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过渡期.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外贸环境的变化 doc

时间:2019-05-12 02:4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后过渡期.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外贸环境的变化 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后过渡期.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外贸环境的变化 doc》。

第一篇:后过渡期.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外贸环境的变化 doc

“后过渡期”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外贸环境的变化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型企业超过1000万家,占我国全部工商注册登记企业的99%,其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0%和40%左右。同时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就业机会与60%的出口额。然而,在我国进入世贸组织的“后过渡期”之时,如何开拓国际贸易,已成为我国所有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中小企业共同关心的问题,这不仅对中小企业自身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关键词:中小企业 后过渡期 国际贸易 挑战 应对

2004年,我国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突破万亿美元,达到了约11000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三。2005年,中国开始进入入世的“后过渡期”。我国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将会如何面对新的形势;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出现的贸易壁垒增多和普惠制取消的双重障碍;如何使中国从贸易大国变成贸易强国,从经济大国成为经济强国,已成为每一个与贸易有关的中国人正在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就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入世后过渡期如何开展国际贸易进行更进一步地阐述。

“后过渡期”中小企业国际贸易中的挑战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对承诺的履行和过渡时期的结束,从2005年起我国正式进入了“后过渡时期”。我国相关产业受到的影响会逐渐加深,在经济结构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将逐渐显示出来。特别是关税将接近最终减让水平,非关税壁垒即将全面取消、服务市场进一步扩大的形势下,如果不认真地对待和及早准备后过渡期的挑战,将有可能给国内相关产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带来严重的冲击。

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日益严重。在入世后的三年中,各国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案件就有120多起。一些发达国家为遏制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将会更频繁地利用反倾销措施、特殊保障措施和纺织品的限制性措施等作为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从而对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造成威胁。就在去年西班牙发生了焚烧我国鞋类事件不久,今年年初又在莫斯科发生了扣押、没收1000多个温州鞋集装箱事件。另外中国的纺织业由于受到了欧美对我部分纺织品取消出口配额限制的刺激,投资迅速增长,国内纺织厂生产能力由压锭后的3000万锭扩张到了目前的5000万锭,出口也快速增长,但不时地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目前,美国已对中国的三种纺织品如胸衣、浴袍和针织布采取了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实施了临时配额限制。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所受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不公正待遇对中小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设置了不小的障碍。

国家对中小型企业经济政策的支持体系还很不足。首先是税收政策的倾斜不够。我国新税制的有关规定,对中小型企业实行的“不征不退”的退税政策,即免征增值税、消费税,其“抵扣进项税额”不予抵扣或退税。第二,是融资政策的不足。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型企业贷款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0%。中小型企业因资产和信誉等方面的原因难以取得贷款。只能置身于利率高、风险大的民间金融市场。第三,是缺乏支持中小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专项政策。国家在出口融资、出口保险、信息、海外市场调查、促销等方面都没有给中小型企业必要的扶持政策。

我国产品标准低,认证制度不健全。我国长期以来重产量轻质量,目前,我国还没有比较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现有的产品标准也比较落后,认证标准和制度不健全,与先进国家

存在较大差距。目前,英、法、德等国家采用国际标准已达到80%,日本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有90%以上是采用国际标准,而中国的国家标准只有约40%采用国家标准。由此可见,在国际标准的采用方面,我国明显滞后。我国中小型企业出口产品经常因达不到发达国家的产品质量标准而遭受技术壁垒甚至被退货或销毁。

缺乏先进的开拓国际市场的手段。据调查,78.7%的中小型企业认为在开拓国际市场中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市场供求信息。由于受经营理念、政策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中小型企业开拓市场的手段比较单一而落后,开拓思路比较狭隘。尤其突出表现在从事一般商品贸易居多,劳务输出、承包工程、引进外资等开拓的形式少;在一般商品贸易中,间接出口的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少;在与国外企业联合上,单独经营的多,与国外参股、控股合作的少;以一般商品交易赚取差额利润为目标的多;在更高级的国际贸易比如实现电子商务进行交易的少。

技术创新能力低下。在技术市场上,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越是希望通过知识产权来保护新技术以及高附加值的产品和企业,并尽量把高附加值的技术企业留在其境内。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发达国家通过技术性贸易措施、知识产权等来保护本国相关产品和企业。同时在全球性贸易谈判过程中,也在运用双重标准,为本国的产品和企业赢得发展空间,这就使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规模较小,技术落后,较弱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制约产品和企业国际竞争能力提高的根本,技术创新能力是每个企业发展的潜在源泉。对中小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而言,技术创新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强弱。

缺乏外贸、法律、管理等专门人才。很多中小型企业管理和业务人才短缺,因而出现对我国的政策和法规了解不够,有些企业对我国实行多年的退税政策都不太清楚。大部分业务人员基本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业务不熟,程序不清,工作效率低下,从而难以充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后过渡期”中小企业拓展国际贸易的对策

政府要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出口融资的政策和服务,进行税制改革。建立促进中小型企业出口的金融机构,切实解决中小型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融资问题,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作用,对中小型企业出口提供必要的信用担保,对于向中小型企业办理出口的金融机构,可考虑由政府拨款,解决资金问题。除了直接向中小型企业提供出口信贷外,还可向商业银行提供低利率贷款或给予贷款补贴,以资助他们办理中小型企业的出口信贷业务。同时政府应在税制方面进行改革,对于那些不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的小型企业,也应享受出口产品“先征后退”的政策,以鼓励小企业积极参加到出口贸易活动中来。

