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生产力水平落后原因
农村生产力水平落后原因
在高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农村在很多人的眼里已经是科技发达、机械化水平极高,农民生活富足。但事实上农村之间发展差异巨大。除去自然地理因素外,还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原因。
笔者利用假期对老家的生产力展开了实地调研,得出的结论是生产力水平仍很落后。笔者的家乡是位于江汉平原的J县。坐落长江之滨的J县,3200平方公里土地,平原绿野,水网密布,物产丰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全国水稻生产第一县。不仅是全国重要的粮食、水产、生猪、棉花生产基地,也是全省速生丰产林生产基地。自古以来,J县以“土卑沃、广陂泽”、“地富鱼稻”的美誉,传遍神州各地。由此,不难看出该地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极为优越,但是农业生产力水平却不尽人意。笔者经过分析,造成农业生产力水平落后有如下原因:
一、农民科学生产意思薄弱。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低,文盲、小学文化水平居多(老年劳动力为主,年轻劳动力多为初中,具体见后文论述)。他们合理安排收支的意思差,笔者了解到某户一年收入为三万元,但是在前其投入中不计成本,不考虑实际,盲目跟风,化肥乱施,农药不停,本以为可以提高产量,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产量,收割中使用机器(农民自身没有经济能力购买机器,只得出钱请人)的费用也不是一笔数目,加上运输等环节的花费,一年入不敷出,欠外债数千元。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剩余劳动力减少。由于耕地面积有限,人口众多,使得务农收入无法满足生活需求,使得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下大量老人,实际上这些人已经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却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青壮年所受教育比老年人高,他们的转移也带走了大量的智力,同时农村培养出来的文化程度较高的优秀分子(大学生)被源源不断地吸纳到城里去了,真正能够留在农村镇守热土的是文化程度低、能力弱、素质差的那一部分,造成一种人才单向流动的局面,农民素质难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也难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难以传播。
三、农业基础设施极不完善,抗灾能力大为削弱。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极大,优越的自然条件也为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旱涝灾害在本地时有发生。水利设施的缺失,使得旱灾时排不进,涝害时排不出。旱灾发生时,农民不得不将自来水用容器运送到地里灌溉,水灾时为了将水排出早已淘汰的水车也开始“大显身手”,在21世纪的农村还会出现这种原始的生产方式不得不叫人心寒。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农民无力对抗。
四、农业政策实施不得力。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央的政策到了农村就成了一纸空文。例如国家对农民种植有多种补贴,每户每年有高达数千元的补贴,在村镇两级的巧立名目的收扣除后(在没有密码的情况下,直接从补贴账户里扣除,直接侵犯公民的合法财产),最后农民只能拿到一两百块。其它农业政策农民更加无从所知。此外村官腐败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另外,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如农业保险覆盖面过窄,导致农业生产完全由农民自负盈亏,更加剧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农产品流通机制缺乏活力,收购在机制不完善造成供求不平衡,农民卖不出,商家买不到,大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农业生产缺乏活力,重量不重质。
通过以上分析基本勾勒出农村生产力落后的因素图,不完善之处有待更细致的调查。
第二篇:浅谈广西落后的原因
浅谈广西落后的原因
作者:jingjing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其它省市区。广西的落后,不单体现在经济上,在教、科、文、卫、体等其它各方面都落后于国内其他发达地区。造成今天广西全面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原因,有政治的原因,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首先说说历史的原因。远的不说,只说近的。自古至今,广西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很少有全国领先的时期,仅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出现过广西全国领先的局面,那时广西被称为中国的“模范省”,但仅是经济上的暂时领先,并不是全面领先。