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家乡教育状况的调研分析
争当先进,奉献青春
——对家乡教育状况的调研分析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所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健康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创建进程。为此,笔者在学校的要求于自身发展的要求下特开展对家乡的农村义务教育状况的此次社会实践调查。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目标,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
我选择了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问卷式调查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访谈式调查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通过调查,得到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然后经过归纳、分析、综合、整理,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本次调查我们重点采用访谈法,正是想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谈的方式,探询我镇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共谋改进我镇义务教育的大计。在访谈人群选择上,我们依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采取发散的方式,寻找可以影响到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分别和一部分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经过分析整理,我们概括出了我镇义务教育的现状如下: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师资力量薄弱、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德育教育令人堪忧、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等等。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仅占GDP 2%的比例。就这2%而言,绝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等到本来就十分有限的经费到了区、县、镇一
级教育行政部门手中,他们中的一些好大喜功者却充分利用这一经费,在城区大兴“示范校”、“窗口校”,不遗余力地标榜个人政绩。笔者在一篇教育调研报告中看到了一个仅有60万人口的小县,不顾百姓的反对,不惜斥资近亿元将原本就修建得相当不错的一所重点中学易地重建。这般层层卡扣,最后到达农村中小学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校的几乎是微乎其微。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教育官员的政绩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了梦想。
笔者所处的乡镇,六所小学中,除了中心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较为雄厚一点外,其他小学,没有几个是个正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几乎是清一色的“民转公”。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培训,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通过查阅所在乡镇的教师档案资料,发现全镇中小学教师不仅年龄老化,而且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老化,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试想,这样一支队伍担负着我镇中小学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繁重而艰巨的任务,谈何容易?!造成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事业人员编制的制约,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招聘代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区、县、镇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拿中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统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于是乎老师们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汗水加时间,有道是:“不管黑猫白猫,考得高分就是好猫”。笔者所在地是一处偏僻的农村小镇,老师们早晨5:30天蒙蒙亮,就要早起跟班辅导,晚上初中部的老师还要辅导到9:30。一天下来,师生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一些学校,有的老师可以公开容忍成绩优秀的学生犯错误,少数学生家长在自己孩子与同龄孩子发生冲突时,竟然给予纵容和支持。不少学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财物、出入网吧、集结团伙、侮辱师生等现象绝无仅有。记得不久前有报道称:某地某校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中学生“灭门惨案”。由此可见,造成一些农村中小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败坏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家庭、社会都没有对之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严重缺失。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据有关统计资料,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一些初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重点高中的孩子,宁可融入了滚滚打工洪流,也不愿到职成教育学校学习深造。因而出现了“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教育怪圈。
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策略:对策一: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农村中小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待遇落实情况,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完善对农村教育投资的监督机制,严防中间环节的克、挪、卡、要,确保专款专用,并且还要力保各校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从而逐步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策二: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的综合素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清退或分流不合格教师,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完善农村教育资源尤其师资资源配置,促进农村教育的公平正义。对策三: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要为教师“减负”。据调查,在农村中小学教师中由于担心教学质量而整日吃不好睡不香者大有人在,尤以45岁左右中年教师最为突出。此外,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半边户”(夫妻只有一人有固定工作)由于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个人
收入有限,他们往往身心俱疲。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身上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落实人文关怀,不遗余力地为他们减轻工作压力,消除心理障碍,为在广大农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铺平道路。对策四:深化教育改革,彻底改变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局面。农村中小学教育要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国家要着力改革农村中小学课程,设置一些体现农村教育特点的实用性课程,使之在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同时还能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调查过程中的收获与反思: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不仅对家乡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有了较为明晰的了解和分析,而且对改革发展家乡农村义务教育提出了粗浅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增强了发奋学习、顽强拼搏的信心和毅力,为日后报效家乡、报效祖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可以说,受益匪浅。在此,真诚感谢学院团委给予我这次难得的接受锻炼教育的机会,真诚感谢家乡父老给予的配合支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珍惜火热的青春年华,珍惜书声琅琅的大学时光,在学院的教育下学习本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社会和谐的构建做出贡献!
