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卓尼县加强基层党建服务经济发展
卓尼县加强基层党建服务经济发展
【字体大小大中
小】
【我要评论】 新华网甘肃频道(2011-06-29 10:34)来源:中共甘南州委组织部办公室
卓尼县将今年确定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年”,通过强化五项措施,有力地加强了基层党建,提升了农牧村基层党组织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提升素质,树立党员队伍新形象。一是以改善党员队伍结构为着眼点,注重发展35岁以下、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科技示范带头人和致富能手,着力打造一批致富、带富能力强的青年党员队伍。截止6月底,新发展35岁以下农牧民党员236名,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牧民党员72名,较上年度同比增长4.4%和20%。二是紧扣时代主题和农牧村实际,结合农牧村党员远程教育,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技能培训。今年上半年,每个农牧民党员观看远程教育片都普遍达到了4次以上,农牧民党员适用技术培训达到6900多人(次)。
强化阵地,发挥活动场所新功能。一是活动场所标准化。全县97个村级党组织全部建有固定的学习活动场所,设有标志牌、公开栏、会议室、办公室、阅览室等,使之真正成为“党员活动、群众娱乐、凝聚人心”的阵地。二是工作制度健全化。各农牧村党组织普遍建立了内容涵盖党员管理、群团组织、服务群众、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等各个方面的制度,并合理布局上墙。三是工作台帐规范化。全县统一使用《党建活动记录册》、《支部会议记录本》和《农牧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三薄一册”》等,各类记录完整、收集齐全、布置规范。四是服务功能现代化。全县113个农牧村现代远程教育服务站点全部配备了电视机、电脑,大多数站点配备了投影仪等学习设备,真正把党员活动室建成了服务学习的窗
口、联系群众的场所、凝聚党员的阵地。
加强管理,创建基层民主新机制。一是结合实际出台了村级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管理办法。通过对村“两委”工作进行综合目标考核及村“两委”班子向群众和乡镇党委进行述职等方式,对村“两委”班子及全县1066名村组干部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并将考核情况与落实村组干部绩效报酬结合起来,按工作业绩和群众评价情况进行奖惩、兑现绩效报酬,对考核成绩突出的97名村干部在2000元的基础上,每人提高绩效报酬300元,对综合考评靠后的50名村干部和50名组干部每人扣发绩效报酬300元。此举不但改变了村组干部过去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想法,激发了村组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也使村组干部管理有了强有力的抓手,进而解决了村“两委”干部“难管理、管理难”的问题。二是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凡是村级重大事务和涉及农牧民群众利益的事项,都坚持按照“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的规定程序进行决策和实施。今年以来,通过民主决策,落实各类强农惠农资金2427.7万元,确定农牧村低保对象481人,建设项目46个。三是全面推行党代表常任制。通过在乡镇推广党代表任期制,建立乡镇党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党代表共联系贫困党员312名,累计为贫困党员办理实事600多件。
找准载体,搭建服务农村新平台。继续推行“结对共建”活动。按照“党群部门联系党建工作薄弱村、政法部门联系社会稳定问题村、经济部门联系经济发展贫困村、涉农部门联系特色规模专业村”的思路,采取支部“1+1”和在职党员“1+2”、“2+1”的形式,使县直和省州驻卓的98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97个农牧村党组织、9个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
结成共建帮建互联对子,结成党员互动、干群互助对子2212对。活动开展以来,县直各党组织和乡镇党委着力为农牧村基层党组织和农牧民群众解难事、做实事、办好事,共筹资85.28万元,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新修暖廊29处、硬化地坪32处、新建国旗台20个,配备办公设备142台(件),进一步提高了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水平。同时,参加结对的党员干部给农牧民群众办理实事4400多件,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逐步形成了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基层党建一体化新格局。
深化活动,走出创业致富新路子。深入推进“三级联创”活动和“双培双带”活动,帮助农牧村群众创业致富。首先,充分发挥县、乡(镇)、村三级干部及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引导、建言献策、协调服务”作用,通过一级带一级,党员带群众,达到帮助群众创业致富的目的。其次,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帮助各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多途径发展农牧村经济。依托资源优势,在洮河沿岸乡镇和申藏、阿子滩乡大力发展日光温棚蔬菜,在藏巴哇、纳浪、扎古录等乡镇发展中藏药材种植,逐步形成了以蔬菜、药材为主的种植业,1200户农牧民种植温棚蔬菜,户均增收8000――12000元,种植药材3.5万亩,户均增收
