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0-刘健宏-台湾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状况研究[全文5篇]

时间:2019-05-12 19:0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930-刘健宏-台湾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状况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930-刘健宏-台湾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状况研究》。

第一篇:0930-刘健宏-台湾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状况研究

台湾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状况研究

刘健宏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福州,350003)

摘要:从台湾农村科技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台湾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台湾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剖析了台湾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状况,以期为借鉴台湾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的成功经验,为今后建立闽台农村科技信息传播合作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关键词:台湾;农村;科技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志码:A

Research on TaiWan R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Broadcasting

Liu Jianho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information,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Fuzhou 35003)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broadcasting status of TaiWan r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from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aiwan r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features and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TaiWan r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broadcasting, to learn experience and provide new ideas for creatingnew cooperation mechanisms ofr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broadcasting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Provinces.Keywords:TaiWan;rural;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broadcasting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基础性产业,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正在从传统方式步入现代方式。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向农业领域渗透速度的加快,农业增长模式向知识密集型转化,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提高以及经济效益的增加正在呈逐年加强的趋势,农业信息化逐步被提高到中国农业发展的日程上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农村科技信息传播模式的构建与 1

完善,不仅有利于消除城乡的信息鸿沟,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出更加完善的现代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环境,而且可以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生活质量。这其中台湾地区的农村信息传播工作发展得较早,有着比较丰富的经验[1],相较之下大陆地区尤其是福建省农业还处于经营粗放的阶段,农村科技信息传播模式的应用起步较晚,与台湾相比较为落后。因此,借鉴其经验与教训,对福建省创新农村科技信息传播模式,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台湾农村科技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台湾的农村信息传播工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由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农复会)的新闻教育处创办。起初的几年,除发布农业新闻外,主要的工作有印发传单、小册子等印刷物,并出版挂图、海报等媒体作为教育农民的工具。20世纪60年代后农村信息传播工作逐渐加强,主要有:

1.单张、农民浅说、指导员手册、专辑等印刷物

农复会新闻处自1950年开创农村信息传播工作后,最初的工作是编印以农民为对象的简易印刷物,如单张、各种不同主题的小册子及浅说。1956年农林厅成立农业推广新闻小组后,也开始此类教材的编印工作。1957年开始编印以农业推广人员为对象的“指导员手册”,以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并于同年成立“农业要览”编审委员会。1959年配合农业广播由农林厅编印“农业广播问答集”,并由各广播电台与丰年社负责分发给农友。1964年四月农复会新闻处撤销,同年七月农林厅新闻小组与农业推广股合并成立农业推广教育室,九月份开始实施农业书刊统一计划,除加强审查内容的正确性、统一规格外,还编订统一号码,由农林厅集中编印发行。此外,各地试验所、改良场,以及各公营农企业,每年均出版数十种小册子。

2.海报、挂图、黑板报教材等

自1950年起,农复会新闻处就非常重视挂图这种简易但又有效的团体教学媒体,每年均编印二十余种挂图供各地农业推广人员使用。农复会还于1957年开始定制活动挂图铝架供教学、集会使用,1959年开始举办多项训练班,鼓励推广人员自己制作挂图使用。但1972之后,各机关几乎完全停止了出版挂图教材。

3.农业广播

台湾的农业广播开始于1951年。首先由农复会与中广公司合作制作并通过中广公司于每天中午十一点至十一点半播出全省联播的农业节目-农友时间。1956年农复会购买小型收

音机六千架,分发给各地农户使用及在各地农、渔会,农事小组,卫生所,合作农场等地供农民共同收听。1966年3月1日成立台湾省农业广播委员会,由设于农林厅的农业广播节目制作中心统一制作录音带,并提供全省12家民营电台播出。

4.农业期刊

1952年台湾省农会出版了《农会通讯半月刊》,后改为《农友月刊》。同年7月由农复会、美国新闻处及美国国际合作总署联合创办《丰年半月刊》,至1958年已有订户三万户,并达49%的自给率,1962年,农友订户已至2万户。省农会还于1958年6月出版《农会推广半月刊》,免费赠送一万五千份给各级辅导委员、督导委员及农业推广人员阅读。1968年《台湾农业季刊》创刊,1976年丰年社由农复会协助创刊《农情周刊》,并于次年改为《农业周刊》,1970年各区农业改良场陆续出版了各区农讯季刊或双月刊。

5.农业电影

农复会自1954年起,开始摄制国、台、英语发音的农业影片在各地农村放映,受到农民的极大欢迎,之后逐年自行拍摄或委托台湾制片厂及光启社等,完成影片约40余部及短片一百多部,对农民教育发挥了极大的效果。尤其自1955年开始设置巡回放映车,至各地农村放映电影片、幻灯片外,再配合专家的演讲、分发教材、播音及教育宣传工作等,参加的观众极为踊跃。后因农村电视普及后,农民对此类巡回教育已逐渐不感兴趣,农林厅等单位的媒体制作重点已由电影转到电视,此项巡回教育活动在1983年正式停办。

6.幻灯片教材、照片

1955年农林厅成立农业新闻小组时即设有专任的摄影、编辑人才,逐年在农林厅及各地改良场添建暗房和各种视听设备。自1959年开始,农林厅开始制作黑白及彩色幻灯片多套,并复制或出借,供各地农会使用。至1972年,共制作彩色幻灯片135套(种)以上。在此期间还经常提供照片放大等服务,供推广教学及展示之用。受制作电影短片的影响,1973年之后,农林厅不再系统地制作幻灯片。

7.农业电视

农业电视节目是由农复会、农林厅及电视公司合作,于1971年开始每周一次,每次半小时的《今日农村》节目。1974年增开台视《快乐农家》与华视《农村曲》等农业电视节目,每周各一次,每次30分钟,并由农林厅提供播出的短片。1982年开始农林厅及各地区改良场开始增购各项电视录影等设备,以供录制每天5分钟电视节目的需要,并开始加强各单位的专业视听人才的训练工作。

8.现代信息手段的介入

随着台湾网络硬件和软件的普及,通过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获取农村科技信息也成了台湾农民常用的重要手段,由于互联网传播信息快速、资讯量大,得到了许多农村科技信息传播者和农民的青睐,互联网顺理成章地成为传达农村科技信息的重要桥梁之一。

