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中国画的认识
姓名:李欢1006班
院系: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电子信息工程
学号:2010112030630
对中国画的几点认识
我从小就很喜欢山水画和花鸟画,喜欢里面的山山水水,喜欢里面的鸟语花香,更喜欢中国画所表现出的那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有时完全被中国画的深邃所吸引,并且很佩服画家能在笔墨之间将大千世界表现地淋漓尽致。故而对中国画有一种独特的感受,只是一直没机会去深入的了解中国画。但通过这学期的学习,对中国画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且学到了许多画中国画的技巧,收获颇多。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几点认识和见解。
中国画的艺术特点
一、形与象通,意与形合。形与象通,意与形合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要求。形,指外形、轮廓,是中国画传神达意的主要要素。象,指自然客观存在的万物形象或作画者在绘画作品中创造的艺术形象,即作画者追求神似而不追求形似,是概括化、艺术化的形。形、轮廓是中国画造型不可缺少的主要依据,师法自然中的形,经过作画者思想的提炼和加工,创造“似与不似”之艺术的“形象”,形与象;意,指绘画作品的思想内容、作画者的构思设想和创作意图。它具有三方面的意义:(1)、作画者主观的意,即绘画的立意(2)、画面形象所体现的意。(3)、绘画对象的意。作画者的立意是主观的,绘画对象的意是客观的,画面形象的意是作画者师法自然,熔铸丹青,抒写胸臆的艺术结晶,这种意是建立在形的基础之上的,遗物象而取意取神,但舍形不能求意。中国绘画的艺术形式美是为了表现“神似”,这“神”是一种意,即作画者对物象本质的认识、审美的感受。
二、境与性会,因心造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范畴,是自我与自然自然的高度融合。境,是画面中有情趣的自然景象。性,是作画者的性情、兴趣喜好、习性。境与性会是指画境要与作画者的性情合一,达到情境交融的地步,意即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作画者的性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如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兴会神交;因心造境是作画者按自己的理想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这个图景是现实生活中所没有、或少有的,是作画者虚拟出来的虚幻飘渺的艺术境界,是作画者“心造”之境。
三、心师造化。心师造化是中国画创作的生活源泉,指作画者用心灵去师法和感悟客观事物的内在精神风采,获得艺术素材,并依自己的审美判断,进行分析研究,在自己的思想情感的熔炉中加工改造。心师造化是以自然为师,通过“目识心记”或是写生自然物象,概括提炼物象的基本特征,按一定的构图规律重新组合物象,创造一种有意味的意境。心师造化的艺术特点是中国画创作必须要遵循的准则。
四、以诗入画。以诗入画是中国画意境的追求,自唐代王维在画中把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后,北宋的苏轼极力的推崇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认为王维创造了一种他人所不能及的意境。同时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北宋·苏
轼)”的艺术观点。宋代画院还以诗意画作为招画院画师的考题,形成了以诗入画的风气。后世的画家,特别是山水、花鸟画家都自觉地把诗意融入画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为品评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的标准,还以画中是否具有富于诗意的意境,作为评价中国画雅与俗、优与劣的文野之分。画中诗意的创造,含蓄而耐人寻味,其独特韵味是中国画所独有的。
五、中国画的艺术表现语言是点、线、面的组合。点、线、面是中国画最基本的表现语言,以线为主,点、面为辅,以线造型,以线传情。线作为中国画表现的载体,其特定的表现手段在原始的崖画中就已经有了。它除了作为造型手段之外,它还带有人的主观感情因素,性格化的线条中包含着作画者们的审美情感、学识修养以及对世态的观点和看法。自然之中,没有纯粹的点、线、面,是作画者们经过主观的抽取、概括后融入情思而来的,点、线、面是抽象化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三者的有机组合创造一种和谐、舒适、美好的画面意境。
