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对中国画的感受
我对中国画的感受
在没有学习中国画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国画就是画画山,画画水,最重要的是在学习这门课之前,我根本就不懂中国画,或者说理解的很浅显。虽然说中国画这个课程仅仅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这短短的时间里让我来感受它、走进它、体会他,这让我的时间突然变得紧张起来。
我这个从来没有拿过毛笔的来画中国画,这叫我一开始就不知所措。幸好遇到了一位好的专业老师,他教我们画国画时要用意念来画,虽然说我现在还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真谛,但在我这些天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的我了解到原来中国画光靠认真仔细是不行的,而是要靠心神一起,就像老师说的中国画里要有一种气,要有一种神韵在里面,画中国画就像在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反映着一个人的性格,表达着作者当时的一种心情。
中国画画到现在我感觉到,要想把中国画画好就必须要用心来画,要把你的思想融会贯通到画里,画的要磊磊落落,要潇洒,要浑然天成。画中国画是一种享受,我到现在才明白过来,不享受的状态下画中国画是画不好的。尽管我现在的状态还不是很好,还没
能够领会中国画的精神,但是在几天的学习中我领悟到中国画确实是最伟大的艺术,它是在塑造有灵气的画面,画中的山山水水具有灵性,活灵活现,从中能体现出作者大气磅礴的豪迈与洒脱。
中国画的学习是我所学课程中最叫我放松的一门课程,虽然有时我不在状态,但是我会尽量把心情调节好后再继续进入状态,我认为不在状态的时候最好不要动笔,不然的话会越画越糟糕。中国画让我又一次找到了放松心情的良药,就如写毛笔字一样,虽然我没有写过毛笔字,但是我想应该一样吧。
学国画到最后我才慢慢懂得李老师课上所说的话,心神一致,屏气凝神,专注又不失洒脱,大气又不失凝滞。再画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超脱自然,在笔墨之间把个人的情感个性在无形中流露出来,使个人与画浑然一体。但是在洒脱之余又要格外注意整幅画的笔墨布局以及视觉效果,我认为这是比较困难的。对中国画的感悟 在学习美术史后,就知道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绘画: 一种是以再现客观世界为主的写实型 绘画,它以西方古典油画为代表;一种是以表现主观心绪与情感为主的浪漫、表现型绘画。中国画就是以后者为其基本特征的。
一、似与不似之间 中国画是一种抒发主管内心情感,不重形似,而追求一种形神兼备艺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经谈过中国画的艺术在于“似与不似之间” 而“绘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也正是苏轼对先贤们艺术实践的理论总结。可以看出中国画的创作,高尚的品德,不为名利所动,有理想,有见解,画要有书卷气,有了他,就有文野之分,就是说要有文明的素质,直接反映到画上 去,简单地说这样就是好画。而读书也可以明悟,能够辨识,这对于一个中国画者来说是非 常重要的。中国画的发展是数千年文化艺术嬗变的积累和传承的结果。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宗 教的影响,哲学的影响,书法的影响,诗文的影响等都促进了中国画的积累,其中蕴涵的共同的中国精神品格引导着传统中国画一步步的自我完善。在我国文化艺术的殿堂中,中国画是瑰宝,是国粹。长期以来,它以独特的表现形式,赢得了东方乃至世界画坛的赞誉。当今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各种画种画材影响着中国画的表现方法。但越是民族的,越是优秀的,我们可以学习了解其它画种来丰富自己,为中国画的创新服务,但不能照搬。马远、夏圭、范宽、倪瓒、石涛、扬州八怪、齐白石、黄宾虹、傅抱石等一批中国画大师,他们无不在传统的基础上发挥一种创新精神,他们的创新之举,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就我个人长期创作的感受,学习中国画,临摹是必要的手段,在临摹过程中,可以学习了解古人的用笔、用墨、用水、构图等技法,了解古人是怎样将山水、树石、车船、屋宇、人物、动物等提炼到画面中的。书画同源,写得好才有可能画得好,但画得好,不一定都写得好。书法的学习对国画的作用意义重大,研练书法,使柔软的笔毫在纸上形成力度,以至力透纸背,这便达到了古人所说的“骨法用笔”的境地。吴昌硕擅写石鼓文,用肩力去写,功力深厚,后在任伯年的帮助下,将此笔法运用于画花卉的枝干上,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此外还要广泛阅读画论画史,学习诗词歌赋。艺术是相通的,诗书画是一个家里走出来的兄弟。一个优秀的国画家必需以古典文学作支撑,从中国的诗词歌赋中吸取丰富的艺术素养,形成高雅超越的胸襟,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画作具有深厚博大的文化之根。而要做到这一步,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长期作战才行。
