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吴仪副总理在全国加强食品药品整治和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吴仪副总理在全国加强食品药品整治和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二〇〇七年二月八日)
同志们:
国务院召开这次电视电话会议,主要是为了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当前食品药品安全形势,交流整治和监管工作的经验和做法,部署今年的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和监管工作。刚才,上海、厦门、湖南、郑州4个地方政府的负责同志介绍的做法和体会,各有特色,上海市把信息技术在药品监管领域里面加以使用,建立了药品流通的实时监控系统,在进行药品监管里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厦门市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了生鲜食品监管实时系统,对于生鲜食品的监管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湖南省严格规范了行政许可,对行政许可进行了大规模的、集中的清理,建立了规范性的文件,做到了事前审查、事后备案的制度。依法制定了行政许可的程序,这就保证了监督工作的细化。郑州市是高度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刚才他们介绍了严把“三个关”,我认为很好。首先是严把源头生产关。第二是严把批发市场准入关,用他们的话是“逢进必检”,凡是要进入市场的必须经过检验。第三就是严把市场检测关。对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集贸市场都设置了检验室,而且派驻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员,每天都要公布检测的结果,而且通过媒体来接受群众的监督。我认为他们这些做法都是值得我们各个单位进行借鉴和参考的。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增强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些年来,我国食品药品产业快速发展,产量持续增加,品种日益丰富,质量逐步提高,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公众的饮食用药需求。与此同时,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本届政府成立至今,连续五年部署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并有针对性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经过各地区、各部门的艰苦努力,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好转,但一些地方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依旧时有发生,去年发生了河北“红心鸭蛋”、山东“多宝鱼”和“齐二药”假药、“欣弗”劣药事件;新年伊始,又发生了河北“黑心肉”、广东佰易免疫球蛋白事件,造成了严重危害,产生了极坏影响。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方方面面反映强烈,很有意见。
那么,应该怎么看待当前的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
第一,我国食品药品生产和消费总体水平不高,而新的安全课题又不断出现。一方面,我国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农产品种植养殖以单个农户为主,滥用或不当使用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问题比较普遍。全国100多万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不足10人的小企业、小作坊占七成,相当一部分不具备生产合格产品的条件或不按标准生产加工。经销农产品和食品的集贸市场、企业、个体户,大多缺乏必要的设施和规范的管理。45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中,年销售收入不足亿元的超过85%,有的企业不严格执行生产规范,违规生产。从消费角度来看,我国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比较大,广大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消费水平偏低,辨伪能力不强,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欠缺,容易成为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的受害者。另一方面,随着食品药品生产新技术、新原料的广泛使用,食品药品安全面临新的课题。一些新的食品原料和包装材料没有经过足够的、科学的跟踪测试,食品安全的可靠性大大降低。同时,制假售假手段花样翻新,有的甚至运用高科技造假,由于标准跟不上,检测成本高,监管和打击的难度增大,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另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食品药品安全更加关注,新闻媒体的报道也更加频繁和深入,信息透明度空前提高,以往习以为常或未被揭露的问题也被曝光。食品药品生产和消费水平以及所遇到的新课题,将是长期影响我国食品药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第二,集中整治和监管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一方面,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各地区、各部门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2003年,以粮、肉、菜、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为重点,打击制假售假;2004年以农村为重点区域,开展农业投入品和食品生产加工环节专项整治;2005年继续深化儿童食品、以及城乡接合部、城市社区和农村市场的整治;2006年,狠抓农产品污染源头治理,严厉打击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行为。与此同时,又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行为,大力整治中药材专业市场,集中整顿疫苗生产流通秩序,强化对医疗器械生产的监管,打击虚假违法药品广告。工商、质检、卫生、农业、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每年出动执法人员上千万人次、查处案件几十万起,有效遏制了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猖獗的势头。另一方面,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中的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初级农产品源头污染仍然严重,产地环境污染,污水灌溉,滥用甚至违禁使用高毒农药和饲料添加剂,非法使用生长激素,疫病防治滥用兽药和其他药品等。食品药品生产加工多、小、散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食品药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仍然不规范,缺乏必要的设施,以及安全检测和质量控制措施。
第三,监管体制和机制不断改革完善,但监管执法不力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我们不断改革监管体制、完善监管机制。2003年,组建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食品药品安全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重大事故查处工作。2004年,又按照一个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进一步明确了农业、卫生、质检、工商等部门的职责。同时,建立部际协调机制,推行综合执法和联合执法,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推进监管信息共享和统一发布制度,还建立了食品安全保障制度。这对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的体制机制和执法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监管执法部门职能交叉和多头执法、地方保护和执法不力等问题比较突出。食品药品标准化工作滞后,检验检测水平不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不完善,法制建设跟不上。
综合以上三方面的分析,我以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仍然处于拉锯胶着、攻坚破难的关键阶段。虽然我们大力开展整治工作并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但食品药品安全隐患仍然不少,整治工作还必须继续深入开展下去。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一定要充分认识整治工作已经取得成效,树立必胜的信念;一定要充分认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坚持打持久战。要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入到食品药品整治和监管工作中去。
二、突出重点,扎实推进食品药品整治和监管工作
今年是党和国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要召开十七大,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任务十分繁重。任何地方、任何环节出现疏漏,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我们一定要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把今年食品药品整治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抓出声势,抓出实效。
(一)扎实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在以往的专项整治中,各地区、各部门探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办法,要继续坚持,同时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推出新举措。今年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重点,一是在种植养殖环节,全面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大农产品污染源头治理力度,深入开展产地环境安全评价和监控,加强对农药、兽药残留以及“瘦肉精”、氯霉素污染的监测。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试点,强化溯源管理。查处违法生产、销售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行为,严防药物残留超标的农产品流入市场。二是在生产加工环节,坚决打击黑窝点和使用非食品原料的行为,集中整治小企业、小作坊,坚决取缔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加工企业。同时,进一步完善食品和食品相关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不合格食品召回制度。力争在年内基本取缔农村和城乡接合部的非法小作坊,全面消除乳制品、饮料等食品的无证生产行为。三是在流通环节,认真组织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活动,狠抓庙会、旅游景区景点、车站、码头等重点场所的整治,加大对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小食杂店、小摊点的监管力度,下大力气解决无证无照、超范围经营食品,经销过期霉变、有毒有害和不合格食品等问题。四是在消费环节,推进对餐饮企业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在餐饮企业和集体食堂推行原料进货溯源制度,改进对学校、社区、建筑工地、农家乐旅游点餐饮和小餐馆的卫生监管,防控食物中毒事件和食源性疾病发生。
我要特别强调一下春节和“两会”期间的食品安全问题。近期要以酒类、肉类、儿童食品、保健食品、糕点、调味品等节日消费量较大的食品为重点,加大食品市场日常巡查力度,加强餐饮企业和建筑工地食堂的食品卫生管理,消除食物中毒隐患;加强节日和“两会”期间应急值守,充分发挥工商的12315、质检的12365、卫生的12318、农业的12316等申诉举报热线电话的作用,一旦发生事故,及时予以处置。
(二)全面整顿药品市场秩序。
为进一步规范药品市场秩序,最大限度减少药害事件的发生,国务院决定把全国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延长到今年年底,还要发文就加强药品监管工作提出要求。这里,我强调几点:
一是要加强对药品研制、生产等关键环节的管理。严厉打击虚假申报行为,严格审评审批品种,严格审查药品生产条件,要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加强对药品生产的动态监管,在注射剂、生物制品和特殊药品三类高风险品种的生产企业试行驻厂监督员制度。二是要全面清查药品生产批准文号。对1999年至2002年期间地标升国标和换发的药品批准文号,进行认真清理。对查出的问题要严肃处理,安全性、有效性得不到保证的品种,要坚决予以淘汰,切实维护国药准字的公信力。三是规范药品经营行为。全面检查经营企业执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的情况,加大药品、医疗器械抽验力度,加强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监管,继续整顿和规范中药材专业市场。四是完善药物警戒制度。加强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监测,推进合理用药,积极开展药品再评价工作,确保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事件及早发现,及时处理。五是加大对违法广告的整治力度。依法加强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审查,严厉查处以消费者、患者、公众人物、专家名义作证明等违法广告。对违法广告严重的业主和广告商实施重点监管,逐步建立违法广告公告、市场退出、信用监管以及责任追究等制度。六是加快农村药品供应网和监督网建设。引导批发企业面向农村配送药品、零售企业向农村延伸网点,加强农村药房规范化建设,并积极探索服务“新农合”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基础建设,提升监管能力。
食品药品监管技术要求高,各地区、各部门都要舍得花钱,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监管能力。要下决心尽快解决标准缺失,标准交叉和标准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加快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逐步实现检测成果互认共享和检验检测机构社会化。抓紧建立完善食品安全监测和评价、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等技术支撑体系,提高基层的监管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国的食品药品监管计算机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基础,搭建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共享平台,不断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监测分析、信息通报和公共服务水平。《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印发后,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
(四)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彻底查办大案要案。