中国画的基本技法
中国画的毛笔按笔毛的软硬度分为:软毫、硬毫、兼毫三种。软毫大多是羊毫,软毫笔一般弹力较弱,但含水量较多。硬毫大多是狼毫,硬毫笔一般弹力较强,但含水量少。兼毫是两种以上不同质的毫料兼制而成,是兼合软毫和硬毫的优缺点,软硬适中,适于勾线也适合于渲染;按笔毛的长短来分,分为长锋、中锋、短锋三种,长锋笔,锋长,含水较多,适宜表现多种墨色变化,但不易掌握。短锋笔,锋短,含水较少,落笔易于浑厚。中锋笔,锋适中,介于长短之间,适
于勾线以及渲染。墨有油烟墨、漆烟墨和松烟墨三种。一般作画多用油烟墨与漆烟墨,选用时以质地细腻滋润,呈蓝或紫色为好。松烟墨无光泽,色调偏暖,适宜于写字。传统中国画的纸主要是宣纸和绢。宣纸有生宣、熟宣和半生半熟宣三种,生宣纸的特点是具有渗水性,吸水性能好。熟宣纸是在生宣纸的基础上加上胶矾水制作而成,它的特点是不透水,不吸收水份。半生半熟纸则是指渗化能力介于生宣纸和熟宣纸之间。中国画所用颜料分植物性颜料和矿物质颜料,植物性颜料也称水色,矿物质颜料也称石色。植物性颜色有藤黄、花青、酞青蓝、胭脂、大红、曙红等。矿物质颜色有石青、石绿、赭石、朱砂、朱膘、石黄等。胶矾是中国工笔画中常用之物,胶矾的作用有三:一是用于纸张漏矾,二是用于固定颜色,三是用于画工笔重彩画调制颜色和制作胶矾液。
笔法,笔法指的是用笔问题,是指在运笔过程中如何使笔触出现多种变化来表现物象的形与质,如用笔力度的轻、重、提、按,运笔速度的快、慢、顿、挫,运笔方向的反、正、转、折,行笔方法上的中锋、侧锋、逆锋、散锋、勾、皴、擦等。用笔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勾、皴、擦、点、染等。勾:以线造型。勾是以中锋行笔为主,侧锋行笔为辅,起笔、收笔要有变化,走势中又有曲直、提按、顿挫、转折、粗细、轻重、光毛、疾涩等变化。工笔画的勾,要求工整、严谨。意笔画的勾,则比较随意,要生动活泼,以侧锋结合中锋为主,有时也用散锋;皴:是一种与勾紧密结合的辅助方法,行笔中锋侧锋并用,以侧锋为主。工笔画中的皴比较简单,用得也不太多。擦:笔触不清
楚的用笔叫擦,擦是勾和皴的辅助用笔,作画时要与勾、皴交替进行,不能单独使用,其目的是使画面的效果更加浑厚。点:是以面造型的表现手法,点有大小与形状的变化,有长点、短点、圆点、散点、焦墨点、淡墨点、飞白点、颜色点等,大点则成为面,反过来讲,面就是放大的点。点在写意画中使用较普遍,往往与线结合使用,如山水画中“先勾后点”,花鸟画中“勾花点叶”,人物画中“勾勒与泼墨”。工笔画中有没骨点染的方法,但工笔画中的点与染是分不开的。染:染亦叫“渲染”,是为了加强画面效果,求得色彩由深至浅的渐次推移变化的一种表现方法。工笔画与写意画中均用,工笔画中的染用得很多,如“三矾九染”,通常与勾一起用,有分染、接染、碰染、罩染等法。写意画中的染,一般都和皴、点结合进行,如皴染、点染、罩染等。
墨法。泼墨法:泼墨法是以墨泼于纸素,随形画出景物的一种用墨方法。“泼墨者用墨微妙,不见笔迹,如泼出耳。”泼墨与破墨、积墨可以同时使用。现代的泼墨法是以笔酣墨饱的笔法,或点或刷,产生水墨淋漓,气势磅礴的艺术效果,犹如以墨泼于纸素一般的作画方法。破墨法:破墨法有水破墨、浓破淡、淡破浓、墨破色、色破墨等方法。水破墨是用水把墨分破成浓淡各种层次。浓破淡是用浓墨破淡墨。淡破浓是用淡墨把浓墨破开,以使墨色浓淡相互渗透掩映,达到滋润鲜活的效果。墨破色是用墨把颜色破开。色破墨是用颜色破墨,达到色墨交融的画面效果。积墨法是用墨由淡而浓,染中带擦,擦中有皴,反复多次用墨渍染的用墨方法,山水画中此法用得比较多。积
墨法是分层加墨,积垒多遍,多次用湿墨层层深厚的一种用墨方法。一般是先淡后浓,重重加重,以淡墨画出物体基本结构,再以渐浓之墨层层加重,越积越浓,达到一种深厚华滋的艺术效果。宿墨法指砚中隔宿之墨,当宿墨开始脱胶之际,既粘而又浓黑,画时留有笔痕,山水作画者常用此法以醒画面精神。
了解了中国画的必要技法后,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要多加练习,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掌握中国画的画法。
第二篇:我对中国画的认识
我对中国画的认识 班级:建筑092 姓名:胡晔 学号:24
我对中国画的认识
-----胡晔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绘画,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浓厚的土壤之中,历经数千年文化积累、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之一。它包含了中国人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哲学观念以及技法、理论等程工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特点和风格、气魄,区别于世界各国的绘画艺术,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所赞赏,能与西方没画相媲美,是另一座艺术高峰,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一.中国画的分类:
