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探讨
以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探
讨
刘春静
2013-3-4 15:49:39来源:《农业经济》2012年第12期摘要: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信息化建设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必备条件和重要手段,对实现农业科技的资源共享、协同研发、成果扩散、管理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以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就要深化农业科技创新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提升种业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信息素养,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科技,创新,推广
当前,农业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原有发展方式亟需转变。要破解难题、突破约束、消除瓶颈,根本出路在科技,最大潜力在科技,强劲动力在科技,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2012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被列为该文件的核心内容。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是一项极具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但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建设无疑是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有效途径和现实选择。本文将着重分析信息化建设对于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以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对策和措施。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的核心标志,农业科技进步程度决定农业现代化程度。进行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并把相关成果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也即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是现代农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根本。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是应对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需要,是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需要,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第一,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进步,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当前,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一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大大改善了农业的分散性、地域性、可控程度等行业弱势;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促进了生产领域的拓展。食物的生产由动植物扩展到微生物,由陆地扩展到海洋;三是农产品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的程度越来越高;四是高产值、高效益的工厂化种植、养殖业正在兴起。由于农业科技对于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发达国家越来越注重从加大研发投入、革新体制机制、组织科技攻关等方面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科技竞争中,我国处于明显的劣势,主要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依然不足,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依然不高,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滞后,农业科技人才严重不足,而发达国家则凭借其雄厚的科技实力据有明显优势。对我国而言,只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才能在日益复杂的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走在前列。
第二,保持农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确保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历史经验证明,实现农业增产增收,改善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应该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人口规模庞大、耕地和水等农业资源相对紧缺,农业生产力水平总体低下且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现实国情,这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强劲动力。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很好,呈现出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加快发展的强劲势头。也应看到,影响我国农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依然很多,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依然面临挑战。为此,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
第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为农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正经历着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历史性转变,农业科技已成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性力量。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以现代科技和生产工艺武装农业,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管理农业,才能创造出一个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现代
农业生产体系和现代农业生态系统。
二、信息化建设对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重要作用
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装备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社会管理等相关领域,使信息资源获得充分开发、应用和推广的过程。随着信息化的推进,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在农业科技领域全面渗透、快速应用,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农业发展的“倍增器”、农村进步的“催化剂”、农民增收的“加速器”。可以说,信息化已经成为农业科技进步的必备条件和重要手段,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中发挥着支撑和引领作用。
第一,信息化建设提升农业科技资源共享水平。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赋予科技资源开发利用以崭新的生命力与发展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科技资源其建共享,已成为有效组织和开展科技服务的主要形式。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中,信息化建设能够提供可共享的高性能计算设备和分布式数据库服务,跨地区、跨学科、跨专业的科研人员能够共享农业科学研究的硬件设施和数据资源,提高农业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二,信息化建设可以更好地实现农业科技协同研发。现代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越来越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共同完成,以团队形式开展的协同科研,将大大提高科学研究的产出效率。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化协同科研提供了必要条件,使得科学研究工作可以在跨地域、跨学科的虚拟团队、共同体中进行。在农业科技研发中,信息化建设能够创设合作研究的虚拟环境,农业科技人员可以依靠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科研软件,超越时间、地点等障碍进行协同工作,联合攻关,做到快出成果和多出成果,全面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第三,信息化建设能够助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推动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满足新阶段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信息化时代,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服务农业和农村,推广农业科技,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在农业科技推广中,通过构筑网络化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将大大促进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和应用,加快农业的现代化改造。
