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上)(大全)

时间:2019-05-12 02:3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必修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上)(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必修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上)(大全)》。

第一篇:必修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上)(大全)

C.西汉的郡国并行制D.元朝的行省制

3.中国古代创立的一种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其评价有:①发展了秦汉的郡县制度②加强了中央

编写人 高磊审核人 李显初审批人 粟建林使用时间 9月14日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④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制度是

【目标导学】A.三公九卿制B.行省制C.内阁制D.封国制 知识与能力:了解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制度的变化。过程与方法:学会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运用图表法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合作探究】——探究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在汉至元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有利于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有利于组织生产,发展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材料一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重点、难点】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本课重点: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本课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自安矣。”

【预习要求】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1、了解汉元时期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内容。——《朱子语类》 【自主研学】——预习案(1)赵普认为,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战乱的原因是什么?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

1、汉朝

制,目的是,结果出现王国问题,形成分裂割据,最终导致(2)宋朝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方镇太强,君弱臣强的局面?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特点?汉武帝时颁布。影响:_________越分越小,__________得到加强。

2、唐朝内容:唐中期设置很多_________,拥有较大自主权。影响:安史之乱后,形成___________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军事:(3)根据材料2和教材P13“历史纵横”,地方收权后有何影响?行政:

3、北宋财政:特点:通过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4)通过上述问题,你得到了什么认识? 影响:改变了唐末以来______________的局面,加强了_____________。内容:在地方实行____________。中央直接管理_____________________,地方设____________。

4、元朝行省之下,分设_____________________,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___进行管理。

2、完成下表对元朝:对后世:

5、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中央权力不断 【预习自测】

1、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①行省制②分封制③郡县制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②①③

2、下图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是 必修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上)

【检测巩固】——训练案

1.据班固 《 汉书 · 百官公卿表 》 载“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 „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

亭一乡,„ „ ”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 秦亡后,县令、长在汉初继续留任B 秦朝每县掌治 100 个亭

C 汉朝县扩大辖区,掌治 100 个乡D 汉代县制大体沿用秦朝制度

2.在中国古代史上,经常出现地方分裂或者叛乱的现象,对这种现象的评述,正确的是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

A.西周初年的分封制B.秦朝的郡县制

沅江市琼湖书院三步六环节教学模式历史必修一导学案的分散性②主要原因是其统治政策的失误导致中央弱地方强③破坏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④给我们的启示是地方政权不宜过大,必须保持中央政令的畅通

A、①②③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B经常巡游天下

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4.西汉的七国之乱与唐朝的安史之乱发生的相同原因是

A.内地兵力空虚B.封建统治腐朽C.地方割据势力膨胀D.皇帝不问政事

5.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以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削夺王国封地B.夺去王侯的爵位C.推恩令D.继承西周的分封制 6.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产生的影响有

①结束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②基本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③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④使地方过于依赖中央,人浮于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7.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利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阅读材料: 材料一:图1-

3材料二:图1-

4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山东省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对山东省的管辖?从中看出它们各采取了什么样的行政管理制度?

(3)元朝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在这种制度下,是如何加强对山东管辖的?

(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

【默写检测】——过关案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内容及影响:

1、汉朝:内容影响

2、唐朝:内容影响

3、北宋:内容影响

4、元朝:内容影响 【作业】 完成导学案

【我的疑惑】上完课后,我还有哪些不懂的:

沅江市琼湖书院三步六环节教学模式历史必修一导学案

合作探究答案:

1、(1)“方镇太强,君弱臣强“,地方权力过大影响中央集权。

(2)①军事上:削夺兵权,削减节度使权力,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③财政上: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 特点: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3)利: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过分集权也无法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因此中央集权应当适中,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使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无法发挥。

检测案答案

1-4 DDDC5-6CD

7.答案:(1)在古代,山东省曾分封过齐、鲁两个诸侯国。(2)西周和西汉前期。分封制和郡国并行制。(3)行省制度;山东归中书省直接管辖。

(4)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不必拘泥于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沅江市琼湖书院三步六环节教学模式历史必修一导学案

第二篇: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设计

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回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史实,加深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2)通过阅读史料,重点探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并在中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中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3)在师生、生生互动学习中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历史素养。

2、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政治制度,理解历史概念,通过对比中外古代政治制度,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这一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形成了阻碍。

4、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探究从汉到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及规律。

本课难点是通过分析材料和中外政治制度的对比,认识到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5、课型课时:综合课 1课时