5000――10000元;结合农牧互补“一特四化”,引导农牧民发展以牛羊育肥为主的养殖业,建成养殖基地444个、发展养殖专业户444户,农牧民户均增收4000――5000元;结合实际积极发展以红砖烧制厂为主的乡镇企业,就近解决了200多劳动力就业,人均实现劳务收入20000多元。第三,按照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原则,指导各村制定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帮助村“两委”发展集体经济,着力解决村“两委”无钱办事的问题。目前,申藏乡小沟村、阿子滩乡阿子滩村发展日光温棚蔬菜种植,纳浪乡羊化村、藏巴哇乡柏林村发展药材种植,喀尔钦乡拉力沟、扎古录镇麻路村发展牛羊养殖,木耳镇多坝村发展旅游业每年可实现集体收入10000多元。(杨旭明 罗金美)
尼县扎古录镇扶贫开发工作十年回眸
来源:甘肃省扶贫信息网2011年05月23日点击[1326 ]【打印】【 字号: 小 中 大 】
一、基本情况
扎古录镇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卓尼县西北部的洮河沿岸,海拔2600-4900米,共有土地面积258.82平方公里,辖8个村委会41个村民小组,有农业人口1066户5892人,是一个半农半牧的贫困乡镇,自然条件较差,生产技术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农牧民科技、文化、生活水平低,2001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只有835元。通过近10年的努力,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全镇生产总值完成276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98元。
二、主要做法
面对高海拔地区农业基础薄弱、农田产量低,草山面积有限,牧业欠发达,农牧民增收渠道窄、收入低的现状,镇党委、政府负责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全力谋划脱贫发展之策。一是进行调研分析,寻对症之方。通过走访调查,发现
贫困村的农牧民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不想创业发家致富的思想普遍存在,改变农牧民群众的生产发展观念成了全镇发展的制约瓶颈;二是走出去、请进来,组织镇、村干部到省内外参观学习,帮助干部群众换脑子、理路子、出点子,从而激发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三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确定扶贫开发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扶贫开发为契机,通过10年努力,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培育种、养、加、设等特色基础产业,改善贫困群体吃穿住等基本民生,把扎古录建设成为“两中心(活畜交易中心、商贸流通中心)、两基地(高原绿色蔬菜种植基地、藏药材种植基地)、一花园(最适人居的甘南后花园)”,彻底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三、取得成效
2001年以来,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经济社会要发展,就必须理清发展思路,高起点谋划扶贫目标;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存发展环境;要以农为本,培育特色支柱产业;突出重点,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整合部门资源,改善基本民生,加快全镇扶贫开发建设步伐。
一是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创造条件。先后投入2400多万元对全镇8个村委会实施扶贫开发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及游牧民定居项目,完成了村道修建 65公里,修筑人畜饮水工程26处;投入1294万元,对647户进行了灾后重建;坚持“统筹规划,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的方针,努力实现扶贫开发与新牧农村建设优势互补,从根本上改变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群众脱贫致富打好了基础;
二是积极扶持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牧民收入。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注重把扶贫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结合起来,采取政策扶持、行政推动、典型示范等形式,投入资金532万元,先后建成了反季节日光蔬菜温室195座、牦牛育肥暖棚139座、养殖点3个,同时通过群众自筹、镇村配套、单位帮扶等途径,配齐了基础设施,直接经济收益达680余万元,确保了群众有可观、持久、稳定的经济来源,促进了各农牧村经济跨越式发展,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三是加强科技知识培训,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县扶贫办与镇上联合成立了卓尼县第一个村级农牧民科技服务培训中心,并依托培训基地每年由县扶贫
导向好、作风形象好、科学发展实绩好”的坚强领导集体,提高了领导班子领导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群众、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和水平,使乡镇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村党支部的主阵地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巩固和扩大村级组织活动阵地
针对村级组织无处办公、党员无处活动的实际,卓尼县制定了全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总体规划。2006年-2008年投入建设资金600多万元,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56个,维修、改建和扩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9个,并为所有村活动室配备了档案柜、桌椅、电视、电脑、DVD等办公设施和电教设备,使全县95%以上的行政村都建起了标准化活动室。
