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坡区“农家乐”的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影响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2 19:1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龙坡区“农家乐”的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影响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龙坡区“农家乐”的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影响调查报告》。

第一篇:九龙坡区“农家乐”的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影响调查报告

九龙坡区“农家乐”的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影响调查报告

内容简介: 作为城乡结合部农村新的经济形式和生活方式农家乐的兴起,“农家乐”已经成规模化的发展,并事实上影响了城乡人民的生活,改变了郊区农民的经济结构,也影响了当地农业的生产结构。

以“农家乐”为主的农家乐顺应了城市近郊短程旅游休闲度假的消费时尚,为“离土不离乡”的近郊农民提供了一条新的生活出路,对农村社会的综合带动功能远远大于它直接的经济功能。

为此,我们要认清形势变化的动向,把农家乐的引导、培育、管理纳入政府职能管理的计划范围。使其在农业生产计划中占一席地位。因为,农家乐的产品化水平需要科学的指导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和帮助;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是农家乐实现产业化目标的基本方向。

还因为,九龙坡区农家乐高峰日收入仅为南岸区的十分之一!建设投入仅为七分之一!高峰日接待人数仅为六分之一!九龙坡农家乐可挖掘的潜力还相当大。

一、选题说明

在区委区政府的组织引导和培育下,九龙坡区的农家乐初具规模和特色。,尤其是白市驿“三多桥白鹭自然保护区”、“十里荷塘观赏区”等已经名声在外,对近郊农村发展特色经济、拓宽致富门路、盘活地方资源、激活消费市场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九龙坡区的农家乐已经步入高速增长期,正需要向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过渡。所以,为使九龙坡区农家乐实现第二次跨越,成为当地“离土不离乡”的郊区农民赖以生存、致富的“万岁产业”,在九龙坡区农村生产结构中占一席之地,成为九龙坡区农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为制定我区未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区旅游产品格局提供科学的依据,我们开展了“九龙坡农家乐现状调查”,并据此完成了“ 九龙坡农家乐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影响”的研究课题。

调查方法的说明。九龙坡区内以农家乐形式接待游客的经营户已达400 余家,(截止2000年底统计),经批准挂牌的农家乐有110 户。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标准问卷,封闭式问题调查的形式,在白市驿镇“三多桥白鹭自然保护区”和“十里荷塘观赏区”200家经营户调查了62户,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弱。结合区、镇主管单位的重点调查,力求形成客观真实的结论和评价。白市驿镇“三多桥白鹭自然保护区”现有经营户150家,均未挂牌;“十里荷塘观赏区”有50家,其中36户经批准授牌。

二、重新认识农家乐

1.农家乐的概念:“农家乐”是农家乐最早的形式,目前仍是农家乐的主力军。《南岸区“农家乐”管理试行办法》中解释:“‘农家乐’是以城郊农家庭院为依托,以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方式为特色,吸引市民休闲度假、观光娱乐、劳作体验的一种经营方式。”尽管理论界还有其它的概念与说法如:乡村旅馆、田园公园等。其中“农家乐”因其外延较广,涵盖面宽而被普遍采用。但我们研究的课题是以“农家乐”主要对象的农家乐形式。成都市龙泉驿区仍然使用“农家乐”的概念,与我区的实际较为接近。

2.农家乐存在的理论依据。王云才在其论文《从珠江三角洲的实践看我国田园公园的发展》(载《旅游学刊》2001年2期)认为:“以城乡经济圈为代表的“区域城市”供给与需求体系的内在变化推动了我国旅游业发展格局的转化。短期近距离休闲度假成为城市圈结构中重要的旅行行为特征,而这种行为特征决定了区域城市体系中传统的旅游景点和城市公园在重游率上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市场新的需求。”据学者研究的结论,城市周边短程度假,将是相当长时期内城市居民旅游休闲的时尚。而且,这种方式弹性小,重游率高,市场相对稳定。农家乐的兴起,是把城市居民周末度假由城区转移到郊外,多数选择二日游的形式,被学界称为“5+2”。农家乐除“农家乐”之外还有其它形式。

3.农家乐是我区旅游产业规划的重要内容。根据《重庆市九龙坡区西北五镇旅游产业策划方案》(2001),城郊生态观光农业和特色(白鹭、十里荷塘)农家乐是九龙坡“重庆后花园”的综合旅游服务基地;农家乐是“不同消费层次的度假住宿形式”、特色餐饮、观光娱乐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4.都市农业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发展农家乐的良好基础。如2001年重点建设的10个项目:马家沟水库工程;宋家沟水库工程;嘉顿香桂快繁基地;西彭农业综合开发园区、走马“津马”绿色走廊、宋家沟水产养殖实验基地、铜罐驿现代农业园区、白市驿鱼鹤园、优质柑橘示范园等,都可以作为发展农家乐的有利条件。

5.农家乐的发展是九龙坡区农业开发的重要内容。九龙坡区地处重庆市主城区规划范围内的城乡结合部,自然条件较好,区位优势明显,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已成为重庆现代农业发展最具吸引力和活力的区域之一。九龙坡区农业局在2001年8月《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开创都市农业发展的新局面》为题的报告中指出:“一是要认识到现代都市功能的日益多元化和现代农业功能的日益发展,使城郊农业的概念及其功能、作用也越来越呈现出局限性,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我们都必须探索新的发展途径。二是都市农业强调经济、社会、生态功能的整体开发,有利于实现农业高科技含量、高价值含量、高环境效益,并且将极大地推动城市与农村融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进程。三是都市农业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人对大自然、生态良性 化和绿色田园的向往以及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融生产、生态、生活科技、文化、教育、观光、休闲于一体的都市农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旺盛的生命力。四是都市农业是城郊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都市农业是我区由城郊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必然选择。”所以,报告提出“力争把北部五镇及全区规划建设成一个集生产、旅游、观光、赏花、观果、休闲多元服务为一体的多产业融合的绿色产业公园,从而加快我区由传统的生产保障型城郊农业,向融生产保障、生态建设、休闲旅游、文化教育、出口创汇、示范辐射于一体的都市农业转型。” 三、九龙坡区农家乐的现状及调查的结论