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 分组讨论法 比较分析法

本课时间跨度大、概念多,政治制度理论性较强,面对的是高二文科班的学生,他们已经对这课的基本史实有所了解,但是对这些制度的演变缺乏完整而深入的研究,因此我尽可能多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示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等手段,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通过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着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概述历史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历史能力和学科素养。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分发学案,让学生完成课前预习部分的练习;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

2、导入

展示四幅大家熟悉的中国古代帝王的图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导入并展示课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设计意图:从同学们熟悉的历史人物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3、新课讲授

主要分为6个板块。

活动一:齐读目录,圈点前言,建构知识网络。

从第一单元的目录入手,通过读目录,让学生弄清本课在单元中的地位——承上启下,然后看单元导言并找关键词,最后共同建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情况(展示结构图),要求学生把没有完成的空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强调教材目录,重视培养知识的系统性。

活动二:阅读史料,调用知识,探寻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

通过两个问题探究,调用相关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解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问题探究一】

材料一:著名学者黄仁宇在论及某王朝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权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之败,于是刨裂疆土……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汉书》

材料三: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 ——柳宗元《封建论》

让同学们自己根据所给材料来设计问题,然后指出三则材料依次体现了历史“是什么”(史实)、历史“为什么”(原因)和历史“怎么样”(影响和对策)的规律。

【问题探究二】

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元朝由北方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统一后的疆域北到蒙古、西伯利亚,越过贝加尔湖,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总面积超过1500万平方千米。

材料三《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材料四《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且一改以前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

和同学们一起认真解读材料,让大家自己形成问题和答案。最后指出元朝的行省既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同时又是地方的最高官府,既要听命于中央同时地方又有一定的自主权,又因为民族色彩和行省划分的艺术性,使得行省的权力大但是又不会形成地方割据。

设计意图: 通过两段典型史料,让同学们能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史实,充分认识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所体现出来的延续性和政治智慧,培养学生解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

活动三:阅读教材,展开讨论,探寻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

结合教材,通过学生分组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概括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并归纳相关制度带来的影响。

设计意图:经过本组同学们的团结协作和集体智慧,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活动四:中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

通过表格来对同时期的中国古代(秦到清)政治制度和西方古代(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进行比较,让学生对同时期的“专制集权”和“民主法制”有新的认识: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时代、阶级的局限性,政治制度也是一种文明,我们进行比较不是要分出优劣好坏,而是应该积极吸取古代“治世”的宝贵经验和政治智慧。

设计意图:通过中外联系,培养比较问题和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活动五:史学观点评述

阅读材料,选择其中某一种观点加以评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语言准确,逻辑严密.)

一直以来,对中国古代所推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褒贬不一,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中国自秦以来二千年,皆专制黑暗之历史也”;而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传玺却认为,在中国所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此制度的创行和存在、发展、完善,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标志;也应当说,是世界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设计意图:尝试着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和历史学科素养。

活动六:高考真题演练

1、(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2、(2012年海南卷历史,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设计意图:出示两道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高考题,检验当堂所学知识。

四、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作业布置:

课后完成学案的第三部分。

五、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反思

有效的历史课堂中,教师要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更多的想办法达到预期设想的学习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素养。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必须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高二的学生基本史实已经具备,我们老师关注更多的应该是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历史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我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和课后,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能不能尝试着分组讨论的同时,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还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在材料的取舍和课堂的深度上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效率,首先教师自己就要多读书,多读好的专业书籍,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素养得到提高,这就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三篇: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列举汉代 “中朝(内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⑵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⑶从中央和地方制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情感价值:

⑴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⑵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知识梳理】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1)原因:初期,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郡县_、封国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_七国之乱_;汉武帝颁布“_推恩令_”,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_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中期:

(1)措施: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_割据势力。(2)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北宋:

(1)背景: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

(2)措施:“兵”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

“权”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钱”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

(1)措施: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使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_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_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

(1)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目的:为了加强皇权

(3)措施:汉武帝_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内朝),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唐时期:

(1)措施: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_决策、审议_和执行_。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影响: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_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_,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4.北宋:

(1)措施: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知政事_、_枢密使_和_三司使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5.元朝:

(1)措施:__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1)制度:主要实行_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影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时期:(1)制度: _九品中正制。

(2)影响: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3.隋唐:

(1)制度: _科举制_。__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_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2)影响: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_打破特权垄断_、_扩大官吏人才来源,_提高官员文化素质_。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_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学习探究】

