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时间:2019-05-12 19:1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第一篇: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来源:《求是》作者:高卫东

山西省运城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近年来,我们努力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途径,着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有效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示范园区带动。以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促进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引领和辐射全市农业产业优化升级。选择产业优势相对集中的7个农业大县507万亩耕地进行大规模连片建设,在园区内大力发展粮食、果业、棉花、蔬菜等“六大产业”,强化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农业机械、农田生态园林等“六方面基础设施”,深入推进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计划等“五大计划”,加快建设优质小麦、玉米、苹果、芦笋等“十大优质产业带”。通过示范园区建设,农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以粮、棉、果、菜、畜五大产业为主导,以芦笋、烟叶、双孢菇等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多元化产业结构基本确立。

龙头企业拉动。通过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延伸,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强龙头。分梯次选择113家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科技型、外向型龙头企业,在资金、用地、人才引进、技术转化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和优惠,同时吸引一批国内外大中型知名龙头企业加盟入驻。二是精加工。提升龙头企业精深加工、系列加工能力,开发终端、高级产品。大力发展食品加工、干鲜果和林产品加工等,形成以“水果—果汁、果脯、饮料、果冻”、“蔬菜—芦笋罐头、脱水蔬菜、调味品”等系列产品为主的产业链,50%以上农产品实现了加工增值。三是抓整合。通过配套建立原材料供应基地、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物流配送市场,引导企业强强联合,实现品牌、技术、产品等资源共享。

新型组织推动。以“龙头企业带基地连农户”为基本模式,不断创新、丰富和完善各种组织形式。“集体+农户”型。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通过与农户建立股份制或者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方式,带领群众上项目、建企业、拓市场。“市场+基地+农户”型。通过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与农户签订长期供销合同,发展规模种植基地,带动农民增收。“合作社+企业+农户”型。通过土地、技术、资金入股,以统一农产品“种、管、收、运、销”为主要合作内容,资源共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促进分散、独立、小规模经营向团体、合作、大规模经营转变。

服务体系联动。加强公益服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标准化、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工程建管等服务体系,尤其是坚持田、林、路、渠、机、电、井、站“八配套”综合开发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由主要“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装备水平转变。加强科技服务。重点加强对乡镇人才和广大农民的培训,大力推广农村“科技合作社”,加强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建设。加强产销服务。完善市、县、乡、村四级信息平台,加大对现有农产品交易市场的改造,有效提升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功能、物流配送功能。目前,我市已建成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36个,农产品批发、零售及对外联结的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作者:中共山西省运城市委书记)

第二篇: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顾益康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和难点,其实质是以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为目标,积极促进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促进农业从小而全粗放经营向规模化集约经营转变;促进农业资源从粗放开发利用向节约、集约、循环和永续利用转变;促进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向以规模化种养业为基础,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农产品物流业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浙江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实施“创新强农”战略。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中去,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致富为农业发展的双重目标,坚持富民强农基本宗旨、家庭经营基本制度和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以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动力,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致力于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市场竞争力,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产业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基础保障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浙江实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施“创新强农”战略,具体来说就是要:

一、推进农业发展理念创新

要树立五个农业发展新理念。强化农业人本化理念,把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贯穿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全过程,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把调动农民积极性作为农业发展根本动力,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使现代农业成为能让农民致富的产业和体面的职业;强化农业多功能化理念,顺应农业功能不断拓展的趋势,充分发挥农业的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致富、生态保育、文化传承和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推动农业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强化农业工业化的理念,科学借鉴现代工业发展的理念,推进农业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和生产的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强化农业产业化理念,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分工协作,完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强化农业生态化理念,引导农业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发展轨道,优化农业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要在坚持农户家庭经营的基本制度长期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形成以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家庭农场经营与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制。深化农地经营体制改革,鼓励农民自愿转让农地承包权,建立流转市场,积极促进农地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经营水平。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培育一批有强大的市场经营能力的贸易流通型的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物流基地,建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拍卖市场、期货市场多层次市场有机结合,实物交易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物流体系。