2009年,以创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示范村为目标,落实管理责任,建立设备管理台账,并整合资金20多万元实施村活动室硬化、亮化、美化、绿化工程,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条件进一步改善。在改善条件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党建示范点建设。坚持以“三级联创”活动为抓手,以“双培双带”工程和“双带六抓”活动为载体,结合各村实际,依托产业发展,在条件成熟的乡镇引导农牧民组建经济合作组织,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不断加强基层党员规范化管理
从完善和落实基层党组织各项制度入手,坚持落实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双管双评”等制度,全面系统地对基层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最新理论和市场经济知识、科技知识、法律知识以及农牧业实用技术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筹措资金11万元,建立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信息库,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先后为172名流动党员建立了个人档案,发放了《流动党员活动证》,开通了流动党员咨询服务专用电话;投资10万元为113个农牧村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统一配备了电脑、桌椅等设备,开通了远程教育辅助教学平台。积极培养发展农牧村党员,对全县18-40周岁农牧民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对基本符合条件的29539名农牧民进行了造册登记,并按照其文化程度、年龄状况、能力素质、群众公认程度等基础条件把30%的人群列为培养对象;在此基础上,采取乡镇党员干部、村组党员干部“一对
一、多对一”结对帮教,组织他们集中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扭转了在农牧村发展党员难的被动局面。截至目前,已确定培养对象2725人,其中有1782人写了入党申请书,1401名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农牧民党员406名,进一步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卓尼县委组织部实施城乡“结对共建”见成效
【字体大小大中
小】
【我要评论】 新华网甘肃频道(2010-11-16 10:52)来源:甘南州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甘南州卓尼县委组织部在“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中创建“五个好”先进党组织、争当“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带领县委老干科、县工会、城建局、乡企局、粮食局、烟草公司党员干部深入联系点申藏乡,以共促、共建、共创方式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积极带动农牧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城乡互联、结对共建”“联”出了一片新天地,融洽了干群之间的关系,共同搭起了城乡和谐的桥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上,谱写着一曲曲甩开贫穷和落后的进取之歌。
卓尼县委组织部深入调研、充分挖掘申藏乡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潜力,紧紧抓住县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有力契机,为该乡小沟村明确了以日光温室大棚蔬菜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协调各帮扶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信息、技术、资金、规划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为农牧民群众发展大棚蔬菜产业提供科技咨询、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和物质支持;全力推进日光温室硬件建设,为当地群众宣讲政策扶持力度,给他们算经济账,用脱贫致富的典型事例大力宣传推广大棚蔬菜产业,解开了当地群众投资发展的困惑和担忧,重点加大对农牧村党员的帮建力度。已建成的86座大棚,每座棚平均创收12000元,成为村上乃至全乡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蔬菜种植户的效益带动,农牧民通过日光温室蔬菜种植产业致富的劲头足了,参与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主动性强了,目前,全乡又有304座温室大棚在建设中,通过帮扶共建,申藏乡小沟村已成为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头雁。在“结对共建”中,卓尼县委组织部把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化作为基层党建帮扶共建的着力点,牵头组织各帮扶单位积极落实帮扶资金,以“帮政策、帮技术、帮资金、帮思路、帮项目、帮规划”为载体,加强帮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县委组织部筹资3.95万元,老干科、城建局、烟草公司分别筹资1.5万元,县工会筹资1万元,乡企局和粮食局筹资5000元,对申藏乡目地坡、冷口、斜藏、小沟四个村级活动场所进行维修,美化、亮化村级活动场所7个,修建国旗台5处。同时,按照建好阵地,养好阵地,用好阵地的要求,县委组织部要求各帮扶单位的党员干部做到“到一次基层、联一户群众、传一门技术、办一件实事、解一道难题”,深入基层一线,了解民情诉求,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截至目前,各帮扶单位共为申藏乡办实事15件,解决群众热点难点问题10件。通过“六帮”、“五个一”活动,把创先争优与帮扶共建活动有机结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进了城乡和谐共建的群众基础。