1、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最重要的选官制度。

【课堂练习】

1.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典。他颁布前审批时需要通过C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皇帝

A.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B

A 分散丞相权力,加强了皇权

B 中央机构有明确分工与制约,,减少决策失误

C、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 有利于选拔人才

3、唐太宗在谈到中央某机构的职权时说:“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这个机构应是 A

A.中书省和门下省

B.尚书省和中书省

C.尚书省和门下省

D.礼部和吏部

4、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B)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是立法机构;后者是行政机构

C.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各民族的控制而设 D.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5.下列制度实行以当时的历史起了积极作用的有:①秦的中央集权制②元朝的行省制度③隋唐的科举制度④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D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下列关于汉武帝实行的“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事()B ①汉朝选举人才的选官制 ②规定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 ③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④一种监察检举不法官员的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7.“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番归于临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A.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B.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C.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第四篇: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板书设计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汉:郡国二制并行与推恩令

唐:藩镇割据

北宋:中央集权的发展

元:行省制度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汉承秦制:三公九卿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 唐: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制、参知政事、三司使 元:中书省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汉:察举制

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举制

一、教材分析

从汉至元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时间跨度较大,内容繁多,线索较为复杂,不易把握要点。教材分别从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 政治制度的演变和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三个角度,勾画出一条重要线索—中央集权与专制皇权不断加强,这就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本课上乘“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深刻理解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的内涵,是学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基础。学习本课后,要对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利弊做一下探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重视图示、引文等资料,在对历史教材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在汉至元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利于国家机器的有效运作,有利于组织生产发展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3)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利集中到中央政府,把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着在一起,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素质。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从汉至元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史实。

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四、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史料教学法、问题引领法、分组讨论法和课件辅助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

《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请问同学们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教师介绍一下汉武帝,由此导入新课。推进新课

秦朝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以为可以传世万代,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秦王朝二世而亡。那么刚刚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不是也随着王朝的灭亡而崩溃了呢?西汉的建立有没有把这种制度也推翻呢?请同学们思考并看书。问题情境1:中央集权的发展 1.郡国二制并行与推恩令

汉初仿秦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二制并行。两汉的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后来,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

请同学们思考:西汉是如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

推恩令是西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重要法令。西汉自文、景两帝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一建议,但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汉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结果吴楚七国以武装叛乱相对抗。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络六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七国之乱震惊朝廷。景帝杀掉晁错,刘濞仍不退兵,并扬言“我已为东帝”,景帝只好派兵出征,迅速平定了叛乱,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的削弱。

七国之乱的平定,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大国所引起的矛盾,并为汉武帝以推恩策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骄奢淫逸,阻众抗命,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因此,元朔二年(前127年),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瓜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同年春正月,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这样,汉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其后,王国辖地仅有数县。推恩令的实行,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的藩镇割据

先请同学们看一段有关安史之乱的影视材料,了解唐代的节度使手握地方大权。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这是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本性所造成的矛盾。唐朝中叶以后,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中央命令。唐玄宗李隆基在位(712~756年)时期,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见天宝十节度使)。其中特别是北方诸道权力的集中更为显著,经常以一个兼任两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凭借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地,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于是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出现不少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又扩充到全国。这些本是军事官职,但节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观察处置使之名,观察处置使也兼都防御使或都团练使之号,都成为地方上军政长官,是州上一级权力机构。大则节度,小则观察,构成唐代后期所谓藩镇,亦称方镇。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让学生了解“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并思考宋太祖为什么这样做?

宋初,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减地方节度使势力,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以防武人割据局面重现,地方官权力过大的问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4.元朝的行省制度

请同学们在元朝的疆域及行政图中找出自己的籍贯所在行省的大致范围,行省制度最早出现在何时呢?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再设问:元朝和历史上的哪个朝代比较相似?(和秦、隋两个朝代比较相似)相似之处主要有哪些?(秦、隋、元三个朝代的相似之处主要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统一;都开创了重要的新制度,并被后世沿用)

元朝为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设置行省制度。除晋、冀、鲁由中书省直接掌管外,中央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长官由朝廷任命。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问题情境2:君主专制的演进

1.西汉借鉴了秦朝的制度,但也有所变化。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继续实行,但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中央行政设三公,秦朝时即有,汉朝亦设。设问汉初丞相与秦丞相的职权有何不同?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职权: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汉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影响:君权受到严重削弱。