第四,信息化建设将大大促进农业科技管理创新。科技管理是关系到科技工作全局、关系到现代化建设中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农业科技管理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政策能否得到认真正确贯彻,关系到农业科研机构和队伍的潜力能否充分发挥,关系到农业科技规划、计划能否顺利实现。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技术将大大提升农业科技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将农业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进行信息化处理,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开放式的农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和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信息技术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应该看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信息服务还很落后,主要是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发布模式单一,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不畅,信息服务网络延伸不够,科技信息资源和专门人才缺乏,这些都是当前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以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对策和措施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要从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全局出发,超前部署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以及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按照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的要求,深化农业科技创新的信息化平台建设。要为农业科研机构装备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以及能够储存海量数据的存储设备,扩充和升级现有的网络系统,建立和完善贯通全国农业科研院所的农业科研信息化基础网络,建立集多个农业信息子网络于一身的宽带、高速的全国性农业信息广域网络,实施农村宽带普及工程,力争在今年乡镇通宽带比例达到
100%,行政村通宽带比例提高到75%;要建设国家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平台,重点建立粮食类、瓜果蔬菜类、畜禽类、水产品类等专业性信息资源平台,开发和规划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安全防护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技术支撑平台,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资源共享平台、信息化科研协同环境及支持工具;要加强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按照规范的农业信息采集标准,加强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生产经营等数据库的开发建设,构建覆盖广泛、内容全面的农业科技基础数据信息系统;在制度和政策上,建立农业信息采集和发布规范,以及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数据交换等标准,进一步完善网络运行、维护和管理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提升农业科
研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
第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一是加快以信息技术武装现代农业步伐。要积极推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射频识别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的应用;建立覆盖部省两级行政管理部门、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和固定风险监测点三方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管理平台;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示范,加强农产品配送、市场、管理、交易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构建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二是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原则,依托现有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及科技、商务等现有基础,利用村委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等各方面的力量,搭建三网融合的信息服务快速通道,建立基于网络和多媒体(计算机网络、通讯、视听等载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三是加快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加强面向基层的涉农信息服务站点和信息示范村建设。重点开展3G、物联网、传感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上述区域的先行先试,推进资源管理、农情监测预警、农机调度、重大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远程诊断、自动监控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信息化的试验示范工作,增强该区域信息化的辐射带动能力。
第三,以信息化建设提升种业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科技兴农,良种先行。抓好种业科技创新,也离不开信息化建设。要运用信息技术强化科研院所、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信息化育种平台,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大型骨干企业,保障主要农作物供种安全、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要积极推进种业信息网络建设,扩大种业信息网络覆盖范围,构建联结各级职能部门、育种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经营大户、批发市场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收集和处理国内外最新的种业科技信息,大力推进种子选育、生产、加工、销售的创新;鼓励信息技术研发单位进入种业信息技术开发应用领域,开发先进的种业信息技术,促进种业信息化建设。
第四,提高农业科研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的信息素养。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强农兴农的中坚力量。农业科研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是农业农村人才中的骨干,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主力军。随着信息技术深入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亟需一大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现代农业技术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农业院校要积极建设农业信息管理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成为培养农业信息人才的主渠道、主
阵地,同时,选择重点单位设立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点,培养高层次农业信息技术人才;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如在职培训和短期专题或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业科技人员信息素质;政府要通过课题招标、设立研究基地等形式鼓励和推动科研院所开展农业信息技术的相关研究,在此过程中培养和造就农业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