通过帮扶共建工作,结对双方确立了“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合力帮扶、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转变生产方式,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民素质,优化村容环境,增强基层民主政治等方面提要求,建标准,树模范,充分发挥帮建单位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农牧村基层党组织的团结引领作用,引导帮建乡村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记者 杨旭明)
第二篇:基层党建,经济发展
做好基层党建,搞好经济发展
张庄村,距县城约5公里,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全村现有村民425户,1359人,80%的村民从事农业生产。全村耕地面积2090亩,主导产业为玉米、无公害蔬菜、地膜大蒜种植和畜牧业养殖。
张庄村以加强基层建设年为锲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创建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走产业化、规模经营的路子,特别需要具有战斗力的党支部去带领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路子。因此,该村党支部始终把党建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在镇党委的指导下,张庄村认真完善了“三会一课”制度。
围绕上级党组织的工作重心,根据当前的形式任务和党员的实际情况,每周召开一次的党小组会,对会上提出的问题,认真研究制定整改措施。
党支部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研究、贯彻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和指示,讨论制定完成工作任务的方针办法,研究党的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方面等问题,使党员能够及时的了解上级党委的指示,以身作则,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每季度召开一次的支部党员大会,传达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指示,并有计划地培养发展新党员,给党员队伍注入新的力量。
同时,在党员认真学习党课的基础上,为更好的利用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这个身边的资源,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理论和政策学习,1 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组织大家观看教育片和中央召开的各项会议,并让大家踊跃发言,讨论会议内容以及会议精神,并将会议精神通过广播的形式告知全村村民,让村民及时了解党的一些惠农政策。
张庄村狠抓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内容的制度建设。近年来,成立了村民代表会、民主理财小组和监督小组。设立了固定村务公开栏,接受群众的监督, 使本村的村务和财务管理全面公开透明。
该村两委班子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村民齐心协力,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使全村经济建设和公益事业走向快速发展的轨道。
张庄村进出村道路是泥土路,坑洼不平,路面狭窄,可以说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严重影响着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阻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为改变张庄村群众行路难的问题,改变落后的交通条件,村两委筹措资金28万硬化主街道2100米,年内计划再投资215万元修建通村道路并硬化村内另外两条主街道,以解决村民行路难的问题。
为解决村民饮水难,改善饮水质量,预计新打机井一眼,更换自来水管道1200米及配套设施,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的饮水问题。
借精神文明建设之风,为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学习科技知识,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筹措了书架、阅览座椅和部分图书,计划建设约50平米的农家书屋一个。另修建约2691平米的文体活动广场一处。
为改善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生活环境,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张庄村计划修建定点垃圾池12个,同时还配备专门的人员进行清理,这样村民的生活环境必将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必将得到提高。
张庄村始终把经济建设工作作为支部的中心任务来抓,努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为使张庄村村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村两委班子定期邀请农业技术人才做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为了学习村外镇外的先进组织建设和优秀的产业结构,村两委班子还组织党员和农民到村外考察,学习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从而带动群众共同致富。通过学习,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两委”班子的战斗力,积极带领广大群众调整产业结构,走致富的路子,使全村的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不断向前推进和发展。