(一)区委区府高度重视,明确提出把中梁山以西建成重庆市的都市后花园战略构想和布署。区委区府根据全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并结合全区的实际,把全区农业定位于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明确提出把中梁山以西建设成为重庆市的都有市后花园的战略构想。以农家乐为主的“农家乐”也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建设都市后花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二)广大农村具有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等发展农家乐和“农家乐”优越条件。成渝高速公路和白彭一级公路呈T字形贯通全区,成渝高速公路的白市驿和走马两个出口,使全区交通非常方便,由主城区通往各镇只需约半小时车程。全区已建成了以白市驿镇三多桥白鹭自然保护区及十里荷塘观光区,以走马镇桃树为主的万亩伏淡季水果生产观光基地,铜罐驿镇的万亩红桔生产基地,以及各种农业生态园区。全区已成功举办了多届走马桃花文化节,白市驿荷花节和铜罐驿观桔品桔节。各镇正积极筹办具有鲜明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文化观光节,如金凤镇准备2002年举办辣椒文化节。

(三)全区农家乐发展讯速,并已具规模。在各级政府领导下,近年来全区农家乐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区共有农家乐413户,总投资3776万元,总接待能力为16570人次/日。

(三)农家乐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促进作用。

农家乐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对农家乐经营户上,高达74%的经营户新增特色蔬菜种植,品种多在5个以上。新增的特色种养殖业,不仅满足了自给自足及经营的需要,而且还可以向市场提供部分农副产品节约开支,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更重要的是,特色种养殖业还可改善环境,增加农家乐的参与性、观赏性和趣味性,更好地吸引游客。另一方面,农家乐的兴起,对于周边地区的种养殖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位于白市驿镇十里荷塘的高田村的莲藕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已发展成为全区乃全市重要的莲藕生产基地。走马镇桃 树种植带动了该镇“农家乐”的迅速发展,而“农家乐”的发展又促进了桃树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现已发展成为近郊重要的伏淡季水果生产基地。

(四)农家乐为“离土不离乡”的近郊农民提供了一条新的生活出路。

被调查的62个经营户中,100%为本地农民。符合以上特征。受调查农户中,农家乐经营收入占家庭年总收入50%以上的有22户,占35%。达到100%的只有3户,占5%。也就是说,有40%的农家乐经营户中,农家乐是其主要生产生活来源。这就说明,发展农家乐,确实是为“离土不离乡”的近郊农民提供了一条新的生活出路。这既是当地老百姓的愿望,也是当地政府积极倡导、培育的初衷。

62家经营户,高峰日接待人数有2512人;户平均接待41人。据此测算,受调查的两地(三多桥、十里荷塘)共有200家经营户,高峰日共接待了8200人。建设这批农家乐共投入资金562万元,户平9.1万元;以自筹资金为主,有58户,占调查总数的94%;贷款2户,占3%;合伙4户,占6%。说明投资以当地农民自筹资金为主体,符合农家乐的基本特征,也反映出我区城郊农村比较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

当然,与发展快于九龙坡的南岸区农家乐比较,差距还相当大。但恰能说明我们发展农家乐的前途远,空间大。以下数据很能说明两地农家乐的经济地位和产业规模。从投资行为来讲,对产出和效益的的预测与投入的规模是成正比的。

九龙坡区农家乐高峰日收入仅为南岸区的10分之一!建设投入仅为七分之一!高峰日接待人数仅为六分之一!反过来说,南岸区农家乐今天的成就,就是我们未来不远的目标。九龙坡发展农家乐有相当大的潜力和后劲。

(四)农家乐对农村社会的综合带动功能远远大于它创造的直接的经济效益。这是政府部门尤其应该关注并重视的

首先,发展农家乐使农村对环境卫生的整治成了经营户的自觉行为。在经营理念评价的调查中,经营户对卫生条件的特别强调,占50%。说明发展农家乐对改善经营农户的卫生陋习,美化环境,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建设,推广农村文明社区,推动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其次,能够激发农民自觉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调查中显示,经营业主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仅占调查总数的19% ;初中33户,占53%;小学及以下的有17户,占27%。接待人员以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占8% ;初中为主的占58%,小学及以下占18%。经营业主及接待人员以初中文化水平占主体,很难满足现代休闲业的需求,容易局限其在低水平、低层次徘徊。有鉴于此,经营户在对政府工作的要求中,在“培训人员”和“指导提高”两项选择各占38%,合计为76%。在现场调查时,经营户们也表示,宁愿自己出钱请专业人士来培训上课。这对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不无推动作用。

其三,是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的有效途径。被调查的62个经营户家庭共有268口人,户均4人;18岁--60岁的劳动力有187人,参与农家乐的经营和管理的有187人,户均3人;外聘劳务工38人,每户平均0.6人。

由于九龙坡农家乐起步晚,规范化、规模化程度低,在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的的成效尚不突出。与南岸区对比,九龙坡的外来者对“农家乐”的投资比率较低。说明九龙坡的农家乐尚基本处于自发的、自足的初级阶段,其规模、档次、品牌、区域影响尚待培育,其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比重尚待提高。另外,外聘劳工人数对比太悬殊。其对“就业工程”的功能和社会的影响有天壤之别,也很能说明其产业地位的不足。如果我们的规模达到了南岸区的目前水平,户平聘用劳工8人,三多桥、十里荷塘仅200户农家乐就可提供1600个就业机会。