这是在当时国内政局动荡、军阀混战的情况下取得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各地都在致力于恢复工农业生产。而广西地处边陲,与之毗邻的越南却陷入内战之中,一打就是14年。越南内战,名义上是南北双方的战争,背后却是美苏之间的较量,是帝国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较量。当时中国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从备战的角度出发,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边境地区加强国防建设,放缓了经济建设。越南内战刚平息不久,由于越南屡次侵犯我边境,中国被逼进行自卫反击,战争断断续续的进行了10年(从1979至1989年)。这样一来,广西经济建设长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其次,造成广西落后的政治原因有:
一、边境地区不安定。这在上面已经提到了,由于七、八十年代越南在中越边境的作乱,不仅扰乱了我边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也扰乱了整个广西的经济建设(如产业布局、工程进度等),使国家投资和民间投资减少。
二、社会治安环境较差。广西是老少边地区,贫困人口多。各类社会治安事件和刑事犯罪事件居全国前列。社会治安差,势必会对当地的招商引资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对广西经济建设犹为重要。
再次,造成广西落后的客观原因主要有:
一、广西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解放初期,广西的工业十分落后,现代工业几乎一片空白,连许多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无法制造,不得不陆续从上海搬迁26家企业到广西。这些企业的到来,填补了广西诸多工业上的空白。奠定了广西工业的基础。如南宁橡胶厂,开创了广西生产胶鞋的历史;南宁罐头食品厂和南宁糖果食品厂使广西食品工业具有出口罐头的生产能力;南宁市精钢厂结束了广西不能生产铝制品的历史;柳州建筑机械制造厂(柳工)使广西有了工程机械的专业厂家;桂林乳胶厂揭开了广西乳胶工业的历史;桂林纸盒厂填补了区内纸包装生产的空白;梧州市造漆厂结束了广西不能生产涂料的历史;桂林制药厂结束了广西不能生产化学原料药的历史等等。
二、交通落后。要想富,先修路——这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但广西长期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都比较落后。先看看铁路,广西的第一条铁路湘桂线(从湖南衡阳至凭祥)建于1937年,直至1955年才全部建成通车,同时通车的还有黎湛线,现湘桂线正进行扩能改造;广西的第二条铁路为黔桂线(柳州至贵阳)于1959年建成通车。之后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广西没有新开工建设一条铁路,整个桂东地区地无寸铁,直至2009年洛湛线开通才结束整个桂东地区没有通火车的历史。2004年之前,黔桂线没有扩能改造之前,广西的铁路技术等级都是比较低的,速度慢、运力小。再看看公路,在广东、浙江等一些经济发达省分,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现在,湖南、湖北等一些中部地区的省分也有很多村村通公路。而在广西农村很多地方还是机耕路甚至泥路。交通的落后,严生阻碍经济的发展。虽然近年来广西加大了对交通的投入,加快交通建设的步伐,但短期内仍无法摆脱交通落后的局面。
三、国家对广西投入偏少。从1952至1978年,国家对广西的全部投资为19亿元,远远低于其它省市区。从1993年至2007年我国各省市区所获得的中央项目投资额来看,广西得到的甚至只有某些省的1/3。这对于本来工业基础就薄弱的广西来说,要取得快速发展是十分困难。
四、教育落后。教育和经济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教育,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更高素质的劳动者,促进经济发展;反过来经济发展了,有更多的资金投入教育事业,促进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由于经济落后,投入到教育事业资金有限,从学前教育、小学、中学直至高等教育,广西一直都走在全国的后面。从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来看,在江浙等一些发达地区,每年高考的招生比例已经达到百分之七、八十了,而广西只有百分之六十左右。至于教学质量就更不用说了。