食品药品专项整治中存在着“打不疼”、“打不死”的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不够,执法不严、打击不力。有些涉嫌犯罪案件该移送的没移送,滞留在行政执法环节,没有进入刑事诉讼程序,甚至以罚代刑、一罚了之。食品药品安全人命关天,怎么能如此草率?必须明确,对这种伤天害理的行为,无论涉及到什么人,当刑则刑,决不姑息!公安机关要适时介入,积极侦查;检察机关和行政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要通过严厉查处一批涉案金额大、危害严重的大案要案,震慑违法犯罪分子,狠狠打击他们的嚣张气焰,向公众展示党和政府维护食品药品安全、严厉惩处违法犯罪行为的决心。要加强案件督查督办力度,对重点案件要挂牌督办,一查到底;对跨区域、涉及多个部门的,要加强协作,联合办案;对发案率高、重大案件久拖不结的地区和单位,上级政府要组织力量直接查办,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坚决打掉各类“保护伞”。要加强教育和执法监督,纠正监管不到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罚代管等行为。要做到案情没有查清的不放过,责任人没有依法处理的不放过,内外勾结的机关工作人员没有追究责任的不放过,防范整改措施不到位的不放过。
(五)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体系。
现在,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都有了,必须抓好落实。要搞好培训演练,让相关人员都熟悉应急处置的响应和运行程序,形成实战能力。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危机意识,形成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应急预案要进社区、进企业、进基层,特别要进农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逐步形成全社会的食品药品安全快速预警与反应体系。一旦发生事故,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处置,消除危害。对群众举报或媒体反映的安全事故和隐患,要及时核查处理。
要继续完善信息发布制度。近年来,我们通过处理突发事件得出的一条很重要经验就是,一定要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公众。越是公开透明,社会反映就越平静,反之,则小道消息满天飞,人心惶惶。信息发布及时准确,可以引导舆论,以正视听,也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三、落实责任,不断提高食品药品安全水平
说一千道一万,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要痛下决心,抓紧建立健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
(一)地方政府要对本地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负总责。
维护民生,保障本地的秩序和安全,是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在“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整规工作格局中,就食品药品安全来说,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地方政府负总责。一个地方食品药品安全状况好不好,关键是看当地政府重视不重视,是否把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挂在心上,是真抓实干还是敷衍塞责。真正担负起这个重任,要做的工作很多,我以为当前比较急迫的有三点:一是要定期评估分析本地的食品药品安全状况,找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制订相应监控措施,狠抓落实并加强监督检查,促进当地食品药品安全形势不断好转。二是要支持监管部门正确履行职责,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决不能让监管部门承担经济发展指标和行业发展任务,已经这样做了的,要坚决纠正。三是要做好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和案件查处工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及时发布信息,引导舆论,消除事件影响。特别要把与食品药品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标识、规范和检测结果、监管信息,集中在政府门户网站上,供公众查询检索,中央政府门户网站要带头这样做。
(二)有关部门要分兵把口,密切协作。
在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四个环节中,涉及到农业、质检、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各部门肩负着不同的责任。要保证食品安全,部门间必须密切配合,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监管链,实现无缝监管,不论哪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食品安全全局。药品安全虽然涉及的部门较少,但道理是一样的。为了提高监管水平和效能,各监管部门在分兵把口的同时,必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构建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一旦发生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各有关部门要按职责分工迅速介入,同时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把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在加强部门协同方面,各地要充分发挥整规办综合协调、督促指导的作用。
(三)促使企业真正成为食品药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当前,我国大多数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是遵纪守法的,但也确有少数不良企业,诚信经营和社会责任意识十分淡薄,丧失良知,唯利是图,有的还屡教不改,影响恶劣。我们必须看到,食品药品企业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它们的生产经营行为直接关系到公众的饮食用药安全,是决定食品药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口。这一关守不住,仅靠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因此,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企业真正成为第一责任人。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要制订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强监管,规范企业生产经营,依法惩处违法违规行为,对屡禁不止的,要依法逐出市场。要教育和引导企业守法经营,强化自律意识,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坚决杜绝不合格原料进厂进店、不合格产品出厂出店。支持诚信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健全质量保障体系。要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对生产经营伪劣食品药品的,要列入“黑名单”,向社会公布,让他们无所遁形;对守法经营的企业要列入“红名单”,给予各种便利。企业也要诚实守信,依法经营,承担应尽的义务和社会责任。此外,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自律作用,通过自律公约和承诺书等方式,引导和约束企业诚信经营。
(四)努力建设为民、务实、清廉的监管队伍。
我以为,做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一个关键就是要有一支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队伍。对广大群众而言,没有比生命和健康更重要的事了,把这么大的事情交给了你,是多大的信任,因此从事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同志都应该有一种自豪感和一种使命感,不要辜负了人民和国家的信任。各级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不能用来为自己或小集团谋私利。每一名领导干部都要经常想一想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应该为谁所用这个重要问题。大家都知道郑筱萸等人违法违纪案件,他们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一个根本原因就在这个重要问题上没有想清楚、想正确,手中有了权力就忘乎所以,以权谋私,为所欲为,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这起案件教训极为深刻,暴露出许多问题:第一,暴露出监管法规制度存在问题。一方面是相关药品监管法规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有漏洞。一些规章规定的程序不严密,解释权和自由裁量权过大。有些规章的立法程序不严格,甚至有的规章可以被个别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擅自修改。另一方面是对公共权力监管的法规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特别是缺少对审批等重要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办法。第二,暴露出监管工作思想有偏差,对政府部门工作定位不正确,没有处理好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的关系、监管与服务的关系、商业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关系,单纯强调“帮企业办事,促经济发展”,没有把保障公众用药安全这一中心任务落实好。第三,暴露出对行政许可项目的监督管理有缺陷,审批权力配置不科学、制约不合理、运行不公开、监督不到位。第四,暴露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薄弱,干部队伍管理松懈,机关作风建设不得力。第五、暴露出重大决策不民主、不科学,在出台重大监督措施、处理重大问题、选拔任用干部等方面没有落实民主集中制。
这些问题,食品药品监管局是一个典型,其他政府部门或多或少都可能存在。我们要以此为鉴,吸取教训。要尽快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监督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坚决纠正不作为和乱作为,保证行政执法公平公正,防止滥用权力和以权谋私。同时要加强党风廉政和干部队伍建设。必须立足于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和严格监督,不断增强干部拒腐防变能力。要加强对实权部门干部的选拔任用管理,落实好干部轮岗交流制度,把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善于把握全局的优秀干部选拔到主要领导岗位上来。要强化一把手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政治责任,层层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使他们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努力建设为民、务实、清廉的监管队伍。
同志们!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责任重大。让我们抖擞精神,迎难而上,切实做好整治和监管工作,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特别是春节的食品药品工作,更要做到万无一失,让群众吃上健康的食品,用上质量好的药品,保证全国人民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春节快到了,借此机会向同志们拜个早年。谢谢大家。
第二篇:马凯副总理在全国物联网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马凯副总理在全国物联网工作
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2014年2月18日,录音稿)
同志们:
我们这次会议是国务院批准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通过总结交流,以会代训,进一步推动《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落实,组织实施好物联网的10个专项行动计划。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物联网的重要意义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应用,是信息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融合的产物,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方向和世界产业格局重构的重要推动力。加快物联网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稳增长、扩内需、调机构。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加快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时期,物联网具有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物联网的应用将有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产业的形成,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壮大,物联网的加快发展也必将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拉动国内需求。与此同时,还能大大降低生产流通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物联网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政务管理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将深刻改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人类生活,带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的创新,极大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水平,促进公共服务改善,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三是有利于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物联网是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美、欧、日、韩等国都在加速布局,谋求抢占竞争制高点。目前,物联网在全球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与发达国家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只要抓住机遇,加快推进我国物联网的研发与应用,就有可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谋得先机,占据主动,引领世界产业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总书记强调:“让物联网更好促进生产,走进生活,造福百姓。”李克强总理指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集成电路、物联网、先进制造、新能源、新一代移动通信、大数据等方面赶上和引领世界产业发展。”2009年,国务院批准成立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2011年,把物联网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出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2013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展改革委、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了物联网发展部级联席会议制度,组织编制了10个专项行动计划。各地也积极行动起来,已有20多个省、市出台了物联网发展规划、指导意见、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基础设施配套,财税政策、资金投入、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和应用示范等方面对物联网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地方的大力推动下,通过广大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共同努力,我国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物联网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形成了包括芯片元器件厂商、设备商、软件商、系统集成商、电信运营商、物联网服务商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物联网产业规模从2009年的1700亿元跃至2012年的36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30%(今年的数据还没有出来,估计可能也要超过5000亿)。二是技术研发成果显著。在芯片、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领域已经取得了许多科技成果,高性能红外智能气体传感器开始量产,国产基于IPV6的传感网网关进入规模应用,我国主导制定的全球第一个物联网总体技术标准被国际电信联盟批准通过。三是应用示范蓬勃发展。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推动物联网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开展了一系列应用试点和示范项目,在交通、物流、环保、医疗保健、安防、电网等领域应用的市场规模已达数百亿元。四是产业集聚效益凸显。我国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空间格局,并进一步向中心城市集中。无锡、杭州、重庆、深圳等产业基地建设初见成效。截至2013年,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已拥有企业794家、研发机构93家,实现销售收入1405亿元。与此同时,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法规制度、安全保障等方面也取得积极进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物联网发展还存在一些瓶颈和制约因素,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与国外差距较大,高端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不强,其他骨干龙头企业应用水平较低、规模化应用少,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健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盲目重复建设现象。这些问题必须认真加以解决。
