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低收入者社区的设想

时间:2019-05-12 19:4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建立低收入者社区的设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建立低收入者社区的设想》。

第一篇:关于建立低收入者社区的设想

关于建立低收入者社区的设想

谢谢大家给我这么一个机会,以前也邀请过几次,但这是第一次来,十分抱歉。

我想既然第一来,我们的工作可能大家知道一些,但是也不全知道,但是我想现在对中国的农业投入的问题应当说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现在我在工作当中最关心的问题有几个:

第一:怎么样和胡总书记讲的两个趋向相适应,提

供相应的资金来反补农村、反补农业,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支持三农。去年的统计数字,各级财政,中央、省、市、县、乡,各级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是2626亿元,应该说数额也是不小的,加上全社会的投入应该是1万多亿。要建立对农业投入的一个长效机制,这是我们要研究的一个话题。

第二:怎么样使现有的资金能够更加有效的使用。因为农业资金拨款的环节比较长,中间被挪用、被挤占、被滞留的情况比较普遍,怎么样保证有限的资金给农民得到实惠这是我们研究的话题,我们现在倾向于在更多、更大的程度上使用直接补贴,所以这两年直接补贴是一个热门的大家关心的话题。直接补贴原来我们国家在五年前,直接补贴数额几乎是3%左右,整个对三农的补贴当中占3%。到现在比重已经占到了34%左右,上升的比重非常快,这种方式就可以使农民得到实惠。今后我们努力的方向应该是能够直接补贴、应当直接补贴到农民,给农民建立一个账户或者建立一个信用卡,这个办法是比较有效的防止中间腐败、资金挪用的有效的手段,我想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现在已经有很多地方这样做了。

第三:让公共财政的阳光逐步照耀农村,就是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我到农村去他们经常问我的问题:城市的马路是国家来建,农村的道路要农民集资来建,我们同样是公民应当享有平等的权利,所以提出一个口号,要让公共财政的阳光逐步照耀农村,包括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四:怎么样能够减少一些农民。因为中国农民最后的出路还是减少农民,我们要帮助农民能够离开农业,使剩下的农民能够进行产业化经营,扩大经营的规模,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率。中国的农业不是不能赚钱,现在确实不太赚钱,甚至是亏损,或者是微利,原因就是规模化的问题,缺少规模经济。这是我们要研究的很多话题。

我也有一个请求,既然我在这儿担任研究员,希望校领导给我一个机会,因为在农业部工作五年当中,脑子里装满很多问号,有些问号确实来不及思考,希望跟大家共享一下我们的困惑,希望大家跟我们研究一些问题。为什么有些农业政策要这样思考、这样选择?这个我想可能是对我、对大家都会有帮助的。

今天我讲的话题,想讲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减少农民、怎么样鼓励农民进城打工。我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司有一项资金,专门鼓励农民离开农业,这么一项资金叫阳光工程,大概有5个亿左右,加上地方各级财政的资金可能数额还会更大一些,我们司就拿了5个亿。这个资金目的就是鼓励农民进城打工,离开农业产业当工人,研究这个问题过程当中我发现一个问题,一个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当中,农民进城当农民工,成为城市的新居民,这是一个很客观必然的现象。但是在我们国家,这种现象在当前确实遇到了一些障碍,除了以前讲的户籍制度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农村有一部分劳动力进入城市这是必然的城市,我们国家城市化率大概40%左右,相对于同样的水平来比应该是偏低的,为什么我们国家这个农民工进城以后不能在城市留下来,而成为一种转移,侯鸟式的农民工?农闲的时候出去打工,农忙的时候种地,这种不能成为真正的产业工人。农民工实际上是工人阶级,最后要成为新生的无产阶级,新生的工人阶级,是工人阶级新生的血液,在这个问题当中我想有一个问题要研究,农民进城以后他为什么不愿意定居,就是我们城市里边没有为农民工创造他定居的条件。看一下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就发现一个现象,有一种现象就是贫民窟,就是解决农民向城市工人转化的过程当中是用贫民窟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能在座的各位看过电影《流浪者之歌》,那个就反映这样一个故事。还有像卓别林的很多电影,也是反映农民工的生活,这就是一个国家。

我们国家认为贫民窟是资本主义社会丑陋的现象,说是丑陋现象我们是否能避免呢?没有下文。说是丑陋的现象,我们不能走这个道路,这种现象会带来拉美陷阱,不利益建设和谐社会,你说不能搞贫民窟,你怎么解决问题?没有提出新的方案,事实的结果是什么?我们虽然不承认贫民窟,但实际上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北京有城中村,就是城市当中的村庄,北京有多少?大概有三四百个,城中村的条件比较脏乱差,无人管理,煤电气的供应都跟不上,医疗学就更谈不上了,这种情况对我们建立和谐社会已经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使我们农民工没有固定的居住场所,也不利于流动人口的卫生防御、社会治安和管理,也不利于对农民工进行技术培训,加重了城市的负担,这些都带来不良后果。城市

化过程当中农民工进城定居是必然的现象。

第二个问题,我建议既然不能搞贫民窟的道路,又对我们北京现在存在的城中村现象不满意,怎么办?我建议用替代的方案,建立城市低收入者社区。因为我在北京城市建设当中我发现,有高档的住宅区、别墅区,有像我这样水平居住的经济适用房,但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为我们农民工,城市新居民提供住宿条件的廉租