第二篇:家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家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我的家乡是在福建莆田,离台湾非常近的一个岛上,从城里到我们家乡要坐一个小时的汽车和45分钟的轮船。经过这些年在外的学习,我想调查一下家乡的教育状况。
调查时间:2012年大学寒假期间
调查地点:福建莆田
调查人群:家乡当地群众及当地学生
调查目的:了解家乡教育环境,通过基本情况寻找其中的规律性结论,为家乡学生学习生活及素质培养方向提供一些帮助。
调查方式:走访谈话
调查结论:通过我的实地走访,还有同老一辈的人聊天,发现农村家长学历基本为小学或者初中,甚至还有很多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业机会、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农村,学历高有能力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农村,选择进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再有我们的地理位置是在一岛上,对外界的环境相对陌生,交通也不是很方便。从而导致农村人口呈现两极分化严重,老的老小的小。其中有两类家庭居多,第一类是父母在家务农,留在孩子身边;第二类家庭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即留守儿童。当然,到了现在,像我这个样子,父母出去挣钱,就供孩子读书,直至考上大学,走向城市的人也越来越多,虽然现在不是主体,但是随着这几年家乡的一些变化,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岛上的教育状况一定会大有改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观念也会大有改观。
先来看看第一类家庭,这些家长都是在城市里无法找到工作,不得不留在农村的,一般来说他们文化水平都很低,只有小学或者初中,全家人靠务农为生。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双方必须要有一个抽出时间来带孩子,这大大影响了干农活,影响了全家的生计。为了生计,父母没有时间陪在孩子身边读书给孩子听,不耐烦手把手教孩子怎么穿鞋子,怕孩子乱跑影响自己干农活就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学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价值观形成、智利开发影响是巨大的。当孩子才四五岁,还没达到入学年龄时,父母就迫不及待的将孩子送入学校。父母只是想让学校去管孩子,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去干农活。由于孩子年龄小,头脑还没发育到适合学习的程度,再加上缺少学前的智利开发,让很多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根本跟不上学校的进度。
可喜的是,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孩子学习的,他们深知务农的艰苦,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的现实的。家长白天忙着干农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点的时间顾及孩子,由于家长的学历水平都很低,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该怎么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发现自己跟不上的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太放在心上。等到考试成绩出来,家长发现孩子的成绩和改变命运的目标相差甚远,心急如焚。但是,自己不会教,也不会用正确方法引导孩子,很多家长就会去买一堆的习题书逼着孩子去做。孩子做完以后,家长不会帮着孩子订正,原来不会的还是不会,没有任何效果,只是徒增孩子的负担。家长看到孩子做了,就以为自己帮助到了孩子。等到下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又将大失所望,渐渐的开始不耐烦,斥骂孩子,这大大激发了孩子逆反情绪,对孩子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在了解农村父母教育理念时发现一个很大的偏见。农村父母认为,关心孩子就是在物质上给孩子钱让他们念书,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关心,他们不会抽时间陪孩子学习,也不会关心他们学习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会做的大多只是,想起来时候询问下孩子学习情况,跟孩子说几句早已听出老茧的励志名言。在我上初中时遇到过这么一同学,由于学习跟不上,父母平时也没关心他学习,他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开始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开始逃课,后来渐渐发展成根本不去上课。而粗心的家长只是偶尔问问孩子学习的情况,孩子轻松的蒙混过关。等到家长发现孩子开始混社会时,已经过去了两个月。家长又不知道该如何挽回,打骂体罚只会将孩子越推越深,直至无力挽回。还有一些孩子,他们在学校犯了错,老师想找家长谈谈,但是家长忙于生计,对老师的帮助并不配合。即使有些家长能和老师进行信息交流,但是家长在孩子心中地位却不高,孩子根本不怕家长,家长无法管教孩子,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越走越偏。
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其实十分微妙,一方面,每个家长都认为读书重要,只要孩子会读书,自己不论砸锅卖铁也会供孩子读书。而另一方面,读书无用论还是存在于家长的观念中,在他们身边,一些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也难找到工作,周围一些没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却能赚很多钱。这种微妙的心态造成了,如果孩子会读书家长会十分支持,如果孩子读书成绩不理想,父母会想不会念还不如打工算了。父母的这种心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情况,成绩好的越来越好,成绩差的父母也会另谋出路,孩子成绩越来越差。在城市,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会想尽方法帮孩子报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帮助孩子学习,很多孩子得以跟上进度,继续学习。然而,农村父母的心态使得很少有父母会逼着孩子上补习班,孩子自己因为贪玩又很少会主动提出来,因此学习一时跟不上的会越落越多,这对很多孩子成长是不利的。
再来看看另一类家庭,即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来带。在春节回家的这段时间里,我感觉这些孩子被宠的不像样。他们爷爷奶奶辈的学历大多是小学,很多连小学都没有读,文化水平比留在农村的父母还要低。他们根本不管孩子学习,也管不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贪玩,也越来越难管,小孩子做错事,他们会为其找各种各样的理由,譬如,孩子摔到了,在地上又爬又滚地哭,他们就会抱起孩子,然后责怪“地板”:“你怎么能这么坏,把我们家某某给弄倒了呢。”说完还用手打一下地板,导致以后孩子一摔倒就骂地板。还有,孩子天天玩,一点都不知道开发孩子的大脑,而是鼓励孩子到各处去玩,因此,孩子玩起来更加无所忌惮,很多都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甚至有些还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
我一直觉得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但走访中我们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询问如果经济困难只能供一个孩子继续学习时会怎么选择,大多数的父母都表示无论如何都要供所有孩子上学,也有一部分表示供学习好的那个,表示选择男孩的少之又少。这一点让我倍感欣慰。