第五,通过信息化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中,要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打破区域、单位、学科界限,对高校、农业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农技服务机构等进行资源整合,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机制;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网络技术,破除区域、部门、行业等的阻碍,开展科研项目联合攻关,构建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合作机制,提高农业科技整体创新能力;要利用信息技术在信息处理上方便快捷的特点,深化农业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的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层级,建立包括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监督层、咨询层组成的管理体制,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形成协调运作、灵活高效的工作机制;要以信息技术完善农业科研项目的立项机制、评价机制,增强农业科研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另外,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差异明显,农业生产的具体产业形式各有侧重,加之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各异,信息化基础有所不同,因此,以信息化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既要统筹规划,也要因地制宜,在农业科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以及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上,坚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以便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工信部,农业部,科技部,商务部,文化部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2012年)[R].2010
(作者单位: 廊坊师范学院图书馆)
第二篇: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工作汇报
淄博市农业综合开发
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情况汇报
(2010年5月13日)
农业综合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三农”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财政投入农业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保障粮食安全和大宗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通过扶持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带动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办将科技推广作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一项重要措施,全面融入于农发项目的整体建设之中,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为全市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大力加强土地治理项目建设中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一是突出节水灌溉。项目区内新打机井和配套旧井全部安装了水锤消除器,铺设了方便实用的PVC地下防渗渠,节水、省工效果非常明显;配套安装的出水口坚固耐用,使用十分方便;农灌电缆由地上全部改为地下,避免了被盗现象。二是完善排涝体系。配合道路建设,开挖疏浚农田排水沟,合理设计 1
桥涵、林网,达到了林象一致,排水通畅,方便进地的良好效果。通过项目建设,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平原实现了沟渠路林桥涵闸机电井泵房管全面配套,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山区实现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配套,形成了路环山、水上山,蓄水、用水、保水相结合的高效生态系统。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十一五”期间已建成的土地治理项目区年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800万公斤,新增优质果品生产能力3000万公斤,受益农民达到30余万人,年可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500-1000元。
(二)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科技推广水平
2007年,我们争取到一个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统筹支农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安排在临淄区,全国仅22个项目。项目连续投资三年,现已全面完成。在建设过程中,为加强项目的引领示范作用,我们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同进行了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一是发展新品种。加大投入,以优质薄皮核桃和大樱桃为主要种植模式,结构调整有了历史性突破,改变了过去单一粮食作物种植格局,目前新农村示范区3000亩核桃基地,2000大樱桃基地已经形成。二是推广新技术。项目区内全部实行小麦统一供种、测土配方施肥,玉米秸秆全部实现深耕还田,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结合新型耕作制度改革,示范推广了10余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其中推广小麦起垄种植5000
余亩,推广使用有机肥1000吨;承担国家院士级项目2项,新建试验田70余亩,承担有关试验12项。通过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小麦每亩可增产15%以上,节约生产成本100元左右,带动农民依靠技术更新实现粮食增产增收。三是推广利用新能源。积极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鼓励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厨房、厕所、庭院卫生条件的改善。
(三)加强科技推广,大力发展有机农业
我办从2007年7月开始,按照刘书记的批示精神,利用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政策优势和项目平台,在淄川、博山、沂源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加大科技推广力度,积极支持发展有机农业,建设有机农产品基地。一是加强与大专院校、农业科研机构的联系合作。聘请技术专家,全程指导基地建设,专家组分别与博山、淄川和沂源等三个重点区县签订了技术合作合同,制定了发展规划和技术方案,根据农时派出相关专家进行现场指导。二是加快有机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集中打造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种苗繁育基地、技术培训和研发基地,发挥好示范基地带动效应。联系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院校组织实施了沂源县悦庄镇200亩有机韭菜物理防治韭蛆科研攻关项目,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技术20余项,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1%。三是着力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制约难题。在专家指导下,搞好秸秆、牲畜粪便等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利用,建设有机肥厂,逐步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循环农业体系;大力普
及推广了配方施肥、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无毒化栽培和杀虫灯、防虫网物理防治等实用技术,解决了制约有机农业发展的肥料、病虫害防治等关问题。四是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制定完善了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加强全程监控,做到生产技术有规程、农产品有编号、最终产品有检测的产销对接机制,健全完善了基地生产资料专供、生产户登记备案、农业管理记录、质量安全检测等制度,形成了标准化生产体系。五是狠抓农民技术培训。2009年累计召开村民大会、座谈会150余次,走访农户2000余户。举办有机农业讲座、培训班70余个,培训人员15000余人次,编印发放《有机农业知识问答》5000册。通过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初步扭转了农业结构调整难、农民增收慢的局面,实现了基地上规模、产品上档次、农民增收益,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
(四)产业化经营优先扶持科技含量高的企业项目
近年来,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从实际出发, 以拉
长产业链为重点,在选项立项上优先考虑科技含量高、规模较大、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对高科技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扶持不断壮大,如得益乳业、十里香核桃油、淄川七河食用菌、高青优质黑牛、沂源山川果品、桓台梨花面粉等。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加强,每年直接带动1.2万户农民受益,这些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一般比项目实施前增加500元以上。
二、两点建议