房、低收入者社区,我建议每个城市都应该为这些农民工适当的建立一些低收入者社区。

我算过基本的账,农民的收入大概是2900块钱,人均年纯收入,北京的纯收入已经达到一万多,我们农民工在城市的纯收入是7千元一年,这个收入水平是买不起经济适用房,一般的租房一平方米一个月要10元钱,这样的房也租不起,我想需要为他们建立这么一个社区,相对比较价廉物美实用的社区。

第三问题,把城市低收入者社区,建立成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的新型居住区。这个居住区可能相当于香港的廉租房,只是为他们提供一个住的地方,住的地方只是一个物质条件,还要为他们提供一个比较丰富多彩的精神家园,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我建议在居住区里面不但要住房,这个硬件还包括什么?要给他们建平价的超市、平价的学校、平价的医院,建平价的各种各样的服务设施,包括大众公用的公共交通。从软件方面,小区里面还有社会治安、物业管理、医疗、这是服务设施,就是软件。甚至在社区里面建工会,这样就在这个社区里面能够为农民工提供硬件也提供软件。很遗憾的是什么?我们国家现在的现状不是这样,现在现状的是一种城市的概念是比较狭窄的。

我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城市大概有150万的城市人口,流动人口远远超过他的城市人口,大概有四五百万,这个城市政府的各个机构的服务对象就是那150万人,流动人口和外来打工者四五百万人并不在他城市公共财政和政府的服务范围之内,这些农民工可能在20几岁就在这儿服务,也可能在这干一辈子,但是并不能享受现有的福利、社会保障,这不是户口制度取消能够解决的问题,没有那么简单。这是我讲的第三个问题,把低收入者社区建成一个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新型家园。很遗憾的是,我现在看到很多地方有改造城中村的规划,我看改造城中村的规划,要改造50个城中村,北京最近发布要改造第一批58个城中村,我看深圳城中村规划当中发现,包括要建高档的住宅区,要建写字楼,要建娱乐中心,但是我没有看到哪个地方说要为农民工、为城市新居民建立这种廉租房和低收入者社区。实际上现在我们的城市发展已经根本离不开农民工了。这是我讲的第三个命题。

第四个问题,要把城中村进行改造成新型的低收入者社区,我想有几项工作要做:

第一:转变指导思想,一定要把低收入者社区建设看成是按照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这么一个高度来认识,把这个确实作为一个城市化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双赢的措施来对待。

第二:在城市规划当中,要适当地为低收入者,他们的居住留下一片他们生活的领地,给他们一个立足之地,为我们城市新居民的到来我们城市应该伸开双臂以满腔的热情欢迎他们的到来。

第三:要把城市政府的工作范围、工作对象、服务范围,包括财政的覆盖范围,要扩大到这些城市的新居民,即将加入和准备加入的城市新居民的范围。

第四:加强对农民工进城低收入者阶层的管理,如果我们树立了这样的观念,我们在城市里面各种贫富差距就会逐步缩小,我们国家把中国建成一个世界加工中心这么一个宏伟目标,有源源不断地优质廉价劳动力的补充,我们的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会加快,我们城市化的步伐就会更早一天的,城市化的目标就会更早的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更有保障。

第二篇:建立少年法院的几点设想

关于设立少年法院的几点思考

于建伟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司法保护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我国1991年制定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列专章规定了司法保护,1991年颁布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也有相关内容,在其他刑事的、民事的、行政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中,更有大量关于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规定。这些规定最终要通过司法审判来保障落实。加强少年审判机构建设,在条件较好的大城市成立少年法院,是进一步做好司法保护工作的组织保证。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历史的回顾

一、少年法庭的诞生与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各界有识之士积极寻求治理对策。为适应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点,依法审理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少年法庭应运而生。少年法庭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采取一些不同于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审理方式,摸索出一套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犯罪人的成功经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受到了司法界的重视和公众的认可,并在全国推广。到1994年,全国法院系统共建立少年法庭3369个,审判人员1万名左右。少年法庭的实践还带动了少年侦查、少年检察、少年辩护、少年管教等一系列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方,初步实现了少年司法“一条龙”,并由此促进了社会帮教“一条龙”的形成。少年司法制度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春天。

二、少年法庭的困难与萎缩。少年审判工作在发展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最突出的是案源不足。据河南省高级法院统计,1998年以来,该省185个法院平均每个法院每年受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10件左右,有的基层法院每年受理3至4件。另据北京市高级法院统计,2001年,该市18个区、县法院中,每年受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50件以下的有8个法院,52至71件的有7个法院,100件以上的仅有3个法院。而该市基层法院刑事审判庭法官每人每年要审结80至90件刑事案件。相比之下,少年法庭普遍存在案源不足、法官工作不饱和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设独立建制的少年法庭的法院,有的将被害人是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以及涉及未成年人权益的民事、行政案件划归少年法庭审理;有的将自诉案件交少年法庭审理;有的将调研、综合治理等工作也交给少年法庭。这些做法虽然增加了少年法庭的工作量,但冲淡了少年法庭的工作特色,由于受案范围太宽,专业化程度不高,影响审判工作质量。并且少年法庭受案范围与民事审判庭、行政审判庭受案范围有重叠、交叉,容易产生矛盾。设在刑事审判庭的少年案件合议庭,在成年人刑事案件数量增加,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往往被抽调办理成年人刑事案件,造成人员难固定,教育、感化、挽救工作难深入,审判工作难以体现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特点。