总的来看,发展物联网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存在不少风险和挑战。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角度,充分认识加快物联网发展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抢抓机遇,应对挑战,以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努力把物联网搞上去。
二、扎实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
“国务院指导意见”明确了物联网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证措施,“10个专项行动计划”进一步细化了目标任务、分工进度和政策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是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扎扎实实把指导意见和行动计划贯彻好、落实好,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努力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促进物联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物联网发展必须尊重产业发展规律,立足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资源共享和融合发展。为此,需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一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要放宽市场准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增强物联网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在产业发展初期和市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环节和领域,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优化功能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要准确把握物联网发展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系统布局,促进有序协调发展,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起,切忌盲目重复建设。各地区要立足自身基础与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培育特色产业群,形成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三是创新与合作的关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发挥各种合作机制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四是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发展是基础,安全是保障,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相互促进,要在发展中妥善解决好安全问题,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
在处理好这四个关系的基础上,下一步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着力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技术创新是推动物联网发展的根本性力量,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技术创新上,必须集中更多力量,集聚更多资源,给予更多支持。要按照需求牵引、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原则,瞄准物联网技术前沿,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围绕国内产业急需,着力突破物联网核心芯片、软件、仪器仪表等基础共性技术,加快研发智能传感器、大数据处理、服务集成、行业应用软件等关键技术。在技术创新中,要高度重视标准制定工作,要进一步完善物联网标准协调机制,抓紧研制一批基础共性、重点应用和关键技术标准,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物联网标准体系。同时,要积极推进我国物联网标准国际化工作,不断扩大我国主导的物联网国际标准领域,大力提升我国标准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在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中,要创新体制机制,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加快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二是积极推进重要行业领域应用示范。应用示范是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几年,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在工业、农业、节能环保、商贸、流通、能源交通、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取得了积极进展,产生了良好效益。比如最近几年烟花爆竹事故少得多了,主要就是用物联网去全程控制的结果。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大力开展规模化应用。要面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在煤炭、石化、冶金、汽车、大型装备等工业行业开展应用示范,促进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智能化,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面向商贸流通、物流配送智能化需要,加快实施铁路、公路(如ETC)、航空等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示范,提升物流效率,降低流通成本;面向节能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推动电网、油气管网等能源管理智能化、精细化应用,加强重点城市环境质量、重点水域水质、重点行业污染源监控,提高我国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水平;面向加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需求,以烟花爆竹等危化品、民爆行业、矿山为重点推广安全生产网络化监测和动态监管应用,提升事故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面向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生产流通管理精细化需要,开展国家精准农业和农资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面向提升社会化管理智能化水平的需要,在食品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加快建设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管理等。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为全国物联网发展积累经验。三是统筹推动物联网产业协调发展。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环节多、关联性强等显著特点,促进物联网产业健康发展,就要下大力气把整个产业链打通。要重点发展与物联网感知功能密切相关的制造业,与物联网通讯功能密切相关的制造、运营等产业,大力发展物联网服务业,推进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形成产业链上下联动、共同促进的发展格局。同时,要大力优化物联网产业组织结构和区域结构,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骨干企业,积极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鼓励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集群。四是切实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信息安全基础之上,没有信息安全保障的物联网产业是不可能发展壮大的。要加强物联网安全保障技术,钻研安全产品的研发,尽快形成一批自主研制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有效保障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可靠。要加强信息安全监督管理,完善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物联网安全测评、风险评估、安全防范、应急处置等机制,增强物联网基础设施、重大系统、重要信息等的安全保障能力,涉及国家安全和重要基础设施的物联网在应用系统解决方案、核心设备、以及运营服务等方面必须立足于自主可控。要加强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建立健全信息安全运行机制,严厉打击危害信息安全的违法行为。五是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物联网产业发展,人才是根本。要结合国家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规划,加快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或服务体系,在有基础的高等院校增设物联网相关专业,加强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开展物联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实施物联网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依托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和重点企业,培养高端领域人才,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完善配套服务,鼓励海外人才回国作研发创业。加强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大力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三、几点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物联网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繁重,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要把物联网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推动解决物联网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促进物联网发展的政策措施;联席会议办公室要抓好相关工作的督促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专项任务分工方案的要求,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抓好工作落实。同时,要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
2.加强统筹协调。要进一步加强物联网发展的顶层规划和顶层设计,完善工作机制,注重做好部门、行业、军地之间的统筹协调,注重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发展应用推广、安全保障等环节的统筹协调,注重规划、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同时,要引导和督促地方结合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物联网企业和应用。总之,要推动形成各部门、各地区、各领域、各环节协调发展、协同推进、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
3.加强政策支持。要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物联网应用推广、创新激励、有序竞争的政策体系,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国家科技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的作用,统筹利用好战略性新型产业专项资金、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等支持政策,落实好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设立物联网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鼓励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投建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物联网企业在海内外资本市场融资。
4.加强环境建设。要抓紧制定和完善物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加强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积极开展物联网相关的知识产权评议,加快推进物联网相关专业布局,加快物联网相关标准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支撑服务体系,加强宣传引导和经验推广,营造物联网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共同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
同志们,加快发展物联网,任务艰巨,意义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积极推进我国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大家!
