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研究(全文5篇)

时间:2019-05-12 19:3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研究》。

第一篇:重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研究

重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研究

1.内容摘要

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是率先在农村起步并取得突破的。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必将因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而载入史册。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30周年之际,中央召开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机再次把农村改革发展问题摆在全党全面推进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的位置上?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透彻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当代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当前,国家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重庆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不竭源泉。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重庆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求紧迫;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耕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自然灾害频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区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务艰巨;农村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任务繁重。总之,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加倍努力,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好形势。

2.改革的意义

在重庆乃至整个中国,农村改革问题可不是一个局部性的改革问题。譬如说,大家都很关注的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社保改革,还有金融改革、国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对于重庆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改革。尽管这些改革都很重要,但这些改革还是属于局部领域的、一个大的方面的改革。相对于170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相对于发展程度远远滞后于城市的广大乡村,重庆农村改革则不同了,它对于重庆的未来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性的意义。我想从两个维度来谈这个问题,或者说新一轮农村改革的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从重庆改革开放的纵向维度来看。重庆改革开放已走过30年的道路,历经风雨取得巨大成就。30年成就起步于农村改革,又受制于农村改革。从发展政策的连续性上考虑,重庆下一个30年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创新发展起步于哪里?新的战略突破口在哪里?再过30年,也就是到了2038年,已接近于本世纪中叶。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战略构想,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目标是要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中等发达国家是个什么含义呢?有一个什么样的基本标准呢?

在已走过的30年里,我们的经济发展保持了年均9%-10%的高增长;在接下来的30年里,我们还需要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年均增长约为6%-7%)。考虑到经济总量越来越大,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难度就会加大;再考虑到重庆的人口总量,人均GDP的指标要上去难度会更大;而人均GDP提高最大难度在农村。因为重庆人口总量的约60%-70%在农村,即重庆现有170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我认为农民工群体仍应属于农村人口,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还没有解决,这个群体的法定身份、主体消费和基础财产都还在农村)。重庆下一个30年的发展,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如果不能极大地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活力,如果不能再次更高水平地解放农村社会生产力,重庆的全局发展将会举步维艰。

从全国经验来看,或从我们对我国发达地区的印象和感受来看,发达地区之所谓发达,不仅表现在工业和城市建设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它们的农业和乡村建设也基本达到了现代化程度,基本上实现了城乡一体化,表现为三个方面:城乡生活水平同质化,即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品质、生活情趣、乃至衣着打扮基本相同,你很难分清谁是城市人谁是农村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即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基础教育、医疗保障、退休养老保障等主要社会福利上享有同等待遇,如可以常常看到校巴接送乡村的孩子上学;城乡基础设施同步化,即道路、水电通信管道、大型超市等与城市同步同标准地建设。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重庆的综合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现代工业体系已基本建成,但重庆大多数的农村却还非常落后,更不用说城乡二元结构在管理体制上、在公共财政投入上的巨大差异了。从这个比较中,更能说明重庆农村改革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也更说明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决策是抓住了重庆下一个30年发展的事关全局的要害问题。

总的来说,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重庆的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3.改革的重点

按照胡锦涛同志对重庆提出的“314”总体部署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重庆农村改革的重点和思路应着眼于以下领域:

3.1.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创新土地流转体制和适度规模经营机制

一方面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这一政策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否则农村生产经营就会出现混乱,农民权益就会受到侵害。另一方面,要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根据各地的实践和探索,可行的思路有:一是鼓励城镇或当地资本组成“龙头企业”,转包土地、规模经营。二是开发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建立“土地银行”,激活土地要素,实现土地和劳动的有机结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土地银行”可以由国家来办或者民办公助。出去务工的农民把土地存在银行里获取利息收入。银行把这些存进来的土地贷出去,主要贷给成片种植、规模经营的种粮大户。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存贷之间的亏损,可由政府补贴。其好处是,农民转包的土地能留转到质量能手当中,促进适度规模经营;而且可以保证土地使用方向不变,保户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3.2 深化和落实林权改革制度。

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强化政策扶持和开拓创新,发展林业产业,建设现代林业,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林业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资源类型多、产业链条长、市场空间广、发展潜力大。发展林业产业,繁荣林区经济,对加强生态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各级林业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林业产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林业产业协会的作用,搞好统筹规划,加强宏观指导,强化政策扶持,着力开拓创新,不断提升林产品供给能力,全面提高生态安全保障能力。

3.3.健全财政支农投入机制,改革农业投资管理制度

各级政府应当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发挥主体作用。要调整国民收入结构、财政支出结构、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对财政收入用于“三农”的比重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比重应有一个适度的界定,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在加大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动员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目前,有关农业投入的管理规定比较笼统。由于对各级政府财权和事权的划分、资金用途没有明确的规定,时常导致农业预算支出被挤占的现象发生。为此,要改革农业投资管理制度,制定更加具有约束力的、可操作的法规,以保证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3.4.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加强村民自治制度建设

要按照中央部署和规定,按照大部制的思路进行乡镇机构的合并和人员的精简,真正在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提高效率上下功夫;要积极探索县乡联动改革,完善和创新农村治理机制。要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依法搞好村民自治,推行农村民

主政治建设。要下大力力气加强基层干部廉政勤政、执政为民建设;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为人民谋利益。