简单的来讲就是两大类:工笔和写意 严格来说中国画的分类很复杂:
从画的内容来看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卉画、禽鸟走兽虫鱼画、界画等。从画的形式或颜色上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浅绛等。从画的技巧上可分为粗笔(泼墨)、细(工)笔、写生、写意、皴法、白描、没骨、指头画等。
从画的时代上可分为:古画、新画、近代画、现代画等。
二.中国画历史发展过程:
中国画发展和演变分为六个时期:
1.先秦两汉时期民族绘画风格的初步形成 战国时代,那时已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就已经有了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
2.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发展阶段 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得这一时期绘画形成出现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了一定的品评标准。如南朝画家张僧繇提出“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笔不周而意周”的观念,他画人物吸收了天竺的晕染法,形成了“张家样”的风格特征。北周曹仲达的“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他吸收了印度笈多造佛的特点,有曹衣出水的风格特征,形成了“曹家样”。这时人物画开始重气韵,注重人物的精神气质描写。以谢赫《画论》中的六法为主要的美学规范,超越形似追求传神的传统为后世绘画奠定了发展道路,这种追求神似和气韵的方法,就是中国画意象和写意的表现。
3.绘画趋向全盛的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唐代画家吴道子的作品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他发展了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力,使其更加的简练生动。画家张萱和周昉的人物画刻画人物内心情绪栩栩如生,这些都奠定了写意表现的基础。
4.蓬勃兴盛的二宋时期绘画 五代两宋时期绘画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五代两宋是花鸟画的成熟期,花鸟画在写生的基础上,寄托人的志趣、情操、表达画家的内心感受。这种自然中美的东西通过比兴等艺术手法与人发生关联,寄托人的感情,这就是意象的思维方式。荆浩的山水强调真与似的区别,注意气韵和意境的表达,这些都是中国画意象的反映。由于封建士大夫阶层对山水画的需求,所以这时的作品在写实的同时,注重整体气氛,情趣和意境的把握。马远、夏圭的作品在构图上留有大量的空白,虚实结合,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空灵、奇妙。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苏轼、米市等人的作品自娱自乐,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他们的作品不求形似,追求意境、志趣、情感的表达,讲求诗、书、画的结合。南宋由于禅宗的盛行,以梁楷为代表的写意人物画出现。中国画的精髓“意象”和“写意”两者,在这个时期表现的淋漓尽致。宋代绘画对“意境”的开拓和发展,对后世的影响非常的深远。
5.以笔墨情趣为主流的元代绘画 元代文人画以山水画为大宗,托复古以寻求新路,师古而不泥于古。元四大家,集古人之长,融进已意,自成一家。元文人画墨竹和墨梅,寄托文人高洁、孤傲的思想情操,以意写之,多有简逸秀淡之致。
6.明、清时期绘画流派的涌现
明末画家徐渭主张以书法入画,强调个性。清初画家朱耷将写意花鸟发展到一个高水平,完全出自他内心世界白眼向人的鱼鸟形象,是他抒发感情的有力的艺术语言。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期则走向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来愈远。
三.中国画的特点:
1.工具材料