(五)农家乐的产品化水平需要科学的指导和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和帮助

农家乐作为旅游经济的一种新兴的特殊的形式,有其特殊的成长规律和管理运作程序,要让农民一家一户在实践中去摸索需耗费太大的成本,容易打击经营者的自信。对于当地政府来讲,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私经营形式,其产业意义不大。对大众游客来讲,没有特色、规模,管理不规范的旅游地是没有吸引力的。因此,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是农家乐实现产业化目标的基本方向。这靠一家一户的经营农户来实现是不可能的,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和帮助,科学的指导。南岸区提出了“政府搭台,经济唱戏,社会运作,全山联动,整体包装”的管理思路,是政府作为的有效办法。

通过对农家乐经营理念的调查,反映出经营户对旅游接待和的经营观念上的理解错位或认识不足。

对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的特别看重,是传统经营理念的典型特征。而对于旅游接待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吸引特色(农家风味)、环境(绿化环境)、服务(服务水平)却排列在第四位之后。而且后三项因素所占比率的和仅为前三项之和的69%。说明农家乐经营户的经营指导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理念上。我们还可以从农家乐经营户促销手段的统计分析中看出问题。

对“回头客”和口碑传播的迷信,是传统营销理念最典型的表现。对朋友关系的依赖也说明经营户的宣传促销意识还停留在原始的,被动的认识上。采用最多的宣传促销手段——发传单(或发名片),也局限在人际的范围和较原始的手段。主动宣传及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这很难适应旅游休闲消费的需求,需要专业的培训、指导和政府的引导。

经营户对政府工作的要求,也集中在经营规范、发展规模和人员培训上。百姓的需求就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政府在农家乐的发展历程中的作用,通过九龙坡、南岸两地调查比较,已经能够说明两地的差距。认为政府工作“很有帮助”的,南岸区高出18个百分点;而认为“没有帮助”的,南岸区为零,九龙坡为15%。

四、存在的问题

(一)九龙坡农家乐 规范管理不力

九龙坡的农家乐的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但缺乏规范管理的完善制度和具体措施,已经出现了农家乐盲目发展,管理混乱,无序竞争的现象。“三多桥白鹭自然保护区”弹丸之地,却有150余家农家乐,没有一家是经旅游部门审批挂牌,失去了有效的管理和监督。由于供大于求,竞争无序。或相互杀价,或损质保本,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败坏旅游地形象。经营的短视行为。经营者乐意在主体建筑上花钱,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乐意在量上投入,而不愿意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上花钱。主张少投入,多产出;采购质劣价低的菜品欺骗顾客,甚至克扣斤两。

(二)九龙坡农家乐缺乏统一规划

九龙坡区农家乐缺乏统一规划。具体表现在:

1.景区规模小,吸引物少。三多桥地区,除了白鹭之外,没有其他旅游吸引物;十里荷塘,除了荷花,也无其它可观可看可游。荷花品种较少,季节性强。广东省三水市的“荷花世界”,以荷花为主题,集建筑、雕塑、荷花文化于一体,占地110多公顷,荷花品种300多个,有浓郁的主题文化氛围,配套游乐内容丰富,弱化了季节性的局限,游人如织。

2.缺乏文化底蕴和包装。农民刚尝到经营农家乐的甜头,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城市化倾向。这是一种“围城现象”。城市人希望在农村享受到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内容,农村人却向往城市生活。经营者往往把城市化作为农家乐发展的目标,“你们城里有的东西我们样样不缺”常常成为他们骄傲的口头禅。常常爱把极具地方特色和自身特色的东西花大力气改造成普通的一般化的东西。如把乡村小道改为水泥路面;菜园田垅改为停车场。以经营园林花木为主的花农,也逐步放弃了自己的专长,把花木庭园该作露天饭堂或卡拉OK厅,追求急功近利。如荷花本身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没有谁去挖掘。白鹭本是候鸟,为何变成留鸟,这种天人合一,人鸟相依的美景也没有谁去包装。

3.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景观被破坏。农家乐的修建,本应是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栋栋不中不洋的火柴盒式别墅,墙外大多贴着白色瓷砖,就像城市的厕所里爱用的那种,与环境极不协调。南岸区在“泉水鸡一条街”的建设中,由建委设计出了四种不同风格的建筑样式供农户选择,但其外观风格都符合统一规划的要求,避免了无序建设的不良后果。

4.没有统一规划,经营户没有景区统一形象的认识,就单兵独战的多,团结协作的少;急功近利的多,长远打算的少,难以凝聚成与人竞争的合力。

(三)生态环境没有保障措施

九龙坡的农家乐是以生态观光农业为背景或载体,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尤为重要,是我们的生存之本大量的污水、垃圾随意处理,遍布清溪田垅。用不了多久,农家乐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空气与绿色将被污染,失去魅力。南岸区采取了每周二次集中处理垃圾(袋装拉走)的措施,效果明显。据闻他们正在努力在农家乐集中的地区安装地下管网排污和修建垃圾站。这些措施都需要政府的规范和统一管理才有可能实现。

五、我们的建议:

(一)统一规划,突出特色,形成规模,增强竞争实力

农家乐要走产业化的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将现有的蛋糕做大,必须统一规划下进行改造,建议:

1.九龙坡区或相关城镇应尽快对农家乐片区进行统一规划。在规划中,要引导农民坚持以园造景,靠山吃山,依林建园,建成各具特色的花园、庭园、庄园。有客经商,无客务农,规避风险。必须注意景区规模,增加旅游吸引物,如:三多桥地区,应注意发展生态农业,如各类果树,农作物,增加游客的参与性。十里荷塘,增加荷花的种植面积和品种,最好是能成片开发,能使人游荷塘间,甚至在荷塘划船、垂钓等。经营特色避免建筑城市化,娱乐庸俗化,食宿宾馆化。

2.强化景区的文化挖掘与包装。如:十里荷塘,可设计荷花文化广场,将千百年来人们咏莲、颂莲的文章、诗句雕刻其中;可设计荷花观赏区,引种多种荷花,分不同片区,写上说明,供人观赏。白市驿的鱼荷庄园要坚持为游客提供亲自劳作园地,让他们真正体验农民的生活。