加强科技创新的力度。要想在国际市场中拥有一席之地,中小型企业必须改变目前产品结构不合理,档次低的现状,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产业优化提升和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中小型企业可采取联合、参与、合作等手段,改善投资质量,加强技术创新,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回避国际市场的经营风险。其次,合资合作不仅可促进技术进步,而且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的升级,使产品质量升级,成本降低,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学习新的游戏规则。中小型企业的经营者不仅要了解世界贸易组织开放市场、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等义务,也要掌握不公平贸易的投诉等应享有的权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学会“与狼共舞”。新经济的出现将导致国际规则发生巨大变化,一些新的规则如电子贸易、信息技术产品贸易、国际知识产权及有关新产品的纯粹技术性规则等将陆续制定出来并付诸实施。因此,我国中小型企业要研究和跟踪这些规则和变化,采取积极措施,适应新的规则,为开拓国际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会利用互联网开展国际贸易。通过互联网获得与大企业平等竞争的机会。利用电子商务,中小型企业可以拥有和大企业一样的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增强市场分析、决策支持以及新产品开发的能力。利用互联网可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利用互联网可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中小型企业通过网络采购原材料,可以节省采购成本,缩短采购时间;通过与供应商的在线沟通,就可减少库存,降低成本;电子化交易减少了营销人员的数量,减少了营销开支;客户通过因特网订购产品,即可实现付货之前的电子结算,为企业增加了现金流,缓解中小型企业的资金困难;通过因特网,中小型企业还可以更快地获取竞争对手有价值的信息,使自己处于更有力的地位,做到游刃有余。

积极探求多元化营销渠道。可通过中介开展国际贸易。委托专业外贸公司代理出口,依托中介或代理商进入国际市场可以直接降低开拓市场的成本,也可选择当地有名的代销商,利用他们对本地社会、市场和政界熟悉,有市场方面的优势,从而使产品迅速占领当地市场。主动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在商品贸易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再在境外投资建厂,这不仅可以带动设备、原材料、零部件的出口,实现已有适用技术和设备的二次升值,还可以借生产加工的产品来扩大和占领当地市场以及国际市场,同时也避免了有关配额和关税的限制。

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企业经营活动涉及面广、业务强,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国际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小型企业要想进入国际市场,必须想尽办法招纳人才,努力培养或聘请一大批技术业务过硬、外语好、懂法律、懂经济、能够适应市场变化的经营管理和外贸的人才,培养或聘请一批学有专长、勇于开拓和精通国际企业经营管理业务的人来充实到工作中来。才能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提高产品质量、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在产品出口上,出口增长不能一味依靠数量上的扩展和价格上的走低,而应向“专、精、新、特、优”方向发展规律,提高中小型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和技术档次,增加产品品种,不断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中小型企业本身要积极加大科研投入,不断开发出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构筑优势,以应对各种贸易壁垒,提高竞争能力。

创立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自主品牌。品牌是企业长期投资和诚信经营的结晶,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品牌在市场上的价值和影响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核心品牌产品,利用核心产品创立企业品牌形象,最终提高中小型企业整体形象是许多大公司用来取得竞争优势和扩大市场份额的一种手段。世界知名企业往往都是把品牌发展看成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优先战略。在世界约8.5万种名牌商品中,90%以上的品牌所有权归属美、德、日等工业发达国家。目前我国拥有自己品牌的产品寥寥无几,因此,中小型企业必须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来获取和保卫国际市场份额、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主动地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

建立和健全我国的质量认证制度。为适应国际通行规则,增强我国中小型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质量认证标准必需尽快与国际标准接轨。目前我国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如ISO9000、ISO14000、OHS18000、HACCP等国际标准的认证,3C认证,QS认证的强制性产品认证。

企业联合携手、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除了国家、政府的支持外,我国的中小型企业要更多地团结合作,依靠自己,通过成立各种行业协会和联合会来解决中小型企业发展难题,加强行业自律,坚决制止互相压价等不正当手段的竞争行为,维持良好的出口秩序。

综上所述,我国中小型企业数量众多、贡献极大、发展速度惊人。在“后过渡期”内只有正确认识所面临的各种挑战,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更进一步拓展国际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瑞芳.我国中小型企业货物出口风险极其防范措施.市场周刊,2004.5

2.刘华.后过渡期将面临五大挑战.中国国门时报,2004.12.11

3.王腾宁.论中外企业全球化的竞争差距.商业时代,2005.3

4.赵志泉.WTO要求我国中小型企业实施创新战略.商业研究,2002.5

第二篇:中小企业如何应对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工资集体协商制”? 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张鸣在今年3月的两会上表示,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窄,全国共有1300万家企业,其中超过1000万家的中、小企业也就是将近80%的企业还没有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与此同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张世平表示,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将是中华全国总工会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工资集体协商,是指员工代表与企业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形式、收入水平进行平等协商,并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

虽然,我国早在2000年就出台了《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但由于企业积极性不高、相关制度建设滞后等原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进度相对缓慢。而且,由于工会协商代表缺乏谈判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能完全做到真正意义上双方力量对等的谈判。很多时候,集体合同未经协商就一签了之,很容易流于形式。重签订合同、轻集体谈判的现象普遍存在。

近几年,“招工难”和“员工频繁跳槽”两大难题一直困扰着多数沿海城市的中小企业,严重时,甚至导致部分企业在旺季无法正常生产。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用工单位给出的工资待遇过低;二是员工认为在企业没有得到公平待遇。从这个角度看,工资集体协商制作为预防和解决劳资冲突的有效制度,是可以解决这两大难题的。

工资集体协商制是劳资关系在经历了罢工、冲突甚至流血革命等激烈形式后的理性选择。20世纪初期的美国,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大规模罢工此起彼伏。工人和资本家之间关系极度恶化,特别是资本家,极度傲慢,对工人的合理要求从来都是置之不理,不肯让步。当时的美国政府在政治压力下,由老罗斯福总统主动介入,强令劳资双方坐在一起进行谈判,最终谈判成功,确立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一方面,能缩小市场经济中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维护一线员工的权益,使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提高相适应,确保每个员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企业劳资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

在劳动用工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中、小企业应该抛弃家族企业或者传统习惯,分析形势,并做出必要的妥协,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这样做,对中、小企业来说,一方面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符合当前社会的劳动关系改革发展方向的行为。首先,工资集体协商能帮助企业建立和谐的用工关系和融洽的劳资环境,无论对留住老员工,还是吸引新的“人才”都能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二,工资集体协商能帮助企业了解员工的需求,企业在满足员工需求时能做到有的放矢。第三,工资集体协商能使员工充分了解企业的经营战略和发展目标,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

当然,在中、小企业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目前可能还会遇到一些问题,诸如没有工会、没有建立员工代表制度、员工对工资集体协商不了解等,面对这些问题,中小企业应如何进行适应性改革,怎样设立相应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呢?