思考:面对汉丞相位高权重,汉朝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

措施:(1)任用布衣为相。

(2)汉武帝时期任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郡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形成“外朝”(执行机构)。

(3)到东汉时期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权由皇帝总揽。“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些又是与秦时不同的。

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得出结论:两汉中央主要政治制度——形成“中朝”“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又有中书省、门下省)

得出结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3.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首先应让学生弄清唐朝三省制的明确分工,在此基础上明确三省的职权,熟记三省的长官及参知政事都是宰相。三省六部制的意义:(1)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君权。

(2)三省之间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可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4.宋朝时的三省六部有名无实。

让学生阅读“学思之窗”并思考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老师引导提示学生:相权与皇权的矛盾。

统治者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局面,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以进一步加强皇权。举措:(1)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

(3)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4)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作用:这些官员的设置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权力,皇权得到加强。

5.元朝的中书省。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元以中书省总政务,为宰相府。其首长中书令例由太子兼任,实际长官为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因元中央仅中书一省,故六部亦转归其指挥。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构。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也愈突出。

思考:从汉至元中央对地方管理呈现什么趋势?说明了什么问题?

趋势:宰相权力逐步削弱,皇帝权力逐步加强。显示相权与皇权矛盾一直存在并加剧。

总结: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表明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力却逐渐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协调又相互牵制,绝对服从于中央。这样的政治体制有效地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定,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但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将继续膨胀。

问题情境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汉到元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管理水平。

1.察举制 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一是对于察举人才的标准有了明确的新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二是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三是察举分岁举和诏举两类。岁举为常科,每年推举。科目有孝廉和秀才。孝廉始为孝与廉两科,后来连称为一科。孝廉的对象是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察举制在西汉到东汉初曾起过重要作用,为封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用之才。以后随着政治日益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到东汉晚期,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私人的工具,完全失去了网罗人才的作用。2.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魏文帝曹丕时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九品中正制度是继承东汉官吏选拔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结果。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后来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3.科举制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发展过程:(1)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2)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3)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4)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作用: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它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政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六、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围绕中央集权不断发展与加强问题展开。在这一制度内存在的两对矛盾是突破这一问题的关键,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历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实际上都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的,而且变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即皇权的不断加强与中央权力的不断加强。这种变化的深层原因仍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特征。两汉部分,围绕汉承秦制这一主题讨论,说明两汉继承了秦朝创立的中央专制主义集权制度,但不乏变化。魏晋时期,处于过渡阶段,但这一时期一系列政治制度的变化,实际上是为隋唐比较完善的政治制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宋元政治制度,特别是元朝行政制度的变化,特点鲜明,在加强皇权与中央集权方面,又有了新发展。元朝的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它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总之,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五篇:第3课 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新人教版必修一)(原创教案)

版权所有@奇育网

所有资源一律免费

期待您的支持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一省二院等有关中央制度的历史概念以及郡国并行制、藩镇节度使、行省等有关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

(2)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

(3)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5)通过对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历史,明晰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兴衰,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 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法:

演讲法、讨论法

★课标解读:

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两汉时期“汉承秦制”,汉初实行三公九卿制,后来三公权力逐渐被内廷的尚书台所取代;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宋元时期,基本形成中书省主政,枢密院主军事的局面,北宋又设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

2、(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封建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3)在中央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4)中央和地方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地方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奇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最实用的教学与学习资源网 版权所有@奇育网

所有资源一律免费

期待您的支持

督和考核。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秦始皇首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选择了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西汉王朝建立后,刘邦承袭了秦始皇所开创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通过综合概述上节课内容,1、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生:A、采用皇帝称号,创立皇帝制度B、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师:中央三公中丞相的职能是什么?(通过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得丞相权高位重的地位)2、创设情景:选取宋以前的丞相与皇帝议事的影象片段与宋以后的丞相皇帝议事的影象片段各一。

问题:请同学们分析两个场景的不同之处。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答案:丞相由坐着议事到站着议事,跪受君恩。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相权削弱,皇权加强的结论。导入2:

《秋风辞》 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本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公元前 113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而将当地改名为闻喜,沿用至今。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绝调《秋风辞》。诗以景物起兴,继写楼船中的歌舞盛宴的热闹场面,最后以感叹乐极生悲,人生易老,岁月流逝作结。刘彻(前156-前87),西汉中期的皇帝,谥号为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能诗善赋,今流传《悼李夫人赋》。明人王世贞以为,其成就在“长卿下、子云上”(《艺苑卮盐》)其他存留的诗作,《瓠子歌》、《天马歌》、《李夫人歌》也“壮丽鸿奇”(徐祯卿《谈艺录》),为诗论家所推崇。)㈡讲授新课