上述问题使一部分人对少年法庭存在的必要性产生怀疑。在法院机构改革过程中,一些地方撤销了少年法庭。1998年,全国少年法庭由1994年的3369个减少到2504个。目前,全国少年法庭有2400多个,审判人员7200多名。现存的少年法庭中还有一部分名不符实,面临被撤销的危险。

三、少年法庭的改革与探索。1999年颁布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少年法庭作出明文规定,使少年法庭组织机构的设立有法可依,对遏制少年法庭减少的趋势,促进少年审判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巩固少年法庭的实践成果,发展少年司法制度,提高司法保护水平,一些地方进行了新的探索,最具代表性的是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实行整体性的指定管辖,即将原来由数个基层法院少年法庭办理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指定由一个独立建制的少年法庭集中审理。这种探索最初由江苏省高级法院提出创意,于1998年5月在连云港市的新浦、海州两区基层法院试行。此举产生了一定的效应,得到了最高法院的肯定,并在上海、河南、黑龙江等地推广。由于少年法庭法官能够在相对独立、稳定的审判机构中专心办理未成年人案件,钻研业务,专业审判水平明显提高,使少年法庭法官队伍更加稳定,加强了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对较大管辖区域内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态也能及时了解,并通过司法建议的方式反馈给有关部门。但这种指定管辖缺乏充分的法律根据,打破了原来的司法管辖体系,与公安、检察在协调上有一定难度,在财政保障体制上带来新的矛盾和困难等。

少年审判工作的发展呼唤少年审判机构设置的新突破;新时期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更高要求呼唤少年司法制度改革的新举措。法学界和司法界有很多人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在少年法院的建立上,并对此寄予很大的期望。

建立少年法院的必要性

一、建立少年法院,是适应未成年人身心特点,依法审理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需要。未成年人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生理心理都不成熟,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他们违法犯罪的起因往往比较简单,心理品质可塑性较大,悔罪自新的愿望较强,以后的人生道路较长。因此,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作了一些特殊规定,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必须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这就要求少审法官不仅要有法律知识,能够明断是非,还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要具有强烈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依然严重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建立少年法院的内在驱动力。据最高法院统计,1998年至2002年,全国法院少年法庭审判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逐年上升,未成年犯占全部刑事罪犯的比例也由1998年的6.36%提高到2002年的7.13%。另据公安部统计,未成年人作案成员占全部作案成员的比例,由1998年的12.7%增加到2002年的13.4%。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一些值得关注的特点:一是暴力化犯罪倾向加剧。1998年至2002年,全国法院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抢劫罪占43.66%,故意伤害罪占9.41%,强奸罪占5.81%,此外,还有杀人罪、放火罪等;二是团伙犯罪突出。这类犯罪一般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70%,高的达80%以上。一些犯罪团伙三五结帮,连续作案,集盗窃、抢夺、抢劫为一体,危害严重;三是低龄化趋势明显。如天津市2002年末在押的未成年犯中未满16岁的占38.4%。2002年,安徽省查处的未成年犯罪人员中,16周岁以下的比2000年增长70%以上;四是作案手段成人化、智能化。部分未成年人作案手段隐蔽,有意破坏现场,毁灭证据,具有明显的反侦查意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是困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性社会问题,有学者将它与吸毒贩毒、环境污染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在我国,各方面的工作做好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但不太可能在短时期内从根本上改变未成年人犯罪严重的态势,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工作任重道远。基于这样一个大背景,少年审判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由少年法庭到少年法院是少年审判机构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建立少年法院,是扩大少年审判机构受案范围,培养专家型审判人才,提高司法保护水平的需要。少年审判机构生存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整合资源,扩大案源。建立少年法院,一是可以将较大区域内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集中到一个法院审理;二是可以将与未成年人权益密切相关的民事、行政案件划归少年法院管辖,如变更监护人、追索抚养费、抚育费等案件。据最高法院统计,全国法院每年受理的追索抚养费、抚育费案件就达5万多件。有利于少年审判机构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全面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少年法院,集中审理未成年人案件,可以使少年案件审判人员得到更多的锻炼,在实践中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加快少年审判队伍的专业化进程,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审判未成年人案件的法官队伍;便于发现和掌握一个时期、一个地区未成年人案件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促进审判质量和执法水平、执法艺术的提高,更好地参与综合治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三、建立少年法院,是统一执法,实现司法公正的需要。未成年人案件分属不同的法院审理,由于审判人员的素质和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意义、方法等方面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加上各个法院所处的执法环境不同,在对未成年人案件审理的程序上和量刑上,在对未成年被告人教育、感化、挽救的做法上都会有所不同,有的甚至差别很大,这种情况不利于未成年犯认罪服法,悔罪自新。设立少年法院,不受所在辖区行政区划的限制,可以对未成年人案件集中审理,统一执法,统一量刑,有利于对未成年犯的教育、挽救。同时,由于少年法院的人财物都归市里管,比较超脱,不像普通基层法院那样人财物主要由所在辖区管理,很难排除辖区内方方面面的干扰。所以,建立少年法院,有利于保障审判独立,实现司法公正。