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由于采用特制的毛笔来作画,使得“笔墨”成为中国画技法和理论中的重要术语,甚至有时成为中国画技法的总称。所谓“笔”,是指钩、勒、皴、点等运用毛笔的不同技巧和方法,使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所谓“墨”,则是指中国画以墨代色,运用烘、染、泼、积等墨法,使墨色产生丰富而细微的色度变化,也就是常讲的“墨分五彩”(指墨色的焦、浓、重、淡、清等五种不的色度)或“兴彩”(上述“五彩”再加上宣纸的白色),使得以墨代色的中国画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2.首重立意构思
中国画创作,以立意为先,许多绘画理论家都首先强调这一点,不管是画山水、画人物、还是画花鸟。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一段关于”六法”的论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大意而归乎用笔。”他认为立意在完.画中才能有变态、有奇意。宋代以画梅花著名的华光和尚,法号仲仁,传为华光著作的《画梅指迷》中,有一段”画梅全决”,开头就是”画梅全决,生意为先”。到了清代的方薰,著有《山静居画论》.在这里也强调了立意与作画之关系,他说:”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他认为平庸者作画必平庸,俗气者作画也俗气,因为缺乏画家最宝贵的”立意”,所以作品平庸。3.注重意境
中国画要求笔与墨合,情与景合、现实中无限丰富的景象,绘画家以强烈的形象感染力。画家凭借着这种感受,激起描绘这些景象的激情,于是作品作为情景相生的复写而重现,使情景交融在一起。
至于气韵生动,即是画家所创造的艺术灵境,不同于一般的写生画,应成为富有生气,新鲜而活泼,有诗一般的韵味,使观者神往无穷。如果没有表现出如此生动、如此韵味丰富的内涵,当然,就不能给予人这一些感受,而达不到中国画富有引人入胜的意境。
4.构图方法
中国画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即可移动的远近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例如五代后梁画家荆浩的山水名作《匡庐图》,就是一幅全景式的绢本水墨画,将崇山峻岭、飞瀑流泉、屋宇庭院、行人小船都巧妙地组织在一个完整的画面里,构图上错落有致,变化丰富,形成一个全景山水的壮观场面。中国画在构图时,还可将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事物安排在一个画面中,犹如一组运动镜头把不同的场面集中到一起。例如,五代南唐画家闳中的不朽名作《韩熙载夜宴图》,就是以五段连续的画面来构成一幅长卷,韩熙载这个人物在不同的画面中多次出现。又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著名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更是以散点透视法将汴河两岸数十里的繁华景象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画面,通过这种全景式的构图展现北宋首都汴京从城郊农村到城内街市的热闹情景。中国画在构图方式上的这一特点,植根于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和高度概括的表现手法。因此,中国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非常自由与灵活。在山水画中可以“以大观小”,在花鸟画中可以“以小观大”,用简略的笔墨去描绘丰富的内容。
四.中国画未来发展趋势:
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特色,都是所处时代的文化写照,因此绘画的形式风格与时代的特征息息相关。如今的社会是一个相对开放,讲究文化交流,多元化发展的世界,因此中国画会受到不同特色的文化影响而呈现出更多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任何事物都不能停留在一个固定的形式,需要更多地创新与发展,特别是艺术,多元化的艺术形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积极寻求改变,这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才能保持文化发展的生命力。在积极寻求突破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对传统绘画的保护与传承。
虽然我们不是专业的画家,也不是专业认识,不可能对绘画有很深的认识,但中国绘画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我们从中能够学习很多的知识。因此学习一定的美术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这也能提高我们对艺术的理解水平。同时,如果我们有初步的一些认识,也对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有更大的帮助。