中国画的基本构成有笔、墨、纸、水,所谓点、线、面,墨分五色,与水的控制密不可分,墨通过水的调配以及落笔行笔的轻重徐疾,在宣纸上可达到千变万化气韵生动的效果,如此反复练习,可望熟能生巧。师法造化,亲近自然,这是艺术的规律。有了笔墨的基础后,还必须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写生是将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加以提炼,记录下来,同时寻找古人的表现方法。写生一般用钢笔、碳笔,我更喜欢用毛笔,把看到的景物加以自己当时的想法即时地在纸上表现出来。这使得以后进一步的创作因拥有第一手资料而方便得多。写生要与大自然交朋友,领悟大自然千变万化的神奇奥秘,它不但可以帮助你找到古人的绘画技法,还可以使你发现未表现过的素材。我在川藏高原写生途中,发现山有红色、黑色和紫色,水也有红色黑色,高大雄奇的川藏山体,各种山川式的地貌,要在古人皴法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第二篇:我对中国画的认识
我对中国画的认识 班级:建筑092 姓名:胡晔 学号:24
我对中国画的认识
-----胡晔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绘画,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浓厚的土壤之中,历经数千年文化积累、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之一。它包含了中国人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哲学观念以及技法、理论等程工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特点和风格、气魄,区别于世界各国的绘画艺术,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所赞赏,能与西方没画相媲美,是另一座艺术高峰,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一.中国画的分类:
简单的来讲就是两大类:工笔和写意 严格来说中国画的分类很复杂:
从画的内容来看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卉画、禽鸟走兽虫鱼画、界画等。从画的形式或颜色上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浅绛等。从画的技巧上可分为粗笔(泼墨)、细(工)笔、写生、写意、皴法、白描、没骨、指头画等。
从画的时代上可分为:古画、新画、近代画、现代画等。
二.中国画历史发展过程:
中国画发展和演变分为六个时期:
1.先秦两汉时期民族绘画风格的初步形成 战国时代,那时已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就已经有了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
2.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发展阶段 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得这一时期绘画形成出现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了一定的品评标准。如南朝画家张僧繇提出“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笔不周而意周”的观念,他画人物吸收了天竺的晕染法,形成了“张家样”的风格特征。北周曹仲达的“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他吸收了印度笈多造佛的特点,有曹衣出水的风格特征,形成了“曹家样”。这时人物画开始重气韵,注重人物的精神气质描写。以谢赫《画论》中的六法为主要的美学规范,超越形似追求传神的传统为后世绘画奠定了发展道路,这种追求神似和气韵的方法,就是中国画意象和写意的表现。
3.绘画趋向全盛的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唐代画家吴道子的作品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他发展了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力,使其更加的简练生动。画家张萱和周昉的人物画刻画人物内心情绪栩栩如生,这些都奠定了写意表现的基础。