9.各种在职培训工作

农复会早年就非常重视农业推广人员的各种在职训练工作,尤其在推广方法、传播技巧方面的训练。早在1956年就开始在台大和师大办理新闻推广训练课程。1957年由农复会新闻处、省农会及农林厅新闻小组成立“农业推广联络小组”,协调各种推广所需的单张、挂图、手册等,同时开始出版视听教育专论的文章。1958年由农复会及农林厅合办省级农业推广新闻工作研讨会。1959年开始相继在省农会、美国新闻处、台糖公司、台南与花莲改良场等地举办训练班。1962年又与台大合办农业新闻研习班及区域性培训班,接受训练的农业推广人员超过千人次以上。近年来农委会为配合日益重要的农村科技信息传播工作需求,也积极举办了多次录影、书刊编辑等农业信息传播训练工作。

二、台湾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的特点

1.高效的农村科技信息推广教育模式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当时由于农村科技信息传播工作刚开始起步,受技术、人力、财力等条件的制约,传播方式主要集中在以广播、电影、幻灯片、传单、挂图、黑板报、小册子、小报刊等。但是,如此简单的又带有行政命令式的传播方式并不能有效地使农业技术深入人心。到50年代,台湾将行政命令式的农业推广模式改为说服教育式模式。由于此种传播的互动性、亲和性,很快受到了台湾农民的欢迎。此后,推广教育模式开始在台湾全面铺开,很快成为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农业推广人员实际上起的是传播学中的“意见领袖”功能,因为本身是从基层里推选出来的,农民对他们对信任度比较高;同时,由于把农民集中起来带有培训性质,让他们感到学习农业科技的紧迫感,形成一种学习的氛围。这样,他们把从农业部门、农业研究所里获得的新科技信息传达给农民,农民在学习中就有比较强烈的主动性和吸纳性。[2]

2.多渠道、多途径的农村科技信息传播方式

台湾农村科技信息的传播,与发达的农村信息传播手段密切相关,而且这些传播手段、途径始终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改变,以满足不同时期农业生产的需求。

从20世纪50年代以单张、农民浅说、海报、挂图、农业广播、农业电影等作为主要媒体的传播方式;到70年代初期,农业电视开始进入台湾农村科技信息传播行列;80年代

末,新兴的电讯技术-“电传视讯”正式在各区农改场运作,标志着台湾农村信息传播迈人现代化行列,使农村信息传播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农村科技信息还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由于政策在农业上的倾斜和扶持,媒体比较积极地投入到农村信息传播当中。除了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大力传播农业信息外,印刷媒体的传播力度也丝毫不差。据台湾农业报刊阅读现况的调查,台湾共有农业类杂志130种,其中与农业科普关系密切的有60多种,当时经常阅读报刊的台湾农民已达59.1%。期刊如此,农业书籍也一样受到出版商和农民的热烈欢迎。这些农业期刊杂志印刷精美,经常有几页的全彩版,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农民的阅读习惯。

3.产学研多层次有机结合的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系统

台湾的农村信息传播系统中,农业部门、农业院校、研究所等或与农业相关或与信息传播相关的单位积极投入其中,相互配合,营造了一个农业信息的强势传播系统,这也是其传播致胜的关键所在。台湾的农业学校教育呈“塔形”体系,它是系统培养各级农业技术、农业科研和管理人才的阵地,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初、高级职业学校,任务是培养农村农业经营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人数最多;第二层次是农业专科教育,从高级职业农校或高中吸收学生,任务是培养中级农业应用技术人才;第三层次是农业大学教育,任务是培养农业科学研究、教育和管理的高级人才,其中教育培训和技术推广是其主要的办学特点。

1988年台湾当局发布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跨出了产学研合作的第一步,使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有了更坚实的政策基础和良好的外在环境。此外,为保证教育发展的需要,台湾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法律体系,包括农业教育在内的各个层次均有相应的教育政策条例。

4.全面、到位的农村科技信息传播政策保障制度

近五、六十年来,台湾坚持“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将可供建筑的用地面积控制在4%左右,而将大量土地划作农用田。从一开始,台湾政策就给了农业一把巨大的保护伞。在这种有利的政治待遇下,各相关部门互相配合、积极稳妥地制定传播农村科技信息、发展农业的具体措施。这些政策上的明显倾斜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政治环境。在农村科技信息的传递上,台湾政策同样给予大力支持,如由“行政院农委会”和省农林厅直接指导台湾的农村科技信息传播工作,由各级农会和区农改场组成执行系统,负责农业信息传递的具体事宜。由于农村大都处在偏僻山区或欠发达发区,信息系统力量较为薄弱,正是有了行政力量的干预才能有效地保障了农业信息传播的到位,让农民真正获得农业最新信息。

三、台湾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的管理机制

从政策上看,台湾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的管理部门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是当局农业推广部门,二是农会民间系统。当局农业推广部门的运作机制是:首先由农林部门将“农业推广教育辅导委员会”编制的推广计划下达给县市“农林科”,然后由县市“农林科”直接与各级农会联系。县市“农林科”在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负责将各级“农业推广教育辅导委员会”编制的计划下达给农会;另一方面负责收集农情,向上汇报农民生产存在的推广问题,再将上级处理意见或新的成果反馈给农会。由于农村大都处在偏僻山区或欠发达发区,信息系统力量较为薄弱,正是有了行政力量的干预才能有效地保障了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的到位,让农民真正获得农业最新信息。

从经费上看,台湾农村科技传播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编列的“农业科技研究发展”项目。农业研究发展项目经费主要用于人事费用、新产品研发、农业推广教育、产销制度研究等,其中农村科技信息传播与推广教育的经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四、结语

台湾农村科技信息传播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台湾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研究台湾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状况并借鉴其发展经验,对创新福建省新农村科技信息传播机制,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3]

参考文献

[1] 邱煜辉.闽台农业信息交流网络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台湾农业探索.2004(1).-11-14

[2] 陈奇榕.台湾农村科技推广教育体系及对福建的启示, 台湾农业探索.2008(1).-28-33

[3] 严志业.台湾农业信息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134-137

基金项目 福建省科技厅公益项目“闽台农村科技信息传播模式研究与借鉴”(2010R1018-7)作者简介 刘健宏(1978-),男,福建省福州人,本科,馆员,从事农业信息研究

第二篇:矩阵理论学后感(刘宏健)

华东理工大学2015工程硕士——机械工程——刘宏健

专业:机械工程 学号:Y40140002 姓名:刘宏健

1、为什么要读工程硕士?