奇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最实用的教学与学习资源网 版权所有@奇育网

所有资源一律免费

期待您的支持

秦朝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以为可以传世万代,却万万没想到的是二世而亡,那么刚刚建立 起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不是也随着王朝的灭亡而崩溃了呢?西汉的建立有没有把这种制度推翻呢?(引导生看书)

㈠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与推恩令)

汉朝的地方建制与秦时有所不同。汉朝在继承秦制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有封国制的存在。封国制来源于楚汉战争,刘邦为合力击败项羽,继项羽分封18王之后也陆续进行了分封。刘邦称帝后,共封了7个异姓诸侯王。[注意:西汉时期的封国制与西周时的分封制有本质上的不同](有根本的不同.西汉的属于辅助郡县制的.是从属性的.不是主要的行政制度 ,西周是主要的行政制度.最主要的区别就在这里了

周武王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其中王族是最主要的受封者。功臣也能得到分封,如姜子牙,封至齐地 ,分封制也是一种分级立宗制。通过层层分封,周王、诸侯、卿大夫、士构成了西周统治阶级内部的四个等级。每一个等级之间政治上是上下级关系,血缘上以宗法关系为主,姻亲关系是补充。西周实行分封制,在较长时期曾起了巩固政权的作用。

西汉初分封同姓王做诸侯,企图以此巩固刘姓天下,但不久就产生了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王国问题。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其实质是奴隶社会分封制的残余对封建上层建筑的威胁。自景帝开始“削藩”,又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初步削弱王国的势力。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从根本上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是西汉解决王国问题最关键的步骤。随之又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王国问题至此得到根本解决

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其实质是奴隶社会分封制的残余对封建上层建筑的威胁。自景帝开始“削藩”,又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初步削弱王国的势力。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从根本上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是西汉解决王国问题最关键的步骤。随之又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王国问题至此得到根本解决)思考2:西汉是如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推恩令是西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重要法令。西汉自文帝景帝起如何限制 和削弱 日益 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封建皇帝 面临的严重问题。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 王、济北王的谋逆,曾提出 “众建诸候而少其力”的建议。文帝在一定程度 上接受了这一建议,但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汉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结果 吴楚七国以武装叛乱相对抗。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络六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七奇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最实用的教学与学习资源网 版权所有@奇育网

所有资源一律免费

期待您的支持

国之乱震惊朝廷。景帝杀掉晁错,刘濞仍不退兵,并扬言“我已为东帝”,景帝只好派兵出征,迅速平定了叛乱,并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的削弱。

七国之乱的平定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大国所引起的矛盾,并为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骄奢淫逸,阻众抗命,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因此,元朔二年(前127年),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列侯。这样名义上是施德惠,实际上是瓜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的势力。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同年春正月,武帝颁布推恩令。下达后,诸候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按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这样,汉朝廷不行黜陟(chuzhi),而藩国自析。其后,王国辖地仅仅有数县。推恩令的实行,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西汉初,郡设太守、国设相,分别作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汉景帝至汉武帝时逐步削弱王国的势力,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有衣食租税,封国名存实亡。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个州,州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地方高官。

东汉末年,州成地方行政区,州“刺史”改为“州牧”,州牧为州最高长官,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为州郡县三级制。

2.唐朝的藩镇割据

唐朝时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的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唐中期安史这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隋文帝时减去郡级区划,保留州县两级制。隋朝与唐朝时,州设刺史,县设令。唐太宗时,又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将道级监察长官固定为观察使,道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而唐朝中后期,由于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为藩镇割据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唐朝的灭亡。)

3.宋地方政治制度

奇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最实用的教学与学习资源网 版权所有@奇育网

所有资源一律免费

期待您的支持

宋朝时,长官称知州、知县。自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这避免了唐五代以来武人割据、地方官权力过大的问题。

4.元行省制度

思考:请大家在元朝的疆域及行政图中找出自己的籍贯所在行省的大致范围,行省制度最早出现于何时呢?元朝的行省制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⑴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为了对辽阔的疆域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辖。《元史·地理志》中写到“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这样一个大国,如何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制,是关系到政权能否巩固的大问题。因此,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

⑵设置:元朝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晋、冀、鲁由中书省直接管理。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长官称为平章政事,由蒙古人担任。