建筑092 胡晔 24号
第三篇:对中国画线条的认识
纵观中国画线条的发展史,无论是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总起来具有四个突出特点:
一、线条的造型性
中国画的线条有极强的造型功能。无论人物、山水、花鸟离开了线条这个特有的塑造形象的作用,画面就会失去中国画的精神。
在人物画中它不只是勾画人物的轮廓,更是发挥线丰富的表现技巧,运用长短、粗细、浓淡、干湿、刚柔、疾徐、虚实等不同变化的线,去表现人物的表情、结构、衣服的质感和运动感,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造型目的。
在山水画中,物象的造型,先用线条来勾出轮廓,再用不同的皴、描法以及擦染之后,对物象内部结构与光分布的处理,不是借助透视法、明暗法,而是以本民族独特的表现形式描绘出来,从五代董源的《潇湘图》、《夏山图》中可以看出,山的轮廓用长线勾画,山的走势、空间、位置及各部之间,用长披麻皴线条加点来表现,众多披麻皴与点的有序排列,表现出了山的结构、凹凸和受光与背光的效果,用轻重不同的点线在山间留出烟云雾霭,另外,画中远景、近景都是利用短线和点,有重有轻的把握,描绘了山的层次、虚实感觉,使山的雄姿秀态尽收眼底。画家利用皴线有疏有密的排列与留白,描绘山体的明暗部,不仅表现了物象的光分布,而且表现了空气的湿度。
在工笔花鸟画中,飞禽走兽、植物花卉同样需要线来塑造形象,发挥它造型的作用。用韩恍《五牛图》中五头牛均用粗放的含有书法韵味的笔墨画出,风格古朴,造型准确,形态生动,用曲折变化的线条恰如其分地表现出牛的筋骨和皮毛的质感,这是最早画在纸上的绘画作品。五代黄荃的《写生珍禽图》中,各种鸟、虫的刻画,线条工细,造型准确、精到。历史上还有很多花鸟画大家用线条的粗细、长短、顿挫等丰富的变化,塑造出形象生动的造型,给我们留下了学习借鉴的艺术精品。例如清代的虚谷、八大山人都是用笔用墨的大师。
无论是人物画,还是山水、花鸟画,在塑造形象上线条都发挥了它独特的作用。虽经千年,历代绘画大师不断地在实践中创造和丰富着线条的表现技巧,使线条的造型作用发挥的更加充分,更加尽善尽美。
二、线条的抒情性
在唐以前的作品中,线条功能主要在服务于“存形”,即真实地描绘客观对象。自宋元以后,中国画以人物为主,逐步转为以山水、花鸟为主,由反应社会生活、描绘历史与现实人物为主,转向以描绘自然景物来折射社会生活,以抒发画家感情为主。为了服从这一目的,画家们对线条有了新的认识和创新,使线条有虚实、有曲直、有浓淡、有轻重、有粗细、有断续、有行留等,把以前平直、均匀、细韧的形态变得曲折顿挫、千姿百态,极富情致。
在传统绘画造型中,线条是画家感情流动的痕迹,每一条线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显示某种感情。凡属表示愉快感情的线条,无论是方、圆、粗、细总是一往流利的,凡属表示不愉快感情的线条,就一往停顿,显现出一种艰涩状态;有时纵笔如“风驰电疾”,如“兔起鹘落”,纵横挥斫,锋芒毕露。构成表示某种激情或热爱,或绝忿的线条,如梁楷的《六祖撕经图》,画中“六祖”慧能是位高僧,但没有什么文化修养,因此他认为一切文字写成的经文都是虚伪的,所以他就一边撕、一边骂,画家为了表现这一特定的情节,运用短粗、跳动、刚劲、凌厉的线条,不但把“六祖”的动作、表情、衣纹,甚至包括画面上的草木,都通过这种富有变化、充满强烈感情色彩的线条画出,给人造成一种激烈动荡的感觉,从而生动地表现出“六祖”那种粗犷激烈、暴跳如雷的性格特征和情态。画家复杂多变的情感,借助这种多姿多变的线条,得到了充分的宣泄,这就是中国画线条发展到高级阶段所呈现的奥秘与难以企及之处。这种抒情性的线条,不是自然状态,而且通过画家在运笔时,靠手腕掌握笔的提按、旋转、平动、摆动、从容、流行等方法和时间运动的疾迟、行留、节奏、涩行与跳动等来刻画各种物象,抒发复杂情感,表现不同个性,有极强的生命力,具备特有的抒情性。
三、线条的韵律美
中国画作品很少是仅用一根线条完成的,它有长短、粗细、浓淡、疏密、干湿等不同的线构成了完整的作品,这些线条中每一小段虚实、浓淡和长短的线条、繁皴密点、简笔勾勒,都是乱中有整,构成了中国画独有的韵味。关于书法线条的音律美,韩天衡指出“粗的线条有壮浑感,细线条有灵秀感;中锋线条有坚实圆润感,侧锋线条有潇洒超脱感,偏锋线条有浮躁薄削感;藏锋线条有含蓄感,露锋线条有生辣感”。他还认为:颜真卿的‘屋漏痕’表现凝重雄浑的旋律;怀素的‘折钗股’表现流畅激越的旋律;黄庭坚的‘一波三折’表现矫健拗执的旋律。在中国画里用中锋、侧锋和拖泥带水法画出的各种轮廓线与按照一定皴法、描法画出的各种粗、细不同的线条,也像‘屋漏痕’‘折钗股’一样,表现出某种旋律。但无论是简是繁,都好像有一条主线在运动,无论是董源使用繁密的披麻皴画的《潇湘图》、还是范宽小斧劈皴画的《溪山行旅图》、还是沈周牛毛皴画的《庐山高图》都能使人感到有一条旋律线在运动,其“主旋律”一看就明白。