在过去的一年里,张庄村引进总投资资金1010万元,建成全县标准化最高,设施最全面,技术最先进的蔬菜大棚59个,新建附属化学实验室一间,蔬菜加工车间一间,建筑总占地面积85亩。棚内种植有茄子,西红柿,辣椒,冬瓜和黄瓜、银杏、穿心莲等等,所有蔬菜全部是无公害绿色蔬菜,直接通过新合作物流,将新鲜的蔬菜摆上人们的餐桌。为使得农民们能够管理和种植好蔬菜大棚,村两委班子还聘请了专门的蔬菜大棚种植技术人员全天候提供技术指导,并每隔几天就对大棚种植者进行专业培训和授课,使农民群众真正掌握这项技术,种植出高产、绿色的生态蔬菜。
今年还计划在大棚里新建两个立体化日光温室,供游客参观采摘。同时,计划新建五个养鱼池塘,其中两个标准比赛池,三个普通池,供游客垂钓游玩,另外,计划新建办公楼一座,生态餐厅一座,停车场一个。计划总占地面积50余亩,总投资约6000千万。
在这两个项目实施的同时,张庄村还计划引进资金修建果园一处。把本村的蔬菜大棚、垂钓和果园发展成为集种植、旅游观光、采 3 摘、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农业。吸引游客前来种植观赏、体验垂钓、自驾休闲、自行采摘、绿色品尝、习作度假,使传统农业模式向新型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模式转变。这必将成为张庄村的一项特色产业。
张庄村发展特色产业,也兼顾特色农业。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260亩大蒜种植的基础上,实行大蒜套种晚秋蔬菜150亩,套种玉米150亩,发展葡萄80亩,引进玉米新品种3000公斤。完善10眼机井管理体系,为农田灌溉提供方便,促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张庄村共有玉米地1800亩,秸秆每年都要焚烧,不仅污染了环境,也增加了安全隐患,张庄村两委班子研究决定积极想办法,引进了秸杆再加工项目,通过秸秆压制技术使秸秆粉碎加工成块,供电厂焚烧发电用。这样,既消除了火灾隐患,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提高。
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得到加强,村庄规划扎实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开展,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主导产业稳步发展,经济发展繁荣进步,集体经济逐步好转,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张庄村的广大党员干部,正按照新的时代要求,带领全体村民,为把本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抓基层党建 促经济发展
抓基层党建 促经济发展
——记凉州区张义镇党委
张义镇地处凉州区南部山区,属省列重点扶贫乡镇之一。辖26个村,185个村民小组,1.001万户,4.32万人,其中扶贫工作重点村19个,贫困人口2.16万人(低收入人口1.11万人,绝对贫困人口1.05万人)。镇党委下设28个党支部,其中村党支部26个,机关党支部1个,学区党支部1个,两新组织党支部2个,共有党员921名。近几年来,张义镇党委班子开拓进取,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抓学习、强班子,抓规范、带队伍,抓阵地、谋发展,抓活动、促落实等措施,各项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2008年底,张义山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926万元,比2001年增加77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998元增加到1869元,年均净增124元,贫困人口由3.16万人下降到2.16万人。镇村两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不断转变,宗旨意识不断增强,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不断改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不断增强。
创新机制,加强管理,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发挥较好。镇党委从提高领导班子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切实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一是围绕领导班子的素质培养,精心组织每月1次的党委中心组和每年一次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依据领导班子成员的工作分工,组织撰写产业发展调查报告,重点工作目标计划,交流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把学习当作研究问题、提升能力、总结经验的有效举措,增强了领导班子的理论素养。二是制定完善了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办法。把领导包项目、包责任、包重点工作同实绩考核结合起来,把年终考核、半年考核同平时考核结合起来,增强了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责任心和自觉性。三是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镇党委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和干部“四化”方针,结合村“两委”换届,实现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18个村,占70%,实现“两委”委员交叉任职136名,占65%,切实把那些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群众拥护,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人村进村级班子,优化班子队伍机构,每个班子中最大化配备1名35岁以下的优秀年轻人,注重拓宽选配渠道,从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青年中择优选配村干部,并健全完善了选派干部管理用人机制,使村干部来源不断扩大,素质明显提高。