元对西藏地区与中央的统辖关系同内地有所不同,西藏不设行省,也不隶属于中书省管辖,而由中央宣政院直辖。

⑶作用和评价: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并对西藏、台湾管辖,使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这一制度,①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③扩大了元朝的疆域④促进了各族人民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⑤是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思考:比较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的异同。

(⑴相同:都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 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积极作用

⑵不同:盛行的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和奇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最实用的教学与学习资源网 版权所有@奇育网

所有资源一律免费

期待您的支持

行省制都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于元朝,对后世各都 产生重大影响。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 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则是中央政府属于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县令都由皇帝 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少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不同:分封制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和行省制不仅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历代的不断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㈡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思考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始终存在哪两对矛盾冲突?(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1、汉承秦制,又有所发展

西汉前期,丞相位尊权重,礼遇殊隆。丞相进见,皇帝要起座;丞相生病,皇帝要亲临问候。皇帝的诏命,丞相认为不妥的,可以据理力争,也可以拒绝执行。吕后曾想封吕氏兄弟为王,丞相王陵就当面抵制,力言“不可”。汉景帝欲封皇后之兄王信为侯,丞相周亚夫坚决反对,说:“高皇帝曰:非刘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汉景帝无言以对,只好作罢。

西汉建立后,举凡各级行政建制、官僚制度、军制和法律、土地和赋役制度等等,都是秦制的延续和发展。正所谓是“汉承秦制”。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皇帝制度,同时又在秦朝的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皇位世袭等制度,使皇帝制度不断趋于完善。在中央行政继承秦制设立三公。只是在景帝以后,名称有些变化。中央的三公中,丞相有时改称相国,太尉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或称大司空。[书上注解] 思考:汉初三公他们的职能和秦朝时是有不同的。不同点在哪? 秦丞相帮助皇帝 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西汉时,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影响:丞相与皇帝之间极易产生矛盾。

思考:面对汉丞相们高权重,汉朝皇帝 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⑴措施:

①(为了加强皇权,便于控制,)汉武帝时便启用布衣为相。【布衣:老百奇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最实用的教学与学习资源网 版权所有@奇育网

所有资源一律免费

期待您的支持

姓】

②汉武帝时期任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传中等,让他们参与郡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 日显重要。以出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形成“外朝”(执行机构)思考 : “中朝”由哪些人组成呢?[学生回答]其中,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而以丞相为首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则演化为执行机构,被称为“外朝”。

思考 :为什么“中朝”决策大大加强了皇权呢?因为(1)内朝官位很低,不易弄权;(2)内朝官多为皇帝宠幸的近臣,能很好地贯彻皇帝的旨意;(3)内朝官多由出身低微的外戚、宦官充任,皇帝可以随意更换。③到东汉时期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 尚书台,大权由皇帝 总揽。“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些又是与秦时不同的。

【历史纵横】宰相之名的由来。问题:你能说出历史上著名的宰相姓名吗? 书籍及影视作品中涉及颇多。秦朝的李斯。北宋的寇准、李纲耳熟能详,唐代的“房谋杜断”、姚崇、宋璟略知一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战国时期的齐国丞相管仲,王安石。⑵削弱相权,为了加强皇权

⑶得出结论:两汉中央主要政治制度----形成“中朝”“外朝”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结论: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是中央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解决君相矛盾最成功的是唐朝)

3、隋唐三省六部制(和以前相比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的?)

 1)、三省六部的形成和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

 A.萌发于秦,西汉以后长期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门下省。

奇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最实用的教学与学习资源网 版权所有@奇育网

所有资源一律免费

期待您的支持

 B.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至隋朝正式确立  C.唐朝三省分工明确,,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唐中叶以后名存实亡,到元朝时只剩下中书省,明清只有六部,没有三省。(2)唐代三省六部制措施及职责: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 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

(3)影响:①三省六部制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③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④此后,历朝基本沿用,并为今天的权力平衡与制约提供了借鉴。思考:唐代三省六部制和以前的中央政治制度相比有什么特点?对我们今天又有什么可以学习借鉴的?