五、人才的流失严重。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高、精、尖的人才越多,谁就会在竞争中胜出。国与国的竞争如此,省与省的竞争亦如此。广西每年都有大批考生到外省求学,但毕业后回到广西工作的甚少。不仅如此,广西高校每年培养的大中专毕业生很多都往经济发达的省份跑,他们成了当地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主力军。这对本来教育就落后的广西来说,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我们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应该在留住人才上下功夫——创造一些有利的条件,鼓励和支持一些有能力的大学生创业,带动当地的就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最后,说说造成广西落后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战略失误。发展经济,我们不得不遵循一定的原则:承认各地客观存在的自然条件之间的差异,优先发展一些有条件可以先发展起来的地区。长期以来,广西的经济建设主要是围绕南宁、柳州、桂林三地为重点来进行建设,想以此为突破口,然后辐射周边城市,结果想象中的一幕却没有出现——广西GDP在全国的排名越来越落后了。于是,广西高层又开始把目光投向铝资源丰富的百色地区。沿海、沿江这有利的地理条件却始终没有进入他们的视野,以致于一些经济学者心急如焚,在全国主要的经济论坛上大声疾呼,希望能引起广西决策层的注意。早在2004年以前,就有一些国内学者在经济论坛上发表过一些广西应该发展海洋经济的论文,但当时未能引起广西高层的注意。直至2008年,在走过重重弯路之后,广西政府才提出了开发北部湾经济区的战略。这一战略,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很快上升为国家战略。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北部湾经济区吸引了国内外一大批大型进驻,初具雏形。随着这些项目的相继建成与投产,相信不久的将来,北部湾经济区必将成为带动广西经济发展的引擎。此外,在对接经济发达地区,接受东部产业转移方面,广西动作迟缓。
二、广西人的思想观念落后。广西地处边陲,远离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接受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的影响往往比国内其它地方怕半拍,从政府到民间都如此。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拨乱反正的任务,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然后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上。而广西对历史遗留问题处理不力,派性严重;对农民自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进步性认识较晚,压制过多。思想的僵化和政策的束缚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为此,广西不得不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集中精力,从1983年初开始进行长达两年半的处理“文革”遗留问题的彻底补课。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广西失去了一次大发展的机会。党的十五大明确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当其它省分大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时候,广西对是否要发展非公有制还犹豫不决,还没走出姓“资”与姓“社”问题。至2002年广西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为26%,而同期一些发达地区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甚至超过了50%。广西在改革开放的步伐再一次落后于人。在民间,大多数广西人的商业意识淡薄。历史上中国出现过有名的浙商、鲁商、闽商、晋商、港商、台商等,却从未听说过桂商。
三、官本位思想严重。官为重,民为轻——这种官本位的思想在古代社会比较常见。但到了21世纪的今天,在某些官员身上依然能看到——办事拖拉,甚至在办事过程中吃、拿、卡、要。这不仅影响到当地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而且还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因此,必须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这对经济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三篇:物流落后的原因
物流落后的原因
中国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物流服务商的收益85%来自基础性服务,如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增值服务及物流信息服务与支持物流的财务服务的收益只占15%。增值服务主要是货物拆拼箱,重新贴签/重新包装,包装/分类/并货/零部件配套,产品退货管理,组装/配件组装,测试和修理。原因是:一方面,多于一半的物流服务商认为企业将内物流外包的计划;另一方面,企业认为我国缺少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商,再加上企业认为自己有条件把企业内物流做好。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我国物流企业与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仍有相当长的距离。
整个第三方物流市场还相当分散,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小,没有一家的物流服务供应商拥有超过2%的市场份额。
物流服务商认为阻碍其发展的一个最大障碍是很难找到合格的物流管理人员来推动业务的发展。他们还同时反映复杂的行业监管环境和政府的限制,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我国物流外包的需求状况