4.蓬勃兴盛的二宋时期绘画 五代两宋时期绘画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五代两宋是花鸟画的成熟期,花鸟画在写生的基础上,寄托人的志趣、情操、表达画家的内心感受。这种自然中美的东西通过比兴等艺术手法与人发生关联,寄托人的感情,这就是意象的思维方式。荆浩的山水强调真与似的区别,注意气韵和意境的表达,这些都是中国画意象的反映。由于封建士大夫阶层对山水画的需求,所以这时的作品在写实的同时,注重整体气氛,情趣和意境的把握。马远、夏圭的作品在构图上留有大量的空白,虚实结合,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空灵、奇妙。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苏轼、米市等人的作品自娱自乐,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他们的作品不求形似,追求意境、志趣、情感的表达,讲求诗、书、画的结合。南宋由于禅宗的盛行,以梁楷为代表的写意人物画出现。中国画的精髓“意象”和“写意”两者,在这个时期表现的淋漓尽致。宋代绘画对“意境”的开拓和发展,对后世的影响非常的深远。
5.以笔墨情趣为主流的元代绘画 元代文人画以山水画为大宗,托复古以寻求新路,师古而不泥于古。元四大家,集古人之长,融进已意,自成一家。元文人画墨竹和墨梅,寄托文人高洁、孤傲的思想情操,以意写之,多有简逸秀淡之致。
6.明、清时期绘画流派的涌现
明末画家徐渭主张以书法入画,强调个性。清初画家朱耷将写意花鸟发展到一个高水平,完全出自他内心世界白眼向人的鱼鸟形象,是他抒发感情的有力的艺术语言。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期则走向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来愈远。
三.中国画的特点:
1.工具材料
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由于采用特制的毛笔来作画,使得“笔墨”成为中国画技法和理论中的重要术语,甚至有时成为中国画技法的总称。所谓“笔”,是指钩、勒、皴、点等运用毛笔的不同技巧和方法,使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所谓“墨”,则是指中国画以墨代色,运用烘、染、泼、积等墨法,使墨色产生丰富而细微的色度变化,也就是常讲的“墨分五彩”(指墨色的焦、浓、重、淡、清等五种不的色度)或“兴彩”(上述“五彩”再加上宣纸的白色),使得以墨代色的中国画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2.首重立意构思
中国画创作,以立意为先,许多绘画理论家都首先强调这一点,不管是画山水、画人物、还是画花鸟。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一段关于”六法”的论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大意而归乎用笔。”他认为立意在完.画中才能有变态、有奇意。宋代以画梅花著名的华光和尚,法号仲仁,传为华光著作的《画梅指迷》中,有一段”画梅全决”,开头就是”画梅全决,生意为先”。到了清代的方薰,著有《山静居画论》.在这里也强调了立意与作画之关系,他说:”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他认为平庸者作画必平庸,俗气者作画也俗气,因为缺乏画家最宝贵的”立意”,所以作品平庸。3.注重意境
中国画要求笔与墨合,情与景合、现实中无限丰富的景象,绘画家以强烈的形象感染力。画家凭借着这种感受,激起描绘这些景象的激情,于是作品作为情景相生的复写而重现,使情景交融在一起。
至于气韵生动,即是画家所创造的艺术灵境,不同于一般的写生画,应成为富有生气,新鲜而活泼,有诗一般的韵味,使观者神往无穷。如果没有表现出如此生动、如此韵味丰富的内涵,当然,就不能给予人这一些感受,而达不到中国画富有引人入胜的意境。
4.构图方法
中国画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即可移动的远近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例如五代后梁画家荆浩的山水名作《匡庐图》,就是一幅全景式的绢本水墨画,将崇山峻岭、飞瀑流泉、屋宇庭院、行人小船都巧妙地组织在一个完整的画面里,构图上错落有致,变化丰富,形成一个全景山水的壮观场面。中国画在构图时,还可将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事物安排在一个画面中,犹如一组运动镜头把不同的场面集中到一起。例如,五代南唐画家闳中的不朽名作《韩熙载夜宴图》,就是以五段连续的画面来构成一幅长卷,韩熙载这个人物在不同的画面中多次出现。又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著名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更是以散点透视法将汴河两岸数十里的繁华景象组织成一个完整的画面,通过这种全景式的构图展现北宋首都汴京从城郊农村到城内街市的热闹情景。中国画在构图方式上的这一特点,植根于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和高度概括的表现手法。因此,中国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非常自由与灵活。在山水画中可以“以大观小”,在花鸟画中可以“以小观大”,用简略的笔墨去描绘丰富的内容。