3.5.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农村社会管理

一是重建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采取切实措施,尽快改变农村基层农技站“网破、线断、人散”的状况,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技术保障。二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目前发展的重点是:建立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解决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三是更新农村治理理念,转变社会管理方式。优化农村组织机构,扶持农民自治组织的发展,扩大基层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四是大力发展农村公益性文化和教育事业。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体制机制,坚持科教农结合,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6.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为此,一是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增强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投身重庆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壮丽事业。二是各级党委要切实把农村工作摆到重要议事议程。真正从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重视农村改革发展,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和落实“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要结合本地实际出台政策,要关心乡村干部的工作和生活,提高他们的待遇和保障水平,鼓励和支持党政干部广大干部、企业家、知识分子、大学毕业生投身农村改革发展。

5.政策建议

5.1成立农村“土地银行”,规范土地流转形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土地的利用率越来越低。“土地银行”可以由国家来办或者民办公助。出去务工的农民把土地存在银行里获取利息收入。可以保证土地使用方向不变,保户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5.2保持土地承包制度长期不变,根据人口变动进行小范围调整。

因为人口变动,如果土地的承包关系不相应做出调整,就会导致,土地资源分配不合理,所以应该根据人口变动,在一定周期内小范围的实行土地重新分配,实行按需分配。

5.3节约土地,规划建房。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对城市建设投入较大,而对村镇建设未给予应有的重视,缺乏有力的指导和有效的投入,导致农民建房无序,许多村庄出现“新房一大片,弃房随处见”的现象,这样不但影响了村容村貌,还使大片的土地被闲置浪费。

第二篇:新一轮农村改革的主线

新一轮农村改革的主线:多予、少取、放活作者:张新光发表日期:2006-06-27文章来源:《河北学刊》

内容提要: 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村税费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财政支出结构正向农村地区倾斜,“三农”问题已初步得到缓解,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的发展阶段。下一步,我国应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6字方针,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制约,大力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真正做好“放活”这篇大文章,充分发挥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作用,激发他们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的巨大潜能,不断提高和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部活力。

(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从十六大到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召开,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大政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配套政策措施,使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形势出现了重大转机。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与判断,决不能重犯过去的“冷热病”,以免造成顺民意、得民心的农村好政策发生“变数”。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新一轮农村改革走得更快些、走得更好些、走得更远些。

一、十六大以前的“三农”问题何以产生?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农村发展是如何陷入困境的?农民在改革初期的“幸福生活”缘何会得而复失?农业问题为何会“衍生出自然灾害、环境保护问题、盲流问题、高犯罪率、内需不足等问题”[1](p1)?这个大题目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满意答案。

众所周知,“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邓小平语)。因为,“十年浩劫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农村的问题尤为突出,当时有2.5亿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不改革已经没有出路了”(江泽民语)。因此,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农村掀起了一场自下而上的土地“大包干”革命,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1992年,邓小平同志回忆说:“我们真正干起来是1980年。1981、1982、1983这3年,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1984年重点转入城市改革。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是1984年至1988年。这5年,首先是农村改革带来许多新的变化,农作物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广大农民购买力增加了,不仅盖了大批新房子,而且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四大件’和一些高档消费品进入普通农民家庭。农副产品的增加,农村市场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强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就是这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是一个非常生动、非常有说服力的发展过程。可以说,这个期间我国财富有了巨额增加,整个国民经济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p376)

但在1988年至1998年的10年间,整个宏观经济环境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发

展相当不利。“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财政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钱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钱就更少了。”[2](p262)因此,从1991年到2000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比例由10.3%下降到7.8%;全国县级财政收入只占21%,而财政供养人员却占到了71%;在农村义务教育支出中,中央财政只占2%,省级财政占11%,县级财政占9%,乡镇财政负担78%,这样势必会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从1987年到2002年,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共征用农业耕地面积为3689.4万亩,从中获取土地差价收益估计在14204亿元~30991亿元之间。特别是1998年开始,国家四大商业银行相继撤出农村,全国每个县平均每年流失资金3亿元以上[3]。据统计,从1949年到2003年,国家累计征收农业税3945.66亿元,累计征收农业特产税1366.25亿元,又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从农村汲取资金6990亿元,农民共为工业化建设贡献资金12301.91亿元,由此造成了广大农村地区变得空虚而缺乏生机。总之,我国在世纪之交出现的“三农综合症”很大程度上是宏观体制环境造成的。

二、我国新一轮农村改革的主要特征

十六大以来,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上创新和完善,以新理念催生新举措,以新举措带来新变化,以新变化促进新发展。中国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速度之快、来势之猛、波及面之广、触动层次之深已超出了预想和祈望。它的核心内容是6个字,即“多予、少取、放活”。

(一)坚持“多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建国以来,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国家向农民“要得多、给得少、管得死”,极大地削弱了他们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十六大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投入。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新增支出主要用于农村。2004年,国务院出台了“两减免、三补贴、四保障”的惠农政策,财政转移支付达到2626亿元,是1997年的3倍多。2005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超过3000亿元,比2002年增长50%以上。2006年,中央提出要求:“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据有关专家测算,“十一五”期间,要根本改变农村公共产品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渠道分散的问题,国家财政至少需要向农村地区投入资金5多万亿元,主要用于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气、通广播、通电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二)坚持“少取”是保障农村税费改革成功的基本前提

坚持向农民“少取”的方针,是十六大以来新一轮农村改革的逻辑起点和最大亮点。从2003年起,中央决定全面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拉开了新一轮农

村改革的大幕。2004年,除烟叶税外取消农业特产税,并承诺逐步取消农业税。截止2005年底,中央财政累计用于农村税费改革的转移支付资金达到1835亿元,28个省份免征农业税,其他3个省份有210个县(市)免征农业税。从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农民终于告别了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这与税费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全国平均每个农民每年将减轻负担超过1000亿,人均减负120元左右。它不仅理顺了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而且迫使农村基层组织釜底抽薪,另起炉灶,脱胎换骨。实践证明,“税费改革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突破口;完善的配套改革措施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成功的保证;促进农民增收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根本目的。”[4]