第一,可以依托行业工会或地方工会。2009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正式公布《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就企业如何与地方和行业工会进行合作,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指出了方向。

第二,根据企业发展的阶段成立企业自己的工会或者建立员工代表委员会,依托企业内部的员工组织,推进工资集体协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程序:(1)选派好员工协商代表;(2)掌握有关资料,拟定协商方案;(3)提出要约,进行协商;(4)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

(5)员工代表大会审议;(6)报备;(7)公布。

第三,要做好工资集体协商的舆论宣传工作。重点是工资集体协商内容,包括:工资协议的期限、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标准和工资分配形式、员工平均工资水平及其调整幅度、奖金、津贴、补贴等分配办法、工资支付办法、变更、解除工资协议的程序、工资协议的终止条件、工资协议的违约责任、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约定的其他事项等等。

2月22日,大陈镇贝克曼公司“工资协商制度”上了当晚的浙江卫视。

贝克曼公司2009年推出了“工资协商制度”——由工会干部、职工代表和公司管理层协商决定每批订单的工价(员工报酬)。去年,该公司缝纫车工的平均工资达到了3000元以上。贝克曼的“工价三方协商制”,使该公司在招工难的形势下,老员工回头率达到了96%。截至昨日,该公司的员工人数比去年多出了100多名。

贝克曼服饰公司是义乌的一家民营企业,本着尊重人权,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去年下半年以来,“贝克曼”就对员工生产薪酬实行协商制度。同时,企业还在每台缝纫机上安装一台掌上电脑,自动记录当天每台机器生产数量。

去年10月份以来,通过工资协商制,“贝克曼”生产工价已提高30%以上,员工月收入平均达3300元,最高达6000多元。图为6月16日,“贝克曼”生产车间里一派繁忙景象。

工资条例年内出台 纳入工资协商与同

工同酬条款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王红茹人民网记者常红| 北京报道

近来,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涨”声一片。

随着今年年初江苏省在全国率先确定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一季度以来,宁夏、吉林、山西、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天津等省市自治区相继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过20%。

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日前透露,有20个省份计划在年内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其他具体措施也在紧锣密鼓地制定过程中。记者从相关人士处获悉,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起草修订的《工资条例》将在年内出台,全社会呼唤已久的工资协商制度、同工同酬等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条款将被纳入其中。

中小企业工资协商推进难

5月1日起,宁夏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增幅达24.9%;吉林省新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也于5月起执行,平均涨幅为22.9%,这是自2007年7月以来,吉林省首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针对各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表示,除了让收入分配更趋合理,此举另一大意义在于调整产业结构,“企业发放工资增加了,生产成本就会增加,这就逼迫企业必须向更有技术含量的领域转型。”

现实中,为了削减人力成本,各地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往往会成为一些企业为员工设定的标准工资。尽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早在2000年就出台了《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该办法规定,当出现“本单位利润增长、本单位劳动生产率提高、当地政府工资指导线提高、本地区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四种情况之一,都可以提出涨薪要求。

传统的企业工资确定方法是: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而工资集体协商,是指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形式、收入水平进行平等协商,并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两年之前就已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3月5日,在全国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报告把“推动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上升到了政府行政层面的具体要求。

“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一方面能够维护一线职工的权益,使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益提高相适应,确保每个职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企业劳资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调动所有职工的积极性。”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但是由于目前存在的制度缺陷和其他问题,工资集体协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阻力,使得实施的覆盖面依然偏窄。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张鸣在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表示,工资集体协商覆盖面窄,全国共有1300万家企业,其中超过1000万家的中、小企业(也就是将近80%的企业)还没有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山西省总工会纪检组组长、党组成员王珍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在大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一般都能实现,每年工资也能够根据效益的增长而上涨。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数量众多且为就业主体的中小非公有制企业协商难,需要强力推进。“在这些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中单独开展集体协商,普遍存在企业老板不愿谈、职工谈判能力弱‘不敢谈、不会谈’的问题。好多中小企业主不想和职工方协商工资,认为‘企业就是我自己的,工资肯定是我说了算’。”

对上述现象,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常凯也表示认同,“我们应该承认,工资集体协商推行了这么多年是有成就的,对保障工人的权利,特别是提高工人的工资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中小企业工资协商推进较难。我认为,在中小企业推进的基本前提是要建立工会,要有真正代表工人的工会去协商。”

但即便工会成立了,雇主也存在拒绝协商的可能,那么工会和职工该如何维权?据记者了解,目前对此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

“从我们现有的法律法规来看,工资集体协商是一种选择性的或者是柔性的规定,并非强制性的。强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势在必行。”王珍表示。

近日,中华全国总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张世平也在公开场合表示,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将是中华全国总工会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劳工三权”需立法保障

记者了解到,在珠三角等一些地区,为吸引和留住日益宝贵的劳动力资源,众多企业也开始着手提高工人工资和福利待遇,采取的方法就是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工资协商制度全面建立后,如何保证其能有效实施?