客户对第三方物流需求千差万别,物流外包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对客户而言,降低成本和周期,提高服务水平是面临的主要挑战,但不同行业重点不一 客户认为国际物流供应商在IT系统、行业以及专业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他们认为我国物流供应商在成本、本地经验与国内网络方面的优势较为显著。这一结果同时 我国企业,尤其是传统的中国国有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较少。与此相反,在中国的跨国企业在外包物流方面的脚步最快,是目前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重点。
与发达国家的物流相比,我们国家的物流相对比较落后,其主要原因如下:
① 是我国工商企业长期形成“大而全”格局或者说,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重复建设不仅不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已成为物流发展的障碍。
② 在我国的物流企业中,真正实力超群、竞争力强的则为数不多。“小”(经营规模小)、“少”(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高素质人才少)、“弱”(竞争能力弱、融资能力弱)、“散”(货源不稳定且结构单
一、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是我国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③ 是有些企业想涉足第三方物流,也只是功能单一,管理水平不高,并不能适应第三方物流的要求;
④ 是第三方物流受自身能力的限制,在物流信息、技术不可能满足整个社会系统物流需要,更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中国已经加入了WTO,我国第三方物流公司面对的将是跨国物流公司的竞争,很难短期内在技术服务方面是达到与对手匹敌的实力
第四篇:学习落后原因检查表
学习落后原因检查表
检查表共包括60个题目。它可以了解以下五个方面的情况:a.一般性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b.阅读习惯与技能,c.对学校的态度,d.记笔记和写作文,e.准备与应试。
注意事项:请被检查者仔细阅读每一个题目的陈述,考虑它是否符合自己的情况。如果符合情况,则在题后判断“是”,即:画(√);如果不符合自己的情况,则在题后判断“否”,即:画(×)。
1.直到临考前的晚上,我才对需要复习的大部分功课进行突击。
2.当准备应试的时候,我变得紧张、不安,或由于某些其他原因而难以学习。
3.在参加论述题的考试前,我阅读所有与此考试内容有关的材料。
4.我常常反复读几遍,才能理解一份材料。
5.在阅读课文时,我抓不住重点。
6.在答论述题之前,我先把答案考虑好,写到草稿纸上。
7.在阅读时,遇到生词或无法从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词的含义,我就查字典。
8.除了必要的引证之外,我用自己的话记笔记,而不照搬作者的语言。
9.考试期间,我紧张不安,不能像平时那样从容作答。
10.我在零星的纸片上记笔记,而不是记在笔记本上。
11.在阅读中,有时我记下纲要,画出简图,或将有代表性的观点制成图表。
12.在实际上连一个完整句子包括哪些成分都不知道。
13.我常常需要有一定压力才能学习。
14.我定期复习。
15.我的学习常常被来访者、电话和其他娱乐活动打断。
16.只有在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后,我才做其他事情,我把这作为一项制度。
17.我常利用做作业的时间玩耍、看电影、读小说、看电视或听音乐。
18.有时,当我坐下来学习时,才意识到自己对课外作业究竟是什么还不清楚。
19.我用在学校里所学的书本知识来帮助自己理解外部世界的各种事情。
20.我认真整理并妥善保存听课笔记。
21.在写作文时,我不知道结尾该怎样写。
22.我往往无意中将不重要的材料写在笔记本上,而这些东西在考试中根本用不上。
23.开始写作前,我要拟提纲,或拟定一份写作计划。
24.我是在阅读课完了以后才记笔记,而不是边读边记要点。
25.交作文前,我通常要花很长时间进行推敲,以便在定稿前,能把作文修改的更好些。
26.有时我不能如期完成作业,或匆匆忙忙应付一下便交上去。
27.我不喜欢某些课程或教师,这影响了我的成绩。
28.我常常发现,自己还没弄清究竟读的是什么,便已看了好几页了。
29.我常常跳过阅读时所碰到的表格和图解。
30.我把书上的重点或难点做上标记,一边复习时能对此格外留心。
31.我有一个卡片簿或索引本,用来记录生词和词义。
32.阅读过程中,在一章结尾,我经常停顿一下,以便归纳本章要点。
33.当我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我会毫不犹豫的提出来与老师讨论。
34.看书时,我会自言自语地念出声来。
35.我感到老师对我很冷淡。
36.即使我知道正确的答案,我也时常害怕在课堂上背诵或回答问题。
37.我常常睡眠不足,因而在课堂上昏昏欲睡。
38.碰到新词汇适用的场合,我就去应用它们。
39.我有一个明确的学习计划表,列出了学习时间地点。
40.我在学习时好做白日梦。
41.我在学习时常常坐不住,因而无法把精神集中在学习任务上。
42.开始学习新功课之前,我对先前学过的材料进行复习。
43.如果没有正当理由,我一定坚持自己的学习计划。
44.有时,我边看电视边学习,或者边听同房间的人谈话边学习。
