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2 02:29: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13课 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13课 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

第一篇:第13课 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

第13课20世纪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叫刘国栋,是胶南市第八中学的一名美术教师,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20世纪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我今天的说课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20世纪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

《20世纪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是山美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美术的风格与创新的第四课,上好这课尤为重要。使学生能够大致的了解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的大致发展历程,对代表画家及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同时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变革的特点。

2、教学指导思想:

一、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两全”,即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通过大量的图片,使学生了解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的大致发展历程,对代表画家及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同时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变革的特点。,使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艺术欣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二、加强学生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增强对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在教学中,紧紧把握一个思想: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学中占主体地位。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的大致发展历程,对代表画家及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同时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变革的特点。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中国美术变革的历史必然性。

2)、西画的写生、写实技法对中国传统美术具有怎样的变革作用。

教学难点:西方美术的写生、写实观,与中国传统美术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术观,是产生自完全不同的两种文明历史中的,两种美术观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美术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和美术技法,并不存在孰高孰低的问题。

5、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科书。

二、说教法:

总的来说,我这节课运用方便快捷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这是现代教学的需要,既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也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在这个课件中,为了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我运用的教法有:直观教学法、启发引导法、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学科渗透互助教学法、音乐陶冶教学法„„

学科渗透互助教学法:在所有教法中,学科渗透互助教学法是我探索的特色教法之一。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让学生全面发展,美术欣赏课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这个小范围,要在欣赏美术的同时,穿插历史、文学、音乐等学科知识,使美术教学“活“起来。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要培养的是会学习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节课我交给学生的学法有:自学讨论法、质疑法、学科渗透互助法、练习法、观察描述法、导学式小组合作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真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我是这

样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的:

一)、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时间约为5分钟)

知识回顾本册二单元第三、四、五课中关于中国传统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区别于西画的主要特点,接着展示20世纪以来的多幅中国画作品,提出问题:20世纪以来的中国画与传统绘画相比有何不同?

引出课题—板书:《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

二)、讲授新课(时间约为30分钟)

20世纪中国画创新与继承的历史背景

A、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高举起了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大旗。

B、在美术领域,主张革新的美术家们纷纷响应新文化运动的号召,通过变革传统中国画来创造新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美术。

1、写实改造中国画——中西融合以徐悲鸿为代表的艺术家,提出“写实改造中国画的观点”,主张引进西方绘画观念与方法,使其与中华民族传统相“融合”或“协调”,以振兴中国绘画。

代表画家:徐悲鸿、蒋兆和、林风眠等

A、徐悲鸿:

(1)生平简介及主要作品

(2)《泰戈尔像》与黄慎人物画比较,学生讨论并回答两者的异同

黄慎人物画:写意,运用线条塑造形象,强调了用笔的书法式表现和韵律感

《泰戈尔像》:写实,中国画笔墨与西方解剖、明暗相结合,注重对形象特征的刻画。

(3)欣赏《愚公移山》

极具现实意义的作品。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4)《群马图》与古代绘画比较

B、蒋兆和:直接表现现实生活苦难的艺术家

其代表作品《流民图》:高2米、长12米,称得上是巨幅长卷,通过一百多个不同人物的造型,真实地反映出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浓缩了中华民族那段屈辱的历史。《流民图》饱含着艺术家的心血,也体现了蒋兆和的大智大勇。

C、林风眠:受印象主义影响,提倡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将墨与色大胆结合,“弃写求画”。

(1)代表作品《山村》与董其昌作品比较,讲述林风眠作品的特点

(2)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皴法

折带皴、披麻皴、斧劈皴、米点皴等

2、继承传统又秉承时代新精神的画家——借古开今

以齐白石为代表的艺术家,在坚守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开拓个性化的情感形式,成为“借古开今”的开拓者。

代表画家: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潘天寿等

A、齐白石、黄宾虹简介

B、齐白石作品欣赏:绘画强调“似与不似”之间。

C、黄宾虹作品欣赏:以“黑、密、厚、重”的用笔为特点。

D、李可染作品欣赏:把光线引入画面,形成了“境深象实”山水艺术图式,具有新鲜、浓郁的时代气息。

E、潘天寿作品欣赏:以构图险峻而著称,擅长以生活中常见花草入画,并创造了花卉与山水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3、新生代画家作品欣赏讲解

三)、课堂练习(时间约为5分钟)

动手创作:

听一段乐曲,感受旋律,自己创作一幅现代派的绘画

要求:以客观的现实为依托,运用变形、夸张等现代派手段,表现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内容要新颖,大胆创新,并能向大家展示讲解自己的作品。

四)、课堂小结:

利用表格回顾本课知识。

板书设计:

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

1、历史背景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美术

2、中西融合徐悲鸿、蒋兆和、林风眠为代表“写实改造中国画的观点”

3、借古开今

坚守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开拓个性化的情感形式

代表画家: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潘天寿等

4、小结

利用表格回顾本课知识 融合性绘画——振兴中国绘画

第二篇:第13课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

第13课 20世纪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20世纪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我今天的说课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20世纪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

《20世纪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是山美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美术的风格与创新的第四课,上好这课尤为重要。使学生能够大致的了解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的大致发展历程,对代表画家及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同时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变革的特点。

2、教学指导思想:

一、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两全”,即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通过大量的图片,使学生了解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的大致发展历程,对代表画家及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同时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变革的特点。,使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艺术欣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二、加强学生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增强对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在教学中,紧紧把握一个思想: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学中占主体地位。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的大致发展历程,对代表画家及作品有较深入的认识,同时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变革的特点。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中国美术变革的历史必然性。2)、西画的写生、写实技法对中国传统美术具有怎样的变革作用。

教学难点:西方美术的写生、写实观,与中国传统美术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术观,是产生自完全不同的两种文明历史中的,两种美术观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美术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和美术技法,并不存在孰高孰低的问题。

5、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科书。

二、说教法:

总的来说,我这节课运用方便快捷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这是现代教学的需要,既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料,也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在这个课件中,为了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我运用的教法有:直观教学法、启发引导法、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学科渗透互助教学法、音乐陶冶教学法„„ 学科渗透互助教学法:在所有教法中,学科渗透互助教学法是我探索的特色教法之一。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让学生全面发展,美术欣赏课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这个小范围,要在欣赏美术的同时,穿插历史、文学、音乐等学科知识,使美术教学“活“起来。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要培养的是会学习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节课我交给学生的学法有:自学讨论法、质疑法、学科渗透互助法、练习法、观察描述法、导学式小组合作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真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我是这 样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的: 一)、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时间约为5分钟)