四、建立少年法院,是顺应现代少年司法制度发展趋势,履行国际条约义务的需要。在国际上,少年司法制度自建立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很多国家早已建立了少年法院。美国在1899年设立第一个少年法庭后,到1925年除两个州以外,其他各州均成立了少年法院,目前,美国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都颁布了少年法院组织法。德国柏林在1908年建立了少年法院,此后,在科隆和法兰克福也建立了少年法院。1923年,德国制定了少年刑法。英国在1908年制定了儿童法,并建立了少年法庭。法国在1912年建立了青少年法院,并颁布了少年保护观察法(1954年改为少年犯罪法)。日本在1948年公布的少年法规定设立家庭裁判所,它是同地方法院平等的、独立的第一审法院。我国是《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即《北京规则》)的参与制定国和缔约国。《北京规则》规定,成员国“应努力在每个国家司法管辖权范围内制定一套专门适用于少年的法律、规则和规定,并建立授权实施少年司法的机构和机关。”我国作为缔约国,应该遵守上述国际条约的规定,承担国际义务,尽快建立少年法院。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与国际接轨,促进我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更好地展示我国未成年人人权保护成果,更好地树立我国在维护未成年人权益方面的良好形象。

五、建立少年法院,是少年司法制度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少年审判制度是少年司法制度的核心。以少年审判机构改革为先导,带动少年司法制度的发展,是我国少年司法制度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有效途径。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大城市建立少年法院,有利于带动少年侦查、少年检察、少年辩护、少年法律援助、少年管教、少年矫治等一系列专门机构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积累和总结少年司法工作经验,加强少年司法理论研究,推进少年立法工作,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少年司法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建立少年法院的可行性

目前,在一些少年法庭工作基础较好、交通便利的大城市设立少年法院的条件已经具备。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少年法庭工作经过近20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经验和较规范的工作制度,为建立少年法院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少年法庭认真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依法充分保障未成年被告人的诉讼权利,特别是对未成年被告人享有的法律援助、不公开审理、法定代理人参加诉讼等特殊刑事诉讼权利给予特别关注。坚持“寓教于审、审教结合”,开庭审理案件时,坚持在查明犯罪事实情节的同时,还对未成年被告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其实施被指控犯罪行为的主客观原因等情况进行调查,对于构成犯罪的未成年人,组织出庭的诉讼参与人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坚持对未成年罪犯刑罚个别化原则,注重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和保护社会利益的协调统一,对未成年罪犯依法多判处非监禁刑罚,尽量避免在监管场所可能发生的“交叉感染”。坚持以审判工作为中心,拓展少年法庭工作的影响,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扩大审判工作的社会效果,等等。近5年集中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尝试,为提高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水平,进一步改革少年审判机构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培养了一批热心少年审判工作、精通相关审判业务的法官。

为切实保护未成年被告人合法权利,针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点,最高人民法院于1991年制定了《关于办理少年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2001年4月,根据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又重新制定了《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程序的若干规定》,进一步规范了少年法庭工作,并于2001年专门制发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裁判文书样式。在刑事实体法解释方面,最高人民法院曾于1995年制定了《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7年,刑法修订后,针对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急需解决的问题及时作出了一系列司法解释。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又将修改1995年的司法解释列为工作重点,开展了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刑法问题的专题调研,有关司法解释正在制定中。经验的积累和相关司法解释的制定,为建立少年法院提供了比较充分的实践条件。第二,人民法院组织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北京规则》的有关规定,为设立少年法院提供了法律依据。1993年修改的人民法院组织法第二条对专门法院的表述是:“军事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一个“等”字,为设立军事法院以外的其他专门法院提供了依据(当然,设立专门法院需要一定的审批程序)。目前,我国在“等”里边的专门法院包括铁路法院、林业法院、海事法院等。成立少年法院还有更为直接和明确的法律依据,一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当照顾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并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办理。”二是我国1985年11月批准加入的《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规定,成员国“应努力在每个国家司法管辖权范围内制定一套专门适用于少年犯的法律、规则和规定,并建立授权实施少年司法的机构和机关。”

第三,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制定和实施,提高了全社会对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重大意义的认识,为设立少年法院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下简称“两法”)具有涉及面广、执法主体多元的特点。为协调有关方面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犯罪工作,国务院成立了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成立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很多地方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全国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多数市辖区和县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负责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的成员单位一般包括教育、公安、司法、劳动、文化、广电、民政、工商等部门和法院、检察院以及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未保委主任由政府副职担任。不少省市还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爱心工程基金会等组织。各有关单位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从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等各方面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预防犯罪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各级人大加强对“两法”及有关的地方性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一府两院”改进执法工作,推动了“两法”的贯彻落实。各地把“两法”的学习宣传纳入“三五”、“四五”普法规划,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增强了全社会对实施“两法”重大意义的认识。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社会公众对少年司法制度的理解、重视和接受程度大为提高,不仅理论界、司法界有专家学者对改进少年司法制度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讨,呼吁早日建立少年法院,而且全国人大代表也多次提出建立少年法院的建议。所有这些,为建立少年法院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第四,青少年法学的发展和少年司法制度的研究成果,为我国设立少年法院奠定了理论基础。完善的少年司法制度需要理论的指导。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理论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进步较快,成绩很大。全国性的与青少年司法制度相关的研究机构相继成立,如中国青少年法律研究会、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等。一些大学如北京大学、华东政法学院等,也成立了少年法学研究机构。中国政法大学设立了法社会学与青少年犯罪研究所,并办有青少年犯罪研究刊物。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多次召开了有关少年司法制度或少年审判工作研讨会,收到了大批有分量的论文,形成了一批热心少年司法制度研究的专家,出版了一批专著。同时,组织人员翻译出版了大量国外少年司法制度、青少年法学方面的法律、法规、专著和论文。国际性少年法学(司法)学术交流活动也已经开展起来。

