战,以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努力把物联网搞上去。

二、扎实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

“国务院指导意见”明确了物联网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证措施,“10个专项行动计划”进一步细化了目标任务、分工进度和政策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是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扎扎实实把指导意见和行动计划贯彻好、落实好,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努力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促进物联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物联网发展必须尊重产业发展规律,立足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资源共享和融合发展。为此,需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一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要放宽市场准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增强物联网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在产业发展初期和市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环节和领域,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优化功能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要准确把握物联网发展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系统布局,促进有序协调发展,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起,切忌盲目重复建设。各地区要立足自身基础与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培育特色产业群,形成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三是创新与合作的关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发挥各种合作机制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四是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发展是基础,安全是保障,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相互促进,要在发展中妥善解决好安全问题,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

在处理好这四个关系的基础上,下一步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着力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技术创新是推动物联网发展的根本性力量,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技术创新上,必须集中更多力量,集聚更多资源,给予更多支持。要按照需求牵引、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原则,瞄准物联网技术前沿,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围绕国内产业急需,着力突破物联网核心芯片、软件、仪器仪表等基础共性技术,加快研发智能传感器、大数据处理、服务集成、行业应用软件等关键技术。在技术创新中,要高度重视标准制定工作,要进一步完善物联网标准协调机制,抓紧研制一批基础共性、重点应用和关键技术标准,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物联网标准体系。同时,要积极推进我国物联网标准国际化工作,不断扩大我国主导的物联网国际标准领域,大力提升我国标准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在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中,要创新体制机制,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加快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二是积极推进重要行业领域应用示范。应用示范是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几年,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在工业、农业、节能环保、商贸、流通、能源交通、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取得了积极进展,产生了良好效益。比如最近几年烟花爆竹事故少得多了,主要就是用物联网去全程控制的结果。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大力开展规模化应用。要面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在煤炭、石化、冶金、汽车、大型装备等工业行业开展应用示范,促进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智能化,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面向商贸流通、物流配送智能化需要,加快实施铁路、公路(如ETC)、航空等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示范,提升物流效率,降低流通成本;面向节能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推动电网、油气管网等能源管理智能化、精细化应用,加强重点城市环境质量、重点水域水质、重点行业污染源监控,提高我国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水平;面向加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需求,以烟花爆竹等危化品、民爆行业、矿山为重点推广安全生产网络化监测和动态监管应用,提升事故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面向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生产流通管理精细化需要,开展国家精准农业和农资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面向提升社会化管理智能化水平的需要,在食品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加快建设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管理等。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为全国物联网发展积累经验。三是统筹推动物联网产业协调发展。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环节多、关联性强等显著特点,促进物联网产业健康发展,就要下大力气把整个产业链打通。要重点发展与物联网感知功能密切相关的制造业,与物联网通讯功能密切相关的制造、运营等产业,大力发展物联网服务业,推进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形成产业链上下联动、共同促进的发展格局。同时,要大力优化物联网产业组织结构和区域结构,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骨干企业,积极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鼓励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集群。四是切实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信息安全基础之上,没有信息安全保障的物联网产业是不可能发展壮大的。要加强物联网安全保障技术,钻研安全产品的研发,尽快形成一批自主研制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有效保障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可靠。要加强信息安全监督管理,完善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物联网安全测评、风险评估、安全防范、应急处置等机制,增强物联网基础设施、重大系统、重要信息等的安全保障能力,涉及国家安全和重要基础设施的物联网在应用系统解决方案、核心设备、以及运营服务等方面必须立足于自主可控。要加强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建立健全信息安全运行机制,严厉打击危害信息安全的违法行为。五是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物联网产业发展,人才是根本。要结合国家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规划,加快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或服务体系,在有基础的高等院校增设物联网相关专业,加强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开展物联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实施物联网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依托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和重点企业,培养高端领域人才,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完善配套服务,鼓励海外人才回国作研发创业。加强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大力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三、几点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物联网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繁重,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要把物联网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推动解决物联网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促进物联网发展的政策措施;联席会议办公室要抓好相关工作的督促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专项任务分工方案的要求,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抓好工作落实。同时,要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

2.加强统筹协调。要进一步加强物联网发展的顶层规划和顶层设计,完善工作机制,注重做好部门、行业、军地之间的统筹协调,注重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发展应用推广、安全保障等环节的统筹协调,注重规划、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同时,要引导和督促地方结合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物联网企业和应用。总之,要推动形成各部门、各地区、各领域、各环节协调发展、协同推进、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

3.加强政策支持。要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物联网应用推广、创新激励、有序竞争的政策体系,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国家科技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的作用,统筹利用好战略性新型产业专项资金、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等支持政策,落实好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设立物联网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鼓励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投建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物联网企业在海内外资本市场融资。

4.加强环境建设。要抓紧制定和完善物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加强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积极开展物联网相关的知识产权评议,加快推进物联网相关专业布局,加快物联网相关标准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支撑服务体系,加强宣传引导和经验推广,营造物联网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共同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

同志们,加快发展物联网,任务艰巨,意义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积极推进我国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大家!

第五篇:在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分会场上的讲话

同志们:

刚才,我们收看了全国、全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国务院领导及省政府领导总结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对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作了具体的部署。这次会议十分重要,对我市推动农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制定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稳步推进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建成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森林公园18个。深入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成功创建各级生态示范村74个(其中省级生态示范村24个),有效地促进了村容村貌的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我市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在一定程度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既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有关职能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下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切实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二、突出重点、确保成效

根据这次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针对我市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今后要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着力解决农村水质性缺水问题。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应建立水源保护区,加强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保护区。加强分散供水水源周边环境保护和监测,及时掌握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防止水源污染事故发生。大力加强农村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和监测。制订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保证农村饮用水安全和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二)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现有建制镇和农村居民集中的地方,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所有新建集镇和居民集中点,都要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规划,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处理污水和垃圾,确保不形成新的“脏、乱、差”问题。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适合当地特点的污染治理方式。农村居住分散的地方,可采取分散收集、集中处理等办法,建立垃圾清运系统,以村为单位建立统一的生活垃圾回收体系。

(三)加强工业企业污染综合治理,解决农村工业污染问题。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防治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防止“十五小”和“新五小”等企业在农村地区死灰复燃。

(四)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实现养殖污染“源头控制”。科学划定畜禽禁养区,严禁在畜禽禁养区从事畜禽养殖业。加强养殖业污染防治,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物必须达标排放,否则一律限期整改,逾期完不成整改任务的,一律关闭。搬迁或关闭位于水源保护区、城市和城镇居民区等人口集中地区的畜禽养殖场。鼓励生态养殖,减少畜禽废水直接排放,提高畜禽养殖业清洁生产水平及废弃物资源利用水平。

(五)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与土壤污染,保障食品安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加大农药使用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强农药残留量的监测,禁止高毒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控制农药污染。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一是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各级环保、发改、农业、建设、卫生、水利、国土、林业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完善工作制度,狠抓措施落实。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力度,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二是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宣教和投入力度。要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动员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环境保护。推广应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在本级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重点支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及生态示范创建的开展。

三是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

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农村环境违法行为。

同志们,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下载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