本人2011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因为大三时候的校园招聘关系,毕业后就来到上海参加了工作,由于自己是外地户籍,在上海处处受限制,像办理公积金、缴纳社保、买房子等,幸好还有人才引进政策可以依靠,但是这个政策的前提就是要有高学历,高职称,加上工作上想要更好地发展,学历、资质这个方面更加不能少,面对社会、家庭等等重大的压力,下定决心利用工作的闲暇时间,进一步深造自己,让自己在学识和实践方面同时提高,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学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才能有自己的立足空间,才能不被社会和家庭抛弃,才能对自己,对爱人,对家庭更好地负责。

经过网上了解,上海各大高校都在招收工程硕士,于是就动了心,通过进一步详细的了解,发现工程硕士只有在周六、周日上课,不耽误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时间,这点很符合我自己的需要,不但能工作,还能上学,更可贵的是,还有希望就读于一所名牌重点大学,这是我一生的梦想,由于自己出生在贫困的农村,教育条件太差,根本没有上名牌大学的机会,于是最初我定下了报考上海交通大学的工程硕士,并且自己通过网上购买复习资料,提前一年开始复习GCT考试,造化弄人,到了7月份报名的时候,上海交通大学的学费上涨了2倍,三年读下来学费要8万,这是我无法承担的,不得已改变了自己最初的目标,重新选了现在的华东理工大学,四年学费4万还是我可以承受的,另外,在机械方面,华东理工大学并不次于上海交通大学,也是名列985、211的高校,报考完成后,转变了复习方向,三大力学重新拾起,经过1年的努力,顺利通过了GCT、复试、面试三重考核,顺利的成为了华东理工大学的一名工程硕士。

2、本科学习线性代数的心得体会 2.1线性代数的概念与应用

线性代数是一门对理工科学生极其重要数学学科。线性代数主要处理的是线性关系的问题,随着数学的发展,线性代数的含义也不断的扩大。它的理论不仅渗透到了数学的许多分支中,而且在理论物理、理论化学、工程技术、国民经济、生物技术、航天、航海等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该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华东理工大学2015工程硕士——机械工程——刘宏健 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空间直观和想象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2线性代数的学习体会与心得

线性代数主要研究了三种对象:矩阵、方程组和向量,这三种对象的理论是密切相关的,大部分问题在这三种理论中都有等价说法。因此,熟练地从一种理论的叙述转移到另一种去,是学习线性代数时应养成的一种重要习惯和素质。如果说与实际计算结合最多的是矩阵的观点,那么向量的观点则着眼于从整体性和结构性考虑问题,因而可以更深刻、更透彻地揭示线性代数中各种问题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由此可见,只要掌握矩阵、方程组和向量的内在联系,遇到问题就能左右逢源,举一反三,化难为易。

对我来说,线代是一门比较费脑子的课,所以如果前一天晚上睡得太晚第二天早上的线代课就会变成我的“催眠课”。所以,我就会在第二天有线代课时晚上睡得早一点。与此同时,如果我觉得上课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我还会提前预习。这个预习也有学问,预习时要“把更多的麻烦留给自己”,即遇到公式、定理、结论马上把证明部分盖住,自己试着证一下,可以不用写详细的过程,想一下思路即可;还要多猜猜预习的部分会有什么公式、定理、结论;还要想一想预习的内容能应用到什么领域,这同样对于我自己有着很大的帮助。

线性代数的概念很多,重要的有:代数余子式,伴随矩阵,逆矩阵,初等变换与初等矩阵,正交变换与正交矩阵,秩(矩阵、向量组、二次型),等价(矩阵、向量组),线性组合与线性表出,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极大线性无关组,基础解系与通解,解的结构与解空间,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相似与相似对角化,二次型的标准形与规范形,正定,合同变换与合同矩阵。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而言之,在学习线性代数时,既有枯燥无聊,又有乐趣无穷,只要掌握了其中暗含的规律,在每个模块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一个地方吃透了,其他的地方也就会了,收获多了,乐趣也多了,我的心得就是在枯燥的学科中找到了乐趣!

3、矩阵分析计算的学习心得 3.1矩阵的概念与应用

矩阵,Matrix。在数学上,矩阵是指纵横排列的二维数据表格,最早来自于方程组的系数及常数所构成的方阵。这一概念由19世纪英国数学家凯利首先提华东理工大学2015工程硕士——机械工程——刘宏健

出。矩阵是高等代数学中的常见工具,也常见于统计分析等应用数科中。在物理学中,矩阵于电路学、力学、光学和量子物理中都有应用;计算机科学中,三维动画制作也需要用到矩阵。矩阵的运算是数值分析领域的重要问题。将矩阵 分解为简单矩阵的组合可以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简化矩阵的运算。对一些应用广泛而形式特殊的矩阵,例如稀疏矩阵和准对角矩阵,有特定的快速运算算法。在天体物理、量子力学等领域,也会出现无穷维的矩阵,是矩阵的一种推广

我的矩阵分析是在华东理工大学学习的,开学第一天,我是第三个来到教室的,那时候李老师还没到,不过一会,李老师走了进来,激情澎湃,本来矩阵分析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没有乐趣可言,可是在李老师激情洋溢的授课下,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充满了乐趣。

由于李老师独特的表达技巧与计算机辅助软件MATLAB相结合,复杂繁缛的矩阵分析、变换变得更加直接,更加具体,通俗易懂,我本来就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再加上李老师的精辟授课,所学知识在课堂上全部掌握,课下抽空回顾一下,就没有什么问题了,临近考试,李老师给了大家一些往年的复习试题,我回去后利用闲暇时间,完完整整做了一遍,只有极个别不懂得地方,经过下次上课向李老师请教,在老师耐心的讲解下,彻底领悟,虽然这门课在工作上用处不大,但是还是让我受益匪浅,衷心感谢李老师!

最后,对李老师衷心地说上一句:“李老师,您辛苦了!”

第三篇: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养老状况研究

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养老状况研究

周志文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摘要:中国社会目前的老年养老已呈现出性别差异特征,农村老年女性晚年生活艰难,她们既是家庭经济劳动和情感的支持者,同时也是需在晚年生活中得到家庭成员和社会在经济、物质、情感方面支持的受照顾者。本文对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在个人、家庭、社会等三个方面的养老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虽然国家和社会在农村养老问题上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但是家庭养老依然占据老人养老的主要地位,只有国家和社会继续加大农村养老保障工作,坚持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正确发挥国家、社会、家庭、个人间的能动性,才能提高和改善朔州农村老年女性的养老生活质量。

关键词:农村老年女性;养老状况;个人养老;家庭养老;社会养老

一、问题的提出

老龄化不仅是国际社会关心的社会问题,而且也是我国当前所面临的一项难题。根据联合国人口议题《世界人口趋势》的预测,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截止2050年,60岁或以上的人口预计将从2009年的7.43亿增加至20亿。根据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现在已成为一个人口老龄化国家。