知识回顾本册二单元第三、四、五课中关于中国传统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区别于西画的主要特点,接着展示20世纪以来的多幅中国画作品,提出问题:20世纪以来的中国画与传统绘画相比有何不同? 引出课题—板书:《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二)、讲授新课(时间约为30分钟)20世纪中国画创新与继承的历史背景

A、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高举起了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大旗。

B、在美术领域,主张革新的美术家们纷纷响应新文化运动的号召,通过变革传统中国画来创造新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美术。

1、写实改造中国画——中西融合 以徐悲鸿为代表的艺术家,提出“写实改造中国画的观点”,主张引进西方绘画观念与方法,使其与中华民族传统相“融合”或“协调”,以振兴中国绘画。代表画家:徐悲鸿、蒋兆和、林风眠等 A、徐悲鸿:

(1)生平简介及主要作品(2)《泰戈尔像》与黄慎人物画比较,学生讨论并回答两者的异同 黄慎人物画:写意,运用线条塑造形象,强调了用笔的书法式表现和韵律感 《泰戈尔像》:写实,中国画笔墨与西方解剖、明暗相结合,注重对形象特征的刻画。(3)欣赏《愚公移山》 极具现实意义的作品。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4)《群马图》与古代绘画比较 B、蒋兆和:直接表现现实生活苦难的艺术家 其代表作品《流民图》:高2米、长12米,称得上是巨幅长卷,通过一百多个不同人物的造型,真实地反映出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浓缩了中华民族那段屈辱的历史。《流民图》饱含着艺术家的心血,也体现了蒋兆和的大智大勇。C、林风眠:受印象主义影响,提倡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将墨与色大胆结合,“弃写求画”。(1)代表作品《山村》与董其昌作品比较,讲述林风眠作品的特点(2)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皴法 折带皴、披麻皴、斧劈皴、米点皴等

2、继承传统又秉承时代新精神的画家——借古开今

以齐白石为代表的艺术家,在坚守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开拓个性化的情感形式,成为“借古开今”的开拓者。

代表画家: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潘天寿等 A、齐白石、黄宾虹简介 B、齐白石作品欣赏:绘画强调“似与不似”之间。

C、黄宾虹作品欣赏:以“黑、密、厚、重”的用笔为特点。

D、李可染作品欣赏:把光线引入画面,形成了“境深象实”山水艺术图式,具有新鲜、浓郁的时代气息。

E、潘天寿作品欣赏:以构图险峻而著称,擅长以生活中常见花草入画,并创造了花卉与山水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3、新生代画家作品欣赏讲解 三)、课堂练习(时间约为5分钟)动手创作: 听一段乐曲,感受旋律,自己创作一幅现代派的绘画

要求:以客观的现实为依托,运用变形、夸张等现代派手段,表现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内容要新颖,大胆创新,并能向大家展示讲解自己的作品。四)、课堂小结: 利用表格回顾本课知识。板书设计: 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

1、历史背景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 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美术

2、中西融合 徐悲鸿、蒋兆和、林风眠为代表 “写实改造中国画的观点” 融合性绘画——振兴中国绘画

3、借古开今 坚守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开拓个性化的情感形式 代表画家: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潘天寿等

4、小结 利用表格回顾本课知识 第13课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 课型 欣赏课 所属年级 高一年级 所需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高举起了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大旗。在美术领域,主张革新的美术家们纷纷响应新文化运动的号召,通过变革传统中国画来创造新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美术。在这一变革过程中,一部分美术家积极引进西方美术的写生,写实方法,在世纪初形成了学习西方绘画,兴办美术学校的热潮。“写实改造中国画”,主要针对明清时期文人墨画模拟古人笔法,缺少新的创造而进行变革。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写实风格画家与古代画家作品的比较中,可以部分了解这种变革的特点。还有一部分画家,如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他们虽然也反对摹古泥古,但力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尊重艺术个性,在充分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变革出新,但他们的革新主要限于建树自己的独特风格,或给作品注入一定的新内容,而不是动摇和改造传统模式。他们的贡献在于发展传统,使传统绘画更加完满,以及创造自己的艺术个性。将传统绘画推向艺术高峰。

本课从两种不同类型的画家对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中分析传统国画变革的特点,进而引发了新中国国画艺术丰富多样的新风格,使中国画以独特的现代品格立于当代世界美术之林。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传统国画应该有所认识,加上第二单元中西美术比较的学习,对中国传统绘画以及传统国画与西方绘画的区别也有所了解,但对于将两种艺术形式用一种表达方式表现出来,学生可能就有点分辨不清了,所以如何让学生辨别中西绘画的结合点及产生的新的艺术样式就是这节课所要解决的。教学思路

我的教学思路基本上是这样的:既然这节课是阐述中国画创新与传承,就势必画涉及西方绘画对中国画的影响,所以复习第二单元的中西美术比较是很必要的。接下来就是针对中国画变革的历史背景及相关因素展开教学,然后就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两个艺术类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其各自的特点,紧接着再根据所学内容对中国画的创新与传承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最后总结提升创新与继承将引领中国画走向更高的艺术境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新中国画与传统文人画的对比入手,介绍20世纪中国美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走的变革特点,使学生了解20世纪中国美术变革的历史原因和主要现象。通过山石皴法的临摹感受笔墨,理解中国画变革的原因。过程与方法:通过笔墨实践感受领悟变革的原因、通过教师分析学会思考讨论创新的特点,通过中西美术比较提升对艺术文化大融合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世界多元艺术文化,培养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教学知识点及重难点 教学知识点:

一、中国画变革的原因

二、“中西融合”型画家

三、“借古开今”型画家

四、丰富多样的新风格中国画

五、中西方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教学重点:中国美术变革的历史必然性。

西画的写生、写实技法对中国传统美术具有怎样的变革作用。

教学难点:辩证的看待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不能一味西化,也不能

摹古不前,中西方的艺术的交流与融合早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了,笔墨是中华艺术的瑰宝,但是“笔墨当随时代”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艺术前行的魅力所在。教学工具 教材、笔墨纸砚、多媒体、展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一、组织教学、准备教学用具。

1、教师:“为了更好地学习本课的内容,我们大家来回顾一下第二单元的中学美术比较” 注:如果学生回答得好就表扬鼓励一番,如果学生明显的忘记了,就提醒他们无论学什么都要温故而知新。小结:传统的中国画走的是主观倾向的道路,西方古典绘画走的客观倾向的道路,这就是中西方最大的区别。