四.中国画未来发展趋势:
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特色,都是所处时代的文化写照,因此绘画的形式风格与时代的特征息息相关。如今的社会是一个相对开放,讲究文化交流,多元化发展的世界,因此中国画会受到不同特色的文化影响而呈现出更多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任何事物都不能停留在一个固定的形式,需要更多地创新与发展,特别是艺术,多元化的艺术形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积极寻求改变,这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才能保持文化发展的生命力。在积极寻求突破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对传统绘画的保护与传承。
虽然我们不是专业的画家,也不是专业认识,不可能对绘画有很深的认识,但中国绘画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我们从中能够学习很多的知识。因此学习一定的美术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这也能提高我们对艺术的理解水平。同时,如果我们有初步的一些认识,也对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有更大的帮助。
建筑092 胡晔 24号
第三篇:初学中国画的感受
初学中国画的感受
在没有学习中国画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国画就是画画山,画画水,最重要的是在学习这门课之前,我根本就不懂中国画,或者说理解的很浅显。虽然说中国画这个课程仅仅只有32课时的时间,这短短32课时的时间让我来感受它、走进它、体会他,这让我的时间突然变得紧张起来。
我这个从来没有拿过毛笔的来画中国画,这叫我一开始就不知所措。幸好遇到了一位好的专业老师,他教我们画国画时要用意念来画,虽然说我现在还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真谛,但在我这些天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的我了解到原来中国画光靠认真仔细是不行的,而是要靠心神一起,就像李老师说的中国画里要有一种气,要有一种神韵在里面,画中国画就像在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反映着一个人的性格,表达着作者当时的一种心情。
中国画画到现在我感觉到,要想把中国画画好就必须要用心来画,要把你的思想融会贯通到画里,画的要磊磊落落,要潇洒,要浑然天成。画中国画是一种享受,我到现在才明白过来,不享受的状态下画中国画是画不好的。尽管我现在的状态还不是很好,还没能够领会中国画的精神,但是在几天的学习中我领悟到中国画确实是最伟大的艺术,它是在塑造有灵气的画面,画中的山山水水具有灵性,活灵活现,从中能体现出作者大气磅礴的豪迈与洒脱。
中国画的学习是我所学课程中最叫我放松的一门课程,虽然有时我不在状态,但是我会尽量把心情调节好后再继续进入状态,我认为不在状态的时候最好不要动笔,不然的话会越画越糟糕。中国画让我又一次找到了放松心情的良药,就如写毛笔字一样,虽然我没有写过毛笔字,但是我想应该一样吧。
学国画到最后我才慢慢懂得李老师课上所说的话,心神一致,屏气凝神,专注又不失洒脱,大气又不失凝滞。再画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超脱自然,在笔墨之间把个人的情感个性在无形中流露出来,使个人与画浑然一体。但是在洒脱之余又要格外注意整幅画的笔墨布局以及视觉效果,我认为这是比较困难的。
第四篇:对中国画的欣赏
对中国画的欣赏
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里独树一帜,自成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中国画是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按照中国人的审美观点进行创作绘画而成的。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明暗光线,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
中国画是运用绢和宣纸作画,特别是生宣纸的渗性,更加发挥了特有的笔趣和墨彩。在用墨方面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自由挥洒,酣畅淋漓;用笔方面,使用毛笔的尖锥,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无穷变化,奇妙的效果,以表现物体的质感;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末,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意境方面追求自然、含蓄、深沉,朴素淡雅的画面配以中国书法,题诗落款,再押署印章,彰显出中国画的特点,“诗、书、画、印”的结合完美构成。