然而,在我国城乡间老龄化程度是不一的,据相关专家研究,农村老年人口规模是城市的1.69倍,城市老年人口比重为7.97%,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18.3%,也就是说67414万乡村人口中就有12336万老年人。这一群体中,女性老年人因自身特点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在个人养老、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进入老年,男女两性存在差异,男性寿命相对短,但是身体健康的可能性要相对长,而对于农村女性高龄老人健康预期寿命最低。在农村中,老年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体弱多病者的比例增加速度相对大于男性,年龄越大生活自理能力越差。在地域分布上,中西部地区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比例远高于东部地区。男女两性晚年心理健康方面,男性老人较女性老人心理状态要好,这也直接影响着老人生活满意度。农村老年女性处于农村人和女性的双重角色,老年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身体健康和经济来源上都处于劣势,需要社会各界提供更多关注,亟需出台有效的政策以支持帮助。因此从性别视角分析农村老年女性养老状况有助于更全面地掌握农村老年女性晚年生存处境。

此次研究将朔州市农村作为研究现场,通过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在了解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养老现状的基础之上,多层次了解影响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晚年养老的因素,并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相应建议。

本文研究资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运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所收集到的与农民养老相关的各类文章;二是本人在2011年7-8月以来对朔州市马官屯村和响水营村所做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资料。

二、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养老状况

此次调查对60位农村老年女性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处于“60-69岁”这一年龄段的被调查者所占比重最大,共有43位老人,占总体被调查者的71.6%。“70-74岁”、“75-79岁”和“80岁以上”等其他三个年龄段的老人人数分别为6人、6人、5人,分别占被调查者的10%,10%和8.3%。

(一)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个人养老状况

调查显示,在调查的六十位老人中没有发现离婚、未婚的情况,在个人养老状况方面,对老人是否进入老年的问题上,多数女性老人表示认可目前正在扮演的老年人角色,日常生活中基本具备吃饭、洗衣、如厕等自理能力,健康普遍良好,时有小病,村中老人主要患有牙疾、关节炎、糖尿病等病症。个人养老状况的好坏既受老人个人身体健康的因素的影响,也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农村老年女性和男性在健康上存在着差异,女性老人一般比同龄男性老人身体健康,寿命也较伴侣要长,所以女性老人除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之外还得在日常生活中操持家务,照看伴侣;身体健康出现问题时考虑到经济承受能力,一般不会去医院就医,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基本的卫生保健习惯也没有养成或保持下来。在财产处置问题上,在思想观念里老人一般都会将财产留给儿子,但是也会给女儿除现金之外的一些物品,老人在与儿女的交往中也会用财物维系双方之间的情感关系。

(二)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家庭养老状况

对老人生育状况和意愿的调查显示,受传统思想中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农村女性老人普遍有生育男孩的意愿,在生男孩愿望满足的条件下老人希望能生育女儿,认为男女孩都一样重要,日常生活来源主要依靠老伴或儿女;在居住方面,除因高龄、身体或经济状况出现问题时,老人一般情况下是不和子女生活在一起;调查中显示,儿女主要是在物质方面照料老人,老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负担自己家庭的家务,偶尔也会帮儿女料理家务、照看孩子,由于经济社会条件的改善,女儿在照顾老人的过程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女性老人能从女儿身上得到更多的情感慰藉,同时儿子也欢迎女儿照顾老人,但是儿女之间也会因老人财产出现隔膜。

农村女性老人的文体娱乐活动比较单一,在家庭中多数老人以收看电视节目消遣时间,由于老人听力和视力有所下降,所以对节目内容不会有所要求。在村中,小型便利店和可遮阳的巷口是老人午后进行娱乐活动的聚集场所,老人依年龄高低以及关系的亲疏远近形成不同的交际圈。

(三)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社会养老状况

国家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在本次调查的农村中发挥的作用不一,其中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于在2011年才在当地开展,所以参保人数不多,且有些老人在六十五岁以后方可领取养老金,概括来说,影响老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多重因素有:1.新农保“捆绑”照顾政策因素:村中符合规定的人员参保,老人可享受新农保政策的照顾,但“捆绑”政策的不尽如人意之处在于老人儿女不参保或儿女不在农村居住的情

况下,老人领取不到养老金;2.由国家征地带来的补偿:失地农民每亩可从国家获得上万元的征地补偿,国家并为老人办理新农保,个人账户资金由国家支付;3.对政策稳定性和可靠性的预期:因担心该政策的可靠性,农民持观望态度,不会立即参保。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政策因施行早,每年缴付费用低,账户资金可积累,办理便利等优点,在农村中的参保人数众多,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不过农民对其中的一些问题不满意。

土地补助方面,国家对农村的耕地和林地在核实的基础上对农民进行补助,总的来说老人从政策中得到好处,高龄老人还会从国家或集体获得烤火费等补助。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在农村中只有年满七十五周岁的老人每人每天得到来自国家的一元补助。老人是比较满意此项政策,不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差异导致部分老人将户籍改为市民,据此办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有些老人有意见。

三、理论思考和建议

总之,从问卷和访谈的调查的情况老看,农村老年女性在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层面上的养老状况较好,农村女性老人在家庭中的养老状况基本没有变化,而社会保障老人晚年生活上取得明显的进步,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于城乡之间、男女之间的老人养老生活状况的差别有待于弥补,考虑到现今农村和女性的现实状况,有必要在提高农村女性老人晚年生活方面做出努力。

(一)国家积极保持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从长远来看,解决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特别是改善农村女性老人晚年生活境遇的根本方法在于保持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使得国家能在诸如社会养老保障的民生工程上加大投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但并不是说经济决定社会养老保障最终成败,而是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社会进步,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对社会养老的认可,社会保障等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公正、公平;同时经济的增长伴随而来的城市化不断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有力地吸引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就业,增加了农村家庭收入,提高了农村家庭自我养老和家庭养老方面的经济自主能力。

(二)因地制宜,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网络

当前中国农村养老的模式仍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其他养老方式为辅,在改善农村女性老人的生活条件方面,家庭成员,特别是儿女发挥主要的作用,对此,国家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和措施,国家和各地区要科学的构建农村社会保障网络。

国家要不断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地区,在财政增加的情况下不断扩大东中西三地区的养老补贴;各地区依据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适时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范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者的低保待遇,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同时降低农村老人享受低保的年龄;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增加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服务机构并加强监督与管理,合理布局,医药收费合理定价,扩大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鼓励医疗服务机构组建卫生服务流动站深入偏远农村,定期免费为老人特别是弱势老人寻医问诊,并随时收集和掌握农村老人健康动态,便于今后就医的准确、及时,多管齐下解决老人就医方面的问题。