常凯认为,工资协商制度“要防止搞形式主义,要为协商创造一些条件,比如说工会组织问题、工会独立性问题,工资协商的手段问题、压力问题、效果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应该系统地去研究,要提出一些对策性的办法。”

据记者了解,除了2008年起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进行了?“倾斜”保护以外,为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我国政府相关部门正在加紧制定相应政策,推动劳动者薪酬保护制度的完善,将要出台的《工资条例》也将对工资集体协商作出明确规定。“工资协商问题,其实不仅仅是协商工资,更是涉及到整个劳资关系基本权利的实施问题,如工人的组织权、谈判权、罢工权,即劳动法上所谓的‘劳工三权’。而劳资关系问题、工资问题、工资协商问题涉及到劳资关系系统和政策怎么去调整,应统筹考虑。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工资协商的效果会打很多折扣。” 常凯表示。

在杨宜勇看来“在工资协商中,政府、工会、企业主、工人等都有责任,各自的工作都要做到位。”

“工资协商应该逐渐地硬起来。比如在国外,工人找你谈,企业主可以躲着不谈;不谈可以,工资就可按当地GDP加上物价水平涨,逼着企业主回来谈。”杨宜勇表示,对于不愿接受协商制度的企业,政府可以通过完善制度对其进一步施压。

第三篇: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机遇与应对策略探讨

中小企业国际化机遇与应对策略探讨引言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2008年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等困难,全国只有约十分之一的中小企业在2008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接近30%,较2007年同期减少15%。据初步统计,2008年上半年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我国中小企业正处在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迫在眉睫。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发展阶段

从中小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态势从国内市场竞争转变为与国外企业之间更直接、更全面、更激烈的竞争。世界跨国公司在其全球战略的指导下,大规模地在华进行直接投资,特别是以抢占中国市场为目的的直接投资,对我国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从宏观角度看,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能够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首先,我国中小型出口企业发展迅猛,构成出口的主体力量。其次,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新增就业机会。尽管中小企业的实力比较弱、科研力量和技术人才的规模有限,但它们所起到的创新作用远远超过其自身规模的限制。

企业总体的国际化进程遵循从有形商品、技术的交易,到资本层面的投资,再发展到战略层面的联盟;Johanson,Wiedersheim-Pau(1975)和Johanson,Vahlne(1977)等在对北欧企业国际化过程的研究中建立了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即乌普萨拉模型(Uppsala Model,简称U-M)。该理论的核心论点是:企业国际化是一个发展过程且这一发展过程表现为企业对外国市场逐渐提高投入的连续形式。Johanson和Vahlne对瑞典四家有代表性的制造业企业进行了深入的案例研究发现,可以用几个不同的阶段来描述这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一个企业通常通过直接出口开始其国际化进程;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通过其在海外的代理商出口,即所谓的间接出口;接下来是在国外市场建立自己的销售分支;最后阶段则是在国外设立生产或制造分支。(从2004年开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FDI)剧增,我国企业总体上处于资本层面的国际化阶段,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国际化仍停留在进出口和技术交易层面上。

欧美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过程遵循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在稳定了商品和技术层面的国际化后,欧美中小企业把重点放在了资本层面的投资。但日本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是个例外,尽管有很多中小企业在经历了简单的进出口贸易后选择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但是由于日本的中小企业与大集团的密切关系,其国际化过程与大集团的国际化不可分割,而且日本的中小企业也更倾向于建立战略联盟。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1 我国中小企业层面的问题

(1)资本缺乏问题。

缺乏国际化经营的资本,往往是很多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碰到的首要问题。

在财政政策上我国主要通过设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来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关键点上的资金缺口。但仅仅依靠财政收入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的资金缺口;专项资金以“给予”方式运行,这些资金的利用效率也是值得思考的。

在税收方面,我国现行的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措施存在明显不足:优惠政策目标起点不高、针对性不强,税收优惠措施多而零散、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优惠手段单

一、力度小。

(2)人力资源缺乏问题。

缺乏跨国经营人才,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又一个紧迫问题。我国2434家民营企业共有从业人员91.4万人,大专以下占八成以上,大专以上仅占17.9%,技术人员占13.40%,高层管理人员占2.70%。民营企业总经理中,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的占三分之一,大专及以下文化的占三分之二。由于企业缺乏真正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造成企业核心资产——人力资本的内在素质低下,技术创新能力非常有限。

(3)缺乏信息、知识的问题。

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很少购买和建立信息通信系统以及进行必要的人员培训。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迫切需要法律法规、税收、海关规则、商务咨询、培训、融资等信息和知识。但是由于自身积累不足和学习能力的限制,我国中小企业难以取得这些信息,这对国际化经营非常不利。

3.2 外部环境的挑战

在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开始的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中,一些跨国公司保留关键技术,专注于高利润的研发和销售环节,将价值链中间的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到其他国家,占据施振荣“微笑曲线”附加值高的两端。中国大量的中小企业利用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争取跨国公司的外包生产业务,依赖技术引进从事微笑曲线附加值低的中间加工环节,企业利润微薄,人力资本投资和企业研发不足,最后陷入低附加值循环,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另一方面,由于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扩散,人民币加速升值,对出口及相关制造业、对机电产品特别是对纺织服装业、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影响极深。首先,次贷危机造成美国、欧盟经济增长下降,国际需求减少。进入2008 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负面影响也不断显现。其次次贷危机造成资金链断裂,特别是一些著名跨国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使得其对外投资下降,那些依赖于跨国企业的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

3.3 行业层面联合讨价还价能力的缺失问题

2004至2005年间,我国温州鞋商分别在西班牙和俄罗斯遭遇两起重大事件,造成了近亿元的损失。作为我国中小企业的代表,温州中小企业的遭遇反映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中小企业缺乏企业文化、品牌管理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反映出中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现状。虽然我们采取了能为中小企业出口提供便利的方法,例如对俄贸易的“灰色清关”方法,但仅凭一家企业的力量,难以应对类似突发情况。我国中小企业需要能在国际事务上代表企业进行谈判的行业代表。国外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政策经验与启示

发达国家为推进其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措施,这将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提供良好的参照模式。提升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政策倾斜与技术支持建议

根据我国中小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借鉴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中的经验政策后,本文就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5.1 建立全口径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