 参考答案:三省分工明确,办事效率高,有效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通过分散相权来加强皇权;权力制约与平衡,效率高 实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

4、北宋初分割相权(二府三司)⑴举措:

①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们任宰相职权②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这两个机构合称“二府”③为了进一步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④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⑵作用:宋的二府三司,削弱的还是宰相的权力,皇帝得以总揽大

奇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最实用的教学与学习资源网

皇帝

中书省(草拟、颁发诏令)尚书省(执行命令)

门下省(审核政令)吏、户、礼、兵、刑、工

(具体实施)版权所有@奇育网

所有资源一律免费

期待您的支持

4、元中央制度(一省二院)

4、元朝中书省。

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元以中书省总政务,为宰相府。其首长中书令例由太子兼任,实际长官为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因元朝中央仅仅中书一省,故六部亦转归其指挥。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构。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思考:从汉至元中央对地方管理 呈现什么趋势?说明了什么道理?()中央的权力 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力却逐渐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分工既协调又相互牵制,绝对服从于中央。这样的政治体制有效地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定,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但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仍将继续膨胀。)

思考:元朝和历史上的哪些朝代相似?相似之处有哪些?(答案:秦隋两个朝代秦、隋、元三朝相似之处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统一,都开创了重要的新制度,且为后世沿用。)

3)后果:作用和认识一是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二是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既是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思考:从以上对汉到元朝中央制度的分析中,你觉得君、相矛盾解决过程 中演变趋势如何?

君权加强,相权削弱

思考:如何评价,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许有独立行政体系2)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皇帝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基础上,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2、这种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

3、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思考:唐、宋最高统治者在加强皇 权方面,在中央官制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和异同?

 ⑴相同: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 ⑵不同:唐加强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宋三省六部有名无实,唐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以中书省和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 思考:从汉到元我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围绕的焦点问题是什么?

奇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最实用的教学与学习资源网 版权所有@奇育网

所有资源一律免费

期待您的支持

     ⑴汉:三公九卿——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隋唐: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

宋元:基本形成中书省主政,枢密院主军 事的局面

⑵特点:皇帝制度的发展和皇权的加强;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⑶焦点问题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汉到元朝 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 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及管理 水平。

(军功授爵制:战国 秦国依据战功的多少授予相应爵位打击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培养大批军功地主;壮大统治基础)

1、察举制;

皇帝征召制汉代察举制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察举制是两汉选官追主要的途径之一,初期重德才,汉武帝时期各方面人才涌现,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后期重门第出身,导致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削弱中央集权。

2、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魏文帝曹丕时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九品中正制是继承东汉官吏选拔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结果。九品中正制创立这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后来在中正品第过程 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 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 废除。

3、科举制隋朝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科举制度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①选拔人才权力集中于中央,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②扩大封建政权统治基础,打击士族势力,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开辟道路③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④促进文学的繁荣,如唐诗的繁荣

消极影响:造成士人把精力集中于应付考试,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

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唐太宗增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创设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北宋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主要科目;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增加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诸科,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不再考诗赋;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培养变法人才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明体范围、答卷格式和答题观点的固定化,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奇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最实用的教学与学习资源网 版权所有@奇育网

所有资源一律免费

期待您的支持

2.科举制的发展、评价及影响

(1)发展:开创──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继承和完善──唐太宗: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玄宗: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进一步发展──北宋

初期:实行分级考试、改革考试方法等;

中期: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度。

僵化──明清:八股取士。

结束──清末(1905年)戊戌变法时废除八股。

(2)评价:

进步性:

①改变了秦汉以来以推荐为主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② 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

③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推动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局限性:忽视实用学问的研究,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3)影响:科举制度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的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 新课小结 奇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最实用的教学与学习资源网 版权所有@奇育网

所有资源一律免费

期待您的支持

(学生归纳,师生共同总结)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不断完善与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在分权基础上,中央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命,监督与考核。地方官对中央与君主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的职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学习延伸: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隋书·杨尚希传》

材料二: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员。今乃三倍其多,而又三岁一开贡举,每放近千人,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包拯奏报》

材料三: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之比为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3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为l: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万人,官民之比为1:2613;清康熙时(注:指康熙初年)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万人,官民之比已高达1:911。

——《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不得照抄原文)(2)扼要指出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3)分析上述历史现象的危害及其历史教训。

[解析]此题反映了从隋朝到北宋,再到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而一再采取地方分权的措施,结果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弊端。这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不可避免的现象。

[答案](1)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官吏的委任越制超编,官员数量越来越多;官民之比畸形发展,官多民少的现象日益严重。

(2)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和强化的必然产物。

(3)危害,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增加国家的财政支出,影响收支平衡;官场人浮于事,不仅影响办事效率,而且易于滋生腐败现象。教训:必须精简机构,裁撤冗员。