创新思维,规范措施,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镇党委从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入手,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增强了工作合力。一是通过制定完善的学习计划,在机关干部中坚持每周3次的集中学习,并结合工作实际,写心得、谈体会,常交流,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二是结合农村党员“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和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农业种植新技术和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相关知识,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文化水平,拓宽了知识层面,转变了思想观念,增强了党性意识,使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三是健全完善了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制度。在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上,镇党委依据党员干部的工作水平和能力,重点加强对工作水平和能力,一般的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多给他们外出培训和考察学习的机会,增强他们干事创业的信心和能力,同时对工作能力强的党员干部加担子、压任务,增强他们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完善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形成了“抓两头、促中间”的教育培训方式,优化了党员干部的整体素养。四是积极发展壮大党员队伍,为党注入新鲜血液。按照发展党员公示制、票决制和双推制的要求,严格发展程序,近年来,共发展党员132 名。
健全机制,强化服务,党员队伍的服务热情进一步增强。镇党委把工作机制建设作为健全完善党员干部管理体系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高度重视示范典型的培育。通过加大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重点培养在产业发展上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村党支部和有较强致富能力的村干部,通过培育,涌现出了堡子村、澄新村和河湾村等优秀基层党组织,高登辉、王太平等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党员带头搭建日光温室达225户,发展规模养殖122户,发展二、三产业140户,全镇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发挥,有力地推动了全镇重点工作的开展。二是充分发挥各类活动的载体作用。通过深入开展“设岗定责”、“服务承诺”、“双争双促”等活动,充分激发党员干部的服务热情。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全镇村级党支部公开承诺为群众办实事82件,党员服务承诺1620项,结成帮扶对子210对,为286名无职务党员科学设置了林木管护、渠道管护、参政议政等8个岗位,上岗党员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尽职尽责,坚守岗位,以实际行动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
理清思路,狠抓落实,经济建设保持健康持续快速发展。镇党委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要求,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一是深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支柱产业。目前,全镇初步形成了日光温室人参果、加工型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和梅花鹿等规模养殖业。建成以人参果种植为主的日光温室3860亩,加工型马铃薯和中药材每年均保持在2万亩和1000亩左右,建成了中路、刘庄、甘沟口等6个养殖小区和养殖场,培育扶持规模养殖户349户,养殖暖棚面积达1061亩,主导产业创造的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2%。围绕人参果 产业,在基地建设、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市场营销等产业化运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形成了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造了有借鉴意义的“张哈”模式,积累了产业发展的重要经验,具有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几年来,共实施参与式整村推进项目15个,建成以黄哈公路、堡常公路和沙番公路为代表的通乡通村公路92公里,建成标准化U型渠道87公里,全面完成了26个村的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建成小康住宅示范点6个,640多户群众住上了新房;投资68万元建成标准化社会敬老院,入住老人62人。同时,编制完成了《张义镇2009-2013年扶贫开发省级试验示范区五年规划》,为创建全省扶贫试验示范基地打下了基础。三是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构建绿色发展平台。几年来,共完成退耕还林(草)3778亩,完成防护林建设2452亩,生态村绿化1423亩,通道绿化32公里,义务植树186万株。同时把移民搬迁作为减少贫困人口、缓解山区环境压力和南护水源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生态移民基地等措施,共向省内外搬迁移民2653户,11460人,沙沟、六道沟、夹皮沟村基本上实现了整村整组搬迁,切实缓解生态压力。