设立少年法院的初步设想

一、关于设立少年法院的程序。目前有两种主张:一种是参照设立海事法院的做法,由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少年法院属于专门法院,人民法院组织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专门人民法院的组织和职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另行规定。”1984年11月1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沿海港口城市设立海事法院的决定》。根据这一决定,目前我国在上海、大连等10个城市设立了海事法院,效果很好。第二种主张是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2001年3月21日印发的《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机构改革意见》的规定设立。该意见中规定,“因特殊需要设置人民法院,由高级人民法院经有关部门同意后,报最高人民法院审批”。

笔者认为,少年法院属于专门法院,根据法院组织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应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设立,这是法治的要求。考虑到设立少年法院是少年审判机构改革的重大突破,事关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全局,而且设立少年法院比设立海事法院涉及的面更宽,情况更为复杂,需要周密计划、试点先行、稳步推进。最理想的办法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最高人民法院在若干经济较为发达、交通便利、少年审判工作基础较好的大城市(如上海、南京、哈尔滨等)进行试点,积累经验,待条件成熟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或者在修改法院组织法时加以确认,然后在全国大中城市推开。

二、关于少年法院的受案范围。根据少年法院的性质和审判实践经验,以下案件划归少年法院受理较为合适:刑事案件方面,主要包括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对未成年罪犯的减刑、假释案件;民事案件方面,主要包括变更监护人、追索抚养费、抚育费的案件,一方当事人为未成年人的医患纠纷案件以及双方当事人都是未成年人的案件如校园学生伤害赔偿案件等;行政案件方面主要包括未成年人不服治安处罚的案件,涉及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纠纷案件等。

三、关于少年法院的内设机构。初步考虑可设“三庭”、“两室”,“三庭”是指立案庭、刑事审判庭、民事审判庭。涉及未成年人的行政案件数量较少,可由民庭审理,如有必要,也可民事审判庭、行政审判庭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两室”是指办公室和调研室。调研室主要负责少年审判工作的经验总结,少年司法制度的理论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等。还可承担不宜由少审法官开展的案外调查及部分综合治理工作。

四、关于少年法院的人事任免。少年法院属于基层法院,考虑到其作为专门法院的特殊性,在人事任免上,可参照海事法院的任免程序办理。即:少年法院院长由所在地的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任免,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审判委员会委员,由少年法院院长提请所在地的市人大常委会任免。

五、关于少年法院与少年法庭的关系。我国地域辽阔,沿海与西部、大中城市与一般城市和县情况差别很大,少年审判机构不可能采取一种模式。目前,在少年法庭的大概念下并存有四种少年审判组织形式:设在刑庭内部的少年合议庭,独立建制的少年刑事审判庭,集刑事、民事、行政等涉少案件为一体的少年综合审判庭,将若干行政区域的少年刑事案件指定由一个法院的少年法庭审理的少年指定管辖审判庭。将来,少年法院诞生以后,这种多元化的格局仍将继续。即在大中城市成立少年法院,在一般城市和较大的县法院中设独立建制的少年审判庭,在其余地方的法院保留少年合议庭。少年法院与少年法庭将长期并存,相互促进,共同担负起对未成年人实施司法保护的历史重任。

最后,笔者愿以顾秀莲副委员长在今年8月下旬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所作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中的一条建议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建议“将加强少年审判机构建设,完善少年司法制度纳入司法改革的总体规划。检查表明,少年审判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近几年,不断有全国人大代表和司法界、法学界一些同志提出建议,要求在一些大城市成立少年法院。针对当前一些地方少年法庭机构和人员不稳定、影响审判工作开展的情况,应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大城市可进行建立少年法院的试点;在中级法院要加强少年法庭建设;在基层法院要巩固少年审判合议庭或少年法庭。以少年审判机构的建设和少年审判工作的开展,带动少年司法的侦查、检察、辩护、法律援助、管教等一系列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第三篇:社区辅导员工作设想

社区辅导员工作设想

社区辅导员是一份以服务、奉献之心来给予新生以帮助的工作。对于2014级的新生来说,社区辅导员是他们开始大学生活的导航员,是他们的向导。社区辅导员的工作充满了挑战却又意义深刻,持续的热情、长久的耐心、强烈的责任心和乐于奉献的精神是社区辅导员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如果我有幸能够担任社区辅导员,我将严格遵守学校的规定,积极配合学院辅导员的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工作:

1、新学期开学初

(1)随时了解社区同学提前来校情况,并做出妥善安排;

(2)注册当天主动向新生介绍学校、学院及专业的一些基本情况;

(3)按照学院要求向新生介绍入学后各项基本活动安排,督促新生按照学校以及学院的统一安排行动,利用空余时间带学生熟悉校园环境。

2、新生入学教育期间

(1)从思想上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尽快使新生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和大学的学习要求,鼓励他们继续保持高中时期艰苦学习的优良作风,同时积极发展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2)积极主动地走访新生宿舍,了解有关思想动态,解决一些生活与思想上的问题。主动了解新生的特长和爱好,尽快了解新生的特点。

3、帮助新生尽快实现角色的转换

(1)进一步加深了解寝室的情况,遇到问题做到及时、迅速解决;