(一)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没有现代化的农民,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要实现农业科技进步,最终要靠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近几年,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才不断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我市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因此,建议各级政府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吸纳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大力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增加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科技投入
虽然近几年中央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逐年在加大,但主要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则相对较少,我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没有专门的经费进行科技创新和推广。因此希望省、市级财政能够拿出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科技创新和推广,促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内高标准农业基础设施实效最大的效益。
第三篇:推广农业科技促进农民增收
推广农业科技促进农民增收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XX局一年来所做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下一步工作计划作一简要汇报。
一、一年来的工作回顾
农业是国民经济、社会稳定、人民安康的基础。农业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农业技术推广,一年来,我局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以效益为中心,以调整为主线的发展思路,扎扎实实的开展工作,各项工作均取得良好效果,主要抓了四个方面工作:
(一)抓优良品种的更换,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育种技术的进步。当今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培育出优良品种,层出不穷,对农业而言,优良品种已成为新技术载体。因此,农业要发展,就必须实施良种产业工程,把更换品种作为科技兴农的突破口来抓。在棉花品种更换上,做到了“四快”即“引进快,推广快,上市快,见效快”,具有良好丰产性、抗虫性“中棉所29”品种,我们仅用两年时间,全县种植面积就达13.5万亩,占种植面积90%以上;据去年年底调查,“中棉所29”品种皮棉单
—1—
产均在240斤以上,比常规棉增产30%;同时,治虫成本也大幅度下降,由过去亩需130元降到30元,效果极为明显。在水稻品种上今年主要推广了“金优402”、“香两优68”、“两优培九”、“金优207”、“金优12”等品种,基本上淘汰了过去那些米质差、产量低的老品种。在油菜品种上,去年主要推广了“秦油七号”、“湘杂油一号”、“湘油15号”和“油研九号”等优良品种,“双低”油菜品种种植面占总种植70%以上,油菜品种更换率达95%。
(二)抓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归根到底还要靠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近几年来,我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民迫切需要新的技术。针对这些情况,我局加大科技培训力度,适时组织技术力量,下到各乡、镇,深入村、组举办各类型技术培训班,并印发各类技术资料无偿下发到千家万户。2001年,我局共举办培训班达50余场,培训人次达6000人。印发各类技术资料达15万份之多,其中县种子公司印发了新品种介绍和技术资料就达14万份,县XX站一年就编发《病虫情报》22期,下发数达2000余份。XX站编印《中棉所29高产栽培模式图》深受广大棉农欢迎。这些科技的普及,为我县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三)抓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是新形势下的需要,是解决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农民“想干不敢干,想干干不来”的行之有效办法。去年,我局建立了三种类型科技示范基地,共有10个点。一类是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高产示范基地,分别设在棉船复排村、马当马当村、芙蓉五联村、芙蓉农场一分场、杨梓田丰村和上十岭垦殖场。示范面积达4500余亩。通过示范,让广大棉农看得见,摸得着,真正掌握了新品种的特性和主要栽培技术。二类是黄姜引种示范基地。经过外出考察,了解到黄姜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朝阳产业,尤其适合丘陵、山区种植,我们就在黄花黄坂和峨丰两村进行了100亩试种示范,一开始有些种植户怀疑,黄姜的销路,以及产值。面对这些情况,我局马上自筹资金4万元,从外地将种子调回无偿分给种植户,并鉴定了包回收合同,使他们吃了“定心丸”。通过一年实践,达到预期效果,亩产值可1000元以上。为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寻找到了一条新路子。三类是建立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制种基地。由于抗虫杂交棉大面积制种,在我县尚属首例,加上工序复杂,技术性强等特点,去年我局是举全局之力,在克服各种困难和矛盾前提下,圆满完成任务。
—3—
制种面积390亩,生产一代良种5万余斤,同时也实现了制种农户亩纯收入超千元的目标承诺,既解决我县棉种供需矛盾,又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该项工作多次受到农业部和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我局去年在全市各农业局综合考评中被评为第一。
(四)抓农业项目的争取与引进,发挥了项目对农业的支撑作用
无论是新技术的推广,还是示范基地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我县财政收入只是“吃饭”财政,我局不等不靠,主动出击。一是抓近几年中央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业科技的投入的机遇,经常与省市业务部门联系,利用自身优势,寻找对口的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农业部和农业厅下达的项目有《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3000亩抗虫杂交棉制种项目》、《XXX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和《15万亩“双低油菜及高产保优栽培技术推广》四个项目在我县实施,大部分项目正在实施过程之中。二是与科研部门合作,引进他们高新技术,共同开发。今年三月份,我局已与中国棉花研究所达成协议,正式确定在XXX成立XXX中棉棉业有限公司,今后我局与中棉所合作成立以高科技为依托,以产业化为方向,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手段,建立具有制种规模化,—4—
质量标准化,管理科学化的杂交棉专业化公司,通过“公司加农户”形式做强制种业,带动棉花产业的升级。
二、下步工作计划
(一)继续实施良种良法工程,提高农业科技的覆盖率和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重点是用3~5年时间;把抗虫杂交棉制种面积扩大到3000亩,不仅满足本县、本省的棉种需求,而且还要辐射长江中下游棉产区。
(二)结合《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项目的实施,将利用更多形式化进行科技培训,进一步普及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
(三)选择一些对我县农业生产影响面大,见效快的新技术作为农业科技推广运用的重点,抓出成效。
(四)在巩固现有示范基地成果前提下,进一步扩大科技示范户和示范基地,以点带面,促进各项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普及。
—5—
第四篇:以信息化建设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以信息化建设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厦门市槟榔中学
李子朔 厦门市槟榔中学位于市区新区中心,仅有十三年的办学历史,现有初、高中36个教学班,近1800名学生,教职员约120人。建校以来,我们结合学校实际,狠抓质量,加强过程管理,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学校,市级文明单位,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绿化先进单位”,连续八年名列全市初中教学质量前茅,连续六年荣获厦门市初中教学质量优秀奖,学校也从办学之初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初中校成为一所环境优美、现代化水平高,以校风好,学风浓,管理严,要求实,工作细,质量高而倍受学生、家长的青睐,广受社会和新闻媒体的关注,以教学质量突出而闻名的完全中学。学校配套设置适合开展学生开展各种活动的音乐室、电子琴室、美术专用室、琴房、练功厅。绿草茵茵,花卉斗艳,小品回廊交错的优美校园环境与250M 的环形塑胶跑道,现代化的校舍交相辉映,展现了一所现代化的特区学校的勃勃生机。学校教学设备先进,至今共建设了四个现代化教学系统:一是开通了校园网,其中网络中心交换机接入厦门教育IP宽带城域网的速度及校园网主干的交换速度均达到千兆,边缘交换速度达到百兆;二是闭路电视系统;三是广播系统;四是校内通讯系统。此外,还有校园安全监控系统等。学校不但拥有适合于现代化教学的与因特网连接的由网管中心、多媒体演播室、教师数字工作室、音像资料室、电脑室、多功能梯形教室、各类专用室和教室等连接形成的校园网,建设并开通了自已的网站,每位教职员均配置了电脑。而且于2002年底在全市率先为全校每间教室配置了由液晶投影机,电脑,实物展台和电动屏幕和音视频配套的多媒体设备,实现全校每间教室的多媒体化。目前,学校校园网在主干千兆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升级完善(约20万元),无线接入方式也将引进校园(约20万元),电子阅览室也即将建成(约105万,其中130台电脑及相关交换机已经到位),教师电子备课室也将改造为数字工作室(约15万元),校园数字化建设软件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约50万元),仅这几项投入就有200多万元。[!