(二)规范管理,挂牌经营,提高品位,维护景区形象

1.控制发展数量,保障服务质量。作为产业目标培育的农家乐,不能盲目发展,任其而为。要在保障经营服务质量的的前提下稳步发展。

2.实行挂牌经营。挂牌经营的目的:一是对旅游者对农家乐的选择进行指导。二是便于管理,便于游客监督服务质量。申请经营农家乐的农户要在统一的标准下通过检查,合格者方能准予经营;

3.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体系。政府各级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为游客、为农户,为旅游地的整体利益,为政府的长远发展目标而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体系。南岸区已经先后出台了《南岸区农家乐管理试行办法》、《星级农家乐评选奖励办法》;成都市龙泉驿区旅游局也颁布过《农家乐经营收费指导价》、《关于对农家乐餐饮娱乐店价格实现差率管理的通知》等文件,以规范农家乐的经营行为。要尽快制定“九龙坡区农家乐管理办法(或条例)”,对农家乐的管理、规划审批、经营规范、安全管理、法律责任等提出明确的管理办法和政策。

4.统一宣传促销,打造九龙坡农家乐的品牌。目前重庆市的近郊各区都在花大力气发展农家乐,争夺客源的竞争日益激烈。仅靠农家乐一家一户的小打小闹,靠口碑效应和散发传单是难以持续发展的。九龙坡应通过一些政策个渠道集中一部分资金,统一宣传促销,树立起九龙坡农家乐的品牌。

5.对发展农家乐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全区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立农家乐的产业地位。把农家乐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一管理。

第二篇: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县政协农业委员会根据工作安排,于2004年3月中旬至下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开展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一)农村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结构日趋合理。200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6.87亿元,比1997年的4.72亿元增长45.55%,平均每年递增7.6%。其中,农业产值38217万元,林业产值518万元,畜牧业产值24790万元,渔业产值4086万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了37.6%、-12%、53%、55.4%。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189元上升到2003年的2875元,上升了31.34%。农村经济结构中,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比重持续下降,外出务工收入不断增加。其比例由1997年的0.8:0.2变化为2003年的0.6:0.4。全县粮食、经作、畜牧、渔业四项产值的比例由1997年的33:25.9:35:5.6调整到2003年的16.89:41.34:36.1:5.97。经济作物产值比值上升了15.44个百分点,粮食产值比重下降了16.11个百分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四大主导产业成效显著。2003年,全县农业土地使用面积49.3万亩(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42万亩),用于粮食生产的面积27.9万亩,占57%,用于多经及生态农业的面积21.4万亩,占43%。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由1997年的79:21调整为57:43,粮食与经济作物的产值比由1997年的40:60调整为28:7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种植和畜禽养殖已成为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四大主导产业,涌现了一批专业村、组。2003年,我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5.38万亩,总产量21.5万吨;水果成片种植面积6.92万亩,总产量5.26万吨;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95万亩;出栏肉兔163万只、家禽1073万只,水产品养殖面积近2万亩、产量10200吨。四大主导产业的产值达到3830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5.8%,已大大超过粮油产值。

(三)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至2003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家,其中市级4家,县级21家,街道、镇乡级27家。固定资产总额18619万元,产值56922万元,实现销售收入49948万元。龙头企业用地21823亩,从业人员29550人,带动农户16767户,农民从中获得收入7540多万元。另外,全县还有种养殖专业大户1700多户,专业市场4个。新型农村合作组织12个,拥有会员1818人,带动农户5176户,服务范围主要是蔬菜、种子、水果、水产、蓄禽等方面,作用发挥较好的有广东温氏集团、渝西渝川公司、狮子太山果协、健龙莲藕协会等。这些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为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效果明显。2003年,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已达80856亩,流转率为19.24%,涉及农户31690户,涉及工商户2361户。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4.4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52.1%,其中第一产业内部转移12012人,占8.34%,使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近转移。除常年性用工外,不少龙头企业还使用了大量临时性、季节性用工,全县农民从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纯收入人均达到160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难。一是各级各部门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无力度;二是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实施差,发展零散。如十万亩优质梨种植,成片的规模较大的果园不多;三是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喜欢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不愿调整农业结构;四是由于农民经济基础薄弱、信息闭塞、技术缺乏,加之风险大,想调整结构却不知如何调或者不敢调;五是部分农民信息不灵,盲目跟着别人调,导致农业结构调整低水平重复,同类性农产品大幅度增加。由于对市场行情的变化规律把握不准,调整后见不到效益,甚至造成了损失,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六是农产品加工链条短、保鲜、包装、储运、销售体系相对落后,农产品增值不大;七是农业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的影响大,又缺乏农业种养业和自然灾害保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

(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技术服务滞后。农民在生产与经营中多数“各自为政”,走公司+农户+基地或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基地生产模式的不多,主要是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象温氏集团、渝西渝川公司这样有带动力的少。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少,规范化程度低,其示范带动作用不够强,全县象狮子太山果协和健龙莲藕协会作用发挥较好的合作组织不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业主与农民之间采用订单农业、按利润返还、按股分红方式合作的少,影响了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因此,农业生产难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格局,不利于形成规模优势、创特色品牌。加之我县农技服务体系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主要是从事农技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太少,全县农技专业人员仅占在岗人员的14%,加之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技术指导服务不力,农业结构调整出现了重发展轻管理的现象,不能提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结构的调整进程。

(三)农业结构调整项目规模小,档次低,精品少。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项目,除温氏集团、渝西渝川公司、三业茶叶公司等项目规模较大之外,普遍规模

示范、推广工作,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大力普及农业适用技术、新技术,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上档升级。在收集和发布有关农业的信息方面,县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通过新闻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广泛发布农业生产、销售、加工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预报、发布国内外市场供求信息,提供政策、法律、科技、生产、金融、行情等动态信息,为农民的生产经营决策服务。在资金方面,除了政府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扶持力度外,金融部门还应积极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小额贷款和更多的信贷支持。采取设立农业风险基金、农业扶持资金等方式,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风险性投资提供保障。