2、教师:“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中发展的,通过中西方美术的比较,结合时代的变迁,中西方的艺术在相互交融中对对方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于是中国的传统绘画也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下遵循着时代发展的规律由一批杰出的艺术家们进行着积极而明显的变革与创新,这就是我们即将进行的关于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播放课件

3、展示本课知识点

4、笔墨小尝试(临摹山石的皴法)注:由于接触国画的学生很少,所以在没有实际观察和自己对其有任何情感的基础上纯粹临摹,相信不会出很好的临摹作品,但是也不排除有国画基础和有天赋的同学也许会临出好的山石。教师:“如果脱离客观实际,没有画者自 身情感溶于画面,再高的笔墨技巧也很难打动观众。”

学生针对课件上的提示回答相关内容。

学生观看课件,了解本课学要学习的内容 学生利用准备好的笔墨纸砚进行山石

温故而知新,相当于本节课的引子。通过中西美术对比,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对中国画继承了什么,创新了什么有了理论依据。

除了强调笔墨技巧和墨色变

化,还要注重实际观察和个人情感的注入,这样作品 才会有感染力。皴法的临摹练习。初步感知

二、分析中国画创新与继承的原因。教师:“既然我们知道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因应该主客观相互结合。那么20世纪的中国画面临着怎样的局面?

(一)、中国画变革与创新的原因。

1、首先旧文人画家因袭守旧,墨守水墨 的程式举步不前使中国画的创作步入僵局。

2、“五四运动”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 高举反对封建文化的大旗,对美术的变革也势在必行。

3、在这场美术变革中,出现融合型画家 主张“用写实改造中国画”

而另一些画家则在继承中国画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有价值的创新。

(二)“中西融合型画家”与“借古开今型画家”的介绍。

1、“融合型”画家(1)徐悲鸿: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

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愚公移山》等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奔马》《八骏图》(2)李可染:他将光引入画面,尤其善于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万山红遍》《漓江胜境图》《牛》(3)林风眠:他将西方的艺术风格结合中国民间美术的装饰趣味有机结合,以方形构图样式开创了中国画的新面貌。《仕女图》《风景画》(4)蒋兆和:他的西画技巧结合中国笔墨,以西画改良中国画的艺术理念与徐悲鸿不谋而合。《流民图》

学生通过看书和教师的分析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画变革和创新的原因。可以先让学生谈一下对徐悲鸿的认识及他的作品。感受李可染的画作。

回味中国画的画幅样式领略林风眠的构图风格

分析中国画变革与创新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古今中国化的特点。了解融合型画家的艺术特点和作品风格。乐中体验

思考讨论一:人物画、花鸟画革新了什么继承了什么? 提示:从造型、明暗、色彩、审美追求上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要不断引导)引导学生要学以致用 分析,思考讨论二:山水画革新了什么继承了什么?

小结融合型画家的艺术主张: 徐悲鸿“写实改造中国画” 林风眠“齐写求画,墨色结合”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要不断引导)学会概括 再次感知

2、“借古开今”型画家(1)吴昌硕:他的绘画才步入了“意”的厅堂,从而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

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 表现形式。《梅花》《墨荷》(2)齐白石:他成功的以经典的笔墨意

趣传达了中国画的现代艺术精神,深深得益于经典样式而又善于出新,故而他的画能够直接的感动人心,向天下众生传达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虾》(3)潘天寿:齐白石的画让人感到亲切,潘天寿的画让人感到震动;一个洋溢着生活的情采和趣味,一个勃发着精神的张力和豪气。前者以自然流露为上,后者以刻意经营为工,潘天寿追求的是雄大、奇险、强悍的审美性格。《映日荷花别样红》(4)黄宾虹:他的黑、密、厚、重的画风、浑厚华滋的笔墨中,蕴涵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精神与自然内美的美学取向。

介绍艺术大师齐白石(对齐白石学生应该多少有些了解)体会潘天寿的构图。

欣赏体会白宾虹、黑宾虹的区别,将青绿与水墨山水相融合 认识“借古开今”型画家及 作品,分析传统绘画的革新。讨论探究 思考讨论

三、“借古开今”型画家创新了什么?

从题材、色彩、审美追求上思考。

3、分析讨论四:对应画派与作品连线(具体见课件)先让学生从书中了解文人画再引导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文人画往往追求闲情逸致、属于贵族画,用色讲求墨分五彩,追求雅致,而齐白石他们则将国画变得雅俗共赏。)主要同文人画比较。达标拓展

三、分析讨论五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 教师:“通过我们刚学的知识将中国画的古今进行比较”。

四、在融合型画家和传统型画家的推动学生互动讨论回答

通过达标检测看学生学习下新中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画家,使中国画的面貌焕然一新。如:刘文西《祖孙四代》、方增先《说红书》、石鲁《转战陕北》、关山月《绿色长城》贾又福《太行丰碑》。

五、中西方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1、西方绘画从古典主义到印象主义再到

现代派其中是受得中国京剧以及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2、中国传统绘画在西方人郎世宁把西画

技法带入中国以及中国留学生把西方技法引入中国的交流中慢慢产生了一些融合。体味新中国丰富多彩的新风格绘画。

引导学生理解中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是顺应时代的发展的。标达成度。欣赏中国新风格绘画,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总结升华

六、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 1没有传承的创新,其作品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中华民族文化这个最基本的元素与特征。

2任何艺术都不能脱离生活、闭门造车,只强调师承,“笔墨当随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国画也应该表现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在风格上创新求变,在题材和技法上,进行探索、创造和创新。

3吸收西方艺术精华,融合本民族艺术特色,创造更高境界的艺术精品。

让学生在理论上提升一个高度。板书设计

一、中国画变革的原因

二、“中西融合”型画家

三、“借古开今”型画家

四、丰富多样的新风格中国画

五、中西方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课件操作提示:凡是课件出现的图片都可以放大,请注意点击。(除了中西方艺术的交流与融合的图片不能放大。)教学反思 设计亮点:本课的设计亮点在于融汇中西,贯穿古今,把20世纪中国画面临