(三)坚持“放活”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解决三农问题涉及中国深层的政治经济体制问题,是个系统工程,不要指望毕其功于一役。”[1](p1)今后,我们究竟给农民怎样的政策,创造怎样的环境,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一问题似乎还没有真正破题。正如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总体而言,当前影响和制约我国农民增收的主要表现是“三个不适应”和“三个不协调”:即农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水平不高,不适应市场日益多样化、优质化、精细化的需求;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不适应农民多渠道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的需要;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不适应市场竞争特别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城乡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不协调;城乡之间资源配置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协调。这是我国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发展中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障碍的集中反映。因此,今后我国解决“农业不稳”的问题,实质解决是工农业生产方式差距过大的问题,而其核心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解决“农民太穷”的问题,实质是解决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而其核心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不断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村落后”的问题,实质是解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失调的问题,而其核心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瓶颈制约,进一步繁荣农村经济,不断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可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始终坚持“放活”农村经济政策的方针,这是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途径。

三、中国下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突破口选择

首先,建立和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制度体系和法律保障机制。一般地说,农业属于“弱质产业”或具有“微利性”,工业属于“竞争产业”或具有“赢利性”;农村属于“分散区域”或具有“资源扩散性”,城市属于“集中区域”或具有“资源聚集性”;农民属于“弱势群体”或具有“易侵害性”,市民属于“强势群体”或具有“受保护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光靠政府号召不行,单靠市场机制也不行。下一步,应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税收制度、公共财政制度、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等。通过制度建设和法律保障机制,促使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倾斜。总之,加强和搞好法律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必须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5](p333)。

其次,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当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产权模糊,阻碍农地使用权自由转让和流通;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严重滞后,造成许多农户和乡镇企业贷款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建立,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农民工合法权益也得不到有效保护;农村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新型社会中介组织培育和发展缓慢,影响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等等。下一步,应当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加快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放活农村经济政策,充分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大力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不断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空间和渠道,保持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新体制。从2006年开始,我国农村改革的重点转向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配套改革。现在的关键问题在于:一是如何构建合理的乡村治理结构,包括行政管理和村民自治两个系统,解决“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的问题;二是如何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从制度上保证农民能够均等地享有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因此,当务之急是把我国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2](p176)下一步,要把解决“政党政治”与“政府政治”互相交叉、党政权力与村民自治互相渗透的问题作为改革重点。同时,要把解决地方政府层级过多,管理幅度过小,行政成本过高的问题作为突破口,加快推动地、县两级党政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整体转轨;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撤消地级行政建制,逐步实行市、县分治和“省直管县”体制;逐步建立起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公共财政制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解决党委、政府、群众团体三者分设的问题,应从改革党政领导体制和地方行政层级入手,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行政管理新体制。

[参考文献]

[1]杜润生.我们欠农民太多(序)[A].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张新光.迷离的“第三只手”——对当今“新双轨制”的分析[J].学习月刊,2005,(10):41~42.[4]何开荫.农村税费改革——牵一发动全身[J].决策咨询,2003,(05):18~20.[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第三篇:农村改革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发展的情况 —深入调查山东农村31年改革发展的历程,现状和问题

社科0918

内容提要:

山东农村改革经历了31的历程,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重要经验。31年来,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使得农业发展越过了长期短缺阶段,呈现出丰年有余的新格局,解决了亿万人民的吃饭问题;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经济社会进入建设新农村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为了农民的福祉,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改革是必须进行的。但下一步改革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难。要加快推进山东农村的第二步改革,必须坚持农村改革的市场取向,推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新农村改革发展生活水平城乡差距

正文:

一.采访过程

为了深入调查山东农村31年来改革发展的情况,我调查采访了山东烟台部分农民,下面是其中一位农民的访谈实录。

问:这位大伯,您好,我想请问您几个关于现在农村改革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了解农村,为新农村建设贡献一点力量,耽误您几分钟的时间,可以吗? 答:呵呵,可以的。

问:您对您现在的生活满意度有多少呢?您觉得改革给您生活带来的变化有哪些?

答:我对我现在的生活真的是十二分的满意,党的政策好啊,为人民办实事,农民对党真的是没的挑剔,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说到变化,我们都深有感触啊!这30年,中国的农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制度取代了人民公社制度,草房

变楼房,自行车变摩托车、摩托车变轿车,电脑也开始普及了。就拿我们村来说吧,总共200户人家,现如今就进了20多辆轿车、面包车,20多台电脑,这速度真的„„过去想都不敢想。

问:您觉得现在的农村跟几年前相比,变化大吗?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答:非常之大。短短几年,改革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比过去几十年都要大。比如说取消农业税,实行医疗改革,扩大基层民主,打击基层腐败,实行最低生活补助,为鳏寡孤独老人提供生活保障„„

问:您认为在您身边,改革还存在哪些不足的地方呢?您对政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吗?