第三篇: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全国人民的福祉,事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把农村环境保护纳入国家环境保护总体战略,统筹加以推进。去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次会议是首次由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决心,也表明了把农村环境保护与城市环境保护统筹考虑、全面推进的决心。刚才,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江苏、浙江、四川省的负责同志发了言,讲得都很好。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特别是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断加大农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力度,重点开展了对生活污水、村镇垃圾、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尤其是解决了农村近1亿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部分农村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国农村生态环境形势总体上仍然比较严峻,农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还相当严重,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功能退化等状况还在发展。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也制约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国仍然是农业大国,大多数居民还生活在农村,绝大多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也发生在农村。农业和农村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农村环境保护在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环境保护特别是农村环境保护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致使环境治理严重滞后,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农村每年产生的90多亿吨生活污水基本上任意排放,2.8亿吨生活垃圾也是随意倾倒;化肥年施用量达到4700多万吨,有效利用率不到35%,造成了农村水体和土壤环境恶化。一些地方乱采滥挖、毁林开荒、超载放牧等行为屡禁不止,继续破坏着农村生态。不解决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就会动摇“三农”的基础,也会妨碍发展的步伐,甚至影响中华民族生存的根基。必须站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全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改变农村环保落后状况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在农村经济落后上,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农村社会事业的一部分,更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全国有4万多个乡镇,其中绝大多数
没有环保基础设施;在60多万个行政村中,绝大部分污染治理还处于空白状态。农村化学需氧量(C O D)产生量是城市的4倍多,生活污染日益加重,土壤污染面也在扩大,面源污染状况令人担忧。广大农村虽然地域辽阔,但水体、土地和居住地的环境一旦遭到严重破坏,就很难恢复,也会使环境承载容量受到极大制约。如果对农村污染再不加以严格治理,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发展持续不了。我们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统筹城市和农村环境保护,把农村环境保护放到重要位置。
解决危害农民健康的环境问题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迫切需要。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环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广大农民群众在吃饭穿衣等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后,对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也有了更多的期盼。农村环境质量是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一些地方环境状况不仅没有好转,而且还在恶化。饮水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全国仍有近2.5亿农村居民喝不上干净的水,不能满足农民的基本需求,这确实让人牵挂忧心。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的群众投诉明显增加,其中大多数也发生在农村。改善农村环境,关系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关系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环境是难点。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环境恶化了,就难以实现全面小康。必须痛下决心,下大力气治理农村环境,维护农民环境权益,促进农村地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二、进一步明确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重要时期。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着力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意见》明确了2010年和2015年农村环境保护的阶段性目标以及主要工作,我们要统筹安排,分步推进,使农村环境保护明显加强,农村环境状况逐步改善。下面,我着重强调三个方面。
第一,突出抓好农村饮水安全。水是生命之源。要把解决近2.5亿农村居民喝不上干净水的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好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的环境保护,建设清洁水源。要科学划定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加强对分散水源地监测与管理,防止发生水源污染事故。要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在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和环境敏感地区,加快建设乡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其他地区乡镇也要采取多种方式处理好生活污水。同时,要把污染防控和生态工程建设结合起来,继续加强重点流域、重点湖泊水环境治理。
第二,着力防治工农业生产污染。工矿企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应当继续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要落实环评制度,坚持环保标准,加强环境监管,制止企业违规排放。同时,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惟有净土,方能洁食。要在认真做好全国土壤污染调查的基础上,加强对工农业用地的环境监测和评估,通过技术、工程等多种手段,积极防治土壤污染。同时,要加强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建设清洁田园。
第三,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清洁的环境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一方面,要着手开展重点污染治理工作,针对那些严重危害农村居民健康、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污染问题,采取有力措施集中进行整治,对经过整治污染问题得到解决的村镇,实行“以奖促治”。另一方面,要继续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工作,搞好生活垃圾处理,发展清洁能源,加强绿化美化,对经过建设生态环境达到标准的村镇,实行“以奖代补”。这两方面工作,责任在地方,中央财政安排资金予以扶持,各地也要加大支持力度。整治农村环境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注意尊重农民意愿,切忌搞形式主义,因地制宜建设清洁家园,务求取得实际成效。
关于汶川特大地震受灾地区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在安置受灾群众过程中,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灾区不发生大的疫情,确保群众能够喝上干净水、有合适的生活环境。当前和今后几年,要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为契机,把灾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恢复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
三、不断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农村环境保护压力大、任务重。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发展不足或发展不当。农村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十分强烈,这种积极性应当充分肯定。但在新的阶段,农村发展必须创新发展观念、拓宽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要认识到,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也可以出效益,环境好了,对投资的吸引力就大;环境不好,吸引力就差。要把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在经济发展中促进保护,在保护环境中求得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是处理好城市环境保护与农村环境保护的关系。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是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目前,不少地方对城市环境保护日益重视,而对农村环境保护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重视高度。现在社会上有这么一句话,不一定准确,但很形象,就是“城市污染农村的水和地,农村污染城市的饭和菜”。农村环境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也影响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的安全,城市环境也好
不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坚持城乡环境保护统筹考虑,协同推进,把农村环境保护摆上同等重要的地位,促进城乡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三是处理好主动预防和被动治理的关系。国内外经验表明,环境破坏起来时间短、速度快、贻害无穷,而修复环境时间长、见效慢、代价高昂。日本治理琵琶湖污染,花费了巨额资金。我国一些湖泊由于面源污染等导致富营养化,投了不少钱治理,至今还难以解决严重的污染问题。近年来,一个小企业污染一条河,农民守在河边吃井水,这样的现象在农村地区屡见不鲜。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集中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做好预防工作,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地方政府是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要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落实目标责任。特别是要增加资金投入,加强能力建设,着力解决农村环境中的突出问题,务求取得实际成效。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环保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管和指导协调。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要抓紧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水利部门要牵头抓好解决农村居民喝不上干净水的问题。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的指导。农业部门要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其他有关部门也要做好相关工作。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广泛调动各方面力量,着力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农村环境保护的工作水平和实际成效。
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扎实努力、发奋工作,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努力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应有保障、做出更大贡献!