怎样的时代背景以及产生了怎样的变革与创新,包括在此背景下产生的为中国画发展做出贡献的两种类型的杰出画家及相关作品的分析及介绍。本课在回顾以前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明确中西绘画的差异,带着这种认识结合融合型画家和传统型画家的艺术风格及作品特点分析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在通过具体作品古今对比深入了解20世纪中国画变革的主要现象。教学建议:因为有第二单元知识的基础,所以能帮助他们了解革新的艺术作品具备哪些特点,但是由于艺术课是间周上,加之课程结束那么久,所以复习一下是相当有必要的。对于这节课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中国画发展到这个时间为什么需要变革。既然变革就会有一定的方向,所以对中国画如何变革,出现怎样的现象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清楚。并且还要指出,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变革都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让学生分清这两种类型画家的艺术风格和作品的艺术特点。这样就能让学生保留对传统艺术文化的热爱,同时也能认清任何优秀文化都需要不断地继承和创新才能够得以长久的进步与发展。存在问题:在教学预设方面做得不够理想,本来感觉学生应该知道的学生却知之甚少,认为他们不太清楚的地方他们却有所了解,这主要反映在对学情掌握不够精细。教师在备课时应把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教学问题及现象都要预想到,这也是体现一位教师是否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高超教学技巧的准则。

第三篇:继承 发展 创新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1.教师要善于发掘历史教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人文底蕴和知识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显得尤为突出重要。生动形象有趣的语言表达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陶冶学生情操,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火的使用过程:天然火的出现或许是因为炎热干燥的季节里雷击引燃了森林中堆积的枯枝,或许是林中的一只小鹿为逃避猛兽的追逐而碰下悬崖的一块石头撞击到另一块石头的火星引燃了森林中千年的枯叶,或许是其它千年等一回才出现一次的偶然因素。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森林中燃起大火时,原始人类肯定和其他野兽一样惊慌的逃窜。大火过后,那些侥幸逃得性命的人面对满目的灰烬悲痛欲绝、一筹莫展,也许他们会远走他乡,结局是死于路途中或找到新的家园。也许他们会留下来,由于饥饿拣起烧焦的动物或同伴的尸体――那一定是难以下咽的食物。也许——当他们终于习惯这种食物时,下次再吃要等不知多少万年。在经过无数次数代人同样的经历才认识到火能给他们美味。从恐惧到认识,从认识到利用,这其间从逃窜到拣起烧焦的食物恐怕要经历上百万年的历程。我们的祖先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经历了多么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从猿进化成人,从古代人进化成现代人,人类每前进一步都须付出巨大的努力才终于进化成我们今天的样子。所以,我们一定要意识到现在的你我都是人类进化的结晶,我们的祖先经历了千辛万苦才进化成我们今天的样子。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做人。

又如,教学《民族团结》一课时(八年级下册11课),发掘了时政热点“别斯兰人质事件”和“中国青年志愿者接力计划”,通过比较,说明了民族团结的对国家繁荣稳定的重要大贡献,同时也引导学生怎样为国家,民族的发展作贡献。

2.教师善于组织开展课堂活动,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学生普遍具有贪玩好动、情感丰富、爱憎分明性格,而学习目标不是太明确。要把他们培养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靠空洞的说教是不能够实现的。

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每每学校例行的升国旗、唱国歌的仪式时,学生的热情似乎并不高。学生的国家意识在缺乏情景的创设时,是无法调动起来的,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被隐藏起来了。在教学“抗日战争”时,为了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们这样做:选择“九·一八”这个特殊的日子,这个国人心中的“国耻日”,举行全年级师生共同参与的纪念仪式,通过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创设“知耻而后勇”的历史情境,培养、树立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题。

我们首先学习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用水均益的名义发表的《日本,听我对你说》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然后和学生一起上网查资料,将自己收集的图片、文字资料设计成展板展示出来,用丰富的资料表现一个主题:“9.18”是日本人强加给中国的灾难,生活在沦陷区的中国人命运惨不忍睹。学生全景式的掌握了日本侵华战争过程,尤其是学生下载的南京大屠杀和万人坑的照片:日本人把香烟插在被砍下中国人头颅嘴里取乐;大大的泥坑里满是衣衫不整的尸体,而尸体的旁边是啼哭的婴儿,使得学生产生了悲愤压抑的情绪。这时我们向学生提出了要举行全年级上千名同学集会,听演讲、齐唱抗日歌曲来纪念9.18,得到了他们的响应。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验历史,我们又专门利用课堂教唱了《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这些抗日歌曲,继续利用情景体验酝酿学生的悲愤情绪。在9.18这天,集会开始,教师和学生共同主持仪式,当主持人说道:“看看我们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吧!在山西大同,有一个中国人白骨填满的“万人坑”;有一个婴儿在尸体堆里哭喊着找妈妈。在河北潘家峪,有一个中国人尸体垒成的“肉坟丘”,有一个六岁的女孩被鬼子活生生的撕成两半„”骇人听闻的情景和学生查找到的资料相互印证,主持人悲伧的语调,悲愤的表情,成功的创造一种悲凉的气氛笼罩全场。抓住了学生的心,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演讲开始,当学生演讲到“蓄意的屠杀,惨绝人寰啊!魔鬼!魔鬼呀!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那充满激愤,发自肺腑的语言把全场的悲痛达到高潮!有的学生再也忍受不住夺眶而下的眼泪,他们的情感需要在这是得到宣泄。学生又演讲到“如果我们的肩膀柔弱得连学习的担子都扛不起,那么一切都是空谈。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突出了活动的宗旨,使学生明确了目前的责任。最后安排齐唱国歌,主持人用激励的语言说到:“同学们,每当《义勇军进行曲》响起的时候,请高唱《国歌》。让它不断提醒我们:祖国需要强大,民族需要尊严,我们需要肩负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从来没有听到学生如此整齐,嘹亮和充满感情地歌声。这不就是我们企盼已久的齐唱国歌的效果吗?我们欣慰的感觉到,学生通过活动对国歌,对自己肩负的使命已有深刻的认识。

整个集会过程把学生带回那个特殊年代,体验到了民族的苦难,侵略者的毒辣,反抗者的顽强。唤醒他“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认同感。我们感到这些生活在舒适和安逸当中的很多同学的内心已凝聚起一种自强不息、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国家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里更加清晰了。