实践之前总有听到报道,说很多农村孩子因为付不起学费而辍学,所以我们对经济状况对学业影响也做了深入调查。我们发现,读小学和初中的父母把很大一部分的钱用于孩子教育,基本都能负担。但是,到了高中大学以后,有些父母开始负债供孩子上学。大多数父母选择向亲戚朋友借钱,少数向国家贷款。可见,总体上农村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经济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村先后都盖起了三层小楼,经济状况可想而知,就现在而言,负债供孩子读书的相对较少。得益于改革开放,城里的就业机会大大增多,就连农村也有了很多就
业机会,使得我们家乡的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我相信,照这个趋势下去,家乡的教育状况一定会越来越好,孩子们的前途也会越走越光明。
参考文献:《按教育的客观规律办教育》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中文报刊教育论文引索》
《论教育的本质和职能》
《中国教育政策评论》
《周国平论教育》
《当代教育理论新说》
《中国教育史》
社会调查报告
——家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班级:20090411
学号:2009041126
姓名:蔡桂泰
第三篇:家乡民营经济发展状况调研范文
家乡民营经济发展状况调研
摘要:进入“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市民营经济开始了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在全市各级的共同努力下,民营经济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快的增长和良好的业绩,在我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 民营经济
发展状况
问题及建议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区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区经济的柱石。民营企业在我区国民经济发展中功不可没,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鼓励和扶持下,一批批豪情满怀的民营企业家,紧随改革开放的脚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描绘出一幅幅壮丽的画卷,用自己的聪明和胆略,铸就了宜兴民营经济的辉煌。
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及作用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当民营经济展现出无比的活力时,政府也愈加放宽了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限制。
2006年末,全市有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4.82万户,总户数比上年同期增长11.3%,其中私营企业1.29万户,个体工商户2.74万户,均比上年同期增长14.2%。有从业人员23.85万人,同比增长16.1%,其中私营企业18.12万人,同比增长16.4%,个体工商户3.69万人,同比增长13.9%。在工商局登记的民营经济组织注册资金300.54亿元,同比增长24.1%,其中私营企业268.46亿元,同比增长40.1%,个体工商户6.91亿元,同比下降25.5%。
2006年,民营经济实现税收26.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8%,其中私营企业上交税金14.73亿元,个体工商户上交税金1.08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2.9%和16.1%。
2006年,民营经济创造增加值274.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0.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8.29亿元,同比增长5.4%;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6.40亿元,同比增长13.6%。
2006年,宜兴民营经济持续增长,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快速攀升,创造了全市64.0%的GDP总量,提供了全市63.5%的税收和40.6%的社会就业岗位,民营经济再上新台阶。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民营经济迈出的每一步都能引来阵阵惊叹。正因为如此,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成为改革开放中最动人的乐章之一,在陶都大地上奏响。进入新世纪后,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更是呈现出崭新局面,民营经济也完成了从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工业支柱的历史性跨越。从2000年到2007年,我市的民营经济总产值翻了10倍,在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占有份额也从30%提高到了90%。
在宜兴,科技创新已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一撬动力:今年,该市被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8项,被批准为国家级火炬计划有8项,国家星火计划有6项,同时被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9家,新批准省级火炬计划20项,省星火计划11只,省高新技术产品83只,其中有一家研究机构已被批准为江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令人欣喜的是,这些骄人的成绩90%以上是由民营企业创造的。据了解,今年宜兴市地方工业民营企业税收已达该市工业总税收的96%以上,在对该市今年实施高新技术产品的民营企业调查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企业产值的60%以上,利税达70%以上
近几年来,我区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支撑起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片蓝天。
1、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民营经济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促进市场发育、提高市场化程度作用巨大。
2、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区经济素质的提高。民营经济是我区经济增长的亮点,是充满活力的新的增长因素,是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生力军,直接推动了全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培育了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
3、民营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就业面,改善了城乡人民生活。据统计,到2007年末,全区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26000多人,如果算上短期或季节性的农民工,这支队伍还将更大。在为城乡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还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蓬勃活力究竟来自何方?