答:在我看来,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是很多,农村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还是不够完备,希望政府能在这些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吧!呵呵。

从大伯的回答,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关于农村改革的一些成效,可以看出改革的确深入人心,对农村经济和农民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进一步的调查访问以及深入研究,我对改革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更加深切体会到了农民生活和精神的变化。

二.发展历程

2009年是农村改革31周年,31年前,由安徽小岗村冒险点燃的星星之火,经由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传递,终于形成了农村改革的燎原之势。

有一句流行语叫做:中国改革看农村,农村改革看山东。

回顾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农村改革和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84年,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产品大幅增产,到1984年底全省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第二阶段,从1985年到1991年,针对“买难卖难”和农业比较效益下降问题,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农村改革从生产领域拓展到流通领域,农村商品经济全面发展。第三阶段,从1992年到2002年,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第四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实行直接补贴政策为标志,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农村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三.改革的今天

近几年,农民体会最深的就是第四阶段的改革。它可以说是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农民无不对党的政策拍手叫好。通过采访调查和有关农业政策,我们归纳总结出了农业改革在以下方面的举措。

1.取消农业税

政府全面取消财政收入400多亿的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政策。种一亩地的小麦大致可以得到100多元的补助。这可以说是几千年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因为在漫长的中国农业社会历史上,政府收缴农业税、农民交纳农业税从来都是天经地义的。历朝历代,只有过局部减轻包括农业税在内的税赋的举措,还从来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的先例。农民一直是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又是收入增长最缓慢、生活最艰难的社会弱势群体。因此,取消农业税,体现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扶持社会弱势群体的施政理念,是对农民的解放,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并带动内需,得到农民乃至全国人民的一致好评。

2.实行医疗改革

在农村实行医疗改革,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它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难看病及缓解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重要手段,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切实保障广大农民身心健康的医疗救助制度。它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以小病补偿为辅,体现互助共济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看病时,出示医疗合作证便可以获得大约35%的费用报销,在镇医院住院的费用大约可以减免65%,不同的乡镇根据当地的情况采取不同比例的报销。

3.提供生活保障

对丧失劳动力的残疾人或是老人给予最低生活补助;70岁以上的无妻无子老人可以集中到政府开办的敬老院,其衣食住行全部由政府出资,政府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使其安享晚年;对农村现在仍存在的一些年代久远,破旧的危房,政府出资,来帮助农民修建那些房子,解决了部分住房问题。

4.开展家电下乡活动

购买彩电、冰箱(含冰柜)、洗衣机、手机、计算机、热水器、微波炉、空调、电磁炉这九类产品可以享受13%的政府补贴。家电下乡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一,实现惠农强农,;其二:拉动消费,带动生产。

5.鼓励节能

在农村建造沼气池能实现废物利用,沼气池通过一些作物秸秆、动物粪便发酵产生沼气,用于生活需要,从而大大地节省了能源。国家采取相应的补助政策,鼓励人们的这一举措。从2009年开始,国家适当提高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中央补助标准。具体意见是:对东部地区每户补助1000元,对中部地区每户补助1200元,对东北、西部地区每户补助1500元,对于具有新技术、新工艺的特殊项目,国家补助可适当提高。

6.打击腐败,扩大基层民主

过去党内腐败无人管,官员以各种名义搜刮钱财,并将其收为自己囊中之物,像蝗虫一样侵蚀人民,不为农民办实事。对村内的事,农民也没多大发言权。而现如今农民基层民主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利进一步扩大,近几年,村内贪污腐败现象少了,政府给农民的补助不经过书记等之手,直接下达老百姓,税收也少了,书记等不能以各种名义搜取民脂民膏了。另外成立村委会,负责除了党政之外的村中大小事务,农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举心中的村委会成员。

四.改革无穷期

山东农村改革到虽然如今已经卓有成效,但仍面临着许多新矛盾新问题。主要有:农业效益仍然偏低,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农业基础设施依然比较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够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不到位;农村基层组织运转困难,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压力加大。由此可见,山东依然面临着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对此,山东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高焕喜提出了前瞻性的建议。他认为,山东农村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以增收为核心,紧紧抓住创业增岗。第二,以名牌为抓手,打造各地特色品牌。第三,以大户为基础,培植农业精英。第四,以合作组织为纽带,发展农业中介组织。第五,以改革为动力,加大支农、扶农的力度。第六,以投入为引子,推进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第七,以选人育人为重点,选好配好基层领导班子。

通过此次调查,我对新农村的全面改革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加理解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的必要性。解决13亿中国人中的9亿农村人各方面问题,是棘手的,但也是必要的。农村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参考网站

人民网:http:///2008/

山东农业信息网:http:///art/

中国办公楼网:http:///jigoulunshi/

第四篇: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研究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研究

[摘要] 通过十年的实践,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西部大开发原有的税收政策已不能满足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需要,税收政策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只有根据西部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地方财力以及资源禀赋,给予特殊的税收优惠,使之形成相对于东部的优惠“落差”,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主要以宁夏为例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税收政策 西部大开发 区域发展

党中央下发的《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定位,即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位置,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目前我国实施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与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战略相比,西部大开发战略处于优先的位置。这说明,未来中国的区域政策将更加注重公平目标,实行公平优先。税收作为国家参与再分配的有效手段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前10年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时期,面对西部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应进一步调整税收政策,在统筹区域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主要以宁夏为例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西部开发十年宁夏税收成效分析

(一)提供了财力保障 西部大开发以来,宁夏经济总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增速连续9年超过10%,年均增长1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200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过千亿元,达到1098.5亿元,是1999年的1.94倍(按可比价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892元,是1999年的3.65倍,居西部12省区第5位;全区财政总收入达到178.6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5亿元,比1999年增长了4.6倍,年均增长18.8%。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宁夏国税累计组织各项税收入529亿元,年均增长19.6%;宁夏地税累计组织各项收入630亿元,年均增长21.7%,我区税务部门有效筹积了财政资金,为宁夏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