说到再现历史场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在中国现代史的学习时,又做过这样的尝试。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半个世纪前发生的抗美援朝战争,我们把一位经历过这一历史事件仍然健在的老人请到学校,以老人的经历作为学生体验历史的活教材。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由志愿军老人和宜宾二中的学生主持人共同合作,以谈话、聊天的方式进行祖孙之间的交流。学生主持人充当活动串联,营造亲切气氛,以调动老战士讲述历史的激情为主。通过现场学生的参与,同时用视频传输手段面向全体初二同学。这种情景体验的手段,符合学生喜欢听故事的性格特点。在听取故事的同时,让学生产生学习老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我们民族平凡且崇高的人格的动力,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塑造,从而实现活动目的。活动前,教师多次到老人家和老人谈心,在老人陈旧的相册里,我们发现了这样的一首自题的诗句:“缺衣少食的岁月,血肉横飞的战场。经历了人生磨难,铸就了民族脊梁”。朴实无华的诗句,既是老人崇高的人格品质的体现,又是历史与现实的桥梁。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志愿军战士生动细致的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于是教师把它作为了活动连接的线索。活动中,我们首先播放了歌曲《我的祖国》来调动学生的情感,然后播放《志愿军军歌》来调动老人的情感。老人把他和战友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工作、生活的经历作了详细具体的讲述。在学生的提问下老人描述了自己参军的原因、经历和志愿军战士贫乏的物质条件。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回到了那个曾经慷慨激昂、金戈铁马的年代,他们从老人怎样参军的历史里,感受到了50年代新中国年轻人的爱国热情,祖国正在经历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伟大的事业。当老人讲述到志愿军战士面对物质困难用简陋的武器装备与美国的现代化装备作战,最后保全了自己,战胜敌人的经历时,学生从老人的表情和语言中,感受到了战争的惨烈程度。事后学生对我们说:“那些场景是我们这些只看过电影《上甘岭》和《英雄儿女》难以想像的。真实感人的志愿军战士事迹,体现了坚强的意志,巨大的牺牲,无私无畏的爱国热情。更加深了我们对课本上所说的‘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的认识’”。以这样一种课堂体验的方式,老人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学生的情感,熏陶学生的心灵。老人对人生的感悟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也带给学生做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学习、生活的思考。有意识的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塑造,从而实现活动目的。

3.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情感价值观,要善于引导,并为学生展示自己提供舞台

作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经常有表现自己能力和情感的欲望。教师应该敏锐的发现已经形成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学生展示自己提供舞台、指引方向。

例如在二战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觉部分男同学非常欣赏二战的头号战犯希特勒,他们津津乐道希特勒的《我的奋斗》,认为希特勒敢想敢为,做了那么多别人不敢做,也不可能做成的事迹。非常有个性,值得崇拜。而其余学生虽然有反驳的愿望,又苦于找不到有说服力的证据。这种冲突胶着的状态,为老师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景,给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新问题。教师设计了几个启发性的问题:1.希特勒为什么要写《我的奋斗》?2.希特勒掌权以后在德国做了些什么?在世界其它国家做了什么?你是怎样评价希特勒的种种行为的?这三个问题,相互关联,环环紧扣,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学生朦胧的想法、新奇的见解、在阅读课文和相互讨论中得到验证。一个同学的发言围绕着课文知识“法西斯的暴行”十分精彩的说到:“我非常反感希特勒的所作所为,为了自己的需要,他可以随意的践踏他人的生命。生命是人立足的根本,是宝贵和唯一的财产,何况希特勒残害生灵的方式又是那样的令人发指。”这位学生的发言蕴含着初步的人道主义和人权的理念。也许她并不知道这两个概念的名称,可是在老师的问题情境里,通过积极的思考,她对这两个理念的具体运用,给老师一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喜。那些只根据自己个人需要,片面强调希特勒是英雄的学生,在课堂学习后,冷静了下来,感到了自己想法的幼稚和错误。学生们在学习关于日本的侵华战争的历史和开展9、18活动中,对比今天日本对历史的态度,响应网上广为流传的抵制日货的潮流,有学生甚至质问历史老师有没有参加网上发起的反对日本加入常任理事国的签名活动,有学生自发组织同学印发抵制日货的宣传单,在家长和社会上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学生的行为让老师始料不及。理智的说这是一种过于的偏激的爱国的行为,但是,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在了解历史后,谁产生这样的行为都是正常的。何况,日本本身没有正确的反省战争罪行,正是他们的这种态度,激发了中国人所谓“反日”的爱国行为。作为政府,作为正式的教科书肯定不能旗帜鲜明号召抵制日货,但是,我们肯定了学生的爱国行为--任何历史教师都有责任激发、保护、引导学生的任何形式爱国行为。

有的学生在学习了世界史九年级下册关于美国、西欧和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认识到其中共同的原因中关于重视发展教育的因素时,也非常关心中国的教育,主动积极收听今年的两会报告,第一时间把今年中国教育改革的消息告诉班上的每个同学,这种关心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情感、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它让我们意识到,学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建构一个表现自己的舞台,需要有一个与生活的世界相联系的舞台。

有了这样一个舞台就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一个真实的事情:一位平时学习不努力的学生在“9.18”集会后,对他的班长说“原来都想彻底放弃学习的念头了,‘9.18’集会以后,觉得自己身上似乎有了一种责任感,应该坚持学习。”现在回想起来“9.18”集会活动之所以成功,就在于集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舞台;集会后又出版了校报增刊,发表了大量的学生文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纷纷向各种报刊投稿,例如《日本,听我对你说》、《写给日本同学的信》等刊登在《宜宾晚报》上。除发表文章外,学生在书写毕业留言的时候,受历史责任感的影响,部分同学在填写以后的志愿一栏里,男同学这样写:首先好好念书,锻炼身体,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就去当兵。女同学这样写:学好知识,到西部当志愿者,从事教育工作(明显的是受到了教师教学“别斯兰人质事件”和“中国青年志愿者接力计划”的影响。)。这些学生特有的表达方式,并不一定会真的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实现,可是它反映了学生的一种良好的心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通过历史教学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来。

以上实例是我们在课程改革方面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不刻意的追求历史学科的完整性。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篇:浅谈共青团工作的继承与创新

文章标题:浅谈共青团工作的继承与创新

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带领青年建设新世纪的历史重任。共青团组织应该努力继承二十世纪青年运动的光荣传统,大胆探索共青团工作跨世纪的发展方向。共青团工作,应在继承中创新、开拓中进取,应勇敢地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着眼未来,把共青团事业融入到国家的强盛、党的宏伟目标、青年的进步与时代发展的步伐中,努力实现共青团工作创新与发展的突破。