--empirenews.page--]学校大力提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建立并不断完善多媒体资源库。经常组织全体青年教师学习课件制作方法,在教师们学会自制课件的基础上开展课堂创新竞赛活动。通过培训、课件制作、上课等系列比赛活动,促使全体青年教师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使学校教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应用研究和开发工作有了新的突破,目前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率达到了100%。据不完全统计,在两个月里,全校36个常规教室中台式电脑使用了2059人次,笔记本电脑使用了320人次,实物展台使用了1346人次,即每间教室一天平均使用将近3次。现代化设备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优势作用,促进了学校现代化建设,推动了学校现代化教学进程。校园网在学校管理、教学等方面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学校各项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了充分发挥先进硬件设备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益,还必须在软件建设上加大投入。所以,我们考虑与北大附中合作,共建远程教育示范校。我们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的目的:一是着眼于教师素质的提高。通过观摩北大附中的课堂教学实况录像,运用北大附中的教育资源,老师们可以借鉴和学习北大附中比较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从而使教师自身的素质也得到提高。二是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学校通过互联网与北大附中网校连在一起,学生可以把网络作为学习的资源和学习的工具,缩短了学习时间,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三是着眼于信息的交流。通过与北大附中的合作,一方面学校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各种重要的教育教学信息,学习其他学校的经验,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另一方面,我们的优秀教师、优秀课件和较好的教学经验可以通过网校和其他兄弟学校进行交流,使学校走出去,提高学校的知名度。[!--empirenews.page--]为此,我校设立专职副校长主管与北大附属中小学的具体合作事宜,设立专职的电教老师负责资源的接受和管理。各学科教研组定期进行有关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讨活动,定期组织观摩和研讨北大附中的教学资源(每学期教研组组织集体观摩并评议5次,教师个人观摩5次),结合北大附中远程教育学校的文字资料深入开展教研,提倡和鼓励本校教师多在网上与北大附中远程教育学校的教师进行教学交流。我们还准备实施北大附中提供的构件英语教学计划。学校重视教师业务素质培训,2名校级领导参加北大附中组织的国外教育考察,本学期有8名教师参加过北大附中提供的进修和培训。在观摩中老师们普遍感到:一是北大附中教师基本功扎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引入自然、严谨;讲解科学、准确;语言清晰、简练;板书、版画工整、规范。二是讲解到位,教材分析细致;课堂讲解基本知识全面,重、难点突出;问题分析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复习课要点的点拨准确、到位。三是课堂容量大、上课效率高。四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去质疑、猜想、思考,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等。网校的范刚副校长还亲自到我校听课,与有关教师进行座谈,对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总之,通过观摩,老师在备课和教学等方面受到了很大启发,课堂教学也比原来生动、丰富了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普遍得到了提高。我校虽然成为“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示范校” 仅有一年多,但这种合作模式已经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学校知名度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全市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大赛取得好成绩,推荐参赛的13人中共有9人获奖,学校也获得优秀组织奖。有2名老师的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实况被中央电教馆录制。另有1名老师的课堂教学录像被作为全市课改教师培训的示范材料。我校被确定为厦门市课程改革综合基地校,开展课改的经验被市教育局推荐在全市课改工作总结会上作典型经验介绍,还经常接待省内外兄弟学校和有关部门的参观指导。学校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德育课题中《学生成长册》实验的全国十五所实验校之一。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2届初中毕业班的成绩更上一层楼,取得了全市综合评比第一,学生中考总分第一,全市最好成绩前9名我校占5名,总分600分以上学生数全市最多,考取省一级达标学校和特色学校的学生数全市第一,中考各学科均分全市第一的学校发展史上的最好成绩。2003年初中毕业班仅以0.2分之差获得全市初中升学总分第二。最近,由市教育局推荐,经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论坛组委会评审,我校被评为“2003年全国优秀信息化校园”。[!--empirenews.page--]与北大附中远程教育学校的合作促进了我校的跨越式发展,给我校带来了蓬勃的生机,我们由衷地感谢远程教育学校的领导和同志们给予我校的支持和帮助。今后,我们将与北大附中远程教育学校长期合作,继续经常送教师到北大附中远程教育学校培训学习,并加强与其它远程教育示范校的联系,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也欢迎各位领导对我校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
第五篇:注重创新和创业 促进科技全面发展
注重创新和创业
促进科技全面发展
常州高新区管委会
省、市科技创新召开大会以后,高新区(新北区)及时采取学习传达并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基本情况
在贯彻落实省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注重培育创新主体,积极构建创新平台,着力完善创新体系,不断优化创新环境,科技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创新创业氛围不断浓郁。一是积极传达和落实会议精神。认真组织学习传达了省、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强了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区乡两级逐步建立了党政一把手科技工作考核机制,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出台的有关扶持创新创业的《决定》、《纲要》和《政策》等有关文件,努力为科技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二是举办系列科技创新活动。在5月份举办了以汽车及零配件产学研洽谈会、软件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三药”产业合作洽谈会等“自主创新主题月”系列活动,在6月份成功召开了建区以来第一次科技创新大会,总结了新北区成立以来的科技工作,表彰了5家创新企业和10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继续实施引进研发机构,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扶持企业创新发展,引导企业在美、日、欧盟成员国等国家和地区申请发明专利等一系列扶持企业创新发展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又制定出台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区的决定》和《常州高新区(新北区)科技创新三年 行动纲要(2006~2008年)》等一系列科技政策,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切实做好知识产权工作。围绕省专利试点区的建设,鼓励15家“江苏省专利试点企业”和2个“常州市专利试点乡镇(街道)”不断加大专利申请量,并提高专利转化率;并在各乡镇(街道)开展多层次的专利试点工作,骨干企业的专利申请量进一步提高。1~6月份,全区共申请专利207件,授权114件。四是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在5月份的科普活动期间,开展了国际数棋、机器人等培训8次和科普讲座20场,引导和帮助各镇(街道)积极创建科普文明示范乡镇(社区),全民科学素养进一步提升。