(二)减轻了企业负担

全区税务部门利用西部大开发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主要落实了对属于鼓励类的内、外资企业,在2010年以前,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内资企业可以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新办的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企业,其主营业务收入占70%以上的内资企业,可自生产经营之日起,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优惠;外资企业可从获利起,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优惠。自2000年至2010年8月,通过优惠税率、直接减免,累计为3377户(次)企业减征、减免企业所得税55.6亿元,其中,享受15%优惠税率的企业192户,减免所得税额23.26亿元。在增值税方面,主要落实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民政福利企业和软件企业等减 免税优惠政策,共为企业减免税28.1亿元。落实消费税、车辆购置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减免了1.9亿元,办理出口退税46.9亿元,共计减免退税132.5亿元,占宁夏国税总收入的 25%。10年来,宁夏地税各项减免税额度由2000年的0.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8亿元,增长了180倍,年均增长68%,累计减免地方各税42亿元,相当于近10年宁夏地方税收总量的13%。

(三)促进了宁夏发展

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对宁夏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是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支持了我区煤炭、电力、化肥、交通、旅游、通讯、精细化工、医药、农副产品加工、水利、新材料、装备制造业中的仪表、机床、轴承等优势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宁夏特色产业优势的科研、开发、加工和市场占有的速度;羊绒、葡萄酿酒、枸杞、蔬菜、牛羊肉、清真食品等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相继进人国内和国际市场,促进了这些产业市场竞争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的进一步增强。二是吸引了全国知名企业集团落户宁夏,神华、国药、京能、万达等一批大的集团加入宁夏的开发,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煤矿、煤化工、冶金、电力等项目的投产,已成为推动宁夏工业发展和产业调整的龙头,提高了宁夏的企业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能力。三是促进了清洁能源的发展。全区风力发电企业的建成发电,促进了清洁能源的发展,优化了能源结构。同时,运用环境治理不达标不予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硬性调控手段,迫使高耗能企业加大环保设备的投人和环境治理措施的改进,确保排放达标,加快了高耗能 企业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的步伐。四是涵养了后续税源,为企业扩大生产经营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加快了一些优势企业技术改造、科研投人、设备更新的速度,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综合实力;帮助企业扩大了生产经营能力,为企业发展增添了后劲。五是惠及民生促进和谐。通过落实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城镇待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等优惠政策,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十年的实践,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西部大开发原有的税收政策已不能满足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当前,税收政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税收政策惠及产业范围较窄

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角度讲,现行优惠产业范围还比较窄,企业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门槛偏高,难以适应西部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现状与发展需求,对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尤其是地方优势与特色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与力度有限。现行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是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规定的鼓励类产业作为享受15%优惠税率的范围,且享受优惠的企业其主营业收入必须达到企业总收入的70%以上;对新办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只限定在交通、电力等五大产业范围。其限制性较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特区、浦东新区等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相比差距较大,惠及面较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鼓励类产业,是面向全国范围制定的,没能充分合理体现西部特色产业和发展需求,因此不利于西部地区广泛吸引资金、改善生产技术、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不利于西部地区培育扶持适合本地区的优势与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使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受到较大的限制。

如原来国家在执行产业政策上,特别是在节能减排政策上是一刀切,没有考虑各地发展水平差异和产业特点,节能减排把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西部省区和以轻纺工业为主的东部省区放在一个平台上考核,确实不太合理。对于我们宁夏这样一个高度依靠于资源开发的产业结构来说,节能减排的压力更大,已对经济发展形成了约束。煤炭资源开发是我区工业的龙头,并与下游的发电、高载能工业形成联系密切的共生关系。2008年,全区生产原煤4235万吨,60%的煤炭用于发电,发电量462.5亿干瓦时,90%的电力用于工业,其中60%用于高载能工业,形成了以煤炭开发—火力发电—冶金—化工为主体的高载能产业群。但受资金、人才、技术等因素的制约,至今没有形成能够替代其主导地位的新产业。目前,我区重工业仍是工业经济的大头,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将进一步上升。如果国家在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政策上继续一刀切,宁夏和其他西部省区所受的束缚会越来越大,发展空间会越来越窄。

(二)优惠税种少,优惠形式单一

现行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涉及企业所得税。而就企业所得税而言,是基于企业利润而征收的税种,享受减免税实际意义的前提是企业能够有所盈利。但西部地区现实情况是企业由于规模、资金、技术等原因,企业经营效益总体状况不好,亏损面较大。2008年宁夏企业所得税汇算户的亏损面为57.97%,形成一些企业名义上享受减免优惠,名存而实不至的状态。还有很多企业尽管实现了盈利,但多数为微利企业,经过弥补以前亏损,利润也非常低,即使享受了税收优惠,其实际受益微乎其微。现行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税率、税额式的直接减免,体现的是事后调节,只有盈利的企业享受到税收优惠,缺少税前扣除、加速折旧等税基式间接优惠,事前调节较少,形式过于单一。税额式的直接减免,不仅不利于培植税源,普遍提高企业经营能力,而且容易造成财政、税收收入起伏波动大,不稳定,政策难以普遍落实等弊病,影响税收优惠的实效,与国家的预期相差甚远。远不如税基式税收优惠减免那样较容易贯彻落实,也更加实惠,使广大企业普遍受益。

(三)地方财力弱,难以落实税收减免政策

西部地区大多数省区处于经济欠发达、财政较困难的状态。2008年,西部地区人均地方财政本级收入为1413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4.5%,东部地区的40.5%,上海市的11.3%。这种财力状态使得在贯彻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时,因对财政收入影响有较大的顾虑,时常会出现地方领导不积极的现象,影响全面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目前,西部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地区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离中央要求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仍有很大差距。