[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共青团工作要继承党的优良传统优良的传统是共青团工作蓬勃发展的基础。在长期的工作实践过程中,共青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大胆创新和开风气之先的精神,积极投身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优良的传统,这些宝贵的经验和优良传统是团事业继往开来的财富与动力,也是我们创新工作思想、保持共青团工作生机与活力的基础,需要我们大力继承和不断弘扬。(一)坚持正确地教育引导青年。教育引导青年,是共青团工作的基点。长期以来,在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程中,共青团发扬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及党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担负着团结教育青年的重要职责。要贴近青年实际,认真履行工作职能,教育引导青年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全面提高素质,使青年一代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帮助青年树立现阶段的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要积极引导青年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国情,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帮助青年把崇高的理想同现实的努力结合起来,正视现实而不回避现实中的困难,积极地去面对困难,勇敢地克服困难,努力为实现全民族的共同理想而奋斗。(二)坚持竭诚服务带领青年。服务带领青年是共青团工作的手段。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服务带领青年,增强对青年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加强共青团工作最根本的途径,只有竭诚为青年服务,团组织才能更广泛地联系吸引青年,团结影响青年。要加大服务青年的工作力度,把为青年服务作为加强团的建设的突破口,以服务促建设,以服务求活跃,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干部的磁铁作用,不断扩大、加强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三)坚持服务于青年的成长成才。青年的健康成长,青年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施展才华,是党的要求,是青年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共青团组织的根本任务。共青团不同于其它的群众组织,它必须从党和国家的事业出发,着眼于青年的根本利益,要自觉服务于青年的成长成才。共青团要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服务,就必须从大处着眼,实处着手,把服务青年的大目标落实到为青年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上,从具体事情抓起,千方百计地为青年的成长成才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团组织才能成为青年的贴心人,才能实现共青团工作的目的,使共青团工作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社会和服务青年。

二、共青团工作要不断创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共青团工作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共青团组织必须在继承中大胆创新,建立适应知识经济变革和发展的创新体系,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只有不断地创新,才有可能推进共青团工作的新发展。要建立共青团的创新体系,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工作手段、工作效果。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在改革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形成一套新的工作体系。(一)创新工作思路。良好的工作思路是搞好共青团工作的基础,思路清晰,能促使共青团工作目标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并能整合团工作的整个资源,使共青团工作的目标得以实现。因此,对每一项团的活动和每一个时期的共青团工作我们都必须结合各种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思路,使团的各项工作任务按照这一思路顺利得以实现。创新工作思路必须按照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在服务大局的前提下开始进行,要正确处理好三服务的关系,既要考虑党政所需,社会所急,更要考虑青年所求。再次,必须在服务大局和服务社会中实现服务青年的成长成才。近几年来,我局团委制定了“发挥优势,重点突破,培育精品,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不断创新,积极进取,创造了新的业绩。事实证明,创新工作思路,是团的工作迎接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胜利的前提和保障。(二)创新工作内容。创新工作内容就是要在知识不断更新,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使团的活动和工作主题更加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更好地适应青年的需要。在建功立业方面要注重培养青年的科技素质和创新精神,造就高素质的青年人才。总之,创新工作内容,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加强青年思想建设,使广大青年积极的氛围中茁壮成长。(三)创新工作手段。面对新情况,新问

题,我们必须把握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主题,不断探索共青团工作方式的创新。创新工作方式必须正视新时期广大青年的价值观念、伦理操守、文化心态、行为模式的变化。因此,对共青团组织的思想认识、管理制度,工作机制等就要创新。主要是要改变传统、单一的工作方式,注意整合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运用科技,在新的知识领域里设计团工作的新构架。要更多地依靠

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服务和引导青年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提高青年迎接时代挑战的能力。(四)创新工作机制。工作机制的创新,主要是建立科学的社会化运行机制,重点在工作网络、阵地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创新,使团组织在新形势下能够延伸工作手臂,拓宽工作领域,增强工作依托,扩大工作阵地,壮大工作队伍。要紧紧围绕党政工作大局,针对社会和群众需要开展工作,努力扩大工作外延,使工作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工作内容更加贴近社会生活,更加适应青年需求。社会化的青年工作运行机制的建立,将为在服务大局与服务青年的有机结合中加强团的建设提供一种工作依托,从而更有效地吸引青年,凝聚青年,教育青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水务局团委2006年12月

《浅谈共青团工作的继承与创新》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谈共青团工作的继承与创新。

第五篇:高考作文常见主题——继承与创新

高考作文常见主题——继承与创新

【典型题目】

1、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的试验。法伯把若干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15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在不停地走呀,走呀。就这样,毛毛虫们走了七天七夜,终于饥饿和疲惫让它们精疲力竭地死去了。

试验结束后,法伯在笔记中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在这么多的毛毛虫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稍与众不同,立刻便会避开死亡的命运。

上面这段文字,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感悟与体会作文。

2、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后,人们纷纷向他祝贺,也有不少人不以为然。他们说:这件事很简单,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到。有一次集会,他们又这样嘲笑哥伦布,哥伦布不动声色地拿出一只鸡蛋,说道:“在座诸位,谁能把这只鸡蛋在桌子上立起来?”没有一个人敢响应。哥伦布说:“我立给你们看。”言毕把鸡蛋使劲往桌子上一磕,鸡蛋碰到桌子后破了,牢牢地立在桌子上。众人恍然大悟,说道:“这很简单。”哥伦布气愤地说:“一件事情做成之后,你们当然知道它简单。但是事先你们怎么没想到要这样去做呢?”

上面这段文字,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感悟与体会作文。

【出色标题】

1、让创新之花开满人生之路

2、洗去心灵的尘埃

3、创新的花儿静悄悄地开

【常见思路】

文化是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发展的 继承优良的传统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创新需要对传统有所突破 创新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 创新需要勇气和智慧 继承不等于盲目守旧 创新是对传统的扬弃

【名言素材】

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

2、穷则变,变则通。(《周易》)

3、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李可染

4、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归有光)

5、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皆是创造之人。——陶行知

6、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齐白石

7、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

8、推陈出新是我的无上诀窍。——莎士比亚

9、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着别人的眼睛。——罗丹

10、沿着别人的脚迹行走并不困难,为自己开拓道路困难得多,但也光荣得多。(科拉斯)

【事例素材】

1、诺基亚被并购

诺基亚(Nokia Corporation)是芬兰手机品牌,总部位于芬兰埃斯波,是主要从事生产移动通信产品的跨国公司。诺基亚成立于1865年,当时以造纸为主,后来逐步向胶鞋、轮胎、电缆等领域,最后逐步发展成为一家手机制造商。自1996年以来,诺基亚连续14年占据市场份额第一。2003年,诺基亚1100在全球已累计销售2亿台。2009年诺基亚公司手机发货量约4.318亿部,2010年第二季度,诺基亚在移动终端市场的份额约为35.0%,领先当时其他手机市场占有率20.6%。

诺基亚坐拥全球手机老大的位置,俯视众手机厂商。2007年iPhone来了,诺基亚嘲讽,乔布斯先得把品牌知名度转化为市场份额。

紧接着Android手机来了,三星、HTC都因Android起来了,触摸屏时代来了,诺基亚依然固守Symbian,固守手机物理按键。

面对新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的崛起,诺基亚全球手机销量第一的地位在2011年第二季被苹果及三星双双超越。