第四篇:吴仪在全国预防非典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2003-10-09)
吴仪在全国预防非典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2003-10-09)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全国防治非典指挥部召开这次全国预防非典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回顾7月28日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以来的工作,交流经验,分析面临的形势,部署近期预防非典工作。刚才,北京市、广东省作了很好的发言,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下面,我讲两个问题。
一、巩固防治成果,坚持做好预防非典工作
7月17日,全国防治非典指挥部召开阶段性总结大会提出,防治工作由应急转入常态,由指挥部各组成部门按照统一部署和要求,落实经常性防治措施。7月28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卫生部同时召开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总结防治非典的经验教训,对做好今后的防治工作和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作出了部署和安排。各地区、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重要讲话和会议的精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按照依法、科学、规范、有序的要求,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落实好经常性防治措施,巩固防治成果,防止疫情反复。虽然这段时间我们没有以指挥部名义集中开展工作,但是各地区、各部门都自觉履行职责,各项工作都抓出了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思想不麻痹,领导不削弱,工作不松懈,加强疫情信息网络建设,落实检验检疫措施,坚持疫情零报告制度,做好重点部位和环节的防控工作,高度警惕非典疫情的反复。据质检总局统计,6月下旬至9月中旬,质检系统对4552万出入境人员进行了健康申报和体温检测,发现发热症状者6900多人,并将其中290多人送往医院作进一步检查。二是认真研究制订防治非典工作预案。卫生部对各地区制订预案的情况进行了检查,并组织开展了培训和交流,全国218个市(地)组织开展了预案模拟演练。三是加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全国已初步形成从医疗机构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非典疫情报告系统,并逐步向城市社区和农村乡村延伸。各地区正在按照国家制订的建设规划,加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四是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机动队伍。各地区认真挑选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工作并具有实际经验和良好业务素质的专业人员,组建省、市(地)级专业队伍,卫生部和地方卫生部门组织了业务培训。据不完全统计,从7月份以来,全国共举办培训班一万多期(次),培训98.7万人。五是加强对科技攻关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加大对诊断试剂、疫苗等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目前,已研制成功用于早期诊断的PCR诊断试剂;筛选出8种有效治疗中成药;已研制成功防护效果良好的生物防护产品和系列检测设备;灭活疫苗临床前研究进展顺利。六是大力表彰和宣传在抗击非典斗争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和社会正气。抗击非典斗争英雄模范事迹报告团到13个省区市作了26场报告,在广大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同时,广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的活动,宣传卫生科普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七是进一步推动公共卫生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国际社会的有益经验和做法,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扩大我国际影响,树立我坦诚、务实和负责任的国家形象。但是,防治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的地方对预防非典反复存在麻痹思想、松懈情绪和侥幸心理。二是预案分级标准不统一,不同地区的预案对同样疫情的反应程度不同;有的预案缺乏操作性;有的预案责任不明确;个别地方预案不符合卫生部统一要求,没有采用统一的疫情报告软件,没有执行疫情直报的规定,对捕捉、贩运、屠宰和烹饪野生动物等有关人员的预防监测措施不落实。三是有的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设置不落实,管理不规范,人员拥挤,通风不好,隔离不严,一旦发生疫情,很可能就是传染源,必须切实加以规范。四是有的地方大吃大喝、滥吃滥喝的毛病又有所抬头,野生动物照吃不误,红白喜事大摆排场,这些陈规陋习、不文明的生活方式,是预防非典的极大隐患,要认真治理。此外,有的地方的救治经费尚未兑现,影响了医疗机构的工作;我们对非典诊断和治疗的经验还需要进一步总结提高,对疫情监测、报告、通报、发布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上半年发生的非典疫情,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危害,也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血的教训告诫我们,在预防非典工作上,不容有丝毫的麻痹,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绝不能因为我们工作不力,导致疫情再次发生,甚至大范围扩散,使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蒙受更大的损失。
二、落实预防措施,严密防范非典疫情复发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防治非典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指出,人类传染病史告诉我们,任何重大的传染病,都不会在一次发作后就销声匿迹,如果不加强防范,必然会再次发生,甚至反复发生。要求我们必须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毫不松懈地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坚决防范疫情再次发生。温家宝总理也强调,防治工作不能放松,要严防非典反复,特别要做好今冬明春的预防工作。最近,锦涛、家宝同志又多次强调,要认真制定和落实预防措施,坚决防止非典反复。根据他们的指示,全国防治非典指挥部9月26日召开会议,对当前的预防工作进行了专门研究,决定召开这次全国预防非典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选择这个时机召开这次会议,不是因为已经出现了非典,而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一是秋冬季节来临,进入了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非典疫情出现反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我们要立足于把工作做在前面,早抓才主动,等到有了疫情再部署就晚了。二是世界卫生组织已多次提醒有关国家尽早采取措施防止非典反复,特别是有的国家最近又出现一例非典病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需要尽快启动预防工作。三是当前有一些谣传,个别媒体炒作。9月初,一些地方谣传广东发现非典患者,经调查证明没有此事。这提醒我们要及时向群众通报情况,将我们要采取的措施告诉群众,让群众尽早吃上“定心丸”,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这次会议后,各地区、各部门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的预防非典工作。我们召开这次会议进行部署,并不是说现在已经有了非典,也不是说非典马上就要来了,目的是要及早防范。所以,启动预防工作,要掌握好分寸,把握好尺度。一方面,我们至今还没有完全掌握非典的病原病因和传播流行规律,仍缺乏准确的诊断方法、有效的治疗药物和可靠的预防疫苗,如果有任何麻痹松懈,就可能导致非典反复。因此,必须扎扎实实做好预防工作,严防非典疫情发生。另一方面,非典过后,人们的心理比较脆弱,有些人“谈非色变”。前段时间,国内个别地方出现非典传言,加之有的媒体炒作,就引起了广大群众的极大关注。当前又到了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非典。如果我们处理不当,反应过度,很可能会使群众误认为已经发生了非典,或者感到非典就要来了,搞得人心惶惶。所以,我们要在思想上立足预防,工作上防止反复,方式方法上积极稳妥,宣传舆论上不能炒作。我们坚信,有上半年抗击非典斗争积累的有效防治经验,只要时刻保持警惕,坚持不懈、全力以赴地做好预防工作,我们就完全可能防止非典反复。
(二)积极稳妥地启动防治非典指挥协调机构的工作。全国防治非典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后,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各级指挥协调机构的工作都由应急转入常态。从今天开始,各地都要重新启动指挥协调机构的工作。不要求所有工作都恢复到7月份以前的状态,但重要部位、重要环节的工作必须恢复到7月份以前的状态。
首先,要恢复值班联络制度,保持通讯联络畅通,保证工作部署和重大情况能够上传下达,一旦出现疫情,可以在第一时间紧急调度处置。及时发现第一例病例很重要,不但防治组要第一时间介入,而且科技攻关组也要在第一时间介入,协调一致,迅速有效地加以控制。
其次,要落实预案,严格执行预警制度。要对防治预案进行一次认真分析,组织适当规模的模拟演练,查找问题和不足,及时加以调整和完善。要紧紧围绕预防工作的需要,落实好各项措施,包括人员、物资、设备设施和管理等方面的措施。要做好医护人员的组织动员、业务培训和自我防护措施的落实工作,特别要使基层医护人员掌握必要的非典防治知识、诊断和治疗技能,形成有效的防治力量。要按照卫生部的统一规定和要求,设置预警级别,确定预警标准,明确预警程序,落实预警措施,保证能够及时启动预警机制。
第三,做好后勤准备,确保预防工作需要和市场稳定。要切实做好药品、器械、防护和消毒用品以及其他预防、救治所需物资的储备工作,做好生活必需品供应工作,及早部署生产、运输和余缺调剂等方面的应急准备工作。要认真落实防非典财政补助政策,拖欠医疗机构补助经费的地方,要尽快按有关规定补上,对今后防治经费补助问题,也要认真研究,尽快明确。要继续加强对市场的监测和预警,完善应急工作预案;继续深入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以及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加强质量和价格监督,确保物资供应和市场稳定。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发改委下发的《非常时期价格干预和紧急措施的办法》和商务部下发的《突发事件生活必需品应急管理暂行条例》。
第四,密切关注社会动态,维护社会稳定。公安机关要及时掌握与非典有关的信息和影响社会稳定的信息;严密关注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码头及其他人员密集和流动性大的公共场所人员流动情况,加强对社会面的控制。一旦发现非典疫情,要积极协助卫生、质检等部门做好有关工作,严厉打击有关违法犯罪活动。
全国防治非典指挥部近期要派督查组到各地进行检查,一是看防治工作落实得好不好,二是看预防准备工作做得怎么样,三是看预案落实不落实。请各地密切配合。