(六)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应加大农业生产区的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设施的规划和实施力度,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区域内的生产环境。要把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和向专业户延伸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安排专项建设资金,及早实施。用信息化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服务。

第三篇: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县政协农业委员会根据工作安排,于2004年3月中旬至下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开展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一)农村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结构日趋合理。200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6.87亿元,比1997年的4.72亿元增长45.55,平均每年递增7.6。

其中,农业产值38217万元,林业产值518万元,畜牧业产值24790万元,渔业产值4086万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了37.6、——12、53、55.4。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189元上升到2003年的2875元,上升了31.34。农村经济结构中,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比重持续下降,外出务工收入不断增加。其比例由1997年的0.8:0.2变化为2003年的0.6:0.4。全县粮食、经作、畜牧、渔业四项产值的比例由1997年的33:25.9:35:5.6调整到2003年的16.89:41.34:36.1:5.97。经济作物产值比值上升了15.44个百分点,粮食产值比重下降了16.11个百分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四大主导产业成效显著。2003年,全县农业土地使用面积49.3万亩(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42万亩),用于粮食生产的面积27.9万亩,占57,用于多经及生态农业的面积21.4万亩,占43。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由1997年的79:21调整为57:43,粮食与经济作物的产值比由1997年的40:60调整为28:7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种植和畜禽养殖已成为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四大主导产业,涌现了一批专业村、组。2003年,我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5.38万亩,总产量21.5万吨;水果成片种植面积6.92万亩,总产量5.26万吨;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95万亩;出栏肉兔163万只、家禽1073万只,水产品养殖面积近2万亩、产量10200吨。四大主导产业的产值达到3830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5.8,已大大超过粮油产值。

(三)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至2003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家,其中市级4家,县级21家,街道、镇乡级27家。固定资产总额18619万元,产值56922万元,实现销售收入49948万元。龙头企业用地21823亩,从业人员29550人,带动农户16767户,农民从中获得收入7540多万元。另外,全县还有种养殖专业大户1700多户,专业市场4个。新型农村合作组织12个,拥有会员1818人,带动农户5176户,服务范围主要是蔬菜、种子、水果、水产、蓄禽等方面,作用发挥较好的有广东温氏集团、渝西渝川公司、狮子太山果协、健龙莲藕协会等。这些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为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效果明显。2003年,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已达80856亩,流转率为19.24,涉及农户31690户,涉及工商户2361户。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4.4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52.1,其中第一产业内部转移12012人,占8.34,使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近转移。除常年性用工外,不少龙头企业还使用了大量临时性、季节性用工,全县农民从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纯收入人均达到160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难。一是各级各部门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无力度;二是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实施差,发展零散。如十万亩优质梨种植,成片的规模较大的果园不多;三是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喜欢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不愿调整农业结构;四是由于农民经济基础薄弱、信息闭塞、技术缺乏,加之风险大,想调整结构却不知如何调或者不敢调;五是部分农民信息不灵,盲目跟着别人调,导致农业结构调整低水平重复,同类性农产品大幅度增加。由于对市场行情的变化规律把握不准,调整后见不到效益,甚至造成了损失,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六是农产品加工链条短、保鲜、包装、储运、销售体系相对落后,农产品增值不大;七是农业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的影响大,又缺乏农业种养业和自然灾害保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

(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技术服务滞后。农民在生产与经营中多数“各自为政”,走公司+农户+基地或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基地生产模式的不多,主要是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象温氏集团、渝西渝川公司这样有带动力的少。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少,规范化程度低,其示范带动作用不够强,全县象狮子太山果协和健龙莲藕协会作用发挥较好的合作组织不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业主与农民之间采用订单农业、按利润返还、按股分红方式合作的少,影响了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因此,农业生产难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格局,不利于形成规模优势、创特色品牌。加之我县农技服务体系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主要是从事农技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太少,全县农技专业人员仅占在岗人员的14,加之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技术指导服务不力,农业结构调整出现了重发展轻管理的现象,-

不能提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结构的调整进程。

(三)农业结构调整项目规模小,档次低,精品少。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项目,除温氏集团、渝西渝川公司、三业茶叶公司等项目规模较大之外,普遍规模较小,档次较低,产品精品少。农业的标准化生产严重缺乏,无公害农产品少。部分农产品有比较优势,但推广扩张差,产业规模无法做大做强。如无公害蔬菜种植,主要集中在璧城街道,在全县的推广较差,种植面积和产量上不去;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有了一定规模,但是一般品牌多,叫得响的品牌少,无法实现高效益;梨子发展分散,成片的有规模的不多,目前产量低,效益不高。到目前为止,全县种植梨子7.4万亩,年产量1.5万吨,亩平产量205.5公斤,亩平产值380元。在观光农业方面就一个荷香苑,但规模小,档次低。从总体来看,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好的项目少、精品少,而且总结利用差,提升推广差,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够理想。

(四)农产品加工与营销服务落后。由于受传统农业生产思想的影响,农业生产一般重产量不重质量,重实用不重加工、包装与销售。现有农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加工链条短,加工技术落后,销售方法原始,销售人员缺乏,致使农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同时,由于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一体化经营以及营销大户的缺乏,市场供求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够畅通,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影响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从四大主导产业来看,有一定加工能力和营销能力的仅风味源兔加工、光宁珍禽加工、渝西渝川等几个企业,而水果、蔬菜基本无储藏、保鲜、加工企业。

(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我县农业生产区内的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重要基础设施,还远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由于部分农业生产区域内道路不畅,原料、物资、农产品无法运送,农民和投资者想调整结构、扩大规模也无条件,加之用水用电无保障,用电按照营业用电收费等原因,影响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如蔬菜种植,交通条件较好或紧靠公路的地方的蔬菜单价,要比交通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的蔬菜单价要高。丁家的儿菜每斤要高5分钱,璧城的蔬菜每斤要高出1角5分至2角钱,差距明显。