诗书画印的结合,是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融多种艺术为一体,相互辉映。其相互结合是中国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文人画家登上画坛后才具有的现象。当绘画还是工匠们的专职时,诗书画印是独立的。东汉至北朝,虽有蔡邑、顾恺之这样的文人画家,但并无诗书画印结合的作品。唐朝、五代的文人画家虽多,也没有诗书画印结合的实例。北宋后期,许多文人画家活跃画坛,如苏轼、文同、王晋卿、米芾等,倡导诗书画印结合,并且身体力行,为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奠定了基础。到元代迅速发展,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形式为画家们 1
普遍采用,乃至明清两代,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形式日臻完美。诗画结合包含着两层意义:一是画本身没有题款,但充满诗意,可谓诗画意境结合。二是画上题诗书款,诗画相配,相得益彰。诗画作为两门艺术,各有其长短。“画”表现事物比较直观、具体、真实,便于领略,但它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选取瞬间静止状态。而“诗”则不同,它可以写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发展变化,容量比较大。二者的结合,使静止的画面动起来,空间拉长,容量立刻膨胀开来。绘画史称唐代王维是诗画结合的创始人,他说自己是“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苏轼说:“味摩诘(王维字)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是“词客”和“画师”合为一体的人。在苏东坡的赞赏之下,王维被视作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
画上题诗书款,还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幅精美的山水画或花鸟画,让人较难猜透作者的心思或想表达的意境,但通过画上的题诗书款,人们就易领会作者的意图。宋徽宗赵佶的绘画尤其是花鸟画作品,经常有御制诗题、款识、签押、印章。诗词一般题在属于精工富丽一路的画作上,如《芙蓉锦鸡图》轴,左下角秋菊一丛,稍上斜偃芙蓉一株,花鸟锦鸡依枝,回首仰望右上角翩翩戏飞的双蝶,顺着锦鸡的目光,导向右边空白处的诗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翳。”全图开合有序,诗弥补了画未尽之意,画因诗更显圆满。这首诗题,实际上已巧妙地成了画面构图的一部分,从中可以见出赵佶对诗画合一的大胆尝试和显著成就。画上的题字和签名一般都是
用他特有的“瘦金体”,秀劲的字体和工丽的画面,相映成趣。从而使北宋末年的绘画走向一个注重画外情韵的表现途径。转有的画中题诗书款,意在阐明画理,帮助读者理解画家的艺术风格,如元代画家倪瓒,为张以中画竹,画上题曰: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了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茂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清阁集》)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燮(郑板桥)为竹石画作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来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题诗书款更强调了画中意境,体现了画家的思想境界。
中国画的“书”(指书法)与“画”由于工具相同,操作时又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以二者早已结下不解之缘。书画的结合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画家本人兼长书法,作画时常常以书入画;二是以书题诗写款在画面上,与画面构图协调。书与画在某些方面是有相通之处,但二者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各有不可替代的某些特点。绘画是以塑造完美的造型艺术为主,充实画面内容为首任,书法则以其特有的风格,作为补充画面的不足之处,使一幅国画作品更加完美。