(三)严格实行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及统一发布制度。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按照卫生部发布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监测报告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协作,提高非典疫情的监测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这是经验的总结、也是最有效的措施。要健全和完善疫情报告网络,所有医疗机构、社区和乡村都要明确专人负责非典疫情搜集报告工作,做好疫情的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疫情报告依法采取逐级报告与直接报告相结合的办法。一方面,得到疫情信息的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疫情;另一方面,乡(镇)卫生院和县及县以上各级医疗机构要直接通过互联网进入“国家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专报系统”报告疫情,确保县及县以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掌握疫情信息,同时,鼓励群众向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疫情。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本辖区首例非典疑似病例报告,应立即派省级专家组进行诊断;卫生部接到各地区首例非典疑似病人报告后,应尽快派国家级专家组进行诊断鉴定。对于迟报、瞒报和漏报者,要严肃追究有关负责人和责任人的责任。要加强群众监督。一旦发现有瞒报疫情的,可向卫生主管部门举报,卫生部门要及时向指挥部报告。疫情和相关信息由卫生部统一组织对社会发布。全国首例非典疑似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由卫生部组织专家组确认后,及时向社会公布,并向世界卫生组织等方面通报。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卫生部的有关规定,及时、如实地向社会公布和向有关方面通报疫情。新闻媒体要严格按照卫生部门的通报报道疫情,不得编发未经核实的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发表未经卫生主管部门确认的、或推测的、甚至虚假的消息、言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都要严肃疫情发布纪律,严格疫情发布程序,加强对媒体的管理,严禁传播谣言等有害信息,及时澄清谣言,消除疑虑,避免误解和恐慌。
(四)继续加强科技攻关工作和与国际及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要深入研究总结非典诊断和治疗经验,改进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有效性,降低副作用。要完善中西医结合治疗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要强化对早期诊断试剂、疫苗、有效治疗药物以及流行病学等重点研究项目的管理和督导,力争PCR等早期诊断试剂尽快批量投入临床应用。要加快研究制订防止非典复发的科技应对预案,集中力量,加强协作,建设非典研究与开发平台和网络,增强防治非典科技应急处理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要继续加强与各国,特别是东盟国家,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及时掌握国际上防治非典的动态,学习和掌握先进的防治方法。要积极做好我境外公民、港澳台同胞以及在华外籍人士预防指导和服务工作。及时主动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交换有关非典防治信息,加强工作配合和协作。有关地区和外交、卫生等有关部门要继续保持与各国驻华使领馆、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驻华机构的联系,特别要加强同世界卫生组织的密切联系,卫生部要与世界卫生组织驻北京办事处保持联系,及时互通信息,争取他们的支持、帮助和指导。
(五)做好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的防控工作。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一些重点城市,要落实非典定点医院和后备医院,规范发热门诊。医院门(急)诊要做好预检工作,初诊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热病人要转至隔离的发热门诊处理;要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采取严格隔离传染源、病区消毒、医护人员防护等综合性措施,严防院内发生交叉感染。对密切接触野生动物的有关人员采取重点监测和预防措施。要加强非典标本管理,对各地保存的非典科研标本病毒毒株要登记造册,集中存入毒株库和标本库,严防扩散。县级卫生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对基层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预防工作的业务指导。学校、托幼机构等单位要加强学生卫生防病知识教育,开展因病缺勤率、缺课率等指标监测,如本地出现疫情,要及时实行晨检制度,控制本单位人员流动。农民工集中的场所、建筑工地等单位要加强对呼吸道发热病人的监测,注意改善集体住所通风条件。机场、火车站、长途车站、码头等人口密集、流动性大的公共场所,要加强跟踪检疫工作,防止非典通过流动人口传播。口岸要切实加强出入境人员填写健康申报卡和进行体温检测的措施,加强出入境人员和交通工具的检疫工作,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做好流感预防控制工作,做好免疫接种和诊断治疗工作,减少流感病例,尽可能降低其对非典诊断的影响。
此外,要将广交会期间预防非典及其他传染病的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第94届广交会即将召开,卫生部、商务部、质检总局和广东省、广州市政府要共同研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扎实做好出入境检疫和疾病预防工作,严防疫情的输出和输入。对我国目前还没有发现的一些新传染病,如西尼罗热、猴痘、埃博拉等,也要防止输入我国。各地区组团参加广交会也要切实做好预防工作。
(六)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树立健康意识,倡导文明生活方式。要普及预防秋冬季常见病、多发病的常识,增进群众的卫生健康意识和自我防范知识,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正确地认识非典,科学地预防非典,既要防止麻痹大意,又要防止引起社会恐慌。要把宣传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纳入全民普法范围,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和社会公德,坚持依法防治非典。继续广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的活动和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大力推进创建卫生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活动,教育和培养群众养成爱清洁、讲文明的生活习惯和保护环境卫生的良好行为。新闻媒体要适度报道各地区、各部门防止疫情反复采取的各项预防措施,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增强广大干部群众预防控制非典的信心。
坚持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是上半年防治非典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的一条基本经验。加强党和政府对预防非典工作的领导,也是做好预防非典工作,防止非典反复的关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统一指挥,统筹安排各项工作,继续坚持一手抓预防非典工作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不动摇。各单位要全面落实责任制,扎扎实实地落实预防措施。一旦发生非典疫情,必须坚决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疫情发生地党委、政府对防治工作实施集中统一领导。各部门要按照应急预案规定的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扬在前一阶段防治工作中形成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做好非典预防控制工作。有关单位和人员要积极配合卫生专业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处理、采样、技术分析、检验检疫和应急处理技术指导等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妨碍非典防治工作的开展。
同志们,加强预防非典工作,防止疫情反复,是一件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事,是对我们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次实际检验,是对我们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工作责任心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的一次考验。我们一定要全面做好预防控制工作,坚决防止非典疫情反复。
第五篇:张德江副总理在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张德江副总理在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2010.01.12)
同志们:
这次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十一五”以来安全生产工作,深入分析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十二五”及2011年重点工作任务。刚才,安全监管总局局长骆琳通报了“十一五”以来全国安全生产情况和2011年重点工作安排意见,公安部常务副部长杨焕宁通报了“十一五”以来全国道路交通、消防安全情况及2011年重点工作安排意见。浙江省、福建省和重庆市人民政府负责同志分别作了发言。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全国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十一五”开局之初的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安全发展,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做到思想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事故保证上严肃认真。同年召开的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亲自出席并作重要讲话,阐明了做好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对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10项重点任务。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及几次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把安全生产作为重点进行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多次召开常务会、电视电话会、现场会、专题会等,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务院安委会广泛组织开展了“百日安全督查”专项行动和“隐患治理年”、“安全生产年”活动,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宣教“三项行动”,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保障能力、监管监察队伍“三项建设”。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安全责任落实,持续强化安全管理和监督,推动安全生产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打击非法违法行为为目标的安全执法行动深入推进。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组织督导下,近年来持续加大对非法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严厉打击无证无照和证照不全生产经营建设等行为,限期整改、关闭取缔一大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的企业,规范了安全生秩序。5年来,共关闭取缔非煤矿山2.12万处、烟花爆竹厂点1.57万处、非法建设项目1.06万处。2010年全国查处各类非法违法行业共计442.6万余起,依法关闭取缔各类非法生产、经营、建设等单位和项目1.08万余处。通过深入开展“打非”专项行动,因非法违法行为导致的重特大事故比例下降30%以上,有效遏制了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
2、以煤矿安全攻坚为重点的安全专项整治不断深化。深入开展煤矿瓦斯防治攻坚战,出台扶持瓦斯抽采、利用的一系列经济和技术政策,大力推进以先抽后采为重点的瓦斯统合治理,瓦斯抽采、利用量5年分别增长3倍和5倍。加大小煤矿整顿关闭力度,支持大型现代化矿井对小煤矿实行兼并重组,“十一五”期间,全国小煤矿由18145处降至9042年,实现了小煤矿数量压减至1万处以内的目标。同时,深入开展非煤矿山、道路交通、铁路和水上交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爆物品、消防、冶金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一大批安全隐患得到治理。仅2010年就排查各类隐患936.3万项,其中重大隐患2.4万项,整改率82.1%,落实治理资金100余亿元。