三、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税收对策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要实现中央提出的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现代化新西部目标,今后仍将任重而道远。税收政策也面临新一轮的调整、充实和完善,应建立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符合西部实际,与西部产业和区域紧密结合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一)指导思想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应遵循以下指导思想。1.税收优惠与西部实际情况相适应。西部地区最大的优势在于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土地、矿产、水利等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制定促进西部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应有利于西部资源优势的发挥,鼓励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2.产业导向性和向西部倾斜相结合。当前,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战略是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税收优惠政策应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首先,税收优惠政策应突出国家产业政策目标,明确产业方向,使税收产业政策区域化,引导资金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其次,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应与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相协调。为构造西部地区税收优势,一定程度上抵消东部发达地区地理、投资环境上的优势,应实行向西部倾斜的税收政策,但同时西部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应与国家产业政策相协调。

3.实现税收调节手段的多元化和规范化,增强宏观调控功能。首先,应实现税收优惠方式的转变,从直接性优惠为主转向间接性优 惠为主,即由降低税率、减免税等直接优惠为主转为以投资抵免、加速折旧等间接优惠为主。其次,为使税收优惠政策效果最大化,应将税收优惠纳入国家预算管理,使税收优惠步入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在遵循以上指导思想的基础上,税收优惠政策可通过如下调整,以利加快建设新西部的步伐,实现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二)政策建议

1.在西部地区实行以产业差别优惠为主的税收优惠政策,对西部地区的优势与特色产业,适当降低优惠门槛,扶持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具体体现在扩大两个目录上:一是扩大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二是扩大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这两个目录,在上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中就存在,其中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是按省区分别制定的,一个省区一个目录,列出中央支持当地发展的产业名单,一定10年,享受相应优惠政策。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是统一的,没有地域差别。产业目录是制定实施产业政策的依据。《意见》提出“实行有差别的产业政策”是这次西部大开发产业政策中的一个新提法。由于西部各省、市、区地理人文经济环境差异较大,各地有着不同的优势与特色产业需要做大做强,可这些产业及企业目前规模不够大,生产研发技术不够先进,中小型企业又偏多,他们都很难享受较高“门槛”的西部大开发财税优惠政策措施。因此建议国家适当降低这些需要大力扶持的西部特色产业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门槛,以充分帮扶这些优势与特色产业快速 健康发展。如扩大税收优惠的行业范围,将西部各省、市区的优势与特色产业也列人享受范围;将企业符合国家鼓励类产业且其主营业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调整降低为51%以上,以使更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得到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应摒弃现行按照所有制差别给予税收优惠的办法,逐步实行以产业差别优惠为主的税收优惠政策,国家对西部地区的税收优惠应把重点放在战略性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上。

对宁夏来讲,一是应体现区域性少数民族特点。作为全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宁夏具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特色 ,而且随着宁夏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与中东合作范围在逐步扩大,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产业方兴未艾,税收优惠政策应大力给予支持。二是应体现区域性农业的特点。应给予葡萄种植深加工、枸杞深加工等具有宁夏特色的农业产业以税收优惠,带动当地的种植业和具有宁夏地域特色的产业发展。三是应体现区域性矿产资源的特点。四是应体现区域性循环经济的特点。

2.增加优惠税种,转变税收优惠方式,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

我国税收结构特点是流转税比重较高,这在西部地区更为突出。2008年,宁夏流转四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车辆购置税)累计入库85.4亿元,占税收总额的86.1%,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累计入库13.2亿元,占税收总额的13.3%。因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应考虑拿出一定比例的增值税、消费税与营业税对一些急需发 展扶持的产业项目进行优惠扶持。如凡符合国家鼓励类产业和经国务院核准确定的西部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与特色产业,可给予适当比例减免的优惠;对在西部地区的国家重点工程,可给予一定的营业税优惠减免,加速西部地区发展步伐。对符合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本地和引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科技研发人员、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可在个人所得税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减免。如给予定期定额的补贴减免,以利广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事业的快速进步与普遍发展。

在现行税率、税额式直接减免的基础上,增加税基式优惠形式,提高税收优惠的整体效能。如对部分产业行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可采用快速提取折旧、对投资购置机器、设备和无形资产(专利、商誉)等准许五年分摊,提高西部地区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在所得税前列支的比例,并实施再投资抵免所得税的政策。多施行税基式减免,将大大提高经济、社会效益,降低税收征管成本,也有利于服务型政府与机关廉政文化建设。

3. 加大对西部地区的税收返还力度,提高西部地区在共享税中的比重,以利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

对依据国家宏观规划,并经国家核准的大型资源开发企业“吃干榨净”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免征或绝大部分返还资源税,免税或返还部分作为国家投资;将现行的税收返还区域化,即适当提高对西部地区的税收返还系数,如由现在的1:0.3提高到1:0.5左右,以缓解西部地方财政资金紧张状况,以利调动其增收的积极性;返还税收用于 西部地区有关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的产业资源开发与保护。在西部的每个省区应设立保税区,吸引民间资本投向战略性产业。同时, 考虑到西部地区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可以适当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共享税分成比例,提高西部地区的分享比例,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安全。