(2)督促《学生手册》的学习,使之迅速融入校园生活;

(3)配合学院组织的各项工作,鼓励新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树立典型、激励榜样,为新生真正营造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4)鼓励新生参加团委、学生会,科协,社团工作的竞选,积极锻炼自己的能力,体验丰富的大学生活;

4、做好安全工作,预防与教育相结合(1)做好学生的入学安全教育工作。新生入学时及时进入宿舍宣传寝室防盗、防骗以及安全使用生活用品、不能使用违规电器、保持宿舍清洁等工作,引导学生增强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意识;

(2)配合学院公寓管理的要求,每周至少三次深入寝室了解学生情况。不仅及时了解

学生的生活状况,经常听取新生对生活上的反应,加深与新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对宿舍进行安全隐患排查。

以上就是我对辅导员工作的一些想法和规划,具体的计划实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会不断向学院领导和学长、学姐请教,不断完善工作计划,使之更符合新生的情况,我会努力为新生服务的!

第四篇:建立企业质量文化的几点设想(精选)

建立中国企业质量文化的几点设想

企业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世界上成功的企业无不是以其优秀的质量文化取决的,在以平等竞争为原则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这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品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名优产品不断涌现,一些产品已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但是,产品质量问题还相当严重,不容忽视。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近几年产品抽查结果来看,质量差、产品结构不合理、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企业内部质量严重欠缺,领导和职工的质量意识淡薄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效益增长的关键,严重削减了我国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因此,吸收国外成功企业的优秀质量文化成果,总结我国先进企业建设质量文化的典型经验,创造符合我国企业实际的开拓型企业质量文化,已显得非常迫切。

(一)树立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价值观相适应的质量价值观念

由于我国企业长期受计划经济及高度集中管理模式的影响,作为观念形态的企业价值观表现特征是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烈竞争迫使企业必须建立相应的企业价值观,客观上需要从培育企业的质量价值观念入手,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质量文化。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偏重于企业质量文化的标准性特性,非常强调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质量管理,这固然是必要的,然而质量水平低和服务水平差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种种事实启示着我们也需要重视质量文化的价值观特性,尤其是与市场经济价值观相适应的质量价值观念必须尽快确立。对企业质量文化进行价值评价是高层次质量管理发展需要的必然,从我国企业自身缺陷考察,建设企业质量文化是彻底摒弃数量扩张型企业文化的需要。

(二)贯彻与国际市场相适应的ISO9000系列标准

建设企业质量文化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市场经济,对质量工作提出全新的要求,因此,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认真修炼内功,加强外延能力,快速向国际惯例靠拢,结合自身实际,建设与国外优秀企业相媲美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质量文化,从企业生产过程中技术体系与质量保证体系紧密结合的关系来看,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文化,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技术体系,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

化,同时,也对与生产技术体系紧密结合并决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及效益形成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创建企业质量文化就必须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这是打好质量基础的关键,同时也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需要,更是深化和发展全员质量管理的需要。

(三)全面提高企业和员工的质量文化素质

创建企业质量文化要提高企业和员工质量文化素质。如今,市场的竞争是多方面的、多样化的、也是动态的。但是,质量的竞争则是永恒的,谁的质量高,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而良好的质量是靠企业和员工创造的,所以提高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企业和员工的质量文化素质,它体现在企业和员工的具体行为中,即员工与企业同荣辱、共命运、齐奋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创造与贡献;员工和企业对用户和社会信守行业和职业道德;追求精益求精和创造一流的服务,并使员工树立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企业精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创建企业质量文化要以人为本,企业质量文化的建设实质是人的建设,因为人是生产力中最主要的,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企业的任何生产经营活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都是由人掌握的,企业技术的进步,产品的更新,都需要人来完成,人是企业活力的源泉,企业应倡导职工以主人翁的姿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企业的决策、管理和各项有益的活动,企业要做到以人为本,首先应该做到尊重人,不再把职工仅仅当作经济人看待,而且当作社会人和文化人来看待。因此,不断提高企业和员工的质量文化素质应是我国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

第五篇:关于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公司的设想

关于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公司的设想及其养老社会问题反映

居家养老服务实际上是在社区建立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由社区和社会帮助家庭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方式。即节省开支又解决了养老服务需求,很适合我国国情。

现在很多城市都已经开展了居家养老这个工作,并且在社区都建立了居家养老的公益性岗位,社区也有民政干事来具体 的负责老年人的工作。居家养老的公益性岗位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社区里的孤寡老人、低保户里比较困难的老年人。现在沈阳市的各个社区一般都有1-几名居家养老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来具体的做这个工作。居家养老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每天入户进行一些简单的服务,比如买点什么菜了、粮了,去药房、银行、超市、医院等一些老年人经常去的地方替老年人办一些事情,或者陪同老人聊天、读报、溜达等。

我们津桥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0040人,夫妻空巢老年人3023人,单身独居老人453人,无子女老人40人。这些老年人绝大部分退休在家,很多人基本已经脱离了单位。养老社会化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适应当前社会老龄化工作的需要,我们津桥办事处于2006年末成立了津桥地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现在,开展居家养老工作已经四年多了。

四年以来,我们津桥地区居家养老中心在大东区民政局和津桥办事处有关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亲民爱民、重视民生的政策精神,以政府为主导,对于津桥地区的老年人实行社区服务、入户为主的服务方针,提供多样服务,探索各种形式,基本满足了我地区的养老需求,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津桥地区有8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以后,每个社区都有2名以上居家养老服务员。这些人员在上岗以前经过了专业培训。其中的很多人原来都是