3、以提高安全保障能力为核心的基础建设不断加强。5年来,全国通过国债资金支持、地方和企业配套、银行专项贷款、安全费用提取和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持续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改善了安全技术装备。初步建成31个国家级实验室和94个省级安全检测检验中心,积极推进安全生产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建设一大批煤矿安全“双百”工程、“平安农机”、“平安渔业”、“平安畅通县区”等示范项目,积极推进矿山紧急避险、客运车辆动态监控、水上交通防碰撞等系统的安装。进一步加强劳动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培训和安全生产高等教育,广泛开展煤矿班组安全建设活动,宣传推广“白国周班组管理法”,安全基础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4、以加强监督管理为关键的协作联运机制进一步健全。充分发挥各级安委会组织推动作用,不断完善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着力加强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所有的省、市人民政府和96.6的县级政府设立了安全监管机构,安全监管装备条件得到了逐步改善。按照“四不放过”和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严格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切实加大警示教育力度。在事故抢险救援中,各有关方面坚持“条块结合、上下联运”,密切协调配合,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5年来,近万名遇险被困人员得到安全解救。
5、以安全生产法为基础的安全生产法制体系不断完善。大力推进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衔接配套的国家和地方性法规建设,发布了刑法修正案
(六)和相关司法解释,出台了《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及上百个部门规章,31个省(区、市)均制定了《安全生产条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台了实施意见,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
6、以关爱生命、关注安全为主旨的安全文化建设持续开展。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和安全文化创建工作,每年开展“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多次举办安全生产论坛、“安康标”竞赛等系列活动,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方针政策以及先进经验、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建立健全了隐患及事故举报奖励制度,及时公布事故查处结果和安全生产进展情况。组织开展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安全发展城市和安全社区建设,全社会对安全生产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形成了有利加强安全生产社会舆论氛围。
通过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的不懈努力,全国安全生产保持了总体稳定、持续好转的发展态势,实现“四个显著下降”。一是事故总量显著下降。2010年全国共发发生事故36.3万起,比2005年的71.8万起下降49.4%。二是事故死亡人数显著下降。2005年全国事故死亡人数为12.7万人,之后每年连续下降,2008年事故死亡人数首次降到10万人以下、2009年降到9万人以下、2010年又降到8万人以下,比2005年减少了37.4%。三是重特大事故显著下降。重特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由2005年的134起、2049人,分别减少到2010年85起、1438人,分别下降了36.6%和52.8%。四是反映安全发展状况的主要相对指标显著下降。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71%、工矿商贸十万就业人员事故死亡率下降73%。基本实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提出的到2010年全国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的目标。
这些成绩是在能源原材料需求旺盛、建设项目大量增加、人流物流更加频繁、各类自然灾害和重大挑战极不严峻的形势下取得的,实属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共同努力、真抓实干的结果,也是各行各业广大干部职工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慰问。
二、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认识安全生产形势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问题,看到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2010年虽然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同比分别下降4.2%和4.4%,但是,从事故伤亡情况看,仍有7.9万余人在各类事故中失去生命,总量仍然很大,特别是重特大事故出现反弹,全年发生重大事故74起,死亡1028人,同比分别上升19.4%和23.1%,特别重大事故11起、死亡410人,同比分别上升120%和40.4%。从地域和行业领域来看,全国分别有14个和18个省级统计单位较大事故、重特大事故上升。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铁路交通、建筑施工、工矿商贸其他和火灾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仍超过千人。事故多发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等深层次因素,也有一些地方和企业安全责任不落实、工作措施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安全发展意识不够强。有的地方经济发展与安全发展失衡,不同步、不协调,出现一头重一头轻、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一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投入标准低,安全工作打了折扣。有的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兼并重组中,盲目抢速度、赶时间、追效益,安全防范措施不落实。一些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执行不严,甚至是漠然置之。二是安全法治手段不够硬。突出表现在非法违法行为仍屡禁不止,经过连续两年的“打非”专项行动,非法违法行为事故比例大幅度下降,但仍然是重特大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反映了一些地方“打非”工作态度不坚决、执法不严、打击不力,有的以罚代管,有的不敢碰硬,有的纵容包庇,致使一些企业铤而走险,非法违法行业禁而不绝,甚至死灰复燃。三是安全工作基础不够牢。在目前全国430万个生产经营单位中,中小企业约占90%以上,煤炭等高危行业“小散乱差”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一些小厂小矿技术装备水平低,员工素质低,安全管理形同虚设。也有一些大型国有企业,设备老化、管理滑坡,致使安全基础弱化、隐患严重。四是安全整治措施不够实。一些地方和企业安全专项整治走过场,隐患排查治理不全面、不彻底。对一些重大隐患没能从技术上采取有力措施、资金配套上加大投入,也没能从监督检查上严格把关、应急管理上严密防范,致使源头治理没有取得实效。一些企业对“三超”、“三违”现象治理不严,甚至视而不见、放松纵容,最终酿成大祸。五是安全管理和监督不够严。一些地方监管体制不完善,手段和方法不科学,联合执法机制不健全,工作的主动性、及时性、有效性还有明显差距。一些地区基层监管力量薄弱,专业人员匮乏、执法装备设施不足,影响了监管效果。一些企业安全管理不扎实、现场管理不严格、班组安全责任不落实,导致事故多发。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认识,高度警惕,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切实增强做好生产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措施,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促进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
三、统筹安排好“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也是安全生产状况保持持续稳定好转的关键时期,做好这一时期的安全生产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总结了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明确了“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部署,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同时强调,要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健全事故预防预警和应急体系。
做好“十二五”期间的安全生产工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主题把握主线,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生产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事故预防作为促进安全生产的主攻方向,把规范生产作为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把科技进步作为促进安全生产的重要支撑,加强基础建设,加强责任落实,加强依法监管,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各项工作,降低事故总量和伤亡人数,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目标是:安全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安全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努力实现事故总量、死亡人数继续下降,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亿元GDP事故死亡率下降36%以上,工矿商贸十万从业人员死亡率下降26%以上,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下降28%以上,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32%以上,全国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持续稳定好转态势。