2、通过课前收集的家乡行政单位称呼的演变,和课后所查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写一篇相关内容的小论文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本课教材中如何揭示,各有不同。例如: 奇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最实用的教学与学习资源网 版权所有@奇育网

所有资源一律免费

期待您的支持

一、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这一特点,在汉至元时期具有突出的表现,但有些内容在本单元教材其他课中已经讲到,像宗法制、皇帝制度等,本课只是略讲。本课的重点,主要放在政治制度中的君主专制等特点上。

二、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这一点在汉至元时期,相对其他特点,表现并不突出,所以不涉及。

三、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这部分的相关知识,在《历史3(必修)》中有专门的讨论,本课也不予展开。

四、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中国古代政治的始终这一特点,在本节课文中有适当的叙述。但因为初中课标并未将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士族、隋唐时期的士族等知识纳入内容标准,所以高中教材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讲述。

五、在高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这一特点,在本课教材中,有很丰富的材料可以说明,所以讲述得也最充分。

政治制度,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它可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地方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军事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制度、财政制度、文教文书符玺等制度、民族政策及有关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等。但是,这些内容更多地是从专业的角度考虑的高中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设置上,只是着重从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方面入手,分别叙述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力图以较少、较为典型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如何评价,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许有独立行政体系。

(2)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皇帝

(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基础上,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2、这种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

3、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思考: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演变  地方割据和削弱地方权力问题 *思考: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奇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最实用的教学与学习资源网 版权所有@奇育网

所有资源一律免费

期待您的支持

 各朝代在继承前代基础上又有创新和发展

 从中央看,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衰弱,不断发展君主专制制度

 从地方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中央对地方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 思考:自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

    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权利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益完善 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

思考:汉至元中央到地方政治制度关系的特点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中央牢牢控制这地方官员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地方官绝对依赖中央和君主。

⒊ 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弊端

⑴特点:

①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

②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③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④地方权力分散。

⑤中央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考核。

⑵弊端:

①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影响地方工作效率。

②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探究活动:尝试查一查,你的家乡在元朝时属于哪个行政区?

四、易混易错点辨析 奇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最实用的教学与学习资源网 版权所有@奇育网

所有资源一律免费

期待您的支持

例一 隋唐两朝实行并完善三省六部制的根本作用是()

A、削弱了皇权,有益于政治清明

B、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明确了官吏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

D、增加了政府职能机构,便于纳贤

答案:B

辨析:解题的关键在于“根本作用”,因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皇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所以答案很明了的就是B。

例二 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答案:A

辨析:本题涉及的基础知识有:科举制的创立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故A正确;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错误,D正确;唐朝诗赋在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科举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结合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故C正确;但处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最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是扩大统治基础,故选A。

五、体验高考

例一(2006年高考天津文综)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D.元朝设立中书省

答案:B

解析: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从而加强了皇权,因此B项正确。北宋的枢密使虽然分割了宰相的军权,但通判是地方官员,与削弱相权无关;秦朝时,宰相是百官之首,当时没有通过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元朝废除三省制,行一省制,即设立中书省,宰相权力扩大,因此ACD三项是错误的。答案为B。奇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最实用的教学与学习资源网 版权所有@奇育网

所有资源一律免费

期待您的支持

例二(2007年高考广东卷)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西周的分封制是地方政治制度,不涉及宰相制;西汉的刺史是为了监察地方而设的监察人员;唐朝的三省制是把相权一分为三,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制度;宋朝设立参知政事是为了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所以答案为D。

例三(2008年海南高考)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使

D.宋朝的枢密使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秦朝的御史大夫属于中央设置的监察百官的职务;汉朝的刺史是地方监察;唐朝的节度使是地方军政长官;宋朝的枢密使掌管掉兵权,分割的是宰相的军权。因此答案为D。

例四(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六部制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因此答案为B。

例五(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答案:D 奇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最实用的教学与学习资源网

下载必修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上)(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必修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上)(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反思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后,历史开始改变用以前的的分地区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讲述历史的体系而是开始用全球化和现代化史观来培养学生的全球化和......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思路:两条基本线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 (1)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 (2......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课时)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课隶属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之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讲义提纲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讲义提纲一、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中央与地方的关系):1、西汉中央集权的逐渐强化:(1)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分封制同时存在)内容:一部分郡县制(汉......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备课资料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备课资料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

    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2018学年高一历史必修1练习: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随堂作业——练双基 一、选择题 知识点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初刘邦分封同姓九王后,全国54郡,中央直辖者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郡;全国1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