企业的骨干,有一定的思想素质。这些人员上岗以后都很珍惜这份工作。在居家养老的工作岗位上干的很好。

中心成立以后,根据具体的工作情况,我们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建立了津桥地区老年人的各种情况基础档案。

每名居家养老服务员在上岗之初,都在其社区进行了入户调查。建立了各社区的老年人登记册。

我们在居家养老的实际工作中坚持做到:重点包户、上门服务、随时到岗、温馨照顾。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各个社区的生活有实际困难的孤老、空巢老人、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低保户。服务项目有打扫室内卫生、买菜买粮、陪同看病、家政服务、洗澡理发,甚至擦洗家用电器等。有的空巢老人精神极感孤独和苦闷,我们前去陪聊,进行精神慰藉。我们的工作使很多老人感受到了温暖,体会到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爱。他们十分感激。

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体会到:居家养老工作必须做到:亲情化、人性化、专业化、制度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认为今后会出现“居家养老服务公司”。对于那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老年人开展服务。社区老年人一般需要服务的是空巢老人、孤寡老人,这些老年人没有子女,或者是子女没有在身边。可以采取8小时全天服务或者是钟点服务。重点为失能、高龄、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健康、专业护理、精神慰藉、心理疏导、法律服务、紧急救护等服务。现在很多具有前瞻眼光和有经济实力的有识之士正在进行这样的设想和准备。

“居家养老指导师”也会随之产生,公司如果很大了,就必须要有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员了。这样就可以对于老年人进行长时间的比较专业的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指导了。有效“整合社会服务资源”为服务主体,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没有

围墙的养老院”。

“居家养老服务公司”可以招聘素质比较好的家政人员,经过一定的培训,可以进入老年人的家庭进行操作。或者是全天候的,或者是小时工的。这部分操作比较简单,也比较好管理。

对于那些暂时没有服务要求的老年人家庭,可以设置智能化、信息化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以现代通讯、智能呼叫、互联网及电子商务为技术依托,以“建设信息化、智能化呼叫服务及支援中心”为核心,以“提供紧急救援、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关怀、增值服务”为基本服务内容,譬如家里水管坏了、电灯坏了、没有煤气了等等,如果这时候能够通过一种简单方式很快让人来帮你,对用户尤其是老人不就方便多了?有事情还可以拨打110,120或拨打服务公司电话。

有些老年人紧急病症,很可能已经不能拨打电话,或者即使能够拨打电话,但是已经不能讲话,110.120无法知道求救的具体位置,使得救助变得无效;而拨打服务公司电话更需要记住很多服务公司的电话号码,对用户来讲很麻烦,这样就需要“居家养老服务公司”安装一种叫“一号通”的设置。当然这是后话,是一种需要比较详细介绍的方法。

现在在各个社区有老年人日间照料站,但是,很多地方并没有真正的开展工作,很多地方是徒有虚名,没有真正的为老年人服务。结果,国家投资了不少钱,但是依然是束之高阁,在浪费这些资源。所以有能力的社会力量就可以进行这方面的创业的,开展老年人全托、日托、临托等多种形式的社区照料服务。可以建立老年人服务中心,建筑面积****多平方米,打造一所集饭堂、茶居(邻舍中心)、长者日间护理中心、长者健体中心、长者综合服务中心、耆康长者学院、多功能演艺厅、亲睦俱乐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实解决了社区长者“买菜难”、“做饭难”等基本生活问题。

现在政府正在积极的运作居家养老工作,社会应该鼓励各种投资者积极寻求政府资金资助和政策支持,可以在坚持“有偿、低偿、无偿相结合”的原则下,不断地发展和丰富为老服务项目;并积极的探索结合社会养老资源的基础上的市场化、社会化的运营方式。在坚持保本微利的基础上,构建一种规模化、智能化、精细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及组织管理模式,实现项目的可持续运营,对服务对象提供紧急救助、生活帮助、主动关怀三大类服务方式。

在为老年人服务中,健康服务要占很重要的方面。可以推出远程健康监控系统,当老人的健康体征出现异常时及时通知本人或子女,并且平台自动保存的老人健康数据,可以供老人就医的医院参考。社区人员(主要是老人)可以使用指定的一些健康监测仪器(比如心电仪、血氧仪、血压仪器、血糖仪)来测量身体的各项健康指标,这些信息会自动传送到服务中心,服务中心给老人自动建立健康档案库,当监测到健康状况异常时,系统会自动提示服务中心人员,也会自动给老人子女发送必要的短信息,告诉子女老人的健康状况异常,请及时去就诊。老人可以无创伤性地测量血压、血氧和心电图,可以随时获得准确的测量数据,对自己的血压状况能够实时了解,并将这些代表生命体征的测量结果同步自动转发到服务中心的个人电子医疗档案库,系统提供24小时的自动录入服务。也可以将血压、血氧的测量结果以短信形式自动发到子女的手机上,便于子女对老人身体状况的随时了解和把握,与传统的水银柱血压计相比,电子血压计不仅轻便,操作简单。当老人摔伤和脱离一定的位置时向服务中心报警,当患者离开床或者位置脱离时向监护人或子女发出警报,尤其是对管理老年人,中风,痴呆患者的家庭有很大帮助。还可以提供如:健康指导,饮食指导,健身指导、用药提醒,语音天气预报、语音当地即时新闻、老年人专题语音聊天室、各种纪念日提示、绿色食品信息、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等信息。甚至还包括送水服务站、送票服务站、送气服务站、送餐服务站等信息。