(二)进一步推进创新载体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一是专题园区建设步伐不断推进。“三药”、软件、动画三大科技特色产业基地和电子产业园、环保产业园、机电产业园、出口加工区等专题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出口加工区已顺利封关并进行验收,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区基本形成。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大力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实施了软件、精密传感器、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项目,正在培育高效太阳能光电效应玻璃等30项重点新产品开发,并为超短流程工艺及装备制造高品质铜带等7项重大成果转化提供跟踪服务,不断扶持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配件、新材料等产业加快技术升级与改造,扶持了方圆制药和天合光能等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具有自主品牌的行业骨干企业创新发展,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三是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不断强化技术创新源头工程建设,已引进2 家研发机构,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在建设中,2 家研发机构正在创建中,同大、新科2家研发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积极开展科技项目和产品的申报工作,科技项目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大,到目前为止,共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334项、省市科技进步奖20项,并已有 6个项目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工业)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有12个产品通过2006年江苏省第一批高新技术产品认定,争取上级科技资金471万元。
(三)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创新积极性不断增强。一方面,企业主体地位逐渐突出。通过制定和实施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企业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设了联合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和各类技术创新组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请有关专家对我区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创新政策的宣讲和培训,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获得政策的最大扶持,逐步引导和推动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另一方面,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积极发挥民营科技企业灵活的机制优势和外资企业的资源优势,鼓励和扶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创建研发机构,广泛引导它们开展各类技术创新活动,与市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创业之桥”——经济科技项目对接会,为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搭起有效的沟通合作的桥梁。1~8月份,开展重大产学研活动2次,组织实施国际化项目4个,共签订合作协议38项,其中共建实验室意向性协议4项,聘请了12位专家作为“三药”基地技术顾问。
(四)进一步推进“人才特区”试点建设,智力支撑不断增强。一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大力推进“人才特区”试点建设,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引进留学人员、博士后和专业技术人才等一系列人才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导向作用,不断推进“510优秀人才培养工程”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海外留学人员来区创新创业,同时大力扶持企业吸纳和培养创新实用人才,尤其是软件、动漫等新兴产业的复合型实用人才。二是人才机制不断完善。不断探索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和评价机制,对区干部陆续在清华大学和新加坡进行相关知识培训,进一步拓宽了发展思路,真正做到既能引得进,又能留得住,更能用得好,人才的效益得到最大发挥。三是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积极营造各类人才竞相创新创业的良好政策环境、创业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活环境,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五)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科技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一是科技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在用足用好中央和省市有关科技投入的优惠政策,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并确保各类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加大了对形成大企业、大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关键产品攻关研发的资金扶持和补贴,鼓励企业大幅度增加高端创新活动的经费投入。二是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格局逐步形成。利用财政专项资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培育和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和创业投资机构,引导民间资本、外商资本介 入科技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帮助有条件的企业上市、上柜交易,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新型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难题。
(六)进一步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步伐,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创业孵化平台不断完善。不断强化常州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测试检测、科技咨询、投融资等创业服务功能,建设专业化孵化服务队伍,进一步拓展创业服务中心孵化空间,建立了3.5万平方米的创业中心三井分部,用于软件、通讯等IT产业的企业孵化,同时继续加强软件园和留学生创业园等科技创业孵化器的建设,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各类专业化服务。二是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不断加强。引进了工业设计中心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国内外知名的科技服务机构,逐步健全了技术交易、生产力促进中心、专利代理事务所、麦可罗泰克(常州)实验室、高新技术风险投融资服务平台等中介服务机构,不断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技术、资金、检测等多层次、专业化服务。三是技术合作迈出了新步伐。以常州博恩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为载体,通过与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常州对外交流中心的合作,逐步打开了对外合作的渠道;相继与以色列和俄罗斯等国家在孵化器的经营与合作及在国际技术转移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进一步加强了产业技术发展水平。
(七)进一步加快软件、动漫等新兴服务业和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一是软件产业不断发展。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软件园吸引重大项目、知名企业,软件企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常州软件园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制定出台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充分发挥市、区2500万元软件发展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今年已兑现了1000多万元,同时颁布了一系列扶持软件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软件产业发展的环境不断优化。以OKI公司为依托,积极建立对日软件外包测试平台,组织了4家企业开展CMM/CMMI论证,加大了软件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软件开发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截止到目前,共引进上海微创、中科华融、金思维软件等47家知名企业,其中,内资企业45家,注册内资13329万元,完成全年目标的179%;外资企业2家,注册外资259万美元,完成全年目标的51.8%。二是动漫产业发展迅速。积极扶持常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发展,鼓励远东股份、红星美凯龙等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存量房源积极投身动画产业,为入驻常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的企业提供厂房、搭建投融资平台等服务,基地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目前,动画基地共引进45家企业,注册资金2.3亿元,拥有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形成了从动画原创、动画产品生产加工、动画衍生产品开发、动画人才培训的产业链,已初步搭建了公共技术服务、人才培训、对外宣传和国际交流四大平台,今年有32部动画片已向国家广电总局申请立项,其中将有12部动画片在今年完成制作,总长度6251分钟。三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围绕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形成了原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源高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16个和草莓、无花果茶片等无公害农产品21只,成功实施了工业化固态发酵生产霉菌系列生物防治剂、奶牛夏季疫病预防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推广和太湖白鱼的鱼种培育与养成技术研究等33项农业科技项目,在区内形成了以水产、苗木、畜禽、果蔬为特 色的现代农业,建成了新绿高科技和三新园艺2个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1、企业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区企业尚未真正成为组织与整合科技和人才资源的主导力量,尚未成为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组织主体和产出主体,多数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2、高层次人才缺乏。当前,我区优秀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还不够多,严重制约着创新能力。