三、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创新

按照区域化布局的农业块状经济和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型经济要求,大力推进标准化、产业化的特色产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功能区建设,积极培育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着力打造一批有区域知名品牌、拥有连片基地的特色农业强县强镇。充分发挥浙江水稻科研力量强和稻作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积极推进水稻生产的规模经营,建设一批高产高质高效的水稻生产示范县、镇和稻作文化示范点,努力提高浙江粮食生产力水平。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四、推进农业科学技术创新

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实行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技术与循环经济技术有机整合,注重研发和推广与精致型农业产业相配套的、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农业功能多样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作制度改革和生产模式创新,重点推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设施农业、循环农业、数字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创新,建立和完善首席专家、推广教授、科技特派员、责任农技员制度,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五、推进农业发展机制创新

要以微观和宏观多个层面和统筹城乡发展层次上来创新农业发展机制。要形成农业创业创新的新机制,促进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鼓励农民与科技人员、工商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投资和合作经营,通过设立现代农业创业贷款等多种举措,培育一批新的农业创业主体。要着力形成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新机制,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来进一步促进农民的分工分业分化,进一步形成百万农村能人创业带动千万农民转产转业的机制,推进务工经商农民的市民化,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 顾益康)

第三篇: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本站推荐)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张华建

作为农业大省、全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不仅是农业自身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任务

结合我省实际,在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四点:

1、根本点是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

党的十七大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三项基本要求,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近年来,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稳定较快发展。但同全国平均水平比,无论是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水平,还是农民收入水平,都有较大差距,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不够。我省农业要走在中部崛起的前列,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突破口必须放在推进农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上,切实夯实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科技基础。

2、增长点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农村服务业。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专业化社会化农业服务组织,促进农业农村服务业快速发展,既是增加农民就业、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力,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的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农业经营体

制机制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

3、着力点是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从我省现状看,必须加快改变农业结构层次低的状况,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要立足省情,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以打造面向“长三角”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为取向,加快发展养殖业,进一步提升养殖业在整个农业中的比重;加快发展蔬菜产业;加快发展区域优势明显的茶叶、蚕茧、水果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设施农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在农产品结构调整上,突出发展优质农产品;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4、动力点是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农村改革,要围绕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着力推进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方向转变,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重点推进两项举措:一是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统一经营、规模经营中的主体作用、载体作用和平台作用。二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切实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好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依托作用。同时大力支持多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大力提升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发挥好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统一经营、规模经营中的带动作用。

二、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对策

从我省情况看,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应重点加强以下措施:

1、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中,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要着力于统筹城乡发展,切实增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能力,做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统筹发展,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过程中,要着力解决好农民和农民工两个群体收入增长较慢的问题。公共设施、公共服务要加快向农村延伸,要推动资源要素加快向农村配置。在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过程中,要统筹协调布局农产品加工园区、集中区和现代农业建设。

2、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等重大措施的扶持投入力度,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良田配套、农作物秸秆还田等先进实用技术转化应用。对已经实施的粮食三大行动、畜牧业升级计划、水产跨越、茶产业振兴、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新农村千村百镇示范工程等以科技转化为重点的重大举措,进一步加大推进和支持力度。加强对设施农业的支持力度。切实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基础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的扶持力度,保障其有效发挥作用。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增强其转移就业和就地经营创业能力。加大对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支持力度。

3、加大农业招商引企引资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

发展会展经济,加大对合肥、上海等农产品交易会和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中心利用的支持,打造对外开放、农产品交易、招商引资的平台。加大对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解决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融资、担保、用地、用电等实际问题,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和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4、夯实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物质基础,促进农业生产条件有效改善。

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田灌排条件。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支持耕地质量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和整村推进。加快农机装备进度,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着力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

5、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健全三农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

按照促进科学发展的要求,切实把粮食生产、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环境治理、和谐稳定、三农投入等指标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绩效考核。以狠抓落实为切入点,加强作风和效能建设,提高各级对三农重大决策和部署的执行力、落实力。