首先来自于市委、市政府对民营科技企业的高度重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今年,市财政对科技的直接投入达1200多万元,其中科技事业费和三项经费的投入达730万,高新技术产品补贴费200万,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每年补充200万,目前已经超过1000万元,宜城、官林等镇还将科技投入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政府还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落实对高新技术产品财政补贴、火炬、星火计划项目贷款贴息、农业成果示范推广、高新技术企业减征所得税等政策,对科技型企业须上交的地方留成部分全部豁免。
其次,科技部门坚持科技与经济一体化,扶持以项目为载体,以资产为纽带,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产学研联合体,增加企业的创新活力,为民营企业提供了从研发、成果转化到产业化的一系列扶持。首先在骨干企业里扶持研发中心,使这些企业的研发中心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行业辐射能力。江苏鹏鹞集团借助外脑,与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创办了我省民营企业第一家江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生物流化床、膜生物反应器等一系列环保新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同步。同时,宜兴电视大学与南京理工大学成立的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对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建设开放性技术创新平台,为小企业提供专门的技术服务。
第三,机制创新焕发了企业的潜在活力。从1992年起,宜兴市率先在全省实行产权制度改革,企业的自然人成了投资主体,民营企业开始焕发出蓬勃活力,技术创新成了各民营企业立足市场、加快发展的自主要求。大家的普遍共识是,只有技术创新,企业才有生命力,也才有后劲。
目前,在环保、电线电缆、精细化工、陶瓷四大支柱产业领域中已涌现出了一批填补国内空白、技术领先的民营高新技术产品。江苏鹏鹞集团研制的“生物流化床”活性污泥处理法,处理效果好,一次性投资少,运行费用节省三分之一,作为国际环保领域的先进技术,已被国家科技部列为重点科技成果在全国推广。与此同时,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一批民营高新技术产业也异军突起,宜兴陶都巨龙软件有限公司通过高挂横联,与著名企业宏图高科联营,合作开发企业资源计划管理办公自动化软件,打开了全国市场,今年该市计算机软件销售已达1个亿。
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宜兴民营经济无论是在数量的扩张上还是在效益的提高上,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民营经济进一步的发展需要有更大的地理空间、市场空间和产业空间,必须在突破体制障碍和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上发挥更关键的作用。因此,从“建设民营经济最佳成长区”的标准来衡量宜兴,还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1、民营经济组织单体规模相对偏小
从以上比较看,在二市四区中,宜兴民营经济的总体规模(民营单位数、从业人员、注册资金)均居第二位,但是从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户均规模来看,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居第四位,户均从业人员居第五位;个体工商户户均注册资金居第三位,户均从业人员居第六位,显示宜兴民营单位规模相对偏小。
2、主要经济指标平均水平相对较低
从以上比较看,在二市四区中,宜兴民营经济总量指标(上交税收、实现增加值、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位于第二位和第三位,但是从户均水平来看,民营企业户均上交税收居第六位,个体工商户户均上交税收居第五位,民营单位户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居第六位。其中民企户均税收与江阴比只有55.2%,户均投资只有江阴的67.1%,反映宜兴民营单位户均实力相对较低。
3、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从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看,宜兴部分民企业主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思想,做大做强的内在动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够,自主创新能力较低。一些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战略研究、技术创新活动仅维持在低端技术水平上,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较少,拥有技术开发中心的更少。目前,宜兴仅有“远东、五彩、银鱼”3只产品获国家名牌,驰名品牌屈指可数,而真正成为企业集团的企业比例也很低。宜兴高塍和官林、周铁和芳桥、太华和西渚以及丁蜀等地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集群,但产业集群如果没有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的支撑,将加快其衰落速度。据经济普查资料,宜兴全市企业平均寿命仅6.4年,民营企业寿命更短为5.8年,其中10年以上的只占全部民营企业数的19%。
4、民营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
从发展状况看,宜兴民营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高能耗、高物耗的粗放式发展基础上的。宜兴中小企业多,大企业的规模和数量要差于江阴、新区和惠山等。与他们相比,总体来说宜兴民企技术起点低,规模小,配套型企业居多,龙头型和辐射带头型企业偏少,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整体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宜兴民营企业在现有规模和后劲发展上还有相对较大的空间。