印最初只是信物,北宋以前的画家作画很少押印,一般只押鉴定人、收藏家的印记,这些印记并非画面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至元代时期,水墨画占压倒优势,朱文印章已不仅仅是信物标记,而成为画家们作画时不可缺少的构图需求,并对画面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有的印文本身就有含意。如王冕在画上押署“文王子孙”印章,赵孟頫常在画上押署“赵氏子孙”印章。明清两代制印技术大发展,画家对押
署印章部位、大小及印文内容和印章本身的艺术形式都很讲究。画家根据画面内容、风格的需要,押署形状大小不一的印章,使画面构图更加完整,更加提高了观赏价值。如文征明《清秋访友图》,系青绿山水图,画面以石绿、花青染树,以淡墨、花青、赭石晕染山峦,山涧水流清澈,在这古朴雅静的环境中,好友二人在岩石旁青草坪上赋诗闲聊,其中红衣白裳,格外显目,但以画面设色构图看,“万绿丛中一点红”有点孤立。画家在画面右角题款处押署“征明”一方朱印,使画面顿时生辉,与人物的红衣裳相互呼应。
依画面构图所需,押署印章也各有不同,均由画家根据自己画面所需,配上相关内容的印章,充实画面内容,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这就是押署印章的妙处。
综观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画是我们民族美学、哲学、文化、精神的综合,它代表了我们民族的优良文化和我们的世界观、人文观。它一直能够长久发展和不朽的艺术魅力在于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象”思维方式与“写意”的造型观,这是中国画发展的核心。
第五篇:对中国画的认识
姓名:李欢1006班
院系: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电子信息工程
学号:2010112030630
对中国画的几点认识
我从小就很喜欢山水画和花鸟画,喜欢里面的山山水水,喜欢里面的鸟语花香,更喜欢中国画所表现出的那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有时完全被中国画的深邃所吸引,并且很佩服画家能在笔墨之间将大千世界表现地淋漓尽致。故而对中国画有一种独特的感受,只是一直没机会去深入的了解中国画。但通过这学期的学习,对中国画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且学到了许多画中国画的技巧,收获颇多。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几点认识和见解。
中国画的艺术特点
一、形与象通,意与形合。形与象通,意与形合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要求。形,指外形、轮廓,是中国画传神达意的主要要素。象,指自然客观存在的万物形象或作画者在绘画作品中创造的艺术形象,即作画者追求神似而不追求形似,是概括化、艺术化的形。形、轮廓是中国画造型不可缺少的主要依据,师法自然中的形,经过作画者思想的提炼和加工,创造“似与不似”之艺术的“形象”,形与象;意,指绘画作品的思想内容、作画者的构思设想和创作意图。它具有三方面的意义:(1)、作画者主观的意,即绘画的立意(2)、画面形象所体现的意。(3)、绘画对象的意。作画者的立意是主观的,绘画对象的意是客观的,画面形象的意是作画者师法自然,熔铸丹青,抒写胸臆的艺术结晶,这种意是建立在形的基础之上的,遗物象而取意取神,但舍形不能求意。中国绘画的艺术形式美是为了表现“神似”,这“神”是一种意,即作画者对物象本质的认识、审美的感受。
二、境与性会,因心造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范畴,是自我与自然自然的高度融合。境,是画面中有情趣的自然景象。性,是作画者的性情、兴趣喜好、习性。境与性会是指画境要与作画者的性情合一,达到情境交融的地步,意即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作画者的性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如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兴会神交;因心造境是作画者按自己的理想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这个图景是现实生活中所没有、或少有的,是作画者虚拟出来的虚幻飘渺的艺术境界,是作画者“心造”之境。
三、心师造化。心师造化是中国画创作的生活源泉,指作画者用心灵去师法和感悟客观事物的内在精神风采,获得艺术素材,并依自己的审美判断,进行分析研究,在自己的思想情感的熔炉中加工改造。心师造化是以自然为师,通过“目识心记”或是写生自然物象,概括提炼物象的基本特征,按一定的构图规律重新组合物象,创造一种有意味的意境。心师造化的艺术特点是中国画创作必须要遵循的准则。
四、以诗入画。以诗入画是中国画意境的追求,自唐代王维在画中把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后,北宋的苏轼极力的推崇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认为王维创造了一种他人所不能及的意境。同时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北宋·苏