因为这种旋律线支配着主要轮廓线和画面结构骨架的运动,也就是说,画面的整体特征与结构骨架,依赖这种旋律线来支撑,变化与运动,其它的部分都围绕“主旋律”展开运动。这条旋律线主要体现在轮廓线和主要结构上,比其它的线条看起来显得更厚重、更有力度、更严谨、更突出醒目。顾恺之“春蚕吐丝”、“春云浮空”的线条,吴道之“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线条,都是形容线条的动感节奏;粗如画沙、细如劈发,形容线条的粗细节奏;“跃如龙飞凤舞,沉如屈铁苍藤”,比喻用线的快慢节奏;“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比喻浓淡干湿的节奏;“密不通风,疏能走马”说的是疏密的节奏。因此无论是飞舞的、悠扬的、刚劲的,还是柔和的,苍古的、清秀的,都能显现出旋律美。
四、线条的运动感
线条的运动感是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线在组织和变化上特别注重精神气势,具有运动感,所谓“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就是对这方面艺术成就的赞赏。传统人物画中线的运动感主要体现在线的纵横交错、回旋曲折、驰骋飞舞上。线的美在于运动,运动着的线使我们感到生命的存在。金代画家张禹的“文姬归汉图”用刚健、挺拔、流动的线条并注意粗细、快慢、转折、虚实的变化,成功的表现了蔡文姬在马上,踌躇满志的神态和众人冒着塞外的风沙艰难行进的强烈动势,在这里线飞舞飘动的运动感对刻画大漠漫天的风沙和蔡文姬决心归汉的神态起了重要的作用。
武宗元的《八十七神仙卷》画面用挺秀绵密,飘洒流动的线条,描绘出行进中文官武将和仙女乐队庄严、肃穆的气势及广袖衣带随风飘动的情景,看后使人顿觉“天衣飞飘,满纸风动”,具有很强的运动感。
当代国画大师黄胄先生是位用线的高手,无论是他笔下的人物、动物、飞禽,寥寥几笔线,就使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尤其在他表现新疆少数民族人物画中那挺拔、飞动的线条,使画面产生强烈的动感,他的线得益于多年坚持画速写,在生活中练笔墨,练造型,练创作的结果。他对线的运用有别于今人,超越了古人,尤其在当时画坛人物画处于低靡,一味崇古的风气下,是开了一条先河,走出了人物画创作的新路子,耳目一新,成为新中国画坛的领军人物。
综上所述,在中国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绘画风格在一直不断变化,创新,画家对线条的运用和理解,都保留着各自的审美需求。每一时期的画家在用线上都在锐意求新,不满足于既有的成就和停步在每个时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路子,使之发展为成熟的绘画语言,对线条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第四篇:认识中国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认识了解中国画的分类,感受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造型、用笔用墨用色的独特技法及人文精神。
2、能力:认识中国画绘画的工具,学习写意中国画简单的笔法和墨法。
3、情感: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对祖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获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认识、感受写意中国画的艺术特色,认识、学习写意中国画的用笔方法和用墨方法。
三、教学难点:初步掌握简单的中国画笔法和墨法,并可以随意画一张写意花鸟画。
三、学具准备: 毛笔、毛毡、墨汁、宣纸、中国画颜料等
四、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组织教学。
向学生问好并自我介绍,让学生简单的了解自己,进行课前材料检查。组织学生以找不同游戏的形式欣赏国画作品,让学生说说自己所欣赏的画属于什么画,画面表现手法有何不同,从中感受工笔画和写意画所带给自己的不同视觉感受。发给学生生宣和熟宣,让学生亲自在生宣纸和熟宣纸上随手画,从中发现两者材质的不同和各自的属性,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引出课题----认识中国画。
(二)、向学生介绍中国画,引导学生从题材、笔墨色彩的运用等角度初步感受中国画的艺术特色。中国画简称“国画”,主要是用毛 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料和墨在绢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富于传统特色。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也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中国画的分类:
按技法分:
1、工笔画。
2、写意画(小写意画、大写意画)。
按内容分:花鸟画(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山水画(亭台楼阁,自然现象 人物画(人物肖像,生活场景)画材介绍: 一得阁墨汁、宣纸(生宣、熟宣、半熟宣)、毛笔(羊毫、狼毫、)生宣:吸水性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主要用于写意画。熟宣:吸水性弱,主要用于工笔和白描。羊毫:质地柔软,携水量大。兼毫:软硬适中。狼毫:质地较硬,主要用于勾线,皴、擦等技法的实施。中国画的形式: 中堂、条幅、小品、镜框、卷轴、扇面、长卷、斗方等。
(三)、初步学习简单的笔墨。
1、认识国画的笔法。(中锋,侧峰,逆峰,拖笔)简单的演示各种用笔的方法,讲解用笔产生的效果。
中锋用笔是指毛笔笔尖与纸面垂直,笔锋在墨线中间行走,用力要均匀,其效果圆浑稳重。
侧峰用笔执笔偏侧,笔锋在墨线的边缘,笔锋与纸面形成一定的角度,用力不均匀,时快、时慢、时轻、时重,其效果毛、涩,变化丰富。
逆峰用笔是指笔锋逆行(也就是说和习惯的运笔方向相反),其效果干涩、稚拙。拖笔一般指笔锋的运行和笔杆的倾斜方向一致,其效果光洁、挺拔。
2、认识中国画的墨法。泼墨法、破墨法(浓破淡、淡破浓、墨泼色、色泼墨)积墨法。
3、认识国画的墨色。(五墨六彩)
中国画的五墨: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中国画的六彩:黑、白、干、湿、浓、淡。
4、组织学生赏析《泼墨仙人图》和《墨梅》。
5、教师演示几种笔法和墨法在绘画中的运用。
(四)、指导学生尝试运用简单的笔墨技法进行笔墨练习。
1、进行用笔方法和用墨方法的练习。
2、要求学生随意画一张写意中国画。(小组实践,老师随机指导,)
(五)、展示创作成果,师生共同评点。
(六)、教师小结
第五篇:《认识中国画》教案
人美版四年级下册
第十一课《认识中国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的不同种类,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感受祖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丰厚底蕴。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欣赏、了解中国画作品的题材、风格、初步掌握中国画欣赏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对中国画的兴趣,珍视中国画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使中国画得到传承和发展。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提高欣赏能力。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简单的中国画笔法和墨法,并进行水墨练习。工具材料
毛笔、墨汁、毛毡、国画颜料、笔洗、宣纸等。教学方法:引导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播放视频宋代工笔画动漫短片《美丽的森林》 教师提出问题:(1)这部短片与以往看到的其他动画片有什么不同?(2)看到短片中的绘画作品,你有什么感受?
总结:画中的鸟儿活灵活现,楚楚动人,好像稍不注意,他们就会从画中飞出来。出示课题《认识中国画》
(1)学生朗读书中第一自然段中国画的定义。
(2)欣赏作品《出水芙蓉》和《荷花》介绍两幅作品的作者及内容。
(3)欣赏两幅作品后的感受?
(4)两幅作品从画法上看有什么不同? 板书
中国画从画法上分为:工笔-细致写实 写意-简洁夸张
二、教师出示小视频 介绍中国画基本技法 知识点(1)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
(2)文房四宝:毛笔、墨汁、砚台、宣纸(3)中国画的笔法:中锋、侧峰、逆峰、拖笔 指导学生尝试运用简单的笔墨技法进行笔墨练习。
三、教师示范一幅写意画花鸟,介绍一幅完整的中国画作品有那几部分组成。
四、学生作业展示:要求学生任意完成一幅写意花鸟作品,了解中国画的笔墨特点。
五、学生展示创作成果,师生共同点评,从笔法和墨法上进行点评。
六、教师小结
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我们国家的国粹,努力学习传承经典!
七、板书设计
《认识中国画》
中国画从画法上分为:工笔-细致写实 写意-简洁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