(三)继续发挥家庭养老的主要作用

家庭为女性老人提供经济和精神慰藉,所以家庭在农村老人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它也是现阶段国家尚未完善社会保障情况下老人晚年养老的基础,要强化家庭成员赡养老人的责任和义务。在社会中弘扬尊老爱幼的道德规范,考虑到今后国家独身子女生育政策继续实行,为了使家庭特别是女儿发挥养老的作用,要改变农村中单纯养儿防老的观念,培育女儿养老的新文化;要看到农村劳动力外迁对农村老年女性养老产生的负面影响,鼓励老人共同外迁定居,为老人提供好的养老生活环境。

(四)丰富女性老人文化娱乐生活

国家、社会和家庭多途径、多形式的丰富农村女性老人的文化娱乐生活,国家在农村建立适合老人的文体娱乐设施,诸如棋牌室、身体锻炼器械等;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组建戏曲、电影服务小队等;开展敬老爱老服务日,宣传鼓励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深入农村,在情感上与老人展开交流,排解老人的寂寞。家人除在日常生活中照顾老人之外,还要在业余时间与老人展开情感交流,给予老人精神慰藉;发挥老人自身主观能动作用,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参考文献

[1]费孝通,生育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第四篇: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论文题目: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摘要

河南农村经济目前呈现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农业基础设施有了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农业结构在优化调整中日趋合理;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但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面临新的发展,必须在宏观经济指导下,对农业结构继续加以优化调整,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使全省绝大多数农民稳步进入小康,以形成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局面。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处在历史最好时期之一。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局面。

关键词:河南;农业;农村经济;城乡协调;发展

Abstract:

Nowadays, there is much improvement in the agricultural basic facilities and the comprehensive production capacity.But the per-capital income of the former’s family remains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level.Guided by the macroeconomics,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to intensify the constructure of foundmental installation and to inv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n most of formers in Henan province will lead a relatively comfortable life.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in economy coordination will prevail in towns and cities.At present, China's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ne of the best period in history.New rural reform, development long way to go, we must uphold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s guidance, do solid work, innovation, and constantly open up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ituation.Key words: countryside of Henan;countryside economy;harmonious development

目录

摘 要..............................................................2 Abstract............................................................3 引言................................................................5 一 河南农村经济的现状..............................................6

(一)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6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6

(三)农村电气水平进一步提高....................................7

(四)乡村企业发展势头良好......................................7

(五)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7 二 河南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8

(一)农业产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8

(二)基层债务负担较重..........................................8

(三)农村输出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8 三 河南农村经济发展可采取的政策和对策..............................9

(一)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扩大内需................................9

(二)深化农村金触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9

(三)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10

(四)利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离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0

(五)提高输出劳动力的整体素质.................................11

(六)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加快产业化经营.........................11 结束语.............................................................12 参考文献...........................................................12 谢辞...............................................错误!未定义书签。

引言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处在历史最好时期之一。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

河南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同样是是一个农业大省,河南用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生产着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总产量已经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为全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省市县各级领导下,河南的数千万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胆改革,积极探索,不断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河南的农产品供给状况持续好转,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人均占有量有大幅提高,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业技术装备有了长足发展,实现了农业发展由粗放生产向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跨越。科技的进步也为农业的生产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农业科技在农 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现在所占比例大约50%。农业生产不断进步,农民的收入也是稳步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村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亿万农民的直接利益,我们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更好更快的发展。

河南农村经济的现状

(一)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河南省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2007年全省财政支农资金与1978年相比增长29倍;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8,718.71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7.9倍。1998年至2007年累计投入支农资金达614.5亿元。近年来,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大,又一次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显著提高。截止2007年底,全省有机电井122.94万眼,比1978年增长一倍,配套机井占机电井数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71.0%上升到目前的93.5%,提高了22.5个百分点。2007年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4,955.84千公顷,较1978年增加了1,234.17千公顷,增长33.2%,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由1978年的52.0%上升到2007年的62.5%,提高了10.5个百分点。全省旱涝保收田2007年达到3,962.38千公顷,比1978年增加了2,010.65千公顷,增长了一倍以上。农田水利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增强了河南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农业的增产丰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

2007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8,718.71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7.9倍。主要农业机械中,大中型农用拖拉机达到14.94万台,比1978年增长2.6倍;小型农用拖拉机全省拥有量达到323.97万台,比1978年增长35.6倍。农用排灌动力机械为99.78万台,比1978年增长1.3倍;农用水泵为207.97万台,比1978年增长2.7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省工、省时、省力、效率高且能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发展迅猛,彻底结束了镰刀、小铲割麦的历史。2007年,全省联合收割机拥有量为9.32万台,比1978年增长236倍。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不断好转,一些先富裕起来的农民搞运输致富奔小康,推动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全省农用运输车从无到有,发展迅速,2007年底,全省农用运输车也达到213.61万辆。农业机械拥有量的大幅增长,使全省农业机械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2007年全省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总动力11千瓦,比1978年增长6.9倍。全省实际机耕面积达到6,058.41千公顷,较1978年增长了近一倍,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76.4%,与1978年相比,提高了33.5个百分点;机播面积为6,564.13 千公顷,比1978年增长26倍。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有力的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三)农村电气水平进一步提高

据统计,2007年全省农村用电量达到223.89亿千瓦小时,比1978年增长15.9倍;平均每公顷耕地用电量由1978年的184.5千瓦小时猛增到2007年的2,824.5千瓦小时,比1978年增长14.3倍。2007年全省化肥施用量(折纯)为569.68万吨,比1978年增长9.8倍,平均每公顷耕地化肥使用量为791公斤,与1980年相比增加了689公斤。而且施肥技术、施肥比例更加合理,优质复合肥使用量逐年提高。2007年农膜使用量为12.66万吨,比1990年的2.75万吨增长3.6倍;2007年农用柴油使用量为96.42万吨,比2000年的79.56万吨增长21.2%。电气水平的提高,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为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持。

(四)乡村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2007年底,全省乡镇企业经营单位数将达173.8万个,比2006年增加7.5万个;实现增加值4673亿元,比2006年增长28。17%,乡镇企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生产总值增速13.67个百分点。2007年底,全省乡镇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62亿元,比2006年增长25.54%;实现税金239.43亿元,比2006年增长25.2%;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发展到1985家,比2006年增加572家;纳税超过3000万元的企业发展到134家,比2006年增加32家。在新增加的企业中,工业企业增速较快,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而且新增的企业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就业人员和职工收入明显增加。2007年底,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1060.5万人,同比增加25.7万人。乡镇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将达到982.3亿元,同比增长20.67%,职工人均工资收入9268元,比2006年增加1401元。