轼)”的艺术观点。宋代画院还以诗意画作为招画院画师的考题,形成了以诗入画的风气。后世的画家,特别是山水、花鸟画家都自觉地把诗意融入画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为品评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的标准,还以画中是否具有富于诗意的意境,作为评价中国画雅与俗、优与劣的文野之分。画中诗意的创造,含蓄而耐人寻味,其独特韵味是中国画所独有的。
五、中国画的艺术表现语言是点、线、面的组合。点、线、面是中国画最基本的表现语言,以线为主,点、面为辅,以线造型,以线传情。线作为中国画表现的载体,其特定的表现手段在原始的崖画中就已经有了。它除了作为造型手段之外,它还带有人的主观感情因素,性格化的线条中包含着作画者们的审美情感、学识修养以及对世态的观点和看法。自然之中,没有纯粹的点、线、面,是作画者们经过主观的抽取、概括后融入情思而来的,点、线、面是抽象化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三者的有机组合创造一种和谐、舒适、美好的画面意境。
中国画的基本技法
中国画的毛笔按笔毛的软硬度分为:软毫、硬毫、兼毫三种。软毫大多是羊毫,软毫笔一般弹力较弱,但含水量较多。硬毫大多是狼毫,硬毫笔一般弹力较强,但含水量少。兼毫是两种以上不同质的毫料兼制而成,是兼合软毫和硬毫的优缺点,软硬适中,适于勾线也适合于渲染;按笔毛的长短来分,分为长锋、中锋、短锋三种,长锋笔,锋长,含水较多,适宜表现多种墨色变化,但不易掌握。短锋笔,锋短,含水较少,落笔易于浑厚。中锋笔,锋适中,介于长短之间,适
于勾线以及渲染。墨有油烟墨、漆烟墨和松烟墨三种。一般作画多用油烟墨与漆烟墨,选用时以质地细腻滋润,呈蓝或紫色为好。松烟墨无光泽,色调偏暖,适宜于写字。传统中国画的纸主要是宣纸和绢。宣纸有生宣、熟宣和半生半熟宣三种,生宣纸的特点是具有渗水性,吸水性能好。熟宣纸是在生宣纸的基础上加上胶矾水制作而成,它的特点是不透水,不吸收水份。半生半熟纸则是指渗化能力介于生宣纸和熟宣纸之间。中国画所用颜料分植物性颜料和矿物质颜料,植物性颜料也称水色,矿物质颜料也称石色。植物性颜色有藤黄、花青、酞青蓝、胭脂、大红、曙红等。矿物质颜色有石青、石绿、赭石、朱砂、朱膘、石黄等。胶矾是中国工笔画中常用之物,胶矾的作用有三:一是用于纸张漏矾,二是用于固定颜色,三是用于画工笔重彩画调制颜色和制作胶矾液。
笔法,笔法指的是用笔问题,是指在运笔过程中如何使笔触出现多种变化来表现物象的形与质,如用笔力度的轻、重、提、按,运笔速度的快、慢、顿、挫,运笔方向的反、正、转、折,行笔方法上的中锋、侧锋、逆锋、散锋、勾、皴、擦等。用笔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勾、皴、擦、点、染等。勾:以线造型。勾是以中锋行笔为主,侧锋行笔为辅,起笔、收笔要有变化,走势中又有曲直、提按、顿挫、转折、粗细、轻重、光毛、疾涩等变化。工笔画的勾,要求工整、严谨。意笔画的勾,则比较随意,要生动活泼,以侧锋结合中锋为主,有时也用散锋;皴:是一种与勾紧密结合的辅助方法,行笔中锋侧锋并用,以侧锋为主。工笔画中的皴比较简单,用得也不太多。擦:笔触不清
楚的用笔叫擦,擦是勾和皴的辅助用笔,作画时要与勾、皴交替进行,不能单独使用,其目的是使画面的效果更加浑厚。点:是以面造型的表现手法,点有大小与形状的变化,有长点、短点、圆点、散点、焦墨点、淡墨点、飞白点、颜色点等,大点则成为面,反过来讲,面就是放大的点。点在写意画中使用较普遍,往往与线结合使用,如山水画中“先勾后点”,花鸟画中“勾花点叶”,人物画中“勾勒与泼墨”。工笔画中有没骨点染的方法,但工笔画中的点与染是分不开的。染:染亦叫“渲染”,是为了加强画面效果,求得色彩由深至浅的渐次推移变化的一种表现方法。工笔画与写意画中均用,工笔画中的染用得很多,如“三矾九染”,通常与勾一起用,有分染、接染、碰染、罩染等法。写意画中的染,一般都和皴、点结合进行,如皴染、点染、罩染等。
墨法。泼墨法:泼墨法是以墨泼于纸素,随形画出景物的一种用墨方法。“泼墨者用墨微妙,不见笔迹,如泼出耳。”泼墨与破墨、积墨可以同时使用。现代的泼墨法是以笔酣墨饱的笔法,或点或刷,产生水墨淋漓,气势磅礴的艺术效果,犹如以墨泼于纸素一般的作画方法。破墨法:破墨法有水破墨、浓破淡、淡破浓、墨破色、色破墨等方法。水破墨是用水把墨分破成浓淡各种层次。浓破淡是用浓墨破淡墨。淡破浓是用淡墨把浓墨破开,以使墨色浓淡相互渗透掩映,达到滋润鲜活的效果。墨破色是用墨把颜色破开。色破墨是用颜色破墨,达到色墨交融的画面效果。积墨法是用墨由淡而浓,染中带擦,擦中有皴,反复多次用墨渍染的用墨方法,山水画中此法用得比较多。积
墨法是分层加墨,积垒多遍,多次用湿墨层层深厚的一种用墨方法。一般是先淡后浓,重重加重,以淡墨画出物体基本结构,再以渐浓之墨层层加重,越积越浓,达到一种深厚华滋的艺术效果。宿墨法指砚中隔宿之墨,当宿墨开始脱胶之际,既粘而又浓黑,画时留有笔痕,山水作画者常用此法以醒画面精神。
了解了中国画的必要技法后,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要多加练习,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掌握中国画的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