(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缺乏资金投入,发展困难。农业生产除业主和政府投入外,吸纳社会资金少,投资渠道单一。农业生产贷款难,限制了农业的投资规模,制约了结构调整。政府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有限,除个别街道办事处外,乡镇政府基本未安排资金投入农业发展。农业业主的资金投入后,无法实现再次抵押融资,不能实行滚动发展。加之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利润薄,积累少,资金周转慢,投资回报期长等原因,致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缺口进一步拉大。

三、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政策和措施。一是进一步调整和制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发挥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作用。二是进一步研究改革农业扶持专项资金、退耕还林资金的使用和拨付办法,要切实改进扶持农业项目和龙头企业的方式,在扶持对象上,重点扶持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项目、龙头企业,把它们做大做强,发挥其幅射带动作用。农业扶持资金应主要用于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生产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最大效能地发挥农业扶持发展资金的作用。对龙头企业要实行动态管理,认真统计考核,做到能进能出。三是加大对农业工作、农业招商引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的评选、表彰、奖励力度。四是建立农副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减免运输环节的各种费用,降低农副产品的运输成本,增强我县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

(二)对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进行调整修编。随着我县镇乡、街道行政区划和村规模的调整,以及二三产业的发展,应对我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修改调整。农业发展规划调整应以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区域特色产品、创名牌产品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打造农业产品优势产业带或优势区域。在坚持城郊型经济和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前提下,农村应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因此,在农业用地中,应扩大一般农田保护区的用地规模,缩小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用地规模,以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认真做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贯彻工作,积极引导农民的耕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向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流动,形成土地适度集约经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三)突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生态观光农业。结合我县农业产业特征,进一步优化和发展优质伏淡季水果、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禽兔这四大主导产业,大力培育精品,发展精品,全面提升主导产业的档次。同时,还应培育和发展新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效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把一、三产业特别是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坚持走高效生态农业的路子,推进农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在璧青公路沿线以东,县域公路主干道两旁,以及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培植我县新的旅游观光景点,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四)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走优势开发、规模发展之路,使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努力探索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大力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在生产、技术、销售、信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和培育新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要引进加工型和出口创汇型农业龙头企业。

(五)做好农业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以及资金筹集工作。在农技服务方面,首先要解决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和农技队伍不稳的问题,其次是提高农技人员的科技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大力普及农业适用技术、新技术,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上档升级。在收集和发布有关农业的信息方面,县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通过新闻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广泛发布农业生产、销售、加工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预报、发布国内外市场供求信息,提供政策、法律、科技、生产、金融、行情等动态信息,为农民的生产经营决策服务。在资金方面,除了政府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扶持力度外,金融部门还应积极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小额贷款和更多的信贷支持。采取设立农业风险基金、农业扶持资金等方式,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风险性投资提供保障。

(六)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应加大农业生产区的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设施的规划和实施力度,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区域内的生产环境。要把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和向专业户延伸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安排专项建设资金,及早实施。用信息化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服务。

第四篇:家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报告

家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查

对金东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查报告

“九五”时期,金东区12个乡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2000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6.1亿元,财政收入9505万元。效益农业初见成效,农业结构逐步优化,以果蔬、佛手、花卉苗木为主的一批农业支柱产业基本形成。工业经济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机电、食品加工、建材和造纸等行业优势较为明显,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2亿元。经济外向度有所提高,全社会出口交货值7.99亿元。人民生活稳步提高,消费需求平稳扩大,农民人均纯收入365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亿元。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民主法制进一步健全,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但是,金东区农业产业结构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有些还相当突出。就此,本人对该方面进入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目的

掌握金东区政府对农业产业结构的了解和看法,了解金东区先关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金东区政府人员和各乡镇政府及农业局人员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资料法。

四、调查时间:2010年7月8日――――2010年8月10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了农民的发展投资方向,以及效益农业的发展及成效。

六、调查结果

我市是一个黄土丘陵地区,地貌的多变性,形成了自然的多样性,全市农产品品种丰富,但区域布局分散,优势产业不很明显。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进一步调减,经济作物和畜牧业发展很快。优势产业的区域化生产正在逐步形成,全市有经省级以上认定的专业特产乡镇20多个,有火腿之乡、香菇之乡、奶牛之乡、中药材之乡、草莓之乡、佛手之乡、茶花之乡、有机茶之乡等等。近两年,在主要农产品产区开发了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各种农产品品牌,农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粮食市场、义乌农贸城、磐安特产区、浙江中药材市场等已逐渐成为人外农产品重要集散地。在农产品市场体系逐步完善的同时,农民购销队伍也不断壮大。此外,通过机制创新,全市组建了奶、生猪、花卉、蔬菜、茶叶等行业协会和160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根据我市农业的发展特点和自然条件应着重发展生猪和肉制品、奶乳品、水果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和食用菌、茶叶六大优势产业。要加大培育六大优势产业的力度,通过六大优势产业的培育,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七、调查体会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业经济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向区域化、设施化、优质化迈进。

——依托乳制品加工企业,引进奶牛良种,发展优良牧草,建设奶牛养殖基地,并以此为支撑,加快建立乳制品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支持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持续发展。

——依托金东佛手资源优势,以北山沿线的赤松乡和仙桥、曹宅两镇部分村落为主体建设佛手生产基地,推进佛手标准化生产,注重产品质量,深化产品开发,不断延长佛手产业链。

——依托花卉苗木盆景优势,以赤松乡、仙桥镇和义乌江沿岸的澧浦镇、塘雅镇、孝顺镇为重点,建设高档次的花卉苗木盆景生产基地,以森禾种业金华分公司为龙头,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引导花卉苗木生产走规模化、产业化之路,促进花卉苗木产业稳步健康发展。