(二)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不仅是总量与速度的简单扩张,更应是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是运行质量与效益的不断提升。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切实提高民营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1、继续创造和优化发展环境 营造一个良好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主要体现在政策环境上,社会的舆论和创业环境上。近几年,宜兴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针对宜兴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具体制约因素,要规范贷款担保机构行为,增加融资总量,有效化解民营企业资金瓶颈的矛盾。要积极稳妥加快园区拆迁工作,为进一步发展腾出更大的地理空间。要引导社会和公众鼓励成功,宽容失败,尊重和宣传民营企业、个体经营户对社会的突出贡献,形成自主创业、合法经营、规范发展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2、引导和推进企业做强做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和世界范围内社会大生产格局的发展,民营经济做强做大的战略定位和路径选择日益重要。宜兴要积极融入宜兴市实施的“小巨人”工程和企业家培育工程,有重点、有选择地扶持培育一批民营企业,引导和帮助他们发展壮大,力争跻身于“小巨人”的行列。特别要以创品牌为抓手,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增强品牌意识,以品牌拓展市场空间,改变宜兴品牌经济整体实力偏弱的现状。要加快推进产业集群步伐,增强聚集效应和辐射力,注重发展与周边城市乃至长三角地区互补的产业,提高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促进民营经济做强做大,取得成效。
3、培养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对企业而言,拥有更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拥有了更强的综合竞争力。宜兴民营经济首先要从思想观念的创新上着眼,崇尚创新,勇于创新;其次要从发展模式的创新上着手,加快从外延扩张和粗放发展模式向内涵提高和集约发展模式转变;更要注重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并落到实处,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开展科技活动,要加强财政扶持力度,加大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提高研发能力,扩大创新成果,形成和扩展宜兴民营经济的综合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宜兴日报
宜兴网
钱梦云
08金融2班
第四篇:家乡民营经济发展状况调研
家乡民营经济发展状况调研
摘要:进入“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市民营经济开始了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在全市各级的共同努力下,民营经济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快的增长和良好的业绩,在我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 民营经济发展状况问题及建议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区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区经济的柱石。民营企业在我区国民经济发展中功不可没,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鼓励和扶持下,一批批豪情满怀的民营企业家,紧随改革开放的脚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描绘出一幅幅壮丽的画卷,用自己的聪明和胆略,铸就了宜兴民营经济的辉煌。
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及作用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当民营经济展现出无比的活力时,政府也愈加放宽了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限制。
2006年末,全市有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4.82万户,总户数比上年同期增长11.3%,其中私营企业1.29万户,个体工商户2.74万户,均比上年同期增长14.2%。有从业人员23.85万人,同比增长16.1%,其中私营企业18.12万人,同比增长16.4%,个体工商户3.69万人,同比增长13.9%。在工商局登记的民营经济组织注册资金300.54亿元,同比增长24.1%,其中私营企业268.46亿元,同比增长40.1%,个体工商户6.91亿元,同比下降25.5%。
2006年,民营经济实现税收26.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8%,其中私营企业上交税金14.73亿元,个体工商户上交税金1.08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2.9%和16.1%。
2006年,民营经济创造增加值274.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0.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8.29亿元,同比增长5.4%;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6.40亿元,同比增长13.6%。
2006年,宜兴民营经济持续增长,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快速攀升,创造了全市64.0%的GDP总量,提供了全市63.5%的税收和40.6%的社会就业岗位,民营经济再上新台阶。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民营经济迈出的每一步都能引来阵阵惊叹。正因为如此,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成为改革开放中最动人的乐章之一,在陶都大地上奏响。进入新世纪后,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更是呈现出崭新局面,民营经济也完成了从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工业支柱的历史性跨越。从2000年到2007年,我市的民营经济总产值翻了10倍,在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占有份额也从30%提高到了90%。
在宜兴,科技创新已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一撬动力:今年,该市被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8项,被批准为国家级火炬计划有8项,国家星火计划有6项,同时被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9家,新批准省级火炬计划20项,省星火计划11只,省高新技术产品83只,其中有