思想新、作风正,张义镇党委班子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党员干部开拓进取、务实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在镇党政班子的民主测评中,镇党政班子的满意票达到99%,同时,也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张义镇2006年、2007年、2008年在全区的目标管理考核中均名列前茅。相信,在张义镇党委的带领下,张义这一个经济发展、人民富裕、财政宽松、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现代新镇将在湘中大地,屹立起来。
第四篇:服务基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服务基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叶集农村合作银行基层金融服务工作二三事
“重重别墅重重楼,程控电话连九州,家家小康户户富,城里有的这里有。”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代表,叶集区的发展只是我国新农村建设成就的一个缩影。叶集区的发展,就是信用社扶持乡镇企业的崛起发展、带动当地脱贫致富的典型例子。“臭水沟,烂泥塘,几条洪沟穿村过,墩台上面搭土窝;天灾人祸年年有,村破家穷常挨饿”。目前该村的经济发展事实,见证了今夕巨变。叶集区尤桥村民陈启莲说:“我家开办的木材加工生产,长期处在规模上不去,生产加工成本高的经营状态下,现在好了,我们求助信用社,信用社扶持了我们的生产,解决了我们资金瓶颈上的难题,现在经营规模上去了,收入更是连年翻番,以前非常羡慕城里人,可是我们现在比城里人都幸福,他们又特别羡慕我们”。
从“吃不饱”到“万元户”叶集区孙岗乡清水村四组的陈为民如今已经73岁了。陈为民告诉我,在他14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和弟弟在公社里,集体一起干,一起吃大锅饭。那时日子太苦啦,根本就吃不饱。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按照每户人口多少分摊土地到每家每户。当时,陈为民已经成婚,一家六口人分得了8亩地。更让陈为民高兴的是,现在国家取消了农业税,而且按照耕地面积给种粮农民补贴。陈为民感慨地说:“现在6亩地种的粮食不但可以养活一家人,而且能够
拿到市场去卖,有时候一年能有近万元的收入,国家的补贴惠农资金全部都在信用社领取,随到随取,方便快捷,现在到信用社办事服务态度更好了,办事速度更快了,工作效率更高了,咱乡下人也能享受了专业银行的服务”。这是陈为民在叶集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支行办理业务的简单评价。
从“高利贷”到无抵押低息贷款,一直以来,叶集区信用合作社的工作重心朝向农村小额贷款。实施农民小额贷款后,每个工作日一大早,信用社门口就有前来贷款、还贷的农民。据社主任介绍,虽然农民的基本收入有了保障,但是遇到大事或急事需要用钱的情况,也曾经使很多农民束手无策。在信用社大厅里遇见杨光亮,杨光亮是孙岗乡孙岗村地道的农民。他说:“年前,大儿子考上省级重点大学,但是为了至少5000元的学费、生活费却愁煞了,万般无奈之下找到镇上放高利贷的,并找镇上亲戚做保,几经周折,但是每月却要支付200元的高额利息。就在这节骨眼上,俺儿子找到你们信用社,跟我说信用社可以办理助学贷款,可以在信用社贷款,月息只有千分之七,听到这个消息,心里也踏实多了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下了。”
信用社所管辖乡政府领导说:“我们乡已经有近40%的农民前往信用社办理过贷款。刚开始时,大多数人贷款是去买化肥、农药,现在农业上的钱不愁了,老百姓贷款搞养殖、盖房子。只要贷款人有第二职业,小额贷款的最高限额是50000元。而且按照政策,不需要抵押。” 叶集区三元乡农民吴开宝高兴的说:“在信用社的支持下,我们因地制宜,不再像从前那样前怕狼后怕虎,畏缩不前,而是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已经从传统种养业转向现代农业,通过信用社创业贷款的支持下,我引进良种母猪500多头,养仔猪100多头,开挖了15亩鱼塘,从事立体生态养殖。形成了规模化的生态农业、高效农业项目。这得感谢信用社为咱农民服务,贷款门槛降低、手续简化、融资方便,拓宽增收渠道,也增加了我们的收入”。
今年四月,本人在做社会调查时,走访了行政事业单位从事工会工作的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当时走访的目的,希望他们提出对我们农合行金融机构产品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以及给我们提出服务创新的工作思路,但在座谈访问中有几位老职工,分别讲述了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得到我行大力支持的事实。
“年前叶集区市容局下属绿化所经营承包的苗圃地,50余亩,投入了桂花、香樟、杜鹃、雪松、高杆冬青、小叶黄杨等一批市政常用的绿化苗木,由于租地、购苗、雇工、养护用去了大量资金,导致今后连续四年租地经费没有着落,面对已签订的合同,已上马的苗圃基地,试验区分管领导和局领导在年底时几十户群众纷纷追要租地款,由于苗木投入周期长,见效慢两年多来只有投入没有收入,区分管领导同局领导找到你行信贷部,很快就给予解决了二十八万元的五年期租地费用,我们的苗圃基地在苗木生长的第五年就还清了贷款,该苗木基地生产的苗木除三分之二用于本区市容建设,还有三分之一销往到合肥阜阳等地,此
项金融支持,一方面解决了群众与政府的矛盾,一方面解决了采购外地苗木的大量资金投入,为政府节省了经费,同时还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老局长生有感触的说:如果没有信合银行的大力支持,当初的苗圃地建设遇到的资金问题将成为一个解不开的难题,租地退不回去,小苗又不能销售,是信合银行的信贷资金促进了我区的绿化工作”。
在叶集信用社各分支机构的大厅里,我们处处看到一片繁忙景象,有的办理保险业务,有的领取工资、补贴,有的缴纳医保、水电费、交通行政罚款费;有的通过ATM刷卡跨行交易手续费收入,有的前来安装POS 机。一系列多种多样的服务形式和方式,见证了信合业务60年来从“小米加步枪”,到跟随金融现代化运作的质的飞跃,叶集信合目前正在以人为本,服务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正以新的姿态庆祝信合成立60周年并向建党90周年献礼。
第五篇:加强基层党建 服务科学发展
加强基层党建