——依托果蔬批发市场,以多湖、东孝、仙桥、江东、岭下、塘雅、源东等乡镇为重点,建设面向金华和全国大中城市的果蔬生产基地,推广名特优新、无公害和有机果蔬,发展果蔬加工业,创建设施一流、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

——依托浙中畜禽交易市场,以曹宅、孝顺、傅村、塘雅、源东等乡镇为重点,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和饲养水平,建设畜禽生产基地。重点扶持畜禽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畜禽产品附加值。

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依托本地资源,落实扶持政策,抓好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建设,通过招商、集资、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积极培育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深度加工,提高附加值,延伸产业链,带动种养业发展,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创建农产品优质品牌。推广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培育知名品牌。积极引进名特优新品种,改良现有品种。制定优质农产品生产标准,强化行业管理,提高农民的优质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意识,改变目前农产品质次量多的局面,提高金东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企业、单位、个人注册农产品商标,培育农产品品牌。

搞活农产品流通。建立健全农产品购销网络,兴办和完善一批农产品交易市场,拓展浙中畜禽交易市场和塘雅葡萄市场,积极创办佛手苗木市场。加强农民营销队伍建设,培育发展农业中介服务组织和农产品购销大户,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第五篇:关于对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

关于对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 查 报 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为了全面细致、优质高效地审议好县政府关于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报告。4月23日,由县人大常委会冯满副主任带队,县人大财经工委组织部分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先后深入茶棚乡小黄金山村、西干渠节水改造工程现场和宏都养殖场,采取听汇报和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我县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可概括为三大板块。一是由人劳部门承担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工伤、生育等五大社会性基本保险办理工作;二是由民政部门承担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灾救济、医疗救助、等工作;三是由卫生部门承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通过调研可以看出,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已初步显现,并集中体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一)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日趋完善,保障作用明显增强

目前,我县以人劳局为主体,依托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处、医保中心、就业服务局三个经办单位,强力推行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取得了十分明显的社会效益。一是养老保险使城乡居民老有所养。2009年全县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单位达到299家,参保职工30897人,完成上级下达目标任务的101%;养老保险金足额发放率、社会化发放率均为100%;适时增加了2009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人均月增123元;企业离休和建国前老工人人均每月增津贴补贴490元;启动了一次性结算农民合同制人员养老保险关系恢复接续工作,共办理1600人;申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获得国务院批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已开始启动。二是医疗保险使城镇居民病有所医。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经过多年的运行和实践,总体效果良好,2009年参保单位达到452家,参保人员40446人,结算医疗待遇4250人次,统筹支出1727.3万元。同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额也由3.5万提高到4万元,大病支付限额最高达15万元,大大提高了保障水平。为解决我县城镇职工以外的非从业人员、儿童、学生、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我县于2008年启动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对城镇人口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切实减轻了医保病人的医疗费用负担。三是工伤保险使受伤职工伤有所补。我县于2005年实施工伤保险后,职工因工作关系受伤、患职业病治疗或死亡的,可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截止2009年11月底,全县工伤保险参保职工22694人,其中农民工参保12186人,事业单位参保3169人,共征收工伤保险基金503.4万元,支付413万元,并实现了市级统筹。四是失业保险使失业职工困有所助。2004年实施失业保险以来,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参保职工达22293人,完成失业保险扩面1179人;为全县12家困难企业职工发放社保补贴871.15万元,预计年底将累计发放1300万元;办理高校应届毕业生失业补助608人,发放失业补助金110.64万元,居全市之首;享受失业保险待遇2048人,失业保险金累计支出1109.87万元。五是生育保险使女职工生有所保。我县生育保险工作已于今年11月全面启动。生育保险的实施对维护我县女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女职工生育期间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需求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城乡低保工作启动以来,我县已逐步形成了政府监督、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了申报、审核、审批制度,城乡低保工作实现了公开、公平、公正运行。一是严格审批程序,推行城乡低保阳光操作。在办理城镇低保过程中,坚持县乡村三级把关,并设立公示栏和监督电话,随时接受群众监督。在审批过程中,坚持四不审批,即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不审批,不符合程序的不审批,相关证明材料和手续不全的不审批,群众有异议不经调查核实的不审批。二是坚持动态管理,保障低保对象切实受益。为切实改善低保对象的生活水平,我县适时调整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从2009年1月起,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由原来每人每月190元上调至270元,月人均补差达到155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由原来每人每年800元上调至1200元,月人均补差达到60元。同时,县民政部门及时掌握低保户家庭生活收入情况,对超出保障线标准的及时注销,对家庭收入降低的适时予以调整,做到了应保尽保,应退进退。三是积极筹措资金,惠及更多低保群体。在县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县民政部门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争取上级民政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低保、救灾、救济、救助、残疾人保障、弱势群体生活扶助等方面,使全县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目前,全县共有城镇低保对象3552户,6094人,保障率占城镇人口的6.19%,累计下拨资金1115.19万元。农村低保对象12126户,20133人,保障率占农村人口的4.74%,累计下拨资金1619.99万元。办理城镇大病医疗救助和慢性病医疗救助801人,累计发放救助金61.41万元。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逐年增加,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得到有效缓解

2009年是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开展的第四年,参合农民达到420373人,参合率93.03%,居全市四县首位,其中五保户、特困户等3853人全部由民政资助参加了合作医疗。由此可见,全县农民对合作医疗的认知程度在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也在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参合农民补偿达到28.12万人次,补偿总费用3730.65万元,补偿额1万元以上的196人,8人达到了3万元的封顶线,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与此同时,县内医疗机构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县内住院比例达到了86.95%,不仅保障了参合农民的健康权益,也促进了医院业务收入的增加,实现了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保险参保意识不强,参统企业欠费严重。部分企业负责人往往只顾眼前实惠,而不注重企业员工的长远利益,虽本身具有缴费能力,却因不重视而拒绝缴纳。另外,不少从业人员对政策理解存在偏颇。认为企业不景气,如果中断交费致使累计交费不满15年,就无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这种想法在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尤为突出,给社保扩面带来了很大难度。截止2009年11月底,全县企业欠费总额已达6770万元,如不妥善解决,将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