2013年,诺基亚被微软收购,2014年4月25日,诺基亚宣布完成手机业务交易,正式退出手机市场。

2、柯达破产

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nKodakCompany,简称柯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柯达因战略问题错失了许多良机,于2011年10月传出提交破产保护申请的消息,造成股价暴跌;2012年1月,柯达公司因股价低迷面临摘牌退市的危机,美国柯达公司及其美国子公司已经正式依据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提出破产保护申请。

柯达早在1976年就开发出了数字相机技术,并将数字影像技术用于航天领域;1991年柯达就有了130万像素的数字相机。但是到2000年,柯达的数字产品只卖到30亿美元,仅占其总收入的22%;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也只有25%左右,而竞争对手富士已达到60%。

数码相机就是柯达发明的,拥有很多数码成像方面的专利,但柯达公司全力推胶卷技术,(胶卷技术全球绝对第一,给柯达公司带来了超额利润)所以本身只把数码成像技术当成储备技术,反之日系相机厂商在胶卷市场拼不过柯达,则看重数码成像技术,全力以赴,日系相机厂商在研发上下了苦功夫。

3、微软公司开发新品:当前,国际计算机市场竞争激烈。一些世界著名的计算机厂家纷纷开发研制自己的新产品,以求在竞争中扩大市场占有率。美国的微软公司历时数年,耗资数百万美元,于1995年8月推出了计算机软件史上最令人瞩目的。软件一上市,就深受用户欢迎。以后每年都有升级产品问世。从“windows95”到 “windows98” “windows2000”到“windowsxp”尤其是 “windowsxp”非常成功,市场占有率绝对领先,虽然现在微软已经不再提供对这款软件的更新支持,许多老用户仍坚守这款系统。但微软公司并没有陶醉,后期继续推出“windows7” “windows8”,如今“windows10”已成为新购计算机的标配。

4、普朗克放弃学说

1900年,著名教授普朗克和儿子在自己的花园里散步,他神情沮丧,很遗憾地对儿子说:“孩子,十分遗憾,今天有个发现,它和牛顿的发现同样重要。”他提出了量子力学假设及普朗克公式。他沮丧这一发现破坏了他一直崇拜并虔诚地信奉为权威的牛顿的完美理论。他终于宣布取消自己的假设。人类本应因权威而受益,却不想竟因权威而受害,由此物理学理论停滞了几十年。

25岁的爱因斯坦敢于冲破权威圣圈,大胆突进,赞赏普朗克假设并向纵深引申,提出了光量子理论,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随后又锐意破坏了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论,创立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一举成名,成了一个更伟大的新权威。

5、“大包干”的诞生:

1978年11月,当我们国家的领导者聚集在北京,出席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时,地处江淮平原的安徽凤阳,农民们一扎堆一扎堆地在讨论,为什么一年年苦干,自己的肚子吃不饱,国家的订购任务完不成?到底该怎么干?24日下午,小岗村18户村民的代表,又来到生产队亚立华的土房里,36岁的队长严俊昌严肃地说,几个老头提出,干脆一家一家干。我们合计了多次,要干,就要“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大家觉得怎么样?半晌,有人说,队长,你这样干,不是坐牢就是杀头。又有人说,队长坐牢,他有孩子大家养。摸黑的时候,18家户主在一张契约上按上鲜红的手印,“大包干”诞生了。结果,第二年秋,小岗村的粮食就由1.5万公斤猛增到6.5万公斤。

6、商鞅变法:

商鞅是战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在秦孝公时他实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改革。废除井田制和分封制,统一度量衡,奖励农耕,等等。他的改革打破了旧贵族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发展,使秦国很快地强大起来。

7、王安石变法:鉴于北宋积弱的现状,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得到宋神宗的支持,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次年又被任命为宰相。他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的新法,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势力的攻击下,王安石被罢相,变法失败。列宁十分赞赏王安石的勇于改革精神,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8、胡服骑射:战国时的赵武灵王为了在战争中赢得胜利,他决定全国改变着装,像西北少数民族胡人那样穿短装,以利于骑马射箭。这个改革在国内引起极大的不满。但是,他不为所动,而是讲清道理,并带头胡服骑射,终于使改革推行开去,使赵国很快地强盛起来。

9、齐白石老人五易画风

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曾荣获世界和平奖。然而,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功,他并不满足,而是不断汲取历代画家的长处,不断改进自己作品的风格。他60岁以后的画,明显不同于60岁以前。70岁以后,他的画风又变了一次。80岁以后,他的画风再度变化。齐白石一生,曾五易画风。正因为白石老人在成功后,能仍然马不停蹄地改变、创新,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完美成熟,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与风格。

他告诫弟子“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认为画家要“我行我道,我有我法”。就是说,在学习别人长处时,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创造性地运用,不断发展,这样才会赋予艺术以鲜活的生命力。

10、彼得大帝改革:17世纪晚期,俄国还是一个落后闭塞的国家。1689年,彼得大帝即位,他先到欧洲先进国家考察,回国后不顾激烈的反对,用强制手段推行改革。他兴建彼得堡,使之成为通往大海的门户,面向西方的窗口;积极兴办工业,发展贸易;改革军制,建立正规化军队;要求人们脱掉俄罗斯长袍,改穿轻便的匈牙利军装,等等。改革的成功,3 巩固了中央集权制的统治,使俄罗斯后来居上,成为欧洲强国。

11、可口可乐创新失败

我们提倡创新,呼吁创新精神。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创新不是万能的,并非一切都适合创新。

被誉为“清凉饮料之王”的可口可乐在全世界最为流行,每天销售量为3亿瓶,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饮料公司。可是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创新,差一点使这一切毁之一旦。

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为迎合新一代年轻人的需求,抛开日益逼近的百事可乐,占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决定改变原有配方。新配方的可口可乐上市了,但是可口可乐公司收到了几万份可口可乐老顾客的抗议信件、不计其数的抗议电话,他们强烈抗议可口可乐改变原有配方、原有文化,此举严重伤害了他们对可口可乐的信赖,使他们万分痛心,强烈要求换回原来的配方。在休斯敦、亚特兰大,消费者甚至举行了示威游行„„

几个月后,可口可乐迫于市场和公众的压力,不得不撤回全部新可口可乐。可口可乐新配方以失败落下帷幕。从那以后,可口可乐口味再也不曾有大改变。3个月后,公司又推出了老配方的可乐,并通过大量推广活动及时挽救了这场危机。到1986年底,新可乐从市场上消失。