我国目前虽然有乡镇企业局、中小企业办公室、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管理协会等对中小企业活动的某些环节进行管理,但这些机构已经不能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

建议尽快建立全口径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负责中小企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把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落实到实处,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当然,这个机构的职能要符合政府职能转换的方向,不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直接干预,而是负责中小企业的政策制定和统筹协调。具体而言,其职能应包

括:①协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②为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支持;③提供管理咨询和人员培训;④提供信息服务主技术支持等。

5.2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企业层面问题的克服

(1)加大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的金融与财政扶持。

为了落实财政扶持政策并有效评估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应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主渠道。可以考虑建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国家政策性银行——国家中小企业银行,对有利于公共发展的中小型投资项目给予信贷支持。国家进出口银行应对中小企业发展出口提供出口信贷支持。尽快明确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城市合作银行以及300个中心城市正在组建的城市商业银行、4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正在组建的小企业信贷部,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主渠道。同时,建议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用保证制度。为了解决专项资金不足以及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应该利用社会中的闲置资本,而非仅靠财政收入,而且在这些资本的利用方式方面应该更加商业化,以提高这些资金的利用效率。

(2)提供国际化经营人才与我国的中小企业交流的平台。

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关于提供国际化经营人才与企业间交流平台的意见,我国正在积极实践当中。我们在这里要提的在现在金融危机的特殊环境中,欧美国家在金融危机中势必有大量的人才技术流失,这也是中国中小企业引进人才的一个机遇。在以前,高端的人才都由跨国公司所占有,但是现在他们不得不为了控制成本而放弃一些。我国的中小企业需要抓住这样的机遇,引进高端技术、管理人才,彻底提高企业的运营、管理、创新能力,提高其竞争力。在这里,政府提供一个国际化经营人才与我国的中小企业交流的平台,可以以各种交流会、论坛等形式进行。

(3)搭建我国中小企业获取国际化信息、知识的平台。

可以参考欧盟的欧洲信息中心(EICS),建立一个信息平台,使其成为中小企业的首选信息服务窗口。通过欧洲信息中心,中小企业可获得包括国际市场信息在内的各种信息服务。欧盟还通过“征求合作伙伴网”和实施“合作伙伴计划”,帮助中小企业寻找跨国合作伙伴,建立国际分包合同,创办国际性合资企业。这里重点要提的是海外华人网络的搭建。我国有4000多万华侨分布在世界各地,海外直接投资经营经验丰富。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情节,使中小企业容易与当地海外华人合资、合作创办境外企业,顺利地融入到当地市场。

5.3 帮助我国中小企业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政策倾斜与技术支持建议

随着全球的产业转移,中国中小企业原有的比较优势正在渐渐弱化,难以获得全球价值链的核心位置。而中国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正渐渐融入到全球的价值链中。政府要引导和推进产业整合,鼓励企业以兼并、收购等方式进行企业间资产的重新配置,发挥主导企业在创新与技术示范等方面的龙头带动作用,与中小企业建立分工基础上的长期合作关系,提升产业与全球价值链竞争的能力。

此外,中小企业以集群的形式嵌入到全球的价值链的方式也不可忽视。这需要政府为中小企业的跨国兼并、收购提供资金上的支持,更需要提供跨国并购的相关信息与知识。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美国小企业管理局实施由520所大学举办的专司为中小企业提供具体的海外经营咨询的中小企业研究所计划,在全美各地区设立13000多人组成面向中小企业咨询服务点700多个,协助中小企业了解国际市场状况,以推进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顺利发展。

5.4 加强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的建设

面对我国中小企业联合讨价还价能力的缺失问题,中小企业本身无能为力,因此更加需要政府的帮助。加入WTO后,随着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化,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成熟,行业协会逐渐走上前台并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应加强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来提升我国中小企业联合讨价还价能力。例如代表行业企业进行反倾销、反垄断、反补贴等调查;参与地方或者国家有关行业产品标准的制定;参与行业发展、改革及与行业利益相关的政府决策。世界各国(地区)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设立了很多非政府组织,帮助中小企业间的国际合作。因此,建设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非政府组织,将有助于政府政策的实施和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结语

本研究在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所处的阶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的中小企业国际化面临的问题、挑战以及现有政策的不足,参考了西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其政府相应的扶持政策。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在扶持我国的中小企业国际化时,应该针对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倾斜和技术支持,从而提出了四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是建立全口径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二是帮助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克服企业层面问题;三是帮助我国中小企业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政策建议;四是加强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的建设。

摘 要:目前,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全球金融危机和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面临严重障碍。因此,在借鉴西方各国扶持中小企业国家化发展的政策经验后,提出提升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水平的政策倾斜和技术支持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国际化;全球价值链;发展阶段

第四篇:中小企业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摘要: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华尔街到全世界,从金融界到实体经济,各国政府都在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我们从这次危机中看到了一些问题,也意识到这次危机的规模和程度相当大。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措施直面这次危机,使我国中小企业能够安然渡过这次危机。

关键词:中小企业;经济危机;措施与建议;现金为王;市场营销

众所周知,由于受美国的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的“珠三角”地带,已经出现很多企业倒闭,仍在继续生产的企业也举步维艰。长三角地带由于经济发展时间较长,经济结构更为稳定,受损程度较小,但是前景也不容乐观。据浙江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的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1季度,浙江省亏损企业1.73万家,比去年同期增加0.5万家,亏损面和亏损率分别为30.0%和30.4%,比去年同期扩大7.7和12.0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也一改前几年火爆的景象,从2008年开始,房地产行业迅速萧条,大量商品房无人问津,房价大幅下调、打折销售的情景比比皆是。同时,今年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十分严峻。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许多企业不得不谋求良策,采取诸如裁员、减薪、抱团取暖等措施来渡过危机。由此可见,尽管中国暂时不会出现美国这样的金融危机,但是出现经济危机是绝对的。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来势汹汹,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美国的次级信贷危机导致的不仅仅是一国的经济危机,而是具有多米诺骨牌性质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而且,此次危机由于波及者众,规模也相当大,那么中国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应采取何种措施来应对呢?