服务科学发展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农村牧区党建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更是做好经济社会各项工作的根本保障。当前,市委在二届八次全委会上提出要坚定不移推动结构转型、创新强市,全力以赴推进城乡统筹、集约发展,实现“三个三”目标;旗委在2009年读书会上提出“三年翻两番”和“争当全市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排头兵”的宏伟目标。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市委、旗委的发展目标,农村牧区党组织和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切实加强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村牧区党建工作的认识,以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三级联创”活动为抓手,全面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服务经济发展的水平,让基层党建工作真正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动
长机制,不断提高嘎查村干部的经济待遇;逐步建立从优秀嘎查村干部中选拔推荐到苏木镇任职的政策和办法,充分调动嘎查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要围绕发展创新组织设置。紧密结合城乡一体化、农牧区社区化、农牧民居民化这一统筹城乡发展的趋势,按照“有利于促进党员管理、有利于促进党内和谐、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要求,在现有按地域、单位为主设臵党组织的基础上,通过横向联合、纵向整合、动静组合、虚实结合等途径,积极探索在产业链、产业群上建立产业型、功能型党组织,不断优化配臵基层组织资源,着力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嘎查村党组织体系,推动嘎查村基层党组织动态延伸和全方位联合覆盖。要推进嘎查村级组织的配套建设,抓好青年、妇女、民兵、治保、调解等组织的建设,形成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各种组织相互配合的格局。深入推进分类排查整顿工作,切实抓好班子软弱涣散、经济相对贫困、整体工作落后的后进贫困嘎查村治理工作,促进后进贫困嘎查村各项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三是要加强基层组织规范化管理。建立嘎查村级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制定细化、量化的考核硬指标,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认真开展综合考核评议和群众民主评议
新格局纳入其中。要在机关、企业、农村党组织之间广泛开展“以企带村”、“村企共建”、“机关嘎查村结对共建”等活动,明确结对目标和共建项目,实现城乡之间党的基层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帮互助、共同前进,让不同领域的党建工作在拓展外延中增添活力,在开放联动中提升水平。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全面整合财政、科技、农牧业、水利、民政等涉农单位力量,牢固坚持党建带团建、带工建、带妇建,加速推动城市党建资源向农村牧区流动,为基层常建服务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要提高基层党建保障水平。当前,一些嘎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年久失修、条件简陋、功能单一,导致为民服务、开展工作缺平台、少载体、无依托,严重影响了党组织的威信和形象,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把嘎查村党员活动阵地建设纳入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推进农村牧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挖掘各种资源,整合各方力量,对年久失修、功能不完善的活动中心,分批进行新建、改建或扩建。同时,要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促进农牧民增收为目的,因地制宜的走特色发展之路,进一步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要探索盘活村级存量资产入股、村干部带
基层党组织的主体是党员,这就要求农村牧区党的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地位,以党内民主促进党内和谐,以党内和谐促进科学发展。
一是落实民主权利,增强党员主体意识。发展党内民主,必须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作为基础,既要不断拓宽党员了解党内事务的渠道,又要引导广大党员树立主体意识,增强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力。要积极探索苏木镇党委向党代表述职、党代表向选区党员述职的“双述”制度,完善党代表调研、督促、提案、述职、联系群众等相关配套制度,充分发挥苏木镇党代表的参谋、监督和桥梁作用。要在村级组织中完善嘎查村干部勤廉“双述”制度,嘎查村“两委班子”定期将履职情况和廉洁自律表现向党员代表和群众代表报告,当面接受质询,以公开赢得信任,以民主凝聚民心。
二是加强教育管理,增强党员综合素质。深入开展党员“素质提升”工程,以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民服务的宗旨观为重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法律法规、市场经济、农牧业科技等知识为重点,加强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要引入科学的管理理念,实行民主评议、目标责任、年终考评等制度,广泛推行党员服务承诺、党员户评星
情恳谈、设岗定责和党员志愿者、党员义工等创新成果进一步提炼,形成一套完善的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制度体系和激励机制,让各个层面的党员都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把先进性体现到实实在在的惠民行动中,落实到建设和谐绿色乌审的生动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