第四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黄莉新

农业现代化是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的物质装备、高效的组织方式、完善的服务体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拥有较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现代农业发展形态,也是从根本上改造传统农业,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过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客观要求,是全省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江苏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全省连续六年保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粮食持续增产,2009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646亿斤,实现连续六年增产的历史性突破,单产创历史新高;高效农业比重持续提高,全省高效农业面积超过2400万亩,高效农业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农业增加值位居全国前列;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4元,提前一年实现省定小康目标。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江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江苏经济发达、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五个转变”。

一是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传统农业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实现增长,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和投资实现新增长。我省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不足1亩,仅为全国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二,但经济发达、科技力量雄厚,必须依靠科技、人才、资本的优势,创新

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土地集约型、科技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农业,走出一条集约型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设施农业打破了季节、时空的界限,产出效益相当于传统农业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是一种典型的高效农业形态。江苏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要确保粮食稳定发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必须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工程技术,发展壮大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群,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三是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规模经营,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分散的作业统一起来、分散的经营联合起来,解决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加快发展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兴办种苗、植保、农机、农资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实行统一种子种苗、统一技术推广、统一机收机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植保服务,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

四是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推进农业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是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着力做强一产,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做大二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活三产,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突破农产品流通,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业。

五是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依托农业绿色特质和农村特色地域文化,以农业景点、农事体验、农展节庆等为载体,利用人文历史、民俗古迹、旅游景观,整合农业生产要素、农耕文化、田园风光和山水资源,积极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把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江苏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全省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支持保障水平有显著提高。到202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3300亿元左右,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比重提高到20%,高效设施渔业面积比重26%,高标准农田比重60%,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8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80%,农户参加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比重80%,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0元。

为此,我们在工作举措上,要突出推进“两个化”、加强“三大载体”建设。推进“两个化”,即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食生产;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务农收入。建设“三大载体”,一是现代农业园区。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大力发展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二是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农产品加

工企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培育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有特色、有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三是农产品市场体系。根据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连锁配送、专卖直供、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加快构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和销售。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突出工作重点,加强政策扶持,加大推进力度,狠抓措施落实,确保取得实效。我们要继续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发展条件;强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率先发展的责任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更大力度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基础保障。

第五篇:农业发展需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发展需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编辑提示:当前,各地紧紧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正确处理新时期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制订了符合当地城乡发展战略的计划。近日,笔者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农业竞争力成效比较明显的山东省##市进行了调研,其做法和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市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做法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山东省##市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将先进的工业经营理念如规模经济、标准化生产、市场导向、品牌营销等用于指导发展高产、高效、创汇农业,积极实施农业“三化(即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战略,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立足当地优势,确立产业化发展道路

1、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农业布局。根据农业资源分布特点,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原则,##市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本着宜粮则粮、宜菜则菜的原则,先后四次大规模调整作物布局,发展特色农业。目前,##市培植了粮食、蔬菜、果品、水产、畜牧等五大主导产业,粮经作物比例达到4:6。

2、探索集约经营,发展农业园区。近年来,##市大胆创新机制,扩大了农业生产规模,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益。一是依托企业建园区。采取“公司加基地带农户”的模式,企业与农民签订合同,公司、基地、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二是依托农户办园区。支持农村中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农户承租土地,鼓励农民以资金、土地、实物、技术等合股联办园区,大面积发展蔬菜水果、经济林木、海淡水养殖等家庭农业园区。三是依托特色办园区。把全市农业作为一个生态园区,对产业、产品、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集种养、贸工、科研开发、观光旅游、餐饮服务为一体的集约经营,使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逐渐成为全市农业发展的增长点。

3、依托科技进步,走科技兴农之路。一是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和科技成果引进。组建3处科技开发中心、5处科研所,先后研制开发农业新技术60多项;与全国27所大学、46家省以上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引进推广科技成果110多项。二是建立市乡村三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中国蔬菜网、报纸、电视等手段,及时为农民发布和传递国内外市场农产品供求及价格走向等信息。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以市农技培训中心、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村科技综合服务大院为培训基地,定期对全市农民群众进行科技知识轮训。