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需要各地区、各单位、各单位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科学分析本地区和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新形势、新问题,科学把握经济社会运行和安全生产工作新规律、新特点,统筹谋划好安全发展宏观战略,统筹安排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总的来讲,要建立和完善“六大体系”,着力提高“六个能力”:一要建立完善责任落实、基础扎实、投入到位、管理规范的企业安全保障体系,着力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和事故防范能力;二要建立完善覆盖全面、监管到位、监督有力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体系,着力提高监察执法和群防群治能力;三是建立完善与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着力提高技术装备的安全保障能力;四要建立完善门类齐全、配套完备、针对性强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体系,着力提高依法依规安全生产能力;五要建立完善反应迅速、机动灵活、处置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着力提高事故救援和应急处置能力;六要建立完善面向基层、贴近实际、载体多样的宣传教育培训体系,着力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和社会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四、扎实做好2011年安全生产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是建党90周年。安全生产工作总的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以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为核心,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加强基础建设,加强责任落实,加强依法监督,深化安全生产“三项行动”“三项建设”,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促进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确保“十二五”安全生产工作开好局、起好步。重点抓好“三深化”、“三推进”:
1、深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加强安全管理和监督。搞好安全生产,关键在企业,重点在“一把手”,重中之重在于安全责任落实到位。一要确保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切实强化企业法人代表、实际控制人第一责任者的责任,健全企业安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把安全生产作为企业固本强基的重要举措,纳入企业发展战略,永续推进。持续加大企业安全投入,足额提取好安全费用,落实技术改造和隐患治理资金,积极参加安全责任保险。严格落实企业领导干部现场带班制度,及时现场解决安全生产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二要确保政府和部门监管责任落实到位。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领导干部加强经济社会管理、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认真落实省、市、县、乡行政首长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监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的安全职责,关口前移,使监管工作深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及时纠正查处非法违法、违规违章行为,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及时责令停产或依法予以关闭。三要确保安全问责制度落实到位。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加大安全奖惩力度,加强对事故多发地区、单位的约谈、通报和检查督导。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和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查处和追究事故责任,对违法违规、失职渎职的,无论涉及到哪个部门哪级干部,都要严肃追究,绝不姑息,对瞒报、谎报、迟报事故及事故后逃逸的行为,要依法从重从快查处。
2、深化依法监管,持续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继续保持高压态势,深入开展“打非”专项行动,重点要抓好以下“四个环节”。一要认真总结前两年打非成果。分析研究薄弱部位,确定下一步打非重点,对非法违法生产突出的地区和企业,要与司法机关密切配合,加强部门之间、地区之间联合执法,统一周密部署,增强打击实效。二要进一步加大惩治力度。对“打非”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切实做到“四个一律”,即对非法生产经营建设和经停产整顿仍未达到要求的,一律关闭取缔;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的有关单位和责任人,一律按规定上限予以处罚;对存在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的单位,一律责令停产整顿,并严格落实监管措施;对触犯法律的有关单位和人员,一律依法严格追究法律责任。三要注重效果跟踪监管。着力强化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政府的“打非“责任,查清斩断非法生产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的经济链条,彻底根除非法违法行为背后的“保护伞”,铲除安全生产领域的黑恶势力,防止前纠后犯、死灰复燃,防止新的非法违法行为发生。四要加强社会监督。鼓励媒体和群众举报,建立全国安全生产信息联网查询系统,对非法违法企业列入“黑名单”,向社会公开曝光。
3、深化专项整治,狠抓隐患排查治理。继续抓好事故总量和重特大事故集中的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铁路交通、建筑施工、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民爆物品,工矿商贸其他及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重在预防、深挖隐患,强力整治,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特别是要深入煤矿瓦斯综合防治、小煤矿兼并重组和整顿关闭,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继续加大道路“五整顿”“三加强”工作力度,从严整超载超限超速和酒后、疲劳驾驶等违法违规行为。要实现隐患排查治理的经常化、制度化,纳入安全监管和企业日常生产的重要内容,建立跟踪督促整改制度,对重大隐患层层挂牌督办,该停产整顿的绝不放过、该取缔关闭的绝不手软、该异地搬迁绝不拖延,切实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要强化源头治理,严格执行安全许可制度,严格行业资格,严格把关,不具备安全条件不准投入生产和建设。
4、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安全保障和救援能力。
一要认真分析研究工业化、信息化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的新要求,进一步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安全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国家和省级安全生产科技机构建设,加快推进安全生产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尽快推出一批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安全技术装备和工艺。加快国务院23号文件确定的安全避险、监测监控、自动控制等系统和装备建设、确保近期投入应用。二要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抓紧制定各行业领域落后安全技术淘汰目录,促进安全设施装备更新改造。加快7个国际级和14个区域矿山救援基地以及其他行业领域国家救援基地建设,充分运用应急救援的科技成果,配备性能可靠、机动性强的装备设施,加快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管理机制,搞好应急演练,切实增强事故救援实战能力。
5、推进安全达标,强化安全基层基础。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是有效防范事故的重要手段,是安全基础建设的本质要求,要以安全标准化达标为载体,全面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一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等相关规定。在工矿商贸和交通运输企业广泛开展以“企业达标升级”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督促指导,加快有关标准制定工作,充分考虑各行业企业实际情况,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促进企业安全基础不断强化。二要借鉴煤矿等行业企业班组安全建设的经验做法,切实加强各行业领域班组安全建设。充分发挥班组安全生产前沿阵地作用,强化现场安全管理,坚决抵制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三要加强安全培训。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岗位培训、全员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改革企业招用工制度,进一步扩大安全学科建设,培训高素质、技能化的安全专业人才。四要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以“安全责任、重在落实”为主题的第10个“安全生产月”和“安全万里行”活动,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法律行规和政策措施,促进各项安全文化建设。
6、推进长效机制建设,构建安全防范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是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有序可控的重要保障。一要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抓紧制订和实施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明确安全生产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建设项目,促进安全基础的不断加强。各地区、各部门制订的各专项规划,也要充分考虑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与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保持密切衔接。二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各项经济政策。认真落实安全费用提取、安全风险抵押和责任保险制度,加快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建设。实施好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认真执行工亡职工赔偿。研究制定安全产业政策,加快高危行业企业整合重组,提高行业安全发展水平。三要全面加强安全法制建设。抓紧制订修订《矿山安全法》、《安全生产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基层和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制教育,为安全生产提供法律保障。四要加强监管监察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和落实监管责任,充实基层监管力量,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式,切实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科学执法和廉洁执法,不断提高监管监察效能。
最后强调一下春节和“两会”期间的安全生产工作。岁末年初,历来是安全生产的关键时期。去年一季度,全国连续发生4起特别重大事故,教训非常深刻。温家宝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专门对岁末年初安全生产工作作出部署,中办、国办也印发通知,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深入开展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品等行业领域的安全大检查,严密排查治理各类安全隐患,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特别要加强对人员密集场所、文化娱乐场所和大型集会活动的安全管理,严格落实烟花爆竹经营、燃放等各环节监管防范措施。要加强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等交通安全工作,细致周密做好“春运”期间的动力安排、旅客疏导,确保人员安全出行,确保人民群众过一个幸福、和谐、安康的节日。
安全生产责任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顽强拼搏,勇于进取,扎实工作,继续开创安全生产工作新局面,努力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