(二)社会保险参统率低,严重影响基金安全运行。一是由于县财政支付能力弱,全县党政机关和全额事业单位人员未纳入养老保险范畴。二是由于卫生系统参统率较低,加之部分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欠费严重,导致差额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全员统筹方案运行不顺畅。无力缴费单位的离退休费用只能动用基金积累解决,大大消弱了基金的积累规模,严重影响了基金的支撑能力。三是保险经办机构人员编制不足,导致同一工作人员兼任两种以上不兼容的岗位,容易导致工作出现偏差。四是失业保险、生育保险还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应收尽收。

(三)城乡低保对象家庭收入核定难。全县各乡镇、街道民政工作力量薄弱,给入户调查带来许多困难,特别是个别乡镇的个别村存在人情保、关系保,死亡不上报,收入提高不上报等现象,导致低保对象核定面临诸多困难。同时,由于低保资金有限,而低保面已经扩大,低保对象增多,加之家庭收入情况无法准确统计等,难以真实反映贫困家庭的困难程度,致使低保对象心理不平衡。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宣传发动不够彻底,导致农民在认识上还存有偏差;二是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诊疗设备陈旧、人员技术水平偏低、人员配置不合理等弊端,不能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三是个别医疗机构过多追求经济利益,存在门诊转住院、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等问题,导致住院率和次均住院费用不合理增长,损害了参合农民的利益,又增加了合作医疗基金的支出。

三、几点建议

社会保障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标志。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真负责地抓紧抓好这项工作,以充分发挥其经济发展推进器、收入调节器和社会稳定减震器的作用。

(一)进一步提高对做好社会保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扎扎实实做好工作,让每一名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都能按时足额领到生活费和养老保险金。人劳、民政、卫生部门要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对有关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政策等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全民的社会保障意识和职工的自我保障意识,变要我保为我要保。要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教育,使他们切实负起责任,自觉承担做好本企业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工作的义务,按规定及时缴纳社会保险费。

(二)建立稳定可靠的筹资机制,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资金问题的解决是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的关键,要努力实现应收尽收。一是在抓好企业和社会资金筹措的同时,政府通过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财政预算中社会保障性支出的比例。二是劳动社保、民政、卫生部门要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投入,确保社会保障资金不留缺口。三是继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这是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前提。当前扩面的重点是个体和私营企业,要加大工作力度,尽快把这些企业纳进来。四是强化基金征缴工作,扩大基金规模。凡有能力缴纳保险费的企业都要及时足额缴纳,对有能力缴纳而不缴的企业和欠费大户,由政府出面督促企业缴纳。同时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机制,防止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

(三)慎重稳妥地推进社会保障改革,建立优质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社会保障改革任重道远,既要着眼于新机制的建立,又要把握好力度和节奏,积极稳妥地推进。一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要实现100%。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100%按时足额发放和100%社会化发放。二是抓住我县被确定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的有利契机,积极推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并探索适合于进城农民工、失地农民、小城镇农转非人员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三是失业保险要全面启动。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重,失业保险的保障功能日益彰显。要按照积极主动、稳妥慎重、确保社会稳定的原则,切实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障制度的衔接和并轨工作。

(四)巩固、发展、规范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是民政部门要采取超常规措施,通过抽调专人进村入户、进厂入户,对低保对象进行大规模的普查和排查,严格按实际收入准确核定低保对象的家庭收入,切实解决他们的低保问题,做到应保尽保。二是对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每年复查变更保障对象和每人每户补助差额的工作机制,使低保对象有进有出。三是要实施全社会共同救助。建设、卫生、教育、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低保对象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税收、水电、煤气等方面的社会救助,共同解决低保户的实际困难。

(五)健全新农合管理机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让新农合切实发挥应有效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新农合管委会和监委会作用,切实履行组织、协调、管理和监督职能,确保基金运作规范、透明、高效。同时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规范诊疗环节,强化价格监管,降低群众就医成本。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大投入和加强队伍建设,不断完善设施,增强服务功能,逐步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实现农民群众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切实降低医疗费用负担。

下载九龙坡区“农家乐”的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影响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龙坡区“农家乐”的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影响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XX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报告

    搭建平台 调整结构 培育特色 促进农民稳步持续增收 梨林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报告一、镇域基本情况 梨林镇位于济源市东部,东与沁阳接壤,南距洛阳60公里,北距山西晋城65公里,2......

    农家乐发展调查报告

    农家乐发展调查报告 农家乐发展调查报告1 一、发展现状为准确掌握全县农家乐的基本情况,镇10月份组织对全镇农家乐经营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统计调查。全镇现有农家乐共计24户,......

    怀化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怀化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怀化市会同县紧紧抓住国家“中部崛起”和湘西地区开发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做好“引导、服务”文章,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

    龙凤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龙凤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状况的调查报告龙凤镇人民政府黄猛按照中央推进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为切实加强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2008年6月,笔者对龙凤镇农业......

    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调查报告 县政协农业委员会根据工作安排,于XX年3月中旬至下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开展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的专题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

    关于农家乐旅游发展调查报告

    “农家乐”是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生旅游产品中的一朵奇葩。虽然我市“农家乐”兴起时间不长,但发展迅速,势头良好。目前,全市共有“农家乐”经营户360户,床位2......

    关于打通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2(五篇)

    中 央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农村行政管理专业学员毕业作业 姓 名:学 号:专 业:层 次:入学时间:试点单位: 社 会 调 查 报 告 张 德 发 农村行政管理 专 科 年 秋 季 綦江电大工作......

    中方县铜鼎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中方县铜鼎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报告 一、引言 1、调查目的与意义 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保证农村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