一、企业积极应对危机,首先要把经营的目标定在保现金流上

也就是说,企业的现金不能断,在经营上每时每刻要平衡现金流。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中,中小企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目前,在中小企业数量较多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比较明显的问题,是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问题,资金比较紧张。目前金融危机还没有完全好转的迹象,企业经营的风险系数很高,资金链断裂对其冲击也很大。一个企业如果之前基础稳固,资产负债率低,此刻就能度过难关,如果基础不稳,期望依靠大量贷款来维持企业运行,一旦银行开始收紧银根、提高放贷门槛,企业的资金来源没了,就很难抵过这一轮的风暴了。任何时候,银行贷款的作用仅仅是锦上添花,最根本的仍是要控制企业的负债率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保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要。企业遇到困境可采取减产、停产等措施,等待金融环境好转。短期内减产、停产并不代表企业垮了,反而可以避免亏损的风险。总之,就是要守,不可轻举妄动,注重风险管理,随时随地保持着最低的负债比例,随时随地保持着最高的现金流,虽然公司的发展会受到限制,可是无所谓,因为只有保守经营稳健经营才可以帮助你渡过危机,这就是保守经营的实际。

二、其次就是降低产品成本比例

企业成本费用的差异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在原材料涨价、市场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压力下,低廉的产品价格往往成为企业的看家法宝。如何做到低廉的价格的呢?答案是:低成本的运行。成本控制按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部分:产品投产前的控制、制造过程中的控制和流通过程中的控制。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控制产品成本是重中之重。例如,某电器生产厂家,原来生产一台微波炉大概需要100个螺丝,改进后需要20个,采用卡槽式设计后彻底省去了螺丝,这样一来不但省去了这部分费用,同时也减少了劳动的强度和出错率。设计的好,可以从直接工资、直接材料、其它直接费用、间接工资、间接材料、其它间接费用多方面来节省费用。控制成本的方式还有很多,例如在物资采购环节货比三家,选择与信誉好、产品好、实力强的供应商合作;原先领导出去坐头等舱,现在改坐经济舱,这可以起到控制成本的示范效应;某些耗电量大的生产制造企业也可以考虑晚上开车白天休息,用成本低廉的谷电生产来节约电力成本。流通过程中注意避免因不顾成本地采取种种促销手段,导致抵消了利润增量的现象。

三、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高科技含量,适应市场需求

当前,我国市场供给呈现相对过剩,加之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企业产品销售不畅,库存增加,成本上升,效益下滑,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目前我国市场格局出现了明显变化,买方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在许多领域出现的产品的生产能力供大于求的经济现象。有必要指出,我国现阶段的买方市场,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在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地区及行业发展不平衡,国际竞争国内化程度加剧,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加深的情况下形成的买方市场。在这一形势下,市场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

第一,需求的主导性突出,它不仅决定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而且决定产品价位的高低,市场半径的大小。

第二,需求的多样性明显。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由趋同性向多样性转变,由低层次向多层次转变,不仅需求数量要得到满足,而且需求质量也要满意;不仅希望价格适中,而且希望美观实用;不仅需要实物消费,而且需要售后服务,消费者对产品更为苛求。

第三,需求的选择性增强。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产品来源的渠道增多,产品消费的替代性增强,消费行为更加理性;买不买、买什么,买多少,都由用户自主决定,需求的选择性十分突出。总之,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市场需求复杂多变,市场机制作用更为显著,市场约束愈益强化,“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已成为现实。对此,企业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正确把握企业的经营方向,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高科技含量。

四、加大企业营销力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营销是企业将产品与经营成果最终转化为社会成果与社会价值的基本手段,是争取客户赢得市场的必要方式。企业求生存,争发展,集中表现为争用户,争订单。由于长期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不少企业营销观念陈旧,营销方式单一,营销队伍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企业的生产经营。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营销工作,切实把营销作为生产经营的首要工作来抓。

1.转变营销观念

要从传统体制下把生产摆在第一位向市场经济条件下把营销摆在第一位转变,树立“以销定产”的经营观念;从满足于稳定用户和区域市场向争夺更多用户,抢占更大市场转变,树立开拓创新的竞争观念;从重产值指标考核向重销售收入评价转变,树立利润至上的效益观念。

2.注重营销策略

科学的营销策略是企业赢得竞争胜利的重要法宝。加强市场调研,准确了解市场信息,既注意把握消费心理,善于站在用户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积极挖掘市场的潜在需求,又注重了解竞争对手的技术能力,资本实力和营销手段,合理选择目标市场。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和比较优势,确定主导产品,发展壮大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产品,尤其要高度重视品牌经营,善于运用名牌优势促进产品销售。大力拓展市场空间,当前应当着力开拓农村市场,扩大产品在农村市场的占有份额,同时也要积极开拓欧美、独联体、非洲等国际市场。要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合理选择营销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努力增强营销实效。

3.壮大营销队伍

必须通过学习培训、选择引进等方式,切实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把精兵强将配置到营销第一线,尤其要组织技术人员直接参与产品销售,使销售工作与产品宣传,技术服务、信息反馈紧密结合,以优质服务、良好信誉赢得用户,推动以销促销。与此同时,还要强化营销激励机制,把产品销售额与营销人员收入直接挂钩,以货款回收多少计报酬,促使销售人员更加实在地关心产品销售,进而关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五、寻找新的投资机会,整合企业资源,化危机为时机