3、投融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科技企业严重缺乏发展资金,基本无可抵押资产向金融机构贷款,另一方面,创业风险投资的企业需求不足,投资无法深入。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省、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破解创新发展的难题,今后将突出抓好以下六项重点:
1、推进创新载体建设,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一是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不断优化“一个中心、三大产业基地、三大产业带和五大专题园区”空间布局,不断加强软硬环境建设,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做优做强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做大做新高新技术产业链,重点在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和生物医药三大支柱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软件、动画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上形成强势。力争到2008年,软件园和“三药”科技产业基地销售收入分别达到40亿元和80亿元。二是加快建设步伐,不断提升产业基地和专题园区发展规模。按照产业发展定位,立足软件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嵌入式软件、网络安全 软件和软件外包项目,加快推进软件园二期工程建设步伐,加大软件企业招商引资力度,以国内外著名的软件企业为招商重点,依托日本OKI软件公司,建立软件公共测试平台,加快提升软件企业标准化(CMM/CMMI)水平,推进国光、OKI等2~3家企业年内通过CMM认证,争取认定省级软件企业10家;立足全区“三药”产业发展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三药”产业发展规划,不断完善“三药”产业基础设施与技术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三药”基地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探索动漫产业多元化招商路子,建好创业、保纳、远东三大动画园区,再为动画基地装修2万平方米企业用房,进一步提供投融资、人才培训、技术平台等专业化服务,不断打造常州动画知名品牌,争取全年引进50家企业,注册资金1亿元。充分发挥各专题产业园区的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精细化工与生物医药、新材料与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业集群,全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把技术创新与招商引资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技术含量高、科技水平领先的技术研发企业和知识密集型企业引资力度,更加注重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开展国际研发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同时依托现有产业优势,重点选择一批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和项目,加强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争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技术和产品,扶持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具有自主品牌的行业骨干企业,不断提升我区产业发展层次。力争到2008年,全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双密企业)40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100只,高新技术产 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9%以上。
2、突出创新主体地位,激发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一是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企业除了要大力引进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外,更要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的意识,加大自主研发和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的力度,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二是培育核心技术。扶持和鼓励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将培养和巩固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贯彻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之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项目进行突破。充分发挥民营科技企业的机制优势和外资企业的资源优势,通过基金支持、创业投资、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积极鼓励和扶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引导外资企业在区内设立研发机构,并推动研发活动本地化,利用国外科技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同时引导企业开展各类技术创新活动,以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重大产品为重点,开展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从跟踪模仿生产转向自主创新制造的转变,尽快形成面广量大的高新技术企业群和产品群,增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力争到2008年,组织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0项,组织重大产学研活动10次,签订合作协议80项。三是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优势。区内大多数企业创新力度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水平低,解决难题的关键除了提高自身研发能力外,企业还要善于寻求区内外高校和研发机构的技术支撑。区内企业要利用资金和项目优势,与全国、全省和全市科研院所进行长期紧密合作,充分利用 9 他们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鼓励派遣专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扶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大力吸引高新技术成果来区转化,缩短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强化我区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自主创新能力。
3、构建科技服务平台,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步伐。一是完善创业平台,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继续加强常州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软件园和留学生创业园等科技创业孵化器的建设,进一步拓展孵化空间,不断强化测试检测、技术转移、科技咨询、投融资等创业孵化功能,继续搭建新的技术检测、技术服务、人才培训、产学研合作交流等创新平台。同时畅通高起点孵化项目引进渠道,促进引进技术的水平和创业企业的档次均有新的提升。力争到2008年,创业中心孵化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总数达300家以上。二是搭建研发平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充分发挥引进研发机构的政策导向,以区内三大支柱产业、六大高新技术产品群和重点发展领域为基础,以特色产业基地、专题园区和创业中心为载体,采用政府扶持、企业投入、多方共建等方式,积极引进具有先进水平的国内外研发机构,同时注重提升区内市级以上研发机构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带动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争取到2008年,引进和培育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三是拓展技术服务平台,提供创新创业保障。整合优化资金、设备、人才等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引进面向市场和企业的科技中介机构,加大对 已有的技术交易、专利服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政策扶持,培育一批管理规范、服务优良、市场竞争力强的科技中介骨干机构,开展适应市场运作、符合企业的创新需求的常规业务、特色业务,为区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服务和保障。