4.加快制定资源税改革政策,提高开发地留用比例。目前世界市场上利润分配已经向资源国倾斜,而西部地区现在已是中国矿产资源的主要生产地。西部地区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的67%,天然气可开采储量占全国的66%,水能可开发装机容量占全国的82%,我国的西部可以借鉴澳大利亚和巴西发展经验制定资源税改革政策,以资源开采与生产为最主要的支柱产业,通过资源开采公司所有权的收益,或资源税的地方分成来获得良好的地方收益,并刺激资源开采业的进一步发展,发挥地方的资源优势。《意见》对资源税改革政策,进一步凸显了中央优化资源利益分配的意图。目前,中央已明确在新疆自治区率先进行试点,对原油、天然气资源税实施改革,从价计征,税率均为 5%。而我区主要的优势资源是煤炭,原煤产量从 2000年的1581万吨增至2009年的5509.53万吨,10年增长了3.48倍,这将是我区最大利好因素。加快资源税改革,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并提高资源开发地分成留用比例,实现专款专用,一方面促进开发商进行科学开发、综合有效利用资源,避免和减少有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以妥当补偿资源开发及输出地区的社会经济利益,适当解决资源开发地的财政困难问题。5.赋予西部地区省级政府适当的税收减免调控权限。各地方政府拥有税权的不同,本身就意味着中央在地区经济利益上的倾斜。对西部落后的地区而言,如果拥有的税权更大、更多,则对本地经济的调节力度更大,区域开发力度也大,因而经济发展更快。西部大开发涉及的省份多、地域广、发展差异较大,所以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应符合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具体发展需要,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此,建议国家适当给予西部地区一定权限,由当地省级人民政府根据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状况及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发展的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增加或减少税收优惠的具体范围和形式,上报国务院及财税主管部门批准后施行。如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一些切合西部各省市区又好又快发展的优势产业与特色产业的税收优惠范围,解决单纯依靠全国产业目录扶持不足问题;在一定范围内调减个别产业(如对稀缺、不可再生类资源开发及对资源垄断性暴利开发的产业)税收减免额度,确保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能切实落实到当地最需要发展的产业上来,真正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态全面和谐快速发展。

就宁夏来说,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是我国富煤省区之一,煤层气储量相对较为贫乏,探明储量较小。现行政策仅对一般纳税人抽采销售煤层气实行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建议对煤层气发电和以煤层气为原料进行生产制造的行业给予一定时期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照顾。宁夏属于我国太阳辐射高能区,太阳能大型光伏电站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全区建成、在建及开展前期工作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95万千瓦。为促进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应对太阳能发电比照风电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50%的照顾。

6.进一步具体化国家鼓励产业、项目及标准,以便于企业与税务部门操作,简化税收优惠减免的申请、审批程序,以利快速高效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制定和完善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将进一步减轻西部企业的负担,增强企业的发展能力,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民间资本大规模西进,有利于推进西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三个大台阶,即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

参考文献: [1]魏后凯.我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展望http://weihoukai.blog.163.com [2]温来成.西部大开发与财政制度安排[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刘尚希.构建和谐社会:财税政策的调整与取向[J].税务研究,2006,11 [4]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6]创造更加和谐的税收环境.宁夏日报2010年9月23日

[6]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宁夏日报2010年2月8日 [7]宁夏统计年鉴2009 [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8]郑长德.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尚元君(1964-),女,宁夏税务干部学校高级讲师,经济学博士。

A Study on The Tax Policy of The New Round Western Development 13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through ten years practice, the current tax policy of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promoting the new round western development,there are some problems of tax policy.The tax policy can work well only when we form the tax preferential “gap” compared with eastern region through paying special tax preference according to western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local financial and resource endowment.This paper analyzes tax policy, and forwards the proposals mainly taking the Ningxia Autonomous Region as an example.Key words: Tax policy,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hina, Regional development

第五篇:农村改革问题分析

农村改革问题分析

【摘要】:农村经济建设关乎社会发展与稳定,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十分重视的领域,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社会的发达,农业发展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农业技术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农村的落后状况有待改变,房屋建设落后,危房旧房居多;农民的贫穷生活急需改善,饮食水平低,素质差,精神活动贫乏。文章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分析、探讨当代农村改革及农村城镇化的有关问题,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科学发展观;城镇化 ;改革。

引言

农村改革,农村城镇化在不少地方已设立试点,但不同区域不同城市对改革的适应情况不同。在没有农田,以打工经商等营生的城市郊区农村,农村改革不但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而且促进城市更快发展。而在以务农为生的落后农村,改革仍存在诸多矛盾和弊端,需要慎重处理,在此我们对农村改革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农村改革的重要性

千百年来,农民躬耕于田地,为世界的亿万人口的生存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同时,农产品不仅仅只作为粮食来维持生命,还可以为工业提供生产资料,农村、农民还是输出劳动力与工业品消费的巨大市场,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经这样评论农业:“可以恰当地说,城市的全部财富和生活资料都是从乡村获得的。”

可是仅仅有农民、农业还不足以满足世界的发展、还不足以满足人类的多方面的综合需求。于是重工业、轻工业、服务业也就相继产生并且迅猛发展。由于分工的不同、工种的不同、价值的差异、效益的区别,人们的经济收入自然也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城乡之间生活水平相应地也具有了一定的差距。

随着工业的发展,随着服务业的兴旺,随着知识、信息产业、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这种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也随之越来越大,同时,这差距相应地也反映出农业的局限性、农村的落后、农民的贫穷。

二·农村改革的现状

党和政府及时意识到了城乡差距日益加大这一点,不论是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三农政策的实施,还是到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不论是从河南的南街村到七里营小康村的建设,还是到当前天津推出的农民宅基地换商品房的举措,都是国家想方设法保持农业经济、改善农村落后状况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实际行动。与此相应地也取得了众人目睹的成就,一部分农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大多数农民的孩子也能够圆了上学梦。如此等等,无不感谢我们党及时的改革政策,无不感谢国家对农业、对农村、对

农民的重视。

党的十七大报告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也无不体现着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视,无不体现着共产党对农业、农村、农

民的关心。

南街村与七里营曾经是农村进行改革并进行小康村建设的很成功的事例,至于目前出现的一些局限性及发展状况不及其初期,则应是后来的管理或可持续发展工作不完善的缘故,但它本身在起初是很具有典型性的改革成功事例。