一家研究机构已被批准为江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令人欣喜的是,这些骄人的成绩90%以上是由民营企业创造的。据了解,今年宜兴市地方工业民营企业税收已达该市工业总税收的96%以上,在对该市今年实施高新技术产品的民营企业调查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企业产值的60%以上,利税达70%以上
近几年来,我区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支撑起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片蓝天。
1、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民营经济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促进市场发育、提高市场化程度作用巨大。
2、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区经济素质的提高。民营经济是我区经济增长的亮点,是充满活力的新的增长因素,是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生力军,直接推动了全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培育了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
3、民营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就业面,改善了城乡人民生活。据统计,到2007年末,全区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26000多人,如果算上短期或季节性的农民工,这支队伍还将更大。在为城乡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还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蓬勃活力究竟来自何方?
首先来自于市委、市政府对民营科技企业的高度重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今年,市财政对科技的直接投入达1200多万元,其中科技事业费和三项经费的投入达730万,高新技术产品补贴费200万,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每年补充200万,目前已经超过1000万元,宜城、官林等镇还将科技投入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政府还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落实对高新技术产品财政补贴、火炬、星火计划项目贷款贴息、农业成果示范推广、高新技术企业减征所得税等政策,对科技型企业须上交的地方留成部分全部豁免。
其次,科技部门坚持科技与经济一体化,扶持以项目为载体,以资产为纽带,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产学研联合体,增加企业的创新活力,为民营企业提供了从研发、成果转化到产业化的一系列扶持。首先在骨干企业里扶持研发中心,使这些企业的研发中心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行业辐射能力。江苏鹏鹞集团借助外脑,与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创办了我省民营企业第一家江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生物流化床、膜生物反应器等一系列环保新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同步。同时,宜兴电视大学与南京理工大学成立的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对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建设开放性技术创新平台,为小企业提供专门的技术服务。
第三,机制创新焕发了企业的潜在活力。从1992年起,宜兴市率先在全省实行产权制度改革,企业的自然人成了投资主体,民营企业开始焕发出蓬勃活力,技术创新成了各民营企业立足市场、加快发展的自主要求。大家的普遍共识是,只有技术创新,企业才有生命力,也才有后劲。
目前,在环保、电线电缆、精细化工、陶瓷四大支柱产业领域中已涌现出了一批填补国内空白、技术领先的民营高新技术产品。江苏鹏鹞集团研制的“生物流化床”活性污泥处理法,处理效果好,一次性投资少,运行费用节省三分之一,作为国际环保领域的先进技术,已被国家科技部列为重点科技成果在全国推广。与此同时,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一批民营高新技术产业也异军突起,宜兴陶都巨龙软件有限公司通过高挂横联,与著名企业宏图高科联营,合作开发企业资源计划管理办公自动化软件,打开了全国市场,今年该市计算机软件销售已达1个亿。
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宜兴民营经济无论是在数量的扩张上还是在效益的提高上,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民营经济进一步的发展需要有更大的地理空间、市场空间和产业空间,必须在突破体制障碍和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上发挥更关键的作用。因此,从“建设民营经济最佳成长区”的标准来衡量宜兴,还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1、民营经济组织单体规模相对偏小
从以上比较看,在二市四区中,宜兴民营经济的总体规模(民营单位数、从业人员、注册资金)均居第二位,但是从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户均规模来看,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居第四位,户均从业人员居第五位;个体工商户户均注册资金居第三位,户均从业人员居第六位,显示宜兴民营单位规模相对偏小。
2、主要经济指标平均水平相对较低
从以上比较看,在二市四区中,宜兴民营经济总量指标(上交税收、实现增加值、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位于第二位和第三位,但是从户均水平来看,民营企业户均上交税收居第六位,个体工商户户均上交税收居第五位,民营单位户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居第六位。其中民企户均税收与江阴比只有55.2%,户均投资只有江阴的67.1%,反映宜兴民营单位户均实力相对较低。