4、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精细加工。以发展农产品精细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坚持改造与新建并举,鼓励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等工商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领域,重点向优势农产品倾斜,培植出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使农产品加工规模和加工增值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进一步完善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经营格局。(二)适应市场需求,推进标准化生产

1、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已建成5个国家级农业放心菜生产基地、10个外资农业示范基地和500多个农业示范园区。对生产基地全部实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检测仪器、统一制度规范、统一注册商标、统一销售标识”管理,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一票否决制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建立了生产档案和警示牌,实现了蔬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

2、严格质量检测。参照国际通行标准,制订了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投资1200万元建立了##市农副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投资200多万元在15个种菜乡镇配置了速测室和农产品安全流动检测车,负责全市蔬菜产前环境质量、产中农资投入、产后加工处理及市场质量管理等全程质量检测,蔬菜品质显著提高。

3、抓好源头控制。投资4000多万元建立了专门的农资市场,将全市农药、化肥和种子经营户集中到市场内统一管理,较好地杜绝了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流入市场。下大力气搞好产地环境治理,对污染重的企业坚决关、停、并、转,使工业废水实现了达标排放,并投资5700万元建成污水处理厂,对城市污水进行密封改造,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三)积极开拓市场,实施农业国际化战略

1、积极构筑国内外市场相融合的现代化市场体系。近年来,##市以蔬菜批发市场为核心,配套建设了“十大蔬菜专业市场”、“十大农资超市”,带动了蔬菜运销、经营、中介等产业和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发展,形成了内外相通、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积极推广新型销售方式,与全国50多个大中城市农产品市场及国家机关、大型企业开展了直供直销、连锁经营和配送业务。同时,主动走出国门,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市场、公司的合资合作,建立国外销售基地,开通面向国际市场的农产品海上“蓝色通道”、“空中走廊”、网上通道等,并在周边国家和地区设立“专营店”,产品出口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

2、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巧借外力促发展。一是抓好新品种引进,使农产品结构与国际市场需求接轨。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高科技园区以及农产品博览会等招商载体的作用,使之成为全市农业对外开放的窗口。通过开展农业领域的招商引资,依靠外商的资金、技术、信息和销售渠道拓展国外市场。##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启示(一)发展农业必须跳出“就农业论农业”的圈子,以工业化的经营方式推动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需要以工业化为推动力量克服小生产的缺陷,通过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引导作用,逐步实现农户与现代化技术对接,与大生产对接,与市场流通对接,将农户组织起来,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大生产和大流通。(二)发展农业必须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用标准化的操作规程保证农产品质量。消费者热衷于绿色环保优质产品的消费倾向和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决定了实行标准化生产、解决安全卫生问题成为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的通行证。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并严格执行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农产品检验检测标准体系,同时,下大力气抓好农产品产地环境治理,从而确保农产品质量,是在市场竞争中求胜的必经之路。(三)发展农业必须树立市场意识,以建市场、抓流

下载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发展方式转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发展方式转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发展需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发展需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编辑提示:当前,各地紧紧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正确处理新时期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制订了符合当地城乡发展战略的......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依靠科技创新手段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益阳市科技局 洪照光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稳则下足,农民富则国家强。依靠科技创新手段,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农业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在我国农村中建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应当长期坚持。......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关于加快推进平利县农村土地流转的思考平利县辖11镇,176个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23万,其中农业人口19.7万;国土面积2627平方公里,耕......

    农业发展需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含5篇)

    编辑提示:当前,各地紧紧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正确处理新时期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制订了符合当地城乡发展战略的计划。近日,笔者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升......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作为经济发达省份,江苏省连续六年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定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作者:伯霞 来源:《农业知识·乡村季风》2012年第09期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加速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是在工业......

    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王冬生 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在全国建立“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我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