但与此相对的,农村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中也有很多效果不好的事例,其关键是没有理解究竟什么是城镇化,为什么要城镇化?仅仅把农民的土地收回、户口农转非、然后住上楼房就是城镇化了吗?仅仅这样就能实现城镇化的初衷、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了吗?显然不是,由当前某些所谓的城镇化后的“新农村”的状况便可以了解。比如濮阳市区的个别农村城镇化以后,没了土地,虽然户口农转非,但对于没有知识、没有致富项目、更没有工作的“新市民”来说,吃饭、花钱等问题亟待解决。

三·科学发展观引导下农村改革的措施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就农业而言,科学发展观要求既要从它本身可持续发展,又要与工业、服务业、科学技术等协调发展,还要以“农民”为本,时刻牢记把农民的生活改善好,把农民的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上去。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要想真正改善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不是简单地将户口农转非、将土地收回、将宅基地换成楼房就完事了,因为这只是表面化、形式化、机械化地理解城镇化建设、理解支持三农政策。农村改革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1、继续种植耕地,提高农业的工业化程度。耕地是农民养家糊口的源泉、更是全国人民维持生命的必备物质,没了粮食,世人该如何生存?目前物价上涨如此迅猛,即使是有经济收入的城市人都开始计算着吃饭了,更何况农民呢?再者,拥有大量耕地,拥有大量农民,并不表示国家贫穷,耕地与农民不是衡量一个国家贫穷与富裕的标准。以美国为例,先进的、工业化的农业管理使农场主富裕悠闲,而美国这个拥有大量耕地与农场主的国家仍然是非常发达、仍然是世界首富。因此,我们需要培养高素质、负责任的基层领导干部,要切实贯彻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支持科技兴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大力提高农业的工业化生产程度,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不应该是相反地,盲目地进行虚无飘渺的形式化的、无形变相剥夺农民土地的、不解决根本问题的城镇化。

2、有效利用乡镇资源、发展旅游业。在当前的中国,真正富裕起来也只是部分城市、部分地区、部分人,其他的大多数人也还只是仅仅聊以生计,因此,不能说一味鼓励农民工

涌向本来就有很多下岗失业工人的拥挤的城市就一定是良策,也不能说本来城市人还住不起房、更买不起房的时候却安置城里的农民工就一定是善举。相应地,我们应该利用城里人繁忙劳苦、身心俱疲的时候想享受大自然、想体会田园生活的契机,在乡村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旅游风景,提供这样的休闲度假场地,让他们把钱合法、自愿、合情、合理地送到农村。这样一来,农村发展了经济,生活得到了改善;城里人愉悦了心情,回去工作也精神了。如此达到一举两得的双赢效果。

3、招商引资、兴办特色企业。目前大城市由于人口聚集,地值房价昂贵,生产成本较高,市场趋向饱和,很多地区、很多企业正在考虑产业转移,农村应该抓住这样的大好机会,详细考察、认真评估,利用自己的地产、劳动力优势招商引资,一方面有效利用了农业闲置的土地,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管理经验,开阔了当地农民的视野,扩大了当地农民的知识范围,从而为将来的可持续奠定了有利基础。

4、强化职业技术、优化知识结构。当地政府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严格管理各类培训班、职业技术学校、高等院校等,结合全国、本省、本地等知识经济的更新与需求,及时地调整、优化知识结构,为国家、当地企业输入合格的、优秀的、符合实际需求的各类人才。知识就是资本,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利用一切,也可以改变一切。拥有先进的科学知识、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有希望改善农村的落后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全民素质。

四农村改革的展望

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全民生活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与无尚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努力、制定各项政策的优先出发点与最终归宿。通过党中央、各级政府及全民竭尽全力的工作,结合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农业经济的发展,农

村状况的改善,农民生活的提高必将有着光明的前景。

总之,农村改革任务艰巨,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促进和谐发展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有党中央的英明政策,更需要各级政府与基层领导干部的贯彻落实、务实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发展,采取合理措施,其它领域积极协调帮助,还需要农民的大力配合,城市的适当援助。只有全民上下一条心,才能缩短农村改革的进程,才能摆脱落后的状况,才能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与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著;唐日松等译.国富论[M].华夏出版社,2005.2中国共产党新闻网[EB/OL].http://cpc.people.com.cn.3胡锦涛: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人民日报,2006-02-14(1)

下载重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研究(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研究(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推进农村改革,加强党的领导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认真开展深入学......

    农村改革发展五篇范文

    农村改革与发展 摘要 中国农村改革实践告诉我们,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动力在于改革,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基本方向是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之路。从体制变革的视角,可将三十多......

    农村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和问题

    农村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和问题 两年村书记职业生涯,对农村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和当前农村所遇到的困境和挑战,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对“三农”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一......

    当前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汇编)

    当前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走过了三十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村民自治法的颁布实......

    重庆文化旅游发展研究全文

    重庆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摘要:本文就重庆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重庆文化旅游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重庆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重庆 文化旅游 问题 建议......

    农村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简报样本范文

    农村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简报样本 农村发展建设是实现全民小康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关于农村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简报范文,欢迎阅读! 20**年12月18日,**市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

    农村改革发展亟待攻坚克难

    农村改革发展亟待攻坚克难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新要求,结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到2020......

    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三十年

    总论 改革的先导发展的源泉发展篇 实现历史性跨越的种植业 腾飞的畜牧业 崛起的饲料工业 开拓奋进的渔业 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 欣欣向荣的农垦事业改革篇 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