4、强化人才资源建设,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一方面,壮大各类人才队伍。积极推进“人才特区”试点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导向作用,加强人才引进和人力资源开发,大力推进“510优秀人才培养工程”,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以高新技术产业、重大项目和各类研发中心为载体集聚一批我区急需的电子信息、软件、“三药”、生物工程等重点产业领域高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积极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海外留学人员来区创新创业;结合区内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大力扶持企业吸纳和培养创新实用人才,尤其是软件、动漫等新兴产业的复合型实用人才。另一方面,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探索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人才发展的培养使用机制,把竞争机制全面引入人才开发、培养、使用全过程,进一步创新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有效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完善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积极探索技术、管理能力等作价入股办法,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现代分配制度,建立符合科技人才规律的多元化科学评价体系,坚持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社会力量奖励和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激励制度,真正发挥出人才的最大效益,为推进区域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5、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一是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不断增加投量,根据科技发展的需求,确保区级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进一步提高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加大对技术创新尤其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争取到2008年,区科技三项经费累计投入9000万元以上,组织实施重点科技计划300项。同时进一步优化投向,扶持重点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和重点研发机构,引导和鼓励国内外投资公司来区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二是充分发挥企业投入的主体作用。针对区内企业科技研发投入普遍不足的状况,建立和完善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财税、金融政策,促使企业研发投入总量的大幅度攀升,更多地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形成大产业、大企业的研发和技术创新上。三是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利用财政专项资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大力培育和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和创业投资机构,引导民间资本、外商资本介入科技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帮助有条件的企业上市、上柜交易,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新型企业。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
6、加强领导,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一是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工作责任制,加大对科技创新目标考核力度,切实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内容,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城区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舆 论环境。全区各级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好《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区的决定》,积极实施《科技创新三年行动纲要》,找准重点,狠抓落实,形成推动科技创新创业的强大合力。企业要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转变发展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二是抓好政策环境。自主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的政策环境与之配套,结合全区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和生物医药三大支柱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软件和动漫等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不断制定和完善人才、金融、财政和税收等各项扶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对自主创新给予倾斜,保证企业自主创新的原动力和积极性能长期持久地继续下去。三是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加大对发明专利申请的资助,推进乡镇专利试点工作,加强知识产权法律宣传和人才培训工作,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保护企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提升市场竞争力。积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和名牌战略,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争创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提高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08年,累计专利申请量达到1500件,其中发明专利180件,实施专利转化项目500件。四是优化科普环境。建立全区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管理和组织协调全区科普工作,推动我区社会化科普网络建设和科学管理新机制建设。以街道(社区)乡镇(行政村)科普文明单位的创建、验收工作为抓手,加大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基层科普画廊的设立,最大限度地满足公 众的科普需求,扩大科普的受众面,提高科普亲和力。
四、建议
1、进一步细化创新政策。建议细化出台的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增加政策的可操作性。如在软件和动漫享受的政策方面,目前,占我省大比重的嵌入式软件产品不能享受增值税优惠政策,将不利于软件产业的发展。有关文件对软件服务企业没有优惠政策,但目前软件外包和增值服务类企业越来越多,建议参照国务院关于发展动漫产业的优惠政策,给予软件企业营业税减免;动漫企业存在着著作权、版权税收计算问题,且现在杭州的动画企业享受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的优惠税收政策,深圳、长沙、成都的动画企业享受软件企业的优惠税收政策,上海实行包税制,但目前我省、市对动画企业还没有优惠的税收政策。建议动画企业参照兄弟省市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或软件企业的税收标准。
尽快制订有关政策的实施细则。
2、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科技型中小企业尤其是软件、动漫企业严重缺乏发展资金,难以向金融机构贷款,建议省市有关部门建立专门的担保资金和风险投资资金,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3、顺延有关优惠政策。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常州软件园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关于进一步加快常州软件园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常政发[2004]234号)出台以后,软件企业入园数量、园内软件开发项目均有明显增加,软件园年销售收入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但该政策将于今年到期,为加快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建议市政府研究制订新的软件优惠政策。去年市政府出台的《关于鼓励和扶持动画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将于明年第到期,但一个动画剧本制作完成需要三年时间,收回成 本需要七年,这超出了政策优惠期,建议市政府研究制订新的动画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