3、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从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看,宜兴部分民企业主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思想,做大做强的内在动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够,自主创新能力较低。一些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战略研究、技术创新活动仅维持在低端技术水平上,拥有知识产权的企业较少,拥有技术开发中心的更少。目前,宜兴仅有“远东、五彩、银鱼”3只产品获国家名牌,驰名品牌屈指可数,而真正成为企业集团的企业比例也很低。宜兴高塍和官林、周铁和芳桥、太华和西渚以及丁蜀等地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集群,但产业集群如果没有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的支撑,将加快其衰落速度。据经济普查资料,宜兴全市企业平均寿命仅6.4年,民营企业寿命更短为5.8年,其中10年以上的只占全部民营企业数的19%。
4、民营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
从发展状况看,宜兴民营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高能耗、高物耗的粗放式发展基础上的。宜兴中小企业多,大企业的规模和数量要差于江阴、新区和惠山等。与他们相比,总体来说宜兴民企技术起点低,规模小,配套型企业居多,龙头型和辐射带头型企业偏少,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整体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宜兴民营企业在现有规模和后劲发展上还有相对较大的空间。
(二)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不仅是总量与速度的简单扩张,更应是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是运行质量与效益的不断提升。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切实提高民营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1、继续创造和优化发展环境
营造一个良好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主要体现在政策环境上,社会的舆论和创业环境上。近几年,宜兴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针对宜兴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具体制约因素,要规范贷款担保机构行为,增加融资总量,有效化解民营企业资金瓶颈的矛盾。要积极稳妥加快园区拆迁工作,为进一步发展腾出更大的地理空间。要引导社会和公众鼓励成功,宽容失败,尊重和宣传民营企业、个体经营户对社会的突出贡献,形成自主创业、合法经营、规范发展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2、引导和推进企业做强做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和世界范围内社会大生产格局的发展,民营经济做强做大的战略定位和路径选择日益重要。宜兴要积极融入宜兴市实施的“小巨人”工程和企业家培育工程,有重点、有选择地扶持培育一批民营企业,引导和帮助他们发展壮大,力争跻身于“小巨人”的行列。特别要以创品牌为抓手,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增强品牌意识,以品牌拓展市场空间,改变宜兴品牌经济整体实力偏弱的现状。要加快推进产业集群步伐,增强聚集效应和辐射力,注重发展与周边城市乃至长三角地区互补的产业,提高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促进民营经济做强做大,取得成效。
3、培养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对企业而言,拥有更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拥有了更强的综合竞争力。宜兴民营经济首先要从思想观念的创新上着眼,崇尚创新,勇于创新;其次要从发展模式的创新上着手,加快从外延扩张和粗放发展模式向内涵提高和集约发展模式转变;更要注重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并落到实处,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开展科技活动,要加强财政扶持力度,加大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提高研发能力,扩大创新成果,形成和扩展宜兴民营经济的综合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宜兴日报
宜兴网
钱梦云
08金融2班
第五篇:家乡生态环境状况和环保观念调研
家乡生态环境状况和环保观念调研 导言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大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负相关因素。特别是近年来,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集中爆发,比如持续雾霾,极端自然天气等,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关注环境问题,是每一个大学生应该有的素养。因此,我们这次社会实践将目光放在家乡的环境状况,对家乡的环境问题和人们的环保意识进行一次彻底的调研。
这次我们调研的目的地是小组组员的家乡,甘肃省白银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处理好占我国土地面积相当大比例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就成为重中之重。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做好全面认识,并采取合适措施来改善其生态环境已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
调查方法 我们的调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实地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统计污染源;第二部分我们发放调查问券,评估当地人的环保意识观念。在调查过程中,随机发出的100份问卷中,有效问卷为100%。问卷内容涉及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当地污染问题,第二方面是当地政府的环保力度,第三方面是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度。
我们分成两组进行调查,第一组3人,实地了解并记录当地的环境问题,与当地人交流了解。第二组2人,主要负责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问卷的发放遵循随机、多点的原则,发放地点分布于5个街道社区。