(五)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2009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4807元,比上年增加353元,增长7.9%,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7.5%。但是河南农民人均收入仍然低与全国5153元,相比少了346元。从收入构成看,家庭经营纯收入2891元,占纯收入的60.1%。其中:农业纯收入2380元,占纯收入的49.5%,成为主要收入来源。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逐步提高,2009年同2004年相比,占纯收入的比重由29.5%上升到33.7%。09年河南农民人均收入居全国第17位,农民收入呈现以下特点:(1)在本地从业收入少,导致工资性收入偏低。(2)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较大。(3)财 产性收入较低。(4)转移性收入偏少。从增速来看,近五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5%,比全国高1.6个百分点。河南省家庭经营纯收入中农业比重偏大,而工资性收入特别是农民在本地从业收入比重偏低,这也是造成河南农民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

二 河南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

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表现在: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 ”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1。

(二)基层债务负担较重

基层债务负担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乡村两级债务负担越来越重。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后,规范了农村税费关系,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农村基层又面临了两个新情况:首先是阻断了税费收入的路子,相继财政收入减少,造成已负债累累的乡级财政雪上加霜,机构运转困难自身支出得不到保障,对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支出减少。其次,各村失去了原来的村提留收入,又没有创收渠道,随之而来的是村里公益事业无钱来办,偿还债务成了无源之水。基层债务不解决不行,解决又没有办法,处于“两难”境地。由于基层债务负担过重,导致对发展经济投入资金减少,农村经济负重前行,挫伤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存在“有心干事、无力干事”的现象。

(三)农村输出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

劳务输出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工就业增收能力不高。表现在:一是获取市场信息和外出务工渠道狭窄,据调查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外出务工的占60%以上,政府、中介组织只占15%左右,自由外出达到了25%。二是农民工收入偏低,月收入在300—500元占20%,500--100元的占70%,月收入1000元以上的占10%。三是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应对风险能力较弱。

1(中)王荣来,杨延哲。河南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M],郑州:河南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

河南农村经济发展可采取的政策和对策

在新的形势下,大力发展现代农村经济应以增加农民收人为核心,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切实提高农村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一)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扩大内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人比2008年翻一番。根据测算,未来12年年均收人增长在6%左右,2020年农村家庭人均收人有望达到或超过2005年城镇人均水平。在人口规模不变的前提下,12年间我国农村消费能力将释放出2万亿元,改变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从1999年以来的下滑趋势,从2仪巧年的39%上升到52%以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之后,通过人股或合作等形式,农民的收人将有望明显提高2。要切实做到增加农民收人,首先要保障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并推动农产品价格的稳定增长;其次通过“多予少取放活”政策的推行,全方位推动农民增收,有助于增加消费、扩大内需,还将降低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促进农村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

(二)深化农村金触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和农村信贷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极不对称,暴露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滞后性和不合理性,并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一方面造成农村经济存在严重的“贫血”,另一方面导致了资源进一步向城市“输血”。农村金融问题长期存在,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必须继续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一是强化金融机构的政策性功能,着力提高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农户等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在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本建设、公共设施配套建设和技术改造等方面发挥支持作用;二是深化信用社改革,完替内部治理结构与管理水平、转换经营机制,加强信用社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三是积极培育民间的信贷组织,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对“只贷不存”的小额信贷组织,进一步放开市场准人管制,对已经进人市场的小额信贷组织,帮助督促其建立可持续的资金补充机制;四是允许和引导农民发展资金互助组织,在鼓励农户资源互助担保的同时,建立专门的担保基金,创新农村信贷担保抵押方式,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担保形式,建立农户信用记录,降低信用风险3。

2周霆,邓焕民.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论—基于“三农”视角的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3李树生.合作金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三)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优质的原材料生产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而这一前提条件的要素就包括:通过组织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而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种养业良好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扶持优势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构建农业科技基础实习、创新能力和转化效率的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通过组织实施植物保护工程、动物保护工程、水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建设和完善植物疫病虫害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快速扑灭能力和农产品卫生安全监控能力的动植物保护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系统工程加强农产品监测、检测、认证和监督系统与设施建设,进而建构完全符合国际标准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四)利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离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由于农业生产存在产业内容和地域的差异性,可从建立农业各领域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始,逐渐从为生产技术服务向科研、流通领域延伸,通过各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济活动的组织化程度将快速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将得到提升。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杜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一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是为了产业发展和共同利益的需要,在解决“统”与“分”、“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基础上,配臵社区或组织范围内的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使资源在合作组织内部和外部得到有效配臵。二是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和产品销售成本,降低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占有率和销售价格。三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适应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不仅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变化万千的大市场相联结,成为联结农户、企业、市场和政府的桥梁和纽带,弥补了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滞后的缺陷,同时也解决了政府在“三农”工作中的“错位”、“越位”和“缺位”问题4。四是西方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道路为我们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发达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之上的,没有发达的合作组织就没有现代农业。可以说,建立健全农村合作经济组 4李友志.财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织有利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五)提高输出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做好对外劳务输出工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牢固树立抓劳务输出就是抓经济,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增收,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就业,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开放的观念。积极做到“五个加强”推进劳务输出工作,即: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劳务输出网络。健全乡村劳务输出机构,负责收集劳务输出信息并定期发布、组织培训和输出、开展职工介绍等工作;二是加强市场建设,提供信息服务。严厉打击非法职介机构,坚决取缔“黑中介”,维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和劳务技能,提高其就业增收能力;四是加强教育引导,保证有序流动。避免盲目外出、无功而返,变无序输出为有序流动;五是加强跟踪服务,掌握务工人员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及用工单位的意见和要求,稳定输出队伍,加强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引导,就近消化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

(六)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加快产业化经营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而资金、技术等要素相对稀缺,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社会不仅不能产生效益,相反却参与社会收益的分配,这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人难以增加的根本原因。实践证明,乡镇企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经济支柱,而且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等,己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丰富的经验。

乡镇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通过它可及时反馈市场需求,告诉农户需要生产什么,同时又通过自身的转化加工和市场渠道使农副产品快速打人市场。因此乡镇企业不仅肩负着带动农民进人市场,共同致富的重任,是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还有效提高农业的社会化和组织化程度,实现了农户与市场的有效连接,增强了农业生产的应变能力和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民只需根据市场需求放心生产,不必为产品的出路担心,生产收人得到有效保障,有效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意见》指出“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发展乡镇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在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传统产业中,把乡镇企业建设当作一项盈利、创汇、可持续发展的强势产业来看待,当作最有发展前景 和生机的后续产业来扶持。一方面利用国内外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优势,新建、改造和嫁接我市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勇于进人国际市场参加竞争,使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结束语

总之,大力发展现代农村经济,应利用改革开放30年积累的资本和经验,通过制度安排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统筹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破除二元分割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此外,要突出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合理配臵,调整不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达到缩小城乡差别、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5。