45.在某一课程上我花费时间太多,而在其他课程上时间不够用。
46.学习时,我常常站起来,来回走走,看看报纸或吃点零食。
47.我喜欢想出具体的例子,来证明所学到的一般原理和规则。
48.开学初,我静不下心来,难以认真考虑功课。
49.有时,我到了课堂上或坐下来学习时,才发现没带所需的课本、笔记本或其他学习用品。
50.我利用某一课程中所学的知识,来理解其他学科的东西。
51.有时我对所学的材料进行“过度学习”,就是说,当第一次能够正确背诵时,并不立即停止学习,还要背诵几遍。
52.我实在不知道一篇作文该怎样开头。
53.我对自己的功课感到担忧。
54.准备应试时,有时我试图把书上的话一字不漏都记在脑子里。
55.我借助间接光线阅读,而不在直接光线下阅读。
56.在对某章内容阅读之前,我先把一章的内容大致浏览一遍。
57.我感到教师是我的朋友。
58.我发现自己的学校生活大多是有趣的。
59.在多数情况下,我是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的。
60.我尽快阅读,以便能迅速而正确地完成指定的作业。
检查表中的第14、16、19、38、39、42、43、47、50、51题都是检查一般性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这些题目都应当回答“是”,如果回答了“否”,则说明在相应题目所描述的方面存在着问题。第12、13、15、17、18、37、40、41、44、45、46、48、49、53、55题也是检查一般性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对于这些题目,应回答“否”。如果答了“是”就不对了,这说明在这些题目所描述的方法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检查表第4、5、7、11、28、29、30、32、34、56、60题是检查阅读习惯和技能的。其中第7、11、30、32、56、60题应回答“是”,第4、5、28、29、34题应回答“否”。
检查对学校的态度的题目是第27、33、35、36、57、58题。其中对第33、57、58题应回答“是”,对27、35、36题应回答“否”。
第8、10、20、22、23、24、25、26、31、52题是用来检查个人记笔记和写作文方面情况的。对第8、20、23、25、31、题应回答“是”,对第10、22、24、26、52题应回答“否”。还有一些题目,即第1、2、3、6、9、21、54、59题安排用来检查复习与应试情况。其中第3、6题应回答“是”,第1、2、9、21、54、59题应回答“否”。
上面列出了在60个题目中哪些应回答“是”,哪些应回答“否”。如果回答错了,则说明在相应的方面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测查,学生可比较客观的检查出在学习习惯和应试技能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应试技能。
第五篇:西部地区落后的原因
一、西部地区范围界定
依据同质区域理论,按我国西高东低的地理环境,东高西低的生产力水平,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同质性经济区,西部的川、贵、滇、藏、陕、甘、青、宁、新9省(区)。这种东、中、西同质性区划方式为非均衡发展战略所运用,后为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将内蒙古和广西划入西部地区,加上新建重庆市,使得西部地区演绎为包括渝、蒙、桂在内的12省(市、区)的政策性区域.二、西部地区的主要特征:贫穷落后
“八七”的含义是:对当时(1994)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从1994年到2000年)基本解决。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所列的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 西部12省区共有375个, 占全国贫困县的63.3%。说明中国的贫困主要是区域贫困,绝大多贫困县集中在西部地区。
西海固,是人们对宁夏南部地区包括西吉、海原、固原等7个贫困县的总称。这个地区以干旱贫瘠闻名,曾被联合国有关机构列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左宗棠陕甘总督曾感叹说“陇中贫瘠甲天下”。
挑水、水窖
农村嫁女儿
作为新疆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域,南疆三地州中扶贫人口达到266万人,占新疆农村扶贫对象的81%,是典型的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
贵州“三三”贵州省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四川省大凉山区村民尔日书进。因无钱医治,他左眼失明。他家人牛混住,没有桌子板凳,只有三块砖上架一口锅,常年吃煮土豆,一年最多吃三次肉。
三、西部贫穷落后的原因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是历史,自然,政治、民族、生产力水平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的制约是西部发展面临的困难中最具体,最实际,也是最难解决的困难。1.1地形复杂
蒙古高原风蚀沙化地区、黄图高原水土流失区、秦巴山区、西南卡斯特地貌,复杂的地理条件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1.2气候恶劣