当全球经济集体步入寒冬之际,“现金为王”几乎成为所有御寒者的一件“棉袄”。但是,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他认为,“现金为王”并不绝对。“现金为王”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对的,但是这里面很可能出现一个所谓的集合悖论,也就是对每一个微观的主体来说是对的政策,如果把它宏观加起来就可能是错的。从目前来看,市场总体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已经呈一种萎缩的趋势,而事实上民间的资本的潜力是很大的,一方面是市场总体投资萎缩,另一方面却是民间资本找不到合理、有效地投资途径。我们手拿现金是为什么?当然首先是为了能撑一段时间,其次还要抓住机会。现在这个阶段有现金你不用,过了这个坎现金就不为王了,就没意义了。从这个角度讲,“现金为王”不是绝对的过冬招法,关键还要寻找新的投资机会。汤敏认为,中央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对中国企业有着太多的机会,特别是对民营企业。因为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计划,45%投资基础设施,55%则投入到民生领域,包括住房、教育、卫生、新科技等等。尽管这些领域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但如此大规模的投资肯定会衍生出许多新的消费机会。企业要生存发展还应该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资本、债务结构,生产结构,人力资本,方方面面都进行调整。停止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投资回报率低的项目,积极上马结构合理、市场需求量大、有良好盈利前景的项目。

六、密切关注国家政策

企业要密切关注国家政策,想尽一切办法为生存创造条件。政府救市政策出台,加大基础建设的投资,将会刺激建筑业的需求,从而带动原材料和能源工业的恢复,企业应利用国家当前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的机会,在铁路、港口、水泥业、钢铁、机械、电网建设、安居工程等行业挖掘发展的机会。

综上所述,对于中小企业走出经济危机的问题,一方面可以依靠自身力量,另一方面需要依靠外力,外力部分政府应该承担起责任,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中小企业发展往往需要政府的相应政策,否则中小企业跟大企业竞争起来非常被动。但是作为中小企业,一定要从自身发展着手,不能把发展希望完全寄托在国家身上,无论是中国还是国际,企业优胜劣汰是正常现象,只有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坚持下来,甚至逆势成长。

参考文献:

[1]马丽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1期.[2]汤敏:拉动民间投资成当务之急,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01月08日.[3]陆桂萍:论“经济危机”下的中小企业发展,中国外资,2008年12期.[4]汤敏:现金为王并不绝对,每日新报,2008年12月02日.[5]方益全:科学的发展战略是国有中小企业发展之根本,机电技术,2007年3期.[6]邱海平杨扬:基于创新的公司治理理论,教学与研究,2006年5期.[7]戴春燕:国有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思考,肇庆学院学报,2000年1期.

第五篇: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北京理工大学 计算机学院)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和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中小企业而言,信息化无论作为战略手段还是战术手段,均已在企业经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企业信息化是21世纪企业生存、发展之必须。本文主要分析并讨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1]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信息化建设引言

21世纪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市场竞争的内容由质量的竞争转向了速度的竞争、信息的竞争和知识的竞争,市场竞争的范围也由地区扩展到了全球范围。面对经济大潮的冲击,各个国家的企业都不可避免地感到压力和危机。企业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战略,抢占战略制高点,则其后果堪忧。据统计,到2009年底,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接近5000万家,这些中小企业存在着一定的普遍特征:资金不是十分雄厚,管理不是非常完善,信息化基础普遍较差,面临着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经济群体[7]。

这近5000万家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不断实现创新发展,直接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将有效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形成国民经济信息化,对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我国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普及中小企业信息化是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强大基础与动力,同时也将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就业,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优化社会人力资源结构。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在当初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进行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到了80年代,信息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大量购买计算机上。进入90年代信息化建设才步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但就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展来看,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3]:

(1)很多中小企业的信息管理还未实现

目前有些中小企业仍然停留在手工单据书写的文本管理阶段。企业历史文本越来越多,管理、维护极其困难。

(2)很多中小企业的基本数据库还没有完成由于对基础数据和历史数据不重视,导致很多企业数据库不健全。

(3)计算机还作为文字处理机来使用

在一些中小企业里,计算机仅仅作为一些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工具,只是用来处理word文档和excel表格上。

(4)没有自己的局域网

很多企业至今未建自己的局域网。仍然处于单机状态,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困难。

(5)网站更新不及时

很多企业虽然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可是很长时间都无人过问,信息无人更新或更新不及时,导致企业网站意义不大。

(6)信息化未带来任何收益

有些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了一些努力,可是目前利用率很低,主要体现在每天产生 大量的文档上。无纸化办公这样基本的目标都没有实现。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作为一个中小企业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应达到一定的条件[5]。

首先,企业有真正的信息化刚性需求,不应该赶时髦,信息化是一个投资巨大、技术高新、利益复杂、难度很大、耗时耗力的系统工程。

其次,要有自己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自己的技术人员参与开发,使用和维护。

还有,要进行信息化建设要有一定的管理和技术基础,对于实施信息化的企业来说仍需要一定的工业化和自动化基础,信息化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管理问题。它要求企业管理者具有信息化知识和意识,要求企业的管理制度成熟完善,要求企业的管理数据科学完善,要求企业的管理机构合理稳定。可以想象,一个管理混乱的企业中,是无法有效实施信息化建设的[1]。

经过三十余年的信息化建设,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从无到有,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整体水平不高,这其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

(1)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薄弱,设备落后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无论软件还是硬件更新频率很快,很多中小企业害怕新技术,以至于一些企业信息设备严重落伍,目前还有一些企业使用十几年前的硬件和软件,难以满足信息迅速高效性的要求。

(2)对信息化内涵理解不够,认识不足

目前,虽然几乎每个企业都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甚至很多企业通过“招兵买马”引进人才进行信息化建设。可是,公司上下对信息化建设理解不深刻,甚至认为是“纯技术”问题,“让公司的信息技术中心负责该工程”,信息化工作开展困难重重,进展缓慢。还有一些公司简单的认为引进或自己开发一套MIS系统即可。由于种种主观原因,导致一些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失败,当再次提及信息化建设时,这些公司望而却步,积极性大大降低[2]。

(3)资金投入不足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投资巨大的工程,由于部分企业资金不雄厚或对信息化认识不足,导致这些企业对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有一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没有大的进展,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信息化建设人才匮乏