而今,仿佛“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一时之间,人人谈创新,事事要创新。确实,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不能拘泥于固有的陈腐的东西。但是,我们也不能就此把那些优秀的传统抛到九霄云外去,毕竟创新不是万能的。

【佳作示例】 创新的光华

一流的人创新,二流的人模仿,三流的人盲从。

看到传统拉面带来的不便,日本商人安藤百福大胆创新,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发现煤油污染能清除污渍,法国杂工乔利大胆创造,研制出了干洗剂。他们,让我不禁折服于创新的美丽和智慧„„

钱钟书曾评书说:“宋人学唐诗不像唐诗,明人学唐诗像唐诗”。他以为宋人学唐诗境界高,高就高在那一点不像上。

不禁为钱先生的见解舒眉浅笑。诗庄而词媚,正是因为宋人打破了前人的束缚,在继承中有所创新,才产生了美妙的宋词。而明人完全模仿古人,“学唐诗像唐诗”,显得毫无生趣。

将天上宫阙的唐诗引渡到人间桃花的宋词,创新的光华熠熠生辉。创新是一种选择、一种勇气、一种智慧。

有这样一群贫苦的人。他们不甘于困顿,却毫无造反欲望;他们感到拥挤,却不倾轧乡亲同胞;他们不相信不劳而获,却不愿将心血仅浇灌在身边的一方焦土。于是,他们渐渐将目光投向远方。试图以男子汉的强筋健骨踏出人生求变的第一步,他们的步伐,沉重而响亮。

在变中求变,铸就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创造出不同于他人的经营方式。“机智而不小心眼,厚实而不.排他,不为蝇头小利而背信弃义”。

这便是当时独特的“大商人心态”,他们也踏出了中华历史上一页光辉的篇章一一“晋商神话”。

创新不是盲目地抛弃传统,不是一味地标新立异,不是蛮横,不是绝对,不是极端,而是有辨别的继承,有远见的求变,有理智的提升,是用头脑,用眼光,用胸怀写就的大气。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达则久”。“十年浩劫”之后,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个古老的国度在东方悄然崛起。

是创新为古老的民族带来生机与活力,是创新为贫苦中的人们送去希望与温暖。创新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当我们沉湎于那些“雷”文化时,有思索过它的本质吗?创新需要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的勇气,在如此严峻的2009年,中华民族该怎样找到自己的出路?

创新的光华熠熠生辉,我们这一代青年肩负着伟大复兴的使命,唯有创新,才能像桃花源中的渔人那样,穿过幽洞后,前方,豁然开朗。

历史的烟雨湮没在浩渺中,人们自爱历史的索居中泯灭,苍老,但创新的光华永恒。

学会创新

美国的金门大桥以建筑奇伟、气势恢弘而著称于世。在金门大桥附近有一座刻意模仿它而建造的大桥——弯曲大桥,除外观外,其宽度、实用价值等均胜于金门大桥,但知名度远逊于金门大桥。原因何在?有人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第一和第二的区别。”区别是什么呢?金门大桥经过设计师长期思考酝酿才设计建成,具有独特风格,是创新的桥;而弯曲大桥只不过是金门大桥的翻版,是模仿的桥。它们的造型相似,内涵却大有区别,因为模仿仅是停留在浅层次的思维活动,而创新则是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所以它更高级、更被人们重视。正是创新推动着人类社会前进。

创新需要勇气。创新需要打破原有的禁锢,需要冒风险。而模仿徘徊于别人的老路,无风险更无需勇气。开一代山水画风的张大千,少时临摹前清著名画家石涛的作品,能以假乱真,但他并不满足于这些,毅然放弃模仿别人的作品,以无穷的勇气开创了自己的山水画法,震动了画坛。如果他没有勇气停止制造石涛“赝品”,没有勇气自己探索,那世上就多了一位平庸的画家,少了一位彪炳画史的巨匠。

创新更需要高度的智慧。巴尔扎克说过:第一个把少女比做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则是庸才,第三个便是蠢材。的确,创新的作品总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它经过了人脑思维活动,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智慧的结晶。而模仿只是浅层次的再创造,如果把创新比做撰写一篇文章的话,模仿也只是将其化为铅字,再印出几篇来而已。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一味地排斥模仿。模仿也是一种实践活动,人们可以从模仿中获得创新的灵感,找到创新的途径。但不能囿于模仿。齐白石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个“学”字反映出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似”便是满足于模仿而不前行了。如果弯曲大桥设计者“学”而不“似”,想必世上又能多了一种奇观吧。

当前改革开放,新事物不断涌现,我们需要模仿,但更需要创新,我们应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以百倍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修建一座真正有中国特色的通往美好未来的大桥!

13年前,一个湖南学子、一个北京学子同时走进考场,写同一份高考卷子,湖南学子考523分落榜了,北京学子考421分进沈阳建筑工程大学,13年后,他们在一建筑工地相遇,一个是农民工,一个是设计师。他们同为中国公民,因投胎方向不同,而命运不同。

下载第13课 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13课 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画与欣赏

    中国画与欣赏 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我唯独对中国画情有独钟,不仅仅是因为它描绘出来的独特事物,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出来的意境。这种意境需要用心去体会,而一旦沉迷进去便深陷......

    机关党建工作的继承与创新(定稿)

    机关党建工作的继承与创新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是通过创新来实现的,党建工作也不例外,创新是出路,是动力更是活力。然而,党建工作创新却面临着诸多的问......

    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精选五篇)

    引言 文化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 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征的亚文化,是由大学校园里 的师生长期共同创造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的主......

    论共青团工作的继承与创新

    论共青团工作的继承与创新点击浏览该文件论共青团工作的继承与创新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世纪,作为党的助手,青年先锋队的共青团,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带领青年建设新世纪的历史重任......

    采油一处企业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采油一处企业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第一采油技术服务处党委宣传科企业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型,以及与之......

    《中国画与油画》教案

    《中国画与油画》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2、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并了解中国画的特点。 3、让学生学会欣赏并评价中国画,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

    中国画与油画教案设计

    六年级美术上册第十二课 《中国画与油画》教学设计 (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2、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并了解中国画的特点。 3、让学生......

    中国画与油画教案

    中国画与油画教案 1、 中国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 。唐朝的《五牛图》也是最早的纸本作品,到张大千的墨山水也经历了由古典到现代由工笔到重彩写意人物都经历了几个阶段。 2、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