参考文献

[1](中)王荣来,杨延哲。河南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M],郑州:河南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

[2](美)约翰逊著,林毅夫等译.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韩)朴振焕著,潘伟光等译.韩国新村运动:20世纪70年代韩国农村现代化之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4]周霆,邓焕民.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论—基于“三农”视角的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5]李树生.合作金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6]李友志.财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7]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7-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8]曹明贵,等.新农村的制度建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9]习强百发.我国新农村建设与韩国新村运动比较研究[Jl.开发研究,2008(6)[10]陈庆立.农民与小康「Ml.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11]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研究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5韦幼玲.走有特色的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中国科技信息,2005

[12]曹俊杰,刘国华.发展现代化农业:国际经验与中国模式.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 [13]韦幼玲.走有特色的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中国科技信息,2005 [14]霍腾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山西农业,2005 [15]陈文强.关于加快河南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思考.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

第五篇:农村青年就业和失业状况的研究(范文模版)

农村青年就业和失业状况的研究

内容摘要

作为新时期团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和创新,开展农村青年就业援助行动对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团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都有着深远的意义。结合2001年以来奉贤团区委开展的青年就业援助行动形成了本研究报告,主要分四部分:一是当前农村青年的就业和失业现状;二是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三是如何解决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四是对今后工作的思考和设想。

关键词

青年 失业 择业观 教育培训 就业援助行动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当前,农业是一项弱势行业,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发展和完善,社会竞争日渐激烈,农村青年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农村青年的就业问题已上升为党和政府、社会、家长都非常关心亟待解决的一个焦点问题。如何转移农村劳动力,使广大农民增收增效,尽快富裕起来是摆在我区各级党政领导面前的一件大事。区委、区政府根据我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的目标。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党政中心工作,为党和政府分忧解难,切实履行服务青年的职责。

2001年以来,为开展青年就业援助行动,奉贤团区委已对本区的失业青年进行了摸底建档。近期结合团市委的社区青少年普查工作,重新对我区16至25周岁,长期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也没有进一步求学的青年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方式以调查问卷为主,并辅以一系列座谈会和个别访谈。深入基层,倾听青年的呼声,所得数据资料具有广泛的真实性和代表性。实际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89份,有效回收率为89.5%。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奉贤农村青年的基本现状

1、学历普遍较低

受调查的青年中,男性占58.1%,女性占41.9%。从学历来看,4.6%的人为小学学历,初中学历占55.3%,高中及三校(中专、职校、技校)占38.5%,大专及以上学历很少,不到2%。

2、技能匮乏,缺乏锻炼

在被问及“通过以前的学习,您掌握了哪些技能时”,28%的青年认为自己目前尚无一技之长,18.5%的青年会简单的机械加工(车、钳等),厨艺、汽车维修及电器维修等技能各占10%左右,相当少的人掌握两种以上技能。而且大多数青年由于没有工作,缺乏实践的机会,当初掌握的技能有些已生疏了。

3、缺乏危机意识

调查发现,农村青年平常的生活状况不容乐观:43.9%的青年长期在家休息,靠父母供养;25.4%的青年从事一些临时性工作;只有12.4%的青年在积极充电学习,为今后的人生之路早做准备(见表3)。由此可见,大部分青年对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认识不足,竞争意识淡薄,危机意识更是无从谈起。

4、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当前,农村青年闲散在家的主要原因是失业。失业的责任并不全在他们本身,他们中的大多数是遵纪守法的青年。但是如果长期闲散在家,容易养成懒散的习惯,降低辨别是非的能力,如再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就容易接触社会上一些不良的东西,误入歧途,可能成为犯罪的后备军。

(二)农村青年失业的主要原因

造成农村青年就业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在被问及“为什么现在没有工作”时,60.6%的青年回答是因为中学毕业后,没能找到工作,一直呆在家里;13.8%的青年是因为单位效益不好而遭裁员;13.3%的青年是因为与原先单位的劳动合同到期后,没有续签;也有10.7%的青年是因为自己暂时不想工作。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1、客观方面

一是由于广大农村青年学历较低、技能单一,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需要,与企业的用工条件存在较大的差距;二是由于我区的整体经济较之其他兄弟区县还有一定的差距,区内企业数量不多,大部分规模不大,难以消化本区大量的劳动力;三是大量外地劳工的涌入,使得本来就紧张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民工能吃苦,工资便宜,便于管理等优势促使企业的天平倾向他们;四是部分企业用工制度的不规范让求职青年屡次上当,感到迷茫,不知该如何选择企业。

2、主观方面

一是部分青年就业心态不端正,眼高手低,依赖心理较强,不愿到外面闯荡,有一种浮躁及永不满足的心理,由此造成了失业、工作、再失业、再工作的循环,跳跃性相对较大,往往一年内要换好几个工作;二是父母对子女的就业态度影响了部分青年的观念,父母们都希望子女能够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每月能有一定的收入,既能减轻家庭负担,又使自己放心,但同时他们普遍对子女宠爱有加,缺乏一种关心和引导孩子求学或就业的正确途径。

(三)有关的工作措施

针对奉贤农村青年就业问题相当突出的情况,奉贤团区委从维护奉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战略高度出发,本着服务基层、服务青年的宗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2001年开始创造性地开展了青年就业援助行动,真正帮助青年成长成才,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1、争取党政支持,建立工作机制

青年就业援助行动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化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从根本上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2001年1月,在原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团县委、县劳动局、县人事局等10个相关部委办和职能部门召开了社会无业青年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会议,成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并专门下发了奉团联[2001]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奉贤县社会无业青年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各成员单位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各自的职责。联席会议办公室下设在团委。各镇随即也相应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形成了党政领导挂帅、团组织牵头、各部门分工协作的良好工作氛围。

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各自的工作进展情况,对如何进一步深入地开展此项工作群策群力。2001年7月,经联席会议讨论通过,下发了《关于下达2001青年净增就业岗位争取指标的通知》和《关于对2001在社会无业青年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各镇领导小组实施奖励的通知》,对各镇领导小组下达了任务和指标。2001年底,进行了考核评比,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进行了奖励。逐步建立起了联席会议、定期交流、检查考核、评比奖励等一整套制度规范。

2、针对青年需求,创新工作方法

首先,调查摸底,建立档案。2001年初,团区委向各镇团委下发了由上海市职业介绍中心统一印制的“求职登记表”,开展摸底建档工作。全区共有6000多名失业青年分别到各级团组织进行了求职登记。