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四周有高山阻隔,海洋气流不易到达,形成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为半干旱、干旱气候)。
自然灾害 霜冻 冰雹等 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弱。
1.3区位劣势
我国的东部地区有临海的地理优势,处于亚太地区的中心位置,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西部省区远离海岸,深处内陆。加上西部地区交通欠发达,商品运距远,成本高,限制了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和合作。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拉大。2.思想观念
2.1安于现状,缺乏竞争意识,放羊娃的故事、少数民族竞争能力弱 2生育观念
重男轻女,养儿防老 边际抚养成本低 2.3特殊的民族观念
西藏和青海,在这两个省区生活的基本是藏族同胞, 在价值观上,藏族并没有像如今汉族主流地区那样以金钱为主要的价值判断标准,他们许多人的目标是在其一生之中去寺庙朝拜,他们的积蓄并不用来扩大再生产, 而是用于宗教活动 3.富饶的贫困(资源诅咒)
矿产资源种类齐全,蕴藏丰富。矿产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分布比较集中有利于建立能源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应该有很好的发展条件潜力。但为什么长期以来, 经济发展一直滞后呢? 3.1西部在东西经济关系中处于不利的贸易地位。
发达与欠发达地区进行交换时,欠发达地区的贸易条件呈现恶化趋势 因为: 一是原料、初级产品与成品的需求弹性不同。
二、发达地区在交换过程中不仅获得正常利润,还可以获得垄断利润
3.2西部利益在东西交易关系中大量流失 在价格体系尚未理顺的情况下, 中西部地区低价供应原材料和能源产品, 而高价购进工业制成品,没有使资源性产品价格反映出成本和稀缺的价值特点
3.3容易造成产业结构的单一
西部地区长期实施资源导向型发展战略,有什么资源开发什么资源,有限的投资都放在了资源开发上,形成了地方经济对资源的高度依赖性以及产品结构的单一性。
3.4资源开发易于造成生态被破坏
大规模的开采对草原、植被、耕地等产生破坏,从而引起生态环境 的恶化.央企获得资源开发的利益,而地方要承担修复生态的巨大成本。4.政策导向 3.1两个大局
改革开放之初,不均衡发展战略的转型,我国经济重心东移,梯度首先鼓励和支持条件比较好的东南沿海地区先行一步, 东部由于区位优势明显,现实基础较好,得以获得中央优惠政策的倾斜,利用资源要素的极化效应,经济活动集聚,实现了快速发展。东西部差距进一步加剧。
根据梯度推移理论, 发达地区的产业可以通过梯度推移转移到欠发达地区, 从而缩小两地差距。
(但是,从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看, 发达地区依然发达, 落后地区依然落后, 东、西部地区的人均GDP 的差距呈现出继续扩大的趋势, 显然传统的产业梯度推移理论无法解释这种情况。)
4.循环累积因果论
冈纳·缪尔达尔提出循环累积因果论, 该理论认为, 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均匀扩散的, 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 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 , 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 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 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 ① 回流效应, 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不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 使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②扩散效应, 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流动, 使区域发展差异得到缩小。
以教育(人才)和交通运输(资源)为例
生产要素都是要追逐效益水平的, 哪里效益水平高, 哪里就能吸引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也就在效益水平高的地区积累并从外部流向那里。一个地区的经济效益水平越高, 那么它所吸引的资金和技术也就越多越快, 对于劳动力和人才也是这样,由于西部的就业机会很少, 西部的人们大多数到东部打工, 尤其是高校毕业生, 很少有人愿意到西部去工作,基础设施的开发之中又以交通为主,从经济发展角度讲, 交通越发达,资源的运输成本越小, 也就是越流向生产集中的资本和技术的聚集区———东部, 西部的落后将进一步加剧。总之, 对于西部所缺少的资本、技术、人才、企业家等由于西部的效益水平的低下而不会流入外, 西部的资源还会随交通的发达而流出。
根据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由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回流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 那么我国东部发达区域更发达, 西部落后区域更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