我国大多数企业,信息化人才明显缺乏。信息化建设需要信息综合性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理论和宽广的知识面,更要有实际的工作能力。在IMD世界竞争力年签调查的49个国家中,我国信息化人才的可获得性明显排在最后一位[7]。

(5)企业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设计

据调查,在我国很少的企业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总体设计,大部分企业根本没有根据自己企业的情况制定出一套信息化建设方案。导致引进或开发的系统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也在一些企业中出现重复开发和重复引进的情况。

(6)软件提供商的问题

目前国内软件厂商提供的软件功能尚不完善,系统间集成能力较差,产品开发工程化的能力较弱,对企业的适应性有待提高。国外管理软件则存在本地化的问题,其软件不完全符合我国的制度和文化,实施难度大,变通性差,费用昂贵。

(7)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低,管理理念落后

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相结合而成的集成系统,他需[5]

要建立在科学的管理基础之上,而不仅仅是单纯在企业中运用信息技术。目前,我国还有为数不少的企业还未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机构不稳定、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模式落后、管理不规范、管理成本高、管理效率差,与企业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严重影响了企业信息化效果。在缺乏科学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往往由于管理不到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6]。

总之,我国信息化建设还有很有长的路要走。这里不仅需要管理水平的提高,技术的进步,也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同时也要加强信息安全,采取有效地技术防范手段和法律制裁依据,免去用户对信息泄露的顾虑。

4针对信息化建设中出现问题的一些应对措施

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也正在努力探寻自己的信息化之路。可是信息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长期过程;也不是企业内部哪个部门的事,它需要领导重视,各方合作,所有部门共同参与。这里主要探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3]

(1)必须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分析和规划自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在选择信息软件之前,企业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需求,也就是企业实现信息化要解决什么问题。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不是万能的,信息化同样如此,只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辅助企业更好的发展,而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寄希望于信息化[5]。

(2)要有长远规划,不能局限于眼前,放眼于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未来的需求。解决当前的问题虽然重要,但未来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可以预见的需求也必须考虑在内。也就是说按照企业正常的发展,目前建成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可以满足未来几年的发展需要。而不是企业稍有发展之后,硬件、软件也得跟着“发展”。

(3)公司总动员,让所有人员参与进来,最起码让部门主管参与进来。企业信息化不只是IT部门的事,换个角度看,信息化的过程中,IT部门基本上扮演着“实施者”的角色,其他部门的需求似乎更重要。特别是在规划阶段,各部门应该通力合作,尽量把系统规划设计完善。

(4)加强信息化人才储备。信息化建设需要综合性人才,要求人才不仅在信息技术领域有很强的操作能力,还需要有宽阔的知识面,相关知识涉及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据通信、管

理、财务、经济、公共关系、法律等等。信息化人才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信息化前进的步伐,很多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引入昂贵的设备和先进的ERP软件,可是利用率很低。例如,有些企业只利用了ERP系统的一个模块的一部分,其它模块根本没有利用过,这就需要信息化人员二次开发,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节约再投入资金,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4]

(5)加强员工信息化知识培训,提高信息化操作能力。例如,新引进的系统,由于员工对其不熟悉,很多员工会产生抵触情绪,导致系统推广困难重重。所以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在进步也是员工在进步的过程。

(6)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信息系统适应企业的实际情况,也需要企业改善自己,提高管理水平适应管理系统。其实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先进管理思想,管理方法融入企业管理的过程。我国目前很多企业还未建立起现代管理制度,仍然处于管理混乱,人管人的阶段。所以企业应该主动改善自己来适应现代管理的需求[6]。

信息化看上去很美,前景很诱人。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往往充满着曲折,目前也有很多失败的案例。企业信息化,是否有充分的调研、合理的规划,则决定着企业信息化是否成功的关键。

5结束语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要制定和颁布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指南,分类指导,择优扶持,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中小企业开展灵活多样的电子商务活动[7]。

客观原因决定了中国企业情况复杂,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我国的中小企业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之路。我国企业信息化任重而道远。相信在政策的扶持下,信息建设者的努力下,我国中小企业必会克服困难,在信息化时代大放异彩。参考文献:

[1]赖茂生等.企业信息化知识手册.北京出版社,1999

[2]左美云等.企业信息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3]李清,陈禹六.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周少华,王小丰.管理信息系统.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5]霍国庆等.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战略理论与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田也壮等.企业信息化与先进管理模式.科学出版社,2005

[7]佚名.信息化是中小企业生存的根本.http://qzblog.zxmxd.com/,2010

下载后过渡期.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外贸环境的变化 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后过渡期.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外贸环境的变化 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调查报告2010

    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调查报告------------------2008-01-22访问次数:345 摘 要: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不佳是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而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因素又......

    以变化应对变化(大全)

    以变化应对变化——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 人们之所以特别关注初二的学生,与近年来初二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种种表现密切相关。如:叛逆﹑盲目追求自由平等﹑易受外界影响﹑情......

    21世纪我国企业如何应对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

    21世纪我国企业如何应对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企业面临的是国际间的竞争;产品更新节奏加快;产品开发研制的难度越来越大;产品个性化需求......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浅析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浅析会计0803班魏奕飞0202080330摘要: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瓶颈”问题。在国内,由于体制上、观念上的诸多原因,使得......

    我国公安执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公安执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及时、理性地予以研判。 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加快进行,群众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权利意识、监督......

    浅析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以及我国企业的应对对策

    浅析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以及我国企业的应对对策 作 者 : 莫永龙 指导老师: 琚马力 1摘要:中国入世以来,对外贸易保持持续地高速增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绿色贸......

    我国外贸发展前景及展望

    我国外贸发展前景及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通过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在拉动经济增长中,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尤为突......

    《抗菌素管理办法》)变化和应对

    关于《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即《抗菌素管理办法》) 变化和应对 各位领导、同仁:大家好! 继《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2012年3月卫生部......