其次,宣传教育,转变观念。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广大农村青年就业心态不端正,挑挑拣拣,希望工作一步到位的现象较为普遍。团组织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使其具备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创业意识,由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择业观教育活动,强调“四个注重”:一是注重教育对象的广泛性。针对部分家长缺乏引导子女就业正确方法的现象,团区委联合区文明办、奉贤报社举办了“现代青年择业观大讨论”征文活动,旨在青年中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念,倡导艰苦创业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征文获奖稿件在《奉贤报》等媒体上刊登,起到了更大范围的教育作用。同时,抓源头,对即将毕业的三校生进行就业指导,灌输正确的就业观念。二是注重教育形式的多样性。邀请创业典型现身说法,团区委特邀上海三明食品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尹文明为我区200多名青年代表上了生动的一课,他就青年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畅谈了自身创业的经历和体会,以生动的事实教育青年。三是注重教育内容的实效性。全区各基层团组织针对择业观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特色工作。如,柘林镇团委结合青年招聘会,邀请镇工业园区的企业老总为失业青年作择业观的专题讲座,解答择业问题上的困惑;光明镇团委组织失业青年代表赴外区企业参观,现场召开座谈会,互相交流感受体会;平安镇团委举行座谈会,邀请镇劳务所所长为失业青年分析就业形势,解析就业政策,已就业的3名青年代表介绍了各自的求职经历和感受等。四是注重教育阵地的多样性。充分利用共青团的组织网络优势,最大范围的宣传确立正确择业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至2002年7月底,全区各级团组织共开展择业观教育6000多人次。

第三,加强培训,提升技能。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将进一步深化,劳动力供求在数量上的矛盾将日益减缓,而在素质结构上的矛盾将日渐突出。广大农村青年学历较低、技能较差将成为他们实现就业的主要障碍。团区委依托上海市免费培训学校奉贤分校,在区劳动局的大力支持下,以有证培训为重点,开设了计算机调试维修、维修电工、电工电子工等专业的培训,已有150多名失业青年享受了免费培训,经考核获得由市劳动局统一颁发的技能证书,为上岗就业做好了准备。两年来各镇团委也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对失业青年进行各类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举办实用技术、岗位技能等各类中短期培训13300多人次。

最后,畅通渠道,推荐就业。团区委积极拓展就业渠道,整合社会资源,创造条件,积极推荐失业青年上岗,主要开展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聘请青年就业经纪人。团区委主动出击,聘请具有良好素质的职介工作人员作为团区委的青年就业经纪人。主要负责捕捉区内外企业的用工信息,查找已建档失业青年的信息,组织符合用工条件的青年集中前往用工单位进行面试,并传授必要的面试技能。二是举行大规模的就业招聘会。2001年9月,团区委和奉浦劳务所共同主办了“先锋高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现场招工会,250名农村女青年参加了面试,最后有80多人实现就业。10月,团区委、区总工会等5家单位联合举行了一次劳务洽谈会,有20多家用工单位设摊招聘,共计200多人当场与用工单位达成了劳动意向。2002年5月,团区委、区人事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区人才交流中心联合举办了“让青年走向成功”首届奉贤青年就业招聘会,40多家用工单位推出1500多个岗位设摊招聘,4000多名青年前来咨询求职。同时,还向青年发放了“青年就业服务卡”仪式,持卡人可享受每月18日免费入场参加区人才交流中心招聘会,应聘成功优先办理相关劳动手续等一系列优厚条件。至2002年7月,团区委累计推荐1000多人次参加区内外40多家企业的用工面试,实现就业370多人。三是立足基层,扎实推进青年就业援助行动。如,奉城镇团委联合镇职介所,聘用1名退休教师与区内外用工单位接洽中介,推荐本镇及相邻乡镇的青年上岗;胡桥镇团委主动出击,邀请市区一些用工单位到镇里进行用工面试,还专门为青年讲授面试技巧;南桥镇团委建立“上海青年人才交流中心——社区青年择业指导服务站”等。截止2002年7月,各镇团委累计提供就业信息10000多人次,实现就业4400多人次。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和整合社会资源

最大限度地整合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资源,借助他们各自的工作优势,为青年就业援助行动的进一步深化拓展创造良好的大环境。同时,进一步细化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合作。

(二)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农村青年的流动性相对较大,这就给我们及时掌握他们的数量、了解他们的动态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由于调查摸底的工作量较大,时间周期较长,所得的数据相对滞后;定期开展又缺少必要的人力和物力。为适应形势发展,进一步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将对失业青年重新摸底建档,并逐步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计划筹建区、镇两级信息管理系统,并在条件许可时实现联网,建立内部局域网络,实行动态管理。

(三)扩大免费有证培训范围

全方位提升我区农村青年的素质,重点强化劳动技能。由于免费有证培训的对象目前还仅限于城镇户口的失业青年,而我们广大迫切需要培训的农村青年却苦于求学无门,结果往往造成我们的资源浪费。要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扩大培训对象的范围。培训费用可由市、区、镇等相关职能部门及青年个人共同负担。

(四)多方合作抓好源头管理

主动配合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等部门,共同来认真研究和谨慎处理青少年学生的辍学问题,保护青少年的受教育权,从源头上防止青少年过早踏入社会,切实保护他们健康成长。组织用工单位直接到各级成人学校举行招聘面试会,进行双向选择,尽可能提高“三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下载0930-刘健宏-台湾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状况研究[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0930-刘健宏-台湾农村科技信息传播状况研究[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青年就业和失业状况的研究

    内容摘要 作为新时期团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和创新,开展农村青年就业援助行动对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团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都有着深远的意义。结合2001......

    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养老状况研究

    朔州市农村老年女性养老状况研究周志文(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西临汾041000)摘要:中国社会目前的老年养老已呈现出性别差异特征,农村老年女性晚年生活艰难,她们既是家庭经济劳......

    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及对策研究调查报告(合集五篇)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迅速,而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危害了居民的身体健康。环境的污染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继续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与旅游业开发......

    农村小学教学仪器设备使用状况研究

    【摘 要】为深入了解农村教育,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法对农村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农村学校的自身特征,从教育政......

    农村青年基本状况及青年工作对策的研究

    农村青年基本状况及青年工作对策的研究内容摘要本报告通过对当前青浦农村青年基本状况的分析,在对农村青年的就业情况、学习生活情况、社会参与情况、价值观和信仰理念等方面......

    农村环保状况及环保意识的调查与研究

    农村环保意识及环保状况调查与研究 一、引言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民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这有悖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作为世......

    农村房屋拆迁改造发展状况及问题研究

    农村房屋拆迁改造发展状况及问题研究一、城镇化建设下房屋拆迁的现状为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使城市面貌得到根本性改观,XX政府对农村房屋进行了大幅度的拆迁改造。拆迁改造是城......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问题的研究.(5篇)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问题的研究 ——以夏官营为例 一.名词解释 留守儿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