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认为农药调水许多也是在溪里,导致他们也经常就近把农药包装也丢在溪里,致使水中也会或多或少含义农药的成分在里面。由于用水的紧张,89%的人是在溪中洗衣或其它生活用水。差不多99%的村民对使用后产生的生活污水习惯性的处理方式是随地处理,经过自然的风干,有的会采取下水道排出方式,而下水道的最后出口却是村庄周围的小河流,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对污水进行处理,反而加重了周围河流的污染状况。
与污水相对应的另一项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垃圾,包括生活垃圾,养殖业垃圾,秸秆杂草等,前三种分别占77%、10%、7%。生活垃圾的问题在于村民的随意排放,以及对一些电子垃圾的随意丢弃,像电池,充电器等,因环保意识淡薄未经过分类和回收处理,就和一般的生活垃圾混在一起丢弃。一些村民在收割后对秸秆就近堆放,部分焚烧,部分经过雨水等的侵袭后腐烂堆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垃圾的积累。由于近些年化肥的使用,村民对人工堆肥垃圾的依赖降低,许多垃圾也就得不到有效的处理。
调查结果分析
影响当地生态环境的因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农民没有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这是最关键的一条。很多时候农民不是不愿意去维护生态环境,而是他们根本没有生态环境和污染的概念。对于生活污水,他们不觉得随手倾倒有甚末不对,只要是倒出了家门且没有影响别人就不存在问题,他们不会联想到污染,不会联想到生态环境。就地焚烧,只要是方便,怎末会把一些烟雾和大气污染联系到一起呢?在他们的意识里没有全球变暖,没有酸雨的概念,更不会把这些抽象的东西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二、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如果村民对生态环境的无意识是可以理解的话,政府对生态环境的忽视就是难辞其咎。地方政府的意义在于进行合理的宣传和引导作用,而在大多数的农村地区,虽然有政府组织的各种科学宣讲活动,环保科普活动等有利于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的活动,但是落实的不尽人意,这也是造成农民生态环境意识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地方政府对农民没有起到好的引导作用,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没有合理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地方政府未必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做过详尽的调查,制定过保护的措施,更无从谈起维护。
三、缺乏生态环境方面的人才。21世纪注定是一个社会高度关注环境问题的世纪。当前,我国已经走出低收入国家行列,正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时期。一方面,经济体制转型提供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动力;
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不均衡,又使得各种矛盾不断暴露;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消耗资源最多、人与自然较量最为严重的时期。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农村的广大地域面积与其人才的引进是不成比例的,许多人在获得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后是不愿意到农村这样的基层去服务工作,这就造成农村人才的缺乏,也导致无法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工作提出科学的应对方法和保护措施,无法制定出长远合理的生态环境的维护方案。
在采取一定的教育引导措施后,也要制定必要的行政法规。生态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回报率较小的领域,政府必须发挥主导的作用。制定相应的法规来明确责任,对不合乎规范的行为予以惩治,从强制的角度提高各个责任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也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有重大影响的一个因素。农药化肥的使用是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但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却是不容忽视的。随着近几年各项农药产品的大量出现和性能的不断改善,村民对农药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在调查过程中村民也坦言,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许多原本由人工来进行的生产活动也改为采用化学的手段,譬如为庄稼除虫除草,以往均是由人在田间地头进行劳作,现在则在庄稼仍为幼苗时就喷打农药进行根除。农药化肥中的大量有害物质都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板结,农田减产,这又刺激村民使用更多的化肥来提高产量,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化肥的流失率高,利用率低,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雨水等造成对水体的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当使用在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进程中是占着相当大的比重的。在做完这项调查后,发现舒塘村的村民对于村庄周围以及自己生活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够,没有采取积极的处理的态度措施,而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早进行处理,日积月累,对生态环境势必产生不良的后果。如果要求农民停止或减少对其的使用是不现实和可行的,农民不会为了抽象的生态环境的概念而放弃可以看得到的收益。改善这种依赖的另一个有效方法是国家加大对科研的投资力度,研发出新的环保无机或对土地生态危害小的产品来取代目前所使用的农药化肥,这既不会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从源头对目前的状况进行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