当一个老人需要修空调的时候,“居家养老服务公司”中心信息系统会按照就近服务、优质优先、公平公正等原则推荐能够提供空调维修服务的服务商,服务完毕,系统会扣除该项服务的需要佣金。如果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取得老人信任,佣金收入会成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最主要来源。也是“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升服务质量、规范服务流程的最大动力。当然,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服务越好,收入越高,中心满意、老人满意。

如果感觉到这些服务还不是高端的话可以将服务的标准提高,将服务范围尽量限制在经济条件比较高的老年人中就可以的。根据我们平时的居家养老工作实践,我们认为还有以下几个问题应重点关注:

1、对老年人进行饮食营养方面的指导。根据不同的老年人的个人身体的具体情况,进行每天的膳食指导。必要的时候写出来老年人的周、月饮食计划,在计划里最好是经过营养师的用比较科学的现代的理论进行正确的指导。可以进行营养配餐,定时送饭。很多家庭现在是空巢老人,没有人可以帮助老年人做饭,子女就是来了,很多的时候也是急急忙忙,来去匆匆。因为都有工作和家庭的负担,没有太多的精力照顾老年人。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有的独居老年人自己不能完全自理生活,又没有人来照顾自己,社区也没有精力顾及,只能是自己慢慢的来维持或者是邻居的帮助。这部分老年人最需要别人照顾的就是做饭。现在,每个社区会有1、2个这样的老年人。可以对于这样的老年人进行全方位的照顾,他个人的退休工资完全可以支付服务的费用。

在有条件的社区里,可以和社区联手办社区老年人饭桌,沈阳市的莱茵河畔社区是高档小区,现在就也这样的食堂。

2、针对老年人的具体的身体状态制定出来健身养生的措施和计划。特别是要根据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黄帝内经和中医理论,对老年人进行全方位的养生指导。比较好的方法应该是进行太极拳和气功的锻炼,从根本上进行身体的疾病治疗和调整。对于脑血栓和肢体有障碍的老年人需要进行有条不紊的康复训练。

3、现在的老年人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精神和思想的快乐。老年人在家里平时不能老是去打麻将,不能老去上街走,也不能老看电视。需要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或者是进行学习。很多老年人年轻的时候很忙,没有时间实现自己的梦想。现在老了有时间了,可以自由自在了,想学习,但是没有机会,没有人教,也没有地方去学习。现在很多社区有这样的组织和活动,但是素质和层次还是比较低的。这就给养老机构带来了任务。可以在较高层次的老年人中进行舞蹈、音乐方面的活动,可以聘请素质高的文艺老师,组织老年人开展文化娱乐。

沈阳市大东区的莱茵河畔社区组织的就比较成功,他们社区老年人合唱团还上了2009年的春晚。我曾经看过他们的唱歌、练歌的情景,甚为精彩!指导和伴奏就是专业人士。

4、我们在接触社区老年人中,发现了一些自己虽然没有子女但是前夫有子女的孤寡老人,在其前夫去逝以后,在房产问题上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事件。我们感觉到,这个时候房产的需要社会或者是政府出面来为这些孤寡老人说话。但是,这些老年人又找不到替自己说话的人,有的老年人已经是卧床不起了。那么,我们认为如果“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如果正在负责这个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工作的时候,就可以完全的为这个孤寡老人主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这个工作就是为老年人唯权!

5、关于中国的老年人如何进行居家养老是个新课题。目前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居家养老现在是中国老年人的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还有

很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下载关于建立低收入者社区的设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建立低收入者社区的设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9文明社区建立工作总结

    以迎评为契机 开创大学生文明社区新局面 ——2009年度学生文明社区工作总结 2009年12月30日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文明社区各位户主: 大家下午好! 2009年是我院发展关......

    建立社区家庭党校

    建立社区“家庭党校”构筑党员教育新阵地 ---酒泉市肃州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典型案例 创先争优活动中,肃州区积极创新社区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在20个城市社区普遍建立了“家......

    关于建立科学的审计管理机制的几点设想(最终版)

    [提要] 我国现行的行政型审计体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地方审计机关不能完全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地方审计机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改善审计的......

    关于建立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制度的设想

    关于建立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制度的设想 高山秀 幼儿园心理卫生保健制度就是要求心理卫生保健工作的人员(包括幼儿园的行政领导、教师、保育员)在从事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时共同......

    关于农村建立垃圾分类机制的设想

    关于农村建立垃圾分类机制的设想 关于农村建立垃圾分类机制的设想 建立垃圾分类机制,探索治污改良新路 农村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管理体制的设想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管理体制的设想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管理体制的设想 高鸿翔根据市政府批转的《关于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和管理的意见》,为做好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管理工......

    社区2009年工作总结以及明年工作设想(xiexiebang推荐)

    **社区在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保民生、维稳定、促发展”的工作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和谐社区”构建为宗旨,以“机制创新”、“文明创建”和“十分钟服务圈......

    申论热点:低收入者的住房梦(精选五篇)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忆往昔,忧国忧民的杜甫曾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叹息!看今朝,党中央、国务院大规模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决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